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05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8058A
CN102348058A CN201110206826XA CN201110206826A CN102348058A CN 102348058 A CN102348058 A CN 102348058A CN 201110206826X A CN201110206826X A CN 201110206826XA CN 201110206826 A CN201110206826 A CN 201110206826A CN 102348058 A CN102348058 A CN 102348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ance
focusing
depth
photograph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68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田佳行
横畠正大
畑中晴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8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0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进行简便且遵从用户意图的对焦状态调整。通过数字聚焦调整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状态(对焦距离、景深)时,基于对象输入图像的被摄体距离信息生成表示被摄体距离分布的距离分布(320)。在距离分布中,在被摄体的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中频数集中。在被摄体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中以细小的间隔配置步级位置(d[1]~d[6]、d[9]~d[14]),在被摄体的存在程度低的距离范围中以粗略的间隔配置步级位置(d[7]、d[8])。用户每进行一次使对焦距离向远方侧变更的按键操作,则当前的对焦距离从步级位置d[i]处的距离向步级位置d[i+1]、d[i+2]、d[i+3]、……处的距离依次变更。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照相机等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的功能,实现这种功能的一种处理也被称为数字聚焦(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3)。所谓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例如是对象图像的景深或对象图像的对焦距离(例如景深的中心)。
作为用来确定对焦状态的方法,考虑有完全自动设定方法、由用户进行的被摄体指定方法、完全手动设定方法。
在完全自动设定方法中,数字照相机自动执行主要被摄体的检测和适合于主要被摄体的对焦距离和景深的设定。
在由用户进行的被摄体指定方法中,用户使用触摸面板等选择指定希望对焦的被摄体,数字照相机按照该指定内容进行对焦距离和景深的设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完全手动设定方法中,用户手动输入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全部。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224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8-2712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2-247439号公报
然而,在完全自动设定方法中,如图18(a)所示,实际的对焦距离和实际的景深有时与用户希望的对焦距离和景深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在由用户进行的被摄体指定方法中,尽管能获得大致遵从用户意图的结果图像,但难以进行对焦状态的微调。例如,如图18(b)所示,虽然由数字聚焦得到了不仅与指定被摄体911对焦还与位于指定被摄体91附近的被摄体912对焦的结果图像,而有时用户想要的是仅与指定被摄体911对焦的浅的景深。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焦距离和/或景深的微调,但在仅按照被摄体的指定内容确定对焦距离和景深的方法中却难以进行这种微调。
另一方面,在完全手动设定方法中,能够按照用户所希望的那样指定对焦距离和景深。此时,如果没有用户的输入操作,则数字照相机完全无法识别用户的意图。因此,例如图18(c)所示,按照等间隔的方式对从数字照相机的附近位置921至相当于无限远的位置922的距离范围进行步级(step)分割,按照步级刻度受理对焦距离和景深的调整指示。例如,在所希望的对焦距离位于距离当前的指定对焦距离有30步级的远方侧时,使指定对焦距离移动至远方侧的单位操作需要进行30次。这加重了操作负担,因此期待着更为简便的操作方法。此时,当然是希望能实现遵从用户意图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进行简便且遵从用户意图的对焦状态调整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数字聚焦部,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和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根据所述对象图像的距离信息,设定在所述对焦状态的调整中的单位调整量。
通过利用距离信息,例如能够在物体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中将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来进行对焦状态的微调整,在物体存在程度低的距离范围中将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粗略来进行对焦状态的粗调整。其结果,能够实现遵从用户意图的调整,使与对焦状态调整相关的用户操作变得简便。
具体而言,例如所述距离信息是表示所述对象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物体与拍摄所述对象图像的设备之间的距离的信息,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按照所述距离的分布设定所述单位调整量。
更加具体而言,例如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将所述分布中的频数较多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得比所述频数较少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小。
进一步具体而言,例如所述单位调整量包括针对所述对象图像的景深内的基准距离即对焦距离的单位调整量、以及针对所述对象图像的景深的单位调整量之中的至少一方。
更加具体而言,所述单位调整量表示针对所述对焦状态的每单位操作的调整量。
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数字聚焦部,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包括对象图像的景深在内的所述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和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根据所述景深内的基准距离即对焦距离,设定在所述景深的调整中的单位调整量。
由此,例如能够在对焦距离附近的距离范围中将针对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来进行景深的微调整,在与对焦距离较远的距离范围中将针对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粗略来进行景深的粗调整。由此,能够实现遵从用户意图的调整,使与对焦状态调整相关的用户操作变得简便。
具体而言,例如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将包含所述对焦距离且与所述对焦距离较近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得比与所述对焦距离较远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小。
进一步具体而言,例如所述单位调整量表示针对所述景深的每单位操作的调整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进行简便且遵从用户意图的对焦状态调整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示意整体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摄像部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聚焦特别相关的部位的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假设的、摄像装置与多个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对象输入图像和对象输出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被摄体距离的距离分布的图。
图7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基于被摄体距离的距离分布的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和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的分类的图。
图8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根据被摄体距离的距离分布设定的多个步级位置的图。
图9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用于说明相邻的步级位置间的宽度的图。
图10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用于说明单位调整量的设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字聚焦特别相关的部位的变形框图。
图12是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基于对象输入图像生成对象输出图像的动作流程图。
图1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能够在操作部设置的4个按键的图。
图14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在对焦状态的调整中的显示画面的例子的图。
图15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关的、在对焦状态的调整中的显示画面的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基于对焦距离的微调整范围和粗调整范围的分类的图。
图17是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相关的、用于说明相邻的步级位置间的宽度的图。
图18是表示用于调整对焦状态的现有方法的图。
符号说明:
1-摄像装置;11-摄像部;33-摄像元件;51-被摄体距离信息生成部;52-调整映射(map)生成部;53-单位调整量生成部;54-对焦距离/被摄体距离指定部;55-数字聚焦部;56-对焦状态检测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在所参照的各图中,对于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原则上省略相同部分的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1的示意整体框图。摄像装置1是能拍摄和记录静态图像的数字静态照相机、或者能拍摄和记录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数字摄像机。摄像装置1也可以是搭载于便携电话机等便携终端的设备。
摄像装置1中设有:摄像部11、AFE12、图像处理部13、麦克风部14、声音信号处理部15、显示部16、扬声器部17、操作部18、记录介质19和主控制部20。
图2表示摄像部11的内部结构图。摄像部11具有:光学***35、光圈32、由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的摄像元件33、用于驱动控制光学***35和光圈32的驱动器34。光学***35由包括变焦透镜30和聚焦透镜31的多个透镜形成。变焦透镜30和聚焦透镜31可沿光轴方向移动。驱动器34根据来自主控制部20的控制信号驱动控制变焦透镜30和聚焦透镜31的各位置和光圈32的开度,由此控制摄像部11的焦点距离(视角)和焦点位置以及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入射光量(换言之为光圈值)。
摄像元件33对经由光学***35和光圈32入射的表现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将通过该光电转换得到的电信号输出至AFE12。AFE12对从摄像部11(摄像元件33)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将放大后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AFE12将该数字信号作为RAW数据输出至图像处理部13。AFE12中的信号放大的放大程度由主控制部20控制。
图像处理部13根据来自AFE12的RAW数据,生成表现由摄像部11拍摄到的图像(以下也称为摄影图像)的图像数据。在此所生成的图像数据中,例如包含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其中,RAW数据本身也是图像数据的一种,从摄像部11输出的模拟信号也是图像数据的一种。
麦克风部14将摄像装置1周边的声音变换为声音信号并输出。声音信号处理部15对麦克风部14的输出声音信号实施必要的声音信号处理。
显示部16是具有液晶显示器面板等显示画面的显示装置,在主控制部20的控制下显示摄影图像或记录介质19所记录的图像等。以下说明中的显示和显示画面只要没有特别记述都是指显示部16的显示和显示画面。扬声器部17由一个或多个扬声器构成,将由声音信号处理部15生成的声音信号、从记录介质19读出的声音信号等任意的声音信号作为音响再现(再生)输出。操作部18是受理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的部位。针对操作部18的操作内容被传达至主控制部20等。记录介质19是卡状半导体存储器或磁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在主控制部20的控制下存储摄影图像等。主控制部20按照对操作部18的操作内容,对摄像部1内的各部位的动作进行总控制。
摄像装置1的工作模式包括能拍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摄影模式、和能在显示部16上再现记录介质19所记录的静态图像或动态图像的再现模式。在摄影模式中,按照规定帧周期周期性地进行被摄体的摄影,从摄像部11(详细而言是从AFE12)输出表示被摄体的摄影图像列的RAW数据。以摄影图像列为代表的图像列是指在时间序列上排列的图像的集合。由1个帧周期的图像数据表现一张图像。也将由来自AFE12的1帧周期的图像数据表现的1个摄影图像称为帧图像。也可以理解为对基于RAW数据的摄影图像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去马赛克处理、噪声除去处理、颜色补偿处理等)而得到的图像是帧图像。
摄像装置1中设有通过摄影取得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之后由图像处理调整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状态的功能。将实现该功能的处理称为数字聚焦。能够在再现模式中执行数字聚焦。所谓对象输入图像是作为静态图像拍摄到的帧图像或者形成动态图像的帧图像。图3表示与数字聚焦特别相关的部位的框图。由符号51~55参照的各部位可以设置在摄像装置1内。例如,可以将包含单位调整量生成部53的调整映射生成部52和对焦距离/景深指定部54设置在图1的主控制部20内,也能够将数字聚焦部55设置在图1的图像处理部13中。
将通过数字聚焦调整对焦状态之后的对象输入图像称为对象输出图像。成为数字聚焦的调整对象的对焦状态包括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距离和对象输入图像的景深的深度。
作为对象输入图像或对象输出图像的对象图像的对焦距离是对象图像的景深内的基准距离,典型的是例如处于对象图像的景深内的中心的距离。如周知那样,在对象图像中对具有景深内的被摄体距离的被摄体对焦。由数字聚焦调整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状态时,如果用户执行一次单位操作,则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状态被变更单位调整量。例如,对焦距离增加或减少单位调整量,或者景深扩大或缩小单位调整量。也就是说,单位调整量表示针对对焦距离或景深的每单位操作的调整量。也可以将单位调整量和调整量分别替换为单位变更量和变更量。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被摄体距离信息来设定单位调整量。以下,对图3所示的各部位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被摄体距离信息生成部51检测收纳于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内的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生成表示对象输入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的被摄体距离信息。与某一被摄体相关的被摄体距离是指该被摄体与摄像装置1(具体而言是摄像元件33)之间的实际空间上的距离。摄影对象输入图像时的摄像元件33相当于对象输入图像的视点。因此,与对象输入图像相关的被摄体距离信息是表示对象输入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被摄体与对象输入图像的视点之间的距离的信息(换言之,是表示对象输入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被摄体与拍摄对象输入图像的设备即摄像装置1之间的距离的信息)。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距离大”的这种表述与“距离长”的这种表述为相同含义,“距离小”的这种表述与“距离短”的这种表述为相同含义。被摄体距离信息是形成自身的各像素值具有被摄体距离的测定值(换言之为检测值)的距离图像。作为被摄体距离的检测方法和被摄体距离信息的生成方法,可使用包括公知方法(例如,JP特开2009-272799号公报记载的方法)在内的任意方法。
既可以基于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也可以基于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外的信息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例如,可以利用测定对象输入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的测距传感器(未图示)来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作为测距传感器可以采用基于三角测量法的测距传感器等公知的任意测距传感器。或者,例如也可以利用多眼照相机生成上述距离图像。或者,例如可以利用对比度检测法。该情况下,例如一边使聚焦透镜31的位置移动规定量一边依次由AFE12取得图像数据,基于所取得的图像数据的空间频率分量中的高频分量来生成上述距离图像。
或者,例如还可以按照在RAW数据中包含表示被摄体距离的信息的方式,形成摄像部11,并基于RAW数据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为了实现这种方式,例如可以利用被称为“光场成像(Light Field Photography)”的方法(例如,国际公开第06/039486号公报或JP特开2009-224982号公报记载的方法,以下称为“光场法(Light Field)”)。在光场法中使用具有开口光圈的摄像镜头和微镜阵列,这样从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除了包含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的光的强度分布以外,还包含光行进方向的信息。因此,图2中并未图示,在使用光场法的情况下,摄像部11中要设置实现光场法所需的光学部件。该光学部件包括微镜阵列等,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经由微镜阵列等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受光面(换言之为摄像面)。微镜阵列由多个微型透镜构成,对摄像元件33的一个或多个受光像素分配一个微型透镜。由此,摄像元件33的输出信号除了包含摄像元件33的受光面上的光的强度分布之外,还包含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向的信息。
被摄体距离信息的生成定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对象输入图像的摄影时或者摄影之后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该情况下,使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与被摄体距离信息彼此相关联的状态下记录至记录介质19,在执行数字聚焦时,与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一起从记录介质19读出被摄体距离信息即可。此外,例如也可以在进行数字聚焦之前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该情况下,可在拍摄对象输入图像之后,使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和以被摄体距离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彼此相关联的状态下记录至记录介质19,在执行数字聚焦时,与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一起从记录介质19读出以被摄体距离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基于所读出的信息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即可。此外,如上述说明所理解的那样,以被摄体距离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可以与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一致或包含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
如图4所示,在将作为人物的被摄体301和作为树木的被摄体302包含在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中的状态下进行对象输入图像的摄影。被摄体301设定为一个以上的人物,在图4的例子中由两个人物形成被摄体301。被摄体302设定为一个以上的树木,在图4的例子中由两个树木形成被摄体302。被摄体301的被摄体距离是以距离d301为中心分布的,被摄体302的被摄体距离是以距离d302为中心分布的。假设被摄体301是近景侧的被摄体,被摄体302是远景侧的被摄体。因此,0<d301<d302
图5(a)的图像300是将被摄体301和302包含在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中的状态下拍摄的对象输入图像的例子。在图5(a)的对象输入图像300中,与被摄体301的全部或一部分对焦,不与被摄体302对焦。在图5(a)中,通过加粗对象输入图像300中的物体的轮廓线从而表现图像的模糊(在后述的图5(b)等中也同样)。例如,如果假设通过数字聚焦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变更为被摄体距离d302,则得到图5(b)所示的对象输出图像310。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使说明具体化,假设以获取图5(a)的对象输入图像300作为对象输入图像的情况为例。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假设在摄影对象输入图像300时被摄体301和302以外的被摄体不存在于摄像部11的摄影范围内。
图6表示基于对象输入图像300的被摄体距离信息的距离分布320。如上所述,被摄体距离信息是形成自身的各像素值具有被摄体距离的测定值的距离图像。使该距离图像中的各像素值的分布曲线化之后的直方图为距离分布320。
在形成距离分布320时,预先将距离图像内的各像素值(也就是各被摄体距离)分类至多个等级中的某一个,可以将距离分布320的各等级的宽度设定为规定距离宽度(例如几cm~几十cm)。由C[i]表示形成距离分布320的第i等级(也参照图7)。其中,i为整数。属于等级C[i+1]的距离大于属于等级C[i]的距离,彼此不同的任意两个等级不重叠。例如,等级C[i]中包含100cm以上且未达到120cm的被摄体距离,等级C[i+1]中包含120cm以上且未达到140cm的被摄体距离,等级C[i+2]中包含140cm以上且未达到160cm的被摄体距离。等级的宽度也可以在不同的等级间有所差异。如图6所示,在距离分布320中频数大的部分集中于以距离d301和d302为中心的部分。
在形成距离分布320的所有等级内,仅在等级C[10]~C[15]以及C[50]~C[55]的每一等级中包含规定阈值FTH个以上的频数(FTH为自然数)。将包含阈值FTH个以上频数的等级称为被摄体存在等级,将不包含阈值FTH个以上频数的等级称为被摄体不存在等级。因此,在距离分布320中,等级C[10]~C[15]以及C[50]~C[55]是被摄体存在等级,此外的等级是被摄体不存在等级。
此外,如图7所示,将属于被摄体存在等级的距离的集合称为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将属于被摄体不存在等级的距离的集合称为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因此,在距离分布320中,属于等级C[10]~C[15]的距离的集合形成了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341(以下,有时简记为存在范围341),属于等级C[50]~C[55]的距离的集合形成了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343(以下,有时简记为存在范围343)。位于存在范围341和343之间的属于等级C[16]~C[49]的距离的集合形成了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342(以下,有时简记为不存在范围342)。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一般认为是对象输入图像的被摄体的存在程度较大的被摄体距离范围,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一般认为是对象输入图像的被摄体的存在程度较小的被摄体距离范围。
此外,分别由记号dMIN和dMAX表示对象输入图像300的被摄体距离内的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
对象输入图像300的被摄体距离信息提供给图3的调整映射生成部52。调整映射生成部52从对象输入图像的被摄体距离信息提取最小和最大的被摄体距离并且生成距离分布,从距离分布检测上述的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和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在对象输入图像是图像300时,从对象输入图像300的被摄体距离信息提取最小距离dMIN和最大距离dMAX并且生成距离分布320,从距离分布320检测存在范围341和343以及不存在范围342。
调整映射生成部52根据距离分布设定单位调整量并且生成反映出该设定内容的调整映射。可以由作为调整映射生成部52的一部分的单位调整量生成部53来进行单位调整量的设定。
对于基于距离分布的单位调整量的设定方法和调整映射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单位调整量和调整映射的意义可通过以下说明得到明确。
调整映射生成部52将从最小距离dMIN至最大距离dMAX的距离范围分割为多个单位距离范围。此时,将单位距离范围相对于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得比单位距离范围相对于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的宽度小。例如,在距离分布320的例子中,设定图8所示的步级位置d[1]~d[14]。
对于任意的整数i,步级位置d[i+1]处的被摄体距离比步级位置d[i]处的被摄体距离大,步级位置d[1]和d[14]处的被摄体距离分别与最小距离dMIN和最大距离dMAX一致。步级位置d[i]处的被摄体距离或步级位置d[i]的被摄体距离是指假设位于步骤位置d[i]的被摄体的被摄体距离。此外,步级位置d[1]~d[6]属于存在范围341,步级位置d[7]和d[8]属于不存在范围342,步级位置d[9]~d[14]属于存在范围343。对于任意的整数i,从步级位置d[i]至步级位置d[i+1]的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因此,在图8的例子中,从最小距离dMIN至最大距离dMAX的距离范围被分割为13个单位距离范围。将从步级位置d[i]至步级位置d[i+1]的单位距离范围记为单位距离范围(d[i],d[i+1])。当然,单位距离范围的个数并不限定于13。
调整映射生成部52将属于存在范围341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和属于存在范围34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得比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短。对于某一单位距离范围,如果该单位距离范围的一部分属于不存在范围342,则认为该单位距离范围属于不存在范围342。因此,可以说单位距离范围(d[6],d[7])属于存在范围341和不存在范围342这两个范围,但认为单位距离范围(d[6],d[7])是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同样,认为单位距离范围(d[8],d[9])也属于不存在范围342。
这样一来,属于存在范围341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1],d[2])、(d[2],d[3])、(d[3],d[4])、(d[4],d[5])和(d[5],d[6]),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6],d[7])、(d[7],d[8])和(d[8],d[9]),属于存在范围343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9],d[10])、(d[10],d[11])、(d[11],d[12])、(d[12],d[13])和(d[13],d[14])。
如图9所示,可以将属于存在范围341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341,将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342,将属于存在范围34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343。在此,0<W341<W342且0<W343<W342。宽度W341和宽度W343既可以一致,也可以彼此不同。此外,可以在属于存在范围341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也可以在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之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还可以在属于存在范围343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之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其中,这种情况下也如上述那样将属于存在范围341和34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得比属于不存在范围34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短。
可以将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作为单位调整量发挥功能。这样一来,设定满足上述关系的步级位置d[1]~d[14]的处理相当于单位调整量的设定处理,在规定空间上配置步级位置d[1]~d[14]的映射相当于调整映射。也就是说,例如若用户执行一次指示增大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的单位操作,则通过数字聚焦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从步级位置d[i]处的被摄体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1]处的被摄体距离,若用户执行2次指示增大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的单位操作,则通过数字聚焦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从步级位置d[i]处的被摄体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2]处的被摄体距离。这样,在被摄体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341、343)中对焦状态的单位调整量被设定得较细,在被摄体存在程度低的距离范围(342)中对焦状态的单位调整量被设定得较粗(参照图10)。
对焦距离/景深指定部54按照由用户进行的调整指示操作,利用调整映射来设定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调整指示操作是用于指示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状态的调整(换言之为变更)的操作,例如,是针对操作部18的规定操作或针对显示部16的触摸面板操作。
指定对焦距离是通过数字聚焦进行对焦状态调整后的对焦距离。换言之,指定对焦距离是通过数字对焦距离得到的对象输出图像的对焦距离的目标值。指定景深是通过数字聚焦进行对焦状态调整之后的景深。换言之,指定景深是通过数字聚焦得到的对象输出图像的景深的目标值。
指定景深是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的信息,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相当于对象输出图像的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由于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的差值是景深的深度,因此由指定景深指定了对象输出图像的景深的深度。此外,指定景深可以是仅指定景深的深度的信息。该情况下,以指定对焦距离为中心且具有由指定景深规定的深度的景深成为对焦状态调整后的景深。
将完全没有进行调整指示操作的时刻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称为指定对焦距离的初始值和指定景深的初始值。可以使指定对焦距离的初始值和指定景深的初始值与对焦状态调整前的对焦距离和景深即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和景深一致。能够基于摄影对象输入图像300时的光学***35的各透镜的状态(特别是聚焦透镜31的位置)求得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能够基于摄影对象输入图像300时的光圈值和焦点距离求得对象输入图像300的景深的深度。如果知道对焦距离和景深的深度,则可确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没有特别提出,如图11所示,可以将检测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对焦状态检测部56预先设置在摄像装置1,按照调整映射内的某一步级位置的被摄体距离与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指定对焦距离的初始值)一致的方式生成调整映射。由此,能够使指定对焦距离的初始值与调整映射内的某一步级位置(例如d[4])的被摄体距离一致。此外,还可以按照调整映射内的某2个步级位置的被摄体距离与对象输入图像300的景深内的最大距离以及最小距离一致的方式生成调整映射。由此,能够将由指定景深的初始值所确定的景深的最大距离以及最小距离与调整映射内的某2个步级位置(例如d[5]和d[3])的被摄体距离一致。
此外,在对焦状态检测部56中,可以检测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位置。所谓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位置是指在对象输入图像300的整个图像区域中包含的对焦区域的对象输入图像300上的位置。所谓对焦区域是对焦的被摄体的图像数据存在的图像区域。通过利用对象输入图像300的空间频率分量等,能够检测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区域和对焦位置。
数字聚焦部55按照对象输出图像的对焦距离与指定对焦距离一致且对象输出图像的景深与指定景深一致的方式对对象输入图像进行数字聚焦。所得到的对象输出图像在显示部16进行显示。
参照图12,说明从对象输入图像300生成对象输出图像的动作流程。图12是表示该动作流程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1中生成被摄体距离信息,在接下来的步骤S12中根据被摄体距离信息生成调整映射。也就是说,生成包含单位调整量的信息的步级位置d[1]~d[14]。然后,在步骤S13中受理用户的调整指示操作,在存在调整指示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根据调整映射和调整指示操作的内容设定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调整指示操作由一次或多次的单位操作构成。
在当前时刻的指定对焦距离是步级位置d[i]的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如果用户执行j次指示增大对焦距离的单位操作,则指定对焦距离被变更至步级位置d[i+j]的被摄体距离,如果用户执行j次指示减小对焦距离的单位操作,则指定对焦距离被变更至步级位置d[i-j]的被摄体距离(j为整数)。其中,指定对焦距离的上限是与距离dMAX一致的步级位置d[14]的被摄体距离,指定对焦距离的下限是与距离dMIN一致的步级位置d[1]的被摄体距离。因此,指示使指定对焦距离大于步级位置d[14]的被摄体距离的调整指示操作和指示使指定对焦距离小于步级位置d[1]的被摄体距离的调整指示操作将被忽略。在忽略调整指示操作时,也可以进行表示其主旨的警告显示。
在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是步级位置d[iA]和d[iB]的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如果用户执行j次指示扩大景深的单位操作,则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被变更至步级位置d[iA+j]和d[iB-j]的被摄体距离,如果用户执行j次指示缩小景深的单位操作,则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被变更至步级位置d[iA-j]和d[iB+j]的被摄体距离。iA和iB是满足iA>iB>0的整数。
或者,在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是步级位置d[iA]和d[iB]的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执行j次指示扩大景深的单位操作时,可以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维持在步级位置d[iB]的被摄体距离,并且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A+j]的被摄体距离,相反,则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维持在步级位置d[iA]的被摄体距离,并且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B-j]的被摄体距离。同样,在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分别是步级位置d[iA]和d[iB]的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执行j次指示缩小景深的单位操作时,可以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维持在步级位置d[iB]的被摄体距离,并且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A-j]的被摄体距离,相反,则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维持在步级位置d[iA]的被摄体距离,并且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变更至步级位置d[iB+j]的被摄体距离。
其中,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的上限是与距离dMAX一致的步级位置d[14]的被摄体距离,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的下限是与距离dMIN一致的步级位置d[1]的被摄体距离。因此,指示使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大于步级位置d[14]的被摄体距离的调整指示操作和指示使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小于步级位置d[1]的被摄体距离的调整指示操作将被忽略。再有,指示使指定景深的深度为零以下的调整指示操作也被忽略。例如,在iA=4且iB=3时,指示缩小景深的调整指示操作被忽略。在忽略调整指示操作时,可以进行表示该主旨的警告显示。
接着图12的步骤14执行步骤S15。在步骤S15中通过数字聚焦生成具有与最新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相应的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对象输出图像,并显示所生成的对象输出图像。
之后,在步骤S16中,图1的主控制部20受理用户的再次调整指示操作或调整确定操作。在进行了再次调整指示操作的情况下,返回至步骤S14,反复执行步骤S14和步骤S14以后的处理。也就是说,根据调整映射和再次调整指示操作的内容再次设定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通过数字聚焦再次生成与再设定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相应的对象输出图像并进行显示。
在步骤S16中进行了调整确定操作的情况下,将当前时刻显示的对象输出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至记录介质19(步骤S17)。此时,也可以将附加数据与对象输出图像的图像数据相关联地记录在记录介质19中。附加数据中可以包含最新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等。
如图13所示,假设在操作部18设有4个按键61~64,来说明更加具体的动作例。设定按下一次按键61的操作是指示增大对焦距离的一次单位操作,设定按下一次按键62的操作是指示减小对焦距离的一次单位操作。此外,在使用触摸面板进行单位操作时,按键61~64可以是显示在显示画面上的按键。
现在假设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与步级位置d[4]的被摄体距离一致的状况。在该状况下,当按下1次、2次、3次、4次、5次、6次、7次按键61时,指定对焦距离分别变更至步级位置d[5]、d[6]、d[7]、d[8]、d[9]、d[10]、d[11]的被摄体距离。此外,与图5(a)所示的状况不同,在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与步级位置d[11]的被摄体距离一致的状况下,当按下1次、2次、3次、4次、5次、6次、7次按键62时,指定对焦距离分别变更至步级位置d[10]、d[9]、d[8]、d[7]、d[6]、d[5]、d[4]的被摄体距离。这样,在指定对焦距离在存在距离341和343内变更时,通过单位操作指定对焦距离被细致地变更,但指定对焦距离在不存在范围342内变更时,通过单位操作指定对焦距离被粗略地变更。
此外,设定按下一次按键63的操作是指示扩大景深的一次单位操作,设定按下一次按键64的操作是指示缩小景深的一次单位操作。用户能够由其他操作指定:通过对按键63的操作,是仅变更景深内的最大距离,还是变更景深内的最小距离,或者变更其双方。同样,用户能够由其他操作指定:通过对按键64的操作,是仅变更景深内的最大距离,还是仅变更景深内的最小距离,或者变更其双方。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对通过按键63的操作仅变更景深内的最大距离、通过按键64的操作仅变更景深内的最小距离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假设对象输入图像300的景深内的最大距离与步级位置d[5]的被摄体距离一致的状况。在该状况下,当按下1次、2次、3次、4次、5次、6次按键63时,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分别变更至步级位置d[6]、d[7]、d[8]、d[9]、d[10]、d[11]的被摄体距离。此外,与图5(a)所示的状况不同,在对象输入图像300的景深内的最大距离以及最小距离分别与步级位置d[12]以及d[5]的被摄体距离一致的状况下,当按下1次、2次、3次、4次、5次、6次按键64时,指定景深内的最小距离分别变更至步级位置d[6]、d[7]、d[8]、d[9]、d[10]、d[11]的被摄体距离。这样,在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在存在距离341和343内变更时,通过单位操作它们被细致地变更,但在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在不存在范围342内变更时,通过单位操作它们被粗略地变更。
此外,可以将持续按下按键61的操作(所谓长按压操作)作为多次单位操作处理。对于按键62~64也同样。
在要通过数字聚焦调整对焦状态时,用户一般关注于某个被摄体调整对焦状态。例如,按照被摄体301内的特定人物成为最佳聚焦状态的方式微细调整对焦距离,或者按照被摄体302内的特定树木成为最佳聚焦状态的方式微细调整对焦距离(参照图4)。此外,例如按照仅与被摄体301内的特定人物对焦的方式使景深变浅微小量,或者按照也与位于特定人物附近的人物对焦的方式使景深变深微小量。因此,在被摄体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341、343)中,需要将对焦状态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另一方面,若在被摄体存在程度低的距离范围(342)中也将对焦状态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细致则较为浪费,将其设定得较粗略则能够使指定对焦距离快速地从被摄体距离d301附近变化至被摄体距离d302附近、或者从被摄体距离d302附近变化至被摄体距离d301附近。同样,能够将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快速地从被摄体距离d301附近变化至被摄体距离d302附近、或者从被摄体距离d302附近变化至被摄体距离d301附近。
考虑到这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摄体(换言之为物体)存在程度高的距离范围(341、343)中将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从而能够进行对焦状态的微调整,在被摄体存在程度低的距离范围(342)中将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粗略从而对对焦状态进行粗调整。由此,能够实现遵从用户意图的调整,使与对焦状态调整相关的用户操作变得简便。
在图12的步骤S11~S17的处理执行过程中,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与对象输出图像一起显示调整映射。调整指示操作一次也没有进行过的状况下的对象输出图像与对象输入图像一致。图14表示显示着对象输出图像的显示部16的显示画面16A。在图14中,布满点的区域表示显示部16的框体(后述的图15也同样)。在图14的例子中,将调整映射作为条(bar)型图标360显示在显示画面16A上。条型图标360中划有对应各步级位置的线,指示当前时刻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的图标361显示在条型图标360上。用户通过观察条型图标360和图标361,能够直观地识别当前时刻的指定对焦距离和指定景深,并且能够识别出当前时刻的调整模式是微调整模式还是粗调整模式。
所谓微调整模式是指指定对焦距离属于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中的状态下的调整模式,所谓粗调整模式是指指定对焦距离属于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中的状态下的调整模式(参照图7)。或者,所谓微调整模式是指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属于被摄体存在距离范围中的状况下的调整模式,所谓粗调整模式是指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以及最小距离中的至少一方属于被摄体不存在距离范围中的状态下的调整模式。
在图12的步骤S11~S17的处理执行过程中,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与对象输出图像一起显示表示当前时刻的调整模式是微调整模式还是粗调整模式的哪个模式的指标370。这样,当然用户也就能够识别出当前时刻的调整模式是微调整模式还是粗调整模式。也可以同时显示图15的指标370和图14的条型图标360以及图标361。
第2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是以第1实施方式为基础的实施方式,对于在第2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叙述的事项,只要不矛盾,第1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事项就可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利用图11所示的结构,根据由对焦状态检测部56检测出的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和来自被摄体距离信息生成部51的被摄体距离信息,进行单位调整量的设定和调整映射的生成。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考虑对象输入图像是图5(a)的图像300的情况。该情况下,调整映射生成部52根据从被摄体距离信息提取出的最小距离dMIN和最大距离dMAX、对象输入图像300的对焦距离do,生成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现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设定最小距离dMIN和最大距离dMAX分别与步级位置d[1]和d[14]处的被摄体距离一致,假设在调整映射生成部52中生成由步级位置d[1]~d[14]组成的调整映射。
如图16所示,调整映射生成部52将以对焦距离do为中心且具有规定距离宽度dW的距离范围设定为微调整范围,将不属于微调整范围的距离范围设定为粗调整范围(dW>0)。并且,将微调整范围分割成多个单位距离范围。所谓单位距离范围如第1实施方式所述那样是从步级位置d[i]至步级位置d[i+1]的范围。图16表示所设定的微调整范围和粗调整范围的例子。在该例子中,对焦距离do与步级位置d[7]的被摄体距离一致,从步级位置d[4]至步级位置d[10]的范围设定为微调整范围402,从步级位置d[1]至步级位置d[4]的范围设定为粗调整范围401,从步级位置d[10]至步级位置d[14]的距离范围设定为粗调整范围403。此外,认为步级位置d[4]和d[10]不属于粗调整范围401和403而属于微调整范围402。此外,认为步级位置d[1]也属于粗调整范围401,步级位置d[14]也属于粗调整范围403。
此外,由于对焦距离do接近最小距离dMIN等不等式do-dMIN<dW/2成立的情况下,作为以对焦距离do为中心且具有距离宽度dW的距离范围一旦被设定的微调整范围,按照不包含未达到最小距离dMIN的距离的方式被缩小修正。同样,由于对焦距离do接近最大距离dMAX等不等式dMAX-do<dW/2成立的情况下,作为以对焦距离do为中心且具有距离宽度dW的距离范围一旦被设定的微调整范围,按照不包含超过最大距离dMAX的距离的方式被缩小修正。在图16的例子中没有进行这些缩小修正。
调整映射生成部52将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得比属于粗调整范围401和40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短。
属于粗调整范围401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1],d[2])、(d[2],d[3])和(d[3],d[4]),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4],d[5])、(d[5],d[6])、(d[6],d[7])、(d[7],d[8])、(d[8],d[9])和(d[9],d[10]),属于粗调整范围403的单位距离范围是单位距离范围(d[10],d[11])、(d[11],d[12])、(d[12],d[13])和(d[13],d[14])。
如图17所示,可以将属于粗调整范围401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401,将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402,将属于粗调整范围40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为固定宽度W403。在此,0<W402<W401且0<W402<W403。宽度W401和宽度W403既可以一致,也可以彼此不同。此外,可以在属于粗调整范围401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也可以在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之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还可以在属于粗调整范围403的多个单位距离范围之间使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彼此不同。其中,这种情况下也如上述那样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设定得比属于粗调整范围401和403的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短。
可以将各单位距离范围的宽度作为单位调整量发挥功能。这样一来,设定满足上述关系的步级位置d[1]~d[14]的处理相当于单位调整量的设定处理,在规定空间上配置步级位置d[1]~d[14]的映射相当于调整映射。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步级位置d[1]~d[14]仅用于景深的调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配置了步级位置d[1]~d[14]的映射是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针对对焦距离的调整映射如第1实施方式所述那样根据距离分布320进行设定(参照图8和图9等)。
调整映射生成后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所述同样,基于对象输入图像300生成对象输出图像的动作流程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2)。
也就是说,在图12的步骤S12中,根据距离分布320生成针对对焦距离的调整映射,并且根据最小距离dMIN和最大距离dMAX以及对焦距离do生成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然后,在步骤S13中受理用户的调整指示操作,在存在针对对焦距离的调整指示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根据针对对焦距离的调整映射和调整指示操作的内容设定指定对焦距离,在存在针对景深的调整指示操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根据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和调整指示操作的内容设定指定景深。指定对焦距离的设定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指定景深的设定方法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作为应该成为指定景深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的被摄体距离的步级位置,利用图16和图17所示的步级位置。因此,在对焦距离do附近的距离范围即微调整范围402中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因此,能够对景深进行微细调整。另一方面,在远离对焦距离do的距离范围即粗调整范围401和403中单位调整量设定得粗略,因此,景深被粗略调整。
在要通过数字聚焦调整对焦状态时,用户一般关注于某个被摄体调整对焦状态。例如,按照仅与被摄体301内的特定人物对焦的方式使景深变浅微小量,或者按照也与位于特定人物附近的人物对焦的方式使景深变深微小量。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特定人物在摄影对象输入图像300时位于对焦距离do附近的情况较多。因此,在对焦距离do附近的距离范围(402),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被微细设定,从而遵从用户意图。另一方面,在远离对焦距离do的距离范围(401、403)中即便将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细致也是浪费,将其设定得较粗略可快速进行将远方的被摄体收纳于景深内的调整操作。
考虑到这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焦距离do附近的距离范围(402)将针对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为细致,可进行景深的微调整,在远离对焦距离do的距离范围(401、403)中将针对景深的单位调整量设定得较为粗略,从而景深被粗调整。由此,能够实现遵从用户意图的调整,与对焦状态调整相关的用户操作变得简便。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进行图14或图15所示的显示。也就是说,在图12的步骤S11~S17的处理执行过程中,可以与对象输出图像一起显示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调整映射的显示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同样,在图12的步骤S11~S17的处理执行过程中,可以与对象输出图像一起显示表示针对景深的当前时刻的调整模式是微调整模式和粗调整模式的哪个模式的指标。所谓针对景深的微调整模式是指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属于微调整范围402的状态下的调整模式,所谓针对景深的粗调整模式是指指定景深内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内的至少一方属于粗调整范围401或403的状态下的调整模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对焦距离do和被摄体距离信息来生成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但微调整范围和粗调整范围主要依赖于对焦距离do来确定,被摄体距离信息只不过用于微调整范围的上下限或粗调整范围的上下限的设定。因此,假设如果预先设定了步级位置d[1]和d[14],则可以仅根据对焦距离do来生成针对景深的调整映射。
第3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由数字聚焦部55执行的数字聚焦的方法例。
作为变更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距离和景深的方法,数字聚焦部55可以利用包括公知方法的任意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上述的光场法。如果利用光场法,则能够根据摄影元件33的输出信号的对象输入图像生成具有任意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对象输出图像。此时,基于光场法的公知方法(例如,国际公开第06/039486号公报或JP特开2009-224982号公报记载的方法)。如上所述,在光场法中利用具有开口光圈的摄像透镜和微镜阵列,从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信号(图像数据)除了包含摄像元件的受光面上的光的强度分布之外,还包含光行进方向的信息。采用光场法的摄像装置基于来自摄像元件的图像信号来进行图像处理,由此能够再构筑具有任意的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图像。也就是说,如果利用光场法,则在摄影对象输入图像后能够自由构筑与任意被摄体对焦的对象输出图像。
因此,尽管图2中并未表示,但在利用光场法的情况下,要在摄像部11设置实现光场法所需要的光学部件。如第1实施方式所述那样,该光学部件中包括微镜阵列等,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经由微镜阵列等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受光面(换言之为摄像面)。微镜阵列由多个微型透镜构成,对摄像元件33上的一个或多个受光像素分配一个微型透镜。由此,摄像元件33的输出信号除了包含摄像元件33的受光面上的光的强度分布之外,还包含入射至摄像元件33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向的信息。利用包含该信息的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数字聚焦部55能够自由地变更对象输入图像的对焦距离和景深。
数字聚焦部55通过不基于光场法的方法也能够进行数字聚焦。例如,在数字聚焦中包含除去因对象输入图像的模糊引起的劣化的图像复原处理。作为图像复原处理的方法,可以利用公知的方法。每次执行图像复原处理,不仅利用对象输入图像,而且还可以利用与图像输入图像在时间上接近拍摄的一个以上的帧图像的图像数据。将图像复原处理后的对象输入图像称为全对焦图像。对于全对焦图像而言,图像区域的整体成为对焦区域。
数字聚焦部55在全对焦图像生成后利用指定对焦距离、指定景深和被摄体距离信息对全对焦图像执行滤波处理从而能够生成对象输出图像。也就是说,将全对焦图像内的任意像素设定为关注像素,从被摄体距离信息提取关注像素的被摄体距离,求出关注像素的被摄体距离和指定对焦距离的距离差。并且,按照对关注像素求得的距离差越大则以关注像素为中心的微小图像区域内的图像越模糊的方式,对该微小图像区域进行滤波处理。其中,如果上述距离差在指定景深深度的一半以下,则可以停止执行上述滤波处理。可以将全对焦图像内的各像素依次捕捉成为关注像素依次执行上述处理,将所有滤波处理完成后得到的结果图像用作对象输出图像。
变形例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出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各种变更。以上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本发明乃至各构成要件的用语的意义并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所述内容。上述说明书中示出的具体数值仅仅是例示,当然也能够将其变更为各种数值。作为能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注释事项以下记载注释1~注释3。各注释所记载的内容只要不矛盾就可以任意组合。
注释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单位调整量的设定方法应用于对焦距离和景深的双方,但也可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单位调整量的设定方法仅应用于对焦距离和景深的一方。
注释2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摄像装置1上执行调整指示操作的受理和数字聚焦,但也可以在与摄像装置1不同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上进行。此处的电子设备例如是个人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的信息终端装置。此外,摄像装置1也是电子设备的一种。该电子设备中例如设置图3所示的各部位或图11所示的各部位,向该电子设备提供对象输入图像的图像数据和生成调整映射所需的信息,并且将调整指示操作提供给该电子设备,由此可以在该电子设备上进行对象输出图像的生成、显示和记录。
注释3
可以通过硬件、或者硬件和软件的组合构成图1的摄像装置1或上述电子设备。在利用软件构成摄像装置1或上述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与软件所实现的部位相关的框图表示该部位的功能框图。将使用软件实现的功能记述为程序,通过在程序执行装置(例如计算机)上执行该程序可以实现其功能。

Claims (8)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数字聚焦部,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和
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根据所述对象图像的距离信息,设定在所述对焦状态的调整中的单位调整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距离信息是表示所述对象图像上的各位置处的物体与拍摄所述对象图像的设备之间的距离的信息,
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按照所述距离的分布设定所述单位调整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将所述分布中的频数较多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得比所述频数较少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调整量包括针对所述对象图像的景深内的基准距离即对焦距离的单位调整量、以及针对所述对象图像的景深的单位调整量之中的至少一方。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调整量表示针对所述对焦状态的每单位操作的调整量。
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数字聚焦部,通过图像处理调整包括对象图像的景深在内的所述对象图像的对焦状态;和
单位调整量设定部,根据所述景深内的基准距离即对焦距离,设定在所述景深的调整中的单位调整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部将包含所述对焦距离且与所述对焦距离较近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设定得比与所述对焦距离较远的距离范围中的所述单位调整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位调整量表示针对所述景深的每单位操作的调整量。
CN201110206826XA 2010-07-27 2011-07-22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3480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68699A JP2012027408A (ja) 2010-07-27 2010-07-27 電子機器
JP2010-168699 2010-07-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8058A true CN102348058A (zh) 2012-02-08

Family

ID=45526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6826XA Pending CN102348058A (zh) 2010-07-27 2011-07-2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27393A1 (zh)
JP (1) JP2012027408A (zh)
CN (1) CN10234805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925A (zh) * 2013-03-15 2014-09-17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5721768A (zh) * 2014-12-19 2016-06-29 汤姆逊许可公司 从聚焦堆叠生成适合的切片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85997A (zh) * 2018-05-22 2020-02-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14222059A (zh) * 2021-11-23 2022-03-22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拍照、拍照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26430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对焦方法、装置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3715B2 (ja) * 2010-11-04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13225020A (ja) * 2012-04-20 2013-10-31 Xacti Corp 電子カメラ
JP5968102B2 (ja) 2012-06-15 2016-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再生装置
JP6377225B2 (ja) * 2012-08-13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202910B2 (ja) * 2012-08-13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映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091228B2 (ja) * 2013-01-30 2017-03-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
EP2961152A4 (en) * 2013-02-21 2016-09-21 Nec Corp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PERMANENT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JP6234401B2 (ja) * 2013-03-05 2017-1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41093B2 (ja) * 2013-04-30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2101740B1 (ko) * 2013-07-08 2020-04-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JP6228402B2 (ja) * 2013-07-23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再生装置、画像再生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6282103B2 (ja) * 2013-12-12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60338B2 (ja) * 2014-03-31 2018-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撮像装置
US9635242B2 (en) * 2014-09-29 2017-04-2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US10713501B2 (en) * 2015-08-13 2020-07-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ocus system to enhance vehicle vision performance
JP6761230B2 (ja) * 2015-08-21 2020-09-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撮像装置
JP6663193B2 (ja) * 2015-09-10 2020-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829534B1 (ko) * 2016-05-25 2018-02-19 재단법인 다차원 스마트 아이티 융합시스템 연구단 멀티 초점 이미지를 이용하는 깊이 추출 카메라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6298494B2 (ja) * 2016-07-07 2018-03-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9113737A1 (en) * 2017-12-11 2019-06-20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Manual focus assist
JP7040042B2 (ja) * 2018-01-24 2022-03-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時間測定装置、距離測定装置、移動体装置、時間測定方法及び距離測定方法
JP7289055B2 (ja) * 2019-06-27 2023-06-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11698420A (zh) * 2020-05-18 2020-09-22 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图像分析仪的自动对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7984B2 (ja) * 1991-04-17 2002-03-25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自動合焦装置及び自動合焦装置における合焦調整方法
JP2000207549A (ja) * 1999-01-11 2000-07-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
JP2004102113A (ja) * 2002-09-12 2004-04-02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US8559705B2 (en) * 2006-12-01 2013-10-15 Lytro, Inc. Interactive refocusing of electronic images
JP4582423B2 (ja) * 2007-04-20 2010-11-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撮像方法、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109803B2 (ja) * 2007-06-06 2012-12-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5108696B2 (ja) * 2008-09-17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52925A (zh) * 2013-03-15 2014-09-17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和显示设备的控制方法
US9888182B2 (en) 2013-03-15 2018-02-06 Olympus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CN105721768A (zh) * 2014-12-19 2016-06-29 汤姆逊许可公司 从聚焦堆叠生成适合的切片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85997A (zh) * 2018-05-22 2020-02-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10785997B (zh) * 2018-05-22 2021-11-0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装置、摄像装置、移动体以及控制方法
US11265456B2 (en) 2018-05-22 2022-03-0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Control device, photographing device, mobile object,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for image acquisition
WO2022126430A1 (zh) * 2020-12-16 2022-06-23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对焦方法、装置及***
CN114788254A (zh) * 2020-12-16 2022-07-22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对焦方法、装置及***
CN114788254B (zh) * 2020-12-16 2024-04-30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辅助对焦方法、装置及***
CN114222059A (zh) * 2021-11-23 2022-03-22 展讯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 拍照、拍照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027393A1 (en) 2012-02-02
JP2012027408A (ja)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8058A (zh) 电子设备
CN101355631B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数字式照相机
US6919927B1 (en) Camera with touchscreen
US7668451B2 (en) System for and method of taking image
US7420601B2 (en)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digital camera to determine image sharpness
CN101076997B (zh) 照相机和用于照相机的图像处理方法
KR101634247B1 (ko) 피사체 인식을 알리는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상기 디지털 촬영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CN101867679B (zh) 缩略图生成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02685376B (zh) 成像设备、成像方法
CN101365063B (zh) 电子照相机以及视场图像再现装置
JP5101101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CN102025903A (zh) 图像采集设备
CN103227902A (zh) 摄像装置、显示控制方法
CN101047822B (zh) 缩略图生成装置及摄像装置
US20060087578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for out-focusing operation and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dopting the method
CN102316265A (zh) 电子设备
CN102625044A (zh) 摄像装置
US20150358703A1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574104B2 (en) Moving image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330572B (zh) 控制数字图像处理装置的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装置
KR101643614B1 (ko) 복수의 표시부들 각각에 다른 영상을 디스플레이할 수 있는 디지털 영상 신호 처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805532B (zh) 用于显示数字图像的方法与装置
KR101464532B1 (ko) 디지털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CN102006410A (zh) 根据场景识别设置图像宽高比的方法及其数字拍摄设备
JP2013121005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