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82094B -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82094B
CN102582094B CN201110023168.0A CN201110023168A CN102582094B CN 102582094 B CN102582094 B CN 102582094B CN 201110023168 A CN201110023168 A CN 201110023168A CN 102582094 B CN102582094 B CN 1025820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w material
polyester
polyester raw
lay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31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82094A (zh
Inventor
李文雄
徐瑞昌
许文祥
朱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ko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inko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ko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Shinko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02316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820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82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2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82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82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以单层押出或多层押出方式制出多功能聚酯薄膜,包括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并在其中至少一聚酯原料中添加扩散粒子;将上述聚酯原料经熔融押出,而后急速冷却成聚酯胶片;将该聚酯胶片进行双轴延伸,再冷却而获得该聚酯薄膜。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使多功能聚酯薄膜的雾度值为95%以下,且表面粗糙度Ra最小值为0.1nm以上。

Description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尤其是一种以共挤出方式而制备具高表面粗糙度、良好的扩散效果以及高密着性的双轴延伸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在液晶显示器中是关键的元件之一,由于液晶分子本身并不会发光,背光模组的功能即在于提供充足的亮度与分散均匀的光源,背光模组中包含如冷阴极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灯源、灯罩、反射板、导光板、扩散板及光学膜(如扩散膜及增量膜),这其中又以光学膜为其主要技术及成本所在,随着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提升,且在大尺寸及低价格的趋势之外,背光模组还必须达到薄型化、高亮度、低成本的要求,所以开发与设计新颖的背光模组是目前急需解决的课题。背光模组为了获得均匀的光线及达到增加光线的利用率,通常会使用增亮膜搭配扩散膜,而一般增亮膜及扩散膜的基材为透明的聚酯薄膜,而此聚酯薄膜需具备有低浊度高透光率且要具备良好的密着性及耐候性。
由于双轴延伸的聚酯薄膜具备有良好的机械性质及尺寸的安定性,故可用做光学膜的基材,但对于膜面本身的洁净度(如异物沾染)及缺陷(如刮伤)等要求极高,故除了需要有高品质的原料及作业环境外,为了解决刮伤问题,会在薄膜表面以内添加方式添加有机或无机粒子,或是以涂布方式增加聚酯薄膜本身的滑性;然而,添加粒子会影响聚酯薄膜的透明度,且依照添加的种类、大小及添加量的不同,亦对于透明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为光学膜要求极高,在背光模组中成本的主要支出部分,故若能整合扩散膜与增亮膜,将减轻背光模组的成本负担,且具备有扩散及增亮效果的整合型复合膜是未来的趋势,或是在基材中增加功能性也是未来可预期的。
而目前整合型复合膜的作法系使用涂布的方式,在物件表面上涂布扩散粒子来达到扩散效果,但此种方法的加工程序繁多,不但增加加工所需费用,亦会因加工损耗造成产品的良率损失,故目前的整合型复合膜的制造方法仍须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有鉴于目前制作具扩散效果的复合膜的方法繁复,且无法降低成本,故经过长期的研究以及不断的试验之后,终于发明出此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熔融押出方式而制备具高表面粗糙度、良好的扩散效果以及高密着性的双轴延伸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并在至少一聚酯原料中添加扩散粒子;
将上述聚酯原料经熔融押出,而后急速冷却成聚酯胶片;
将该聚酯胶片进行双轴延伸,再冷却而获得该聚酯薄膜。
较佳的是,所获得的聚酯薄膜的总厚度为20μm~500μm,且其表面粗糙度Ra值为0.1nm以上,雾度为95%以下,透光度在60%以上。
较佳的是,在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该聚酯原料选自于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压克力、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及其组合和共聚合物。
较佳的是,在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至少于一面对外侧的聚酯中添加扩散粒子。
较佳的是,在将聚酯原料经熔融押出的步骤中,该聚酯原料在260℃至300℃的温度间熔融押出,再急速冷却到25℃至50℃。
较佳的是,该扩散粒子选自于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氧化硅(silica)、硅氧烷(silicone)、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三聚氰胺(melamine)、硫酸钡、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硅胶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其中,该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0.1μm~15μm。
较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10μm。
更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3~6μm。
其中,该扩散粒子的添加量占其所在的聚酯原料含量的0.01~10wt%。
较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添加量占其所在的聚酯原料含量的0.02~5wt%。
更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添加量占其所在的聚酯原料含量的0.03~3wt%。
较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形状为圆球状、葡萄串状、中空球状或多角形状;最佳的是圆球状。
其中,该扩散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单分散或多分散的形式;较佳的是,该扩散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单分散形式。
其中,在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尚包括于至少一聚酯原料中加入添加剂,其选自于由抗UV改良剂、耐候性改良剂、抗水解性改良剂、耐热性改良剂、滑性改良剂、结晶性改良剂、共聚合单体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单一聚酯原料,以将该单一聚酯原料经单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单一聚酯薄膜。
在另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一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聚酯原料,以将该第一聚酯原料和第二聚酯原料经双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包含第一聚酯层以及第二聚酯层的双层聚酯薄膜。
其中,该双层聚酯薄膜的厚度比例为1~100∶1。
在又一具体实施方式中,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一表层聚酯原料、内层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表层聚酯原料,以将该等聚酯原料经多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包含第一表层聚酯层、第二表层聚酯层以及形成于该第一和第二表层聚酯层间的内层聚酯层的多层聚酯薄膜。
在一情形中,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与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相同,且与该内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不同。
在另一情形中,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与内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相同,且与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不同。
在又一情形中,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内层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皆不相同。
较佳的是,该内层聚酯层的厚度和任一表层聚酯层的厚度比例为1~100∶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聚酯薄膜,其由上述制造方法所制成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扩散膜,其包括由上述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聚酯薄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增亮膜,其包括由上述制造方法所制成的聚酯薄膜,且于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包括在至少一聚酯原料层上制作聚光棱镜结构。
本发明的多功能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为采用内部添加扩散粒子而后熔融押出的方式,生产出具有扩散能力的聚酯薄膜,因此能够比既有表面涂布扩散粒子的方式节省更多额外加工的损失,又能达到所需的扩散功效;另外,通过内部添加扩散粒子还可达到增强表面硬度方式,以提升聚酯薄膜抗刮能力,并由此省去既有于扩散粒子表面涂布后黏贴保护膜的步骤,故能进一步节省材料成本及加工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设备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步骤(a)提供聚酯原料步骤 步骤(b)聚酯胶片形成步骤
步骤(c)双轴延伸步骤 步骤(d)获得聚酯薄膜
1外层押出机 2内层押出机
3汇合模头 4冷却轮
5纵向延伸区 6横向延伸区
7展开轮 8夹头
9聚酯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所示,本发明的聚酯薄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提供聚酯原料步骤(a):包括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其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压克力、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其他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的聚合物或以上聚合物的组合或其共聚合物,并在至少一聚酯原料中添加有机或无机的扩散粒子,该扩散粒子选自于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氧化硅(silica)、硅氧烷(silicone)、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三聚氰胺(melamine)、硫酸钡、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硅胶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且其形状可为圆球状、葡萄串状、中空球状或多角形状等;可选的是,在聚酯原料中还可加入抗UV改良剂、耐候性改良剂、抗水解性改良剂、耐热性改良剂、滑性改良剂、结晶性改良剂、共聚合单体或进行其他于所属技术领用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能够知悉的任何PET改质技术;
聚酯胶片形成步骤(b):包括将上述聚酯原料在260℃至300℃的温度间经熔融押出,而后急速冷却成到25℃至50℃,而形成聚酯胶片;
双轴延伸步骤(c):将该聚酯胶片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双轴延伸,再经过冷却定型,以获得聚酯薄膜(d),其总厚度为20μm~500μm。
请参看图2所示,其用于示范进行步骤(b)和(c)所使用的机器与详细步骤。将含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的混合原料经由内层押出机1押出,而含不同比例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的混合原料经由外层押出机2押出,熔融的聚酯原料吐出于汇合模头3合流流出,再于冷却轮4上展开成薄片,经由冷却轮冷却成型,在纵向延伸区5及横向延伸区6分别通过展开轮7速差及夹头8进行膜片双轴延伸,再经吹风冷却定型成聚酯薄膜9。
本发明的聚酯薄膜是以聚酯为主体,其中添加有机或无机扩散粒子以及其他添加剂,聚酯薄膜制造方式是以聚酯和扩散粒子及/或添加剂混合后经溶融压出后急速冷却成聚酯胶片,再经由纵向及横向延伸,热定型并冷却后所获得,而溶融压出的方式可分为单层压出及多层压出,其中以A、B、C分别代表有不同添加剂比例的聚酯,可能添加方式有单层聚酯的A型式,双层的A/B型式,三层的A/B/B、A/B/A、A/B/C等多种方式以此类推,而本发明则是在薄膜的表层或内层通过添加有机或无机粒子来达到所需的目的,而表层厚度的控制、粒子种类及形状的选择、粒子的大小及浓度的影响,都是本发明考虑的重点。
全层聚酯薄膜的产品厚度可能为20μm~500μm,其中内层聚酯层(main层)与表层聚酯层(skin层)的厚度比可为1~100倍,添加的扩散粒子可选择为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这些扩散粒子如PMMA、silica、silicone、Polystyrene(PS)、melamine、硫酸钡、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铝或硅胶等。扩散粒子的形状则可为圆球状或是非圆球状,其中圆球状较非圆球状有更好的扩散效果。为达到所需的表面粗糙度及扩散效果,扩散粒子太小则无法达到所需的表面粗糙度,扩散粒子太大则会严重影响薄膜的透光性,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大小可由0.1μm~15μm或甚至更大,较佳则是1~10μm,更佳则是3~6μm,而粒径分布是单分散或是多分散也是考虑的项目之一。扩散粒子的添加量也会严重影响其表面粗糙度及透光性,故扩散粒子的添加量系占所在的树脂原料的0.01~10wt%,若是低于0.01wt%则无法达到表面粗糙度需求,高于10wt%则浊度太高,影响透光性,故较佳的添加量为0.02~5wt%,更佳则是0.03~3wt%。
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薄膜功能性会添加特用化学品添加剂,种类可为抗UV及耐候性改良剂、抗水解性改良剂、耐热性改良剂、滑性改良剂、结晶性改良剂、共聚合单体或其他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PET改质技术。
并使用紫外加速老化试验箱(QUV)、氙气(Xe)灯及高加速温湿度试验(HighlyAccelerated Temperature/Humidity Stress Test,HAST)、蒸汽锅测试(Pressure CookerTester,PCT)、恒温恒湿机、透湿透氧测试等可靠度测试评价薄膜耐候特性。再利用热示差扫瞄卡量计(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热重量分析仪(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TGA)等热分析仪器评价耐热特性、量测摩擦系数评价滑性、量测密度比对结晶性。又通过紫外线光谱仪(UV)、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显微镜(FTIR-Microscopy)、感应耦合电浆仪(ICP)、气象层析仪(GC),核磁共振仪(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等仪器分析其化学组成及聚合关系。
实施例
<实施例1>
以纯聚酯PET与添加粒子混合后以单层押出,添加粒子为多分散3μm的PMMA,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0.3wt%,而此所获得的聚酯PET薄膜表面粗糙度Ra值为17nm。
<实施例2>
含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聚酯原料经干燥结晶后经由押出机,在270℃下熔融后以三层A/B/A共挤压方式押出,之后快速冷却至25℃以形成聚酯胶片,再经由加热软化、2~4倍的纵向延伸及预热、延伸、结晶及冷却等步骤、3~5倍的横向延伸后得到50μm的聚酯薄膜,其中A层为聚酯含有使用粒径分散较广的(俗称多分散,以字首P-表示)3μm的SiO2无机粒子,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PET的3wt%,而B层则为100wt%聚酯原料PET,并且在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的情形下,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17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3>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也是以三层A/B/A押出方式,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但A层的聚酯原料PET为添加多分散平均粒径为3μm、圆球状的PS粒子,含量则是所在的聚酯原料PET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20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4>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也是以三层A/B/A押出方式,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但A层的聚酯原料PET为添加多分散平均粒径为3μm、圆球状的PMMA粒子,含量则是所在的聚酯原料PET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21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5>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其中A层的聚酯原料PET包含有机粒子,而B层则为100%聚酯原料PET,粒子选择粒径分散较集中的粒子(俗称单分散,以字首M-表示)平均粒径为3μm、圆球状的PMMA粒子,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3wt%,并且在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的情形下,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19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6>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三层A/B/A共挤压方式制造聚酯薄膜,其中在A层为含有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含有多分散3μm的PMMA粒子,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A∶B∶A的厚度比例则为1∶10∶1,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18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7>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三层A/B/A共挤压方式制造聚酯薄膜,其中在A层为含有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含有多分散3μm的PMMA粒子,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0.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A∶B∶A的厚度比例则为1∶10∶1,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12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8>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两层A/B押出方式,A∶B的厚度比例为1∶10,但A层的含有粒子的聚酯原料PET为添加多分散3μm的PMMA,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如此可得到A层表面粗糙度Ra值为19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9>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三层A/B/C押出方式,A∶B∶C的厚度比例为1∶10∶1,但A层的含有粒子聚酯原料PET为添加多分散3μm的PMMA,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C层的含有粒子聚酯为添加多分散3μm的PMMA,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0.3wt%,如此可得到A层表面粗糙度Ra值为0.19的聚酯薄膜,C层表面粗糙度Ra值为12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10>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三层A/B/A押出方式,A层仍为含有粒子聚酯PET,粒子为含有多分散6μm、圆球状的PMMA,含量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3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30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11>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三层A/B/A押出,A∶B∶A的厚度比例为1∶20∶1,但A层含有粒子聚酯PET为具有多分散3μm及6μm的圆球状PMMA粒子,含量各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1.5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28nm的聚酯薄膜。
<实施例12>
制造步骤同实施例1,以两层A/B押出,A∶B的厚度比例为1∶20,但A层含有粒子聚酯PET为具有多分散3μm及6μm的圆球状PMMA粒子,含量各占所在的聚酯原料的1.5wt%,B层则为未含扩散粒子的聚酯原料PET,如此可得到表面粗糙度Ra值为28nm的聚酯薄膜。
物性数据量测采用Tokyo denshoku TC-H3 Haze meter,以ASTM D-1003标准,进行雾度及全光线透过率数值量测,辉度以Minota BN7量测,牛顿环以人工目视方式检验。
表1 实施例的成分厚度以及测试结果
以符号来表示辉度值与牛顿环的表现程度,以◎表示状况最佳,以○表示状况次佳,以△表示状况中等,以X表示表示状况最差。
由实施例1、2、3、4来看,无机(SiO2)粒子产生全光线透过率下降的影响亦较大,使用有机粒子的透光率较佳,但种类亦有所影响,如PMMA较PS为佳。由于薄膜总厚度固定,粒子全层(单层)添加相对表层添加来说,有添加粒子层的厚度较厚,所以对全光线透过率下降的负面影响较大,由实施例4、5来看,使用粒径分散较集中的粒子(俗称单分散,以字首M-表示),比使用粒径分散较广的粒子(俗称多分散,以字首P-表示)可达到较佳的雾度。依照实施例4、6,以粒子添加同含量下,表层的厚度越薄对表面粗糙度Ra值的贡献越大,而Ra值越高对于消除牛顿环(Newton ring)的光学缺陷也越佳;表层的厚度越厚亦同样对雾度(haze)有更大的提升,但雾度越高会对辉度值产生越多的负面影响。由实施例6、7来看,粒子添加浓度越高,对表面粗糙度提升越多,但对雾度上升的影响也越多。由实施例6、8、9观之,粒子的添加方式以单边表层添加的方式最佳,只要两边表层有添加都会造成雾度增加、辉度值下降的负面影响。由实施例4、10、11可知,以粒子粒径而言,粒径越大对Ra值的贡献提升越多,且对雾度提升亦更多,若添加两种不同粒径,则会有折衷的效果出现。
由表1可知添加粒子造成的浊度越低,对辉度值的表现越好,尤其是只添加单面粒子的A/B方式。另一方面添加粒子越大及表面的表面粗度Ra值越高,对于消除牛顿环的产生有更佳的效果,尤其是添加不同粒径的表层添加方式,因此总结来看,实施例12可以达到最佳的辉度值及消除牛顿环的最佳效果。
在前文中为了说明起见,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应理解,这些详细叙述仅仅是为了说明,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其所作的任何修饰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Claims (18)

1.一种制造用于扩散膜或增亮膜的聚酯薄膜的方法,其包括:
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并在至少一聚酯原料中添加扩散粒子,其中所述聚酯原料选自于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压克力、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其组合或其共聚合物,所述扩散粒子的添加量占其所在的聚酯原料含量的0.3-3wt%,所述扩散粒子选自于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硅氧烷、聚苯乙烯、三聚氰胺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所述扩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6μm;
将上述聚酯原料经熔融押出,而后急速冷却成聚酯胶片;
将该聚酯胶片进行双轴延伸,再冷却而获得该聚酯薄膜。
2.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获得的聚酯薄膜的总厚度为20μm~500μm,且其表面粗糙度Ra值为0.1nm以上,雾度为95%以下,透光度在60%以上。
3.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至少于一面对外侧的聚酯中添加扩散粒子。
4.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聚酯原料经熔融押出的步骤中,该聚酯原料在260℃至300℃的温度间熔融押出,再急速冷却到25℃至50℃。
5.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扩散粒子的形状为圆球状、葡萄串状、中空球状或多角形状。
6.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扩散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单分散或多分散的形式。
7.如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还包括在至少一聚酯原料中加入添加剂,其选自于由抗UV改良剂、耐候性改良剂、抗水解性改良剂、耐热性改良剂、滑性改良剂、结晶性改良剂及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单一聚酯原料,以将该单一聚酯原料经单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单一聚酯薄膜。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一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聚酯原料,以将该第一聚酯原料和第二聚酯原料经双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包含第一聚酯层以及第二聚酯层的双层聚酯薄膜。
10.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双层聚酯薄膜的厚度比例为1~100:1。
11.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包括提供第一表层聚酯原料、内层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表层聚酯原料,以将该等聚酯原料经多层的熔融押出,而最终形成包含第一表层聚酯层、第二表层聚酯层以及形成于该第一和第二表层聚酯层间的内层聚酯层的多层聚酯薄膜。
12.如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与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相同,且与该内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不同。
13.如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与内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相同,且与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不同。
14.如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表层聚酯原料、内层聚酯原料以及第二表层聚酯原料的成分皆不相同。
15.如权利要求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内层聚酯层的厚度和任一表层聚酯层的厚度比例为1~100:1。
16.一种聚酯薄膜,其由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制成。
17.一种扩散膜,其包括由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的方法所制成的聚酯薄膜。
18.一种增亮膜,其包括由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的方法所制成的聚酯薄膜,且于该提供至少一聚酯原料的步骤中包括在至少一聚酯原料层上制作聚光棱镜结构的步骤。
CN201110023168.0A 2011-01-14 2011-01-14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2582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23168.0A CN102582094B (zh) 2011-01-14 2011-01-14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23168.0A CN102582094B (zh) 2011-01-14 2011-01-14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2094A CN102582094A (zh) 2012-07-18
CN102582094B true CN102582094B (zh) 2017-08-22

Family

ID=46471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3168.0A Active CN102582094B (zh) 2011-01-14 2011-01-14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820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4138A (zh) * 2012-12-28 2013-04-24 深圳大学 一种光扩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93575A (zh) * 2013-05-10 2013-09-11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扩散增亮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7682766A (zh) * 2017-09-19 2018-02-09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蓝牙耳机的连接组件
TWI727675B (zh) 2020-02-26 2021-05-11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紅外線遮蔽膜及其製造方法
CN113801560A (zh) * 2020-06-01 2021-12-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阻燃涂料、电子设备电池盖板和电子设备
CN111690334A (zh) * 2020-06-17 2020-09-22 浙江南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用透明抗uv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5357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反射单元、具该光反射单元的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93412A (zh) * 2008-05-29 2008-10-29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特种光学级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5357A (zh) * 2006-12-22 2008-06-25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反射单元、具该光反射单元的电子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93412A (zh) * 2008-05-29 2008-10-29 常州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特种光学级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82094A (zh)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82094B (zh)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86793B (zh) 一种反射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5419B (zh) 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的热稳定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CN100586992C (zh) 反射膜及反射板
Hu et al. Optical diffusers with enhanced properties based on novel polysiloxane@ CeO 2@ PMMA fillers
CN104371208B (zh) 高透高遮蔽性扩散板母料和制备方法及扩散板的制备方法
CN101084458B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N102686653B (zh)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KR101231718B1 (ko) 광확산판용 수지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확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70098998A1 (en) Diffusion shee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873955B (zh) 一种高亮度聚酯薄膜及制备方法
CN101317106A (zh) 光散射膜、制备它的方法和使用它的制品
TWI408044B (zh) 多功能聚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5319435B2 (ja) 光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TWI416171B (zh) 高效率光擴散聚合性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JP2015086241A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579323B (zh) 白色薄膜
CN1181360C (zh) 光半透过反射体
JP2006195453A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2013173279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490891B2 (ja)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356447B2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20170104455A (ko) 직하형 면광원용 백색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직하형 면광원
KR101731486B1 (ko) 백색필름
CN106908864A (zh) 一种光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