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1218B -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1218B
CN102481218B CN201080037304.5A CN201080037304A CN102481218B CN 102481218 B CN102481218 B CN 102481218B CN 201080037304 A CN201080037304 A CN 201080037304A CN 102481218 B CN102481218 B CN 1024812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chair
platform
mentioned
revolving memb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73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1218A (zh
Inventor
稻熊幸雄
堀口贤治
石井瑛
加藤文彰
山根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891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3659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358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542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381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874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81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1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121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8Accommodating or securing wheelchairs or stretc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2Loading or unloading personal conveyances; Facilitating access of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to, or exit from, vehicles
    • A61G3/06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 A61G3/062Transfer using ramps, lifts or the like using lifts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3/00Ambulance aspects of vehicles; Vehic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s for transpor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r their personal conveyances, e.g.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of, or for loading, wheelchairs
    • A61G3/08Accommodating or securing wheelchairs or stretchers
    • A61G3/0808Accommodating or securing wheelchai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肩带(51)的卡定件(511)通过与配置在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连接而被支承。此外,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时,肩带(51)的卡定件(51)能预先与配置在平台(21)上的临时固定件(63)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相反地,在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肩带(51)的卡定件(511)的连接状态能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藉此,不仅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简单。

Description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上、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来的汽车中有一种可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乘载在其中的称为所谓福利车辆的汽车。在这种福利车辆中,为了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乘载在其中,设置有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上述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大致包括:供轮椅载置的平台;以及将该平台从车辆外部升降并移送至车辆内部的升降移送机构。上述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将平台降到车辆外部的道路面上,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载置在降到道路面的平台上,并通过升降移送机构将载置有轮椅的平台送入车辆内部,从而将坐轮椅者连人带轮椅一起乘载在汽车中。
但是,即便是以这种方式乘载的坐轮椅者,也与一般的乘坐者同样要求佩戴安全带。即,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中设置有安全带装置,该安全带装置包括:对坐轮椅者的腰部进行限制的绕带;以及对从肩至腰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肩带。
根据这种安全带装置,能利用绕带和肩带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在此,在佩戴绕带及肩带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来进行佩戴作业。即,在佩戴绕带、肩带时,需要将带子穿过轮椅的靠手下方、轮椅的车轮轮辐之间,以与坐轮椅者的身体可靠地接触。另外,由于坐轮椅者很难进行将这些带子穿过的作业,因此,一般是由帮助乘载的人(以下称为“帮乘人”)来进行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04767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希望将对坐轮椅者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肩带的肩侧支承端配置在坐轮椅者的肩上方。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平台上设有用于对上述肩带的肩侧支承端进行支承的支承用柱状构件。然而,若如上所述仅在平台的一侧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则存在如下问题:帮乘人很难进行将带子穿过的作业,并且平台自身的平衡性也变差。因此,存在希望取消在平台上配置支承用柱状构件的呼声。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佩戴绕带及肩带时,需要注意带子穿过的部位,从而使作业变得复杂。因此,希望能在将轮椅放入狭小的车辆内之后简单地进行佩戴带子的作业。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设于轮椅升降移送装置的、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中,能在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的同时,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之后进行的佩戴安全带的作业变得简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设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上,并在轮椅承载于平台上的载置状态下对坐在该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其中,上述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包括:上述平台,该平台供轮椅载置;以及升降移送机构,该升降移送装置将上述平台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移送至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其特征是,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包括:绕带部,该绕带部对上述坐轮椅者的腰部进行限制;以及肩带部,该肩带部的一端构成位于上述坐轮椅者的腰部侧的腰部侧支承端,另一端构成位于该坐轮椅者的肩侧的肩侧支承端,上述肩带部从上述坐轮椅者的肩斜挂至腰,并对上述坐轮椅者的上半身进行限制,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腰部侧支承端被配置在上述平台上的平台侧支承部支承,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能与配置在上述平台上的带子临时固定部和配置在上述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且在上述平台的上下车位置及上述平台的升降移送时能与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在上述平台位于上述乘载位置时,能将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上述车辆内部的上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通过与配置于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连接而被支承,因此,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乘载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还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藉此,能因取消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而享有各种好处。例如,能实现平台的平衡性提高、轻量化及成本降低。而且,由于能使平台供轮椅载置的区域扩大,因此,例如能使帮乘人容易地进行将带子穿过的作业,使车辆后侧视野变得良好,使能适用的可载置的轮椅的种类范围增多。
除此之外,由于在平台上配置有带子临时固定部,因此,在平台被升降移送机构升降移送前、位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时,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能预先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进行临时固定连接。相反地,在平台被升降移送机构升降移送而位于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时,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能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藉此,能在平台位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将安全带穿过轮椅的靠手下方、轮椅的车轮轮辐之间的作业,并在此状态下预先对肩侧支承端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从而能使肩带部与坐轮椅者的身体可靠地接触。然后,在平台位于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时,只需进行将上述肩侧支承端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即可。
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上述肩带部包括卡定至带扣中的卡定件,上述平台的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和上述车辆内部的上述连接主支承部由能与上述卡定件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上述带扣构成。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带子临时固定部和连接主支承部由能与设置在肩带部上的卡定件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带扣构成,因此,能享有通用部件带来的好处。即,在设置用于供卡定件卡定的带扣时,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还能提高设置上的操作性。
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设有移动元件,在将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上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该移动元件使被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的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该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设有用于使被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的移动元件,因此,只要通过上述移动构件进行移动,就能使被临时固定连接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藉此,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能容易地抓住上述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
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移动元件是中间部能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上述平台的扶手上的旋转式杆,在上述旋转式杆的基端侧设有操作该旋转式杆旋转的操作部,在上述旋转式杆的前端侧设有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通过操作旋转式杆的操作部就能使旋转式杆旋转,从而使带子临时固定部移动到车辆内容易抓取的位置,藉此能使被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肩侧支承端移动到容易抓取的位置。这样,由于能使移动元件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构,因此,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减轻重量,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是上述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是,上述平台侧支承部配置在轮椅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在上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相邻的位置,供上述肩带部的上述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的上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以将处于载置在上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平台侧支承部相反一侧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供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的带子临时固定部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平台侧支承部相反一侧的位置上,因此,能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在带子临时固定部时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并能在平台升降移送时起到安全带的作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不仅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上配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还能使在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进行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简单。
根据第二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带子临时固定部和连接主支承部构成为通用部件,因此,能降低制造成本,并能提高设置操作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在将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能容易抓住上述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
根据第四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由于能使移动元件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构,因此,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减轻重量,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根据第五方面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能在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与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时对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并能在平台升降移送时起到安全带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福利车辆后部的侧面视图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一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二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三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四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7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一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9是表示图7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二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图7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三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图7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第四状态的后侧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座椅安全带结构的车辆的透视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坐在轮椅上的人受到限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对坐在三人座中央的人进行限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带子主体的前端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带子主体的分解俯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被钩挂元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被钩挂元件的VII向视图。
图19是图17所示的被钩挂元件的VIII向视图。
图20是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定件卡定于被钩挂元件的状态下带子部与轮椅的车轮之间的位置关系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例3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图。
图22是简化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2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用实线表示处于收纳位置的升降装置,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取出位置的升降装置。
图2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示出了平台在收纳位置与取出位置之间的中途位置处移动的阶段。
图2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示出了平台被取出至取出位置后的状态。
图26是简化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在本图中,用实线表示处于收纳位置的升降装置,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中途位置及取出位置的升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对实施例1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10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福利车辆10后部的侧面视图的侧视图。
图1及图2所示的福利车辆10是可将坐轮椅者P(图1及图2中未图示)连人带轮椅C一起乘载的车辆。该福利车辆10示出了打开未图示的后车门以乘载轮椅C的状态。另外,未图示的轮椅C是一般广泛使用的轮椅。此外,附图标记K是随着未图示的后车门打开而打开的上下车口。
上述福利车辆10安装有用于将坐轮椅者P连人带轮椅C一起乘载的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该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大致包括平台21和升降移送机构25。
平台21可供轮椅C载置,其包括:用于承载轮椅C的平板状的载置板22;以及用于使该载置板22滑动移动的滑动机构23。在载置板22的前侧设有朝上方突出的轮椅限位部221,在载置板22的左右两侧设有被滑动机构23引导的滑轨222。另外,上述滑动机构23使平台21与上述滑轨222一起滑动移送。上述滑动移送与后面说明的通过升降移送机构25进行的平台21的升降移送一起进行。
此外,还如图2所示,在平台21的右侧滑轨222上设有扶手24。该扶手24设置在设于平台21的右侧滑轨222上。上述扶手24包括:设于图示前后位置的两根柱部241、242;以及将这两根柱部241、242的上部彼此连接的抓手部243。如上所述构成的扶手24不仅起到了坐轮椅者P的扶手的作用,还起到了靠手的作用。
升降移送机构25将平台21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升降移送至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另外,平台21的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是图1及图2所示状态下的平台21的位置。平台21的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虽然没有在图中详细示出,但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是平台21载置在车辆内部M的车室板L上的状态下的位置,是被后面说明的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后的设定位置。该升降移送机构25大致包括固定支承部26、第一连杆部27和第二连杆部28。固定支承部26是固定在福利车辆10内的部分,其将第一连杆部27支承成能旋转。第一连杆部27是设有四个关节的四连杆,其一端侧能旋转地支承在固定支承部26上,另一端侧将第二连杆部28支承成能旋转。第二连杆部28的一端侧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连杆部27上,另一端侧将滑动机构23支承成能旋转。这样,升降移送机构25将平台21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升降移送至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另外,在通过上述升降移送机构25使平台21升降移送时,通过滑动机构23使平台21滑动移送。
在如上所述构成来将轮椅C装载到车辆内部M的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中,安装有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该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用于对坐在装载于车辆的轮椅C上的坐轮椅者P(图1及图2中未图示)的身体进行限制。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大致包括绕带装置40、肩带装置50及带子临时固定件60。另外,图3~图6是从后侧示意图示了福利车辆10中具有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平台21的后侧示意图。在此,在图3~图6中依次图示了利用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朝坐轮椅者P佩戴安全带的顺序。具体而言,图3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佩戴安全带的第一状态,图4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佩戴安全带的第二状态,图5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佩戴安全带的第三状态,图6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佩戴安全带的第四状态。
即,如图4等所示,绕带装置40是通过绕带41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的装置。该绕带装置40大致包括绕带41、牵拉器(retractor)42及卡定带扣43。
绕带41相当于本发明的绕带部,其绕着坐轮椅者P的腰延伸配置,以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该绕带41的基端侧卷绕在牵拉器42上。此外,在该绕带41的前端侧安装有用于卡定至卡定带扣43的卡定件411。
牵拉器42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1等所示,该牵拉器42固定配置在平台21的右侧。具体而言,牵拉器42通过支架421固定安装于在平台21右侧固定配置的扶手24的柱部242。
如图1等所示,卡定带扣43固定配置在平台21的左侧。该卡定带扣43可与从牵拉器42拉出的绕带41的卡定件411卡定,上述卡定带扣43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431固定并安装至平台21。
当卡定件411与上述卡定带扣43卡定时,如图4等所示,绕带41绕着坐轮椅者P的腰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安全带的绕带部分处于已佩戴的状态。
如图6等所示,肩带装置50是通过肩带51对坐轮椅者P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的装置。该肩带装置50大致包括肩带51、牵拉器52及卡定带扣53。另外,卡定带扣53不是配置在平台21上,而是配置在车辆内部M,这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此外,上述卡定带扣53与构成为通用部件的上述卡定带扣43结构相同。
肩带51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其以从坐轮椅者P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配置,从而对坐轮椅者P的上半身进行限制。该肩带51的基端侧卷绕在牵拉器52上。此外,在该肩带51的前端侧安装有用于卡定至卡定带扣53的卡定件511。另外,上述肩带51的卡定件511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部分。
牵拉器52与上述牵拉器42一样,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1等所示,该牵拉器52配置于在轮椅C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在平台21上的状态下的轮椅C相邻的位置,且被固定配置在平台21的左侧。具体而言,牵拉器52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521固定并安装至平台21。另外,上述牵拉器52是相当于配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的平台21上的本发明的平台侧支承部的部分。因此,上述牵拉器52旁边的肩带51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腰部侧支承端的部分。
如图1及图2所示,卡定带扣53配置在福利车辆10的车辆内部M。上述卡定带扣53与从牵拉器52拉出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1卡定,该卡定带扣53通过配置用带531固定并配置在福利车辆10中位于车辆内部M右侧的后部支柱15的部分。
当卡定件511与上述卡定带扣53卡定时,如图6等所示,绕带51以从坐轮椅者P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上半身进行限制,安全带的肩带部分处于已佩戴的状态。另外,上述卡定带扣53是相当于本发明的配置在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的部分。也就是说,通过使作为上述肩带51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511与卡定带扣53连接,从而将肩带51固定、支承并连接,使得肩带51被该卡定带扣53支承。
接着,对带子临时固定件60进行说明。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该带子临时固定件60以将作为肩带51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511短时间临时固定的方式将该卡定件511临时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带子临时固定件60设置在上述扶手24的抓手部243。该带子临时固定件60包括:配置在抓手部243后端侧的旋转支承连接部61;被该旋转支承连接部61支承成能旋转的旋转式杆62;以及配置在该旋转式杆62前端侧的临时固定件63。
具体而言,旋转支承连接部61配置在上述扶手24上靠平台21内侧(图示为抓手部243左侧)的位置。该旋转支承连接部61形成有合适的支架形状,从而能将旋转式杆62的中间部枢轴支承成能旋转。
旋转式杆62的中间部被旋转支承连接部61枢轴支承成能旋转,其是由适当折曲成杆状的圆棒形成的。因此,上述旋转式杆62被支承成能相对于扶手24旋转。该旋转式杆62是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元件的部分,用于将被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在下面说明的临时固定件63上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1(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上方拉出位置(图6所示的双点划线位置)。另外,该后上方拉出位置(图6所示的双点划线位置)被设定在当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位于载置有轮椅C的平台21后侧的帮乘人能容易地抓住被临时固定件63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的卡定件511的位置。因此,为了将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63(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卡定带扣53(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将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1(肩侧支承端)的位置设定在位于后侧的帮乘人容易抓住的位置,这点在后面仍会说明。
在此,在方向与图示前端侧一致的该旋转式杆62的前端侧配置有作为本发明的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63。该临时固定件63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21上的状态的轮椅C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牵拉器52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述临时固定件63配置在上述旋转式杆62上靠平台21内侧(图示为旋转式杆62左侧)的位置。如图所示,该临时固定件63形成有合适的钩状,从而能钩住上述肩带51的卡定件511。也就是说,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能预先将作为肩带51的肩侧支承端的卡定件511以短时间临时固定的方式与上述作为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63临时固定连接。
此外,在方向与图示后端侧一致的上述旋转式杆62的基端侧设有可操作该旋转式杆62旋转的操作部64。上述操作部64形成为当通过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来使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能供帮乘人从载置有上述轮椅C的平台21的后侧抓持来进行操作。
接着,参照图3~图6对佩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的带子进行说明。图3~图5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在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前、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的作业。图6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后、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载置在车室板L上的状态)时进行的作业。
图3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是轮椅C载置在平台21上的状态。在上述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下,绕带41及肩带51处于收纳在各自的牵拉器42、52中的状态。
图4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是对坐轮椅者P仅佩戴绕带41时的状态。在该佩戴绕带的第二状态下,绕带41被从牵拉器42中拉出,并使该绕带41的卡定件411卡定至卡定带扣43。藉此,绕带41绕坐轮椅者P的腰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安全带的绕带部处于已佩戴的状态。另外,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但绕带41穿过轮椅C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C的靠手下方,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
图5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是将肩带51的卡定件511短时间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件60的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在该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下,肩带51被从牵拉器52拉出,并使该肩带51的卡定件511钩住临时固定件63,藉此,肩带51处于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另外,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但在肩带51的牵拉器52侧(图示左侧),肩带51穿过轮椅C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C的靠手下方,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P的上半身进行限制。
图6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卡定件511卡定至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连接主支承部)的状态。即,将肩带51的卡定件511的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件60的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另外,此时,如上所述,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在此,当位于乘载好的轮椅C后侧的帮乘人(未图示)抓持上述旋转式杆62的操作部64来进行旋转操作时,如图6所示,带子临时固定件60的临时固定件63朝后上方移动。这样,钩在该临时固定件63上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1也从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位于后上方的后上方取出位置,从而移动至帮乘人容易抓住的后上方取出位置(图6记载的双点划线位置)。在此,帮乘人抓住该卡定件511,从而使卡定件511的连接状态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也就是说,帮乘人将上述肩带51的卡定件511卡定至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能起到下述作用效果。
即,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肩带51的卡定件511因与配置于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连接而受到支承。因此,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而乘载的坐轮椅者P的身体进行限制,而且能取消现有的在平台21上设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藉此,能因取消设置支承用柱状构件而享有各种好处。例如,能实现平台21的平衡性提高、轻量化及成本降低。而且,由于能使平台21供轮椅载置的区域扩大,因此,例如能使帮乘人容易进行将带子穿过的作业、使车辆后侧视野良好、使所适用的可载置的轮椅的种类范围增多。
除此之外,由于在平台21上配置有临时固定件63,因此,在平台21位于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前的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肩带51的卡定件51能预先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上述临时固定件63上进行临时固定连接。在平台21因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而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能将肩带51的卡定件51的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藉此,能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将肩带51穿过车轮的轮辐之间、并穿过轮椅C的靠手下方以使肩带51与坐轮椅者P的身体可靠接触的作业,并能在此状态下,预先对卡定件51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随后,在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只需进行将该卡定件51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由于在临时固定件63上设有可使被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上方取出位置的移动元件,因此,只要通过该移动元件进行移动,就能使被短时间临时固定连接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的位置从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上方取出位置。藉此,当将肩带51的卡定件51的连接状态从被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件63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卡定带扣53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能容易地抓住上述肩带51的卡定件51。
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通过对旋转式杆62的操作部64进行操作,就能通过旋转式杆62的旋转而使临时固定件63移动到车辆内容易抓取的位置。因此,能使短时间临时固定在上述临时固定件63上的卡定件51移动到容易抓取的位置。藉此,由于能使旋转式杆62形成为部件数较少的结构,因此,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减轻重量,还能使将轮椅C载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与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不同结构的、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结构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福利车辆10A的后侧立体视图的后侧立体图。此外,图8~图11是从后侧示意图示了福利车辆10A中具有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平台21的后侧示意图,依次图示了朝坐轮椅者P佩戴带子的顺序。具体而言,图8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图9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图10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图11是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
如图所示,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是用一条织带71来构成绕带部72和肩带部73的装置。即,如图11等所示,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大致包括一个带子装置70和带子临时固定件80。
该带子装置70用一条织带71就能确保绕带部72和肩带73的功能。上述带子装置70大致包括一条织带71、牵拉器75、第一卡定带扣76和第二卡定带扣77。
织带71形成为广泛使用的三点式安全带的织带,为了在功能上区分为上述绕带部72和肩带部73,设有两个卡定件721、731。
即,在从牵拉器75拉出的织带71的中间部设有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76的第一卡定件721。该第一卡定件721设置有与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76的卡定件722一体形成的环部723。该环部723可供织带71以能移动的方式穿过。因此,能利用该环部723使第一卡定件721位于织带71的任意位置,在抓持织带71的状态(拉伸状态)下,能使卡定件主体722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76。另外,上述第一卡定件721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腰侧支承端的部分。
此外,在该织带71的前端侧安装有用于与第二卡定带扣77卡定的第二卡定件731。该第二卡定件731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肩带51的卡定件511的结构相同,其是相当于本发明的肩带部的肩侧支承端的部分。
牵拉器75与上述牵拉器42、52一样,是一般广泛使用的安全带用的牵拉器。如图7等所示,该牵拉器75固定配置在平台21的右侧。具体而言,如图9等所示,牵拉器75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支架751固定并安装至平台21。
如图7等所示,第一卡定带扣76固定配置在平台21的左侧。该第一卡定带扣76可与从牵拉器75拉出的织带71的第一卡定件721卡定,其设置于在轮椅C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于平台21上的状态下的轮椅C相邻的位置。第一卡定带扣76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761固定并安装至平台21。另外,如图9等所示,在第一卡定件721卡定至上述第一卡定带扣76时,织带71的一部分绕着坐轮椅者P的腰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织带71的一部分起到绕带部72的作用,就像佩戴了安全带的绕带部分。
此外,如图7及图11所示,第二卡定带扣77配置在福利车辆10A的车辆内部M。该第二卡定带扣77与从牵拉器75拉出的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卡定,上述第二卡定带扣77通过配置用带771固定并配置在福利车辆10A中位于车辆内部M右侧的后部支柱15的部分。另外,如图11等所示,在第二卡定件731卡定至上述第二卡定带扣77时,织带71的一部分以从坐轮椅者P的肩斜挂至腰的方式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上半身进行限制,织带71的一部分起到肩带部73的作用,就像佩戴了安全带的绕带部分。
接着,对带子临时固定件80进行说明。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该带子临时固定件80能以使作为肩带部73的肩侧支承端的第二卡定件731受到短时间临时固定的方式预先将该第二卡定件731临时固定连接。
如图7及图10所示,上述带子临时固定件80大致包括:作为本发明的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以及以能拉出的方式与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连接的拉出用条带部85。
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形成为具有能卡定第二卡定件731的带扣结构。该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以将处于载置在平台21上的状态的轮椅C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第一卡定带扣76相反一侧的位置。如图7等所示,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以与上述牵拉器75相邻的方式固定并配置在平台21的右侧。如图7及图8所示,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通常与第二卡定件731卡定,其通过用于适度固定的配置用带811固定并安装至平台21。另外,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构成为通用部件,其与上述第一卡定带扣76和第二卡定带扣77结构相同。
拉出用条带部85是形成为合适环状的条带,其与上述配置用带811连接。因此,在拉伸该拉出用条带部85时,上述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以与配置用带811联动的方式也被拉伸。另外,为了能使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容易随着上述拉出用条带部85的拉伸而联动地拉伸,将拉出用条带部85与配置用带811连接的连接位置设定在与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相邻的位置上。
接着,参照图8~图11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的带子的佩戴进行说明。图8~图11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第三状态是在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前、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进行的作业。图11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后、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载置在车室板L上的状态)时进行的作业。
图8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是轮椅C载置在平台21上的状态。在上述佩戴带子的第一状态下,织带71(72、73)处于收纳在牵拉器75中的状态。另外,此时,安装于织带71(72、73)前端侧的第二卡定件731处于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80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的状态。
图9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是对坐轮椅者P仅佩戴绕带部72时的状态。在上述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下,织带71(72、73)被从牵拉器75拉出,从而使该织带71(72、73)的第一卡定件721卡定至第一卡定带扣76。藉此,具有绕带部72的织带71绕坐轮椅者P的腰延伸,以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安全带的绕带部分处于已佩戴的状态。另外,虽然在图示中不易看出,但具有绕带部72的织带71穿过轮椅C两边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C两边的靠手下方,以合适地对坐轮椅者P的腰部进行限制。另外,此时,安装于织带71(72、73)前端侧的第二卡定件731处于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80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的状态。
图10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是将卡定至带子临时固定件80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中的第二卡定件731暂时取下并再次卡定,藉此来进行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连接的状态。在上述图10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三状态下,仅将起到肩带部73作用的织带71从之前穿过轮椅C两边的车轮的轮辐之间且穿过轮椅C两边的靠手下方的图9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二状态,重新配置成能朝上方拉出。即,将卡定至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的第二卡定件731暂时解除卡定并取下,接着仅将起到肩带部73作用的织带71从已穿过的轮椅C的右侧车轮的轮辐之间抽出,然后仅将起到肩带部73作用的织带71从已穿过的轮椅C的右侧靠手下方抽出。然后,再次使第二卡定件731从上述靠手和车轮上方卡定至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通过在进入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之前进行这种解除起到肩带部73作用的织带71的卡定的作业,从而能实现下面说明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此时,由于作为肩带部73的肩侧支承端的第二卡定件731因与带子临时固定件80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卡定而处于短时间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连接状态,因此,能对坐轮椅者P的身体进行限制,从而能在平台21的升降移送时起到绕腰安全带的作用。
图11所示的佩戴带子的第四状态是第二卡定件731卡定至车辆内部M的第二卡定带扣77(连接主支承部)的状态。即,将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的连接状态从短时间临时固定在带子临时固定件80的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第二卡定带扣77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另外,此时,如上所述,平台21被升降移送机构25升降移送,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另外,虽未详细图示,但若此时位于已乘载的轮椅C后侧的帮乘人(未图示)抓持上述拉出用条带部85并将其拉出,则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也被朝后方拉出。这样,钩挂在上述临时固定件63上的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也被从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拉出到位于后方的后方取出位置,从而移动到帮乘人能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在此,帮乘人抓住上述第二卡定件731,将第二卡定件731的连接状态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第二卡定带扣77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也就是说,帮乘人使上述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卡定至车辆内部M的第二卡定带扣77。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能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相同的作用效果。具体而言,不仅能对通过轮椅升降移送装置20而乘载的坐轮椅者P的身体进行限制,而且能享有取消现有的在平台21上设置的支承用柱状构件带来的好处。此外,在平台21位于车辆外部N的上下车位置时能进行将织带71穿过车轮的轮辐之间、并穿过轮椅C的靠手下方以使织带71与坐轮椅者P的身体可靠地接触的作业。也就是说,在平台21位于车辆内部M的乘载位置时,只要通过变为被车辆内部M的第二卡定带扣77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这样简单的作业,就能佩戴肩带部73。
此外,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能使第二卡定件731的位置从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藉此,当将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的连接状态从被临时固定在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第二卡定带扣77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能使上述肩带部73的第二卡定件731处于容易抓住的位置。
此外,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由于通过将拉出用条带部85拉出就能使第二卡定件731移动到容易抓住的后方取出位置,因此,能形成为非常简单的结构。藉此,不仅能减小体积增大、减轻重量,还能使将轮椅放入车辆内后的带子佩戴作业变得更加方便。
此外,根据上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A,由于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和第二卡定带扣77由可与肩带部73所具有的第二卡定件731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带扣构成,因此,能享有因通用部件带来的好处。即,不仅能降低制造成本,还能提高设置上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还可考虑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旋转式杆只要是中间部能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平台的扶手上的构件即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及结构,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形状及结构。
此外,同样地,本发明的拉出用条带部只要是以能拉出的方式与带子临时固定部连接的构件即可,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及结构,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形状及结构。
此外,本发明的作为带子临时固定部的临时固定件63及临时固定卡定带扣81配置在升降移送时与轮椅C相邻的位置上。但是,作为本发明的带子临时固定部的配置位置,不限定于上述相邻位置,也可以配置在合适的位置处。
[实施例2]
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2中,对在上述实施例1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30A中增设的座椅安全带的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2中,示出了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结构的箱型车辆1011。在车辆1011中,各乘坐者面向行驶方向乘坐,在各图中用箭头表示的符号FR、RR、UP、LO表示乘坐者看到的车辆1011的前方、后方、上方、下方,符号W1表示车辆1011的宽度方向(车宽方向)的一侧,符号W2表示另一侧。
如图12所示,车辆1011在前后方向上设有三排座椅位置1013、1015、1017。最前排的座椅位置1013设有驾驶座1013a和副驾驶座1013b。在前起第二排的座椅位置1015的一侧设有能供轮椅1015a载置的空间,在另一侧设有第二座位1015b。在前起第三排的座椅位置1017安装有一对第三座位1017a、1017b,这一对第三座位1017a、1017b能朝两侧折叠收纳。在图12中,示出了第三座位1017a、1017b处于折叠收纳时的状态。在第三座位1017a、1017b被折叠向一侧和另一侧而空出的空间内可供轮椅1021装载,乘坐者可坐在装载好的轮椅1021上。如图13所示,在室内1012第三排的座椅位置1017的一侧及另一侧,形成外轮罩壳(wheel house)的由树脂成型品形成的凸出部1019a、1019b以从地面及侧面凸出的方式设置。因此,第三座位1017a、1017b折叠收纳在凸出部1019a、1019b上方,轮椅1021被装载在凸出部1019a、1019b之间的空间内。若第三座位1017a、1017b在如图14所示没有装载轮椅1021时展开成能坐下,则第三座位1017a、1017b变成在车宽方向上排成一排的座位,乘坐者能坐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另一侧及中央处。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设置在车辆1011的室内1012,以对坐在装载于第三排的座椅位置1017处的轮椅1021上的乘坐者H1进行限制。上述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以从乘坐者H1的肩斜挂在胸部的状态对乘坐者H1进行限制。上述车辆1011在具有上述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的同时,还具有横跨在乘坐者H1腰部的绕带结构1071。绕带结构1071通过将卷绕在另一侧的凸出部1019b内部的绕带1073拉出,并将设于该绕带1073前端的舌片1075(参照图17)卡定在设于一侧的固定件1077中,来对乘坐者H1的腰部进行限制。关于上述绕带结构1071,不需要对现有的绕带结构进行改变。这样,在上述车辆1011中,通过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和绕带结构1071将乘坐者H1限制在轮椅1021上。
如图13所示,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包括:带子主体1033,该带子主体1033具有从乘坐者H1的一侧肩经由胸部斜挂在另一侧腰部的带子部1035;以及卷绕装置1037,该卷绕装置1037能卷绕带子部1035。卷绕装置1037配置在乘坐者H1一侧的上方位置、即车室1012的顶板部。上述卷绕装置1037不需要对现有公知的卷绕装置进行改变。如图15所示,带子主体1033在带子部1035从卷绕装置1037拉出的拉出方向的前端设有第一卡定件1039,并设有能沿带子部1035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第二卡定件1041。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定件1039通过与设于带子部1035前端的第三卡定件1035a卡定、脱开而形成为能装拆。即,第一卡定件1039通过基部较短的带子构件1040a而附连有连接件1040b,该连接件1040b能与第三卡定件1035a卡定、脱开。使第一卡定件1039脱离后的带子主体1033可如图14所示兼用于对坐在第三座位1017a、1017b中央的乘坐者H2进行限制。即,第二卡定件1041以能卡定、脱开的方式卡定至埋设于另一侧座面的固定件1061,第三卡定件1035a以能卡定、脱开的方式卡定至埋设于一侧座面的固定件1063。藉此,带子部1035不仅起到从乘坐者H2的一侧肩部斜挂至另一侧的腰部以对胸部进行限制的肩带1036a的作用,还起到横跨腰部的绕带1036b的作用。
第二卡定件1041不需要对现有的座椅安全带中采用的舌片进行改变。即,如图16所示,第二卡定件1041由金属板构成,大体上包括前端侧的卡合部1041a和基端侧的带子佩戴部1042。在卡合部1041a中,金属板是暴露在外的,且该卡合部1041a形成有用于与固定件1061(参照图14)卡合的矩形的锁定孔1041b。在带子佩戴部1042中,金属板被树脂覆盖,且该带子佩戴部1042形成有能供带子部1035穿过的狭缝1042a。通过将带子部1035以存在游隙的状态穿过上述狭缝1042a,能将第二卡定件1041组装至带子主体1033。
接着回到对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的结构的说明,在该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中,第一卡定件1039被卡定在带子部1035的前端,以对坐在轮椅1021上的乘坐者H1进行限制。如图17所示,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在另一侧具有可供第一卡定件1039以能卡定、脱开的方式卡定的带扣1043,并具有可供第二卡定件1041钩住的被钩挂元件1045。
第一卡定件1039与带扣1043卡定的卡定结构没有特别限定,能适用以下结构:将现有的座椅安全带的舌片应用在第一卡定件1039上,并将现有公知的座椅安全带上的舌片***带扣后与之卡定。带扣1043与另一侧的凸出部1019b的上部一体设置。
可供第二卡定件1041钩住的被钩挂元件1045在另一侧的凸出部1019b的侧部设置在比可供第一卡定件1039卡定的带扣1043的配置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如图18所示,被钩挂元件1045包括钩构件1047和用于将该钩构件1047与另一侧的凸出部1019b接合的接合结构1053。钩构件1047具有:沿着凸出部1019b侧面的板状的底座部1049;以及从该底座部1049伸出并朝向下方弯曲的、能钩住第二卡定件1041的锁定孔1041b的爪部1051。接合结构1053由粘贴胶带1053t构成。即,在被钩挂元件1045中,通过粘接胶带1053t将底座部1049的与具有爪部1051的表面相反一侧的背面固接到凸出部1019b的侧面。
被钩挂元件1045的高度位置被设置在能实现如下位置状态的下方位置:与没有将第二卡定件141钩住就将第一卡定件1039直接卡定至带扣1043时相比,在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住时,能使带子部1035更远离乘坐者H1的脖子。在对上述被钩挂元件1045的配置高度位置进行说明时,首先对没有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就将第一卡定件1039卡定至带扣1043时的带子部1035佩戴在乘坐者H1上的配置路径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带子部1035被从卷绕装置1037中拉出,其前端的第一卡定件1039在穿过轮椅1021另一侧的车轮1023的状态下被卡定至带扣104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没有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就将第一卡定件1039直接卡定至带扣1043中,则如图13中标注符号1035z的双点划线所示,带子部1035在中途与轮椅1021的车轮1023的内缘1023a(参照图20)干涉,因此,带子部1035佩戴在乘坐者H1上的配置路径大致是将卷绕装置1037和车轮1023的内缘1023a连接的直线。此时,带子部1035以经过与乘坐者H1的脖子接近位置的形态斜挂。接着,对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时带子部1035佩戴在乘坐者H1上的配置路径进行说明。当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时,如图20所示,带子部1035会远离车轮1023的内缘1023a,且如图13中的实线所示,带子部1035佩戴在乘坐者H1上的配置路径是将卷绕位置1037和被钩挂元件1045连接的大致直线。此外,带子部1035以远离乘坐者H1的脖子的形态斜挂。这样,被钩挂元件1045被设置在通过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就能使带子部1035的配置路径朝远离乘坐者H1的脖子的方向改变的下方位置处。
当安装在克服卷绕装置1037对带子部1035的卷绕作用力而被拉出的带子部1035上的第二卡定件1041被爪部1051钩住时,因上述卷绕作用力而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作用有朝上方的力,使得第二卡定件1041被钩在爪部1051上。被钩挂元件1045具有脆弱结构,该脆弱结构能承受通常佩戴时钩挂状态下朝上方的作用力,但会因车辆1011碰撞时施加的朝前方的载荷而破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如下结构:被钩挂元件1045会因粘接胶带1053t对凸出部1019b固接的剥离而破损。钩构件1047的底座部10矩形,如图19中划斜线所示,在底座部1049的前侧整个面上配置粘接胶带1053t,而在底座部1049的后侧仅在周边配置粘接胶带1053t。因此,后部的固接强度比前部的固接强度差,通过在爪部1051上施加朝前方的一定以上的载荷,能使钩构件1047整体容易从凸出部1019b剥离。在车辆1011碰撞时,由卷绕装置1037施加于带子部1035的卷绕作用会因作用于乘坐者H1的朝前方的载荷而被锁定,上述朝前方的载荷会经由带子部1035传递至被钩挂元件1045,从而使钩构件1047从凸出部1019b剥离。藉此,可解除第二卡定件1041与被钩挂元件1045的钩挂状态。与现有的座椅安全带一样,第一卡定件1039与带扣1043的卡定强度能承受车辆碰撞时作用于乘坐者H1的朝前方的载荷,并能维持其卡合状态。因此,在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中,当车辆1011碰撞时,带子部1035能在第一卡定件1039被直接卡定至带扣1043的状态下对乘坐者H1进行限制。
根据以上结构的座椅安全带结构1031,能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在通常佩戴时,通过将第二卡定件1041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能将带子部1035配置在离乘坐者H1的脖子较远的位置,因此,能确保舒适性。另一方面,在车辆碰撞时,可解除将带子部1035保持在远离乘坐者H1的脖子位置的第二卡定件1041的钩挂状态,从而将带子部1035配置在更容易发挥限制性能的离脖子较近的位置。因此,不仅能确保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还能确保车辆碰撞时对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此外,在获得上述作用效果时,可将钩构件1047与凸出部1019b固接并将被钩挂元件1045追加设定在车辆1011的室内1012,因而车辆1011的室内1012的基本结构不需要改变。此外,通过将钩构件1047从凸出部1019b剥离,就能解除第二卡定件1041的钩挂状态,因此,也不会使凸出部1019b破损。
此外,用于对坐在第三座位1017a、1017b中央的乘坐者H2进行限制的第二卡定件1041在对轮椅1021的乘坐者H1进行限制时被钩在被钩挂元件1045上,因此,没有多余的卡定件。因此,不会因多余的卡定件与轮椅1021等碰撞而产生异常声音。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还可考虑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被钩挂元件1045的接合结构1053不局限于粘接胶带1053t,能使用其它各种接合方法。例如,能使用面紧固件作为接合结构1053。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在使面紧固件闭合的状态下保持接合状态,在使面紧固件变为打开状态时,被钩挂元件1045破损。此外,也可以将被钩挂元件1045因车辆1011碰撞时施加的朝前方的载荷而破损的脆弱结构设置在钩构件1047上。即,也可以是通过使钩构件1047破损来解除第二卡定件1041的钩挂状态的结构。
以下将对第二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一种座椅安全带结构,能对坐在装载于车辆室内的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其特征是,具有带子主体,该带子主体包括:带子部,该带子部被从卷绕装置中拉出,该卷绕装置设置于乘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一侧且位于较该乘坐者处于乘坐姿势状态下的乘坐者的肩靠上方的室内位置;第一卡定件,该第一卡定件设于上述带子部的前端;以及第二卡定件,该第二卡定件能沿上述带子部的长度方向移动,供上述第一卡定件以能卡定、脱开的方式卡定的带扣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乘坐者另一侧的室内位置上,该位置状态是在从上述卷绕装置拉出的带子部以从乘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挂在胸部的方式直接配置的状态下、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能钩住上述第二卡定件的被钩挂元件设置在上述另一侧比上述带扣的配置高度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设有该被钩挂元件的下方位置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位置,该位置状态是在上述第二卡定件被钩在该被钩挂元件上时、上述带子部在从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挂在胸部的状态下变为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在车辆碰撞时,因作用于坐在上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朝前方的载荷,会使上述被钩挂元件破损,从而解除上述第二卡定件与上述被钩挂元件的钩挂状态,并维持上述第一卡定件与上述带扣的卡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和“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是指带子部与乘坐者的脖子的相对距离不同的两个位置关系,“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是处于离脖子相对较近位置时的状态,“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是处于离脖子相对较远位置时的状态。
根据上述座椅安全带结构,通过设定被钩挂元件来钩住第二卡定件,能在通常佩戴时将带子部配置在远离乘坐者的脖子的位置状态,因而能确保舒适性,并且在车辆碰撞时,能解除第二卡定件的钩挂状态而将第一卡定件直接卡定在带扣上,从而使带子部处于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因而能确保限制性能。
上述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还能理想地适用于以下情况:上述带子主体被用作对坐在座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肩带及绕带,此时,没有将轮椅装载在上述车辆中能供轮椅装载的室内位置而是配置了上述座椅。即,不仅能确保对坐在能配置于室内的相同平面位置的座位和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还能确保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在不大幅改变室内结构的情况下同时确保车辆碰撞时对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和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此外,若带子主体采用能用作对坐在没有将轮椅装载在车辆中能装载轮椅的室内位置而配置的座位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肩带及绕带的结构,则不仅能确保对坐在座位和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限制性能,还能确保通常佩戴时的舒适性。
[实施例3]
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3中,对作为上述实施例1中轮椅用安全带装置30、30A的升降移送机构25而设置的升降装置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21~图2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表示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10的车辆2001。在上述车辆2001、即所谓的箱型福利车辆的后部设置有开口部2002(上下车口)。上述后部开口部2002通过掀背式后车门而打开、关闭。在上述后部开口部2002装设有下面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10。利用上述升降装置2010,能使坐有人的轮椅2005轻松地从车室外路面上升至车室内,或从车室内下降至车室外路面。
上述升降装置2010包括:平台2011,该平台2011具有能供坐有人的轮椅2005载置的面积;左右一对的第一转动构件2020、2020,这一对第一转动构件2020、2020能使上述平台2011在沿着车室板FL收纳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路面R上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左右一对的第二转动构件2030、2030,这一对第二转动构件2030、2030与上述左右一对的第一转动构件2020、2020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转动构件2020、2020及第二转动构件2030、2030中分别使用四连杆机构。由于第一转动构件2020及第二转动构件2030各自左右对称地成对形成,因此,在以下说明中,仅对一侧进行说明。在图22中,示出了一侧的第一转动构件2020及第二转动构件2030。
在平台2011的后端部设有斜板2012。如图21所示,若将上述斜板2012固定在朝后方伸出的取出位置上,则能使轮椅轻松地在该平台2011与路面R之间移动。如图23~图25所示,上述斜板2012能固定在朝上方立起的位置上。通过预先使斜板2012立起,就能防止已装载的轮椅2005从平台2011上滑落,因此,该斜板2012能起到后侧限位件的作用。
此外,虽未图示,但在上述平台2011上设置有用于预先对已装载的轮椅2005进行固定的钩或带子类。通过使用上述固定元件,能防止轮椅2005在车室内与路面之间移动时及车辆行驶时轮椅2005不经意的位置偏移或倾倒等,藉此,能使乘坐者安心地坐在轮椅上。
在后部开口部2002附近设置有用于远距离操作上述升降装置2010的遥控器。此外,在平台2011的侧部设有操作塔,在该操作塔的上部也设置有相同的遥控器。轮椅2005的乘坐者或看护者通过操作任意一个遥控器的上车按钮或下车按钮,就能使该升降装置2010动作。
第一转动构件2020包括两个连杆臂2021、2022。两个连杆臂2021、2022的转动基端侧分别通过支轴2024、2025能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地支承在安装于车室板FL的车板支架2023上。两个连杆臂2021、2022的转动前端侧分别通过支轴2027、2028而能转动地与连接板2026连接。由两个连杆臂2021、2022、车板支架2023和连接板2026构成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该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的连接支点为支轴2024、2025、2027、2028。
在两个连杆臂2021、2022之间夹设有作为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驱动源的第一驱动源2029。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液压汽缸作为上述第一驱动源2029。上述第一驱动源2029的头部侧通过支轴2029a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连杆臂2022上,杆的前端侧通过支轴2029b能上下转动地与连杆臂2021连接。当上述第一驱动源2029因从未图示的液压源供给来的加压油而工作时,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20能在一定角度范围内上下转动。上述第一驱动源2029的起动、停止的时间由包括上述液压源的液压控制回路控制。此外,通过用液压控制回路来控制可变流量阀的动作,能对第一驱动源2029的工作速度进行合适地控制。
第二转动构件2030包括两个连杆臂2031、2032。两个连杆臂2031、2032的转动基端侧分别被上述连接板2026的支轴2027、2028支承成能上下转动。两个连杆臂2031、2032的转动前端侧分别通过支轴2033、2034能上下转动地与平台2011的侧部连接。在第二转动构件2030中,由两个连杆臂2031、2032、连接板2026和平台2011构成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该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的连接支点为支轴2027、2028、2033、2034。
在连杆臂2032与平台2011之间夹设有作为该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驱动源的第二驱动源2035。也使用液压汽缸作为上述第二驱动源2035。上述第二驱动源2035的头部侧通过支轴2036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平台2011的侧部,杆前端侧通过支轴2037能上下转动地与连杆臂2032连接。与上述第一驱动源2029独立地对上述第二驱动源2035的伸缩动作进行控制。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源2035的伸缩动作来控制平台2011相对于连杆臂2032的转动位置,从而对平台2011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转动位置(姿势)进行控制。通过利用第二驱动源2035对平台2011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姿势进行控制,从而能对该第二转动构件2030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上下转动位置进行控制。
与第一驱动源2029一样,通过包括可变流量阀的液压控制回路对第二驱动源2035的起动、停止的时间及工作速度等进行控制。另外,在图21、图23~图25中,省略了对第一驱动源2029及第二驱动源2035的图示。
此外,在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支轴2025上组装有用于对连杆臂2022的转动位置(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角度检测器(编码器)2020R。通过上述第一角度检测器2020R,能精确地检测出第一转动构件2020距初始位置(收纳位置)的转动角度。此外,在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支轴2034上组装有用于对连杆臂2032的转动位置(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角度检测器(编码器)2030R。通过上述第二角度检测器2030R,能精确地检测出平台2011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转动位置(转动角度),进而能间接地检测出第二转动构件2030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转动角度。根据通过上述第一角度检测器2020R、第二角度检测器2030R检测出的第一转动构件2020及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转动角度及平台2011的角度位置,能对第一驱动源2029、第二驱动源2035的起动、停止及工作速度等进行控制。
图23中示出了上述升降装置2010的收纳状态。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平台2011处于沿着车室板FL上搁置的状态。能在坐有人的状态下预先将轮椅2005固定在上述平台2011上。在平台2011上配置有用于预先对轮椅2005进行固定的固定件等。在上述收纳状态下,第一转动构件2020收纳在使其两个连杆臂2021、2022倾斜成从板支架2023朝斜前上方延伸的状态的位置上。第二转动构件2030收纳成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转动前端侧朝斜前下方倾斜的状态。在上述收纳状态下,能用后车门来关闭后部开口部2002。
当在上述收纳状态下操作打开未图示的远距离操作用遥控器上的下车开关时,上述升降装置2010朝下车侧起动。在升降装置2010朝下车侧起动后,首先,第一驱动源2029朝下车侧工作,第一转动构件2020开始朝后侧(下车侧)转动。在第一转动构件2020开始朝后侧转动后,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转动前端侧(上部)沿着朝上方凸起的圆弧轨迹移位,其结果是,平台2011在从车室板FL朝上方移位的同时朝后侧(后部开口部侧)移位。
在第一转动构件2020开始朝下车侧转动之后,经过稍许时间后,第二转动构件2030朝下车侧起动。在第二转动构件2030朝下车侧动作后,由于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部(下部)沿着朝下方凸起的圆弧轨迹移位,因此,与平台2011因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转动而朝上方的移位相抵消,其结果是,平台2011在离开车室板2011之后,在维持大致水平姿势的同时朝后侧平行移动。
如上所述,由于平台2011在维持与车室内相同的水平姿势的同时朝后侧平行移动,因此,坐在轮椅2005上的人不会感到任何不安。
如图23所示,位于第一转动构件2020前侧的第二转动构件2030以更快的速度朝后侧转动,其结果是,如图24所示,因第二转动构件2030经过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侧方并朝后侧转动,能使平台2011在保持水平姿势的同时,在高度方向上基本没有移位地朝后侧平行移动。藉此,能使平台2011进行与使用现有的滑动机构时的滑动动作相同的滑动动作。
如图24所示,在第二转动构件2030朝后侧大幅转动而使平台2011朝车室外水平移动之后,第一驱动源2029的动作速度变快,平台2011从车室板高度开始下降,直至与路面R基本接触的取出位置。在此期间,平台2011保持在使其后侧部朝比前侧更低的方向稍微倾斜的升降姿势。按照上述升降姿势,可形成轮椅2005朝后侧的移动被斜板2012限制的状态。根据上述升降姿势,可省略平台2011前侧的限位件,仅用后侧的限位件(斜板2012)就能将轮椅2005保持在平台2011上的一定位置。
这样,在平台2011与路面R接触之后,使斜板2012朝下方转动而与路面R接触,接着松开轮椅2005的固定件,就能使乘坐者以坐在轮椅2005上的状态,从平台2011移动至路面R上。
相反,在以坐在轮椅2005上的状态乘上车辆2001时,将轮椅2005从路面R移动至平台2011上,用固定件对轮椅2005进行固定并将斜板2012锁定在立起的位置上。然后,操作打开遥控器上的上车按钮,使升降装置2010朝上车侧起动。升降装置2010朝上车侧的动作是与上述朝下车侧的动作相反的动作。(图25→图24→图23)。
在升降装置2010朝上车侧起动后,第一驱动源2029工作而使第一转动构件2020开始朝上方(上车侧)转动,藉此,平台2011沿着圆弧轨迹上升。与下车时一样,平台2011在其上升动作时被保持成后侧朝比前侧低的方向略微倾斜的升降姿势,此时处于立起状态的斜板2012能起到后侧限位件的作用。
如图24所示,在平台2011上升到车室板的高度时,第二驱动源2035工作而使第二转动构件2030经过第一转动构件2020的侧方并朝车室内侧转动。在此期间,通过第一驱动源2029的工作,也使第一转动构件2020朝前侧转动,以将平台2011保持成水平姿势。这样,通过使第一转动构件2020、第二转动构件2030以各自的速度朝前侧转动,能使平台2011在保持成水平姿势的同时到达车室板FL上的收纳位置。在平台2011到达收纳位置时,便完成了轮椅2005及乘坐者的上车。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10,通过能上下转动地支承于车室板FL的第一转动构件2020、能上下转动地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20连接的第二转动构件2030,就能使平台2011在车室板FL上的收纳位置与路面R上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因此,在省略了现有的滑动机构的情况下也能使平台2011进行相同的动作。因此,与现有的升降装置相比,减少了部件数,并能实现升降装置的轻量化及低成本化。
此外,以往,由于将连杆机构进行的升降动作和滑动机构进行的滑动动作在时间分开进行,因此,存在在进行上述动作切换时随着驱动源的切换而带来的冲击会传递至平台这样的问题,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10,由于使第一驱动源2029和第二驱动源2035在时间上重叠地在收纳位置与取出位置之间工作,从而能顺畅地连续进行平台2011的升降动作和水平方向的移位动作,因此,能大幅减少现有这样的对平台的冲击,在这点上提高了轮椅2005的乘坐者的安全感,并能使该升降装置2010的使用自由度更好。
能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虽然例示了将第一驱动源2029通过各支轴2029a、2029b夹设在连杆臂2021、2022之间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将第一驱动源2029通过支轴2025、2027或支轴2024、2028夹设在两个连杆臂2021、2022之间的结构。
此外,例示了将第二驱动源2035夹设在连杆臂2032与平台2011之间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将第二驱动源2035夹设在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两个连杆臂2031、2032之间的结构。
此外,例示了分别使用四关节平行连杆机构作为第一转动构件2020和第二转动构件2030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分别使用转动前端侧不平行移位的四连杆机构的结构。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合适地控制第一驱动源及第二驱动源的动作,也能使平台平行移动以保持轮椅的水平姿势。此外,还可以由五关节以上的连杆机构来构成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
而且,在图26中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40。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10中,使用连杆机构来作为第一转动构件2020、第二转动构件2030,但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转动构件2041及第二转动构件2042,并没有分别使用连杆机构,而是使用了一根转动臂。
第一转动构件2041通过板支架2043支承在车室板FL上。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41通过支轴2044被支承成能上下转动。在上述第一转动构件2041与板支架2043之间夹设有第一驱动源2045。第一驱动源2045的头部侧通过支轴2045a而能转动地支承在板支架2043上,杆侧通过支轴2045b而能转动地与第一转动构件2041连接。
第二转动构件2042通过支轴2046而与第一转动构件2041的转动前端侧能相互转动地连接。第二转动构件2042通过夹设在其与第一转动构件2041之间的第二驱动源2047而相对转动。第二驱动源2047的头部侧通过支轴2047a而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转动构件2041上。第二驱动源2047的杆前端侧通过支轴2047b而能旋转地与第二转动构件2042连接。
第二转动构件2042的转动前端侧通过支轴2048而能转动地与平台2050的侧部连接。在第二转动构件2042与平台2050之间夹设有第三驱动源2051。第三驱动源2051的头部侧通过支轴2051a而能旋转地支承在第二转动构件2042上。第三驱动源2051的杆前端侧通过支轴2051b而能旋转地与平台2050的侧部连接。第一驱动源2045、第二驱动源2047、第三驱动源2051分别使用液压汽缸。
根据通过对第一转动构件2041相对于车室板FL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角度检测器、对第二转动构件2042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2041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角度检测器、对平台2050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2042的转动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三角度检测器检测出的各自的转动角度,来控制第一驱动源2045、第二驱动源2047、第三驱动源2051的动作,藉此,能使平台2040始终保持为水平姿势,且能对其位置进行检测。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40,通过将第一转动构件2041和第二转动构件2042的转动动作合成,就能使平台2050在沿车室板FL的收纳位置与沿路面R的取出位置之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因此,可省略现有的滑动机构来减少部件数,从而能实现该升降装置2040的轻量化及低成本化。特别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2040,由于分别使用一根转动臂、而并非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连杆机构来作为第一转动构件2041和第二转动构件2042,因此,在这点上,能进一步减少部件数。
以下将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一种升降装置,其使能供轮椅载置的平台在沿车室板的收纳位置与沿车室外的路面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其特征是,包括:第一转动构件,该第一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上述车室板上;第一驱动源,该第一驱动源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第二转动构件,该第二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以及第二驱动源,该第二驱动源使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上述平台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使上述两个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合成,从而在使上述平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相对角度变化的同时使上述平台在上述收纳位置与上述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通过第一转动构件和第二转动构件将平台支承在车室板上,将两个转动构件朝上下方向的转动动作合成,来使平台在沿车室板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由于通过将第一转动构件的动作及第二转动构件的动作合成来确保大型平台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因此,能在省略现有的滑动机构的情况下使平台在车室内的收纳位置与车室外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此外,通过对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的动作量及动作时间等进行合适地控制,能使平台沿水平方向平行移动。
在上述说明书中,平台的姿势或移动方向为水平的情形是指,除了精确的水平的情形之外,还包括相对于水平方向仅倾斜不至于使坐在轮椅上的人感到不安程度的姿势或方向。
此外,根据上述升降装置,由于是将第一转动构件及第二转动构件的动作合成来使平台移动的结构,因此,能减少现有的连杆机构与滑动机构进行动作切换等时发生的冲击。
此外,上述升降装置的特征是,使用四连杆机构作为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并将上述第二驱动源夹设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与上述平台之间,通过对上述平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来控制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由于第二转动构件是四连杆机构,因此,通过对夹设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与平台之间的第二驱动源的动作进行控制,就能间接地控制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位置。如上所述,由于不是在第二转动构件的连杆之间、而是沿着平台的例如下表面侧配置对第二转动构件和平台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的第二驱动源,因此,能简化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周边的结构。
此外,上述升降装置的特征是,使用汽缸作为上述第二驱动源,上述第二驱动源的头部侧通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平台的侧部上,上述第二驱动源的杆侧通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上述第二转动构件上,通过上述第二驱动源的伸缩动作来使上述平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变化。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通过使作为第二驱动源的汽缸伸缩动作,使平台相对于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变化,从而将该平台的姿势保持成水平姿势或略微倾斜的升降姿势。
此外,上述升降装置的特征是,上述第一转动构件和上述第二转动构件分别使用四连杆机构,使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的两个支点之间的距离固定并将其共用作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基端侧的两个支点。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由于能使各个四连杆机构即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基端侧与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的支点共用,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平台的姿势控制。
此外,上述升降装置的特征是,对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车室板的转动角度θ1、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上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θ2、上述平台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θ3中的至少两个转动角度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出的转动角度对上述第一驱动源及第二驱动源的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上述升降装置,能可靠地对平台的水平姿势或升降时的姿势进行控制。此外,能容易地修正平台姿势。
(符号说明)
10、10A福利车辆
15后部支柱
20轮椅升降移送装置
21平台
22载置板
23滑动机构
24扶手
25升降移送机构
26固定支承部
27第一连杆部
28第二连杆部
30、30A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40绕带装置
41绕带(绕带部)
42牵拉器
411卡定件
43卡定带扣
50肩带装置
51肩带(肩带部)
511卡定件(肩侧支承端)
52牵拉器(腰部侧支承端、平台侧支承部)
53卡定带扣(连接主支承部)
60带子临时固定件
61旋转支承连接部
62旋转式杆(移动元件)
63临时固定件(带子临时固定部)
64操作部
70带子装置
71织带
72绕带部
73肩带部
75牵拉器
76第一卡定带扣(平台侧支承部)
77第二卡定带扣(连接主支承部)
80带子临时固定件
81临时固定卡定带扣(带子临时固定部)
85拉出用条带部(移动元件)
721第一卡定件(腰部侧支承端)
731第二卡定件(肩侧支承端)
C轮椅
L车室板
M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
N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
P坐轮椅者

Claims (12)

1.一种轮椅用安全带装置,该轮椅用安全带装置设置在轮椅升降移送装置上,并在轮椅承载于平台上的载置状态下对坐在该轮椅上的坐轮椅者的身体进行限制,其中,所述轮椅升降移送装置包括:所述平台,该平台供轮椅载置;以及升降移送机构,该升降移送装置将所述平台从车辆外部的上下车位置移送至车辆内部的乘载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包括:
绕带部,该绕带部对所述坐轮椅者的腰部进行限制;以及
肩带部,该肩带部的一端构成位于所述坐轮椅者的腰部侧的腰部侧支承端,另一端构成位于该坐轮椅者的肩侧的肩侧支承端,所述肩带部从所述坐轮椅者的肩斜挂至腰,并对所述坐轮椅者的上半身进行限制,
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腰部侧支承端被配置在所述平台上的平台侧支承部支承,
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肩侧支承端能与配置在所述平台上的带子临时固定部和配置在所述车辆内部的连接主支承部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且在所述平台的上下车位置及所述平台升降移送时能与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
在所述平台位于所述乘载位置时,能将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所述车辆内部的所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肩带部包括卡定至带扣中的卡定件,
所述平台的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和所述车辆内部的所述连接主支承部由能与所述卡定件卡定的作为通用部件的所述带扣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设有移动元件,在将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肩侧支承端的连接状态从临时固定在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上的临时固定连接变为被所述连接主支承部固定支承的固定支承连接时,该移动元件使被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临时固定连接的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肩侧支承端的位置从该被临时固定连接的位置移动至位于上方或后方位置的取出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元件是中间部能旋转地支承在配置于所述平台的扶手上的旋转式杆,
在所述旋转式杆的基端侧设有操作该旋转式杆旋转的操作部,在所述旋转式杆的前端侧设有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侧支承部配置在轮椅的宽度方向上与处于载置在所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该轮椅相邻的位置,
供所述肩带部的所述肩侧支承端临时固定连接的所述带子临时固定部以将处于载置在所述平台上的状态下的轮椅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在与所述平台侧支承部相反一侧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增设有能对坐在装载于车辆室内的轮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
所述车辆的座椅安全带结构具有带子主体,该带子主体包括:带子部,该带子部能从卷绕装置中拉出,该卷绕装置设置于坐在所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一侧且位于较该乘坐者处于乘坐姿势状态下的乘坐者的肩靠上方的室内位置;第一卡定件,该第一卡定件设于所述带子部的前端;以及第二卡定件,该第二卡定件能沿所述带子部的长度方向移动,
供所述第一卡定件以能卡定、脱开的方式卡定的带扣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乘坐者另一侧的室内位置上,该位置状态是在从所述卷绕装置拉出的带子部以从乘坐在所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挂在胸部的方式直接配置的状态下、离脖子较近的位置状态,
在所述另一侧比所述带扣的配置高度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能钩住所述第二卡定件的被钩挂元件,供该被钩挂元件设置的下方位置设置在能实现下述位置状态的位置,该位置状态是在所述第二卡定件被钩在该被钩挂元件上时、所述带子部在从坐在所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肩斜挂在胸部的状态下远离脖子的位置状态,
在车辆碰撞时,因作用于坐在所述轮椅上的乘坐者的朝前方的载荷会使所述被钩挂元件破损,从而解除所述第二卡定件与所述被钩挂元件的钩挂状态,并维持所述第一卡定件与所述带扣的卡定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子主体能用作对坐在座椅上的乘坐者进行限制的肩带及绕带,此时,没有将轮椅装载在所述车辆中能供轮椅装载的室内位置而是配置了所述座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升降移送机构而设置有升降装置,
所述升降装置使能供轮椅装载的平台在沿车室板的收纳位置与沿车室外路面的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转动构件,该第一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所述车室板上;第一驱动源,该第一驱动源能使所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第二转动构件,该第二转动构件能上下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以及第二驱动源,该第二驱动源能使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构件上下转动,所述平台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使所述两个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合成,从而在使所述平台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相对角度变化的同时使所述平台在所述收纳位置与所述取出位置之间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四连杆机构作为所述第二转动构件,并将所述第二驱动源夹设在所述第二转动构件与所述平台之间,通过对所述平台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来控制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动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汽缸作为所述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的头部侧通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平台的侧部上,所述第二驱动源的杆侧通过支轴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二转动构件上,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源的伸缩动作来使所述平台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变化。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构件和所述第二转动构件分别使用四连杆机构,使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前端侧的两个支点之间的距离固定并将其共用作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基端侧的两个支点。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用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相对于所述车室板的转动角度θ1、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θ2、所述平台相对于所述第二转动构件的转动角度θ3中的至少两个转动角度进行检测,并根据该检测出的转动角度对所述第一驱动源及第二驱动源的动作进行控制。
CN201080037304.5A 2009-08-18 2010-07-22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12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9161 2009-08-18
JP2009189161A JP2011036593A (ja) 2009-08-18 2009-08-18 車両の座席ベルト構造
JP2010035852A JP5454211B2 (ja) 2010-02-22 2010-02-22 車椅子のリフト装置
JP2010-035852 2010-02-22
JP2010038153A JP5387441B2 (ja) 2010-02-24 2010-02-24 車椅子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0-038153 2010-02-24
PCT/JP2010/062330 WO2011021471A1 (ja) 2009-08-18 2010-07-22 車椅子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1218A CN102481218A (zh) 2012-05-30
CN102481218B true CN102481218B (zh) 2014-09-03

Family

ID=43606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730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1218B (zh) 2009-08-18 2010-07-22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72356B2 (zh)
CN (1) CN102481218B (zh)
WO (1) WO20110214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3235424B2 (en) * 2012-03-19 2017-06-01 Ricon Corp.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 wheelchair lift arrangement
DK2777668T3 (en) 2013-03-15 2019-04-15 Valeda Company Llc D/B/A Qstraint Wheelchair fixing system and device
WO2014179468A1 (en) * 2013-05-01 2014-11-06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Apparatus for ratcheting multiple restraint webs via a single actuator
JP6480736B2 (ja) * 2015-01-09 2019-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AU2017223823B2 (en) 2016-02-23 2022-06-16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Mobility device control system
US11399995B2 (en) 2016-02-23 2022-08-02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Mobility device
US10908045B2 (en) 2016-02-23 2021-02-02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Mobility device
US10926756B2 (en) 2016-02-23 2021-02-23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Mobility device
CN105576146B (zh) 2016-03-23 2017-09-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17180868A2 (en) 2016-04-14 2017-10-19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User control device for a transporter
JP6718585B2 (ja) * 2016-06-27 2020-07-0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載固定ベルトの退避構造
US20180200127A1 (en) * 2017-01-17 2018-07-19 Dale Binkley Safety Belt System for Paratransit Lifts
JP6816641B2 (ja) * 2017-05-19 2021-01-2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フト装置
USD829612S1 (en) 2017-05-20 2018-10-02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Set of toggles
USD846452S1 (en) 2017-05-20 2019-04-23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Display housing
WO2019008191A1 (en) * 2017-07-07 2019-01-10 McElmeel Mobility Services Limited VEHICLE LIFTING DEVICE
DE102017220196A1 (de) * 2017-11-14 2019-05-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adevorrichtung, Kraftfahrzeug und Mobilitätssystem
EP3803736A1 (en) 2018-06-07 2021-04-14 DEKA Products Limited Partnershi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utility service execution
US20200030166A1 (en) * 2018-07-26 2020-01-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Wheelchair securing system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US10688959B2 (en) * 2018-07-26 2020-06-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for wheelchair users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ystem
US10953987B2 (en) * 2018-07-31 2021-03-23 B/E Aerospace, Inc. Aircraft interior configuration with flexible use space
GB2583449A (en) * 2019-03-26 2020-11-04 Mobility Networks Holdings Ltd Wheelchair lift
JP7124800B2 (ja) * 2019-07-09 2022-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ス用手すり及びバス車内構造
JP7159998B2 (ja) * 2019-08-08 2022-10-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椅子搭載車両
US11840434B2 (en) * 2019-09-19 2023-12-12 Fenton Mobility Products, Inc. Extendable platform lift assembly
CN111098773A (zh) * 2020-01-17 2020-05-05 重庆三心堂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的移动淋浴服务车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9691A (zh) * 1999-09-29 2001-04-04 吕跃龙 移动式双层泊车架
CN1765345A (zh) * 2004-10-27 2006-05-03 高田株式会社 轮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31935C2 (de) * 1981-08-12 1983-12-08 Hilmar 2000 Hamburg Feutlinske Anordnung an einem Personenverkehrsmittel, insbesondere Omnibus, zum Aufnehmen (bzw. Abgeben) von Rollstuhlfahrgästen
JP4144126B2 (ja) * 1999-08-03 2008-09-0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乗合自動車における車椅子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2166822A (ja) 2000-12-04 2002-06-11 Araco Corp 車椅子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3636074B2 (ja) * 2001-01-15 2005-04-0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椅子固縛装置
JP4178970B2 (ja) 2003-01-28 2008-11-1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椅子用乗降装置
JP2004299583A (ja) 2003-03-31 2004-10-28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
US20050214088A1 (en) * 2004-03-08 2005-09-29 Aaron Acton Wheelchair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4357349B2 (ja) * 2004-04-19 2009-11-0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掘進機のセグメント形状保持装置
JP2005304767A (ja) 2004-04-21 2005-11-04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椅子乗降装置
JP4259444B2 (ja) 2004-10-08 2009-04-3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2766655Y (zh) * 2004-11-01 2006-03-29 杨瑞链 一种置物架的升降支撑装置
JP4577570B2 (ja) 2005-12-26 2010-11-10 株式会社ダイフク 車両用昇降装置
JP4872626B2 (ja) * 2006-11-27 2012-02-0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スリップジョイントの取付構造
JP5034479B2 (ja) * 2006-12-18 2012-09-26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182119B2 (ja) * 2009-01-27 2013-04-10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福祉車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9691A (zh) * 1999-09-29 2001-04-04 吕跃龙 移动式双层泊车架
CN1765345A (zh) * 2004-10-27 2006-05-03 高田株式会社 轮椅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99583A 2004.10.28
JP特开2006-103635A 2006.04.20
JP特开2007-167569A 2007.07.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21471A1 (ja) 2011-02-24
US8672356B2 (en) 2014-03-18
US20120219395A1 (en) 2012-08-30
CN102481218A (zh) 2012-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1218B (zh) 轮椅用安全带装置
ES2275162T3 (es) Asiento de vehiculo con un mecanismo automatico de liberacion de la lengueta del cinturon de seguridad.
US20140356090A1 (en) Wheelchair Securement System and Device for Wheelchair Accessible Vehicles
US20090243339A1 (en) Net structures, vehicles including net structures, and methods
CN205034194U (zh) 多功能乘客承载器
CN102233835A (zh) 车辆用座椅
CN207120778U (zh) 宠物饲养工具
KR101829875B1 (ko) 구급차의 들것 승하차장치
ES2359539T3 (es) Sujeciones para sillas de ruedas.
JP4067841B2 (ja) 車椅子昇降固定システム
CN105774746B (zh) 车辆用安全带装置
CN109718485A (zh) 用于在需要时提供氧气面罩的设备
JP4259444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9533205B2 (en) Golf bags with retention system and methods to manufacture golf bags
JPS61282142A (ja) 2つの収納器を備えた受動的な拘束システム
JP4178970B2 (ja) 車椅子用乗降装置
JP2009280028A (ja) 車両用4点式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4194870A (ja) 車両の車椅子搭載装置と品物搭載装置
JPS5849886Y2 (ja) パツシブベルト装置
JP200421003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725330A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汽车行李架
JP2013532610A (ja) 輸送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用電動締付装置
TWM500566U (zh) 牽引定位結構
US20160264095A1 (en) Seatbelt buckle presenter
JPS5828931Y2 (ja) パツシブベルトの室内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