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8226A -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8226A
CN102278226A CN2011101951693A CN201110195169A CN102278226A CN 102278226 A CN102278226 A CN 102278226A CN 2011101951693 A CN2011101951693 A CN 2011101951693A CN 201110195169 A CN201110195169 A CN 201110195169A CN 102278226 A CN102278226 A CN 1022782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head
camshaft
upper wall
recess
combustion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51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8226B (zh
Inventor
阿藤绅司
阿部克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78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8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82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82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确保气缸盖刚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并且气缸盖的冷却性良好。该气缸盖具有:支承凸轮轴的一对支承壁;连接支承壁以覆盖凸轮轴的上壁(67);从上壁(67)侧向凸轮轴侧贯通并以围绕凸轮轴的方式形成的四个螺栓插孔(81);从上壁(67)突出并开设有螺栓插孔(81)的四个螺栓凸台(80),使紧固螺栓穿过螺栓插孔(81)而紧固在曲轴箱上,其中,在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凹部(90)和凸部(91),凹部(90)与凸部(91)的边界(S1)沿连接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形成。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两轮机动车等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设有水平缸体的发动机(内燃机)的气缸盖中,气缸盖的侧壁与上壁一体形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5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要求这种内燃机的气缸盖既能使冷却性达到良好又能提高刚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该结构在确保气缸盖的刚性并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使气缸盖的冷却性达到良好。
作为所述课题的解决手段,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所述内燃机(17)的气缸盖(21)具有:支承凸轮轴(44)的一对支承壁(50,51);连接所述支承壁(50,51)以覆盖所述凸轮轴(44)的上壁(67);从所述上壁(67)侧向所述凸轮轴(44)侧贯通并以围绕所述凸轮轴(44)的方式形成的四个螺栓插孔(81);从所述上壁(67)突出并开设有所述螺栓插孔(81)的四个螺栓凸台(80),并且紧固螺栓穿过所述螺栓插孔(81)而紧固在曲轴箱(19)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凹部(90)和凸部(91),所述凹部(90)与凸部(91)的边界(S1)沿连接所述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形成。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凹部(90)形成为使两条边沿连接所述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的大致三角形,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一对该三角形的凹部(90),以使该三角形的凹部(90)的顶点(P1,P2)隔着所述对角线(L1,L2)的交点(P3)而相面对。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与连接邻接的所述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平行的空冷散热片(92),该空冷散热片(92)用于空冷式发动机(17)并且形成在所述凹部(90)内。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轴(44)与所述上壁(67)之间配置进气摇臂(41)和排气摇臂(42)并用于开闭进排气阀(39,40)的SOHC发动机(17),在所述支承壁(50,51)上形成有支承进气侧摇臂轴(82)以及排气侧摇臂轴(83)的摇臂轴支承部(84,85),所述进气侧摇臂轴(82)可摆动地支承所述进气摇臂(41),所述排气侧摇臂轴(83)可摆动地支承所述排气摇臂(42),以围绕所述摇臂轴支承部(84,85)的方式形成所述螺栓插孔(81)。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支承壁(51)的一侧,与该支承壁(51)相比,在位于更靠向所述曲轴箱(19)侧的侧壁(62A)上形成有火花塞(66)的紧固孔(65),使与所述紧固孔(65)邻接的所述螺栓插孔(81)具有从曲轴箱(19)供给油的供油油路(96)的功能。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侧的所述支承壁(51)上形成有缸盖内油路(93),该缸盖内油路沿连接邻接的所述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延伸,并使其一端与具有所述供油油路(96)功能的所述螺栓插孔(81)连通,并且,使其另一端向容纳所述凸轮轴(44)的气门阀室(94)的上部开口。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侧的所述支承壁(51)上形成有沿所述缸盖内油路(93)延伸并从该支承壁(51)的外侧向所述缸盖内油路(93)侧凹入的侧壁凹部(97)。
发明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通过在气缸盖的上壁以连接螺栓凸台的方式形成凹部、凸部的边界,从而无需使气缸盖的上壁形成厚壁,就能提高气缸盖的刚性。因此,在减轻气缸盖重量的同时,通过由凹部形成的上壁的薄壁部位,能够使气缸盖的冷却性达到良好。
采用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通过形成一对大致三角形的凹部并以大致三角形的凹部的顶点面对面设置的方式使凹部与凸部的边界沿着螺栓凸台的对角线,从而能够抑制凹部在上壁中所占的比例,并增强螺栓凸台以使对角的螺栓凸台彼此之间的间隔不会加宽,从而能够提高气缸盖的刚性。
采用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通过空冷散热片,不会使邻接的螺栓凸台彼此间的间隔加宽就能增强。另外,能够保持外观并能使空冷散热片实现大型化。
采用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由于具有支承凸轮轴的支承壁以及在上壁突出的螺栓凸台,所述螺栓凸台开设有以围绕摇臂轴支承部的方式形成的螺栓插孔,能够提高螺栓插孔之间的刚性,因此,能够使由进气摇臂以及排气摇臂开闭的阀的开闭时间达到良好。
采用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通过在与火花塞邻接的螺栓插孔内流过的油能够冷却火花塞周边的热,从而能够使气缸盖的冷却性达到良好。
采用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油经缸盖内油路、从气门阀室上部滴下,从而能够使气门阀室的润滑达到良好。
采用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能够使通过缸盖内油路的油的散热性达到良好,并促进供给至气门阀室的油的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涉及本发明实施形式的两轮机动车左侧视图。
图2为两轮机动车的发动机周围的左侧视图。
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发动机气缸盖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气缸盖的主视图。
图5为气缸盖的左侧视图。
图6为气缸盖的右侧面图。
图7为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8为沿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图9为沿图4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气缸盖的俯视图。
图11为沿图5的E-E线的剖视图。
图12为用于说明改变两轮机动车的进气量调整装置规格时的进气管连接的说明图、两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符号说明]
17    内燃机
19    曲轴箱
21    气缸盖
41    进气摇臂
42    排气摇臂
44    凸轮轴
50    左侧支承壁(支承壁)
51    右侧支承壁(支承壁)
62A   侧壁
66    火花塞
67    上壁
80    螺栓凸台
81    螺栓插孔
82    进气侧摇臂轴
83    排气侧摇臂轴
84、85摇臂轴支承部
90    凹部
91    凸部
92    空冷散热片
93    缸盖内油路
97    侧壁凹部
S1    边界
L1,L2对角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如果未作特别记载,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方向一致。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1为具有涉及本发明实施形式的结构的两轮机动车1的左侧视图。两轮机动车1设有所谓弯梁式车架2,以轴支承前轮4的左右一对前叉5通过转向杆6可进行转向地支承在位于车架2前端部的头管3中。在转向杆6的上部装有转向把手7。
一根主车架8从头管3倾斜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板9从该主车架8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以轴支承后轮10的摆臂11的前端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枢轴板9的竖直中间部,座椅架12中的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2a及左右一对支承管12b的前端部分别连接到主车架8和枢轴板9的后部。
在座椅架12的前后中间部和摆臂11的后端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左右一对减震器13,在座椅架12的上方设有乘坐者座椅14。两轮机动车1的车身由合成树脂制成的车身罩15覆盖。另外,图中符号14a表示设置在座椅14前部下方的行李箱,符号16表示设置在座椅14后部下方的燃料箱。
在车架2的主车架8的下方装有具有涉及本实施形式的结构的风冷单缸发动机17,发动机17以其曲轴18的旋转轴线(曲轴线)C1沿左右方向的状态配置,并具有使气缸体20从曲轴箱19的前端部大致水平(确切地说是前面稍高)向前突出的基本结构(水平缸体)。另外,图中符号C2表示沿气缸体20内缸体的突出方向的轴线(缸体轴线)。
在发动机17中,气缸体20在其前端部装有气缸盖21,气缸盖21从侧面看呈梯形形状,并具有气缸盖罩与气缸盖为一体的结构。
进气管22的一端连接在气缸盖21的上侧(进气侧),进气管22的另一端连接到汽化器23的下游侧。连接管24的一端连接到汽化器23的上游侧,连接管24的另一端连接到空气净化器盒25。
另外,排气管26的一端连接到气缸盖21的下侧(排气侧),排气管26在发动机17的下方朝后方延伸,之后,使其另一端连接到配置在后轮10右侧的***27。另外,空气净化器盒25通过未示出的托架支承在主车架8的上部。
参见图2,在气缸体20内,沿气缸轴线C2形成有气缸筒28,活塞29可滑动地嵌装在该气缸筒28中。活塞29经由连杆30与曲轴18相连。
曲轴18的旋转动力经由设置在曲轴箱19内右侧的未示出的离合器和设置在曲轴箱19内后部的变速器31,输出到配置在曲轴箱19后部左侧的主动链轮32,并经由驱动链33从该主动链轮32传输到后轮10左侧的从动链轮34(参见图1)。
在图2中,符号35表示构成变速器31的主轴,符号36表示构成变速器31的副轴。另外,曲轴箱19的上部大致中央通过形成在主车架8上的发动机吊架48支承,曲轴箱19的后部通过形成在枢轴板9上的上下一对紧固部49支承。
在气缸盖21的上部形成有连接汽化器23的进气口37,在气缸盖21的下部形成有连接排气管26的排气口38。各个口37、38从气缸盖21的侧壁开口,并且,在气缸盖21内的燃烧室21A开口。各个口37、38的气缸内侧开口(燃烧室21A侧开口)可分别通过进气阀39、排气阀40开闭。可以借助进气摇臂41、排气摇臂42、通过单凸轮轴44进行由各个阀39、40实现的各个口37、38的开闭动作。
如沿图3显示的图2A-A线的气缸盖21的纵剖视图所示,沿其旋转轴线C3的左右方向(与曲轴18平行)配置凸轮轴44,并且配置在燃烧室21A的上侧(在以气缸盖21顶部侧为上观察时)。发动机17为SOHC发动机。
如图3所示,凸轮轴44被与气缸盖21形成一体的左右一对左侧支承壁50、右侧支承壁51支承,并且,在左侧支承壁50中贯通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承凸轮轴44的左端侧的滚珠轴承52的配合孔53,在右侧支承壁51中穿设有可转动地支承凸轮轴44的右端部的滚珠轴承54的嵌合孔55。
在左侧支承壁50的左侧形成有凸轮链条室56,在凸轮链条室56的左方露于外部的左侧侧壁70上形成有用于装设或容纳凸轮轴44的开口57。凸轮轴44从开口57***并通过左侧支承壁50的配合孔53之后,在左右支承壁50、51中经由滚珠轴承52、54支承。在左侧支承壁50上形成有螺栓紧固孔50A,并通过螺栓50C紧固横跨左侧支承壁50和滚珠轴承52的板50B。由此,能够完成凸轮轴44的位置固定。
在凸轮轴44的左端部同轴固定有直径较大的未图示出的凸轮从动链轮45,在该凸轮从动链轮45和同轴固定在曲轴18左侧部的直径较小的凸轮从动链轮46(参见图2)上绕设有环状凸轮链条47。
通过链轮45、46以及凸轮链条47,凸轮轴44与曲轴18联结驱动,以进行各个阀39、40的开闭。凸轮轴44是由铸造形成的实心轴体并确保充分的刚性。另外,通过紧固在从凸轮轴44左端面以轴向穿设的一个螺栓紧固孔44A中的螺栓45A固定支承凸轮从动链轮45。
在将凸轮轴44支承在气缸盖21内之后,在气缸盖21的左侧壁安装有盖帽58以封闭开口57(也参见图2)。盖帽58在其背面一体形成有与开口57内周缘卡合的环形结合壁59,并且,在使该卡合壁59与开口57卡合后,通过螺纹结合完成安装。另外,在结合壁59的外周侧形成有槽60,在槽60中设置有密封部件61。
在气缸盖21中,左侧支承壁50和右侧支承壁51沿凸轮轴44的轴向间隔一定距离平行排列,并一体竖立设置在形成有燃烧室21A的底壁部62上。在底壁部62上形成有从右侧凹陷的气囊63,该气囊63的燃烧室21A侧形成为燃烧室21A外缘弯曲。
在因形成气囊63而凹陷形成的底壁部62,在位于右侧的弯曲侧侧壁62A上形成有与燃烧室21A连通的火花塞紧固孔65。在火花塞紧固孔65中紧固有火花塞66,在将发动机17装载在车上的状态下,该火花塞66使基端侧指向右前方。另外,在底壁部62的燃烧室21A左侧形成有构成凸轮链条室56一部分的空洞部分。
左侧支承壁50和右侧支承壁51的前端侧通过以覆盖凸轮轴44方式设置的上壁67连成一体,此处,虽然在将发动机17装配在车上时,所述上壁67指向前方,但依然以将气缸盖21视为单体时为基准,称为“上壁”。另外,在下面对气缸盖21的说明中,继续利用车辆的方向来说明气缸盖21的方向。
图4是从车辆前方、沿气缸轴线C2方向观察气缸盖21的主视图,图5、图6分别是气缸盖21的左侧视图和右侧面图。如图4~图6所示,在气缸盖21中,使所述左侧侧壁70、左侧支承壁50和右侧支承壁51与上壁67结合。另外,使装载到车辆上时位于上侧的上侧侧壁71和位于下侧的下侧侧壁72与上壁67、左侧侧壁70、左侧支承壁50和右侧支承壁51相结合。另外,右侧支承壁51兼作为露在外侧的壁部。
气缸盖21如前所述在侧面观察时呈梯形形状,由于上侧侧壁71具有在侧面观察时与气缸轴线C2大致平行延伸的平面部73和从平面部73的前端朝上壁67且前部降低延伸的倾斜面部74,而下侧侧壁72具有在侧面观察时与气缸轴线C2大致平行延伸的平面部75和从平面部75的前端朝上壁67且前部升高延伸的倾斜面部76,因此,呈现出这种形状。
在倾斜面部74、76分别形成进气阀39、排气阀40组装操作时使用的操作孔77、78,这些操作孔77、78在组装操作完成时用盖体封闭。
在上壁67的四角,详细地说是在上壁67与上侧侧壁71结合的区域附近以及在上壁67与上侧侧壁71结合的区域附近,形成有从该上壁67向气缸轴线C2方向突出的四个螺栓凸台80…。
图7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C-C线的剖视图。在螺栓凸台80中形成一端在螺栓凸台80的前端面开口并从上壁67向凸轮轴44侧贯通直至气缸盖21下部的螺栓插孔81…。另外,螺栓插孔81…围绕凸轮轴44而形成,并以在连接各中心之间时形成矩形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以气缸轴线C2方向观察螺栓凸台80时,螺栓凸台80的轴向延伸以围绕凸轮轴44的方式配置。
气缸盖21通过将从曲轴箱19向气缸轴线C2方向延伸的未示出的双头螺栓***螺栓插孔81并将螺母螺纹结合在螺栓凸台80的前端面上,以此紧固在曲轴箱19上。
另外,在图8中显示了进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4和排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5,该进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4和排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5支承进气侧摇臂轴82和排气侧摇臂轴83,该进气侧摇臂轴82和排气侧摇臂轴83可摆动地支承进气摇臂41和排气摇臂42。进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4和排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5是从左侧支承壁50沿凸轮轴44的轴向开设的孔,如图8所示,该进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4和排气侧摇臂轴支承部85也被配置在四个角处的螺栓插孔81围绕。
再次参见图4,在气缸盖21,上壁67的表面(外面)一体形成有一对凹部90和设定了高于该凹部90的面的一对凸部91。图9显示了沿图4的D-D线的上壁67的局部剖面。如该图所示,将凸部91的底面设定为高于凹部90。
凹部90和凸部91的边界S1沿连接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形成,详细地说,凹部90以使两条边沿连接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的大致三角形形成,沿对角线L1、L2的两条边的顶点P1、P2隔着对角线L1、L2的交点P3而面对面并且在上壁67上形成一对。因此,凸部91形成为连接沿水平方向及铅直方向排列的螺栓凸台80之间,从而增强了螺栓凸台80。
另外,在气缸盖21的上壁67,形成多个与连接沿铅直方向相邻排列的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平行的空冷散热片92,所述空冷散热片92形成为与凹部90、凸部91连接。另外,在气缸盖21的各个侧壁的适当位置处也形成有空冷散热片。
另外,在图4中,在与火花塞66(火花塞紧固孔65)邻接的右侧支承壁51,形成有沿连接垂直方向相邻排列的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延伸的缸盖内油路93。参见图8,缸盖内油路93的一端与右侧支承壁51中形成在下侧(排气口38侧)的螺栓插孔81连通,并且,另一端带有向气缸盖21内侧弯曲并在容纳凸轮轴44的气门阀室94上部开口的连接油路95。参见图3,气门阀室94是指由底壁部62、左侧支承壁50、右侧支承壁51以及上壁67形成的空间。
此处,缸盖内油路93连通的螺栓插孔81具有从曲轴箱19供油的供油油路96的功能,从该供油油路96向缸盖内油路93提供的油(润滑用)从连接油路95供给到气门阀室94,以便对凸轮轴44等进行润滑。另外,参见图6、图8,在右侧支承壁51形成有沿缸盖内油路93延伸并从右侧支承壁51的外侧向缸盖内油路93侧凹陷的侧壁凹部97。
可是,参见图10,其显示了气缸盖21的上侧侧壁71,从图2所示的汽化器23下游侧向气缸盖21侧延伸的进气管22与从上侧侧壁71的平面部73开口的进气口37相连。在进气管22的端部形成有沿外径方向扩展的圆板状法兰,在该法兰上形成有一对螺栓插孔(未示出),这对螺栓插孔是以在通过进气管22中心(开口中心)的直线上相对的方式形成的。下面,对进气管22和进气口37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在进气口37的入口侧开口100的周围形成为从平面部73***设置并与进气管22的端面抵接的大致圆形的座面部101,另外,在入口侧开口100的周围形成有:与座面部101连续形成一个平面且以沿通过进气口37的中心C4的第1直线L4隔着中心C4而大致相对配置的一对第1凸台部102。
第1凸台部102形成为从平面部73***,并且,位于向座面部101的外径方向而突出。在第1凸台部102分别形成有螺栓紧固孔103,第1凸台部102的前端面成为形成于进气管22的法兰的螺栓插孔的座面,通过将***该螺栓插孔的螺栓120(图2)紧固在螺栓紧固孔103,而连接进气管22。
此处,直线L5表示与气缸轴线C2垂直且与上侧侧壁71的平面部73大致平行延伸(装载在车辆上时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线。第1直线L4相对于直线L5顺时针倾斜一定角度延伸,详细地说,第1凸台部102形成在该第1直线L4上。
并且,此处,在气缸盖21中,在进气口37入口侧开口100的周围形成有第2凸台部104,该第2凸台部的形成间隔和形成位置与第1凸台部102不同(也参见图5、图11),该第2凸台部104隔着中心C4而大致相对配置在与第1直线L4交叉且通过进气口37的中心C4的第2直线L6上。
该第2凸台部104与第1凸台部102一样从平面部73***,并且,位于座面部101的外径方向,另一方面,在座面部101与第2凸台部104之间形成槽105(图10)而分离。连接第2凸台部104之间并通过进气口37的中心C4的第2直线L6相对于直线L5逆时针倾斜一定角度延伸,虽然第1直线L4与第2直线L6形成的角度θ1在本实施形式中为40°,但是,优选45°以下。另外,正如图中所表明的那样,图中第2凸台部104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第1凸台部102之间的距离长。
第2凸台部104是用于形成用于设置紧固进气管的螺栓紧固孔的厚壁部,虽然在本实施形式中没有形成紧固孔,但是,也可如图10所示形成螺栓紧固孔106。在本实施形式中,虽然发动机17为汽化器规格的装置,但是,在规格为使用燃料喷射装置(喷油器)的情况下,是为了形成螺栓紧固孔106而设计第2凸台部104。
详细地说,在图12显示了装有喷油器110的两轮机动车111。该两轮机动车111仅以喷油器110代替了两轮机动车1的进气量调整装置,即汽化器23,其它结构不变。比较图2和图12发现,两轮机动车1的进气管22与两轮机动车111的进气管112形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形成螺栓紧固孔106并且通过螺栓121与第2凸台部104紧固,就无需改变气缸盖21的基本结构,而可以安装进气管112。
另外,参见图5、图10、图11,以进气口37的气缸轴线C2为基准,在位于左侧的第1凸台部102和与之邻接的第2凸台部104之间,形成连接第1凸台部102和第2凸台部104的细管支承部113。
细管支承部113从座面部101的周部和第1凸台部102的侧部,沿与气缸轴线C2垂直且与上侧侧壁71的平面部73大致平行延伸(装载在车辆上时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直线L5突出,使其一部分与第2凸台部104结合上。在细管支承部113中,沿直线L5形成有用于支承与进气口37连通的细管114的小孔115,细管114沿直线L5被支承。即,细管114与垂直于气缸轴线C2的直线L5大致平行且沿形成第1凸台部102和第2凸台部104的上侧侧壁71的平面部73配置。
细管114与端部将气缸盖21隔离并连接至与构成汽化***的油箱16相连的连接软管116上。在汽化***中含有阀体,通过适当地开闭该阀体,使油箱16内的压力释放到进气口37。
在上面记载的实施形式中,通过在气缸盖1的上壁67以连接螺栓凸台80的方式形成凹部90、凸部91的边界S1,从而无需使气缸盖21的上壁67形成厚壁,就能提高气缸盖21的刚性。因此,能够减轻气缸盖21的重量,并且,通过由凹部90形成的上壁67的薄壁部位,能够使气缸盖21的冷却性达到良好。另外,通过使凹部90与凸部91的边界沿着螺栓凸台80的对角线L1,L2,能够使外观达到良好。
另外,通过形成一对大致三角形的凹部90并以大致三角形的凹部90的顶点P1,P2相对的方式使凹部90与凸部91的边界S1沿着螺栓凸台80的对角线L1,L2,从而能够抑制凹部90在上壁67中所占的比例,并以使对角的螺栓凸台80彼此间的间隔不会加宽的方式增强螺栓凸台80,从而能够提高气缸盖21的刚性。
另外,由于在上壁67上,形成有与连接邻接的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平行的空冷散热片92,并且,至少使该空冷散热片92形成在凹部90内,因此,通过空冷散热片92,不会使邻接的螺栓凸台80彼此间的间隔加宽就能增强。另外,能够保持外观并使空冷散热片92实现大型化。
另外,在所述左侧支承壁50上形成有支承进气侧摇臂轴82以及排气侧摇臂轴83的摇臂轴支承部84,85,所述进气侧摇臂轴82可摆动地支承进气摇臂41,排气侧摇臂轴83可摆动地支承排气摇臂42,并以围绕摇臂轴支承部84,85的方式形成螺栓插孔81。
这样,通过支承凸轮轴44的支承壁以及在上壁67突出的螺栓凸台80,能够提高螺栓插孔81之间的刚性,所述螺栓凸台开设有以围绕摇臂轴支承部84,85的方式形成的螺栓插孔81,从而能够使由进气摇臂41以及排气摇臂42开闭的阀39,40的开闭时间达到良好。
另外,通过使与火花塞66邻接的螺栓插孔81具有从曲轴箱19供给油的供油油路96的功能,在与火花塞66邻接的螺栓插孔81内流过的油能够冷却火花塞55周边的热,从而能够使气缸盖21的冷却性达到良好。另外,形成缸盖内油路93,该缸盖内油路93使其一端与螺栓插孔81连通,并且,使另一端向气门阀室94的上部开口。这样,油经缸盖内油路93,从气门阀室94上部滴下,以便能够使气门阀室94的润滑达到良好。
另外,在形成缸盖内油路93的右侧支承壁51上形成有沿缸盖内油路93延伸并从该支承壁51的外侧向缸盖内油路93侧凹入的侧壁凹部97。这样,能够使通过缸盖内油路93的油的散热性达到良好,并能促进供给至气门阀室94的油的冷却。

Claims (7)

1.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所述内燃机(17)的气缸盖(21)具有:支承凸轮轴(44)的一对支承壁(50,51);连接所述支承壁(50,51)以覆盖所述凸轮轴(44)的上壁(67);从所述上壁(67)侧向所述凸轮轴(44)侧贯通并以围绕所述凸轮轴(44)的方式形成的四个螺栓插孔(81);从所述上壁(67)突出并开设有所述螺栓插孔(81)的四个螺栓凸台(80),并且紧固螺栓穿过所述螺栓插孔(81)而紧固在曲轴箱(19)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凹部(90)和凸部(91),所述凹部(90)与凸部(91)的边界(S1)沿连接所述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90)形成为使两条边沿连接所述螺栓凸台(80)的两条对角线(L1,L2)的大致三角形,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上形成有一对该三角形的凹部(90),以使该三角形的凹部(90)的顶点(P1,P2)隔着所述对角线(L1,L2)的交点(P3)而相面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壁(67)的外面,形成有与连接邻接的所述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平行的空冷散热片(92),该空冷散热片(92)用于空冷式发动机(17),并且形成在所述凹部(90)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轴(44)与所述上壁(67)之间配置进气摇臂(41)和排气摇臂(42)并用于开闭进排气阀(39,40)的SOHC发动机(17),在所述支承壁(50,51)上形成有支承进气侧摇臂轴(82)以及排气侧摇臂轴(83)的摇臂轴支承部(84,85),所述进气侧摇臂轴(82)可摆动地支承所述进气摇臂(41),排气侧摇臂轴(83)可摆动地支承所述排气摇臂(42),以围绕所述摇臂轴支承部(84,85)的方式形成所述螺栓插孔(8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壁(51)的一侧,与该支承壁(51)相比,在位于更靠向所述曲轴箱(19)侧的侧壁(62A)形成有火花塞(66)的紧固孔(65),使与所述紧固孔(65)邻接的所述螺栓插孔(81)具有从曲轴箱(19)供给油的供油油路(96)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侧的所述支承壁(51)上形成有缸盖内油路(93),该缸盖内油路沿连接邻接的所述螺栓凸台(80)的直线(L3)延伸并使其一端与具有所述供油油路(96)功能的所述螺栓插孔(81)连通,并且,使其另一端向容纳所述凸轮轴(44)的气门阀室(94)的上部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侧的所述支承壁(51)上形成有沿所述缸盖内油路(93)延伸并从该支承壁(51)的外侧向所述缸盖内油路(93)侧凹入的侧壁凹部(97)。
CN201110195169.3A 2010-06-11 2011-06-09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Active CN1022782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4260 2010-06-11
JP2010134260A JP5415363B2 (ja) 2010-06-11 2010-06-11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8226A true CN102278226A (zh) 2011-12-14
CN102278226B CN102278226B (zh) 2014-08-13

Family

ID=45103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5169.3A Active CN102278226B (zh) 2010-06-11 2011-06-09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15363B2 (zh)
CN (1) CN10227822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235A (zh) * 2013-03-15 2016-03-02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发动机
CN111173643A (zh) * 2019-12-31 2020-05-1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罩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112012842A (zh) * 2019-05-28 2020-12-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748U (ja) * 1982-09-28 198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ツドの冷却装置
JPS61202603U (zh) * 1985-06-10 1986-12-19
JPH0495643U (zh) * 1991-01-16 1992-08-19
JPH09195845A (ja) * 1996-01-12 1997-07-29 Honda Motor Co Ltd 往復型内燃機関
JP2004138053A (ja) * 2002-09-24 200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空冷式内燃機関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183Y2 (ja) * 1979-07-30 1984-05-26 日産デイ−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構造体用騒音防止壁材
JPS6117162U (ja) * 1984-07-04 1986-01-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Dohc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ヘツド構造
JP3333375B2 (ja) * 1996-01-29 2002-10-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ボディ用鋳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9748U (ja) * 1982-09-28 198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ツドの冷却装置
JPS61202603U (zh) * 1985-06-10 1986-12-19
JPH0495643U (zh) * 1991-01-16 1992-08-19
JPH09195845A (ja) * 1996-01-12 1997-07-29 Honda Motor Co Ltd 往復型内燃機関
JP2004138053A (ja) * 2002-09-24 200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空冷式内燃機関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8235A (zh) * 2013-03-15 2016-03-02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发动机
CN112012842A (zh) * 2019-05-28 2020-12-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CN112012842B (zh) * 2019-05-28 2022-04-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气缸盖
CN111173643A (zh) * 2019-12-31 2020-05-1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罩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111173643B (zh) * 2019-12-31 2021-03-16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罩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56836A (ja) 2011-12-22
CN102278226B (zh) 2014-08-13
JP5415363B2 (ja)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85072B2 (en) Piston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3154660U (ja) 自動二輪車
US9068538B2 (en) Intake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779736B (zh) 内燃机的进气构造
CN102278226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JP4602235B2 (ja) 内燃機関と自動二輪車
US9664156B2 (en) Engine unit of motorcycle
CN102330615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结构
EP2623760B1 (en) Piston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746475A (zh) 跨骑型车辆
PH12013000030A1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20042448A1 (en) Straddled vehicle
CN101460729B (zh) 内燃机
US10190530B2 (en) Power unit
AU2013209327B2 (en) Resin tank structure for vehicle
WO1999056997A2 (en) Motorcycle, frame, fuel tank and engine
US20190242343A1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6795641B2 (ja) 鞍乗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CN111608817B (zh) 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
EP2706204B1 (en) Saddle-riding vehicle
US10309265B2 (en) DOHC-typ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230096904A1 (en) Two-Cylinder Reciprocating Engine
JP5856748B2 (ja) エンジン
JP6186313B2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57766B2 (ja) 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