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3631A -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83631A
CN103683631A CN201310372972.9A CN201310372972A CN103683631A CN 103683631 A CN103683631 A CN 103683631A CN 201310372972 A CN201310372972 A CN 201310372972A CN 103683631 A CN103683631 A CN 103683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side
downside
axial
axle
endle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729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志直卓典
重松佑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780,46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8687317B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83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36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该主轴马达包括静止部和旋转部。静止部包括轴和上侧环状部件。旋转部包括套筒。轴包括从轴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大致环状的上侧轴凹部。上侧轴凹部与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对置。在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上侧轴凹部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粘结剂。

Description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轴马达以及使用该主轴马达的盘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盘驱动装置的马达,有具备使用了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主轴马达。然而,在主轴马达(以下简称“马达”)中,在固定于轴部的环状部件、与位于环状部件的下侧的旋转部的套筒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这样的马达中,有时会在环状部件的周围构成形成润滑油的界面的密封部。密封部被例如固定于环状部件的帽部件覆盖。
在组装马达过程中,将环状部件压入轴部时,会在轴部的外周面和环状部件的内周面产生损伤。一旦产生损伤,环状部件与套筒部之间的间隙内的润滑油有顺着损伤而从环状部件的上侧漏出的危险。因此,需要进行将环状部件与套筒部之间封闭的操作。因此,需要一种简单地防止润滑油从轴部与环状部件之间漏出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例示的主轴马达包括具有定子的静止部、和具有转子磁铁且隔着润滑油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旋转部。静止部包括轴和上侧环状部件。轴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上侧环状部件配置在轴的轴向上侧的部位,且具有供轴***的孔。旋转部包括具有供轴***的中央孔的套筒。
轴包括大致环状的上侧轴凹部。上侧轴凹部配置在轴的外侧面,且与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对置,并且,从轴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
润滑油处于中央孔的内侧面、轴的外侧面和上侧环状部件的周围。
在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上侧轴凹部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粘结剂。
对于所述以及其他的本发明的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将参照附图在以下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为优先实施方式中的轴承的周围的剖视图。
图3为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轴的剖视图。
图4为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轴的外侧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轴的外侧面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轴承的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的轴承的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中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安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为本发明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马达1的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主轴马达1简称为马达1。马达1用于盘驱动装置(例如,硬盘驱动装置)等。盘驱动装置具有马达1、机壳、至少一张盘、存取部以及连接器等。盘安装于马达1。存取部对盘进行信息的读取以及信息写入中的至少一种操作。基底部21与外罩部件一同构成机壳的一部分。机壳在其内部容纳马达1、盘以及存取部等。
如图1所示,马达1为外转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为具有U相、V相以及W相这三相的三相马达。马达1具有作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作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3、和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为“轴承机构4”)。旋转部3被轴承结构4支承为能够以马达1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
静止部2具有基底部21、环状的定子22、配线基板14和轴7。基底部21为大致板状的部件。基底部21具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凹部211。第一凹部211的底部配置在比基底部21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基底部21具有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12。筒部212配置在第一凹部211内且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筒部21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贯通孔2121。
轴7为大致圆柱状。轴7被***到筒部212的第一贯通孔2121内。轴7例如通过压入或粘结等相对于筒部212固定。换言之,轴7相对于基底部21固定。
定子22具有定子铁芯221和线圈222。线圈222配置于定子铁芯221。在定子22中,从U相、V相、W相的各相的线圈222引出多根引出线50。多根引出线50分别与配线基板14电连接。各引出线50例如通过锡焊与配线基板14连接。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引出线50为三根。配线基板14也可是连接器等。
定子铁芯221具有铁芯背部(省略图示)和多个齿(省略图示)。例如将多个电磁钢板进行层叠从而构成定子铁芯。铁芯背部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环状。铁芯背部为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各齿从铁芯背部的外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齿具有绕线部和末端部。在绕线部缠绕导线从而形成线圈222。末端部从绕线部的外缘部朝向周向两侧扩展。
筒部212的至少一部分被***到铁芯背部的孔中。更为详细地说,筒部212的轴向上侧的末端部被***到由铁芯背部的内侧面所构成的孔中。铁芯背部的内侧面与筒部212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对置。定子铁芯221通过压入或粘结等相对于筒部212固定。
如图1所示,旋转部3具有转子轮毂31、转子磁铁321和轭322。转子轮毂31具有轮毂本体311、圆筒部312和环状的盘载置部313。轮毂本体311为大致板状。轮毂本体311具有多个安装孔3111。在组装盘驱动装置时,构成机壳的外罩部件通过螺钉等固定部件固定于轴7。即,固定部件被***到安装孔3111中。并且,轮毂本体311具有沿轴向贯通轮毂本体311的轴承保持孔3112。后述的套筒41被***到轴承保持孔3112中从而被保持。套筒41例如通过压入或粘结剂等相对于轴承保持孔3112固定。并且,轴7经套筒41穿过轴承保持孔3112。轴7的轴向上侧的端部位于比轴承保持孔3112的开口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圆筒部312从轮毂本体311的外缘部朝向下方突出。盘载置部313从圆筒部312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在盘载置部313上载置盘。转子磁铁321为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环状。在圆筒部312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由筒状的金属形成的轭322。在轮毂本体311的轴向下侧的面形成有朝向轴向上侧凹陷的槽3113。槽3113形成为环状。轭322被保持于轮毂本体311的槽3113。转子磁铁321配置在圆筒部312的内侧、且配置在比轭32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盘载置部313位于比转子磁铁321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盘载置部313的径向外侧配置有向轴向下侧延伸的下端突出部3131。下端突出部3131为大致环状。第一凹部211的内侧面与下端突出部3131的外侧面在径向对置。转子磁铁321配置在比定子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马达1中,在转子磁铁321与定子22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3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相对旋转。
另外,也可以在下端突出部3131的内侧面配置大致环状的平衡环。由此,在马达1的组装工序中能够修正旋转部3的不平衡。
图2为轴承机构4的周围的剖视图。图3为轴7的剖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轴承机构4为流体动压轴承。轴承机构4具有润滑油、套筒41、上侧圆锥部件42以及下侧圆锥部件43。套筒41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套筒41例如使用不锈钢。套筒41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套筒41的中央孔411。轴7穿过中央孔411。润滑油在中央孔411的内侧面、轴7的外侧面、上侧圆锥部件42的周围以及下侧圆锥部件43的周围等移动。套筒41能够支承轴7。当旋转部3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时,套筒41借助润滑油相对于轴7旋转。
在构成中央孔411的内侧面的轴向上侧的部位配置有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轴7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在构成中央孔411的内侧面的轴向下侧的部位配置有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轴7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配置在比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作为上侧环状部件的一个例子的上侧圆锥部件42配置在轴7的轴向上侧的部位。上侧圆锥部件42为大致筒状的部件。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外侧面的轴向下侧的部位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上侧第一倾斜面421。上侧第一倾斜面421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上侧第一倾斜面421与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对置。
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外侧面的轴向上侧的部位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上侧第二倾斜面422。上侧第二倾斜面422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小。
上侧圆锥部件42具有上侧连通孔423。上侧连通孔423将上侧第二倾斜面422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连通。构成上侧连通孔423的内侧面所延伸的方向与上侧第一倾斜面421大致平行。构成上侧连通孔423的内侧面所延伸的方向与套筒上侧倾斜面4111大致平行。上侧第二倾斜面上的上侧连通孔423的开口部的截面积比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上的上侧连通孔423的开口部的截面积小。
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上侧第一内侧凹部424。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中,上侧第一内侧凹部424的轴向下侧配置有上侧第二内侧凹部425。上侧第二内侧凹部425沿周向延伸。上侧第一内侧凹部424的延伸方向与上侧第二内侧凹部42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作为下侧环状部件的一个例子的下侧圆锥部件43配置在轴7的轴向下侧的部位。下侧圆锥部件43为大致筒状的部件。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外侧面的轴向上侧的部位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下侧第一倾斜面431。下侧第一倾斜面431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下侧第一倾斜面431与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对置。
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外侧面的轴向下侧的部位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下侧第二倾斜面432。下侧第二倾斜面432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
下侧圆锥部件43具有下侧连通孔433。下侧连通孔433将下侧第二倾斜面432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连通。构成下侧连通孔433的内侧面所延伸的方向与下侧第一倾斜面431大致平行。构成下侧连通孔433的内侧面所延伸的方向与套筒下侧倾斜面4112大致平行。下侧第二倾斜面432上的下侧连通孔433的开口部的截面积比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上的下侧连通孔433的开口部的截面积小。
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下侧第一内侧凹部434。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中,下侧第一内侧凹部434的轴向上侧配置有下侧第二内侧凹部435。下侧第二内侧凹部435沿周向延伸。下侧第一内侧凹部434的延伸方向与下侧第二内侧凹部435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在套筒41的轴向上侧的端面配置有上侧帽部件81。上侧帽部件81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上侧帽部件81具有上侧盖部811、上侧凸缘部812和上侧连接部813。上侧盖部811为大致板状,且在中央处具有供轴7贯通的上侧轴贯通孔8111。上侧轴贯通孔8111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隔着间隙对置。上侧盖部811还具有上侧小贯通孔8112。上侧小贯通孔8112沿轴向贯通上侧盖部811。在组装马达1时,通过上侧小贯通孔8112将润滑油注入到轴承机构4内。
上侧连接部813从上侧盖部8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上侧连接部813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中心轴线J1与上侧连接部813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
上侧凸缘部812与上侧连接部81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套筒41的轴向上侧的端面配置有环状的上侧台阶部412。而且,在上侧台阶部412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上侧槽413。上侧凸缘部812与套筒41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在轴向以及径向对置。上侧凸缘部812例如借助粘结剂而配置于上侧台阶部412。粘结剂流入上侧槽413。在上侧凸缘部812的轴向上侧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上侧凹部8121。由此,缓和了上侧连接部813与上侧凸缘部812的连接部处的应力。
在套筒41的轴向下侧的端面配置有下侧帽部件82。下侧帽部件82为大致圆筒状的部件。下侧帽部件82具有下侧盖部821、下侧凸缘部822和下侧连接部823。下侧盖部821为大致板状,且在中央处具有供轴7贯通的下侧轴贯通孔8211。下侧轴贯通孔8211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隔着间隙对置。下侧连接部823从下侧盖部82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下侧盖部821还具有下侧小贯通孔8212。下侧小贯通孔8212沿轴向贯通下侧盖部821。在组装马达1时,通过下侧小贯通孔8212注入润滑油。
下侧连接部823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中心轴线J1与下侧连接部823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小。下侧凸缘部822与下侧连接部82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套筒41的轴向下侧的端面配置有环状的下侧台阶部414。而且,在下侧台阶部414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下侧槽415。下侧凸缘部822与套筒41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在轴向以及径向对置。下侧凸缘部822例如借助粘结剂配置于下侧台阶部414。粘结剂流入下侧槽415。在下侧凸缘部822的轴向下侧配置有沿周向延伸的下侧凹部8221。由此,缓和了下侧连接部823与下侧凸缘部822的连接部处的应力。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在轴7的轴向上侧的端部的外侧面配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上侧轴凹部71。上侧轴凹部71为沿周向延伸的大致环状。在轴7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配置有供固定部件***的孔。在组装盘驱动装置时,构成机壳的外罩部件借助固定部件与轴7固定。作为固定部件例如使用螺钉等。
图4为上侧轴凹部71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所示,上侧轴凹部71具有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以及径向底部713。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与径向底部713连接。径向底部713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连接。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与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在轴向对置。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所形成的角θ1大致等于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所形成的角θ2。
另外,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所形成的角θ1和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所形成的角θ2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角度。
轴7的外侧面具有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的端部连接的上侧第一外径部72。上侧第一外径部72为轴7的外径大致不变的部位。
轴7的外侧面具有配置在比上侧第一外径部72靠轴向下侧的上侧第二外径部73。上侧第二外径部73与上侧第一外径部72连接。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外径部73的径向的距离(即外径)随着朝向轴向的一侧而变化。更为详细地说,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外径部73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上侧第一外径部72中的轴7的外径的值与上侧第二外径部73中的轴7的外径的最小值大致相等。上侧第一外径部72的轴向的长度比上侧第二外径部73的轴向的长度短。
轴7的外侧面具有与上侧第二外径部73连接的上侧第三外径部74。在上侧第三外径部74中,轴7的外径大致不变。上侧第二外径部73中的轴7的外径的最大值与上侧第三外径部74中的轴7的外径的值大致相等。
如图3以及图5所示,在轴7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的外侧面配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下侧轴凹部75。与轴7的轴向上侧的端部相同,在轴7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配置有能够***固定部件的孔。
下侧轴凹部75具有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以及下侧径向底部753。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与下侧径向底部753连接。下侧径向底部753与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连接。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与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在轴向对置。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所形成的角θ3等于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所形成的角θ1。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所形成的角θ4等于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所形成的角θ2。
另外,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一轴向侧面751所形成的角θ3、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一轴向侧面711所形成的角θ1、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所形成的角θ4、以及中心轴线J1与上侧第二轴向侧面712所形成的角θ2彼此之间既可以互不相同,也可以是具有相同角度的组合。
轴7的外侧面具有与下侧第二轴向侧面752的端部连接的下侧第一外径部76。下侧第一外径部76为轴7的外径大致不变的部位。
轴7的外侧面具有配置在下侧第一外径部76的轴向上侧的下侧第二外径部77。下侧第二外径部77与下侧第一外径部76连接。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二外径部77间的径向的距离(即外径)随着朝向轴向的一侧而变化。更为详细的说,中心轴线J1与下侧第二外径部77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下侧第一外径部76中的轴7的外径的值大致等于下侧第二外径部77中的轴7的外径的最小值。
轴7的外侧面具有与下侧第二外径部77连接的下侧第三外径部78。在下侧第三外径部78中,轴7的外径大致不变。下侧第二外径部77中的轴7的外径的最大值大致等于下侧第三外径部78中的轴7的外径的值。
另外,上侧第三外径部74的外径与下侧第三外径部78的外径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6为轴承机构4的周围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图2以及图6所示,上侧轴凹部71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在径向对置。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径比轴7的外径小。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如果将轴7***到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中,则上侧圆锥部件42通过压入而相对于轴7固定。
而且,在组装马达1时,预先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或在轴7的外侧面涂敷粘结剂A。之后将轴7压入到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中。因此,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配置有粘结剂A的至少一部分。即,上侧圆锥部件42还通过粘结而固定于轴7。
在将轴7***到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中的工序中,介于轴7的外侧面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粘结剂A的一部分沿轴7的外侧面或者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朝向轴向上侧或者轴向下侧移动。
如图6所示,朝向轴向上侧移动的粘结剂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与上侧轴凹部71之间的间隙。在上侧轴凹部71与上侧圆锥部件42之间,粘结剂A的界面配置在比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换言之,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处于比粘结剂A的界面高的位置。另外,粘结剂A优选遍布所述间隙的整周。
另外,优选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具有上侧锥形面426,所述上侧锥形面426相对于中心轴线J1具有倾斜度。上侧锥形面426与上侧轴凹部71在径向对置。中心轴线J1与上侧锥形面426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而且,优选上侧锥形面426形成为遍布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上侧的端部的周向上的整周。
而且,上侧锥形面426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在比粘结剂A的界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上侧锥形面426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粘结剂A的界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配置在上侧轴凹部71与上侧圆锥部件42之间的间隙处的粘结剂A将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其结果是,当驱动马达1时,在套筒41相对于轴7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即使润滑油沿轴7的外侧面从轴7的轴向上的中央部附近朝向轴7的轴向的端部移动,也能够抑制润滑油经过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轴7的轴向端部。
并且,如图2以及图6所示,在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中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上侧第三倾斜面427。上侧第三倾斜面427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上侧第三倾斜面427与轴7的外侧面隔着间隙对置。
在将上述的轴7***到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工序中,轴7从轴向上侧***到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中。此时,无论在粘结剂A的一部分从轴7的外侧面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朝向下侧流动的情况下,还是在粘结剂A的一部分朝向上侧圆锥部件42的轴向下侧的端部流动的情况下,粘结剂A都会流入到上侧第三倾斜面427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粘结剂A将轴7的外侧面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另外,粘结剂A优选遍布轴7的外侧面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的整周。
因此,当驱动马达1时,能够抑制润滑油沿着轴7的外侧面而流入到轴7的外侧面与上侧圆锥部件42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沿轴7而漏出到外部。并且,由于粘结剂A流入到上侧第三倾斜面427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抑制多余的粘结剂A附着在轴7的外侧面和上侧圆锥部件42的内侧面。并且,还能够抑制粘结剂A堵塞连通孔423,且润滑油能够经过连通孔423在轴承机构4内循环。
图7为轴承机构4的周围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图2以及图7所示,下侧轴凹部75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在径向对置。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径比轴7的外径小。因此,在组装马达1时,如果将轴7***到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中,则下侧圆锥部件43通过压入而相对于轴7固定。
而且,在组装马达1时,预先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或轴7的外侧面涂敷粘结剂A。之后,将轴7压入到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中。因此,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配置有粘结剂的至少一部分。即,下侧圆锥部件43还通过粘结而固定于轴7。
在将轴7***到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工序中,介于轴7的外侧面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粘结剂A的一部分沿轴7的外侧面或者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朝向轴向上侧或朝向轴向下侧移动。如图7所示,朝向轴向下侧移动的粘结剂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与下侧轴凹部75之间的间隙。
在下侧轴凹部75与下侧圆锥部件43之间,粘结剂A的界面配置在比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换言之,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处于比粘结剂A的界面低的位置。
另外,优选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具有下侧锥形面436,所述下侧锥形面436相对于中心轴线J1具有倾斜度。下侧锥形面436与下侧轴凹部75在径向对置。中心轴线J1与下侧锥形面436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而且,优选下侧锥形面436形成为遍布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下侧的端部的周向的整周。
而且,下侧锥形面436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在比粘结剂A的界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即,下侧锥形面436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配置在比粘结剂A的界面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如图7所示,配置在下侧轴凹部75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的粘结剂A将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其结果是,当驱动马达1时,在套筒41相对于轴7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即使润滑油沿轴7的外侧面从轴7的轴向上的中央部附近朝向轴7的轴向的端部移动,也能够抑制润滑油经过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而漏出到轴7的轴向端部。
并且,在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中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配置有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下侧第三倾斜面437。下侧第三倾斜面437与中心轴线J1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下侧第三倾斜面437与轴7的外侧面隔着间隙对置。
在将上述的轴7***到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工序中,轴7从轴向下侧***到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中。这时,无论在粘结剂A的一部分从轴7的外侧面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朝向上侧流动的情况下,还是在粘结剂A的一部分朝向下侧圆锥部件43的轴向上侧的端部流动的情况下,粘结剂A均流入到下侧第三倾斜面437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粘结剂A将轴7的外侧面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封闭。
因此,当驱动马达1时,能够抑制润滑油沿轴7的外侧面进入轴7的外侧面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孔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润滑油沿轴7漏出到外部。并且,由于粘结剂A流入到下侧第三倾斜面437与轴7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所以能够抑制多余的粘结剂A附着到轴7的外侧面和下侧圆锥部件43的内侧面。并且,能够抑制粘结剂A堵塞连通孔433,且润滑油能够经过连通孔433而在轴承机构4内循环。
另外,在该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侧圆锥部件42的形状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形状大致相同。但是,上侧圆锥部件42的形状也可以与下侧圆锥部件43的形状不同。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在上述以外进行各种变形。
并且,在上述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轴凹部内不必填满粘结剂A。
并且,在轴凹部中,径向底部也可以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平行。径向底部既可以是曲面,也可以形成有凹凸。
第一轴向倾斜面与第二轴向倾斜面不必为倾斜面。第一轴向倾斜面既可以是弯曲面也可以具有凹凸。第二轴向倾斜面也既可以是弯曲面也可以具有凹凸。
在轴凹部中,第一轴向倾斜面既可以与径向底部平滑连接,也可以形成角度而配置。第二轴向倾斜面既可以与径向底部平滑连接,也可以形成角度而配置。第一轴向倾斜面、第二轴向倾斜面以及径向底部也可以构成一个弯曲面。
各轴凹部可以是沿周向延伸的环状。也可以在轴7的轴向上侧以及轴向下侧沿周向配置多个轴凹部。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轴凹部的形状既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
并且,套筒41的各倾斜面既可以是相对于中心轴线J1倾斜的倾斜面也可以是弯曲的弯曲面。也可以在套筒41的内侧面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沿周向延伸且沿径向凹陷的槽。并且,套筒41也可以在与上侧圆锥部件42、下侧圆锥部件43以及轴7对置的各部位中的至少一处形成使润滑油产生流体动压的槽(例如,形成人字形槽等)。
另外,定子铁芯221也可以是除层叠钢板以外的铁芯(例如,压粉铁芯)。
上侧环状部件不限定为上侧圆锥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平板状的环状部件。并且,下侧环状部件不限定为下侧圆锥部件,例如也可以是平板状的环状部件。
本发明能够用在盘驱动装置用的马达中,也能够用在除盘驱动装置以外用途的马达中。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特征只要不发生矛盾便可以适当地进行组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理解为不超过发明的范围以及意图的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决定。

Claims (25)

1.一种主轴马达,其具备:
静止部,其具有定子;以及
旋转部,其具有转子磁铁,且所述旋转部隔着润滑油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静止部包括:
轴,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配置;以及
上侧环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上侧的部位,且具有供所述轴***的孔,
所述旋转部包括套筒,该套筒具有供所述轴***的中央孔,
所述轴包括上侧轴凹部,该上侧轴凹部呈大致环状,配置在所述轴的外侧面且与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对置,并且从所述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润滑油处于所述中央孔的内侧面、所述轴的外侧面以及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周围,
在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所述上侧轴凹部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粘结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的界面配置在比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上侧的端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处于比所述粘结剂的界面高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遍布所述间隙的整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上侧的端部包括上侧锥形面,所述上侧锥形面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具有倾斜度,
所述上侧锥形面与所述上侧轴凹部在径向对置,
所述上侧锥形面与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内侧面连接的部位配置在比所述粘结剂的界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上侧锥形面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上侧而逐渐变大,
所述上侧锥形面形成为遍布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上侧的端部的周向中的整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轴凹部包括:
上侧第一轴向侧面;
上侧第二轴向侧面,其位于比所述上侧第一轴向侧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以及
径向底部,其将所述上侧第一轴向侧面与所述上侧第二轴向侧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上侧第一轴向侧面所形成的角等于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上侧第二轴向侧面所形成的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轴的外侧面包括与所述上侧第二轴向侧面的端部连接的上侧第一外径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第一外径部为所述轴的外径大致不变的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轴的外侧面包括上侧第二外径部,该上侧第二外径部配置在比所述上侧第一外径部靠轴向下侧的位置、且与所述上侧第一外径部连接,
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上侧第二外径部之间的径向的距离随着朝向轴向下侧而逐渐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第一外径部中的所述轴的外径的值大致等于所述上侧第二外径部中的所述轴的外径的最小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第一外径部的轴向的长度比所述上侧第二外径部的轴向的长度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轴的外侧面包括与所述上侧第二外径部连接的上侧第三外径部,
所述上侧第三外径部中的所述轴的外径大致不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第二外径部中的所述轴的外径的最大值大致等于所述上侧第三外径部中的所述轴的外径的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环状部件在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内侧面中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包括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的上侧第三倾斜面,
所述上侧第三倾斜面与所述轴的外侧面隔着间隙对置,
在所述上侧第三倾斜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配置有所述粘结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遍布所述上侧第三倾斜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整周。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上侧环状部件为大致筒状的部件,
所述上侧环状部件包括:
上侧第一倾斜面,其位于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外侧面的轴向下侧的位置,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以及
上侧第二倾斜面,其位于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外侧面的轴向上侧的位置,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
19.根据有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轴被压入到所述上侧环状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介于所述上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所述轴的外侧面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主轴马达包括下侧环状部件,该下侧环状部件配置在所述轴的轴向下侧的部位、且具有供所述轴***的孔,
所述轴包括下侧轴凹部,该下侧轴凹部呈大致环状,配置在所述轴的外侧面且与所述下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对置,并且从所述外侧面朝向径向内侧凹陷,
在所述下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所述下侧轴凹部之间的间隙配置有所述粘结剂。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的界面配置在比所述下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下侧的端部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下侧环状部件的轴向下侧的端部处于比所述粘结剂的界面低的位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主轴马达,
所述粘结剂遍布所述下侧环状部件的孔的内侧面与所述下侧轴凹部之间的间隙的整周。
25.一种盘驱动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至24中的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主轴马达。
CN201310372972.9A 2012-09-25 2013-08-23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Pending CN1036836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05264P 2012-09-25 2012-09-25
US61/705,264 2012-09-25
US13/780,460 US8687317B1 (en) 2012-09-25 2013-02-28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US13/780,460 2013-0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3631A true CN103683631A (zh) 2014-03-26

Family

ID=50320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72972.9A Pending CN103683631A (zh) 2012-09-25 2013-08-23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83631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8472A (ja) * 2006-06-30 2008-01-17 Ntn Corp 流体軸受装置
CN102545455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主轴马达及具有该主轴马达的盘驱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8472A (ja) * 2006-06-30 2008-01-17 Ntn Corp 流体軸受装置
CN102545455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主轴马达及具有该主轴马达的盘驱动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020B (zh) 轴承机构、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120092792A1 (en) Spindle motor, disk driv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pindle motor
CN203243197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3036347B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3036348B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203691116U (zh) 主轴马达、马达单元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3532279A (zh) 基底单元、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KR20110046974A (ko) 유체 동압 베어링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KR101514489B1 (ko) 스핀들 모터
US8941946B2 (en) Motor including dynamic bearing with seal portion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4180190A (ja) 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US8754555B2 (en) Rotating member assembly and spindle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3104560A (ja) 流体動圧軸受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モータ
US20130039609A1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683631A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9368149B2 (en) Disk drive spindle motor with adhesive connection between shaft flange and bearing cup
US8687317B1 (en) Spindle motor and disk drive apparatus
CN104078065A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CN104426260A (zh) 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CN203760079U (zh) 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130163901A1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and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140084724A1 (en) Hydrodynamic bearing assembly and spindle motor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514498B1 (ko) 회전 부재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핀들 모터
CN203573644U (zh) 基底单元、马达以及盘驱动装置
US20130194694A1 (en) Spindle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