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1305A -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11305A
CN102511305A CN2011104021893A CN201110402189A CN102511305A CN 102511305 A CN102511305 A CN 102511305A CN 2011104021893 A CN2011104021893 A CN 2011104021893A CN 201110402189 A CN201110402189 A CN 201110402189A CN 102511305 A CN102511305 A CN 102511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enium
culture medium
concentration
strain
selenium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21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林喜
胡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e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e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e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e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4021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11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11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13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根据食用菌菌种选择适应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接入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得到初始菌悬液;( 2 )将培养基与硒源混合配制成梯度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食用菌菌种接种到灭菌处理后的耐硒培养基上按照硒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按照常用的食用菌菌种培养方式逐一硒浓度进行耐硒培养;( 3 )根据步骤( 2 )得到的食用菌的最佳耐受硒浓度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进行连续转接培养,并确定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即得到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经过食用菌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对培养基中的硒含量的耐受性大幅提高。

Description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硒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指一种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人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硒蛋白P等多达23种功能蛋白的活性中心,具有以下功效:(1)清除体内过氧化物、自由基,保护细胞结构与功能不受干扰与损害,延缓衰老;(2)加速致癌物质的代谢,促进DNA损伤修复,降低癌症发病率;(3)拮抗体内有毒物质,降低其毒性,有效保护肝脏;(4)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硒的严重缺乏会直接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其中克山病最早发现与70年代的黑龙江克山县,是以心脏呈不同程度的扩张,严重时呈球形,心肌有散在不同程度的坏死灶及斑痕区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病;大骨节病是以骨关节增粗、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地方病。
土壤缺硒是全世界广泛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湖北恩施有世界硒都之称,陕西紫阳也是一个富硒区,但是我国存在一个从东北黑龙江省一直延伸到西南云南省的低硒带,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72%。在这些低硒区,农作物等食物的生长过程中无法从土壤中获取充足的硒,从而形成食物链的普遍缺硒状态,因此这些区域的人体内也处于缺硒的状态,研究显示中国人均日摄入硒的总量约为35μg,显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硒日摄入量50-200μg。因此,补充硒的有效摄入成为我国低硒地区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食用菌因其具有繁殖时间短、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等特点,同时具有传统的保健功能,而且对硒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对其进行富硒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专利主要集中在对食用菌的富硒营养强化、作为直接食用的农产品进行开发,如:富硒秀珍菇菌粉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610135227.2)、富硒双孢菇的工厂化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910067431.9),尚未开展任何将食用菌作为高硒载体、作为食品、保健品的添加剂的形式进行开发。目前有两项专利在菌种的富硒驯化上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富硒香菇菌种驯化与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10300.2)、富硒桑黄菌菌种驯化、栽培、富集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710011014.3),但是其只经过简单的两级驯化,其目的也不是获取最大耐硒浓度的菌种,而且利用以上两种专利中的简单两级驯化方法并不能获得高硒耐受性菌种。本发明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进而获取高硒食用菌材料,为开发更丰富、更有效的补硒产品提供优质的材料。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食用菌菌种选择适应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接入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得到初始菌悬液;
(2)将培养基与硒源混合配制成梯度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食用菌菌种接种到灭菌处理后的耐硒培养基上按照硒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按照常用的食用菌菌种培养方式逐一硒浓度进行耐硒培养;首次耐硒培养使用的菌悬液为初始菌悬液,耐硒培养得到的菌悬液为下一硒浓度进行耐硒培养使用的菌悬液,依次类推;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且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在预定阈值内时,停止耐硒培养,并确定食用菌的最佳耐受硒浓度为前一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
(3)根据步骤(2)得到的食用菌的最佳耐受硒浓度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进行连续转接培养,并确定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即得到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使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大于前一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且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小于当前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然后以调整硒浓度后的耐硒培养基按照步骤(2)的方法继续进行耐硒培养。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是根据预定阈值或预定阈值的整数倍数进行调整,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为当前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减去预定阈值或预定阈值的整数倍数后的硒浓度。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是根据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进行调整,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为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的平均值。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适应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PDA综合培养基每100ml定容培养基中,所用原料为:马铃薯20g,葡萄糖2g,琼脂1.5g,MgSO4·7H2O 0.15g,KH2PO40.3g,VB1 0.001g,pH调至6.0。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所述PDA综合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包括先将应加入的马铃薯与蒸馏水混匀,保持沸腾30分钟后过滤,加入其他原料并充分混合后定容至所需体积的步骤。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硒源选自***钠、硒酸钠或富硒酵母粉。
优选的,所述方法步骤(3)中进行连续转接培养时,出现以下情形:
a)菌种无法生长;
b)菌种生长周期差异明显;
c)菌种生物量差别明显;
d)菌株明显变色;
则判断不满足耐硒性状稳定的条件;否则认为耐硒性状稳定。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获得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后将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菌种接入到含最佳耐硒浓度的含硒PDA综合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菌种保存的步骤。
所述的预定阈值为根据食用菌耐硒培养的需要和其他因素确定的硒浓度变异的值,可以是恒定的值,也可以是变动的值,如递归减小的值。
具体的,本发明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将食用菌菌种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PDA综合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
(2)将硒源与PDA综合培养基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混合,制作成由低(一级)到高(N级)的系列浓度梯度的含硒培养基,然后灭菌;
(3)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1培养的试管菌种接入步骤2制备的一级含硒培养基中,进行食用菌菌种一级耐硒培养;
(4)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3培养的一级耐硒菌种接入步骤2制备的二级含硒培养基中,进行食用菌菌种二级耐硒培养;
(5)依此类推,直至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1)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对照组的一倍以上;(2)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对照组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3)菌株明显变色;则停止耐硒培养;
(6)将出现步骤5中抑制现象的培养基硒浓度和出现步骤5中抑制现象的前一硒浓度的中值硒浓度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7)重复步骤5和6,直至找到食用菌菌种的最佳耐硒浓度;
(8)在最佳耐硒浓度下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连续转接3次,保证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
(9)将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菌种接入到含最佳耐硒浓度的含硒PDA综合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菌种保存。
所述高硒耐受性菌种是指该菌种经过逐级耐硒培养,直到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所获得的菌种:(1)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对照组的一倍以上;(2)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对照组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3)菌株明显变色。所述对照组通常采用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
所述PDA综合培养基配方为:每100ml定容培养基中,所用原料为:马铃薯20g,葡萄糖2g,琼脂1.5g,MgSO4·7H2O 0.15g,KH2PO4 0.3g,VB1 0.001g,pH调至6.0;所述PDA综合培养基配置方法是:先将应加入的马铃薯与蒸馏水混匀,保持沸腾30分钟后过滤,加入其他原料并充分混合后定容至所需体积。
所述硒源是指***钠、硒酸钠或富硒酵母粉。所述耐硒性状稳定是指在转接3次的过程中,未出现以下情形:(1)菌种无法生长;(2)菌种生长周期差异明显;(3)菌种生物量差别明显;(4)菌株明显变色。
本发明判断不进行耐硒培养的标准是通过食用菌菌种生长是否出现明显抑制现象来进行的。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明显抑制现象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1)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对照组的一倍以上;(2)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对照组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3)菌株明显变色。
另外还需要判断高硒耐受性食用菌菌种的稳定性情况,申请人确定耐硒性状稳定按照以下标准:在转接3次的过程中,未出现以下情形:(1)菌种无法生长;(2)菌种生长周期差异明显;(3)菌种生物量差别明显;(4)菌株明显变色。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大幅提高食用菌的高硒耐受性:经过食用菌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对培养基中的硒含量的耐受性大幅提高,一般是对照状态的3-5倍;
2、大幅提高食用菌中的硒含量:经过食用菌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其富集硒的能力大幅提高,体内的总硒含量可达对照组的10倍以上,其中以硒代蛋氨酸为主;
3、大幅缩短食用菌液体深层培养的生长周期:经过食用菌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生长周期缩短至对照组的2/3-1/2;
4、可生产高硒材料:通过食用菌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可获得高硒材料,一般菌种的高硒含量可达1000毫克/千克(干重)以上,而灵芝的高硒含量可达10000毫克/千克(干重)以上。这些高硒材料可作为食品、保健品的优质硒源添加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作进一步调整,未说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1获取灵芝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步骤
(1)高硒耐受性灵芝菌种的制备:
1)从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购买灵芝菌种(编号:5.653)。
2)将灵芝菌种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PDA综合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
3)将***钠(Na2SeO3)与PDA综合培养基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混合,制作Na2SeO3含量为2、20、50、100、200、400、600、800、1000mg/L的系列浓度梯度的含硒培养基,然后灭菌备用。
4)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2培养的试管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灵芝菌种一级耐硒培养。
5)一级耐硒培养完成后,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4培养的一级耐硒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灵芝菌种二级耐硒培养。
6)依此类推,直至灵芝菌种在20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出现生长缓慢、生物量显著降低、变色等明显抑制现象,停止耐硒培养。
7)以抑制浓度200mg/L和前一浓度100mg/L的中值硒浓度15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8)将在20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生长的灵芝菌种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15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一级优化培养。
9)一级优化培养完成后,将步骤8培养的一级优化灵芝菌种接入175mg/L(步骤8中的硒浓度与抑制浓度的中值硒浓度)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二级优化培养。
10)在步骤9中,灵芝菌种出现如步骤6中的抑制现象,停止培养。
11)以步骤9中的硒浓度与步骤7中的硒浓度的中值浓度16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12)将步骤9中生长的灵芝菌种接入到步骤11中的灭菌含硒培养基中,生长正常,可作为该灵芝菌种的最佳耐硒浓度。
13)在160mg/L含硒培养基下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12中生长的菌种连续转接3次,保证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
14)将步骤13中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灵芝菌种接入到160mg/L含硒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灵芝菌种保存。
(2)高硒耐受性灵芝菌种的应用:
将上述获得的高硒耐受性灵芝菌种与未经过高硒耐受性培养的同一灵芝菌种逐级接入到灭菌处理后的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mg/L***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富硒培养,监测其生长规律,并检测成熟灵芝菌丝体中的硒含量。
(3)实施效果:
灵芝高硒耐受性提高:经过灵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对培养基中的硒含量的耐受性可达1200mg/L,是对照状态的3倍。
灵芝硒含量提高:经过灵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其富集硒的能力大幅提高,体内的总硒含量在最高耐硒度(1200mg/L)条件下可达对照组中最高总硒含量的10倍以上,其中硒存在的形态以硒代蛋氨酸为主。
大幅缩短灵芝液体深层培养的生长周期:经过灵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生长周期缩短至对照组的1/2。
可生产高硒材料:通过灵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可获得灵芝高硒材料,最高硒含量可达18000毫克/千克(干重)以上,且以安全有效的有机硒存在,可作为食品、保健品的优质硒源添加剂。
实施例2:获取云芝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步骤
(1)高硒耐受性云芝菌种的制备:
1)从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购买云芝菌种(编号:5.48)。
2)将云芝菌种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PDA综合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
3)将硒酸钠(Na2SeO4)与PDA综合培养基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混合,制作Na2SeO4含量为2、20、50、100、200、400、600、800、1000mg/L的系列浓度梯度的含硒培养基,然后灭菌备用。
4)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2培养的试管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云芝菌种一级耐硒培养。
5)一级耐硒培养完成后,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4培养的一级耐硒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云芝菌种二级耐硒培养。
6)依此类推,直至云芝菌种在20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出现生长缓慢、生物量显著降低、变色等明显抑制现象,停止耐硒培养。
7)以抑制浓度200mg/L和前一浓度100mg/L的中值硒浓度15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8)将在20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生长的云芝菌种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15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一级优化培养。
9)一级优化培养完成后,将步骤8培养的一级优化云芝菌种接入175mg/L(步骤8中的硒浓度与抑制浓度的中值硒浓度)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二级优化培养。
10)在步骤9中,云芝菌种出现如步骤6中的抑制现象,停止培养。
11)以步骤9中的硒浓度与步骤7中的硒浓度的中值浓度16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12)将步骤9中生长的灵芝菌种接入到步骤11中的灭菌含硒培养基中,云芝菌种出现如步骤6中的抑制现象,停止培养。
13)以步骤11中的硒浓度与步骤7中的硒浓度的中值浓度13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14)将步骤12中生长的云芝菌种接入到步骤13中的灭菌含硒培养基中,生长正常,可作为该云芝菌种的最佳耐硒浓度。
15)在130mg/L含硒培养基下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14中生长的菌种连续转接3次,保证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
16)将步骤15中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云芝菌种接入到130mg/L含硒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云芝菌种保存。
(2)高硒耐受性云芝菌种的应用:
将上述获得的高硒耐受性云芝菌种与未经过高硒耐受性培养的同一云芝菌种逐级接入到灭菌处理后的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mg/L硒酸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富硒培养,监测其生长规律,并检测成熟云芝菌丝体中的硒含量。
(3)实施效果:
云芝高硒耐受性提高:经过云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对培养基中的硒含量的耐受性可达1000mg/L,是对照状态的3-4倍。
云芝硒含量提高:经过云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其富集硒的能力大幅提高,体内的总硒含量在最高耐硒度(1000mg/L)条件下可达对照组中最高总硒含量的8-12倍以上,其中硒存在的形态以硒代蛋氨酸为主。
大幅缩短云芝液体深层培养的生长周期:经过云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生长周期缩短至对照组的2/3。
可生产高硒材料:通过云芝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可获得云芝高硒材料,最高硒含量可达7000-9000毫克/千克(干重)以上,且以安全有效的有机硒存在,可作为食品、保健品的优质硒源添加剂。
实施例3:获取杏鲍菇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步骤
(1)高硒耐受性杏鲍菇菌种的制备:
1)从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杏鲍菇菌种(编号:5.775)。
2)将杏鲍菇菌种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PDA综合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
3)将***钠(Na2SeO3)与PDA综合培养基按照一定的配比进行混合,制作Na2SeO3含量为2、20、50、100、150、200、300、400mg/L的系列浓度梯度的含硒培养基,然后灭菌备用。
4)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2培养的试管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杏鲍菇菌种一级耐硒培养。
5)一级耐硒培养完成后,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4培养的一级耐硒菌种接入步骤3制备的2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杏鲍菇菌种二级耐硒培养。
6)依此类推,直至杏鲍菇菌种在15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出现生长缓慢、生物量显著降低、变色等明显抑制现象,停止耐硒培养。
7)以抑制浓度150mg/L和前一浓度100mg/L的中值硒浓度120mg/L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培养浓度。
8)将在10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生长的杏鲍菇菌种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接入经灭菌处理后的120mg/L的含硒培养基中,进行优化培养,生长正常,可作为该杏鲍菇菌种的最佳耐硒浓度。
9)在120mg/L含硒培养基下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步骤9中生长的菌种连续转接3次,保证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
10)将步骤9中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杏鲍菇菌种接入到90mg/L含硒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杏鲍菇菌种保存。
(2)高硒耐受性杏鲍菇菌种的应用:
将上述获得的高硒耐受性杏鲍菇菌种与未经过高硒耐受性培养的同一杏鲍菇菌种逐级接入到灭菌处理后的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mg/L  硒酸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深层发酵富硒培养,监测其生长规律,并检测成熟杏鲍菇菌丝体中的硒含量。
(3)实施效果:
杏鲍菇高硒耐受性提高:经过杏鲍菇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对培养基中的硒含量的耐受性可达800mg/L,是对照状态的4-5倍。
杏鲍菇硒含量提高:经过杏鲍菇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其富集硒的能力大幅提高,体内的总硒含量在最高耐硒度(800mg/L)条件下可达对照组中最高总硒含量的10倍以上,其中硒存在的形态以硒代蛋氨酸为主。
大幅缩短杏鲍菇液体深层培养的生长周期:经过杏鲍菇菌种的高硒耐受性培养后,其在液体深层培养的状态下,生长周期缩短至对照组的1/2。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 一种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食用菌菌种选择适应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接入培养基中进行试管菌种培养得到初始菌悬液;
(2)将培养基与硒源混合配制成梯度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将食用菌菌种接种到灭菌处理后的耐硒培养基上按照硒浓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按照常用的食用菌菌种培养方式逐一硒浓度进行耐硒培养;首次耐硒培养使用的菌悬液为初始菌悬液,耐硒培养得到的菌悬液为下一硒浓度进行耐硒培养使用的菌悬液,依次类推;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且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在预定阈值内时,停止耐硒培养,并确定食用菌的最佳耐受硒浓度为前一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
(3)根据步骤(2)得到的食用菌的最佳耐受硒浓度采用菌悬液接种方式,进行连续转接培养,并确定菌种的耐硒性状稳定,即得到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使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大于前一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且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小于当前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然后以调整硒浓度后的耐硒培养基按照步骤(2)的方法继续进行耐硒培养。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是根据预定阈值或预定阈值的整数倍数进行调整,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为当前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减去预定阈值或预定阈值的整数倍数后的硒浓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是根据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进行调整,当食用菌菌种生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
i)菌株生长周期延长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一倍以上;
ii)菌种生物量下降至前一硒浓度的耐硒培养基培养时的30%以下,甚至不生长;
iii)菌株明显变色;
当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差值大于预定阈值时,调整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为相邻批次耐硒培养基的硒浓度的平均值。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适应食用菌菌种生长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PDA综合培养基每100ml定容培养基中,所用原料为:马铃薯 20g,葡萄糖 2g,琼脂 1.5g,  MgSO4·7H2O 0.15g,KH2PO4 0.3g,VB1 0.001g,pH调至6.0。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所述PDA综合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包括先将应加入的马铃薯与蒸馏水混匀,保持沸腾30分钟后过滤,加入其他原料并充分混合后定容至所需体积的步骤。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硒源选自***钠、硒酸钠或富硒酵母粉。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3)中进行连续转接培养时,出现以下情形:
a) 菌种无法生长;
b) 菌种生长周期差异明显;
c) 菌种生物量差别明显;
d) 菌株明显变色;
则判断不满足耐硒性状稳定的条件;否则认为耐硒性状稳定。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获得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后将所获得的高硒耐受性菌种接入到含最佳耐硒浓度的含硒PDA综合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培养,并于-80 ℃甘油管中作为高硒耐受性菌种保存的步骤。
CN2011104021893A 2011-12-07 2011-12-07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Pending CN1025113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021893A CN102511305A (zh) 2011-12-07 2011-12-07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021893A CN102511305A (zh) 2011-12-07 2011-12-07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1305A true CN102511305A (zh) 2012-06-27

Family

ID=46282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21893A Pending CN102511305A (zh) 2011-12-07 2011-12-07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11305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0184A (zh) * 2012-11-22 2013-03-13 兴隆县庆旺富硒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 富含有机硒食用菌菌种及其制备方法、富含有机硒食用菌及其培植方法
CN104303825A (zh) * 2014-09-27 2015-01-28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富硒茶树菇栽培的方法
CN108605654A (zh) * 2017-01-12 2018-10-02 湖南奇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驯化筛选富硒蕈菌菌种的方法
CN108611277A (zh) * 2017-01-12 2018-10-02 湖南奇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富硒蕈菌菌种、富硒蕈菌及其培育方法
CN115500204A (zh) * 2022-05-09 2022-12-23 江苏中农科食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含有机硒食用菌培育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9177A (zh) * 2001-01-17 2001-08-2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含有高生物量的富硒酵母及其生产方法
CN101496484A (zh) * 2008-01-31 2009-08-05 马俊生 富硒香菇菌种驯化与栽培方法
CN101810101A (zh) * 2010-04-26 2010-08-25 金勇� 富硒黑木耳的生产方法
CN102138440A (zh) * 2011-03-31 2011-08-03 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 富硒食用菌生产方法及培养基配方
CN102177809A (zh) * 2010-12-09 2011-09-14 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硒酵母进行均匀富硒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9177A (zh) * 2001-01-17 2001-08-2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含有高生物量的富硒酵母及其生产方法
CN101496484A (zh) * 2008-01-31 2009-08-05 马俊生 富硒香菇菌种驯化与栽培方法
CN101810101A (zh) * 2010-04-26 2010-08-25 金勇� 富硒黑木耳的生产方法
CN102177809A (zh) * 2010-12-09 2011-09-14 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 利用硒酵母进行均匀富硒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CN102138440A (zh) * 2011-03-31 2011-08-03 上海高榕食品有限公司 富硒食用菌生产方法及培养基配方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邵晨光等: "香菇菌富硒液体发酵条件的优选试验", 《中国医药导报》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0184A (zh) * 2012-11-22 2013-03-13 兴隆县庆旺富硒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 富含有机硒食用菌菌种及其制备方法、富含有机硒食用菌及其培植方法
CN102960184B (zh) * 2012-11-22 2015-02-11 兴隆县庆旺富硒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富含有机硒平菇的培植方法
CN104303825A (zh) * 2014-09-27 2015-01-28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一种富硒茶树菇栽培的方法
CN108605654A (zh) * 2017-01-12 2018-10-02 湖南奇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驯化筛选富硒蕈菌菌种的方法
CN108611277A (zh) * 2017-01-12 2018-10-02 湖南奇硒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富硒蕈菌菌种、富硒蕈菌及其培育方法
CN115500204A (zh) * 2022-05-09 2022-12-23 江苏中农科食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富含有机硒食用菌培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97275A (zh) 富硒蛹虫草培养方法
CN104164367B (zh) 一种干蚕蛹虫草及其培养方法
CN107043280A (zh) 一种生物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1314A (zh) 培育富硒北冬虫夏草的方法
CN102703342B (zh) 贝莱斯芽孢杆菌zj20菌株及其液体制剂
CN102511305A (zh) 培育食用菌高硒耐受性菌种的方法
CN102150530A (zh) 富有机硒番茄及其生产方法
CN102511303A (zh) 杏鲍菇的高硒液体培养方法
CN105981581B (zh) 一种蝉花的人工培养方法
CN108401794A (zh) 一种天麻蜜环菌液体菌种生产方法及栽培种专用培养基
CN104303825B (zh) 一种富硒茶树菇栽培的方法
CN106929463A (zh) 一种耐高温野生香菇菌种人工驯化方法
CN102940298A (zh) 一种金针菇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
CN108551993A (zh) 一种提高火龙果产量的种植方法
CN104830707B (zh) 一种源于象草的内生鞘氨醇单胞菌及其用途
CN104311256A (zh) 一种用工业***制作的香菇栽培基质
CN104030843B (zh) 一种添加啤酒花渣的蛹虫草子实体培养基
CN105255762A (zh) 一种用于土壤调理的微生态制剂
CN103210787B (zh) 蛹虫草菌株、蛋化虫草及其培养方法与应用
CN1935978A (zh) 鲜鸡蛋培育虫草食用菌方法
CN114729297B (zh) 一种异养培养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的方法
KR20140002444A (ko) 유산균 배양용 배지
CN103299823A (zh) 一种灵芝液体发酵菌丝体提高产量及微量元素富集的方法
CN107646523A (zh) 一种富硒平菇的栽培方法
CN107027516A (zh) 一种富硒蝉花虫草、其培养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