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95204B - 电梯电力供给***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电力供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95204B
CN102295204B CN201110130028.3A CN201110130028A CN102295204B CN 102295204 B CN102295204 B CN 102295204B CN 201110130028 A CN201110130028 A CN 201110130028A CN 102295204 B CN102295204 B CN 102295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supply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electrica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00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95204A (zh
Inventor
见延盛臣
酒井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95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95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95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和电梯电力供给***。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搭载于电梯的轿箱中的电池的活用度,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一种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具备:受电部,设置在电梯的轿箱中;第1蓄电装置,需要第1充电时间;以及第2蓄电装置,需要比第1充电时间长的第2充电时间。充放电控制电路将受电部接收到的电力的电压和频率变换为与第1蓄电装置和第2蓄电装置对应的电压和频率。蓄电容量检测电路对第1蓄电装置和第2蓄电装置的蓄电状态进行监视。电力变换器将从第1蓄电装置和第2蓄电装置供给的电力变换为与轿箱内设备对应的电压和频率。

Description

电梯电力供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电力供电***,特别涉及提高设置在轿箱中的电池的活用度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电梯通过控制电缆连接轿箱与控制盘之间。控制电缆在轿箱与控制盘之间,进行电力的供给和控制信号的传达。如果伴随大厦的高层化而控制电缆的长度变长,则控制电缆为了支撑自重而变得更粗更重。其结果,产生如下各种课题:由于控制电缆的自重而电梯卷扬机所需的扭矩增加、控制电缆的成本提高等。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没有使用控制电缆的结构。在此,受电部设置在轿箱以及各层乘梯处附近。受电部从设置在升降路内的电力供给线以非接触方式接收电力以及信号,从电梯控制盘向电梯厅控制单元,进行必要的电力供给和控制信号传达。作为其方式,示出了连续地供给在轿箱内消耗的电力的方法、将搭载于轿箱中的电池的电力作为电力源而提供轿箱的电力的方式。 
在上述现有例中,每当停止到各层时,对电池进行充电。在停止时间的期间,预先对电池充电至少从停止层行驶至下一个停止层的期间所需的电力。由于在高扬程电梯中无供电区间变长,所以搭载于电梯的轿箱中的电池的大容量化和短时间内的充电性能变得重要。在上述现有例中,没有充分考虑电池的充电时间和容量,也没有具体记载使用电池时的充电时间和电池容量。 
用电池向轿箱提供电力的电梯电力供给***中,为了降低设备成本,有如下要求:使容量和充电设备成为最低限,希望频繁地进行充电。如果减少充电设备的数量,则充电时间相对行驶时间的比例变 小,所以在电池中需要快速充放电性能。另外,可搭载于轿箱的体积以及重量有限,所以要求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在当前使用的电池中,包括锂离子、镍氢、镍镉等二次电池、电双层电容器(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存在如下课题:一般情况下,在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中,无法进行快速充电。相对于此,电双层电容器虽然可以进行快速充放电,但相比于锂离子等二次电池,能量密度低。另外,多数情况下,二次电池与电双层电容器相比,充放电次数有限,寿命短。在电梯的电力供给***中,同时提高快速充放电性能和能量密度是重要的开发课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225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搭载于电梯的轿箱中的电池的活用度,实现快速充放电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 
本申请的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具备:受电部,设置在电梯的轿箱并从外部接收电力;第1蓄电装置,需要第1充电时间;以及第2蓄电装置,需要比第1充电时间长的第2充电时间。 
第1蓄电装置利用快速充放电性能高的装置,在充电时短时间内充电大量的电力量。第2蓄电装置利用能量密度高的装置,使蓄电单元的每单位质量的蓄电容量增大,减小轿箱内的蓄电单元的质量,并且作为第1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减少时的备用发挥作用。通过本发明,实现同时提高高速充放电性能和能量密度的电梯电力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整体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设置于轿箱中的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电梯电力供给***的供电部的结构的结 构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4和5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6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8的电梯电力供给***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商用电源;2:控制部;3:轿箱;4a、4b:电力变换器;5:蓄电单元;6:受电部;7:供电部;8:卷扬机;9:电容器;10:第1蓄电装置;11:第2蓄电装置;12:充放电控制电路;13: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4:轿箱内设备;120: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200:电梯电力供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示出电梯电力供给***200的概略结构。在升降路100中设置了商用电源1、轿箱3、电力变换器4b、4c、供电部7a、7b。在机械室110中设置了控制部2和卷扬机8。商用电源1对控制部2以及卷扬机8供给电力。控制部2进行包括卷扬机8在内的电梯***整体的控制。电力变换器(第1电力变换器)4b、4c与商用电源1连接。供电部7a对应于电力变换器4b。供电部7b对应于电力变换器4c。卷扬机8使轿箱3升降。控制部2和卷扬机8还有时设置在升降路100中。 
电力变换器4b、4c将商用电源1变换为适合于供给到轿箱3的电压以及频率。电力变换器4b、4c在对轿箱3进行直流供电时,由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器构成,通过整流电路将商用电源1变换为直流,通过DC-DC转换器对供电部7供给规定大小的直流电压。另外,在进行交流供电时,电力变换器4b由整流电路和逆变器构成。电力变换器4b、4c在通过整流电路将商用电源1变换为直流之后,通过逆变 器将电压和频率变换为适合于供电的规定的电压和频率。 
在升降路100中设置的电梯的轿箱3中,搭载了电力变换器(第2电力变换器)4a、蓄电单元5、受电部6。供电部7a、7b在轿箱3移动过程中或者停止过程中,经由受电部6对轿箱3供给电力。在实施方式1中,供电部7a、7b成为固定接点(例如滑接导线),受电部6成为可动接点(例如集电装置)。在图1中,从最下层到最上层的范围内,在停止到特定的楼层时可充电的位置,设置了供电部7a、7b。在图1中,在2个地方设置了供电部7,但供电部的数量不管是1个还是3个以上,都可以应用本发明。 
图2示出搭载于轿箱3中的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120(电力变换器4a、蓄电单元5、受电部6)的结构。受电部6与蓄电单元5连接,从供电部7a或者供电部7b接收电力。蓄电单元5由第1蓄电装置10、第2蓄电装置11、充放电控制电路12、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构成。快速充放电性能优良的电双层电容器适合于第1蓄电装置10。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等适合于第2蓄电装置11。第2蓄电装置11与第1蓄电装置10相比,能量密度高,但充电所需的时间长。充放电控制电路12对通过受电部6接收到的电力进行变换,以成为适合于第1蓄电装置10以及第2蓄电装置11充电的电压以及电流。 
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对第1蓄电装置10和第2蓄电装置10的蓄电容量进行监视。电力变换器4a使用DC-DC转换器或者逆变器。从蓄电单元5放电的电力通过电力变换器4a被变换为适合于轿箱内设备14使用的规定电压以及规定频率,供给到轿箱内设备14。轿箱内设备14一般是指在轿箱内消耗电力的设备,是照明、空调机、门开闭装置、内部电话、气压控制装置、制振装置等。 
受电部6从供电部7a、7b接收到的电力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12被管理成适合于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的电压,蓄电单元5的充电开始。此时,在进行直流供电的情况下,充放电控制电路12在内部包括DC-DC转换器,将直流电压变换为规定大小的电压。或者,在进行 交流供电的情况下,充放电控制电路12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变换为直流,并通过DC-DC转换器将直流电压变换为规定大小的电压。充放电控制电路12对流入到蓄电单元5中的电流或者电压进行控制,所以蓄电单元5被适当地充电。 
充放电控制电路12具有过充电保护功能,在由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出的充电量是事先设定的充电量以上时,从受电部6电切断第1蓄电装置10以及第2蓄电装置11。这是为了在成为过充电之前控制蓄电单元5的充电,以不成为事先设定的充电量以上的蓄电容量。进而,充放电控制电路12具有停止输出以使由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出的充电量不成为事先设定的某规定的充电量以下的过放电保护功能。这是为了防止由于过放电引起的电池的异常发热、电力容量的降低。 
在判断为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出的第1蓄电装置10的蓄电容量低于事先设定的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2还可以使轿箱3移动至可充电的位置。如果轿箱3移动完毕,则从供电部7a或者供电部7b对受电部6供给电力,蓄电单元5被充电。或者,仅在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出的第1蓄电装置10的蓄电容量小于充放电控制电路12事先设定的规定的值的情况下,第2蓄电装置11电连接到第1蓄电装置10,对第1蓄电装置10进行充电。 
此时,在充放电控制电路12判断为通过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出的第1蓄电装置10的充电量小于某事先设定的充电量时,第2蓄电装置11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12与第1蓄电装置10电切离。由此,在第1蓄电装置10的充电量减少时,通过第2蓄电装置11补充蓄电单元5的容量,与使用第1蓄电装置10单体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电力容量。 
第1蓄电装置10的电力容量、或者蓄电单元5的合计电力容量被设计成:与在从某供电部行驶至下一个供电部所需的平均时间内由轿箱内设备14消耗的电力相等或者比其大的值。因此,在行驶时不会被判断为需要充电而可以移动至下一个供电部。此处使用的行驶所需 的平均时间是指,不仅包括轿箱3从可充电的位置行驶至下一个可充电的位置的时间,而且还包括为了轿箱3的乘客乘降而停止的时间在内的移动时间的平均时间。 
在第1蓄电装置10的容量低于规定的量时,第2蓄电装置供给轿箱内的电力。另外,进而在第2蓄电装置的容量低于规定的量时,判断为停电,蓄电单元5作为紧急用电池发挥作用,仅向应急灯、内部电话等最低限的设备供给电力。或者,在停电时代替上述方法,而切换到利用紧急用电池130的供电的方法也有效。紧急用电池130与蓄电单元5不同地设置在轿箱3中,仅向应急灯、内部电话等最低限的设备供给电力。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第1蓄电装置10提高快速充放电性能,通过第2蓄电装置11提高能量密度。因此,蓄电单元5可以进行快速充电,与由第1蓄电装置10单体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在相同容量下使重量减轻。另外,一般情况下,电双层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寿命长、可充放电的次数多。由此,基本上通过第1蓄电装置10供给在无供电区间中所需要的电力,第2蓄电装置11作为备用发挥作用的本结构中,第2蓄电装置11的放电次数以及第2蓄电装置11的使用容量相对最大容量的比例减少,与由第2蓄电装置11单体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寿命。 
另外,在图1的电梯中,被描绘为在升降路100中有一台轿箱3的绳索式电梯,但不管是在一个升降路100中有多台轿箱的多车电梯还是没有绳索的无绳索电梯,都可以应用本发明。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和图3说明实施方式2。在具有图1那样的无供电区间的电梯***中,在从某供电区间到下一个可充电的行驶时间比充电时间长的情况下,需要以比轿箱内设备14行驶时所需的平均电力更多的电力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此时,对商用电源1要求比由轿箱3消耗的平均电力大的电力。在设置了电梯的建筑物中,商用电源1的电气容量有限。 
例如假设充电时间是10秒,直至下一个可充电的位置的平均行驶时间是60秒。为了供给行驶中的电力,需要以在由轿箱内设备14消耗的平均电力的6倍的电力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充电所需的电力通过商用电源1供给,所以商用电源1至少需要具有由轿箱内设备14消耗的电力的至少6倍的容量。在商用电源1具有由轿箱3消耗的电力的几倍的电容量时,设备效率恶化,并非实用。 
因此,在进行直流供电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在电力变换器4b与供电部7之间设置可进行快速放电的电容器(capacitor)9。电容器9的容量优选与搭载于轿箱3中的第2蓄电装置的电力容量相同程度。或者,是在轿箱3在单独或者多个供电部7之间移动的平均的时间内持续供给轿箱内设备14所消耗的电力的大小即可。电容器9在轿箱3未处于可充电的停止位置时被充电。然后,在轿箱3处于可充电的位置时,在蓄电单元5的充电中利用电容器9中积蓄的电力。通过本结构,电容器9负担商用电源1中所需的电力容量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减少商用电源1的电力容量。 
实施方式3. 
利用图4说明实施方式3。在此,将通过非接触供电供给的电力充电到蓄电单元5中。在充电时通过利用非接触供电,由此电接点不会露出,安全性提高。 
在升降路100中设置了电力变换器4b、4c、供电部7a、7b。控制部2进行卷扬机8的控制。电梯的轿箱3中搭载有电力变换器4a、蓄电单元5、受电部6。卷扬机8使电梯的轿箱3升降。通过商用电源1供给控制部2以及卷扬机8的电力。在电力变换器4b中设置了供电部7a,在电力变换器4c中设置了供电部7b。 
在实施方式3中,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部7a、7b向受电部6进行电力供给的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电力变换器4b、4c与建筑物的商用电源1连接,将商用电源1变换为适合于非接触供电的电压以及频率。电力变换器4b、4c例如由整流电路和逆变器构成。供电部7a、7b由供电线或者供电线圈构成,流过交流电流。受电部6由受电线圈 构成。在受电线圈中还可以设置磁性体芯。 
在非接触供电中,如果交流电流流向供电部7a、7b,则在受电部6中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电压,所以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部6传达电力。这样利用电磁感应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电梯的轿箱3所需的电力。由受电部6接收到的电力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12被变换为适合于蓄电单元5充电的直流电力。 
充放电控制电路12例如由整流电路和DC-DC转换器构成。充放电控制电路12将以交流接收到的电力通过整流电路变换为直流,通过DC-DC转换器将电压变换为适合于充电的电压而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通过充放电控制电路12控制蓄电单元5的充放电,提供轿箱3内的电力。 
充放电控制电路12的控制如实施方式1中所描述,包括适合于充电的电力变换和过放电保护、过充电保护、第2蓄电装置11的电连接的控制。通过这样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电力供电,由此电接点不会露出,安全性提高,维护性也提高。 
另外,为了提高供电效率,也可以对供电侧的电路或者受电侧的电路分别串联或者并联地连接电容器,利用共振现象。另外,对于非接触供电的手法,说明了电磁感应方式,但也可以是使表示振动的敏锐度的Q值高的线圈磁性地共振而从天线部接收电力的磁共振式、以微波为媒介而传送电力的微波传送方式、以及以激光为媒介而传送电力的激光方式。 
实施方式4. 
根据图5说明实施方式4。多个供电部设置在升降路100中,其中的一个被设置在乘客的乘降多的楼层(以下称为主楼层)。使用如图5那样2个供电部7a、7b设置于升降路100中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如果轿箱3停止在设置了供电部7a或者供电部7b的主楼层,则受电部6可以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供电部7向受电部6的电力传送中,既可以应用接触供电,也可以应用非接触供电。 
在电梯的轿箱3停止在设置有供电部7a、7b中的某一个的主楼层时,从最近的供电部7a、7b中的某一个向受电部6供给电力。每当轿箱3停止在主楼层、或者由蓄电容量检测电路13检测到充电量变为事先设定的规定量以下并且停止在可充电的位置时,蓄电单元5被充电。另外,在图5中供电部7是2个,但无论是1个还是3个以上都可以应用本发明,图5示出了快行区以及换乘层,但即使没有快行区并且换乘层不是主楼层,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通过在大量的乘客乘降的主楼层中设置供电部,与将供电部设置到其他楼层相比,可以高频度地充电。因此,充电时间增加而充电的效率变得良好,可以减少蓄电单元5的电力容量,减少供电部7、电力变换器4的数量,并降低设备成本。在实施方式4以后,供电部7与受电部6之间的电力的授受无需区分接触型、非接触型这两方,两方都成立。另外,通过增加供电部位,无供电状态下的行驶时间变短。由此,可以减少商用电源1的电力容量。 
实施方式5. 
根据图5说明实施方式5。在此,以快行电梯为对象。假设快行电梯通过快行区,仅在特定的楼层停止。换乘层是指在快行电梯停止的楼层内,可以向其他电梯换乘的楼层。供电部7b设置于在快行电梯停止到换乘层时受电部6可充电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供电部7向受电部6的电力传送既可以应用接触供电,也可以应用非接触供电。 
每当快行电梯停止到换乘层时、或者在停止到换乘层时充电量低于事先设定的规定量时,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由于换乘层的停止频度较高,所以可以高频度地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因此,充电时间增加而充电的效率变得良好。蓄电单元5的电力容量降低,供电部7、电力变换器4的数量减少,所以设备成本降低。另外,通过增加供电部位,无供电状态下的行驶时间变短。由此,无供电时间相对充电时间的比例变小,可以减少商用电源1的电力容量。 
实施方式6. 
根据图6说明实施方式6。对设置于升降路100中的电力变换器4d,连接了设置于不同楼层的2个供电部7c、7d。受电部6通过供电部7c或者供电部7d接收电力变换器4d的输出。可以通过切换开关20来设定用哪个供电部来进行受电。首先,控制部2判断轿箱3的停止位置,从供电部7c或者供电部7d中选择更靠近停止位置的供电部位。 
切换开关20根据来自控制部2的指示,将电力变换器4d的输出目的地设定为供电部7c或者供电部7d。此时,仅对所选择出的供电部进行通电,对其他供电部不进行通电。在图6中,在升降路100中单独设置了电力变换器4d,但也可以设置多个。另外,接收输出的场所的数量也不限于2个(供电部7c、7d),即使是3个以上,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供电部7向受电部6的电力传送中,既可以应用接触供电,也可以应用非接触供电。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不增加升降路100中设置的电力变换器4d的数量也可以在多个楼层中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因此,可以增加蓄电单元5的充电时间。可以通过单独的电力变换器4d将商用电源1的电力变换而供给到多个楼层的供电部,所以电力变换器4d的数量减少,设备成本降低。另外,通过具有将输出切换到轿箱3的停止位置的切换开关,与不具有切换开关20而对2个供电部7c、7d同时供电时相比,待机电力成为一半而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另外,通过增加供电部位,无供电状态下的行驶时间变短。由此,无供电时间相对充电时间的比例变小,可以减少商用电源1的电力容量。 
实施方式7. 
根据图7说明实施方式7。在升降路100中设置有电力变换器4b、4c。对电力变换器4b连接了供电部7e,对电力变换器4c连接了供电部7f。在升降路上下方向连续设置了供电部7e、供电部7f。可供电的区域既可以是升降路100的所有楼层,也可以如图7那样在升降路100的一部分中设置无供电区间。供电部7e、供电部7f在接触型中是滑接导线型,但在非接触型中成为如下形式:在升降路内的一定区间中设 置电线并使交流电流流过,通过受电部(E型芯)来接收。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仅在停止时而且在行驶时也可以对轿箱3供给电力,对蓄电单元5进行充电。通过在轿箱3存在的时间长的区间中设置供电部,可以延长蓄电单元5的相对行驶时间的充电时间。因此,在本结构中,可以减少蓄电单元5的容量的充电电力。另外,在行驶中也可以进行充电,所以充电时间变长,无供电时间相对充电时间的比例变小,所以可以减少商用电源1的电力容量。 
实施方式8. 
根据图8说明实施方式8。在此,其特征在于,组合使用在实施方式3~7中说明的、主楼层、换乘层、供电部的切换、部分性的连续供电中的任一个。通过与电梯的运行形态相配地设置供电部,可以减少蓄电单元5的容量和设备成本这两方。图8是基于主楼层、多个楼层的切换、和部分性的连续供电的组合的***图。在图8中假设的运行形态是例如停止到主楼层和其相邻层之后,通过快行区并在最上层附近停止几个楼层的情况。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供电部7向受电部6的电力传送中,既可以应用接触供电,也可以应用非接触供电。 
在主楼层和其相邻层、以及部分性的连续供电的范围内设置了供电部7c、7d、7f。供电部7c、7d连接到同一电力变换器4d,并且供电部7f连接到其他电力变换器4c,从而将商用电源1的电力供给到受电部6。蓄电单元5在停止到设置有供电部7c、7d的主楼层和其相邻层时、以及在设置有供电部7f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充电。通过这样进行与运行形态相配的供电部7的配置,可以减少供电部以及电力变换器的数量,通过增加充电时间相对行驶时间的比例,不需要快速充电,还可以减少充电电力,实现设备成本的效率化。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电力供给***,具备:
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设置在电梯的轿箱;
供电部,设置在所述电梯的升降路,对所述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供给电力;以及
第1电力变换器,将商用电力变换为与所述供电部对应的电压和频率,
该电梯电力供给***的特征在于,
所述轿箱用电力供给装置具备:
受电部,从所述供电部接收电力;
第1蓄电装置,需要第1充电时间,供给基本的电力;
第2蓄电装置,需要比所述第1充电时间长的第2充电时间,作为备用发挥作用;
充放电控制电路,将所述受电部接收到的电力变换为与所述第1蓄电装置和所述第2蓄电装置对应的电压和频率;
蓄电容量检测电路,对所述第1蓄电装置和所述第2蓄电装置的蓄电状态进行监视;以及
第2电力变换器,将从所述第1蓄电装置和所述第2蓄电装置供给的电力变换为与轿箱内设备对应的电压和频率,
所述第1蓄电装置的电力容量具有与在所述供电部之间行驶所需的平均时间内由所述轿箱内设备消耗的电力相等的值,
在所述蓄电容量检测电路检测出的所述第1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小于所述充放电控制电路事先设定的值的情况下,所述第2蓄电装置电连接到所述第1蓄电装置,并对所述第1蓄电装置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蓄电装置是电双层电容器,所述第2蓄电装置是锂离子电池或者镍氢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供电部与所述第1电力变换器之间,具备对由所述第1电力变换器变换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容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部和所述受电部以接触方式交换电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部和所述受电部以非接触方式交换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部设置于所述轿箱停止在主楼层时能受电的位置,每当所述电梯停止在所述主楼层时、或者在停止在所述主楼层的情况下充电量低于事先设定的规定量时,进行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部设置于所述轿箱停止在换乘层时能受电的位置,每当所述电梯停止在所述换乘层时、或者在停止在所述换乘层的情况下充电量低于事先设定的规定量时,进行充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电力供给***还具有管理轿箱的运行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管理多个供电部,对最接近所述轿箱的停止层的供给部供给电力,对剩余的供给部停止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在升降路上下方向连续设置有所述供电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电力供给***还具有管理轿箱的运行的控制部,如果所述蓄电容量检测电路检测到所述第1蓄电装置的蓄电量低于基准量,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轿箱移动至能充电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电力供给***,其特征在于,
如果所述蓄电容量检测电路检测到所述第1蓄电装置的蓄电量低于基准量,则通过所述第2蓄电装置或者搭载于所述轿箱的备用电源来提供轿箱内的电力。
CN201110130028.3A 2010-06-28 2011-05-19 电梯电力供给*** Active CN102295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6281A JP5733917B2 (ja) 2010-06-28 2010-06-28 エレベータ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0-146281 2010-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95204A CN102295204A (zh) 2011-12-28
CN102295204B true CN102295204B (zh) 2015-03-11

Family

ID=45355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0028.3A Active CN102295204B (zh) 2010-06-28 2011-05-19 电梯电力供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33917B2 (zh)
CN (1) CN1022952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7426B2 (ja) * 2011-07-06 2015-09-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CN103407851A (zh) * 2013-07-05 2013-11-27 王万富 一种智能化的电梯检测应急供电救援装置
US10135299B2 (en) * 2015-08-25 2018-11-20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5565121B (zh) * 2016-03-07 2018-01-02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电梯轿厢供电***及方法
JP6626769B2 (ja) * 2016-04-08 2019-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
JP6776170B2 (ja) * 2017-04-06 2020-10-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及び制御方法
JP7062399B2 (ja) * 2017-10-16 2022-05-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非接触給電エレベーター
CN109264555B (zh) * 2018-12-10 2021-06-01 广东铃木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随行电缆的电梯及方法
EP3666703B1 (en) * 2018-12-14 2022-04-0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 to elevator system cars
WO2020217522A1 (ja) * 2019-04-26 2020-10-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13003324B (zh) * 2019-07-24 2023-03-21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换乘***
WO2021095121A1 (ja) * 2019-11-12 2021-05-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DE112020006996T5 (de) * 2020-03-30 2023-01-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Fahrstuhl
CN111817375B (zh) * 2020-07-07 2022-02-11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轿厢的供电装置和供电方法
CN113526285B (zh) * 2021-07-14 2023-03-31 日立楼宇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电梯停电应急设备、方法、装置及电梯
CN114104882B (zh) * 2021-11-24 2023-02-03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群管理***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453A (zh) * 2000-08-29 2002-03-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9287A (ja) * 1988-02-16 1989-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電力供給装置
JP3028896B2 (ja) * 1993-06-22 2000-04-0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信号伝送装置
JP2001122543A (ja) * 1999-10-26 2001-05-08 Toshiba Fa Syst Eng Corp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01139242A (ja) * 1999-11-16 2001-05-2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電力供給装置
JP2001302120A (ja) * 2000-04-18 2001-10-31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3755043B2 (ja) * 2001-09-10 2006-03-15 有限会社サンブリッジ 充放電可能な電源装置
JP2005089096A (ja) * 2003-09-17 2005-04-07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CN101146729B (zh) * 2005-04-01 2011-0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用供电***
JP4406442B2 (ja) * 2007-04-13 2010-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電力制御装置
JP5085212B2 (ja) * 2007-07-18 2012-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駆動装置
JP2010016995A (ja) * 2008-07-03 2010-01-21 Sanken Electric Co Ltd 無停電電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453A (zh) * 2000-08-29 2002-03-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33917B2 (ja) 2015-06-10
CN102295204A (zh) 2011-12-28
JP2012006748A (ja) 2012-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5204B (zh) 电梯电力供给***
US10189679B2 (en) Elevator car power supply
EP2366132B1 (en) On demand elevator load shedding
CN102556786B (zh) 电梯装置
WO2018192192A1 (zh) 分布式移动充/换电车***和储能式充电桩总成
WO2019119495A1 (zh) 一种列车牵引救援方法及***
CN101670959A (zh) 电梯***
EP2326586A1 (en) Management of power from multiple sources in an elevator power system
EP3438035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WO2007145628A1 (e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driving a load
CN102774385B (zh) 一种电力机车及其供电***和供电方法
WO2010059139A1 (en) Power management in elevators during marginal quality power conditions
CN114174208A (zh) 电梯用无线供电***以及电梯***
US20140239879A1 (en) Battery charging system
JP2018104144A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2012175803A (ja) 電力蓄積手段を備える鉄道システム
CN106787086B (zh) 一种双pwm永磁电力驱动***及其控制方法
KR100797115B1 (ko) 전동차의 유도 급전 설비 시스템
CN209441217U (zh) 一种储能式自由联动直流充电***
CN115085320A (zh) 一种提升复杂环境充供电半径的移动储能车***及控制方法
CN213892233U (zh) 一种智能控制的站台式储能电车充电***
CN212400970U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用不对称辅助供电***
US11840423B2 (en) Hybrid energy storage system architectures
JP7059627B2 (ja) 鉄道用電力貯蔵装置
CN217769573U (zh) 一种电梯轿厢有线接触充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