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3286A - 开闭盖 - Google Patents

开闭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3286A
CN103373286A CN2012101060640A CN201210106064A CN103373286A CN 103373286 A CN103373286 A CN 103373286A CN 2012101060640 A CN2012101060640 A CN 2012101060640A CN 201210106064 A CN201210106064 A CN 201210106064A CN 103373286 A CN103373286 A CN 1033732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
support
close lid
abutting part
articulated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60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文俊
浦本义隆
天野浩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oa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oa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oac Corp filed Critical Inoac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1060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73286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73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32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低廉地提供一种开闭盖,其能够防止由于施加载荷而导致变形或断裂。开闭盖S具有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设置的多个支承部(10)、设置用于连结相邻的支承部(10)的铰接部(20)、以及设置在每个支承部(10)中的面向导轨的每个端部处的滑动支承部(30、30)。每个滑动支承部(30)具有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形成以用于与所述导轨能滑动地接合的一对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当从开闭盖(S)的正面施加载荷时,由设置在各端部的第一抵接部(32、32)和第二抵接部(34、34)中的三个以上的抵接部将每个支承部(10)支承在一对导轨上。

Description

开闭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沿着以相对方式布置的一对导轨滑动地配置的开闭盖。
背景技术
例如,如图8所示,在安装在机动车车厢内的底板托架FC中,在托架主体100内部限定有向上开放的物品容纳部102。作为用于开启和闭合物品容纳部102的上部开口104的盖构件,已知采用开闭盖S1的盖构件。分别设置在开闭盖S1的一端的滑动支承部74以及设置在另一端的滑动支承部74与夹着物品容纳部102相对地配置左右的一对导轨L1、L2的接合允许开闭盖S1能够沿着导轨L1、L2在前后方向上滑动。
开闭盖S1在物品容纳部102闭合的状态下大约水平地并且平坦地在托架主体100的顶面上延伸。并且,在物品容纳部102开放的状态下,它以弯曲的方式容纳在托架主体100的后侧内部。因此,要求开闭盖S1变形为平坦状态和弯曲状态。此外,开闭盖S1在物品容纳部102闭合的情况下可以具有物品或手臂(肘)可以放置在其顶面上、在上下车厢期间手可以放置在其上等的方式。因此,要求开闭盖S1具有允许它变形为弯曲状态的挠性和支承一定程度载荷的刚性。于是,如图9和图10所示,常规的开闭盖S1具有用软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成形的板构件60、以及用比软树脂硬的硬树脂(聚乙烯、聚丙烯、ABS、聚碳酸酯等)成形的肋构件70。也就是说,常规的开闭盖S1通过所谓的多色成形方法来生产,并且采用由具有不同硬度的两种或更多类型的树脂成形的常规开闭盖S1。
在板构件60中,单元部62以及比单元部62薄的铰接部64沿着滑动方向交替地形成,以便在每个铰接部64中能够进行弹性弯曲变形。并且,每个肋构件70包括沿着单元部62延伸的肋部72、以及分别设置在肋部72的一端和另一端的滑动支承部74、74。各个肋构件70沿着滑动方向分别地彼此分离,其中肋部72与板构件60的单元部62配合,并且每个滑动支承部74从板构件60向侧面伸出。因而,每个肋构件70的各个滑动支承部74、74与相应导轨L1、L2的槽部114的接合允许开闭盖S1能够沿着导轨L1、L2滑动。以这种方式设计的开闭盖S1例如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专利公开No.2008-2409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每个肋构件70处于两个滑动支承部74、74与导轨L1、L2的槽部114接合的形态中。因而,当从开闭盖S1的正面施加载荷时,如图11(a)所示,它由导轨L1、L2以连接两个滑动支承部74、74的抵接点P1、P2的线B1变成一条直线的两点支承的形态支承。而且,两个滑动支承部74、74的抵接部74A、74A为球体形状,以便于减小相对于导轨L1、L2的槽部114的摩擦阻力。因此,当在沿着滑动方向从线B1偏移的位置处对肋部72施加载荷时,肋构件70结果会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移位。因而,如图11(b)所示,当对板构件60的铰接部64施加载荷时,与铰接部64相邻的两个肋构件70开始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反向地旋转移位。因此,由于在铰接部64上的应力集中,所以有板构件60可能在铰接部64处会断裂的担心。此外,当对开闭盖S1的正面施加载荷时,在肋部72下降的状态下,肋构件70不能显示出预先设计的刚性。因此存在肋构件70可能会断裂的可能担心。
因此,本发明具有低廉地提供一种防止由于施加载荷而导致的变形或断裂的开闭盖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及为了实现意向目标,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一种开闭盖,能沿着以相对方式布置的一对导轨滑动地配置,包括:
支承部,其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设置,用于支承施加到所述开闭盖的载荷;
铰接部,其具有挠性以连结相邻的支承部;
一对抵接部,其沿着所述滑动方向排列地形成在每个所述支承部中的面向所述导轨的每个端部处,能滑动地与所述导轨接合,
其中所述开闭盖构造为,
所述支承部以及所述抵接部由相同材料一体成形,并且
当从所述开闭盖的正面施加载荷时,由各端部设置两个的共计四个抵接部中的三个以上的抵接部将每个支承部支承在所述一对导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当对开闭盖施加载荷时,由对于各端部的每个分别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形成两个的共计四个各抵接部中的三个以上的抵接部将每个支承部支承在一对导轨上,这因此防止支承部由于施加到开闭盖的正面上的应力而绕着沿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移位。
在第二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所述铰接部由比所述支承部及所述抵接部的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开闭盖中,当从所述开闭盖的正面在每个支承部上施加载荷时,应力不大可能集中在连结所述支承部的铰接部上,从而能够由比每个支承部的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具有挠性并且能够支承载荷的铰接部。
在第三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所述支承部、所述铰接部和所述抵接部由相同材料一体成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开闭盖中,当从所述开闭盖的正面在每个支承部上施加载荷时,应力不大可能集中在连结所述支承部的铰接部上,从而能够与所述支承部一体地设置铰接部,该铰接部通过由与每个支承部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为比所述支承部更薄而具有挠性并且能够支承载荷。这样,因为能够使用仅一种成形材料来在一个步骤中一体地成形开闭盖,所以材料成本可以是低廉的,并且能够减少成形操作的工时,以及保持生产成本较低,从而能够低廉地生产所述开闭盖。此外,所述开闭盖由一种成形材料一体成形,这因此防止所述开闭盖局部地脱离。
在第四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每个所述支承部夹着该支承部的滑动方向的中央在各端部设置有一对抵接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即使在所述支承部中的从滑动方向的中央偏移的位置(比中央更靠近所述铰接部的位置)对所述支承部施加载荷,所述支承部也不大可能绕着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移位。
在第五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所述支承部以从所述铰接部朝向背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一对抵接部设置在比所述铰接部更靠背侧的部位,
所述铰接部允许所述开闭盖变形为相邻的支承部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的平坦状态以及它们互相接近的弯曲状态,并且
在所述开闭盖的平坦状态下,夹着所述铰接部相邻的所述抵接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铰接部,互相相对的面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开闭盖由于所述铰接部的变形而变形为相邻的所述支承部沿着滑动方向接近的弯曲状态。并且,在所述开闭盖的平坦状态下,夹着所述铰接部相邻的所述抵接部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铰接部,互相相对的面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并且因此,即使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一对抵接部之间的滑动方向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当所述开闭盖变形为弯曲状态时它们也不变成互相接触,从而也不防止所述开闭盖变形为弯曲状态。此外,设置于所述支承部的一对抵接部之间的滑动方向的间隙可以是较大的,这因此在所述开闭盖的平坦状态下会提高施加载荷时的所述支承部的稳定性。
在第六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每个所述支承部的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所述一对导轨的相对方向的两个端部处最小,并且在相对方向的中央部处比在两个端部处大。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即使对所述支承部施加载荷,所述支承部也不大可能沿着与滑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挠曲地变形,从而防止了应力集中在所述铰接部上。
在第七方面中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是每个所述抵接部构造为抵接所述导轨的面形成为弯曲形状而与所述导轨点接触。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每个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点接触,并且因此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设置的一对抵接部总是在沿着滑动方向彼此远离的位置处抵接,从而相对于所述导轨稳定地支承所述支承部。此外,因为每个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导轨之间的摩擦阻力变得较小,所以所述开闭盖能够以较小的动力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开启和闭合所述开闭盖的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开闭盖,能够低廉地生产该开闭盖,并且防止由于施加载荷而导致其变形或断裂。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实施例1的开闭盖的俯视图,以及图1(b)为该开闭盖的侧视图。
图2(a)为根据实施例1的开闭盖的立体图,以及图2(b)为表示构成该开闭盖的其中一个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3(a)为表示所述支承部借助四点支承由一对导轨支承的说明图,四点支承由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每个支承部的一端的一对抵接部以及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每个支承部的另一端的一对抵接部提供,以及图3(b)为从侧面观察的3(a)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根据实施例1的开闭盖用作底板托架的盖构件的状态的说明立体图。
图5为表示根据实施例2的开闭盖的立体图。
图6为以放大表示构成根据实施例2的开闭盖的其中一个支承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为表示根据实施例2的开闭盖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常规开闭盖用作底板托架的盖构件的状态的说明立体图。
图9(a)为常规开闭盖的俯视图,以及图9(b)为常规开闭盖的侧视图。
图10(a)为常规开闭盖的立体图,以及图10(b)为表示构成常规开闭盖的其中一个肋部的立体图。
图11(a)为表示所述肋部借助两点支承由一对导轨支承的说明图,两点支承由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每个肋部的一端的抵接部以及滑动支承部设置在每个肋部的另一端的抵接部提供,以及图11(b)为从侧面观察的图11(a)中的状态的说明图,并且表示由于从上方施加外力而使肋部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地移位。
附图标记说明
10、210:支承部
20、220:铰接部
32、232:第一抵接部(抵接部)
34、234:第二抵接部(抵接部)
H:      高度(沿着厚度方向)
L1、L2: 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下文将参考附图,借助优选实施例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开闭盖。虽然在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例示了用作底板托架FC的盖构件的开闭盖,但是本申请的开闭盖所使用的对象不限于该底板托架。在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在开闭盖S为水平并且平坦的状态下,开闭盖S的滑动方向称为“长度方向”,与滑动方向水平地正交的方向(两个导轨L1、L2的相对方向)称为“宽度方向”,以及与滑动方向竖直地正交的方向称为“厚度方向”。
实施例1
在上面配置有实施例1的开闭盖S的底板托架FC中,如图4所示,在托架主体100中的前后方向的后侧内部限定有向上开放的物品容纳部102。并且,物品容纳部102的上部开口104设计为用开闭盖S可开启且可闭合地覆盖。在托架主体100内部,以沿着托架主体10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夹着物品容纳部102沿托架主体100的宽度方向相对的方式设置有一对导轨L1、L2。此外,实施例1的开闭盖S通过使后面描述的每个滑动支承部30、30分别与导轨L1、L2接合而被允许可沿着导轨L1、L2滑动。
如图4所示,每个导轨L1、L2沿着宽度方向形成为对称形状,并且设置有在物品容纳部102的上部开口104的侧缘处沿着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线性部110、以及从线性部110的后部以圆弧的方式以给定曲率向下弯曲超过物品容纳部102的后部的弯曲部112。在每个导轨L1、L2中,在彼此相对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从线性部110延伸到弯曲部112的槽部114,并且滑动支承部30、30与各槽部114面对以与其接合。
如图1到图4所示,实施例1的开闭盖S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地设置用于支承施加到开闭盖S的载荷的支承部10、以将两个支承部10连结在相邻的支承部10之间的方式形成的铰接部20、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支承部10中的与一个导轨L1相对的一个端部10A处以及每个支承部10中的与另一个导轨L2相对的另一个端部10B处的滑动支承部30、30。并且,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为构成开闭盖S的支承部10、铰接部20以及滑动支承部30由一种类型的成形材料通过注射成形模具一体成形的成形构件。作为成形材料,优选地采用合成树脂,例如硬质聚乙烯(PE)以及聚丙烯(PP),而不是热塑性弹性体。
在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中,共计18个支承部10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地设置,并且沿着宽度方向对称地形成。如图1(a)和图2(b)所示,每个支承部10以适合于两个导轨L1、L2之间的间隙的长度,沿着宽度方向形成为细长形状,并且形成为从铰接部20朝向开闭盖S的背侧突出的形状。每个支承部10设置有构成开闭盖S的正面外板的板部12、沿着开闭盖S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梁部14、沿着开闭盖S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梁部14间隔开并且与第一梁部14平行的第二梁部16、以及将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互相连接的多个连接部18。每个连接部18沿着宽度方向以每个预定间隙设置在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之间,并且包括第一梁部14、第二梁部16以及每个连接部18的支承部10构造为在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之间限定有空间的所谓梯子状肋结构。
如图2(b)和图3(b)所示,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沿着开闭盖S的长度方向形成为对称形状,并且设计为厚度方向的高度设定得比长度方向的宽度大。并且,如图1(b)和图3(b)所示,在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中,长度方向的宽度在铰接部20侧(外板12侧)最大(G1),并且随着远离铰接部20逐渐变小而在与铰接部20相对的末端成为最小(G2)。并且,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形成为,当为了方便起见而沿着宽度方向划分成四个相等部分时,与两个中间部分相对应的部分中的高度为最大(H1),而支承部10的一个端部10A和另一个端部10B处的高度为最小(H2)。此外,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中朝向一个端部10A的部分形成为倾斜形状,以便随着从中央靠近一个端部10A高度逐渐变小。此外,朝向另一个端部10B的部分形成为倾斜形状,以便随着从中央靠近另一个端部10B时高度逐渐变小。因而,在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之间限定有空间的作为肋结构的支承部10确保与在两个梁部14和16 之间的空间填充有硬树脂的情况下的刚性等同的刚性,以便即使从上方对宽度方向的中间部施加载荷,也不大可能发生宽度方向的挠曲变形或扭转变形。
如图1(b)和图3(b)所示,包括第一梁部14与第二梁部16的每个支承部10形成为长度方向的宽度在铰接部20侧(外板12侧)最大(W1)。并且它形成为随着远离铰接部20,长度方向的宽度逐渐变小,而在与铰接部20相对的末端成为最小(W2)。也就是说,支承部10以朝向开闭盖S的背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从开闭盖S的宽度方向的外侧观察的形状随着远离铰接部20逐渐变细而形成梯形形状。
如图1到图3所示,铰接部20与沿着长度方向彼此相邻的支承部10、10的板部12一体地形成,以在面对厚度方向的正面的位置处横向排列地连接每个支承部10。此外,铰接部20形成为比支承部10薄,以允许弹性挠性变形或弯曲变形。并且,铰接部20设计为在与其正面间隔开的支承部10的背侧变得接近并且彼此相邻的一个支承部10的第一梁部14与另一个支承部10的第二梁部16实现互相接触之前可变形。如上所述,夹着铰接部20彼此相邻的两个支承部10之间的间隙形成为梯形形状,并且因此在开闭盖S的平坦状态下,在铰接部20侧最窄,并且随着远离铰接部20逐渐变大。铰接部20的厚度设定为大约0.5mm。因此,它设计为,即使它由具有需要刚性的硬合成树脂的成形材料形成,在相邻的支承部10、10实现互相接触之前,弹性挠性变形或弯曲变形也可以是可能的,并且此外,即使当相邻的支承部10、10在实现互相接触之前被弯曲时,也不发生由于塑性变形导致的断裂。
接下来,将参考图1到图3描述沿着每个支承部10的宽度方向设置在一个端部10A和另一个端部10B处的每个滑动支承部30。设置在每个支承部10的一个端部10A的滑动支承部30和设置在另一个端部10B处的滑动支承部30沿着宽度方向对称地形成,并且因此将对相同部分分配相同的参考标记。每个滑动支承部30沿着厚度方向设置在比铰接部20更靠背侧的部位,并且设置有第一抵接部32以及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与第一抵接部32间隔开的第二抵接部34。每个第一抵接部32以从支承部10中的第一梁部14的端部水平地伸出的方式形成,以沿着宽度方向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并且设置有连接到第一梁部14的端部的臂部32A和形成在臂部32A的末端的抵接突出部32B。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抵接突出部32B形成为绕着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J2的圆形形状。并且,抵接突出部32B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面形状,而其外周面以向外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弯曲形状,以便于它们形成为具有允许它们伸到导轨L1、L2的槽部114中的直径。此外,抵接突出部32B设计为,外周面可以与槽部114的底面114A、上表面114B以及侧面114C的每个进行点接触。臂部32A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大约矩形,并且臂部32A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与第一梁部14的连接部处较大,使得对于第一梁部14,不太可能发生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挠曲变形。
并且,各滑动支承部30的第二抵接部34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为与第一抵接部32对称的形状,并且设置有连接到第二梁部16的端部的臂部34A和形成在臂部34A的末端的抵接突出部34B。每个第二抵接部34以从支承部10中的第二梁部16的端部水平地伸出的方式形成,以沿着宽度方向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并且设置有连接到第二梁部16的端部的臂部34A和形成在臂部34A的末端的抵接突出部34B。如图3(a)和图3(b)所示,当沿着长度方向观察时,抵接突出部34B形成为绕着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J2的圆形形状。并且,抵接突出部34B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形成为平面形状,而其外周面以向外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弯曲形状,以便于它们形成为具有允许它们伸到导轨L1、L2的槽部114中的直径。此外,抵接突出部34B设计为,外周面可以与底面114A、上表面114B以及侧面114C的每个进行点接触。第二梁部34的臂部34A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大约矩形,并且臂部34A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与第二梁部16的连接部处较大,使得对于第二梁部16,不太可能发生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挠曲变形。
如图3(b)所示,每个滑动支承部30与形成有滑动支承部30的支承部10的梯形形状一致地形成为从铰接部20侧朝向远离铰接部20的一侧逐渐变细的形状。也就是说,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与第二抵接部34相对的端面上的远离铰接部20的部分与支承部10的第一梁部14的倾斜外壁一致地形成为倾斜形状。相似地,滑动支承部30的第二抵接部34与第一抵接部32相对的端面上的远离铰接部20的部分与支承部10的第二梁部16的倾斜外壁一致地形成为倾斜形状。由此,在开闭盖S的平坦状态下,设置于一个支承部10中的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与设置于彼此相邻的另一个支承部10中的滑动支承部30的第二抵接部34之间的间隙在远离铰接部20的一侧比在铰接部20侧大。因而,在每个滑动支承部30中,即使第一抵接部32与第二抵接部34之间的间隙沿着长度方向设定得较大,当相邻的支承部10、10由于铰接部20的弹性变形而姿势移位为接近时,也防止了相邻的滑动支承部30、30的第一抵接部32与第二抵接部34互相接触。
并且,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一个端部10A和另一个端部10B的两个端部处设置有滑动支承部30、30的每个支承部10借助四点支承由一对导轨L1、L2支承,四点支承由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以及另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这四个抵接部提供。也就是说,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每个抵接部32、34抵接一个导轨L1中的槽部114的底面114A的接触点P1、P2以及另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每个抵接部32、34抵接另一个导轨L2中的槽部114的底面114A的接触点P3、P4具有形成以四边形形状延伸的线B的关系。
因而,当从正面对板部12施加载荷时,每个滑动支承部30中的各第一抵接部32和各第二抵接部34的四个抵接部抵接一对导轨L1、L2,从而防止了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J1的旋转移位,这允许稳定地支承每个支承部10。如果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各第一抵接部32和各第二抵接部34的共计四个抵接部的至少三个以上的抵接部抵接一对导轨L1、L2,则防止了旋转移位从而允许对支承部10稳定地支承。
在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中,在作为底板托架FC的前侧的支承部10的板部12上设置有向上突出并且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握持部46,该握持部46具有与支承部1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约相同的尺寸。因而,用手指尖部握持握持部46允许容易地进行开闭盖S的滑动操作。
在上述的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中,设置在每个支承部10的一个端部10A处的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分别伸到设置在托架主体100中的一个导轨L1的槽部114以与之接合。并且,设置在每个支承部10的另一个端部10B处的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分别伸到另一个导轨L2的槽部114中以与之接合。由此允许开闭盖S能滑动地配置在托架主体100中。当开闭盖S以面对物品容纳部102的上部开口104的方式朝向托架主体100的前方滑动时,每个支承部10的滑动支承部30、30变成定位在每个导轨L1、L2的线性部110处,以提供像一块平板的平坦状态,这允许完全覆盖上部开口104(参见图4)。
此外,在物品容纳部104的上部开口104被完全覆盖的平坦状态下,即使通过在向上朝向的正面上放置物品或乘客的手臂,在其上放置手等而从上方对其施加一定程度的载荷,实施例1的开闭盖S也能够适当地维持平坦状态。也就是说,沿着厚度方向从正面接收了载荷的每个支承部10能够稳定地保持其姿势,而没有旋转移位,这是因为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和另一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的共计四个抵接部的至少三个以上的抵接部实现抵接各导轨L1、L2中的槽部114的底面114A。此外,每个支承部10构成包括第一梁部14、第二梁部16以及连接部18的肋结构,并且具有刚性,使得即使从板部12的上方施加载荷,也能够减少宽度方向的挠曲变形和扭转变形。
另一方面,当开闭盖S朝向托架主体100的后侧滑动时,长度方向的后侧的支承部10设计为首先移动到每个导轨L1、L2的弯曲部112。当支承部10移动到每个导轨L1、L2的弯曲部112时,设置在支承部10的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的抵接突出部32b和第二抵接部34的抵接突出部34b变成抵接每个导轨L1、L2的槽部的上表面114B。由此,在移动到每个导轨L1、L2的弯曲部112的相邻支承部10、10中,两个支承部10、10之间的铰接部20弹性地变形,这允许另一个支承部10相对于一个支承部10移位姿势。然后,如图1(b)所示,开闭盖S由于每个铰接部20的弹性变形而变形为具有与每个导轨L1、L2的弯曲部112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弯曲状态。
这样,在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中,当从开闭盖S的正面施加载荷时,构成开闭盖S的每个支承部10在各第一抵接部32和各第二抵接部34(共计四个)的三个以上的抵接部处由一对导轨L1、L2支承,其中针对设置于一个端部10A和另一个端部10B的每个的滑动支承部30、30设置两个抵接部,以便支承部10不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J1旋转地移位。而且,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夹着支承部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地设置在一个端部10A和另一个端部10B,使得即使在从中央偏移的位置(比中央更靠近铰接部20的位置)处对支承部10施加载荷,支承部10也不太可能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J1旋转地移位。也就是说,在实施例1的开闭盖S中,当从正面在每个支承部10施加载荷时,应力不太可能集中在连结支承部10的铰接部20上,从而能够更薄地形成铰接部20。由此,铰接部20即使用与用于形成支承部10和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成形材料相同的成形材料形成为薄的,也能够具有挠性。因而,能够使用相同的硬树脂一体地成形支承部10、铰接部20和滑动支承部30。也就是说,因为对于开闭盖S,能够仅使用一种成形材料来在一个步骤中一体地成形开闭盖S,所以材料成本可以是低廉的,并且还能够减少用于成形操作的工时,从而保持生产成本较低。
此外,如上所述,开闭盖S由一种成形材料一体地成形,这因此防止支承部10和铰接部20从它们之间的边界部脱离。同样,还防止支承部10和滑动支承部30的每个从它们之间的边界部脱离,从而不会有由于脱离而不能使用开闭盖S的情况。
并且,设置在一个支承部10的滑动支承部30第一抵接部32与设置在另一个支承部10的滑动支承部30第二抵接部34的夹着铰接部20互相相对的面,以随着远离铰接部20而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的方式来形成,其中一个支承部10与另一个支承部10彼此相邻。因而,即使滑动方向的间隙设定得较大,当开闭盖S变形为弯曲状态时,滑动支承部30中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也不会互相接触,从而不防止开闭盖变形为弯曲状态。此外,滑动支承部30中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之间的滑动方向的间隙可以是较大的,这因此即使当在开闭盖S的平坦状态下施加载荷时,也提高支承部10的稳定性。
并且,每个支承部10构成一起具有沿着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一梁部10和第二梁部10以及用于连结两个梁部14、16的连接部18的肋结构,并且因此能够具有如果受到可想到的载荷则不太可能导致挠曲变形或扭转变形的刚性。特别地,每个支承部10的第一梁部14和第二梁部1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高度设计为设定得较大,使得能够在挠曲变形受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地接收从正面施加到开闭盖S的载荷。此外,每个支承部10形成为长度方向的尺寸随着沿厚度方向与铰接部20间隔开而逐渐变细的梯形形状,从而不会防止开闭盖S由于铰接部20的变形而变形为弯曲状态。
并且,每个滑动支承部30、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与每个导轨L1、L2之间的摩擦阻力限制为较低,并且因此开闭盖S能够以较小的动力来滑动地移动,从而能够提高开启和闭合开闭盖S的可操作性。
此外,因为在每个支承部10的第一梁部14和第二梁部16之间限定有空间,所以能够实现开闭盖S的重量减小,并且成形材料的使用量还较少,这能够保持生产成本较低。而且,因为成形材料的使用量较少,所以还能够防止当成形时在开闭盖S的外表面上的与支承部10相对应的部位处发生成形凹痕的缺陷。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开闭盖S2与实施例1等同地能滑动地配置在底板托架FC的一对导轨L1、L2处,并且设计为允许开启和闭合物品容纳部102的上部开口104。如图5到图7所示,实施例2的开闭盖S2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地设置,并且设置有用于支承施加到开闭盖S2的载荷的支承部210、以连结相邻的支承部210、210的方式形成的铰接部220、以及设置在每个支承部210中的与一个导轨L1相对的一个端部210A和与另一个导轨L2相对的另一个端部210B的每个中的滑动支承部230、230。在实施例2的开闭盖S2中,支承部210和滑动支承部230、230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开闭盖S2中,比支承部210和滑动支承部230、230更柔软的铰接部220与支承部210和滑动支承部230、230分离地形成。
在实施例2的开闭盖S2中,在构成开闭盖S2的正面的板状铰接部220的背侧,沿着长度方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在实施例2中为18个)支承部210。实施例2的支承部210设置有与铰接部220的背侧配合的板部212、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梁部214、沿着长度方向与第一梁部214间隔开并且与之平行地延伸的第二梁部216、以及用于连接第一梁部214和第二梁部216的多个连接部218。实施例2的支承部210具有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支承部1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图7中示出的支承部210的尺寸关系(G1、G2、H1、H2、W1、W2)设计为与在实施例1中例示的支承部10的尺寸关系(G1、G2、H1、H2、W1、W2)相同。作为形成支承部210和滑动支承部230、230的成形材料,优选地采用合成树脂,例如更硬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以及聚碳酸酯(PC),而不是热塑性弹性体。
实施例2的滑动支承部230设置在沿着厚度方向比铰接部20更靠背侧的部位,并且设置有第一抵接部232和设置为沿着长度方向与第一抵接部232间隔开的第二抵接部234。第一抵接部232以从支承部210中的第一梁部214的端部水平地伸出的方式形成,以沿着宽度方向定位在同一轴线上,并且设置有连接到第一梁部214的端部的臂部232A和形成在臂部232A的末端的抵接突出部232B。并且,第二抵接部234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与第一抵接部232对称的形状,并且设置有连接到第二梁部216的端部的臂部234A和形成在臂部234A的末端的抵接突出部234B。实施例2的滑动支承部230具有与实施例1的滑动支承部3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并且相对于其他部分例如导轨L1、L2的关系与实施例1的关系相同。
如图5到图7所示,实施例2的铰接部220是与支承部210分离的板体,并且由具有挠性的软泡沫例如氨基甲酸乙酯等构成。例如,实施例2的开闭盖S2通过将发泡材料注入模具中,使构成铰接部220的软泡沫发泡成形并且使支承部210与铰接部220配合来形成,在该处形成有滑动支承部230的支承部210设置在该模具中。实施例2的开闭盖S2可以通过使用粘合剂等使单独形成的支承部210与铰接部220彼此配合来形成。如图7所示,支承部210以板部212嵌入在铰接部220的背侧的方式配置,以较大地确保支承部210与铰接部220之间的配合面积。当由软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泡沫形成铰接部220时,优选地由ABS或PC或它们的组合形成支承部210,因为这允许铰接部220与支承部210之间的粘合性更好。
实施例2的开闭盖S2展示出与实施例1同样的功能和效果。也就是说,实施例2的支承部210借由四点支承由一对导轨L1、L2支承,四点支承由一个滑动支承部230的第一抵接部232和第二抵接部234以及另一个滑动支承部230的第一抵接部232和第二抵接部234的四个抵接部提供。由此,当从正面对开闭盖S2施加载荷时,每个滑动支承部230中的各第一抵接部232和各第二抵接部234的四个抵接部抵接一对导轨L1、L2,从而防止了绕着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旋转移位,这允许稳定地支承每个支承部210。如果每个滑动支承部230的各第一抵接部232和各第二抵接部234的共计四个抵接部的至少三个以上的抵接部抵接一对导轨L1、L2,则防止了旋转移位,从而允许对支承部210稳定地支承。
实施例2的开闭盖S2构造为防止支承部210的旋转移位,以便铰接部220可以由比支承部210和滑动支承部230更柔软的材料例如软泡沫形成。这样,铰接部220由柔软的材料形成允许用较小的动力使开闭盖S2滑动地移动,从而提高开启和闭合开闭盖S2的可操作性。而且,在铰接部220中,不仅相邻的支承部210、210之间的区域被弯曲,而且覆盖支承部210的正面的区域也被拉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开闭盖S2的可操作性。此外,开闭盖S2由表面由柔软泡沫形成的铰接部220构成,这当触摸它时允许舒适的感觉,从而它也可以用作扶手。
(变更)
(1)支承部10的配置数量不限于实施例中例示的数量,并且可以根据上部开口104的开口大小来增加或减少。
(2)每个滑动支承部30的第一抵接部32和第二抵接部34可以以例如形成为一体地连接有各自的臂部32A、34A的单个构件的方式来构造,以便各抵接突出部32B、34B的各抵接点与导轨L1、L2的槽部114点接触。并且,各抵接突出部32B、34B还可以设计为具有不与导轨L1、L2的槽部114接触的与其连接的部分。
(3)本申请的开闭盖S除了安装在实施例所示的机动车中的底板托架FC以外,可用作各种盖构件、分隔构件、遮蔽构件等。

Claims (7)

1. 一种开闭盖(S),能沿着以相对方式布置的一对导轨(L1、L2)滑动地配置,该开闭盖(S)包括:
支承部(10),其沿着滑动方向排列地设置,用于支承施加到所述开闭盖(S)的载荷;
铰接部(20),其具有挠性以连结相邻的支承部(10);
一对抵接部(32、34),其沿着所述滑动方向排列地形成在每个所述支承部(10)中的面向所述导轨(L1、L2)的每个端部处,能滑动地与所述导轨(L1、L2)接合,
其中所述开闭盖(S)构造为,
所述支承部(10)以及形成在所述支承部(10)的每个端部处的所述一对抵接部(32、34)由相同材料一体成形,并且
当沿着所述开闭盖(S)的厚度方向对所述开闭盖(S)的正面施加载荷时,由设置在各个支承部(10)的各端部的两对即四个所述抵接部(32、34)中的三个以上的所述抵接部将所述各个支承部(10)支承在所述一对导轨(L1、L2)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所述铰接部(20)由比所述支承部(10)和所述抵接部(32、34)的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所述支承部(10)、所述铰接部(20)和所述抵接部(32、34)由相同材料一体成形。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每个所述支承部(10)设置有所述一对抵接部(32、34),所述一对抵接部设置在所述支承部(10)的滑动方向的中央的两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
所述支承部(10)以从所述铰接部(20)朝向背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并且所述一对抵接部(32、34)设置在比所述铰接部(20)更靠背侧的部位,
所述铰接部(20)允许所述开闭盖(S)变形为相邻的支承部(10)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的平坦状态以及它们互相接近的弯曲状态,并且
在所述开闭盖(S)的平坦状态下,夹着所述铰接部(20)相邻的所述抵接部(32、34)形成为,随着远离所述铰接部(20),互相相对的面沿着滑动方向互相远离。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每个所述支承部(10)的与所述滑动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在所述一对导轨(L1、L2)的相对方向的两个端部处最小,并且在相对方向的中央部处比在两个端部处大。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盖(S),其中每个所述抵接部(32、34)构造为抵接所述导轨(L1、L2)的面形成为弯曲形状而与所述导轨(L1、L2)点接触。
CN2012101060640A 2012-04-12 2012-04-12 开闭盖 Pending CN1033732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60640A CN103373286A (zh) 2012-04-12 2012-04-12 开闭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60640A CN103373286A (zh) 2012-04-12 2012-04-12 开闭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3286A true CN103373286A (zh) 2013-10-30

Family

ID=4945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60640A Pending CN103373286A (zh) 2012-04-12 2012-04-12 开闭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37328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3235A (zh) * 2013-12-31 2015-07-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轨结构及采用该滑轨结构的履带式置物盒
CN112166078A (zh) * 2018-05-16 2021-01-01 株式会社利富高 滑动式盖构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2024A (en) * 1978-05-25 1979-07-24 Shanley John P Container having slideable closure means
US20020030375A1 (en) * 2000-09-11 2002-03-14 Nifco Inc. Storage device
US20030052129A1 (en) * 2001-09-19 2003-03-20 Nifco Inc. Article storage device and shutter used therein
CN1740507A (zh) * 2004-08-23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门装置
US20070045366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Nifco Inc. Door shutter
US20120024857A1 (en) * 2010-07-30 2012-02-02 Toyoda Gosei Co., Ltd. Roller shutter type storage contain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2024A (en) * 1978-05-25 1979-07-24 Shanley John P Container having slideable closure means
US20020030375A1 (en) * 2000-09-11 2002-03-14 Nifco Inc. Storage device
US20030052129A1 (en) * 2001-09-19 2003-03-20 Nifco Inc. Article storage device and shutter used therein
CN1740507A (zh) * 2004-08-23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门装置
US20070045366A1 (en) * 2005-08-30 2007-03-01 Nifco Inc. Door shutter
US20120024857A1 (en) * 2010-07-30 2012-02-02 Toyoda Gosei Co., Ltd. Roller shutter type storage contain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3235A (zh) * 2013-12-31 2015-07-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滑轨结构及采用该滑轨结构的履带式置物盒
CN104743235B (zh) * 2013-12-31 2017-01-25 张煜爽 滑轨结构
CN112166078A (zh) * 2018-05-16 2021-01-01 株式会社利富高 滑动式盖构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6971B2 (en) Shutter
CN101233978B (zh) 带可变形靠背的椅子
CN102669982A (zh) 具有倾斜靠背的椅子
US9193286B2 (en) Vehicle seat
CN102817892A (zh) 紧固件
CN101870275B (zh) 物品表面结构
CN100581626C (zh) 一种手套及用于手套的加固设施
CN104334986B (zh) 冰箱
JP5419218B2 (ja) ダクト入り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CN104379441B (zh) 用于液化天然气储罐的主要屏障的加强构件固定装置
CN102843931A (zh) 具有波状弹性靠背的座椅结构
US10023087B2 (en) Vehicle seat
CN103373286A (zh) 开闭盖
CN10356890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装置
JP2018525279A (ja) 自転車シート、及び自転車サドル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2653230B (zh) 燃料箱的缓冲部件的安装结构
CN102398536A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设备
EP2865582A1 (en) Frp member
CN106163335A (zh) 座椅***
JP201903829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4019127A (zh) 滚动体收纳件
CN112677886A (zh) 储物箱和组件
JP5674416B2 (ja) シャッタ
CN101590830A (zh) 车门内饰板
JP5763422B2 (ja) シャッ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