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4634A -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634A
CN104094634A CN201280068871.6A CN201280068871A CN104094634A CN 104094634 A CN104094634 A CN 104094634A CN 201280068871 A CN201280068871 A CN 201280068871A CN 104094634 A CN104094634 A CN 104094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wireless base
base station
cqi
rece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88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实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94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45Variable feedback
    • H04B7/065Variable contents, e.g. long-term or short-sh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无线基站能够适当地进行应用JT时的调度和MCS选择。公开的无线通信***具有:无线基站,其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以及无线终端,其将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基站,其中,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蜂窝***)等无线通信***中,正在讨论下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以实现无线通信的更高速化、大容量化等。例如,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提出了被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标准和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为LTE-A(LTE-Advanced:LTE-增强)的通信标准。 
3GPP完成的最新的通信标准是与LTE-A对应的版本(Release)10,其大幅扩展了与LTE对应的版本8和9的功能。目前,正在为了完成对版本10进一步扩展后的版本11而进行热烈的讨论。后面,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LTE”除了包含LTE和LTE-A以外,还包含扩展了LTE而得到的其他无线通信***。 
在3GPP的版本11中,特别地正在研究被称为多地点协作(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的技术。CoMP能够称为在不同的小区间中协作针对终端的收发的技术。在CoMP中存在若干的方式,但是,作为下行的CoMP,已知有Joint Transmission(JT)(联合传输)、Dynamic Point Selection(DPS)(动态点选择)、Coordinated Scheduling/Beamforming(CS/CB)(协作调度/波束赋形)等。另外,“下行”是指从基站朝向无线终端的方向(所谓的下行链路),与此相对“上行”是指从无线终端朝向基站的方向(所谓的上行链路)。 
作为CoMP之一的JT是如下的技术,该技术是多个小区同时发送(共同发送)以某个无线终端为目的地的相同数据的技术,用于应对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用的小区间干扰。在通常的蜂窝***中,无线终端接收来自连接小区以外的小区的无线信号作为干扰信号。与此相对,在JT中,从包含连接小区的多个小区对特定的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成分相同的 PDSCH。即,无线终端还接收来自连接小区以外的小区的无线信号作为期望信号,因此,能够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另外,小区是指为了让无线终端接收无线信号而由基站覆盖的范围,但是,基站和小区是基本上对应的概念,因此,以后的说明中可以在“小区”和“基站”之间适当地变更称呼。 
在作为CoMP之一的DPS中,虽然以无线终端为目的地的的相同数据同时存在于多个小区,但是,从单一小区进行以无线终端为目的地的数据发送。由此,通过基于进行了时间平均后的信道状态的LTE的通常的小区选择,也能够实现追随衰落变动的精细的小区选择。此外,在作为CoMP之一的CS/CB中,在小区间进行协作后的调度和波束赋形,使得在某个子帧中针对某个终端从单一小区进行发送,降低对其他小区下属的另外的无线终端的干扰。在本发明中,有时针对作为多个小区的共同发送的JT,将多个小区协作地进行单一发送的DPS和CS/CB混合,称为协作的单一发送。 
另一方面,LTE的基站根据作为从无线终端反馈的控制信息的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进行向无线终端的数据发送的调度。这里,调度是指基站对无线终端分配无线资源。无线资源由频率轴和时间轴决定。LTE的基站例如以1.0毫秒间隔从无线终端接收CQI。然后,基站根据接收到的CQI(最终还考虑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和缓冲内容状态),对无线终端指定频率和时间来进行无线资源的分配。 
简单而言,CQI是示出无线终端从基站接收到的无线信号的接收质量的指标。基站根据所反馈的CQI掌握无线终端的接收质量,进行对接收质量好的无线终端赋予相对多的无线资源的调度。此外,在按照频率区域(子带(sub band))定义CQI的情况下,无线基站优先分配对于无线终端而言接收质量好的子带。换言之,无线终端在接收质量好时较多地接受无线质量好的子带的分配,进行较多的数据收发。这样,在LTE中,通过进行基于CQI的调度,能够实现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且能够提高***整体的传输效率(吞吐量)。 
在图1中示出LTE中规定的CQI。根据由无线终端测定的下行链路的无线信号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Noise Ratio),在接收到应用了与CQI对应的发送格式的数据信号的情况下以块错误率(BLER:BLock Error Rate)成为10%的方式计算CQI。可以按照***带宽或子带(是分割***带宽而得到的)来定义 CQI。如图1所示,在LTE中,CQI是4比特的控制信息,可以取16种值。针对CQI的各值,分别对应调制方式(Modulation)、编码率(Coding rate)、包含通过1个调制符号传输的信息比特数(Efficiency)的各发送格式。无线终端和基站共享该对应关系,因此,通过由无线终端向基站反馈CQI,能够使在无线终端和基站中采用的发送格式一致。 
在LTE中,前述的CQI还用于调度以外的用途。例如,在LTE中,为了实现高效率且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采用了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在AMC中,根据无线信道的质量,进行切换表示调制方式和编码率之间的组合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方式和编码率组合)的控制。这里,使用上述的CQI作为表示无线质量的信道的指标。通过AMC,能够将接收质量保持为所需要的水平并应用高效率的MCS,因此,能够提高数据信号的传输效率。 
接着,根据图2,对假定了LTE中的CoMP的JT的CQI反馈进行说明。图2是假定了JT的CQI反馈的概念图。作为下行链路无线信号的发送站,除了作为通常的无线基站的宏基站(eNB:Enhanced Node-B(增强型节点B))以外,还存在作为小型的无线基站的微微基站、作为仅使无线基站的无线通信功能独立的装置的Remote Radio Head(RRH)等形式。下面将这些统称为TP(Transmission Point:传输点)。 
在图2中,TP0是和与无线终端(UE:User Equipment)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的连接小区对应的TP,将数据信号s0向UE发送。TP1是对应于与连接小区TP0进行协作的协作小区的TP。TP1与TP0协作将与TP0相同的数据信号s0向UE发送。作为协作小区的选择方法,例如已知如下方法:根据从UE反馈的各小区的下行无线信号的参照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选择与连接小区之间的RSRP的差为规定的阈值以内的小区。TP2是与干扰小区对应的TP,不与TP0或TP1协作,而将与s0不同的数据信号向另外的UE发送。UE将作为调度所需要的控制信息的CQI向作为连接基站的TP0反馈。TP0根据所反馈的CQI进行对UE的无线资源的调度。此外,TP0经由核心网将无线资源信息和共同发送的数据(图2中为s0)等发送到TP1。TP1使用从TP0接收到的无线资源信息和共同发送的数据,与TP0一起进行共同发送。 
在3GPP中,作为考虑到CoMP的CQI的反馈方法,提出了各点CQI(Per-point CQI)方法。在各点CQI方法中,UE按照每个TP求出基于单一TP不与其他TP协 作而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下(相对于CoMP的JT,称为ST(Single-point Transmission:单点传输))的SINR的CQI即各点CQI。在图2的情况下,UE分别求出基于TP0的SINR的CQI即CQI(TP0)和基于TP1的SINR的CQI即CQI(TP1)(根据情况,基于TP2的SINR的CQI即CQI(TP2))。然后,UE将按照每个TP而求出的各点CQI汇总反馈到TP0。TP0根据从UE接收到的每个TP的各点CQI,进行对UE的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和MCS的选择。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36.814V9.0.0(2010-03) 
非专利文献2:3GPP TR36.819V11.0.0(2011-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各点CQI(Per-point CQI)相当于TP应用了ST的情况下的接收质量。因此,认为:在CoMP中,基于各点CQI的调度、MCS选择在从单一TP发送数据的DPS、CS/CB中比较容易调整。另一方面,认为基于各点CQI的调度、MCS选择在多个TP进行共同发送的JT中可能不容易调整。进而,由于使用各点CQI,而在应用JT时进行不适当的调度、MCS选择,其结果是可能降低***吞吐量。但是,目前的3GPP的通信标准的现状是,针对应用JT时的基于各点CQI的调度、MCS选择,未详细进行规定。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能够适当地进行应用JT时的基于各点CQI的调度、MCS选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公开的无线通信***具有:无线基站,其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以及无线终端,其将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基站,其中,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公开的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方式,无线基站能够适当地进行应用JT时的基于各点CQI的调度、MCS选择,由此具有能够抑制***的吞吐量降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LTE的CQI。 
图2示出应用JT时的CQI反馈的一例。 
图3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网络结构的一例。 
图4是示出集约CQI(Aggregated CQI)的估计误差的图。 
图5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一个具体应用例的图。 
图7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 
图8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 
图9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 
图10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 
图11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 
图12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 
图13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 
图14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的上行控制信息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公开的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而对个别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当然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而得到组合的效果,进而,还能够提高有用性。 
〔a〕第1实施方式 
图3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网络结构。本实施方式是依照LTE的无线通信***的实施方式。因此,会出现一些LTE特有的用语、概念。但是,本实施方式仅是一例,期望注意到在依照LTE以外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中也能够 应用。 
图3中所示的无线通信***具有无线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1、无线基站(eNB:evolved Node B(演进型基站))2a、2b、2c等。将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无线网络称为无线接入网。无线基站之间通过被称为无线核心网的有线或无线的网络来连接。此外,无线核心网还连接有未图示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和SAE-GW(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Gateway:***构架演进网关)等。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多个无线基站2a、2b、2c统一表述为无线基站2。 
无线基站2可以如无线基站2a那样通过有线与无线核心网连接,也可以如无线基站2b那样通过无线与无线核心网连接。此外,也可以如无线基站2c那样,将与无线接入网之间的通信功能设为另外的装置即RRH2c1、2c2,与它们之间进行有线连接。 
如前所述,无线基站(包含RRH)2可以单独地向无线终端发送数据,也可以在多个无线基站2中基于CoMP技术协作地向无线终端发送数据。假设无线基站2能够应用CoMP技术的JT来向无线终端发送数据。无线基站2也可以应用CoMP技术的DPS、CS/CB来向无线终端发送数据。 
图3的无线通信***在无线接入方式中使用OFDMA(Orthogonal Freq无线终端1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方式。 
另外,LTE网络也被称为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EPS包含作为无线接入网络的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电网络)和作为核心网络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核心网络有时被称为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架构演进)。 
这里,首先,作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说明的准备,对在上述的背景技术中应该考虑的问题进行整理。 
在图2中,TP0在对无线终端1应用JT时,需要对无线终端1进行应用JT时用的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这里,如前所述,TP0从无线终端1接收每个TP的各点CQI(Per-point CQI)的反馈。因此,TP0根据接收到的每个TP的各点CQI,估计对无线终端1应用了JT的情况下的CQI(称为集约CQI(Aggregated CQI)),根据估计出的CQI进行应用JT时用的调度。 
即,TP0在进行应用JT的无线终端1的调度时,根据每个TP的各点CQI(图2中为CQI(TP0)和CQI(TP1)),来估计集约CQI(设为CQI(TP0+TP1))。这里,在3GPP中,对于集约CQI的估计算法,没有特别规定。因此,认为集约CQI的估计算法依赖于各厂商的安装(实施)。此时,集约CQI的估计的精度成为问题。 
如果集约CQI的估计值的精度较差(误差较大),则会影响应用JT的情况下的调度的精度。例如,尽管实际上集约CQI较差,在集约CQI的估计值良好的情况下,也可能对无线终端1调度接收质量差的子带。此外,可能对实际上接收质量低于其他无线终端1的无线终端1调度较多的的子带。由此,***整体的传输效率(吞吐量)降低。 
此外,如前所述,CQI还用于AMC中的MCS的选择。因此,当集约CQI的估计值的误差较大时,可能会发生应用JT的情况下的MCS没有被适当选择的情况。由此,***的传输效率进一步降低。 
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可知,在无线基站2无法正确地估计应用JT时的无线终端1侧的接收质量即集约CQI的情况下,由于各种理由而产生***的吞吐量降低的问题。 
接着,根据式(1)~(5),说明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各点CQI的反馈的无线基站2对集约CQI进行估计的方法的一例。这里,CQI的值与SINR的值对应,因此,能够将CQI的估计问题归结为SINR的估计问题。因此,下面说明根据分别针对TP0和TP1的SINR(对应于各点CQI)来估计TP0和TP1协作的情况下的SINR(对应于集约CQI)的方法的一例。 
另外,在该例中,考虑图2的2个TP(TP0和TP1)协作的情况,但是,在3个以上的TP协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同样的讨论。此外,为了进行细致的调度,以子带单位对CQI进行定义。 
首先,通过以下的式(1)给出TP0和TP1协作时的SINR即SINR(TP0+TP1)。这里,H0、H1、H2是考虑了TP的发送功率(将发送功率的大小反映为振幅)的各链路的传递函数,σ2是热噪声的方差。 
SINR(TP0+TP1)=|H0+H1|2/(|H2|22)···(1) 
对式(1)进行说明。SINR的定义是期望信号功率相对于干扰信号功率和噪声功率之和的比率。在应用TP0和TP1的JT时,从TP2发送的无线信号成为干扰信号。因此,式(1)的分母为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即|H2|2与热噪声功率即σ2之和。此 外,在应用TP0和TP1的JT时,分别从TP0和TP1发送的相同数据信号在空气中合成而得到的无线信号成为期望信号。因此,式(1)的分子为基于将H0和H1同相相加的H0+H1的接收功率即|H0+H1|2。 
接着,分别通过以下的式(2)和(3)给出分别与TP0和TP1对应的SINR即SINR(TP0)和SINR(TP1)。 
SINR(TP0)=|H0|2/(|H1|2+|H2|22)···(2) 
SINR(TP1)=|H1|2/(|H0|2+|H2|22)···(3) 
对式(2)进行说明。在应用TP0的ST时,从TP1发送的无线信号和从TP2发送的无线信号分别成为干扰信号。因此,式(2)的分母为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即|H1|2、|H2|2与热噪声功率即σ2之和。另外,2个干扰信号是基于独立的数据信号的干扰信号。因此,在求解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时,不需要考虑在空气中的合成,取得基于各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的纯量和即可。此外,在应用TP0的ST时,从TP0发送的无线信号成为期望信号。因此,式(2)的分母为|H0|2。式(3)与式(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这里,在几个前提下能够使用式(2)、(3)来对式(1)进行以下变形。 
SINR(TP0+TP1)=|H0+H1|2/(|H2|22)···(1) 
≒(|H0|2+|H1|2)/(|H2|22)···(4) 
≒(|H1|2+|H2|2)·SINR(TP0)/|H2|2+(|H0|2+|H2|2)·SINR(TP1)/|H2|2···(5) 
≒(RSRP(TP1)+RSRP(TP2))·SINR(TP0)/RSRP(TP2)+(RSRP(TP0)+RSRP(TP2))·SINR(TP1)/RSRP(TP2)···(6) 
首先,在规定的条件下(后述),等式|H0+H1|2=|H0|2+|H1|2成立。将该等式带入(1)的右边后得到式(4)。接着,针对式(4),假定热噪声与信号功率相比小到能够忽略,设为σ2=0。进而,使用(1)和(2)对式(4)进行变形,得到式(5)。 
进而,分别通过RSRP(TP1)、RSRP(TP2)、RSRP(TP3)对式(5)中的|H0|2、|H1|2、|H2|2进行近似。这里,RSRP(TP1)、RSRP(TP2)、RSRP(TP3)分别是TP0、TP1、TP2的参照信号接收功率。参照信号接收功率是在对切换(hand over)实施进行判断时使用的指标,在满足规定的条件时从无线终端1向TP0通知。因此, TP0即使不接收新的信息的反馈,也能够进行从式(4)向式(5)的近似计算。进而,如上所述,H0、H1、H2是将发送功率的大小反映到振幅的传递函数,因此,可认为从式(4)向式(5)的近似的合理性高。但是,CQI通常是按照子带进行定义的,因此,作为其基础的指标即SINR也应该按照子带进行计算,但是,RSRP中没有每个子带这样的概念而成为全部子带的平均值。因此,在从式(4)到式(5)的近似中,淡化了每个子带这一要素(SINR是每个子带的值,因此并非完全排除),认为无法期待近似精度。 
进而,从式(1)向式(4)的近似中存在较大的问题。|H0+H1|2=|H0|2+|H1|2成立仅限于H0和H1之间的相位差为零(内积为零)的情况。但是,一般而言,信道相位由于来自各TP的多路径的延迟时间和在TP之间的传输延迟差而不同。因此,一般而言,H0和H1之间的相位差不为零。但是,根据无线终端1反馈的各TP的各点CQI,TP0无法得知各TP之间的信道相位差。 
根据图4说明该问题。图4的(A)中示出TP0和TP1的信道功率的频率特性的一例。此外,图4的(B)中示出信道相位的频率特性。该情况下,如图4的(C)所示,式(1)的分母|H0+H1|2的频率特性和式(4)的分母|H0|2+|H1|2的频率特性背离。其原因是,在实际的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中,由于各TP间的信道相位差,来自各TP的信号反映增强或减弱的影响。但是,在使用各点CQI进行估计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功率的维度将来自各TP的信道特性相加时不考虑相位差,因此不反映上述的影响。因此,在H0和H1之间存在相位差时,存在错误地估计应用JT时的期望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可能性。 
对基于式(1)~(5)的以上的说明进行总结可知,在要根据每个TP的SINR(对应于各点CQI)估计多个TP协作的情况下的SINR(对应于集约CQI)时,无论如何精度都会降低。因为需要重复进行精度低的近似。因此,无线基站2根据各点CQI求出的集约CQI的估计值不得已成为精度低的估计值。 
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述,在无线基站2无法正确估计应用JT时的无线终端1侧的接收质量即集约CQI的情况下,调度和MCS选择可能变得不适当,***的吞吐量可能降低。因此,作为从背景技术导出的结论,当根据每个TP的各点CQI由无线基站2进行应用JT时的调度时,存在无法避免***的吞吐量降低的问题。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该问题。 
另外,这样的问题是在CoMP中应用JT的情况下所特有的问题,在应用CoMP中的DPS或CS/CB时没有问题。这是因为,在DPS、CS/CB中,由于向某个无线终端1发送数据的小区是一个,根本不需要集约CQI。即,连接小区能够直接使用从无线终端1反馈的各小区的各点CQI来进行应用DPS、CS/CB时的调度、MCS选择。仅在应用JT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各点CQI估计集约CQI,因此产生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中,无线终端1求出各点CQI和集约CQI,将它们一起反馈给TP。由此,在TP应用JT时能够得到高精度的集约CQI。而且,TP根据反馈的集约CQI,在应用JT的情况下能够对无线终端1进行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由此,不会如以往那样,由于TP估计集约CQI而进行不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够抑制因不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而造成的***的吞吐量降低。 
下面根据图5~8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各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 
图5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的一例。无线终端1例如具有接收RF(Radio Freq无线终端1ncy:射频)部101、FFT(高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部102、信道估计部103、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数据信号解调部107、错误检测部108、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物理信道处理部110、发送RF部111。 
接收RF部101从TP接收下行的无线信号,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间区域)。具体而言,接收RF部101在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电気信号)后,进行正交解调、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 
FFT部102将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具体而言,FFT部102针对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检测切出定时,在去除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后,根据检测到的切出定时进行FFT处理。 
信道估计部103根据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求出每个TP的信道估计值(上述的H0、H1、H2等)。具体而言,信道估计部103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提取每个TP的参照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然后,信道估计部103通过求出提取出的参照信号和已知的各TP的参照信号之间的 互相关,来按照每个TP求出由复数表示的无线信道的信道估计值。 
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各TP的个别接收质量即各点CQI。具体而言,首先,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例如使用前述的式(2)、(3)等,求出各TP的应用ST时的SINR。式(2)、(3)中的热噪声的方差σ2可以使用另外计测出的值,也可以零近似或以规定值近似。然后,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根据求出的各TP的应用ST时的SINR,通过SINR和CQI的转换表,求出各TP的各点CQI。这里,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按照每个子带求出各TP的各点CQI。即,某个TP的各点CQI是子带数个CQI,各个CQI与各子带对应。各点CQI是通过上行控制信号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中的一个。 
另外,将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求出各点CQI的TP的集合称为CoMP协作组。CoMP协作组事先从TP0通知。由此,无线终端1的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能够知道求出哪个TP的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即可。 
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来求出TP进行共同发送时的集约的接收质量(集约接收质量)即集约CQI。具体而言,首先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例如使用前述的式(1)等,求出各TP的应用JT时的SINR。式(1)中的热噪声的方差σ2可以使用另外计测的值,也可以零近似或以规定值近似。然后,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求出的各TP的应用JT时的SINR,通过SINR和CQI的转换表,求出各TP的集约CQI。这里,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按照每个子带求出各TP的集约CQI。即,某个TP的集约CQI是个数与子带数相同的CQI,各个CQI与各子带对应。集约CQI是通过上行控制信号发送的控制信息中的一个。 
另外,也根据上述的CoMP协作组来确定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求出集约CQI的TP的组。例如设在CoMP协作组中包含5个TP。此时,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能够仅针对其中的例如2个组的TP的组合(10组)求出集约CQI。此外,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还能够求出在这些TP中有2个以上进行协作的所有的组合(26组)的集约CQI。 
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恢复从无线基站2发送的例如资源分配信息(调度信息)、MCS等的下行控制信息。具体 而言,在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中,从FFT后的接收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号。然后,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使用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信道估计值对所提取的下行控制信号进行信道补偿,然后,进行数据解调和纠错解码,恢复下行控制信息。 
数据信号解调部107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恢复数据信息。具体而言,数据信号解调部107根据由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求出的资源分配信息,从FFT后的接收信号中提取数据信号。然后,数据信号解调部107使用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信道估计值对所提取的数据信号进行信道补偿,然后,根据由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求出的MCS进行数据解调和纠错解码,恢复数据信息。 
错误检测部108通过检测数据信息中附加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位来检测数据信息中的比特错误。然后,错误检测部108在没有检测到比特错误的情况下,输出表示数据接收成功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信息。另一方面,错误检测部108在检测到比特错误的情况下,输出表示数据接收失败的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信息。ACK信息和NACK信息是通过上行控制信号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中的一个。 
在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中,生成与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上行控制信号(数字信号)。具体而言,对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的各种上行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和数据调制等,生成上行控制信号。 
这里,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包含至少各点CQI和集约CQI的上行控制信号。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这些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ACK信息、NACK信息。 
物理信道处理部110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发送信号。具体而言,物理信道处理部针对包含上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等)在内的数字信号,映射DFT(Digital Fourier Transform:数字傅立叶变换)、SC(Scrambling Code:扰码),依次进行IFFT、CP***,得到发送信号。 
最后,发送RF部111将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基站2。具体而言,发送RF部111针对包含上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等)在内的发送信号进行D/A转换、正交调制等,得到基带信号。然后,发送RF部111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其发送到无线基站2。 
这里,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将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基站2,其中,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发送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发送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与ACK信息对应的ACK信号和与NACK信息对应的NACK信号。 
接着,根据图6~7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一个具体的应用例的图。在该应用例中,存在TP0~TP3这4个TP。在图6中,例如示出无线终端1对于TP0的接收质量在子带sb1中相当于CQI=10、在子带sb2中相当于CQI=8、在子带sb3中相当于CQI=12、在子带sb4中相当于CQI=5。 
在图6的应用例中,在4个TP中,将TP0~TP2这3个作为上述的CoMP协作组。无线终端1仅对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0~TP2求出各点CQI。无线终端1对不包含于CoMP协作组中的TP3不求出各点CQI。 
此外,在图6的应用例中,无线终端1考虑包含作为连接小区的TP0,并且仅2个TP进行协作的JT。即,在图6的应用例中,无线终端1求出针对TP0和TP1协作的JT以及TP0和TP2协作的JT的2组集约CQI。 
图7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的一例。图7的上行控制信号对应于图6的具体的应用例。图7的上行控制信号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在图7中,501、502、503是各点CQI。在图7中,511、512是集约CQI。 
在图7中,各个各点CQI由个数与子带数(该例中为4个)相同的CQI构成,各个CQI与各子带对应。各点CQI仅是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个数(该例中为3个)。各个各点CQI是按照每个子带求出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各TP应用了ST时的无线终端1的个别的接收质量。 
此外,在图7中,各集约CQI也由个数与子带数(该例中为4个)相同的CQI构成,各个CQI与各子带对应。集约CQI仅是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中的JT的组合个数(该例中2个)。各集约CQI是按照每个子带求出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各组合应用了JT时的无线终端1的集约的接收质量而得到的。 
图8中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TP(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的一例。在图8中, 示出了作为连接小区的TP0和作为协作小区的TP1,但是,以下将它们统一作为TP进行说明。 
TP例如具有接收RF部201、物理信道处理部202、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调度器部204、核心网通信部205、数据信号生成部206、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参照信号生成部208、物理信道复用部、IFFT(高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部210、发送RF部211。 
接收RF部201从无线终端1接收上行的无线信号,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间区域)。具体而言,接收RF部201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电信号),然后,进行正交解调、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 
这里,第1实施方式中的TP的接收RF部201从无线终端1接收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第1实施方式中的TP的接收RF部201接收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TP的接收RF部201接收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与ACK信息对应的ACK信号和与NACK信息对应的NACK信号。 
物理信道处理部202将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具体而言,物理信道处理部202针对接收信号依次进行CP去除、FFT、SC(Scrambling Code:扰码)解映射、IDFT(Inverse Digital Fourier Transform:数字傅立叶逆变换),得到数字信号。 
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从数字信号中恢复从无线终端1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具体而言,在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中,从数字信号提取上行控制信号。然后,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对所提取的上行控制信号进行数据解调和纠错解码,恢复上行控制信息。 
这里,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至少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在内的上行控制信息。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所恢复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各点CQI和集约CQI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ACK信息和NACK信息。 
调度器部204根据由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的各点CQI和集约CQI,进行针对无线终端1的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MCS的选择等)。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PF(Proportional Fairness:比例公平)算法作为调度算法的例子。但是,作 为调度算法,也可以使用Maximum CIR(最大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载波干扰比))算法、Round Robin(循环)算法和其他的任意算法。 
对调度器部204的处理进行说明。调度器部204根据由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的各个各点CQI和各集约CQI,使用图1所示的从CQI向MCS的转换表来选择MCS。调度器部204根据集约CQI求出进行JT时的MCS,根据各点CQI求出进行ST时的MCS。 
调度器部204根据求出的MCS,针对各TP对无线终端1进行ST的情况和进行JT的情况分别计算预想的瞬时吞吐量。接着,调度器部204根据(PF度量(metric))=(预想的瞬时吞吐量)/(当前的平均吞吐量),计算无线终端1的PF度量。然后,调度器部204按照每个子带对各无线终端1的PF度量值进行比较,对PF度量值最大的无线终端1分配其子带。此时,调度器部204根据PF度量来决定对无线终端1应用JT还是应用ST。调度器部204在进行该决定时,也可以以使得小区吞吐量变大的方式对ST和JT进行选择。 
此外,调度器部204在对某个无线终端1决定了应用JT的情况下,为了对进行协作的TP通知目的地UE识别符、数据、资源分配信息以及MCS等,将这些信息输出到核心网通信部205。协作TP的调度器部204在经由核心网接收到该通知后,TP0和协作TP共享目的地UE识别符、数据、资源分配信息以及MCS。然后,TP0和协作TP针对无线终端1,能够使用相同的资源和MCS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1。 
返回图8,核心网通信部205与在核心网上连接的其他装置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如上所述,核心网通信部205针对进行协作的TP通知目的地UE识别符、数据、资源分配信息以及MCS等。 
数据信号生成部206从调度器部204接收要向无线终端1发送的数据信息,根据该数据信息生成数据信号。具体而言,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从调度器部204接收要向无线终端1发送的数据信息。该数据可以通过应用ST来发送到无线终端1,也可以通过应用JT来发送到无线终端1。后者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连接小区(调度小区)而进行发送,也可以作为协作小区而进行发送。然后,数据信号生成部206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错误检测用的CRC位的附加、纠错编码、数据调制等,生成数据信号。 
在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中,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并根据下行控制信息生成下 行控制信号。具体而言,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从调度器部204接收资源分配信息、MCS等的下行控制信息。此外,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也可以接收其他下行控制信息。然后,下行控制信号部针对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进行纠错编码、数据调制等,生成下行控制信号。 
参照信号生成部208生成在无线终端1中用于信道估计的参照信号。参照信号生成部208以使得参照信号在相邻的TP之间各自不同的方式生成参照信号。 
物理信道复用部209对各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物理信道复用部209通过对用于传输下行数据信号的物理信道即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于传输下行控制信号的物理信道即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以及其他的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得到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 
IFFT部210将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具体而言,IFFT部210针对包含下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等)在内的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进行IFFT处理。然后,IFFT部210对IFFT处理后的信号附加CP,得到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 
最后,发送RF部211将包含下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参照信号等)在内的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1。具体而言,发送RF部211针对包含下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参照信号等)在内的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进行D/A转换、正交调制等,得到基带信号。然后,发送RF部211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无线信号并将其发送到无线终端1。 
此外,在协作小区的TP1中,核心网通信部205从TP0接收包含目的地UE识别符、数据、资源分配信息以及MCS等在内的通知。由此,TP0和TP1共享目的地UE识别符、数据、资源分配信息以及MCS。然后,TP0和TP1针对无线终端1使用相同的资源和MCS,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1。 
接着,根据图9~1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的各装置的硬件结构。 
图9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硬件结构的一例。前述的无线终端1的各功能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具有无线IF(InterFace:接口)11、模拟电路12、数字电路13、处理器14、存储器15、输入IF16、输出IF17等。 
无线IF11是用于与无线基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12是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可大致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带通滤波器(BPF:Band Pass Filter)、混合器(Mixer)、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ler)、模拟/数字转换器(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相位同步电路(PLL:Phase Locked Loop)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BPF、混合器、LPF、数字/模拟转换器(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包含双工器(Duplexer)等。数字电路13是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例如包含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处理器14是处理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DSP(Des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存储器15是存储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输入IF16是进行输入的装置,例如包含操作按钮、麦克风等。输出IF17是进行输出的装置,例如包含显示器、扬声器等。 
对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和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接收RF部101例如通过无线IF11、模拟电路12(进行接收处理)来实现。即,无线IF11从TP接收下行链路的无线信号,模拟电路12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间区域)。 
FFT部102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将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此外,数字电路13也可以将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信道估计部103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根据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来求出每个TP的信道估计值。此外,数字电路13也可以根据FFT后的接收信号求出每个TP的信道估计值。 
个别接收质量导出部104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根据由信 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来求出各TP的各点CQI。此外,数字电路13也可以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各TP的各点CQI。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TP进行共同发送的情况下的集约CQI。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TP进行了共同发送的情况下的集约CQI。 
下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6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恢复从无线基站2发送的例如资源分配信息(调度信息)和MCS等下行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从FFT后的接收信号中恢复从无线基站2发送的例如资源分配信息和MCS等下行控制信息。数据信号解调部107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恢复数据信息。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从FFT后的接收信号(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中恢复数据信息。 
错误检测部108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通过对数据信息中附加的CRC位进行检查,来检测数据信息中的比特错误。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通过检测数据信息中附加的CRC位来检测数据信息中的比特错误。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生成与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控制信号(数字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生成与上行控制信息对应的控制信号(数字信号)。 
物理信道处理部110例如通过处理器14、存储器15、数字电路13来实现。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1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协作,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发送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13将数字信号转换为发送信号。发送RF部111例如通过无线IF11、模拟电路12(进行发送处理)来实现。即,模拟电路12生成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上行的无线信号,无线IF11将生成的上行的无线信号发送 到无线基站2。 
图10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的硬件结构的一例。前述的无线基站2的各功能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具有无线IF21、模拟电路22、数字电路23、处理器24、存储器25、核心网IF26等。 
无线IF21是用于与无线终端1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22是处理模拟信号的电路,可大致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LNA、BPF、混合器、LPF、AGC、ADC、PLL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PA、BPF、混合器、LPF、DAC、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包含双工器等。数字电路23例如包含LSI、FPGA、ASIC等。处理器24是处理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CPU、DSP等。存储器25是存储数据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AM等。核心网IF26是用于通过与移动电话***的核心网(被称为回程网络)连接的有线回线或无线回线,与包含其他无线基站2的网侧的装置进行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 
对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接收RF部201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接收处理)来实现。即,无线IF21从无线终端1接收上行的无线信号,模拟电路22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间区域)。 
物理信道处理部202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将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将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从数字信号中恢复从无线终端1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从FFT后的接收信号中,从数字信号中恢复从无线终端1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 
调度器部204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根据由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的各点CQI和集约CQI,进行针对无线终端1的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MCS的选择等)。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根据由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的各点CQI和集约CQI,进行针对无线终端1的调度。 
核心网通信部205例如通过核心网IF26、模拟电路22、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在发送时,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将数据信息、控制信息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此外,模拟电路22将数字基带信号转换为有线信号或无线信号,由核心网IF26发送有线信号或无线信号。另一方面,在接收时,核心网IF26接收有线信号或无线信号,模拟电路22将有线信号或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此外,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将数字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信息、控制信息。 
数据信号生成部206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接收要向无线终端1发送的数据信息,并根据该数据信号生成数据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接收要向无线终端1发送的数据信息,并根据该数据信息生成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生成部207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并根据下行控制信息生成下行控制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接收下行控制信息,并根据下行控制信息生成下行控制信号。 
参照信号生成部208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生成在无线终端1中用于信道估计的参照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生成在无线终端1中用于信道估计的参照信号。物理信道复用部209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对各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对各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 
IFFT部210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将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3将频率区域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时间区域的数字信号。发送RF部211例如通过无线IF21、模拟电路22(进行发送处理)来实现。即,模拟电路22生成包含下行控制信号和其他信号(数据信号、参照信号等)在内的下行的无线信号,无线IF21将生成的下行的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终端1。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无线终端1将求出的集约CQI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由此,在TP应用JT时能够得到高精度的集约CQI。而且,TP根据反馈的集约CQI,在应用JT的情况下,能够对无线终端1进行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由此,不会如以往那样,由于TP估计集约CQI而进行不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够抑制因不适当的调度和MCS决定而造成的***的吞吐量降低。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各点CQI一起反馈集约CQI本身,因此,存在反馈的信息量较多的方面。与此相对,第2至第5实施方式在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的同时,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实现了反馈的信息量的削减。 
〔b〕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将作为位映射形式的信息的频率关联信息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其中,该位映射形式的信息针对每个子带用1比特表示在应用JT时接收质量是否相对较高。在第2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不进行集约CQI本身的反馈。无线终端1首先求出集约CQI,根据集约CQI求出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将求出的频率关联信息反馈给TP。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方面较多。以下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的处理大不相同。此外,伴随于此,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发送RF部111的各处理也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与TP进行了共同发送的情况下的集约的接收质量(集约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即频率关联信息。具体而言,首先,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针对各TP的组的集约CQI。接着,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针对各TP的组,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集约CQI是否为特定值(阈值)以上。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以在集约CQI为特定值以上时例如设为1、在低于特定值时例如设为0的方式,生成按照每个子带以1比特表示的位映射信息。该位映射信息成为在第2实施方式中向TP0反馈的频率关联信息。将第2实施方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称为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 
作为一例,假设子带sb1的集约CQI是11,子带sb2的集约CQI是8。此外,设特定值为10。此时,针对子带sb1,由于集约CQI为特定值以上,因此,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将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的第1位设为1。此外,针对子带sb2,由于集约CQI低于特定值,因此,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将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的第2位设为0。 
另外,在该例中,将特定值(阈值)设为预先决定的固定值,但是,除此之外,特定值还可以采用如下的值。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也可以采用从TP0预先通知的值作为特定值。此外,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也可以按照每个子带,将TP0的各点CQI的值作为特定值,来生成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进而,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也可以将在TP0的各点CQI的值上加上偏移值而得到的值作为特定值来使用。通过偏移值的导入,能够检测CoMP的增益是否为一定值以上。这里,作为偏移值,可以使用规定的值,也可以使用从TP0通知的值。 
另外,也可以是,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针对各TP的组,根据相位量的大小、纯量的变动的大小进行应用JT时的信道估计,生成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 
图11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的一例。图11的上行控制信号对应于图6的具体的应用例。图11的上行控制信号包含各点CQI和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图11中,501、502、503是各点CQI。在图11中,521、522是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各个各点CQI与图7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1中,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仅是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JT的组合的个数(该例中为2个)。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分别是如下的位映射信息,该位映射信息按照每个子带分别通过1比特来表示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某个TP应用JT的情况下的无线终端1的接收质量是否为特定值以上。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各自的比特长为子带数(该例中为4比特)。 
图1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相比,可知,信息的大小较小。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具有反馈的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的优点。 
返回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的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至少包含各点CQI和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向无线基站2发送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发送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的图。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具有的功能结构以外,还具有CQI转换部212。此外,伴随于此,接收RF部201、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的各处理不相同。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中,调度器部204的处理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TP的接收RF部201从无线终端1接收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TP的接收RF部201接收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第2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至少包含各点CQI和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2实施方式的CQI转换部212根据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各点CQI,求出集约CQI估计值。因为第2实施方式的TP不从无线终端1接收集约CQI的反馈。具体而言,首先,CQI转换部212针对从无线终端1接收的每个TP的各点CQI,通过SINR和CQI的转换表,求出每个TP的SINR。然后,CQI转换部212根据求出的每个TP的SINR以及通过来自无线终端1的测定报告另外取得的各TP的RSRP,通过式(6)估计应用JT时的SINR。最后,CQI转换部212再次参照SINR和CQI的转换表,将求出的应用JT时的SINR转换为集约CQI估计值。CQI转换部212按照每个子带,针对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各TP的组进行这样的处理。由此CQI转换部212针对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各TP的各组,导出每个子带的集约CQI估计值。 
第2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到求出PF度量为止的处理。但是,第1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使用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集约CQI,而第2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使用由CQI转换部212估计的集约CQI估计值。 
然后,在根据求出的PF度量向无线终端1分配无线资源时,第2实施方式的调 度器部204在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不选择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子带。换言之,调度器部204针对无线终端1,在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选择接收质量为特定值以上的子带。为了实现这样的选择,调度器部204也可以在决定分配某个子带的无线终端1时参照频率关联信息。而且,调度器部204也可以在频率关联信息中将其子带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无线终端1从PF度量的比较对象中排除。 
第2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在集约CQI估计值的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应用JT的无线终端1分配接收质量差的无线资源。由此,能够抑制***的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第2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在根据集约CQI估计值选择MCS时,也可以根据过去的ACK信号/NACK信号的统计,来校正CQI。例如,在最近的特定期间内从某个无线终端1反馈较多的NACK信号的情况下,调度器部204识别为MCS的选择不适当。然后,将作为MCS选择的基准的集约CQI估计值校正为接收质量较差的一方,并且还与校正后的CQI对应地校正MCS。由此,在集约CQI估计值的精度较差的情况下,针对应用JT的无线终端1进行集约CQI估计值和MCS的校正。然后,集约CQI估计值的精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因选择不适当的MCS而导致的吞吐量的降低。 
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TP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除了CQI转换部212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CQI转换部212例如通过处理器24、存储器25、数字电路23来实现。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来控制存储器25,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协作,根据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各点CQI,求出集约CQI估计值。此外,也可以由数字电路203根据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各点CQI,求出集约CQI估计值。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叙述了在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按照每个子带通过各1比特来表示应用JT时接收质量是否相对较高的例子。但是,在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也可以按照每个子带通过多个比特来表示应用JT时的接收质量。 作为一例,也可以根据应用JT时的接收质量的值,按照每个子带通过2比特表示接收质量。该情况下,例如能够以在应用JT时的每个子带的CQI为0~3的的情况下设为“00”、在4~7的情况下设为“01”、在8~11的的情况下设为“10”、在12~15的情况下设为“11”的方式,生成比特形式的质量关联信息。通过该变形例,位映射形式信息不仅能够表示接收质量的高低,还能够表示高低的程度。此外,通过该变形例,虽然反馈信息量与每个子带通过各1比特表示的情况相比增加,但是,与反馈集约CQI本身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反馈信息量。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通过将由无线终端1求出的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能够使TP在应用JT时不分配接收质量差的无线资源。由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够抑制因不适当的调度而造成的***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反馈的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因控制信息的增加而导致的无线资源的浪费,确保***的吞吐量。 
〔c〕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相比第1实施方式消减反馈的信息量。在第3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将各点CQI与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一起作为上行控制信息反馈给TP,该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是按照每个子带表示应用JT时的接收质量与TP0应用ST时的接收质量之间的差分(CQI差分)信息。在第3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不进行集约CQI本身的反馈。无线终端1首先求出集约CQI,根据求出的集约CQI求出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将求出的频率关联信息反馈给TP。 
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共同的方面较多。以下在第3实施方式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是,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的处理大不相同。此外,伴随于此,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发送RF部111的各处理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与TP进行了共同发送的情况下的集约的接收质量(集约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即频率关联信息。具体而言,首先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与第1实施方 式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针对各TP的组的集约CQI。接着,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针对各TP的组,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集约CQI与TP0应用了ST的情况下的各点CQI之间的差分。此处求出的信息成为第3实施方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将第3实施方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称为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 
图13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的一例。图13的上行控制信号对应于图6的具体的应用例。图13的上行控制信号包含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图13中,501、502、503是各点CQI。在图13中,531、532是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各个各点CQI与图7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3中,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由个数与子带数(该例中为4个)相同的差分CQI构成,各个差分CQI与各子带对应。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仅是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JT的组合的个数(该例中为2个)。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分别相当于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各组应用JT的情况下的CQI与TP0应用ST的情况下的CQI之间的差分(CQI差分)。作为一例,假设针对子带sb1的TP0的各点CQI是10,针对子带sb1的TP0和TP1的集约CQI为12。此时,针对子带sb1的TP0和TP1之间的差分CQI为12-10=2。 
图1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相比,信息的大小较小。这是因为考虑到作为CQI之间的差分的CQI差分的值大多数情况下小于CQI本身的值,因此可以用较少的比特数来表示。因此,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具有反馈的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的优点。 
第3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向无线基站2发送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发送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对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具有的功能结构相同,但是,接收RF部201、上行控 制信号解调部203、CQI转换部212、调度器部204的处理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TP的接收RF部201从无线终端1接收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TP的接收RF部201接收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第3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3实施方式的CQI转换部212根据从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各点CQI和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来估计集约CQI。CQI转换部212针对各子带,根据作为基准的TP0的各点CQI与频率关联信息中包含的差分CQI,求出集约CQI估计值。作为一例,假设针对子带sb1的TP0的各点CQI为10,针对子带sb1的TP0和TP1应用JT的情况下的差分CQI为2。此时,CQI转换部212能够将针对子带sb1的TP0和TP1的集约CQI估计值求出为10+2=12。 
第3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大致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同样的处理。但是,第1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使用从无线终端1接收的集约CQI,而第3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使用由CQI转换部212估计出的集约CQI估计值。 
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TP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通过将由无线终端1求出的差分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能够使TP在应用JT时不分配接收质量差的无线资源。由此,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够抑制因不适当的调度而造成的***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根据第3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反馈的 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因控制信息的增加而导致的无线资源的浪费,确保***的吞吐量。 
〔d〕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将频率关联信息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该频率关联信息是列举出应用JT时接收质量低于或高于特定值的子带的信息。在第4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1不进行集约CQI本身的反馈。无线终端1首先求出集约CQI,根据求出的集约CQI来求出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将求出的频率关联信息反馈给TP。 
第4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共同的方面较多。以下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但是,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的处理大不相同。此外,伴随于此,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发送RF部111的各处理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根据由信道估计部103求出的各TP的信道估计值,求出与TP进行了共同发送的情况下的集约接收质量有关的信息即频率关联信息。具体而言,首先,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针对各TP的组的集约CQI。接着,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针对各TP的组,按照每个子带求出集约CQI是否为特定值(阈值)以上。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求出集约CQI低于特定值的子带,生成列举了所求出的子带的识别符的信息。该信息成为第4实施方式中反馈给TP0的频率关联信息。将第4实施方式的频率关联信息称为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 
作为一例,假设子带sb1、sb2、sb3、sb4的集约CQI分别为11、8、13、5。此外,设特定值为10。此时,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生成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sb2、sb4”(图14的TP0&TP2的情况)。作为另外的例子,假设子带sb1、sb2、sb3、sb4的集约CQI分别为12、10、13、10。此外,设特定值为10。此时,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将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设为空集合(图14的TP0&TP1的情况)。 
另外,在该例中,特定值(阈值)设为预先决定的固定值,但是,除此之外,特定值还可以采用如下的值。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也可以采用从TP0预先通知的值作为特定值。此外,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也可以按照每个子带,将TP0 的各点CQI的值作为特定值,来生成位映射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进而,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也可以将在TP0的各点CQI的值上加上偏移值而得到的值作为特定值来使用。通过偏移值的导入,能够检测CoMP的增益是否为一定值以上。这里,作为偏移值,可以使用规定的值,也可以使用从TP0通知的值。 
此外,与上述的例子相反,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也可以求出集约CQI为特定值“以上”的子带,来生成列举出所求出的子带的识别符的信息。“以上”的情况下的处理与“低于”的情况下的处理基本对应,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图14中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的一例。图14的上行控制信号对应于图6的具体的应用例。图14的上行控制信号包含各点CQI和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图14中,501、502、503是各点CQI。在图14中,541、542是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各各点CQI与图7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在图14中,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仅是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TP的JT的组合的个数(该例中为2个)。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分别是列举出CoMP协作组中包含的某个TP的组应用了JT的情况下的无线终端1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某个子带的信息。 
图14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与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相比可知,信息的大小较小。因此,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具有反馈的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的优点。 
返回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的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号。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向无线基站2发送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无线终端1的发送RF部111发送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对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2与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具有的功能结构相同,但是,接收RF部201、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调度器部204的处理不同。以下依次对此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TP的接收RF部201从无线终端1接收包含上行控制信号的无 线信号,该上行控制信号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TP的接收RF部201接收的无线信号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号、数据信号(例如ACK信号、NACK信号)。 
第4实施方式的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3恢复至少包含各点CQI和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在内的上行控制信息。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09生成的上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上述以外的任意的上行控制信息(例如ACK信息、NACK信息)。 
第4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到求出PF度量为止的处理。然后,在根据求出的PF度量向无线终端1分配无线资源时,第4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在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不选择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子带。换言之,调度器部204针对无线终端1,在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中选择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子带。为了实现这样的选择,调度器部204也可以在决定分配某个子带的无线终端1时参照频率关联信息。而且,调度器部204也可以在频率关联信息中将其子带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无线终端1从PF度量的比较对象中排除。 
第4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通过进行这样的处理,在集约CQI估计值的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应用JT的无线终端1分配接收质量差的无线资源。由此,能够抑制***的吞吐量的降低。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调度器部204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根据集约CQI估计值选择MCS时,也可以根据过去的ACK信号/NACK信号的统计,来校正CQI。 
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硬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TP的硬件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通信***,通过将由无线终端1求出的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与各点CQI一起反馈给TP,能够使TP在应用JT时不分配接收质量差的无线资源。由此,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能够抑制因不适当的调度而造成的***吞吐量的降低。 
此外,根据第4实施方式的通信***,与第1实施方式的通信***相比,反馈的 信息的大小较小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因控制信息的增加而导致的无线资源的浪费,确保***的吞吐量。 
〔e〕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是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下面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概略地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求出集约CQI低于特定值的子带,生成列举出所求出的子带的识别符的信息即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与此相对,第5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例如也求出集约CQI低于特定值的子带。然后,第5实施方式的集约接收质量导出部105代替生成列举形式的频率关联信息而将低于特定值的子带中的CQI设为最低值(0或1)。然后,无线终端1将其CQI反馈给TP0。 
根据第5实施方式,对于无线终端1,非常难以选择将CQI设为最低值的子带。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4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能够在现有的CQI的机制的框架中进行,因此,还具有不需要修改***就能够实现的优点。省略第5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 
另外,在第1~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无线基站2对无线终端1进行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的情况,但是,对无线终端1进行调度(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也可以是与无线核心网连接的管理装置等。 
标号说明 
1:无线终端 
2:无线基站 。

Claims (15)

1.一种无线通信***,其具有:
无线基站,其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以及
无线终端,其将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发送到所述无线基站,其中,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通过1比特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是否高于特定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与所述无线基站独立地进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之间的差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用于确定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或高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对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频率分配。
6.一种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具有发送部,该发送部向无线基站发送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无线基站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所述反馈信息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通过1比特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是否高于特定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与所述无线基站独立地进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之间的差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用于确定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或高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
10.一种无线基站,其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该无线基站具有:
接收部,其从所述终端接收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以及
发送部,其使用根据所述反馈信息而分配的频率区域来进行所述共同发送。
1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在具有与其他无线基站一起进行将相同的数据发送到无线终端的共同发送的无线基站的无线***中,
所述终端向所述无线基站发送与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有关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每个频率区域的接收质量基于每个频率区域的信道估计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通过1比特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是否高于特定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按照每个频率区域示出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与所述无线基站独立地进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之间的差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反馈信息是如下的信息:该信息用于确定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其他无线基站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接收质量低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或高于特定值的频率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中,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反馈信息,进行对所述无线终端进行所述共同发送时的频率分配。
CN201280068871.6A 2012-02-01 2012-02-01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40946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00694 WO2013114460A1 (ja) 2012-02-01 2012-02-01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634A true CN104094634A (zh) 2014-10-08

Family

ID=48904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8871.6A Pending CN104094634A (zh) 2012-02-01 2012-02-01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62802A1 (zh)
EP (1) EP2811781A4 (zh)
JP (1) JP6119031B2 (zh)
CN (1) CN104094634A (zh)
WO (1) WO2013114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80623B2 (en) * 2012-04-20 2017-06-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140092879A1 (en) * 2012-10-02 2014-04-03 Zte Wistron Telecom Ab Downlink transmission point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heterogeneous network
WO2016065564A1 (en) * 2014-10-30 2016-05-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Inter-point data exchange in ul comp
JP6586736B2 (ja) * 2015-02-20 2019-10-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協調パターン選択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6329099B2 (ja) * 2015-03-31 2018-05-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287779B2 (ja) * 2016-03-24 2023-06-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張出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102420040B1 (ko) 2017-12-05 2022-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협력 전송을 통해 복수의 ap와 데이터 통신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10924203B1 (en) 2019-07-26 2021-02-16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On-the-fly inroute adaptive modul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307A (zh) * 2004-01-09 2005-07-13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
US20100271968A1 (en) * 2009-04-24 2010-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echnique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62520A2 (ko) * 2010-06-22 201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6058B2 (ja) * 2003-06-18 2008-07-3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4760515B2 (ja) * 2006-04-28 2011-08-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通信方法並びにそれに用いる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CN103957077B (zh) * 2007-10-01 2018-01-02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数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8442566B2 (en) * 2009-01-07 2013-05-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joint transmission using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higher rank dedicated beam-forming
US9130698B2 (en) * 2009-05-21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ilure indication for one or more carriers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US10014911B2 (en) * 2011-01-07 2018-07-03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ommunica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f multiple transmission poin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8307A (zh) * 2004-01-09 2005-07-13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
US20100271968A1 (en) * 2009-04-24 2010-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echnique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162520A2 (ko) * 2010-06-22 201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1781A1 (en) 2014-12-10
WO2013114460A1 (ja) 2013-08-08
JPWO2013114460A1 (ja) 2015-05-11
EP2811781A4 (en) 2015-07-08
US20140362802A1 (en) 2014-12-11
JP6119031B2 (ja)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03326B (zh) 具有可配置的操作模式的中继器
CN104094634A (zh) 无线通信***、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EP2340617B1 (en) Techniques for uplink cooperation of access nodes
CN104584452B (zh) 在回退情况下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
JP5987897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9467210B2 (en) Transmission parameter adaptation in cooperative signal communication
US20110287791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9444526B2 (en) Techniques for quantization adaptation in cooperative signal communication
US20140126404A1 (en) Interference-aware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633078B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WO2013115258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チャネル状態情報測定方法
JP7126441B2 (ja) 端末、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KR2012001579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4938008A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资源分配
CN104770040A (zh) 用于波形选择和自适应的***和方法
EP3120464B1 (en) Signalling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4272808A (zh) 无线通信***、无线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14128171B (zh) 波束成形后的信道忙碌率
US20130273838A1 (en) Radio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74368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higher resource allocation
WO2017135295A1 (ja) 基地局、ユーザ装置、電力比適用方法、及びチャネル状態情報送信方法
US20110170513A1 (en) Schedul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 station
US2014027408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by using modulation order of interference signal
EP3097731B1 (en) Scheduling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P6989368B2 (ja) 基地局、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