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38887A -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38887A
CN103038887A CN201180003938.3A CN201180003938A CN103038887A CN 103038887 A CN103038887 A CN 103038887A CN 201180003938 A CN201180003938 A CN 201180003938A CN 103038887 A CN103038887 A CN 103038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layer
film
thin
semiconductor devic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39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宏
川岛孝启
河内玄士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038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38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5Amorphous silicon or poly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66765Lateral single gate single channel transistors with inverted structure, i.e. the channel layer is formed after the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4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e.g. polycrystalline, cubic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crystalline pl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51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Non-monocry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3Amorphous silicon transistors
    • H01L29/78669Amorphous silicon transistors with inverted-type structure, e.g. with bottom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multichannel,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length or width, doping structure, or the overlap or alignment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the gate, the source or the drain, or the contacting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具备:基板(1);栅电极(2),其形成在基板的上方;栅极绝缘膜(3),其形成在栅电极上;沟道层,其形成在栅极绝缘膜上,由多晶半导体层(4)形成;非晶半导体层(5),其形成在沟道层上、并在表面具有凸形状;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其形成在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非晶半导体层(5)的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51)的电阻率比非晶半导体层(5)的源电极及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52)的电阻率小。

Description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液晶显示装置等有源矩阵方式的显示装置中,被称作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得到使用。在显示装置中,TFT作为选择像素的开关元件使用,或作为驱动像素的驱动晶体管等而使用。
近年来,作为替代液晶显示器的下一代平板显示器之一的利用了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EL:Electro Luminescence)的有机EL显示器受到注目。有机EL显示器是与电压驱动型的液晶显示器不同的电流驱动型的装置,因而急待开发作为有源矩阵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具有优异的导通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以往,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驱动电路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具有在沟道层使用了作为单层的非晶半导体层的薄膜半导体器件。这种薄膜半导体器件,虽然由于沟道层的能带隙(band gap)大而截止电流(栅极截止时的泄漏电流)低,但由于电荷迁移率低,因此存在导通电流(栅极导通时的漏电流)也低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双层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这样,通过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的双层构造,使彼此的优点发挥作用,理想上认为与沟道层由单层的非晶半导体层形成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相比,能够提高导通电流,并且,与沟道层由单层的多晶半导体层形成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相比,能够降低截止电流。
另外,薄膜半导体器件包括具备沟道保护膜来作为保护沟道层免受蚀刻处理影响的绝缘层的沟道保护型(蚀刻阻止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但由于沟道保护膜的正固定电荷而会生成背沟道(back channel),存在会产生泄漏电流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沟道保护型的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是在基板上依次形成栅电极、栅极绝缘膜、由微晶硅和/或多晶硅等的第一半导体膜(多晶半导体层)及无定形硅的第二半导体膜(非晶半导体层)构成的双层构造的活性半导体层、背沟道保护绝缘膜而成的。由此,能够抑制由沟道保护膜的固定电荷引起的背沟道效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144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Hatzopoulos et al.,IEEE ELECTRON DEVICELETTERS 28,803(200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如果仅仅是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双层构造,则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彼此的缺点也会起作用,因此并不一定能够在增大导通电流的同时降低截止电流。
这样,在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双层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存在难以实现兼顾导通特性和截止特性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双层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也具有优异的导通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具备:基板;栅电极,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上方;栅极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栅电极上;沟道层,其形成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由多晶半导体层形成;非晶半导体层,其形成在所述沟道层上、并在表面具有凸形状;源电极和漏电极,其形成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的电阻率比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电阻率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使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能够实现导通特性以及截止特性优异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A是示意表示比较例1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及工作的剖视图。
图2B是示意表示比较例2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及工作的剖视图。
图2C是表示图2A及图2B所示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漏极电流(Ids)与源极栅极间电压(Vgs)之间关系的图。
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工作的剖视图。
图4是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表示导通电阻与截止电流之间关系的图。
图5是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表示非晶半导体层的光学带隙与导通电阻之间关系的图。
图6A是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表示非晶半导体层的消光系数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
图6B是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表示非晶半导体层的折射率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
图6C是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表示非晶半导体层的氢浓度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
图7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基板准备工序的剖视图。
图7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栅电极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C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栅极绝缘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D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多晶半导体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E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第一非晶半导体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F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G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绝缘层形成用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H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抗蚀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I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凸部形成工序(蚀刻工序)的剖视图。
图7J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凸部形成工序(抗蚀剂除去工序)的剖视图。
图7K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接触层用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L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源极漏极金属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M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源电极及漏电极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7N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接触层及沟道层的图案形成工序(岛化工序)的剖视图。
图7O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钝化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8是通过透射型显微镜(TEM)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剖面得到的剖面TEM像。
图9A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基板准备工序的剖视图。
图9B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栅电极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C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栅极绝缘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D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多晶半导体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E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非晶半导体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F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绝缘层形成用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G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抗蚀剂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H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凸部形成工序(蚀刻工序)的剖视图。
图9I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凸部形成工序(抗蚀剂除去工序)的剖视图。
图9J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接触层用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K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源极漏极金属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L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源电极及漏电极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9M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接触层及沟道层的图案形成工序(岛化工序)的剖视图。
图9N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钝化膜形成工序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局部剖切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像素的电路结构的图。
标号说明
1基板
2、31G、32G栅电极
3栅极绝缘膜
4、4F多晶半导体层
5、5F、51A、52B非晶半导体层
6绝缘层
7接触层
7F接触层用膜
8S、31S、32S源电极
8D、31D、32D漏电极
8F源极漏极金属膜
10、10A、10B薄膜半导体器件
20有机EL显示装置
21有源矩阵基板
22像素
23像素电路
24阳极
25有机EL层
26阴极
27源极线
28栅极线
31驱动晶体管
32开关晶体管
33有机EL元件
34电容器
35电源线
51第一部分
51F第一非晶半导体层
52第二部分
52F第二非晶半导体层
80钝化膜
100抗蚀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具备:基板;栅电极,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上方;栅极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栅电极上;沟道层,其形成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由多晶半导体层形成;非晶半导体层,其形成在所述沟道层上、并在表面具有凸形状;源电极和漏电极,其形成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的电阻率比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电阻率小。
根据本方式,多晶半导体层上的非晶半导体层包括作为相对低电阻层的第一部分和作为相对高电阻层的第二部分,而且非晶半导体层在表面具有凸形状。由此,能够提高背沟道的横穿电阻而抑制截止电流,并且能够将正沟道的横穿电阻抑制为较低而使导通电流提高。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3eV以上,所述第二部分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0eV以下。
由此,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导通特性和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的折射率优选为4.2以下,所述第二部分的折射率优选为4.3以上。
由此,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导通特性和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的消光系数优选为0.11以下,所述第二部分的消光系数优选为0.12以上。
由此,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导通特性和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的含氢浓度优选为13%以上,所述第二部分的含氢浓度优选为9%以下。
由此,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导通特性和截止特性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为与第二部分对应的层和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层的层叠构造,所述与第二部分对应的层成膜所述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层上。
由此,能够构成层叠构造的非晶半导体层。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部分由含有微晶成分的非晶半导体形成,所述第二部分由非晶构造的非晶半导体形成。
由此,能够形成低电阻的第一部分和高电阻的第二部分。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两侧的下部成为所述源电极或所述漏电极与所述沟道层之间的电荷的移动路径。
由此,能够切实降低正沟道的横穿电阻。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具备形成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的绝缘层。
一般而言,绝缘层包含固定电荷,非晶半导体层形成在该绝缘层上。在通过该固定电荷而施加于非晶半导体层的电压超过绝缘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界面处形成背沟道的阈值电压的情况下,会引起背沟道传导,作为泄露电流,截止电流会增大。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非晶半导体层的表面成为凸形状,非晶半导体层的凸形状的上部为电阻率高的第二部分。由此,在非晶半导体层的凸形状的上部,形成背沟道的阈值电压变大,电阻也变大,所以源漏电极间的经由非晶半导体层的凸形状的上部的背沟道的电荷移动受到大幅抑制。其结果,能够使截止电流大幅降低。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绝缘层的宽度与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还具备一对接触层,所述一对接触层形成在所述绝缘层的两端部的上面及侧面、与所述绝缘层的侧面相连的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凸形状的侧面、以及与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的侧面相连的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面,所述源电极形成在所述一对接触层中的一方的上方,所述漏电极形成在所述一对接触层中的另一方的上方。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多晶半导体层为多晶硅,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为非晶硅。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多晶半导体层包括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微晶半导体层。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非晶半导体层包括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微晶半导体层。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膜厚为20nm以上。
通过增厚作为相对高电阻层的非晶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的膜厚,能够以非晶半导体层的第二部分缓和由绝缘层包含的固定电荷施加的电压。由此,能够抑制由绝缘层包含的固定电荷产生的电压被施加于多晶半导体层或非晶半导体层的作为相对低电阻层的第一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多晶半导体层或非晶半导体层的第一部分中的背沟道传导引起的泄漏电流,并且能够提高晶体管的亚阈值(sub threshold)特性(S值)。
另外,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包括:第一工序,准备基板;第二工序,在所述基板的上方形成栅电极;第三工序,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栅极绝缘膜;第四工序,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由多晶半导体层形成的沟道层;第五工序,在所述沟道层上形成表面具有图形状的非晶半导体层;第六工序,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形成源电极及漏电极,所述非晶半导体层形成为所述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的电阻率比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电阻率小。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在所述多晶半导体层上形成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使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第一部分混有晶粒。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可以构成为,所述晶粒的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
进一步,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可以通过按相同的形成条件来形成所述非晶半导体层,连续地形成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可以为,所述第一部分按第一形成条件来形成,所述第二部分按形成条件与所述第一形成条件不同的第二形成条件来形成。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所述第一形成条件优选是比所述第二形成条件促进结晶生长的条件。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种方式中,在所述第五工序与所述第六工序之间可以包括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形成绝缘层的工序。
(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本发明根据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确定。因此,下面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没有记载于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对于实现本发明的课题来说不一定是必需的,而是作为构成更优选的方式的要素来说明的。各图为示意图,并不一定是严谨的图示。
首先,使用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为沟道保护型、底栅型的薄膜晶体管,具有基板1、在基板1上形成的栅电极2、在栅电极2上形成的栅极绝缘膜3、在栅极绝缘膜3上形成的多晶半导体层4、在多晶半导体层4上形成的非晶半导体层5、在非晶半导体层5上形成的绝缘层6、在非晶半导体层5上隔着绝缘层6形成的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薄膜晶体管10中,在多晶半导体层4的上方,具备在非晶半导体层5与源电极8S或漏电极8D之间形成的一对接触层7。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薄膜晶体管1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描述。
基板1例如为由石英玻璃、无碱玻璃或高耐热性玻璃等的玻璃材料形成的玻璃基板。为了防止玻璃基板中包含的钠、磷等杂质侵入多晶半导体层4,也可以在基板1上形成由氮化硅膜(SiNx)、氧化硅(SiOy)或氮氧化硅膜(SiOyNx)等形成的底涂层。另外,底涂层在激光退火等高温热处理工序中有时也起到缓和热对基板1的影响的作用。底涂层的膜厚例如可以为100nm~2000nm左右。
栅电极2在基板1上图案形成为预定形状。栅电极2可以为导电性材料及其合金等的单层构造或多层构造,例如可以由钼(Mo)、铝(Al)、铜(Cu)、钨(W)、钛(Ti)、铬(Cr)以及钼钨(MoW)等构成。栅电极2的膜厚例如可以为20~500nm左右。
栅极绝缘膜3形成在栅电极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基板1的整个面以覆盖栅电极2。栅极绝缘膜3例如可以由氧化硅(SiOy)、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yNx)、氧化铝(AlOz)或氧化钽(TaOw)的单层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栅极绝缘膜3的膜厚例如可以为50nm~300nm。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沟道层包括多晶半导体层4,因此优选使用氧化硅作为栅极绝缘膜3。这是因为:为了维持薄膜半导体器件的良好的阈值电压特性,优选使多晶半导体层4与栅极绝缘膜3的界面状态为良好的状态,氧化硅对此是合适的。
多晶半导体层4为形成在栅极绝缘膜3上的第一沟道层,具有作为通过栅电极2的电压控制载流子的移动的区域的预定的沟道区域。多晶半导体层4由具有结晶性的组织构造的结晶性硅薄膜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多晶硅构成。
多晶半导体层4例如可以通过使非结晶性的非晶硅(无定形硅)结晶化来形成。多晶半导体层4中的结晶硅的平均结晶粒径为5nm~1000nm左右,多晶半导体层4不仅是可以仅由平均结晶粒径为100nm以上的多晶硅来构成,也可以为多晶硅和平均结晶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被称为微晶(μc)的微晶硅的混晶。在该情况下,为了得到优异的导通特性,至少对于多晶半导体层4的沟道区域,优选由多晶硅的比例多的膜来构成。多晶半导体层4的膜厚例如可以为20nm~100nm左右。
非晶半导体层5为形成在多晶半导体层4上的第二沟道层,在表面具有凸形状(凸部)以及平坦形状(平坦部)。非晶半导体层5包括非晶半导体层5的多晶半导体层4侧的部分即第一部分51、和非晶半导体层5的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侧的部分即第二部分52。第一部分51构成非晶半导体层5中的凸部的基底部和平坦部,形成在多晶半导体层4上以与多晶半导体层4的上面接触。另外,第二部分52构成非晶半导体层5中的凸部的上部,形成在第一部分51的基底部上。
进一步,非晶半导体层5构成为多晶半导体层4侧的电阻率比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侧的电阻率小。也即是,第一部分51为电阻率比第二部分52的电阻率小的低电阻层。相反,第二部分52为电阻率比第一部分51的电阻率大的高电阻层。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晶半导体层5为与第一部分51对应的低电阻层和与第二部分52对应的高电阻层的层叠构造。非晶半导体层5不限于层叠构造,也可以是具有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的单层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都通过由无定形硅形成的非晶半导体层构成,但其膜质构造不同。第一部分51为包含结晶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微结晶性半导体层(微晶硅)的非晶半导体层(无定形硅)。另一方面,第二部分52为不包含微结晶性半导体层的非晶构造的非晶半导体层(无定形硅)。一般而言,无定形硅膜的膜组织仅由非结晶的无定形成分构成,但本实施方式中的无定形硅膜的膜组织也存在包含微结晶的结晶成分的情况,也包含无定形成分(非结晶成分)中含有结晶成分的混晶的无定形硅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为混晶的无定形硅膜。
这样构成的第一部分51的一部分结晶化,其厚度方向的结晶化率随着接近多晶半导体层4而逐渐提高。具体而言,第一部分51中的结晶硅粒的结晶粒径随着朝向多晶半导体层4而逐渐增大。在此,所谓结晶化率在例如半导体膜的主成份为硅的情况下是指硅半导体膜的组织结晶化的程度,例如既可以如上所述由结晶粒径的大小来表示,也可以由相同结晶粒径的密度的大小等来表示。另外,结晶化率可以表现为仅结晶成分的结晶化率、或者结晶成分和非结晶成分(无定形成分)的结晶化率。这样,第一部分51的无定形硅通过其一部分结晶化而得以低电阻化。第二部分52为没有结晶化的无定形硅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1及第二部分52由没有有意地进行杂质掺杂的无定形硅膜(本征无定形硅)构成。
进一步,在非晶半导体层5中,平坦部的膜厚比凸部的膜厚(凸部的高度)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除去非晶半导体层5的两端部处的第二部分52而使非晶半导体层5的两端部薄膜化,由此形成平坦部,其结果,作为没有被除去而残留的部分,形成凸部。另外,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部分52)位于栅电极2的上方,凸部(第二部分52)的两端位于比栅电极2的两端靠内的内侧。也即是,栅电极2的栅极长度(沟道长度)比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部分52)的栅极长度方向的长度长。由此,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部分52)的两侧的下部、也即是栅电极2上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第一部分51)成为源电极8S或漏电极8D与多晶半导体层4的沟道区域之间的电荷的移动路径。这样,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中位于栅电极2的上方的区域成为经薄膜化了的沟道区域。
关于非晶半导体层5的膜厚,例如凸部的膜厚与平坦部的膜厚的合计膜厚差可以为5nm以上左右,可以使凸部的膜厚为20nm~100nm左右,使平坦部的膜厚为10nm~90n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凸部的膜厚为40nm,使平坦部的膜厚为20nm。
绝缘层6为保护沟道层(多晶半导体层4及非晶半导体层5)的沟道保护膜,在形成一对接触层7时的蚀刻处理时,作为用于防止非晶半导体层5被蚀刻的沟道蚀刻阻止(CES)层发挥功能。绝缘层6形成在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形状的第二部分52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层6仅形成在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形状的上面。在此,绝缘层6的宽度为与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上部(第二部分52)的上面的宽度相同的宽度,绝缘层6的侧面与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侧面齐平。绝缘层6的宽度以及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宽度是指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也即是电荷的导电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绝缘层6为由主要含有包含硅、氧和碳的有机材料的有机材料形成的有机材料层、或者为由氧化硅(SiOx)或氮化硅(SiNy)等无机材料形成的无机材料层。绝缘层6具有绝缘性,一对接触层7彼此不电连接。
在由有机材料层构成绝缘层6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感光性涂敷型的有机材料进行图案形成及硬化来形成绝缘层6。在该情况下,用于形成绝缘层6的有机材料例如包括有机树脂材料、界面活性剂、溶剂以及感光剂,作为绝缘层6的主成分的有机树脂材料,可以使用由聚酰亚胺、丙烯、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抗蚀剂或苯并环丁烯(benzocyclobutene)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的感光性或非感光性的有机树脂。作为界面活性剂,可以使用由硅氧烷等硅化合物形成的界面活性剂。作为溶剂,可以使用丙二醇甲醚醋酸酯或1,4-二恶烷等有机溶剂。另外,作为感光剂,可以使用萘醌二叠氮化物(naphthoquinone diazide)等正型感光剂。感光剂不仅是包含碳也还包含硫磺。在形成由有机材料层形成的绝缘层6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旋涂法等涂敷法来形成上述的有机材料。对于形成由有机材料形成的绝缘层6,不仅可以使用涂敷法,还可以使用滴排法等其他的方法。例如,通过使用丝网印刷、胶版印刷等能够形成预定的图案的印刷法等,也能够选择性地形成预定形状的有机材料。
在此,绝缘层6的膜厚例如可以为300nm~1000nm。对于绝缘层6的膜厚的下限,根据抑制沟道蚀刻的容限(margin)以及绝缘层中固定电荷的影响的观点来决定,对于绝缘层6的膜厚的上限,根据抑制伴随台阶差增大的工艺可靠性降低的观点来决定。
一对接触层7由含有高浓度的杂质的非晶半导体膜形成,隔着绝缘层6形成在多晶半导体层4以及非晶半导体层5的上方。一对接触层7例如是在无定形硅中掺杂磷(P)来作为杂质的n型半导体层,是含有1×1019atm/cm3以上的高浓度杂质的n+层。
一对接触层7在绝缘层6上隔着预定的间隔对向配置,一对接触层7各自形成为从绝缘层6的上面跨越到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具体而言,两个接触层7分别设置于非晶半导体层54的凸部的两端部,形成在绝缘层6的两端部的上面及侧面、与绝缘层6的侧面相连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部分52及第一部分51)的侧面、以及与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侧面相连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第一部分51)的上面。接触层7的膜厚例如可以为5nm~100nm。
一对接触层7可以由下层低浓度的电场缓和层(n-层)和上层高浓度的接触层(n+层)这两层构成。在低浓度的电场缓和层中掺杂了1×1017atm/cm3左右的磷。上述两层可以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连续地形成。
一对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在多晶半导体层4及非晶半导体层5的上方隔着预定的间隔对向配置,并且在一对接触层7上形成为与一对接触层7平齐。源电极8S在一对接触层7中的一个接触层7上沿着该接触层7形成,漏电极8D在一对接触层7中的另一个接触层7上沿着该接触层7形成。
具体而言,一对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隔着接触层7沿着绝缘层6的两端部的上部及侧部、与绝缘层6的侧部相连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部分52及第一部分51)的侧部、以及与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侧部相连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第一部分51)的上部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可以分别为由导电性材料或它们的合金等形成的单层构造或多层构造,例如由铝(Al)、钼(Mo)、钨(W)、铜(Cu)、钛(Ti)或铬(Cr)等材料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由MoW/Al/MoW三层构造形成。源电极8S和漏电极8D的膜厚可以为例如100nm~500nm左右。
接着,下面使用图2A、图2B、图2C以及图3,对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作用效果以及得到本发明的经过进行说明。图2A是示意表示比较例1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及工作的剖视图。图2B是示意表示比较例2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及工作的剖视图。图2C是表示图2A及图2B所示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漏极电流(Ids)与源极栅极间电压(Vgs)之间关系的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工作的剖视图。在图2A、图2B以及图3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号。
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如图2A所示,在作为非晶半导体层使用了由电阻率小的低电阻的非晶硅形成的非晶半导体层51A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A的情况下,如图2A及图2C所示,因为能够减小正沟道(front channel)FC的横穿电阻,所以能够使导通电流增加。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因为背沟道BC的横穿电阻也会变小,所以截止电流也会增加。特别地,在沟道保护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在成为沟道保护层的绝缘层中存在正固定电荷。而且,在使用有机材料构成涂敷型的沟道保护层(绝缘层)的情况下,与由SiO2等无机材料构成沟道保护层的情况相比,会在沟道保护层中包含更多的正固定电荷。因此,在通过该固定电荷施加于非晶半导体层51A的电压超过了绝缘层6与非晶半导体层5的界面处形成背沟道的阈值电压的情况下,会引起背沟道传导,作为泄露电流,截止电流会增大。
另一方面,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如图2B所示,在作为非晶半导体层使用了由电阻率高的高电阻的非晶硅形成的非晶半导体层52B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B的情况下,如图2B及图2C所示,因为能够提高背沟道BC的横穿电阻,所以能够使截止电流降低。另一方面,在该情况下,因为正沟道FC的横穿电阻也会变高,所以线性区域的电流(导通电流)会降低。
这样,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由于导通电流与截止电流处于权衡(trade-off,追求一方则不得不牺牲另一方)的关系,难以实现兼顾导通特性与截止特性这两方。
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中,使多晶半导体层4上的非晶半导体层5为作为低电阻层的第一部分51和作为高电阻层的第二部分52的双层构造,而且使非晶半导体层5的表面为凸形状并使第二部分52的栅极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栅电极2的栅极长度方向的长度小。由此,栅电极2上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平坦部(第一部分51)成为源电极8S或漏电极8D与多晶半导体层4的沟道区域之间的电荷的移动路径。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中,在由于形成背沟道BC而流动泄漏电流的与绝缘层6的界面层(非晶半导体层5)存在高电阻的第二部分52。由此,能够提高背沟道BC的横穿电阻,因此能够抑制截止电流。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中,在正沟道FC中不存在高电阻的非晶半导体层(第二部分52),在正沟道FC中仅存在低电阻的非晶半导体层5(第一部分51)。由此,能够降低正沟道的横穿电阻,因此能够使导通电流提高。
这样,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能够实现兼顾导通特性与截止特性这两方。
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为具备绝缘层6的沟道保护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因此容易产生由绝缘层6的固定电荷引起的形成背沟道所导致的泄漏电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非晶半导体层5的表面为凸形状,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形状的上部为电阻率高的第二部分52。由此,在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形状的上部,背沟道形成的阈值电压变大,电阻也变大,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源漏电极间的经由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形状上部的背沟道的电荷移动。其结果,能够使截止电流大幅地降低。
接着,使用图4、图5、图6A、图6B以及图6C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的优选的膜质条件进行说明。图4是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的导通电阻与截止电流之间关系的图,图5是该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的非晶半导体层的光学带隙与导通电阻之间关系的图,、图6A是该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的非晶半导体层的消光系数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图6B是该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的非晶半导体层的折射率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图6C是该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的非晶半导体层的氢浓度与光学带隙之间关系的图。
图4中,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多晶硅)和非晶半导体层(无定形硅)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不改变平面图案、剖面构造而仅改变非晶半导体层的成膜条件来实际上制造了多个薄膜半导体器件的情况下,标绘出了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导通电阻和截止电流。在沟道层为多晶半导体层和非晶半导体层的层叠构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可知截止特性与导通特性为权衡关系。
另外,图4的(a)是其对数表示,如图4的(a)所示,在使非晶半导体层的电阻率从高电阻侧向低电阻侧变化时,在6.0×104Ω处,截止电流开始增加。这意味着非晶半导体层所含的结晶成分开始增加,非晶半导体层的结晶化率增大。
另外,如图4的(a)所示,可知即使增加非晶半导体层所含的结晶成分、使电阻率向低电阻侧变化,在导通电阻为1.7×104Ω附近,标绘点密集,导通电阻的降低达到极限。这意味着,即使增加非晶半导体层所含的结晶成分、使非晶半导体层的结晶率增大,也是构成薄膜半导体器件的非晶半导体层以外的电阻成分开始支配导通电阻。换言之,意味着非晶半导体层的电阻与构成薄膜半导体器件的非晶半导体层以外的电阻成分相比变得非常低。
另外,图4的(b)是将图4的(a)换为线性表示而得到的图,如图4的(b)所示,在6.0×104Ω处,导通电阻与截止电流急剧变化。即,可知非晶半导体层的性质被明确地分为呈现电阻大的区域和呈现电阻小的区域。
在图4中,导通电阻Ron表示源极漏极间电压Vds=0.1V、源极栅极间电压Vgs=15V时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值。另外,截止电流Ioff表示Vds=5V、Vgs=-11V时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电流值。
如上所述,在所制造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为了得到截止电流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而优选导通电阻为6.0×104Ω以上,因此如图5所示,作为为高电阻层的非晶半导体层的光学带隙Eg,优选为1.60eV以下。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中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第一部分51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0eV以下。
另外,若考虑如图4的(a)所示制造出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导通电阻1.7×104Ω附近的极限,则如图5所示,作为为低电阻层的非晶半导体层的光学带隙Eg,优选为1.63eV以上。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中的非晶半导体层5的第二部分52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3eV以上。
在图5中,导通电阻Ron表示Vds=0.1V、Vgs=15V时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电阻值。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非晶半导体层5中,第一部分51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0eV以下,第二部分52的光学带隙优选为1.63eV以上。
因此,如图6A所示,第一部分51的消光系数k优选为0.11以下,第二部分52的消光系数k优选为0.12以上。另外,如图6B所示,第一部分51的折射率n优选为4.2以下,第二部分52的折射率n优选为4.3以上。另外,如图6C所示,第一部分51的含氢浓度优选为13%以上,第二部分52的含氢浓度优选为9%以下。
接着,使用图7A~图7O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7A~图7O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构成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7A所示,准备基板1。作为基板1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基板。在形成栅电极2之前,可以通过等离子体CVD等在基板1上形成由氮化硅膜、氧化硅膜以及氮氧化硅膜等形成的底涂层。
接着,如图7B所示,在基板1的上方图案形成预定形状的栅电极2。例如,在基板1上整个面地通过溅射法成膜由钼钨(MoW)等形成的栅极金属膜,通过实施光刻以及湿式蚀刻对栅极金属膜进行图案形成来形成预定形状的栅电极2。对于MoW的湿式蚀刻,例如可以使用以预定的配比混合磷酸(HPO4)、硝酸(HNO3)、醋酸(CH3COOH)以及水而得到的药液来进行。
接着,如图7C所示,在基板1的上方形成栅极绝缘膜3。例如,在基板1的上方的整个面通过等离子体CVD等成膜由氧化硅等形成的栅极绝缘膜3以覆盖栅电极2。例如可以通过以预定的浓度比导入硅烷气体(SiH4)和一氧化二氮气体(N2O)来成膜氧化硅。
接着,如图7D所示,在栅极绝缘膜3上形成由多晶硅形成的多晶半导体层4F。在该情况下,首先,在栅极绝缘膜3上,例如通过等离子体CVD成膜由无定形硅(非晶硅)形成的非晶硅薄膜,在进行了脱氢退火处理之后,使非晶硅薄膜退火而结晶化,由此能够形成多晶半导体层4F。例如可以通过以预定的浓度比导入硅烷气体(SiH4)和氢气(H2)来成膜非晶硅薄膜。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了准分子激光的激光退火来使非晶硅薄膜结晶化,但作为结晶化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使用了波长370~900nm左右的脉冲激光的激光退火法;使用了波长370~900nm左右的连续振荡激光的激光退火法;或通过急速热处理(RTP)实现的退火法。另外,也可以不是使非晶硅薄膜进行结晶化,而是通过由CVD进行的直接生长等的方法来成膜多晶半导体层4F。
然后,通过对多晶半导体层4F进行氢等离子体处理,对多晶半导体层4F的硅原子进行氢化处理。氢等离子体处理例如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将含有H2、H2/氩(Ar)等的氢气体的气体作为原料,通过高频(RF)电力使其产生氢等离子体,对多晶半导体层4F照射该氢等离子体。通过该氢等离子体处理,硅原子的自由键(缺陷)以氢终结,多晶半导体层4F的结晶缺陷密度降低,结晶性提高。
接着,如图7E所示,在多晶半导体层4F上,作为与低电阻层的第一部分51对应的层而形成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例如,在形成了多晶半导体层4F之后,使用等离子体CVD等,按照预定的第一成膜条件(第一形成条件)成膜由低电阻的无定形硅膜形成的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
例如,使用平行平板型RF等离子体CVD装置,以预定的浓度比导入硅烷气体(SiH4)和氢气(H2),使硅烷气体的流量为60sccm、使氢气的流量为10sccm、使压力为5Torr、使RF功率密度为0.17W·cm-2、使基板温度为275℃、使电极间距离为13.3mm来进行成膜,由此能够得到一部分结晶化了的无定形硅膜。由此,能够形成电阻率比接着形成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电阻率小的低电阻的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
接着,如图7F所示,在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上,作为与高电阻层的第二部分52对应的层而形成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例如,在形成了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之后,使用等离子体CVD等,按照预定的第二成膜条件(第二形成条件)成膜由无定形硅膜形成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
用于成膜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第二成膜条件为与用于成膜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第一成膜条件不同的条件。第一成膜条件为与第二成膜条件相比促进非晶半导体层的结晶生长的条件。
具体而言,使用平行平板型RF等离子体CVD装置,以预定的浓度比导入硅烷气体(SiH4)和氢气(H2),使硅烷气体的流量为10sccm、使氢气的流量为250sccm、使压力为3Torr、使RF功率密度为1.1W·cm-2、使基板温度为275℃、使电极间距离为7.6mm来进行成膜,由此能够得到仅为无定形成分的无定形硅膜。由此,能够形成电阻率比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电阻率大的高电阻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电阻率不同的两层非晶半导体层5的情况下,用于成膜下层的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第一成膜条件优选为与用于成膜上层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第二成膜条件不同的条件,第一成膜条件为与第二成膜条件相比促进非晶半导体层的结晶生长的条件。
在形成电阻率不同的两层非晶半导体层5的情况下,在无定形硅膜的成膜中将成膜条件从第一成膜条件切换为第二成膜条件,由此能够连续成膜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优选在同一真空装置内连续成膜。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及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元件间的成膜不均,能够实现适于大型面板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接着,如图7G所示,在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上形成用于形成绝缘层6的绝缘层形成用膜6F。绝缘层形成用膜6F可以使用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
例如,在通过氧化硅等无机材料形成了绝缘层形成用膜6F的情况下,如图7H所示,在绝缘层形成用膜6F上,作为规定用于形成预定形状的绝缘层6的部分(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的光掩模,形成预定宽度的抗蚀剂100。然后,如图7I所示,通过将抗蚀剂100作为掩模来实施干式蚀刻,对绝缘层形成用膜6F进行图案形成来形成预定形状的绝缘层6,并且通过对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及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层叠膜进行图案形成来形成具有凸形状(凸部)和平坦形状(平坦部)的非晶半导体层5F。接着,如图7J所示,除去非晶半导体层5的凸部(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上的绝缘层6上形成的抗蚀剂100。由此,露出绝缘层6的上面。
另一方面,在图7G中,通过预定的涂敷方式,例如在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上涂敷感光性SOG(SPIN ON GLASS:旋涂玻璃)等有机材料,进行旋涂、狭缝涂敷,由此在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上形成了由有机材料形成的绝缘层形成用膜6F,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形成如图7H所示的抗蚀剂100,通过对绝缘层形成用膜6F进行曝光及显影并进行烘培,由此能够形成预定形状的绝缘层6。然后,将绝缘层6作为掩模,与图7I同样地实施干式蚀刻,由此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及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层叠膜被进行图案形成,如图7J所示,能够形成具有凸形状(凸部)和平坦形状(平坦部)的非晶半导体层5F。
无论哪一方式,都是在使与绝缘层6对应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形成为凸部的同时,作为与除去了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区域对应的部分,使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露出而形成为平坦部。
接着,如图7K所示,在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上形成成为接触层7的接触层用膜7F以覆盖绝缘层6。具体而言,通过例如等离子体CVD,成膜由掺杂了磷等5价元素的杂质的无定形硅形成的接触层用膜7F,以使得从绝缘层6的上面跨到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平坦部。
接触层用膜7F可以由低浓度的电场缓和层和高浓度的接触层这两层构成。低浓度的电场缓和层可以通过掺杂1×1017atm/cm3左右的磷来形成。上述两层可以在CVD装置中连续地形成。
接着,如图7L所示,形成成为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的源极漏极金属膜8F以覆盖接触层用膜7F。例如,通过溅射来成膜MoW/Al/MoW的三层构造的源极漏极金属膜8F。
然后,虽然未图示,但为了形成预定形状的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在源极漏极金属膜8F上涂敷抗蚀剂材料,进行曝光和显影,形成图案形成为预定形状的抗蚀剂。
接着,将该抗蚀剂作为掩模而实施湿式蚀刻来对源极漏极金属膜8F进行图案形成,由此如图7M所示,形成预定形状的源电极8S以及漏电极8D。此时,接触层掩模7F作为蚀刻阻止层发挥功能。然后,除去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上的抗蚀剂。
接着,如图7N所示,将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作为掩模而实施干式蚀刻,由此能够对接触层掩模7F进行图案形成来形成预定形状的一对接触层7,并且将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及多晶半导体层4F图案形成为岛状来形成预定形状的非晶半导体层5以及多晶半导体层4,形成由多晶半导体层4和包括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的非晶半导体层5构成的沟道层。作为干式蚀刻的条件可以使用氯系气体。这样,能够制造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
然后,如图7O所示,可以形成由SiN等无机材料形成的钝化膜80以从源电极8S及漏电极8D上将整体覆盖。
在此,使用图8对通过以上方法实际制造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的膜组织的剖面构造进行说明。图8是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剖面时的剖面TEM像。图8是与图1所示的以虚线包围的区域A对应的剖面TEM像。
如图8所示,可知在由多晶硅形成的多晶半导体层4上形成的非晶半导体层5包括由具有结晶成分的无定形硅形成的第一部分51的低电阻层、和由仅包含无定形成分的无定形硅形成的第二部分52的高电阻层。
接着,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仅制造方法不同,因此下面关于本变形例,仅对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A~图9N是示意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中的各工序的构成的剖视图。在图9A~图9N中,对与图7A~图7O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标号。
如图9A~图9D所示,与图7A~图7D同样地,在基板1上形成栅电极2、栅极绝缘膜3以及多晶半导体层4。
接着,如图9E所示,在多晶半导体层4F上形成包括与低电阻层的第一部分51对应的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与高电阻层的第二部分52对应的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非晶半导体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在同一真空装置内按照同一成膜条件连续地成膜。即,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通过不破坏真空以同一形成条件形成非晶半导体层来成膜。例如,在形成了多晶半导体层4之后,使用等离子体CVD等,按照预定的成膜条件在多晶半导体层4F上成膜无定形硅膜,由此能够形成包括具有结晶成分的无定形硅(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和仅包含无定形成分的无定形硅(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这两个区域的非晶半导体层。
更具体而言,例如,与形成多晶半导体层4F时的无定形硅膜的成膜条件相比,使成膜条件的RF功率密度增大或者使成膜速率变慢,以使无定形硅膜与多晶半导体层4接触来成膜,此时在多晶半导体层4F的表面附近成膜的无定形硅膜继承多晶半导体层4F的结晶性而自然地结晶化下去。并且,随着成膜的进行而远离多晶半导体层4F,膜中的结晶化率变小,在结晶化率变为了零之后,成膜仅为无定形成分的无定形硅膜。也即是,在多晶半导体层4F的表面附近成膜的无定形硅膜以多晶半导体层4F为基底层而进行结晶化,非晶半导体层自然地形成为下层(第一非晶半导体层51F)的结晶化率比上层(第二非晶半导体层52F)的结晶化率大。由此,能够形成下方是低电阻层而上方是高电阻层的非晶半导体层。本实施方式的非晶半导体层也可以考虑为由结晶化率不同的两层、即电阻率不同的两层构成的单一膜。
接着,如图9F~图9N所示,与图7G~图7O同样地,通过实施各工序,能够制造本变形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接着,使用图10对将上述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适用于显示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适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有机EL显示装置的局部切口立体图。上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10可以作为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有源矩阵基板的开关晶体管或驱动晶体管来使用。
如图10所示,有机EL显示装置20具备:有源矩阵基板(TFT阵列基板)21;多个像素22,其在有源矩阵基板21中呈矩阵状配置;多个像素电路23,其与像素22连接,在有源矩阵基板21上呈阵列状配置;阳极24、有机EL层25以及阴极26(透明电极),其依次层叠在像素22和像素电路23上;将各像素电路23和控制电路(未图示)连接的多条源极线27以及栅极线28。有机EL层25是层叠电子输送层、发光层、空穴输送层等各层而构成的。
接着,使用图11对上述有机EL显示装置20中的像素22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像素的电路结构的图。
如图11所示,像素22具备驱动晶体管31、开关晶体管32、有机EL元件33和电容器34。驱动晶体管31为驱动有机EL元件33的晶体管,另外,开关晶体管32为用于选择像素22的晶体管。
开关晶体管32的源电极32S与源极线27连接,栅电极32G与栅极线28连接,漏电极32D与电容器34和驱动晶体管31的栅电极31G连接。
另外,驱动晶体管31的漏电极31D与电源线35连接,源电极31S与有机EL元件33的阳极连接。
在该结构中,当向栅极线28输入栅极信号、使开关晶体管32为导通状态时,经由源极线27供给的信号电压被写入到电容器34。并且,写入到电容器34的保持电压在1帧期间中得到保持。通过该保持电压,驱动晶体管31的电导模拟地(连续性)变化,与发光灰度等级对应的驱动电流从有机EL元件33的阳极流向阴极。由此,有机EL元件33发光,能够显示预定的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有机EL元件的有机EL显示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使用有源矩阵基板的其他显示装置。另外,关于这样构成的显示装置,可以作为平板显示器来利用,可以适用于电视机、个人电脑、便携电话等所有的具有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对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了绝缘层6(沟道保护膜)的沟道保护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使用绝缘层6(沟道保护膜)的沟道蚀刻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在沟道蚀刻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由于源电极及漏电极上的钝化膜和/或沟道层的干式蚀刻等引起的损害,在沟道层也存在正固定电荷。因此,在沟道蚀刻型的薄膜半导体器件中,也能够通过使非晶半导体层中的上层的第一部分为高电阻的无定形硅膜来抑制背沟道的泄漏电流。另外,通过使非晶半导体层为剖面凸形状并除去高电阻的无定形硅膜而成为仅是低电阻的无定形硅膜,能够降低正沟道的横穿电阻,因此能够使导通电流增加。
另外,对各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通过任意地组合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及功能而实现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薄膜半导体器件能够广泛地利用于电视机、个人电脑、便携电话等的显示装置或其他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

Claims (22)

1.一种薄膜半导体器件,具备:
基板;
栅电极,其形成在所述基板的上方;
栅极绝缘膜,其形成在所述栅电极上;
沟道层,其形成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由多晶半导体层形成;
非晶半导体层,其形成在所述沟道层上、并在表面具有凸形状;以及
源电极和漏电极,其形成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的电阻率比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电阻率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第一部分的光学带隙为1.63eV以上,
所述第二部分的光学带隙为1.60eV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第一部分的折射率为4.2以下,
所述第二部分的折射率为4.3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第一部分的消光系数为0.11以下,
所述第二部分的消光系数为0.12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第一部分的含氢浓度为13%以上,
所述第二部分的含氢浓度为9%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为与第二部分对应的层和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层的层叠构造,
所述与第二部分对应的层成膜在所述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第一部分由含有微晶成分的非晶半导体形成,
所述第二部分由非晶构造的非晶半导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两侧的下部成为所述源电极或所述漏电极与所述沟道层之间的电荷的移动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还具备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形成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绝缘层的宽度与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的宽度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还具备一对接触层,所述一对接触层形成在所述绝缘层的两端部的上面及侧面、与所述绝缘层的侧面相连的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凸形状的侧面、以及与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的侧面相连的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面,
所述源电极形成在所述一对接触层中的一方的上方,
所述漏电极形成在所述一对接触层中的另一方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多晶半导体层为多晶硅,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为非晶硅。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多晶半导体层包括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微晶半导体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包括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的微晶半导体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膜厚为20nm以上。
16.一种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准备基板;
第二工序,在所述基板的上方形成栅电极;
第三工序,在所述栅电极上形成栅极绝缘膜;
第四工序,在所述栅极绝缘膜上形成由多晶半导体层形成的沟道层;
第五工序,在所述沟道层上形成表面具有凸形状的非晶半导体层;和
第六工序,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上方形成源电极及漏电极,
所述非晶半导体层形成为所述沟道层侧的第一部分的电阻率比所述源电极及所述漏电极侧的第二部分的电阻率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通过在所述多晶半导体层上形成所述非晶半导体层,使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第一部分混有晶粒。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所述晶粒的平均粒径为20nm以上且小于40nm。
19.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通过按同一形成条件来形成所述非晶半导体层,连续地形成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6~18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所述第一部分按第一形成条件来形成,
所述第二部分按形成条件与所述第一形成条件不同的第二形成条件来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所述第一形成条件是比所述第二形成条件促进结晶生长的条件。
22.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第五工序与所述第六工序之间还包括在所述非晶半导体层的所述凸形状部分的上面形成绝缘层的工序。
CN201180003938.3A 2011-08-09 2011-08-09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30388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4503 WO2013021416A1 (ja) 2011-08-09 2011-08-09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薄膜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38887A true CN103038887A (zh) 2013-04-10

Family

ID=47667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3938.3A Pending CN103038887A (zh) 2011-08-09 2011-08-09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00437B2 (zh)
CN (1) CN103038887A (zh)
WO (1) WO201302141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038A (zh) * 2016-01-12 2016-05-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5826398A (zh) * 2016-06-15 2016-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制作方法
CN109545751A (zh) * 2018-10-15 2019-03-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制造方法
CN110687138A (zh) * 2019-09-05 2020-01-14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测量与边界特征提取方法及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17439A1 (ja) 2011-02-28 2012-09-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29275A (zh) 2011-11-17 2013-09-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40027762A1 (en) * 2012-07-27 2014-01-3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6235325B2 (ja) * 2013-12-10 2017-11-22 株式会社東芝 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348707B2 (ja) * 2013-12-11 2018-06-27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アモルファスシリコンの結晶化方法、結晶化シリコン膜の成膜方法、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膜装置
US9911762B2 (en) * 2015-12-03 2018-03-06 Innolu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JP2017143135A (ja) * 2016-02-09 2017-08-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
CN105845737B (zh) * 2016-05-17 2019-07-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US20210343878A1 (en) * 2018-10-11 2021-11-04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oration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3345966A (zh) * 2020-02-18 2021-09-03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3196A (ja) * 1991-09-04 1993-03-12 Hitachi Ltd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液晶表示装置
US6794682B2 (en) 2001-04-04 2004-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radiation detector
JP4860833B2 (ja) * 2001-04-10 2012-01-25 ゲットナー・ファンデーション・エルエルシー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US7968885B2 (en) 2007-08-07 2011-06-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099636A (ja) * 2007-10-15 2009-05-07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039842B2 (en) * 2008-05-22 2011-10-1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in film transistor
KR101602252B1 (ko) * 2008-06-27 2016-03-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박막 트랜지스터, 반도체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8530897B2 (en) * 2008-12-11 2013-09-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n inverter circuit having a microcrystalline layer
JP5096437B2 (ja) * 2009-09-28 2012-12-1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有機el表示装置
KR20130041711A (ko) 2010-05-11 2013-04-25 파나소닉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916425B2 (en) * 2010-07-26 2014-12-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micro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6038A (zh) * 2016-01-12 2016-05-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0204924B2 (en) 2016-01-12 2019-02-1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826398A (zh) * 2016-06-15 2016-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制作方法
CN109545751A (zh) * 2018-10-15 2019-03-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制造方法
CN110687138A (zh) * 2019-09-05 2020-01-14 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半导体结构的测量与边界特征提取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00437B2 (en) 2015-04-07
WO2013021416A1 (ja) 2013-02-14
US20130037806A1 (en)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8887A (zh) 薄膜半导体器件及薄膜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US10446711B2 (en)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3026492B (zh) 薄膜晶体管器件以及薄膜晶体管器件的制造方法
KR101019048B1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8796692B2 (en) Thin-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in-film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3189970A (zh) 薄膜半导体装置以及薄膜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3118233A1 (ja) 薄膜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半導体装置
US8378348B2 (en)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959712A (zh) 薄膜晶体管以及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US8916863B2 (en)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
JP2008003319A (ja) Tftアレイ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49720B2 (ja)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93383B2 (en) Thin-film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film transistor
KR20110009954A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134989B1 (ko) 어레이 기판의 제조방법
US20130037808A1 (en) Thin-film transis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film transistor device
JP5563787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US8841678B2 (en) Thin-film transis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in-film transistor device
WO2012169397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表示素子
JP5498892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13118234A1 (ja) 薄膜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薄膜半導体装置
WO2013008360A1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に用いられる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6500203B2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13021416A1 (ja) 薄膜半導体装置及び薄膜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WO2013001579A1 (ja)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装置及び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