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44260B -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44260B
CN103244260B CN201310182783.5A CN201310182783A CN103244260B CN 103244260 B CN103244260 B CN 103244260B CN 201310182783 A CN201310182783 A CN 201310182783A CN 103244260 B CN103244260 B CN 103244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centric bushing
transmission shaft
gear
eccentric
jou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827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44260A (zh
Inventor
沈大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3101827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2442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44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260A/zh
Priority to EP14797289.7A priority patent/EP3037645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4/000072 priority patent/WO201418346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44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44260B/zh
Priority to US14/938,836 priority patent/US9726078B2/en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8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 variable crank stroke leng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5/00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 F02D15/02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by alteration or displacement of piston stro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Shafts, Cranks, Connecting Bars, And Related B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和活塞连杆总成上,包括有执行电机、蜗杆、蜗轮、中心齿轮、第一传动轴、若干传动轴、第一偏心套、若干偏心套、第一偏心套前齿轮、若干偏心套前齿轮、若干偏心套后齿轮、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轴后齿轮、若干传动轴前齿轮和若干传动轴后齿轮,其中,第一传动轴轴线与曲轴轴线成一夹角α≠0,其余各传动轴轴线与曲轴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而不重合,或者成一不为零的夹角。本发明通过驱动和传动机构依次驱动各连杆轴颈上的偏心套旋转一角度来实现内燃机冲程长度的改变,以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和膨胀比,使内燃机无论全负荷还是部分负荷在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冲程在一个热力循环中发生有利于提高内燃机效率的改变。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各类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内燃机是当今世界上带有革命性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内燃机技术,对减少碳排放、减少石油类产品和生物燃料等燃料的消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全球已有成千上万项涉及该领域的发明专利,但至今仍无商品内燃机上市,其暗含着攻克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内燃机技术的难度。
1891年由Kitson先生在美国专利460,642中首次提出这种在一个热力循环中通过使安装在连杆轴颈上的偏心套旋转,而使其四个冲程长度均发生改变的结构。
1977年由Clarke先生在美国专利4,044,629中,提出了对上述结构的改进,增加了对偏心套旋转角度的改变机构,使内燃机方便地应用于各种不同工况。这个改进使内燃机效率可以超过米勒循环,或阿特金森循环的效果。可惜该专利提出的机构只能在单缸内燃机上进行,限制了该专利的应用。
1999年由Gonzalez先生提出的美国专利5,927,236和很多其它类似专利均能达到Clarke先生专利的相同或相似效果,但均因为使曲轴的强度大大减少,或者整套驱动机构过于复杂,难以实现可靠和低成本化而无法达到实用的程度。
2002年由De Gooijer先生提出的美国专利6,349,684,实现了与Clarke先生专利中同样的功能,并且其机构能够在两缸、四缸和V型内燃机上使用。由此产生了著名的GoEngine,使内燃机效率得到大大地提升。该专利所述的机构相对比较简单,但该机构行星齿轮安放在曲轴主轴颈中,为了保证行星齿轮的运行,在主轴颈中挖出一个巨大的空间用于安放行星齿轮机构,这使得曲轴主轴颈强度大大减小;同时,限于结构,其连杆轴颈直径较小,行星齿轮直径也小,难以通过加大尺寸来提高曲轴强度;此外,齿环的直径较大,也使行星齿轮与齿环的啮合速度很高,且齿环刚性不足,影响了内燃机的NVH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在曲轴连杆轴颈上安装偏心套并通过旋转该偏心套来改变压缩比,在内燃机较小负荷条件下,增加压缩比、膨胀比,同时减小排气冲程长度,增加缸内EGR率,减少吸气冲程长度,减少泵气损失,提高内燃机效率;而在内燃机较大负荷条件下,降低内燃机压缩比,增加充气容量,提高内燃机的输出,同时防止内燃机产生爆震。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和活塞连杆总成上,所述的曲轴包括有第一主轴颈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主轴颈和第一连杆轴颈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连杆轴颈,所述的活塞连杆总成包括有连杆大头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颈上开设有第一支承园柱孔,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夹角α≠0,所述若干主轴颈上各自开设有一支承园柱孔,各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而不重合,或者成一不为零的夹角;
所述的装置包括有:
执行电机;
蜗杆,与所述执行电机固定连接且轴线与该执行电机的轴线重合;
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
中心齿轮,与所述蜗轮固定连接且其轴线与该蜗轮的轴线重合,该中心齿轮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上;
第一传动轴,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若干传动轴,数量与所述主轴颈相同,其分别可旋转地一一对应穿置于所述各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各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第一偏心套,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的第一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其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若干偏心套,数量与所述连杆轴颈相同,其可旋转地一一对应套置在所述各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各偏心套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第一偏心套前齿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的前端,该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该第一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若干偏心套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偏心套的前端,各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若干偏心套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偏心套的后端,各偏心套后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行星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与所述中心齿轮相啮合;
第一传动轴后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若干传动轴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传动轴的前端并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
若干传动轴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传动轴的后端并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第一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所成夹角α=0,并且平行而不重合。
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2,即,
I=(Z4/Z31)*(Z32/Z61)=0.5,
或者,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1,即,
I=(Z4/Z31)*(Z32/Z61)=1,
式中,Z4为中心齿轮的齿数,Z31为行星齿轮的齿数,Z32为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Z61为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
所述的执行电机为带有角度编码器的伺服电机,所述蜗杆的旋转角度由所述执行电机的角度编码器认定。
所述的若干连杆轴颈的数量为0、1、2、3、4或者5。
所述的主轴颈包括第二主轴颈、第三主轴颈和第四主轴颈,其分别开设有第二支承园柱孔、第三支承园柱孔和第四支承园柱孔,该第二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2,该第三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为零的夹角,该第四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4;所述的传动轴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其分别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二支承园柱孔、第三支承园柱孔和第四支承园柱孔中;所述的连杆轴颈包括第二连杆轴颈、第三连杆轴颈和第四连杆轴颈;所述的偏心套包括第二偏心套、第三偏心套和第四偏心套,其分别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第二连杆轴颈、第三连杆轴颈和第四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所述的偏心套前齿轮包括第二偏心套前齿轮、第三偏心套前齿轮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偏心套、第三偏心套和第四偏心套的前端;所述的偏心套后齿轮包括第一偏心套后齿轮、第二偏心套后齿轮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第二偏心套和第三偏心套的后端;所述的传动轴前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前齿轮、第三传动轴前齿轮和第四传动轴前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的前端,并且分别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一偏心套后齿轮、第二偏心套后齿轮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所述的传动轴后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后齿轮、第三传动轴后齿轮和第四传动轴后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的后端,并且分别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二偏心套前齿轮、第三偏心套前齿轮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应用于直列式单缸或多缸内燃机、V型、W型、星型或对置式布置的多缸内燃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使内燃机的性能指标全面改善,特别是油耗显著降低。
2、本发明提供了一个在各种应用工况下内燃机缸内的良好燃烧环境,极大地降低了内燃机的有害排放物。
3、由于可变压缩比,采用本发明的内燃机对燃烧何种标号的汽油已不再敏感,可以燃烧多种不同性质的燃料,并且即使燃烧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酒精等不同性质的燃料,均无需对内燃机进行调整。
4、本发明所述的装置仅采用一个驱动***,其驱动运动可顺利地从曲轴前端通过曲轴主轴颈到达第一连杆轴颈上的偏心套,并传递到第二、第三、第四乃至更多气缸内的偏心套上,而同时并没有使曲轴强度受到不良影响。就是说,本发明采用了现有内燃机采用的普通材料和大致相同的结构,即完成了对内燃机压缩比和膨胀比的改变,这意味着在所有VCR和VER方案中,本发明提供了一套低成本、简单而可靠的技术方案,使采用本发明的内燃机能够真正进入商品化生产。
5、本发明采用了一套大减速比的蜗轮蜗杆部件,机构传动所需要的执行电机的扭矩非常小,其执行电机的功率不超过150W,针对100KW的内燃机功率而言,电机消耗功率可以忽略不计;该驱动机构的执行动作非常迅速,最大行程调整周期不超过500毫秒,就通常的调整而言,仅需不超过50毫秒时间,意味着内燃机在运行1~3个循环内即可调整到位,必要时,还可缩短这个调整时间;此外,活塞相位的调整精度很高,其误差不超过0.3°曲轴转角;当套装在连杆轴颈上的偏心套受到来自气缸爆发压力、往复惯性力和/或曲柄离心力等影响,使该偏心套围绕连杆轴颈产生附加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扭矩时,由于蜗轮蜗杆的逆向自锁的特点,使该附加扭矩无法通过蜗轮、蜗杆传递到执行电机,保证了执行电机的可靠运行。因而本发明具有准确、快速、可靠、功率消耗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内燃机低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I表示齿数比,
S0表示曲轴未安装偏心套时的原始冲程长度,数值上等于两倍曲柄臂长,
S1表示吸气冲程,
S2表示压缩冲程,
S3表示膨胀冲程,
S4表示排气冲程,
e表示偏心套的偏心距,
TDC1指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处于吸气开始时的上止点位置,
TDC2指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处于膨胀开始时的上止点位置,
BDC1指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处于压缩开始时的下止点位置,
BDC2指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处于排气开始时的下止点位置,
A为内燃机曲轴旋转方向,
B为第一偏心套相对于第一连杆轴颈的旋转方向,
Ф为曲轴旋转角,从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TDC1开始计算,
δ为蜗轮相对于气缸中心线的夹角,
θ0为第一偏心套的起始偏心角,θ0=0.5δ,
θ为第一偏心套绕第一连杆轴颈的旋转角,θ=θ0-0.5Ф,
Ⅰ此位置表示:θ0=0°,I=0.5,Ф=0°或720°,θ=0°或-360°,
Ⅱ此位置表示:θ0=0°,I=0.5,Ф=90°,θ=-45°,
Ⅲ此位置表示:θ0=0°,I=0.5,Ф=180°,θ=-90°,
Ⅳ此位置表示:θ0=0°,I=0.5,Ф=270°,θ=-135°,
Ⅴ此位置表示:θ0=0°,I=0.5,Ф=360°,θ=-180°,
Ⅵ此位置表示:θ0=0°,I=0.5,Ф=450°,θ=-225°,
Ⅶ此位置表示:θ0=0°,I=0.5,Ф=540°,θ=-270°,
Ⅷ此位置表示:θ0=0°,I=0.5,Ф=630°,θ=-315°。
图2为内燃机中低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Ⅰ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0°或720°,θ=45°或-315°,
Ⅱ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90°,θ=0°,
Ⅲ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180°,θ=-45°,
Ⅳ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270°,θ=-90°,
Ⅴ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360°,θ=-135°,
Ⅵ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450°,θ=-180°,
Ⅶ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540°,θ=-225°,
Ⅷ此位置表示:θ0=45°,I=0.5,Ф=630°,θ=-270°。
图3为内燃机中高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θ0=90°,I=0.5,在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所对应的位置,其第一偏心套旋转角θ按下式计算:θ=θ0-0.5Ф。
图4为内燃机高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θ0=180°,I=0.5,在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所对应的位置,其第一偏心套旋转角θ按下式计算:θ=θ0-0.5Ф。
图5a为内燃机低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θ0=180°,I=1,在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所对应的位置,其第一偏心套旋转角θ按下式计算:θ=θ0-Ф。
图5b为内燃机高负荷工况运转时的冲程变化情况。
其中:
θ0=0°,I=1,在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所对应的位置,其第一偏心套旋转角θ按下式计算:θ=θ0-Ф。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安装轴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横剖面图。
图9为图8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偏心套及偏心套前后齿轮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安装轴测图。
图12a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横剖面图。
图12b为图12a的侧视图。
图12c为图12a的B-B剖视图。
图13a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横剖面图。
图13b为图13a的侧视图。
图13c为图13a的E-E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轴测图。
图15a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横剖面图。
图15b为图15a的侧视图。
图16a为为图15a的F-F剖视图。
图16b为为图15a的G-G剖视图。
图16c为图15a的H-H剖视图。
图中,
1执行电机,2蜗杆,3蜗轮,4中心齿轮,5活塞连杆总成,
10前轴颈,11第一主轴颈,12第二主轴颈,13第三主轴颈,14第四主轴颈,
21第一传动轴,22第二传动轴,23第三传动轴,24第四传动轴,
31行星齿轮,32第一传动轴后齿轮,
33第二传动轴前齿轮,34第二传动轴后齿轮,
35第三传动轴前齿轮,36第三传动轴后齿轮,
37第四传动轴前齿轮,38第四传动轴后齿轮,
41第一连杆轴颈,42第二连杆轴颈,43第三连杆轴颈,44第四连杆轴颈,
51第一偏心套,52第二偏心套,53第三偏心套,54第四偏心套,
61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2第一偏心套后齿轮,
63第二偏心套前齿轮,64第二偏心套后齿轮,
65第三偏心套前齿轮,66第三偏心套后齿轮,
67第四偏心套前齿轮,
100曲轴,200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210第一传动轴轴线,220第二传动轴轴线,230第三传动轴轴线,240第四传动轴轴线,
0-0曲轴轴线,
0’-0’第一连杆轴颈轴线,
α第一传动轴轴线与曲轴轴线夹角,
β2第二传动轴轴线与曲轴轴线夹角,
β4第四传动轴轴线与曲轴轴线夹角,
δ蜗轮相对于气缸中心线的夹角,
Ф曲轴旋转角,
θ第一偏心套相对于第一连杆轴颈的旋转角,
θ0第一偏心套的起始偏心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可变压缩比(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和可变膨胀比(Variable Expansion Ratio)装置。该装置可使内燃机在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冲程在一个热力循环中发生有利于提高内燃机效率方向的改变,同时,无论内燃机处在全负荷还是部分负荷均能得到较高的效率。
请参阅图7,所述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200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100和活塞连杆总成5上;所述的曲轴5包括有前轴颈、第一主轴颈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主轴颈、第一连杆轴颈41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连杆轴颈和后主轴颈;所述的第一主轴颈上开设有第一支承园柱孔,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夹角α≠0,也可以是α=0,并且平行而不重合;所述若干主轴颈上各自开设有一支承园柱孔,各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而不重合,或者成一不为零的夹角;当该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平行而不重合时,支承圆柱孔轴线的位置可在主轴颈中心左右两侧任选其一。所述的若干连杆轴颈的数量为0、1、2、3、4或者5,换言之,本发明所述装置能够用于单缸或双缸、三缸、四缸、五缸、六缸等多缸内燃机中,包括直列式单缸或多缸内燃机、V型、W型、星型或对置式布置的多缸内燃机。
所述的活塞连杆总成5包括有活塞和连杆大头孔,该活塞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燃机的气缸之内,该连杆大头孔内安装有连杆大头轴瓦。
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执行电机、蜗杆、蜗轮、中心齿轮、第一传动轴、若干传动轴、第一偏心套、若干偏心套、第一偏心套前齿轮、若干偏心套前齿轮、若干偏心套后齿轮、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轴后齿轮、若干传动轴前齿轮和若干传动轴后齿轮。
所述的执行电机为伺服电机,带有角度编码器。
所述的蜗杆与所述执行电机固定连接,并且该蜗杆的轴线与该执行电机的轴线重合;所述蜗杆的旋转角度由所述执行电机的角度编码器认定。
所述的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其采用较大的减速比,如50:1,并且具有逆向运动传递自锁功能。
所述的中心齿轮与所述蜗轮固定连接,并且其轴线与该蜗轮的轴线重合,该中心齿轮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上。
所述的第一传动轴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的数量与所述主轴颈相同,其分别可旋转地一一对应穿置于所述各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各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所述的第一偏心套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的第一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其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的数量与所述连杆轴颈相同,其可旋转地一一对应套置在所述各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各偏心套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所述的第一偏心套和若干偏心套可以是由两个半圆套之间用螺栓连接的组合偏心套;也可以是整体偏心套。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安装有轴瓦。
所述的第一偏心套前齿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的前端,该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该第一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偏心套的前端,各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偏心套的后端,各偏心套后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行星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与所述中心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第一传动轴后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传动轴的前端并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传动轴的后端并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所有齿轮的轮齿可以是直齿、斜齿或曲(螺旋)齿。
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2,即,
I=(Z4/Z31)*(Z32/Z61)=0.5,
或者,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1,即,
I=(Z4/Z31)*(Z32/Z61)=1,
式中,Z4为中心齿轮的齿数,Z31为行星齿轮的齿数,Z32为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Z61为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
本发明所述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的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依次驱动各连杆轴颈上的偏心套旋转一角度来实现内燃机冲程长度的改变,从而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和膨胀比。
本发明的驱动机构只采用了一个执行电机、一个蜗杆、一个蜗轮、一个中心齿轮和一个行星齿轮,即只有一个动力源和一套驱动***,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功耗小、低成本、可靠快速的优点。该执行电机、蜗轮、蜗杆、中心齿轮、行星齿轮等构成的驱动机构可以置放在内燃机曲轴的前端,或置放于曲轴的后端,甚至置于曲轴的中间。
本发明的传动机构由各传动轴、传动轴前后齿轮、偏心套前后齿轮构成,前端的偏心套前齿轮被与之相啮合的传动轴后齿轮驱动旋转时,偏心套和其后端的偏心套后齿轮随之被驱动旋转,并进而使与该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的后端的传动轴前齿轮旋转,从而通过一条运动传动链将运动逐级传递到各偏心套。
本发明的偏心套是通过旋转直接改变冲程长度的构件,当所述的偏心套绕所述连杆轴颈旋转时,该偏心套外圆柱表面的圆心以所述的偏心距e为半径绕所述的偏心套内圆柱表面圆心旋转,各偏心套绕其各自连杆轴颈的旋转改变了内燃机活塞的运动轨迹,使内燃机在同一个热力循环中的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冲程均发生改变。
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适用于直列式内燃机单缸、多缸;也适用于V型,W型,星型布置和对置式布置的多缸内燃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内燃机通过对执行电机所携带的角度编码器位置的判断,获得蜗轮的转角δ的位置,该位置决定了偏心套起始偏心角θ0,即决定了此时的实际压缩比和膨胀比值,内燃机ECU(图中未显示)再通过对驾驶员操作意图的对比,计算出所需调整的目标压缩比值,换算出新的蜗轮目标转角,并向执行电机发出处理指令,使其正向或逆向调整。执行电机的转动带动蜗杆旋转,进一步带动蜗轮、中心齿轮以及整套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来完成全部偏心套相对于各自连杆轴颈的旋转角度的调整,最终达到改变内燃机压缩比和膨胀比的目的。
当需要改变内燃机压缩比和膨胀比时,所述执行电机驱动蜗杆使与之相啮合的蜗轮和中心齿轮一并绕曲轴中心旋转,并驱动行星齿轮、第一传动轴及其后端的第一传动轴后齿轮、以及套装在第一连杆轴颈上的第一偏心套前齿轮和第一偏心套旋转;依次,第一偏心套的偏心套后齿轮驱动与之依次啮合的后方的各传动轴前后齿轮、偏心套前后齿轮旋转,进而驱动后方的各偏心套旋转,至此,执行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所有气缸中的偏心套按照规定的传动比同步同方向的旋转运动。
当所述执行电机不旋转而所述曲轴旋转时,与执行电机相连接的蜗杆、蜗轮和中心齿轮均相对气缸体不旋转;而行星齿轮则在随曲轴的旋转而绕中心齿轮旋转的同时,也绕自身的中心旋转,而与行星齿轮相连接的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第一偏心套前齿轮以及所有其它传动轴、传动轴前后齿轮、偏心套前后齿轮以及偏心套均同时随行星齿轮的旋转而旋转。即:曲轴自身的旋转将驱动安装在其上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中除蜗轮和中心齿轮外的其余构件旋转。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四缸内燃机。请参阅图6、图7和图8,图示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200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100和活塞连杆总成5上。
所述的活塞连杆总成5为传统结构,包括有活塞、活塞销、连杆盖、连杆体和连杆大头孔,该活塞可移动地安装于内燃机的气缸之内,该连杆大头孔内安装有连杆大头轴瓦。
为了将偏心套套装在连杆轴颈上,所述的曲轴100采用分体式结构。该曲轴100包括有前轴颈10、第一主轴颈11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主轴颈、第一连杆轴颈41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若干连杆轴颈和后主轴颈。所述的第一主轴颈11上开设有第一支承园柱孔,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100的轴线成一夹角α≠0。所述的若干主轴颈包括第二主轴颈12、第三主轴颈13和第四主轴颈14,其分别开设有第二支承园柱孔、第三支承园柱孔和第四支承园柱孔,该第二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100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2,该第三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相互平行而不重合,该第四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100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4。所述的若干连杆轴颈的数量为3,其包括第二连杆轴颈42、第三连杆轴颈43和第四连杆轴颈44,这意味着本实施例为一四缸内燃机。
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200包括有:执行电机1、蜗杆2、蜗轮3、中心齿轮4、第一传动轴21、若干传动轴、第一偏心套51、若干偏心套、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若干偏心套前齿轮、若干偏心套后齿轮、行星齿轮3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若干传动轴前齿轮和若干传动轴后齿轮。
所述的执行电机1为伺服电机,带有角度编码器(图中未显示)。
所述的蜗杆2与所述执行电机1固定连接,并且该蜗杆2的轴线与该执行电机1的轴线重合;所述蜗杆2的旋转角度由所述执行电机1的角度编码器认定。
所述的蜗轮3与所述蜗杆2啮合,其采用较大的减速比50:1,并且具有逆向运动传递自锁功能。
所述的中心齿轮4与所述蜗轮3固定连接,并且其轴线与该蜗轮3的轴线重合,该中心齿轮4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100的前轴颈10上。
所述的第一传动轴21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该第一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的数量与所述主轴颈相同,包括第二传动轴22、第三传动轴23和第四传动轴24,其分别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二支承园柱孔、第三支承园柱孔和第四支承园柱孔中,并且前后两端分别伸出各支承园柱孔的两端。
参见图10,所述的第一偏心套51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100的第一连杆轴颈41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其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的数量与所述连杆轴颈相同,包括第二偏心套52、第三偏心套53和第四偏心套54,其分别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第二连杆轴颈42、第三连杆轴颈43和第四连杆轴颈44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各偏心套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参见图10)。
所述的第一偏心套51、第二偏心套52、第三偏心套53和第四偏心套54是整体偏心套,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安装有轴瓦。
所述的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51的前端,该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的节圆圆心与该第一偏心套51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前齿轮包括第二偏心套前齿轮63、第三偏心套前齿轮65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67,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偏心套52、第三偏心套53和第四偏心套54的前端,各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若干偏心套后齿轮包括第一偏心套后齿轮62、第二偏心套后齿轮64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66,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52、第二偏心套53和第三偏心套54的后端,各偏心套后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所述的行星齿轮31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21的前端并与所述中心齿轮4相啮合。
所述的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21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相啮合。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前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前齿轮33、第三传动轴前齿轮35和第四传动轴前齿轮37,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22、第三传动轴23和第四传动轴24的前端,并且分别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一偏心套后齿轮62、第二偏心套后齿轮64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66相啮合。
所述的若干传动轴后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后齿轮34、第三传动轴后齿轮36和第四传动轴后齿轮38,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22、第三传动轴23和第四传动轴24的后端,并且分别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二偏心套前齿轮63、第三偏心套前齿轮65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67相啮合。
所有齿轮的轮齿为直齿、斜齿或曲(螺旋)齿。
所述的中心齿轮4的齿数Z4、行星齿轮31的齿数Z3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的齿数Z32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的齿数Z61的齿数比I为1:2,即,I=(Z4/Z31)*(Z32/Z61)=0.5。
下面说明实施例1改变压缩比和改变膨胀比的运动传递过程:
参见图8,当执行电机1旋转时,套装在曲轴100的前轴颈10上的蜗杆2、蜗轮3和中心齿轮4被执行电机1驱动,并围绕曲轴100的轴线0-0旋转,此时蜗轮2相对于气缸中心线的夹角δ(见图9)发生改变;进一步,依次将旋转运动传递到行星齿轮31、第一传动轴2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第一偏心套51、第一偏心套后齿轮62、第二传动轴前齿轮33、第二传动轴22、第二传动轴后齿轮34、第二偏心套前齿轮63、第二偏心套52、第二偏心套后齿轮64、第三传动轴前齿轮35、第三传动轴23、第三传动轴后齿轮36、第三偏心套前齿轮65、第三偏心套53、第三偏心套后齿轮66、第四传动轴前齿轮37、第四传动轴24、第四传动轴后齿轮38、第四偏心套前齿轮67和第四偏心套54;从而,第一偏心套51围绕第一连杆轴颈41、第二偏心套52围绕第二连杆轴颈42、第三偏心套53围绕第三连杆轴颈43和第四偏心套54围绕第四连杆轴颈44同时同步旋转。
当执行电机1不旋转时,所述蜗杆2、蜗轮3和中心齿轮4也不旋转,但当曲轴100旋转时,安装在曲轴100上的行星齿轮31也随曲轴100一起绕其轴线0-0旋转,由于中心齿轮4与行星齿轮31相互啮合(此时中心齿轮4固定不动),因此将导致行星齿轮31在绕中心齿轮4进行公转的同时,也绕其自身的轴线210自转,该自转进一步将旋转运动同时同步传递到每一个偏心套。
安装在第一主轴颈11内的第一传动轴21的轴线210与曲轴100的轴线0-0的夹角α,安装在第二主轴颈12内的第二传动轴22的轴线220与曲轴100的轴线0-0的夹角β2,安装在第三主轴颈13内的第三传动轴23的轴线230与曲轴100的轴线0-0的夹角,以及安装在第四主轴颈14内的第四传动轴24的轴线240与曲轴100的轴线0-0的夹角β4,当上述参数选择正确时,中心齿轮4与行星齿轮3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与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第一偏心套后齿轮62与第二传动轴前齿轮33,第二传动轴后齿轮34与第二偏心套前齿轮63,第二偏心套后齿轮64与第三传动轴前齿轮35,第三传动轴后齿轮36与第三偏心套前齿轮65,第三偏心套后齿轮66与第四传动轴前齿轮37,第四传动轴后齿轮38与第四偏心套前齿轮67,均能保持精准的齿轮啮合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改变压缩比和膨胀比原理:
为了改变压缩比和膨胀比,必须改变第一偏心套51相对于第一连杆轴颈41的旋转角θ和起始偏心角θ0(仅对第一气缸的状态进行描述,其它气缸同理)。
关于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
参见图1a,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定义为:曲轴第一主轴颈11的中心O和第一连杆轴颈41的中心O’之连线与第一偏心套51偏心方向(图中箭头的指向)的夹角。当第一连杆轴颈41处于曲轴转角90度的位置Ⅱ时,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45°。
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是曲轴100转角Ф的函数,即:θ=f(Ф),参见图8,当中心齿轮4的齿数Z4、行星齿轮31的齿数Z3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的齿数Z32和第一偏心套齿轮61的齿数Z61,上述四个齿轮的齿数比I为1:2,即:(Z4/Z31)*(Z32/Z61)=0.5,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与曲轴100转角Ф的关系式为:θ=θ0-0.5Ф,就是说,当θ0=0,曲轴100绕轴线0-0旋转360度时,第一偏心套51围绕第一连杆轴线O’-O’旋转-180度,其中“-”号表示与曲轴100旋转方向相反。
参见图5,当上述四个齿轮的齿数比:I=(Z4/Z31)*(Z32/Z61)=1时,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与曲轴100转角Ф的关系式为:θ=θ0-Ф。当θ0=0,曲轴100绕轴线0-0旋转360度时,第一偏心套51围绕第一连杆轴线O’-O’旋转-360度。
关于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
参见图2a,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定义为:当第一连杆轴颈41处于图示的位置Ⅰ时,活塞达到TDC1点,该点表示第一气缸活塞处于吸气开始的上止点,此时的第一偏心套51的偏心方向和第一主轴颈11的中心0与第一连杆轴颈41中心0’两点连线之夹角。图2a所示,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45°。
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为蜗轮3和中心齿轮4的转角δ的函数,即:θ0=f(δ),参见图9,角度δ为蜗轮3以及中心齿轮4相对于气缸中心线的夹角。当中心齿轮4的齿数Z4、行星齿轮31的齿数Z3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的齿数Z32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的齿数Z61,上述四个齿轮的齿数比I为1:2,即:(Z4/Z31)*(Z32/Z61)=0.5时,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与蜗轮3转角δ的关系式为:θ0=0.5δ,就是说,当蜗轮3和中心齿轮4绕曲轴100轴线0-0旋转360度时,第一偏心套51绕第一连杆轴线O’-O’旋转180度;当上述四个齿轮的齿数比:I=(Z4/Z31)*(Z32/Z61)=1时,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与蜗轮3转角δ的关系式为:θ0=δ。就是说,当蜗轮3和中心齿轮4绕曲轴100轴线0-0旋转360度时,第一偏心套51绕第一连杆轴线O’-O’也旋转360度。图5a所示,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180°。
当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不改变时,执行电机1固定在内燃机缸体(图中未显示)上不动,与之连接在一起的蜗杆2、蜗轮3和中心齿轮4均相对于缸体固定不动。当曲轴100绕0-0线旋转时,安装在曲轴100上的行星齿轮31绕曲轴0-0线公转,由于行星齿轮31与中心齿轮4相互啮合,这将促使行星齿轮31绕曲轴0-0公转的同时,也绕其自身的轴线210自转,该自转带动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第一偏心套51和第一偏心套后齿轮62绕第一连杆轴颈轴线O’-O’旋转。由于第一偏心套51安装在活塞连杆总成5的连杆大头轴瓦和第一连杆轴颈41之间,且第一偏心套51存在偏心距e(参见图10),该偏心距e绕第一连杆轴颈41的旋转,将直接改变了曲柄臂的长度,从而改变了内燃机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冲程长度。即:曲轴100旋转角Ф的改变导致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改变,进一步导致冲程长度改变。
而蜗轮3的转角δ的改变则改变了第一偏心套51的起始偏心角θ0,从而也改变了内燃机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冲程长度。
曲轴100旋转角Ф和蜗轮3转角δ的改变,导致第一偏心套51的旋转角θ和起始偏心角θ0的改变,Ф和δ二者密切配合,则可使得内燃机无论处于低负荷工况还是高负荷工况,均可得到满意的提高内燃机效率的结果。
下面分别说明几种典型的内燃机工况:
A)齿数比I=0.5,起始偏心角θ0=0°,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达到最高,膨胀比也达到最高,见图1a和图1b,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四冲程内燃机的低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0° 吸气冲程S1 S0-e I-II-III 吸气减少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e III-IV-V 压缩比增大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e V-VI-VIII 膨胀比增大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e VII-VIII-I 缸内EGR增加
见上表,在吸气冲程中,由于吸气减少,极大地减少了泵气损失;在压缩冲程中,由于压缩比增大,极大地改善了内燃机的着火条件、燃烧效率和排放水平;在膨胀冲程中,由于膨胀比增大,产生更多的功率和扭矩输出同时,降低油耗;在排气冲程中,由于排气减少,增大了缸内的EGR,为下一个循环的吸气中减少泵气损失创造了条件,同时提高缸内温度,改善着火条件,提高燃烧效率。总之,上述的改变使内燃机低负荷工况大大优于现存的内燃机低负荷工况。
B)齿数比I=0.5,起始偏心角θ0=45°,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达到正常水平,但膨胀比很高,见图2a和图2b,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四冲程内燃机的中低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0° 吸气冲程S1 S0-l.414e I-II-III 吸气较大减少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 III-IV-V 压缩比不变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1.414e V-VI-VII 膨胀比较大增大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 VII-VIII-I 排气冲程不变
C)齿数比I=0.5,起始偏心角θ0=90°,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处于较低水平,膨胀比处于较高水平,见图3a和图3b,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四冲程内燃机的中高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 吸气冲程S1 S0-e I-II-III 吸气减少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e III-IV-V 压缩比减少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e V-VI-VII 膨胀比增大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e VII-VIII-I 排气增大
D)齿数比I=0.5,起始偏心角θ0=180°,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处于最低水平,膨胀比也处于最低水平,见图4a和图4b,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四冲程内燃机的全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0° 吸气冲程S1 S0+e I-II-III 吸气增大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e III-IV-V 压缩比减少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e V-VI-VII 膨胀比减少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e VII-VIII-I 排气增大
在内燃机处于中高负荷或全负荷工况运行时,突出的矛盾是防止内燃机爆震的发生。同时,在此工况,特别希望内燃机输出大功率和大扭矩,由于压缩比降低,使内燃机采用大的增压比成为可能,因此,在图3和图4中,压缩比的减少是提高内燃机输出功率和扭矩的关键。
以上图1、图2、图3和图4分别代表了几个典型工况,实际上,内燃机是根据MAP表运行的,各个工况是连续可调的。
E)齿数比I=1,起始偏心角θ0=180°,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处于最高水平,膨胀比也处于最高水平,见图5a,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两冲程内燃机(当然也可用于四冲程内燃机)的低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长度均不发生变化: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0° 吸气冲程S1 S0 I-II-III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 III-IV-V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 V-VI-VII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 VII-VIII-I
F)齿数比I=1,起始偏心角θ0=0°,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在压缩末了时的压缩比处于最低水平,膨胀比也处于最低水平,见图5b,这种状况特别适合于两冲程内燃机(也可用于四冲程内燃机)的高负荷运转,其内燃机在曲轴旋转720度的一个热力循环中,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四个冲程中的表现为,内燃机的四个冲程长度均不发生变化:
曲轴转角 冲程名称 冲程长度 路径 结果
0°~180° 吸气冲程S1 S0 I-II-III
180°~360° 压缩冲程S2 S0 III-IV-V
360°~540° 膨胀冲程S3 S0 V-VI-VII
540°~720° 排气冲程S4 S0 VII-VIII-I
通过上述A)、B)、C)、D)、E)和F)的几个工况分析,在内燃机齿数比I决定之后,改变起始偏心角θ0就可得到需要的内燃机工况。
那么,如何改变第一偏心套51相对于第一连杆轴颈41的旋转起始偏心角θ0
参见图8和图9,首先,内燃机ECU(Engine Control Unit)收集从执行电机1自带的角度编码器处获得的执行电机1的相位信号,由于该编码器的信号为绝对相位信号,因此,在该执行电机1的全部调整范围内,该信号对应于执行电机1的唯一转角位置。通过蜗杆2、蜗轮3的传动比的计算,得到蜗轮3相对于缸体中心线的转角δ,也得到此时内燃机第一气缸活塞达到上止点时的起始偏心角θ0以及其后各气缸的起始偏心角θ0。进一步,ECU通过感知驾驶员的操作意图,并据此设置一个新的内燃机起始偏心角目标值θ1,以此推算出新的目标值δ1,新的目标值δ1对应于执行电机1新的编码器角度,执行电机1据此进行调整。该内燃机第一气缸新的起始偏心角θ1与内燃机新的压缩比和膨胀比具有唯一对应关系。
为了使第一偏心套51达到新的起始偏心角θ1,执行电机1根据新的编码器角度旋转,并依次驱动蜗杆2、蜗轮3、中心齿轮4、行星齿轮31、第一传动轴21、第一传动轴后齿轮32、第一偏心套前齿轮61以及第一偏心套51旋转,直到第一偏心套51旋转到新的起始偏心角目标值θ1,与此同时,第二偏心套52、第三偏心套53和第四偏心套54也同步达到各自新的目标值,完成全部气缸压缩比和膨胀比的调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四缸内燃机。参见图11和图12,实施例2除下列几点外,其结构、传动原理、功能与作用均与实施例1相同:
A)第一传动轴轴线210、第二传动轴轴线220、第三传动轴轴线230以及第四传动轴轴线240与曲轴100的轴线0-0全部平行但不重合,即α=β4=β2=0。
B)齿数比I为1:1,即,I=(Z4/Z31)*(Z32/Z61)=1。
此外,为了方便各传动轴穿过各主轴颈,使其从各主轴颈的前端达到后端,各主轴颈的直径相应增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四缸内燃机。参见图13,实施例3除下列一点外,其结构、传动原理、功能与作用均与实施例1相同:
A)第二传动轴轴线220、第三传动轴轴线230以及第四传动轴轴线240与曲轴100的轴线0-0重合。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四缸内燃机。实施例4的结构、传动原理、功能与作用均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轴轴线220、第三传动轴轴线230以及第四传动轴轴线240与曲轴100的轴线0-0平行,但均不重合。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3缸内燃机。参见图14、图15和图16,在实施例5中,所述的若干连杆轴颈的数量为2,并且第二传动轴轴线220以及第三传动轴轴线230与曲轴100的轴线0-0均平行而不重合,除此之外该实施例5的结构、传动原理、功能与作用均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V型6缸内燃机的实施例,除下列几点外,该实施例6的结构、传动原理、功能与作用均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
A)见图15,将第一连杆轴颈41、第二连杆轴颈42和第三连杆轴颈43沿曲轴100的轴线0-0方向各加长一个连杆宽度的长度,以便在每一个连杆轴颈上安装两根连杆。一根连杆用于V型左侧气缸,另一根用于V型右侧气缸。
B)见图15,将第一偏心套51、第二偏心套52和第三偏心套53的前端或后端各固定连接另一个偏心套,所述的增加的偏心套的偏心角与原来的偏心套的偏心角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一个角度,该角度的大小与V6型内燃机的两列之间的夹角相等,以便当左侧气缸活塞达到上止点时,右侧气缸活塞也同时达到上止点。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用于V型8缸内燃机。在实施例1、2、3、和4的基础上,见图8,将第一连杆轴颈41和第一偏心套51、第二连杆轴颈42和第二偏心套52、第三连杆轴颈43和第三偏心套53、第四连杆轴颈44和第四偏心套54沿曲轴100的轴线0-0方向各加长一个连杆宽度的长度,以便在每一个连杆轴颈上安装两根连杆。形成V8缸的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增加的偏心套的偏心角与原来的偏心套的偏心角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与V8型内燃机的两列之间的夹角相等。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用于直列两缸内燃机。在实施例1、2、3、和4的基础上,将第三连杆轴颈43和第四连杆轴颈44,以及第四主轴颈14和第五主轴颈以后部分切除,保留第一主轴颈11、第二主轴颈12和第三主轴颈13,以及第一连杆轴颈41和第二连杆轴颈42,形成直列两缸内燃机的结构。
实施例9
本实施例用于V型4缸内燃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将第一连杆轴颈41和第二连杆轴颈42沿曲轴100的轴线0-0方向各加长一个连杆宽度的长度,以便在每一个连杆轴颈上安装两根连杆,形成V4缸的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增加的偏心套的偏心角与原来的偏心套的偏心角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与V4型内燃机的两列之间的夹角相等。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用于单缸内燃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进一步切除第二连杆轴颈42以及第三主轴颈13,仅保留第一主轴颈11和第二主轴颈12,以及第一连杆轴颈41,形成单缸内燃机的结构。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用于V型两缸内燃机。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将第一连杆轴颈41沿曲轴100的轴线方向加长一个连杆宽度的长度,以便在连杆轴颈上安装两根连杆,形成V2缸的结构;与实施例6相同,增加的偏心套的偏心角与原来的偏心套的偏心角在旋转方向上形成一个夹角,该夹角的大小与V2型内燃机的两列之间的夹角相等。
还有更多实施例,如W型、行星内燃机机构等,不再一一举例,借助现有技术和本发明说明书,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能够实现本发明在各类直列式、V型、W型、星型布置和对置式布置的单缸、多缸内燃机上的应用。

Claims (8)

1.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和活塞连杆总成上,所述的曲轴包括有第一主轴颈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其它的主轴颈和第一连杆轴颈及其之后依次排列的其它的连杆轴颈,所述的活塞连杆总成包括有连杆大头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颈上开设有第一支承圆柱孔,所述其它的主轴颈上各自开设有一支承圆柱孔,各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而不重合,或者成一不为零的夹角;
所述的装置包括有:
执行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燃机的缸体上;
蜗杆,与所述执行电机固定连接且轴线与该执行电机的轴线重合;
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
中心齿轮,与所述蜗轮固定连接且其轴线与该蜗轮的轴线重合,该中心齿轮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上;
第一传动轴,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圆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该第一支承圆柱孔的两端;
其它的传动轴,数量与所述其它的主轴颈数量相同,其分别可旋转地一一对应穿置于所述各支承圆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各支承圆柱孔的两端;
第一偏心套,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的第一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其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其它的偏心套,数量与所述其它的连杆轴颈数量相同,其可旋转地一一对应套置在所述各其它的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各其它的偏心套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第一偏心套前齿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的前端,该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该第一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其它的偏心套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其它的偏心套的前端,各其它的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其它的偏心套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其它的偏心套的后端,各其它的偏心套后齿轮的节圆圆心与相应的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行星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与所述中心齿轮相啮合;
第一传动轴后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其它的传动轴前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其它的传动轴的前端并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
其它的传动轴后齿轮,一一对应地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各其它的传动轴的后端并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2.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安装在内燃机的曲轴和活塞连杆总成上,所述的曲轴包括有第一主轴颈和第一连杆轴颈,所述的活塞连杆总成包括有连杆大头轴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主轴颈上开设有第一支承圆柱孔;
所述的装置包括有:
执行电机,固定安装在内燃机的缸体上;
蜗杆,与所述执行电机固定连接且轴线与该执行电机的轴线重合;
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
中心齿轮,与所述蜗轮固定连接且其轴线与该蜗轮的轴线重合,该中心齿轮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上;
第一传动轴,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一支承圆柱孔中,并且其前后两端分别伸出该第一支承圆柱孔的两端;
第一偏心套,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曲轴的第一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其具有内圆柱表面和外圆柱表面,该内圆柱表面中心线和外圆柱表面中心线不重合且具有一偏心距e;
第一偏心套前齿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的前端,该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节圆圆心与该第一偏心套的内圆柱表面圆心重合;
行星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前端并与所述中心齿轮相啮合;
第一传动轴后齿轮,固定地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2,即,
I=(Z4/Z31)*(Z32/Z61)=0.5,
式中,Z4为中心齿轮的齿数,Z31为行星齿轮的齿数,Z32为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Z61为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齿轮的齿数、行星齿轮的齿数、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和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比I为1:1,即,
I=(Z4/Z31)*(Z32/Z61)=1,
式中,Z4为中心齿轮的齿数,Z31为行星齿轮的齿数,Z32为第一传动轴后齿轮的齿数,Z61为第一偏心套前齿轮的齿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执行电机为带有角度编码器的伺服电机,所述蜗杆的旋转角度由所述执行电机的角度编码器认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它的连杆轴颈的数量为1、2、3、4或者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其它的主轴颈包括第二主轴颈、第三主轴颈和第四主轴颈,其分别开设有第二支承圆柱孔、第三支承圆柱孔和第四支承圆柱孔,该第二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2,该第三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为零的夹角,该第四支承圆柱孔的轴线与所述曲轴的轴线成一不为零的夹角β4;所述的其它的传动轴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其分别可旋转地穿置于所述第二支承圆柱孔、第三支承圆柱孔和第四支承圆柱孔中;所述的其它的连杆轴颈包括第二连杆轴颈、第三连杆轴颈和第四连杆轴颈;所述的其它的偏心套包括第二偏心套、第三偏心套和第四偏心套,其分别可旋转地套置在所述第二连杆轴颈、第三连杆轴颈和第四连杆轴颈与相应的连杆大头轴瓦之间;所述的其它的偏心套前齿轮包括第二偏心套前齿轮、第三偏心套前齿轮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偏心套、第三偏心套和第四偏心套的前端;所述的其它的偏心套后齿轮包括第一偏心套后齿轮、第二偏心套后齿轮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偏心套、第二偏心套和第三偏心套的后端;所述的其它的传动轴前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前齿轮、第三传动轴前齿轮和第四传动轴前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的前端,并且分别与前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一偏心套后齿轮、第二偏心套后齿轮和第三偏心套后齿轮相啮合;所述的其它的传动轴后齿轮包括第二传动轴后齿轮、第三传动轴后齿轮和第四传动轴后齿轮,其分别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三传动轴和第四传动轴的后端,并且分别与后方相邻偏心套的第二偏心套前齿轮、第三偏心套前齿轮和第四偏心套前齿轮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应用于直列式多缸内燃机、V型、W型、星型或对置式布置的多缸内燃机。
CN201310182783.5A 2013-05-16 2013-05-16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42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2783.5A CN103244260B (zh) 2013-05-16 2013-05-16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EP14797289.7A EP3037645B1 (en) 2013-05-16 2014-01-20 Compression ratio variable and expansion ratio variable apparatus
PCT/CN2014/000072 WO2014183460A1 (zh) 2013-05-16 2014-01-20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US14/938,836 US9726078B2 (en) 2013-05-16 2015-11-11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and variable expansion rati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82783.5A CN103244260B (zh) 2013-05-16 2013-05-16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44260A CN103244260A (zh) 2013-08-14
CN103244260B true CN103244260B (zh) 2015-09-23

Family

ID=48924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8278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44260B (zh) 2013-05-16 2013-05-16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26078B2 (zh)
EP (1) EP3037645B1 (zh)
CN (1) CN103244260B (zh)
WO (1) WO20141834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4260B (zh) * 2013-05-16 2015-09-23 沈大兹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DE102013216181A1 (de) * 2013-08-14 2015-02-1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Verstelleinrichtung zur Veränderung des Verdichtungsverhältnisses in einem Verbrennungsmotor
CN103470382B (zh) * 2013-08-28 2016-03-0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压缩比调节机构
EP2930329B1 (en) * 2014-04-08 2016-12-28 Gomecsys B.V.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EP3103986B1 (en) * 2015-06-08 2018-01-31 Gomecsys B.V. A four-strok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and a vehicle
CN107035549B (zh) * 2015-07-29 2019-11-26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发动机可变压缩比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RU2607436C1 (ru) * 2015-11-03 2017-01-10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Семенов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с изменяемой степенью сжатия эксцентриковым механизмом
FR3052495B1 (fr) * 2016-06-09 2020-01-10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Moteur thermique muni d'un systeme de variation du taux de compression ameliore
US10119463B2 (en) * 2016-12-09 2018-11-06 Mark Albert Sokalski Infinitely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and single stroke length mechanism or dual stroke length mechanism of reciprocating 2-cycle or 4-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DE102017207464A1 (de) * 2017-05-04 2018-11-0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urbeltrieb für eine Hubkolbenmaschine, sowie Hubkolben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Kurbeltrieb
US10385771B2 (en) * 2017-08-28 2019-08-20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rank pin offset in dedicated exhaust gas engines
EP3486453B1 (en) * 2017-11-21 2020-08-05 Mark Albert Sokalski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infinitely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mechanism
CN108590849B (zh) * 2018-01-09 2023-07-14 西华大学 一种可实现米勒循环的曲柄连杆机构及控制方法
DE102018215490B4 (de) 2018-09-12 2020-06-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Kurbeltrieb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Antriebsstrang und Fahrzeug
DE102018128524B4 (de) * 2018-11-14 2022-09-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Verändern eines Kompressionsverhältnisses, Hub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und Arbeitsvorrichtung
WO2021016690A1 (pt) * 2019-07-28 2021-02-04 Goncalves Pereira Almir Dispositivo de variação da taxa de compressã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642A (en) 1891-10-06 Variable crank-motion
US4044629A (en) 1975-12-29 1977-08-30 John Michael Clarke Reciprocating piston machine
US5927236A (en) 1997-10-28 1999-07-27 Gonzalez; Luis Marino Variable stroke mechanis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NL1009211C2 (nl) * 1998-05-19 1999-11-22 L H De Gooijer Holding B V Kruk-drijfstangmechanisme.
US6371062B1 (en) * 2000-10-18 2002-04-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connecting rods
US7789050B2 (en) * 2003-12-23 2010-09-07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varying a compression ratio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1959112A1 (en) * 2007-02-16 2008-08-20 Gomecsys B.V. A reciprocating piston mechanism, a method of assembling this, and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0969376B1 (ko) * 2008-03-31 2010-07-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가변 압축비 장치
US8714119B2 (en) * 2008-06-05 2014-05-06 Stuart B. Pett, Jr. Parallel 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double headed, double sided piston arrangement
CN101333964B (zh) * 2008-08-06 2010-06-09 燕山大学 可变压缩比往复活塞式发动机
DE112009004501T5 (de) * 2009-03-10 2012-06-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Motorsteuersystem
KR101180955B1 (ko) 2010-11-18 2012-09-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가변 압축비 장치
DE102011018166A1 (de) * 2011-04-19 2012-10-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Verändern eines Kompressionsverhältnisses einer Hubkolben-Brennkraftmaschine
CN103047002B (zh) * 2012-12-17 2015-01-28 沈大兹 一种连杆轴颈偏心套可变压缩比装置
CN102889142A (zh) * 2012-10-08 2013-01-23 沈大兹 一种带自锁结构的可变压缩比装置
CN103244260B (zh) * 2013-05-16 2015-09-23 沈大兹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83460A1 (zh) 2014-11-20
EP3037645A4 (en) 2017-01-25
EP3037645B1 (en) 2020-08-05
EP3037645A1 (en) 2016-06-29
US9726078B2 (en) 2017-08-08
US20160061105A1 (en) 2016-03-03
CN103244260A (zh) 2013-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4260B (zh) 一种可变压缩比和可变膨胀比装置
JP5266228B2 (ja) 改良された対向ピストン燃焼エンジン
US6526935B2 (en) Cardioid 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5521828A5 (zh)
US10119463B2 (en) Infinitely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and single stroke length mechanism or dual stroke length mechanism of reciprocating 2-cycle or 4-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GB2431695A (en) Internal combustion five-stroke engine with opposed pistons and eccentric gearing
WO2015155233A1 (e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ncluding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CN2313052Y (zh) 双旋转非线性传动活塞式内燃机
CN2802101Y (zh) 一种内燃机的传动结构
US20110226199A1 (en) Radi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different stroke volumes
CN86101810A (zh) 旋转发动机
CN104895671B (zh) 弧摆凸轮活塞内燃机
CN105422272A (zh) 行星转子发动机
CN108087111A (zh) 圆环发动机
CN211851999U (zh) 一种平面弦线活齿发动机单元
US10641168B1 (en) Method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engine
CN1228539C (zh) 四冲程多缸多作用发动机
CN104405504A (zh) 一种有两个曲轴的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
CN102322347A (zh) 正反扇形齿轮连杆活塞发动机
RU67649U1 (ru)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CN206917726U (zh) 一种椭圆活塞双转子内燃机
CN106014614A (zh) 一种半气缸式发动机
JPH0674059A (ja) 内燃機関
JPH0331535A (ja) エンジンの圧縮比可変装置
AU585489B2 (en) Improvements in radial piston eng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