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91175B -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91175B
CN103391175B CN201210141497.XA CN201210141497A CN103391175B CN 103391175 B CN103391175 B CN 103391175B CN 201210141497 A CN201210141497 A CN 201210141497A CN 103391175 B CN103391175 B CN 1033911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et
tti
rtt
bundling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14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91175A (zh
Inventor
南方
吴强
万蕾
李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414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9117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2560 priority patent/WO2013166883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391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91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1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频分双工FDD***中传输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初传或重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以及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重传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相应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接收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本发明提高了SPS业务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Description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中传输或接收上行半静态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背景技术
VoIP的基本原理是通过IP网络发送语音数据。而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很重要的一个业务上的特点就是取消了全部电路域的业务,并提出了全IP网络的概念。因此,VoIP是LTE能够支持的业务类型之一。
通过仿真和计算发现,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用于传输上行VoIP业务时,覆盖受限。为了解决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用于传输上行VoIP业务时覆盖受限这一问题,现有技术采用如下方案。
LTE***的资源在时域上被划分为多个符号,在频域上被划分为子载波。一个无线帧在时间上长10ms,包含10个子帧。每个常规子帧长1ms,且包含两个时隙。定义一个子帧的长度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即1TTI=1ms。TTI是资源调度时,时间上的基本单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是一种将前向纠错和检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相结合的技术,其具体处理流程包括:在发送的每个数据包中含有纠错和检错的校验比特,如果接收的数据包中的出错比特数目在接收端的纠错能力之内,则错误被自行纠正。当差错严重以致接收的数据包中的出错比特数目超出纠错能力时,则接收端让发送端重传数据包。在LTE中,采用多进程的停止-等待HARQ。在一次传输的数据包被发出后,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才能够传输新数据包或者重传旧数据包,等待的时间的长短跟传输延迟和UE的处理时间或eNodeB的处理时间有关。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定义为同一数据包从一次传输开始到下一次传输开始的时间之差。为了充分利用时域资源,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内,eNodeB或UE需要发起其他的并行HARQ进程,并行HARQ进程的数量跟RTT相关。对于FDD***,RTT为8个TTI,上下行都是采用8个并行的HARQ进程。对于某一个HARQ进程,若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包正确,不需要重传,则接收端反馈确认(Acknowledgement,ACK)消息,若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包不正确,反馈非确认(NegativeAcknowledgement,NACK)消息指示重传。发送端在等待某一进程的ACK/NACK反馈时,此进程暂时停止传输,当收到反馈后,再根据反馈的是ACK还是NACK选择发送新的数据包还是重传旧的数据包。
然而,现有技术的UE在VoIP业务的上行数据传输中,一个数据包传输的时间密度还能够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以解决如何提高现有技术的SPS业务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频分双TFDD***中传输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初传或重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以及
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重传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向基站初传或重传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以及
接收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指示所述传输模块重传所述数据包。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频分双工FDD***中接收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
当检测到接收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返回重传指示并接收重传的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处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当检测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向发送模块发送重传指示;以及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指示。
本发明采用了在保证保证传输的数据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且相邻两次传输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的方案,从而提高了现有技术中传输上行SPS业务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或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利用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上行采用了TTI bundling和HARQ相结合的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上行SPS业务的多进程传输的时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传输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种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接收上行SPS业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对于VoIP业务,为了达到更好的覆盖性能,LTE的现有技术在上行采用了TTI绑定(TTI bundling)和HARQ相结合的技术。对于FDD***,TTI bundling和HARQ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有技术采用4个TTI的bundling,即在连续的4个TTI内,分别传输一个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的不同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同时协议还规定,简便起见,现有技术中同一数据包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取16ms。也就是说,若检测错误,本次传输的数据包开始后的16个TTI可以进行重传,而且,现有技术中,重传也采用4个TTI的bundling,即在连续的4个TTI内传输重传的不同RV。TTI bundling实际上增大了一定时间内的重传次数,并采用了更少的ACK/NACK比特。
LTE引入了一种新的资源调度方式——半静态调度技术。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eNodeB初始调度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指示UE当前的调度信息,UE识别是半静态调度,则保存当前的调度信息,每隔固定的周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该业务数据的发送或接收。使用半静态调度传输,可以充分利用话音数据包周期性到达的特点,一次授权,周期使用,可以有效节省LTE***用于调度指示的PDCCH资源,从而可以在不影响通话质量和***性能的同时,支持更多的话音用户。为了减少控制信合的开销,可以通过SPS的方式来调度上行数据;同时TTIbundling可以增强覆盖。
VoIP业务的语音编码决定了其数据包的到达周期为20ms。由于语音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数据包从发送端信源编码开始到接收端成功译码的最大延迟为50ms,数据包的重传需要在50ms之内结束。按照现有技术的方案,若发送端检测到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包错误,数据包将在16个TTI后进行重传。由于16ms×3=48ms,因此一个数据包在50ms内最多总共传输3次,即最多可以重传2次。由于现有技术的方案采用4个TTI的bundling,因此,一个数据包最多总共占用4TTI×3=12TTI进行传输。
VoIP业务每20ms形成一个PDU,一个PDU的传输就是一个HARQ进程,即VoIP每20ms开始一个新的HARQ进程。每个HARQ进程包括初传和重传,初传和重传可以通过TTIbundling来实现。现有技术中,上行VoIP业务在FDD下的多进程传输如图2所示,其中,同时采用了4个TTI bundling和HARQ技术。图2中使用相同的填充样式表示同一个数据包的初传和重传,使用不同的填充样式表示不同的HARQ进程。UE接收到eNodeB的物理H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中含有基站反馈的ACK/NACK信息,图中的PHICH表示在该TTI接收到基站反馈的ACK/NACK信息。在采用半静态调度非自适应HARQ的VoIP业务中,为了保证数据的传输不发生碰撞,数据包的初传和重传以及重传和重传均不能使用相同的TTI。考虑到VoIP数据包的到达周期为20ms的特性,每个数据包最大可占用20个TTI的传输时间。然而,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现有的LTE***采用4个TTI的bundling,即在连续的4个TTI内,分别传输一个PDU的不同RV。当基站收到这4个RV后,可以选择将这些不同的RV合并起来检测,通过一个ACK/NACK比特来反馈是否检测正确。针对基站的这种检测方法,当UE在第n个TTI(如,TTI#3)完成一个数据包的这4个RV的一次传输,该UE将在第n+4个TTI(如,TTI#7)接收到基站反馈的关于该数据包的本次传输的ACK/NACK。当UE接收到ACK/NACK,再考虑到UE的处理时延,UE对这个数据包的下一次重传最少可以在第n+8个TTI(如,TTI#11)上发送。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方案,RTT最小可以是11ms。而现有的协议规定TTI bundling取16ms,从而造成UE在SPS业务,如VoIP业务的上行数据传输中,一个数据包最多只利用了12个TTI,还有8个可以利用的TTI未被利用,传输的时间密度没有达到最大化,还能够得到提高。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基站收到一个TTI bundling的这4个RV后,是将这4个不同的RV合并起来检测的。基站也可以不将这4个RV合并,而是在刚收到第一个RV后就进行检测,并根据这一个RV的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传。假设UE在第n个TTI(如,TTI#0)第一次发送一个数据包的一个RV,该UE将在第n+4个TTI(如,TTI#4)就可以接收到基站反馈的关于该数据包这个RV的ACK/NACK。如果收到的是NACK,UE对这个数据包的下一次重传最少可以在第n+8个TTI(如,TTI#8)上发送。基站后续检测是将剩下的3个RV和下一次重传的第一个RV合并起来进行的。针对基站的这种检测方案,RTT可以是8ms。因此,RTT还可以小于11ms。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问题是针对VoIP业务进行分析得到的,然而采用TTIbundling和SPS传输的其他业务存在同样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传输或接收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的实施方案,提高了传输的时间密度。
实施例一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初传或重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 bundling的数据包;
步骤302,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重传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重传指示可以是NACK消息,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是NACK消息,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重传指示。下文中,均以NACK消息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传输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可以为4的整数倍,也可以不是,其中,TTI bundling的冗余版本号按照0、2、3、1、0、2、3、1、0......的顺序排列。
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从而提高了现有技术中VoIP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可以至少为11个TTI。
本实施例中,同一数据包最多被重传两次。
其中,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半静态调度业务,在保证发送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能够最大化传输的时间密度,使一个数据包在50ms内最多占用20ms的传输时间,这样就增加了一个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从而使得VoIP业务在一定的rBLER性能要求情况下,所要求的信噪比降低,因此增强了覆盖。
基于上述方法,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三种可选数据帧结构的应用示例。
应用示例一
在一种帧结构的应用示例中,如图4所示,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同一数据包的初传与重传的RTT为16,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为12,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2次。
具体的,若一个初传的数据包检测失败,即收到该初传的数据包的NACK,重传该数据包,且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与初传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也就是说该数据包将在初传的数据包开始后的第16个TTI后进行第一次重传,因此,初传的数据包的结束时间与第一次重传的开始时间之间的间隔为8个TTI。若该数据包第一次重传检测失败,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与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的RTT为12个TTI,因此,该数据包第一次重传的结束时间和第二次重传的开始时间之间的间隔为8个TTI。考虑到50ms的时延要求,本示例中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2次,即最多总共传输3次,第2次重传在第36ms处完成。
可见,与现有技术中初传的数据包和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以及相邻两次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16ms的RTT相比,本应用示例缩短了两次重传的数据包之间的RTT。与现有技术中的初传和重传的TTI bundling大小为4个TTI相比,本应用实例把数据包初传和第二次重传的TTI bundling大小改为8个TTI。而且,由图4可以看出,多个进程恰好占满了时域上的TTI,传输的时域密度达到了最大化。
应用示例二
在一种帧结构的应用示例中,如图5所示,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同一数据包的初传与重传的RTT为12,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为32,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2次。
具体的,若一个初传的数据包检测失败,即收到该初传的数据包的NACK,重传该数据包,且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与初传的数据包的RTT为12个TTI,也就是说该数据包将在初传的数据包开始后的第12个TTI后进行第一次重传,因此,本示例中初传的数据包的结束时间与第一次重传的开始时间之间的间隔为8个TTI。若该数据包第一次重传检测失败,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与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的RTT为32个TTI,因此,本示例中该数据包第一次重传的结束时间和第二次重传的开始时间的间隔为24个TTI。考虑到50ms的时延要求,本应用示例中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2次,即最多总共传输3次,第2次重传在第52ms处完成。
可见,与现有技术中初传的数据包和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以及相邻两次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16ms的RTT相比,本应用示例缩短了初传的数据包与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的RTT,延长了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与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的RTT。与现有技术中的初传和重传的TTI bundling大小为4个TTI相比,本应用实例把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和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大小改为8个TTI。而且,由图5可以看出,多个进程恰好占满了时域上的TTI,传输的时域密度达到了最大化。
应用示例三
在又一种帧结构的应用示例中,如图6所示。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且同一数据包的初传与重传的RTT为24,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1次。
具体的,若一个初传的数据包检测失败,即收到该初传的数据包的NACK,重传该数据包,且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与初传的数据包的RTT为24个TTI,也就是说该数据包将在初传的数据包开始后的第24个TTI后进行第一次重传,因此,本示例中初传数据的结束时间与第一次重传的开始时间之间的间隔为20个TTI。考虑到50ms的时延要求,本示例中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1次,即最多总共传输2次,这1次重传在第40ms处完成。
可见,与现有技术中初传的数据包和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以及相邻两次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16ms的RTT相比,本应用示例延长了初传的数据包与重传的数据包的RTT。与现有技术中的初传和重传的TTI bundling大小为4个TTI相比,本应用实例把重传的TTIbundling大小改为16个TTI。而且,由图6可以看出,多个进程恰好占满了时域上的TTI,传输的时域密度达到了最大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给出的上述三种应用示例的帧结构仅仅是给出一些可选方案,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的帧结构都可以,例如,如图5(a)所示的帧结构,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9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7个TTI的bundling,且同一数据包的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1,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为33,一个数据包最多可以重传2次。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帧结构为能够为恰好占满时域上的TTI的帧结构,从而传输的时域密度达到了最大化。当然,也可以不将时域上的TTI占满,而仅仅通过使用相邻两次传输的RTT至少为11个TTI,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的帧结构,而进一步利用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但未被利用的8个TTI中的一个或多个TTI,从而增加传输的时间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上行SPS业务,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最大化传输的时间密度,使一个数据包在50ms内最多占用20ms的传输时间,这样就增加了一个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从而使得VoIP业务在一定的rBLER性能要求情况下,所要求的信噪比降低,因此增强了覆盖。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如图7所示,该用户设备包括:
传输模块701,用于向基站初传或重传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以及
接收模块702,用于当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指示所述传输模块701重传所述数据包。
本实施例采用了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且相邻两次传输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的方案,从而提高了现有技术中VoIP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可以至少为11个TTI。数据包最多被重传两次。
其中,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本实施例采用了相邻两次传输的往返时延RTT至少为11个TTI,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且相邻两次传输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的方案,从而最大化了现有技术中VoIP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上行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801,接收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 bundling的数据包;
步骤802,当检测到接收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返回重传指示并接收重传的所述数据包;
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本实施例采用了相邻两次传输的往返时延RTT至少为11个TTI,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且相邻两次传输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的方案,从而提高了现有技术中VoIP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可以至少为11个TTI,最多接收两次重传的所述数据包。
其中,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本实施例采用了相邻两次传输的往返时延RTT至少为11个TTI,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而不采用现有技术协议中规定的初传的数据包和重传的数据包均采用4个TTI bundling且相邻两次传输的数据包的RTT为16个TTI的方案,从而最大化了现有技术中VoIP上行数据传输时的传输的时间密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如图9所示,该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901,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处理模块902,用于检测接收模块901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当检测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向发送模块903发送重传指示;以及
发送模块903,用于向该用户设备发送重传指示。
本实施例获得的技术效果同上述实施例二中的方法实施例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可以至少为11个TTI。接收模块901接收两次重传的数据包。
其中,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或者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本发明实施例针对SPS业务,在保证发送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最大化传输的时间密度,使一个数据包在50ms内最多占用20ms的传输时间,这样就增加了一个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从而使得VoIP业务在一定的rBLER性能要求情况下,所要求的信噪比降低,因此增强了覆盖。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VoIP业务数据重传的***,该***包括基站和用户设备,其中
用户设备,用于向基站初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 bundling的数据包;以及在接收到该基站发送的该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重传该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和/或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
基站,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 bundling的数据包,检测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当检测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向该用户设备发送重传指示。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次传输的RTT可以至少为11个TTI。数据包最多被重传两次。
其中,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优选的,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或者
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本***实施例能够获得的技术效果与上述方法实施例获得的技术效果相同,可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计新的TTI bundling大小和HARQ RTT时间,解决了原有ULSPS下在FFD下仅采用TTI bundling和HARQ技术时,传输的时域密度没有最大化的问题,在保证数据包初传和重传、重传和重传不发生碰撞的同时,使得一个数据包最多占用20个TTI进行传输,在50ms内可以传输更多的冗余版本(冗余版本号按照0、2、3、1、0、2、3、1......的顺序),更加有效的利用了可用来传输的时域资源,从而达到增强UL VoIP覆盖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用户设备和基站的实施方式中,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仅是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例如相应硬件的配置要求或者软件的实现的便利考虑,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所述用户设备和基站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而且,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以是由相应的硬件实现,也可以由相应的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完成,例如,前述的传输模块,可以是具有执行前述向基站初传或重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TTI bundling的数据包功能的硬件,例如发射器,也可以是能够执行相应计算机程序从而完成前述功能的一般收发器或者其他硬件设备;再如前述的处理模块,可以是具有执行前述检测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当检测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向发送模块发送NACK消息的功能的硬件,例如处理器,也可以是能够执行相应计算机程序从而完成前述功能的一般处理器或者其他硬件设备(本说明书提供的各个实施例都可应用上述描述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2)

1.一种频分双工FDD***中传输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初传或重传上行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以及
当接收到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重传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或者,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次传输的RTT至少为11个TTI。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最多被重传两次。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9.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
传输模块,用于向基站初传或重传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或者,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以及
接收模块,用于当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所述数据包的重传指示时,指示所述传输模块重传所述数据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次传输的RTT至少为11个TTI。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最多被重传两次。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14.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17.一种频分双工FDD***中接收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
当检测到接收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返回重传指示并接收重传的所述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或者,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不同。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次传输的RTT至少为11个TTI。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多接收两次重传的所述数据包。
20.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22.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2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初传的或重传的上行半静态调度SPS业务的采用传输时间间隔TTI绑定bundling的数据包;其中,在保证传输的数据不碰撞的情况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或者,初传与第一次重传的往返时延RTT与相邻两次重传的RTT不同并且初传的数据包的TTI bundling的大小和重传数据包的TTIbundling的大小不同;
处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接收模块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当检测到所述数据包错误时,向发送模块发送重传指示;以及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指示。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次传输的RTT至少为11个TTI。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最多接收两次重传的所述数据包。
28.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6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12个TTI。
30.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第一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第二次重传的数据包采用8个TTI的bundling。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第一次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12个TTI,第二次重传与第一次重传的RTT为32个TTI。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初传的数据包采用4个TTI的bundling,重传的数据包采用16个TTI的bundling,以及重传与初传的所述RTT为24个TTI。
CN201210141497.XA 2012-05-09 2012-05-09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Active CN103391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41497.XA CN103391175B (zh) 2012-05-09 2012-05-09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PCT/CN2013/072560 WO2013166883A1 (zh) 2012-05-09 2013-03-14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41497.XA CN103391175B (zh) 2012-05-09 2012-05-09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1175A CN103391175A (zh) 2013-11-13
CN103391175B true CN103391175B (zh) 2017-07-28

Family

ID=49535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1497.XA Active CN103391175B (zh) 2012-05-09 2012-05-09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91175B (zh)
WO (1) WO20131668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27964A (zh) * 2012-05-25 2013-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
CN104378185B (zh) * 2014-12-04 2017-07-11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lte***中子帧绑定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7135051B (zh) * 2016-02-29 2020-04-28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上行数据重传的方法、设备和***
US11800548B2 (en) * 2016-10-26 2023-10-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Instant uplink access without always on feedback
CN108270527A (zh) * 2017-01-04 2018-07-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488A (zh) * 2007-06-18 2010-03-24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CN101677448A (zh) * 2008-09-19 2010-03-2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方法
CN101754268A (zh) * 2008-12-04 2010-06-23 ***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及用户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2488A (zh) * 2007-06-18 2010-03-24 Lm爱立信电话有限公司 通过发送时间间隔集束处理来增强上行链路传输
CN101677448A (zh) * 2008-09-19 2010-03-2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方法
CN101754268A (zh) * 2008-12-04 2010-06-23 ***通信集团公司 用户上行数据调度方法及用户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1175A (zh) 2013-11-13
WO2013166883A1 (zh) 201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9490E1 (en) HARQ-ACK handling for unintended downlink sub-frames
JP6194030B2 (ja) セミパーシステン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データパケットの確認応答情報をフィードバックおよび受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9179445B2 (en)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 change
US11050520B2 (en) Soft buffer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TDD systems
JP6463779B2 (ja) 制御チャネル資源割当方法及び装置
WO2018171737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5934907A (zh) 无线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3391175B (zh)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和用户设备和基站
US201100937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errors in a synchronous ul harq process
WO2013120430A1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6021883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use more transmission opportunities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topology with limited harq processes
CN104685953A (zh)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3368708A (zh) 一种pusch的重传指示方法
CN104378185A (zh) 一种用于lte***中子帧绑定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1385067B (zh) 下行数据调度harq-ack码本反馈、生成方法及装置、介质
CN10303665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90132106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378932B (zh) 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JP6736767B2 (ja) 伝送方法、移動通信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側機器
CN102916792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975624B (zh)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US8924806B2 (en) Use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transmission control
CN108337072A (zh) 一种上行数据调度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4753651B (zh) 一种用于tti捆绑用户的p-cqi传输方法与装置
JP6728410B2 (ja) 制御チャネル資源割当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