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05311B -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05311B
CN102505311B CN 201110386277 CN201110386277A CN102505311B CN 102505311 B CN102505311 B CN 102505311B CN 201110386277 CN201110386277 CN 201110386277 CN 201110386277 A CN201110386277 A CN 201110386277A CN 102505311 B CN102505311 B CN 1025053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yarn
carrier
needle
stri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38627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05311A (zh
Inventor
袁新林
徐艳华
李熠
王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 20111038627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053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05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05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05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053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其通过在两表面层结构之间通过设置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的横列连接纱和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的纵行连接纱而编织成一体,由此可知,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两个表面层结构之间只有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连接纱、或只有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连接纱,因此织物厚度方向不够稳定,抗织物平面外的压缩、冲击的性能低,导致该结构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所述织物结构中的四组连接纱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以满足复合材料制作中对增强结构的弯曲、剪切等的需要。

Description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属于纺织面料领域。
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专利号5395684)所述纬编间隔针织结构,是常见的一种间隔针织结构,其连接两个表面层的纱线在线圈横列方向分布。公开号为CN1570240A的中国专利所述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比普通间隔针织结构增加了平直的经纱和纬纱,大大提高了间隔针织物的表面层结构的力学性能,其连接两个表面层的纱线在线圈纵行方向分布,同时由于对连接纱的编织性能要求的降低,可用编织性能较差的高性能纱线作为连接纱,提高了间隔针织物厚度方向的力学性能。专利号为ZL200920256061.9的中国专利所述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比上述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在两个针织结构的表面层之间又增加了一组在纵行方向分布的连接纱,使得织物结构对称性、厚度方向的稳定性、抗织物平面外的压缩、冲击的性能均有所提高。
但现有的这些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和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编织技术,在双轴向增强纬编针织结构的两个表面层之间都只有在线圈横列方向分布的连接纱、或只有在线圈纵行方向分布的连接纱,使得厚度方向的稳定性不够,抗织物平面外的压缩、冲击的性能低,导致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包括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该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通过设置于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之间的、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的横列连接纱和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的纵行连接纱连接成一整体,以解决由于织物的两个表面层之间只有在线圈横列方向分布的连接纱、或只有在线圈纵行方向分布的连接纱,织物厚度方向稳定性不够,抗织物平面外的压缩、冲击的性能低,导致该结构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将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包括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前表面层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前组纬纱以及前组经纱,后表面层结构包括后纬平针地组织、后组纬纱以及后组经纱,前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内衬入前组经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的后沉降弧内则衬入后组经纱,另前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衬入前组纬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则衬入后组纬纱,且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通过纵行连接纱连接,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的每一线圈横列均与后纬平针地组织相对应的线圈横列通过横列连接纱编织成一体。
所述横列连接纱包括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且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皆分别通过横向地交替绕接前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横列的相邻两线圈和后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横列的相邻两线圈实现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连接。
所述的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交错设置。
所述纵行连接纱包括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且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皆由呈S形的基本单元组成,同时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关于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皆分别通过交替衬入前沉降弧和后沉降弧实现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连接,且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皆分别构成与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相垂直的由S形基本单元组成的平面。
所述的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交替设置。
前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内皆衬入有前组经纱,同时该前纬平针地组织的每一线圈横列中也都衬入有前组纬纱,另后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的后沉降弧内皆衬入后组经纱,同时后纬平针地组织的每一线圈横列中也衬入后组纬纱;另外,所述前组纬纱位于前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和前组经纱之间,而后组纬纱位于后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和后组经纱之间。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之间设置有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的横列连接纱和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的纵行连接纱,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两个表面层结构之间只有在线圈横列方向分布的连接纱、或只有在线圈纵行方向分布的连接纱,因此织物厚度方向稳定性不够,抗织物平面外的压缩、冲击的性能低,导致该结构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的技术问题,同时本发明所述织物结构中的各连接纱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改变,以满足该结构的应用中对结构的弯曲、剪切等的需要。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织造上述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纱线***和后纱线***,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该导纱器导杆的一端与一可沿导轨移动的滑块连接,而导纱器导杆的另一端则穿过固定在导轨上的导杆滑套后通过导纱更换器交替地连接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且导纱器导杆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均包括纬纱导纱器、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
所述导纱更换器包括用于交换拨动针织纱导纱器、横列连接纱导纱器的导纱器更换拨片以及用于交换地磁吸针织纱导纱器或者横列连接纱导纱器的磁性材料元件;所述导纱器导杆开设导纱器更换滑槽,所述导纱器更换拨片通过销钉定位安装在导纱器更换滑槽内,该导纱器更换拨片包括动力头以及工作头,所述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动力头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而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工作头则活动设置,且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工作头分别与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之间设置有相适配的凸块-凹槽结构;磁性材料元件套接在导纱器更换拨片与导杆滑套之间的导纱器导杆***,同时磁性材料元件固定安装在导轨上。
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该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该支撑滑杆上设置有滑杆滑套,而经纱导纱器组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且每一个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位于相邻两纵行连接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纬纱导纱器活动设置;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靠近导纱器导杆设置,而经纱导纱器组则远离导纱器导杆设置。
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上述的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来实现本发明所述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之间通过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的前横列连接纱、后横列连接纱和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的前纵行连接纱、后纵行连接纱对称连接成一整体,另外该装置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适用纱线面广,除常规纱外,还适用于高强高模纱线的编织,如玻璃纤维粗纱、玄武岩纤维粗纱、碳纤维粗纱等。
本发明的再一个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织造上述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分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而后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相互交换位置;(2)在步骤(1)中的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闭口位置时,分别把前组纬纱和后组纬纱分别对应地喂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3)将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且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分别喂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之间;(4)在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最大开口时,把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先后依次喂入前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和后针织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以集圈的方式先后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5)在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后,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织床织针的针钩里以完成前纬平针地组织或者后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横列的编织。
由此知,本发明所述的编织方法灵活,经纱导纱器、纬纱导纱器和纵行连接纱导纱器根据结构变化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工作状态和穿纱方式,以及改变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编织顺序、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的距离,能生产出不同连接密度、不同连接方式、不同织物厚度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图1  本发明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  本发明所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5  本发明所述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侧视图;
图6是图5中的导纱器更换拨片结构示意图;
图7  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8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9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0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1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2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3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4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5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6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7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8 编织过程示意图;
图19 编织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包括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前表面层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1、前组纬纱3以及前组经纱2,后表面层结构包括后纬平针地组织1’、后组纬纱3’以及后组经纱2’,前纬平针地组织1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5内衬入前组经纱2,而后纬平针地组织1’相邻两线圈纵行的后沉降弧5’内则衬入后组经纱2’,另前纬平针地组织1的线圈横列6中衬入有前组纬纱3,而后纬平针地组织1’的线圈横列6’中则衬入后组纬纱3’,前纬平针地组织1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5内皆衬入前组经纱2,同时该前纬平针地组织1的每一线圈横列6中也都衬入前组纬纱3,而后纬平针地组织1’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后沉降弧5’内则衬入后组经纱2’,而后纬平针地组织1’的每一线圈横列6’中也都衬入后组纬纱3’,且前组纬纱3位于前纬平针地组织1的线圈横列6和前组经纱2之间,而后组纬纱3’位于后纬平针地组织1’的线圈横列6’和后组经纱2’之间,所述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通过设置于前纬平针地组织1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之间的前横列连接纱7、后横列连接纱7’、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编织成一体,另前横列连接纱7、后横列连接纱7’在线圈横列方向上分布,而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在线圈纵行方向上分布,由此可知本发明所述的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呈双轴向对称,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前横列连接纱7、后横列连接纱7’、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衬入前纬平针地组织1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之间的分布,实现织物厚度方向稳定性的调整。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纱线***13和后纱线***13’,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12,该导纱器导杆12两侧有导纱器更换滑槽,导纱器导杆12的导纱器更换滑槽内通过销钉定位安装一导纱器更换拨片22,该导纱器更换拨片22可以绕销钉进行旋转运动,该导纱器更换拨片22包括动力头以及工作头,所述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动力头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而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工作头则活动设置,且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工作头分别与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之间设置有相适配的凸块-凹槽结构;使用时,可以通过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动力头手动拨至后位和前位,通过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工作头分别与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之间设置有相适配的凸块-凹槽结构(附图中,将凸块设置在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工作头,而将凹槽开设在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上;反之,亦行),分别带动针织纱导纱器8或者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而导纱器导杆12的另一端则与一可沿导轨14移动的滑块15连接,且该导纱器导杆12的杆体上套接有导杆滑套16,导轨14左端固定安装永久磁铁21等采用磁性材料制作的元件,所述导纱器导杆12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包括纬纱导纱器9或9’、经纱导纱器组10或10’以及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11或11’,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11或11’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17或17’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该支撑滑杆17或17’上设置有滑杆滑套18或18’,而经纱导纱器组10或10’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每一个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位于相邻两纵行连接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纬纱导纱器9或9’活动设置,可手动控制其平行针床左右移动,另外,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11或11’靠近导纱器导杆12设置,而经纱导纱器组10或10’则远离导纱器导杆12设置。
其中,为介绍该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的方便,将位于前针床上方的纬纱导纱器、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分别对应地表述为前纬纱导纱器9、前经纱导纱器10以及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而位于后针床上方的纬纱导纱器、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则分别对应地表述为后纬纱导纱器9’、后经纱导纱器10’以及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
使用时,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将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沿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皆分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则当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到达编织区域后,分别由前纱线***13和后纱线***13’确保它们在正确的针距位置。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分别将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沿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皆分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当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到达编织区域后,分别由前纱线***13和后纱线***13’确保它们在正确的针距位置;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分别通过支撑杆滑杆17、17’沿滑杆滑套18和18’前后移动交换它们的位置,从而处于闭合和开口两种状态;与此同时,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前组经纱2和前组经纱2’的作用下,带动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处于闭合状态,或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从而在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处于开口状态;前纬纱导纱器9和后纬纱导纱器9’在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处于闭口状态时,平行针床表面左右移动,分别把前组纬纱3和前组纬纱3’垫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在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处于最大开口状态时,拨动导纱器更换拨片22,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或针织纱导纱器8在导纱器更换拨片22的带动下,随导纱器导杆12进入和退出经纱及连接纱开口,沿针床齿口平行移动,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把前横列连接纱7和后横列连接纱7’依次喂入前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和后针织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以集圈的方式完成前横列连接纱7和后横列连接纱7’的衬入,以及针织纱导纱器8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床织针的针钩里以分别完成前纬平针地组织1或者后纬平针地组织线1’圈横列的编织。
另外,改变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的工作状态(交换位置或不交换位置)及它们的穿纱状态(穿纱、不穿纱或部分穿纱),以及前针床和后针床的编织顺序、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编织方式(成圈或集圈)、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的距离,能生产出不同连接密度、不同连接方式、不同织物厚度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变化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都分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而后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相互交换位置;(2)在步骤(1)中的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闭口位置时,分别把前组纬纱和后组纬纱分别对应地喂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3)将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且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分别喂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之间;(4)在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最大开口时,把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依次喂入前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和后针织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以集圈的方式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5)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后,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织床织针的针钩里以完成前纬平针地组织或者后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横列的编织。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运用本发明所述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以获得本发明所述的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
1、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刚完成上一成圈循环的编织过程,处于最低位置。此时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分别处于最大开口位置,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也分别处于最大开口位置,其中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前面位置,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后面位置。机头三角座、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和针织纱导纱器8处于针床上导轨14所在的一侧,导纱器更换拨片22处于后位,前纬纱导纱器9和后纬纱导纱器9’处于针床上导轨14相对的一侧,它们都位于工作织针所形成的编织区域的外面。
2、第一次衬纬准备:如图8所示,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开始第一次交换位置,当它们处于闭口位置时停止,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的作用下,分别跟随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移动,也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都处于垂直状态,为第一次衬纬做好准备。
3、第一次衬纬:如图9所示,前纬纱导纱器9和后纬纱导纱器9’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分别把前组纬纱3和后组纬纱3’垫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针背下面。
4、第一次交换经纱导纱器的位置:如图10所示,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从闭口位置继续完成交换运动,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退回初始位置,当达最大开口位置时,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前面位置,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后面位置。
5、前横列连接纱衬入:导纱器更换拨片22拨至前位,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从导轨14所在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带动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进入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形成的开口里,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1)退圈:如图11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依次上升到集圈高度位置。
(2)垫纱: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又依次开始下降,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把前横列连接纱7垫到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内。
(3)集圈: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依次下降到最低点时,前横列连接纱7以集圈的方式衬入。
6、后横列连接纱衬入:当前横列连接纱衬入结束时,机头三角座、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都处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导纱器导杆12位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所形成的开口中。然后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往回移动,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形成的开口退出,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1)退圈:如图12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在步骤5中前针床余下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余下一隔一织针依次上升到集圈高度位置。
(2)垫纱: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又依次开始下降,横列连接纱导纱器8’把后横列连接纱7’垫到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内。
(3)集圈: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一隔一织针和后针床一隔一织针依次下降到最低点时,后横列连接纱7’以集圈的方式衬入。
当后横列连接纱衬入结束时,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都回到导轨14所在的一侧。
7、前针床第一横列的编织:导纱器更换拨片22拨至后位,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从导轨14所在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带动针织纱导纱器8进入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形成的开口里,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1)退圈:如图13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织针上升到最高位置,旧线圈19移到针杆上。
(2)垫纱: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织针开始下降,针织纱导纱器8把针织纱1垫到前针床织针的针钩内。
(3)脱圈、弯纱、成圈:如图14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前针床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脱到新弯成的线圈上,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新线圈20完全形成。
当前针床第一个横列编织完成时,机头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8都处于导轨14相对的一侧,导纱器导杆12位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所形成的开口中。
8、后针床第一横列的编织: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往回移动,针织纱导纱器8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形成的开口退出,完成如下的编织过程:
(1)退圈:如图15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上升到最高位置,旧线圈19’移到针杆上。
(2)垫纱: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开始下降,针织纱导纱器8把针织纱1’垫到前针床织针的针钩内。
(3)脱圈、弯纱、成圈:如图16所示,在机头三角座的作用下,后针床织针继续下降,旧线圈脱到新弯成的线圈上,当织针下降到最低点时,新线圈20’完全形成。
当后针床第一个横列编织完成时,机头三角座、针织纱导纱器8都回到导轨14所在的一侧。
9、第二次衬纬准备:如图17所示,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开始第二次交换位置,当它们处于闭口位置时停止,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的作用下,分别跟随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移动,也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前组经纱2和后组经纱2’与前纵行连接纱4和后纵行连接纱4’垂直状态,为第二次衬纬做好准备。
10、第二次衬纬:如图18所示,前纬纱导纱器9和后纬纱导纱器9’从机器导轨14一侧往导轨14相对的一侧回程移动,分别把前组纬纱3和后组纬纱3’垫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针背下面。
11、第二次交换经纱导纱器的位置:如图19所示,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从闭口位置继续完成交换运动,前经纱导纱器10和后经纱导纱器10’分别在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的作用下,分别在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上滑动而退回初始位置,当达最大开口位置时,前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前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前面位置,后纵行连接纱导纱器11’和后经纱导纱器10’处于机器后面位置。
12、前横列连接纱、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导纱器更换拨片22拨至前位,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从导轨14所在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然后回复,前针床织针与后针床织针分别完成与上述前横列连接纱衬入、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完全一样的编织过程,然后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回到导轨14所在的一侧的位置时。
13、前针床第二横列、后针床第二横列的编织:导纱器更换拨片22拨至后位,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从导轨14所在的一侧往编织区域移动,然后回复,前针床织针与后针床织针分别完成与上述前针床第一横列、后针床第一横列完全一样的编织过程。当机头三角座、导纱器导杆12回到导轨14所在的一侧的位置时,一个新的前针床线圈横列和一个新的后针床线圈横列已编织完成。这时,针织机所有的机构又回到初始位置,新的重复单元的编织又可开始进行。一个重复单元由前纬平针地组织1的两个线圈横列和后纬平针地组织1’两个线圈横列组成。

Claims (4)

1.一种用于织造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该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包括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前表面层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前组纬纱以及前组经纱,后表面层结构包括后纬平针地组织、后组纬纱以及后组经纱,前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内衬入前组经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的后沉降弧内则衬入后组经纱,另前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衬入前组纬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则衬入后组纬纱,且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通过纵行连接纱连接,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的每一线圈横列均与后纬平针地组织相对应的线圈横列通过横列连接纱编织成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机机架、前针床、后针床、设置于前针床上的前针床织针、设置于后针床上的后针床织针以及机头三角座,前针床和后针床的针槽中分别设置有前纱线***和后纱线***,所述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设置导纱器导杆,该导纱器导杆的一端与一可沿导轨移动的滑块连接,而导纱器导杆的另一端则穿过固定在导轨上的导杆滑套后通过导纱更换器交替地连接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且导纱器导杆的两侧对称地设置有两组分别位于前针床和后针床上方的导纱器,每组导纱器均包括纬纱导纱器、经纱导纱器组以及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更换器包括用于交换拨动针织纱导纱器、横列连接纱导纱器的导纱器更换拨片以及用于交换地磁吸针织纱导纱器或者横列连接纱导纱器的磁性材料元件;所述导纱器导杆开设导纱器更换滑槽,所述导纱器更换拨片通过销钉定位安装在导纱器更换滑槽内,该导纱器更换拨片包括动力头以及工作头,所述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动力头与旋转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连接,而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工作头则活动设置,且导纱器更换拨片的工作头分别与针织纱导纱器和横列连接纱导纱器之间设置有相适配的凸块-凹槽结构;磁性材料元件套接在导纱器更换拨片与导杆滑套之间的导纱器导杆***,同时磁性材料元件固定安装在导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横机纱线喂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在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上,且该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通过支撑滑杆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横机机架上,该支撑滑杆上设置有滑杆滑套,而经纱导纱器组则平行于针床方向水平安装于可沿纵行连接纱导纱器安装板前后移动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且每一个经纱导纱器的安装部位恰位于相邻两纵行连接纱导纱器间距相对应的经纱导纱器安装板上,另所述纬纱导纱器活动设置;所述纵行连接纱导纱器组靠近导纱器导杆设置,而经纱导纱器组则远离导纱器导杆设置。
4.一种用于织造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该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包括前表面层结构和后表面层结构,前表面层结构包括前纬平针地组织、前组纬纱以及前组经纱,后表面层结构包括后纬平针地组织、后组纬纱以及后组经纱,前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之间的前沉降弧内衬入前组经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相邻两线圈纵行的后沉降弧内则衬入后组经纱,另前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衬入前组纬纱,而后纬平针地组织的线圈横列中则衬入后组纬纱,且前纬平针地组织和后纬平针地组织通过纵行连接纱连接,所述前纬平针地组织的每一线圈横列均与后纬平针地组织相对应的线圈横列通过横列连接纱编织成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并且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分别喂到两枚织针之间,而后将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相互交换位置;(2)在步骤(1)中的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闭口位置时,分别把前组纬纱和后组纬纱分别对应地喂入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的针背下面;(3)将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从线圈纵行方向喂入编织区域,且前组经纱和后组经纱分别喂到前针床织针和后针床织针之间;(4)在前纵行连接纱和后纵行连接纱处于最大开口时,把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先后依次喂入前针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和后针织床一隔一织针的针钩里以集圈的方式先后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5)在完成前横列连接纱和后横列连接纱的衬入后,把针织纱喂入前针床织针或后针织床织针的针钩里以完成前纬平针地组织或者后纬平针地组织线圈横列的编织。
CN 201110386277 2011-11-29 2011-11-29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053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86277 CN102505311B (zh) 2011-11-29 2011-11-29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110386277 CN102505311B (zh) 2011-11-29 2011-11-29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05311A CN102505311A (zh) 2012-06-20
CN102505311B true CN102505311B (zh) 2013-07-31

Family

ID=46217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38627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05311B (zh) 2011-11-29 2011-11-29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053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2071B (zh) * 2014-12-02 2017-05-10 江南大学 筒形双轴向纬编三维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和设备
CN111705401B (zh) * 2020-06-15 2021-05-04 江南大学 一种横编三维内支撑结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5684A (en) * 1991-01-23 1995-03-07 Courtaulds Aerospace Limited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CN100406628C (zh) * 2004-04-29 2008-07-30 东华大学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201567419U (zh) * 2009-12-02 2010-09-01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CN101876120B (zh) * 2009-12-02 2011-08-17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95684A (en) * 1991-01-23 1995-03-07 Courtaulds Aerospace Limited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s
CN100406628C (zh) * 2004-04-29 2008-07-30 东华大学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201567419U (zh) * 2009-12-02 2010-09-01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CN101876120B (zh) * 2009-12-02 2011-08-17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05311A (zh) 201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7527B (zh) 多层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CN101876120B (zh)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
CN108018649B (zh) 绳绣面料的编织方法
CN102505311B (zh)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CN201395677Y (zh) 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CN101736515B (zh)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纱线喂入装置
CN2915903Y (zh) 经编机的成圈机构
CN208023190U (zh) 一种大隔距双针床经编机的梳栉垫纱机构
CN100406628C (zh) 双轴向增强纬编间隔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113832601A (zh) 一种双针床三贾卡经编机
CN101581008B (zh)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编织方法
CN201567419U (zh) 双轴向增强间隔针织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CN201588062U (zh) 多层衬经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纱线喂入装置
CN109914019B (zh) 添纱组织编织工艺、编织机构以及地纱浮线添纱组织
CN105442171B (zh) 普通大圆机编织架空添纱结构的方法和专用脱圈机构
CN104178913B (zh)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
CN218711397U (zh) 一种矩阵形排列的绣花机
CN100441758C (zh) 一种针织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专用装置
CN108532114B (zh) 同行吊目密度可调的编织组合三角及其编织三角机构
US3520155A (en) Raschel knit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214830979U (zh) 一种六工位衬垫提花圆纬机
CN201447561U (zh) 多层均匀衬纬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CN109468744B (zh) 一种经编纬编复合针织***及其针织方法
CN211771873U (zh) 一种e28贾卡双针床经编网布
EP3702501B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three-dimensional fabric with variable thickness through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HANGSHU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ANTONG TEXTIL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Effective date: 2012101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26007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TO: 215500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017

Address after: 215500 Jiangsu, Changshou City, South Ring Road, No. three, No. 99

Applicant after: Changshu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Address before: 226007 No. 105, youth East Road, Jiangsu, Nantong

Applicant before: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Xinlin

Inventor after: Xu Yanhua

Inventor after: Li Yi

Inventor after: Wang Ni

Inventor before: Yuan Xinlin

Inventor before: Xu Yanhua

Inventor before: Wang N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UAN XINLIN XU YANHUA WANG NI TO: YUAN XINLIN XU YANHUA LI YI WANG N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31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