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5445A -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5445A
CN102315445A CN2011101726322A CN201110172632A CN102315445A CN 102315445 A CN102315445 A CN 102315445A CN 2011101726322 A CN2011101726322 A CN 2011101726322A CN 201110172632 A CN201110172632 A CN 201110172632A CN 102315445 A CN102315445 A CN 102315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material
active core
negative active
lithium battery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726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5445B (zh
Inventor
石田澄人
金熙仲
赵显煜
金德炫
李钟基
禹锡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5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5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4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二次锂电池。所述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无定形的基于硅的化合物。在化学式1中,A为选自C、N、或者其组合的至少一种元素,0<x,0<y且0.1≤x+y≤1.5。化学式1:SiAxHy

Description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以及包括其的二次锂电池。
背景技术
近来,二次锂电池作为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已经引起了关注。它们使用有机电解质溶液并且因此具有至少约两倍于使用碱性水溶液的常规电池的放电电压,并且因此具有高的能量密度。
关于二次锂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已经对可嵌入锂的锂-过渡元素复合氧化物例如LiCoO2、LiMn2O4、LiNi1-xCoxO2(0<x<1)等进行了研究。
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已包括各种基于碳的材料例如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和硬碳,其均可嵌入和脱嵌锂离子。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地要求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可与锂合金化的材料例如Si、Sn、Ge、其氧化物及其合金作为具有高理论容量密度的负极活性材料引起了很多注意。
特别是,Si氧化物具有良好的循环特性,并且已被广泛研究。
然而,Si氧化物具有氧与锂(Li)反应从而形成Li2O(氧化锂)的问题。因此,其不仅可提高不可逆容量,而且可使电池的能量密度恶化,因为不参与充电和放电的Li2O使电极膨胀。
此外,由于Li2O包括碱性成分,其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特别是在高温气氛下),从而可导致产生气体、容量恶化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提供用于具有高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初始充电和放电效率及循环寿命特性的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提供包括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二次锂电池。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其包括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无定形的基于硅的化合物。
化学式1
SiAxHy
在化学式1中,
A为选自C、N或其组合的至少一种元素,
0<x,0<y且0.1≤x+y≤1.5。
x可为约0.1~约1.2。
y可为约0.03~0.5。
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中,可观察到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具有选自如下的至少一个峰:在约2200cm-1处的峰(Si-H键)、在约740cm-1~约780cm-1处的峰(Si-C键)、在约850cm-1处的峰(Si-N键)、及其组合。
当使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可鉴定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不具有基于晶体的SiC峰和基于晶体的Si峰。
所述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以约10∶1~约2∶1的比包括Si-C键或Si-N键的任一种和Si-H键。
特别地,其可以约3∶1的比包括Si-C键或Si-N键的任一种和Si-H键。
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可进一步在表面上包括碳层。
基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总重量,可以约5重量%~约20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碳层。
基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总重量,可以约5重量%~约10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碳层。
所述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进一步与粘合剂和导电剂混合。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二次锂电池,其包括:包含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和非水电解质。
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进一步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锂电池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详细描述实例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方式仅为实例,并且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其包括由以下化学式1表示的基于硅的化合物。
化学式1
SiAxHy
在化学式1中,
A为选自C、N、或其组合的至少一种元素,
0<x,0<y且0.1≤x+y≤1.5。
由于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是无定形的,其可导致二次锂电池的优异的循环寿命特性且特别是优异的高温循环寿命特性。
x可为约0.1~约1.2。当x在该范围内时,硅和碳之间或者硅和氮之间的共价键足够强以不使颗粒破碎。因此,包括所述活性材料的二次锂电池可具有优异的室温和高温循环寿命特性。此外,其可具有优异的容量,因为其包括具有稳定的硅和碳或者硅和氮的化合物的活性材料并且平稳地嵌入和脱嵌锂。
y可为约0.03~约0.5。当其在该范围内时,其可使非晶度提高。
由于由以上化学式1表示的基于硅的化合物不与Li反应且不产生氧化物例如Li2O,活性材料可不膨胀并且还可不具有电解质溶液与强碱Li2O的副反应。
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为氢(H)和碳(C)、氮(N)或其组合与硅(Si)共价键合的化合物,其不可为物理混合。
此外,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中,可鉴定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硅的化合物中在氢和硅之间及在碳或氮和硅之间的共价键具有选自如下的至少一个峰:在约2200cm-1处的峰(Si-H键)、在约740cm-1~约780cm-1处的峰(Si-C键)、在约850cm-1处的峰(Si-N键)、及其组合。
此外,由于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是无定形的,因此当使用CuKα射线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可鉴定其不具有基于晶体的SiC、Si3N4、Si-C、Si-N和Si峰。
如果氢、碳和氮不是与硅共价键合而是与硅简单混合作为混合物或者复合物,则在FT-IR分析中没有峰。
在以上化学式1中,x和y值可用以下方法鉴定。
SiCxHy的x值可如下计算。向SiCxHy添加作为提取剂的锡(Sn)。然后,在约1200~1400℃的温度下加热该混合物。在碳与氧反应从而产生二氧化碳(CO2)的同时,锡(Sn)提取(Si)。
测量二氧化碳(CO2)的量作为碳的x值(C)。
对于SiNxHy,x值可通过如下获得:向其添加作为提取剂的锡(Sn),和在约1200~约1400℃的温度下加热该混合物。于是,锡(Sn)提取硅(Si),产生氮气(N2)。
测量氮气(N2)的量作为氮(N)的x值。
对于SiCxHy或者SiNxHy,y值可如下获得。将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在惰性气氛下加热最高至约1500℃,于是产生氢气(H2)。
可测量氢气(H2)的量作为氢(H)的y值。
这样,由于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基于硅的化合物具有在氢和硅之间及在碳或氮和硅之间的共价键,因此其可不具有破碎的颗粒。
该前述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可以约10∶1~约2∶1、且优选约3∶1的比包括Si-C键或Si-N键的任一种和Si-H键。
当其包括在该范围内的键时,可抑制晶体产物,这可防止结晶碳化硅或者结晶氮化硅产物。
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可进一步在表面上包括碳层。此处,基于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和所述碳层的总重量,可以约5重量%~约20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碳层。
当基于硅的化合物在表面上包括碳层,特别是碳层的量在所述范围内时,可进一步改善电导率。因此,由于二次锂电池可更好地充电和放电,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可更加改善电池的初始充电和放电效率及循环寿命特性。
所述碳层可具有约5~约30nm的厚度。当其具有在所述范围内的厚度时,所述化合物可被均匀地包覆但是包含较少不必要的碳,从而防止电池容量的显著恶化。
所述碳层可包括无定形碳、结晶碳、或者其混合物。
可以溅射方法使用氢气以及Si和C靶制备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可对溅射方法适当调节以获得由以上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此外,可以等离子体方法使用氢气、硅烷气体和氮气(N2)制备所述基于硅的化合物。
然而,由以上化学式1表示的化合物可以任何用于制备基于硅的化合物的方法制备。
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二次锂电池。
取决于隔板以及电解质的类型,二次锂电池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取决于形状,其还可分为圆柱形、棱柱形、硬币型、袋型等。此外,取决于尺寸,其可分为块(bulk)型和薄膜型。这些电池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是本领域中公知的,和在本文中可不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二次锂电池包括:包含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包含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和非水电解质。
所述负极包括集流体和包含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活性材料层。本文中,可通过如下设置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在集流体上溅射负极活性材料以成为薄膜;或者将负极活性材料添加到溶剂中以制备浆料型负极活性材料组合物,然后将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组合物涂布在集流体上。
所述溅射法可不需要用于将负极活性材料粘附于集流体的粘合剂。
制备活性材料组合物并且将其涂布的后一方法可进一步包括将粘合剂添加到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组合物中。
当向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组合物中添加粘合剂时,基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以约1重量%~约5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粘合剂。
所述粘合剂改善活性材料颗粒彼此粘合的性能以及负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粘合的性能。所述粘合剂可包括非水溶性粘合剂、水溶性粘合剂、或者其组合。
所述非水溶性粘合剂的实例包括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酰亚胺、聚酰亚胺、以及其组合。
所述水溶性粘合剂包括丁苯橡胶、丙烯酸(酯)改性的丁苯橡胶、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包含丙烯和C2~C8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共聚物、以及其组合。
当使用所述水溶性粘合剂时,可进一步包括基于纤维素的化合物以提供粘度。所述基于纤维素的化合物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或者其碱金属盐。所述碱金属可为钠(Na)、钾(K)、或者锂(Li)。基于100重量份的粘合剂,可以约0.1~约3重量份的量包括所述基于纤维素的化合物。
此外,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组合物可进一步包括溶剂。所述溶剂的实例可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此外,当所述粘合剂为水溶性时,所述溶剂可包括水,但不限于此。
所述集流体可选自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钛箔、泡沫镍、泡沫铜、涂覆有导电金属的聚合物基底、以及其组合。
所述正极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上的正极活性材料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可逆地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锂化的插层化合物。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可包括包含选自钴、锰和镍的至少一种以及锂的复合氧化物。具体而言,可使用以下化合物。LiaA1-bXbD2(0.90≤a≤1.8,0≤b≤0.5);LiaE1-bXbO2-cDc(0.90≤a≤1.8,0≤b≤0.5和0≤c≤0.05);LiE2-bXbO4-cDc(0≤b≤0.5和0≤c≤0.05);LiaNi1-b-cCobXcDα(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1-b-cCobXcO2-αTα(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1-b-cCobXcO2-αT2(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1-b-cMnbXcDα(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1-b-cMnbXcO2-αTα(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1-b-cMnbXcO2-αT2(0.90≤a≤1.8,0≤b≤0.5,0≤c≤0.05和0<α<2);LiaNibEcGdO2(0.90≤a≤1.8,0≤b≤0.9,0≤c≤0.5和0.001≤d≤0.1);LiaNibCocMndGeO2(0.90≤a≤1.8,0≤b≤0.9,0≤c≤0.5,0≤d≤0.5和0.001≤e≤0.1);LiaNiGbO2(0.90≤a≤1.8和0.001≤b≤0.1);LiaCoGbO2(0.90≤a≤1.8和0.001≤b≤0.1);LiaMnGbO2(0.90≤a≤1.8和0.001≤b≤0.1);LiaMn2GbO4(0.90≤a≤1.8和0.001≤b≤0.1);QO2;QS2;LiQS2;V2O5;LiV2O5;LiZO2;LiNiVO4;Li(3-f)J2(PO4)3(0≤f≤2);Li(3-f)Fe2(PO4)3(0≤f≤2);和LiFePO4
在上式中,A选自Ni、Co、Mn、及其组合;X选自Al、Ni、Co、Mn、Cr、Fe、Mg、Sr、V、稀土元素、及其组合;D选自O、F、S、P、及其组合;E选自Co、Mn、及其组合;T选自F、S、P、及其组合;G选自Al、Cr、Mn、Fe、Mg、La、Ce、Sr、V、及其组合;Q选自Ti、Mo、Mn、及其组合;Z选自Cr、V、Fe、Sc、Y、及其组合;和J选自V、Cr、Mn、Co、Ni、Cu、及其组合。
所述化合物可在表面上具有包覆层,或者可与具有包覆层的另一化合物混合。所述包覆层可包括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包覆元素化合物:包覆元素的氧化物、包覆元素的氢氧化物、包覆元素的羟基氧化物、包覆元素的碳酸氧盐、以及包覆元素的羟基碳酸盐。用于所述包覆层的化合物可为无定形的或者结晶的。所述包覆层中包含的包覆元素可包括Mg、Al、Co、K、Na、Ca、Si、Ti、V、Sn、Ge、Ga、B、As、Zr、或者其混合。可以对正极活性材料的性质没有不利影响的方法通过使用这些元素在所述化合物中设置包覆层。例如,所述方法可包括任何涂布方法例如喷涂、浸渍等,但是未更详细地说明,因为其为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
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以约90~约98重量%的量包括所述正极活性材料。
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粘合剂和导电材料。基于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量,可分别以约1~约5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粘合剂和导电材料。
所述粘合剂改善正极活性材料颗粒彼此之间粘合的性能以及正极活性材料与集流体粘合的性能。所述粘合剂的实例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改性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尼龙等,但不限于此。
包括所述导电材料以向电极贡献导电性。其可包括任何导电材料,除非其导致化学变化。所述导电材料的实例包括:基于碳的材料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炭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等;基于金属的材料例如金属粉末、金属纤维等,其包括铜、镍、铝、银等;导电聚合物例如聚苯衍生物;或者其混合物。
所述集流体可为铝(Al),但不限于此。
所述正极可以包括如下的通常方法获得:将正极活性材料、粘合剂以及任选地导电材料在溶剂中混合以制备活性材料组合物,将所述活性材料组合物涂布在集流体上,并将其干燥和压制。正极制造方法是公知的并且因此在本说明书中不详细描述。所述溶剂包括N-甲基吡咯烷酮等,但不限于此。
所述非水电解质可包括非水有机溶剂和锂盐。
所述非水有机溶剂起到用于传输参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的离子的介质的作用。
所述非水有机溶剂可包括基于碳酸酯的溶剂、基于酯的溶剂、基于醚的溶剂、基于酮的溶剂、基于醇的溶剂或者非质子溶剂。所述基于碳酸酯的溶剂的实例可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等。所述基于酯的溶剂的实例可包括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己内酯等。所述基于醚的溶剂的实例包括二丁基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二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等,和所述基于酮的溶剂的实例包括环己酮等。所述基于醇的溶剂的实例包括乙醇、异丙醇等,和所述非质子溶剂的实例包括腈例如R-CN(其中R为基于C2-C20直链、支链或环状的烃的部分且可包含双键、芳环或醚键)、酰胺例如二甲基甲酰胺、二氧戊环例如1,3-二氧戊环、环丁砜等。
所述非水有机溶剂可单独使用或者以混合物使用。当所述有机溶剂以混合物使用时,可根据所期望的电池性能控制混合比。
所述基于碳酸酯的溶剂可通过将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直链或支链)碳酸酯混合制备。所述环状碳酸酯和所述链状碳酸酯以约1∶1~约1∶9的体积比混合在一起。当使用该混合物作为电解质时,可增强电解质性能。
此外,还可通过将基于碳酸酯的溶剂和基于芳烃的溶剂混合制备所述非水有机溶剂。所述基于碳酸酯的溶剂和所述基于芳烃的溶剂可以约1∶1~约30∶1的体积比混合在一起。
所述基于芳烃的有机溶剂可由以下化学式2表示。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0070945840000081
在化学式2中,
R1~R6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基、以及其组合。
所述基于芳烃的有机溶剂可包括,但不限于,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苯、氟苯、1,2-二氟苯、1,3-二氟苯、1,4-二氟苯、1,2,3-三氟苯、1,2,4-三氟苯、氯苯、1,2-二氯苯、1,3-二氯苯、1,4-二氯苯、1,2,3-三氯苯、1,2,4-三氯苯、碘苯、1,2-二碘苯、1,3-二碘苯、1,4-二碘苯、1,2,3-三碘苯、1,2,4-三碘苯、甲苯、氟代甲苯、2,3-二氟甲苯、2,4-二氟甲苯、2,5-二氟甲苯、2,3,4-三氟甲苯、2,3,5-三氟甲苯、氯代甲苯、2,3-二氯甲苯、2,4-二氯甲苯、2,5-二氯甲苯、2,3,4-三氯甲苯、2,3,5-三氯甲苯、碘代甲苯、2,3-二碘甲苯、2,4-二碘甲苯、2,5-二碘甲苯、2,3,4-三碘甲苯、2,3,5-三碘甲苯、二甲苯、以及其组合。
所述非水电解质可进一步包括如下添加剂以改善循环寿命:碳酸亚乙烯酯、由以下化学式3表示的基于碳酸乙烯酯的化合物、以及其组合。
化学式3
Figure BDA0000070945840000091
在化学式3中,
R7和R8独立地选自氢、卤素、氰基(CN)、硝基(NO2)、和C1~C5氟烷基,条件是R7和R8的至少一个选自卤素、氰基(CN)、硝基(NO2)、和C1~C5氟烷基,即R7和R8两者不都为氢。
所述基于碳酸亚乙酯的化合物的实例包括碳酸二氟亚乙酯、碳酸氯代亚乙酯、碳酸二氯亚乙酯、碳酸溴代亚乙酯、碳酸二溴亚乙酯、碳酸硝基亚乙酯、碳酸氰基亚乙酯、碳酸氟代亚乙酯等。改善循环寿命所用的添加剂的量可在合适范围内调整。
锂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起到在电池中提供锂离子、运行二次锂电池的基本操作和改善其中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锂离子迁移的作用。锂盐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支持盐:LiPF6、LiBF4、LiSbF6、LiAsF6、LiN(SO2C2F5)2、Li(CF3SO2)2N、LiC2F5SO3、LiC4F9SO3、LiClO4、LiAlO2、LiAlCl4、LiN(CxF2x+1SO2)(CyF2y+1SO2)(x和y为自然数)、LiCl、LiI、LiB(C2O4)2(双(草酸)硼酸锂;LiBOB)。所述锂盐可以约0.1M~约2.0M的浓度使用。当在以上浓度范围包括所述锂盐时,电解质可由于最优的电解质传导率和粘度而具有优异的性能和锂离子淌度。
图1为显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二次锂电池的代表性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中所示,二次锂电池1包括电池壳5、注入其中的电解质溶液、以及密封电池壳5的密封部件6,所述电池壳5容纳正极3、负极2、以及介于正极3和负极2之间的隔板。
根据需要,所述二次锂电池可进一步在所述负极和所述正极之间包括隔板。合适隔板材料的非限制性实例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以及其多层体例如聚乙烯/聚丙烯双层隔板、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三层隔板、和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三层隔板。
以下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然而,这些实施例在任何意义上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范围。
负极的制造
实施例1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使用其中Si和C靶输出功率分别设置为400W和200W且10sccm氩气和5sccm氢气引入到腔室中的2源溅射设备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0.55H0.05
实施例2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0.15H0.05,除了在保持400W的相同Si靶输出功率的同时将C靶输出功率设置为100W而不是200W之外。
实施例3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1.15H0.05,除了在保持400W的相同Si靶输出功率的同时将C靶输出功率设置为300W而不是200W之外。
实施例4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使用其中Si和C靶输出功率分别设置为400W和200W且氢气引入到腔室中的2源溅射设备在5mm厚SUS板上设置500μm厚无定形SiC0.55H0.05。然后,将所设置的层剥离并且粉碎成约2μm的粉末以制备负极活性材料。此处,通过如下将所述层与SUS板分离:弯曲或冲击所述板,然后将其研磨。
将87重量%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与10重量%的聚酰亚胺(PI)粘合剂和3重量%的乙炔黑(AB)导电剂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将该混合物涂布在20μm厚的Cu膜上,然后以通常方法干燥和压缩,制造负极。
实施例5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0.55H0.15,除了引入10sccm氢气之外。
实施例6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0.55H0.45,除了引入25sccm氢气之外。
实施例7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C0.55H0.03除了引入2sccm氢气之外。
实施例8
将实施例4中制备的SiC0.55H0.05安置在玻璃板上,并且将该玻璃板安置在管式炉的中央。将该管式炉用氩气填充和从其中排除空气。接着,将该管式炉加热至600℃并且用以50∶50的体积(%)比混合的甲苯和氩气的气体混合物填充约30分钟,然后再次用氩气填充。然后,将该管式炉冷却,并且让其在室温下静置,制备包括SiC0.55H0.05和在其表面上的具有导电性的非晶碳层的负极活性材料。此处,所述碳层为5重量%,基于所述SiC0.55H0.05以及其上的碳层的总重量。
根据与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使用该负极活性材料制造负极。
实施例9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使用其中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400W并且在腔室中填充氮气和氢气的1源溅射设备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N0.55H0.05
实施例10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N0.15H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600W而不是400W之外。
实施例11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N1.15H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100W而不是400W之外。
实施例12
使用其中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400W并且在腔室中填充氮气和氢气的1源溅射设备在5mm厚的SUS板上设置500μm厚的无定形SiN0.55H0.05层。将该层剥离并且粉碎成约2μm的粉末,制备负极活性材料。具体而言,将所设置的板弯曲冲击以使该层分离。将该层用球磨机研磨。
将87重量%的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与10重量%的聚酰亚胺(PI)粘合剂和3重量%的乙炔黑(AB)导电剂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将该混合物涂布在20μm厚的Cu膜上,然后以通常方法干燥和压缩,制造负极。
实施例13
将实施例12中制备的SiN0.55H0.05安置在玻璃板上。将该玻璃板安置在管式炉的中央。将该管式炉用氩气填充和从其中排除空气。接着,将该管式炉加热至600℃并且用以50∶50的体积(%)比混合的甲苯和氩气的混合物填充。将该管式炉冷却并且让其在室温下静置,制备包括SiN0.55H0.05和在其表面上的具有导电性的非晶碳层的负极活性材料。此处,基于包括在其上的碳层的SiN0.55H0.05的总重量,以5重量%的量包括所述碳层。
以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使用该负极活性材料,制造负极。
对比例1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向热蒸发器中的Si和SiO2靶辐照电子束(EB)以在20μm厚Cu膜上设置2μm厚SiO层。
对比例2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设置2μm厚无定形SiC1.55H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200W而不是400W和C靶输出功率设置为400W而不是200W之外。
对比例3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设置2μm厚无定形SiC0.015H0.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600W而不是400W和C靶输出功率设置为20W而不是200W之外。
对比例4
将根据实施例4的粉末状负极活性材料在氩气气氛下在1200℃下加热,促进Si和SiC的结晶。
将87重量%的所制备的负极活性材料与10重量%的聚酰亚胺(PI)粘合剂和3重量%的乙炔黑(AB)导电剂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将该混合物涂布在20μm厚的Cu膜上,然后以通常方法干燥和压缩,制造负极。
对比例5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N1.55H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200W而不是400W之外。
对比例6
通过如下制造负极:根据与实施例9相同的方法在20μm厚Cu膜上覆盖2μm厚无定形SiN0.015H0.005,除了Si靶输出功率设置为600W而不是400W之外。
对比例7
将根据实施例9的粉末状负极活性材料在氩气气氛下在1200℃下加热,促进Si和SiN的结晶化。
将87重量%的所制备的负极活性材料与10重量%的聚酰亚胺(PI)粘合剂和3重量%的乙炔黑(AB)导电剂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将该混合物涂布在20μm厚的Cu膜上,然后以通常方法干燥和压缩,制造负极。
半电池的制造
根据实施例1~13以及对比例1~7的负极分别与锂金属对电极一起使用,制造半电池。
测量半电池的可逆容量和初始效率。结果提供于下表1中。
在将所述电池以0.05C倍率充电至0V时,测量它们的容量作为初始充电容量。在将它们以0.05C倍率放电至1.5V时,测量它们的容量作为初始放电容量。然后,以初始放电容量/初始充电容量计算初始效率。
二次锂电池的制造
通过如下制造正极:将95重量%的LiCoO2正极活性材料、3重量%的聚偏氟乙烯(PVdF)、以及2重量%的乙炔黑在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混合以制备正极活性材料浆料,和将该浆料涂布在Al膜上。
将所述正极与根据实施例1~13和对比例1~7的各负极一起使用,制造二次锂电池。
此处,电解质溶液是以其中溶解1.0M LiPF6的体积比1∶1混合的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混合溶剂制备的。
将所述二次锂电池在45℃的温度下以0.2C倍率充电至4.2V和以1.0C倍率放电至3V 300次。
当所述电池充电和放电一次时,测量它们的放电容量。当充当和放电300次时,再次测量它们的放电容量。然后计算百分数值并且将其作为循环寿命特性提供于下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0070945840000151
如表1中所示,分别包括根据实施例1~3、5~7、9和10的负极活性材料的二次锂电池具有优异的容量、效率和循环寿命特性。根据实施例4、8、12和13的负极活性材料是通过将基于硅的化合物研磨成粉末制备的并且具有稍微恶化的初始充电和放电效率或者45℃循环寿命特性,但是与实施例1~3、5~7、9和10的负极活性材料相比没有大的恶化。特别是,当如实施例8和13中所示将活性材料制备为粉末时,其被更好地处理为表面上导电的。
分别包括根据对比例1~7的负极活性材料的二次锂电池具有恶化的循环寿命特性。特别地,对比例3和6的那些具有急剧恶化的循环寿命特性。此外,对比例2和5的那些具有合适的循环寿命,但是具有差的容量和效率特性。对比例1的SiO负极活性材料具有恶化的初始效率,因为锂与氧反应从而产生Li2O。此外,电解质溶液由于强碱性的Li2O催化剂分解,并且在负极的表面上形成层,这导致电阻。
此外,具有1.5或更大的x+y值的对比例2和5可容易地具有部分结晶的SiC或Si3N4,其为锂的绝缘体。因此,它们可具有非常高的电阻和恶化的容量以及高的输入和输出特性。当C和N或H增加时,初始充电和放电效率降低。
通常,x+y值越小,容量越高。当如对比例3和6中那样x+y值为0.1或更小时,负极活性材料可容易变成结晶的,导致晶体界面上的破裂和使导电性恶化且因此使循环寿命恶化。
对比例4具有通过XRD鉴定的大的Si、SiC或者Si3N4晶体,因为通过在高温下的热处理,无定形材料变得不均匀。因此,随着在充电和放电期间活性材料反复膨胀和收缩,大的晶体尽管其中具有Si-C共价键也变得破碎和在界面上破裂,使初始容量和循环寿命特性恶化。
虽然已经结合当前所认为的实践性的实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然而应理解实施方式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而是相反,意图涵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包括的各种改进和等同布置。

Claims (14)

1.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由式1表示:
SiAxHy
其中A为选自C和N的至少一种元素,
其中0<x,0<y和0.1≤x+y≤1.5。
2.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为无定形的。
3.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x为0.1~1.2。
4.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y为0.03~0.5。
5.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中具有在2200cm-1处的峰。
6.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在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中具有选自如下的至少一个峰:在740cm-1~780cm-1处的峰和在850cm-1处的峰。
7.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具有10∶1~2∶1的Si-C键与Si-H键之比、或者10∶1~2∶1的Si-N键与Si-H键之比、或者两者。
8.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进一步在其表面上包括碳层。
9.权利要求8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碳层包括非晶碳。
10.权利要求8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基于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总重量,所述碳层以5重量%~20重量%的量存在。
11.权利要求8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碳层具有5nm~30nm的厚度。
12.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当使用CuKα射线对所述负极活性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所述负极活性材料不具有基于晶体的Si3N4峰、基于晶体的SiC峰和基于晶体的Si峰。
13.权利要求1的负极活性材料,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SiN0.55H0.05、SiN0.15H0.05、SiN1.15H0.05、SiC0.55H0.05、SiC0.15H0.05和SiC1.15H0.05
14.二次锂电池,包括包含集流体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的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
CN201110172632.2A 2010-07-07 2011-06-24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5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6220010P 2010-07-07 2010-07-07
US61/362,200 2010-07-07
US12/947,789 US8551655B2 (en) 2010-07-07 2010-11-16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y and secondary lithium battery
US12/947,789 2010-1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5445A true CN102315445A (zh) 2012-01-11
CN102315445B CN102315445B (zh) 2015-02-11

Family

ID=447642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263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15445B (zh) 2010-07-07 2011-06-24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51655B2 (zh)
EP (1) EP2405509B1 (zh)
JP (1) JP5374534B2 (zh)
KR (1) KR101233341B1 (zh)
CN (1) CN1023154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1784A (zh) * 2015-07-10 2018-03-27 捷恩智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3986A (zh) * 2010-07-20 2013-03-27 株式会社大阪钛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用粉末、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及电容器负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电容器
JP5621868B2 (ja) * 2012-03-27 2014-11-12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522827B2 (en) * 2015-05-04 2019-12-31 Basf Corporation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storage electrodes and cells
GB2592055A (en) 2020-02-14 2021-08-18 Cenate As Predominantly amorphous silicon particles and use thereof as active anode material in secondary lithium ion batteries
CN111875735B (zh) * 2020-07-21 2022-08-02 湖北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粘结用硅烷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GB202104362D0 (en) 2021-03-26 2021-05-12 Cenate As Microcrystalline nanoscaled silicon particles and use thereof as active anode material in secondary lithium ion batteries
NL2027982B1 (en) * 2021-04-15 2022-10-25 Univ Delft Tech Anode based on hydrogenated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for application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269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06541B1 (en) 1996-06-11 2001-10-23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Electr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using polysilanes
JP2948206B1 (ja) 1998-05-25 1999-09-13 花王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JP2001210315A (ja) 2000-01-25 2001-08-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03308837A (ja) 2002-04-18 2003-10-31 Shin Etsu Chem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5057715A1 (ja) 2003-12-15 2005-06-23 Nec Corporation 二次電池
WO2005123583A1 (ja) 2004-06-22 2005-12-29 Shin-Etsu Film Co., Ltd. 多結晶シリコン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る太陽電池用多結晶シリコン
JP4450192B2 (ja) 2004-07-01 2010-04-14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珪素複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JP4892912B2 (ja) 2004-12-02 2012-03-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固体高分子形燃料電池用撥水性セパレータ
FR2885734B1 (fr) * 2005-05-13 2013-07-05 Accumulateurs Fixes Materiau nanocomposite pour anode d'accumulateur au lithium
KR100684733B1 (ko) 2005-07-07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
US7964307B2 (en) 2006-07-24 2011-06-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KR100759401B1 (ko) 2006-11-20 2007-09-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를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0913177B1 (ko) 2007-09-17 2009-08-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0269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负极极片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徐温元: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及进展", 《物理》 *
简红彬: "a-Si1-xCx:H薄膜的热壁LPCVD制备与结构特性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51784A (zh) * 2015-07-10 2018-03-27 捷恩智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US10847784B2 (en) 2015-07-10 2020-11-24 Jnc Corporation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33341B1 (ko) 2013-02-14
EP2405509A2 (en) 2012-01-11
EP2405509A3 (en) 2013-05-29
KR20120004907A (ko) 2012-01-13
US8551655B2 (en) 2013-10-08
JP2012018911A (ja) 2012-01-26
EP2405509B1 (en) 2014-07-23
JP5374534B2 (ja) 2013-12-25
CN102315445B (zh) 2015-02-11
US20120009473A1 (en)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3291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8530095B2 (en)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CN102403497B (zh) 可再充电锂电池负极活性材料及包括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US9054365B2 (en)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N102315445B (zh) 用于二次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二次锂电池
US20120045693A1 (en)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method of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8628883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CN102468483A (zh) 可再充电锂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及含其的可再充电锂电池
US11430987B2 (en) Electrode and a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electrode
US9893348B2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101788561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9318746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having current collector with carbon layer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KR20150057730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층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150109669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20200373616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9059463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8388856B2 (en) Electrolyt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additives,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135491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US11784347B2 (en) Electrolyt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20180026266A1 (en)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KR101668799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101646702B1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9314279B (zh) 锂二次电池电解液和包括锂二次电池电解液的锂二次电池
KR20160083818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