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5863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5863B
CN102205863B CN201110078561XA CN201110078561A CN102205863B CN 102205863 B CN102205863 B CN 102205863B CN 201110078561X A CN201110078561X A CN 201110078561XA CN 201110078561 A CN201110078561 A CN 201110078561A CN 102205863 B CN102205863 B CN 1022058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extension
air
pulling force
air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85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5863A (zh
Inventor
椎名宏光
仓川幸纪
山口洋正
今尾兰树
前田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5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8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58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8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容量且具备不对其它的构成部件带来空间的限制的吸气通路的车辆。车辆具有:安装在车架上并具备使空气滤清器(23)与节气门区(115)相连的吸气通路(87)的内燃机(22);将该内燃机产生的输出向车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车架的上拉力管上的座椅。空气滤清器设置在座椅(17)的前方的上拉力管(56)上,吸气通路构成为具有:以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口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且通过节气门区(115)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延伸部(87a);使第一延伸部的后端朝向车身内方弯曲的弯曲部(87v);绕向节气门区(115)的后方而从后方与节气门区(115)连接的第二延伸部(87b)。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座型的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良了内燃机的吸气***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适用于不平地行驶的鞍座型的车辆,所谓的ATV(All TerrainVehicle)是在构成为小型轻量的车身的前后具备比较大径的低压轮胎的结构。在该种车辆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车身中,作为其骨架的车架通过使用管等的多种钢材形成为适当的环状结构,并且,通过经由多个横梁将钢材结合,从而在车身左右中央部构成前后长的箱结构。利用该箱结构配置发动机和传递发动机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等,吸气***构成为位于车架的上方侧,以适于不平地行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458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中,根据其车辆特性,为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车身靠前方上部的结构,但是,由于空气滤清器需要确保规定的容量,且在空气滤清器下方配置吸气通路、节气门区、连接管,因此车辆高度变高。尤其是在要确保大的吸气容量时,存在车辆高度高引起的重心高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容量且具备不对其它的构成部件带来空间的制约的吸气通路的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为一种车辆,其具有:气缸在车架的中央从曲轴箱向上方延伸的内燃机;向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的前方连接的排气管;经由节气门区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的后方连接的吸气通路;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空气滤清器;将所述内燃机产生的输出向车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座椅,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设置在所述座椅的前方的所述车架上,所述吸气通路构成为具有:以从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口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且通过所述节气门区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延伸部;使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后端朝向车身内方弯曲的弯曲部;绕向所述节气门区的后方而从后方与该节气门区连接的第二延伸部。
在第一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构成为车辆后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车辆前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
在第一或第二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及第二延伸部构成为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
在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中设置有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朝向流路下游逐渐变小的逐渐狭窄部。
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上设置有鼓出部,该鼓出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部与节气门区的连接部向与空气流入侧相反的一侧鼓出,并且在所述鼓出部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
在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架上部具备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心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拉力管,所述空气滤清器在比所述内燃机的气缸靠车辆前方且侧视时与所述上拉力管重合的位置具有下方鼓出部而被安装,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上拉力管的侧方,且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上拉力管的下方。
在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述的结构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特征在于,隔着所述上拉力管而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相反侧配置排气管。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所述,在车辆的上表面高的位置配置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通路配置成绕向节气门区的侧方,由此能够使节气门区与上部车架之间的空间缩小,能够将配置在车架的上方的座椅的位置设置得低。其结果是,能够提供车辆重心低的车辆。
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由于第一延伸部构成为车辆后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车辆前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因此能够朝向与第二延伸部相连的弯曲部而使伴随空气流路的混乱的空气阻力降低。
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虽然为从第一延伸部向第二延伸部弯曲得大的空气流路,但由于从弯曲部到第二延伸部的流路截面积构成得大,因此能够减小空气阻力,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顺畅。因此,允许吸气通路从节气门区的侧方向后方以急转弯弯曲,从而能够提供无论空气滤清器与节气门区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利用车辆内空间的吸气通路。
在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项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由于在所述第二延伸部中具备空气流路截面积朝向流路下游逐渐变小的渐变狭窄部,因此能够朝向节气门区提高空气密度。
在第一至第四方案中任一项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通过在吸气流不会直接碰撞的鼓出部且吸气流的影响小的位置安装吸气温度传感器,从而能够正确地测定吸气空气的温度。
在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项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确保在车辆的上表面高的位置配置的空气滤清器的吸气容量的同时进行紧凑地配置,能够将配置在上拉力管的上方的座椅的位置设定得低,能够降低车辆重心。
在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项的效果的基础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通过将排气***与由空气滤清器及吸气通路构成的吸气***隔着上拉力管左右配置,从而能够使排气管的热量难以向吸气***传递,因此无需空出多余的空间而能够使车身紧凑化,能够将座椅高度设定得低且使车宽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将车身罩卸下后的状态的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4是说明前轮的悬架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前轮的悬架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车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车架的立体图。
图8是车架的俯视图。
图9是车架的仰视图。
图10是车辆后部的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吸气***及排气***以及辅助设备类支承部和电装件支承部的配置的俯视配置图。
图12是表示吸气流路与节气门区的连接部分及其附近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3是辅助设备类支承部的说明图。
图14是车辆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15是车辆前部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吸气***及排气***以及辅助设备类支承部和电装件支承部的配置的放大俯视配置图。
图17是车辆中间部的左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气通路取下后的单件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气通路取下后的单件状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    车辆
21    车架
22    内燃机
23    空气滤清器
23d   下方鼓出部
87   吸气通路
87a  第一延伸部
87b  第二延伸部
87e  鼓出部
87v  弯曲部
115  节气门区
115a 连接部
87s  吸气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的图1~图1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按照符号的方向观察而说明上下左右等,另外,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遵从由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在附图中,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适用于作为鞍座型不平地行驶车辆的ATV(ALLTerrain Vehicle)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从侧面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在车身的前部下部具备前轮11,在该前轮11的上方具备前挡泥板12,在车身的后部下部具备后轮13,在该后轮13的上方具备后挡泥板14,在前轮11的上方具备转向车把15,在该转向车把15的前方具备前货架16,在转向车把15的后方具备座椅17及后货架18。
如图2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车辆10在转向车把15与座椅17之间具备左右踏板底板19、19,构成为就座在座椅17上的乘员的脚能够载置在踏板底板19、19上的鞍座那样。
另外,车辆10具备配置在转向轴63与座椅17之间且覆盖后述的空气滤清器23(参照图3)的前罩20。
如图3中示出卸下车身罩的状态的车辆所示,车辆10在车架21的中央具备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22,且具备配置在车架21的上拉力管(uppertension pipe)56上的空气滤清器23。由该空气滤清器23吸入的空气经由吸气通路87向节气门区115引导,并使其与燃料混合而在内燃机22中燃烧。废气经由从内燃机22延伸的排气管24及与该排气管24的后端连接的***25向外排出。
通过该内燃机22得到的动力向前轮11及/或后轮13传递,该前轮11在车架21的前部下部安装成旋转自如,后轮13在车架21的后部下部安装成旋转自如。
由此,通过在车架21的前部上部安装成旋转自如的转向轴63及使该转向轴63旋转的转向车把15能够进行转向。
在前轮11及后轮13为称作低压轮胎的宽幅且低压的特殊轮胎时,低压的轮胎变形而吸收路面的凹凸,即使路面柔软也能够由宽幅的轮胎抑制沉入,因此这样的车辆10具备适合作为不平地行驶车辆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由内燃机22产生的动力由传动轴等动力传递装置28向最终减速装置29传递。
并且,如图5所示,动力从最终减速装置29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1向前轮11传递,驱动前轮11旋转。
如图5所示,前轮悬架装置40包括:上端与车架21连结且向下方延伸的前缓冲器41;从该前缓冲器41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的转向节支承构件42;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转向节支承构件42的下部与车架21连结的悬架臂43;在转向节支承构件42上安装成绕转向主销轴44旋转自如并支承前轮11的转向节45;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使转向节45绕转向主销轴44旋转的横拉杆46。
如图4所示,该横拉杆46与动力转向单元47的输出轴连结。该动力转向单元47通过螺栓48、48紧固于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前拉力架58L。
如图6所示,在车架21中,上拉力管56能够从第一横向部(日语:クロス部)53和第二横向部55卸下。由此,在载置内燃机22等的车载件时,通过将上拉力管56卸下,能够使作为重物的车载件从上方向车架21中下降。
另外,在上拉力管56上附属有支承空气滤清器23、电池78等辅助设备类的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和支承点火线圈79等电装件的电装件支承部81。通过集中配置辅助设备类、电装件等,能够形成组件。另外,通过卸下上拉力管56,能够将辅助设备类、电装件等从成为一体的车架21卸下,容易进行保养、检查。
以下,详细说明车架21的结构。
如图7所示,车架21主要结构要件包括:左右一对的主框架51L、51R(L是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左方的符号,R是表示从乘员观察时的右方的符号。以下以相同方式表示),它们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内燃机22(参照图6)的下方且后部向上方弯曲;左右前轮悬架支承部52L、52R,它们由从主框架51L、51R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管或框架构成且支承前轮悬架装置40(参照图5);从左前轮悬架支承部52L向右前轮悬架支承部52R跨车宽方向的第一横向部53;从左主框架51L的后部的弯曲部54L向右主框架51R的后部的弯曲部54R跨车宽方向的第二横向部55;上拉力管56,其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内燃机22的上方,前端能够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横向部53,后端能够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横向部55。
上述的上拉力管56的后部斜向下地弯曲形成。另外,前轮悬架支承部52L包括:从主框架51L向上方延伸的前管部57L;斜跨该前管部57L的上部和主框架51L来加强前管部57L的前拉力架部58L。前轮悬架支承部52R也包括前管部57R和前拉力架部58R。
在该前拉力架部58L上设置有在紧固动力转向单元47(参照图4)时使用的螺栓孔62、62。前轮悬架支承部52R也设置有同样的螺栓孔62、62而成为支承动力转向单元47的结构。
并且,左右一对的前管部57L、57R的上端由第一横向部53连结,该第一横向部53由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下方打开的U字管部59构成,该U字管部59与左右的前管部57L、57R连续,左右的前管部57L、57R和U字管部59由一根弯曲管构成。
通过使左右的前管部57L、57R和U字管部59由一根弯曲管构成,能够削减前轮悬架支承部52L、52R的构成部件个数。在前管部57L、57R的前方侧安装有前副管59L、59R。
并且,在前管部57L、57R设置有安装前缓冲器41(参照图5)的前缓冲器安装部61、61。
通过将该前缓冲器安装部61设置在第一横向部53的附近,来自前缓冲器41的力经由第一横向部53顺利地向车架21传递。
另外,从转向车把15向下方延伸的转向轴63由图6所示的前侧转向轴轴承部64和后侧转向轴轴承部65支承。该前侧转向轴轴承部64设置于第一横向部53,后侧转向轴轴承部65设置于上拉力管56的前端。
并且,将后侧转向轴轴承部65沿车辆前后方向与前侧转向轴轴承部64对合,并通过螺栓66、66结合,由此形成轴承结构。
即,通过巧妙地利用第一横向部53及上拉力管56的前端,能够以少量的部件个数容易地支承转向轴63(参照图7)。
另外,如图7所示,后管67L、67R从左右的主框架51L、51R的弯曲部54L、54R的上端向车辆后方延伸。该后管67L、67R由从弯曲部54L、54R的高度方向中央延伸的后副管68L、68R加强。并且,在车辆侧视时,后管67L、67R的前端从上拉力管56的后方向车辆前方延伸。即,在车辆侧视时,后管67L、67R的前端与上拉力管56的后端重叠。
如作为车架21的俯视图的图8所示,在车身中心线上设置有一根上拉力管56。虽然该上拉力管56可以左右两根跨设于第一横向部53和第二横向部55,但该上拉力管56为一根时,车架21能够轻量化,并且安装和拆卸容易,组装等的作业时间变短。
另外,如作为车架21的仰视图(符号L与R变为相反。)的图9所示,在左右主框架51L、51R上设置有前部弯曲部71及后部弯曲部72,使得左右主框架51L、51R的车宽方向的间隔(外侧宽度)中,相对于中央部为W1,前部的间隔为W2(W2<W1)及后部的间隔为W3(W3<W1)那样变窄。
通过使前方变窄,对中(alignment)的调整(日语:調盤)变得容易,通过使后方变窄,容易确保鞍座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接下来,对后缓冲器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后缓冲器73的上部安装于后缓冲器安装部76。该后缓冲器安装部76设置于第二横向部55(参照图9)。
这样的后缓冲器73以通过燃料箱74的车辆前方且下部相对于上部位于车辆后方(图中,右为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后缓冲器轴75仿照上拉力管56的后部弯曲形状。于是,作用于后缓冲器轴75的方向的后缓冲器73的载荷顺利地向上拉力管56传递而被承受。
另外,前管57L、57R的上部(第一横向部53)以上方位于比下方靠车辆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弯曲形成,因此从前缓冲器安装部61施加的前缓冲器41的载荷顺利地向上拉力管56传递而被承受。
接下来,对载置于上拉力管56的辅助设备类、电装件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比转向车把15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在上拉力管56上载置有板状的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在该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上载置有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该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以车辆后方侧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宽度变窄的方式收缩成三角形状。通过收缩成三角形状,确保了乘员的脚载置空间。
另外,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由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划分壁83划分成左右两部分,右划分部成为收纳空气滤清器23的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左划分部成为收纳电池78及比该电池78靠车辆后方配置的小电装件85的电装件收纳部86。即,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和电池78相对于上拉力管56被左右分开,能够良好地保持重量平衡。
即,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虽然是一个一体箱,但通过进行划分而构成为收纳空气滤清器23、电池78及小电装件85的多功能箱。
另外,在一根上拉力管56的后部载置有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在该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上载置有点火线圈79、ACG(交流发电机用)耦合器88、转换开关耦合器89和倾斜角传感器107等。
如图15所示,主线缆91通过电装件收纳部86的下方,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在电装件收纳部86中配置有电池78,在该电池78的后方配置有小电装件85。
小电装件85包括例如EPS保险丝92、比该EPS保险丝92靠车辆后方配置的主保险丝箱93、配置在该主保险丝箱93的车宽方向右侧的起动电磁开关94、配置在主保险丝箱93的车辆后方的燃料泵继电器95。
在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的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的前部设置有吸气口105。在该吸气口105的下方配置有调节器106,该调节器106的散热片106a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由于散热片106a的长度方向与吸气的流动方向一致,因此能够降低吸气阻力,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通过电池78的下部和后端部82a紧固固定于上拉力管56。
此外,电池78的正端子98、EPS保险丝92和起动电磁开关94通过线缆91b相连,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线缆91c与电池78的负端子99连接。
接下来,利用左侧视图和右侧视图对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的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3及图16所示,在上拉力管56上载置有板状的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在该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上载置有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
电池78与空气滤清器23一起收纳在该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中,电池78在比转向轴63靠车辆后方、比座椅17靠前方且比内燃机22的气缸97靠前方配置在空气滤清器23的车宽方向左侧方(图14中为跟前侧)。
电池78的正端子98和负端子99配置在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的上部即盖101的附近。
另外,在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中配置有小电装件85。即,小电装件85包括:EPS保险丝92;比该EPS保险丝92靠车辆后方配置的主保险丝箱93;在该主保险丝箱93的下方配置的起动电磁开关94;在主保险丝箱93的车辆后方配置的燃料泵继电器95。
盖101的下端与其下方的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的中间附近被设定为浸水上限线102。需要说明的是,该浸水上限线102设定在吸气口105(参照图14及图15)的下端。
通过在浸水上限线102的上方配置电池78的正端子98和负端子99以及小电装件85的大部分,能够提高防水性,能够由非防水类型的部件构成包括电池78在内的电装件。
另外,软管支架103从辅助设备类支承部77向下延伸,由该软管支架103支承散热器软管104。另外,在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中配置有ECU117(参照图6)。
在以往的大多车辆中,电池78配置在座椅17的下方,尤其是传感器等电装件容易集中的发动机周围与电池78的距离分离,因此线缆容易变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电池78配置在内燃机22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线缆。此外,由于小电装件85也能够配置在内燃机22的附近,因此包括小电装件85在内也能够将线缆缩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收纳空气滤清器23的壳体(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中也收纳电池78,因此能够省去电池收纳壳体。另外,由于电池78及空气滤清器23配置在比内燃机22的气缸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不易受到内燃机22的热量的影响。
如图15所示,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在车辆前侧(图17中为右侧)具备吸气口105。在该吸气口105的下方配置有调节器106。吸气直接接触调节器106而发挥冷却的效果。
调节器106紧固固定于在空气滤清器兼电池收纳箱82的前壁面设置的凸台上。
接下来,对小电装件85的配置进行补充说明。
如图16所示,在位于车身左右中央的上拉力管56上载置电装件支承部81,在该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上载置点火线圈79、ACG耦合器88、转换开关耦合器89和倾斜角传感器107等。
需要说明的是,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的后部由燃料箱74的支架108支承。从燃料箱74延伸的燃料软管109由在电装件支承部81的左缘设置的引导部支承而向车辆前方延伸。
燃料软管109由电装件支承部81支承,但只要该支承部位相对于上拉力管56为车宽方向左方,则就能在车宽方向右方配置主线缆91。燃料软管109和主线缆91相对于上拉力管56左右平衡良好地配置。
另外,在后管67L、67R的前端设置有座椅限制件(seat catcher)111L、111R,主线缆91通过夹子112支承于右座椅限制件111R。并且,主线缆91在点火线圈79的附近位置经由支架113支承于电装件支承部81。该支架113相对于车身长轴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倾斜地设置,以使主线缆91朝向右后管67R。其结果是,能够使粗的主线缆91顺利地向车宽方向变位。
另外,燃料箱74配置在电装件支承部81的车辆后方。能够在从燃料箱74分离的位置配置线缆,从而提高作业性。
另外,电装件支承部81的后部以沿着第二横向部55的方式向车宽方向扩宽,以覆盖第二横向部55与上拉力管56的后部的结合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扩宽的部位载置从ACG耦合器88的后表面延伸的线缆、从转换开关耦合器89的后表面延伸的线缆。第二横向部55与上拉力管56的后部的结合部因焊接而容易产生毛刺或突起。但是,若通过电装件支承部81的后部覆盖该结合部,则不需要担心毛刺或突起损伤线缆或电装件等。
另外,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从后管67L向车辆前方延伸,主线缆91由后管67R的前端和电装件支承部81的前端支承。若使主线缆91弯曲成曲轴状的同时从车宽中央向车宽外侧配置,则不仅线缆长度变长,而且由于主线缆为比较粗的线缆,因此难以弯曲,装配性也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结构,不仅牢固地支承主线缆91,而且组装性也优良。
另外,在电装件支承部81的前部左部设置有安装车身罩的罩支架部114。
即,电装件支承部81发挥支承车身罩的作用。
另外,如图6所示,电装件支承部81为由上拉力管56直接支承的结构,并且在比该上拉力管56的上端低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在该台阶部收纳点火线圈79等电装件。
此外,如图16所示,相对于上拉力管56,在一方(在该例中为车宽方向右侧)配置吸气通路87及节气门区115,在另一方(在该例中为车宽方向左侧)配置电装件支承部81,因此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且节气门区115不会妨碍电装件支承部81,从而能够提高节气门区115的保养性。
另外,排气管24配置在板状的电装件支承部81的下方。由于该电装件支承部81发挥隔热板的作用,因此点火线圈79、ACG耦合器88和转换开关耦合器89被保护而免受热量影响。
如图17所示,在后管67L的前端设置有座椅限制件111L,由座椅限制件111L保持座椅17。
此外,由于点火线圈79、ACG耦合器88和转换开关耦合器89位于比上拉力管56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无需担心受到座椅17的向下载荷。
进而,由于ACG耦合器88、转换开关耦合器89、倾斜角传感器107和燃料软管109配置在与后管67L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座椅17的向下载荷施加到上述部件上的顾虑,并能够提高所述的电装件的保护效果。进而,能够将电装件支承部81高效地设置在座椅下的狭小空间,而能够配置电装件。
另外,主线缆91在电装件支承部81的前部由支架113支承。在电装件支承部81的下方配置节气门区115,在该节气门区115的下方配置排气管24。
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吸气通路87及其周边结构。
如图11所示,吸气通路87从上述的空气滤清器23向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的一根上拉力管56的车宽方向右侧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及图19中图示出将吸气通路87从车辆10上卸下的状态。
该空气滤清器23设置在座椅17的前方的上拉力管56上,吸气通路87具有:以从空气滤清器23的出口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且通过节气门区115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延伸部87a;通过上拉力管56的下方且使该第一延伸部87a的后端朝向车身内方弯曲的弯曲部87v;绕向节气门区115的后方而从后方与该节气门区115连接的第二延伸部87b。即,吸气通路87是在俯视时呈大致J字并以包围节气门区115的方式进行回绕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吸气通路87的上方端侧安装于空气滤清器23,下方端侧安装于节气门区115,而如图18所示,吸气通路87通过安装部87g而被适当固定,该安装部87g在从第一延伸部87a向弯曲部87v临近的部位突出设置。
如图14及图15(也参照图16)所示,空气滤清器23配置在车辆10的前方侧且上表面高的位置。但是,通过将吸气通路87以绕向节气门区115的右侧方的方式配置,从而在节气门区115与上拉力管56之间不需要用于配置吸气通路87的空间,能够使车身高度方向的空间缩小。其结果是,能够将配置在上拉力管56的上方的座椅17的位置设定得低。并且,能够将车辆重心设定得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通路87的第一延伸部87a构成为车辆后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车辆前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这样,通过使第一延伸部87a构成为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朝向弯曲部87v逐渐变大,从而能够减小伴随该第一延伸部87a的流路弯曲(向下方及右方向的弯曲)的空气阻力。
并且,在吸气通路87中,以大致90°向车身中央侧较大地弯曲的弯曲部87v及作为弯曲后的流路的第二延伸部87b构成为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比第一延伸部87a的空气流路的截面积大。
即,从第一延伸部87a向第二延伸部87b急剧地弯曲的空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构成为比流侧大,由此能够减小伴随急剧的弯曲的空气阻力,能够使空气的流动顺畅。
由此,允许吸气通路87从节气门区115的侧方向后方以急转弯进行弯曲,这是无论空气滤清器23与节气门区115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巧妙地利用车辆内空间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也参照图11及图16)所示,吸气通路87的第二延伸部87b具备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朝向流路下游逐渐减小的逐渐狭窄部87c。即,渐逐渐窄部87c构成为,节气门区115的连接部115a附近的高度H6、宽度W6相对于上游侧的弯曲部87v的附近的高度H5、宽度W5的尺寸逐渐减小。根据该结构,使降低的空气密度朝向节气门区115而上升,其中,该空气密度的降低是为了允许吸气通路87的弯曲的结构而将截面积扩大引起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也参照图16)所示,在第二延伸部87b上设置有鼓出部87e,该鼓出部87e相对于第二延伸部87b与节气门区115的连接部115a向与空气流入侧相反的一侧鼓出。在该鼓出部87e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87s。
这样,通过在吸气流的影响小的位置(吸气流不直接碰撞的位置)安装吸气温度传感器87s,从而能够正确地测定吸气空气的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空气滤清器23在比内燃机22的气缸97靠车辆前方且侧视时与上拉力管56重合的位置具有下方鼓出部23d而被安装。并且,如上所述,吸气通路87的第一延伸部87a通过上拉力管56的侧方,第二延伸部87b通过上拉力管56的下方而与节气门区115连接。
另外,节气门区115到气缸97之间通过连接管90(参照图17)连接。
这是因为在车辆10的前方侧比较容易取得车身内方的空间的位置设置下方鼓出部23d,因此能够确保空气滤清器23的吸气容量并同时紧凑地配置,并且,能够如上述那样将配置在上拉力管56的上方的座椅17的位置设定得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排气***与由空气滤清器23和吸气通路87构成的吸气***隔着上拉力管56左右配置,能够使排气管的热量难以向吸气***传递,因此无需空出多余的空间而能够使车身紧凑化。
以上,本发明的车辆完全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吸气通路的下游侧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但也可以根据与周围的设备的关系而设定成适当的截面形状。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吸气通路的结构适用于小型车辆,尤其是不平地行驶车辆,但能够适用于通常的车辆是不言而喻的。

Claims (7)

1.一种车辆(10),其具有:内燃机(22),其位于车架(21)的中央,且气缸(97)从曲轴箱向上方延伸;向所述内燃机(22)的气缸(97)的前方连接的排气管(24);经由节气门区(115)与所述内燃机(22)的气缸(97)的后方连接的吸气通路(87);安装在所述车架(21)上的空气滤清器(23);将所述内燃机(22)产生的输出向车轮(11、13)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28);设置在所述车架(21)上的座椅(17),所述车辆(10)的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23)设置在所述座椅(17)的前方的所述车架(21)上,所述吸气通路(87)构成为具有:以从所述空气滤清器(23)的出口向车身后下方延伸且通过所述节气门区(115)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延伸部(87a);使所述第一延伸部(87a)的后端朝向车身内方弯曲的弯曲部(87v);绕向所述节气门区(115)的后方而从后方与该节气门区(115)连接的第二延伸部(87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部(87a)构成为车辆后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车辆前方侧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87v)及第二延伸部(87b)构成为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比所述第一延伸部(87a)的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延伸部(87b)中设置有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朝向流路下游逐渐变小的逐渐狭窄部(87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延伸部(87b)上设置有鼓出部(87e),该鼓出部(87e)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部(87b)与节气门区(115)的连接部(115a)向与空气流入侧相反的一侧鼓出,并且在所述鼓出部(87e)设置有吸气温度传感器(87s)。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架(21)上部具备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心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拉力管(56),所述空气滤清器(23)在比所述内燃机(22)的气缸(97)靠车辆前方且侧视时与所述上拉力管(56)重合的位置具有下方鼓出部(23d)而被安装,所述第一延伸部(87a)通过所述上拉力管(56)的侧方,所述第二延伸部(87b)通过所述上拉力管(56)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隔着所述上拉力管(56)而在所述第一延伸部(87a)的相反侧配置排气管(24)。
CN201110078561XA 2010-03-31 2011-03-24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58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3178 2010-03-31
JP2010083178A JP5451491B2 (ja) 2010-03-31 2010-03-31 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5863A CN102205863A (zh) 2011-10-05
CN102205863B true CN102205863B (zh) 2013-06-12

Family

ID=44681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856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5863B (zh) 2010-03-31 2011-03-24 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67542B2 (zh)
JP (1) JP5451491B2 (zh)
CN (1) CN102205863B (zh)
AU (1) AU2011200723B2 (zh)
BR (1) BRPI1101207B1 (zh)
CA (1) CA273372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43857A (ja) * 2010-01-15 2011-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451491B2 (ja) * 2010-03-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5856420B2 (ja) * 2011-09-29 2016-02-09 エヌティー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ホーニング加工用装置
CN102562379A (zh) * 2012-02-29 2012-07-11 李良杰 利用风阻增压的空气滤清器
JP5849346B2 (ja) * 2012-03-16 2016-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吸気装置
JP2014177917A (ja) * 2013-03-15 2014-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96123B2 (en) * 2013-06-07 2015-08-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US9724989B2 (en) * 2014-12-30 2017-08-0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US9777681B2 (en) * 2015-04-14 2017-10-03 Fca Us Llc Cold air intake circulating air jacket
CN112455581A (zh) * 2020-10-28 2021-03-09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骑式全地形车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0547B2 (en) * 2004-03-08 2007-05-01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56865A (ja) * 1989-03-28 1990-10-17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噴射エンジン用混合気制御装置
JPH03222836A (ja) * 1990-01-25 1991-10-01 Mazd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燃料制御装置
US5596961A (en) * 1995-10-02 1997-01-28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Intake manifold assembly for four-cycl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6564766B2 (en) * 2001-07-27 2003-05-20 W. Brooke Ayton Air induction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JP3723792B2 (ja) * 2002-09-13 2005-12-0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空気取入装置
JP4052572B2 (ja) * 2002-12-04 2008-02-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サブエアクリーナ配置構造
JP4340500B2 (ja) * 2003-09-09 2009-10-0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4480472B2 (ja) * 2004-06-01 2010-06-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吸気装置
JP4506320B2 (ja) * 2004-07-15 2010-07-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後部構造
JP4433931B2 (ja) 2004-08-06 2010-03-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4293955B2 (ja) * 2004-08-23 2009-07-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4464243B2 (ja) * 2004-08-25 2010-05-19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06096175A (ja) * 2004-09-29 2006-04-13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4490877B2 (ja) * 2005-06-13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カバー構造
JP4531641B2 (ja) * 2005-06-23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
JP2007064061A (ja) * 2005-08-30 2007-03-1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吸気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JP4772629B2 (ja) * 2006-01-17 2011-09-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4785581B2 (ja) * 2006-03-22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支持構造
JP4894401B2 (ja) * 2006-08-09 2012-03-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JP4982141B2 (ja) * 2006-09-20 2012-07-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吸気制御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JP4853213B2 (ja) * 2006-10-04 2012-0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四輪車両
US7523726B2 (en) * 2006-12-04 2009-04-28 Kubota Corporation Air-cooled V-shaped engine
JP4727600B2 (ja) * 2007-01-31 2011-07-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
JP4922044B2 (ja) * 2007-03-30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v型4気筒エンジン
JP2009209811A (ja) * 2008-03-05 2009-09-17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2010030584A (ja) * 2008-06-30 2010-02-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8205698B2 (en) * 2008-09-30 2012-06-26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Vehicles and methods of controlling intake airflow
JP5426408B2 (ja) * 2009-09-18 2014-0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380229B2 (ja) * 2009-09-29 2014-0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5315192B2 (ja) * 2009-09-29 2013-10-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5184479B2 (ja) * 2009-09-29 2013-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US8746393B2 (en) * 2009-11-11 2014-06-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and rear gear unit positioning
US8210297B2 (en) * 2009-11-11 2012-07-03 Yamah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Of America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exhaust outlet duct and air inlet duct positioning
US8037958B2 (en) * 2009-11-11 2011-10-18 Yamah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Of America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JP5618536B2 (ja) * 2009-12-29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乗り物
JP5498777B2 (ja) * 2009-12-29 2014-05-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および吸気構造
JP2011143857A (ja) * 2010-01-15 2011-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554590B2 (ja) * 2010-03-02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5656430B2 (ja) * 2010-03-23 2015-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5548499B2 (ja) * 2010-03-30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451491B2 (ja) * 2010-03-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WO2011121784A1 (ja) * 2010-03-31 2011-10-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2011213236A (ja) * 2010-03-31 2011-10-2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83568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751916B2 (ja) * 2011-04-28 2015-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10547B2 (en) * 2004-03-08 2007-05-01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347196A 2006.12.28
JP特开2008-87697A 2008.04.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14504A (ja) 2011-10-27
CN102205863A (zh) 2011-10-05
JP5451491B2 (ja) 2014-03-26
BRPI1101207A2 (pt) 2012-12-04
BRPI1101207B1 (pt) 2020-12-08
AU2011200723B2 (en) 2015-02-05
AU2011200723A1 (en) 2011-10-20
CA2733725A1 (en) 2011-09-30
US8567542B2 (en) 2013-10-29
CA2733725C (en) 2013-04-23
US20110240396A1 (en)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5863B (zh) 车辆
US20050236205A1 (en) Exaust system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AU2006202159B2 (en) Air cleaner for use in an all terrain vehicle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CN102205862B (zh) 车辆
JP4546352B2 (ja) 揺動三輪車
US8302726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2126522B (zh) 车辆
US8061468B2 (en) Vehicle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JP4894401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CN110030124B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CN102673699B (zh) 跨骑型车辆
JP614970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529251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の配置構造
ES2822093T3 (es) Tren motriz para vehículo
JP2004270589A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US9156515B2 (en) Fuel tank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JP5470107B2 (ja) 車両
JP3965950B2 (ja) 雪上車に搭載する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フィルタ配置構造
JP364313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04249939A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WO2019064323A1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JP2020100238A (ja) 作業車
JPH02296589A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