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50076A -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0076A
CN102550076A CN2010800446031A CN201080044603A CN102550076A CN 102550076 A CN102550076 A CN 102550076A CN 2010800446031 A CN2010800446031 A CN 2010800446031A CN 201080044603 A CN201080044603 A CN 201080044603A CN 102550076 A CN102550076 A CN 1025500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ltiplexing method
multichannel multiplexing
modulator approach
communication
via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46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村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50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00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6Cell enhancers or enhancement, e.g. for tunnels, building shadow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通信网络内的用于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中继节点,该中继站包括:第一通信单元,其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终端通信。该中继节点还包括通信控制单元,其基于链路特性、链路类型或包括在通信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来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或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无线电通信***,现在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在于能够为多宽的地理区域提供服务,即,***的覆盖范围宽度。用于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波由于诸如传播距离、障碍物的存在、反射或散射的因素而发生空间衰减,并且因此,克服无线电波衰减的影响是扩展***覆盖范围的关键。
一种扩展无线电通信***的覆盖范围的方法是通过中继站中继无线电信号,即使用中继通信。在中继通信中,中继站被置于不能够(或难以)彼此直接发生/接收无线电信号的两个通信装置之间,并且无线电信号被由中继站中继。例如,在作为由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考虑的下一代蜂窝通信标准的LTE(长期演进)-高级中,提出了通过充分使用利用中继站的中继通信来提高小区边缘处的吞吐量。另外,通过使用中继通信,通过形成网格网络(mesh-like network)能够构造网状网络(mesh network)。
关于中继通信的技术的例子包括,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中,说明了一种通过在中继站提取并中继多载波中包含的一部分子载波信号,来抑制中继站的功率消耗的增加的技术。在下面的专利文献2中,说明了一种通过将与用于从源接收信号的信道不同的信道用于向目的地发送信号,来防止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干扰并且实现稳定的中继通信的技术。
[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PTL1]
日本专利申请国家公开No.2006/035902
[PTL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7-6021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说明的技术中,中继站对于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使用相同的调制和多路复用方法。从而,例如,如果使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方法作为调制和多路复用方法,则无线电信号的峰值对平均值功率比趋于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试图在中继通信中保持高水平的链路质量,则发送功率将增加,导致中继站或移动站的功率消耗增加的缺点。相反地,如果可以根据中继通信的每个通信链路的情况自适应地选择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则可以预期对中继通信中链路质量的提高、功率消耗的降低、或性能的提高的贡献。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于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第一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第二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终端通信;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基于链路特性、链路类型或包括在通信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或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
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通信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基于回程链路的特性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的组合可以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
通信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下行链路连接选择OFDMA。
通信控制单元可被配置为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上行链路连接选择SC-FDMA。
根据另一个实例实施例,本发明涉及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中继节点执行时,使得中继节点执行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对于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和通过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与移动站通信。
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
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中继节点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中继节点的通信控制单元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由中继节点的通信控制单元对于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由中继节点的第一通信单元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由中继节点的第二通信单元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通信。
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第一调制方法可以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第一多路复用方法可以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根据一个示例实施例,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包括:基站,中继节点,配置为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第一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对于中继节点和基站之间通过回程链路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第二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对于中继节点和移动站之间通过接入链路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处的第一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以及中继节点处的第二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通信。第一通信控制单元和第二通信控制单元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通信控制单元。
根据另一个示例实施例,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用于接收通过中继节点从基站中继到移动终端的通信,该移动终端包括:通信接口,配置为使用由中继节点选择的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从中继节点接收数据,其中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在中继节点处接收从中继节点发送到移动终端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概要的示例图。
图2是示出了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内处理的通信资源的配置的例子的示例图。
图3是示出了使用资源块进行的中继通信的示例图,时间区域和频率区域被划分为所述资源块。
图4是示出了与中继通信有关的通信链路的类型的示例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配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6A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接收单元的具体配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6B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接收单元的具体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7A是示出了多个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串行切换的示例图。
图7B是示出了多个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并行使用的示例图。
图8A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发送单元的具体配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8B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发送单元的具体配置的另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通信控制单元的具体配置的例子的框图。
图10A是示出了一种其中存在一个源和一个目的地的形式的示例图。
图10B是示出了一种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目的地的形式的示例图。
图10C是示出了一种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源的形式的示例图。
图11是示出了用于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选择标准的例子的表。
图12是示出了用于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选择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重传控制的示例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中的调度处理的流程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所附的附图中,以相同参考号表示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要素,并且省略对这些结构要素的重复解释。
将按照下列顺序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1.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概要
2.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配置例子
2-1.总体配置
2-2.接收电路
2-3.发送电路
2-4.通信控制单元
3.调度处理的例子
4.移动站的配置
5.结论
<1.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概要>
首先,将参考图1到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的概要。
(***配置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1的概要的示例图。参考图1,无线电通信***1包括在区域12内部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站10。在区域12内部,示出了使用由基站10提供的通信服务的多个无线电通信装置。所述多个无线电通信装置包括,例如,中继站100a和100b。另外,在区域12内部或周边示出了移动站200a、200b和200c。
中继站100a和100b是具有在基站10和一个移动站之间中继无线电信号的职能(即,执行中继通信的职能)的无线电通信装置。中继站100a或100b可以是,例如,用于形成毫微微小区的小型基站或无线接入点,或者是诸如在其上实现中继无线电信号的功能的移动终端的移动站。
在图1的例子中,例如,移动站200a位于区域12的***(即,在小区边缘),并且由于远离基站10,所以难以向/从基站10直接发送/接收无线电信号。在该情况下,位于移动站200a和基站10之间的中继站100a在这两个节点之间中继无线电信号。因此,移动站200a例如能够使用由基站10提供的通信服务来与另一移动站通信。
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例如,由于障碍物14阻挡来自基站10的无线电波,所以移动站200b不能向/从基站10直接发送/接收无线电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绕过障碍物14的替换路径上的中继站100b在这两个节点之间中继无线电信号。因此,移动站200b能够,例如,使用由基站10提供的通信服务与另一移动站通信。另外,中继站能够中继从多个移动站发送的无线电信号或将无线电信号中继到多个移动站。在图1的例子中,中继站100b可以在基站10和2020b以及200c之间中继无线电信号。
(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例子)
在图1所示的无线电通信***中,一般地,根据***采用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对信号进行调制和多路复用。调制方法指,例如,ASK(幅移键控)、FSK(频移键控)、PSK(相移键控)或QAM(正交调幅)。其中,PSK主要分为BPSK(二值相移键控)和QPSK(四相相移键控)两种类型。在这些调制方法中,由相同符号率能够实现的比特率不同,并且对噪声或干扰的容限也不同。
多路复用方法(或多址接入方法)指,例如,TDMA(时分多址)、CDMA(码分多址)、SPMA(空分多址)或FDMA(频分多址)。其中,在TDMA方法中,提供将一个时间区域分别划分而成的多个时隙,并且每个移动站使用这些时隙之一执行通信。在CDMA方法中,例如,将在一个码区域内提供的各个码(扩展码或跳频模式)分配给每个移动站,并且每个移动站使用分配的码执行通信。在SDMA方法中,例如,在空间区域内划分通信资源,并且根据定向到每个移动站的天线的指向性的差来实现多址接入。在FDMA方法中,例如,提供由一个频率区域分别划分而成的多个频隙,并且每个移动站使用这些频隙之一执行通信。OFDMA(正交频分多址)方法和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方法中的每一个都可被认为是FDMA方法的一种。在OFDMA方法中,使用密集布置在一个频率区域内并且彼此正交的子载波实现多址接入。在SC-FDMA方法中,相反,通过将固定带宽作为单个子载波处理而不是划分为多个子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以更高速率多路复用数据符号,来实现多址接入。
另外,卷积码、turbo码或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等信道编码方法可被认为是一种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
图2示出了对下行链路使用OFDMA方法、并且上行链路使用SC-FDMA方法的LTE定义的帧结构的示例图。
参考图2,具有10ms长度的一个无线帧(radio frame)由10个子帧构成。一个子帧具有两个0.5ms的时隙。因此,一个无线帧包含20个0.5ms的时隙#0到#19。另外,当使用普通的循环前缀(cyclicprefix)时,1个0.5ms时隙包含7个符号。因此,一个子帧包含14个符号。
在这种通信资源配置中,使用1个子帧(14个符号)或1个0.5ms的时隙(7个符号)作为LTE中的通信资源分配的一个单位(资源块)来分配资源。一个资源块还占据一个频率区域的固定带宽。当使用OFDMA方法时,例如,一个资源块通常包含多个FDMA子载波。
如果如图1的例子所示,将1个子帧用作一个资源块,则包含在其内的14个符号通常被分配给控制信道或共享信道。这些信道的控制信道被用于发送关于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等的信息。然后,该信息被用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解调和解码。在LTE中,包含在1个资源块内的控制信道的符号数目可以是1到3。例如,如果控制信道具有3个符号,则数据主要存储在包含其余11个符号的共享信道内。
在下行链路的特定频率位置的时隙内,还可以配置广播信道、主同步信号(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和辅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相关特性优秀的信号串(诸如Zadoff-Chu串)被用作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中继站或移动站能够通过检测这种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并且捕捉同步,接收包含在每个信道内的信号。另外,中继站或移动站能够基于通过控制信道或广播信道接收的调度信息(用于通知通信资源的分配的信息)使用分配的资源块,向/从其它装置发送/接收数据。
(一般的中继通信)
图3是示出了通过使用利用图2说明的资源块而执行的一般的中继通信的示例图。
参见图3,图3示出了多个单元被分别布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格状图。水平轴是时间轴,并且垂直轴是频率轴,每个单元相应于在时间区域和频率区域内划分的单个资源块。在这种通信资源配置中,当执行一般的中继通信的中继站例如在资源块T1中从源节点接收到无线电信号时,在经过了中继处理所需的时间之后,中继站在资源块R1中将该信号发送给目的节点。另外,当中继站例如在资源块T2中从源节点接收到无线电信号时,在经过了中继处理所需的时间之后,中继站在资源块R2中将该信号发送给目的节点。通常由中继站所属的基站(或连接到多个基站的网络控制器)决定用于接收或发送无线电信号的资源块,资源块被作为调度信息通知。
在中继站的这种中继通信中,如从图3中理解的,中继站的一次中继涉及两个类型的通信链路。第一链路是源节点和中继站之间的链路。第二链路是中继站和目的节点之间的链路。在图1的例子中,例如,链路L1和链路L2存在于基站10和移动站200a之间。链路L3和链路L4存在于基站10和移动站200b之间。链路L3和链路L5存在于基站10和移动站200c之间。这些通信链路的链路质量通常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节点所在的位置处的噪声或干扰情况、或衰落(fading)的影响而随着链路而互不相同。
通信链路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图4是示出了与中继通信有关的通信链路的种类的示例图。参考图4,其示出了通过中继站100a与基站10通信的移动站200a,以及直接与基站10通信的移动站200d。在该情况下,通信链路被分为3种类型:基站10和中继站100a之间的链路L1,中继站100a和移动站200a之间的链路L2,以及基站10和移动站200d之间的链路L6。链路L1通常被称为回程链路或中继链路。链路L2被称为接入链路。链路L3被称为直接链路。在这些链路中,实际参与中继通信的链路是回程链路或中继链路以及接入链路。另外这些链路根据通信方向可被分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
因此,如果通信链路在类型或链路质量方面不同,则适用于各个通信链路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也不一定相同。例如,如果即使链路质量相对不佳也对发送功率施加严格的限制的情况下,则可以使用SC-FDMA方法保持通信的可靠性。在另一方面,如果对发送功率施加不严的限制,则优选使用具有针对MIMO(多输入多输出)的高亲合力的OFDMA方法。当使用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时,可以当链路质量高时使用更高阶的调制方法(例如,16QAM),并且当链路质量低时使用较低阶的调制方法(例如,BPSK)来确保所需的可靠性。对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这种正确使用受装置能力的影响。例如,如果移动站仅可以使用OFDMA方法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则中继站应当不考虑链路质量而至少使用O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
基于上面所述,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下节中详细说明根据用于中继通信的各个通信链路的情况(即,链路类型、链路质量等)自适应地选择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中继站100的配置。
如果在本文下面的说明中不需要互相特别区分中继站100a和中继站100b,则中继站将被通过省略数字末尾的字母总地称为中继站100。这也适用于移动站200a、200b等(移动站200)
本文将说明针对中继通信的不同目的主要使用OFDMA方法和SC-FDMA方法(或组合使用)的例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种例子,并且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其它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组合。
<2.根据一个实施例的中继站的配置例>
<2-1.总体配置>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中继站100的逻辑配置例的框图。参考图5,中继站100包括第一通信单元110、第二通信单元150和通信控制单元190。第一通信单元110包含接收天线112、第一接收单元114、第一发送单元152和发送天线154。第二通信单元150包含接收天线116、第二接收单元118、第二发送单元156和发送天线158。
第一通信单元110是中继站100用于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通信的通信电路。在另一方面,第二通信单元150是中继站100用于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通信的通信电路。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是至少使用O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的方法。假设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是至少使用SC-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的方法。
如上所述,当中继站100支持OFDMA方法和SC-FDMA方法时,第一通信单元110和第二通信单元150能够共享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的一部分。图6A和6B各自示出了,例如,第一通信单元110的第一接收单元114和第二通信单元150的第二接收单元118之间共享一部分接收电路的两个配置例。
<2-2.接收电路>
(接收电路的第一配置例)
参考图6,第一接收单元114和第二接收单元118包含RF(射频)电路120、CP(循环前缀)去除器122、快速傅立叶变换器(FFT)124、信道均衡器126、去映射器128、多个解调器130、并行-串行转换器(P/S)132、逆离散傅立叶变换器(IDFT)134、解调器136、开关138、去交织器140和解码器142。
接收天线112(116)连接到RF电路120,并且用于接收无线电信号。RF电路120放大从接收天线112(116)输出的接收信号,并且对接收信号进行频率转换和AD(模拟到数字)转换,随后将其输出到CP去除器122。
CP去除器122从自RF电路120作为数字信号输入的接收信号中去除循环前缀。然后,CP去除器122将接收信号输出到FFT124。
FFT124通过对从CP去除器122输入的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从多载波信号中提取多个子载波信号。然后,FFT124将多个提取的子载波信号输出到信道均衡器126。
信道均衡器126根据例如基于参考信号而估计的信道特性,均衡从FFT124输入的多个提取的子载波信号。然后,信道均衡器126将被均衡后的子载波输出到去映射器128。
去映射器128将从信道均衡器126输入的多个子载波信号映射到多个解调器130或IDFT134。
多个解调器130和P/S 132是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时使用的分支。多个解调器130各自根据特定的调制方法并行地对从去映射器128输入的子载波信号进行解调。然后,P/S 132串行化从每个解调器130并行输出的解调后的比特串,并且将串行化的比特串输出到开关138。
在另一方面,IDFT 134和解调器136是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时使用的分支。IDFT 134通过将从去映射器128输入的多个子载波信号的各个频率分量通过逆离散傅立叶变换转换为时间分量,产生单个载波信号。接着,解调器136按照特定的解调方法对从IDFT134输出的单个载波信号解调。然后,解调器136将解调后的比特串输出到开关138。
开关138根据来自后面所述的通信控制单元190的控制,将到去交织器的输入在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切换。例如,如果中继站100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信号,则开关138使得从P/S 132输出的比特串进入去交织器140。在另一方面,如果中继站100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信号,则开关138使得从解调器136输出的比特串进入去交织器140。
去交织器140将通过开关138输入的比特串恢复(即,对比特串进行去交织)为其原始顺序,并且被重新布置以便提高纠错可靠性。然后,去交织器140将比特串输出到解码器142。
解码器142按照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去交织器140输入的比特串进行解码,获取数据信号。然后,解码器142将获取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通信控制单元190(并且如果必要,到更高层诸如MAC层)。
根据图6A所示的第一配置例,在第一接收单元114和第二接收单元118之间共享RF电路120、CP去除器122、FFT 124、信道均衡器126、去映射器128、去交织器140和解码器142。因此,能够减小中继站100的硬件的尺寸,或减少其制造成本。
可以通过开关138的操作为每个时隙串行地切换中继站100用于接收无线电信号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即,例如,中继站100能够通过在第一时隙(或第一资源块)中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无线电信号,并且然后通过在第二时隙(或第二资源块)中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无线电信号。
(接收电路的第二配置例)
参考图6B,在另一方面,第一接收单元114和第二接收单元118包含RF电路120、CP去除器122、FFT 124、信道均衡器126、去映射器128、多个解调器130、P/S 132、去交织器140a、解码器142a、IDFT 134、解调器136、去交织器140b和解码器142b。
在图6B的配置例中,P/S 132串行化从每个解调器130并行输出的解调后的比特串,并且将串行化的比特串输出到去交织器140a。去交织器140a对从P/S 132输入的比特串进行去交织,并且将去交织后的比特串输出到解码器142a。解码器142a通过根据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去交织器140a输入的比特串进行解码,获取数据信号。然后,解码器142a将获取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通信控制单元190(并且如果必要,到更高层诸如MAC层)。
在另一方面,解调器136根据特定的调制方法对从IDFT 134输出的单个载波信号进行解调,并且将解调后的比特串输出到去交织器140b。去交织器140b对从解调器136输入的比特串进行去交织,并且将去交织后的比特串输出到解码器142b。解码器142b通过根据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去交织器140b输入的比特串进行解码,获取数据信号。然后,解码器142b将获取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通信控制单元190(并且如果必要,到更高层诸如MAC层)。
根据图6B所示的第二配置例子,在第一接收单元114和第二接收单元118之间共享RF电路120、CP去除器122、FFT 124、信道均衡器126和去映射器128。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减小中继站100的硬件的尺寸,或减少其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第二配置,能够用频率复用的形式并行接收根据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无线电信号以及根据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无线电信号。即,中继站100能够通过在第一频隙(或第一资源块)中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无线电信号,并且同时,在第二频隙(或第二资源块)中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无线电信号。尤其,如果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OFDMA方法,并且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SC-FDMA,并且如果在每个方法中使用的符号长度和循环前缀长度相等,则不论接收信号符合哪种方法,CP去除器122能够一致地去除循环前缀。
图7A是示出了第一和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串行切换的示例图。参考图7A,在第一时隙(#1)中发送根据OFDMA方法对每个子载波调制的4个符号S1到S4(以及后续符号组)。接着,在第二时隙(#2)中,发送根据OFDMA方法对每个子载波调制的4个符号S5到S8(以及后续符号组)。接着,在第三时隙(#3)中,发送根据SC-FDMA方法为单个载波串行地调制的4个符号S9到S12。在时间方向上在各个符号之间***循环前缀(CP)。例如,在接收电路中通过图6A所示的开关138,在通信控制单元190的控制下,执行这样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串行切换。
图7B是示出了第一和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并行使用的示例图。参考图7B,在第一和第二频带(#1#2)中发送根据OFDMA方法对每个子载波调制的8个符号S1到S8。同时,在第三频带(#3),发送根据SC-FDMA方法为单个载波串行地调制的4个符号S9到S12。在时间方向上在各个符号之间***循环前缀(CP)。在图7B的例子中,根据OFDMA方法的符号长度和根据SC-FDMA方法的符号长度,以及根据OFDMA方法的循环前缀长度(CP长度)和根据SC-FDMA方法的循环前缀长度中的分别彼此相等。通过采用这种设置,能够通过使用图6B所示的简单硬件配置并行使用两个方法。
当然,图7A和7B中所示的每个时隙的符号的数目、符号长度和CP长度分别仅是例子。即,当然可以使用每个时隙的符号的任意其它数目、任意其它符号长度和任意其它CP长度。
<2-3.发送电路>
(发送电路的第一配置例)
图8A和8B示出了在第一通信单元110的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通信单元150的第二发送单元156之间共享发送电路的一部分的两个配置例。
参考图8A,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发送单元156包含编码器162、交织器164、开关166、串行-并行转换器(S/P)168、多个调制器170、调制器172、离散傅立叶变换器(DFT)174、映射器178、逆快速傅立叶变换器(IFFT)180、CP***器182和RF电路184。
编码器162通过根据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通信控制单元190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将被发送的比特串。然后,编码器162将生成的比特串输出到交织器164。
交织器164重新排列从编码器162输入的比特串的比特顺序(即,对比特顺序进行交织),以便提高纠错可靠性。然后,交织器164将交织后的比特串输出到开关166。
开关166根据来自后面说明的通信控制单元190的控制,在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之间切换来自交织器164的比特串的输出目的地。例如,如果中继站100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信号,则开关166使得从交织器164输出的比特串进入S/P168。另一方面,如果中继站100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信号,则开关166使得从交织器164输出的比特串进入调制器172。
S/P 168和多个调制器170是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时使用的分支。S/P 168并行化通过开关166输入的比特串,并且将这些比特串输出到各个调制器170。多个调制器170还根据特定的调制方法对从S/P 168输入的比特串进行调制,以便生成子载波信号。然后,多个调制器170将生成的多个子载波信号输出到映射器178。
在另一方面,调制器172和DFT 174是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时使用的分支。调制器172根据特定的调制方法对通过开关166输入的比特串进行调制,以便生成单个载波信号。DFT 174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将调制器172生成的单个载波信号的时间分量转换为频率分量。然后,DFT 174将转换后的信号输出到映射器178。
映射器178将从多个调制器170或DFT 174输入的信号映射到IFFT 180。
IFFT 180通过执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来合成从映射器178并行输入的信号,以便生成发送信号。然后,IFFT 180将生成的发送信号输出到CP***器182。
CP***器182将循环前缀***从IFFT 180输入的发送信号。循环前缀可以是,例如,后续符号的一部分的循环拷贝。然后,CP***器182将***了循环前缀的发送信号输出到RF电路184。
发送天线154(158)连接到RF电路184,并且用于无线电信号的发送。在对从CP***器182输入的发送信号进行DA(数字到模拟)转换、频率转换和放大之后,RF电路184使得发送天线154(158)将该发送信号作为无线电信号发送。
根据图8A所示的第一配置例子,在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发送单元156之间共享编码器162、交织器164、映射器178、IFFT 180、CP***器182和RF电路184。因此,能够减小中继站100的硬件的尺寸,或减少其制造成本。
可以通过开关166的操作对每个时隙串行地切换中继站100用于发送无线电信号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即,例如,中继站100能够通过在第一时隙(或第一资源块)中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无线电信号,并且然后通过在第二时隙(或第二资源块)中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无线电信号。
(发送电路的第二配置例)
参考图8B,另一方面,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发送单元156包含编码器162a、交织器164a、S/P 168、多个调制器170、编码器162b、交织器164b、调制器172、DFT 174、映射器178、IFFT 180、CP***器182和RF电路184。
在图8B的配置例中,编码器162a通过根据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通信控制单元190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生成将被发送的比特串。然后,编码器162a将生成的比特串输出到交织器164a。交织器164a交织从编码器162a输入的比特串。然后,交织器164a将交织后的比特串输出到S/P 168。
在另一方面,编码器162b通过根据特定的编码方法对从通信控制单元190输入的数据信号编码,生成将被发送的比特串。然后,编码器162b将生成的比特串输出到交织器164b。交织器164b交织从编码器162b输入的比特串。然后,交织器164b将交织后的比特串输出到调制器172。
根据图8B所示的第二配置例,在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发送单元156之间共享映射器178、IFFT 180、CP***器182和RF电路184。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减小中继站100的硬件的尺寸,或减少其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第二配置,能够用频率复用的形式并行发送根据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无线电信号以及根据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无线电信号。即,例如,中继站100能够通过在第一频隙(或第一资源块)中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无线电信号,并且同时,在第二频隙(或第二资源块)中使用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无线电信号。尤其,如果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OFDMA方法,并且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SC-FDMA,并且如果在各个方法中使用的符号长度和循环前缀长度相等,则不论发送信号符合哪种方法,CP***器182都能够一致地***循环前缀。
<2-4.通信控制单元>
图9是示出了图5所示的中继站100的通信控制单元190的具体配置的例子的框图。参考图9,通信控制单元190包含选择单元192和控制单元194。
选择单元192具有作为通过使用诸如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存储介质,临时存储包含在由第一接收单元114或第二接收单元118接收的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的缓冲器的职能。另外,选择单元192还具有作为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94的控制,将临时存储的数据输出到第一发送单元152和第二发送单元156的选择器的职能。
另一方面,通信控制单元190通过使用诸如CPU(中央处理单元)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处理装置,控制中继站100的整体功能。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90从包含在图2所示的控制信道内的信息中识别可用于无线电信号的接收或发送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通信控制单元190至少从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和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中选择第一接收单元114或第二接收单元118接收无线电信号使用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然后,通信控制单元190向第一接收单元114和/或第二接收单元118输出接收控制信号,以使得第一接收单元114和/或第二接收单元118通过使用所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接收所希望的无线电信号。另外(或取而代之),通信控制单元190至少从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和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中选择第一发送单元152或第二发送单元156发送无线电信号使用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然后,通信控制单元190向第一发送单元152和/或第二发送单元156输出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得第一发送单元152和/或第二发送单元156通过使用所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发送无线电信号。
(中继处理的形式)
在中继通信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关系中,节点数目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即,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使得第一发送单元152和/或第二发送单元156从一个源节点向两个或更多的目的节点发送所接收的数据。可替换地,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使得第一发送单元152和/或第二发送单元156将通过集成从两个或更多得源节点接收的数据而获得的一个数据发送到一个目的节点。图10A到10C是示出了这种中继处理的各个形式的示例图。
在图10A的例子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即,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1。然后,中继站100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将数据D1发送到目的节点RxA。用于到目的节点RxA的发送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可以与用于从源节点TxA接收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相同或不同。
在图10B的例子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图10B中为一对二)。即,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1和D2。此处假设数据D1的目的地是目的节点RxA,并且数据D2的目的地是目的节点RxB。中继站100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将数据D1发送到目的节点RxA。中继站100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将数据D2发送到目的节点RxB。
在图10C的例子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图10B中为二对一)。即,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1。中继站100还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源节点TxB接收数据D2。此处假设数据D1和数据D2的目的地都是目的节点RxA。还假设例如中继站100和目的节点RxA之间的链路质量好于源节点TxA或TxB和中继站100之间的链路质量。中继站100通过使用更高阶的调制方法将数据D1和数据D2调制为共同的符号,并且通过使用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将该共同的符号发送到目的节点RxA。
(选择处理)
通常基于到源节点或目的节点的链路类型、各个链路的质量或包含在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做出通信控制单元190用于进行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选择。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基于到目的节点的链路是上行链路还是下行链路来选择用于进行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可替换地,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基于到目的节点的链路是使用图4说明的回程链路或者中继链路还是接入链路来选择用于进行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
图11是示出了通信控制单元190内的用于选择用于中继通信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选择标准的例子的表。参考图11,如果链路类型是接入链路并且其方向是上行链路(即,当从移动站接收时),则通信控制单元190选择SC-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如果链路类型是接入链路并且其方向是下行链路(即,当向移动站发送时),则通信控制单元190选择OFDMA方法。如果链路类型是回程链路或中继链路(即,当从基站接收或向基站发送时),则不论其方向如何,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选择OFDMA方法和SC-FDMA方法。根据这种选择标准,例如,如果移动站的功能性仅仅支持用于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OFDMA方法和用于接收下行链路信号的SC-FDMA,则能够适当地选择移动站支持的多路复用方法。
另外,如果链路质量好于预先定义的预定阈值,则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选择具有较高数据率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例如,如果多路复用方法是OFDMA方法和SC-FDMA方法之一,则可以通过为调制选择更高阶的调制方法来实现更高的数据率。如果类似于图11的回程链路或中继链路,则可以选择OFDMA方法和SC-FDMA方法之一,只要没有对链路施加严格的发送功率限制(即,允许使用相对高的发送功率),就适合选择对于MIMO具有高亲合力的OFDMA方法。
例如,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基于包含在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而选择用于中继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例如,在用于需要低延迟的实时应用的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择与接收所用相同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来减少中继处理所需的时间。在LTE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参考通过控制信道获得的QCI(QoS类别标识符)信息来识别包含在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是否是用于实时应用的数据。
图12是示出了通信控制单元190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选择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流程图。
参考图12,通信控制单元190首先判断包含在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是否是用于实时应用的数据(步骤S102)。如果该数据是用于实时应用的数据,则处理进入步骤S112,为接收和发送选择相同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另一方面,如果数据不是用于实时应用的数据,则处理进入步骤S104。
接着,通信控制单元190判断将要选择的链路是否允许使用高发送功率(步骤S104)。如果允许使用高发送功率,则选择O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步骤S106)。另一方面,如果不允许使用高发送功率,则选择SC-FDMA方法作为多路复用方法(步骤S108)。
接着,通信控制单元190根据将要选择的链路的链路质量来选择调制方法(步骤S110)。例如,如果到目的节点的链路的链路质量好于到源节点的链路的链路质量,则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选择比用于接收的调制方法更高阶的调制方法作为用于发送的调制方法。取而代之,如果到目的节点的链路的链路质量低于到源节点的链路的链路质量,则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选择比用于接收的调制方法更低阶的调制方法作为用于发送的调制方法。
通过使用作为这种选择处理的结果而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通信控制单元190使得第一通信单元110和/或第二通信单元150从源节点接收无线电信号,并且向目的节点发送无线电信号。
(重传控制)
另外,如果当第一接收单元114或第二接收单元118解调/解码接收信号时检测到错误,则通信控制单元190可以请求从源节点重传检测到错误的数据,而不允许该信号被中继。
图13是示出了中继站100的通信控制单元190的重传控制的示例图。此处,作为例子,示出了源节点TxA是移动站并且目的节点RxA是基站的例子。参考图13,示出了三种情况:没有数据重传发生的第一情况(情况1),以及发生数据重传的第二情况(情况2)和第三情况(情况3)。
在第一情况下,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SC-FDMA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1(步骤S202)。接着,中继站100通过使用例如OFDMA方法将数据D1发送到目的节点RxA(步骤S204)。这样,如果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则以两个步骤完成中继站100的中继通信。
在第二情况下,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SC-FDMA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2(步骤S212)。此处假设当在中继站100中解调/解码接收信号时检测到错误。在该情况下,中继站100通过使用例如OFDMA将对数据D2的重传请求发送到源节点(步骤S214)。然后,从源节点TxA使用例如SC-FDMA方法以较低速率(更高可靠性)重传数据D2(步骤S216)。然后,中继站100通过使用例如OFDMA方法将数据D2发送到目的节点RxA(步骤S218)。因此,如果在中继站100解调/解码接收信号时检测到错误,则可以通过请求从源节点重传数据而不中继信号,节省重传控制消耗的通信资源。
在第三情况下,中继站100首先通过使用SC-FDMA方法从源节点TxA接收数据D3(步骤S222)。接着,中继站100通过使用例如OFDMA方法将数据D3发送到目的节点RxA(步骤S224)。此处假设当在目的节点RxA解调/解码接收信号时检测到错误。在该情况下,目的节点RxA通过使用例如SC-FDMA方法将对数据D3的重传请求发送到中继站100(步骤S226)。然后,从中继站100使用例如SC-FDMA方法重传数据D3(步骤S228)。同样,在该情况下,类似于第二情况,可以节省重传控制消耗的通信资源。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类似于第二和第三情况,可以为重传请求使用与接收信号使用的方法不同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并且因此可以提高数据重传的可靠性。
<3.调度处理的例子>
一般地,在采用蜂窝通信方法的中继通信***中,由管理小区的基站(或与多个基站连接的网络控制器)基于来自移动站的对数据通信许可的请求来分配通信资源。此处包括来自移动站的对数据通信的许可的请求、基站对通信资源的分配、以及从基站将通信资源分配通知给移动站的处理序列被称为调度处理。如果中继站位于移动站和基站之间,则中继站能够接收从移动站发送的调度请求,或从基站传递的调度信息,以通过参考该请求或信息来规划为哪个通信使用哪种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
在执行调度之前,基站(或网络控制器)可以事先从中继站或移动站收集关于中继站和移动站之间的链路质量的信息。类似地,基站(或网络控制器)可以事先从中继站收集关于基站和中继站之间的链路质量的信息。因此,例如,可以由基站等以统一的方式确定将要使用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并且分配通信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中继站例如从基站接收指定将要用于中继通信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是例如调度信息(可以包含关于用于中继的通信资源的集成或分离的信息)的一部分。然后,中继站使用根据从基站接收的信息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来执行中继通信。
图14是示出了无线电通信***1中的调度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示例图。此处,将说明由中继站100确定用于中继通信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例子。参考图14,移动站200首先向基站10发送调度请求(步骤S302)。该请求例如由中继站100中继到基站10。另外,在步骤S302中,根据调度请求的接收,中继站100得知移动站200希望发送数据。然后,中继站100基于例如移动站200和基站10之间的各个通信链路的类型、各个链路的质量、或将被发送的数据的类型来选择用于中继通信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步骤S304)。
然后,中继站100请求基站10分配用于中继来自移动站200的数据的通信资源(步骤S306)。此时,中继站100将指定为中继通信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信息一起发送给基站10。然后,基站10为移动站200的数据通信和中继站100的中继通信分别分配通信资源。基站10还进行准备,以便对从中继站100接收中继的数据使用中继站100在步骤S306指定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步骤S308)。
接着,基站10将用于通知通信资源的分配结果的调度信息发送给小区内的中继站100和移动站200。中继站100接收调度信息(步骤S310)。基站10可以判断是否允许在步骤S308指定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然后,如果不允许指出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则步骤S310,可以从基站10向中继站100发送指示不允许指定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的通知。
另外,移动站200接收从中继站100中继的调度信息(步骤S312)。然后,中继站100通过使用在步骤S304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移动站200接收数据(步骤S314)。然后,中继站100通过使用在步骤S304选择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如果不允许相关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另一种方法)将从移动站200接收的数据中继到基站10(步骤S316)。
<4.移动站的配置>
前面已经使用图1到14具体地说明了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1,特别集中在中继站的配置。注意,不是类似于中继站100支持用于接收和发送两者的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和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移动站200可以仅仅支持用于接收的一种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以及用于发送的一种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
<5.结论>
根据本文说明的本实施例的中继站100,能够基于到无线电信号的源或目的地的链路的类型、各个链路的质量或包含在无线电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而自适应地选择用于接收来自源的无线电信号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或用于向目的地发送无线电信号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因此,例如,根据各个链路的情况,可以实现链路质量的改进、功率消耗的减少、或诸如数据率的性能的提高。
如果第一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OFDMA方法,并且第二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支持SC-FDMA方法,则可由两种方法共享接收电路或发送电路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减小电路的尺寸、减少涉及的功耗、以及减少制造成本。
根据中继站100,能够使用不同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从多个源接收无线电信号,或能够使用不同的调制和/或多路复用方法向多个目的地发送无线电信号。因此,例如,可以混合中继通信和其它类型的通信,从而可以灵活地构造各种拓扑的网络,诸如网状网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可以有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本申请包含关于在2009年10月1日提交于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229480内公开的主题内容,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在此。
[参考符号列表]
10基站
100中继站
110第一通信单元
114第一接收单元
152第一发送单元
150第二通信单元
118第二接收单元
156第二发送单元
190通信控制单元
192选择单元
194控制单元
200移动站

Claims (22)

1.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用于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中继节点,该中继节点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终端通信;和
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基于链路特性、链路类型或包括在通信信号内的数据的类型,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或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通信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回程链路的特性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的组合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A)或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通信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下行链路连接选择OFDMA。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节点,其中
通信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上行链路连接选择SC-FDMA。
10.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中继节点执行时,使得中继节点执行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对于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和
通过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与移动站通信。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15.一种由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的中继节点执行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由中继节点的通信控制单元对于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由中继节点的通信控制单元对于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由中继节点的第一通信单元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
由中继节点的第二通信单元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通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相同的调制方法。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调制方法是与第二调制方法不同的调制方法。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相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
第一多路复用方法是与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不同的多路复用方法。
20.一种无线通信***,包括:
基站,
中继节点,配置为在基站和移动终端之间中继通信;
第一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对于中继节点和基站之间通过回程链路的通信选择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第二通信控制单元,配置为对于中继节点和移动站之间通过接入链路的通信选择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
中继节点处的第一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与基站通信;以及
中继节点处的第二通信单元,配置为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与移动站通信。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通信***,其中:
第一通信控制单元和第二通信控制单元是相同的通信控制单元。
22.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移动终端,用于接收通过中继节点从基站中继到移动终端的通信,该移动终端包括:
通信接口,配置为使用由中继节点选择的第一调制方法和第一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接入链路从中继节点接收数据,其中使用第二调制方法和第二多路复用方法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回程链路在中继节点处接收从中继节点发送到移动终端的数据。
CN2010800446031A 2009-10-01 2010-09-21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Pending CN1025500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9480 2009-10-01
JP2009229480A JP5482068B2 (ja) 2009-10-01 2009-10-01 中継局、中継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PCT/JP2010/005715 WO2011039970A1 (en) 2009-10-01 2010-09-21 Relay station, relay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0076A true CN102550076A (zh) 2012-07-04

Family

ID=43825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46031A Pending CN102550076A (zh) 2009-10-01 2010-09-21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3) US9184825B2 (zh)
EP (1) EP2471304B1 (zh)
JP (1) JP5482068B2 (zh)
KR (1) KR20120090994A (zh)
CN (1) CN102550076A (zh)
AU (1) AU2010302182A1 (zh)
BR (1) BR112012006659A2 (zh)
CA (1) CA2774684A1 (zh)
IN (1) IN2012DN02530A (zh)
MX (1) MX2012003585A (zh)
RU (1) RU2012111261A (zh)
WO (1) WO2011039970A1 (zh)
ZA (1) ZA20120215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601A (zh) * 2012-07-19 2012-1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Td lte-a***中移动终端与中继节点混合载波协作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82068B2 (ja) 2009-10-01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中継局、中継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10530430B2 (en) * 2011-04-24 2020-01-07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Doppler midamble signa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JP5736998B2 (ja) * 2011-06-20 2015-06-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リピータ装置およびリピータ装置の中継制御方法
US20140192705A1 (en) * 2011-06-20 2014-07-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ective Relaying in a Network Node
CN102843701B (zh) * 2011-06-21 2018-02-13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网络中的中继部署方法和设备
JP2013030908A (ja) * 2011-07-27 2013-02-07 Kyocera Corp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649307B1 (en) * 2011-08-02 2014-02-11 Xilinx,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with modes for single carrier and spatial and frequency multiplexing
US9265047B2 (en) 2012-04-04 2016-0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cedures to activate opportunistic relays
CN104521267B (zh) * 2012-08-13 2018-10-09 索尼公司 通信控制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JP5689101B2 (ja) * 2012-10-24 2015-03-25 ソフトバンク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フェムトセル基地局、通信品質確認方法、および通信品質確認プログラム
US9419750B2 (en) * 2013-06-05 2016-08-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LOS wireless backhaul uplink communication
CN105284137A (zh) * 2013-06-11 2016-01-27 德国电信股份公司 用于增强移动通信网络与多个机器型通信装置之间的机器型通信的方法
EP3829079B1 (en) * 2013-06-25 2022-11-02 Andrew Wireless Systems GmbH Method in a repeater system
US9210690B2 (en) 2013-08-08 2015-12-08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itial synchronization and collision avoidance i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without network coverage
US9735930B2 (en) * 2014-05-02 2017-08-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 secondary network node for handling packet retransmissions
DE102014221956A1 (de) * 2014-10-28 2016-05-1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Fahrzeug,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m für einen Relay-Sendeempfänger und eine Netzwerkkomponente
US10667287B2 (en) 2015-08-21 2020-05-2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621418B2 (en) * 2015-09-11 2017-04-11 T-Mobile U.S.A., Inc. Automatic network node relay link configuration tool
US11139884B1 (en) * 2015-12-08 2021-10-05 Sprint Spectrum L.P. 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wireless relay backhaul traffic among carriers based on whether traffic is control-plane with relay base station or rather user-plane with relay-served device
JP2019071505A (ja) * 2016-03-02 2019-05-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制御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EP3494724B1 (en) * 2016-08-03 2024-06-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dio node, wireless device,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09845147B (zh) 2016-11-03 2021-04-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19667A1 (zh) * 2016-12-27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相关设备及***
US10644827B2 (en) * 2017-04-06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 switching between waveforms on downlink
US10419077B1 (en) 2018-03-28 2019-09-17 Google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via a mobile rela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1472A (zh) * 2007-01-12 2007-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双向异构广播网
CN101026574A (zh) * 2007-01-16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固定台设备及信号发送方法
CN101151825A (zh) * 2005-03-31 2008-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JP2008211345A (ja) * 2007-02-23 2008-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中継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8650A (en) 1997-01-21 1999-11-02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GB9715510D0 (en) 1997-07-24 1997-10-01 F2 Chemicals Limited Preparation of fluorinated compounds
ES2293698T3 (es) 1997-11-10 2008-03-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partimento de ranuras en un canal de acceso.
JPH11331063A (ja) * 1998-05-15 1999-11-30 Toshiba Corp マルチモード移動通信中継装置
AU6900400A (en) * 1999-08-10 2001-03-05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Translating repeater system with improved backhaul efficiency
US7215964B2 (en) * 2003-06-06 2007-05-08 Nokia Corporation Asymmetric radio access network,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at high data rates
JP4676722B2 (ja) 2004-07-22 2011-04-2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荷重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US8073061B2 (en) 2004-09-29 2011-12-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RE45171E1 (en) 2005-03-14 2014-09-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077692B2 (en) * 2005-05-20 2011-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4611842B2 (ja) 2005-08-24 2011-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リピータ装置
US8396041B2 (en) * 2005-11-08 2013-03-12 Microsoft Corporation Adapting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to varying conditions
UA94482C2 (ru) * 2006-10-03 2011-05-10 Квелкомм І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Передача синхронизации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WO2008050425A1 (fr) * 2006-10-25 2008-05-02 Fujitsu Limited Station de base radio, station relais, système de communication radio, et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radio
GB0700801D0 (en) * 2007-01-16 2007-02-21 Nortel Networks Ltd Shared radio backhaul system
KR100973670B1 (ko) * 2007-03-21 2010-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 방식의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 링크 운용장치 및 방법
WO200901476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Teenay Wireless, Inc. A multi-tier backhaul network system with traffic differentiation and advance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therefor
US8228853B2 (en) * 2008-02-01 2012-07-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rving base station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090203310A1 (en) * 2008-02-12 2009-08-1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uperposition transmission and detection of access and backhaul signals
WO2009150991A1 (ja) * 2008-06-12 2009-1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方法
US8798526B2 (en) * 2008-06-27 2014-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d processing signals from a source station and relay stations
KR101511786B1 (ko) 2008-06-30 2015-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주파수 분할 이중 중계국을 포함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이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자원의 이용 방법
US9078270B2 (en) * 2008-07-03 2015-07-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portunistic relay schedu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374746B1 (en) * 2008-07-07 2016-06-21 Odyssey Wireless, Inc. Systems/methods of spatial multiplexing
US8509324B2 (en) * 2008-07-08 2013-08-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ucing PAPR of an OFDM signal
US8509161B2 (en) * 2008-08-11 2013-08-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FDMA and SC-FDMA switching
US8548383B2 (en) * 2008-08-27 2013-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wer spectrum density contro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077531B2 (en) * 2008-09-25 2015-07-07 Lg Electronics In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nd channel information feedback for relay
EP2352249B1 (en) * 2008-10-31 2019-03-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pro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68047A2 (en) * 2008-12-11 2010-06-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performed by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64946B2 (en) * 2008-12-31 2012-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APR reduction in SC-FDMA systems
JP5567601B2 (ja) * 2009-02-17 2014-08-06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中継器と基地局との間のデータ送受信方法
US8547896B2 (en) * 2009-02-18 2013-10-01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for a relay node and relay node using the method
US8780784B2 (en) * 2009-05-29 2014-07-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relay node on backhaul uplink
EP2443860B1 (en) * 2009-06-18 2014-04-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load information among nodes in a radio system in MAC control elements
US8774253B2 (en) 2009-07-28 2014-07-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relay device and wireless relay method
WO2011018722A1 (en) * 2009-08-14 2011-02-17 Nokia Corporation Flexible ways to indicate downlink/uplink backhaul subframe configurations in a relay system
AU2010296564A1 (en) 2009-09-18 2012-04-05 Sony Corporation Relay station, relay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670396B2 (en) * 2009-09-29 2014-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transmit diversity
JP5482068B2 (ja) 2009-10-01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中継局、中継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9247203B2 (en) * 2011-04-11 2016-01-26 Intel Corporation Object of interest based image process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1825A (zh) * 2005-03-31 2008-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001472A (zh) * 2007-01-12 2007-07-18 清华大学 一种双向异构广播网
CN101026574A (zh) * 2007-01-16 2007-08-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固定台设备及信号发送方法
JP2008211345A (ja) * 2007-02-23 2008-09-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中継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9601A (zh) * 2012-07-19 2012-10-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Td lte-a***中移动终端与中继节点混合载波协作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71304B1 (en) 2018-01-17
EP2471304A1 (en) 2012-07-04
RU2012111261A (ru) 2013-09-27
JP5482068B2 (ja) 2014-04-23
MX2012003585A (es) 2012-04-19
WO2011039970A1 (en) 2011-04-07
US10136334B2 (en) 2018-11-20
US20190053070A1 (en) 2019-02-14
KR20120090994A (ko) 2012-08-17
US10785659B2 (en) 2020-09-22
EP2471304A4 (en) 2014-07-02
JP2011077987A (ja) 2011-04-14
IN2012DN02530A (zh) 2015-08-28
BR112012006659A2 (pt) 2016-05-03
US20160037358A1 (en) 2016-02-04
AU2010302182A1 (en) 2012-04-19
US9184825B2 (en) 2015-11-10
CA2774684A1 (en) 2011-04-07
ZA201202157B (en) 2012-10-31
US20120176962A1 (en) 201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0076A (zh) 中继站、中继方法、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装置
EP345461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of a relay node in a backhaul subframe
EP2417710B1 (en) Design of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for advanced relay operation
EP1796316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action change gap interval in a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US20110164549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18722A1 (en) Flexible ways to indicate downlink/uplink backhaul subframe configurations in a relay system
US869931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s by using a preset frame struct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484797A (zh) 中继站、中继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CN102742210A (zh) 减轻控制信道干扰
US8811263B2 (en) Method for sending an uplink control signal o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EP228821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a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of a relay node in a backhaul subframe
CN101895854B (zh) 一种实现中继链路控制格式指示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KR101513512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이종 서브프레임간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