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8989A - 触控组件 - Google Patents

触控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8989A
CN102478989A CN2010105738362A CN201010573836A CN102478989A CN 102478989 A CN102478989 A CN 102478989A CN 2010105738362 A CN2010105738362 A CN 2010105738362A CN 201010573836 A CN201010573836 A CN 201010573836A CN 102478989 A CN102478989 A CN 102478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parency conducting
conducting layer
electrode
touch contro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38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博盛
许育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com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738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7898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78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89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及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底与一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相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呈弯曲状并且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一第一曲面,该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曲面上;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一第二曲面,该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曲面,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二碳纳米管层,该第二碳纳米管层具有电阻异向性,第二碳纳米管层沿第一方向为高电阻率方向,沿第二方向为低电阻率方向。

Description

触控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电话与触摸导航***等各种电子设备的高性能化和多样化的发展,在液晶等显示组件的前面安装透光性的触控组件的电子设备逐步增加。这样的电子设备的使用者通过触控组件,一边对位于触控组件背面的显示组件的显示内容进行视觉确认,一边利用手指或笔等方式按压触控组件来进行操作。由此,可以操作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
电阻式触控组件是现有触控组件中最常见的一种触控组件类型。现有的电阻式触控组件包括两个透明电极层,该两个透明电极层通过点状隔离物间隔设置,当手指触控组件幕时,压力使两层透明导电层在触摸点位置产生一个接触,因为两层透明导电层之间施加了电压,不同触点的分压不同,电流也不同,控制装置便可分辨出显示屏上施加压力的那个点的坐标。电阻式触控组件具有清晰度高和寿命长的特点。
然而,现有的触控组件一般采用ITO玻璃作为透明电极层,由于ITO玻璃本身为脆性材料,韧性差,因此,限于材料特性以及工艺杂难,采用ITO作为透明电极层的触控组件均为平面结构,这样的平面触控组件很难应用于曲面显示屏上。遗憾的是,业界至今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曲面触控组件的方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曲面结构的触控组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组件,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一第一基底及一第一透明导电层;一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一第二基底与一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相向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呈弯曲状并且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基底包括一第一曲面,该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曲面上;所述第二基底包括一第二曲面,该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曲面,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一第二碳纳米管层,该第二碳纳米管层具有电阻异向性,第二碳纳米管层沿第一方向为高电阻率方向,沿第二方向为低电阻率方向。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应用在曲面显示器上的曲面触控组件,该触控组件的透明导电层采用碳纳米管层,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抗弯折性能,可直接贴附在曲面的表面而不被破坏,无需刻蚀等复杂工艺,使得该曲面触控组件的制备方法简单,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曲面触控组件的良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触控组件沿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触控组件的第一电极板的透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触控组件的第二电极板的透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的第一电极板的透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组件的第二电极板的透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电极板的透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平面图;
图9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平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触控组件                    10
第一电极板                  12,22
第二电极板                  14,24,34
点状隔离物                  16,26
第一基底                    120,220
第一透明导电层              122,222,422
第一电极                    124,224,424
第二基底                    140,240,340
第一边                      1220,1420,2220,2420
第二边                      1222,1422,2222,2422
第二透明导电层              142,242,342
第二电极                    144,244
探测电极                    148,248
第一探测电极                344,428
第二探测电极                348,448
第一曲面                    126,226
第二曲面                    146,24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方案提供的触控组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包括一第一电极板12,一第二电极板14、设置在第一电极板12与第二电极板14之间的多个透明的点状隔离物16。
请参见图3,该第一电极板12包括一第一基底120,一第一透明导电层122以及一第一电极124。该第一基底120为曲面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曲面126,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2与两个第一电极124均设置在该第一曲面126上。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1220及两个相对的第二边1222。该第一电极124为线状结构,该第一电极124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并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电连接,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四个边齐平。请参见图4,该第二电极板14包括一第二基底140,一第二透明导电层142、一第二电极144及多个探测电极148。该第二基底140为曲面结构,其包括一第二曲面146,该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第二电极144及多个探测电极均设置在第二曲面146上。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142也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1420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1422。所述第二电极144沿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一个第二边1422上,该多个探测电极148依次均匀排列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与第二电极144相对的另一个第二边1422上。所述第一曲面126和第二曲面146面对设置,从而使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相向设置。第一曲面126和第二曲面146的形状相同。所述第一曲面126和第二曲面146可以为任意的曲面,包括球面、椭圆面、锥面、双曲面、抛物面、圆柱面和椭圆柱面。
所述第一基底120用于支撑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和第一电极124。所述第一基底120为透明的基板,该第一基底12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刚石等,所述第一基底120的材料还可以为柔性材料,所述柔性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砜(PES)、纤维素酯、聚氯乙烯(PVC)、苯并环丁烯(BCB)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该第一基底120的厚度为1毫米~1厘米。第一曲面126可以通过第一基底120弯折形成。第一曲面126的形状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第一曲面126的横截面可以为弧形、半圆形、圆形、环形、扇形或C型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120为一圆筒,因此第一曲面126的横截面为一环形结构。所述第二基底140用于支撑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和第二电极144,并对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具有保护作用,第二基底140为一圆筒。所述第二基底140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制成的薄膜或者层状结构,所述柔性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砜(PES)、纤维素酯、聚氯乙烯(PVC)、苯并环丁烯(BCB)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当第一基底120和第二基底140均采用柔性材料时,该触控组件10为一柔性的触控组件,可根据需要弯折或变形。该第二基底140的厚度为1毫米~1厘米。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基底120材料为玻璃,第二基底140的材料为PET,厚度均为2毫米。第二基底140的形状应与第一基底120相吻合,由第一基底120的形状所决定。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曲面126的横截面为一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基底140的第二曲面146的横截面也具有一圆形结构,第二曲面146的横截面的直径略大于第一曲面126横截面的直径,即第二曲面146横截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一曲面126横截面的曲率半径。
所述第一基底120用于支撑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和第一电极124。所述第一基底120为一弯曲状的透明基板,该第一基底120的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刚石等。该第一基底120的厚度为1毫米~1厘米。第一曲面126可以通过第一基底120弯折形成。第一曲面126的形状不限,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120为一圆筒结构,第一曲面126为一圆柱面。所述第二基底140用于支撑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第二电极144和多个探测电极148,并对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具有保护作用,第二基底140为弯曲状,本实施例中,第二基底140为一圆筒状结构,第二曲面146为圆柱面。所述第二基底140的材料为柔性材料制成的薄膜或者层状结构,所述柔性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砜(PES)、纤维素酯、聚氯乙烯(PVC)、苯并环丁烯(BCB)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该第二基底140的厚度为1毫米~1厘米。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基底120材料为玻璃,第二基底140的材料为PET,厚度均为2毫米。第二基底140的形状应与第一基底120相吻合,由第一基底120的形状所决定。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曲面126的横截面为一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基底140的第二曲面146的横截面也具有一圆形结构,第二曲面146的横截面的直径略大于第一曲面126横截面的直径,即第二曲面146横截面的曲率半径等于第一曲面126横截面的曲率半径。
第一透明导电层122设置于该第一曲面126上,该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在未设置于第一曲面126上之前,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第一透明导电层122设置于第一曲面126上之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形状与第一曲面126的形状相互吻合。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曲面126的横截面为圆型结构,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弯折形成一横截面为C型结构并贴合于该第一曲面126上。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两个相对的第一边1220分别弯折形成一C型结构,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1222相互靠近并为直线。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弯折形成一C型结构而并非圆形结构的原因是防止第一透明导电层122自身形成短路。当然,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2也可以弯曲形成筒状体,但在相靠近或者重叠的两端之间设置一绝缘体(比如绝缘膜)进行绝缘,防止其短路。第二透明导电层142设置于该第二曲面146上,该第二透明导电层142为在未设置于第二曲面146上之前,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第二透明导电层142设置于第二曲面146上之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形状与第二曲面146的形状相互吻合。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2设置于第一曲面126上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42设置于第二曲面146上之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第一边122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第一边1420的弯曲形状相同,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第二边12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第二边1422的弯曲形状相同。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曲面146为环型结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弯折形成C型结构并贴合于该第二曲面146上。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两个相对的第一边1420分别弯折形成一C型结构,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1422相互靠近并为直线。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形成于第一曲面126上及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形成于第二曲面146上之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平移相交后形成曲面经平铺展开后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层,该第一碳纳米管层中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相互搭接构成导电网络,因此,该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该多个碳纳米管无序分布,该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的厚度为10纳米至100微米。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可以形成于一平面基底上之后,再将该平面基底和第一碳纳米管层弯折,使该平面基底形成曲面状的第一基底120。可选择地,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可以通过直接涂敷的方法形成于第一基底120的第一曲面126上,也可以先形成该第一碳纳米管层之后,再将该第一碳纳米管层直接贴附于该第一曲面126上。
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包括一第二碳纳米管层。所述第二碳纳米管层为一电阻异向性的透明导电膜,即在二维空间上的电阻率不同,第二碳纳米管层在二维空间上的不同方向上的电阻率不同。定义该第二碳纳米管层的高电阻率的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碳纳米管层低电阻率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两个第一边1420位于沿第一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二边1422位于沿第二方向的两端。第二电极144和多个探测电极148分别设置于碳纳米管层低电阻率方向的两端,即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1422上。由于第二电极144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一个第二边1422上,该多个探测电极148相互间隔均匀排列设置于与第二电极144相对的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另一个第二边1422上,该多个探测电极148中每一个探测电极148与第二电极144形成一导电通道,从而在第二透明导电层142上形成多个导电通道。每个导电信道平行于第二方向。所述第二电极144所为电压输入电极,所述探测电极148为探测电压输出的电极。
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可以一层碳纳米管膜或多个层叠设置的碳纳米管膜,且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厚度优选为0.5纳米~1毫米。优选地,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厚度为100纳米~0.1毫米。可以理解,当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透明度与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厚度有关,当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厚度越小时,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透光度越好,碳纳米管层状结构的透明度可以达到90%以上。
该碳纳米管膜包括多个通过范德华力相互连接的碳纳米管。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择优取向是指在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延伸方向基本平行于碳纳米管膜的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是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具体地,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数碳纳米管中每一碳纳米管与在延伸方向上相邻的碳纳米管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当然,所述碳纳米管膜中存在少数随机排列的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管不会对碳纳米管膜中大多数碳纳米管的整体取向排列构成明显影响。所述碳纳米管膜可以为一自支撑的碳纳米管膜。所述自支撑为碳纳米管膜不需要大面积的载体支撑,而只要相对两边提供支撑力即能整体上悬空而保持自身膜状状态,即将该碳纳米管膜置于(或固定于)间隔一固定距离设置的两个支撑体上时,位于两个支撑体之间的碳纳米管膜能够悬空保持自身膜状状态。所述自支撑主要通过碳纳米管膜中存在连续的通过范德华力首尾相连延伸排列的碳纳米管而实现。
所述碳纳米管膜的厚度为0.5纳米~100微米,宽度与长度不限,根据第二基底140的大小设定。所述碳纳米管膜的具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请参见范守善等人于2007年2月9日申请的,于2008年8月13公开的第CN101239712A号中国大陆公开专利申请。为节省篇幅,仅引用于此,但所述申请所有技术揭露也应视为本发明申请技术揭露的一部分。
本实施例中,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中的碳纳米管沿第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所述碳纳米管层状结构具有电阻各向异性的特点,即该碳纳米管层状结构沿碳纳米管延伸方向的电阻率远小于其沿垂直于碳纳米管延伸方向的电阻率。
所述第一电极124、第二电极144均为线状或带状结构,所述探测电极148为点状结构。该第一电极124、第二电极144、探测电极148可以分别为一层导电膜。该导电膜的材料可以为金属、合金、铟锡氧化物(ITO)、锑锡氧化物(ATO)、导电银胶、导电聚合物或导电性碳纳米管等。该金属或合金材料可以为铝、铜、钨、钼、金、钛、钕、钯、铯或其任意组合的合金。由于第一电极124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四个边重合,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弯曲形成C型结构后,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一对相对的边上的部分第一电极124弯曲形成C型结构,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的另一对相对的边上的部分第一电极124保持直线。所述第二电极144为导电银浆印刷形成的直线结构,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一端,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一个第二边1422重合;所述探测电极148为导电银浆印刷形成的点状结构,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与第二电极144相对的一端,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的另一个第二边1422重合。
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极板12第一曲面126***设置有一绝缘粘合层(图未示)。上述的第二电极板14设置在该绝缘粘合层上,通过绝缘粘合层与第一电极板12间隔设置。上述多个点状隔离物16设置在第一电极板12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22上,且该多个点状隔离物16彼此间隔设置。第一电极板12与第二电极板14之间的距离为2微米~10微米。该绝缘粘合层可以将第一电极板12和第二电极板14粘合固定,同时还可以使第一电极板12和第二电极板14绝缘设置。所述点状隔离物16应为一透明材料制成。设点状隔离物16可使得第一电极板12与第二电极板14电绝缘。可以理解,当触控组件10尺寸较小时,点状隔离物16为可选择的结构,只需确保第一电极板12与第二电极板14电绝缘即可。
另外,该第一电极板12上表面设置一透明保护膜(图未示)。所述透明保护膜可以通过粘结剂直接粘结在第一电极板12上,也可采用热压法,与第一电极板12压合在一起。该透明保护膜可采用一层表面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层或树脂层,该树脂层可由苯丙环丁烯(BCB)、聚酯或丙烯酸树脂等材料形成。本实施例中,形成该透明保护膜的材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于保护第二电极板14,提高耐用性。该透明保护膜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可用以提供一些附加功能,如可以减少眩光或降低反射。
可选择地,为了减小电磁干扰,避免从触控组件10发出的信号产生错误,还可在第一基底120的远离第一曲面126的表面上设置一屏蔽层(图未示)。该屏蔽层可由铟锡氧化物(ITO)薄膜、锑锡氧化物(ATO)薄膜、镍金薄膜、银薄膜、碳纳米管拉膜、导电聚合物薄膜等导电材料形成。
应用时,如果为单点触摸,该触控组件10通过探测触摸点电压的变化,进行精确计算,将它转换成触点的坐标,从而可以确定触摸点的位置。如果为多点触摸,则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42形成多个电接触点。由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2对第二透明导电层142电压的影响,此时,电接触点所对应的探测电极148的电压发生变化。具体地,每个电接触点所对应的探测电极148的电压将低于第二电极144的电压。由于不同的探测电极148对应不同的导电通道,每个电接触点所对应的探测电极148之间的电压值互不影响。实验表明,探测电极148电压的变化与电极触点的位置有关。电接触点离第二电极144的距离越近,探测电极148的电压降低越多,因此,该电接触点在第二方向的位置可以确定,而探测电极可以确定电接触点在第一方向的位置,因此,该电接触点的位置可以确定。由于每个接触点对应不同的探测电极148,因此,该多个电接触点的位置可以互不影响的被探测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确定所有电接触点的具***置,实现多点探测。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具有以下优点:
其一,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为一具有曲面结构的触控组件,使用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触摸控制,该触控组件10可直接应用在具有曲面结构的显示器上,使该触控组件10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二,该触控组件10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多个探测电极形成不同的导电通道,根据电压的变化幅度可以判断出触控点的具体坐标,且触控点不受限制,真正实现了多点操作。其三,第二碳纳米管层中的碳纳米管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排列,第二碳纳米管层的电阻率具有各向异性,通过测量该探测电极148的电压,根据电压的变化幅度可以判断出触控点的实际坐标,实现多点显示。其四,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采用碳纳米管层作为第一、第二透明导电层,碳纳米管层具有优良的耐弯折形成,可以弯折成任意角度而不发生断电或者电阻增加,因此,该碳纳米管层可以弯折成任意角度后直接贴附于曲面上,也可以贴附于一平面基底上之后将基底和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一起弯折形成曲面结构,因此,该透明导电层的厚度均匀,且该触控组件10的形状可以任意选择;碳纳米管层具有良好的耐刮擦形成,可以多次承受外界物体的摩擦而不被破坏,提高了该触控组件10的寿命,同时,使该触控组件10在其制备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良率。
表1为采用碳纳米管层与ITO层的透明导电层的耐弯折性能的比较表格。表1中提供了两个碳纳米管层(CNT)和两个ITO层的耐弯折性能测试,通过测试它们在不同曲率半径下的电阻来表明其耐弯折性能。该两个碳纳米管层和两个ITO层的编号分别为1-4。
表1 透明导电层的耐弯折性能比较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该碳纳米管层和ITO层在弯折的过程中电阻的变化过程为:当曲率半径大于6.5时,碳纳米管层和ITO层的电阻在弯折过程中保持不变;当曲率半径达到6.5时,碳纳米管层的电阻增加了0.7%,而ITO层的电阻增加了2%,即ITO层的电阻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当曲率半径达到4.5时,碳纳米管层的电阻增加了1.4%,而ITO层的电阻增加了14%,即ITO电阻更大幅度的增加。由此可见,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及弯折程度的增加,碳纳米管层的电阻基本不变,即使该碳纳米管层被对折后,碳纳米管层仍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而用ITO层作为透明导电层时,如果将ITO层直接形成于一曲面上时,由于ITO层通过溅射的方式形成,很难在曲面上形成厚度均匀的ITO层;如果将ITO层先形成于一平面基底上再将基底和ITO层弯折,当曲率半径达到4.5mm时,该透明导电层的电阻明显增加,当ITO层被对折后,透明导电层不再具有导电性能,因此,采用ITO层作为透明导电层时,曲面结构的形状受到限制,同时也限制了触摸屏的形状和使用范围。由此可见,碳纳米管层具有优良的耐弯折形成,可以弯折成任意角度而不发生断电或者电阻增加,因此,该由碳纳米管层作为透明导电层的触摸屏可以弯折成任意角度后直接贴附于曲面上,也可以贴附于一平面基底上之后将基底和碳纳米管层状结构一起弯折形成曲面结构,简化了触摸屏的制作工艺,使触摸屏的良率增加,同时,触摸屏的形状可以任意选择。
表2为上述两个碳纳米管层和两个ITO层作为透明导电层时的耐刮擦性能的比较表。分别采用橡皮对每个碳纳米管层和ITO进行刮擦,并同时测试刮擦后的电阻,直至该两个碳纳米管层和两个ITO层完全断电被破坏。
表2 透明导电层的耐刮擦性能比较表
  样品编号   1(CNT)   2(CNT)   3(ITO)   4(ITO)
  刮擦次数   248   245   1   1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用ITO层的透明导电层经过一次刮擦之后便被破坏,但是用碳纳米管层的透明导电层可以经过两百多次刮擦而不被破坏,可见碳纳米管层的耐刮擦性能大大高于ITO层。由此可见,碳纳米管层具有良好的耐刮擦形成,可以多次承受外界物体的摩擦而不被破坏,用碳纳米管层作为透明导电层的的触控组件在其制备过程中,不会因为外界的碰触或刮擦造成碳纳米管层被破坏,使该触控组件在制备时具有较高的良率。
请一并参见图5及图6,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包括一第一电极板22及一第二电极板24。该第一电极板22包括一第一基底220,一第一透明导电层222以及第一电极224。该第一基底220为曲面结构,其包括一第一曲面226,该第一透明导电层222与第一电极224均设置在该第一曲面226上。该第二电极板24包括一第二基底240,一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第二电极244及多个探测电极248。该第二基底240为曲面结构,其包括一第二曲面246,该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第二电极244与多个探测电极248均设置在第二曲面246上。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曲面226和第二曲面246的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底220为一半球形,第一曲面226为球面;第二基底240也为半球形,第二曲面246为球面。第一透明导电层222为一长方形,其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2220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2222,第一边2220的长度大于第二边2222的长度。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形状和大小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22相同,其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2420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2422,第一边2420的长度大于第二边2422的长度。第一透明导电层222的第一边2220的弯曲形状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第一边2420的弯曲形状相同,第一透明导电层222的第二边2222的弯曲形状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第二边2422的弯曲形状相同。第一透明导电层222贴合设置于第一曲面226的表面,第二透明导电层242贴合设置于第二曲面246的表面。第一透明导电层22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242平移后可相互重合。所述第一电极224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222的表面,并分别与第一透明导电层222的第一边2220和第二边2222相互重合。所述第二电极244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表面,并分别与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一个第二边2422相互重合。所述多个探测电极248并列且均匀设置,并与第二透明导电层242的另一个第二边2422相互重合。
请参见图7及图8,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组件第二电极板34的结构。该触控组件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34中电极的设置方式。所述第二电极板34包括一第二透明导电层342、多个第一探测电极344和多个第二探测电极348。所述多个第一探测电极344沿第一方向L1依次均匀排列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42的一个边上,所述多个第二探测电极348沿第一方向L1依次均匀排列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42的另一个边上,即,多个第一探测电极344和多个第二探测电极348分别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层342两个垂直于第二方向L2的相对的侧边上。多个第一探测电极344和多个第二探测电极348在第二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的驱动方法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的驱动方法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该第一探测电极344和第二探测电极346即可以作为电压输入电极,也可以作为电压输出探测电极。当第一探测电极344作为电压输入电极时,即在该触控组件使用时,第二电极板34通过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344输入电压,此时,第二探测电极346用于测量电压输出。当第二探测电极346作为电压输入电极时,即在该触控组件使用时,第二电极板34通过该多个第二探测电极346输入电压,此时,第一探测电极344用于测量电压输出。第一探测电极344和第二探测电极346采用轮流输入/输出的方式进行举动,可以增加该触控组件的定位精度。
请参见图9,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组件的第一电极板42的平面结构。该第一电极板42包括一第一透明导电层422、第一电极424及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426。该第二电极板44包括一第二导电层442、第二电极444及该多个第二探测电极448。该触控组件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触控组件10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电极板42的结构。具体地,该第一电极424沿第二方向L2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422的一个边上,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428沿第二方向L2依次均匀排列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422的与第一电极424相对的一个边上,即,第一电极424和第一探测电极426分别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层422平行于第二方向L2的两个侧边上。该第一透明导电层422沿第二方向L2上的电阻率ρ1大于其沿第一方向L1的电阻率ρ2。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426中每一个第一探测电极428与第一电极424形成一导电通道,从而在第一透明导电层422上形成多个导电通道。该第一导电层可包括一碳纳米管层,该碳纳米管层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碳纳米管层的结构想通。该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沿同一方向择优取向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沿第一方向L1方向延伸。
定位时,该第一电极424或多个第一探测电极428接入一定的较低的电压,该第二电极444接入一个较高的电压,通过该多个第二探测电极448确定触控点的第一方向L1上的位置;该第二电极444或多个第二探测电极448接入一较低的电压,该第一电极424接入一较高的电压,通过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428确定触控点的第二方向L2的位置。该测量方法不需要第一探测电极426或第二探测电极446探测触控点电压的变化幅度。该测量触控点的方法更加简单,准确。
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组件可以用作触控显示装置,如腕式触摸手机的触控显示装置,也可以用作触控感应装置,如机器人手臂或手指上的触控感应装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动作等。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作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作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触控组件,包括:
第一电极板,该第一电极板包括第一基底及第一透明导电层;
第二电极板,该第二电极板第一电极板间隔设置,该第二电极板包括第二基底与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相向设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呈弯曲状并且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基底包括第一曲面,该第一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曲面上;所述第二基底包括第二曲面,该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二曲面,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一碳纳米管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第二碳纳米管层,该第二碳纳米管层具有电阻异向性,第二碳纳米管层沿第一方向为高电阻率方向,沿第二方向为低电阻率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形状相同,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形状包括球面、椭圆面、锥面、双曲面、抛物面、圆柱面或椭圆柱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并与第一透明导电层的四个边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第二电极和多个探测电极分别与第二透明导电层电连接,该第二电极与探测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沿低电阻率方向的两端,该多个探测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板进一步包括多个第一探测电极和多个第二探测电极分别与第二透明导电层电连接,第一探测电极和第二探测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沿低电阻率方向的两端,该多个第一探测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端,该多个第二探测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的另一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电阻异向性,第一碳纳米管层的低电阻率方向平行于该第一方向,高电阻率方向平行于该第二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第一电极和多个第一探测电极分别与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并分别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沿低电阻率方向的两端,该多个探测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一端;所述第二电极板进一步包括第二电极和多个探测电极分别与第二透明导电层电连接,并分别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沿低电阻率方向的两端,该多个探测电极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为圆筒状结构,第一曲面为该圆筒状结构的外表面,第一透明导电层贴合设置于第一曲面形成一C型结构,第一透明导电层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两个相对的第一边分别弯折成一C型结构,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相互靠近并为直线,第二基底为一圆筒状结构,第二曲面为该圆筒状结构的内表面,第二透明导电层设置于第二曲面成一C型结构,第二透明导电层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边和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两个相对的第一边分别弯折成一C型结构,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两个相对的第二边相互靠近并为直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均匀分布的碳纳米管,该多个碳纳米管相互搭接构成导电网络,该第一碳纳米管层具有各向同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碳纳米管层包括多个碳纳米管首尾相连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CN2010105738362A 2010-11-26 2010-11-26 触控组件 Pending CN1024789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38362A CN102478989A (zh) 2010-11-26 2010-11-26 触控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738362A CN102478989A (zh) 2010-11-26 2010-11-26 触控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8989A true CN102478989A (zh) 2012-05-30

Family

ID=46091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38362A Pending CN102478989A (zh) 2010-11-26 2010-11-26 触控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7898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832A (zh) * 2015-10-13 2018-06-0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762576A (zh) * 2018-06-11 2018-11-0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9144322A (zh) * 2018-08-31 2019-01-0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触控装置
WO2019095285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触控装置、触控屏及其触控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2934A (zh) * 2010-05-31 2010-10-06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CN101963864A (zh) * 2010-10-14 2011-0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2934A (zh) * 2010-05-31 2010-10-06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CN101963864A (zh) * 2010-10-14 2011-02-02 北京富纳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屏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9832A (zh) * 2015-10-13 2018-06-0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8139832B (zh) * 2015-10-13 2020-11-17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输入装置以及输入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9095285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触控装置、触控屏及其触控方法
CN111344657A (zh) * 2017-11-17 2020-06-26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形触控装置、触控屏及其触控方法
CN108762576A (zh) * 2018-06-11 2018-11-06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9144322A (zh) * 2018-08-31 2019-01-0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触控装置
CN109144322B (zh) * 2018-08-31 2021-07-3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触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9216B (zh) 触摸屏
CN101963864B (zh) 触摸屏
CN101676832B (zh) 台式电脑
CN101989136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9983710B2 (en) Carbon nanotube based flexible mobile phone
CN101625617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70565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1419519B (zh) 触摸屏
TWI373727B (en) Portable computer
CN102063214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2053409B (zh) 显示装置
CN101656769B (zh) 移动电话
CN101620454A (zh) 便携式电脑
CN104423739A (zh) 触控装置
CN101655720B (zh) 个人数字助理
CN104516595A (zh) 触控装置
CN103838440A (zh) 触摸屏
CN102478992B (zh) 触摸屏
CN103838455B (zh) 电阻式触摸屏
CN104679359A (zh) 触控装置
CN104298406A (zh) 复合结构的二维触控传感器
CN102819338A (zh) 触摸屏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4766B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2478989A (zh) 触控组件
CN102819336A (zh) 触摸屏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8109 Guangdong, Shenzhen, town, Foxcon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E District, building 4, building 1, building

Applicant after: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Address before: Miaoli County, Taiwan, China

Applicant before: Chimei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o-applicant before: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QIMEI ELECTRONIC CO LTD TO: QUNKA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