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3473A - 基站和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3473A
CN102763473A CN2011800092807A CN201180009280A CN102763473A CN 102763473 A CN102763473 A CN 102763473A CN 2011800092807 A CN2011800092807 A CN 2011800092807A CN 201180009280 A CN201180009280 A CN 201180009280A CN 102763473 A CN102763473 A CN 102763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wave
unit
pdcch
descend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92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3473B (zh
Inventor
西尾昭彦
中尾正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63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3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4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即使在采用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在PDCCH CC变更时也无需高层的信令,而能够抑制增加PDCCH的接收侧的盲解码次数的基站和发送方法。在基站(100)中,CC设定单元(101)在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具体而言,CC设定单元(101)将1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

Description

基站和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和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以下称为“LTE”)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上行线路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在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通过将***频带内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以被称为子帧的每单位时间分配给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从而进行通信。
另外,基站将用于通知下行线路数据和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结果的下行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该下行控制信息,例如使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下行线路控制信道发送到终端。这里,各PDCCH占用由1个或连续的多个CCE(Control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构成的资源。在LTE中,根据下行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数或终端的传播路径状态,选择在1、2、4和8中的1种CCE聚合数作为PDCCH占用的CCE数(CCE聚合数:CCE aggregation level)。另外,在LTE中,支持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带宽。
另外,基站在对1子帧分配多个终端时,同时发送多个PDCCH。此时,基站为了识别各个PDCCH的发送目的地的终端,将以发送目的地的终端ID进行了屏蔽(masking)(或加扰)所得的CRC(循环冗余校验)比特包含在PDCCH中进行发送。然后,在有可能是发往本终端的多个PDCCH中,终端利用本终端的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解蔽(或解扰),从而对PDCCH进行盲解码而检测发往本终端的PDCCH。
另外,从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包括被称为DCI(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下行控制信息)的、基站分配给终端的资源的信息(资源分配信息)和MCS(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调制信道编码方案)等。DCI有多种格式。也就是说,DCI具有上行线路用格式、下行线路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发送用格式、下行线路非连续频带分配用格式等。终端需要接收下行分配控制信息(与下行线路有关的分配控制信息)和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与上行线路有关的分配控制信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具有多种格式(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另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具有1种格式(上行分配控制信息格式)。
例如,下行控制信息(DCI)中,根据基站的发送天线控制方法和资源分配方法等,定义多种大小的格式。在该多种格式中,进行连续频带分配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以下,称为“连续频带分配下行格式”)和进行连续频带分配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以下,简称为“连续频带分配上行格式”)具有相同的大小。这些格式(DCI格式)中包括有表示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型(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的类型信息(例如,1比特的标记)。因此,即使连续频带分配下行格式的大小和连续频带分配上行格式的大小相同,终端通过确认分配控制信息所包含的类型信息,也能够确定该分配控制信息是下行分配控制信息或上行分配控制信息中的哪一个信息。
例如,连续频带分配下行格式称为DCI format0(以下,称为DCI 0),另一方面,连续频带分配上行格式称为DCI format1A(以下,称为DCI 1A)。如上所述,DCI 0和DCI 1A为相同的大小(size),能够根据类别信息区别。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DCI 0和DCI 1A汇总记载为DCI 0/1A。
另外,除了连续频带分配下行格式和连续频带分配上行格式以外,DCI格式中也有进行非连续频带分配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非连续频带分配下行格式”:DCI format1:DCI 1)以及分配空间复用MIMO发送的下行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空间复用MIMO下行格式”:DCI format2,2A:DCI 2,2A)等。这里,DCI 1、2、2A是取决于终端的下行发送模式(非连续频带分配或空间复用MIMO发送)而使用的格式。也就是说,DCI 1,2,2A都是对每个终端设定的格式。另一方面,DCI 0/1A不取决于发送模式,其是对任一发送模式的终端都可以使用的格式。即,DCI 0/1A是对于全部终端公共使用的格式。另外,在使用了DCI 0/1A的情况下,使用1天线发送或发送分集作为默认的发送模式。
另外,将为了降低终端的电路规模而削减盲解码的次数作为目的,正在研究对每终端限定成为盲解码的对象的CCE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限定可成为由各终端进行盲解码的对象的CCE区域(以下,称为“搜索区间(SearchSpace)”)。这里,分配给各终端的CCE区域的单位(即,相当于进行盲解码的单位)称为“下行控制信息分配区域候选(PDCCH分配区域候选)”或“盲解码区域候选”。
在LTE中,对每个终端随机地设定搜索区间。对每个PDCCH的CCE聚合数定义构成该搜索区间的CCE数。例如,分别对应于PDCCH的CCE聚合数1、2、4、8,构成搜索区间的CCE的数为6、12、8、16。此时,分别对应于PDCCH的CCE聚合数1、2、4、8,盲解码区域候选的数为6候选(6=6÷1)、6候选(6=12÷2)、2候选(2=8÷4)、2候选(2=16÷8)。也就是说,盲解码区域候选合计限定为16候选。由此,各终端仅对于分配给本终端的搜索区间内的盲解码区域候选群,进行盲解码即可,因此能够削减盲解码的次数。这里,使用各个终端的终端ID和作为进行随机化的函数的散列(hash)函数来设定各个终端的搜索区间。该终端特有的CCE区域被称为专用区域(UE specific Search Space:UE-SS)。
另一方面,PDCCH也包含同时通知给多个终端的、用于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的控制信息(例如,与下行通知信号有关的分配信息和与寻呼(Paging)用的信号有关的分配信息)(以下,称为“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为了传输公共信道用控制信息,PDCCH中使用对于应接收下行通知信号的全部终端公共的CCE区域(以下,称为“公共区域(Common Search Space:C-SS)”)。在C-SS的搜索区间中,对于CCE聚合数4和8,盲解码区域候选分别仅存在4候选(4=16÷4),2候选(2=16÷8)的合计6候选。
另外,终端在UE-SS中将对于全部终端公共的、第1种DCI格式(DCI0/1A)以及取决于发送模式的、第2种DCI格式(DCI 1,2,2A等)的、两种大小的DCI格式分别进行盲解码。例如,终端在UE-SS中,对于上述的大小不同的、第1种DCI格式(DCI 0/1A)和第2种DCI格式(DCI 1,2,2A等)的各个格式,对16个的盲解码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所以进行合计32次的盲解码。另外,终端在C-SS中,对于作为公共信道分配用格式的DCIforma1C(以下,称为DCI 1C)和DCI 1A的各个格式,对上述6个盲解码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所以进行合计12次的盲解码。因此,编码对于每个子帧,进行合计44次的盲解码。
这里,用于公共信道分配的DCI 1A和用于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的DCI0/1A为相同大小,但根据终端ID而被相互区别。因此,基站也能够通过C-SS发送用于进行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的DCI 0/1A而不增加终端的盲解码次数。
另外,开始了高级3GPP LTE(3GPP LTE-Advanced)(以下称为LTE-A)的标准化,其与LTE相比,实现通信的进一步的高速化。在LTE-A中,实现最大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和最大500Mbps以上的上行传输速度。因此,预计导入可通过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以下,称为“LTE-A终端”)。另外,LTE-A***不仅被要求收纳LTE-A终端,还被要求收纳与LTE***对应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
并且,在LTE-A中,为了实现40MHz以上的宽带通信,提出了聚合多个频带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例如,将具有20MHz的带宽的频带作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以下,称为“单位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因此,在LTE-A中,例如通过聚合2个单位载波,实现40MHz的***带宽。另外,在1个单位载波中,收纳LTE终端和LTE-A终端双方。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称为上行单位载波,将下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称为下行单位载波。
另外,正在研究在LTE-A中作为***支持至少基于5个CC的载波聚合,但根据各终端能够接收的CC数(接收能力)或者被要求的传输率等,对每个终端实际使用的CC数不同。因此,对每个终端设定(Configure)使用哪些CC。被设定的CC称为“UE CC组”(UE CC set)。另外,根据终端的要求传输率,UE CC组被半静态(semi-static)控制。
另外,在LTE-A中,在对于某个终端多个单位载波中分配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多个PDCCH通知分配控制信息。即,各单位载波的资源分配结果为对于1个单位载波,使用1个PDCCH通知。这里,在LTE-A中,作为从基站将各单位载波的资源分配信息通知给终端的方法,正在研讨通过由某单位载波发送的PDCCH通知分配给不同单位载波的数据即“跨载波调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具体而言,正在研究使用PDCCH内的载波指示符(Carrier Indicator:CI),指示作为该PDCCH的分配对象的单位载波。也就是说,通过CI,对各单位载波附加标签(labelling)。通过PDCCH内的被称为CIF(Carrier Indicator Field:载波指示域)的字段,发送CI(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5)。
另外,在LTE-A中,进而作为上行线路的发送方法,新导入使用了非连续频带分配的发送方法和使用了MIMO的发送方法。随此,正在研讨定义新的DCI格式(例如,DCI format 0A,OB:DCI OA,OB)(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即,DCI 0A,OB是取决于上行发送模式的DCI格式。此时,除了上述的LTE的盲解码以外,在UE-SS还追加16次的盲解码,终端每子帧合计进行60次的盲解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8.7.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September 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8.7.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8),”September 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8.7.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September 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 TSG RAN WG1meeting,R1-092641,“PDCCH designfor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Post Rel-8feature,”June 2009
非专利文献5:3GPP TSG RAN WG1meeting,R1-100041,“Mapping ofCIF to component carriers”January,2010
发明的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对于上述的跨载波调度,研讨了以下两个方法。
第1方法:使发送数据的单位载波和发送PDCCH的单位载波(以下,也称为“PDCCH CC”)一对一对应,该PDCCH是与该单位载波中的发送数据时使用的资源分配有关的PDCCH。这里,由高层(即,RRC信令)设定与PDCCH CC有关的信息(即,与从哪个单位载波发送PDCCH有关的信息,该PDCCH用于通知进行数据发送的单位载波)。
在采用该第1方法的情况下,终端仅进行与用于数据发送的单位载波的数相同次数的盲解码即可。即,仅进行对上述的60次乘以发送数据用的单位载波数所得的次数的盲解码即可。
然而,如图1所示,在变更PDCCH CC的情况下,需要高层(RRC)的信令。也就是说,例如,需要下述处理,即,将发送PDCCH的单位载波的结构(Configuration)通过RRC信令从图1的结构1变更为结构2。由此,高层的消息的发送接收中的开销及延迟变大。
另一方面,第2方法:如图2所示,将任意的单位载波的PDCCH CC作为包含该任意单位载波的所有单位载波(或者,多个单位载波内的一部分(但是为2以上)的单位载波)。在采用该第2方法的情况下,终端需要进行对上述的60次分别乘以数据发送用的单位载波的数和PDCCH CC的数所得的次数的盲解码。这里,终端在各单位载波的DCI大小(即,控制信息比特数)相同的情况下,在任意单位载波中可通过1次盲解码检测多个单位载波的PDCCH。然而,在所有的单位载波的DCI大小相互不同的最恶劣的情况下,终端需要进行对上述60次分别乘以数据发送用的单位载波的数和PDCCHCC的数所得的次数的盲解码。即,盲解码的次数增加,并且终端的结构复杂。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采用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在PDCCH CC变更时也无需高层的信令,而能够抑制增加PDCCH的接收侧的盲解码次数的基站和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一形态的基站为对于终端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该基站包括:单位载波设定单元,对于所述终端设定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而且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并且将1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以及发送单元,使用由所述单位载波设定单元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和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和所述分配信息。
本发明一形态的发送方法用于对终端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该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于所述终端设定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而且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并且将1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以及使用所述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和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和所述分配信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即使在采用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在PDCCH CC变更时也无需高层的信令,而能够抑制增加PDCCH的接收侧的盲解码次数的基站和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跨载波调度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跨载波调度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C-SS和对某终端的UE-SS的设定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异构网络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C-SS和对某终端的UE-SS的设定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和终端的动作的图。
标号说明
100基站
101CC设定单元
102控制单元
103搜索区间设定单元
104PDCCH生成单元
105、106、107编码和调制单元
108分配单元
109复用单元
110、213IFFT单元
111、214CP附加单元
112、215射频发送单元
113、201天线
114、202射频接收单元
115、203CP去除单元
116、204FFT单元
117提取单元
118IDFT单元
119数据接收单元
120ACK/NACK接收单元
200终端
205分离单元
206设定信息接收单元
207PDCCH接收单元
208PDSCH接收单元
209、210调制单元
211DFT单元
212映射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元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如下事项为前提进行说明。即,作为公共信道分配用DCI格式使用DCI 1C、1A。另外,作为在全部终端公共(即,不取决于发送模式,对于任何发送模式的终端都能够使用)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使用DCI 0/1A。该DCI 0/1A是默认发送模式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另外,作为取决于上行发送模式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使用DCI 0A、0B。另外,作为取决于下行发送模式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使用DCI 1、2、2A。另外,通过对PDCCH附加CI(Carrier Indicator)、即、通过将PDCCH由CI附加标签,从而能够由任意的单位载波,进行与该任意的单位载波以外的单位载波的数据分配有关的通知。但是,以C-SS发送的PDCCH信号需要与分配公共信道的PDCCH为同一格式。因此,在C-SS中发送不包含CI的PDCCH信号。即,根据以C-SS发送的PDCCH信号,仅能够进行与发送该PDCCH信号的单位载波中的数据发送的资源分配有关的通知。
[实施方式1]
[基站100的结构]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3中,基站100包括:CC设定单元101、控制单元102、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编码和调制单元105、106、107、分配单元108、复用单元109、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0、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11、射频发送单元112、天线113、射频接收单元114、CP去除单元115、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6、提取单元117、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8、数据接收单元119以及ACK/NACK接收单元120。
CC设定单元101对每个终端设定(configure)分别用于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1个或多个单位载波、即、设定UE CC组。具体而言,下行单位载波和上行单位载波预先被关联。因此,若决定了下行单位载波则自动地决定上行单位载波,所以CC设定单元101通过仅设定下行单位载波,能够设定UE CC组。例如,基于各终端的所需传输率、发送缓冲器内的应发送的数据量、容许延迟量、QoS(业务质量)等设定该UE CC组。
另外,CC设定单元101对于设定的各下行单位载波,设定1个或多个的“PDCCH CC”。如上所述,该“PDCCH CC”意味着能够发送与在任意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中使用的资源分配有关的PDCCH的单位载波。
PDCCH CC的选择基准例如,如下所示。
(1)选择长时间的平均传播路径状况良好的单位载波(例如,传播路径衰减(path loss)小的单位载波)。
(2)选择SIR更高的单位载波。
(3)选择发送功率或接收功率更高的单位载波。
(4)选择其他小区干扰更小的单位载波。
(5)在由宏小区和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等构成的异构网络环境下,为了控制干扰而使用发送功率大的第1单位载波(即,覆盖更大的单位载波)和发送功率小的第2单位载波(即,覆盖小的单位载波)时,对于第1单位载波,选择其自身作为唯一的PDCCH CC,对于第2单位载波,选择其自身和发送功率大的单位载波作为PDCCH CC。
另外,可以单独地使用上述PDCCH CC的选择基准(1)~(5),也可以使用其任意的组合。另外,对于被设定为终端的接收对象的单位载波以外的单位载波(即,未包含在UE CC组中的单位载波),不作为PDCCH CC的选择对象。由此,能够削减终端的接收对象单位载波的数。
另外,CC设定单元101基于设定对象的终端发送接收能力(UECapability)或传播路径状况,设定与设定对象终端之间的通信中的、各上行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和各上行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对每个设定对象终端进行该发送模式的设定。在该发送模式中包括:例如,基于空间复用MIMO的发送模式、波束成形发送模式以及基于非连续频带分配的发送模式。
另外,CC设定单元101使设定信息包含与设定的UE CC组有关的信息、与UE CC组中包含的各下行单位载波的PDCCH CC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各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有关的信息,并输出到控制单元102、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PDCCH生成单元104、编码和调制单元106以及分配单元108。另外,该设定信息,经由编码和调制单元106通知给各终端,作为高层的控制信息(RRC控制信息)。
控制单元102根据从CC设定单元101接受的设定信息,生成分配控制信息。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02在对于作为分配控制信息的生成对象的终端仅设定1个下行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即,UE CC组中仅包含1个下行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对于该终端,生成包含对要发送的传输块的MCS信息、资源块(RB)分配信息以及含有HARQ信息的分配控制信息。另一方面,控制单元102在对于作为分配控制信息的生成对象的终端设定多个下行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即,UE CC组中包含多个下行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对于该终端,生成包含对要发送的传输块的MCS信息、资源块(RB)分配信息、HARQ信息以及表示CC号的CI Carrier Indicator)的分配控制信息。此时,对下行线路或上行线路的每个单位载波生成分配控制信息。这里,在通过控制单元102生成的资源分配信息中,包含表示将分配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例如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表示将分配发往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例如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另外,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即,比特数),根据该分配控制信息,因资源被分配的单位载波(即,分配对象单位载波)的带宽和对该单位载波设定的发送模式而不同。
这里,控制单元102通过与设定给分配对象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对应的格式,生成分配控制信息。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02通过与终端的上行线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DCI 0A、0B)、与下行线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DCI 1、2或2A)或者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DCI 0/1A),生成分配控制信息。
例如,在通常的数据发送时,控制单元102通过与各终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格式(DCI 1、2、2A、2B、0A、0B),生成分配控制信息。由此,由于能够以设定给各终端的发送模式进行数据发送,因此可提高吞吐量(through-put)。
但是,因传播路径状况的急剧变化或来自相邻小区(Cell)的干扰的变化等,对各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中也会引起接收差错频繁发生的状况。此时,控制单元102以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DCI 0/1A)生成分配控制信息。即,以默认发送模式的格式,生成分配控制信息。由此,可进行更稳健(Robust)的发送。
另外,在传播路径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发送用于通知发送模式的变更的高层的控制信息(RRC signaling;RRC信令)时,控制单元102还生成全部终端公共的分配控制信息(DCI 0/1A)。这里,全部终端公共的DCI 0/1A的信息比特数比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 1、2、2A、0A、0B的信息比特数少。因此,在设定了相同CCE数的情况下,与DCI 1、2、2A、0A、0B相比,DCI 0/1A能够以低编码率发送。因此,在传播路径状况恶化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2通过使用DCI 0/1A,从而即使传播路径状况恶劣的终端也能够以良好的差错率接收数据。
另外,控制单元102除了生成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以外,还生成通知信息和寻呼信息等多个的用于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的、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例如,DCI 1C、1A)。
另外,控制单元102将生成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中的、MCS信息和HARQ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和提取单元117,并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和复用单元109。另外,控制单元102将生成的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104。
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设定公共搜索区间(C-SS)和专用搜索区间(UE-SS)。如上所述,公共搜索区间(C-SS)是对全部终端公共的搜索区间,专用搜索区间(UE-SS)是对各个终端的专用的搜索区间。
具体而言,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将预先设定的CCE(例如,从开头CCE起的16个CCE)设定为C-SS。CCE是基本单位。
另一方面,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对于各个终端设定UE-SS。搜索区间例如,设定单元103根据使用某终端的终端ID和进行随机化的散列(hash)函数算出的CCE号以及构成搜索区间的CCE数(L),计算该终端的UE-SS。
图4是表示C-SS和对某终端的UE-SS的设定例的图。
在图4中,对于PDCCH的CCE聚合数4,4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0~3、CCE4~7、CCE8~11、CCE12~15)被设定为C-SS。另外,对于PDCCH的CCE聚合数8,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0~7、CCE8~15)被设定为C-SS。即,在图4中,合计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被设定为C-SS。
另外,在图4中,对于CCE聚合数1,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1的各个CCE)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2,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以2个CCE为单位分割CCE6~17所得的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4,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20~23、CCE24~27)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8,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3、CCE24~31)被设定为UE-SS。即,在图4中,合计1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被设定为UE-SS。
另外,对于设定了多个单位载波的LTE-A终端,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对所设定的每个单位载波设定UE-SS。另外,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将表示设定的各终端的UE-SS的搜索区间信息输出到分配单元108。
返回到图3,PDCCH生成单元104生成包含从控制单元102接收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即,每个终端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下行资源分配信息、MCS信息以及HARQ信息等)的PDCCH信号,或者包含从控制单元102接收的、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即,终端公共的通知信息和寻呼信息等)的PDCCH信号。此时,PDCCH生成单元104对于对每个终端生成的上行分配控制信息和下行分配控制信息附加CRC比特,进而以终端ID屏蔽(或加扰)CRC比特。然后,PDCCH生成单元104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105。
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对从PDCCH生成单元104接受的PDCCH信号进行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分配单元108。这里,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基于从各终端报告的信道质量信息(CQI:Channel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设定编码率以在各终端可获得充分的接收质量。例如,编码和调制单元105对越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终端(即,信道质量越差的终端)设定越低的编码率。
分配单元108将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5接收的、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以及包含对各终端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分别分配给从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接收的搜索区间信息所表示的、C-SS内的CCE或每个终端的UE-SS内的CCE。例如,分配单元108从C-SS(例如,图4)内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群中选择1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另外,分配单元108将包含公共信道用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分配给选择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内的CCE。
进而,分配单元108对包含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基于与根据该分配控制信息被分配资源的单位载波的类型以及该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的类型对应的映射规则进行映射。这里的单位载波的类型是指与1个PDCCHCC关联的第1种单位载波或是指与多个PDCCH CC关联的第2种单位载波。基于从CC设定单元101接收的设定信息进行与该单位载波的类型有关的判定。
具体而言,上述的映射规则如下所述。
(1)根据包含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1种单位载波,而且该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是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 1、2、2A、0A、0B)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在设定给该对象单位载波的PDCCH CC中对于分配对象终端所设定的UE-SS。
(2)根据包含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1种单位载波,而且该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是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 0/1A)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该对象单位载波的C-SS或者在设定给该对象单位载波的PDCCH CC中对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另外,对C-SS分配不包含CIF的PDCCH信号。即,根据以C-SS发送的PDCCH信号,仅可以进行与包含该C-SS的单位载波有关的分配。
(3)根据包含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2种单位载波,而且是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 1、2、2A、0A、0B)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在该对象单位载波中对于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
(4)根据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2种单位载波,而且是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 0/1A)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对该对象单位载波设定的多个PDCCHCC内的、与该对象单位载波不同的PDCCH CC中对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或者该多个PDCCH CC内的任一C-SS。
这里,1个PDCCH信号的CCE聚合数因编码率和PDCCH信号的比特数(即,分配控制信息的信息量)而不同。例如,由于发往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终端的PDCCH信号的编码率设定得低,所以需要更多的物理资源。因此,分配单元108将发往位于小区边界附近的终端的PDCCH信号分配给更多的CCE。
然后,分配单元108将分配给CCE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9。另外,分配单元108将表示分配了PDCCH信号的CCE的信息输出到ACK/NACK接收单元120。另外,在后面叙述分配单元108中的CCE分配处理的细节。
编码和调制单元106将从CC设定单元101接收的设定信息在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设定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109。
编码和调制单元107将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信道编码后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109。
在各CC中,复用单元109将从分配单元108接收的PDCCH信号、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6接收的设定信息以及从编码和调制单元107输入的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进行复用。这里,复用单元109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接收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PDCCH信号和数据信号(PDSCH信号)进行映射。另外,复用单元109也可以将设定信息映射到PDSCH。然后,复用单元109将复用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0。
IFFT单元110将从复用单元109输入的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附加单元111通过在该时间波形上附加CP而获得OFDM信号。
射频发送单元112对于从CP附加单元111输入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经由天线113发送。
另一方面,射频接收单元114对于经由天线113通过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所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115。
CP去除单元115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6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117基于从控制单元102接收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从自FFT单元116接收的频域信号中提取上行线路数据,IDFT单元118将提取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119和ACK/NACK接收单元120。
数据接收单元119将从IDFT单元118输入的时域信号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119将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ACK/NACK接收单元120从IDFT单元118接受的时域信号中提取来自各终端对下行线路数据(PDSCH信号)的ACK/NACK信号。具体而言,ACK/NACK接收单元120基于从分配单元108接收的信息,从上行线路控制信道(例如,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中提取该ACK/NACK信号。另外,该上行线路控制信道是与分配给该下行线路数据的CCE关联的上行线路控制信道。
然后,ACK/NACK接收单元120进行提取出的ACK/NACK信号的ACK/NACK判定。
另外,这里,将CCE与PUCCH关联是为了省去从基站向各终端通知终端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的信令。由此,能够高效率地使用下行线路的通信资源。因此,根据该关联,各终端基于映射了对本终端的控制信息(PDCCH信号)的CCE,判定用于发送ACK/NACK信号的PUCCH。这里,在基站100将包含多个下行单元载波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分配给多个下行单位载波的CCE的情况下,ACK/NACK接收单元120从与各CCE的CCE号关联的PUCCH中分别提取ACK/NACK信号。
[终端200的结构]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这里,终端200是LTE-A终端,其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接收数据信号(下行线路数据),并使用1个上行单位载波的PUCCH将对该数据信号的ACK/NACK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在图5中,终端200包括:天线201、射频接收单元202、CP去除单元203、FFT单元204、分离单元205、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PDCCH接收单元207、PDSCH接收单元208、调制单元209、210、DFT单元211、映射单元212、IFFT单元213、CP附加单元214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5。
射频接收单元202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接收的频带信息设定接收频带。射频接收单元202对于经由天线201通过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03。另外,接收信号中包含PDSCH信号、PDCCH信号以及含有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息。另外,PDCCH信号(分配控制信息)被分配给对于终端200和其他终端每个单位载波地设定的公共的搜索区间(C-SS)或者对于终端200每个单位载波地设定的专用的搜索区间(UE-SS)。
CP去除单元20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20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输出到分离单元205。
分离单元205将从FFT单元204接受的信号分离为含有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号(例如RRC信令(RRC signaling)等)、PDCCH信号、数据信号(即,PDSCH信号)。然后,分离单元205将控制信息输出到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将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将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另外,在含有设定信息的高层的控制信号通过PDSCH被发送时,分离单元205从通过PDSCH接收单元208接收之后的信号中提取设定信息。
在从分离单元205接受的控制信号中,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读取以下的信息。即,该被读取的信息是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载波和下行单位载波的信息、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终端ID的信息、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每个单位载波的PDCCH CC的信息以及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的信息。
然后,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载波和下行单位载波的信息作为频带信息被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射频接收单元202以及射频发送单元215。另外,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终端ID的信息作为终端ID信息被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每个单位载波的PDCCH CC的信息作为PDCCH CC信息被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另外,表示对本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的信息作为发送模式信息被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207。
PDCCH接收单元207将从分离单元205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monitor),从而得到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这里,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全部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用的DCI格式(例如,DCI 0/1A)、取决于对本终端设定的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 1、2、2A、0A、0B)以及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信道分配用的DCI格式(例如,DCI 1C、1A)的各种格式进行盲解码。由此,获得包含各DCI格式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
具体而言,PDCCH接收单元207以设定给本终端的UE CC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载波为单位(即,数据分配对象的单位载波为单位)进行以下的盲解码处理。
(1)PDCCH接收单元207,首先,对于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对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接收的PDCCH CC信息所示的PDCCH CC(1个或多个PDCCH CC)的C-SS,进行公共信道分配用的DCI格式(DCI 1C、1A)和全部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用DCI格式(DCI 0/1A)的盲解码。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C-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即,分配给终端200的CCE区域的候选),以公共信道分配用的DCI格式的大小以及全部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用的DCI格式的大小作为对象,进行解调和解码。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通过多个终端间公共的ID将CRC比特解蔽。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作为解蔽的结果、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含有公共信道用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通过终端ID信息表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将CRC比特进行解蔽。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作为解蔽的结果、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含有全部终端公共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通过终端ID区别在C-SS中DCI 0/1A的分配控制信息是公共信道用还是数据分配用。
(2)在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的PDCCH CC为1个的情况下(即,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为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使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接收的终端ID信息所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对于各CCE聚合数分别计算本终端的UE-SS。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将与设定给本终端的发送模式(发送模式信息所示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和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DCI 0/1A)的大小作为对象,进行解调和解码。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以本终端的终端ID将CRC比特进行解蔽。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作为解蔽的结果、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是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3)在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的PDCCH CC为多个的情况下(即,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为第2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在各PDCCH CC中,PDCCH接收单元207使用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接收的终端ID信息所示的本终端的终端ID,对于各CCE聚合数分别计算本终端的UE-SS。另外,在多个PDCCH CC内、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中,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仅将与设定给本终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作为对象,进行解调和解码。另外,在多个PDCCH CC内、与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PDCCH CC中,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仅将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DCI 0/1A)的大小作为对象,进行解调和解码。
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设定多个PDCCH CC的、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在各PDCCH CC的C-SS中以及在与该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下行单位载波内设定给本终端的UE-SS中,仅以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DCI 0/1A)的大小进行盲解码。另外,在被设定多个PDCCH CC的、盲解码对象的下行单位载波内设定给本终端的UE-SS中,PDCCH接收单元207以与设定给本终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进行解码。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解码后的PDCCH信号,以本终端的终端ID将CRC比特进行解蔽。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作为解蔽的结果、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是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
然后,PDCCH接收单元207将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208,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映射单元212。另外,PDCCH接收单元207将检测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的CCE(CRC=OK的CCE)的CCE号(在CCE聚合数为多个的情况下是开头的CCE的CCE号)输出到映射单元212。另外,在后面叙述PDCCH接收单元207中的盲解码(监视)处理的细节。
PDSCH接收单元208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207接受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分离单元205接受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另外,PDSCH接收单元208对于提取出的接收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差错检测。而且,在差错检测的结果为接收数据中存在差错时,PDSCH接收单元208生成N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在接收数据中无差错时,PDSCH接收单元208生成ACK信号作为ACK/NACK信号。该ACK/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9。
调制单元209将从PDSCH接收单元208接受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1。
调制单元210对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数据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11。
DFT单元211将从调制单元209接受的ACK/NACK信号以及从调制单元210接收的数据信号变换为频域,并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映射单元212。
映射单元212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7接受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211接收的多个频率分量中相当于数据信号的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于上行单位载波的PUSCH。另外,映射单元212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207接受的CCE号,确定PUCCH。然后,映射单元212将从DFT单元211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中相当于ACK/NACK信号的频率分量或码资源映射到上述确定了的PUCCH。另外,也可以对每个单位载波,设置调制单元209、调制单元210、DFT单元211以及映射单元212。
IFFT单元213将映射到PUSCH中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214对该时域波形附加CP。
射频发送单元215可变更地构成发送频带。射频发送单元215基于从设定信息接收单元206接受的频带信息设定发送频带。然后,射频发送单元215对附加了CP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D/A)变换等)并经由天线201将其发送。
[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
参照图6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对基站100设定给终端200的UE CC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为2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并不限于2个。
在基站100中,CC设定单元101对于终端200(LTE-A终端)设定2个下行单位载波(CC1、CC2)。另外,CC设定单元101对于CC1,设定CC1作为PDCCH CC,对于CC2,设定CC1和CC2作为PDCCH CC。
也就是说,1个PDCCH CC与设定给终端200的UE CC组中包含的2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CC1)关联,多个PDCCH CC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CC2)关联。这里,特别是,与第1下行单位载波(CC1)关联的1个PDCCH CC是第1下行单位载波自身(CC1),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CC2)关联的多个PDCCH CC设为第2下行单位载波自身(CC2)和其他的下行单位载波(CC1)。即,对于CC2,基站100无需追加的通信信息而能够选择多个CC中的某一个来发送PDCCH。这样,对于UE CC组中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一部分下行单位载波设定多个PDCCH CC,所以无需RRC信令且能够变更用于发送该一部分的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 CC。另外,对于其他的一部分下行单位载波,设定1个PDCCH CC,所以能够抑制PDCCH的接收侧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
另外,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对于CC1和CC2分别设定图4所示的搜索区间(C-SS和UE-CC)。
分配单元108基于上述的映射规则而映射包含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
通过该映射,基站100在对于终端200将数据分配给CC1的情况下,通过CC1的C-SS或UE-SS发送PDCCH信号。
另外,通过该映射,基站100在对于终端200将数据分配给CC2的情况下,通过CC1的UE-SS或者CC2的C-SS或UE-SS发送PDCCH信号。这里,在通过CC1的UE-SS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基站100使用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 0/1A)作为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另一方面,在通过CC2的UE-SS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基站100使用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 1、2、2A、0A、0B)作为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另外,在由CC2的C-SS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基站100使用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 0/1A)作为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
相对于此,终端200在CC1的UE-SS中,将对CC1的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对CC1的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上行线路用和下行线路用的2种)的PDCCH以及对CC2的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合计4种类进行盲解码。
另外,终端200在CC1的C-SS中,与以往同样,将对CC1的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进行盲解码。
另外,终端200在CC2的UE-SS中,仅将对CC2的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的PDCCH进行盲解码。
另外,终端200在CC2的C-SS中,与以往同样,将对CC2的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进行盲解码。即,在对于CC2一直以来进行的UE-SS中的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以及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的大小的PDCCH的盲解码中,有关全部终端公共格式的大小的PDCCH的盲解码,由终端200在CC1中进行。
将以上的终端200中的盲解码进行汇总,对于含有CC2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由终端200进行的盲解码的次数如下所示。即,在CC1的UE-SS中对全部终端公共格式进行16次盲解码,在CC2的UE-SS中对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2种)进行32次盲解码,在CC2的C-SS中对全部终端公共格式和对DCI 1C进行12次盲解码,合计进行60次盲解码。即,该次数与盲解码对象的单位载波为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次数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另外,在基站100中,CC设定单元101从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具体而言,CC设定单元101将1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
由此,对于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一部分设定多个PDCCH CC,所以无需RRC信令而能够灵活变更用于发送该一部分的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 CC。另外,对于其他的一部分下行单位载波,设定1个PDCCH CC,所以也能够抑制PDCCH的接收侧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
另外,分配单元108在上述的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为终端专用的格式的第1情况下,将上述的第2下行单位载波作为控制信道单位载波进行映射,在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为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格式的第2情况下,映射到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中的、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
由此,能够根据该分配信息的格式是终端专用的格式还是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格式,变更映射第2种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进而,在上述的第2情况下通过将映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设为第1种单位载波,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PDCCH的接收侧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
这里,通过将上述的PDCCH CC的设定方法和映射规则适用于下述***,获得有效的效果。
图7是表示异构网络的结构的图。在图7中,在异构网络中存在宏小区以及宏小区所包含的毫微微小区(或微微小区)。另外,宏基站(Macro eNB)构成为可利用CC1和CC2进行通信,与CC2相比在CC1中可通过在大发送功率进行发送。即,CC1的覆盖大于CC2的覆盖。因此,通过将CC2的覆盖设定在毫微微小区外,从而能够将宏小区对毫微微小区的干扰抑制到最小限度。这里,基站100将覆盖足够大而无需将发送PDCCH的CC从同一CC进行变更的CC1设定为第1种单位载波,另一方面,将覆盖小而需要将发送PDCCH的CC变更为不同的CC的CC2设定为第2种单位载波,将该PDCCHCC设定为CC1和CC2。
另外,在终端(UE)存在于宏小区的中心部的情况下(即,来自宏小区基站的发送信号的SINR高的情况下),PDCCH的接收质量也高。因此,即使宏小区基站从CC2发送PDCCH,终端也能够以足够低的差错率接收该PDCCH。这里,由于在小区中心部SINR高,所以尽管抗干扰性弱但能够选择可实现高吞吐量传输的发送模式(例如,MIMO)。因此,采用对应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的可能性高,根据上述映射规则,通过CC2的PDCCH进行数据分配的可能性高。
另一方面,在终端存在于宏小区的小区边缘的情况下(即,来自宏小区基站的发送信号的SINR低的情况下),PDCCH的接收质量也低。因此,即使宏小区基站从CC2发送PDCCH,终端也无法以足够低的差错率进行接收。因此,在该情况下,宏小区基站需要通过CC1的PDCCH进行数据分配。这里,由于在小区边缘SINR低,所以采用更可靠的发送方法的可能性高。即,宏小区基站对于小区边缘的终端,通过从CC1由DCI 0/1A进行数据分配,从而进行基于发送分集的发送的可能性高。
因此,宏小区基站通过将CC2设定为第2种单位载波,同时使用上述映射规则,从而能够在各CC监视对于接收侧的终端而言无论存在于小区中心部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于小区边缘的情况下使用的可能性高的DCI格式,并且无法通过基站从所期望的CC发送所期望的DCI格式的可能性低。即,对终端的数据分配被阻挡的几率低。另外,在终端从小区中心部向小区边缘移动的情况下,也无需RRC信令而能够对于CC2将发送PDCCH的CC从CC2变更为CC1(从小区边缘向小区中心部移动的情况下从CC1变更为CC2)。
另外,对于小区中心部的终端,通过CC2的PDCCH进行数据分配,对于小区边缘的终端,通过CC1的PDCCH进行数据分配,从而能够实现PDCCH的负载均衡即将PDCCH均等地映射到各CC。即,能够防止由于PDCCH偏集于特定的CC而在有限的PDCCH发送资源区域内(开头3OFDM码元以内)无法发送PDCCH。另外,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异构网络以外的网络。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CC1中,发送对CC1的PDCCH和对CC2的PDCCH,但也可以对双方设定同一UE-SS,并且也可以设定不同的UE-SS。在设定不同的UE-SS的情况下,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设定与终端ID和CC号对应的UE-SS。通过设定相互不同的UE-SS,从而提高对2个PDCCH的CCE分配的自由度。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在上述的第1情况下和第2情况下,PDCCH被映射到不同的子集。对于各终端分别设定的搜索区间包含多个子集。
实施方式2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引用图3和图5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的基站100中,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在第2种单位载波的各PDCCH CC中,设定UE-SS(UE-SS0)被分割所得的、N(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个的子集。N与设定给该第2种单位载波的PDCCH CC的数对应。即,图8所示的子集的例子中,表示设定给第2种单位载波的PDCCH CC的数为2个的情况。
另外,分配单元108在与1个第2种单位载波关联的多个PDCCH CC中,将PDCCH信号映射到UE-SS的情况下,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子集。
在实施方式2的终端200中,在盲解码对象的单位载波为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
另外,在盲解码对象的单位载波为第2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PDCCH接收单元207对于计算出的UE-SS内的多个子集内的1个子集内的各盲解码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
参照图9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对基站100设定给终端200的UE CC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为2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并不限于此。
在基站100中,搜索区间设定单元103在第2种单位载波的CC2的各PDCCH CC(CC1和CC2)中,设定将UE-SS(UE-SS0)分割所得的、2个子集(UE-SS1和UE-SS2)。
另外,在作为CC2的PDCCH CC的CC1和CC2的各个中,将PDCCH信号映射到UE-SS的情况下,分配单元108将其映射到互不相同的子集。这里,在CC1中,PDCCH信号被映射到UE-SS1,在CC2中,PDCCH信号被映射到UE-SS2。
这里,在图8的搜索区间的设定例中,对于CCE聚合数1,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1的各个CCE)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2,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以2个CCE为单位分割CCE6~17所得的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4,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20~23、CCE24~27)被设定为UE-SS。另外,对于CCE聚合数8,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CCE16~23、CCE24~31)被设定为UE-SS。即,在图8中,合计16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被设定为UE-SS。
进而,在图8中,UE-SS被设定为UE-SS1和UE-SS2。另外,作为UE-SS1,对于CCE聚合数1、CCE聚合数2、CCE聚合数4以及CCE聚合数8分别具有2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具有合计8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另一方面,作为UE-SS2,对于CCE聚合数1以及CCE聚合数2分别具有4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即,具有合计8个PDCCH分配区域候选。
与此相对,在对以CC2为分配对象的PDCCH进行盲解码的情况下,终端200在CC1中对UE-SS1进行盲解码,在CC2中对UE-SS1和C-SS进行盲解码。这里,在所有的搜索区间中,对于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0/1A)以及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进行盲解码。
将以上的终端200中的盲解码进行汇总,对于含有CC2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由终端200进行的盲解码的次数如下所示。即,在CC1的UE-SS中,对于全部终端公共格式进行8次而对于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2种)进行16次合计为24次,在CC2的UE-SS中,对于全部终端公共格式进行8次而对于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2种)进行16次合计为24次,在CC2的C-SS中对于全部终端公共格式和对于DCI 1C进行12次,进行合计60次的盲解码。即,该次数与盲解码对象的单位载波为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次数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同样,基站100对于终端200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另外,在基站100中,CC设定单元101在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具体而言,CC设定单元101将1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该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PDCCH CC)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
由此,对于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一部分设定多个PDCCH CC,所以无需RRC信令而能够将发送该一部分的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 CC灵地活变更。另外,对于其他的一部分下行单位载波,设定1个PDCCH CC,所以也能够抑制PDCCH的接收侧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
另外,分配单元108在上述的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为终端专用的格式的第1情况下,将上述的第2下行单位载波作为控制信道单位载波进行映射,在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为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格式的第2情况下,映射到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中的、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
另外,在上述的图8的搜索区间的设定例中,对于在上述的第2情况中映射PDCCH信号的UE-SS1,仅分配与基准等级(level)(这里,CCE聚合数=2)以下的CCE聚合数对应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群中的一部分,对于上述的第1情况中映射PDCCH信号的UE-SS2,分配剩余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群。
通过将以上的PDCCH CC的设定方法以及映射规则适用于图7所示的***,获得有效的效果。
在异构网络中,在终端(UE)存在于宏小区的中心部的情况下(即,来自宏小区基站的发送信号的SINR高的情况下),PDCCH的接收质量也高。因此,在宏小区基站从CC2发送PDCCH的情况下,即使以较少的CCE聚合数(即,以低编码率)进行发送,终端也能够以期望的差错率接收PDCCH信号。因此,即使将上述的第1情况中映射PDCCH信号的UE-SS2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限制为仅有较少的CCE聚合数(即,1CCE和2CCE),宏小区基站也能够充分灵活地分配PDCCH。
另一方面,在宏小区基站需要从CC1发送PDCCH的情况下,终端存在于宏小区的小区边缘的情况等SINR低的情况较多。此时,在上述的第2情况下被映射PDCCH信号的UE-SS1中,只要预先使对应于多CCE聚合数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的数与LTE相等,则即使减少与少CCE聚合数对应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宏小区基站也能够充分灵活地分配PDCCH。
另外,在CC2中需要多的CCE聚合数的情况下,从CC1发送时能够以更少的CCE聚合数进行高可靠性的发送。因此,在CC1中,对于少的CCE聚合数,设为盲解码候选。
这样,通过将被使用可能性高的CCE聚合数的盲解码次数设定为足够的次数,削减除此以外的CCE聚合数的盲解码次数,从而不影响PDCCH分配的灵活性而能够从多个单位载波发送PDCCH。
另外,UE-SS与由LTE决定的相同。由于将分割该UE-SS所得的各个设定为子集,所以终端200与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相同,对于盲解码区域候选进行盲解码即可。因此,终端200的设计简单。另外,若通过终端ID等计算出LTE的UE-SS,则也暗含地计算出子集。因此,无需设定新的搜索区间,能够进一步地简化基站100和终端200。
另外,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子集的设定。
(1)例如,也可以在UE-SS1中,对于CCE聚合数1、CCE聚合数2、CCE聚合数4以及CCE聚合数8,将PDCCH分配区域候选仅设定0、0、4以及4个,在UE-SS2中,仅设定4、4、0以及0个。此时,UE-SS1包含多个与多的CCE聚合数对应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因此,能够提高宏小区基站从CC1发送PDCCH的情况下(即,对存在于小区边缘的终端发送PDCCH的情况下)的PDCCH分配的灵活性。
(2)另外,在用户数多的环境等,若对于所有的小区边缘的终端,从CC1发送CC1和CC2双方的PDCCH,则有可能CC1的PDCCH容量不够。因此,对于存在于小区边缘的终端,某种程度上需要能够从CC2发送相当数量的PDCCH。因此可以为,在UE-SS1中,CCE聚合数越少,使PDCCH分配区域候选越多,在UE-SS2中,CCE聚合数越多,使PDCCH分配区域候选越多。例如也可以,在UE-SS1中,对于CCE聚合数1、CCE聚合数2、CCE聚合数4以及CCE聚合数8,将PDCCH分配区域候选仅设定6、4、0以及0个,在UE-SS2中,仅设定0、2、2以及2个。
(3)另外,对CC1和CC2分别设定的子集的结构(即,与各CCE聚合数关联的PDCCH分配区域候选的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设定(Configurable)。此时,子集的结构也可以作为高层的控制信息而对每个小区作为通知信息进行通知,也可以对各个终端分别进行设定和通知。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适用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映射规则。
实施方式3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同样,引用图3和图5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3的基站100中,分配单元108根据映射规则2,映射含有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
具体而言,上述的映射规则2如下所述。
(1)根据包含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2种单位载波,而且该分配控制信息的格式是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例如,DCI 1、2、2A、0A、0B)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在该对象单位载波中对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
(2)根据包含在映射对象的PDCCH信号中的、终端专用的数据分配用的分配控制信息而被分配资源的对象单位载波是第2种单位载波,而且是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例如,DCI 0/1A)的情况下:
在该情况下,PDCCH信号映射到设定给该对象单位载波的PDCCH CC中对于分配对象终端设定的UE-SS,或者该对象单位载波的C-SS。另外,分配单元108包括填充单元,在将PDCCH信号映射到与对象单位载波不同的PDCCH CC的情况下,对于该PDCCH信号所包含的分配控制信息进行填充即***已知比特。由此,填充后的分配控制信息与第1种单位载波为对象单位载波的情况下的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具有相同的大小。
在实施方式3的终端200中,PDCCH接收单元207以设定给本终端的UE CC组所包含的下行单位载波为单位(即,数据分配对象的单位载波为单位)进行盲解码处理。
此时,如上所述,在第1种单位载波中,通过填充而使与该第1种单位载波的分配有关的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的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和与第2种单位载波的分配有关的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的分配控制信息的大小一致。由此,能够抑制终端200中的盲解码次数的增加。
参照图10说明具有以上结构的基站100和终端200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对基站100设定给终端200的UE CC组中包含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下行单位载波的数量并不限于此。
在基站100中,CC设定单元101对于终端200(LTE-A终端)设定两个下行单位载波(CC1、CC2)。另外,CC设定单元101对于CC1,设定CC1作为PDCCH CC,对于CC2,设定CC1和CC2作为PDCCH CC。
也就是说,1个PDCCH CC与设定给终端200的UE CC组中包含的两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CC1)关联,多个PDCCH CC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CC2)关联。
分配单元108基于上述的映射规则2映射含有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信号。
通过该映射,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将数据分配给CC2,而且在通过CC2的UE-SS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使用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或者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
另外,通过该映射,基站100对于终端200将数据分配给CC2,而且在通过CC1的UE-SS发送PDCCH信号的情况下,使用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进而,基站100对用于CC2的数据发送资源的分配控制信息的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进行填充,以与用于CC1的数据发送资源的分配控制信息的全部终端公共的格式为相同的大小。例如,在CC1的带宽大于CC2的带宽的情况下,CC1的DCI 0/1A的大小大于CC2的DCI 0/1A的大小。此时,对于CC2的DCI 0/1A进行填充,而使它们的大小相同。相反的情况下也同样,对于CC1的DCI 0/1A进行填充。
与此相对,在CC1的UE-SS中进行对DCI 0/1A的盲解码时,终端200同时也能够检测出以CC2的DCI 0/1A为格式的PDCCH。因此,与实施方式1的盲解码次数相比,不会增加次数。
将以上的终端200中的盲解码进行汇总,对于含有CC2的分配控制信息的PDCCH,由终端200进行的盲解码的次数如下所示。即,在CC2的UE-SS中对全部终端公共格式以及对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2种)进行合计48次盲解码,在CC2的C-SS中对全部终端公共格式以及对DCI 1C进行12次盲解码,合计进行60次盲解码。即,该次数与盲解码对象的单位载波为第1种单位载波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次数相同。
这样,与实施方式1同样,对于UE CC组所包含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一部分(这里为CC2)设定多个PDCCH CC,所以无需RRC信令而能够灵活变更用于发送该一部分的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的PDCCH CC。另外,对于其他的一部分下行单位载波(这里为CC1),设定1个PDCCH CC,所以也能够抑制增加PDCCH的接收侧中的盲解码次数。
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通过CC1的PDCCH进行的对CC2的数据分配的通知主要用于对小区边缘的终端进行数据分配。因此,仅使用在适用默认模式(即,可靠的发送模式)的情况下用于数据发送的分配的DCI 0/1A,就已足够。也就是说,即使无法发送与设定给终端的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其影响也较小。
另外,为了避免因上述的填充造成的开销增加,也可以仅在CC1的带宽大于CC2的情况下,从CC1发送DCI 0/1A。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CC设定单元101对于CC2,将PDCCH设定为CC1和CC2。与此相对,例如,也可以对于小区中心部的几乎不移动的终端,将CC2的PDCCH CC设定为CC2,对于小区边缘的几乎不移动的终端,将CC2的PDCCH CC设定为CC1,仅对移动速度高的终端,对于CC2将CC1和CC2设定为PDCCH CC。此时,可从对于几乎不移动的各终端200更适合发送PDCCH的CC,发送DCI 0/1A以及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格式,能够防止集中从CC1发送PDCCH。即,通过可对各个CC选择PDCCH CC的数,能够实现PDCCH的负载均衡。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每个CC设定是否可发送通知不同的CC的PDCCH。即,也可以对于每个CC,设定是否发送含有CI(载波指示域)的PDCCH。另外,通过利用可通知该不同的CC的CC设定,从而也能够控制PDCCH CC的数。即,在上述的说明中,在将CC1和CC2设定为不能通知不同的CC的情况下,各CC都是将PDCCH CC设定为其自身(即,同一CC)。另外,在将CC1设定为能通知不同的CC而将CC2设定为不能通知的情况下,将CC1的PDCCH CC设定为CC1,同时将CC2的PDCCH CC设定为CC1和CC2。
或者,进而存在不同的CC(CC3)的情况等,也可能通过将CC2设定为能通知不同的CC并且对CC1不附加CI的值,从而将对CC1的PDCCH CC仅设定为CC1。此时,根据是否含有CI或是否将CI的值附加给各CC,能够设定各CC的PDCCH CC,并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化。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主CC(Anchor Carrier(锚定载波)、特定载波(special carrier)或者原载波(primary carrier))设为第1种单位载波,将其他的CC设为第2种单位载波。此时,作为PDCCH的接收侧的终端在主CC中,对于1个CC中所有DCI格式(DCI 0/1A以及与发送模式对应的DCI)在搜索区间的全部PDCCH分配区域候选中进行监视。因此,在主CC中,可通过更可靠的PDCCH分配而进行稳定的通信。
另外,可将主CC设定为下述CC,即,无法通过该CC将PDCCH送到终端等失去同步的情况下,需要重新设定(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基站与终端之间的连接(Connection)本身的CC。另外,主CC也可以定义为通过上行线路发送ACK/NACK信号、调度请求信号或者CQI的CC。另外,主CC也可以是由***决定的CC(例如,发送SCH或PBCH的CC),也可以是对于每个小区设定终端间公共的CC,并且也可以是对于每个终端进行设定。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2个以上的CC设定为PDCCH发送CC。但是,在异构网络中,由1个发送功率高的CC和被分配数据的CC发送PDCCH已足够,所以也可以最多限定为2个。这样通过限定为1个或2个,能够进行更简单的设定。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行线路数据分配对象的CC即PUSCHCC,也可以在上行线路的数据分配对象的CC即PDSCHCC以外,设定PDCCH CC。由此,灵活性提高。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了削减盲解码次数,对于C-SS,终端也可以仅对1个CC(例如,主CC)的C-SS进行盲解码。
(7)上述的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有时被称为频带聚合(bandaggregation)。另外,在载波聚合中,可以聚合非连续的频带。
(8)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ID也可以使用C-RNTI(Cell-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
(9)上述的“单位载波”是具有最大20MHz的带宽的频带,将其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但有时也如下进行定义。下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以下称为“下行单位载波”)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通知的BCH(广播信道)中的下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者根据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间隔而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中的“单位载波”(以下称为“上行单位载波”)有时被定义为:根据从基站通知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而划分的频带;或者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且两端部分包含PUC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还有,在3GPP LTE中,“单位载波”有时用英文记述为Component Carriers(s)。并且,有时被称为单位频带。
进一步,也可以通过物理小区号和载波频率号来定义“单位载波”,有时被称为小区(cell)。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有时将主要由宏小区基站使用的单位载波(例如,第1种单位载波即CC1)称为Primary Cell(PCell),将除此以外的单位载波(例如,第2种单位载波即CC2)称为SecondaryCell(SCell)。
(10)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的表现也可以改为“不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格式”。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不取决于终端发送模式的格式为DCI0/1A,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不取决于终端发送模式而可使用的格式,就可以是任何格式。
另外,作为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也可以使用DCI 1、2、2A、2B、2C、2D、0A、0B以外的格式。
另外,作为上行线路或下行线路的发送模式也可以包含连续频带分配发送。对于设定为该发送模式的终端而言,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分别为DCI 0(上行线路)和DCI 1A(下行线路)。此时,由于全部终端公共的DCI格式和取决于发送模式的格式相同,所以在UE-SS中,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分别将1种格式作为对象进行盲解码即可。另外,在上行下行都为连续频带分配的情况下合起来为1种。
通过将DCI 0/1A设定为搜索区间更宽的取决于发送模式的DCI,能够防止对原本传播路径状况恶劣而只能通过DCI 0/1A分配PDCCH的终端的阻挡率的增加。
(12)对每个终端设定的CC也可以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分别独立地设定。对上行线路设定的CC的组有时称为UE UL分量载波组(ComponentCarrier Set),对下行线路设定的CC的组有时称为UE DL分量载波组等。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适用于天线,但本发明也同样能够适用于天线端口(antenna port)。
所谓天线端口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天线。即,天线端口不一定限于指一个物理天线,有时也可以指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
例如,在3GPP LTE中,未规定天线端口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而规定了基站能够发送不同的参照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
另外,有时也规定天线端口为乘以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加权的最小单位。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以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但在与硬件的协作中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本发明。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能够出现替代LSI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可利用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10年3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064431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基站和发送方法,作为即使在采用跨载波调度的情况下,在PDCCH CC变更时也无需高层的信令,而能够抑制增加PDCCH的接收侧的盲解码次数的基站和发送方法极为有用。

Claims (6)

1.基站,对于终端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该基站包括:
单位载波设定单元,对于所述终端设定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而且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并且将1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以及
发送单元,使用由所述单位载波设定单元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和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和所述分配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生成单元,根据与被设定给所述资源的分配对象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对应的格式,生成所述分配信息;以及
映射单元,在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所述分配信息为终端专用的格式的第1情况下,将所述生成的分配信息映射到与格式对应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映射到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在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所述分配信息为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格式的第2情况下,映射到与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内的、与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对于所述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所述1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是所述第1下行单位载波,对于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是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和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以外的下行单位载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搜索区间设定单元,其将对于各终端分别设定的搜索区间设定在各下行单位载波中,并且设定于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搜索区间分别具有多个子集,
所述映射单元将对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所述分配信息映射到所述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的各自不同的子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还包括:
生成单元,通过与设定给所述资源的分配对象单位载波的发送模式对应的格式,生成分配信息;以及
填充单元,在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是全部终端公共的公共格式而且映射到与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的所述多个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内的、与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不同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的情况下,对所述第2下行单位载波的分配信息进行填充,直到与所述第1下行单位载波的具有所述公共格式的分配信息为相同大小为止。
6.发送方法,用于对于终端使用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发送数据,该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于所述终端设定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而且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中设定用于发送与各下行单位载波的数据发送资源有关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并且将1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内的第1下行单位载波关联,将多个所述控制信道单位载波与第2下行单位载波关联;以及
使用所述设定的多个下行单位载波和控制信道单位载波,发送所述数据和所述分配信息。
CN201180009280.7A 2010-03-19 2011-03-17 基站和发送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4431 2010-03-19
JP2010-064431 2010-03-19
PCT/JP2011/001594 WO2011114743A1 (ja) 2010-03-19 2011-03-17 基地局及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3473A true CN102763473A (zh) 2012-10-31
CN102763473B CN102763473B (zh) 2015-07-08

Family

ID=44648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928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473B (zh) 2010-03-19 2011-03-17 基站和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18453B2 (zh)
JP (1) JP5850826B2 (zh)
CN (1) CN102763473B (zh)
WO (1) WO20111147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3284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l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and candidates dr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6285B (zh) 2010-07-21 2015-07-08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WO2012011240A1 (ja) 2010-07-21 2012-0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EP3249831B1 (en) * 2011-04-11 2019-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cquired by a terminal to a base station
US8948111B2 (en) * 2011-10-03 2015-0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O2013070050A1 (ko) * 2011-11-13 2013-05-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10511997B2 (en) 2012-07-09 2019-1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distributing information during broadcast delivery
KR101643855B1 (ko) * 2012-11-02 2016-07-29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제어 채널 후보들의 개수 및 블라인드 검출 횟수를 할당하는 방법, 기지국, 및 사용자 장비
US10116422B2 (en) * 2012-11-02 2018-10-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cross-carrier scheduling in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EPDCCH in LTE
WO2014117366A1 (en) * 2013-01-31 2014-08-07 Nec(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20160073339A1 (en) * 2014-09-05 2016-03-10 Apple Inc. Enhanced DCI Formats for Link Budget Improvement in LTE
EP3200495B1 (en) * 2014-11-07 2023-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US10411866B2 (en) 2014-12-08 2019-09-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WO2017010634A1 (ko) * 2015-07-10 2017-0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8282306B (zh) 2017-01-06 2020-1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候选控制信道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US11632151B2 (en) * 2018-06-20 2023-04-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ssive MU-MIMO
US11206705B2 (en) * 2018-07-23 2021-12-21 At&T Mobility Ii Llc Flexible carrier downlink and uplink pairing for advanced networ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38475B2 (en) * 2007-10-30 2012-08-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DCCH blind decod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20100254329A1 (en) * 2009-03-13 2010-10-07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grant, downlink assignment and search space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arrier aggregation
US8441996B2 (en) * 2009-04-02 2013-05-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control channel in multiple carrier system
US20120099453A1 (en) * 2009-04-03 2012-04-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plink Link Adaption at the User Equipment
US9130698B2 (en) * 2009-05-21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ilure indication for one or more carriers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US20130083766A1 (en) * 2010-06-22 2013-04-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multiple carriers
US10638464B2 (en) * 2011-04-01 2020-04-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20130064216A1 (en) * 2011-09-12 2013-03-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MRS Association and Signaling for Enhanced PDCCH in LTE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0》", 26 February 2010 *
PANASONIC: "《3GPP TSG-RAN WG1 Meeting #60》", 26 January 2010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3284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l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and candidates dr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991716B2 (en) 2020-04-08 2024-05-21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L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and candidates dr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3473B (zh) 2015-07-08
JPWO2011114743A1 (ja) 2013-06-27
JP5850826B2 (ja) 2016-02-03
WO2011114743A1 (ja) 2011-09-22
US20130003692A1 (en) 2013-01-03
US9118453B2 (en) 2015-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3473B (zh) 基站和发送方法
US20240155632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over a search space
US12022454B2 (en) Integrated circuit
US10693604B2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search space setting method and decoding method
CN103081386B (zh) 一种基站和终端
CN103141143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11581977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349341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03199974B (zh) 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7431507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89134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CN105284151A (zh) 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907160A (zh) 移动通信***、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668671A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控制信号发送方法
US11665693B2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493596A (zh) 终端、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07211280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23249792A1 (en) Feedback-collection packet for network co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7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