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6093A -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6093A
CN103676093A CN201310642969.4A CN201310642969A CN103676093A CN 103676093 A CN103676093 A CN 103676093A CN 201310642969 A CN201310642969 A CN 201310642969A CN 103676093 A CN103676093 A CN 1036760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thing side
imaging lens
curv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429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6093B (zh
Inventor
大桥和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76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6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60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其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该空气间隔称为空气透镜,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并且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均具有双凸形状。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焦点成像镜头的改进,以在包括所谓的卤化银相机的多种相机(特别地是,数码相机、录像机等)中形成被摄体的图像。特别地,本发明涉及适宜于在使用电子成像设备作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的成像设备中使用的成像光学***的成像镜头,使用这样的成像镜头的、诸如相机等的成像设备以及具有成像功能的、诸如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等的信息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固态图像传感器获取被摄体的数字图像数据的所谓数码相机的市场已经剧烈地成长,并且还存在关于该类数码相机的、来自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
首先,包括具有约20~45mm对角线长度的相对大的图像传感器,以及高性能单焦点光学***的成像镜头的该类具有高图像质量的紧凑相机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来自用户的需求,除了高性能之外,还强调良好的便携式,也就是说,小型化。
这里,在高性能方面,除了具有与至少12-24百万像素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低彗形像差光斑(comatic flare)、高对比度、在大光圈处视角边缘部分没有点像畸变(point image distortion in a peripheral part of an angle ofview at an open apeture)之外,还要求在具有大亮度差的部分中较少色差并不发生不必要的变色、少畸变、以及对直线成像为直线的能力(capability ofdrawing a straight line as a straight line)等。
在大直径方面,出于区别于具有变焦镜头的普通紧凑相机的需要,需要至少接近F2.8的F数。
在小型化方面,在高分辨率紧凑相机中,由于相对于其机身体积而言使用了大图像传感器,所以实际焦距长度长于具有小图像传感器的紧凑相机的焦距。因此,在通过焦距或最大图像高度来使相机标准化(normalizing)的情况下,需要缩短相机中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
此外,在拍照镜头的视角的方面,许多用户已经要求相当宽的角度,并且优选的是,成像镜头的半视角等于或大于35度。35度的半视角相当于35mm卤化银相机中大约31mm的焦距长度,该卤化银相机使用了传统35mm卤化银胶片(称为莱卡格式卤化银胶片)。
作为使用这类数码相机等的成像镜头,已经考虑过多种光学***;然而,作为主要的广角单焦点镜头的构造,包括了其中在物侧布置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组并且在像侧布置了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组的所谓后焦点(retrofocus)型光学***。
采用后焦点型光学***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如下要求:根据作为每一像素具有色彩过滤器和微镜头的图像传感器的区域传感器的特性,出瞳位置远离成像平面,并且边缘光通量以优选近似直角的角度入射到区域传感器。
然而,在后焦点型光学***中,使用广角镜头作为单反相机中的可互换镜头,正如清楚的是,为了后焦距的稳定而使用后焦点型光学***,整体镜头长度(从最物侧的表面到像侧的距离)趋向于变长。
另一方面,近些年,在具有20-45mm的对角线长度的相对大的图像传感器中,由于片上(on-chip)微镜头的改进和优化,图像处理器的发展等,已经允许轻微的倾斜入射状态作为边缘光通量入射到区域传感器的状态。
特别地,如下***是可构造的:能够充分接收在大约35-45度的、最大图像高度处主光线与光轴之间的角度的***,而且可以选择更适合小型化而不限制边缘光通量的垂直入射情形的镜头类型。
从以上观点看出,作为比后焦点型光学***更适合小型化的光学***的类型,存在近似对称型和远望型,在远望型光学***中,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组布置在像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08-313802、H11-326756、2005-352060、2012-008347等公开了这类成像镜头的常规实例。
发明内容
然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08-313802、H11-326756、2005-352060、2012-008347披露的光学***的构造在小型化和大直径方面不足够充分。
即,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08-313802公开了具有足够大直径的、近似对称型广角镜头的光学***。然而,整体镜头长度,或者整体镜头厚度(从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到最像侧上的表面的距离)是大的,因此,仍然存在小型化的问题。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11-326756公开了一种光学***,其具有接近近似对称型的构造,并且实现了超过50度半视角的广角;然而,大直径并不是刻意而为,而且,其最小的F数为F4-4.5,这是大的,因此,该构造是不足够的。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5-352060公开了一种光学***,其具有小的整体镜头长度或厚度,然而,由于后焦距短,接近图像平面的透镜的直径大,这不是足够地小型化。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08347公开了一种光学***,其改进了视角、F数和成像性能;然而,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后焦点型光学***的特点,因此,保留了小型化方面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成像镜头,其是半视角大约为35-43度的广角,并且具有最小F数大约为F2.8的大直径,但是镜头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和直径都小,充分地降低各种像差,并且具有与12-24百万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其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该空气间隔称为空气透镜,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在成像镜头中,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透镜均具有双凸形状。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其中,在成像镜头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一空气间隔,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二空气间隔,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是凹表面,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是凹表面,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是凹表面,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是凹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2是关于图1所示示例1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3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2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4是关于图3所示示例2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5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3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6是关于图5所示示例3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7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4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8是关于图7所示示例4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9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5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10是关于图9所示示例5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11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6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12是关于图11所示示例6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13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7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14是关于图13所示示例7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15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8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16是关于图15所示示例8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17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9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18是关于图17所示示例9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19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0的成像镜头的光学***的构造。
图20是关于图19所示示例10中的成像镜头中的d线和g线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图21A和图21B的每一个都是从前方(即,从物(被摄体)侧)观察时的透视图,示意性图示了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数码相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11的成像设备)的外部构造。图21A图示了成像镜头收缩在数码相机机身中时的数码相机的状态。图21B图示了成像镜头从数码相机机身展开时的数码相机的状态。
图22是从后方(即,摄影师侧)观察时的透视图,示意性的图示了图21A和21B所示的数码相机的外部构造。
图23示意性地图示了图21A、21B和22中所示数码相机的功能性框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基于示例1到10,将参考附图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在使用具体的数值说明示例之前,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性实施例。
在示例1-10的每一个中,将说明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构造了对物体(被摄体)的光学图像进行成像的光学***。
示例1的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并且是形成被摄体的图像的单焦点成像镜头,其具有高性能镜头,即,具有大约35-43度的半视角的广角,并且具有最小F数大约为F2.8的大直径,镜头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和直径都小,充分地降低了各种像差,并且具有与12-24百万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
也就是说,示例1的成像镜头是包括多个透镜的成像镜头。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该空气间隔称为空气透镜,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在成像镜头中,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透镜均以双凸形状形成。
因而,可以实现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其是广角,并且具有大直径,在镜头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直径都小,充分地降低各种像差,并且具有与大量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
示例1中的以上成像镜头为近似对称型广角镜头,具有之前所没有的适当的镜头构造和折射力布置(power arrangement),其能够使得镜头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和直径方面实现小型化。
也就是说,构造示例1中的成像镜头,从而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空气透镜均以双凸形状形成。
这里,术语空气透镜指的是,彼此相对且相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之间的空气间隔,并且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
首先,作为整体的以上成像镜头基本具有近似对称型折射力布置,其中,布置了在镜头***的每一端上为负折射力并且之间为正折射力,这使得容易校正彗形像差、畸变和横向色差。因此,需要将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构造成负折射力。
此外,所述两个空气透镜均以双凸形状构造,这使得可以高级别地校正各种像差。还句话说,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的物侧的表面、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的表面、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物侧的表面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的表面中的每一表面,都形成为具有负折射力的凸表面。
将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的物侧的表面形成为负折射力的凸表面,允许球形像差的适当控制,以及像散的主要简单校正。将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的表面形成为负折射力的凸表面,使得可以控制出瞳的距离,并且以合适的状态设置主光线到边缘图图像高度度的图像平面上的入射角度,并且允许彗形像差和畸变的简单校正。
此外,将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的表面形成为负折射力的凸表面,使得可以实现在镜头***的最物侧上的透镜的小直径,并且允许下部光束的彗形像差的简单校正。将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物侧的表面形成为负折射力的凸表面,使得可以实现在最像侧上的透镜的小直径,并且容许上部光束的彗形像差的简单校正。因此,这有利于小型化和高性能的实现。
如上所述,在这样的成像镜头中,出于许整体上前所未有的效果的目的而最优化每一个部分的构造,因此,可以实现具有大直径和高性能的小型广角成像镜头。
此外,以上成像镜头中,只有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每一个具有负折射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最优化光学***的构造以成为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
以上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0.6<(r1o+r2o)/(r1o-r2o)<0.3
[2]-0.2<(r1i+r2i)/(r1i-r2i)<0.5
r10是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0是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像的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i是位于最像侧上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i是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
成像镜头可以是具有高性能的小型化成像镜头,在该镜头中,最优化空气透镜的形状,并且,更好地校正球形像差、像散、彗形像差。
也就是说,关于位于物侧和像侧的每一个空气透镜的形状,可以通过满足以上条件式[1]和[2]而获得高性能。
当条件式[1]的参数的下限值为小于或等于-0.6时,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折射力太强,并且不利的是,在欠校正方向上趋向于发生球形像差,并且,在中间图图像高度度处,场曲率趋向于大量地移向负侧。另一方面,当条件式[1]参数的上限值等于或大于0.3时,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折射力变得相对太强,并且不利的是,在过校正方向上趋向于发生球形像差,场曲率趋向于在边缘部分移向正侧,并且彗形像差趋向于保留。
当条件式[2]参数的下限值为小于或等于-0.2时,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折射力变得相对太强,并且不利的是,在过校正方向上趋向于发生球形像差,并且内部彗形像差趋向于保留。另一方面,当条件式[2]参数的上限值等于或大于0.5时,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的折射力变得相对太强,并且不利的是,趋向于发生像散,并且在瞳孔边缘部分的彗形像差趋向于受干扰。通过满足条件式[2],出瞳的位置被控制,并且将到边缘图图像高度度处的成像平面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被设置在合适的状态。
以上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光阑和具有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并且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布置在所述前透镜组中,而位于最像侧上空气透镜布置在所述后透镜组中,从而光阑前后的折射力可以为正,因此,成像镜头是具有高性能的小型成像镜头,其中,满意地校正畸变、彗形像差、横向色差等。
也就是说,成像镜头由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光阑和具有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构造,并且所述前透镜组包括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而后透镜组包括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
通过平衡在透镜***的两端的空气透镜的负折射力,并设置光阑前后的折射力为正,从而进一步确保近似对称型折射力布置,可以更好地校正彗形像差、畸变、横向色差。
此外,以上成像镜头中的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的每一个都包括多于或等于三个透镜并且少于等于四个透镜。
更优选的是,以上成像镜头为具有高性能的小型化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每一个透镜组包括足够数量的透镜,并且各种像差被更好地校正。
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具有相对强的负折射力,因为它们均以双凸形状形成。因此,为了作为成像镜头的整体透镜***具有正焦距,需要将光阑前后布置强的正折射力。为了合理地建立这种折射力布置,并实现满意的像差校正,除了构造空气透镜的透镜之外,优选的是,在光阑前后均提供正透镜。为了构造空气透镜,需要两个透镜,因此,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组的每一个都由等于或多于三个透镜并且小于或等于四个透镜构造。
进一步,在成像镜头中,所述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和所述后透镜组的最物侧上的表面均具有凸表面。优选的是,考虑以上成像镜头为一高性能小型化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需要考虑跨接光阑的相互面对的表面对称性,并且彗形像差更好地被校正。
也就是说,所述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和所述后透镜组的最物侧上的表面(换句话说,面向光阑的实际透镜(不是空气透镜而是真实透镜)表面间的表面)均形成为凸表面(在光阑侧形成凸表面)。如上所述,以上成像镜头基本具有近似对称型折射力布置,并且位于横跨光阑彼此彼此面对的两个表面之间,采用了近似对称型折射力布置,并且因而可以在非常高的级别上校正彗形像差。
更具体地,以上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3)-0.2<(r1s+r2s)/(r1s-r2s)<0.7
其中,r1s是在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s是在后透镜组的最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
优选的是,以上成像镜头为具有高性能小型化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考虑横跨光阑的彼此面对的表面的对称性,并且彗形像差更好地被校正。
此外,以上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4)0.3<fF/fR<2.5
其中,fF是前透镜组的焦距,fR是后透镜组的焦距。
优选的是,以上成像镜头为具有高性能的小型化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光阑前后之间的折射力比率被最优化,而且畸变、彗形像差、横向色差等更好地被校正。
当条件式(4)的参数的下限值小于或等于0.3时,光阑前方的折射力变得太强,并且不利的是,畸变在边缘部分趋向于向正方向平移,内部彗形像差趋向发生,并且短波的横向色差趋向于朝图像屏幕的内侧发生。另一方面,当条件式(4)的参数的上限值等于或大于2.5时,光阑后方的折射力变得相对太强,并且不利的是,负畸变趋向于发生,外部彗形像差趋向于发生,而且,短波的横向色差趋向于朝图像屏幕的外侧发生。
另外,以上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述条件式:
(5)0.7<Y′/f<0.95
(6)0.6<tan(θPmax)<0.95
其中,Y′是最大图像高度,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θPmax是主光线到达到最大图像高度的图像平面的入射角度。
以上成像镜头可以是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其中,实现广角和小型化两者。
以上成像镜头旨在通过适当地控制主光线到图像平面的入射角度实现广角镜头的小型化和高性能,该图像平面达到了最大图像高度,其中,半视角等于或大于35度,并且优选满足条件式(5)和(6)。
也就是说,通过条件式(5),控制成像镜头的视角从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达到接近最好。通过条件式(6),控制到成像镜头的图像平面的离轴光线的入射角度,从而发明的效果达到接近最好。
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以下条件式:
(7)1.4<L/f<2.0
其中,L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从成像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到图像平面的距离,并且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
以上成像镜头可以是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其中,最优化镜头的整体长度和整体厚度以最有效。
此外,以上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如下条件式:
(8)0.7<DT/f<1.2
其中,DT是从成像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最像侧上的表面的距离,并且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
以上成像镜头可以为是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其中,最优化镜头的整体长度和整体厚度以最有效。
也就是说,通过条件式(7),控制成像镜头的整体长度(从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至最像侧上的表面的距离),从而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接近最好。
此外,通过条件式(8),控制成像镜头的整体厚度(从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至最像侧上的表面的距离),从而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效果接近最好。
此外,优选的是,在前透镜组中,在像倒上具有凹表面的负透镜和在物侧面上具有凹表面的负透镜从最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并且双凸空气透镜在其之间形成。并且优选的是,在后透镜组中,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的弯月形单透镜、或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的弯月形胶合透镜、以及在像侧上具有凹表面的负透镜从最像侧至物侧依次布置,并且双凸空气透镜在其之间形成。
如果按以上构造,优选的是,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9)-0.2<fFF/fRR<0.5
其中,fFF是在像侧上具有凹表面的、布置在前透镜组中的最物侧负透镜的焦距,而fRR是布置在后透镜组中的最物侧上的、在像侧上具有凹表面的弯月形单透镜或在物侧具有凹表面的弯月形胶合透镜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旨在通过使主光线到成像平面的入射角等于半视角(分别大约35度-40度-43度),实现小型化和高性能,该图像平面达到最大图像高度。
当条件式(9)参数的下限值低于或等于-0.2时,后焦点特性变强,主点移到像侧,并且难以缩短整体透镜长度。此外,出瞳移动到物侧,并且所述后透镜组趋向于具有更大的直径。
另一方面,当条件式(9)参数的上限值等于或大于0.5时,望远特性变强,主点移到物侧,整体镜头长度变得太短,并且不利的是,限制了各种像差的校正的自由度,并且摄制(production)误差灵敏度增加。此外,出瞳移到像侧,并且在边缘图图像高度度处到图像平面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趋向于变大。
为了更有利地校正像差,更优选的是,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9’)0.0<fFF/fRR<0.4
为了更有利地校正像差,优选的是,布置在最物侧上的透镜和布置在最像侧上的透镜均具有非球面。这使得可以实现像散、彗形像差和畸变的校正的极好效果。
优选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被构造为单焦点镜头,并且通过移动整体成像镜头来实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1是成像设备,其由作为成像光学***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包括稍后描述的示例2到10)的以上成像镜头构造。
也就是,在诸如数码相机等之类的成像设备中的成像光学***由以上成像镜头构造,并且该成像设备可以是使用成像镜头的、具有高图像质量的小型化成像设备,该成像镜头是半视角为大约35到43度的广角,具有最小F数为大约F2.8的大直径,透镜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以及直径都小,充分降低各种像差,并且具有与作为成像光学***的12-24百万像素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
此外,在诸如具有成像功能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等之类的信息装置中的成像光学***由以上成像镜头构造,并且同样的,该信息装置可以是具有高图像质量的小型化信息装置,该信息装置使用具有高性能的小型化成像镜头作为成像功能部分的成像光学***。
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其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一空气间隔,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二空气间隔,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具有凹表面,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具有凹表面,形成第二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具有凹表面,形成第二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具有凹表面。
所述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0.6<(r1o+r2o)/(r1o-r2o)<0.3
[2]-0.2<(r1i+r2i)/(r1i-r2i)<0.5
其中,r10是在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0是在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i是在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i是在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所述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光阑和具有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其中,第一空气间隔布置在所述前透镜组中,而第二空气间隔布置在所述后透镜组中。
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组均具有等于或多于三个透镜且少于或等于四个透镜。
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与后透镜组最物侧上的表面均具有凸表面。
成像设备包括:由成像镜头构造的成像光学***。
具有成像功能的信息装置包括:由成像镜头构造的成像光学***。
然后,参考附图在以下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
接下来的示例1到10的每一个都利用具体数值示例来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具体构造的示例。示例11说明使用示例1-10所示的成像镜头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或信息装置。
图1和图2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的成像镜头。图3和图4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2的成像镜头。图5和图6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3的成像镜头。图7和图8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4的成像镜头。图9和图10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5的成像镜头。图11和图12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6的成像镜头。图13和图14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7的成像镜头。图15和图16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8的成像镜头。图17和图18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9的成像镜头。图19和图20的每一个均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0的成像镜头。
注意到,在示例1-10的每一个中,最大图像高度为14.2mm。在示例1-10的每一个的成像镜头中,作为在后透镜组的像侧上布置的平行平板,设计滤波器(例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光接收元件(例如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的盖玻璃(密封玻璃)。布置平行平板,从而该平行平板的像侧上的表面处于从成像平面的物侧的大约0.5mm处,但并不限于此。平行平板可以划分为多个平板。
示例1-10的每一个中使用的光学玻璃的材料是HOYA公司(HOYA)、OHARA有限公司(OHARA)以及SUMITA光学玻璃有限公司(SUMITA)的光学玻璃材料产品。
在示例1-10的每一个中,像差被高级别地校正,并且球形像差和轴向色差非常小。像散、场曲率和横向色差足够小,并且即使是在最外圆周部分中,其彗形像差和色差的混乱也被良好地抑制。此外,畸变在绝对值上小于或等于2.0%。
从示例1-10的每一个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构造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这样的成像镜头,其是半视角大约为35-43度的广角,最小F数大约为F2.8的大直径,并且此外,实现镜头的整体长度、整体厚度以及直径的小型化,并确保非常满意的成像性能。
示例1-10的每一个中的每一个符号的含义如下:
f:整体光学***的焦距
F:F数
ω:半视角
R:曲率半径(非球面情况下为近轴曲率半径)
D:表面之间的间隔
Nd:折射指数
vd:阿贝数
Pg,F:部分色散率
Pg,F=(ng-nF)/(nF-nC)
在示例1-10的每一个中,一些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存在两类非球面的构造类型,如透镜表面直接加工为非球面的模铸非球面透镜,以及在透镜表面镀膜形成非球面的树脂薄膜的所谓混合非球面透镜之类,并且两者之一可用于示例1-10的每一个。当由X表示的表面的顶点被作为基准时,这种非球面的形状表示距光轴的高度H的位置的光轴的方向上的位移。X由以下式(10)定义,其中,非球面的圆锥常量、四阶非球面系数、六阶非球面系数、八阶非球面系数、十阶非球面系数以及近轴曲率半径R的倒数分别表示为:K、A4、A6、A8、A10和C,
(10) X = CH 2 1 + { 1 - ( 1 + K ) C 2 H 2 } + A 4 · H 4 + A 6 · H 6 + A 8 · H 8 + A 10 · H 10
示例1
图1是沿着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的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1所示,示例1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它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分别作为胶合透镜形成。示例1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包括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其具有正折射力,并且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包括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其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的双凹负透镜,其中,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为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的弯月形负透镜。第三透镜L3为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的弯月形负透镜。第四透镜L4为在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在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的双凸正透镜。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以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其中在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在物侧上的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其中在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在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L7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在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也就是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在所谓的数字静态相机中,在使用如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的固态图像传感器的成像光学***中,***后***玻璃、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玻璃、盖玻璃等中的至少一个,以保护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光接收表面,并且在示例中,代表以上,与一个平行平板等同地图示滤波器玻璃FG。
同样注意到,在稍后描述的示例2-10,与一个平行平板等同地图示滤波器玻璃,并且,在本示例中,所述的滤波器FG代表后***玻璃、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玻璃、盖玻璃等中的至少一个。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图1中注意,每一个参考标记都独立使用,也就是说,每一个参考标记都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的垂直截面图中独立使用,因此,即使稍后描述的示例2-10中使用了相同的参考标记,也不表示共同的元件或构造。
在示例1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2,F=2.85,ω=38.2。
以下的表1示出了示例1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1]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171
在表1中,具有*(星号)的表面编号表示非球透镜表面,在光学材料名字的前面,利用简写的名称描述了生产商的名字,在这里,举个例子,HOYA代表HOYA公司。
注意,上面的内容适用于稍后描述的示例2-10中的每一个的光学特性的每一张表。
在表1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的每一个均为非球面。
在表1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7.011177
A4=1.70754×10-4
A6=-3.41940×10-7
A8=1.25705×10-7
A10=-2.19437×10-9
第13表面
K=-2.16285
A4=1.26506×10-4
A6=3.79544×10-6
A8=8.67908×10-8
A10=-3.66733×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020
[2](r1i+r2i)/(r1i-r2i)=0.081
[3](r1s+r2s)/(r1s-r2s)=0.223
[4]fF/fR=0.733
[5]Y′/f=0.775
[6]tan(θPmax)=0.763
[7]L/f=1.632
[8]DT/f=0.888
[9]fFF/fRR=0.618
在图2中,示出了示例1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在图2中,在像差曲线图中,球形像差中的虚线表示正弦条件,像散中的实线表示弧矢面内的像散,像散中的虚线表示子午面内的像散,球形像差、像散、彗形像差中的参考标记d和g分别表示d线和g线。
注意,上面所述适用于稍后描述的示例2-10中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2]
图3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2的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3所示,示例2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AD、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形成为胶合透镜,并且示例2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6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包括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其具有正折射力,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包括在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中,其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3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第一透镜L1是双凹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其中,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是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是双凸正透镜,物例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五透镜L5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弯月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在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也就是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3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示例2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4,F=2.88,ω=38.2。
后面的表2示出了示例2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表2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2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201
在表2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2表面(表面编号12)的每一个为非球面。
在表2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3.79018
A4=1.47147×10-4
A6=-1.66166×10-6
A8=1.59220×10-7
A10=-3.48523×10-9
第12表面
K=-2.38795
A4=1.75179×10-4
A6=4.15425×10-6
A8=1.26254×10-7
A10=-7.36910×10-10
在这种情况下,与条件式(1)-(9)对应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149
[2](r1i+r2i)/(r1i-r2i)=0.031
[3](r1s+r2s)/(r1s-r2s)=0.231
[4]fF/fR=1.243
[5]Y′/f=0.774
[6]tan(θPmax)=0.749
[7]L/f=1.6668
[8]DT/f=0.886
[9]fFF/fRR=0.095
在图4中,示出了示例2的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畸变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3]
图5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3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5所示,示例3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均形成为胶合透镜。示例3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5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是弯月形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以及物侧上的凸表面。第二透镜L2为双凹形负透镜,具有在物侧上的强烈凹的表面。第三透镜L3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其中,在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在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在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在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以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在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5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实施例3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0,F=2.81,ω=38.2。
后面的表3示出了示例3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表3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3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231
在表3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3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二表面
K=3.80085
A4=1.07069×10-4
A6=-3.38949×10-6
A8=2.19205×10-7
A10=-5.16455×10-9
第13表面
K=-2.86234
A4=1.49055×10-4
A6=4.18583×10-6
A8=1.25343×10-7
A10=-7.88154×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1o)=-0.265
[2](r1i+r2i)/(r1i-r2i)=0.020
[3](r1s+r2s)/(r1s-r2s)=0.398
[4]fF/fR=1.203
[5]Y′/f=0.776
[6]tan(θPmax)=0.746
[7]L/f=1.656
[8]DT/f=0.855
[9]fFF/fRR=0.117
在图6中,示出了示例3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畸变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4]
图7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4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7所示,示例4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每一个都形成为胶合透镜。示例4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7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以及物侧上的凸表面。第二透镜L2为双凹形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三透镜L3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其中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7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实施例4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以及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2,F=2.82,ω=38.2。
后面的表4示出了实施例4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表4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4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261
在表4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4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2.13028
A4=9.86836×10-5
A6=-9.74939×10-8
A8=4.88682×10-8
A10=-1.11860×10-10
第13表面
K=-2.63168
A4=1.86803×10-4
A6=3.76968×10-6
A8=1.35267×10-7
A10=-1.07927×10-9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332
[2]-0.2<(r1i+r2i)/(r1i-r2i)=-0.047
[3](r1s+r2s)/(r1s-r2s)=0.440
[4]fF/fR=1.059
[5]Y′/f=0.775
[6]tan(θPmax)=0.751
[7]L/f=1.705
[8]DT/f=0.887
[9]fFF/fRR=0.110
在图8中,示出了示例4的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畸变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5]
图9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5的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9所示,示例5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均形成为胶合透镜。示例5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9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在像侧具有非球面凹表面的双凹负透镜,其中,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稍微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四透镜L4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凸表面。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在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在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9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实施例5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4,F=2.86,ω=38.2。
后面的表5示出了示例5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5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5]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291
在表5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均为非球面。
在表5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3.42630
A4=1.82031×10-4
A6=2.87806×10
A8=1.09332×10-7
A10=-1.19134×10-9
第13表面
K=-2.05587
A4=1.76087×10-4
A6=3.91574×10-6
A8=1.04887×10-7
A10=-4.66251×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110
[2](r1i+r2i)/(r1i-r2i)=0.021
[3](r1s+r2s)/(r1s-r2s)=0.316
[4]fF/fR=1.097
[5]Y′/f=0.774
[6]tan(θPmax)=0.749
[7]L/f=1.659
[8]DT/f=0.886
[9]fFF/fRR=0.136
在图10中,示例5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6]
图11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6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11所示,示例6的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均形成为胶合透镜。示例6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1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以及物侧上的凸表面。第二透镜L2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1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示例6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5.72,F=2.86,ω=42.4。
后面的表6示出了示例6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6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6]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321
在表6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6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3.64556
A4=1.55190×10-4
A6=4396963×10-6
A8=-2.61329×10-7
A10=1.11640×10-8
第13表面
K=-1.73578
A4=1.34058×10-4
A6=4.52767×10-6
A8=1.10405×10-7
A10=-9.84332×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122
[2](r1i+r2i)/(r1i-r2i)=0.249
[3](r1s+r2s)/(r1s-r2s)=0.050
[4]fF/fR=0.349
[5]Y′/f=0.903
[6]tan(θPmax)=0.899
[7]L/f=1.765
[8]DT/f=1.081
[9]fFF/fRR=0.360
在图12中,示出了示例6的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7]
图13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7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13所示,示例7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以及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均形成为胶合透镜。示例7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8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八透镜L8,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3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例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双凹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表面,其中像侧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八透镜L8为弯月形正透镜,具有物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所述第七透镜L7和第八透镜L8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3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示例7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0,F=2.56,ω=38.2。
后面的表7示出了示例7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7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7]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351
在表7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4表面(表面编号14)为非球面。
在表7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2.84801
A4=8.10328×10-5
A6=-8.51224×10-7
A8=5.97881×10-8
A10=-9.76289×10-10
第14表面
K=-0.71102
A4=2.26643×10-4
A6=2.60218×10-6
A8=6.37436×10-8
A10=-6.07070×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225
[2](r1i+r2i)/(r1i-r2i)=0.107
[3](r1s+r2s)/(r1s-r2s)=0.414
[4]fF/fR=1.107
[5]Y′/f=0.776
[6]tan(θPmax)=0.751
[7]L/f=1.763
[8]DT/f=1.102
[9]fFF/fRR=0.160
在图14中,示例7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8]
图15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8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即,如图15所示,示例8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以及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为胶合透镜。示例8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四透镜L4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5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第一透镜L1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以及物侧上的凸表面。第二透镜L2为平凹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为双凸正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五透镜L5为双凹负透镜,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弯月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七透镜为弯月正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而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5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示例8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0,F=2.88,ω=38.2。
后面的表8示出了示例8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8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8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381
在表8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8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2.31354
A4=4.39060×10-5
A6=-1.54647×10-6
A8=9.94796×10-8
A10=-1.38635×10-9
第13表面
K=-2.16285
A4=2.75665×10-4
A6=4.58115×10-6
A8=1.02845×10-7
A10=-1.35694×10-9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215
[2](r1i+r2i)/(r1i-r2i)=0.295
[3](r1s+r2s)/(r1s-r2s)=0.425
[4]fF/fR=1.938
[5]Y′/f=0.776
[6]tan(θPmax)=0.727
[7]L/f=1.657
[8]DT/f=0.858
[9]fFF/fRR=0.302
在图16中,图示了示例8的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9]
图17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9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也就是,如图17所示,示例9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例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以及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为胶合透镜。示例9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7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五透镜L5至第七透镜L7,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7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第一透镜L1为双凹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凹表面,其中,像侧上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为平凹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第三透镜L3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凸表面。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半径。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第五透镜L5为双凸正透镜,其中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L6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七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具有物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六透镜L6和第七透镜L7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7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实施例4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29,F=2.86,ω=38.2。
后面的表9示出了示例9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9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9]
光学特性
Figure BSA0000098504720000411
在表9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9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3.95417
A4=1.27851×10-4
A6=-3.05355×10-6
A8=1.84561×10-7
A10=-4.22943×10-9
第13表面
K=-1.85186
A4=1.70529×10-4
A6=5.26357×10-6
A8=7.98688×10-8
A10=4.82347×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345
[2](r1i+r2i)/(r1i-r2i)=0.008
[3](r1s+r2s)/(r1s-r2s)=0.347
[4]fF/fR=0.879
[5]Y′/f=0.776
[6]tan(θPmax)=0.757
[7]L/f=1.658
[8]DT/f=0.859
[9]fFF/fRR=0.074
在图18中,图示了示例9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10]
图19是沿光轴的垂直截面图,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倒的示例10中成像镜头的镜头构造。
如图19所示,示例9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光阑AD、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
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为胶合透镜。示例10中成像镜头的光学***具有所谓的5组6片式构造。
在透镜组的构造方面,作为前透镜组第一透镜组G1包括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具有正折射力,而作为后透镜组第二透镜组G2包括第4透镜L5至第六透镜L6,具有正折射力。
也就是说,图19所示的成像镜头的光学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
具体地,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第一透镜L1为双凹负透镜,具有像侧上的非球面表面,其中,像侧非球面凹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二透镜L2为弯月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凸表面。第三透镜L3为双凸正透镜,其中,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因此,第一透镜组G1被构造为具有正折射力。
光阑AD布置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和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之间。
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第四透镜L4为双凸正透镜,其中像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大于物侧上的凸表面的曲率。第五透镜L5为双凹负透镜,物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大于像侧上的凹表面的曲率。第六透镜为弯月形负透镜,具有物侧上的凹表面以及像侧上的非球面凸表面。因此,第二透镜组G2被构造为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胶合在一起形成双胶合透镜的胶合透镜。
在作为前透镜组的第一透镜组G1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在作为后透镜组的第二透镜组G2中,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之间形成双凸空气透镜。
此外,后面,即,在第一透镜组G1和第二透镜组G2的像侧上,布置了以平行平板图示的滤波器玻璃FG,等同于滤波器,诸如光学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或者布置了光接收元件的盖玻璃(密封玻璃)。
至少在使用时,通过合适的支撑框架等整体地支撑所述第一透镜组G1、光阑AD和第二透镜组G2,并且在对焦于物体(被摄体)的情况下,整体移动它们以对焦在物体上。
在图19中,同样示出成像镜头的光学***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表面编号。
在示例10中,整体光学***的焦距f、最小F数F、半视角ω(度)分别为f=18.34,F=2.88,ω=38.2。
后面的表10示出了示例10中每一个光学表面的光学特性。在后面的表10中,示出了每一个光学表面的曲率半径(非球面时为近轴曲率半径)R、相邻光学表面的间隔D、折射力Nd、阿贝数vd、透镜材料(玻璃材料)等光学特性。
[表10]
光学特性
在表10中,第2表面(表面编号2)和第13表面(表面编号13)为非球面。
在表10中,式(10)中每一个非球面的参数如下。
非球面参数
第2表面
K=5.10838
A4=1.41564×10-4
A6=-5.85411×10-6
A8=4.02424×10-7
A10=-1.02386×10-8
第12表面
K=-1.04743
A4=2.38348×10-4
A6=6.15092×10-6
A8=9.61558×10-8
A10=2.11010×10-10
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条件式(1)-(9)的值如下。下面的值分别满足条件式(1)-(9)。
[1](r1o+r2o)/(r1o-r2o)=-0.118
[2](r1i+r2i)/(r1i-r2i)=0.057
[3](r1s+r2s)/(r1s-r2s)=0.236
[4]fF/fR=1.398
[51Y′/f=0.776
[6]tan(θPmax)=0.746
[7]L/f=1.626
[8]DT/f=0.821
[9]fFF/fRR=0.148
在图20中,示例10中成像镜头的d线和g线的各种像差,也就是,球形像差、像散、以及彗形像差的像差曲线图。
[示例11]
接下来,将参照图21A到23说明示例11的成像设备,该设备使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1-10中的成像镜头。
图21A和21B的每一个示意性地图示从被摄体侧(也就是,从物侧到像侧)观看的、作为示例11的成像设备的数码相机的外部构造。图21A是图示成像镜头收缩在数码相机机身中时的透视图。图21B是图示成像镜头伸出数码相机机身时的透视图。
图22是示意性地图示从摄影师侧(即从后侧)观看时数码相机外部构造的透视图。
图23示意性地图示数码相机的功能模块图。
注意,这里说明作为成像设备的数码相机;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相当于数码相机的成像功能,不仅结合入专用成像的主要成像设备,如摄影机、胶片相机等,还结合入各种信息装置,包括移动电话、被称为PDA(个人数字辅助装置)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等,并且,额外地,结合入具有这些功能的、称为智能手机的移动终端。
在外观上稍有不同的这些信息设备在实质上具有与数码相机的功能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功能和构造,并且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可应用于这些信息设备。
如图21A、21B和22所示,所述数码相机包括成像镜头101、快门按钮102、变焦按钮103、取景器104、闪光灯105、LCD(液晶显示器)106、操作按钮107、电源开关108、存储卡槽109、通信卡槽110等。
此外,如图23所示,数码相机包括光接收元件111、信号处理器112、成像处理器113、中央处理器(CPU)114、半导体存储器115、通信卡116等。
所述数码相机具有成像镜头101,以及作为区域传感器的光接收元件111,比如,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等,并且通过作为用于成像的光学***的成像镜头101形成作为拍摄物体(也就是,被摄体)的光学图像,并通过光接收元件111读出。
作为成像镜头101,使用已经在示例1至10中分别解释过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
所述光接收元件111的输出由通过CPU114控制的信号处理器112来处理,并转化为数字图像信息。
在由CPU114控制的成像处理器113中进行预定图像处理之后,将由信号处理器112数字化的图像信息记录在诸如非易失性存储器等的半导体存储器115中。
在这种情况下,半导体存储器115可以为***到存储器卡槽109中的存储卡,或者为数码相机的机身中的半导体存储器。
在LCD106上,可以显示正在拍摄的图像,并且可以显示在半导体存储器115中记录的图像。此外,在半导体存储器115中记录的图像可以经由***到通信卡槽110中的通信卡116等发送到外部设备。
当携带数码相机时,成像镜头101如图21A所示处于收缩状态,且收缩在数码相机的机身内;而当用户操作电源按钮102以打开数码相机时,成像镜头101如图21B所示那样伸出,且从数码相机的机身突出。
通过操作变焦按钮103,可以进行数字变焦型的变焦,其通过改变被摄体图像的提取范围来虚拟地改变放大倍率。此时,优选的是,取景器104的光学***还结合有效视角而改变放大倍率。
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按钮102来进行对焦。
当快门按钮进一步按下或处于完全按下状态时,进行拍摄,然后执行上面所述处理。
在半导体存储器中记录的图像显示在LCD106上或经由通信卡等116发送到外部设备的情况下,以预定方式操作操作按钮107。
半导体存储器115、通信卡等116通过***专用槽或者普通槽而使用,专用卡槽如存储卡槽109、通信卡槽110等。
注意,当成像镜头101处于收缩状态时,每组成像镜头不必布置在光轴上的位置。
例如,如果制作一个机械构造从而当成像镜头101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透镜组G2从光轴上缩回,并与第一透镜组G1平行的存贮,可以进一步实现数码相机的小型化。
在以上数码相机(成像设备),或者信息装置中,如上所述,由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镜头构造的成像所述成像镜头101可用作成像光学***。
因此,可以使用具有等于或大于12-24百万像素的光接收元件实现具有高图像质量的小型化数码相机(或成像设备)或信息装置是可能。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是半视角大约为35-43度的广角,具有最小的F数大约为F2.8的大直径,镜头的整体长度、厚度和直径的全部都小,充分降低各种像差,并且具有与12-24百万像素图像传感器对应的分辨率。
即,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镜头包括多个透镜。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该空气间隔称为空气透镜,并且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在成像镜头中,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透镜均以双凸形状形成。
因此,能够实现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镜头,其是广角,具有大直径,镜头整体长度、整体厚度、直径全部都小,各种像差被充分降低,并且具有对应于高像素传感器的分辨率。
虽然本发明以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阐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明白的是,对于本领与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后面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在实施例中做出改变。

Claims (20)

1.一种成像镜头,包括:
多个透镜;
其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该空气间隔称为空气透镜,定义空气透镜的形状,从而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并且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被作为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并且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均具有双凸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均为在所述成像镜头中具有负折射力的空气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1]-0.6<(r1o+r2o)/(r1o-r2o)<0.3
[2]-0.2<(r1i+r2i)/(r1i-r2i)<0.5
其中,r10是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0是位于最物侧上空气透镜像的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1i是位于最像侧上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r2i是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布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光阑和具有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其中,位于最物侧上的空气透镜布置在前透镜组中,而位于最像侧上的空气透镜布置在后透镜组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前透镜组和后透镜组均具有等于或多于三个透镜并且少于或等于四个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和所述后透镜组的最物侧上的表面为凸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3]-0.2<(r1s+r2s)/(r1s-r2s)<0.7
其中,r1s是在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并且r2s是在后透镜组的最物侧上的表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4]0.3<fF/fR<2.5
其中,fF是前透镜组的焦距,而fR是后透镜组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5]0.7<Y′/f<0.95
[6]0.6<tan(θPmax)<0.95
其中,Y′是最大图像高度,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θPmax是主光线到达到最大图像高度的图像平面的入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7]1.4<L/f<2.0
其中,L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从成像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到图像平面的距离,并且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的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条件式:
[8]0.7<DT/f<1.2
其中,DT是从成像镜头的最物侧上的表面至成像镜头的最像侧上的表面的距离,并且f是在对焦在无限远处的物体上状态下成像镜头的整体***的焦距。
12.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成像镜头构造的成像光学***。
13.一种具有成像功能的信息装置,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镜头构成的成像光学***。
14.一种成像镜头,包括:
多个透镜,
其中,相邻且彼此分离地布置的两个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上的表面与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上的表面,横跨空气间隔彼此面对,位于最物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一空气间隔,位于最像侧的空气间隔作为第二空气间隔,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是凹表面,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是凹表面,形成第二空气透镜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是凹表面,而形成第二空气透镜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是凹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成像镜头配置为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0.6<(r1o+r2o)/(r1o-r2o)<0.3
[2]-0.2<(r1i+r2i)/(r1i-r2i)<0.5
其中,r10是在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0是在形成第一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i是在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物侧上的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而r2i是在形成第二空气间隔的像侧上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布置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前透镜组、光阑和具有正折射力的后透镜组,其中,第一空气间隔布置在所述前透镜组中,而第二空气间隔布置在所述后透镜组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所述前透镜组和所述后透镜组均具有等于或多于三个透镜且少于或等于四个透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中,前透镜组的最像侧上的表面与后透镜组最物侧上的表面均具有凸表面。
19.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构造的成像光学***。
20.一种具有成像功能的信息装置,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镜头构造的成像光学***。
CN201310642969.4A 2012-09-18 2013-09-18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Active CN1036760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4700A JP6011921B2 (ja) 2012-09-18 2012-09-18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JP2012-204700 2012-09-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6093A true CN103676093A (zh) 2014-03-26
CN103676093B CN103676093B (zh) 2016-01-13

Family

ID=49165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42969.4A Active CN103676093B (zh) 2012-09-18 2013-09-18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04010B2 (zh)
EP (1) EP2708930B1 (zh)
JP (1) JP6011921B2 (zh)
CN (1) CN103676093B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1583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光学***、照相机装置以及移动信息终端装置
CN106443974A (zh) * 2016-12-16 2017-02-22 福建福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6mm全通光日夜全彩高清定焦镜头
CN107122003A (zh) * 2015-12-31 2017-09-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设备
CN108732723A (zh) * 2018-08-07 2018-11-02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远心镜头
CN109669255A (zh) * 2015-08-11 2019-04-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819149A (zh) * 2019-02-13 2019-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0531494A (zh) * 2019-08-23 2019-12-0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工业镜头
CN111443466A (zh) * 2020-06-17 2020-07-24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航测镜头和航拍器
CN111474686A (zh) * 2016-04-06 2020-07-3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
WO2020248877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2505879A (zh) * 2020-11-18 2021-03-16 西安玄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视场长焦距高分辨率镜头
CN113703131A (zh) * 2021-07-19 2021-11-26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CN115136051A (zh) * 2020-02-19 2022-09-30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透镜、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59434B2 (en) 2013-08-28 2016-10-04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9470881B2 (en) 2013-10-25 2016-10-18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using zoom lens
US9638901B2 (en) 2014-01-27 2017-05-02 Ricoh Company, Ltd. Zoom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331124B2 (ja) 2014-03-11 2018-05-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監視用ビデオカメラ
JP6278354B2 (ja) * 2014-04-15 2018-02-14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TWI507723B (zh) 2014-08-01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9864167B2 (en) 2014-09-17 2018-01-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CN104880808B (zh) * 2015-06-12 2017-12-22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透视畸变、超广角光学***
CN105425365B (zh) * 2015-12-25 2017-10-31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6mm大通光定焦镜头
EP3474059A4 (en) * 2016-06-21 2020-03-11 Nittoh Inc. OPTICAL SYSTEM FOR IMAGE CAPTURE, AND IMAGE CAPTURE DEVICE
US10185129B2 (en) * 2017-03-22 2019-01-22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TWI616700B (zh) 2017-04-17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7212B (zh) * 2017-10-27 2018-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7039956B2 (ja) 2017-11-22 2022-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TWI703345B (zh) * 2017-12-29 2020-09-01 光芒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及其製造方法
TWI650592B (zh) 2018-04-18 2019-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200031512A (ko) 2018-09-14 2020-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1415776B2 (en) 2018-09-14 2022-08-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TWI764252B (zh) * 2020-08-26 2022-05-1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TWI736462B (zh) * 2020-11-02 2021-08-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四十八)
CN112269241A (zh) * 2020-11-20 2021-01-26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dlp光固化3d打印的投影镜头
CN113219630B (zh) * 2021-04-30 2022-09-27 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低温日夜共焦光学镜头
WO2024048466A1 (ja) * 2022-08-29 2024-03-07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498A (ja) * 1995-06-29 1997-01-17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US5675440A (en) * 1994-04-12 1997-10-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hotographic lens
CN1864087A (zh) * 2003-11-13 2006-11-1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928613A (zh) * 2005-09-09 2007-03-14 欣相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1915982A (zh) * 2010-07-09 2010-12-15 福州开发区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解像力光学变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34423A (en) * 1951-07-12 1956-02-14 bertele
CH341327A (de) * 1956-01-28 1959-09-30 Bertele Ludwig Weitwinkelobjektiv
JPS5327421A (en) * 1976-08-26 1978-03-14 Asahi Optical Co Ltd Small telephotographic lens
JPS5961814A (ja) * 1982-09-30 1984-04-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有限共軛路離におけるズームレンズ系
JPS62138814A (ja) * 1985-12-12 1987-06-22 Canon Inc 切換え式変倍光学系
JP2551933B2 (ja) * 1986-02-07 1996-11-06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
JPH0693072B2 (ja) 1986-02-21 1994-11-16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ズ−ムフアインダ−
JPS62194213A (ja) 1986-02-21 1987-08-26 Sigma:Kk コンバ−タ−
JP2526144B2 (ja) * 1990-01-20 1996-08-21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複写用ズ―ムレンズ
JPH04101111A (ja) 1990-08-21 1992-04-02 Ricoh Co Ltd 原稿読取用レンズ
JPH07318798A (ja) 1994-05-23 1995-12-08 Canon Inc 撮影レンズ
US5805359A (en) 1995-05-19 1998-09-0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Wide-angle lens system
JPH08313802A (ja) * 1995-05-19 1996-11-2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広角レンズ
JP3528162B2 (ja) 1995-08-17 2004-05-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ソフトフォーカス切り換え可能なレンズ系
JP3032955B2 (ja) * 1995-11-10 2000-04-17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パクトな高変倍率ズームレンズ
JP3746849B2 (ja) * 1996-08-05 2006-02-15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対物レンズ
JP3254165B2 (ja) 1997-05-07 2002-0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ガウス型レンズ
JPH11326756A (ja) * 1998-05-20 1999-11-26 Cosina Co Ltd 広角レンズ
US6747818B2 (en) 2000-09-06 2004-06-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lens, image forming lens unit, original document reading module,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im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5352060A (ja) * 2004-06-09 2005-12-22 Fujinon Corp 小型の大口径広角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カメラ
JP4632706B2 (ja) 2004-07-12 2011-02-1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7418199B2 (en) 2004-07-12 2008-08-26 Olympus Corporation And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apparatus
JP5073590B2 (ja) * 2008-06-06 2012-11-1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5枚構成の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EP2149808B1 (en) 2008-08-02 2015-11-25 Ricoh Company, Ltd. Retrofocus type of imaging lens
JP2011203418A (ja) * 2010-03-25 2011-10-13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EP2397880B1 (en) 2010-06-16 2017-04-12 Ricoh Company, Ltd. Image-forming lens, and camera device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with the image-forming lens
US8780463B2 (en) 2010-06-24 2014-07-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form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device using the image-forming lens
JP5601572B2 (ja) * 2010-06-24 2014-10-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および情報装置
TWI428626B (zh) * 2011-01-28 2014-03-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透鏡系統
JP5659846B2 (ja) 2011-02-18 2015-0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5440A (en) * 1994-04-12 1997-10-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Photographic lens
JPH0915498A (ja) * 1995-06-29 1997-01-17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CN1864087A (zh) * 2003-11-13 2006-11-15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928613A (zh) * 2005-09-09 2007-03-14 欣相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CN101915982A (zh) * 2010-07-09 2010-12-15 福州开发区鸿发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解像力光学变焦镜头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65192B2 (en) 2012-12-27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ing optical system, camera device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3901583A (zh) * 2012-12-27 2014-07-02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光学***、照相机装置以及移动信息终端装置
CN109669255B (zh) * 2015-08-11 2021-09-2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669255A (zh) * 2015-08-11 2019-04-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用光学***、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122003A (zh) * 2015-12-31 2017-09-01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设备
CN111474686A (zh) * 2016-04-06 2020-07-31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
CN111474686B (zh) * 2016-04-06 2022-08-09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
CN106443974B (zh) * 2016-12-16 2019-01-04 福建福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6mm全通光日夜全彩高清定焦镜头
CN106443974A (zh) * 2016-12-16 2017-02-22 福建福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6mm全通光日夜全彩高清定焦镜头
CN108732723B (zh) * 2018-08-07 2024-01-30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远心镜头
CN108732723A (zh) * 2018-08-07 2018-11-02 舜宇光学(中山)有限公司 远心镜头
CN109819149A (zh) * 2019-02-13 2019-05-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WO2020248877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0531494A (zh) * 2019-08-23 2019-12-0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工业镜头
CN115136051B (zh) * 2020-02-19 2023-11-10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透镜、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设备
CN115136051A (zh) * 2020-02-19 2022-09-30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透镜、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设备
CN111443466B (zh) * 2020-06-17 2020-09-08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航测镜头和航拍器
CN111443466A (zh) * 2020-06-17 2020-07-24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航测镜头和航拍器
CN112505879A (zh) * 2020-11-18 2021-03-16 西安玄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视场长焦距高分辨率镜头
CN112505879B (zh) * 2020-11-18 2023-11-24 西安玄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视场长焦距高分辨率镜头
CN113703131B (zh) * 2021-07-19 2022-08-16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CN113703131A (zh) * 2021-07-19 2021-11-26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全画幅单反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11921B2 (ja) 2016-10-25
US20140078605A1 (en) 2014-03-20
EP2708930A1 (en) 2014-03-19
JP2014059466A (ja) 2014-04-03
US9104010B2 (en) 2015-08-11
EP2708930B1 (en) 2016-01-20
CN103676093B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6093B (zh) 成像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装置
US10746963B2 (en) Image-form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device using the image-forming lens
CN105278075B (zh) 光学成像***、相机和车载相机
CN201278038Y (zh) 摄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2193171B (zh) 变焦镜头、成像设备和信息设备
JP5895718B2 (ja)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US9465192B2 (e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camera device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CN100576010C (zh) 变焦镜头、图像拾取装置和个人数字助理
CN101276038B (zh) 摄像透镜、照相机模件及移动终端设备
CN109581625A (zh) 摄像镜头
CN102902051B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05143950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203480119U (zh) 固体摄像元件用的摄像镜头
CN114578512B (zh) 光学***、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19095607A (ja)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CN112596210B (zh) 光学***、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3913827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影装置
CN102736229B (zh)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JP2015043111A (ja) 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CN104204892A (zh)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便携终端
CN114114653B (zh) 光学***、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136051B (zh) 成像透镜、照相机和移动信息终端设备
CN102981252A (zh) 变焦镜头和包括该变焦镜头的拍摄设备
CN102455492A (zh) 微型变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