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2028A - 供电模块 - Google Patents

供电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2028A
CN103732028A CN201310484517.8A CN201310484517A CN103732028A CN 103732028 A CN103732028 A CN 103732028A CN 201310484517 A CN201310484517 A CN 201310484517A CN 103732028 A CN103732028 A CN 103732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er terminal
supply module
terminal
auxiliary section
insula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845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渕明
山田雅央
小野田宪司
杉田悟
坂下隆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292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18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339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524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32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20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wherein the control and power circuits of a power converter are arranged within the sam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一种构造为给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的负载供电的供电模块包括本体(Ha-Hg)、绝缘元件(1a)、以及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i)。所述本体包括用于供电的框架。所述绝缘元件密封所述本体以使得框架从绝缘元件露出。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构造为将与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并且接合至框架。

Description

供电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供电模块,其构造为向负载供电并且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
背景技术
构造为向负载供电并且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供电模块例如在JP-A-2004-524701(对应于US 7,046,518)、JP-A-2011-187819、JP-A-2010-129550(对应于US 8,319,333)、以及JP-A-2011-77280中公开。
图38是示出向具有机电一体结构的电动压缩机供电的常规供电模块(逆变器模块)20的使用形式示例的视图。供电模块20组装至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a上的盖11b。
图39是示出图38中的连接器50的第二连接器端子50a附近的一部分的横截视图。在图38和39中,竖直方向颠倒。
车辆空调***中的新近的电动压缩机采用机电一体结构来减小尺寸,并且压缩机的驱动马达和向驱动马达供电的供电模块置于一对壳体中。
如图38所示,在具有机电一体结构的电动压缩机中,用于驱动压缩机的三相驱动马达10密封于冷却剂在其中循环的壳体11a中。因而,电能经由穿过壳体11a并且气密地密封的三个第一连接器端子T1供应至驱动马达10。如图39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为大致圆柱形阳性端子。
用于向作为负载的驱动马达10供电的供电模块20在供电模块20用螺钉固定至散热元件30并且安装至印刷电路板40的状态下附接至盖11b。供电模块20通过传递成型(transfer molding)用绝缘树脂(成型树脂)密封。包括从成型树脂突出的输出端子的引线框架通过焊接接合至印刷电路板40的布线图案。连接器50具有将与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50a。连接器50安装于印刷电路板40上。供电模块20的输出引线L1以及连接至连接器50的第二连接器端子50a的引线L2与印刷电路板40的布线图案电连接。
当与印刷电路板40附接的盖11b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a上时,第一连接器端子T1和第二连接器端子50a彼此配合,供电模块20和驱动马达10彼此电连接。同时,散热元件30与壳体11a相接触。
如图38和39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50a布置于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绝缘元件(成型树脂)50b中。在图38所示的组装结构中,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中心轴线和第二连接器端子50a的中心轴线可能会由于例如配合误差而偏离正确配合位置。因而,如图39所示,在连接器50的绝缘元件50b的下表面上,围绕插孔50d设置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50c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因为印刷电路板40沿着导向部50c移动,第一连接器端子T1和第二连接器端子50a易于彼此配合。
在图38所示的供电模块20和驱动马达10的连接结构中,从供电模块20至驱动马达10的供电线上具有大量焊接连接点。焊接连接点具有高阻抗并且可能在大电流流过时产生热。印刷电路板40需要供电模块20和连接器50的安装空间以及用于连接供电模块20和连接器50的布线的布线空间。因而,印刷电路板40的尺寸会变大。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负载和供电模块可仅通过第二连接器端子50a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相配合彼此直接相连接,而不经由印刷电路板40。然而,也是在此情况下,供电模块需要简单且便宜的机构,比如导向部50c,用于限制由于例如第一连接器端子T1和第二连接器端子50a的配合误差所引起的从正确配合位置移位,以及印刷电路板40的总位移。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标是提供一种供电模块,其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且能与任意负载不经由印刷电路板电连接。本公开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供电模块,其能限制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从正确配合位置移位。
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供电模块构造为给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的负载供电,并且包括本体、绝缘元件和第二连接器端子。本体包括用于供电的框架。绝缘元件以使得框架从绝缘元件露出的方式密封所述本体。第二连接器端子构造为将与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并且接合至框架。
在供电模块中,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至从绝缘元件露出的用于供电的框架。因而,供电模块能不经由印刷电路板与负载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第二方面的供电模块构造为给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的负载供电,并且包括本体和绝缘元件。绝缘元件密封所述本体并且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穿过的通孔。
在供电模块中,通孔能具有定位第一连接器端子的功能。因而,供电模块能限制第一连接器端子的移位。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其他目标和优点将从以下接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组装至将布置于驱动马达的壳体上的盖的组装结构的横截视图;
图2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具体示例的供电模块的透视图,图2B是图2A所示供电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并且图2C是图2A所示供电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是供电模块的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
图4A是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图4B是接触片部的透视图,图4C是圆筒形弹簧部的透视图,图4D是示出圆筒形弹簧部附接至接触片部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4E是圆筒形导向部的透视图;
图5A和与5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附近的一部分从上方和下方看的透视图;
图6是图5A和图5B所示的供电模块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制造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过程的视图;
图8A至图8D是示出制造图6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过程的视图;
图9A和图9B是示出将第二连接器端子焊接至本体的过程的视图;
图10A至图10C是示出将第二连接器端子焊接至本体的过程的视图;
图11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并且图11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12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型的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图12B是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并且图12C是端子盖的***孔附近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3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型的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图13B是示出用于固定端子盖的螺钉和螺母的布置的视图,并且图13C是在端子盖用螺钉和螺母固定之后从后侧看供电模块的透视图;
图1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型的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图14B是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并且图14C是端子盖的插孔附近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5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型的供电模块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附近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5B是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并且图15C是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16A是根据第七变型的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并且图16B是供电模块在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
图17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型的供电模块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附近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7B是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并且图17C是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18A是根据第八变型的供电模块在散热元件附接之后以及一对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图18B是该供电模块在第一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并且图18C是该供电模块在第二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
图19A是供电模块从第一端子盖上方看的透视图,并且图19B是供电模块从第二端子盖下方看的透视图;
图20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型的供电模块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附近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20B是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并且图20C是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21A是根据第九变型的供电模块在散热元件附接之后以及一对端子盖附接之前的透视图,图21B是该供电模块在第一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并且图21C是该供电模块在第二端子盖附接之后的透视图;
图22是供电模块从第二端子盖上方看的透视图;
图23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型的供电模块的透视图,并且图23B是供电模块的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
图2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型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并且图24B是第二连接器端子从不同角度看的透视图;
图25是示出将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组装至将布置于驱动马达的壳体上的盖的组装结构的横截图;
图26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体示例的供电模块的透视图,图26B是图26A所示的供电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27是供电模块的本体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的透视图;
图28A是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图28B是第二连接器端子从不同角度看的透视图,图28C是接触片部的透视图,图28D是圆筒形弹簧部的透视图,图28E是示出圆筒形弹簧部附接至接触片部的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28F是圆筒形导向部的透视图;
图29A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端子和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配合状态的透视图,并且图29B是示出框架、第二连接器端子以及第一连接器端子的组装关系的透视图;
图30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从上方看的透视图,并且图30B是该供电模块从下方看的透视图;
图31是图30A所示的供电模块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32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从上方看的透视图,并且图32B是供电模块在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之前从下方看的透视图;
图33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34A至图34C是示出制造图33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过程的视图;
图35A至图35C是示出制造图33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过程的视图;
图36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供电模块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供电模块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透视图;
图38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供电模块组装至将布置于驱动马达壳体上的盖的组装结构的横截图;并且
图39是示出图38所示的供电模块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附近的一部分的横截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将参照附图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60的使用示例的视图。供电模块60能用作给具有机电一体结构的电动压缩机供电的逆变器模块(inverter module)。供电模块60组装至布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c上的盖11d并且给作为负载的驱动马达10供电。在图1的构造中,与图38所示部件类似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识。
在图1所示的电动压缩机中,驱动压缩机的三相驱动马达10密封于冷却剂在其中循环的壳体11c中。因而,驱动马达10经由穿透所述壳体11c并且被气密地密封的三个第一连接器端子T1供电。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为大致圆筒形阳性端子。
供电模块60包括第二连接器端子T2。第二连接器端子T2是与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的阴性端子。第二连接器端子T2接合至框架。在与供电模块60附接的盖11d布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c上时,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配合,并且供电模块60与驱动马达10电连接。同时,固定至供电模块60的散热元件31与壳体11c相接触。
在供电模块60中,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直接接合至从密封供电模块60本体的绝缘元件露出的框架,而不经由电源线比如印刷电路板。
供电模块60与驱动马达10电连接而不经由与图38所示结构不同的印刷电路板。因而,印刷电路板40中的电源线上的焊接连接点(其在使用常规供电模块20时引起问题)可以消除。并且在图1所示的构造中使用印刷电路板41。然而,印刷电路板41是其中形成有连接至供电模块60的电源布线以及通信布线的小板。供电模块60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附接至供电模块60的由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被布置于绝缘元件的外部。因而,第二连接器端子T2适合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形状自由度高。
如上所述,供电模块60构造为给负载供电,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且能不经由印刷电路板与任意负载连接。因而,在使用图1所示的供电模块60时,能够解决使用图38所示常规供电模块20引起的问题。
接着,将参照图2A至图4E描述作为供电模块60的具体示例的供电模块61的构造。
图2A所示的供电模块61给负载(例如,图1所示的驱动马达10)供电并且包括用通过传递成型的绝缘元件(成型树脂)密封的本体Ha。在供电模块61中,作为阴性端子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接合至用于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电源的框架2a。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从图2A中的上方***第二连接器端子T2a,并且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配合。
供电模块61是三相交流电逆变器。如图3中所示,供电模块61的本体Ha由绝缘元件1a密封。分别相应于U相、B相、W相的输出端子的三个框架2a从绝缘元件1a露出。由另一个框架形成的散热板嵌入绝缘元件1a中。图1所示的散热元件31固定至散热板的散热表面上。用于供电和控制的引线框架弯曲为L形并且连接至图1所示的印刷电路板41。
如图4A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a包括接合部Sa、配合部Ka、臂部Ma、以及钩部Fa。接合部Sa接合至框架2a。配合部Ka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第二连接器端子T2a至负载的电流路径从接合部Sa经由臂部Ma至配合部Ka。
接合部Sa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a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的接合部Sa具有用于凸点焊接(projectionwelding)的突出形状。
配合部Ka是与作为阳性端子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阴性端子。配合部Ka包括图4B所示的接触片部Ka1和图4C所示的圆筒形弹簧部Ka2。接触片部Ka1包括在底部处连接的四个接触片并且具有环形形状。圆筒形弹簧部Ka2具有圆筒形形状并且具有弹簧性质。接触片部Ka1被圆筒形弹簧部Ka2覆盖。接触片部Ka1由具有臂部Ma、接合部Sa和钩部Fa的一个板通过冲压机形成,并被弯曲成环形。接触片部Ka1具有从连接四个接触片的底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与臂部Ma相连接。接触片部Ka1如图4D所示被圆筒形弹簧部Ka2覆盖。另外,如图4D所示组装在一起的接触片部Ka1和圆筒形弹簧部Ka2被图4E所示的圆筒形导向部Ka3覆盖。因此,配合部Ka如图4A所示那样组装。圆筒形导向部Ka3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a。导向部Ga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并且将第一连接器端子T1引导至配合位置。在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接触片部Ka1的中心时,形成具有四个接触梁的配合结构。因此,与接触梁是两个梁的情况相比,能增大可使用的供应电流。
臂部Ma能弹性变形并且连接接合部Sa和配合部Ka。在配合部K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时,臂部Ma校正配合部Ka的中心位置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之间的间隙。由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是固定的,配合部Ka的位置在臂部Ma的弹性变形情况下受到调节。因此,配合部K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平稳地配合。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部Ka时,通过配合部Ka的位置校正产生的移位由臂部Ma的弹性变形引起,因为接合部Sa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器端子T2a设计为使得臂部Ma和钩部Fa与配合部Ka相比更容易变形,维持配合部Ka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电阻值。臂部Ma的形状取决于接合至框架2a的接合部Sa。臂部Ma具有大致S形的形状。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中,由于能弹性变形的臂部Ma设置于接合部Sa与配合部Ka之间,即使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a时相对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具有位置间隙或角度间隙,该间隙也能由臂部Ma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因而,即使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a时具有位置间隙或角度间隙,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的接合部Sa与配合部Ka处不会产生不期望的应力,并且能维持稳定的电连接。
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拉出时,钩部Fa由密封所述本体Ha的绝缘元件1a的一部分卡住以便限制配合部Ka的移位。钩部Fa与接触片部Ka1一体地形成。
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时,绝缘元件1a的预定部分(基座段Pa)能作为限制配合部Ka移位的部分。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时,图4A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的配合部Ka的底表面碰撞图3所示的支座部Pa,限制了配合部Ka的向下移位。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拉出时,在配合部Ka处产生向上移位。因而,如果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不包括图4A所示的钩部Fa,由于没有限制配合部Ka的向上移位的手段,在臂部Ma和接合部Sa处产生向上拉应力,臂部Ma的S形状可松开,并且臂部Ma可失去弹性变形能力。因而,优选地,一体地形成钩部Fa以使得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拉出时不会在臂部Ma和接合部Sa处产生过度的应力。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62将在下面描述。供电模块62包括与供电模块61的本体Ha相同的本体Ha。然而,接合至框架2a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b与供电模块61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不同。
供电模块62给负载(例如,图1所示的驱动马达)供电并且包括通过传递成型由绝缘元件(成型树脂)密封的本体Ha。第二连接器端子T2b是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阴性端子。第二连接器端子T2b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a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框架2a具有接合至第二连接器端子T2b的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从图5A中的上方***第二连接器端子,并且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b配合。
第二连接器端子T2b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因而,如图5B所示,绝缘元件1a具有供用于电阻焊接的一个电极***的焊接孔5。焊接孔5具有电极***所需的最小尺寸。焊接孔5从绝缘元件1a露出框架2a的第二表面。
如图6中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b包括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中的接合部Sa、臂部Ma以及钩部Fa相同的接合部Sa、臂部Ma以及钩部Fa。第二连接器端子T2b还包括配合部Kb,其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的配合部Ka不同。
配合部Kb具有两个接触梁的配合结构。基本上,高达四个接触梁的大约一半电流能在这两个接触梁中流动。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b中,在配合部Kb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相接触的长度增大时,接触阻力能减小,并且流动电流能增大。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b中,接合部Sa、配合部Kb、臂部Ma以及钩部Fa通过弯曲工艺一体地形成。因而,第二连接器端子T2b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相比能以更低的成本制造。
制造第二连接器端子T2b的方法将参照图7A、图7B以及图8A至图8D描述。
首先,第二连接器端子T2b的基材冲压为图7A所示的展开形状。基材例如是镀锡铜合金板。基材用弯曲工艺处理并且配合部Kb首先形成为如图7B所示。
臂部Ma在由图7B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以90°弯曲,并且臂部Ma形成为如图8A所示,在图8A中,基材从与图7B不同的方向看。
接着,基材的一部分在由图8A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以最终形成如图8B所示的配合部Kb。
然后,基材的一部分在由图8B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以90°弯曲以形成如图8C所示的接合部Sa。
接着,基材的一部分在由图8C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如图8D所示的钩部Fa。
这样就制造出第二连接器端子T2b。
将第二连接器端子T2b焊接至本体Ha的方法将参照图9A、图9B以及图10A至图10C描述。
首先,如图9A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b在由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本体Ha并且设置于支座部Pa上。
图9B是示出第二连接器端子T2b设置于支座部Pa上的状态的视图。在此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端子T2b布置为使得钩部Fa由密封所述本体Ha的绝缘元件1a的一部分卡住并且接合部Sa定位于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的上方。
然后,第二连接器端子T2b如图10A至图10C所示用电阻焊接工艺处理。
如图10A所示,一个焊接电极70设置为使得焊接电极70的一端对形成于第二连接器T2b的接合部Sa中的突起施压。另一个焊接电极71设置为使得焊接电极71的一端对通过限定于本体Ha的背面上的焊接孔5露出的框架2a的背面施压。然后,如图10C所示,接合部Sa和框架2a被焊接电极70、71夹住,并且大电流施加至框架2a的表面与接合部Sa相接触的作为焊接接合部的接触部。因此,接触部通过在接触部处产生的电阻热而焊接,框架2a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b被焊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供电模块中,优选地,第二连接器端子通过在短时间内提供高接合强度的电阻焊接接合至从绝缘元件露出的框架。然而,第二连接器端子能通过另一种方法,比如钎焊,接合至框架。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b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框架2a的情况下,如图10B所示,露出框架2a的第二表面的焊接孔5一体地形成于绝缘元件1a中。因此,框架2a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区域能最小化。然而,框架2a能以其它方式从本体Ha露出以使得焊接电极70、71能容易地设置。
接着,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型的供电模块。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c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d将参照图11A和图11B描述。
如图11A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c包括与配合部Kb相类似的配合部Kc以及具有渐缩形状的导向部Gc。导向部Gc在配合部Kc的供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与配合部Kc一体地形成。导向部Gc能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并且能将第一连接器端子T1引导至配合位置。
如图11B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d包括与配合部Kb相类似的配合部Kd以及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d。导向部Gd与配合部Kd分开地形成并且附接于配合部Kd的供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上。导向部Gd能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并且能将第一连接器端子T1引导至配合位置。
如上所述,在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并且与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是阴性端子的情况下,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可布置于第二连接器端子的供第一连接器端子由此***的端部上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的***。
根据本公开第四变型的供电模块63将参照图12A至图12C描述。
供电模块63包括与图2所示的供电模块61的本体Ha类似的本体Hb。然而,密封整个本体Hb的绝缘元件1a具有用于附接端子盖Ca的螺钉孔6a。供电模块63包括第二连接器端子T2e。第二连接器端子T2e不包括钩部Fa,这与供电模块61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不同。
如图12B所示,端子盖Ca覆盖第二连接器端子T2e的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并且用螺钉Na固定至绝缘元件1a。端子盖Ca的使用例如要求绝缘。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端子盖Ca限制配合部的向上移位。因而,即使第二连接器端子T2e不包括钩部Fa,第一连接器端子T1也能平稳地被拉出。
如图12C所示,端子盖Ca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插孔7a。在插孔7a的上端处,布置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b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第二连接器端子T2e。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型的供电模块将参照图13A至图13C描述。在供电模块64中,端子盖Ca用螺钉Nb和螺母Nc固定至本体Hc。
如图13A所示,密封所述本体Hc的绝缘元件1a具有通孔6b。端子盖Ca具有与通孔6B同轴的通孔6c。如图13B所示,螺钉Nb***通孔6b、6c。然后,如图13C所示,螺钉Nb由布置于本体Hc的后侧上的螺母Nc固定。螺母Nc可由具有螺纹孔(tapped hole)的金属板替代。
如上所述,在包括具有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供电模块(比如供电模块63、64)中,覆盖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的端子盖可用螺钉固定至密封供电模块本体的绝缘元件以便限制不小心接触第二连接器端子。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变型的供电模块65将参照图14A至图14C描述。供电模块65包括端子盖Cb。
如图14A所示,在端子盖Cb附接至本体Ha之前,散热元件32附接至本体Ha。
在供电模块65中,覆盖第二连接器端子T2e的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的端子盖Cb用螺钉Nd固定至散热元件32。
散热元件32具有孔6d、螺钉孔6e以及螺钉孔6f。孔6d用来将散热元件32组装至盖11d。螺钉孔6e用来将散热元件32附接至本体Ha。螺钉孔6f用于用螺钉Nd将端子盖Cb附接至散热元件32。
如图14C所示,端子盖Cb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插孔7b。在插孔7a的上端处,布置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b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第二连接器端子T2e。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变型的供电模块66将参照图15A至图15C、图16A和图16B描述。
供电模块66具有与上述供电模块61-65相比第二连接器端子T2f更容易焊接的构造。
在上述供电模块61-65中,接合至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e的框架2a在框架2a从绝缘元件1a压下的状态下从绝缘元件1a露出。在供电模块66中,框架2b从绝缘元件1a的密封所述本体Hd的侧面突出以使得第二连接器端子T2f能容易地接合至框架2b。
如图15C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f包括接合部Sb、配合部Ka以及臂部Mb。配合部Ka具有与图4A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中的配合部Ka相同的构造。接合部Sb具有突起。
如图15A所示,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f布置于本体Hd上的状态下,从绝缘元件1a突出的框架2b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接合部Sb被焊接电极从上方和下方夹住。然后,大电流施加于所述焊接电极之间以焊接框架2b的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接合部Sb。
然后,如图16A和图16B中所示,端子盖Cc用螺钉Nd附接至散热元件32。端子盖Cc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插孔7c,并且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b布置于插孔7c的上端处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第二连接器端子T2f。
如图15A所示,在第一连接器端子1***时,绝缘元件1a的密封所述本体Hd的上表面限制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配合部Ka的向下移位。另一方面,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图16B所示的端子盖Cc限制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配合部Ka的向上移位。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配合部Ka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的向上移位也可由与配合部Ka一体地形成的钩部以与图4A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类似的方式限制。
如上所述,在供电模块66中,第二连接器端子T2f和端子盖Cc突出至其上附接有散热元件32的侧面。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时应力施加至本体Hd,并且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应力施加至端子盖Cc。
接着,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变型的供电模块67将参照图17A至图17C、图18A至图18C、图19A和图19B描述。供电模块67甚至能在不允许第二连接器端子突出至其上附接有散热元件32的侧面的情况下或不允许应力施加至供电模块本体的情况下使用。
如图17A所示,在供电模块67中,第二连接器端子T2g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e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c。如图17B所示,框架2c具有从绝缘元件1a突出的大致矩形形状。框架2c在根部处沿与散热表面3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从限定所述本体He底部的绝缘元件1a向下突出。
如图17C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g包括接合部Sc、配合部Ka以及臂部Mc。配合部Ka具有与图4A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中的配合部Ka相同的构造。接合部Sc具有突起。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g如图17A所示相对于本体He布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端子T2g的接合部Sc和从绝缘元件1a突出的框架2c从前面和后面被焊接电极夹住。然后,大电流施加于焊接电极之间以焊接框架2b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f的接合部Sc。
在供电模块67中,第一端子盖Cd和第二端子盖Ce用图19B所示的螺钉Ne附接至散热元件32。本体He和散热元件32用螺钉Nf固定。
第一端子盖Cd和第二端子盖Ce需要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或拉出时限制第二连接器端子T2g的配合部Ka的移位。在散热元件32如图18A所示附接至本体He后,图18B所示的第一端子盖Cd和图18C所示的第二端子盖Ce附接。如图19A所示,端子盖Cd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插孔7d。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b布置于插孔7d的上端处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第二连接器端子T2g。
接着,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变型的供电模块68将参照图20A至图20C、图21A至图21C以及图22描述。
如图20A所示,在供电模块68中,第二连接器端子T2h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f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d。框架2d具有L形状。框架2d在L形的梢端边的根部处沿与散热表面3相反的方向弯曲并且从限定本体Hf底部的绝缘元件1a向下突出。
如图20C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h包括接合部Sd、配合部Ka以及臂部Mc。配合部Ka和臂部Mc具有与图17c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g中的配合部Ka和臂部Mc相同的构造。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h如图20A所示相对于本体Hf布置的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端子T2h的接合部Sd和从绝缘元件1a突出的框架2d从右边和左边被焊接电极夹住。然后,大电流施加于焊接电极之间以焊接框架2d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g的接合部Sd。
而且,在供电模块68中,第一端子盖Cf和第二端子盖Cg需要限制第二连接器端子T2h的配合部Ka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或拉出时的移位。在散热元件32如图21A所示附接至本体He后,图21B所示的第一端子盖Cf和图21C所示的第二端子盖Cg附接。然后,如图22所示,第一端子盖Cf和第二端子盖Cg用螺钉Ng固定至散热元件32。
在上述供电模块60-68的每个中,接合至框架2a-2d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a-T2h是阴性端子。由于第二连接器端子附接至供电模块的由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且布置于绝缘元件外部,第二连接器端子的形状自由度高。因此,在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器端子可以是阴性端子。在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阴性端子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器端子可以是阳性端子并且能接合至框架。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变型的供电模块69将参照图23A、图23B、图24A和图24B描述。
图23A所示的供电模块69包括第二连接器端子T2i。第二连接器端子T2i是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阴性端子)配合的阳性端子。第二连接器端子T2i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g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
图23B所示的供电模块69的本体Hg具有与供电模块61、62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b安装于其上的本体Ha类似的构造。然而,第二连接器端子T2i布置于其上的支座部Pb的形状与支座部Pa的形状稍微不同。
如图24A和图24B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i包括接合部Sa、配合部Ke、臂部Ma和钩部Fa。除了配合部Ke以外,第二连接器端子T2i具有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b相同的构造。配合部Ke与接合部Sa、臂部Ma以及钩部Fa一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弯曲工艺形成为圆筒形形状。具有圆筒形形状的配合部Ke的外表面配合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其是阴性端子)中。可分开地提供具有柱状形状的配合部作为具有圆筒形状的配合部Ke的替代。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60-69的每个包括用绝缘元件1a密封的本体Ha-Hg并且能不经由印刷电路板与任意负载相连接。
因而,供电模块60-69的每个能适合用于具有机电一体化结构的电动压缩机,其中负载是布置于车辆中的电动压缩机的驱动马达10,并且供电模块60-69的每个是给驱动马达10供电的逆变器模块。
在使用供电模块60-69的每个时,由于在来自供电模块的电源线上不存在印刷电路板,常规电源线上经由印刷电路板和连接器的焊接连接点能消除,并且印刷电路板的尺寸能减小。
在供电模块60-69的每个中,密封所述本体Ha-Hg的绝缘元件1a是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成型树脂。作为密封供电模块的绝缘元件,广泛地使用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成型树脂。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不限于用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成型树脂来密封并且可以是用陶瓷包装密封的供电模块或通过封装(potting)用树脂密封的供电模块。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将在下面描述。
图2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80的使用示例的视图。供电模块80能用作给具有机电一体化结构的电动压缩机供电的逆变器模块。供电模块80组装至布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c上的盖11d并且给作为负载的驱动马达10供电。在图25所示的构造中,与图38所示部件类似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指示。
在图25的电动压缩机中,驱动压缩机的三相驱动马达10密封于冷却剂在其中循环的壳体11c中。因而,驱动马达10经由穿过壳体11c并且气密地密封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供电。如图25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T1是大致圆筒形阳性端子。
供电模块80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绝缘元件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通孔8。供电模块80还包括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第二连接器端子T2接合至用于从绝缘元件露出的电源的框架。在与供电模块80附接的盖11d布置于驱动马达10的壳体11c上时,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配合,并且供电模块80与作为负载的驱动马达10电连接。同时,固定至供电模块80的散热元件31与壳体11c相接触。
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通孔8设置于密封供电模块80的本体的绝缘元件中。通孔8能具有粗略地定位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功能。第二连接器端子T2布置于通孔8上方。因此,第一连接器端子T1能容易地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由于通孔8周围的绝缘元件覆盖第二连接器端子T2,用于第二连接器端子T2的端子盖是不必要的。通孔8能在成型绝缘元件时形成。因而,供电模块80的成本不会明显地增加。
另外,在供电模块80中,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直接接合至用于从密封供电模块的绝缘元件露出的电源的框架,而不经由电源线比如印刷电路板。
因而,供电模块80能与驱动马达10电连接而不经由引线或印刷电路板,与图38所示结构不同。因而,印刷电路板40中的电源线上的焊接连接点(其在使用常规供电模块20时引起问题)能消除。在图25所示的构造中也使用印刷电路板41。然而,印刷电路板41是其中形成连通至供电模块80的电源布线和通信布线的小板。供电模块80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附接至供电模块80的由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且布置于绝缘元件的外部。因而,第二连接器端子T2被修正以适合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形状自由度高。
如上所述,构造为给负载供电的供电模块80包括用绝缘元件密封的本体,并且限制由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供电模块80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的组装误差而导致的从正确配合位置的移位。另外,供电模块80能直接经由第二连接器端子T2与负载电连接并且能以低成本制造。
接着,作为供电模块80的具体示例的供电模块81的构造将参照图26A至图29B描述。
图26A所示的供电模块81给负载(例如,图25所示的驱动马达10)供电并且包括用通过传递成型的绝缘元件(成型树脂)密封的本体Hh。绝缘元件1a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通孔8a。在通孔8a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布置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e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本体Hh具有导向部Ge布置于其上的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供电模块81还包括布置于本体Hh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第二连接器端子T2j是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为阳性端子)配合的阴性端子。从本体Hh的一个侧面,用于供电的框架2e突出以便从绝缘元件1a露出。第二连接器端子T2j接合至框架2e。第一连接器端子T1从本体Hh的第一表面上方***绝缘元件1a的通孔8a,并且第一连接器端子T1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j在本体Hh的下方相互配合。
通孔8a能具有粗略地定位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功能。第二连接器端子T2j布置于通孔8a下方。因而,第一连接器端子T1能容易地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由于通孔8a周围的绝缘元件1a覆盖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用于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的端子盖是不必要的。通孔8a能在成型绝缘元件1a时形成。因而,供电模块81的成本没有明显地增加。
在导向部Ge布置于通孔8a的端部处的情况下,用于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的端子盖是不必要的。由于导向部Ge能在形成供电模块81的绝缘元件1a时形成,供电模块81的成本不会明显地增加。
如图27所示,三相交流电逆变器的供电模块81的本体Hh由绝缘元件1a密封。分别相应于U相、V相、W相的输出端子的三个供电框架2e从本体Hh的侧面上的绝缘元件1a露出。框架2e能在绝缘元件1a的传递成型工艺中用作悬挂框架。
如图29B所示,用作内部电路的框架图案形成于通孔8a周围以便不干涉第一连接器端子T1***通孔8a。而且,由另一个框架形成的散热板掩埋于绝缘元件1a中。图27所示的散热表面3与固定至本体Hh的第一表面的散热元件31相接触。用于供电和控制的引线框架4弯曲成L形并且连接至图25所示的印刷电路板。
如图28A和图28B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j包括接合部Se、配合部Ka、臂部Md以及钩部Fb。接合部Se接合至用于供电的框架2e。配合部Ka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臂部Md连接接合部Se与配合部Ka。第二连接器端子T2j至负载的电流路径从接合部Se经由臂部Md至配合部Ka。
接合部Se接合至从密封所述本体Ha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e。框架2e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的接合部Se通过电阻焊接接合。在进行突出焊接的情况下,用于突出焊接的突起形成于接合部Se处。
配合部Ka是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的阴性端子。配合部Ka包括图28C所示的接触片部Ka1和图28D所示的圆筒形弹簧部Ka2。。接触片部Ka1包括在底部处连接的四个片部并且具有环形形状。圆筒形弹簧部Ka2具有圆筒形形状并且具有弹簧性质。接触片部Ka1由圆筒形弹簧部Ka2覆盖。接触片部Ka1与臂部Md、接合部Se以及钩部Fb通过冲压工艺由一个板一体地形成并且通过弯曲工艺形成为环形形状。接触片部Ka1具有从连接四个片部的底部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与臂部Md相连接。接触片部Ka1如图28E所示由圆筒形弹簧部Ka2覆盖。另外,如图28E所示组装的接触片部Ka1和圆筒形弹簧部Ka2由图28F所示的圆筒形导向部Ka3覆盖。因此,配合部Ka如图28A和图28B所示那样组装。圆筒形导向部Ka3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a。导向部Ga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并且将第一连接器端子T1引导至配合位置。导向部Ga最终校正距离本体Hh的导向部Ge没有充分地引导第一连接器端子T1到达的配合位置的间隙。在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接触片部Ka1的中心时,形成具有四个接触梁的配合结构。因此,与接触梁是两个梁的情况相比,可使用的电源电流能增大。
臂部Md能弹性变形并且连接接合部Se和配合部Ka。在配合部K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时,臂部Ms校正配合部Ka和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隙。由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是固定的,配合部Ka的位置利用臂部Md的弹性变形调节。因此,配合部K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平稳地配合。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部Ka时,由配合部Ka的位置校正产生的移位由于臂部Md的弹性变形而引起,因为接合部Sa通过焊接固定。第二连接器端子T2j设计为使得臂部Md和钩部Fb与配合部Ka相比更容易变形并且维持配合部Ka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电阻值。臂部Md的形状取决于接合至框架2e的接合部Se。臂部Md具有大致S形的形状。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j中,由于能弹性变形的臂部Md设置于接合部Se与配合部Ka之间,即使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j时相对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存在着位置间隙或角度间隙,这个间隙也能通过臂部Md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因而,即使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配合入第二连接器端子T2j时存在位置间隙或角度间隙,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的接合部Se与配合部Ka处也不会产生不期望的应力,并且能维持稳定的电连接。
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如图29A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j时,钩部Fb由密封所述本体Hh的绝缘元件1a的一部分卡住以便限制配合部Ka的移位。钩部Fb与接触片部Ka1一体地形成。
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密封所述本体Hh的绝缘元件1a的下表面的预定部分能用作限制配合部Ka的移位的部分。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被拉出时,第二连接器端子T2j的配合部Ka的上表面碰撞绝缘元件的下表面,并且限制配合部Ka的向上移位。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时,在配合部Ka处产生向下移位。因而,如果第二连接器端子T2j不包括图28A和图28B所示的钩部Fb,由于没有限制配合部Ka的向下移位,在臂部Md和接合部Se处产生向下张应力,臂部Md的S形状可松开,并且臂部Md会失去弹性变形能力。因而,优选地,钩部Fb一体地形成以使得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时,不会在臂部Md和接合部Se处产生过度的应力。
接着,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的供电模块82将在下面描述。
图30A和图30B所示的供电模块82给负载(图25所示的驱动马达10)供电并且包括由通过传递成型的绝缘元件(成型树脂)密封的本体Hi。如图31、图32A和图32B所示,绝缘元件1a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中的通孔8b。在通孔8b的供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布置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e以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通孔8b。本体Hi具有导向部Ge布置于其上的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
本体Hi包括从本体Hi的第二表面压下并且从密封所述本体Hi的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电源模块82包括第二连接器端子T2k。第二连接器端子T2k是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其是阳性端子)配合的阴性端子。第二连接器端子T2k接合至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从本体Hi的第一表面上方***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并且第一连接器端子T1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k配合。
供电模块82的本体Hi具有图32A中所示的槽9a。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布置于槽9a中。槽9a之间的绝缘元件1a用作确保相邻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k之间的侧向距离的壁。
第二连接器端子T2k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图32B中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因而,如图30A和图31中所示,在本体Hi的第一表面上,绝缘元件1a具有用于电阻焊接的电极***其中的焊接孔5。焊接孔5具有电极***所需的最小尺寸并且露出框架2a的与图30B所示表面相反的表面。
如图33所示,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包括接合部Sa、配合部Kb、臂部Ma以及钩部Fb。
配合部Kb具有两个接触梁的配合结构。基本上,高达四个接触梁的大约一半的电流能在这两个接触梁中流动。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k中,当配合部Kb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相接触的长度增大时,接触电阻能减少,流动电流能增大。配合部Kb具有导向部Gf,导向部Gf在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具有锥形形状。导向部Ga便于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并且将第一连接器端子T1引导至配合位置。导向部Gd最终校正距离本体Hi的导向部Ge不能充分地引导第一连接器端子T1到达的配合位置的间隙。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k中,接合部Sa、配合部Kb、臂部Ma以及钩部Fb通过弯曲工艺一体地形成。因而,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a相比,第二连接器端子T2k能以更低的成本制造。
接着,制造第二连接器端子T2k的方法将参照图34A至图34C以及图35A至图35C描述。
首先,第二连接器端子T2k的基材被冲压至图34A所示的展开形状。基材是例如镀锡铜合金板。基材用弯曲工艺处理并且配合部Kb首先形成为如图34B所示。臂部Ma在由图34B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上以90°弯曲。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在上侧和下侧上包括T形悬挂部用于维持配合部的形状。T形悬挂部在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弯曲并且在相对的压下部上悬挂。
图34C是示出配合部Kb最终形成的状态的视图。接着,为了形成钩部Fb,具有配合部Kb的连接部在图34C中的箭头所示方向上弯曲并且钩部Gb首先形为成如图35A所示。
接着,接合部Sa沿由图35A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以90°弯曲。因此,接合部Sa形成为如图35B所示。
然后,钩部Fb沿由图35B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弯曲。因此,钩部Fb形成为如图35C所示,并且图33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完成。
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如下所述焊接至本体Hi。
首先,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如图30A和图30B所示***本体Hi并且设置于本体Hi中的预定位置处。在此状态下,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布置为使得钩部Kb由密封所述本体Hi的绝缘元件1a的部分卡住。在图30B所示的第二表面侧上,第二连接器端子T2k布置为使得接合部Sa定位于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框架2a的预定位置上方。
第二连接器端子T2k中的接合部Sa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框架2a。一个焊接电极设置为使得焊接电极的端部压下形成于第二连接器T2k的接合部Sa中的突起。另一个焊接电极设置为使得焊接电极的端部压下从设置于本体Hi的焊接孔5露出的框架2a。然后,接合部S和框架2a保持于这两个焊接电极之间,并且大电流施加至框架2a的表面和接合部Sa的接触部。因此,接触部通过在接触部处产生的电阻热而焊接,并且框架2a和第二连接器端子T2k被焊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供电模块中,优选地第二连接器端子通过短时间内提供高接合强度的电阻焊接接合至从绝缘元件露出的框架。然而,第二连接器端子可通过另一种方法,比如钎焊,接合至框架。
在第二连接器端子T2k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框架2a的情况下,如图30A和图30B所示,露出框架2a的与接合至接合部Sa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的焊接孔5一体地形成于绝缘元件1a中。因此,框架2a的从绝缘元件1a露出的区域能是最小的。然而,框架2a能以其它方式从本体Hi露出,例如,如图26A所示的供电模块81那样,以使得能容易地设置两个焊接电极。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的电源模块83将在下面描述。
图36所示的供电模块83包括与供电模块82的本体Hi相同的本体Hi。然而,接合至框架2a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l与供电模块82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k不同。
图37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l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k类似,包括接合部Sa、配合部、钩部Fb以及导向部Gf。然而,第二连接器端子T2l不包括臂部Ma。第二连接器端子T2l能在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与配合位置对齐布置的情况下使用。
如上所述,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构造为给负载供电并且包括用绝缘元件1a密封的本体Hh、Hi。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能限制由于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至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J-T2l的组装误差造成的从正确配合位置的移位。另外,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能直接经由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j-T2l与负载电连接并且能以低成本制造。
因而,供电模块80-93的每个能适合地用于具有机电一体化结构的电动压缩机,其中负载是布置于车辆中的电动压缩机的驱动马达10,并且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是给驱动马达10供电的逆变器模块。
由于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能吸收由于组装误差等造成的从正确配合位置的间隙,负载的第一连接器端子T1能与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j-T2l稳定地连接。而且,由于在从每个供电模块80-83的电源线上不存在引线或印刷电路板,电源线上经由印刷电路板和连接器的焊接连接点(其在常规供电模块20中引起问题)能消除,并且尺寸能明显地减小。
在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中,密封所述本体Hh,Hi的绝缘元件1a是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成型树脂。作为密封供电模块的绝缘元件,广泛地使用通过传递成型形成的成型树脂。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不限于通过传递成型用成型树脂密封的供电模块,并且可以是用陶瓷包装密封的供电模块或通过封装用树脂密封的供电模块。
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电模块80-83的每个中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j-T2l附接至供电模块80-83的用绝缘元件1a密封的本体Hh、Hi并且布置于绝缘元件1a的外部,第二连接器端子的形状自由度高。因而,接合至用于供电模块的框架的第二连接器端子在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的情况下可以是阴性端子。在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阴性端子的情况下,第二连接器端子可以是阳性端子。例如,从供电模块的绝缘元件突伸并且露出的框架可用作凸形第二连接器端子,并且具有圆筒形形状的凹形第一连接器端子可经由设置于供电模块的绝缘元件中的通孔导入第二连接器端子。因此,供电模块能吸收从由于第一连接器端子和第二连接器端子的组装误差造成的正确配合位置的间隙。另外,供电模块能直接经由第一连接器端子和第二连接器端子与负载电连接。

Claims (29)

1.一种构造为给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负载供电的供电模块,包括:
本体(Ha-Hg),所述本体包括用于供电的框架(2a-2d);
绝缘元件(1a),所述绝缘元件以使得所述框架从所述绝缘元件露出的方式密封所述本体;以及
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i),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构造为将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并接合至所述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绝缘元件是成型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包括接合部(Sa-Sd)、配合部(Ka-Ke)以及臂部(Ma-Mc),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部接合至所述框架,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并且所述臂部是能弹性变形的并且连接所述接合部和所述配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T2a-T2h)是阴性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接合部(Sa)、所述配合部(Kb、Kc、Ke)和所述臂部(Ma)通过弯曲工艺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配合部(Ka)包括接触片部(Ka1)和圆筒形弹簧部(Ka2),
其中所述接触片部包括在所述接触片部的端部处连接起来的四个接触片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圆筒形弹簧部具有圆筒形状和弹簧性质并且覆盖所述接触片部。
7.根据权利要求4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一体地形成的钩部(Fa),所述钩部构造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被拉出时所述钩部被所述绝缘元件的一部分卡住以便限制所述配合部的移位。
8.根据权利要求4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a、Gc、Gd),并且所述导向部布置于所述配合部的供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由此***的端部处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的***。
9.根据权利要求3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覆盖所述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的端子盖(Ca),所述端子盖用螺钉固定至所述绝缘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附接至所述本体的散热元件(30-32);以及
覆盖所述接合部、配合部以及臂部的端子盖(Cb-Cf),所述端子盖用螺钉固定至所述散热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是阴性端子,并且
其中所述端子盖(Ca-Cd、Cf)包括导向部(Gb),所述导向部具有锥形形状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所述框架。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框架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绝缘元件具有焊接孔(5),用于电阻焊接的电极***至所述焊接孔,并且所述焊接孔露出框架的第二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框架(2b-2d)从所述绝缘元件突伸以便从所述绝缘元件露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负载是布置于车辆中的电动压缩机的驱动马达(10),并且
其中所述供电模块是构造为给所述驱动马达供电的逆变器模块。
16.一种构造为给具有第一连接器端子(T1)的负载供电的供电模块,包括:
本体(Hh、Hi);以及
绝缘元件(1a),所述绝缘元件密封所述本体并且具有供第一连接器端子(T1)***穿过的通孔(8、8a)。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绝缘元件是成型树脂。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e),所述导向部布置于所述通孔(8、8a)的供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T1)由此***的端部处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构造为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端子(T2、T2j-T2l),
其中所述本体(Hh、Hi)包括用于供电的框架(2a、2e),并且所述框架从所述绝缘元件露出,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接合至所述框架。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包括接合部(Sa、Se)、配合部(Ka、Kb)以及臂部(Ma、Md),并且
其中所述接合部接合至所述框架,所述配合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配合,并且所述臂部是能弹性变形的并且连接所述接合部和所述配合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是阳性端子并且第二连接器端子是阴性端子。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接合部(Sa)、配合部(Kb)以及臂部(Ma)通过弯曲工艺一体地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配合部(Ka)包括接触片部(Ka1)和圆筒形弹簧部(Ka2),
其中所述接触片部包括在接触片部的端部处连接起来的四个接触片并具有环形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圆筒形弹簧部具有圆筒形状和弹簧性质并且覆盖所述接触片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的供电模块,还包括:
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一体地形成的钩部(Fb),所述钩部构造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被拉出时所述钩部被所述绝缘元件的一部分卡住以便限制所述配合部的移位。
25.根据权利要求21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还包括具有锥形形状的导向部(Ga、Gf),并且所述导向部布置于所述配合部的供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由此***的端部处以便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的***。
26.根据权利要求19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通过电阻焊接接合至所述框架。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框架具有接合至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的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反的第二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绝缘元件具有焊接孔(5),用于电阻焊接的电极***至所述焊接孔,并且所述焊接孔露出所述框架的第二表面。
28.根据权利要求19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框架(2e)从所述绝缘元件突伸以便从所述绝缘元件露出。
2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的供电模块,
其中所述负载是布置于车辆中的电动压缩机的驱动马达(10),并且
其中所述供电模块是构造为给所述驱动马达供电的逆变器模块。
CN201310484517.8A 2012-10-16 2013-10-16 供电模块 Pending CN1037320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9211A JP5621829B2 (ja) 2012-10-16 2012-10-16 電力供給モジュール
JP2012-229211 2012-10-16
JP2012233958A JP5652458B2 (ja) 2012-10-23 2012-10-23 電力供給モジュール
JP2012-233958 2012-10-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2028A true CN103732028A (zh) 2014-04-16

Family

ID=5038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84517.8A Pending CN103732028A (zh) 2012-10-16 2013-10-16 供电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05767A1 (zh)
CN (1) CN103732028A (zh)
DE (1) DE1020132208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2086B (zh) * 2013-10-04 2017-07-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和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动助力转向控制装置
US9885196B2 (en) 2015-01-26 2018-02-06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power coupling
US9896858B1 (en) 2017-05-11 2018-02-20 Hayward Industries, Inc. Hydrocyclonic pool cleaner
US10161153B2 (en) 2017-05-11 2018-12-25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canister handle
US10676950B2 (en) 2017-05-11 2020-06-09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roller latch
US10227081B2 (en) 2017-05-11 2019-03-12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caddy with retention mechanism
US10364905B2 (en) 2017-05-11 2019-07-30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check valve
US9885194B1 (en) 2017-05-11 2018-02-06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impeller subassembly
US10189490B2 (en) 2017-05-11 2019-01-29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caddy with removable wheel assemblies
US10156083B2 (en) 2017-05-11 2018-12-18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power coupling
US10214933B2 (en) * 2017-05-11 2019-02-26 Hayward Industries, Inc. Pool cleaner power supp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6464A (en) * 1998-08-24 2000-12-26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 Power module
CN1296318A (zh) * 1999-11-11 2001-05-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612098Y (zh) * 2003-04-09 2004-04-14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微型插座连接器
CN2629279Y (zh) * 2003-05-17 2004-07-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110075451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CN201868686U (zh) * 2010-10-19 2011-06-1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音频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46518B2 (en) 2001-04-02 2006-05-16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oration Power module
JP4764393B2 (ja) * 2007-09-06 2011-08-3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US8031479B2 (en) * 2008-03-04 2011-10-04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Power converter apparatus
JP4634497B2 (ja) 2008-11-25 2011-02-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用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JP5469932B2 (ja) * 2009-06-30 2014-04-16 株式会社 日立パワーデバイス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インバータ
JP5171777B2 (ja) 2009-09-30 2013-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用半導体装置
JP2011187819A (ja) 2010-03-10 2011-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樹脂封止型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76407B2 (ja) * 2012-03-14 2014-04-2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6464A (en) * 1998-08-24 2000-12-26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Corp. Power module
CN1296318A (zh) * 1999-11-11 2001-05-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612098Y (zh) * 2003-04-09 2004-04-14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微型插座连接器
CN2629279Y (zh) * 2003-05-17 2004-07-2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20110075451A1 (en) * 2009-09-30 2011-03-3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CN201868686U (zh) * 2010-10-19 2011-06-1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音频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3220846A1 (de) 2014-04-17
US20140105767A1 (en) 2014-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2028A (zh) 供电模块
CN102456652B (zh) 功率半导体装置
CN103370788B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8128439B2 (en) Connect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to a solar modul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together with a solar module with such a connecting device
CN103196107B (zh) 保持架、led模块和led***
CN101996968B (zh) 带电路载体和负载连接件的功率半导体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96703B (zh) 电子设备
CN101271760A (zh) 电子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704725B (zh) 包括电子模块的电动马达、优选电换向马达
JP2014110673A (ja) 固定子の動力線接続構造
CN105518937B (zh) 用于电动马达的电接触装置以及用于生产该装置的方法
JP5189616B2 (ja) 半導体装置
JP2013033874A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CN106449531A (zh) 半导体装置
CN103367351B (zh) 基于硅基的led模组多层叠加结构及制作方法
JP5621829B2 (ja) 電力供給モジュール
WO2014010334A1 (ja) ばね端子
JP5528584B2 (ja) 電気および/または電子モジュールと回路支持体とを有する装置
JP5198173B2 (ja) バスバーを備える端子の実装構造
JP5652458B2 (ja) 電力供給モジュール
CN203810336U (zh) 易于装配的cob灯珠和灯珠支架、装配简单的led模组
CN102360809B (zh) 电子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4303804U (zh) 可拆卸、可组装的半导体封装体堆叠结构
CN101908682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214898488U (zh) 一种封装基板及封装基板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