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9668B -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9668B
CN102259668B CN201110139148.XA CN201110139148A CN102259668B CN 102259668 B CN102259668 B CN 102259668B CN 201110139148 A CN201110139148 A CN 201110139148A CN 102259668 B CN102259668 B CN 1022596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re tyre
side member
vehicle
floor side
accommod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91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9668A (zh
Inventor
相马贵之
城村裕康
丹内克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59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96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96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96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3/0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 B62D43/06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 B62D43/1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and arrang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在该结构中,各后纵梁(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后纵梁前部(10)和后纵梁后部(11),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26)被接合到后纵梁后部(11),并且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弯曲。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该结构包括形成于车体后部的后底板的备用轮胎容纳部(housing)。
背景技术
典型的车辆在车体后部的后底板处包括用于容纳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容纳部。当负荷从车辆后方施加到具有该结构的车辆时,备用轮胎容纳部有时会变形并且向车辆的前方移动。尤其地,由于油箱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的车辆前方,因此变形的备用轮胎容纳部可能与油箱接触。
对于这种情况,可想到的措施是确保备用轮胎容纳部与油箱之间的距离以使备用轮胎容纳部周围的空间吸收该负荷。
同时,因为也需要确保除了备用轮胎容纳部与油箱以外的其它部件的容纳空间并且在车体部件的布局中也有很多限制,所以在很多情况中不能充分地确保备用轮胎容纳部与油箱之间的距离。此外,在紧凑型汽车的情况下,难以确保备用轮胎容纳部周围的充分空间。
为了处理该问题,日本特开平10-316050号公报(下文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形成为倾斜,即从前侧向后下方延伸,以防止变形的备用轮胎容纳部与后差动装置(differential device)和油箱接触。另外,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部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的下方,以及倾斜的引导面被形成于加强部。倾斜的引导面引导并且有助于备用轮胎容纳部越过(ride over)后差动装置。
因此,利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当从车辆的后方施加负荷时,备用轮胎容纳部在由加强部的引导面朝后差动装置的上方引导的状态下变形,这防止了备用轮胎容纳部与后差动装置和油箱干涉。此外,当备用轮胎容纳部变形时,备用轮胎被转动,同时使备用轮胎上端部向车辆后方移动,这使得备用轮胎不太可能与后座接触。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加强部被设置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由此备用轮胎容纳部具有如此高的表面刚度使得当从车辆的后方施加负荷时备用轮胎容纳部不容易变形。这产生了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不能被有效地吸收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当备用轮胎容纳部变形时,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下方的加强部的引导面与后差动装置接触。因此,存在从车辆后方接受的负荷被传递到配置在前方的例如后差动装置等结构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当从车辆后方施加负荷时,该结构允许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变形和备用轮胎的转动更平稳地进行,并且由此允许负荷吸收效率的提高。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包括:备用轮胎容纳部,其形成于车体后部的后底板并且被构造成容纳备用轮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cross member),其被配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下方并且被接合到位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左右两侧的后纵梁(side member);以及后缓冲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底板的后端部。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包括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被配置成如下的倾斜状态: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的位置,以及各所述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后纵梁前部和后纵梁后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被接合到所述后纵梁后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地弯曲。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后纵梁前部的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小的脆弱部被设置在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牵引钩支架被设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所述牵引钩支架具有被接合到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前端部和被接合到所述后底板的后端部的后端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前部包括平坦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从所述平坦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以及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和所述后纵梁前部与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相同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在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附近的位置被接合到各所述后纵梁后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备用轮胎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的所述倾斜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利用所述备用轮胎支架被安装到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前端部位于比通过所述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高的位置,并且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后端部位于比通过所述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低的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包括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被配置在比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被接合到位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的左右两侧的所述后纵梁,其中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被接合到各所述后纵梁前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被接合到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并且所述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前部的外周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包括:备用轮胎容纳部,其形成于车体后部的后底板并且被构造成容纳备用轮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其被配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下方并且被接合到位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左右两侧的后纵梁;以及后缓冲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底板的后端部。在所述结构中,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包括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被配置成如下的倾斜状态: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的位置,以及各所述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后纵梁前部和后纵梁后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被接合到所述后纵梁后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地弯曲。
利用上述结构,当负荷从车辆后方施加到车体后部时,该负荷通过缓冲安装部被传递到后纵梁,并且也被传递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各后纵梁通过负荷在分界位置处被弯折。同时,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通过该负荷获得扭矩,由此从备用轮胎容纳部的下方促使备用轮胎容纳部变形。结果,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向下弯折。以该方式,当备用轮胎容纳部通过负荷变形时,以倾斜方式配置的备用轮胎很大程度上以备用轮胎的前部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式竖直地转动。
此外,各后纵梁被设计成容易在分界位置处被弯折,并且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也被设计成容易在倾斜部处被弯折。另外,由于后纵梁和备用轮胎容纳部在相同方向上被弯折,所以后纵梁和备用轮胎容纳部被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的负荷能够被可靠地吸收。
此外,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备用轮胎很大程度上以备用轮胎的前部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式竖直地转动。因此,备用轮胎的前端在备用轮胎转动时不会与配置在前方的例如油箱等结构接触。
此外,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向下弯折。这阻止了备用轮胎容纳部向前移动,使得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不会与配置在前方的例如油箱等结构接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所述后纵梁前部的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大。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后纵梁以刚性较小的后纵梁后部先变形的方式变形,并且后纵梁在后纵梁后部变形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分界位置处弯折。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该负荷能够通过后纵梁后部的变形而被有效地吸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小的脆弱部被设置在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由此,后纵梁更容易在分界位置处被弯折。由此,后纵梁和备用轮胎容纳部更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牵引钩支架被设置在第二后方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该牵引钩支架具有接合到第二后方横梁的前端部和接合到后底板的后端部的后端部。由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该负荷通过牵引钩支架被传递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换句话说,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更容易被传递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这有助于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变形。由此,备用轮胎容纳部能够更可靠和快速地变形。结果,施加到车体后部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并且备用轮胎能够可靠地转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备用轮胎容纳部平坦部与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平坦部与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和后纵梁前部与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相同的位置。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在边界部处被线性地弯折。而且,由于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后纵梁的弯折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弯折位置相同,所以后纵梁和备用轮胎容纳部容易在相同方向上被弯折。因此,后纵梁和备用轮胎容纳部能够更可靠和快速地变形。结果,施加到车体后部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并且备用轮胎能够可靠地转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第二后方横梁在分界位置附近的位置被接合到后纵梁前部和后纵梁后部。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时,传递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负荷被传递到后纵梁前部与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后纵梁在分界位置处弯折。由此,后纵梁更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的负荷能够被更可靠地吸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备用轮胎支架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而且,备用轮胎通过备用轮胎支架被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因此,备用轮胎被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向下弯折的一侧(倾斜部)。由此,来自后底板的负荷被有效地传递到备用轮胎支架,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备用轮胎的前部向车辆后方转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前端部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高的位置,并且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后端部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低的位置。利用该结构,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所首先施加到的位置(后缓冲构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备用轮胎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容易在备用轮胎中产生扭矩,这进一步有助于备用轮胎转动。
此外,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还包括第一后方横梁,该第一后方横梁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的车辆前方并且被接合到位于第一后方横梁左右两侧的后纵梁,以及第一后方横梁被接合到各后纵梁前部。这阻止了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之前的部分变形。这也有助于后底板的变形,也进一步有助于备用轮胎的前部向车辆后方转动。
此外,本发明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还包括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被接合到第一后方横梁和后纵梁前部并且沿着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前部的外周延伸。这使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前部的刚性更大,由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施加到车体后部时,使得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前部不容易被弯折。由此,仅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被整齐地弯折而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前部被保持为无变形。由此,容易在备用轮胎中产生扭矩,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备用轮胎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的、移除后底板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从下方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下方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平面图。
图5是从侧面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图1至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如图2至图5所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后纵梁2被配置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另外,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后底板3被配置在该对后纵梁2的上方,并且后底板3的两个侧部分别被接合到配置在后底板3的左侧和右侧的后纵梁2。此外,用于容纳备用轮胎4的备用轮胎容纳部5被设置在后底板3的大致中央部。备用轮胎容纳部5被形成为朝车辆的底部凹入。
如图3至图6所示,后底板3向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车辆后方延伸,并且背板6和后缓冲构件7被配置在后底板3的后端部3a。如图3和图4所示,后缓冲构件7通过配置在后缓冲构件7的左右两侧上的缓冲安装部8被安装到后底板3的后端部3a。各后纵梁2的后端部2a和相应的缓冲安装部8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配置成大致直线。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各后纵梁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在分界位置9处被分为后纵梁前部10和后纵梁后部11。这里,后纵梁前部10的刚性比后纵梁后部11的刚性大。用于提高后纵梁前部10刚性的方法包括增加后纵梁前部10的厚度的方法和增大后纵梁前部10的截面的方法。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脆弱部12被设置在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处。脆弱部12的刚性比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刚性差。脆弱部12被设计为在接收到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时以凸起形状(产生倒V形弯折)向上弯折。用于形成该脆弱部12的构造的方法可以包括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被形成为预先稍微向上弯折的方法以及在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处形成焊缝部(bead part)以使脆弱部12能够向上弯折的方法。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后方横梁(在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13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车辆前方。第一后方横梁13被接合到位于第一后方横梁13的左右两侧的后纵梁前部10。另外,第一后方横梁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一后方横梁13包括中央横梁14和两个侧边横梁15。中央横梁14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侧边横梁15分别被连接到后纵梁前部10并且被配置在中央横梁14的左右两侧。因此,第一后方横梁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三部分结构。
如图3所示,油箱16在第一后方横梁13所在位置处被配置后底板3的下方。油箱16由悬挂带(未示出)从下方支撑,该悬挂带被配置成悬挂在第一后方横梁13和后底板3之间。此外,在后底板3的下方,排气管17被配置为从发动机(未示出)经由排出***热交换器(未示出)等向车辆后方延伸。用于减小排气噪音的***18被设置于排气管17。***18由支架(未示出)等悬挂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下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19包括位于底面前部的平坦部20和位于底面后部的倾斜部21。倾斜部21从平坦部20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平坦部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平坦部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和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相同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21中,用于安装备用轮胎4的中央部的备用轮胎支架23被设置为向上突出。此外,备用轮胎隔离部(spacer)24配置在备用轮胎支架23的周围。
如图6所示,备用轮胎4通过备用轮胎支架23和备用轮胎隔离部24被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5。在容纳状态中,备用轮胎4被配置成如下的倾斜状态:备用轮胎的前部比备用轮胎的后部的位置高。在该实施方式中,尤其如图6所示,所容纳的备用轮胎4的前端部4a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7中心的轴线C高的位置,并且所容纳的备用轮胎4的后端部4b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7中心的轴线C低的位置。
此外,如图2和图4所示,加强构件25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车辆前方。加强构件25被接合到第一后方横梁13以及相应的后纵梁前部10。加强构件25被以将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前部夹在加强构件25之间的方式在后底板3的下方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左右两侧。各加强构件25被形成为在第一后方横梁13与对应的后纵梁前部10之间倾斜地桥接,并且沿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前部的外周延伸。
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后方横梁(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26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下方。第二后方横梁26被接合到位于第二后方横梁26左右两侧的后纵梁后部11。另外,第二后方横梁26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下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被桥接在后纵梁后部11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后方横梁26的左右两端部均被接合到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之间的分界位置9附近的位置。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弯曲。此外,如图6所示,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被形成为沿着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倾斜部21的后端部21a延伸。
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牵引钩支架(tow hook bracket)27被配置于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如图6所示,牵引钩支架27具有接合到第二后方横梁26的前端部27a和接合到后底板3的后端部3a的后端部27b。此外,牵引钩支架27的后端部27b位于各后纵梁后部11的后端的后方以更容易地接受来自后方的负荷。
此外,如图6所示,在安装状态下,牵引钩支架27与第二后方横梁26和后底板3形成封闭截面。此外,如图5所示,通过焊接将牵引钩28安装到牵引钩支架27。牵引钩28具有安装到牵引钩支架27的前端部和配置成从牵引钩支架27向车辆后下方倾斜突出的后端部。
接着,将说明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中,当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施加负荷时,构件是如何变形的。
当通过后缓存构件7从车辆后方向车辆前方施加负荷时,该负荷通过缓冲安装部8被传递到背板6、后底板3、后纵梁2以及第二后方横梁26。
由于在各后纵梁2的分界位置9处设置了脆弱部12,所以后纵梁前部10的后端和后纵梁后部11的前端在分界位置9处向上弯折,使得后纵梁2以凸起形状向上弯折。同时,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通过该负荷获得扭矩,由此从备用轮胎收纳部5的下方促使备用轮胎收纳部5变形。结果,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平坦部20和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22向下弯折(以凸起形状向上弯折)。
当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在相同方向上弯折时,从车辆后方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被吸收。此外,当备用轮胎容纳部5通过该负荷变形时,以倾斜方式配置的备用轮胎4很大程度上以备用轮胎4的前部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式被竖直地转动。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各后纵梁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后纵梁前部10和后纵梁后部11。第二后方横梁26被接合到后纵梁后部11。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弯曲。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19包括位于底面前部的平坦部20和位于底面后部的倾斜部21。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21从平坦部20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备用轮胎4被配置成如下的倾斜状态:备用轮胎的前部比备用轮胎的后部的位置高。因此,各后纵梁2被设计成容易在分界位置9处被弯折,并且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19也被设计成容易在倾斜部21处被弯折。此外,由于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在相同方向上被弯折(以凸起形状向上),所以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能够被可靠地吸收。
此外,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备用轮胎4很大程度上以备用轮胎4的前部向车辆后方移动的方式竖直地转动。因此,备用轮胎4的前端4a在备用轮胎4转动时不会与配置在前方的例如油箱16等结构接触。
此外,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后部向下弯折。这防止了备用轮胎容纳部5向前移动,使得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19不会与配置在前方的例如油箱16等结构接触。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后纵梁前部10的刚性比后纵梁后部11的刚性大。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后纵梁2以刚性小的后纵梁后部11先变形的方式变形,并且后纵梁2在后纵梁后部11变形到一定程度以后在分界位置9处变形。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该负荷能够通过后纵梁后部11的变形而被有效地吸收。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刚性比后纵梁前部10和后纵梁后部11刚性小的脆弱部12被设置在后纵梁前部10和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由此,后纵梁2更容易在分界位置9处被弯折。由此,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更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牵引钩支架27被设置在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该牵引钩支架27具有接合到第二后方横梁26的前端部27a和接合到后底板3的后端部3a的后端部27b。由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该负荷通过牵引钩支架27被传递到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部26a。换句话说,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更容易被传递到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这有助于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变形。由此,备用轮胎容纳部5能够更可靠和快速地变形。结果,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并且备用轮胎4能够可靠地转动。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平坦部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平坦部20与倾斜部21之间的边界部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和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相同的位置。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19在边界部22处线性地弯折。而且,由于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后纵梁2的弯折位置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弯折位置相同,所以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容易在相同方向上被弯折。由此,后纵梁2和备用轮胎容纳部5能够更可靠和快速地变形。结果,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能够被更有效地吸收,并且备用轮胎4能够可靠地转动。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第二后方横梁26被接合到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之间的分界位置9附近的位置。因此,当负荷从车辆后方被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传递到第二后方横梁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6a的负荷被传递到后纵梁前部10与后纵梁后部11的分界位置9,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后纵梁2在分界位置9处弯折。由此,后纵梁2更平稳地变形,使得施加到车体后部1的负荷能够被更可靠地吸收。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备用轮胎支架23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21。而且,备用轮胎4通过备用轮胎支架23被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5。因此,备用轮胎4被安装到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向下弯折的一侧(倾斜部21)。由此,来自后底板3的负荷被有效地传递到备用轮胎支架23,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备用轮胎4的前部向车辆后方转动。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结构,所容纳的备用轮胎4的前端部4a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7中心的轴线C高的位置,并且所容纳的备用轮胎4的后端部4b位于比通过后缓冲构件7中心的轴线C低的位置。利用该结构,来自车辆后方的负荷所首先施加到的位置(后缓冲构件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备用轮胎4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大致相同。由此,容易在备用轮胎4中产生扭矩,这进一步有助于备用轮胎4转动。
此外,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构件还包括第一后方横梁13,其被配置在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车辆前方并且被接合到位于第一后方横梁13左右两侧的后纵梁2,第一后方横梁13被接合到各后纵梁前部10。这阻止备用轮胎容纳部5前方的第一后方横梁13之前的部分变形。这也有助于后底板3的变形,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备用轮胎4的前部向车辆后方转动。
此外,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的下部构件还包括加强构件25,该加强构件25被接合到第一后方横梁13和后纵梁前部10并且沿着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前部的外周延伸。这使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前部的刚性更大,由此当负荷从车辆的后方施加到车体后部1时,使得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前部不容易被弯折。因此,仅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后部被整齐地弯折而备用轮胎容纳部5的底面前部被保持为无变形。因此,容易在备用轮胎4中产生扭矩,这进一步地有助于备用轮胎4转动。
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进行多种变型和修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纵梁前部10的刚性比后纵梁后部11的刚性大。用于提高后纵梁前部10的刚性的方法可以包括为后纵梁前部10安装加强构件的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体后部
2 后纵梁
3  后底板
4 备用轮胎
5 备用轮胎容纳部
6 背板
7 后缓冲构件
8 缓存安装部
9 后纵梁的分界位置
10 后纵梁前部
11 后纵梁后部
12 脆弱部
13 第一后方横梁(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
14 中央横梁
15 侧边横梁
16 油箱
17 排气管
18 ***
19 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
20 平坦部
21 倾斜部
22 平坦部和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
23 备用轮胎支架
24 备用轮胎隔离部
25 加强构件
26 第二后方横梁(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
27 牵引钩支架
28 牵引钩

Claims (9)

1.一种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所述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包括:
备用轮胎容纳部,其形成于车体后部的后底板并且被构造成容纳备用轮胎;
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其被接合到位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左右两侧的后纵梁;
后缓冲构件,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底板的后端部,其中
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包括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被配置成如下的倾斜状态:所述备用轮胎的前部的位置高于所述备用轮胎的后部的位置,
各所述后纵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为后纵梁前部和后纵梁后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被接合到所述后纵梁后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地弯曲,以及
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牵引钩支架被设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所述牵引钩支架具有被接合到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的前端部和被接合到所述后底板的后端部的后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纵梁前部的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刚性比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刚性小的脆弱部被设置在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前部包括平坦部;
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的倾斜部从所述平坦部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向斜下方倾斜;
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大致直线状,以及
所述平坦部和所述倾斜部之间的边界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和所述后纵梁前部与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下方的横梁在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后纵梁后部的分界位置附近的位置被接合到各所述后纵梁后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备用轮胎支架被配置在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底面后部的所述倾斜部,并且所述备用轮胎利用所述备用轮胎支架被安装到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前端部位于比通过所述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高的位置,并且所容纳的备用轮胎的后端部位于比通过所述后缓冲构件中心的轴线低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还包括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被配置在比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靠车辆前方的位置并且被接合到位于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的左右两侧的所述后纵梁,其中
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被接合到各所述后纵梁前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还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被接合到所述后纵梁前部和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前方的横梁,并且所述加强构件沿着所述备用轮胎容纳部的前部的外周延伸。
CN201110139148.XA 2010-05-26 2011-05-26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96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0359 2010-05-26
JP2010120359A JP5495122B2 (ja) 2010-05-26 2010-05-26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9668A CN102259668A (zh) 2011-11-30
CN102259668B true CN102259668B (zh) 2013-09-25

Family

ID=44924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914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59668B (zh) 2010-05-26 2011-05-26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276966B2 (zh)
JP (1) JP5495122B2 (zh)
CN (1) CN102259668B (zh)
DE (1) DE10201107620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4971B2 (ja) * 2010-05-17 2014-10-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衝突安全装置
US8622161B2 (en) * 2010-05-19 2014-01-07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rear vehicle body
JP5906735B2 (ja) * 2011-12-28 2016-04-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構造
US8857898B1 (en) * 2013-08-09 2014-10-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are-tire collision management system
EP2842807B1 (en) * 2013-08-27 2018-05-30 Thule Sweden AB Clamping jaw for a suppor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carrier
JP6283998B2 (ja) * 2013-12-13 2018-02-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6252560B2 (ja) * 2015-07-27 2017-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1724897B1 (ko) * 2015-09-10 2017-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리어 사이드 멤버
JP2017100692A (ja) * 2015-12-04 2017-06-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物品支持構造
WO2017098306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Arcelormittal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6275109B (zh) * 2016-09-07 2018-11-3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备胎坑及加强结构
JP6589915B2 (ja) * 2017-03-21 2019-10-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JP6575917B2 (ja) * 2017-07-06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6557915B2 (ja) * 2017-12-12 2019-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ペアタイヤ支持構造、及び、スペアタイヤの脱着方法
JP6988590B2 (ja) * 2018-03-09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2187557B1 (ko) * 2019-05-29 2020-12-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스페어 타이어 적재 장치 및 적재 방법
FR3139538A1 (fr) * 2022-09-09 2024-03-15 Psa Automobiles Sa Véhicule automobile avec traverse arrière supportant un chargeur embarqu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906Y2 (ja) * 1986-11-04 1994-03-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H10316050A (ja) * 1997-05-21 1998-12-02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リヤフロア構造
JP4012131B2 (ja) * 2003-08-22 2007-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4513475B2 (ja) * 2004-09-22 2010-07-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534772B2 (ja) * 2005-01-26 2010-09-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7038839A (ja) 2005-08-03 2007-02-15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752453B2 (ja) * 2005-10-27 2011-08-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ペアタイヤ収納構造
JP2007276605A (ja) * 2006-04-06 2007-10-25 Nissan Motor Co Ltd 電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7283875A (ja) * 2006-04-14 2007-11-01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4272237B2 (ja) * 2007-03-23 2009-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
BRPI0809384A2 (pt) * 2007-03-30 2014-09-09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traseira de um corpo de veículo
JP4917958B2 (ja) * 2007-05-08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009068B2 (ja) * 2007-07-06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9668A (zh) 2011-11-30
JP5495122B2 (ja) 2014-05-21
DE102011076203A1 (de) 2011-12-01
DE102011076203B4 (de) 2013-02-28
US8276966B2 (en) 2012-10-02
US20110290838A1 (en) 2011-12-01
DE102011076203A8 (de) 2012-03-22
JP2011245960A (ja) 201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59668B (zh) 车体后部的下部结构
JP4905837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KR101051833B1 (ko) 캐니스터의 부착 구조
JP477167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JP3716610B2 (ja) 自動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JP5157782B2 (ja) 車両の排気管構造
JP5428802B2 (ja) 車体後部の下部構造
JP2015051673A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CN103895720A (zh) 多用途车辆
JP527696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5311203B2 (ja) 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CN102233907B (zh) 车体后部中的支架结构
CN100410130C (zh) 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
CN101722834A (zh) 车辆排气装置
US8308215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JP200710630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640125B2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EP2236401B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with bumper
JP2014028579A (ja) 車両用部品の支持構造
JP4281143B2 (ja) 車両のリア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531003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392019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3071644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部構造
JP2020158082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7246836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25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