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3751A - 转向柱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3751A
CN103153751A CN2012800014802A CN201280001480A CN103153751A CN 103153751 A CN103153751 A CN 103153751A CN 2012800014802 A CN2012800014802 A CN 2012800014802A CN 201280001480 A CN201280001480 A CN 201280001480A CN 103153751 A CN103153751 A CN 1031537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e
held
aft direction
slotted ho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4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3751B (zh
Inventor
渡边将司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537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7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37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7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了通过液压成形加工方法在外柱(20a)的中间部一体地形成被夹持托架部(30)的构造、以及能够实质地确保该被夹持托架部(30)的强度及刚性的构造。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将由比构成外柱(20a)的金属板软质的材料制成的隔板(37)组装在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31)彼此之间部分。在隔板(37)及被夹持板部(31)的相互对准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供方向盘的位置固定用的杆插通的孔。

Description

转向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柱装置,用于将基于设置于驾驶席的方向盘的操作而旋转的转向轴支承在其内侧。
背景技术
如图18所示,机动车用转向装置构成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伴随输入轴3的旋转而推拉左右一对拉杆4,从而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沿轴向插通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自由旋转地被该转向柱6支承。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节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的万向节9与输入轴3连接。
另外,能够根据驾驶员的体格和驾驶姿势等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的技术目前得到应用。为调节其中的上下位置,通过横轴10能够相对于车身摆动位移地支承转向柱6的前端部。另外,将固定在转向柱6的靠中间部后端部分的被夹持托架12夹持在构成了组装于车身11上的夹持托架13的左右一对夹持板部14彼此之间。而且,将插通被夹持托架12的杆15插通于夹持板部14的相互对准的部分所形成的上下方向长孔16。在杆15在上下方向长孔16内能够位移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
另外,为了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能够伸缩地构成转向轴5及转向柱6。其中的转向轴5通过花键卡合等使前侧的内轴17的后端部和后侧的外轴18的前端部非圆形卡合,由此成为能够传递转矩且能够进行轴向位移地组合而成的构造。另外,转向柱6是在能够进行轴向位移地嵌合的状态下组合前侧的内柱19的后端部和后侧的外柱20的前端部而成的构造。而且,为***杆15,而在被夹持托架12上形成有前后方向长孔21。在杆15在前后方向长孔21内能够位移的范围内,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
能够使用安装在杆15上的调节手柄(未图示)及通过该调节手柄而动作的凸轮装置(未图示)对设置在杆15的基端部上的头部22和外嵌于前端部的压片23(参照图5)的间隔进行缩放。而且,在扩大了头部22和压片23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而在缩小了头部22和压片23的间隔的状态下,能够将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为抑制构成这样的机动车用转向装置的、具有被夹持托架的外柱的制造成本,一体地构成被夹持托架和外柱是有效果的。例如,日本特开2002-249052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构造,如图19及图20所示,插通了横轴10a的摆动支承托架部26与转向柱6a一体地设置,所述横轴10a用于能够相对于车身11a摆动位移地支承转向柱6a的前端部。摆动支承托架部26是通过液压成形加工方法而形成的,该液压成形加工方法是在将构成转向柱6a的金属管设置在模具内的状态下,通过将高压的液体送入模具内,与该模具的内表面形状相匹配地使金属管的一部分鼓出。
将这样的液压成形加工方法使用于为了一体地构成被夹持托架和外柱而使被夹持托架部一体地形成在外柱的中间部的情况下,希望改良以下的(1)~(3)所述的方面。
(1)通过液压成形加工方法形成的被夹持托架部的壁厚薄且强度及刚性减小相应的量。因此,为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将其强力地夹持在设置于夹持托架上的左右一对夹持板部彼此之间时,被夹持托架部容易向宽度尺寸缩小的方向变形。而且,在被夹持托架部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夹持托架对于外柱的支承强度降低,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变得困难。
(2)由于被夹持托架部的强度及刚性降低,所以伴随着碰撞事故,冲击负荷施加在被夹持托架部时,被夹持托架部变形,外柱的动作可能变得不稳定。
(3)形成在被夹持托架部上的透孔的内侧缘和杆的外周面为金属之间彼此接触。因此,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时,透孔的内侧缘和杆的外周面是金属之间彼此摩擦碰撞,对于包含驾驶员在内的乘员来说,产生不适的振动和异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490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柱装置,该转向柱装置是通过液压成形加工方法等在外柱的端部一体地形成被夹持托架部的构造,能够实质地确保被夹持托架部的强度及刚性,并且,根据需要能够使被夹持托架部和杆的卡合状态保持良好。
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具有筒状的内柱、筒状的外柱、被夹持托架部和隔板。通过使所述外柱的端部与所述内柱的端部嵌合而形成转向柱。
所述被夹持托架部通过使构成该外柱的金属板向径向外侧鼓出,而与该外柱一体地形成在与所述内柱的端部嵌合的所述外柱的端部。而且,所述被夹持托架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在这些被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具有一对透孔,用于缩放该被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的杆插通所述一对透孔。
在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侧,所述隔板被组装在所述被夹持板部彼此之间。所述隔板由合成树脂、硬质乙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这样的比构成所述外柱的铁系合金、铝系合金等金属材料软质的材料形成。而且,在所述隔板中的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设置有用于插通所述杆的通孔。优选的是,使所述外柱的端部能够沿轴向相对位移地嵌合在所述内柱的端部,制成伸缩转向柱。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所述透孔分别由以下部分构成:沿所述外柱的轴向长的前后方向长孔部;以从这些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的一对切口部。而且,所述通孔由设置在与所述透孔中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对准的部分的、前后方向上长且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的长孔构成。另外,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长孔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切口部嵌合的卡定凸部。而且,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而且,在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切口部分别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通孔的上缘及下缘存在于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缘及下缘相比,靠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由此,插通在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所述杆的外周面不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内周缘接触。
在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下方突出地设置。所述透孔分别由以下部分构成:沿所述外柱的轴向长的前后方向长孔部;以从这些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的一对切口部。而且,所述通孔由设置在与所述透孔中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对准的部分上的、前后方向上长且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的长孔构成。另外,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长孔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上侧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切口部嵌合的卡定凸部。而且,使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而且,在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切口部分别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通孔的上缘及下缘存在于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缘及下缘相比,靠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由此,插通于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所述杆的外周面不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内周缘接触。
此外,为了在外柱的端部的下方不配置所述杆等并且使能够防止与驾驶员的膝等的干涉的构造的设计变得容易,优选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所述被夹持托架部。
在使外柱相对于内柱以沿轴向不能相对位移的状态嵌合的、不具有伸缩功能的方式中,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并且,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靠前端部分和靠后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卡定孔。另外,所述透孔分别由形成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上的圆孔构成。所述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另外,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分别在与所述卡定孔对准的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卡定孔卡合的卡定凸部。而且,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卡定孔卡合。
另外,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靠前端部分和靠后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卡定孔。另外,所述透孔分别由形成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上的圆孔构成。所述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另外,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分别在与所述卡定孔对准的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卡定孔卡合的卡定凸部。而且,使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卡定孔卡合。
换言之,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具有:筒状的内柱;金属板制的外柱,该外柱为筒状,一部分与所述内柱嵌合而构成转向柱;被夹持托架部,该被夹持托架部与该外柱的一部分一体地且向径向的一部分鼓出地形成,具有比所述外柱的主体部分小的厚度;隔板,该隔板装入该被夹持托架的内侧,由比所述金属板软质的材料制成。所述被夹持托架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在这些被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具有一对透孔,用于缩放该被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的金属制的杆插通该一对透孔。在所述隔板的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设置有具有比所述透孔的内周缘小的内周缘的通孔。所述隔板以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侧进行推压的方式支承该被夹持托架部,并且,通过所述通孔的内周缘阻止所述杆的外周面与所述透孔的内周缘抵接。
此外,所述杆的外周面优选遍及所述隔板的宽度方向地与该隔板抵接,阻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接触。另外,优选在所述隔板上设置能够沿该隔板的宽度方向弹性地收缩的机构,能够容易地收缩所述被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转向柱装置的情况下,在被夹持托架部的内侧,组装于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彼此之间的部分的隔板从内侧支承被夹持托架部。因此,能够实质地确保被夹持托架部的强度及刚性。即,即使通过构成夹持托架的左右一对夹持板部强力地夹持壁厚薄的被夹持托架部,基于隔板的存在,也难以使被夹持托架部变形。其结果,由于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所以即使被强力地夹持在设置于夹持托架上的左右一对夹持板部彼此之间的情况下,也难以使被夹持托架部变形,能够充分地确保夹持托架对于外柱的支承强度。另外,即使在伴随碰撞事故,冲击负荷施加在被夹持托架部的情况下,也难以使被夹持托架部变形,容易使外柱的动作稳定,从驾驶员保护方面来看是有利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分别为铁系合金等硬质的金属制的、形成在被夹持托架部上的透孔的内周缘和杆的外周面不接触。因此,在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时,能够防止产生对包含驾驶员在内的乘员来说不适的振动和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侧面观察的状态的第一例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上方观察的状态的第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6是从与图1的相同方向观察使构成第一例的外柱和隔板组合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1的相同方向观察使构成第一例的外柱、隔板和内柱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第一例取出隔板并从斜后下方观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a)是从上方观察第一例的隔板的俯视图,图9(b)是从侧面观察第一例的隔板的侧视图,图9(c)是从下方观察第一例的隔板的仰视图,图9(d)是从前方观察第一例的隔板的正投影图,图9(e)是从后方观察第一例的隔板的正投影图。
图10是在从图6的稍上方观察外柱的前端部的状态下表示用于第一例的、形成在外柱的上表面上的狭缝的形状的两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与图5同样的图。
图12表示使构成第二例的外柱和隔板组合之前的状态的与图6同样的图。
图13是表示使构成第二例的外柱、隔板和内柱组合的状态的与图7同样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与图6同样的图。
图15是表示使构成第三例的外柱、隔板和内柱组合的状态的与图7同样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与图6同样的图。
图17是表示使构成第四例的外柱、隔板和内柱组合的状态的与图7同样的图。
图18是表示以往公知的转向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具有一体地设置摆动支承托架部的转向柱的转向柱的一例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0是图19的C-C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一例]
图1~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本例的转向柱6b是通过使分别为筒状的外柱20a的前端部和内柱19a的后端部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地嵌合而构成的伸缩转向柱。而且,通过单列深沟球轴承等轴承27能够自由旋转地将转向轴5a支承在转向柱6b的内侧。转向轴5a通过使圆杆状的内轴17a的后端部和圆管状的外轴18a的前端部花键卡合,而能够传递转矩且能够伸缩全长。此外,在外柱20a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卡定平衡弹簧的卡定部28。另外,在外轴18a的中间部外嵌有构成转向锁定装置的钥匙锁圈29。此外,这些构造及其效果与以往的转向柱装置相同。
尤其是,在本例的转向柱6b的情况下,在外柱20a的前端部上,在与内柱19a的后端部嵌合的部分,例如,通过使构成外柱20a的金属板向径向外侧鼓出的液压成形加工方法,与外柱20a一体地形成被夹持托架部30。本例的情况下,被夹持托架部30以从外柱20a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并具有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31和顶板部32。其中,一对被夹持板部31以从外柱20a的主体部分向上方连续的状态设置,并且相互平行。另外,顶板部32以使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31的上端缘彼此连续的状态设置。因此,被夹持托架部30为下方及前方开口的箱状。此外,被夹持托架部30的加工方法不限于液压成形加工方法,还能使用冲压加工、胀形加工、真空成形、吹气成形、***成形等加工方法。
在本例中,在被夹持板部31的相互对准的部分形成有一对透孔33。透孔33用于插通杆15,该杆15构成对被夹持板部31彼此的间隔进行缩放的缩放机构,透孔33分别由前后方向长孔部34和一对切口部35构成。其中的前后方向长孔部34沿外柱20a的轴向长。另外,切口部35以从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而且,在外柱20a的前端部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狭缝36,实现为缩小该外柱20a的前端部的内径所需的力的降低。作为狭缝36的形状,例如如图1、图4、图6、图7及图10(A)所示,能够采用外柱20a的前端缘不开口的形状。代替地,如图10(B)所示,也可以采用外柱20a的前端缘开口的形状。此外,在不需要降低力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狭缝。
在本例中,在外柱20a的前端部,将隔板37组装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部分。隔板37通过注塑成型合成树脂而形成,具有:矩形的基板部38;以从基板部38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垂下的状态设置的、相互平行的一对垂下板部39。而且,在一对垂下板部39的相互对准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前后方向长的长孔40。长孔40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将隔板37组装到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的状态下,形成于被夹持板部31上的、与透孔33的前后方向长孔部34对准的位置。另外,使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上缘(内周面上侧部)与基板部38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长孔40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及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及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稍小。而且,在将隔板37组装到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的状态下,长孔40的内周缘与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内周缘相比,一点一点地向宽度方向中央部及长度方向中央部一侧突出。在长孔40及前后方向长孔部34中,插通有构成被支承在车身侧的夹持托架13a的、用于对左右一对夹持板部14a彼此的间隔进行缩放的杆15。由于如上所述地限制长孔40及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尺寸及位置关系,所以即使杆15的外周面与长孔40的内周缘及基板部38的下表面抵接,也不会与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内周缘(上缘、下缘、前端缘及后端缘)抵接。
另外,为将隔板37组装到上述的规定位置,在基板部38的上表面设置凸部41,在垂下板部39的左右两外侧面的一部分,在长孔40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下侧部分设置卡定凸部42。其中的凸部41以从基板部3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稍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另外,卡定凸部42具有如下的形状和大小,即,与分别形成在透孔33的前后两端部上的切口部35除了因制造误差等产生的微小间隙外大致没有间隙地嵌合的形状及大小。
另外,在基板部38的下表面的前后两端部,以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分别形成有前侧压板部43和后侧压板部44。前侧压板部43的下端面呈局部圆弧状的凹曲面,后侧压板部44的下端面呈平坦面。前侧压板部43及后侧压板部44的各自的下端面在转向柱装置的组装状态下,如图1、图4、图5及图7所示,与内柱19a的后端部外周面(上表面)抵接或接近相对。而且,提高了内柱19a的后端部和外柱20a的前端部的嵌合部的弯曲刚性。
隔板37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弹性地扩大被夹持板部31彼此的间隔,并且在使顶板部3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弹性变形的状态且使隔板37沿宽度方向收缩地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压入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由此,卡定凸部42和切口部35卡合。在该状态下,卡定凸部42的下表面被弹性地压抵在切口部35的下端缘,凸部41的上表面被弹性地压抵在顶板部32的下表面。另外,垂下板部39的外侧面与被夹持板部31的内侧面弹性地抵接。总之,凸部41和卡定凸部42沿上下方向推压顶板部32的下表面和卡定切口部35。同时,垂下板部39沿左右方向推压被夹持板部31。其结果,隔板37在上下左右任意的方向上都没有晃动地被保持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
像这样,将外柱20a与内柱19a组合,由此形成伸缩转向柱6b,所述外柱20a将隔板37保持固定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而且,能够调节上下位置及前后位置地将转向柱6b中的被夹持托架部30支承在构成夹持托架13a的左右一对夹持板部14a彼此之间。
另外,设置在夹持托架13a上的左右一对安装板部45通过各一对的卡定盒(capsule)46及螺栓或双头螺栓47(参照图18),以二次碰撞时能够向前方脱离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11(参照图18)。另外,在卡定盒46和安装板部45之间,设置有用于吸收二次碰撞时施加在夹持托架13a上的冲击能量的能量吸收部件48。这样的用于在二次碰撞时吸收冲击能量并使夹持托架13a向前方位移的构造与以往的转向柱装置相同。
本例的转向柱装置的情况下,在被夹持托架部30的内侧,隔板37关于上下左右任意的方向都支承着被夹持托架部30,因此,能够实质地确保被夹持托架部30的强度及刚性。即,即使通过一对夹持板部14a强力地夹持壁厚薄的被夹持托架部30,基于隔板37的存在,被夹持托架部30也难以变形。因此,即使在为了将方向盘1(参照图18)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通过调节手柄24、凸轮装置25和杆15的作用,将被夹持托架部30强力地夹持在夹持板部14a彼此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被夹持托架部30向缩小宽度尺寸的方向过度地变形。其结果,能够充分地提高被夹持托架部30的左右外侧面和夹持板部14a的左右内侧面的抵接压力,能够充分地确保夹持托架13a对于外柱20a的支承强度,进而能够充分地确保用于将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保持强度。
另一方面,在设置有被夹持托架部30的外柱20a的前端部,内嵌有内柱19a的后端部。而且,为了将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需要将被夹持托架部30的宽度尺寸进行某种程度的收缩,以便收缩外柱20a的前端部的内径。由于设置在隔板37的前后两端部的、前侧压板部43及后侧压板部44的各自的左右两端部和垂下板部39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垂下板部39彼此的间隔能够以某种程度弹性地收缩。因此,能够使被夹持托架部30的宽度尺寸、进而使外柱20a的前端部的内径收缩必要量,能够充分地提高外柱20a的前端部内周面和内柱19a的后端部外周面的抵接压力。其结果,关于外柱20a相对于内柱19a的嵌合强度、进而关于用于将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保持强度,也能够充分地确保。
另外,即使在由于伴随着碰撞事故的二次碰撞而使冲击负荷施加于被夹持托架部30的情况下,被夹持托架部30也难以变形。因此,即使在冲击负荷作用期间,也容易使外柱20a的动作稳定,从驾驶员保护方面来看是有利的。尤其是,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上缘与基板部38的下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杆15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在隔板37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内与前后方向长孔部40的上缘及基板部38的下表面抵接。因此,二次碰撞时,大的负荷也不会局部地施加在与杆15的外周面接触的部分,隔板37及收纳隔板37的被夹持托架部30难以变形。
而且,在本例中,形成在金属制的被夹持托架部30上的透孔33的内周缘和工具钢等硬质金属制的杆15的外周面不接触。该杆15的外周面所接触的是形成在合成树脂制的隔板37上的长孔40的内周缘。其结果,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能够防止对于包含驾驶员在内的乘员来说产生不适的振动和异响。
[实施方式的第二例]
图11~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本例的情况下,在外柱20b的前端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情况相反地向外柱20b的下方鼓出形成被夹持托架部30a。即,被夹持托架部30a是通过底板部49使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31a的下端部彼此连续而构成的。而且,在被夹持板部31a上,以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比上下方向反向的状态设置有分别由前后方向长孔部34和切口部35构成的透孔33。即,切口部35从前后方向长孔部34的前后方向两端向上方突出。而且,以上下方向反向的状态将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同样的隔板37组装在被夹持托架部30a的内侧。凸部41(参照图6、图9)与底板部49的上表面抵接。除了被夹持托架部30a相对于外柱20b的形成位置等的上下方向相反以外,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三例]
图14及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本例的构造示出了将本发明用于省略用于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伸缩功能而仅具有倾斜功能的构造的情况。即,使外柱20c的端部和内柱19a的端部不能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地嵌合。而且,伴随省略了伸缩机构,本例的情况下,形成在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31b上的透孔采用形成在被夹持板部31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上的圆孔50。另外,在被夹持板部31b的靠前后两端部分,在圆孔50的稍靠下方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使隔板37的卡定凸部42卡合的卡定孔51。由于与这样的外柱20c组合的隔板37能够使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及第二例相同的结构,所以通过零件的共用能够实现低成本化。但是,设置在隔板上的通孔也能够采用简单的圆孔。此外,在本例的情况下,伴随省略了伸缩功能,在方向盘的位置调节时,杆15(参照图2、图4、图5及图11)不会相对于透孔(圆孔50)大幅度位移。因此,不需要考虑防止杆15的外周面和透孔(圆孔50)的周缘的摩擦。伴随省略了伸缩功能,除了透孔采用简单的圆孔50这点以外,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四例]
图16及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本例的情况下,在外柱20d的前端部,与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情况相反地向下侧突出形成被夹持托架部30b。关于这点,与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第二例的构造的情况相同。除了被夹持托架部30b相对于外柱20d的形成位置等的上下方向相反以外,其他的结构及作用与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相同。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齿轮单元
3输入轴
4拉杆
5、5a转向轴
6、6a、6b转向柱
7万向节
8中间轴
9万向节
10、10a横轴
11、11a车身
12被夹持托架
13、13a夹持托架
14、14a夹持板部
15杆
16上下方向长孔
17、17a内轴
18、18a外轴
19、19a内柱
20、20a、20b、20c、20d外柱
21前后方向长孔
22头部
23压片
24调节手柄
25凸轮装置
26摆动支承托架部
27轴承
28卡定部
29钥匙锁圈
30、30a、30b被夹持托架部
31、31a、31b被夹持板部
32顶板部
33透孔
34前后方向长孔部
35切口部
36狭缝
37隔板
38基板部
39垂下板部
40长孔
41凸部
42卡定凸部
43前侧压板部
44后侧压板部
45安装板部
46卡定盒
47螺栓或双头螺栓
48能量吸收部件
49底板部
50圆孔
51卡定孔

Claims (5)

1.一种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的内柱;
外柱,所述外柱为筒状,其端部嵌合于所述内柱的端部;
被夹持托架部,所述被夹持托架部具有:相互平行的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所述左右一对被夹持板部通过使构成所述外柱的金属板向径向外侧鼓出,与该外柱一体地形成在与所述内柱的端部嵌合的所述外柱的端部;一对透孔,所述一对透孔用于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插通杆,所述杆用于缩放所述被夹持板部彼此的间隔;
隔板,所述隔板由比构成所述外柱的金属板软质的材料形成,在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具有用于插通所述杆的通孔,在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侧,被组装在所述被夹持板部彼此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柱的端部与所述内柱的端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
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所述透孔分别由前后方向长孔部和一对切口部构成,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长,所述一对切口部以从该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所述通孔由长孔构成,所述长孔设置在与所述透孔中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对准的部分,所述长孔前后方向长且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
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长孔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下侧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切口部嵌合的卡定凸部,
在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且使所述卡定凸部分别与所述切口部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通孔的上缘及下缘相比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缘及下缘在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宽度方向上存在于内侧,插通在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中的所述杆的外周面不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内周缘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柱的端部与所述内柱的端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位移的方式嵌合,
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所述透孔分别由前后方向长孔部和一对切口部构成,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在所述外柱的轴向上长,所述一对切口部以从该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所述通孔由长孔构成,所述长孔设置在与所述透孔中的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对准的部分,所述长孔前后方向长且其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小,
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在所述长孔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上侧部分,设置有与所述切口部嵌合的卡定凸部,
在使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且使所述卡定凸部分别与所述切口部卡合的状态下,使所述通孔的上缘及下缘相比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上缘及下缘在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宽度方向上存在于内侧,插通在所述通孔及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中的所述杆的外周面不与所述前后方向长孔部的内周缘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并且,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靠前端部分和靠后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卡定孔,
所述透孔分别由圆孔构成,所述圆孔形成于所述被夹持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
所述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
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分别在与所述卡定孔对准的部分设置与所述卡定孔卡合的卡定凸部,
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卡定孔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夹持托架部以从所述外柱的端部向下方突出的状态设置,并且,在所述被夹持板部的靠前端部分和靠后端部分分别设置有卡定孔,
所述透孔分别由圆孔构成,所述圆孔形成于所述被夹持板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相互对准的部分,
所述通孔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与所述透孔对准的部分,
在所述隔板的左右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分别在与所述卡定孔对准的部分设置与所述卡定孔卡合的卡定凸部,
使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被夹持托架部的内表面抵接,并且,使所述卡定凸部与所述卡定孔卡合。
CN201280001480.2A 2011-10-03 2012-09-26 转向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37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8971 2011-10-03
JP2011218971A JP5609838B2 (ja) 2011-06-16 2011-10-03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CT/JP2012/074664 WO2013051441A1 (ja) 2011-10-03 2012-09-26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751A true CN103153751A (zh) 2013-06-12
CN103153751B CN103153751B (zh) 2016-04-06

Family

ID=48045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48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53751B (zh) 2011-10-03 2012-09-26 转向柱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08672B2 (zh)
EP (1) EP2716520B1 (zh)
JP (1) JP5609838B2 (zh)
CN (1) CN103153751B (zh)
WO (1) WO201305144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574A (zh) * 2014-07-21 2017-05-10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10015335A (zh) * 2018-01-10 2019-07-16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转向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3982B2 (en) * 2011-11-03 2016-03-15 Namyang Ind. Co., Ltd. Steering column
US9227651B2 (en) * 2013-01-30 2016-01-05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JP6447622B2 (ja) * 2014-03-03 2019-01-0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ウタコラム及び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975199B1 (ja) 2015-01-14 2016-08-2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257721B1 (en) * 2015-05-19 2019-03-20 NSK Ltd. Telescopic steering device
JP6288385B2 (ja) * 2015-09-29 2018-03-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JP6731229B2 (ja) * 2015-10-16 2020-07-29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6205378B3 (de) * 2016-03-31 2017-05-11 Thyssenkrupp Ag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20220068781A (ko) * 2020-11-19 2022-05-26 주식회사 만도 스티어링 칼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티어링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787A (ja) * 1995-02-03 1996-08-13 Nippon Seiko Kk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H08216895A (ja) * 1995-02-17 1996-08-27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装置
JP2002046621A (ja) * 2000-08-02 2002-02-12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8099836A1 (ja) * 2007-02-13 2008-08-21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8296754A (ja) * 2007-05-31 2008-12-11 Nsk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850785A (zh) * 2009-03-30 2010-10-06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9052A (ja) * 2001-02-26 2002-09-03 Koyo Seiko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093855B2 (en) * 2003-12-05 2006-08-2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clamping mechanism
US7827880B2 (en) * 2005-03-21 2010-11-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a quick release bol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787A (ja) * 1995-02-03 1996-08-13 Nippon Seiko Kk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JPH08216895A (ja) * 1995-02-17 1996-08-27 Nissan Motor Co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装置
JP2002046621A (ja) * 2000-08-02 2002-02-12 Nsk Ltd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08099836A1 (ja) * 2007-02-13 2008-08-21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2008296754A (ja) * 2007-05-31 2008-12-11 Nsk Ltd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1850785A (zh) * 2009-03-30 2010-10-06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574A (zh) * 2014-07-21 2017-05-10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
CN110015335A (zh) * 2018-01-10 2019-07-16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转向设备
CN110015335B (zh) * 2018-01-10 2022-01-04 沃尔沃汽车公司 转向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08672B2 (en) 2015-08-18
WO2013051441A1 (ja) 2013-04-11
US20140318302A1 (en) 2014-10-30
EP2716520A1 (en) 2014-04-09
EP2716520B1 (en) 2016-08-17
JP2013018472A (ja) 2013-01-31
JP5609838B2 (ja) 2014-10-22
EP2716520A4 (en) 2015-03-18
CN103153751B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3751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2574538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2806939A (zh) 转向装置
CN102438879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2112362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438878A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US9604661B2 (en)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CN106132809B (zh) 转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596688A (zh)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2481947B (zh) 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CN104379430B (zh) 倾角可调式转向装置
CN102596689A (zh)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5358406A (zh) 位置调节式转向装置
CN102712332A (zh)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3874619A (zh) 伸缩式转向装置
CN102574539A (zh) 汽车用转向装置
CN1735528A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
CN105073554A (zh) 伸缩式转向装置
CN202896656U (zh) 转向柱用支撑托架及转向装置
CN103260997A (zh) 转向柱装置
US20060156854A1 (en) Vehicle position adjustment type steering column device
JP611989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22195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6599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74297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06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