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6069B -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06069B
CN104006069B CN201410257923.5A CN201410257923A CN104006069B CN 104006069 B CN104006069 B CN 104006069B CN 201410257923 A CN201410257923 A CN 201410257923A CN 104006069 B CN104006069 B CN 1040060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face
tooth
straight
rotary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5792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06069A (zh
Inventor
张俊玮
杨贵峰
吉沐玮
周蔚
杨栋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5792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060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06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60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060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060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其中,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包括旋转悬臂、旋转轨道支架、卷簧、直齿双向单向棘轮、第一螺旋弹簧、直齿单向棘轮、第二螺旋弹簧和止位弹簧片,其中,所述旋转悬臂的一端与***扶手盖板零件连接,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一端与***待安装扶手的部件(例如扶手箱箱体或座椅靠背)相连。本发明通过采用圆弧滑轨和旋转轨道实现了虚拟的双转轴,并且利用棘轮、齿轮、齿轨,弹簧等零件的配合,使得扶手先后绕两个虚拟转轴的旋转中心进行两次纯圆轨迹的旋转,从而减少了机构对扶手造型和空间布置的限制。

Description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副仪表板扶手或座椅扶手翻转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背景技术
汽车副仪表板根据不同配置的需求,会安装扶手总成零件,为驾驶者或者乘员提供一个手肘舒适的摆放位置,同时多数扶手总成具有翻转开启的功能,在副仪表板内部还会设计一个储物空间,扶手总成就相当于一个储物箱盖。然而,通常情况下,对于扶手功能而言,多数扶手只在关闭状态下,才能提供乘员手肘的支撑功能,而开启后则无法支撑受力了,因此,这样的扶手总成位置单一,不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乘员的人体体型或需求。
目前,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业内也推出了几种能够在翻转过程中调节固定位置的扶手转轴机构。例如,专利CN201110045159.1、CN200910139058.3和DE102006014822B4中都公开了一种能够在翻转过程中调节固定位置的扶手转轴机构,这些扶手转轴机构均采用了棘齿来实现机械运动功能。上述转轴机构的具体机械运动原理如下:扶手在翻转到某特定角度之前(例如45度),可以使扶手在3-4个或者更多的角度位置停止翻转并固定其位置,在这些位置扶手只能做翻转打开的运动,而不能再做回转关闭运动,从而使得扶手总成可以在高度方向上提供给乘员可调节的、不同的搁手位置;当不需要使用扶手,并关闭扶手总成时,只需要将扶手总成翻转超过那个特定角度(例如45度),则扶手总成即可以回转到关闭位置,在此关闭扶手的过程中将不会再有之前如打开扶手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能关闭扶手的状态位置情况出现。当然,在上述一系列的运动过程不需要其他开关机构,只需要翻转扶手即可。
然而,由于上述现有扶手的转动只依靠一个旋转轴实现,即,扶手运动的轨迹都为圆形轨迹,而单转轴受到空间的局限比较大,只能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布置零件结构,因此,对于周边零件的造型或者机构所需要的空间而言,就会有特定限制。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从而探索其他运动轨迹的可能性以及在其他运动轨迹的基础上同样实现上述扶手功能,同时再附加如扶手任意位置停滞、自动关闭等多种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以在实现现有扶手功能的基础上,减少零件机构对扶手造型和空间布置的限制。
本发明之一所述的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其包括:
旋转悬臂,其一端与***扶手盖板零件相连,另一端具有一安装壁,且该安装壁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固定圆轴销以及围绕该固定圆轴销周向设置的第一双向棘齿,其中,所述固定圆轴销的自由端同轴设有一扁销,且固定圆轴销还具有一段轴向空腔以及从该轴向空腔的内壁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固定卡勾;
旋转轨道支架,其一端与***待安装扶手的部件相连,另一端具有一弧形轨道面以及两个分别垂直于该弧形轨道面的弧形边向外延伸的且结构对称的阶梯形侧壁,且该两个侧壁在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端处相连,以使所述弧形轨道面与所述侧壁共同围成一用于供所述扁销在其中滑动的圆弧滑轨以及位于该圆弧滑轨的一端处与该圆弧滑轨相通的、用于供所述扁销在其中可转动固定角度的旋转轨道;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另一端还具有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上圆弧直齿齿轨、与所述旋转轨道位置对应的弹簧片固定卡勾以及位于该弹簧片固定卡勾一侧并与其间隔开的突起部,还具有设置在远离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下圆弧直齿齿轨以及沿着该下圆弧直齿齿轨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其靠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侧面上的变位前止位面,其中,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和下圆弧直齿齿轨的位置对应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轨道的位置对齐,所述变位前止位面在靠近所述旋转轨道的位置处具有一朝着所述弧形轨道面突出的梯形块,该梯形块的面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表面设计为包括:从变位前止位面朝靠近所述弧形轨道面方向延伸的第一变位斜面,以及从该第一变位斜面沿着平行于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的方向远离下圆弧直齿齿轨延伸的变位后止位面,其中,所述第一变位斜面的位置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和所述突起部之间的间隔位置相对应,所述变位后止位面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突起部具有面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第一复位止位面;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卷簧,其位于内部的一端伸入所述轴向空腔并勾住所述第一固定卡勾;
直齿双向单向棘轮,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双向棘齿啮合的第二双向棘齿、用于与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啮合的第一直齿轮以及环布在该第一直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单向棘齿,所述直齿双向单向棘轮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所述固定圆轴销穿过的第一双面沉孔,该第一双面沉孔的一侧孔壁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卷簧的位于外部的一端勾住的第二固定卡勾;
直齿单向棘轮,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啮合的第二单向棘齿、用于与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啮合的第二直齿轮、布置在所述第二单向棘齿外缘的垂直于轴向的圆环止位平面以及从该圆环止位平面的边缘朝着所述第二直齿轮逐渐缩小的变位圆锥面,其中,所述圆环止位平面随着所述扁销在所述圆弧滑轨中滑动而先后与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第一变位斜面、变位后止位面、第一复位止位面接触,所述直齿单向棘轮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所述固定圆轴销穿过的第二双面沉孔;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第一螺旋弹簧,其容置在所述第一双面沉孔的另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以及所述第二双面沉孔的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中;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第二螺旋弹簧,其容置在所述第二双面沉孔的另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中,并抵靠在所述侧壁上;以及
卡接在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上的止位弹簧片,其具有用于与所述变位圆锥面相互作用的第二变位斜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复位止位面位置对应的第二复位止位面。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固定圆轴销垂直于所述安装壁向外延伸,并与该安装壁一体成型。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扁销与所述固定圆轴销一体成型。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轴向空腔从所述固定圆轴销的与所述安装壁邻接的末端向所述自由端延伸,且所述固定圆轴销的外缘上开设有一通至所述轴向空腔的开口。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每个所述侧壁包括依次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面、第一平行面、第二垂直面、第二平行面以及第三垂直面,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垂直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垂直,所述第一、第二平行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平行;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一垂直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垂直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垂直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两个侧壁的第一垂直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围成所述圆弧滑轨,且所述两个第一垂直面在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端处圆弧连接,以形成所述旋转轨道。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两个侧壁的第一平行面共面,并在所述旋转轨道处相连,以形成围着所述圆弧滑轨和旋转轨道延伸的供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一支撑面。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二垂直面上;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上;所述突起部从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向下延伸;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设置在远离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上;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的高度与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的齿顶齐平。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卷簧的位于内部的一端形成为勾住所述第一固定卡勾的卷边,且其位于外部的一端形成为勾住所述第二固定卡勾的弯钩。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直齿双向单向棘轮包括具有圆柱形外周面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二双向棘齿环布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端面上,所述第一直齿轮同轴连接在该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二双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径一致,所述第一直齿轮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径,且所述第一直齿轮的齿根所在圆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一致。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一双面沉孔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其中,所述第一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卷簧,且该第一孔壁上设有所述第二固定卡勾,所述第一底面位于所述第一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卷簧抵靠的卷簧作用平面;所述第二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底面位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一弹簧作用平面。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直齿单向棘轮包括:第二本体,其外周面设计为包括从第二本体一端朝着第二本体另一端逐渐缩小的所述变位圆锥面以及从该变位圆锥面的直径最小的边缘延伸至第二本体另一端的圆柱面;所述第二单向棘齿环布在所述第二本体的靠近所述变位圆锥面的一侧端面上,所述第二直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二单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本体一侧端面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二本体的一侧端面中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棘齿外圈的部分形成所述圆环止位平面,所述第二直齿轮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本体另一侧端面的直径。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二双面沉孔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三孔壁和第四孔壁,其中,所述第三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三底面位于所述第二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二弹簧作用平面;所述第四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四底面位于所述第二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三弹簧作用平面。
在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中,所述止位弹簧片包括:用于固定卡接在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第三固定卡勾以及从该第三固定卡勾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用于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卡接的变形部,其中,所述变形部具有所述第二变位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复位止位面。
本发明之二所述的一种扶手箱扶手,包括箱体和扶手盖板,所述扶手箱扶手还包括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如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中,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悬臂的一端与所述扶手盖板连接,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相连。
本发明之二所述的一种座椅扶手,包括座椅靠背和扶手盖板,所述座椅扶手还包括一个如上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中,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悬臂的一端与所述扶手盖板连接,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发明通过采用圆弧滑轨和旋转轨道实现了虚拟的双转轴,并且利用棘轮、齿轮、齿轨,弹簧等零件的配合,使得扶手先后绕两个虚拟转轴的旋转中心进行两次纯圆轨迹的旋转,从而减少了机构对扶手造型和空间布置的限制;本发明还利用旋转悬臂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的双向棘齿以及卷簧之间的机械运动性能代替现有的摩擦片,实现了扶手的阻尼和任意位置停滞功能,并能够实现机构自动回位的功能;同时利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与直齿单向棘轮的单向棘齿,实现了在运动轨迹中提供多个悬停位置并将在一定范围内可承受载荷的几个位置作为扶手的工作位置,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扶手位置舒适度的不同要求。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种双转轴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c是图1a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双转轴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3a-c分别是本发明中旋转悬臂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a-c分别是本发明中旋转轨道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卷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6a-b分别是本发明中直齿双向单向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第一螺旋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8a-b分别是本发明中直齿单向棘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第二螺旋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止位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图12a-b分别是本发明中卷簧在初始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在开始运动的瞬时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
图14a-b分别是本发明中的第一、二直齿轮与上、下圆弧直齿齿轨啮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c分别是本发明在开始运动的瞬时状态下的结构立体图;
图16a是本发明在第一阶段旋转至终点时的结构状态图;
图16b是本发明中扁销在圆弧滑轨中的结构剖视图;
图16c是本发明中扁销运动到圆弧滑轨终点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在第一阶段中直齿单向棘轮变位时的中间状态结构剖视图图;
图18是本发明在第一阶段旋转至终点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19a-b分别是本发明中卷簧在第一阶段旋转至终点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在第二阶段旋转至终点时的结构状态图;
图21是本发明在第二阶段旋转过程中的结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在关闭运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进行关闭运动并运动到起始位置瞬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23,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以带有两套本发明的滑动双转轴机构的扶手为例,其中,这两套滑动双转轴机构左右对称地布置在扶手箱扶手上(单套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可用于座椅扶手)。本发明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包括:旋转悬臂1、旋转轨道支架2、卷簧3、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第一螺旋弹簧5、直齿单向棘轮6、第二螺旋弹簧7和止位弹簧片8,其中,旋转悬臂1的一端与扶手盖板零件连接,旋转轨道支架2的一端与待安装扶手的部件(例如扶手箱箱体或座椅靠背)相连。
旋转悬臂1的另一端具有:安装壁10,该安装壁10的面向另一个旋转悬臂1的一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垂直于该安装壁10并朝着该另一个旋转悬臂1延伸的固定圆轴销1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圆轴销12与安装壁10一体成型),且安装壁10的该侧面上还具有围绕该固定圆轴销12的外缘周向设置的第一双向棘齿11,其中,固定圆轴销12的自由端设有与其同轴的扁销13(在本实施例中,扁销13与固定圆轴销12一体成型),固定圆轴销12具有从与安装壁10邻接的末端向自由端延伸的一段轴向空腔120,该固定圆轴销12的外缘上开设有通至该轴向空腔120的开口,且该轴向空腔120的内壁从该开口径向向内延伸有第一固定卡勾14。
旋转轨道支架2的另一端具有一阶梯状结构,该阶梯状结构具体包括:弧形轨道面201以及两个分别垂直于弧形轨道面201的弧形边向外延伸的且结构对称的阶梯形侧壁(靠近圆心的侧壁位于远离圆心的侧壁的上方),且两个侧壁在弧形轨道面201的一端处相连,其中,每个侧壁包括依次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面202、第一平行面203、第二垂直面204、第二平行面205以及第三垂直面206,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垂直面202、204、206与弧形轨道面201垂直,第一、第二平行面203、205与弧形轨道面201基本平行;两个侧壁的第一垂直面202之间的距离、第二垂直面204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垂直面206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两个侧壁的第一垂直面202与弧形轨道面201围成了用于供扁销13在其中滑动的圆弧滑轨23,且通过使两个第一垂直面202在弧形轨道面201的一端处圆弧连接,从而在圆弧滑轨23的一端处形成一与该圆弧滑轨23相通的、用于供扁销13在其中可转动固定角度的旋转轨道24;两个侧壁的第一平行面203共面,并在旋转轨道24处相连,从而形成围着圆弧滑轨23和旋转轨道24延伸的第一支撑面,同理,两个侧壁的第二平行面205形成了第二支撑面。
旋转轨道支架2的另一端还具有:设置在靠近圆心的侧壁的第二垂直面204上的上圆弧直齿齿轨22、设置在靠近圆心的侧壁的第三垂直面206上且与旋转轨道24位置对应的弹簧片固定卡勾29以及位于该弹簧片固定卡勾29一侧并与其间隔开的从该第三垂直面206向下延伸并具有面向与其相邻的第二平行面205的第一复位止位面28的突起部、设置在远离圆心的侧壁的第三垂直面206上的下圆弧直齿齿轨21、以及沿着下圆弧直齿齿轨21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其靠近第二平行面205的一侧面上的变位前止位面25,其中,上圆弧直齿齿轨22和下圆弧直齿齿轨21的位置基本对应的一端与旋转轨道24的位置基本对齐;变位前止位面25的高度与下圆弧直齿齿轨21的齿顶齐平,且该变位前止位面25在靠近旋转轨道24的位置处具有一朝着与其相邻的第二平行面205突出的梯形块,该梯形块的面向该第二平行面205的表面设计为包括:从变位前止位面25朝靠近该第二平行面205方向延伸的第一变位斜面26,以及从该第一变位斜面26沿着平行于变位前止位面25的方向远离下圆弧直齿齿轨21延伸的变位后止位面27,其中,第一变位斜面26的位置与弹簧片固定卡勾29和突起部之间的间隔位置相对应,变位后止位面27与弹簧片固定卡勾29的位置相对应。
卷簧3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的外缘,该卷簧3的位于内部的一端形成为伸入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上的开口并勾住第一固定卡勾14的卷边32,且其位于外部的一端形成为弯钩31。
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包括:具有圆柱形外周面的第一本体、环布在该第一本体的一侧端面上的可与第一双向棘齿11啮合的第二双向棘齿41、同轴连接在该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的用于与下圆弧直齿齿轨21啮合的第一直齿轮44以及环布在该第一直齿轮44的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单向棘齿45,其中,第二双向棘齿41所在圆周的外径与第一本体的外径一致,第一直齿轮44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略小于第一本体的外径,且第一直齿轮44的齿根所在圆周的外径与第一单向棘齿45所在圆周的外径一致。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固定圆轴销12穿过的第一双面沉孔43,该第一双面沉孔4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以及分别从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其中,第一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卷簧3,且该第一孔壁上设有用于供弯钩31勾住的第二固定卡勾42,第一底面位于第一直齿轮44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卷簧3抵靠的卷簧作用平面47;第二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的第一螺旋弹簧5,第二底面位于第一单向棘齿45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第一螺旋弹簧5抵靠的第一弹簧作用平面46。
直齿单向棘轮6包括:第二本体,其外周面设计为包括从第二本体一端朝着第二本体另一端逐渐缩小的变位圆锥面67以及从该变位圆锥面67的直径最小的边缘延伸至第二本体另一端的圆柱面;直齿单向棘轮6还包括:环布在第二本体的靠近变位圆锥面67的一侧端面上的可与第一单向棘齿45啮合的第二单向棘齿61以及同轴连接在第二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的用于与上圆弧直齿齿轨22啮合的第二直齿轮65,其中,第二单向棘齿61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第二本体一侧端面的直径,从而使第二本体的一侧端面中位于第二单向棘齿61外圈的部分形成圆环止位平面62,在本机构的动作过程中,该圆环止位平面62将先后与变位前止位面25、第一变位斜面26、变位后止位面27、第一复位止位面28接触(下文中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直齿轮65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第二本体另一侧端面的直径。直齿单向棘轮6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固定圆轴销12穿过的第二双面沉孔64,该第二双面沉孔64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以及分别从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三孔壁和第四孔壁,其中,第三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第一螺旋弹簧5(也就是说,第三孔壁围成的空腔内径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二孔壁围成的空腔内径一致),第三底面位于第二直齿轮65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第一螺旋弹簧5抵靠的第二弹簧作用平面63,即,第一螺旋弹簧5的两端分别作用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弹簧作用平面46以及直齿单向棘轮6的第二弹簧作用平面63;第四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的第二螺旋弹簧7,第四底面位于第二直齿轮65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第二螺旋弹簧7抵靠的第三弹簧作用平面66,而第二螺旋弹簧7的另一端则作用于由第一平行面203构成的第一支撑面上。
止位弹簧片8包括:用于固定卡接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靠近圆心的侧壁上的第三固定卡勾83以及从该第三固定卡勾83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用于与弹簧片固定卡勾29卡接的变形部,其中,变形部具有可与直齿单向棘轮6的变位圆锥面67相互作用的第二变位斜面82以及面向与其相邻的第二平行面205并与该第二平行面205平行的第二复位止位面81,该第二复位止位面81与第一复位止位面28的位置相对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机构在初始静止状态下可如图11、12所示,此时,卷簧3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且其内端的卷边32勾住固定圆轴销12内的第一固定卡勾14。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通过其第一双面沉孔43与固定圆轴销12轴孔配合,从而使该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且其第二双向棘齿41与安装壁10上的第一双向棘齿11紧密啮合,并使卷簧3外端的弯钩31勾住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上的第二固定卡勾42,即,卷簧3装配在旋转悬臂1的安装壁10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之间;如图12所示,在此初始状态下,卷簧3对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施加有一沿机构关闭方向(如图12b中的箭头方向所示)旋转的扭矩。第一螺旋弹簧5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且其一端抵靠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弹簧作用平面46上。直齿单向棘轮6通过其第二双面沉孔64与固定圆轴销12轴孔配合,从而使该直齿单向棘轮6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且其第二单向棘齿61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单向棘齿45紧密啮合,并使第一螺旋弹簧5的另一端抵靠在直齿单向棘轮6的第二弹簧作用平面63上,即,第一螺旋弹簧5装配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与直齿单向棘轮6之间,第一螺旋弹簧5可以第二弹簧作用平面63为基准面,对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施加压力。第二螺旋弹簧7套设在固定圆轴销12外缘,且其一端抵靠在直齿单向棘轮6的第三弹簧作用平面66上。完成上述装配后,将固定圆轴销12自由端的扁销13装配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从而使旋转悬臂1与旋转轨道支架2相连,并使第二螺旋弹簧7的另一端抵靠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第一平行面203上,第二螺旋弹簧5可以第一平行面203为基准面,对直齿单向棘轮6施加压力,同时,旋转轨道支架2的下圆弧直齿齿轨21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直齿轮44啮合,上圆弧直齿齿轨22与直齿单向棘轮6的第二直齿轮65啮合,且直齿单向棘轮6的圆环止位平面62与旋转轨道支架2的变位前止位面25贴合。
在上述初始状态下,若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滑动,则同时会带动分别与下圆弧直齿齿轨21、上圆弧直齿齿轨22啮合的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直齿单向棘轮6滚动,而由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二双向棘齿41与旋转悬臂1的第一双向棘齿11啮合,且直齿单向棘轮6的第二单向棘齿61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单向棘齿45啮合,因此,在旋转悬臂1仅滑动而不转动的情况下,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和直齿单向棘轮6可以滚动的前提是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脱离,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脱离。
本机构在开始运动的瞬时状态下可如图13、15所示,使用者对扶手施加打开力,从而使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具有朝着旋转轨道24的方向开始滑动的趋势,在此瞬间,使用者对扶手施加的打开力通过旋转悬臂1被传递到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以及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之间,其中,由于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的一侧棘齿斜面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平行于扁销13的轴向力,该轴向力在克服第一螺旋弹簧5压力的同时,推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发生轴向位移直至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相互脱离;同理,由于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的一侧棘齿斜面(即,第一单向棘齿45的第一斜面452和第二单向棘齿61的第二斜面612)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平行于扁销13的轴向力,该轴向力在克服第二螺旋弹簧7压力的同时,推动直齿单向棘轮6发生轴向位移直至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相互脱离;如图14可见,此时,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和直齿单向棘轮6即可在旋转悬臂1的带动下分别按图中的箭头方向做滚动运动了,需要注意的是,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和直齿单向棘轮6的自转方向相反。
在本发明中,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朝着旋转轨道24的方向滑动的阶段即为扶手的第一旋转开启阶段(以下称为第一阶段)。当使用者在该第一阶段中的某个位置处对扶手施加关闭方向的载荷时(即,使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具有背着旋转轨道24的方向滑动的趋势),扶手会回转一定角度或者直接不能回转,此位置即为扶手的其中一个可以提供一个搁手肘的扶手工作位置。这是因为,在上述打开力撤销的瞬间,推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和直齿单向棘轮6的轴向力也消失,在第一螺旋弹簧5和第二螺旋弹簧7的作用下,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以及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分别再次啮合;此时,使用者对扶手施加的关闭方向的力再次通过旋转悬臂1被传递到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以及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之间,其中,由于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另一侧也是斜面,所以同样形成了一个平行于扁销13的轴向力,且该轴向力克服第一螺旋弹簧5压力的同时,推动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二双向棘齿41与第一双向棘齿11脱离;然而,由于此时的扶手关闭方向的力作用在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的另一侧棘齿直面上(即,第一单向棘齿45的第一直面451和第二单向棘齿61的第二直面611),因此,它们之间不会形成平行于扁销13的轴向力去推动直齿单向棘轮6发生轴向位移,从而也就不会使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相互脱离,进而使得直齿单向棘轮6无法实现滚动,这样一来,也就使得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同样无法滚动,因此,整个机构无法进行关闭方向的旋转运动,此时,使用者对扶手施加的载荷会传递到单向棘齿45与单向棘齿61之间,从而可以向使用者提供一个可靠的搁手肘的扶手位置。
当扶手沿开启方向旋转到第一阶段终点时,即,本机构中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圆弧滑轨23中滑动到其终点(即与旋转轨道24的交界处)时的状态可如图16所示,此时,旋转悬臂1的扁销13从圆弧滑轨23运动到旋转轨道24内。由图17可见,本机构在运动到第一阶段的中间状态时,直齿单向棘轮6的圆环止位平面62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第一变位斜面26的作用下,沿扁销13的轴向方向发生位置位移,同时,直齿单向棘轮6的变位圆锥面67挤压止位弹簧片8的第二变位斜面82,从而使止位弹簧片8得变形部发生形变;直到整个机构运动到第一阶段终点时,由图18可见,随着机构的运动,与圆环止位平面62对应接触的结构已由第一变位斜面26变成了变位后止位面27,而圆环止位平面62与止位弹簧片8的第二复位止位面81相较之前的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即,圆环止位平面62从图17在第二复位止位面81的左边运动到了图18中第二复位止位面81的右边,从而通过使第二复位止位面81与圆环止位平面62接触,从而限制直齿单向棘轮6的轴向位置;此时,第一单向棘齿45已与第二单向棘齿61完全脱离,在此状态下,无论使用者对于扶手施加任何方向的旋转力,对于第一单向棘齿45和第二单向棘齿61之间的位置关系都不起到影响,即,此时扶手可以沿开启方向进行第二阶段旋转,也可以沿第一阶段旋转轨迹做关闭运动,且在此运动过程中,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不会再啮合,从而使得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24内以及之后在重新进入圆弧滑轨23内都能实现关闭扶手的动作(本机构沿扶手关闭方向旋转的情况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另外,在扶手沿开启方向旋转到第一阶段终点时,卷簧3的状态可如图19所示,由于在扶手开启过程中,卷簧3的弯钩31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二固定卡勾42一起滚动,而卷簧3的卷边32则固定在旋转悬臂1的第一固定卡勾14上保持不动,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卷簧3会不断卷曲收缩,而卷簧3对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扭矩则会逐渐增大。如果在此第一阶段的终点位置处不再继续对机构施加外力,即,当扶手开启到第一阶段终点时若不继续开启,则依靠卷簧3产生的扭矩可以使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沿关闭方向做滚动运动,即,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再次回到圆弧滑轨23内反向滑动,从而使整个机构自动运动到关闭位置。
在本发明中,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旋转轨道24中转动一定角度的阶段即为扶手的第二旋转开启阶段(以下称为第二阶段)。本机构中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旋转轨道24中转动到预设角度时(即第二阶段终点时)的状态可如图20所示。由图21可见,本机构在第二阶段的旋转过程中,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如前所述地始终相互脱离,而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则会随着旋转悬臂1在旋转轨道24内的旋转而间歇式啮合,这是因为,当使用者继续开启扶手从而使旋转悬臂1的扁销13在旋转轨道支架2的旋转轨道24中绕旋转轨道24的圆弧面中心轴旋转时,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无法自转,从而使得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的棘齿斜面相互作用产生轴向力推开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而一旦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脱离后,又用于第一螺旋弹簧5对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压力,从而使得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又马上啮合,从而实现了所谓的间歇式啮合。
而当本机构在第二阶段的旋转过程中不再受到外力时,由于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啮合以及第一螺旋弹簧5对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压力,而使得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产生的扭矩要克服整个机构重力产生的关闭扭矩而使整个机构在空间上保持平衡静止,且只有当扶手受到外力时方可进行旋转,而这种近似任意位置停滞的功能类似其他机构中摩擦阻尼片的功能。要实现此功能,本机构中还需要满足另一个条件,即,由图19可见,本机构在第二阶段旋转时,第二固定卡勾42与卷簧3的弯钩31是不发生转动的,而第一固定卡勾14与卷簧3的卷边32则同时发生旋转运动,同时通过第一固定卡勾14与卷边32之间的匹配,卷簧3会对旋转悬臂1施加一个沿关闭方向旋转的扭矩,但是由于此载荷非常靠近旋转中心,因此其产生的扭矩相比之前所述的弯钩31相对于第二固定卡勾42产生的扭矩小,所以除了之前说明的由于机构中第一螺旋弹簧5对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压力而使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产生的扭矩要大于整个机构重力产生的关闭扭矩外还需要再大于第一固定卡勾14与卷边32之间产生的扭矩,从而可以使机构在旋转轨道24中的旋转过程中实现无乘员操作力时悬停,而机构沿关闭方向运动到圆弧滑轨23时,由于机构中第一螺旋弹簧5对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压力而使第一双向棘齿11与第二双向棘齿41之间产生的扭矩小于整个机构重力产生的关闭扭矩以及第二固定卡勾42与弯钩31之间产生的扭矩之和,从而实现了无乘员操作力时自动关闭。
当本机构沿关闭方向从第一阶段终点运动到起始位置,即旋转悬臂1的扁销13从旋转轨道支架2的旋转轨道24中再次回到圆弧滑轨23内时,由图22可见,直齿单向棘轮6的圆环止位平面62先与止位弹簧片8的第二复位止位面81相互作用,再与同样挡在其前面的旋转轨道支架2的第一复位止位平面28相互作用,从而保证直齿单向棘轮6在其自身对称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变,即,使得第二单向棘齿61在第一阶段关闭旋转运动时始终与直齿双向单向棘轮4的第一单向棘齿45脱离,不会啮合。而再如图23所示,机构已经回到初始位置,此时第一复位止位平面28无法再挡住圆环止位平面62,从而使得直齿单向棘轮6在第二螺旋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在平行与扁销13的轴向方向上发生位移,第一单向棘齿45与第二单向棘齿61又相互啮合,进而使机构回到最初开始运动前的位置,保证整个机构能够开始下一次的运动,而在此关闭过程中,不会发生之前在第一阶段开启旋转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能进行关闭方向运动的情况。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现了扶手开启运动分别绕由圆弧滑轨和旋转轨道实现的两处虚拟旋转中心先后旋转,而扶手关闭时的运动过程则次序相反,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在第一阶段开启旋转轨迹中,扶手可以在几个位置不能反向关闭,而只能沿开启方向旋转,在这几个位置可以承受一定载荷,作为扶手的工作位置(即向使用者提供一个可靠的搁手肘的扶手位置),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舒适度需要;在扶手完成第一阶段的旋转运动后,执行第二阶段的旋转轨迹,在此阶段中,扶手可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近似任意位置停滞,而且在此旋转阶段中,扶手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继续开启或者关闭旋转,而不会出现之前第一阶段中不能沿关闭方向运动的现象;而当扶手关闭旋转回到对应的第一阶段时,扶手可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自动旋转关闭到终点位置。
另外,与现有的单转轴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双转轴机构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零件(例如后出风口、面板等)的间隙距离增大很多,例如,单转轴结构与后面板的极限间隙一般为3-4mm,但本发明的双转轴机构则可以很容易设计做到10mm以上;而且,单转轴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扶手翻转到极限位置时,容易遮挡后出风口,而双转轴机构则可以很容易避开这一问题,从而在实现已有的悬停及调整承载档位的功能基础上,同时减少了机构对扶手造型和空间布置的限制。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发明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Claims (18)

1.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
旋转悬臂,其一端与***扶手盖板零件相连,另一端具有一安装壁,且该安装壁的一侧面上设有一固定圆轴销以及围绕该固定圆轴销周向设置的第一双向棘齿,其中,所述固定圆轴销的自由端同轴设有一扁销,且固定圆轴销还具有一段轴向空腔以及从该轴向空腔的内壁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固定卡勾;
旋转轨道支架,其一端与***待安装扶手的部件相连,另一端具有一弧形轨道面以及两个分别垂直于该弧形轨道面的弧形边向外延伸的且结构对称的阶梯形侧壁,且该两个侧壁在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端处相连,以使所述弧形轨道面与所述侧壁共同围成一用于供所述扁销在其中滑动的圆弧滑轨以及位于该圆弧滑轨的一端处与该圆弧滑轨相通的、用于供所述扁销在其中可转动固定角度的旋转轨道;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另一端还具有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上圆弧直齿齿轨、与所述旋转轨道位置对应的弹簧片固定卡勾以及位于该弹簧片固定卡勾一侧并与其间隔开的突起部,还具有设置在远离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下圆弧直齿齿轨以及沿着该下圆弧直齿齿轨的延伸方向设置在其靠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侧面上的变位前止位面,其中,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和下圆弧直齿齿轨的位置对应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轨道的位置对齐,所述变位前止位面在靠近所述旋转轨道的位置处具有一朝着所述弧形轨道面突出的梯形块,该梯形块的面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表面设计为包括:从变位前止位面朝靠近所述弧形轨道面方向延伸的第一变位斜面,以及从该第一变位斜面沿着平行于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的方向远离下圆弧直齿齿轨延伸的变位后止位面,其中,所述第一变位斜面的位置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和所述突起部之间的间隔位置相对应,所述变位后止位面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突起部具有面向所述弧形轨道面的第一复位止位面;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卷簧,其位于内部的一端伸入所述轴向空腔并勾住所述第一固定卡勾;
直齿双向单向棘轮,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双向棘齿啮合的第二双向棘齿、用于与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啮合的第一直齿轮以及环布在该第一直齿轮的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单向棘齿,所述直齿双向单向棘轮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所述固定圆轴销穿过的第一双面沉孔,该第一双面沉孔的一侧孔壁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卷簧的位于外部的一端勾住的第二固定卡勾;
直齿单向棘轮,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啮合的第二单向棘齿、用于与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啮合的第二直齿轮、布置在所述第二单向棘齿外缘的垂直于轴向的圆环止位平面以及从该圆环止位平面的边缘朝着所述第二直齿轮逐渐缩小的变位圆锥面,其中,所述圆环止位平面随着所述扁销在所述圆弧滑轨中滑动而先后与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第一变位斜面、变位后止位面、第一复位止位面接触,所述直齿单向棘轮的中心位置还设有一轴向延伸的供所述固定圆轴销穿过的第二双面沉孔;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第一螺旋弹簧,其容置在所述第一双面沉孔的另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以及所述第二双面沉孔的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中;
套设在所述固定圆轴销外缘的第二螺旋弹簧,其容置在所述第二双面沉孔的另一侧孔壁围成的空腔中,并抵靠在所述侧壁上;以及
卡接在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上的止位弹簧片,其具有用于与所述变位圆锥面相互作用的第二变位斜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复位止位面位置对应的第二复位止位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圆轴销垂直于所述安装壁向外延伸,并与该安装壁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扁销与所述固定圆轴销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空腔从所述固定圆轴销的与所述安装壁邻接的末端向所述自由端延伸,且所述固定圆轴销的外缘上开设有一通至所述轴向空腔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侧壁包括依次相互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面、第一平行面、第二垂直面、第二平行面以及第三垂直面,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垂直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垂直,所述第一、第二平行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平行;两个所述侧壁的所述第一垂直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垂直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三垂直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壁的第一垂直面与所述弧形轨道面围成所述圆弧滑轨,且所述两个第一垂直面在所述弧形轨道面的一端处圆弧连接,以形成所述旋转轨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壁的第一平行面共面,并在所述旋转轨道处相连,以形成围着所述圆弧滑轨和旋转轨道延伸的供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一支撑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弧直齿齿轨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二垂直面上;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设置在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上;所述突起部从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向下延伸;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设置在远离圆心的所述侧壁的第三垂直面上;所述变位前止位面的高度与所述下圆弧直齿齿轨的齿顶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的位于内部的一端形成为勾住所述第一固定卡勾的卷边,且其位于外部的一端形成为勾住所述第二固定卡勾的弯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齿双向单向棘轮包括具有圆柱形外周面的第一本体,所述第二双向棘齿环布在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端面上,所述第一直齿轮同轴连接在该第一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径一致,所述第一直齿轮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外径,且所述第一直齿轮的齿根所在圆周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一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双面沉孔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一孔壁和第二孔壁,其中,所述第一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卷簧,且该第一孔壁上设有所述第二固定卡勾,所述第一底面位于所述第一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卷簧抵靠的卷簧作用平面;所述第二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二底面位于所述第一单向棘齿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一弹簧作用平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齿单向棘轮包括:第二本体,其外周面设计为包括从第二本体一端朝着第二本体另一端逐渐缩小的所述变位圆锥面以及从该变位圆锥面的直径最小的边缘延伸至第二本体另一端的圆柱面;所述第二单向棘齿环布在所述第二本体的靠近所述变位圆锥面的一侧端面上,所述第二直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第二本体的另一侧端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棘齿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本体的靠近所述变位圆锥面的一侧端面的直径,以使所述第二本体的靠近所述变位圆锥面的一侧端面中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棘齿外圈的部分形成所述圆环止位平面,所述第二直齿轮的齿顶所在圆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本体另一侧端面的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面沉孔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以及分别从所述第三底面和第四底面轴向相背延伸的第三孔壁和第四孔壁,其中,所述第三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所述第三底面位于所述第二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一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二弹簧作用平面;所述第四孔壁围成的空腔用于容置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所述第四底面位于所述第二直齿轮的中心位置并作为供所述第二螺旋弹簧抵靠的第三弹簧作用平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弹簧片包括:用于固定卡接在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靠近圆心的所述侧壁上的第三固定卡勾以及从该第三固定卡勾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用于与所述弹簧片固定卡勾卡接的变形部,其中,所述变形部具有所述第二变位斜面以及所述第二复位止位面。
17.一种扶手箱扶手,其包括箱体和扶手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箱扶手还包括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如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中,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悬臂的一端与所述扶手盖板连接,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相连。
18.一种座椅扶手,其包括座椅靠背和扶手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扶手还包括一个如权利要求1-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滑动双转轴机构,其中,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悬臂的一端与所述扶手盖板连接,所述滑动双转轴机构中的所述旋转轨道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座椅靠背相连。
CN201410257923.5A 2014-06-11 2014-06-11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60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57923.5A CN104006069B (zh) 2014-06-11 2014-06-11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57923.5A CN104006069B (zh) 2014-06-11 2014-06-11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6069A CN104006069A (zh) 2014-08-27
CN104006069B true CN104006069B (zh) 2016-04-13

Family

ID=51366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792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06069B (zh) 2014-06-11 2014-06-11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060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23001B (zh) * 2016-05-17 2018-01-19 成都市天龙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座椅扶手高度调节机构及座椅
CN106427699A (zh) * 2016-08-31 2017-02-22 上海华特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可单独翻转操作的双排扶手结构
CN109235353A (zh) * 2017-07-10 2019-01-18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手动档位调节装置及扫雪机
CN112012607A (zh) 2019-05-29 2020-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铰链机构和包括铰链机构的扶手控制台
DE102020206764A1 (de) * 2020-05-29 2021-12-02 Bos Gmbh & Co. Kg Armauflage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CN113898661B (zh) * 2020-07-06 2022-12-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转轴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14822B4 (de) * 2006-03-29 2008-04-17 Grammer Ag Raumausstattungsteil für Fahrzeuge
DE102006056651A1 (de) * 2006-11-29 2008-06-05 Bos Gmbh & Co. Kg Mittelarmlehne mit Parallelverstellungsmöglichkeiten
DE102008023751A1 (de) * 2008-05-15 2009-11-19 Grammer Ag Ausstat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nenraum, insbesondere Armlehne für Fahrzeugsitze
CN102305235B (zh) * 2011-02-24 2013-07-24 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齿轮齿轨转轴总成
CN103465811B (zh) * 2013-09-29 2016-12-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肘枕及具有该座椅肘枕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06069A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06069B (zh) 一种滑动双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和座椅扶手
US9856909B1 (en) Hinge assembly
CN111288072B (zh) 隐藏式铰链及具有其的电子装置
CN202971543U (zh) 顺畅开合的双轴铰链
KR100482442B1 (ko) 자동차용 암레스트의 힌지 구조
US20150362958A1 (en) Biaxial Hinge and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237167B1 (ko) 물품수납박스
US6229768B1 (en) Trick action type clock
TWM458775U (zh) 阻尼式轉軸裝置及具有阻尼式轉軸裝置的支撐結構
WO2016150074A1 (zh) 用于键盘和平板电脑的支撑机构
JP2001098839A (ja) 開閉体のヒンジ
CN201277257Y (zh) 枢纽器及其干涉组件
CN104006070B (zh) 一种滑动转动转轴机构以及扶手箱扶手
CN201606397U (zh) 可旋转360度并具有限位功能的双向枢钮器
KR101652772B1 (ko) 차량용 암레스트 힌지구조
CN203548553U (zh) 稳定开合的双轴铰链
TWM478077U (zh) 同步開啓閉合的雙軸鉸鍊
JP5351595B2 (ja) キャビネット用ステ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キャビネット
CN104345783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CN201306078Y (zh) 滚珠式闭门器
CN201099186Y (zh) 一种双向自锁装置
TW201339442A (zh) 迴轉止擋式雙軸樞紐器
TWI697753B (zh) 雙軸交替切換翻轉結構
CN107338824B (zh) 变轨迹全包挡泥板
TWM477758U (zh) 同動開合的雙軸鉸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18

Address after: 201206 Shanghai City, Pudong New Area Chinese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Jufeng Road No. 2166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235 Liuzhou Road, Shanghai, No. 399, No.

Patentee before: Yanfeng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