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55233B - 变焦透镜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55233B
CN102955233B CN201210285222.3A CN201210285222A CN102955233B CN 102955233 B CN102955233 B CN 102955233B CN 201210285222 A CN201210285222 A CN 201210285222A CN 102955233 B CN102955233 B CN 102955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group
negative
aspherical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852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55233A (zh
Inventor
李大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55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55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55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 G02B15/142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wo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廉价并小型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而构成。第一透镜群(G1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111)、负透镜(L112)、正透镜(L113)而构成。在负透镜(L1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第二透镜群(G1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12F)、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G12R)而构成。在后组(G12R)所包含的负透镜(L126)的两面形成非球面。然后,通过满足规定的条件,能够一边使小型化和广角化并立,一边维持高的成像性能。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的广角系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被广泛用于单反相机的广角系变焦透镜,有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正、负、正光焦度的各透镜群而构成的4群变焦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
专利文献1~3所述的变焦透镜,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正、负、正光焦度的各透镜群,且可以实现1.5倍以上的变倍。专利文献1所述的变焦透镜,可以在广角端确保80°左右的视场角,实现2.8倍左右的变倍。专利文献2所述的变焦透镜,可以在广角端确保105.8°左右的视场角,实现1.95~2.36倍左右的变倍。专利文献3所述的变焦透镜,可以在广角端确保99°左右的视场角,实现1.85倍左右的变倍。
以专利文献1~3所述的变焦透镜为首的现有的广角系变焦透镜,一般为了使通过扩展在广角端的视场角而变得显著的诸像差的矫正和第一透镜群的小型化并立,在构成第一透镜群的透镜的多个面形成非球面。特别是,在最靠近物体侧所配置的透镜中,采用大口径的非球面玻璃透镜。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64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9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391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述的变焦透镜中,在最靠近物体侧配置具有强的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以抑制前框的有效直径,并且确保在广角下高的成像性能。但是,在该变焦透镜中,广角端的视场角狭窄至80°左右,难以做到要满足更宽阔的视场角的要求。而且,在最靠近物体侧所配置的玻璃材透镜,因为由非球面形成,所以制造成本非常高的问题也存在。
在专利文献2和3所述的变焦透镜中,均是在最靠物体侧配置具有强的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以实现超广角化和前框的小型化的并立。这些变焦透镜,广角端的视场角均在100°左右,可实现充分的广角化,但第一透镜群大,不适宜近来强烈期望小型化的摄像装置。而且,因为在最靠近物体侧所配置的玻璃材透镜以非球面形成,所以制造成本非常高这一问题也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提供一种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的且廉价并小型的变焦透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和由多个透镜群构成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由包含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多个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球面透镜形成,所述第二透镜由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形成,所述第二透镜群,以至少包含1片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方式构成,通过使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或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以及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的各透镜组的相互间隔改变,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使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的任一个透镜组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并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8.0≤F12/D23≤-1.0
其中,F1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D23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群中的、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在最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在配置于口径最大的最物体侧的透镜以外的口径小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透镜的加工变得比较地容易,能够实现光学***的制造成本的削减。而且,即使达成超过100°的超广角化,也能够使第一透镜群的径向的小型化和成像性能的维持并立。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20.0≤(Fw×F12)/(D23)2≤-1.0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的光学***全系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即使达成超过100°的超广角化,也能够使第一透镜群的径向的小型化和成像性能的维持并立。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其中,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Δ1表示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
根据本发明,能够廉价地实现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其中,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所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Δ2表示在所述第二透镜群所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和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通过使所述前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调焦造成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另外,因为可以只通过前组的移动来进行调焦,所以能够实现调焦群的轻量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后组,通过使所述中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另外,因为可以只通过中组的移动进行调焦,所以能够实现调焦群的轻量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后组,通过使所述中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调焦,通过使所述前组包含的透镜朝向相对于光轴大体垂直的方向移动,进行抖动矫正。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另外,因为可以只通过中组的移动来进行调焦,所以能够实现调焦群的轻量化。而且,能够实现具有抖动矫正功能的变焦透镜。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而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而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口径达到最大的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的制造成本。而且,容易使光学***的小型化和广角化并立。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在所述发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群所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近像侧。
根据本发明,不能由第一透镜群矫正的诸像差的矫正就变得容易。即,因广角化而显著的诸像差能够由第二透镜群良好地矫正,能够实现具有更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变焦透镜。
根据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廉价而小型的变焦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透镜群所包含的第二透镜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8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2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图13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
图14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
【符号说明】
G11、G21、G31、G41、G51、G61  第一透镜群
G12、G22、G32、G42、G52、G62  第二透镜群
G12F、G32F、G42F、G52F、G62F  前组
G32M、G42M、G52M、G62M  中组
G12R、G32R、G42R、G52R、G62R  后组
L111、L112、L121、L124、L126、L211、L212、L221、L224、L226、L311、L312、L321、L324、L326、L411、L412、L421、L424、L426、L511、L512、L5 22、L525、L527、L611、L612、L622、L625、L627负透镜
L113、L122、L123、L125、L213、L222、L223、L225、L313、L322、L323、L325、L413、L422、L423、L425、L513、L521、L523、L524、L526、L613、L6 21、L623、L624、L626正透镜
ST孔径光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适当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群由多个透镜组构成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群由包含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负光焦度的球面透镜所形成的第一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所形成的第二透镜的多个透镜构成。第二透镜群,至少含有1片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而构成。
如此,在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在配置于口径达到最大的最物体侧的透镜以外的口径小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透镜的加工会变得比较容易,能够实现光学***的制造成本的削减。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通过改变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的间隔、或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的间隔和构成第二透镜群的各透镜组的相互间隔,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另外,通过使构成第二透镜群的任一个透镜组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通过这样的透镜移动进行变倍和调焦,能够抑制在变倍和调焦时产生的像差变动。
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实现光学***的径向的小型化、高性能化。而且,使这一光学***的制造成本削减也是本发明的目的。因此,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设定如下所示的各种条件。
首先,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一透镜群所包含的第二透镜的焦距设为F12,第一透镜群中的、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在最靠近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距离设为D23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8.0≤F12/D23≤-1.0
条件式(1)表示,用于使光学***的小型化和广角化并立、且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1),即使达成超过100°的超广角化,也能够实现第一透镜群的径向的小型化,而且可以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在条件式(1)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二透镜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弱,为了使广角端的视场角的宽度和第一透镜群的小型化并立,就产生了使第一透镜的负光焦度更强的需要。若使第一透镜的负光焦度更强,则因该第一透镜发生的诸像差变得显著,因此不得不在第一透镜上形成非球面。如前述,因为第一透镜在光学中口径最大,所以在该透镜上形成非球面,则制造成本反弹,因此必须避免。另一方面,在条件式(1)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二透镜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强,即使在第二透镜上形成非球面,也不能矫正因该第二透镜发生的诸像差。或者,在第一透镜群内,第二透镜及其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的间隔过近,第一透镜群内的光焦度平衡破坏,产生不能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可能性。不论哪种情况都不为优选。
还有,上述条件式(1)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望更优选的效果。
(1)’-6.5≤F12/D23≤-1.4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所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光学***的进一步小型化、广角化、成像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上述条件式(1)’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1)”-5.0≤F12/D23≤-1.8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光学***的更进一步小型化、广角化、成像性能的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在广角端的光学***全系的焦距设为Fw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20.0≤(Fw×F12)/(D23)2≤-1.0
条件式(2)也表示用于实现光学***的小型化和广角化并立、且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的条件。除了条件式(1)之外,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在条件式(2)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二透镜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弱,为了使广角端的视场角的宽度和第一透镜群的小型化并立,产生进一步增强第一透镜的负光焦度的需要。若使第一透镜的负光焦度更强,则因该第一透镜发生的诸像差变得显著,因此不得不在该第一透镜上形成非球面。如前述,因为第一透镜在光学中口径最大,所以在该透镜上形成非球面,制造成本会反弹,因此必须避免。另一方面,在条件式(2)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第二透镜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强,即使在第二透镜上形成非球面,也不能矫正在该第二透镜发生的诸像差。或者,在第一透镜群内,第二透镜及其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的间隔过近,第一透镜群内的光焦度平衡破坏,产生不能维持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可能。无论哪种情况都不为优选。
还有,上述条件式(2),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2)’-18.0≤(Fw×F12)/(D23)2≤-1.5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光学***的更小型化、广角化、成像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上述条件式(2)’,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2)”-15.0≤(Fw×F12)/(D23)2≤-2.5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规定范围,能够实现光学***的进一步小型化、广角化、成像性能更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如图1所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设为在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设为Δ1(Δ1=C1A-C1B)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条件式(3)表示用于实现廉价而具备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光学***的条件。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即使在第一透镜群所包含的第二透镜上形成非球面,也不可能进行良好的像差矫正,而是产生在第一透镜上形成非球面的需要。如前述,因为第一透镜是光学中口径最大的透镜,所以如果在该透镜上形成非球面,则加工难度高,制造成本大。另一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由第二透镜所形成的非球面所造成的周边像高的像差矫正变得过剩,导至成像性能的劣化。
还有,上述条件式(3),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廉价并具备更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光学***。
此外,上述条件式(3)’,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廉价而具备更良好的成像性能的光学***。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如图2所示,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设为在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为Δ2(Δ2=C2A-C2B)时,优选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条件式(4)表示用于实现具有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光学***的条件。在条件式(4)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一透镜群的第二透镜和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非球面透镜所带来的像差矫正效果变得过弱,导致成像性能的劣化。另一方面,在条件式(4)中,若超过其上限式,则第一透镜群的第二透镜和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非球面透镜所带来的像差矫正过剩,成像性能还是劣化。
还有,上述条件式(4),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4)’规定的范围,通过使光学***的成像性能进一步提高。
此外,上述条件式(4)’,若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望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4)”规定的范围,能够使光学***的成像性能更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二透镜群由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和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构成,通过使前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如此,能够抑制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二透镜群由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后组构成也可,通过使中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如此,也能够抑制调焦造成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第二透镜群能够由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后组构成,通过使中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通过使前组所包含的透镜朝向相对于光轴大体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进行抖动(像点振动)矫正。如此,能够抑制调焦带来的像差变动,实现成像性能优异的变焦透镜。而且,能够实现具备抖动矫正功能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特别是可以由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如下透镜构成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且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通过在口径达到最大的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能够削减光学***的制造成本。而且,光学***的小型化和广角化的并立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中,将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配置在该第二透镜群的最靠近像侧即可。如此,不能由第一透镜群矫正的诸像差的矫正就变得容易。即,能够由第二透镜群良好地矫正由于广角化而显著的诸像差,能够实现具备更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变焦透镜。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在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在配置于口径达到最大的最物体侧的透镜以外的口径小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从而使透镜的加工变得比较的容易,能够实现光学***的制造成本的削减。此外,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变焦透镜。而且,如前述,通过适当地使透镜移动,进行变倍、调焦、抖动矫正,可以实现更优异的变焦透镜。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还有,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1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111(第一透镜)、负透镜L112(第二透镜)、正透镜L113而构成。负透镜L1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1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1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1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12F、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G12R而构成。前组G1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负透镜L121、正透镜L122而构成。负透镜L121和正透镜L122被接合。后组G1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123、负透镜L124、正透镜L125、负透镜L126(非球面透镜)而构成。在正透镜L123的两面形成非球面。负透镜L124和正透镜L125被接合。在负透镜L126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使第一透镜群G1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使前组G12F和后组G12R分别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由此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前组G12F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0.2992(Fw:广角端)~12.5000(中间位置)~17.4999(望远端)
F数=4.1(广角端)~4.1(中间位置)~4.1(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4.98(广角端)~49.85(中间位置)~38.62(望远端)变倍比:1,699
(透镜数据)
r1=31.7816
d1=1.3000    nd1=1.77250    νd1=49.62
r2=12.8710
d2=5.9116
r3=39.9393(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2.1565(非球面)
d4=8.5689
r5=28.4099
d5=3.5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66.0507
d6=D(6)(可变)
r7=∞(孔径光阑)
d7=1.0000
r8=23.1071
d8=0.8000    nd4=1.90366    νd4=31.31
r9=12.4927
d9=3.5000    nd5=1.59551    νd5=39.22
r10=-80.0040
d10=D(10)(可变)
r11=15.4056(非球面)
d11=2.0000   nd6=1.61881    νd6=63.85
r12=42.9654(非球面)
d12=3.0989
r13=14.1040
d13=0.8000   nd7=1.80610    νd7=33.27
r14=8.6774
d14=6.3000   nd8=1.49700    νd8=81.61
r15=-11.7706
d15=0.2000
r16=-13.0933(非球面)
d16=1.2000    nd9=1.85135    νd9=40.10
r17=183.3464(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4.95634×10-5,B=-7.90310×10-7
C=4.63906×10-9,D=-1.24036×10-11
E=0
(第4面)
K=0,
A=-4.13305×10-6,B=-9.52818×10-7
C=-5.62899×10-9,D=8.48925×10-11
E=-4.86537×10-13
(第11面)
K=0,
A=1.28687×10-5,B=8.97529×10-7
C=-3.30614×10-8,D=9.08219×10-10
E=0
(第12面)
K=0,
A=9.65316×10-6,B=1.86173×10-6
C=-5.11469×10-8,D=1.35414×10-9
E=0
(第16面)
K=0,
A=9.58940×10-4,B=-2.78957×10-5
C=3.88208×10-7,D=-2.26870×10-9
E=0
(第17面)
K=0,
A=1.11782×10-3,B=-2.38818×10-5
C=3.36860×10-7,D=-2.11204×10-9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5.0603    9.3234      2.0065
D(10)   7.4341     5.2857      3.6802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112的焦距)=-20.943
D23(负透镜L112的像侧面和正透镜L1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8.569
F12/D23=-2.444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2.9388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1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9.40
Δ1(在负透镜L1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1.036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1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2.00
Δ2(在负透镜L1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316
图4是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2】
图5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2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2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2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211(第一透镜)、负透镜L212(第二透镜)、正透镜L213而构成。负透镜L2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2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2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2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22F、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G22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G22R而构成。前组G2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221、正透镜L22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而构成。负透镜L221和正透镜L222被接合。中组G22M由正透镜L223构成。在正透镜L223的两面形成非球面。后组G2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负透镜L224、正透镜L225、负透镜L226(非球面透镜)而构成。负透镜L224和正透镜L225接合。在负透镜L226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一透镜群G2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使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中组G22M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以下,示出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0.2993(Fw:广角端)~12.4992(中间位置)~17.4990(望远端)
F数=3.6(广角端)~3.8(中间位置)~4.0(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5.02(广角端)~49.05(中间位置)~38.88(望远端)变倍比:1,699
(透镜数据)
r1=28.0536
d1=1.5000    nd1=1.83481    νd1=42.72
r2=13.0579
d2=7.2984
r3=82.6038(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2.9284(非球面)
d4=6.8839
r5=33.0842
d5=3.5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34473.0453
d6=D(6)(可变)
r7=16.4693
d7=0.8000   nd4=1.90366    νd4=31.31
r8=8.5000
d8=3.3000    nd5=1.59551    νd5=39.22
r9=-125.4304
d9=1.2000
r10=∞(孔径光阑)
d10=5.9501
r11=41.9266(非球面)
d11=2.5000    nd6=1.59201    νd6=67.02
r12=-65.9904(非球面)
d12=1.7000
r13=33.2313
d13=1.0000    nd7=1.69895    νd7=30.05
r14=11.8016
d14=5.3000    nd8=1.49700    νd8=81.61
r15=-19.2021
d15=2.5709
r16=-42.4918(非球面)
d16=1.0000    nd9=1.85135    νd9=40.10
r17=86.8262(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3.77248×10-5,B=-4.82207×10-7
C=2.52327×10-9,D=-5.53606×10-12
E=0
(第4面)
K=0,
A=-3.19307×10-5,B=-4.94567×10-7
C=-5.29875×10-9,D=6.20691×10-11
E=-2.83735×10-13
(第11面)
K=0,
A=-1.11816×10-5,B=-7.65302×10-7
C=2.32430×10-8,D=8.59980×10-11
E=0
(第12面)
K=0,
A=-4.64567×10-5,B=-5.92188×10-7
C=3.93860×10-9,D=3.58575×10-10
E=0
(第16面)
K=0,
A=1.89154×10-4,B=-4.46191×10-6
C=8.91938×10-9,D=2.53860×10-10
E=0
(第17面)
K=0,
A=3.16118×10-4,B=-4.72371×10-6
C=3.10546×10-8,D=1.75862×10-11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8.2967    11.2482     1.8196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212的焦距)=-18.147
D23(负透镜L212的像侧面与正透镜L2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6.884
F12/D23=-2.636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3.944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2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21.20
Δ1(在负透镜L2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1.504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2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3.70
Δ2(在负透镜L2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306
图6是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3】
图7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3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32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3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311(第一透镜)、负透镜L312(第二透镜)、正透镜L313而构成。负透镜L3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3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3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3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32F、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G32M、具有正光焦度的后组G32R而构成。前组G3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321、正透镜L32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而构成。负透镜L321和正透镜L322被接合。中组G32M由正透镜L323构成。在正透镜L323的两面形成非球面。后组G3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324、正透镜L325、负透镜L326(非球面透镜)而构成。负透镜L324和正透镜L325被接合。在负透镜L326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一透镜群G3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使前组G32F、中组G32M和后组G32R分别沿着光轴从像侧朝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中组G32M沿着光轴从像侧朝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0.3039(Fw:广角端)~12.5049(中间位置)~17.5071(望远端)
F数=3.6(广角端)~3.8(中间位置)~4.0(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4.98(广角端)~49.02(中间位置)~38.94(望远端)变倍比:1,699
(透镜数据)
r1=29.1198
d1=1.5000    nd1=1.83481    νd1=42.72
r2=13.1003
d2=7.2001
r3=69.8822(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2.9172(非球面)
d4=6.9761
r5=32.7186
d5=3.5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1528.6256
d6=D(6)(可变)
r7=16.1189
d7=0.8000    nd4=1.90366    νd4=31.31
r8=8.5000
d8=3.2000    nd5=1.59551    νd5=39.22
r9=-212.0872
d9=1.2000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41.7024(非球面)
d11=2.5000    nd6=1.59201    νd6=67.02
r12=-78.6776(非球面)
d12=D(12)(可变)
r13=30.6698
d13=1.0000    nd7=1.72825    νd7=28.32
r14=12.3584
d14=4.6371    nd8=1.49700    νd8=81.61
r15=-20.0455
d15=2.7972
r16=-47.1564(非球面)
d16=1.0000    nd9=1.85135    νd9=40.10
r17=86.8262(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3.91172×10-5,B=-5.15238×10-7
C=2.73775×10-9,D=-5.93388×10-12
E=0
(第4面)
K=0,
A=-3.04683×10-5,B=-5.21452×10-7
C=-5.43653×10-9,D=6.59653×10-11
E=-3.00854×10-13
(第11面)
K=0,
A=-7.90160×10-6,B=-8.02610×10-7
C=1.34383×10-8,D=2.16272×10-10
E=0
(第12面)
K=0,
A=-3.41004×10-5,B=-8.24775×10-7
C=-7.77380×10-10,D=4.15702×10-10
E=0
(第16面)
K=0,
A=2.86476×10-4,B=-7.25801×10-6
C=4.09409×10-8,D=1.08437×10-10
E=0
(第17面)
K=0,
A=4.08742×10-4,B=-7.44810×10-6
C=5.99352×10-8,D=-8.87625×10-11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8.6418    11.4735    1.8291
D(10)    5.5582     5.8068     6.1367
D(12)    2.2785     2.0299     1.7000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312的焦距)=-18.795
D23(负透镜L312的像侧面和正透镜L3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6.976
F12/D23=-2.694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3.980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3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21.30
Δ1(在负透镜L3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1.548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3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3.70
Δ2(在负透镜L3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297
图8是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4】
图9是表示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4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42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4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411(第一透镜)、负透镜L412(第二透镜)、正透镜L413而构成。负透镜L4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4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4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4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42F、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G42M、具有负光焦度的后组G42R而构成。前组G4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421、正透镜L422、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而构成。负透镜L421和正透镜L422被接合。中组G42M由正透镜L423构成。在正透镜L423的两面形成非球面。后组G4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424、正透镜L425、负透镜L426(非球面透镜)而构成。负透镜L424和正透镜L425被接合。在负透镜L426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一透镜群G4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通过使前组G42F、中组G42M和后组G42R分别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中组G42M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0.30(Fw:广角端)~12.50(中间位置)~17.50(望远端)
F数=4.10(广角端)~4.10(中间位置)~4.10(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5.05(广角端)~49.06(中间位置)~38.97(望远端)变倍比:1,699
(透镜数据)
r1=24.5641
d1=1.3000    nd1=1.83481    νd1=42.72
r2=12.4205
d2=6.9634
r3=80.9157(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2.3254(非球面)
d4=8.3197
r5=35.9449
d5=3.0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1537.5016
d6=D(6)(可变)
r7=16.1541
d7=0.8000    nd4=1.90366    νd4=31.31
r8=8.5000
d8=3.3000    nd5=1.59551    νd5=39.22
r9=-521.4563
d9=1.2000
r10=∞(孔径光阑)
d10=D(10)(可变)
r11=39.7672(非球面)
d11=2.0000    nd6=1.59201    νd6=67.02
r12=-45.3773(非球面)
d12=D(12)(可变)
r13=22.5000
d13=1.0000    nd7=1.90366    νd7=31.31
r14=10.1715
d14=5.0000    nd8=1.49700    νd8=81.61
r15=-19.3392
d15=1.9857
r16=-45.3966(非球面)
d16=1.0000    nd9=1.85135    νd9=40.10
r17=69.5133(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3.28812×10-5,B=-4.35799×10-7
C=2.22432×10-9,D=-5.14760×10-12
E=0
(第4面)
K=0,
A=-4.86859×10-5,B=-4.29034×10-7
C=-7.97657×10-9,D=8.39364×10-11
E=-4.07696×10-13
(第11面)
K=0,
A=-5.92137×10-5,B=-1.33847×10-6
C=1.67253×10-8,D=3.49851×10-12
E=0
(第12面)
K=0,
A=-8.86050×10-5,B=-1.21824×10-6
C=6.52842×10-9,D=9.67347×10-11
E=0
(第16面)
K=0,
A=7.35180×10-5,B=-8.13193×10-7
C=-3.62480×10-8,D=5.12502×10-10
E=0
(第17面)
K=0,
A=1.80453×10-4,B=-1.69902×10-6
C=-6.00872×10-9,D=1.79871×10-10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7.4071     10.7566    1.8290
D(10)    5.0135      5.1135     5.2135
D(12)    4.3324      4.2324     4.1324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412的焦距)=-17.218
D23(负透镜L412的像侧面与正透镜L4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8.320
F12/D23=-2.070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2.562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4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9.80
Δ1(在负透镜L4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1.274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4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3.40
Δ2(在负透镜L426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198
图10是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5】
图11是表示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5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52配置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5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511(第一透镜)、负透镜L512(第二透镜)、正透镜L513而构成。负透镜L5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5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5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5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52F、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G52M、具有负光焦度的后组G52R而构成。前组G5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521、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负透镜L522、正透镜L523而构成。负透镜L522和正透镜L523被接合。中组G52M由正透镜L524构成。在正透镜L524的两面形成非球面。后组G5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525、正透镜L526、负透镜L527(非球面透镜)而构成。负透镜L525和正透镜L526被接合。在负透镜L527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一透镜群G5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使前组G52F、中组G52M和后组G52R分别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中组G52M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此外,通过使前组G52F所包含的负透镜L521沿着向相对于光轴大体垂直的方向移动,进行抖动矫正。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0.30(Fw:广角端)~12.50(中间位置)~17.50(望远端)
F数=3.6(广角端)~3.8(中间位置)~4.0(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4.98(广角端)~49.02(中间位置)~38.82(望远端)
变倍比:1,699
(透镜数据)
r1=27.3115
d1=1.5000    nd1=1.83481    νd1=42.72
r2=12.9354
d2=7.3177
r3=143.7387(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2.2925(非球面)
d4=4.9164
r5=26.5844
d5=3.5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871.0441
d6=D(6)(可变)
r7=-18.2092
d7=0.8000    nd4=1.84666    νd4=23.78
r8=-26.1747
d8=1.5000
r9=∞(孔径光阑)
d9=1.0000
r10=20.6662
d10=0.8000    nd5=1.90366    νd5=31.31
r11=10.1275
d11=3.4000    nd6=1.58144    νd6=40.89
r12=-29.0999
d12=D(12)(可变)
r13=30.7643(非球面)
d11=2.4000    nd7=1.58313    νd7=59.46
r14=-79.7492(非球面)
d14=D(14)(可变)
r15=18.9650
d15=1.0000    nd8=1.91082    νd8=35.25
r16=9.6254
d16=6.5000    nd9=1.49700    νd9=81.61
r17=-18.2359
d17=0.7205
r18=-43.0714(非球面)
d18=1.0000    nd10=1.85135    νd10=40.10
r19=45.0000(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7.96481×10-5,B=-9.84278×10-7
C=5.69053×10-9,D=-1.36247×10-11
E=0
(第4面)
K=0,
A=4.87539×10-6,B=-8.75480×10-7
C=-9.15535×10-9,D=1.33681×10-10
E=-6.46855×10-13
(第13面)
K=0,
A=-2.74416×10-5,B=-2.98083×10-7
C=2.49494×10-8,D=-6.63205×10-11
E=0
(第14面)
K=0,
A=-4.48753×10-5,B=-3.02221×10-7
C=1.76339×10-8,D=2.79950×10-11
E=0
(第18面)
K=0,
A=2.24011×10-4,B=-5.27123×10-6
C=6.49618×10-8,D=-3.99383×10-10
E=0
(第19面)
K=0,
A=3.22992×10-4,B=-5.30917×10-6
C=6.69786×10-8,D=-4.62773×10-10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8.4950    11.5917    2.3290
D(12)    4.8027     4.8502     4.6046
D(14)    6.1478     6.1003     6.3459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512的焦距)=-15.856
D23(负透镜L512的像侧面与正透镜L5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4.916
F12/D23=-3.225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6.757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5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20.65
Δ1(在负透镜L5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1.557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527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4.20Δ2(在负透镜L527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239
图12是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实施例6】
图13是表示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变焦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61、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62而构成。
第一透镜群G61,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611(第一透镜)、负透镜L612(第二透镜)、正透镜L613而构成。负透镜L611由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构成。负透镜L612由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构成。还有,在负透镜L612的两面形成非球面。
第二透镜群G62,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G62F、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G62M、具有负光焦度的后组G62R而构成。前组G62F,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621、规定了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负透镜L622、正透镜L623而构成。负透镜L622和正透镜L623被接合。中组G62M由正透镜L624构成。在正透镜624的两面形成非球面。后组G62R,从物体侧顺次配置负透镜L625、正透镜L626、负透镜L627(非球面透镜)而构成。负透镜L625和正透镜L626被接合。在负透镜L627的像侧形成非球面。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一透镜群G61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像侧移动,使前组G62F、中组G62M和后组G62R分别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从而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另外,通过使中组G62M沿着光轴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
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各种数值数据。
变焦透镜全系的焦距=11.30(Fw:广角端)~12.50(中间位置)~17.50(望远端)
F数=4.1(广角端)~4.1(中间位置)~4.1(望远端)
半视场角(ω)=52.42(广角端)~49.17(中间位置)~38.65(望远端)变倍比:1,549
(透镜数据)
r1=20.4987
d1=1.3000    nd1=1.83481    νd1=42.72
r2=9.4632
d2=5.4014
r3=78.1683(非球面)
d3=1.2000    nd2=1.85135    νd2=40.10
r4=11.5955(非球面)
d4=3.7376
r5=23.4921
d5=3.0000    nd3=1.84666    νd3=23.78
r6=-6053.3755
d6=D(6)(可变)
r7=-24.2364
d7=0.8000    nd4=1.84666    νd4=23.78
r8=-40.8523
d8=1.5000
r9=∞(孔径光阑)
d9=1.0000
r10=17.4651
d10=0.8000    nd5=1.90366    νd5=31.31
r11=8.8500
d11=3.4000    nd6=1.58144    νd6=40.89
r12=-26.9518
d12=D(12)(可变)
r13=26.6015(非球面)
d11=2.4000    nd7=1.58313    νd7=59.46
r14=-59.6858(非球面)
d14=D(14)(可变)
r15=25.9484
d15=1.0000    nd8=1.91082    νd8=35.25
r16=10.1953
d16=6.5000    nd9=1.49700    νd9=81.61
r17=-17.9337
d17=1.3655
r18=-52.7390
d18=1.0000    nd10=1.85135    νd10=40.10
r19=47.3932(非球面)
圆锥系数(K)和非球面系数(A、B、C、D、E)
(第3面)
K=0,
A=-1.11149×10-5,B=2.59248×10-7
C=-1.44219×10-9,D=-1.48549×10-11
E=0
(第4面)
K=0,
A=-1.21186×10-4,B=-2.83516×10-7
C=3.15813×10-9,D=-2.13216×10-10
E=8.18843×10-13
(第13面)
K=0,
A=-6.64662×10-5,B=-1.18357×10-6
C=3.81781×10-8,D=1.73852×10-10
E=0
(第14面)
K=0,
A=-9.95515×10-5,B=-7.43846×10-7
C=1.21368×10-8,D=4.63810×10-10
E=0
(第19面)
K=0,
A=1.15065×10-4,B=-2.14857×10-7
C=1.10024×10-8,D=-1.21146×10-10
E=0
(变倍数据)
         广角端     中间位置  望远端
D(6)     11.8911    9.2879    2.1599
D(12)    4.2004     4.2579    3.9230
D(14)    4.5762     4.5187    4.8536
(关于条件式(1)的数值)
F12(负透镜L612的焦距)=-16.126
D23(负透镜L612的像侧面与正透镜L613的物体侧面的间隔)=3.738
F12/D23=-4.315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Fw×F12)/(D23)2=-13.044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负透镜L6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5.40
Δ1(在负透镜L612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Δ1=C1A-C1B))=-0.553
(关于条件式(4)的数值)
(负透镜L627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13.90
Δ2(在负透镜L627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和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Δ2=C2A-C2B))=0.272
图14是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λ=435.84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λ=587.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λ=656.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
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各透镜、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各透镜、光阑等的壁厚或其面间隔,nd1、nd2、…表示各透镜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νd1、νd2、…表示各透镜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而且,长度的单位全部是“mm”,角度的单位全部是“°”。
另外,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非球面的深度设为z,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y,光的行进方向设为正时,由以下所示算式表示。
【算式1】
z = y 2 R ( 1 + 1 - ( 1 + K ) y / R 2 ) 2 + Ay 4 + By 4 + Cy 8 + Dy 10 + Ey 12
其中,R是近轴曲率半径,K是圆锥系数,A、B、C、D、E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12次的非球面系数。
如以上说明,上述各实施例的变焦透镜,通过在最物体侧配置廉价的球面透镜,在配置于口径达到最大的最物体侧和透镜以外的口径小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使透镜的加工变得比较的容易,能够实现光学***的制造成本的削减。此外,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既具有超过100°的视场角,又具备优异的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变焦透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对于小型的摄像设备有用,尤其最适于要求有宽阔视场角的单反相机。

Claims (5)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群和第二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群由多个透镜组构成且整体上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群,由包含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多个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由具有负光焦度的球面透镜形成,所述第二透镜由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形成,
所述第二透镜群,以至少含有1片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方式构成,
通过使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或所述第一透镜群与所述第二透镜群的间隔以及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的各透镜组的相互间隔改变,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通过使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群的任一个透镜组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
并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  -8.0≤F12/D23≤-1.0
(3)  
其中,F1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焦距,D23表示在所述第一透镜群中的、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在最靠近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的物体侧面的距离,
所述第二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组、具有正光焦度的中组、具有正或负光焦度的后组,
通过使所述中组朝向沿着光轴的方向移动,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至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为止的调焦,
通过使所述前组包含的透镜朝向相对于光轴为大体垂直的方向移动,进行抖动矫正,
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Δ1表示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1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1B的差,即Δ1=C1A-C1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  -20.0≤(Fw×F12)/(D23)2≤-1.0
其中,Fw表示在广角端的光学***全系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4)  
其中,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Δ2表示在所述第二透镜群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的、非球面形状的缘端C2A与近轴球面形状的缘端C2B的差,即Δ2=C2A-C2B。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第一透镜群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而凹面朝向像侧的弯月形的球面透镜、具有负光焦度而凹面朝向像侧的非球面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透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群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非球面透镜,被配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群的最靠近像侧。
CN201210285222.3A 2011-08-24 2012-08-10 变焦透镜 Active CN102955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3026 2011-08-24
JP2011183026A JP2013044964A (ja) 2011-08-24 2011-08-24 ズームレン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55233A CN102955233A (zh) 2013-03-06
CN102955233B true CN102955233B (zh) 2015-06-17

Family

ID=47743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85222.3A Active CN102955233B (zh) 2011-08-24 2012-08-10 变焦透镜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29204B2 (zh)
JP (1) JP2013044964A (zh)
CN (1) CN1029552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7409B (zh) * 2013-04-01 2017-12-26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补偿变焦镜头
CN103336353B (zh) * 2013-06-26 2015-09-02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组元光学补偿监控镜头
WO2015093280A1 (ja) 2013-12-18 2015-06-25 Hoya株式会社 光学ガラスおよび光学素子
EP3311212B1 (en) * 2015-06-17 2024-03-06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A zoom lens system
CN106324796B (zh) * 2015-06-17 2018-12-07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镜头
JP6623652B2 (ja) * 2015-09-30 2019-12-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魚眼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6623651B2 (ja) * 2015-09-30 2019-12-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魚眼ズーム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JP6750176B2 (ja) * 2017-05-08 2020-09-02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移動体及びシステム
CN107898434B (zh) * 2017-11-07 2018-12-14 徐州玖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智能化耳内医护***
KR102619639B1 (ko) * 2018-01-19 2023-12-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0174755B (zh) * 2019-06-27 2024-05-24 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镜头
CN117687187A (zh) 2019-12-10 2024-03-12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以及光学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7812A (en) * 1999-07-28 2000-11-14 Nittoh Kogaku K.K. Projection zoom lens system and projector apparatus
CN102062934A (zh) * 2009-11-13 2011-05-18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光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1883B2 (ja) 1994-03-17 2003-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H11305125A (ja) * 1998-02-19 1999-11-05 Canon Inc ズ―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影装置
JP2000171703A (ja) 1998-12-04 2000-06-23 Sony Corp 投射レンズ
JP3433734B2 (ja) 2000-03-29 2003-08-0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装置
JP4537114B2 (ja) * 2004-05-07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US7075730B2 (en) 2004-06-25 2006-07-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4819414B2 (ja) 2004-06-25 2011-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792779B2 (ja) 2005-03-29 2011-10-1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4945989B2 (ja) * 2005-09-29 2012-06-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
JP5207761B2 (ja) 2008-02-12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12042927A (ja) 2010-07-20 2012-03-01 Panasonic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2123124A (ja) * 2010-12-07 2012-06-28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659036B2 (ja) * 2011-02-18 2015-01-2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7812A (en) * 1999-07-28 2000-11-14 Nittoh Kogaku K.K. Projection zoom lens system and projector apparatus
CN102062934A (zh) * 2009-11-13 2011-05-18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光学设备和用于制造光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29204B2 (en) 2016-01-05
US20130050827A1 (en) 2013-02-28
JP2013044964A (ja) 2013-03-04
CN102955233A (zh) 2013-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5233B (zh) 变焦透镜
US8320051B2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US7768718B2 (en) Zoom lens
US20240151952A1 (en)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US7599127B2 (en) Zoom lens system
US9134516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US7688520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camera including the same
US7319562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zoom lens system
US7274519B2 (en) Zoom lens system
US10908388B2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zoom lens
US7940470B2 (en) Zoom lens
EP1967884B1 (en) Zoom lens using high refractive index glasses
US20240241346A1 (en) Zoom lens,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zoom lens
JP6973611B2 (ja)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光学機器
WO2001025833A1 (fr) Objectif a focale variable et camera video comprenant ce dernier
CN108780213B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US8218248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201662647U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530331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US7161742B2 (en) Small zoom lens, and digital camera and video camera both having same
WO2006025130A1 (ja) 高変倍率ズームレンズ
JP2022067328A (ja) 結像光学系
CN11085056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US20040223233A1 (en) Zoom lens system
KR100585603B1 (ko) 광각 컨버터 렌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