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0539B -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0539B
CN102630539B CN2012101377400A CN201210137740A CN102630539B CN 102630539 B CN102630539 B CN 102630539B CN 2012101377400 A CN2012101377400 A CN 2012101377400A CN 201210137740 A CN201210137740 A CN 201210137740A CN 102630539 B CN102630539 B CN 102630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ed
water
rain
depth
irrig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377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0539A (zh
Inventor
贾宏伟
郑世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to CN20121013774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305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630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0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0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05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灌溉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南方多雨区稻田湿地***的水肥调控综合技术,立足农业灌溉与降雨相协调的理念,将田间水肥转化利用作为一个***来考虑,在作物不减产条件下,灌水前让水稻遭受适度的干旱胁迫,遇到大降雨又让水稻遭受适度的涝淹胁迫,旱涝胁迫交替发生,科学调节稻田水分和肥份,实现区域水稻不减产、提高降雨水利用率、减少灌溉水量、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泵站提水耗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多重目标,最大发挥稻田湿地***的综合效益。

Description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灌溉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造成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指标不统一,主要区别是田间水分上下限的控制。
(1)“浅、湿、晒”模式:该模式是我国应用地域最广,主要包括浙江推广的水稻薄露灌溉,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的“薄、浅、湿、晒”灌溉,北方推广的“浅湿”灌溉等。其主要原理是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和要求,使田面长期处于浅水、湿润交替状态,适时落干晒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2)“间歇淹水”模式: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的湖北、安徽等地区采用该模式较多。其田间水分控制为返青期保持20~60mm水层,分蘖后期晒田,黄熟落干,其余时间采取浅水层、干露(无水层)相间的灌溉方式。可分别采用重度间歇淹水和轻度间歇淹水。重度间歇淹水,一般每7~9d灌水一次,每次灌水50~70mm,使田面形成20~40mm水层;自然落干,大致是有水层4~5d,无水层3~4d,反复交替,灌前土壤含水率不低于田间持水率的85%~90%。轻度间歇淹水,一般每4~6d灌水一次,每次灌水30~50mm,使田面形成15~20mm水层,有水层2~3d,无水层2~3d,灌前土壤含水率不低于田间持水率的90%~95%,这种轻度间歇淹水方式,接近于湿润灌溉。
(3)“半旱栽培”模式(无水层灌溉):这类灌溉模式在我国山东、江苏称为控制灌溉,在湖南永州市称为控水灌溉,在广西玉林地区称为水插旱管等。该模式除在返青期建立水层外,其余时间则不建立灌溉水层。
(4)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在我国福建、湖北等地区研究推广的水稻“少灌多蓄”技术及安徽、江苏研究的“浅灌深蓄”、“控灌中蓄”技术属于这一类型。其要点是在无雨季节按上述的节水灌溉模式管理,遇有降雨,视为一次灌水,对于雨水形成的水层,采取超过灌溉上限的标准进行拦蓄利用。一般在水稻生育前期(返青期、分蘖初期)和后期(乳熟期)宜浅蓄,雨后水深超出灌溉水层上限20-30mm,生育中期(拔节孕穗抽穗开花期)多蓄,雨后水深超出灌溉水层上限30---50mm。根据福建省、湖北省等地经验,这种少灌多蓄的灌溉模式,降水利用率可提高10%~20%,节水约10%~15%。由于只是在雨后多蓄,并非长期淹水,仍保持湿润、露田、晒田的条件,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并无明显影响。近些年来,河海大学郭相平等又提出了水稻“蓄水控灌”技术,田间水分下限及灌溉上限基本与“控制灌溉”技术一致,提高蓄雨上限,分蘖前期为120mm、分蘖后期150mm、拔节孕穗期200mm、抽穗开花期200mm、乳熟期100mm,进而提高降雨利用,减少灌溉水量。
以上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不足:
①现有技术过度注重灌溉,没有处理好雨水利用和灌溉的关系。
农业灌溉本源是“降雨”不足后的灌溉,即在降雨充分利用后根据作物需要进行灌溉,但目前水稻灌溉过程中,节水灌溉技术往往更重视抗旱问题,重视灌水下限指标,对处灌溉和降雨利用的关系重视不够,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降雨,灌溉和降雨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有所考虑,但远远不足。这点对南方多雨区水稻灌溉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东南沿海高降雨区,合理利用降雨情况下,丰水年份水稻实质很少灌溉,但现有节水灌溉技术灌水量仍比较大。
②田间水分控制指标多依据经验,不尽科学,仍与传统灌溉理念即注重灌溉有关,节水工作核心仍围绕减少渗漏而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发展了控制灌溉、“薄、浅、湿、晒”灌溉、薄露灌溉、间歇灌溉等多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灌溉即“无水层”灌溉技术,有地方也称为“控水灌溉”、“水插旱管”,除在返青期建立水层外,其余生育阶段则不建立水层。“薄、浅、湿、晒”灌溉技术,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孽前期湿润,分孽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浅湿灌溉,采用间断淹水,浅水灌溉与湿润交替进行,适时晒田。湖北等地的间歇灌溉、浙江等地推广的薄露灌溉与浅湿灌溉类似。这些节水灌溉技术多依据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没有理论依据,最明显的特征是田面水层的厚度差异即灌水指标不统一。
这些技术,是随着对水稻从水生植物到水旱双重适应性的认识过程中提出来的,相对传统水稻淹灌,减少田面水层厚度进而减少深层渗漏也成为水稻节水灌溉的主要途径。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基本上对降雨利用有所重视,但节水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减少田面水层厚度进而减少深层渗漏。
③忽略稻田湿地功能考虑,缺少从区域尺度的水循环水环境角度考虑水稻节水灌溉技术问题。我国水稻栽培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南方多雨地区。稻田通过蓄积滞纳雨水、引水灌溉和深层渗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大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部分。我国南方地区分布有大量的稻田湿地,可滞纳雨水,特别是暴雨和台风雨,进而消减洪峰、迟滞洪水形成,具有明显的减灾效应,目前还很少有相关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的水稻灌溉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南方多雨区稻田湿地***的水肥调控综合技术,立足农业灌溉与降雨相协调的理念,将田间水肥转化利用作为一个***来考虑,在作物不减产条件下,灌水前让水稻遭受适度的干旱胁迫,遇到大降雨又让水稻遭受适度的涝淹胁迫,旱涝胁迫交替发生,科学调节稻田水分和肥份,实现区域水稻不减产、提高降雨水利用率、减少灌溉水量、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泵站提水耗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多重目标,最大发挥稻田湿地***的综合效益。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灌溉方法按耕作栽培模式分为平地模式、沟畦模式和秸秆覆盖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田块整治步骤,结合耕作栽培模式进行田块整治;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利用滞纳雨水实现水稻田的旱涝交替,减灌减排;
控肥控药步骤,根据测土确定施肥总量,分为3次施肥,泡田落干整田时施入基肥50%,水稻移栽后10~15天施入分蘖肥30%,拔节孕穗期前5天施入拔节肥20%,以上施肥前提在于土壤湿润或者田间有薄水层;根据疫情确定打药量;面源治理:低洼稻田通过渠道将地形较高旱作物的田面径流引入稻田。
进一步地,所述平地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沟畦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田埂高35~45cm,沟宽0.2m、沟深0.2~0.25m,沟间畦宽2.0~4.0m;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30~45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70~9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10~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28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秸秆覆盖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将小麦或者水稻秸秆打成10cm长短,均匀铺设田面厚度为2~3cm,在插秧前或者返青期铺设;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平地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平地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沟畦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30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7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1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0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沟畦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45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9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8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秸秆覆盖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mm;分
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进一步地,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秸秆覆盖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从操作上来讲,①水稻适雨灌溉技术是干旱无雨期间,尽量降低田间水分下限(适度干旱胁迫),推后灌水时间,减少灌水量(灌水后田面不留水层);遇到降雨尽量利用雨水(雨量较大时适度受涝胁迫),提高雨水利用,并对干旱胁迫进行补偿;受涝胁迫过后,到下一阶段适度干旱胁迫,又可对受涝胁迫进行补偿,依次适度的旱涝胁迫交替发生,达到在不降低水稻产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利用降雨资源,消减降雨及排水峰值,减少灌溉水量。②与田间水分调控相适应,合理施肥,减少面源污染;利用稻田湿地功能,将稻田作为大区域面源消解和治理区域,改善区域水环境。因此,水稻适雨灌溉技术是一项南方稻区集雨利用、节水灌溉、减低洪涝灾害和治理区域水环境的的综合技术。
河海大学郭相平等提出的水稻“蓄水控灌”等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认识到了降雨利用对水稻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但未考虑水稻品种对蓄雨上限的差异,也对水稻不同栽培模式下降雨利用问题也未涉及。本发明提出了涉及水稻品种及不同栽培模式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不但***、具有操作性,而且不同模式各具特点,真正处理好了降雨利用与灌溉的关系,如沟畦适雨灌溉解决了地形低洼地区稻田蓄雨成涝的问题,秸秆覆盖适雨灌溉顺应了多雨地区降雨利用少灌免灌问题等。
本发明的特点是将稻田湿地***作为整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环节,立足稻田湿地***来考虑降雨利用和农业灌溉问题,以实现降雨利用、减少灌溉、滞涝减灾、改善区域水环境等多重目标,而不仅仅是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单一目标。
本发明水稻节水从减少深层渗漏和提高降雨利用两方面同时着手,而且重点是提高降雨利用。
本发明水稻适雨灌溉方法的提出具有自然条件、稻田湿地条件和水稻生物学依据:
①自然条件:a.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年降雨量比较大,特别是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影响,台风雨强度往往超过100mm/d,农业极易发生涝灾,农田排水也给河流泄洪带来很大压力;b.降雨期主要集中在5~10月,而水稻生长季节与降雨基本同步;c.面源污染和区域水环境恶化压力逐步加大;d.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大,是农业第一大种植作物。
②稻田湿地功能:稻田用田埂围起来,为最大程度滞纳降雨资源和化雨涝灾害为利创造了条件,是一个人工湿地***:a.合理调控稻田水分,前期轻度干旱,不但留出了田面滞纳雨水的空间,而且也流出了土壤滞纳雨水的“库容”,在多雨且雨量大的地区,对提高降雨利用率的效果尤为明显;b.合理施肥,不但可以降低稻田本身的面源污染,还可以利用稻田湿地功能,消解稻田外的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区域水环境。
③水稻生物学依据:水稻是半水生作物,对水旱具有双重适应性;水稻旱涝交替胁迫具有补偿效应,合理地控制田间水分,使轻度旱涝胁迫交替发生,能使水稻有一定程度增产,至少不降低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水稻适雨灌溉方法有平地适雨灌溉、沟畦适雨灌溉和秸秆覆盖适雨灌溉三种模式,是将水稻适雨理念和水稻栽培及自然条件有机的结合,更符合“人水合一”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相协调”的理念。
实施例一
平地适雨灌溉模式。
田面整治及特征:水稻常规格田,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
田间水分控制:田间水分控制指标与水稻品种、土壤渗透性能、地下水位等有关,详细控制指标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
1.土壤质地不同,灌溉下限时土壤水势相同,但土壤含水量不同,这里统一采用土壤水势表示,实际操作可通过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而确定相应的土壤含水量。对中壤土,土壤水势为-15~-20kpa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
2.水稻分蘖后期,应注意晒田,如遇较大暴雨,稻田蓄雨深度仍可按表1,但暴雨过后,可需择机适当外排以晒田,这样既不影响水稻生长,还可以发挥稻田湿地的滞纳雨水作用,消减了区域洪峰和洪量。
3.对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小的地区,稻田蓄雨深度仍可按表1,但遇特大暴雨(或者台风雨)时,耐淹历时一般不宜超过8天,如超过,需择机适当外排,这样既不影响水稻生长,还可以发挥稻田湿地的滞纳雨水作用,消减了区域洪峰和洪量。
表1平地适雨灌溉模式田间水分控制
施肥:
1.根据测土确定施肥总量,3次施肥,基肥50%,泡田落干整田时施入;分蘖肥30%,移栽后10~15天施入;拔节肥20%,拔节孕穗期前5天施入。浙江省一般情况下(肥()素)每亩25kg,其它地区可参照。
2.水稻和经济作物轮作区,因经济作物施肥量高,水稻可少施或者不施,具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测土确定。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3.施肥时,应尽量利用土壤湿润或者田间有薄水层时施肥,应避免田间有厚水层时施肥,以减少肥料渗流损失。
打药:由于旱涝交替发生,病虫害和杂草均比常规灌溉有较大减少,农药及除草剂用量相应减少,以减少环境污染。
面源治理:
a.根据以上施肥打药要求,减少稻田内部面源污染产生。
b.一般而经济旱作物处于较高地方,旱作物肥料用量较高,降雨产生地面径流,形成面源污染。水稻田处于低洼地方,可通过渠道将旱作物田面径流适时适量引入稻田,不但进一步减少稻田灌溉水量,还使旱作物的面源污染经由稻田湿地***进行消减和再利用,进而改善区域水环境。稻田***蓄纳旱作物田面径流,宜根据当地地形条件、作物种植结构和降雨分布进行设计确定。
技术特点及效果:
a.适合南方多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多台风雨雨地区应用。
b.是一种“懒散”灌水方法,水稻全生育期一般灌水2~4次,常规水稻一般灌水10多次,有的甚至20多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c.充分发挥了水稻湿地工程,综合效益好。浙江沿海金清地区,为台风易登陆地区,7~10月份水稻生长期,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600mm,采用该技术后,①产量与常规灌溉相比增产5%左右;②灌溉节水量75%~85%;③降雨利用率达到80%~100%,与常规灌溉相比降雨利用率提高30%左右;④减少稻田排水量60%~100%,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排水量,区域滞洪减灾效应明显;⑤河网区减少灌排泵站用电量60%以上;⑥稻田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肥料流失减少40%以上,COD减少25%以上,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实施例二
沟畦适雨灌溉模式。
田面整治及特征:水稻常规格田,田埂高35~45cm,沟宽0.2m、沟深0.2~0.25m,该沟为田间灌排水沟,有些地方田间习惯开挖打药、施肥和除草沟,则不必另开挖田间灌排水沟;沟沟间畦宽3.0m左右,不宜小于2.0m(占地太多),也不宜大于4.0m(畦中水分调控不适)。
田间水分控制:
田间水分控制指标与水稻品种、土壤渗透性能、地下水位等有关,详细控制指标见表2。
需要说明的是:
a.沟畦适雨灌溉模式田间灌溉下限以畦间土壤水分为控制指标。土壤质地不同,灌溉下限时土壤水势相同,但土壤含水量不同,这里统一采用土壤水势表示,实际操作可通过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而确定相应的土壤含水量。对中壤土,土壤水势为-15~-20kpa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其中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为宜。
b.灌水上限为沟中水深为控制指标,返青期满沟,黄熟期自然落干,其它生长期为沟深的3/4。
表2沟畦适雨灌溉模式田间水分控制
Figure BDA00001608482300101
注,※表示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
施肥:
a.根据测土确定施肥总量,3次施肥,基肥50%,泡田落干整田时施入;分蘖肥30%,移栽后10~15天施入;拔节肥20%,拔节孕穗期前5天施入。浙江省一般情况下氮肥(尿素))亩25kg,其它地区可参照。施肥施于畦上。。
b.水稻和经济作物轮作区,因经济作物施肥量高,水稻可少施或者不施,具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测土确定。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c.施肥时,应尽量利用土壤湿润时施肥,应避免田间有厚水层时施肥,以减少肥料渗流损失。打药:由于旱涝交替发生,病虫害和杂草均比常规灌溉有较大减少,农药及除草剂用量相应减少,以减少环境污染。
面源治理:
a.根据以上施肥打药要求,减少稻田内部面源污染产生。
b.一般而经济旱作物处于较高地方,旱作物肥料用量较高,降雨产生地面径流,形成面源污染。水稻田处于低洼地方,可通过渠道将旱作物田面径流适时适量引入稻田,不但进一步减少稻田灌溉水量,还使旱作物的面源污染经由稻田湿地***进行消减和再利用,进而改善区域水环境。稻田***蓄纳旱作物田面径流,宜根据当地地形条件、作物种植结构和降雨分布进行设计确定。
技术特点及效果:
a.适合南方多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多台风雨雨地区应用,对地形低洼等易涝地区最为适合。
b.是一种“懒散”灌水方法,水稻全生育期一般灌水2~4次,常规水稻一般灌水10多次,有的甚至20多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c.田间开沟宜和施肥打药沟相结合,单独人工开沟需增加人工费用。
d.由于田间开沟,增加了稻田蓄纳雨水的空间,也利于降低田间水层,水稻根系透气性能改善,该模式抗涝性能大为增强,台风登陆口的浙江金清反映:“采用该模式水稻不怕涝”。这也是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
e.充分发挥了水稻湿地工程,综合效益好。浙江沿海金清地区,为台风易登陆地区,7~10月份水稻生长期,多年平均降雨量接近600mm,采用该技术后,①由于田间灌排水沟的边际效应,沟畦模式水稻产量比平地适雨模式高,与常规灌溉相比增产5%~8%;②灌溉节水量80%以上;③降雨利用率达到85%~100%,与常规灌溉相比降雨利用率提高40%左右;
④减少稻田排水量75%~100%,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排水量,区域滞洪减灾效应明显;⑤河网区减少灌排泵站用电量70%以上;⑥稻田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肥料流失减少40%以上,COD减少25%以上,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实施例三
秸秆覆盖适雨灌溉模式。
田面整治及特征:水稻常规格田,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将小麦或者水稻秸秆打成10cm长短,均匀铺设田面2~3cm左右,可插秧前铺设,或者返青期铺设。
田间水分控制:田间水分控制指标与水稻品种、土壤渗透性能、地下水位等有关,详细控制指标见表3。
需要说明的是:
a.土壤质地不同,灌溉下限时土壤水势相同,但土壤含水量不同,这里统一采用土壤水势表示,实际操作可通过查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而确定相应的土壤含水量。对中壤土,土壤水势为-15~-20kpa时,土壤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80%~90%。
b.水稻分蘖后期,应注意晒田,如遇较大暴雨,稻田蓄雨深度仍可按表3,但暴雨过后,可需择机适当外排以晒田,这样既不影响水稻生长,还可以发挥稻田湿地的滞纳雨水作用,消减了区域洪峰和洪量。
c.对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小的地区,稻田蓄雨深度仍可按表1,但遇特大暴雨(或者台风雨)时,耐淹历时一般不宜超过8天,如超过,需择机适当外排,这样既不影响水稻生长,还可以发挥稻田湿地的滞纳雨水作用,消减了区域洪峰和洪量。
表3秸秆覆盖适雨灌溉模式田间水分控制
Figure BDA00001608482300121
施肥:
a.根据测土确定施肥总量,3次施肥,基肥50%,泡田落干整田时施入;分蘖肥30%,移栽后10~15天施入;拔节肥20%,拔节孕穗期前5天施入。浙江省一般情况下氮肥(尿素))亩25kg,其它地区可参照。秸秆覆盖数年后,土壤肥力会有所增加,施肥总量可适当减少。
b.水稻和经济作物轮作区,因经济作物施肥量高,水稻可少施或者不施,具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由测土确定。这样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
c.施肥时,应尽量利用土壤湿润或者田间有薄水层时施肥,应避免田间有厚水层时施肥,以减少肥料渗流损失。
打药:由于旱涝交替发生,病虫害和杂草均比常规灌溉有较大减少,农药及除草剂用量相应减少,以减少环境污染。
面源治理:
a.根据以上施肥打药要求,减少稻田内部面源污染产生。
b.一般而经济旱作物处于较高地方,旱作物肥料用量较高,降雨产生地面径流,形成面源污染。水稻田处于低洼地方,可通过渠道将旱作物田面径流适时适量引入稻田,不但进一步减少稻田灌溉水量,还使旱作物的面源污染经由稻田湿地***进行消减和再利用,进而改善区域水环境。稻田***蓄纳旱作物田面径流,宜根据当地地形条件、作物种植结构和降雨分布进行设计确定。技术特点及效果:
a.适合南方多雨地区,在平原河网、沿海平原和丘陵盆地地区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b.是一种“懒散”灌水方法,水稻全生育期一般灌水1~3次,常规水稻一般灌水10多次,有的甚至20多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由于秸秆覆盖,在降雨多的年份,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几乎不用灌溉。
c.秸秆覆盖不但在中期腐烂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肥力,使水稻增产,而且水稻生育前期,水稻稀疏,棵间蒸发大,而秸秆覆盖有效地减少了棵间蒸发;到水稻中后期,秸秆已腐烂还田,而水稻植株也长了起来,本身棵间蒸发量比较小。
d.充分发挥了水稻湿地工程,综合效益好。根据浙江平原河网、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试验结果:①产量与常规灌溉相比增产5%~10%;②灌溉节水量80%以上;③降雨利用率达到80%~100%,与常规灌溉相比降雨利用率提高30%左右;④减少稻田排水量60%~100%,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排水量,区域滞洪减灾效应明显;⑤河网区减少灌排泵站用电量60%以上;⑥稻田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肥料流失减少40%以上,COD减少25%以上,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
本发明水稻适雨灌溉方法是适用于南方多雨区稻田湿地***的水肥调控综合技术,立足农业灌溉与降雨相协调的理念,将田间水肥转化利用作为一个***来考虑,在作物不减产条件下,灌水前让水稻遭受适度的干旱胁迫,遇到大降雨又让水稻遭受适度的涝淹胁迫,旱涝胁迫交替发生,科学调节稻田水分和肥份,实现区域水稻不减产、提高降雨水利用率、减少灌溉水量、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泵站提水耗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改善区域水环境的多重目标,最大发挥稻田湿地***繁荣综合效益。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传统意义上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同时也将稻田滞纳雨水扩展到区域消减洪涝灾害层面,同时也更注重通过稻田湿地***改善区域水环境问题。常规水稻格田灌溉、水稻沟灌和水稻秸秆覆盖在实践中都有,但本发明将水稻适雨灌溉理念引入到格田灌溉、水稻沟灌和水稻秸秆覆盖模式中,使将格田灌溉、水稻沟灌和水稻秸秆覆盖模式具有全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是将水稻适雨理念和水稻栽培及自然条件有机的结合,更符合“人水合一”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相协调”的理念,更能充分发挥稻田湿地***的综合功能。

Claims (9)

1.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灌溉方法按耕作栽培模式分为平地模式、沟畦模式和秸秆覆盖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田块整治步骤,结合耕作栽培模式进行田块整治;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利用滞纳雨水实现水稻田的旱涝交替,减灌减排;
控肥控药步骤,根据测土确定施肥总量,分为3次施肥,泡田落干整田时施入基肥50%,水稻移栽后10~15天施入分蘖肥30%,拔节孕穗期前5天施入拔节肥20%,以上施肥前提在于土壤湿润或者田间有薄水层;根据疫情确定打药量;面源治理:低洼稻田通过渠道将地形较高旱作物的田面径流引入稻田;
所述平地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沟畦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田埂高35~45cm,沟宽0.2m、沟深0.2~0.25m,沟间畦宽2.0~4.0m;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30~45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70~9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10~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28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覆盖模式的田块整治步骤为水稻常规格田,地面平整,田埂高35~45cm,将小麦或者水稻秸秆打成10cm长短,均匀铺设田面厚度为2~3cm,在插秧前或者返青期铺设;
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平地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平地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沟畦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30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7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1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0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沟畦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沟中水深保持沟深的3/4,灌溉上限为满沟水,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45mm;
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9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28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畦中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沟中水深到沟深的3/4,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畦上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常规稻时,秸秆覆盖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5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5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3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8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15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适雨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品种为杂交稻时,秸秆覆盖模式的田间水分调控步骤如下:
返青期,灌溉下限为土壤饱和,灌溉上限为田面水层20mm,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50mm;分蘖前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00mm;
分蘖后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3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拔节孕穗,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200mm;
抽穗开花,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300mm;乳熟期,灌溉下限为土壤负压-20kpa,灌溉上限为土壤饱和,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150mm;
黄熟期,蓄雨上限为田面水深80mm,自然落干,不灌水。
CN2012101377400A 2012-05-07 2012-05-07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5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377400A CN102630539B (zh) 2012-05-07 2012-05-07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377400A CN102630539B (zh) 2012-05-07 2012-05-07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0539A CN102630539A (zh) 2012-08-15
CN102630539B true CN102630539B (zh) 2013-09-25

Family

ID=46615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3774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30539B (zh) 2012-05-07 2012-05-07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6305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8812A (zh) * 2011-10-09 2012-06-20 浙江大学 水稻水肥生态耦合管理的氮磷减排方法
CN103270922B (zh) * 2013-05-27 2014-06-25 扬州大学 麦秸还田水稻分蘖期水分精确管理方法
CN104718952B (zh) * 2015-01-21 2017-06-2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一种提高冬水田蓄水量的水稻种植水份管理方法
CN105900676B (zh) * 2016-06-08 2018-09-07 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稻秸还田小麦发根壮苗保优栽培方法
CN106258815A (zh) * 2016-08-08 2017-01-04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一种充分利用天然降雨的节水增产减排水稻灌溉方法
CN106717828A (zh) * 2016-11-28 2017-05-31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稻灌溉方法
CN106912237A (zh) * 2017-03-20 2017-07-04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水肥一体化四控灌溉施肥方法
CN107182711A (zh) * 2017-06-07 2017-09-22 合肥申沃园艺有限公司 一种节水灌溉方法
CN108371060A (zh) * 2018-03-19 2018-08-07 湖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稻田间节水减排灌溉方法
CN109005836B (zh) * 2018-08-14 2020-07-03 扬州大学 一种提高水稻缓释氮肥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法
CN112352639B (zh) * 2020-10-20 2022-08-05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适于稻田液体肥施用的肥水一体化栽培方法
CN115191302B (zh) * 2022-07-01 2023-03-21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农田涝渍减灾综合调控方法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1905A (zh) * 2010-08-04 2010-12-15 扬州大学 水稻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0539A (zh) 201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30539B (zh) 水稻适雨灌溉方法
Prinz Water harvesting—past and future
CN105519274B (zh) 一种大规模沿海新围垦滩涂农地生态化开发的集成方法
CN102792846B (zh) 基于暗管排水排盐的中度盐碱地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栽培方法
CN103988758A (zh) 一种采用集水保水补水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CN104186137B (zh) 一种近海滩涂盐碱地高羊茅草的栽培绿化方法
CN102392453B (zh) 三峡库区坡改梯埂坎建造方法
CN105659962A (zh) 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
CN109392349B (zh) 一种江苏沿海滩涂修复种植田菁方法
Alem Rainwater harvesting in Ethiopia: An overview
CN107155790A (zh) 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秸秆改良盐碱土质的方法
CN110121963A (zh) 一种盐碱地的快速恢复方法
CN206452786U (zh) 一种坡面绿化地自灌结构
Saxena Water conservation: Traditional rain water harvesting systems in Rajasthan
CN201826288U (zh) 草坪生态水循环***
WO2020094086A1 (zh) 现代节水技术与循环农业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04420676B (zh) 一种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
CN205917818U (zh) 一种适用于滨海地区草坪的蓄水型种植结构
CN103416275A (zh) 一种防治南方大枣裂果的方法
Qiang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 case study in Gansu, China
CN110024610A (zh) 一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混农林的三元土壤保墒方法
CN102893796A (zh) 一种地表式抗旱植树黑膜漏斗的浇灌保水护树法
CN105265147A (zh) 浅表块茎植物种植方法
CN103112954B (zh) 一种茶园面源污染防控及资源循环利用方法及其***
CN104790518A (zh) 一种盐碱地地表水利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