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6198B - 车辆用控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控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6198B
CN102436198B CN201110319789.3A CN201110319789A CN102436198B CN 102436198 B CN102436198 B CN 102436198B CN 201110319789 A CN201110319789 A CN 201110319789A CN 102436198 B CN102436198 B CN 1024361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econdary units
instruction
valu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197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6198A (zh
Inventor
宫本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36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61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61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61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60W50/04Monitor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control system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05B19/0421Multiprocess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2Pc multi processor system
    • G05B2219/2231Master sl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trol By Computer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Safety Devices In Control System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适宜在车辆中使用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目的是达成控制用次级单元的迅速的控制判断决定和安全运转,并降低控制用主单元的负担。在本发明中,次级单元判断从外部单元接受的指令是否可执行。如果判断为可执行,则执行该指令。如果判断为不可执行,则将可执行方案通知给外部单元。

Description

车辆用控制***
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
申请日:2007年12月3日
申请号:200710193295.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是适用于为车辆构筑集成式***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
背景技术
如特开2004-136816号公报所示,车辆用控制***是由从属于主单元的多个次级单元和主单元构成。借助于这种结构,主单元能够有效地进行次级单元的异常检测。另外,借助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减少通信数据量。这里,上述车辆用控制***利用多个次级单元分别执行来自主单元的指令,由此达到主单元的目的。主单元决定发给次级单元的指令,以便达到主单元的目的。这时,有可能出现主单元发出的指令是次级单元一侧未预料到的内容的情况。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499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368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2-678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191774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5-199951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4-238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平4-131561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车辆用控制***中,当次级单元发生了偏离理想状态的异常时,主单元在事后意识到上述异常。亦即,具备上述主单元和次级单元的***对于次级单元的异常发生不具备防患于未然的功能。发生这类异常的一个原因是,次级单元无论能否保持上述理想状态,都会执行来自主单元的指令。这样,在上述现有的***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主单元发出的指令不加选择地全部执行,导致次级单元偏离理想状态的异常发生。
另外,具备主单元和次级单元的车辆用控制***通常在意识到次级单元的异常时通过切断相应次级单元的电源来应对。通过切断电源来应对实现了车辆控制中的安全停止的目的。但是,就***整体而言,其问题在于,无法获得电源被切断的次级单元的输出,也就无法实现期望的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具备以下特征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即:对于次级单元预料之外的指令不予执行,从而保护次级单元;另外,使次级单元在可能的范围内持续动作,从而达到主单元的目的输出或者与此相近的输出。
本发明的次级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主单元发出的指令;
执行可否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主单元发出的指令是否能够由次级单元执行;
指令执行部件,当主单元发出的指令经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可执行时用于执行该指令;
可执行方案通知部件,当主单元发出的指令经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不可执行时向主单元发送可执行的方案。
本发明的主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指令部件,用于针对多个次级单元分别发出指令;
可执行方案识别部件,用于判断上述多个次级单元是否发送了可执行方案的通知;
指令变更部件,当上述可执行方案识别部件识别出可执行方案时,基于识别出来的可执行方案变更发给上述多个次级单元的指令。
本发明的次级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多个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外部单元发过来的多个指令;
多个指令执行可否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多个指令接收部件接收到的多个指令各自是否可执行;
执行部件,用于执行经上述多个指令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可执行的指令。
本发明的次级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外部单元发过来的指令;
执行可否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指令接收部件接收到的指令可否执行;
指令变更部件,当上述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不可执行时将上述指令接收部件接收到的指令变更为可执行的指令;
用于执行经上述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可执行的指令或者上述可执行的指令的部件。
本发明的次级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外部单元发过来的指令;
最大值计算部件,用于计算可输出的最大值;
请求值决定部件,基于上述最大值和上述指令的差值决定对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的请求值;
请求值发送部件,用于将上述请求值发送给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
请求值接收部件,用于接收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发过来的请求值;
执行判断部件,用于从上述最大值和上述请求值接收部件接收到的请求值之中选出值较小的一个;
选择值执行部件,执行用于生成由上述执行判断部件选出的值的处理。
本发明的次级单元为达到上述目的,其特征在于,包含:
待机消耗(off-leak)测定部件,用于测定功率半导体的待机消耗电流;
分类部件,用于根据功率半导体的上述待机消耗电流量进行分类;
驱动条件变更部件,用于根据上述分类部件的分类结果变更功率半导体的驱动条件;
驱动条件通知部件,用于将使用上述驱动条件变更部件而产生的被变更的驱动条件通知给控制用主单元。
发明的效果
借助于本发明能够保护次级单元,实现***整体的持续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控制***的图。
图2是用于从概念上说明次级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半导体驱动装置20的电机用驱动器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开关电路60的外观的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为进行扭矩控制而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4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6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用于决定优先顺序的神经回路网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变换器(converter)30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IGBT的开关波形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7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8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8实施方式中的负荷比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9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9实施方式中决定可通电时间的方法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10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501的结构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10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501所具备的半导体诊断装置506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10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501所执行的例程的图。
符号说明
10主单元
13次级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汽车控制***的图。上述汽车控制***具备控制用主单元10(以下称为“主单元10”)和控制用次级单元13、14、16、18、19(以下称为“次级单元13、14、16、18、19”)。主单元10上连接着通信线12。该通信线12将主单元10和次级单元13、14、16、18、19连接起来,可以进行双向通信。次级单元13、14、16、18、19是例如电机控制装置、A/TECU(Automatic Transmission ElectricControl Unit:自动传输电子控制单元)、引擎ECU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单元13是电机控制装置。次级单元13内部具有功率半导体15。上述次级单元13在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car)中进行电机控制,以便与汽油发动机(gasoline engine)并用。
图2是用于从概念上说明图1所记载的次级单元13的结构的图。次级单元13具备温度传感器22、电流传感器24、电压传感器26。上述3个传感器与半导体驱动装置20相连。半导体驱动装置20具有通信用设备、电机用驱动器电路、控制电路、模拟器。
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半导体驱动装置20的电机用驱动器电路的结构的图。上述电机用驱动器电路具有进行升降压的变换器30。变换器30具有电抗器(reactor)36。电抗器是使用了绕组的无源元件。在电抗器36的后级存在着具有电源设备和二极管的开关电路60、62。开关电路60、62分别在其内部具备电流计40、42。开关电路60、62的后级并联配置有电容器38和电压计34。利用上述电压计34测定变换器30生成的电压。
变换器30的后级搭载了3相交流逆变器(inverter)32。3相交流逆变器32具备开关电路64、65、66、67、68、69。开关电路64、65、66、67、68、69与上述开关电路60、62同样地具备电源设备和二极管。另外,上述开关电路64、65、66、67、68、69分别在其内部具有电流计44、45、46、47、48、49。由上述3相交流逆变器控制传输给电机41的电流和频率。
借助于上述结构,电压、电流、频率受到控制的输出被传输到电机41,对电机41进行控制。另外,借助于这种结构,开关电路60、62、64、65、66、67、68、69能够检测出各个开关电路的电流值。进而,通过电压计34也能够检测出施加到上述各开关电路的电压。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开关电路60的外观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关电路60构成了一个芯片。另外,上述芯片的封装外壁上搭载有温度传感器70。开关电路62、64、65、66、67、68、69也与开关电路60同样地在芯片外壁上具有温度传感器。
在具备主单元和次级单元的汽车控制***中,次级单元通过从自身具有的传感器接收信息来识别其自身次级单元的状态。进而,次级单元执行主单元发过来的指令。此时,来自主单元的指令是在不考虑次级单元的状态的前提下决定的指令。即,主单元发送指令时并不考虑次级单元的状态。在这种***中,对主单元发出的指令的执行有时候会妨碍次级单元的理想状态。这里所说的理想状态指的是从次级单元内部的传感器获取的值不超过考虑次级单元的正常运转等而确定的“标准值”的情况下的运转状态。更具体地,对于温度、电流、电压来说,从高温、过电流、耐压的角度出发确定上述“标准值”,从而使次级单元安全地运转。
当次级单元偏离了上述理想状态时,可以考虑采取的措施是借助于次级单元内部的控制电路的判断来切断电源、停止供电。该判断是考虑***的安全性等而做出的。其结果是,无法从供电停止后的次级单元获得输出,因此有时候***整体的输出减少或者停止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次级单元13、14、16、18、19在接受了主单元10发过来的指令时,能够暂不执行该指令而向主单元10发出可执行方案的通知。当次级单元在把握自身状态的基础上判断认为如果直接执行主单元发出的指令就会偏离上述理想状态时发出该可执行方案的通知。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14、16、18、19借助于上述手法就能够避免执行导致偏离上述理想状态的指令。其结果是,次级单元13、14、16、18、19能够维持上述理想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单元10在接受上述可执行方案时,在保留该可执行方案的前提下再次向次级单元13、14、16、18、19发出指令。这里,在仅有次级单元13发出了可执行方案通知的情况下,在发送给次级单元13以外的指令中添加当初发给次级单元13的指令与可执行方案的输出的差值后再次发送出去。借助于这种手法,本实施方式的主单元10就能够在保留可执行方案的前提下再次发出指令,实现***整体所期望的输出。利用这种手段使***持续保持通电,特别是在寒冷地带或沙漠等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使用搭载了控制用主单元和控制用次级单元的车辆时具有重要意义。亦即,变更目标扭矩值使***持续运转,就能够将驾乘人员从车辆停止(immobile)的孤立境地中挽救出来。
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这里说明的是次级单元13,其他次级单元也执行与次级单元13同样的处理。首先,次级单元13判断是否从主单元10接受了输出扭矩的指令(步骤100)。该扭矩指令的接受借助于图1的通信线12进行。当次级单元13判断发现接受了输出扭矩指令的情况下,次级单元13把握自身次级单元的状态(步骤102)。自身次级单元的状态的把握通过获取图2的22、24、26所示的传感器的信息来进行。接着,模拟执行主单元发出的指令(步骤104)。上述模拟通过图2的半导体驱动装置20所具有的模拟器进行。上述模拟器所进行的模拟以步骤102中把握的状态为基础数据,对执行了指令后的状态进行检验。
继而,判断步骤104所做的模拟的结果、执行指令所产生的发热值、电流值、电压值是否预测超过了预定的标准值(步骤106、108、110)。这里所说的标准值指的是如上所述的为使***安全运转而设定的值。该标准值设定在图2的半导体驱动装置20内部。在步骤106、108、110的任意一个中,当判断发现超过了标准值时,向主单元发出可执行方案的通知(步骤112)。上述可执行方案是次级单元13在考虑自身状态的基础上判断为可以满足上述标准值进行输出的扭矩值信息。次级单元13向主单元10发出可执行方案通知后,主单元在保留上述可执行方案的前提下发出指令。接受指令的次级单元13再次执行从步骤100开始的流程。
次级单元13在判断发现所接受的指令在步骤106、108、110中没有超出温度、电流、电压的标准值时,向主单元10发出能够执行该指令的通知(步骤114)。接着,次级单元13接受主单元发出的指令。该指令可以有两种内容。这里将其作为指令A、指令B进行说明。指令A是在主单元从次级单元13和其他全部次级单元接受图5的步骤114所记载的通知的情况下发出的。指令A是允许执行步骤114通知的指令的指令。该指令称为最终指令。最终指令与针对其他次级单元的最终指令同时发出。接受最终指令后,次级单元13执行在步骤114发出了可执行的通知的指令(步骤116)。指令B是在次级单元13以外的次级单元发出了可执行方案通知、由此导致次级单元13的指令被变更的情况下发出的。指令B是与目前为止次级单元13通过模拟判断了执行可否的指令不同的新指令。在发出了指令B的情况下,次级单元13再次执行从图5的步骤100开始的例程。
这样一来,次级单元13对指令的执行进行模拟,仅执行判断为能够使自身安全运转的指令,由此能够避免偏离理想状态,从而继续保持理想状态。
图6是用于说明主单元10为进行扭矩控制而执行的例程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单元13、14、16、18、19中包含多个与扭矩相关的部分。首先,主单元10决定***整体应该达到的目标输出扭矩值(步骤120)。接着探讨指令各个次级单元的输出扭矩的分配(步骤122)。上述输出扭矩分配的探讨是考虑燃料效率映射(fuel efficiency map)而进行的。燃料效率映射指的是为了提高燃料效率而判断应该怎样指令次级单元时的数据。由上述燃料效率映射决定的扭矩值的指令分别通报给与扭矩相关的各个次级单元(步骤124)。
通过步骤124接受指令的与扭矩相关的次级单元分别按照图5的流程进行响应。主单元接受该响应后辨别有无可执行方案(步骤126)。主单元10在接受与扭矩相关的次级单元的任一个或多个发出的可执行方案时,再次发出指令,保留该可执行方案(步骤128)。再次指令的内容以该可执行方案的保留为前提。此外,将当初的指令与上述可执行方案的差值添加到没有发出可执行方案通知的次级单元上。在实施上述添加处理时,考虑上述燃料效率映射。依照此种方式,即使存在发出了可执行方案通知的次级单元,通过其他次级单元对可执行方案和当初的指令的差值进行补偿,就可以保持***的持续通电。
如果次级单元对主单元10所发出的指令的响应全部都表示能够执行上述指令,主单元10则向次级单元发出最终指令(步骤130)。如上所述,最终指令是允许次级单元执行指令的指令。通知最终指令后,图6中的主单元所执行的例程即告结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主单元10能够保留来自次级单元的可执行方案而进行再次指令。
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单元所控制的对象示例为输出扭矩,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具备主单元和次级单元、多个次级单元能够相互补充功能,就能够利用本发明。例如,在具备电子控制动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和车辆姿势控制***这样的次级单元对转向***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将第1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控制用主单元进行控制决定所需的时间缩短后的控制用主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主单元10已经识别出可执行方案时,仍然保留图6的步骤120中决定的目标扭矩进行再次指令。在重复发出保留了目标扭矩的指令的情况下,次级单元连续发出可执行方案,这样就会导致最终指令的发出时间被延迟。在需要迅速作出控制判断的***中,最终指令通知的延迟成为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能够变更目标扭矩。该变更是在主单元接受可执行方案达到预先规定的次数后进行的。这里,变更后的目标扭矩的指令是全部次级单元都可以立即执行的。因此,接受变更后的目标扭矩的指令的次级单元向主单元发出可执行通知,迅速执行现实控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最终的控制判断的延迟。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在图7中,步骤120、122、124、126、128、130与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图6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简化其说明。首先,在步骤140中,计数器的计数值N重置为0。这里,计数器的计数值N表示主单元10接受可执行方案的次数。亦即,计数器的计数值N是表示任一个次级单元拒绝接受指令的次数的值。接着,按照目标扭矩的决定、发送给次级单元的指令内容的探讨、向次级单元发送控制指令这样的顺序推进处理(步骤120、122、124)。接着,主单元10判断有无可执行方案(步骤126)。在步骤126中,当主单元10从所有次级单元都接受可执行的通知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最终指令,结束一系列例程(步骤130)。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126中识别出可执行方案时,上述计数器的计数值N从0开始增1(步骤142)。接着,在步骤144中判断在步骤142中增量后的计数器的计数值N是否小于设定值。设定值是预先规定的值。在步骤144中如果判断发现计数器的计数值N小于设定值,就保留在步骤126中接受的可执行方案进行再次指令,重复上述流程(步骤128)。另一方面,在步骤144中如果识别出计数器的计数值N大于等于设定值,则进入步骤146。在步骤146中,变更主单元试图达到的目标扭矩值。该变更是以可执行方案的保留为前提的,次级单元能够立即执行。因此,步骤146作出的目标变更有助于控制判断的迅速实现和***的持续运转。这里,如上述对目标值作出变更的有利点的一个实例如下。在寒冷地带或沙漠等严酷的环境条件下,有时候必须使***持续运转而不惜由主单元将当初的目标扭矩值修改为较低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步骤146所示那样变更目标值从而使***持续运转,这样有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在步骤146中,进一步将基于上述变更后的目标扭矩值而确定的指令发送给次级单元。继而,由于上述指令保留了可执行方案,因此次级单元发出能够迅速执行指令的通知。主单元接受该通知后在步骤130中进行最终指令。其结果是,全部次级单元都根据可执行方案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设置设定值来限制主单元和次级单元的控制调整次数。借助于这种限制,能够避免多余的控制调整的重复,进行迅速的最终指令。这里,本实施方式中的设定值为5。这是与次级单元的总数相同的数值。设定值采用与次级单元的总数相同的5,就会获得以下有利点。亦即,当不同的次级单元针对主单元发出的指令各自返回了一个可执行方案的情况下,从全部次级单元接受可执行方案所需要的指令次数是5次。即,全部次级单元返回可执行方案所需要的指令次数的最大值是5。在全部次级单元都返回了可执行方案的状况下,即使保持当初的目标持续发送指令超过5次,原则上也不会达到最终指令。因此,通过将设定值规定为与次级单元的数量相同的数值,就能够尽可能地贯彻当初的控制目标,又能够防止多余的指令,迅速地完成控制判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值为5,但设定值也可以是比5小的值。在把握上述设定值的意义的基础上,根据控制判断所需的迅速性程度适当地决定设定值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利用设定值对主单元、次级单元之间的控制调整次数进行限制,但也可以在全部次级单元返回了可执行方案的时候变更控制目标值。由此,在例如全部次级单元针对主单元发出的第1次指令都返回可执行方案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计数器的计数值N达到设定值为止的多余的重复指令。
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能够借助于对多个指令的处理而迅速地进行控制判断。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主单元发出一个指令,次级单元判断这一个指令是否可执行,然后向主单元返回通知。这里,对指令进行逐个探讨的做法有时候会增加主单元、次级单元之间的通信次数。这样一来,在作出适当的控制判断之前需要多次通信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妨碍实现迅速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一次向次级单元发送多个指令。次级单元对接受的多个指令进行探讨后,向主单元通知判断为能够安全地实施的指令(以后称为可执行指令)。主单元从各个次级单元接受上述可执行指令后,在可执行指令的范围内计算出最优化组合。上述最优化组合是考虑耗油量等因素计算出来的。继而,将最优化组合作为最终指令通知给次级单元。其后,次级单元执行接受的最终指令。这样,借助于本实施方式,由次级单元对多个方案的执行可否进行判断,就能够减少主单元、次级单元之间的通信次数。由此可能作出迅速的控制判断。另外,由次级单元对上述最优化组合进行执行,在耗油量和控制状态的安全性角度也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次级单元13从主单元10接受多个指令(步骤150)。接受多个指令后,次级单元13对传感器22、24、26进行读入,把握自身状态(步骤152)。接着,根据这里所把握的状态模拟执行上述多个指令(步骤154)。模拟是由半导体驱动装置20内置的模拟器执行。继而,根据上述模拟的结果识别出能够安全执行的指令(可执行指令)(步骤156)。进而,将步骤156选择出来的可执行指令通知给主单元(步骤158)。继而,主单元10发出表示允许特定的1个可执行指令的执行的最终指令。继而,次级单元13识别执行最终指令,结束例程(步骤160、161)。
图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主单元10向各次级单元发送多个指令(步骤162)。接着,判断是否接受了由图8步骤150~158所决定的可执行指令(步骤164)。当步骤168识别出执行指令的接受时,从这些可执行指令中选择最优化组合(步骤168)。这种选择是以实现高燃料效率、安全运转等为目的而进行的。上述选择结果作为最终指令通知给次级单元(步骤17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和次级单元构成的***对多个指令进行处理,减少了主单元、次级单元之间的通信次数,从而能够迅速地作出控制判断。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在接受的可执行指令的范围内决定最优化组合,因此能够迅速地完成控制判断。此外,主单元10在决定组合时如果判断发现不能保持当初的扭矩目标值,就通过变更目标值加以应对。
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通过步骤158向主单元通知可执行指令,但也可以不进行上述通知。在不进行上述通知的情况下,次级单元执行可执行指令。依照此种方式,当省略步骤158中的通知时,能够实现迅速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在步骤168一定要选择组合,但也可以不选择组合而再次通知多个指令。借助于这种处理,通过再次发出多个指令就能够实现更好的控制状态。
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控制用次级单元、控制用主单元,通过指令变更来进行安全而迅速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实施方式1~3中的次级单元的控制执行原则上是在接受指令的次级单元针对主单元一度作出某种回答后进行的。这样,接受指令的次级单元在执行现实的控制之前要向主单元返回一次回答,这会妨碍作出迅速的控制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单元接受指令后,不向主单元返回回答而执行指令或制定控制计划后执行指令。继而,次级单元在上述控制执行后向主单元通知控制状态。接受该通知的主单元必要时向次级单元再次发出指令。依照此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执行之前不向主单元发出通知,因此能够迅速地作出现实的控制。进一步,次级单元能够从安全运转的角度出发制定控制计划,因此也可以确保次级单元的安全运转。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次级单元13对在步骤180中从主单元的指令接受进行识别。接着,对传感器值进行读取,以便把握状态。继而,根据读取的传感器值模拟执行指令(步骤182)。其后,判断根据上述模拟结果所预测的发热值是否超过标准值(步骤184)。这里所说的标准值与图5的步骤106、108、110中定义的值相同。在步骤184中,当判断发现通过模拟所得的发热值没有超过标准值时,保留指令进入步骤186。另一方面,在步骤184中,当判断发现上述发热值超过了标准值时,将扭矩指令变更为所得结果在标准值以内的指令(步骤185)。这种情况下,在步骤185中将指令变更后进入步骤186。在步骤186中执行将上述发热值置换为电流值的处理。亦即,当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判断发现电流值没有超过标准值时进入步骤188,而当判断发现超过了标准值时则进入步骤187,变更为将电流控制在标准内的指令。进一步,在步骤188中执行将步骤184的发热值置换为电压值的处理。亦即,当根据上述模拟结果判断发现电压值没有超过标准值时进入步骤190,而当判断发现超过了标准值时则进入步骤189,变更为将电压值控制在标准内的指令后进入步骤190。
按照这种方式决定的扭矩指令在步骤190中执行。在步骤190中执行的指令经过步骤184~189的处理成为对于次级单元来说能够安全执行的指令。经步骤190执行控制之后,将所执行的内容通知给主单元(步骤192)。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主单元10决定目标扭矩(步骤194)。接着,将该内容指示给各次级单元(步骤196)。继而,对各次级单元中实际执行的扭矩值的接收进行识别(步骤198)。在步骤198中判断为已经识别出接收之后,判断步骤196中执行的扭矩值指令与步骤198中识别出来的扭矩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下称为“偏差”)(步骤200)。针对各个次级单元执行这种有无偏差的判断。在步骤200中判断发现所有次级单元的偏差都是0的情况下,步骤196中执行的指令可以由各个次级单元原样执行,因此结束例程。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200中识别出偏差不为0的次级单元,则任一个次级单元不能执行当初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提取偏差为0的次级单元(步骤202)。接着,将步骤200中识别出来的偏差分配到步骤202中提取的偏差为0的次级单元,进行再次指令(步骤204)。此后就以该再次指令为对象执行步骤198以后的处理。
如使用图10和图11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次级单元接受指令时并不等待从主单元再次发出的指令而执行控制。这样能够省略与主单元进行通信等所需的时间,因此可以实现迅速的控制执行。另外,当主单元发出的指令对于次级单元来说不能安全地实施时,通过自主式变更指令内容实现安全的持续运转。进一步,主单元在必要时进行再次指令,由此能够尽可能地实现当初的目标扭矩。
第5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通过自主式决定并执行控制从而降低主单元负荷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与这种次级单元一起使用的控制用主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实施方式1~4中,次级单元所执行的控制是基于来自主单元的指令决定的。这种控制机制称为“主从型(master-slave type)”。在主从型控制机制中,次级单元的数量增加时,主单元必须发送接收更多指令等,主单元的负担会变得过大。
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和主单元构成的***采用“自主分散型”控制机制来取代上述主从型控制机制。自主分散型的特征在于,在把握***整体应达到的输出值(以下称为整体目标扭矩)的基础上由多个次级单元自主式决定控制方针。因此,在自主分散型控制机制中,主单元不向各个次级单元通知各个次级单元应达成的目标扭矩(以下称为个体目标扭矩),因此能够抑制主单元的负担。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次级单元13判断主单元10是否发出了整体目标扭矩(步骤300)。当整体目标扭矩的接收得到确认时,读取温度传感器22、电流传感器24、电压传感器26的值(步骤302)。接着,根据所读取的传感器值的结果进行计算,以便决定可执行的值(步骤304)。上述可执行的值指的是次级单元13能够安全地执行的扭矩值的最大值。继而,根据在步骤300接受的整体目标扭矩值和上述可执行值的差值决定并输出请求值(步骤306)。这里所说的请求值指的是将上述差值分配给其他各个次级单元的值。次级单元13具备用于决定上述分配的映射(map),根据该映射决定上述分配。
上述例程也在次级单元13以外的其他次级单元中执行。因此,次级单元13接受来自其他次级单元的请求值(以下称为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在步骤308中判断是否接收了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当判断发现接收了其他次级单元的请求值时,处理进入步骤310。在步骤310中判断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与可执行值的大小。如果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小于可执行值,则执行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步骤312)。这种情况下,只要所有的次级单元都执行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就能够实现整体目标扭矩。另一方面,如果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超过了可执行值,则执行可执行值(步骤314)。依照此种方式,当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超过可执行值时执行可执行值,这样就能够继续保持次级单元13的安全运转。继而,将步骤312或步骤314中执行的内容通知主单元10(步骤316)。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主单元10决定目标扭矩(步骤318)。接着识别从各个次级单元接受与所实施的控制相关的信息(步骤320)。根据步骤320中接受的信息计算出***整体达成的扭矩值(以下称为实扭矩)(步骤322)。接着,判断步骤318中决定的目标扭矩与上述实扭矩之间有无偏差,并计算偏差量(步骤324)。在步骤326中判断上述偏差是否为0。如果判断发现偏差为0,则目标扭矩已经达成,因此结束例程。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发现偏差不为0,则表示目标指令未能达成。这种情况下,将调整目标扭矩输出到各个次级单元(步骤328)。这里,调整目标扭矩指的是为了使次级单元达成当初的目标扭矩而由主单元10进行调整后的目标扭矩。调整目标扭矩按照以下方式决定。亦即,将调整目标扭矩设定为高于目标扭矩的值,以致预期能够达成目标扭矩。依照此种方式决定调整目标扭矩,其结果是能够达成目标扭矩。经过步骤328输出了调整目标扭矩之后,再次返回步骤320,再次重复上述处理。
如使用图12、13所说明的那样,借助于本实施方式,主单元将整体目标扭矩发送给次级单元,实际的控制决定由次级单元自主式进行。由此能够降低主单元的负担。另外,主单元计算实扭矩与整体目标扭矩的差值并发出调整目标扭矩的指令,由此能够实现目标扭矩。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通过相互发送和接收请求值就能够尽可能地达成次级单元整体的整体目标扭矩,并且继续保持安全运转。
第6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基于优先顺序选择执行来自其他次级单元的请求值从而以高准确度实现整体目标扭矩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与这种次级单元一起使用的控制用主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除了用于决定上述优先顺序的装置即神经回路网内置于各个次级单元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次级单元将一个其他的次级单元请求值与可执行值进行比较并执行。即,第5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无法从多个其他次级单元的请求值之中选择最适合于达成整体目标扭矩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可以认为,这种情况下,次级单元不能执行适当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因此无法达成整体目标扭矩。
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按照所决定的优先顺序从多个其他次级单元接受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之中选择应执行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进行执行。上述优先顺序是次级单元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扭矩而决定执行多个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之中的哪一个请求值时所需的信息。优先顺序由次级单元各自内置的神经回路网决定。由此,次级单元就能够执行达成整体目标扭矩的请求值。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单元输出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扭矩而对上述神经回路网的演算方法进行修正的信号(以下称为强制信号)。利用强制信号使神经回路网处于能够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扭矩而作出适当选择的状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高准确度达成整体目标扭矩。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在图14中,步骤300、302、304、306、314、316与第5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相同,因此简化其说明。首先,次级单元13判断是否从主单元10接受了整体目标扭矩的信息(步骤300)。当判断发现接受了整体目标扭矩时,读取传感器值(步骤302),决定可执行值(步骤304)。继而决定对其他各个次级单元的请求值,输出到其他次级单元(步骤350)。其后,判断是否接受了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和车辆信息信号(步骤350)。车辆信息信号是用于决定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之中应该优先执行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的参数信息。上述参数包含与车辆状态相关的信息,即车速、转向角度、电源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
在步骤350中判断发现已经接受了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和车辆信息信号时,将车辆信息信号输入到图16所示的神经回路网的输入层。接着,根据上述车辆信息信号决定优先顺序处在第一位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步骤352)。优先顺序处在第一位的请求值由图16所示的神经回路网决定。神经回路网具备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在输入层中,各个车辆信息表示为黑圆点。在从输入层向中间层传输车辆信息时,各个车辆信息上相乘(multiplied)加权函数(以下称为函数W1)。此外,在图16中连接输入层-中间层之间和中间层-输出层之间的线段表示相乘了加权函数。函数W1和后述的函数W2是相应于车辆信息,从达成整体目标扭矩的角度出发,为决定应该优先执行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而确定的。接着,中间层的值在经过函数W2相乘后传输到输出层。输出层的值为0或1,0表示保留执行,1表示优先执行。另外,输出层的黑圆点分别表示与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相对应的输出。因此,次级单元13判断认为在输出层中显示为1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是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
在步骤352中决定了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之后,对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和可执行值的大小进行比较(步骤354)。当比较结果是优先顺序第1位的请求值小于可执行值时,执行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步骤356)。通过执行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就能够以高准确度达成整体目标扭矩。另一方面,当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请求值大于可执行值时,执行可执行值(步骤314)。这种情况下,通过执行可执行值来确保安全运转。最后,将执行内容通知主单元10,结束例程(步骤316)。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单元10所执行的例程的图。图15中的步骤318、320、322、324与图13的内容相同,因此简化其记述。首先,主单元10决定整体目标扭矩(步骤318)。接着,当判断发现从各次级单元接受了实施值后,计算出实扭矩(步骤320、322)。接着,计算出整体目标扭矩和实扭矩的偏差(步骤324)。在下一个步骤360中判断是否存在偏差超过了规定值的次级单元(以下称为大偏差次级单元)。规定值是预先规定的值,用作判断偏差大小的基准。
在步骤360中如果判断发现没有大偏差次级单元,就表示整体目标扭矩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因此结束例程。另一方面,在步骤360中如果判断发现存在大偏差次级单元,则可以认为未能适当地决定优先顺序,因此执行重新制定大偏差次级单元的优先顺序决定方法的处理。这种情况下,执行步骤362的处理。在步骤362中读入上述大偏差次级单元接受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和大偏差次级单元利用神经回路网决定的优先顺序信息。继而,根据在步骤362中把握的内容判断是否需要向大偏差次级单元发送强制信号(步骤364)。在步骤364中,如果判断发现大偏差次级单元决定的优先顺序适宜于整体目标扭矩的达成,就不需要变更函数W1、W2,因此不输出强制信号,而结束例程。另一方面,如果主单元10判断发现大偏差次级单元决定的优先顺序不适宜于达成整体目标,则向大偏差次级单元发送强制信号(步骤366)。强制信号是表示主单元判断认为适当的优先顺序的信号。这里,大偏差次级单元决定优先顺序时,将输入到神经回路网的输入层的值称为大偏差输入。另外,将与上述大偏差输入相对应的输出层的值称为大偏差输出。大偏差次级单元的神经回路网接受强制信号后,将函数W1、W2变更为输出强制信号的内容而不是相对于上述大偏差输入的大偏差输出。因此,大偏差次级单元接收强制信号后,当存在与大偏差输入等价的输入时会作出与强制信号相同的输出。如上所述,借助于强制信号使神经回路网处于为了达成整体目标扭矩而决定适当的优先顺序的状态。
借助于本实施方式,次级单元基于车辆信息决定优先顺序为第1位的其他次级单元请求值并优先加以执行,由此就能够以高准确度达成整体目标扭矩。进一步,通过变更函数W1、W2使主单元发送强制信号、神经回路网作出适当的判断,就能够提高整体目标扭矩达成的准确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决定优先顺序而使用了神经回路网,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决定优先顺序的手段只要能够基于输入状态决定优先顺序即可。例如,也可以使用GA(genetic algorithm:遗传算法)决定优先顺序。
第7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自主式抑制功率损耗的控制用次级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不过,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图3的变换器30(以下称为升压***),在图17中表示出用于说明该部分的图。在图17中,为便于说明而搭载电池370。开关电路60、62分别具备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晶体管)374、376。IGBT374、376上分别并联连接续流二极管(FwDi(Free WheelingDiode))378、380。由此使电路受到保护。
在上述升压***中,升压后的电压由IGBT376的ON/OFF时间比(以下称为负荷比)决定。图18(A)是IGBT376的开关波形。图18(B)与图18(A)的负荷比相等,是以比图18(A)短的ON/OFF周期进行开关切换时的波形。将IGBT376置为ON的时间越长,所生成的电压越高。在使用IGBT进行开关时,不同于机械开关,会产生电流I与电压V之积不为0的期间(以下称为交越(cross)期间)。交越期间表现为图18(A)、(B)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功率损耗。因此,如图18(B)所示,如果以短周期进行开关,功率损耗恐怕会增大。
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模拟了IGBT376的功率损耗量。当根据模拟的结果判断发现功率损耗超过了规定量时,保持负荷比、延长开关周期。由此能够达成预期的升压,同时降低功率损耗。
图19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决定应执行的指令(步骤400)。接着,利用次级单元13内置的模拟器模拟上述指令的执行(步骤402)。该模拟是为了估测功率损耗而进行的。接着,将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功率损耗与判定值进行比较(步骤404)。判定值是***能够容许的功率损耗的最大值,是预先规定的值。当在步骤404中判断发现功率损耗超过了判定值时,保持负荷比、延长开关周期。即,当以图18(B)所示的短周期进行开关时,保持图18(A)所示的负荷比,延长开关周期。借助于这样的周期延长,能够降低功率损耗。另一方面,当判断发现功率损耗没有超过判定值时,保持步骤400中决定的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降低升压***的功率损耗,就能够避免伴随着功率损耗的弊病。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升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改变脉冲的负荷比进行控制就能够达成本发明的效果即降低功率损耗。
第8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自主式保持在元件耐压以下运转的控制用次级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升压***。
在具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次级单元中,在试图输出目标扭矩时,要生成的电压有时候会超过耐压。
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在由升压***升压时判断有无产生高压损伤的可能性。继而,当预测会受到高压损伤时,降低负荷比。这里的负荷比指的是图17中的IGBT376的驱动信号的负荷比。通过降低负荷比来降低升压***产生的电压,从而能够保护升压***。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决定应执行的指令(步骤400)。接着,利用次级单元13内置的模拟器模拟上述指令的执行(步骤410)。该模拟计算出执行了在步骤400中决定的指令时的到达电压。所谓的到达电压指的是升压***产生的电压。接着,将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出来的到达电压与耐压进行比较(步骤412)。耐压是元件能够容许的电压的最大值,是预先规定的值。当在步骤412中判断发现到达电压超过了耐压时,降低负荷比(步骤414)。负荷比降低后,图17的电抗器36中蓄积的电压下降,因此生成电压下降。如图21(A)、(B)所示,负荷比的降低是通过将图21(A)的ON期间缩短为图21(B)所示的期间来实现的。由此使负荷比降低,从而使到达电压下降。另一方面,当判断发现到达电压没有超过耐压时,保留步骤400中决定的指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降低负荷比将升压***的到达电压限制在耐压以下。由此,能够避免次级单元13受到上述高压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升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改变脉冲的负荷比进行控制就能够达成本发明的效果,即达成在功率半导体的耐压以下的运转。
第9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通过自主式抑制通电时间实现在容许温度以下运转的控制用次级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表示次级单元13的结构的图3中,如果3相交流逆变器32增加其通电时间,就会引起芯片温度上升。从次级单元的安全运转的角度出发,必须避免芯片温度上升达到容许温度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向3相交流逆变器32进行预定通电时间的通电,由此判断芯片温度是否超过了容许温度。当判断发现芯片温度超过了容许温度时,将通电时间减少到使芯片温度不超过容许温度的程度。容许温度指的是为了保障次级单元的安全运转而预先规定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次级单元在容许温度以下持续运转,因此可以实现安全运转。
图2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13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决定应执行的指令(步骤400)。接着,利用次级单元13内置的模拟器进行模拟(步骤416)。该模拟是为了决定可通电时间而进行的。可通电时间指的是在芯片温度不超过上述容许温度的范围内能够持续通电的最长时间。在图23(A)、(B)中表示可通电时间的决定方法的概略。图23(A)、(B)的横轴表示时间。在图23(A)、(B)中所表示的是,开始出现通电电流后,芯片温度上升,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的某个时刻,芯片温度达到容许温度。如图23(B)所示,从通电开始直到芯片温度达到容许温度为止的时间就是可通电时间。在本步骤416中,具体地是以当前的芯片温度为前提实施模拟从而决定可通电时间。
接着,将在步骤416中计算出来的可通电时间与在步骤400中决定的指令中包含的通电时间(以下称为指令通电时间)进行比较(步骤418)。如果比较结果是可通电时间大于指令通电时间,则保留指令通电时间。这种情况下,只在指令通电时间内通电,也能够在容许温度以下运转。另一方面,如果可通电时间小于指令通电时间,则选择可通电时间(步骤420),由此减少通电时间,次级单元可以安全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3相交流逆变器,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通过通电时间进行控制的装置就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涉及可通过减少功率半导体的通电时间等或者停止通电来实现功率半导体的安全运转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和与这种次级单元一起使用的控制用主单元。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主单元和多个次级单元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如图24所示的次级单元501。次级单元501具有多个串联连接的功率半导体和继电器。亦即,功率半导体500和继电器504串联连接,功率半导体502和继电器508也是串联连接。另外,功率半导体500、继电器504和功率半导体502、继电器508并联连接。通过将功率半导体并联连接,能够判断出各个功率半导体是否需要断开,并在必要时进行断开。这里所说的断开是将功率半导体置为不通电的状态。功率半导体500和功率半导体502由半导体控制装置510控制。进一步,次级单元501内部具备半导体诊断装置506。半导体诊断装置506对功率半导体500、502的诊断是基于OFF时的泄漏电流量(以下称为泄漏量)进行的。
可以认为,在具有功率半导体的次级单元中,功率半导体的泄漏量的增加会导致短路。功率半导体一旦短路,功率半导体的通电控制就无法实施了。另外,即使在某个功率半导体已经不能进行通电控制的情况下,为了达成***整体的目标扭矩,需要使主单元认识到该功率半导体已经不能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能够基于功率半导体的泄漏量执行对功率半导体的通电抑制或通电中止。泄漏量的把握是借助于次级单元所具备的半导体诊断装置进行的。由此,功率半导体就能够安全运转。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次级单元在进行上述通电抑制或通电中止时将该内容通知主单元。由此,主单元能够切实地制订控制计划,从而达成***整体的目标扭矩。
图2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501所具备的半导体诊断装置506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半导体诊断装置506读取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步骤600)。接着,将所读取的泄漏量与规定1进行比较(步骤602)。规定1是用于判断可否将泄漏量看作“无异常”的泄漏量的值,是预先规定的值。如果泄漏量小于规定1,则将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看作是“无异常”,结束例程(步骤604)。另一方面,如果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超过了规定1,则将上述泄漏量与规定2进行比较(步骤606)。规定2是在判断是否需要切断功率半导体的通电时作为基准的泄漏量,是预先规定的值。当判断发现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小于规定2时,判断为恶化状态1(步骤608)。另一方面,当判断发现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大于规定2时,判断为恶化状态2(步骤610)。这样,半导体诊断装置506基于功率半导体500的泄漏量将功率半导体500归类为“无异常”、“恶化状态1”、“恶化状态2”的任一个。次级单元501根据这种分类决定对功率半导体的处置。上述的一系列例程也针对功率半导体502执行。
图2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次级单元501所执行的例程的图。首先,次级单元501从半导体诊断装置506读取功率半导体的泄漏量的分类(步骤612)。如上所述,该分类包含功率半导体500、502的每一个的泄漏量是“无异常”、“恶化状态1”、“恶化状态2”的哪一个的信息。接着,判断在步骤612中读取的分类是否是“无异常”(步骤614)。这里,如果判断为“无异常”则表示针对主单元没有请求的事项,因此结束例程。另一方面,如果判断为不是“无异常”,则进入步骤616的处理。在步骤616中判断上述分类内容是否是“恶化状态1”。这里,如果判断发现分类内容是“恶化状态1”,则使用第7到第9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手法执行减少通电时间等的控制。由此,次级单元能够安全地持续运转。上述的减少通电时间等的控制内容被通知到主单元(步骤618)。借助于该通知,主单元使用第1到第6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手法再次发出指令,以便达成目标扭矩。另一方面,当在步骤616中判断发现不是“恶化状态1”的分类时,处理进入步骤620。这种情况下,在步骤612读取的分类是“恶化状态2”。
“恶化状态2”表示的是判断发现功率半导体的泄漏量超过了上述规定值2,应切断通电。这种情况下,次级单元501针对被诊断为“恶化状态2”的功率半导体,通过向继电器提供信号来进行断开(步骤620)。如上所述,功率半导体分别并联连接,因此可以对各个功率半导体进行断开。进一步,在步骤622中将断开的执行以及与此相伴的通电量的减少通知给主单元。借助于该通知,主单元使用第1到第6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手法再次发出指令,以便达成目标扭矩。
如使用图25、26所说明的那样,借助于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功率半导体的泄漏量减少或中止功率半导体的通电。由此,能够在尽可能地达成目标扭矩的同时实现功率半导体的保护和安全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2个功率半导体,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功率半导体并联连接,无论功率半导体的个数是多少,都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用主单元;和
控制用次级单元,
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具备:
指令部件,针对多个次级单元分别发出指令;
可执行方案识别部件,用于识别从上述多个次级单元是否有可执行方案返回;
当通过上述可执行方案识别部件识别出上述可执行方案时,选择上述可执行方案中实现高燃料效率、安全运转的最优化组合的部件;以及
将上述最优化组合作为最终指令,向上述多个次级单元通知的部件,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多个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从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发过来的多个指令;
多个指令执行可否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多个指令接收部件接收的多个指令各自是否可执行;以及
执行部件,执行上述最终指令。
2.一种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用主单元;和
控制用次级单元,
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具备:
指令部件,针对多个次级单元分别发出目标扭矩的指令;
接受上述多个次级单元中实际执行的扭矩值的部件;以及
当上述执行的扭矩值和上述目标扭矩值之间存在偏差时,将该偏差分配到通过进行偏差为0的控制用次级单元的提取而提取出的控制用次级单元,对上述多个次级单元进行再次指令的部件,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从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发过来的指令;
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上述指令接收部件接收的指令可否执行;
指令变更部件,当上述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不可执行时,将上述指令接收部件接收的指令变更为可执行的指令;
用于执行经上述执行可否判断部件判断为可执行的指令或者上述可执行的指令的部件;以及
向上述控制用主单元通知由上述执行指令的部件所执行的内容的部件。
3.一种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用主单元;和
控制用次级单元,
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具备:
计算出***整体达成的实扭矩值的部件;
判断实扭矩值和目标扭矩值有无偏差的部件;以及
当有上述偏差时,向多个次级单元输出调整目标扭矩的部件,该调整目标扭矩被设定为高于上述目标扭矩值,以致预期能够达成目标扭矩,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指令接收部件,用于接收来自上述控制用主单元的目标扭矩;
计算作为可输出的最大值的可执行值的部件;
基于上述可执行值和上述目标扭矩之差,决定对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的请求值,并向上述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发送的部件;
请求值接收部件,用于从上述其他控制用次级单元接受请求值;以及
执行部件,用于从上述可执行值和由上述请求值接收部件接收的请求值之中,选出值较小的一个并执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优先顺序决定部件,用于决定由上述请求值接收部件接收的请求值之中应优先执行的请求值,
上述执行判断部件在选择执行内容时,选择上述应优先执行的请求值和上述最大值之中值较小的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规则变更部件,用于根据上述控制用主单元的请求变更上述优先顺序决定部件在决定应优先执行的请求值时的规则。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负荷决定部件,用于决定驱动功率半导体的负荷比,其中,被负荷控制的上述功率半导体包含于上述执行部件中;
功率损耗计算部件,用于计算上述功率半导体在预定频率和上述负荷比控制下的功率损耗;
功率损耗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功率半导体的上述功率损耗是否超过了规定的值;以及
频率降低部件,当上述功率损耗判断部件判断为功率损耗超过了规定的值时,降低上述负荷控制的频率。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负荷决定部件,用于决定驱动功率半导体的负荷比,其中,被负荷控制的上述功率半导体包含于上述执行部件中;
到达电压计算部件,用于计算上述功率半导体由预定频率和上述负荷比控制时的到达电压;
到达电压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功率半导体的上述到达电压是否超过了规定的值;以及
负荷比降低部件,当上述到达电压计算部件判断为到达电压超过了规定的值时,降低上述负荷控制的负荷比。
8.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通电时间决定部件,用于决定功率半导体的指令通电时间,其中,由通电时间控制的上述功率半导体包含于上述执行部件中;
可通电时间计算部件,用于计算上述功率半导体达到容许温度为止的可通电时间;
通电判断部件,用于判断上述指令通电时间是否超过了上述可通电时间;以及
当上述通电判断部件判断为上述指令通电时间超过了上述可通电时间时,减少上述指令通电时间的部件。
9.一种车辆用控制***,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用主单元;和
控制用次级单元,
上述控制用次级单元具备:
功率半导体;
待机消耗测定部件,用于测定上述功率半导体的待机消耗电流;
分类部件,用于根据功率半导体的上述待机消耗电流的量进行分类;
驱动条件变更部件,用于根据上述分类部件的分类结果变更功率半导体的驱动条件;以及
驱动条件通知部件,用于将伴随使用上述驱动条件变更部件而变更的驱动条件通知给控制用主单元,
上述控制用主单元具备:
以能通过上述驱动条件通知部件接收上述驱动条件并达成车辆用控制***整体的目标扭矩的方式来制定控制计划的部件。
CN201110319789.3A 2007-03-12 2007-12-03 车辆用控制*** Active CN1024361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62226 2007-03-12
JP2007062226A JP5045159B2 (ja) 2007-03-12 2007-03-12 制御用サブユニットおよび制御用メインユニット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2959A Division CN101264763B (zh) 2007-03-12 2007-12-03 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6198A CN102436198A (zh) 2012-05-02
CN102436198B true CN102436198B (zh) 2014-10-29

Family

ID=3971328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19789.3A Active CN102436198B (zh) 2007-03-12 2007-12-03 车辆用控制***
CN2007101932959A Active CN101264763B (zh) 2007-03-12 2007-12-03 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32959A Active CN101264763B (zh) 2007-03-12 2007-12-03 控制用次级单元和控制用主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71264B2 (zh)
JP (1) JP5045159B2 (zh)
KR (1) KR100898772B1 (zh)
CN (2) CN102436198B (zh)
DE (1) DE10200704528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7615B2 (ja) 2010-12-27 2014-11-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制御装置
DE102015207895A1 (de) 2015-04-29 2016-11-0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eines elektronischen Steuergeräts und Steuergerä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490015B2 (ja) * 2016-01-14 2019-03-27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機械の冷却機構
JP6717225B2 (ja) * 2016-03-24 2020-07-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制御システム
DE102016209779A1 (de) * 2016-06-03 2017-12-07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Planung von Diagnosen
KR101887749B1 (ko) * 2016-07-15 2018-08-10 현대오트론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및 전기 자동차의 전력 분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EP3333034B1 (en) * 2016-12-07 2024-08-07 Danfoss A/S A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omechanical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CN111846095B (zh) * 2019-05-14 2022-05-17 北京骑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故障检测设备、电助力车及故障检测方法
WO2020261519A1 (ja) * 2019-06-27 2020-12-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3064623A (zh) * 2021-04-19 2021-07-02 宝能(广州)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升级方法
CN117390850B (zh) * 2023-10-13 2024-06-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适用于高速空载工况的电机模拟器及其控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4204A (ja) * 1987-12-19 1989-06-28 Aisin Aw Co Ltd 車両制御の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601003B2 (ja) 1990-09-25 1997-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走行条件認識装置
JPH04238745A (ja) 1991-01-14 1992-08-26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車両の自律分散制御装置
JP2908598B2 (ja) * 1991-06-06 1999-06-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5511172A (en) * 1991-11-15 1996-04-23 Matsushita Electric Co. Ind, Ltd. Speculative execution processor
JPH0628182A (ja) * 1992-04-16 1994-02-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処理装置
JP4253110B2 (ja) 2000-09-04 2009-04-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JP3796124B2 (ja) * 2001-03-07 2006-07-12 株式会社ルネサステクノロジ スレッド間優先度可変プロセッサ
JP2002347479A (ja) * 2001-05-29 2002-12-04 Denso Corp 車両統合制御システム
JP3956693B2 (ja) 2001-12-27 2007-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統合型車両運動制御装置
JP4037129B2 (ja) * 2002-02-27 2008-01-2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多重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乗員保護装置
JP4131561B2 (ja) 2002-06-20 2008-08-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3928505B2 (ja) * 2002-07-05 2007-06-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通信システム
JP4124427B2 (ja) 2002-08-07 2008-07-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通信方法
JP4134672B2 (ja) 2002-10-18 2008-08-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制御システム
US20040128663A1 (en) * 2002-12-31 2004-07-01 Efraim Ro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rmally managed resource allocation
US7245995B2 (en) 2003-02-19 2007-07-17 Robert Bosch Gmbh Fault-tolerant vehicle stability control
US20040243379A1 (en) * 2003-05-29 2004-12-02 Dominic Paulraj Ideal machine simulator with infinite resources to predict processor design performance
JP4238745B2 (ja) 2003-10-29 2009-03-18 チッソ株式会社 ポリノルボルネンオキシドの製造方法
JP4155198B2 (ja) 2004-01-19 2008-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システムの異常検知装置
US7360102B2 (en) * 2004-03-29 2008-04-15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chieving thermal management using processor manipulation
US7330983B2 (en) * 2004-06-14 2008-02-12 Intel Corporation Temperature-aware steering mechanism
JP2007062226A (ja) 2005-08-31 2007-03-15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圧着はがき作製装置
US7386414B2 (en) * 2005-11-29 2008-06-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Generation of hardware thermal profiles for a set of processors
US20080040089A1 (en) * 2006-07-18 2008-02-14 Wendemagagnehu Beyene Efficient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Speed Circuits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47479A 2002.12.04
JP特开2004-38766A 2004.02.05
JP特开2004-66974A 2004.03.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4763B (zh) 2012-04-25
CN101264763A (zh) 2008-09-17
DE102007045287A1 (de) 2008-09-25
DE102007045287B4 (de) 2016-02-18
KR20080083558A (ko) 2008-09-18
CN102436198A (zh) 2012-05-02
KR100898772B1 (ko) 2009-05-20
JP5045159B2 (ja) 2012-10-10
US20080229082A1 (en) 2008-09-18
US8171264B2 (en) 2012-05-01
JP2008221991A (ja) 200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6198B (zh) 车辆用控制***
CN108437914B (zh) 用于车辆的冗余电力架构的短路保护
CN109937164B (zh) 用于监测具有自动化行驶功能的机动车的方法和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设备
CN108715154B (zh) 用于车辆的冗余电力架构的控制
US10855105B2 (en) Autonomous vehicle critical load backup
US9645185B2 (en) AC traction motor fault detection using DC bus leakage hardware
US7750497B2 (en) Power feed control circuit for on-vehicle electronic control apparatuses
EP280289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igh voltage cable detection in hybrid vehicles
US10113473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ally driven vehicle
US12008847B2 (en)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 electrical system of a motor vehicle
CN102248900A (zh) 当电流传感器不正常操作时车辆的马达扭矩控制的方法和***
CN101351756A (zh) 用于尤其在混合驱动装置中简化力矩监控的方法
CN101351351A (zh) 多发动机驱动的监控方法
EP3466742B1 (en) System for managing, identifying and inter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propulsion batteries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2713778A (zh) 控制***的异常判定装置以及异常判定方法
US11285814B2 (en) Discharge testing of vehicle batteries
CN114981674A (zh) 通过电流脉冲的对于运输工具辅助电池状态的诊断
CN113561913B (zh) 开关装置和用于控制开关装置的方法
CN114801749A (zh) 车辆动力电池智能控制***
CN114148406A (zh) 转向控制设备和方法
US20220379739A1 (en) High voltage trac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230271522A1 (en) Vehicle
Klobedanz et al. Towards reliable power supply for highly automated driving
WO2023214870A1 (en) An improve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N114622965A (zh) 基于连续可变气门升程机构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