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5396A -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 Google Patents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5396A
CN103475396A CN2012101858326A CN201210185832A CN103475396A CN 103475396 A CN103475396 A CN 103475396A CN 2012101858326 A CN2012101858326 A CN 2012101858326A CN 201210185832 A CN201210185832 A CN 201210185832A CN 103475396 A CN103475396 A CN 103475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matrix
interference channel
self
transmitting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858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5396B (zh
Inventor
程宏
刘晟
杜颖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858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47539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0156 priority patent/WO201318193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475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5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5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53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343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全双工通信***,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达到了更加灵活的获取有用信号的目的。

Description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背景技术
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基站与覆盖范围内的多个用户终端进行通信。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是双向的,基站向终端发送信号的过程叫做下行通信,终端向基站发送信号的过程叫做上行通信。全双工技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实现上下行的同时传输,它的频谱效率是单工和半双工的两倍。现有全双工技术收发信机的发射和接收还是使用不同的天线和射频通道,因为目前还没有实验样机证明使用相同天线或射频通道可以到达要求的结果。全双工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处理同一收发信机的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干扰,我们把本机的发射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干扰称为自干扰,也即研究集中在如何进行自干扰删除。现有的自干扰删除技术主要有基于参考天线干扰删除技术以及基于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
如图1所示,基于参考天线干扰删除技术中的全双工通信终端包括本地发射天线、本地接收天线以及本地参考天线,通过幅度与相位校正网络,调整本地参考天线所接收的来自本地发射天线的强干扰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使之与本地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来自本地发射天线的强干扰信号幅度和相位尽可能相同,这样,通过干扰对消处理,就能抵消掉本地接收天线所接收的来自本地发射天线的强干扰信号,而保留来自通信对端发射天线的有用信号。然而,该基于参考天线干扰删除技术需要专门的参考天线来重构接收天线接收到的自干扰信号,且参考天线的数量受到本机发射的数据流数或称发射数据流数的限制。比如全双工信机要在发射流数最多,也即发射数据流数等于发射天线数量时也能使用,需要同等数量的参考天线才能保证重构全部接收天线处的自干扰信号。
基于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的全双工通信机在在自干扰信道的零空间上发射信号,干扰信号空间与接收信号空间互为零空间,从而尽可能减少接收天线处的自干扰强度。该技术要求发射天线的数目不小于本机接收天线的数目与另一个信机接收天线数目之和,例如假设发射天线数目为2M,本地和对端信机的接收天线数目都是M。本地发射天线到本地接收天线的信道矩阵为H1,1,那么根据零空间映射的性质,本地发射的预编码矩阵为P1,1需要满足条件:H1,1P1,1=0。然而,该基于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中本机在不同信道空间方向上发射的数据流数不能大于自干扰信道零空间的秩,否则接收端就会收到很强的自干扰信号。
因而,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现有应用在全双工通信中的自干扰删除技术均存在限制条件,比如参考天线的数量受到本机发射的数据流数的限制,或者本机在不同信道空间方向上发射的数据流数不能大于自干扰信道零空间的秩等,使得自干扰信号的删除方法不够灵活、有效,也即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不够灵活、有效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全双工通信***,旨在解决由于现有自干扰信号删除技术存在灵活性、有效性不足,导致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不够灵活、有效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根据所述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零空间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数据流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以及
有用信号获取单元,用于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的全双工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实现了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能够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该自干扰信道矩阵,有效地获取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解决了由于现有自干扰信号删除技术存在灵活性、有效性不足,导致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不够灵活、有效的问题,提高了获取有用信号的灵活性、有效性等。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基于参考天线干扰删除技术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进而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确定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判断当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设置参考天线个数,确定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并最终结合该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获取本地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从而可以根据发射数据流数及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维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参考天线干扰删除和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共同解决了全双工通信中自干扰问题。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的实现流程,详述如下:
在步骤S201中,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在全双工通信过程中,假设全双工信机的预先设有n根本地发射天线,r根本地接收天线,那么本地发射天线到本地接收天线的自干扰信道矩阵Jr(t)的维数为r*n,Jr(t)也表示该发射天线到该接收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该Jr(t)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代表第j根本地发射天线到第i根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响应。此时,发射信号向量空间维数是n,若Jr(t)的秩为r,即行向量空间的维度是r,那么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维数是(n-r),也可以获知该发射信号的发射数据流数为s,s不大于n,零空间的基向量为(n-r)个n维的正交向量。
在步骤S202中,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其中,该信道条件包括两个通信信机之间的传输信道矩阵,和/或周边其他信机干扰信号的空间方向等,根据通信双方之间的信道矩阵确定在该信道矩阵条件下,本地发射天线的发射数据流对应的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该业务信息包括数据业务的发射数据流和时延要求,则根据该业务信息可以选择传输的数据流和获取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函数,由此得到在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也能够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且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不同信道空间方向发射的数据流数不大于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维数。
在步骤S203中,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具体地,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设置本地参考天线个数不小于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数据流数,并可以获取落在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以及获取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向量空间中的分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为零,则所有的自干扰信号都可以投影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上,以避免其对本地接收天线的影响,具体可以根据预设的基于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接收天线几乎接收不到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自干扰信号,从而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即为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
当发射信号落在自干扰信道的行向量空间中时,或者说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产生自干扰信号,将落在零空间之外的自干扰信号称为泄漏干扰,该泄漏干扰中包含的数据流为泄露数据流,则至少需要s’根参考天线来重构泄露干扰,其中s’为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数,也即参考天线的数量不少于泄漏数据流的数量s’。
其中,步骤S20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PX(t)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向量空间中的分量P X(t);
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 X(t)及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根据该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该自干扰信道矩阵Jr(t)及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假设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设为s’。由于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自干扰很小,只需要考虑落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自干扰信号,则获取与该落在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自干扰信号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函数P X(t),如果需要删除零空间中的自干扰,则可以基于向量空间的干扰避免技术进行处理,本发明实施例忽略零空间中的自干扰,以更有效地进行行向量空间中的自干扰删除操作。
具体地,根据如下预设的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获取关系,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Y , ref ( t ) = Yref ( t ) - Jref ( t ) ⊗ P ⊥ X ( t ) ⊗ X ⊥ ( t ) , - - - ( 1 )
其中,Yref(t)表示该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Jref(t)表示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
进一步,根据如下预设的接收天线的有用信号获取关系,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Y(t):
Y ( t ) = Yr ( t ) - Jr ( t ) ⊗ Jref - 1 ( t ) ⊗ Y , ref ( t ) , - - - ( 2 )
其中,Yr(t)表示该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Jref1(t)表示对该Jref(t)进行逆运算后的值,Jr(t)表示该自干扰信道矩阵或称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接本地收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不考虑接收天线收到的加性噪声的情况下,通信本地的该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Yr(t)除了接收来自通信对端发送的信号之外,由于近场空间耦合,还会收到本地发射天线发送的耦合信号,该耦合信号可以通过
Figure BDA00001737367900073
计算获取,Px(t)表示信道响应矩阵函数的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X(t)表示该发射天线的发射数据流,维数为n*1。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考虑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自干扰信号,需要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则根据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x(t)、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及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从而可以利用上述公式(1)获取该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进一步地,通过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接本地收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t),以及该本地天线的接收信号,结合上述公式(2)获取本地接收到的有用信号Y(t)。
其中,假设全双工信机的预先设有n根本地发射天线,r根本地接收天线,那么本地发射天线到本地接收天线的自干扰信道矩阵Jr(t)的维数为r*n,由于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数为s’,那么重构接收天线处自干扰所需要的参考天线数目也为s’,并假设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数据流数为s”,Y’ref(t)的维数s’*1,Yref(t)的维数为s’*1,Jref(t)的维数为s’*n,Px(t)的维数为n*s”,X(t)的维数为s”*1,Yr(t)的维数为r*1。另外若该矩阵函数Jref(t)不满足行满秩条件,则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参考天线的位置,以更新该Jref(t),直至满足行满秩条件为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实现了根据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数据流数灵活选择相关自干扰删除技术,具体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数据流数不为0时,能够根据现有的基于参考天线的干扰删除技术解决本地接收天线处的自干扰问题,此时,根据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等,获取该接收信号中的有用信号,也使得在本地参考天线的个数不小于落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数的条件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个数,且发射数据流数可以大于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的维数等,最终提高了自干扰删除技术、有用信号的获取技术的灵活性及有效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盘、光盘等。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可以全双工通信***中,该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包括零空间信息获取单元31、数据流获取单元32以及有用信号获取单元33,其中:
零空间维数获取单元31,用于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在全双工通信***中,若全双工信机的本地预先设有n根发射天线,r根接收天线,那么发射信号向量空间维数是n,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维数是(n-r),获取的发射信号的发射数据流数为s,s不大于n。假设一个全双工信机包括4根发射天线,3根接收天线,则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维数为1,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自干扰信道矩阵Jr(t)的维数为3*4,Jr(t)也表示该发射天线到该接收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假设该Jr(t)在时域上是冲击函数,而在通信频道上为常值函数,可以用Jr表示。
数据流获取单元32,用于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有用信号获取单元33,用于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有用信号获取单元33具体包括:
矩阵分量获取单元331,用于获取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向量空间中的分量PX(t);
参考分量获取单元332,用于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 X(t)及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以及
有用信号获取子单元333,用于根据该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该自干扰信道矩阵Jr(t)及该本地发射天线到该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其中,该参考分量获取单元332具体用于根据上述公式(1),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该有用信号获取子单元333具体用于根据上述公式(2)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Y(t)。
当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为零时,所有的自干扰信号都可以通过在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上投影,以避免其对本地接收天线的影响,具体地,可以利用干扰避免单元根据预设的基于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自干扰信号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为该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或者,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为零时,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为该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一个全双工信机包括4根发射天线,3根接收天线为例,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维数为1,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利用参考天线个数设置单元设置本地参考天线个数不小于该参考天线个数不小于该落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发射数据流数s’,也即参考天线的数量不少于泄漏数据流的数量s’,此时获取的与该Jr对应的发射预编码矩阵为Px。
假设发射数据流数s’为2,由于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维度为1,则可以将该1个数据流放在该零空间中传输,将另一个数据流放在自干扰信道空间矩阵行向量空间中传输,则只需要一根本地参考天线接收的信号就可以重构泄露干扰数据,以进行干扰删除。此时Px为4*2的矩阵,Px的一个列向量Px是落在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的向量或称为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Px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维数为4*1,在该向量方向上传输的数据流几乎不对本机接收天线产生干扰;Px的另一个列向量P|| x是落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空间的向量或称为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Px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在该向量上传输的数据流会对本机接收天线产生干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零空间信息获取单元31、数据流获取单元32以及有用信号获取单元33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解决了由于现有自干扰信号删除技术存在灵活性、有效性不足,导致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不够灵活、有效的问题,达到了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仍旧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参考天线来重构落在零空间之外的自干扰信号,对该自干扰信号进行删除,以获取有用信号的目的,提高了自干扰删除技术的灵活性,且在判断发射信号的发射数据流数不大于自干扰信道零空间的维数时,灵活地选择使用现有技术的基于向量空间的干扰避免技术,从而尽可能减少接收天线处的自干扰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个数及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并根据该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当在该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该自干扰信道矩阵、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以及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结合该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及该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获取该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从而可以根据在该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是否为零,结合参考天线干扰删除和向量空间干扰避免技术共同解决全双工通信中自干扰问题,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根据所述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及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具体为:
获取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向量空间中的分量P X(t);
根据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 X(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根据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Jr(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 X(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具体为:
根据如下预设的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获取关系,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Y , ref ( t ) = Yref ( t ) - Jref ( t ) ⊗ P ⊥ X ( t ) ⊗ X ⊥ ( t ) ,
其中,Yref(t)表示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Jr(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具体为:
根据如下预设的接收天线的有用信号获取关系,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Y(t):
Y ( t ) = Yr ( t ) - Jr ( t ) ⊗ Jref - 1 ( t ) ⊗ Y , ref ( t ) ,
其中,Yr(t)表示所述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Jref1(t)表示对所述Jref(t)进行逆运算后的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设置本地参考天线个数不小于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为零时,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为所述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
7.一种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零空间信息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全双工通信中本地发射天线与本地接收天线之间的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
数据流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零空间的基向量和维数,以及信道条件和业务信息,获取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以及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以及
有用信号获取单元,用于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根据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及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用信号获取单元具体包括:
矩阵分量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向量空间中的分量P X(t);
参考分量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零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X(t)、发射预编码矩阵函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零空间中的分量P X(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以及
有用信号获取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Jr(t)及所述本地发射天线到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信道响应矩阵函数Jref(t),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分量获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如下预设的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获取关系,获取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行向量空间中的分量Y’ref(t):
Y , ref ( t ) = Yref ( t ) - Jref ( t ) ⊗ P ⊥ X ( t ) ⊗ X ⊥ ( t ) ,
其中,Yref(t)表示所述本地参考天线的接收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用信号获取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如下预设的接收天线的有用信号获取关系,获取所述本地接收的有用信号Y(t):
Y ( t ) = Yr ( t ) - Jr ( t ) ⊗ Jref - 1 ( t ) ⊗ Y , ref ( t ) ,
其中,Yr(t)表示所述本地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Jref1(t)表示对所述Jref(t)进行逆运算后的值。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参考天线个数设置单元,用于当在所述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不为零时,设置本地参考天线个数不小于所述在所述自干扰信道矩阵的行向量空间中传输的发射数据流数。
12.一种全双工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权利要求7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装置。
CN201210185832.6A 2012-06-07 2012-06-07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Active CN1034753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5832.6A CN103475396B (zh) 2012-06-07 2012-06-07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PCT/CN2013/070156 WO2013181936A1 (zh) 2012-06-07 2013-01-07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85832.6A CN103475396B (zh) 2012-06-07 2012-06-07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5396A true CN103475396A (zh) 2013-12-25
CN103475396B CN103475396B (zh) 2017-02-01

Family

ID=49711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85832.6A Active CN103475396B (zh) 2012-06-07 2012-06-07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475396B (zh)
WO (1) WO201318193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8893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fd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2061513A1 (zh) * 2020-09-22 2022-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69206B (zh) * 2020-05-21 2021-04-0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8889A (zh) * 1996-06-27 1999-09-15 拉马信号处理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干扰抵消的***和方法
CN101515917A (zh) * 2009-03-25 2009-08-26 东南大学 基于双向中继的多用户无线通信***及方法
CN101958770A (zh) * 2010-08-30 2011-01-26 北京邮电大学 多输入多输出***上行多用户多址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WO2011131242A1 (en) * 2010-04-22 2011-10-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antenna device
CN102421194A (zh) * 2011-12-29 2012-04-18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双向中继协议的上下行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20106405A1 (en) * 2010-11-03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ull-Duplex MIMO Relays
CN102457319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下发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8889A (zh) * 1996-06-27 1999-09-15 拉马信号处理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干扰抵消的***和方法
CN101515917A (zh) * 2009-03-25 2009-08-26 东南大学 基于双向中继的多用户无线通信***及方法
WO2011131242A1 (en) * 2010-04-22 2011-10-2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ulti-antenna device
CN101958770A (zh) * 2010-08-30 2011-01-26 北京邮电大学 多输入多输出***上行多用户多址干扰消除方法及装置
CN102457319A (zh) * 2010-10-28 2012-05-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下发方法和装置
US20120106405A1 (en) * 2010-11-03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ull-Duplex MIMO Relays
CN102421194A (zh) * 2011-12-29 2012-04-18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双向中继协议的上下行传输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唐玲等: "一种基于正交投影的波束形成算法",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28893A (zh) * 2017-10-31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fd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728893B (zh) * 2017-10-31 2021-06-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fd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2061513A1 (zh) * 2020-09-22 2022-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5396B (zh) 2017-02-01
WO2013181936A1 (zh) 201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3290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ub-space selection
US11303424B2 (en) Full duplex wireless transmission with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11063787B2 (en)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beam information
EP3065439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self-interference sig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04143A (zh) 用于时间返回数据信号预均衡的方法
CN105144599A (zh) 用于产生及发射信道反馈的方法及发射器设备与用于接收及检索信道反馈的方法及接收器设备
CN104079329A (zh) 一种虚拟天线端口的映射方法和基站
CN104185186A (zh) 信号干扰的抑制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3452418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1087169B (zh) Tdd***的线性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11971906A (zh) 压缩抽头位置信息用于新无线电中时域显式信道状态信息反馈
CN102710390B (zh) 一种多用户mimo***中预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16485B (zh) 基于多天线的信号接收抗干扰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3475396A (zh) 全双工通信中有用信号的获取方法、装置及***
CN106357570B (zh) 一种全双工基站蜂窝网络的时分干扰对齐方法
CN113676264B (zh) 用于测试卫星通信***性能的***及方法、装置、设备
Un et al. Joint transmit beamforming optimization and uplink/downlink user selection in a full-duplex multi-user MIMO system
CN104022979A (zh) 一种联合稀疏信道估计方法、装置及***
EP2652881B1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wideband precoding
CN116210177A (zh) 用于训练神经网络的参考信号补偿
CN105450290A (zh) 一种无线全双工通信***
CN110690915B (zh) 一种用于多天线***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91552A1 (en) Relative uplink channel estimation
CN108809395B (zh) 用于车辆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hen et al. ZF Precoding-Based Spatial Domain SIC Method for MIMO Full Duplex Systems: A Performance Analysis Under CSI Err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