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5428A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05428A
CN102705428A CN2012100842814A CN201210084281A CN102705428A CN 102705428 A CN102705428 A CN 102705428A CN 2012100842814 A CN2012100842814 A CN 2012100842814A CN 201210084281 A CN201210084281 A CN 201210084281A CN 102705428 A CN102705428 A CN 102705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ory
fluid
axial
tube portion
riveted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42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05428B (zh
Inventor
小山裕教
村冈睦
大东裕典
梅村聪
堤田让治
菅沼真一
浜中毅
村上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05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5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05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5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3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09Spring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嵌装固定部上,能够确保密封性能并提高该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同轴度、平行度的精度的新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中,以比嵌装固定部(128)中的通过密封橡胶(148)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144)靠轴向外方伸出的方式形成铆接用筒部(146),另一方面,在底座配件(102)中与铆接用筒部(146)的外套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定位突出部(130、132),利用铆接用筒部(146)与定位突出部(130、132)的外周面的抵接对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的缩径量进行规定来构成径向定位部,并使铆接用筒部(146)缩径并与定位突出部(130、132)的轴向边缘部(134,136)卡止以形成轴向定位部。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架等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基于封入在流体室中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设置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流体室,利用在振动输入时引起的流体的流动作用以获得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通过利用主体橡胶体弹性体连结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并且借助于主体橡胶弹性体来构成流体室的壁部的一部分,从而使振动波及到流体室。另外,近年来,为了实现更高的隔振特性,还提出一种设置电磁式致动器从而对流体室的压力进行积极控制的有源型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682号公报))。 
但是,在这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为了封入非压缩性流体或安装电磁式致动器,优选采用一种分割第二安装构件、将筒状嵌装配件外套至底座配件的外周面并隔着密封橡胶而对筒状嵌装配件进行缩径铆接固定的构造。采用这种构造,通过将密封橡胶设置于通过缩径铆接方式铆接而成的嵌装固定部之间,从而能够保持流体室的流体密封性,或防止粉尘进入电磁式致动器内部。 
但是,当嵌装固定部夹持有密封橡胶时,存在难以控制缩径铆接时的缩径量的问题。例如,当密封橡胶承受过度变形时,会担心对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当对密封橡胶进行 压缩的压缩量较小时,会担心不能获得充分的密封性能,另外,还担心由于缩径量的偏差导致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同轴度、平行度的精度降低。 
特别是在有源型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在用于构成电磁式致动器的支承部的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连接部分上,为了有效率地传递激振力,对于同轴度、平行度的精度与其耐久性有更高的要求。故此,在嵌装固定部上,在保持密封性能的情况下,希望进一步提高尺寸精度、固定强度及耐久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6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如上所述的情况作为背景而提出的,其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嵌装固定部中保持密封性能,并能够提高该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同轴度、平行度的精度的新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即,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利用主体橡胶体弹性体连接第一安装构件与第二安装构件,并且形成有封入非压缩性流体并使振动被输入的流体室,另一方面,在该第二安装构件上设有使筒状嵌装配件外套至底座配件的外周面,并在隔着密封橡胶的情况下通过进行缩径铆接固定而形成的嵌装固定部,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筒状嵌装配件中,以比所述嵌装固定部中的通过所述密封橡胶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靠轴向外方伸出的方式形成铆接用筒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底座配件中的与该铆接用筒部的外套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定位突出部,利用该铆接用筒部与该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的抵接对该筒状嵌装配件中的该密封部 分的径向位置进行规定以形成径向定位部,并且使该铆接用筒部进行缩径且与该定位突出部的轴向边缘部卡止以形成轴向定位部。 
采用这种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嵌装固定部上,分别设置有通过密封橡胶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与通过缩径铆接方式铆接的铆接用筒部。由此,在筒状嵌装配件中,能够对密封部分与铆接用筒部分别设定适当的缩径变形量,在密封部分上,将密封橡胶充分压缩至不发生破裂的程度,能够保持耐久性的情况下防止粉尘等异物的侵入,并且在铆接用筒部上,能够获得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充分的固定强度。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密封部分与铆接用筒部得到分离,因而在铆接用筒部上,能够对底座配件(定位突出部)与筒状嵌装配件(铆接用筒部)进行较强地按压。由此,即使在铆接用筒部的缩径变形后,铆接用筒部的形状借助回弹恢复了一些,铆接用筒部仍较强的充分按压定位突出部,也能使径向及轴向的定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另外,由于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铆接用筒部都设成硬质,在不隔着橡胶等弹性体的情况下被直接按压,因此,该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在径向及轴向上进行高精度定位。而且,还避免了橡胶等的永久变形导致的底座配件与筒状嵌装配件的晃动等,能长期维持定位精度。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之上,配置有电磁式致动器,该电磁式致动器包括:定子,其具有由所述第二安装部支承的线圈;可动元件,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定子在轴向上相对位移;利用与该可动元件连接的激振构件构成所述流体室的壁部的一部分以使 该可动元件的激振力作用到该流体室,另一方面,所述底座配件由设置在该电磁式致动器的该定子上的壳体配件构成,将所述筒状嵌装配件外套至该壳体配件上并被进行缩径铆接固定。 
采用第二技术方案,在特别是对隔振装置主体与电磁式致动器之间的同轴度、平行度有高精度要求的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中,通过对构成隔振装置主体的筒状嵌装配件与电磁式致动器的壳体配件进行高精度定位来实现激振力的有效传递。 
并且,在缩径加工时,由于利用铆接用筒部的内周面与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的抵接来规定密封部分的径向位置(缩径变形后的直径)并适当地设定密封橡胶的压缩量,因此实现了优良的密封性能,并避免由于异物侵入壳体配件内导致的主动性隔振效果的降低、电磁式致动器的故障等。 
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述铆接用筒部进行缩径并使其与所述定位突出部的轴向外侧边缘部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防脱部。 
采用第三技术方案,在定位突出部上,轴向边缘部设置在轴向外侧,利用使该轴向外侧边缘部与铆接用筒部卡止而构成的轴向防脱部来防止在对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进行连接固定时特别容易成为问题的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的脱出(分离)。 
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所述铆接用筒部进行缩径并使其与所述定位突出部的轴向内侧边缘部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规定部。 
采用第四技术方案,在定位突出部中,轴向边缘部设置在 轴向内侧,利用使该轴向内侧边缘部与铆接用筒部卡止而构成的轴向***规定部来防止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在将底座配件压入筒状嵌装配件的压入方向上的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定位突出部在轴向间隔开地形成有多个,通过使所述铆接用筒部的位于相邻的该定位突出部的轴向之间的部分进行缩径并使该部分与相邻的该定位突出部的轴向相对侧的边缘部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防脱部及轴向***规定部。 
采用第五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的定位突出部的轴向相对侧分别设置轴向边缘部,并将铆接用筒部与该轴向相对侧的边缘部卡定,从而构成轴向防脱部与轴向***规定部。由此,由于利用轴向防脱部防止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在底座配件相对于筒状嵌装配件脱出的脱出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并利用轴向***规定部防止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的在将底座配件压入筒状嵌装配件的压入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因而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在轴向上被定位在规定的相对位置。 
而且,通过对铆接用筒部的位于相邻的定位突出部的轴向之间的部分进行缩径并使该部分与该相邻的定位突出部的轴向相对侧的边缘部卡定来实现向轴向两侧的定位,因此能够利用在一个部位对铆接用筒部进行缩径来获得在轴向两侧的定位作用。 
另外,由于利用铆接用筒部与多个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的抵接来使多个径向定位部在轴向上相互间隔开地设置,从而能够更高精度地设定密封橡胶的压缩量,并且更有效果地实现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在径向上的定位,特别是防止该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的相对倾斜。 
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是在第一~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将所述轴向边缘部设置成具有90度~100度的角度的角状。 
采用第六技术方案,通过使设置成90度~100度的角状的轴向边缘部嵌入铆接用筒部,从而在轴向定位部上更有效果的发挥针对筒状嵌装配件和底座配件的相对轴向位移的阻力(定位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是第一~六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筒状嵌装配件外套至所述底座配件,通过同时针对该筒状嵌装配件中的通过所述密封橡胶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与所述铆接用筒部实施缩径加工,从而利用该铆接用筒部与所述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的抵接来对该筒状嵌装配件中的该密封部分的径向位置进行规定以构成所述径向定位部,并且通过使该筒状嵌装配件的缩径加工时的缩径变形量满足下述条件,即在该铆接用筒部上的相对于该定位突出部离开的部分的变形量大于该铆接用筒部上的向所述定位突出部的外套的外套部分的变形量,从而构成所述轴向定位部。 
采用上述这样的第七技术方案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制造方法,由于利用该铆接用筒部与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的抵接来对筒状嵌装配件中的密封部分的径向位置(缩径变形后的直径)进行限定,并使铆接用筒部的相对于定位突出部离开的部分比铆接用筒部的向定位突出部的外套的外套部分进行更大的缩径变形,因此能够在不损伤密封橡胶的情况下,有效地获得径向上的定位作用和针对轴向上的脱出、压入的阻力。 
并且,由于同时对密封部分与铆接用筒部进行缩径加工, 因此还能够防止制造工序数的增加,能够容易制造具有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另外,较为优选地,对筒状嵌装配件的密封部分与铆接用筒部进行如下设定,即使二者在缩径加工前的原始形状为具有相同内外径尺寸的圆筒形状,并且,在使筒状嵌装配件外套在底座配件上并对筒状嵌装配件进行缩径加工时,筒状嵌装配件上在密封部分与向定位突出部外套的外套部分处具有相同的缩径变形量。由此,利用筒状嵌装配件上向定位突出部外套的外套部分的缩径变形量对密封部分的缩径变形量进行规定,从而能够高精度调节对密封橡胶进行压缩的压缩量。其结果是防止缩径变形量的不够导致的密封不良、缩径变形量的过量导致的密封橡胶的损伤等。 
采用本发明,使筒状嵌装配件中比密封部分靠轴向外方伸出的铆接用筒部缩径铆接固定于底座配件的定位突出部上,从而在不隔着橡胶等的情况下将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进行抵接并定位,因此筒状嵌装配件与底座配件得到高精度的定位且定位精度维持稳定。而且,通过利用定位突出部的外周面与铆接用筒部的内周面的抵接对密封部分的径向位置进行规定,从而密封橡胶的压缩变形量被设定为不发生损伤且能发挥有效的密封性能的程度,从而能够同时获得优良的耐久性与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对图1所示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发动机架中,对筒状嵌装配件在向 上磁轭配件进行缩径铆接固定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对上磁轭配件从筒状嵌装配件脱出的动作所构成的阻力的图形。 
图5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对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具有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发动机架10。发动机架1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4弹性连接的构造,通过将第一安装构件12安装在未图示的动力装置上,并将第二安装构件14经由外嵌的外托架17安装在未图示的车体上,从而使动力装置与车体进行隔振连接。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地说,第一安装构件12是金属材料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一体地具有上侧是小直径的、大致阶梯状的、圆柱状的主体部18与在主体部18的台阶部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20。 另外,在主体部18上形成有在主体部18的上表面开设且在中心轴线上延伸的螺纹孔22,螺纹孔22中旋装有双头螺柱24。 
另一方面,第二安装构件14构成为包括中间配件26。中间配件26是薄壁大直径的大致圆筒状,下端部设置成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内凸缘状,中间配件26设置成由与第一安装构件12相同的金属材料等形成的高刚度的构件。 
并且,第一安装构件12与中间配件26在径向及轴向上间隔开地配置在相同的中心轴线上,且借助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相互弹性连接。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厚壁大直径的大致圆锥台状,在小直径侧端部硫化粘接有第一安装构件12的主体部18,并且大直径侧端部的外周面与中间配件26的内周面重叠且硫化粘接。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一体地形成有限位橡胶28。限位橡胶28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小直径侧端部伸出并以覆盖第一安装构件12的凸缘部20的外周面及上表面的方式粘合,该限位橡胶28从凸缘部2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轴向上与外托架17的上底部相对。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直径侧端面开口有中央凹部30。中央凹部30是逆向的大致研钵状(逆向的大致圆锥状)或大致圆柱状的凹部且朝下方开口。 
此外,在中间配件26上安装有挠性膜32。该挠性膜32是薄壁的呈大致圆板状或大致圆顶状的橡胶膜,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充分的松弛度。另外,在挠性膜32的外周缘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粘合部34,粘合部34与筒状嵌装配件36硫化粘接。筒状嵌装配件36设置成阶梯的大致圆筒状,通过将粘合部34硫化粘接在位于筒状嵌装配件36中靠下侧的小直径部分的内周面,并将位于筒状嵌装配件36中靠上侧的大直径部分外套 至中间配件26后对该大直径部分进行缩径加工,从而将筒状嵌装配件36嵌装至中间配件26。如此,通过将筒状嵌装配件36外嵌固定在中间配件26处以成为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一部分,从而使挠性膜32安装在第二安装构件14上,挠性膜32以上下分隔第二安装构件14的方式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扩展地配置。另外,利用以薄壁的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密封橡胶层38覆盖筒状嵌装配件36的大直径部分的内周面,借助于密封橡胶层38将中间配件26与筒状嵌装配件36以流体密封的方式组装。 
如此,通过将挠性膜32安装在第二安装构件14上,从而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挠性膜32的相对面之间形成相对于外部密封了的流体封入区域40,并在该流体封入区域40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另外,封入在流体封入区域40中的非压缩性流体优选采用例如水、亚烷基二醇、聚乙二醇、硅油或它们的混合液等,但该非压缩性流体并不特别地限定于上述各项。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最好采用粘度是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在流体封入区域40内配置有分隔构件42。分隔构件42是大致圆板状的构件,包括分隔构件主体44和盖构件46。分隔构件主体44呈厚壁的大致圆板状,在中央部分形成有朝上方开口的圆柱状的收容凹部48,并且该分隔构件主体44在外周部分处形成有以不到一周的长度在周向延伸且朝上方开口的周槽50。 
盖构件46呈直径比分隔构件主体44的直径小的薄壁圆板状,并被重叠并固定在分隔构件主体44的上表面。通过将该盖构件46安装至分隔构件主体44,从而利用盖构件46覆盖收容凹部48的开口部以形成收容空腔并利用盖构件46覆盖周槽50的开口部以形成隧道状的通路。另外,通过使从分隔构件主体44 朝上方突出的铆接用突起穿过贯穿形成在盖构件46中的铆接孔后使该铆接用突起的上端部扩径并与该铆接孔的开口部周缘卡止的方式来固定分隔构件主体44与盖构件46。 
并且,利用在中间配件26与筒状嵌装配件36的阶梯踢面部分的轴向相对面之间夹持分隔构件主体44的外周缘部而使分隔构件42得到第二安装构件14的支承并在流体封入区域40内在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通过这样配置分隔构件42,流体封入区域40隔着分隔构件42而在上下隔开,流体封入区域40在比分隔构件42更靠上侧的部分设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壁部的一部分的受压室56。 
在分隔构件42与挠性膜32的轴向之间配置激振构件58。激振构件58是呈小直径的大致杯状或大致有底圆筒状的配件,配置在发动机架10的中心轴线上。 
并且,在激振构件58的外周侧配置有环状的支承构件60。支承构件60的构造设置成为一体地具有沿周向环状延伸的环状槽部62与从环状槽部62的外周壁部的上端向外侧突出的圆环板状的支承凸缘64。另外,支承构件60的环状槽部62的内径尺寸设置成大于激振构件58的外径尺寸,环状槽部62的内周壁部与激振构件58的周壁部间隔开且相面对地配置于该激振构件58的周壁部的径向外侧。 
并且,在激振构件58与支承构件60之间配置有支承橡胶弹性体66。支承橡胶弹性体66具有大致圆环板状,并且壁厚越朝向内周侧越逐渐变厚。而且,通过将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内周端部硫化粘接在激振构件58的周壁部并使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外周缘部硫化粘接在支承构件60的环状槽部62的内周壁部,从而利用支承橡胶弹性体66对该激振构件58与支承构件60进行弹性连接。此外,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内周端部粘合在激振 构件58的周壁部的内外两面,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外周端部粘合在环状槽部62的内周壁部的内外两面上。另外,支承橡胶弹性体66作为具有激振构件58与支承构件60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而形成。 
通过在将支承构件60的支承凸缘64整周地夹持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阶梯踢面部分与分隔构件主体44之间,从而借助于第二安装构件14对上述那样形成的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进行支承。由此,流体封入区域40的在分隔构件42与挠性膜32的轴向之间形成的下侧部分隔着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而在上下分隔。并且,在挠性膜32与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之间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是由挠性膜32构成的平衡室68。另一方面,在分隔构件42与激振构件58及支承橡胶弹性体66之间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是由激振构件58构成的中间室70。另外,当然,在受压室56、平衡室68和中间室70中都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室构成为包括受压室56与中间室70。 
另外,受压室56与平衡室68借助于节流孔通路72相互连通。节流孔通路72包含利用了周槽50的隧道状通路并被设置在分隔构件42中,并以使受压室56与构成平衡室68的一部分的环状槽部62的槽内部连通的方式对节流孔通路72进行设置。即,通过使上述隧道状通路的一侧端部经由在盖构件46上形成的上侧连通孔74而与受压室56连通,并且使另一侧端部经由在分隔构件主体44上形成的下侧连通孔76与平衡室68连通,从而在受压室56与平衡室68之间形成有使流体产生流动的节流孔通路72。将该节流孔通路72调谐到相当于发动机振动(Engine Shake)的10Hz左右的低频。另外,环状槽部62的槽内部经由在环状槽部62的底壁部形成的多个通孔77与平衡室68连通,实 质上成为平衡室68的一部分。 
另外,受压室56与中间室70经由在分隔构件主体44上形成的多个下侧透孔80、收容凹部48、在盖构件46上形成的多个上侧透孔78而相互连通,利用该上下的透孔78、80与收容凹部48来构成作为压力传递通路的过滤节流孔82(Filter Orifice)。而且,使中间室70的压力经由该过滤节流孔82传递到受压室56。将过滤节流孔82调谐到相当于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Booming Noise)等120Hz左右的高频,并将调谐频率设定为比节流孔通路72的频率高的高频。 
并且,收容凹部48中配置有可动橡胶板84。可动橡胶板84由大致圆板状的橡胶弹性体形成并在径向上交替设有厚壁部分与薄壁部分。另外,在将可动橡胶板84的向轴向两侧突出的支承轴部分别***分隔构件主体44与盖构件46的各个径向中央处贯穿形成有的定位孔中的状态下,将可动橡胶板84配置在收容凹部48内,相对于分隔构件42在径向上定位,并且容许该可动橡胶板84在轴向上的微小位移。 
并且,可动橡胶板84扩展到上下的透孔78、80的形成位置的外周侧,并配置在过滤节流孔82的流体流路上。而且,当发动机振动等低频大振幅的振动输入时,可动橡胶板84受到分隔构件42的约束,过滤节流孔82被可动橡胶板84阻断,从而对经过过滤节流孔82的流体流动量进行限制。由此,由于有效地引起受压室56的相对于平衡室68而言的相对压力变动,并有效率地产生经过节流孔通路72的流体流动,因此,能有效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另一方面,当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Booming Noise)等中频或高频小振幅振动输入时,利用可动橡胶板84的微小位移使过滤节流孔82连通并容许流体流动,从而使后述的电磁式致动器94的激振力传递到受压室56,以发 挥主动的隔振效果。 
另外,激振构件58上安装有输出轴90。输出轴90在整体上呈上下方向延伸的小直径的杆状,在上端部分一体地形成有铆接固定用突起,通过将输出轴90***到在激振构件58的底壁部贯穿形成有的铆接用孔并使输出轴90的上端部分扩径变形,从而将输出轴90的上端部固定在激振构件58的底壁部。 
并且,在输出轴90的轴向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圆环板状的粘合凸缘92,粘合凸缘92硫化粘接在挠性膜32的中央部分。由此,输出轴90以上下贯穿挠性膜32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流体密封地粘合在挠性膜32上以保持流体封入区域40的流体密封性。 
另外,输出轴90的下端部安装在电磁式致动器94上。电磁式致动器94包括具有线圈100的定子96和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定子96在轴向上下方向进行激振位移的可动元件98。 
定子96具有在圆筒状的线圈100的周围装配有磁轭配件102的构造。另外,线圈100与磁轭配件102之间设有利用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构件103。利用绝缘构件103覆盖线圈100的周围。 
磁轭配件102由具有强磁性的金属材料形成,通过组合以下配件而形成磁轭配件102,即,有底圆筒状的外周磁轭配件104,其在底壁中央具有圆形的通孔;内周磁轭配件106,其呈大致圆环状并嵌入外周磁轭配件104的通孔内;上磁轭配件108,其呈大致圆板状并安装在外周磁轭配件104的上侧开口部。另外,内周磁轭配件106的内周上端部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内周下端部相互间隔开并形成磁隙,将该内周磁轭配件106的内周端部和该磁轭配件108的内周端部设置成利用向线圈100的通电而形成磁极的磁极部110、112。 
另外,在上磁轭配件108的下端外周缘部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伸出的铆接片114,通过将铆接片114铆接固定在外周磁轭配件104的上端设置的凸缘状的铆接部116处,从而使上磁轭配件108与外周磁轭配件104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包含有上磁轭配件108的磁轭配件102来构成电磁式致动器94的壳体配件,利用该壳体配件构成底座配件。 
另外,在定子96的中央部分配置有可动元件98。可动元件98是由强磁性体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在上端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内凸缘部118。该可动元件98***上磁轭配件108的中央孔,并与内周磁轭配件106的内周端部在轴向相对配置。而且,当向线圈100通电而在内周磁轭配件106的内周端部(磁极部110)形成磁极时,基于磁力的作用,向内周磁轭配件106侧的引力作用于可动元件98而使可动元件98向轴向下方位移。 
如此结构的电磁式致动器94的可动元件98安装在输出轴90上。即,输出轴90上的从挠性膜32向下方伸出了的部分穿过可动元件98的中心孔,将螺旋弹簧120安装在粘合凸缘92与可动元件98的上表面之间,并将锁定螺母122旋装在输出轴90的下端部上设置的外螺纹部上以使锁定螺母122从下方抵接至可动元件98的内凸缘部118,从而使输出轴90与可动元件98弹性定位并连接。从上述说明可知,对于输出轴90的上端部分与可动元件98而言,利用锁定螺母122限制它们在轴向的沿分开方向的相对位移,并利用螺旋弹簧120的变形容许它们沿轴向的接近方向的相对位移。 
并且,在可动元件98与输出轴90相连接的状态下,从外部的电源124向线圈100通电,当朝轴向下方的力作用于可动元件98时,与可动元件98连接的输出轴90向下方位移,从而固定在 输出轴90上端的激振构件58向下方位移。之后,当电源124向线圈100的通电停止时,在基于支承橡胶弹性体66的由激振构件58的位移导致弹性变形的弹性的恢复力的作用下,激振构件58和可动元件98以及与激振构件58连接的输出轴90返回到初始位置。因此,通过利用控制装置126对从电源124向线圈100进行的通电进行控制,从而利用电磁式致动器94使激振构件58在上下方向进行激振位移并使规定的激振力作用到中间室70。另外,控制装置126对线圈100进行的通电控制借助于映射控制(Map Control)、反馈控制等实现。 
另外,电磁式致动器94的磁轭配件102构成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一部分,电磁式致动器94的线圈100被第二安装构件14支承。即、筒状嵌装配件36的下端部在外套至电磁式致动器94的上磁轭配件108之后,在隔着后述的密封橡胶148的状态下,通过进行缩径铆接固定,从而设置嵌装固定部128,电磁式致动器94的磁轭配件102构成第二安装构件14的一部分。以下,说明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连接构造。 
如图2所示,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部分朝向上方突出,并且壁厚越朝向径向外侧越逐渐变厚。在该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上侧定位突出部130,并且在该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上,相对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在轴向下方隔有规定距离的部分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下侧定位突出部132。另外,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彼此以相同的突出高度形成,它们的突出前端面(外周面)构成相同直径的圆筒面。 
并且,将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外周下端缘部设成环状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34,并将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外周上端缘部设成环状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36。优选将该轴向边缘部134、136 设成具有9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的角度的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都设置成了大致90度。另外,关于轴向边缘部134、136的角度,分别为如下含义:即,在轴向外侧边缘部134处,指的是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外周面与下端面在纵剖面形成的角度,在轴向内侧边缘部136处,指的是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外周面与上端面在纵剖面形成的角度。另外,轴向外侧边缘部134与轴向内侧边缘部136也可以以彼此不同的角度形成。 
另外,通过在轴向上使向外周侧突出的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间隔开地形成,从而在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之间形成有向外周侧开口的环状凹槽138。该环状凹槽138的开口缘部上设有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边缘部134、136。总之,本实施方式的轴向边缘部134、136被设置成在轴向上相邻设置的多个定位突出部130、132的轴向相对侧边缘部。 
另外,在上磁轭配件108上一体地形成有环状密封部140。环状密封部140比上侧定位突出部130靠轴向上方突出,其外周面设置成直径比环状凹槽138的底面(外周面)的直径大且比定位突出部130、132的直径小的大致圆筒面。并且,在环状密封部140的轴向中间部分一体地形成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密封突条142。该密封突条142以宽度越朝向突出前端越逐渐变窄的大致半圆形的剖面形状在环状密封部140的整周延伸,并比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外周面靠内周侧地设置。 
另一方面,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小直径部分的下端一体地设有密封部分144和延伸到比密封部分144靠轴向外方(下方)的铆接用筒部146。在对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实施后述的缩径加工前,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具有大致相同直径的圆筒形状,在密封部分144的内周面粘合有利用挠性膜 32的粘合部34的下端部构成的密封橡胶148,并且将铆接用筒部146以相对于粘合部34向下方离开地方式设置。另外,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的缩径加工前的内径尺寸设定为大于上磁轭配件108中位于形成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形成部分的外径尺寸。另外,从上述说明可知,密封橡胶148与挠性膜32一体形成,能够谋求减少零件数量和制造工序数量。 
并且,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外套在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密封部140上,密封橡胶148介于该密封部分144与环状密封部140的径向之间。另外,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外套在上磁轭配件108上,跨过环状凹槽138进行延伸,并外套在上侧定位突出部130及下侧定位突出部132上。 
如此,将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及铆接用筒部146外套在上磁轭配件108后,通过八片式缩径器(日文:八方絞り)等装置对该密封部分144及铆接用筒部146进行缩径加工,从而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嵌装固定部128上,同时实现密封与缩径铆接固定。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小直径部分的下端实施该缩径加工,在该缩径加工中,隔着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中间部分形成的倾斜部150地使筒状嵌装配件36的小直径部分中位于该倾斜部150下方的部分的直径比位于该倾斜部150上方的部分的直径小。另外,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缩径前的筒状嵌装配件36。 
即,通过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中的密封部分144进行缩径,从而在密封部分144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密封部140之间夹持密封橡胶148,特别是由形成密封凸条142的部分来进行密封。此时,利用铆接用筒部146向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外周面的抵接对密封部分144的径向位置(缩径变形后的直径)进行规 定,由此形成为径向定位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密封橡胶148的下端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上表面的抵接来对密封橡胶148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能够有效的发挥密封性能。 
并且,通过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中的铆接用筒部146进行缩径,从而将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缩径铆接固定在上磁轭配件108上,将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连接,并在径向及轴向上进行相对地定位。 
具体地,在铆接用筒部146上,使跨过环状凹槽138的部分进行比铆接用筒部146的外套在上侧定位突出部130处的部分及下侧定位突出部132处的部分的变形大的缩径变形,从而压入环状凹槽138。由此,在铆接用筒部146上,压入到环状凹槽138中的部分中靠轴向两侧形成为相对轴向倾斜的上下锥形部152、154,轴向外侧边缘部134由上侧锥形部152按压,并且轴向内侧边缘部136由下侧锥形部154按压。由此,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上进行定位,从而将该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配置在相同中心轴线上。另外,也可以通过使铆接用筒部146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外周面及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外周面中的任何一个抵接来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的定位进行设置。 
此外,轴向外侧边缘部134由铆接用筒部146的上侧锥形部152按压,并且轴向内侧边缘部136由下侧锥形部154按压,该轴向边缘部134、136分别嵌入并卡止在铆接用筒部146上。而且,利用轴向外侧边缘部134向上侧锥形部152的卡止而设置用于阻止上磁轭配件108相对于筒状嵌装配件36向下方脱出的轴向防脱部,并且利用轴向内侧边缘部136向下侧锥形部154的卡止而设置用于阻止上磁轭配件108相对于筒状嵌装配件36向上方压入的轴向***规定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轴向 防脱部与轴向***规定部设置成用于在轴向上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进行相对定位的轴向定位部。 
基于这样的筒状嵌装配件36的缩径变形的密封与定位是利用一次缩径加工同时实现的。具体而言,例如,如图3所示,在制造发动机架10时,准备用于对筒状嵌装配件36实施缩径加工的夹具156。在该夹具156的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凹槽138相对应的位置上设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压入突起158。而且,将筒状嵌装配件36外套至上磁轭配件108,并将夹具156外套至筒状嵌装配件36,将该夹具156从外周侧同时对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进行按压,从而对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同时进行缩径加工。由此,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中的、由夹具156的压入突起158按压的、外套至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的轴向之间的部分的缩径变形量大于密封部分144以及筒状嵌装配件36中的、外套至该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的部分的缩径变形量。因此,通过调节夹具156上的压入突起158的突出高度,能够利用一次缩径加工分别适当地设定下述各量:即密封部分144处的缩径变形量和铆接用筒部146上的外套到定位突出部130、132的部分处的缩径变形量;铆接用筒部146上的相对于定位突出部130、132离开的部分的缩径变形量。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部分144处的缩径变形量与铆接用筒部146上的外套到定位突出部130、132的部分处的缩径变形量设置成彼此大致相同。 
另外,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及铆接用筒部146发生缩径加工之后的回弹(铆接用筒部146的弹性导致的形状恢复)。因此,对于筒状嵌装配件36的各部位上的铆接加工时的缩径量是考虑到回弹来设定的。即,在发生筒状嵌装配件36的弹性等引起的回弹之后,密封橡胶148被充分压缩,从而使筒状嵌 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之间的密封得到保持,并且铆接用筒部146的内周面上与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向轴向外方进一步伸出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进入到比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的外周面靠径向内方的位置处,从而保持铆接用筒部146上的位于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之间的部分向轴向边缘部134、136的卡定状态。另外,将密封橡胶148的厚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如下尺寸,即使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突出高度(以环状密封部140的外周面为基准的突出高度)加上了密封部分144的回弹量之后的尺寸,即使密封部分144在缩径加工后发生回弹,也能保持有效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铆接用筒部146回弹之后,为了充分维持铆接用筒部146向轴向边缘部134、136的卡止状态,如图3所示,将夹具156的压入突起158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为小于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凹槽138的上下方向尺寸(宽度尺寸)。由此,在对铆接用筒部146进行缩径加工时,在不对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将压入突起158充分地压入到环状凹槽138内,在回弹之后也能维持铆接用筒部146向轴向边缘部134、136的卡止。另外,优选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投影中,将压入突起158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之间的间隙以及压入突起158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之间的间隙均设置为筒状嵌装配件36的厚度尺寸以上。另外,优选将压入突起158的上下两表面设置成在缩径加工时的夹具156的移动方向上,即在与轴线垂直方向上扩展的平面,由此,防止压入突起158与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的干涉。 
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架10中,通过将密封橡胶148夹持在筒状嵌装配件36的密封部分144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密封部140之间,从而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与 上磁轭配件108的连接部分保持密封性能。同时,通过使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抵接至上磁轭配件108的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从而使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相对定位。这样,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嵌装固定部128上,通过对利用密封橡胶148进行密封的部分与利用铆接用筒部146连接的部分在轴向上分别设置,能够使在密封部分144与铆接用筒部146的缩径变形量不同。因此,通过将密封橡胶148压缩到不发生损伤的程度来保持优良的密封性能及密封的耐久性,并且通过将铆接用筒部146较强地按压在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上,从而能充分地得到固定强度。 
另外,由于将上磁轭配件108的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在不隔着橡胶等弹性体的情况下直接与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抵接,因而能够根据抵接产生的定位作用来高精度地设定同轴度、平行度。故此,能够使电磁式致动器94的激振力向激振构件58有效的传递,能够获得目标的主动性隔振效果。并且,由于定位作用是利用金属材料形成的构件之间的抵接来发挥,因此能长时间稳定地发挥初始定位作用,难以出现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导致的激振力的传递效率降低等,维持了目标的隔振性能。 
另外,对铆接用筒部146位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34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36的轴向之间的部分进行较大的缩径加工,并将铆接用筒部146分别按压在该轴向边缘部134、136上。由此,防止上磁轭配件108相对于筒状嵌装配件36的脱开和压入,并且利用铆接用筒部146的一个部位处的缩径来使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轴向两侧定位。并且,轴向外侧边缘部134与轴向内侧边缘部136都设成大致90度的角状,由于该轴向边缘部134、136以楔 形嵌入铆接用筒部146的内周面并发挥较大的卡止力,从而能够有效率地获得针对在轴向上的脱开、压入的阻力,从而使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轴向上定位。 
并且,通过使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36在不隔着橡胶等的情况下直接与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34抵接铆接用筒部146的内周面,从而使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上定位。特别是通过在轴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对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与铆接用筒部146的抵接部分进行设置,从而实现径向上的更高精度的定位,并且防止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相对倾斜并避免输出轴90与激振构件58的相对倾斜。其结果,输出轴90与激振构件58在连接部分(输出轴90的上端)上被高精度的定位,容易使该输出轴90与激振构件58在不在支承橡胶弹性体66上产生不需要的初始变形的情况下相连接。 
另外,在形成为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架10中,与以往构造的发动机架相比,由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嵌装固定部128发挥的针对脱开的阻力较大,关于该情况,从表示了利用实验测定的针对脱开的阻力的结果的图4的图形中也能够得知。即,在图4的图形中,作为实施例,用实线表示了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嵌装固定部128上发挥的针对脱开的阻力,并且,作为比较例,用虚线表示了筒状嵌装配件与上磁轭配件隔着密封橡胶进行铆接固定的以往的连接构造中发挥的针对脱开的阻力。根据该结果,在具有本发明的连接构造(嵌装固定部128的构造)的实施例中,确认了发挥的针对脱开的阻力是具有以往的连接构造的比较例的大致2倍的大小。如此,实验结果也表明在形成为本发明构造的发动机架10中,有效的发挥了针对筒状嵌装配件36和上磁轭配件108的脱开的阻力。 
图5中,作为形成为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构件及部位,利用在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由于图示的部分之外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发动机架10实质上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说明。 
该发动机架中,在上磁轭配件108上,上侧定位突出部130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6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62是通过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轴向边缘部134、136实施倒角加工而成的构造,在铆接用筒部146的缩径加工之后,该轴向边缘部160、162以面抵接的方式与铆接用筒部146的锥形部152、154的内周面抵接。另外,以与上侧锥形部152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轴向外侧边缘部160的倒角,并且以与下侧锥形部154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形成轴向内侧边缘部162的倒角. 
采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架,由于对轴向边缘部160、162进行倒角加工并使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定位突出部130、132以面抵接的方式抵接,因此,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及轴向上稳定的定位。 
另外,通过使铆接用筒部146与定位突出部130、132以面抵接的方式抵接,从而缓解抵接部分的应力集中并能够谋求提高耐久性等。 
图6中,作为形成为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 
在该发动机架上,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上外嵌有环配件170,该环配件170嵌入上磁轭配件108的上侧定位突出部130与下侧定位突出部132的轴向之间(环状凹槽138)。 该环配件170可以设置成环状,也可以设置成沿轴向看去呈“C”字形,在将环配件17外套到铆接用筒部146上的状态下进行缩径加工,从而使环状配件17进入环状凹槽138,并在轴向的投影上,与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部分重叠。 
由此,通过使环配件170与上下的定位突出部130、132隔着铆接用筒部146在轴向上卡止,从而在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之间发挥针对轴向上的脱出及压入的更大的阻力,该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轴向上被更坚固地定位。 
图7中,作为形成为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 
在该发动机架上,在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上设有一个定位突出部180,并遍及整周地向径向外侧突出。该定位突出部180设在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分,该定位突出部180中,在其突出前端(外周端)的下端缘部形成有环状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82,并且在上端缘部形成有环状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84。此外,在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上,相对环状密封部140及定位突出部180离开的部分形成为直径比定位突出部180直径小且比环状密封部140直径大的大致圆筒面,上磁轭配件108的外周面上隔着定位突出部180的两侧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并且,筒状嵌装配件36的铆接用筒部146外套在上磁轭配件108上,利用缩径加工被按压至定位突出部180。更详细地说,在铆接用筒部146上,使轴向上离开定位突出部180的部分比外套在定位突出部180上的部分进行更大的缩径变形。由此,通过使定位突出部180的外周面与铆接用筒部146抵接来对密封部分144的径向位置(缩径变形后的直径)进行规定,并形成用于 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上进行定位的径向定位部。另外,通过使定位突出部180的轴向边缘部182、184与铆接用筒部146抵接,从而设置用于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轴向上进行定位的轴向防脱部与轴向***规定部。 
由此,利用一个定位突出部180在轴向两侧对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沿轴向的相对位移进行限制,从而能有效地发挥针对筒状嵌装配件36和上磁轭配件108的脱出及压入的阻力。 
另外,由于定位突出部180的外周面与铆接用筒部146的内周面以较大的面积抵接,从而即使是一个定位突出部180也能有效地实现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在径向上的定位,并且能够防止该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相对倾斜。另外,若以在轴向上间隔开的方式形成多个定位突出部180,则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在径向上的定位作用,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相对倾斜。 
图8中,作为形成为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 
在该发动机架上,铆接用筒部190的长度设置成直到环状凹槽138的宽度方向(支架轴向)的中间部分而不必跨过环状凹槽138。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密封橡胶148邻接地设于密封橡胶148的轴向下方的定位突出部,仅有一个定位突出部130。 
并且,通过使铆接用筒部190的下端进行缩径并压入环状凹槽138,从而使铆接用筒部190与定位突出部130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34卡止而设置轴向防脱部。 
如此,也可以仅使用限制轴向的脱开的轴向防脱部与限制 轴向的压入的轴向***规定部中的任意一个来构成轴向定位部。 
另外,采用仅由轴向防脱部构成轴向定位部的本构造,能够缩小铆接用筒部190的轴向尺寸,并且还能够减小上磁轭配件108的轴向上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谋求发动机架的轴向上的小型化。 
图9中,作为形成为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的主要部分。 
在该发动机架上,在筒状嵌装配件200的周向上断续地设有多个铆接用筒部202,在上磁轭配件108上,上侧定位突出部206在周向上被分开成多个并设置在周向上的与铆接用筒部202的外套位置相对应的部分。另外,上磁轭配件108的多个上侧定位突出部206的周向之间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卡止突出部208。卡止突出部208以大于上侧定位突出部206的突出高度朝向外周侧突出并沿周向以规定的长度(与在周向上相邻的铆接用筒部202、202之间的间隔距离大致相同的长度)形成。总之,上磁轭配件108在周向上交替地设有径向的突出高度不同的上侧定位突出部206与卡止突出部208。 
并且,通过使卡止突出部208中的比上侧定位突出部206靠外周侧突出的部分的周向端面与铆接用筒部202的周向端面彼此抵接,从而限制筒状嵌装配件200与上磁轭配件108的周向上的相对旋转,并借此设置成周向定位部。另外,卡止突出部208与铆接用筒部202也可以不在周向上抵接,而可以利用筒状嵌装配件200与上磁轭配件108的相对旋转而产生的抵接来限制相对旋转量。 
如此,除了通过定位突出部206、132的外周面与铆接用筒部202的抵接进行定位的径向定位部和通过定位突出部206、 132的轴向边缘部134、136与铆接用筒部202的抵接进行定位的轴向定位部之外,还设有通过卡止突出部208与铆接用筒部202的抵接进行定位的周向定位部,能够使筒状嵌装配件200与上磁轭配件108进行更高精度的定位地连接。 
以上,详细的叙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被其具体记载所限定。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有两个或一个的定位突出部的构造,但是也可以将定位突出部设置成三个以上的多个,由此能够更好地获得轴向及径向的定位作用。 
另外,定位突出部130、132的突出前端面未必限定于圆筒状,也可以倾斜为锥形形状。由此,在铆接用筒部146的缩径时,防止筒状嵌装配件36与上磁轭配件108的位置偏移,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缩径加工。 
另外,筒状嵌装配件并不限定于粘合在挠性膜32的外周端部上的外隔板配件,也可以是用于构成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二安装构件14的配件。而且,底座配件并不限定于电磁式致动器94的壳体配件,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流体封入式有源型隔振装置,还能适用于不具有电磁式致动器94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另外,在底座配件是电磁式致动器94的壳体配件的情况下,壳体配件也可以以与磁轭构件102分别设置的方式固定在定子96上。 
另外,通常,密封橡胶148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挠性膜32一体地形成,能谋求减少零件数和制造工序数,但是,密封橡胶148也可以与用于构成该流体室的壁部的橡胶弹性体相互独立地设置。 
此外,上磁轭配件108的环状密封部140上设置的密封突条142未必限定于一个,例如,也可以在轴向上间隔地设置成两个 以上的多个。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密封橡胶148的密封性能。 
另外,本发明未必只适用于汽车用的发动机架,例如,除了适用于汽车用的副车架(Sub Frame Mount)、车体安装部(Body Mount)、差速器安装部等之外,还能够适用于汽车以外的各种振动体(例如,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的隔振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架(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12:第一安装构件    14:第二安装构件 
16:主体橡胶弹性体    36、200:筒状嵌装配件 
56:受压室(流体室)    58:激振构件 
70:中间室(流体室)    94:电磁式致动器 
96:定子    98:可动元件    100:线圈 
104:外周磁轭配件(壳体配件) 
106:内周磁轭配件(壳体配件) 
108:上磁轭配件(壳体配件)    128:嵌装固定部 
130、206:上侧定位突出部(定位突出部) 
132:下侧定位突出部(定位突出部) 
134、160、182:轴向外侧边缘部 
136、162、184:轴向内侧边缘部 
144:密封部分     146、190、202:铆接用筒部 
148:密封橡胶。 

Claims (7)

1.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利用主体橡胶体弹性体(16)连接第一安装构件(12)与第二安装构件(14),并且形成有封入非压缩性流体并使振动被输入的流体室(56、70),另一方面,在该第二安装构件(14)上设有使筒状嵌装配件(36、200)外套至底座配件(102)的外周面,并在隔着密封橡胶(148)的情况下通过缩径铆接固定而形成嵌装固定部(128),
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的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嵌装配件(36、200)中,以比所述嵌装固定部(128)中的通过所述密封橡胶(148)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144)靠轴向外方伸出的方式形成铆接用筒部(146、190、202),另一方面,在所述底座配件(102)中的与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的外套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利用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与该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的外周面的抵接对该筒状嵌装配件(36、200)中的该密封部分(144)的径向位置进行规定以形成径向定位部,并且使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进行缩径而与该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的轴向边缘部(134、136、160、162、182、184)卡止以形成轴向定位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配置有电磁式致动器(94),该电磁式致动器(94)包括:定子(96),其具有由所述第二安装构件(14)支承的线圈(100);可动元件(98),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该定子(96)在轴向上相对位移;利用与该可动元件(98)连接的激振构件(58)构成所述流体室(56、70)的壁部的一部分以使该可动元件(98)的激振力作用到该流体室(56、70),另一方面,所述底座配件(102)由设置在该电磁式致动器(94)的该定子(96)上的壳体配件(108)构成,将所述筒状嵌装配件(36、200)外套至该壳体配件(108)上并被进行缩径铆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通过对所述铆接用筒部(146、190、202)进行缩径并使其与所述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的轴向外侧边缘部(134、160、182)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防脱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通过对所述铆接用筒部(146、202)进行缩径并使其与所述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的轴向内侧边缘部(136、162、184)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规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突出部(130、132、206)在轴向间隔开地形成有多个,通过使所述铆接用筒部(146、202)的位于相邻的该定位突出部(130、132、206)的轴向之间的部分进行缩径并使该部分与相邻的该定位突出部(130、132、206)的轴向相对侧的边缘部(134、136、160、162)卡止,从而构成作为所述轴向定位部的轴向防脱部及轴向***规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将所述轴向边缘部(134、136、160、162、182、184)设置成具有90度~100度的角度的角状。
7.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是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筒状嵌装配件(36、200)外套至所述底座配件(102),通过同时针对该筒状嵌装配件(36、200)中的通过所述密封橡胶(148)进行密封的密封部分(144)与所述铆接用筒部(146、190、202)实施缩径加工,从而利用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与所述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的外周面的抵接来对该筒状嵌装配件(36、200)中的该密封部分(144)的径方向位置进行规定以构成所述径向定位部,并且通过使该筒状嵌装配件(36、200)的缩径加工时的缩径变形量满足下述条件,即在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上的相对于该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离开的部分的变形量大于该铆接用筒部(146、190、202)上的向所述定位突出部(130、132、180、206)外套的外套部分的变形量,从而构成所述轴向定位部。
CN201210084281.4A 2011-03-25 2012-03-23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7054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7092 2011-03-25
JP2011-067092 2011-03-25
JP2012-035215 2012-02-21
JP2012035215A JP5883312B2 (ja) 2011-03-25 2012-02-21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05428A true CN102705428A (zh) 2012-10-03
CN102705428B CN102705428B (zh) 2014-07-02

Family

ID=4588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4281.4A Active CN102705428B (zh) 2011-03-25 2012-03-23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36235B2 (zh)
EP (1) EP2503181B1 (zh)
JP (1) JP5883312B2 (zh)
CN (1) CN102705428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275A (zh) * 2013-03-19 2014-09-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能够双向控制的电子主动悬置
CN10545836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焱智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轴销组装件的加工方法
CN107289064A (zh) * 2016-03-31 2017-10-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方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8138891A (zh) * 2015-08-14 2018-06-08 奥迪股份公司 减振支承装置
CN110030323A (zh) * 2017-12-22 2019-07-1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US11167632B2 (en) 2017-12-22 2021-11-09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1523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の制御方法
EP3156686B1 (de) 2015-10-12 2020-04-15 Vibracoustic AG Hydrolager, insbesondere zur lagerung eines kraftfahrzeugmotors
KR101816393B1 (ko) * 2016-04-29 2018-01-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엔진 마운트
KR102452074B1 (ko) * 2016-12-06 2022-10-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엔진 마운트
JP6909655B2 (ja) * 2017-07-07 2021-07-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20139546A (ja) * 2019-02-27 2020-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剛性防振装置
JP2020139547A (ja) * 2019-02-27 2020-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可変剛性防振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1267A1 (en) * 1999-12-24 2001-06-27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Fluid-sealed anti-vibration device
JP2005273682A (ja) * 2004-03-22 2005-10-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38854A (ja) * 2006-12-05 2008-06-19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液封防振装置
JP4158108B2 (ja) * 2004-02-17 2008-10-0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US20080284075A1 (en) * 2006-12-05 2008-11-20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ealed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2010249188A (ja) * 2009-04-13 2010-11-04 Bridgestone Corp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78640A (en) * 1924-07-02 1928-07-31 Hall Charles Ward Fitting for aircraft and the like
JPH0650134B2 (ja) * 1988-11-25 1994-06-29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ゴムブッシュ
JP3155968B2 (ja) * 1991-11-21 2001-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H06307572A (ja) 1993-04-23 1994-11-01 Toyota Motor Corp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JP3428157B2 (ja) * 1994-07-27 2003-07-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リテーナ金具
JPH0840091A (ja) * 1994-07-29 1996-02-13 Toyoda Gosei Co Ltd リテーナを持つ樹脂パイプ
JP3702761B2 (ja) * 2000-07-27 2005-10-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03327134A (ja) * 2002-05-09 2003-11-19 Koyo Seiko Co Ltd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DE10329746B4 (de) * 2003-07-02 2006-06-01 Zf Sachs Ag Selbstpumpendes hydropneumatisches Federbein
JP2005273791A (ja) 2004-03-25 2005-10-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072696B2 (ja) * 2005-12-21 2008-04-09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791824B2 (ja) * 2005-12-28 2011-10-12 茨木ナミテイ株式会社 金属部品における係合溝の形成方法
JP2007239883A (ja) * 2006-03-08 2007-09-20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型防振装置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1793273B (zh) * 2009-01-30 2017-05-17 日立汽车***株式会社 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11267A1 (en) * 1999-12-24 2001-06-27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Fluid-sealed anti-vibration device
JP4158108B2 (ja) * 2004-02-17 2008-10-0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05273682A (ja) * 2004-03-22 2005-10-06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38854A (ja) * 2006-12-05 2008-06-19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液封防振装置
US20080284075A1 (en) * 2006-12-05 2008-11-20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ealed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2010249188A (ja) * 2009-04-13 2010-11-04 Bridgestone Corp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1275A (zh) * 2013-03-19 2014-09-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能够双向控制的电子主动悬置
CN10545836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焱智精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轴销组装件的加工方法
CN108138891A (zh) * 2015-08-14 2018-06-08 奥迪股份公司 减振支承装置
US10451140B2 (en) 2015-08-14 2019-10-22 Audi Ag Damping support device
CN108138891B (zh) * 2015-08-14 2020-08-25 奥迪股份公司 减振支承装置
CN107289064A (zh) * 2016-03-31 2017-10-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方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7289064B (zh) * 2016-03-31 2019-07-2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方型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10030323A (zh) * 2017-12-22 2019-07-1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US11167632B2 (en) 2017-12-22 2021-11-09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2021A1 (en) 2012-09-27
JP5883312B2 (ja) 2016-03-15
JP2012215290A (ja) 2012-11-08
EP2503181B1 (en) 2014-04-23
CN102705428B (zh) 2014-07-02
US8936235B2 (en) 2015-01-20
EP2503181A1 (en) 2012-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5428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49455C (zh) 流体填充式主动减振装置
CN102906450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7407365B (zh) 隔振装置
CN102362093B (zh) 能动型减振器及能动型减振器的制造方法
CN102265059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WO2010070850A1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769311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1981342A (zh) 防振装置
EP2706257B1 (en) Axially damped hydraulic mount assembly
CN107250601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3174790A (zh) 隔振装置
JP5641526B2 (ja)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CN101883932B (zh) 防振装置
CN103363013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2006275273A (ja) 自動車用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機構
CN102414472B (zh) 隔振装置
JP2012207708A (ja)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防振装置
JP200302823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61998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002176B2 (ja) 電磁式能動型マウント
JP2006266425A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3542034B (zh) 隔振装置
JP2005155885A (ja) 能動型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52030B2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SUMITOMO RIKO Co.,Ltd.

Patentee after: NISSA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Patentee before: NISSAN MO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