CN104110751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10751B
CN104110751B CN201310410955.XA CN201310410955A CN104110751B CN 104110751 B CN104110751 B CN 104110751B CN 201310410955 A CN201310410955 A CN 201310410955A CN 104110751 B CN104110751 B CN 1041107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framework
desiccant block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109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10751A (zh
Inventor
杉本猛
伊藤慎
伊藤慎一
亩崎史武
福原启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10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0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10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107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干燥剂块的维护对应的容易化。空气调节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换热器(5)、减压装置和第二换热器(7)而成;框体(2),其具有配置了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7)的风路;干燥剂块(8),其能够自由拆装地设置在框体(2)内的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7)之间,进行水分的吸附和解吸。框体(2)具有将干燥剂块(8)取出到框体的外部的取出口。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具有除湿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除霜加热器构成,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循环内填充了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送入冷凝器。而且,流入冷凝器的制冷剂通过向空气放出热量而液化。该液化的制冷剂被膨胀阀减压,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然后,在蒸发器中从周围空气吸热,由此气化,并在压缩机中流通。在该空气调节装置被用于冷冻或冷藏仓库的情况下,需要以保持比10℃低的温度带的方式进行控制,所以蒸发器中的蒸发温度比0℃低。因此,在蒸发器中产生霜,使空气调节装置的冷冻能力(除湿能力)下降。
因此,通过安装在蒸发器中的除霜加热器,定期地进行除霜运转。其结果是,与进行除霜运转相应地,不必要地消耗能量,引起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的降低。而且,除湿运转后,冷冻或冷藏仓库内的温度上升,施加于空气调节装置的负载增大,消耗电力增加。另外,在能够控制压缩机的转速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冷的中间期(梅雨季、秋季等),制冷负载变小,因此,使压缩机的转速降低,由此,遵循该负载。其结果是,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上升,能够除去室内的显热,但陷入不能除去室内的潜热的状况,室内的相对湿度上升,使处于室内的人的不适感增大。
因此,以往以来,公开了一种技术,其组合制冷剂冷冻机和水分吸附构件,通过水分吸附构件预先除去流入蒸发器(吸热器)的空气中的水分,由此,不需要除霜运转。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除湿转子的空气调节装置,该专利文献1将被水分吸附构件即除湿转子进行了除湿的空气向蒸发器(吸热器)供给,另外,对于吸湿了的水分吸附构件(除湿转子)的水分进行脱水而循环利用,并将被冷凝器(散热器)加热了的空气向该水分吸附构件(除湿转子)供给。
另外,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也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公开了通过除湿转子进行除湿的空气调节装置或除湿装置。
另外,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除臭装置,从空气通路的上游侧开始按顺序配置第一换热器、除臭单元及第二换热器,通过切换第一换热器及第二换热器的加热及冷却,来进行使臭气成分吸附于除臭单元的吸附运转、和对吸附于除臭单元的臭气成分进行分解的分解运转的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41693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第6页~第8页、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8236号公报(权利要求1、0015段、图2)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150305号公报(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图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48832号公报(权利要求1、图1)
但是,在这些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在除湿转子中流通的空气相对于除湿转子不是在一个方向上流动,而是向双方向流动,所以,将通过了除湿转子的空气导入蒸发器或冷凝器的风路变得复杂。因此,除湿转子的更换是困难的。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在框体内收容有除臭单元,但由于没有考虑将该除臭单元取出到框体的外部,所以除臭单元的更换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研发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实现容易地应对干燥剂块的维护的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换热器、减压装置及第二换热器连接起来;框体,其具有配置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风路;干燥剂块,其能够自由拆装地设置在框体内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进行水分的吸附和解吸,框体具有将干燥剂块取出到框体的外部的取出口。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框体上设置有取出口,所以通过从该取出口取出干燥剂块,能够容易地应对干燥剂块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概要图。
图2是干燥剂块8所使用的固体吸附材料的水分吸附特性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干燥剂块8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干燥剂块8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6是表示第二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空气调节装置,2框体,2a顶棚悬挂框体,3压缩机,4流路切换装置,5第一换热器,5a第三换热器,6膨胀阀,7第二换热器,7a第四换热器,8干燥剂块,9送风装置,10风路室,10a吸入口,10b吹出口,11机械室,11a机械室单元,12、12a排水盘,13温湿度传感器,14控制装置,15风路形成板,15a孔,16干燥剂块固定件,16a支承体,16b固定部件,16c把手,17干燥剂块固定件,17a支承体,17b连结部件,18风路室,18a吸入口,18b吹出口,21上部开口部,21a上部检查盖,22侧面开口部,22a侧面检查盖,23侧面开口部,23a侧面检查盖,24下部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被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容易理解,适当使用表达方向的术语(例如“上”、“下”、“右”、“左”、“前”、“后”等),但这仅是为了说明,这些术语不限定本申请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a)、(b)是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概要图。其中,图1(a)是空气调节装置1的主视图,图1(b)是空气调节装置1的侧视图。基于该图1(a)、(b)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如图1(a)、(b)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在框体2内具有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换热器5、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6、与第一换热器5平行地配置的第二换热器7,它们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环状而构成制冷剂回路A。框体2内部被配置在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7的下方的排水盘12划分成风路室10和机械室11。而且,在机械室11中配置有压缩机3和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换热器5及第二换热器7被配置在风路室10中。此外,该排水盘12用于接收从第一换热器5及第二换热器7滴下的水。
压缩机3压缩吸入的制冷剂并使其成为高压。另外,流路切换装置4以使制冷剂沿图1(a)的实线方向或虚线方向流动的方式切换流路,在切换成图1(a)的实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了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按照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换热器5、膨胀阀6、第二换热器7及流路切换装置4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的制冷循环。在该结构中,第一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工作,第二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工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成图1(a)的虚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了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二换热器7、膨胀阀6、第一换热器5及流路切换装置4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的制冷循环。在该结构中,第二换热器7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工作,第一换热器5作为蒸发器工作。
作为该空气调节装置1的制冷剂,例如使用R410A。此外,制冷剂不限于R410A,除此以外,还能够使用HFC类制冷剂、HC制冷剂或HFO制冷剂等,另外,还能够使用CO2或NH3等自然制冷剂。在使用CO2制冷剂时,在高压为临界压力以上的运转的情况下,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工作。
另外,第一换热器5及第二换热器7例如由板式翅片管换热器构成,成为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和在翅片周围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结构。膨胀阀6是开度固定的阀,使通过的制冷剂减压膨胀。此外,膨胀阀6也可以采用开度可变的电子式膨胀阀。
在框体2的风路室10一侧,在框体2的侧面上形成有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入口10a,在框体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将除湿了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吹出口10b。而且,在图1(a)的箭头α的方向上,被与吹出口10b连接的送风装置9输送的空气从吸入口10a流向吹出口10b。在风路室10内,第一换热器5、与第一换热器5平行地配置的干燥剂材料即干燥剂块8及与第一换热器5平行地配置的第二换热器7串联地配置,在第二换热器7的上方配置有送风装置9,形成了风路B。
在框体内,在第一换热器5、干燥剂块8及第二换热器7的上方设置有截面L字形的风路形成板15。通过该风路形成板15,将在第一换热器5、干燥剂块8及第二换热器7中流通的空气导入配置在第二换热器7的上方的送风装置9,形成了风路B。该风路形成板15的垂直部与送风装置9的侧部相对,另外,风路形成板15的水平部与第一换热器5、干燥剂块8及第二换热器7的上部相对。由此,从吸入口10a被吸入风路B内的空气在风路B内按照第一换热器5、干燥剂块8及第二换热器7的顺序直线地流动,之后,流到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被排出到空气调节装置1的外部。
另外,在风路形成板15的水平部设置有孔15a。而且,为了将从风路形成板15的上方取出的干燥剂块8取出到框体2的外部,在风路形成板15的上方的框体2的侧面形成有取出口即上部开口部21。此外,在该上部开口部21上以堵塞上部开口部21的方式设置有上部检查盖21a,在检查时,能够拆下该上部检查盖21a。另外,风路形成板15的水平部和框体2的顶棚之间的间隙比干燥剂块8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宽,由此,能够将干燥剂块8取出到风路形成板15的上方。
以下,对干燥剂块8进行说明。干燥剂块8是将干燥剂材料成型为固态且成型为矩形而成的,由吸附和解吸水分的材料构成。作为该材料,使用例如沸石、硅胶、介孔二氧化硅或高分子类吸附材料等。图2是干燥剂块8所使用的固体吸附材料的水分吸附特性图。在该图2中,横轴是相对湿度,纵轴是平衡吸附率。图2中的C是硅胶或沸石等。另外,图2中的D是多孔硅材料,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相对湿度从约30%至40%的范围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倾斜),比水分的平衡吸附率相对于未达到30%的范围及超过40%的范围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率大。该多孔硅材料例如是开设有大量的约1.5nm的微孔的物质(介孔二氧化硅)。而且,图2中的E是高分子类吸附材料,相对湿度高的范围内的平衡吸附率极高。
作为干燥剂块8的干燥剂材料也可以选择图2中的C、D、E的任意一个,但图2中的D、E在水分的解吸时,不需要使相对湿度成为低湿度。因此,第一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工作时(后述的第一运转模式时),利用其吹出空气能够进行干燥剂块8所含有的水分的解吸。此外,作为干燥剂材料选择了图2中的C时,仅通过来自第一换热器5的吹出空气不能完全地进行水分的解吸,有时还需要另行设置辅助加热器(未图示)。
该干燥剂块8通过干燥剂块固定件16固定。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干燥剂块8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干燥剂块8的侧视图。该图4是在图3中从第二换热器7这一侧观察干燥剂块8的侧视图。在干燥剂块8中,如图3、图4所示,在与第二换热器7相对的这一侧,例如通过粘接剂等安装有支承干燥剂块8的支承体16a。而且,该支承体16a的上部与连结支承体16a和配置在干燥剂块8的上方的风路形成板15的、截面U字形的固定部件16b的底部相接。而且,该固定部件16b的包含底部的下部穿插在风路形成板15的孔15a中,固定部件16b的从2个立起部的上端部水平地延伸的凸缘被安装在风路形成板15的水平部的上部。由此,该固定部件16b将干燥剂块8固定在风路形成板15上。
另外,在该固定部件16b的上部安装有把手16c,通过把持该把手16c,能够同时搬运干燥剂块8、支承体16a及固定部件16b。通过这些支承体16a、固定部件16b及把手16c构成了干燥剂块固定件16。此外,该干燥剂块固定件16能够与干燥剂块8一起,通过拆下上部开口部21的上部检查盖21a,而从上部开口部21取出到框体2的外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能够从设置在干燥剂块8的上方的风路形成板15的孔15a,将干燥剂块8与干燥剂块固定件16一起从风路形成板15的上方取出。而且,能够从设置在框体2上的上部开口部21,将从风路形成板15的上方取出的干燥剂块8及干燥剂块固定件16取出到框体2的外部。像这样,本实施方式通过干燥剂块固定件16将干燥剂块8固定在风路形成板15上,另外,由于上部开口部21被设置在框体2上,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干燥剂块8取出到框体2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干燥剂块8的维护对应。
另外,在风路室10中设置有测量空气调节装置1的吸入空气的温湿度(空气调节装置1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3。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内的机械室11这一侧设置有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4。该控制装置14进行后述的除湿运转控制(与温湿度传感器13的检测信号相应的流路切换装置4的切换等)、送风装置9的转速控制、压缩机3的转速控制及膨胀阀6的开度控制等各种控制。
以下,对空气调节装置1的除湿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能够通过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切换实现2个运转模式。以下,按顺序进行说明。
(第一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首先,对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到图1(a)的实线的情况即第一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一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所述。通过压缩机3吸入低压的气体之后,将其压缩,使其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通过压缩机3被排出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一换热器5。流入第一换热器5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加热空气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并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从第一换热器5流出。从第一换热器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中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二换热器7,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冷却空气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压缩机3。
(第一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以下,基于图5对第一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一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5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气调节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5、a点)流入空气调节装置1之后,被第一换热器5加热,在温度上升的同时,相对湿度降低(图5、b点)。然后,空气流入干燥剂块8,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所以,被干燥剂块8保持的水分解吸(放出),空气含有的水分量增加。另一方面,从流入干燥剂块8的空气,夺取伴随解吸产生的解吸热,空气的温度降低,并且成为高湿度的状态(图5、c点)。然后,空气流入第二换热器7,被冷却。此外,制冷剂回路A以第二换热器7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的方式运转,空气通过第二换热器7被冷却,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绝对湿度低的状态(图5、d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并从吹出口10b被排出到空气调节装置1外部。
(第二运转模式:制冷循环的动作)
以下,对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切换到图1(a)的虚线的情况即第二运转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的动作如下所述。通过压缩机3吸入低压的气体之后,将其压缩,使其成为高温且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第二换热器7。流入第二换热器7的制冷剂向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散热,在加热空气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冷却并冷凝,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并从第二换热器7流出。从第二换热器7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6中被减压,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然后,制冷剂流入第一换热器5,从在风路B中流动的空气吸热,在冷却空气的同时,制冷剂本身被加热并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然后,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压缩机3。
(第二运转模式:空气的动作)
以下,基于图6对第二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二运转模式时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空气湿度线图,纵轴是空气的绝对湿度,横轴是空气的干球温度。另外,图6的曲线表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100%。
空气调节装置1周围的空气(图6、a点)流入空气调节装置1之后,被第一换热器5冷却。此外,制冷剂回路A以第一换热器5内的制冷剂温度比空气的露点温度低的方式运转,空气被第一换热器5冷却的同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高相对湿度的状态(图6、e点)。然后,空气流入干燥剂块8,由于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所以水分被干燥剂块8吸附,空气含有的水分量减少,进一步被除湿。另一方面,流入干燥剂块8的空气被伴随吸附产生的吸附热加热,其温度上升,成为高温且低湿度的状态(图6、f点)。然后,空气流入第二换热器7并被加热,成为高温(图6、g点)。然后,空气流入送风装置9,从吹出口10b被排出到空气调节装置1外部。
像这样,在第二运转模式中,在通过第一换热器5中的制冷剂冷却而实施除湿(图6:绝对湿度a-e之差)的基础上,还实施了通过干燥剂块8的吸附进行的除湿(图6:绝对湿度e-f之差)。因此,比较图5和图6可知,第二运转模式与第一运转模式相比,能够确保更多的除湿量。因此,空气调节装置1中的主要除湿在第二运转模式中被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中,交替地反复实施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例如,在持续实施第二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由于干燥剂块8含有的水分量存在上限,所以运转一定时间后,水分不再被干燥剂块8吸附,除湿量降低。因此,在干燥剂块8的保持水分量接近上限的阶段,切换到第一运转模式,并实施从干燥剂块8放出水分的运转。像这样,通过交替地实施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依次进行干燥剂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维持通过干燥剂块8的吸附解吸作用产生的除湿量增加效果。
另外,干燥剂块8的解吸时,第二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如果被作为板式翅片管换热器的蒸发器的翅片保持的水分(凝结水)被保持在翅片间而不落下,在干燥剂块8的吸附时,即,第二换热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时,保持在翅片间的水分再蒸发,反而可能会进行加湿。为避免该情况,第二换热器7采用使水分的滑落性提高的构造,第二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工作时,水分不被保持在翅片间。
如以往那样,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在使用了除湿转子的结构中,需要用于旋转驱动除湿转子的马达及其固定构造等,装置结构复杂。另外,以往,需要在吸附部和解吸部中分开风路,需要气密地分离吸附部和解吸部的边界部分的密封构造。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路B为一个,通过流路切换装置4的切换,能够切换干燥剂块8的吸附和解吸,从而不需要以往的密封构造,能够简化装置结构,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第二运转模式下,对于被输送的空气,进行通过第一换热器5实施的除湿及通过干燥剂块8实施的除湿。如以往那样,在仅在制冷循环中进行除湿(仅第一换热器5除湿)的情况下,输送的空气的温度成为约10℃以下时,在第一换热器5上结霜,从而需要频繁地除霜,不能持续地除湿,所以除湿能力极端地降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第一换热器5进行除湿的基础上,还进行干燥剂块8的除湿。因此,即使输送的空气的温度成为约10℃以下,第一换热器5的除湿能力降低,干燥剂块8的除湿也能负担该降低的部分,所以,能够抑制以往那样的除湿能力极端地降低的情况。
另外,如以往那样,仅在制冷循环中进行除湿时,得到40%左右的相对湿度成为极限。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运转模式下,在通过第一换热器5进行的除湿及通过干燥剂块8进行的除湿的基础上,还通过第二换热器7进行加热。因此,空气调节装置1的吹出空气成为高温且水分少的状态(图6、g点),能够使相对湿度成为例如20%以下的低相对湿度。这样的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是适于干燥用途的空气,若使这样的空气直接接触洗涤物等被干燥物,则能够促进被干燥物的干燥,能够实现更高性能的干燥功能。
(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以下,对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进行说明。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也可以是分别预先设定的时间,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中,分别存在与空气条件及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相应的合理值。因此,为能够以该合理值进行运转,也可以基于空气条件及空气调节装置1的运转状态等决定各运转模式。
在第一运转模式中,到从干燥剂块8放出合理量的水分并且残留在干燥剂块8中的水分量成为适量所需的时间成为合理值。在干燥剂块8中,在水分残留得比适量多的状态下,结束第一运转模式,在切换到第二运转模式时,在第二运转模式下抑制被干燥剂块8吸附的水分量,第二运转模式下的除湿量减少。相反地,第一运转模式过长时,在第一运转模式后半段,几乎不能从干燥剂块8解吸水分的状态持续,向实现比第一运转模式高的除湿量的第二运转模式的切换变迟。因此,该情况下,总计的除湿量也减少。
在第二运转模式中,由于水分被干燥剂块8吸附,所以向干燥剂块8吸附的吸附水分量成为适量的时间是合理值。无论是否有能够被干燥剂块8吸附的余地,都将运转切换到第一运转模式,在该情况下,与第一运转模式相比,高除湿量的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变短,总计来看,除湿量减少。相反地,第二运转模式过长时,在第二运转模式的后半段,干燥剂块8不能吸附的状态持续,该情况下,除湿量也减少。
干燥剂块8的保持水分量的变化由流入干燥剂块8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高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时,干燥剂块8内的水分难以放出,相反地,水分吸附量变多。另外,低相对湿度的空气流入干燥剂块8时,干燥剂块8内的水分容易放出,相反地,水分吸附量变少。
以下,对基于吸入空气的状态决定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的情况进行说明,所述吸入空气的状态是通过对从除湿对象空间吸入风路内的吸入空气的状态进行检测的状态检测装置检测的。该状态检测装置例如是设置在风路室10中的温湿度传感器13,通过该温湿度传感器13检测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与该相对湿度相应地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预先设定成为吸入空气的基准的相对湿度(以下称为基准相对湿度),并且,分别预先通过实验或模拟等求出在该基准相对湿度的吸入空气通过风路B的情况下成为高除湿量的各运转模式的基准运转时间。而且,根据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和基准相对湿度的大小关系,从各运转模式的各自的基准运转时间适当增减,分别决定各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
在除湿运转开始时,根据由温湿度传感器13得到的吸入空气的状态,求出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在该相对湿度比预先设定的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第一运转模式下的来自干燥剂块8的水分放出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放出量少,另外,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干燥剂块8的水分吸附量比相对湿度为基准相对湿度的情况下的水分吸附量多。因此,在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使第一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一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相反地,使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二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吸入空气的相对湿度比基准相对湿度低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4使第一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比第一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短,相反地,使第二运转模式时间的运转时间比第二运转模式对应的基准运转时间长。
像这样,通过调整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时间,能够适当地确保干燥剂块8的水分保持量,因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的除湿量。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说明。图7是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在空气调节装置1中的框体2的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侧面开口部22、23,在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2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框体2的两侧面上分别设置有侧面开口部22、23。该侧面开口部22、23设置在与干燥剂块8水平的位置,在侧面开口部22、23上,以堵塞侧面开口部22、23的方式分别设置有侧面检查盖22a、23a。而且,通过打开该侧面检查盖22a、23a,能够从侧面开口部22、23取出干燥剂块8,来进行维护对应。另外,不仅干燥剂块8,设置在干燥剂块8的两侧的第一换热器5及第二换热器7也能从侧面开ロ部22、23取出,来进行维护对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体2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侧面开口部22、23及侧面检查盖22a、23a,但也可以仅在框体2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侧面开口部及侧面检查盖。
实施方式3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说明。图8是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主视图。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压缩机3及流路切换装置4收纳在设置于框体外的机械室单元11a中;框体2是悬挂在顶棚上的顶棚悬挂框体2a;在框体2上不设置上部开口部21也不设置风路形成板15。在本实施方式3中,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压缩机3和作为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装置4被收纳在另外设置于框体外的机械室单元11a中。另外,框体是悬挂在顶棚上的顶棚悬挂框体2a,在该顶棚悬挂框体2a内具有第三换热器5a、作为减压装置的膨胀阀6、与第三换热器5a平行地配置的第四换热器7a。而且,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三换热器5a、膨胀阀6及第四换热器7a通过制冷剂配管被连接成环状而构成了制冷剂回路F。另外,在顶棚悬挂框体2a内,在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下方,配置有接收从这些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滴下的水的排水盘12a。
压缩机3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而使其成为高压。另外,流路切换装置4以使制冷剂沿图8的实线方向或虚线方向流动的方式切换流路,切换到图8的实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了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按照流路切换装置4、第三换热器5a、膨胀阀6、第四换热器7a及流路切换装置4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的制冷循环。在该结构中,第三换热器5a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工作,第四换热器7a作为蒸发器工作。
另一方面,在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被切换成图8的虚线的流路的情况下,构成了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按照压缩机3、流路切换装置4、第四换热器7a、膨胀阀6、第三换热器5a及流路切换装置4的顺序流动并返回压缩机3的制冷循环。在该结构中,第四换热器7a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工作,第三换热器5a作为蒸发器工作。
在框体2的风路室18这一侧,在框体2的侧面上形成有将除湿对象空气导入内部的吸入口18a,在框体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将被除湿了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吹出口18b。而且,沿图8的箭头β的方向,通过与吹出口18b连接的送风装置9,被输送的空气从吸入口18a向吹出口18b流动。在风路室18内,形成有由第三换热器5a、与第三换热器5a平行地配置的干燥剂材料即干燥剂块8、与第三换热器5a平行地配置的第四换热器7a及送风装置9串联地配置而成的风路G。由此,从吸入口18a被吸入风路G内的空气在风路G内按照第三换热器5a、干燥剂块8、第四换热器7a及送风装置9的顺序直线地流动,之后,从吹出口18b排出到空气调节装置1的外部。另外,在该顶棚悬挂框体2a的风路室18中,设置有测量空气调节装置1的吸入空气的温湿度(顶棚悬挂框体2a周围的温湿度)的温湿度传感器13。
设置在第三换热器5a、干燥剂块8及第四换热器7a的下方的排水盘12a自由开闭,另外,在顶棚悬挂框体2a上,在该排水盘12a的下方设置有下部开口部24。而且,将该排水盘12a向下方打开,通过将排水盘12a的一部分伸出到下部开口部24的外侧,能够从下部开口部24取出干燥剂块8。
另外,在该干燥剂块8的与第四换热器7a相对的一侧,例如通过粘接剂等安装有支承干燥剂块8的支承体17a。而且,连结支承体17a的下部、和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的管板的底部的、连结部件17b的上部抵接在该支承体17a的下部。通过这些支承体17a及连结部件17b,将干燥剂块8固定在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上。像这样,通过这些支承体17a及连结部件17b构成了干燥剂块固定件17。
此外,该干燥剂块固定件17能够与干燥剂块8一起,从下部开口部24取出到顶棚悬挂框体2a的外部。由此,不仅干燥剂块8,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也能取出到顶棚悬挂框体2a的外部。另外,也可以在该顶棚悬挂框体2a的侧面设置侧面开口部,从该侧面开口部取出干燥剂块8、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运转模式与实施方式1相同,但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是落地式的,而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1是顶棚悬挂式的,在这一点上不同。在空气调节装置1为顶棚悬挂式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将质量大的压缩机3安装在顶棚悬挂框体2a上,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压缩机3和流路切换装置4收纳在机械室单元11a中,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压缩机3及流路切换装置4收纳在顶棚悬挂框体2a中。此外,也可以将机械室单元11a置于室外。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打开排水盘12a,能够将干燥剂块8与干燥剂块固定件17一起取出到顶棚悬挂框体2a的外部。另外,与此同时,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也能够取出到顶棚悬挂框体2a的外部。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容易地进行干燥剂块8的维护应对,并且还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三换热器5a及第四换热器7a的维护应对。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换热器、减压装置及第二换热器连接;
框体,所述框体具有配置了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风路;
干燥剂块,所述干燥剂块能够自由拆装地设置在所述框体内的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进行水分的吸附和解吸,
所述框体具有将所述干燥剂块取出到所述框体的外部的取出口,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所述框体内,使空气在所述风路内流通;
风路形成板,所述风路形成板设置在所述干燥剂块的上方,将在所述干燥剂块中流通的空气导入所述送风装置;
支承体,所述支承体支承所述干燥剂块;以及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连结所述支承体和所述风路形成板,将所述干燥剂块固定在所述风路形成板上,
所述取出口在所述框体上具有设置在所述风路形成板的上方的上部开口部,
从所述上部开口部将所述干燥剂块、所述支承体及所述固定部件取出到所述框体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取出口在所述框体的侧面上具有设置在与所述干燥剂块水平的位置上的侧面开口部,
从所述侧面开口部将所述干燥剂块取出到所述框体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机械室单元,所述机械室单元设置有所述压缩机及所述流路切换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排水盘,所述排水盘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干燥剂块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方,并接收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滴下的水,且能够自由开闭,
所述框体是悬挂在顶棚上的顶棚悬挂框体,
所述取出口在所述顶棚悬挂框体上具有设置在所述排水盘的下方的下部开口部,
打开所述排水盘,从所述下部开口部将所述排水盘的上方的所述干燥剂块取出到所述顶棚悬挂框体的外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工作,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工作,对所述干燥剂块保持的水分进行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工作,并且所述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工作,所述干燥剂块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CN201310410955.XA 2013-04-16 2013-09-11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4110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85879 2013-04-16
JP2013085879A JP6037926B2 (ja) 2013-04-16 2013-04-16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10751A CN104110751A (zh) 2014-10-22
CN104110751B true CN104110751B (zh) 2017-06-20

Family

ID=51707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10955.XA Active CN104110751B (zh) 2013-04-16 2013-09-11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037926B2 (zh)
CN (1) CN104110751B (zh)
TW (1) TWI5869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43060A1 (ja) * 2015-03-10 2016-09-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6766722B (zh) * 2016-12-27 2022-07-29 浙江省能源与核技术应用研究院 颗粒状农林产品热泵干燥储存一体仓
US11828487B2 (en) 2019-04-24 2023-1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7128774B2 (ja) * 2019-05-30 2022-08-31 三機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4659A (en) * 1985-05-03 1987-09-22 Shelton Samuel V Dual bed heat pump
JPH08327140A (ja) * 1995-06-01 1996-12-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天井吊り下げ型空気調和機
JP3507268B2 (ja) * 1997-02-19 2004-03-15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US6178762B1 (en) * 1998-12-29 2001-01-30 Ethicool Air Conditioners, Inc. Desiccant/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US6065299A (en) * 1999-03-01 2000-05-23 Yang Fan Development Co., Ltd. Mechanism freeing an air conditioner from dripping
US6428608B1 (en) * 2000-12-22 2002-08-0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ir quality
KR100504489B1 (ko) * 2002-12-26 2005-08-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EP1604012A2 (en) * 2003-03-05 2005-12-14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SELECTIVE RNAi MEDIATED INHIBI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 CELLS
JP3864982B2 (ja) * 2005-05-30 2007-0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KR101174529B1 (ko) * 2005-06-13 2012-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KR20060131112A (ko) * 2005-06-15 2006-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습기
JP5045088B2 (ja) * 2006-12-15 2012-10-1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脱臭装置
TW200900640A (en) * 2007-06-25 2009-01-01 Techtrol Engineering Co Ltd Energy-saving coldness/heat recycling air conditioner
TWM358952U (en) * 2008-08-29 2009-06-11 Liang Li A multifunctional inverter air conditioner
CN101839525A (zh) * 2009-03-19 2010-09-2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兼有移动空调功能的除湿机
JP2011050825A (ja) * 2009-08-31 2011-03-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除湿機
CN201513982U (zh) * 2009-09-22 2010-06-23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除湿机
JP5355540B2 (ja) * 2010-12-17 2013-11-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5906A (zh) * 2007-10-05 2010-08-2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调节装置及换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08320A (ja) 2014-11-06
TWI586925B (zh) 2017-06-11
TW201441560A (zh) 2014-11-01
JP6037926B2 (ja) 2016-12-07
CN104110751A (zh) 2014-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9550B (zh) 除湿装置
CN105228726B (zh) 除湿装置
JP58549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56050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乾燥システム及びハイブリッド乾燥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US10350536B2 (en) Reverse flow dehumidifier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105142757B (zh) 除湿装置
CN10411075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GB2545114A (en) Dehumidifying device
JP613833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85491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573195A (zh) 除湿装置
CN104110728B (zh) 空调装置
TWI638120B (zh) Air conditioner
WO201512524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940269B (zh)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1651091B1 (ko) 태양열을 이용한 제습시스템
KR101169928B1 (ko) 건조기겸 냉·난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