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9101B -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9101B
CN103539101B CN201310442067.6A CN201310442067A CN103539101B CN 103539101 B CN103539101 B CN 103539101B CN 201310442067 A CN201310442067 A CN 201310442067A CN 103539101 B CN103539101 B CN 1035391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ene
raw material
preparation
catalyzer
crude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20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9101A (zh
Inventor
朱明强
钟方
张国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31044206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391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539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91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91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91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02P20/121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Catalyst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属于纳米技术领域。该方法具体为:将原料、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对其搅拌,加热反应得到初产物,所述原料为芳烃或/和卤代烃,所述催化剂由卤化铜、无机碱和氨基酸组成;对初产物沉淀、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粗产物;从粗产物抽提得到石墨烯。本发明反应只需在80℃~250℃的较低温度条件下,相比于以往的制备方法,温度大大降低,从而节能,成本低,且一步完成,简化了步骤,提高了效率,适合工业化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石墨烯仅仅是一个原子的厚度——或许是宇宙中最薄的材料——并形成了高质量的晶体格栅。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的碳原子材料,由碳原子六角结构(蜂窝状)紧密排列构成的二维单层石墨,是构造其他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二维的石墨烯是由石墨中得来,将石墨的厚度降低到一个原子单层,即是单层的石墨烯。石墨可以看作是许多石墨烯按照一定规则堆垛在一起,层间以范德瓦耳斯力键相连而形成。因此,石墨烯内部为碳原子构成的六角蜂窝状网络结构,实际上可看作是单原子层的石墨。石墨烯是原子尺度、二维层状,由sp2杂化的碳原子排列而成的蜂窝状结构。
石墨烯具有各种优良的性质。作为单质,石墨烯最大的特性是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的任何导体都快,其中电子的运动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300,大大超过了电子在一般导体中的运动速度。另外,它也是目前已知材料中电子传导速率最快的材料,其室温下的电子迁移速率可高达15000cm2/(V·s)。同时,科学家们还发现单层的石墨烯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可达到2600m2/g。另外,石墨烯还具有突出的导热性能、优异的量子隧道效应、零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行为及特殊的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石墨烯在强度、硬度、电导性、热稳定性、气体阻碍性等性能上显示了优异的性能,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主要有物理和化学等两大方面的制备方法。将石墨直接剥离,这种物理方法产量少,耗能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需要的温度高,耗费时间,且产量不高,亦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化学还原法的方法,是把石墨氧化成氧化石墨,机械剥离,再经过化学还原,而后得到石墨烯。这种方法步骤多,处理过程繁琐,耗时耗能,危险物品的使用增加合成风险和成本,同样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化学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在较低温度下、短时间内可实现石墨烯的批量可控合成,步骤少,操作简单,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将原料、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对其搅拌,加热反应得到初产物,所述原料为芳烃或/和卤代烃,所述催化剂由卤化铜、无机碱和氨基酸组成;
(2)对初产物沉淀、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粗产物;
(3)从粗产物抽提得到石墨烯。
进一步地,所述原料和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0~300。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中的卤化铜、无机碱和氨基酸的摩尔比依次为1:1~10:1~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的反应温度为110℃~250℃。
进一步地,所述芳烃为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和乙炔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卤代烃为氯苯、溴苯、三氯苯、三溴苯、三氯甲苯、三溴甲苯、三氯二甲苯、三溴二甲苯、三氯三甲苯、三溴三甲苯、六氯苯、六溴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四溴乙烯、氯代丙炔、溴代丙炔、二氯吡啶、二溴吡啶、三氯吡啶、三溴吡啶、五氯吡啶、三聚氰胺、三聚氰酸、三氯均三嗪、三溴均三嗪、氯代苝酰亚胺和溴代苝酰亚胺中的一种或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卤化铜为碘化亚铜、溴化亚铜或氯化亚铜。
进一步地,所述氨基酸为甲硫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无机碱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铯、氟化钠、氟化钾、氟化铯和氧化银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和1,3-二甲基丙撑脲(DMPU)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石墨烯,按照本发明制备方法制备。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芳烃或\和卤代烃构成的原料在常规有机溶液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化合生成石墨烯产物,反应只需在110℃~250℃的比较低的温度条件下,相比于以往的制备方法,温度大大降低,从而节能,成本低,且一步完成,简化了步骤,提高了效率,适合工业化生产。本发明液相制备方法不需要大型设备,从而处理方法简单,合成周期短(一般反应时间可控制在2~4天内),安全可控且无需保持真空条件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3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的液态核磁共振碳谱图。
图4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的固态核磁共振碳谱图。
图5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的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number为波数,纵坐标transmittance为透射率。
图6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在1,3-二甲基丙撑脲(DMPU)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length为波长,纵坐标Absorptiom为吸收值。
图7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length为波长,纵坐标Absorptiom为吸收值。
图8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在二氯苯(DCB)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length为波长,纵坐标Absorptiom为吸收值。
图9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在四氢呋喃(THF)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length为波长,纵坐标Absorptiom为吸收值。
图10为实例中制得的石墨烯在氯仿(CHCl3)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图中,横坐标Wavelength为波长,纵坐标Absorptiom为吸收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反应机理为:原料和卤代铜在无机碱和氨基酸配体、适宜温度的作用下生成有机铜中间体,两个中间体相互作用后交叉偶联形成新的有机化合物,以此类推,进一步偶联而形成石墨烯纳米带状或片状物。
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下面详细示例,并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例。
实例1: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L-脯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1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83.3%。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石墨烯其结构由质子核磁共振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共同表征。其中核磁共振谱(1H NMR)和(13C NMR)以1,3-二甲基丙撑脲(DMPU)和氘代二甲基亚砜(DMSO)的混合液为溶剂,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采用溴化钾压片。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石墨烯其光学性质由紫外-可见光光谱仪测量其在多种溶液中的光谱性质。参见图2~5,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本实例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参见图6~10,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2: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甲硫氨酸按摩尔比为1:4:2.5:3.5(原料:催化剂=1:1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2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80.3%。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3: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丙氨酸按摩尔比为1:24:5:7(原料:催化剂=1:36)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60℃并搅拌回流88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75.0%。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4: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脯氨酸按摩尔比为1:100:100:100(原料:催化剂=1:30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5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70.4%。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5: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钠、碘化亚铜和赖氨酸按摩尔比为1:50:5:25(原料:催化剂=1:8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60℃并搅拌回流58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81.5%。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6:将纯化好的原料1,2,4-三溴苯、碳酸铯、碘化亚铜和苯丙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80℃并搅拌回流91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片状纯品,产率80.1%。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7:将纯化好的原料三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精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二甲基亚砜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9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带状纯品,产率79.2%。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8:将纯化好的原料二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半胱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0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带状纯品,产率70.8%。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9: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及1,2,4-三溴苯、碳酸钾、溴化亚铜和甘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1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带状纯品,产率80.8%。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0: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及甲苯、碳酸钾、氯化亚铜和L-脯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6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带状纯品,产率75.5%。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1:将纯化好的原料甲苯、碳酸钾、碘化亚铜和甲硫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2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片状纯品,产率70.0%。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2:将纯化好的原料甲苯及乙炔、碳酸钾、碘化亚铜和丙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5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片状纯品,产率71.6%。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3: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溴化亚铜和甘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6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75.4%。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4: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及铜粉和L-脯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甲苯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11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75.4%。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5: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碘化亚铜和L-脯氨酸及甲硫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N-甲基吡咯烷酮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0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80.7%。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实例16:将纯化好的原料四溴代苝酰亚胺、碳酸钾及氟化钾、碘化亚铜和L-脯氨酸按摩尔比为1:8:5:7(原料:催化剂=1:20)的比例溶于盛有干燥的1,3-二甲基丙撑脲的圆底烧瓶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到250℃并搅拌回流72小时。待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后,在水中沉淀,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即可得到粗产物黑色固体粉末。粗产物经正己烷、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依次抽提后,剩余的黑色固体粉末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即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纯品,产率78.9%。经核磁和红外表征,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经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无明显吸收,证明合成得到的是碳系材料。
除了以上列举的实例外,本发明还以上述实例以外的芳烃和卤代烃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本发明均可得到石墨烯纳米带状或片状纯品,产率在70~90%。由于本发明难以穷举,仅以上述实例示意,其他实例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本发明的原料、有机溶剂和催化剂可在其选择范围内任意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原料和催化剂用量适当选择能够将原料和催化剂完全溶解的有机溶剂用量即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1)将原料、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对其搅拌,加热反应得到初产物,所述原料为芳烃或/和卤代烃,所述催化剂由卤化铜、无机碱和氨基酸组成;
(2)对初产物沉淀、过滤、洗涤和干燥得到粗产物;
(3)从粗产物抽提得到石墨烯;
所述原料和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0~300。
所述催化剂中的卤化铜、无机碱和氨基酸的摩尔比依次为1:1~10:1~5;
所述步骤(1)的反应温度为110℃~2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芳烃为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和乙炔中的一种或组合;所述卤代烃为氯苯、溴苯、三氯苯、三溴苯、三氯甲苯、三溴甲苯、三氯二甲苯、三溴二甲苯、三氯三甲苯、三溴三甲苯、六氯苯、六溴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四溴乙烯、氯代丙炔、溴代丙炔、二氯吡啶、二溴吡啶、三氯吡啶、三溴吡啶、五氯吡啶、三聚氰胺、三聚氰酸、三氯均三嗪、三溴均三嗪、氯代苝酰亚胺和溴代苝酰亚胺中的一种或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卤化铜为碘化亚铜、溴化亚铜或氯化亚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为甲硫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碱为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氢铯、氟化钠、氟化钾、氟化铯和氧化银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和1,3-二甲基丙撑脲(DMPU)中的任意一种或组合。
7.按照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任意一项制备方法得到的石墨烯。
CN201310442067.6A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Active CN1035391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2067.6A CN103539101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42067.6A CN103539101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9101A CN103539101A (zh) 2014-01-29
CN103539101B true CN103539101B (zh) 2015-05-20

Family

ID=499630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2067.6A Active CN103539101B (zh) 2013-09-26 2013-09-26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391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4421B (zh) * 2014-04-18 2015-07-15 河南大学 一种多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3949657B (zh) * 2014-04-25 2016-02-17 上海大学 一种制备石墨烯/银/甲硫氨酸铜纳米聚集体的方法
CN104591178B (zh) * 2015-02-05 2017-02-22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KR102024897B1 (ko) * 2016-06-08 2019-09-2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카본 나이트라이드와 그래핀 옥사이드의 자기조립 복합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적용한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황 전지
CN109534327B (zh) * 2019-01-28 2022-01-25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10482520B (zh) * 2019-07-17 2022-08-12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大电流充放电的氮氧共掺杂球/片多孔碳材料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应用
CN110616071B (zh) * 2019-10-17 2022-07-29 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红光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2719A (zh) * 2009-01-16 2009-06-24 北京大学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1941695A (zh) * 2010-09-09 2011-01-1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石墨烯的合成方法
CN102408107A (zh) * 2010-09-26 2012-04-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
CN103130211A (zh) * 2011-11-29 2013-06-0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2719A (zh) * 2009-01-16 2009-06-24 北京大学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1941695A (zh) * 2010-09-09 2011-01-12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石墨烯的合成方法
CN102408107A (zh) * 2010-09-26 2012-04-11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一种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
CN103130211A (zh) * 2011-11-29 2013-06-0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9101A (zh)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9101B (zh) 一种石墨烯的化学液相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01648696B (zh) 硫醇-烯点击化学法制备石墨烯-酞菁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
Fei et al. Defective nanographenes containing seven-five-seven (7–5–7)-membered rings
Agnoli et al. Second generation graphen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surface science
CN102757042B (zh) 液相化学制备薄层石墨烯的方法
Zhang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aqueous carbon–carbon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of aryl chlorides catalysed b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supported palladium nanoparticles
Li et al. Ag@ AgCl plasmon-induced sensitized ZnO particle for high-efficiency photocatalytic property under visible light
Cui et al. Microwave-assisted synthesis of CdS intercalated K4Nb6O17 and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CN105752977A (zh) 一种高导电性石墨烯粉体的制备技术方法
Liu et al. Revisiting acepleiadylene: Two-step synthesis and π-extension toward nonbenzenoid nanographene
Movahed et al.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as an excellent photocatalyst for the visible-light-enhanced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reaction
JP6357539B2 (ja) 還元型酸化グラフェンの修復方法
CN102600831B (zh) 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石墨烯修饰钼酸铋粉末及其制备方法
Gao et al. Electromagnetic absorbers with Schottky contacts derived from interfacial ligand exchang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Bhat et al. Efficient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sis of Bi 4 TaO 8 Cl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solution combustion technique
Liu et al. Shearing bridge bonds in carbon nitride vesicles with enhanced hot carrier utilization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CN104058399A (zh) 一种高纯度高质量石墨烯的直接制备方法
Alvi et al. Synthetic approaches to bowl-shaped π-conjugated sumanene and its congeners
CN103771403B (zh) 一种用褐煤渣制备多层石墨烯的方法
Iakobson et al. Pyridine-promoted dediazoniation of aryldiazonium tetrafluoroborates: Application to the synthesis of SF5-substituted phenylboronic esters and iodobenzenes
Ishfaq et al. Enhancement in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itride (C2N) by doping superalkali (Li3O): a DFT study
CN104415772A (zh) 一种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氮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45160A (zh) 一种熔融态无机盐反应床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Li et al. Enhanc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itrogen-doped carbon supported FeOx-based catalyst derived from electrospun nanofiber crosslinked N, Fe-containing MOFs for efficient hydrogenation of nitroarenes
Qiu et al. Isolation of a carbon nanohoop with Möbius top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