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5501A - 电力变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变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5501A
CN102195501A CN2011100487930A CN201110048793A CN102195501A CN 102195501 A CN102195501 A CN 102195501A CN 2011100487930 A CN2011100487930 A CN 2011100487930A CN 201110048793 A CN201110048793 A CN 201110048793A CN 102195501 A CN102195501 A CN 102195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part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main circuit
circuit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87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5501B (zh
Inventor
犬塚爱子
长尾敏男
原英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95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5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01G2/04Mount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on a chas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8Cooling arrangements; Heating arrangements;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具有:开关电路,其具有半导体开关;以及主电路电容器,其连接在直流电源与所述开关电路之间。主电路电容器在外壳内具有:电容元件;第1布线部件,其连接直流电源与电容元件;以及第2布线部件,其连接电容元件与开关电路。

Description

电力变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开关电路进行电力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通过具有IGBT等半导体开关的开关电路进行电力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例如,作为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公知有通过开关电路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而输出的电压型逆变器。
在所涉及的电力变换装置中,在直流电源和开关电路之间,设置有对电压进行平滑的平滑电容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21892号公报)。该平滑电容器被称为主电路电容器,并通过母线连接到开关电路。
但是,在连接主电路电容器和开关电路的母线上,例如会流过高频脉动电流等,从而根据集肤效应而发热。并且,当母线的长度较长时,不再能够忽视高频区域的阻抗,这也成为在开关电路的开关时产生浪涌电压的原因。
因此,期望连接主电路电容器与开关电路的母线的长度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使主电路电容器与开关电路之间的连接距离变短。
本申请揭示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开关电路,其具有半导体开关;以及主电路电容器,其连接在直流电源与上述开关电路之间。上述主电路电容器在外壳内具有:电容元件;第1布线部件,其连接上述直流电源与上述开关电路;以及第2布线部件,其连接上述电容元件与上述开关电路。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一个方式,能够起到使主电路电容器与开关电路之间的连接距离变短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内部布线的关系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A是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B是表示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外壳的内部的透视说明图。
图4C是图4B的A-A线剖面图。
图5A是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表示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外壳的内部的透视说明图。
图5C是图5B的B-B线剖面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A是实施例4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B是表示实施例4的主电路电容器的外壳的内部的透视说明图。
图8C是图8B的C-C线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电力变换装置的实施例。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示例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首先,用图1说明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结构。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逆变器部20,该逆变器部20将从直流电源2向作为输入端子的第1连接部101、102输入的直流电压变换为三相交流电压,并将该三相交流电压从设置在输出端子台40的输出端子向三相电机M输出。另外,第1连接部101与直流电源2的负侧连接,第1连接部102与直流电源2的正侧连接。
逆变器部20是具有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开关电路,其中该开关元件部20a~20c具有串联连接的一对半导体开关。根据从控制装置3向连接器22输入的驱动信号来控制各开关元件部20a~20c。另外,作为构成各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半导体开关,例如可以使用IGBT或MOSFET等功率半导体元件。并且,针对各半导体开关,连接有回流二极管。
并且,在逆变器部20与输出端子台40之间,设有检测从各开关元件部20a~20c向三相电机M流过的电流的电流值的电流检测器30。控制装置3向连接器22输入与根据该电流检测器30的检测结果等相应的驱动信号。
并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在直流电源2与逆变器部20之间,设有对电压进行平滑的主电路电容器10。该主电路电容器10构成为包含多个电容元件,例如具有能够对高频脉动等进行平滑的静电电容器。另外,也可以由一个电容元件构成主电路电容器10。
此处,参照图2说明主电路电容器10的结构。图2是用于说明主电路电容器10的内部布线的关系的图。
如图2所示,主电路电容器10具有多个电容元件121、121、…、第1布线部件13、14、第2布线部件15、16。第1布线部件13、14是通过第1连接部101、102及第2连接部103、104连接直流电源2和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布线部件。并且,第2布线部件15、16是通过第2连接部103、104连接电容元件121、121、…和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布线部件。
并且,如后所述,通过将第1布线部件13、14和第2布线部件15、16配置在主电路电容器10的外壳内,能够缩短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布线距离。
而且,通过使作为主要流过直流成分的路径的第1布线部件13、14、与作为主要流过交流成分的路径的第2布线部件15、16,如后所述形成为不同部件,由此能够使电流导致的发热分散。由此,能够抑制布线部件的发热对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影响。
以下,首先参照图3说明电力变换装置1的整体构造之后,说明主电路电容器10的具体构造。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在该图中,用虚线表示配置在主电路电容器10内部的电容元件121。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1具有散热器50,该散热器50在平坦的基座51的下方形成有多个散热片52。并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在散热器50的基座51上表面安装有主电路电容器10、逆变器部20、电流检测器30及输出端子台40。
逆变器部20具有印刷布线基板21,并在该印刷布线基板21上安装有进行驱动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连接器22。并且,安装在印刷布线基板21背面的半导体开关与散热器50的基座51的上表面抵接,被散热器50进行冷却。
并且,在逆变器部20上设有DC输入端子部24和AC输出端子部23。在DC输入端子部24上连接有主电路电容器10,在AC输出端子部23上经由电流检测器30连接有输出端子台40的输出端子。
主电路电容器10具有与逆变器20相对的面开口的箱状的外壳17。并且,在该外壳17内配置有上述的电容元件121、121、…、第1布线部件13、14及第2布线部件15、16。第1连接部101、102及第2连接部103、104的一部分从外壳17的上述开口突出。
第2连接部103、104是与逆变器部20的各开关元件部20a~20c的连接部,且直接连接到DC输入端子部24的各输入端子。因此,能够缩短主电路电容器10与各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距离。
以下,参照图4A~图4C进一步具体说明能够缩短与各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距离的主电路电容器10的内部构造。图4A是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1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虽然将X轴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Y轴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Z轴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说明,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4A所示,在主电路电容器10的外壳17中,收纳有在内部层压了多个部件的结构体。具体地讲,在外壳17中收纳有依次层叠了第1布线部件13、绝缘部件19a、第2布线部件16、电容元件部12、第2布线部件15、绝缘部件19b、以及第1布线部件14的结构体。
另外,第1布线部件14和第2布线部件16被施加有直流电源2的正侧电压,而第1布线部件13和第2布线部件15被施加有直流电源2的负侧电压。因此,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以下有时候称为“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
电容元件部12具有多个电容元件121、121、…。各电容元件121的正极及负极上下配置,并且多个电容元件121、121、…以左右邻接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此处,从图中观察时各电容元件121的负极存在于下表面侧,各电容元件121的正极存在于下表面侧。
各电容元件121的正极通过焊锡等而接合在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的上表面。各电容元件121的负极通过焊锡等而接合在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的下表面。第2布线部件15、16例如是铜母线等具有导电性的薄板状的部件,并在前后左右方向具有与电容元件部12的上表面相同程度的大小。
在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的一端,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三个第2连接片151、151、151。并且,同样地在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的一端,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三个第2连接片161、161、161。
这些六个第2连接片151、151、151、161、161、161形成为,在第2布线部件15、16收纳到外壳17时,前端从外壳17的开口突出。
在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的下表面,隔着绝缘部件19a层叠有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在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的上表面,隔着绝缘部件19b层叠有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绝缘部件19a、19b是具有非导电性的板状或薄膜状的部件。
极性彼此不同的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及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通过绝缘部件19a而电绝缘。并且,极性彼此不同的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及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通过绝缘部件19b而电绝缘。
第1布线部件13、14例如是铜母线等的具有导电性的薄板状的部件,在前后左右方向上,具有与电容元件部12的上表面相同程度的大小。在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的一端,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一个第1连接部101和三个第2连接片131、131、131。并且,在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的一端,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一个第1连接部102和三个第2连接片141、141、141。
如上所述,设置在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31、131、131,设在与设置在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51、151、151重合的位置上。并且,设置在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41、141、141,设在与设置在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61、161、161重合的位置上。
并且,通过各第2连接片131、131、131和各第2连接片151、151、151形成第2连接部103、103、103(参照图3)。通过各第2连接片141、141、141和各第2连接片161、161、161形成第2连接部104、104、104(参照图3)。另外,第2连接部103、103、103与第2连接部104、104、104隔着间隔设置,以使不接触。
如上所述,层叠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绝缘部件19a、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电容元件部12、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绝缘部件19b、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来形成第2连接部103、103、103、104、104、104。第2连接部103、103、103、104、104、104是集成了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部、和直流电源2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部的连接部。因此,能够实现电力变换装置1的小型化及组装作业性的改善。
图4B是表示主电路电容器10的外壳17的内部的透视说明图。图4C是图4B的A-A线剖面图。如图4B及图4C所示,主电路电容器10具有层压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绝缘部件19a、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电容元件部12、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绝缘部件19b、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而组装成的结构体,并且该结构体配置在外壳17内。
即,连接直流电源2与开关元件部20a~20c的第1布线部件13、14、和连接电容元件部12与开关元件部20a~20c的第2布线部件15、16配置在外壳17内。并且,在与开关元件部20a~20c的连接中所需的六个第2连接部103、103、103、104、104、104配置在外壳17的开口侧。因此,能够缩短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布线距离。其结果,能够降低作为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部的第2连接部103、103、103、104、104、104的发热量和阻抗。
即,在连接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布线中,通过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动作而流过载波频率成分的高频脉动电流,并由于集肤效应而发热。在该发热的量大时,存在对作为周边电路的主电路电容器10或开关元件部20a~20c带来影响的问题。并且,在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流过高频脉动电流的情况下,随着布线部分的长度变长而不能再忽视布线部分的阻抗,存在开关元件部20a~20c进行开关时产生浪涌电压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电容元件121与开关元件部20a~20c通过第2连接部103、103、103、104、104、104连接。由于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布线距离短,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抑制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部分中的浪涌电压和大的发热。并且,电力变换装置1通过缩短主电路电容器10与各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距离,能够实现电力变换装置1的轻量化及制造成本下降。
而且,用薄板状的部件形成第1布线部件13、14与第2布线部件15、16,并且绝缘部件19a、19b也用薄板状或薄膜状的部件形成。因此,如图4C所示,对主电路电容器10的上下方向(X轴方向)的长度的影响小,能够防止大型化。
而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第1布线部件13、14、第2布线部件15、16及绝缘部件19a、19b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是与电容元件部12的上下表面的大小相同程度的大小。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例如能够抑制针对外壳17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影响。
并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第1布线部件13、14及第2布线部件15、16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是与电容元件部12的上下表面的大小相同程度的大小。由此,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第1布线部件13、14及第2布线部件15、16的阻抗。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浪涌电压和大的发热。
并且,电力变换装置1通过不同部件来形成作为主要流过直流成分的路径的第1布线部件13、14、和作为主要流过交流成分的路径的第2布线部件15、16。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分散电流引起的发热。由此,电力变换装置1能够抑制针对布线部件的发热引起的对开关元件部20a~20c的影响。
【实施例2】
接着,说明实施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实施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与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不同之处仅为主电路电容器的结构。因此,在以下,参照图5A~图5C具体说明实施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的主电路电容器。
图5A是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10a的分解立体图,图5B是表示主电路电容器10a的外壳17的内部的透视说明图,图5C是图5B的B-B线剖面图。
如图5A所示,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10a是层叠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a、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a、电容元件部12a、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a、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a而组装成,且配置在外壳17内。
第2布线部件15a、16a与图4A所示的实施例1的第2布线部件15、16,除了各第2连接片151a、161a的形成位置不同以外其他结构均相同。第1布线部件13a、14a及第2布线部件15a、16a与图4A所示的实施例1的第1布线部件13、14及第2布线部件15、16同样,例如是铜母线等具有导电性的薄板状的部件,具有与电容元件部12a的上表面相同程度的大小。
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a配置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1的第1布线部件13的层叠位置的相反侧。在该第1布线部件13a的一端上,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一个第1连接部101a和三个第2连接片131a、131a、131a。并且,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a配置在图4A所示的实施例1的第1布线部件14的层叠位置的相反侧。在该第1布线部件14a的一端,在左右方向隔着间隔设置有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一个第1连接部102a和三个第2连接片141a、141a、141a。
如上所述,设置在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13a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31a、131a、131a设在与设置在负侧的第2布线部件15a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51a、151a、151a重合的位置上。并且,设置在正侧的第1布线部件14a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41a、141a、141a设在与设置在正侧的第2布线部件16a的一端的各第2连接片161a、161a、161a重合的位置上。
并且,通过各第2连接片131a、131a、131a和各第2连接片151a、151a、151a,形成第2连接部103a、103a、103a(参照图5B)。通过各第2连接片141a、141a、141a与各第2连接片161a、161a、161a形成第2连接部104a、104a、104a(参照图5B)。另外,第2连接部103a、103a、103a与第2连接部104a、104a、104a隔着间隔设置,以使不接触。
如上所述,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10a相对于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10的不同之处在于,正侧及负侧的第1布线部件的配置。即,在实施例1的主电路电容器10中,是隔着绝缘部件层叠了所施加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第1布线部件和第2布线部件的构造,在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10a中,是层叠了所施加的电压的极性相同的第1布线部件和第2布线部件。
通过如上这样构成,如图5C所示,在第1布线部件13a与第2布线部件15a之间、以及第1布线部件14a与第2布线部件16a之间,不需要绝缘部件。因此,制造成本下降,并且与图4B所示的主电路电容器10相比,还能够小型化绝缘部件19a、19b的厚度的量。
并且,实施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与实施例1的电力变换装置1同样,能够缩短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布线距离。因此,实施例2的电力变换装置能够降低主电路电容器10与开关元件部20a~20c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发热量和阻抗。
【实施例3】
接着,说明实施例3的电力变换装置。实施例3的电力变换装置除了直流电源2的连接部位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之外,与图3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的结构相同。
图6是表示实施例3的电力变换装置1b的外观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电力变换装置1b中,在基座51的上表面配设有输入端子台71及连接端子台73。输入端子台71与输出端子台40邻接设置,连接端子台73配设在与从主电路电容器10突出的第1连接部101、102相对的位置。
并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b中,在输入端子台71与连接端子台73之间架设有具有导电性的一对布线部件72、72,布线部件72、72的连接端子台73侧的各端部分别与第1连接部101、102连接。
由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b中,由于布线部件72的靠输入端子台71侧的端部成为与直流电源2的连接部,因此能够将交流电压的输出部与直流电压的输入部邻接设置。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b中,例如在交流电压的输出部和直流电压的输入部上分别连接布线电缆的情况下,布线电缆的布线处理变得容易。并且,在电力变换装置1b中,除了交流电压的输出部,还能够使直流电压的输入部靠近到基座51的一边侧来配置。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中,例如在直流电压的输入部连接布线电缆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布线电缆接触到作为发热部位的散热器50。
【实施例4】
接着,说明实施例4的电力变换装置1c。图7是表示实施例4的电力变换装置1c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在该图中,用虚线表示配置在主电路电容器10c内部的电容元件121。
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主电路电容器10c的结构及散热器50c的尺寸与图3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不同,而其他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同。因此,以下对主电路电容器10c的结构及散热器50c的尺寸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在主电路电容器10c的外壳17c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输入端子台171、172,在输入端子台171、172的上表面设置有作为与直流电源2(参照图1)之间的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01c、102c。另外,后面用图8A~图8C详细说明主电路电容器10c的内部构造。
如上所述,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在外壳17c的上表面设置有第1连接部101c、102c。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c与使第1连接部101、102与第2连接部103、104在左右方向上邻接的构造(参照图3)相比,主电路电容器10c在基座51c上表面所占的空间缩小。
由此,由于能够通过具有与图3所示的基座51相比上表面的面积小的基座51c的散热器50c来构成电力变换装置1c,因此与电力变换装置1相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接着,使用图8A说明主电路电容器10c。图8A是实施例4的主电路电容器10c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表示实施例4的主电路电容器10c的外壳的内部17c的透视说明图。图8C是根据图8B所示的C-C线的剖面图。
如图8A所示,在主电路电容器10c的外壳17c内,收纳有层叠了多个部件的结构体。主电路电容器10c中的层叠构造基本上与实施例1主电路电容器10的层叠构造相同。即,在外壳17c中收纳有层叠了第1布线部件13c、绝缘部件19c、第2布线部件16c、电容元件部12c、第2布线部件15c、绝缘部件19d、第1布线部件14c的结构体。绝缘部件19c、19d与绝缘部件19a、19b同样,是具有非导电性的板或薄膜状的部件。
并且,在主电路电容器10c中,为了将第1连接部101c、102c的前端部分配置在设置于外壳17c上表面的输入端子台171、172,如下所述,形成第1连接部101c、102c及第1布线部件13c、14c。
在第1布线部件13c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1连接部101c、和三个第2连接片131c、131c、131c。第1连接部101c设置在第2连接片131c、131c之间,并且在第1布线部件13c收纳到外壳17c时,如图8C所示,从中途部以剖面观察时呈大致J字状折返而形成,以使前端部分位于外壳17c的上表面。
如图8C所示,第1连接部101c从第1布线部件13c的一端呈大致直角延伸之后,以剖面观察时呈大致J字状折返而形成,从而使前端部分位于外壳17c的上表面。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能够减少第1连接部101c中从外壳17c的开口突出的部分。其结果,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能够扩大主电路电容器10c与逆变器部20之间的空间,并且能够降低第1连接部101c与其他部件接触的可能性。
并且,同样地,在第1布线部件14c的一端设置有一个第1连接部102c、三个第2连接片141c、141c、141c。第1连接部102c设置在第2连接片141c、141c之间,并且在第1布线部件14c收纳到外壳17c时,如图8C所示,以剖面观察时呈大致J字状折返而形成,以使前端部分位于外壳17c的上表面。如上所述,由于第1连接部102c设置在第2连接片141c、141c之间,因此在电力变换装置1c中,能够使第1布线部件14c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小。
另外,第2连接片131c、131c、131c设置在与第2连接片151c、151c、151c重合的位置上,其中该第2连接片151c、151c、151c设置在第2布线部件15c的一端,并且如图8B所示,形成第2连接部103c、103c、103c。并且,第2连接片141c、141c、141c设置在与第2连接片161c、161c、161c重合的位置上,其中该第2连接片161c、161c、161c设置在第2布线部件16c的一端,并且如图8B所示,形成有第2连接部104c、104c、104c。
如上所述,在第4实施例的主电路电容器10c中,第1连接部101c、102c是从第2连接部103c、104c之间引出,并配置在与第2连接部103c、104c不同的平面上。因此,电力变换装置1c与将第1连接部101c、102c和第2连接部103c、104c一列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的、图3所示的电力变换装置1相比,由于能够缩小主电路电容器10c在基座51c上表面所占的空间,因此能够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此处,虽然第1连接部101c、102c是从作为外壳17c的开口侧的前面侧向外壳17c的上表面引出,但是也可以从外壳17c的侧面侧或背面侧向外壳17c的上表面引出。
即,即使在第1连接部101c、102c从外壳17c的任意部位引出的情况下,也通过沿着外壳17c的外形向外壳17c的上表面侧折弯,而能够缩小主电路电容器10c在基座51c上表面所占的空间。
另外,在实施例3、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虽然示出了隔着绝缘部件层叠所施加的电压极性不同的第1布线部件和第2布线部件的构造的主电路电容器的例子,但主电路电容器不限定于此。即,与实施例2的主电路电容器10a同样,也可以将层叠了所施加的电压极性相同的第1布线部件和第2布线部件的构造适用到实施例3、4。
另外,在实施例1~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虽然说明了在各电容元件121的上表面侧有负极、在下表面侧有正极的装置,当也可以在各电容元件121的上表面侧有正极、在下表面侧有负极。此时,第1连接部的极性与实施例1~4所示的例子相反。并且,虽然在各电容元件121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分别设置电极,但电极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各电容元件121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的任意一个上设置正极和负极,此时,通过将全部的第1布线部件及第2布线部件层叠在设置有电极的侧,从而能够将第1布线部件及第2布线部件配置在外壳内。
另外,在实施例1~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虽然在主电路电容器的外壳的前方侧整体上设置有开口,但是也可以仅在外壳的前方侧一部分上设置开口,以使仅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露出。另外,在实施例1~4中,虽然使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从外壳突出,但在例如不妨碍组装的情况下等,也可以使第1连接部及第2连接部不突出。
另外,在实施例1~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作为第1布线部件及第2布线部件的一例,虽然说明了由铜母线构成的例子,但是只要是薄板状的导电部件即可,不限定于铜母线。另外,绝缘部件19a~19d只要是在电力变换装置的性能范围内能够维持绝缘性的材料即可。
另外,在实施例1~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虽然使所有的第2连接部从相同方向突出,但是也可以使第2连接部中的一部分从不同方向突出。另外,在实施例1~4的电力变换装置中,作为开关电路的一例,虽然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的逆变器部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逆变器部,也可以配置将交流电压变换为直流电压的换流器部。
另外,本申请揭示的技术,对于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三相以外的多相交流电压的电力变换装置也能够适用。并且,本申请揭示的技术,对于向三相电机以外的任意负载输出交流电压的电力变换装置,也能够适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各第2连接片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情况,但第2连接片只要是从主电路电容器的外壳突出的形状,则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
例如,设置在第1布线部件的第2连接片也可以形成在与第1布线部件相同的平面上,且设置在第2布线部件的第2连接片也可以形成在与第1布线部件相同的平面上。该情况下,通过形成在相对的位置上的极性相同的第2连接片,夹持逆变器部的各DC输入端子部,连接主电路电容器与逆变器部。
在一端设置有该第2连接片的第1布线部件或第2布线部件,在制造时不需要进行冲压加工等,并能够通过起模容易形成。由此,能够实现制造工序数的消减。
对于进一步的效果或变形例,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导出。因此,本发明的更广泛的方式,并不限定在如上所示且描述的特定的详细内容及代表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通过其等同物来定义的总括性的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8)

1.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
开关电路,其具有半导体开关;以及
主电路电容器,其连接在直流电源与所述开关电路之间,
所述主电路电容器在外壳内具有:
电容元件;
第1布线部件,其连接所述直流电源与所述开关电路;以及
第2布线部件,其连接所述电容元件与所述开关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布线部件与所述第2布线部件被层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极性不同的所述第1布线部件与所述第2布线部件被隔着绝缘部件层叠。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极性相同的所述第1布线部件与所述第2布线部件被层叠。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设置在极性相同的所述第1布线部件及所述第2布线部件上的各连接片被层叠,而与所述开关电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的端子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输出由所述开关电路所变换的交流电压的输出端子台,
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的端子台与所述输出端子台邻接设置。
8.一种电力变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有:
开关单元,其将直流电压变换为交流电压;
平滑单元,其设置在直流电源与所述开关单元之间,对电压进行平滑;
第1连接单元,其连接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开关单元;
第2连接单元,其连接所述平滑单元和所述开关单元;以及
收纳单元,其收纳所述平滑单元、所述第1连接单元以及所述第2连接单元。
CN201110048793.0A 2010-03-17 2011-03-01 电力变换装置 Active CN102195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1149 2010-03-17
JP2010061149 2010-03-17
JP2011002402A JP5740986B2 (ja) 2010-03-17 2011-01-07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1-002402 2011-02-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501A true CN102195501A (zh) 2011-09-21
CN102195501B CN102195501B (zh) 2015-03-11

Family

ID=44260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8793.0A Active CN102195501B (zh) 2010-03-17 2011-03-01 电力变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02612B2 (zh)
EP (1) EP2367277A2 (zh)
JP (1) JP5740986B2 (zh)
KR (1) KR101546993B1 (zh)
CN (1) CN10219550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096A (zh) * 2013-11-20 2016-07-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744995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流检测器
CN109874386A (zh) * 2017-04-27 2019-06-1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和电力变换装置
CN111817579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凯莱汽车公司 集成的dc母线和dc链路电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0927B2 (ja) * 2010-01-29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FR2985597B1 (fr) * 2012-01-05 2014-10-24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Dispositif d'assemblage de capacites pour convertisseur electronique
DE102012201752A1 (de) * 2012-02-07 2013-08-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ndensa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Kondensators
DE102012201754A1 (de) * 2012-02-07 2013-08-0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ondensator, Energieversorg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Kondensators
JP6039356B2 (ja) * 2012-10-22 2016-12-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978151B2 (ja) * 2013-02-27 2016-08-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186143B2 (ja) * 2013-03-13 2017-08-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5932704B2 (ja) * 2013-04-04 2016-06-0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力変換装置
JP6098402B2 (ja) * 2013-07-03 2017-03-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
JP6070581B2 (ja) * 2014-01-15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端子台、及びこの端子台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4201631B4 (de) * 2014-01-30 2022-02-03 Robert Bosch Gmbh Anordnung zum Kontaktieren elektrischer Komponenten
WO2015118654A1 (ja) * 2014-02-07 2015-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291599B2 (ja) * 2015-06-26 2018-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5113873B3 (de) * 2015-08-21 2016-07-14 Semikron Elektronik Gmbh & Co. Kg Leistungselektronische Baugruppe mit Kondensatoreinrichtung
WO2017072870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6521850B2 (ja) * 2015-12-08 2019-05-2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6216237A1 (de) * 2016-08-29 2018-03-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ndensator-Baugruppe
JP6723141B2 (ja) * 2016-11-11 2020-07-15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電動圧縮機
JP6723142B2 (ja) * 2016-11-11 2020-07-15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電動圧縮機
WO2018173520A1 (ja) * 2017-03-21 2018-09-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JP6926638B2 (ja) * 2017-04-27 2021-08-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DE102018103166A1 (de) * 2017-11-21 2019-06-06 Tdk Electronics Ag Kondensator
DE202017107643U1 (de) * 2017-12-15 2018-01-11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Wechselrichter
FR3076175B1 (fr) * 2017-12-22 2020-01-10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Equipement electrique a paroi deportee
DE112019001769T5 (de) * 2018-04-03 2020-12-17 Denso Corporation Leistungswandler und Kondensatormodul
EP3918891A4 (en) * 2019-01-29 2022-10-19 Appleton Grp LLC HEAT-ABSORBING AND DRAINING JACKET FOR AN ELECTRICAL DEVICE CONNECTION
JP7052783B2 (ja) * 2019-08-27 2022-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回路用通電部
DE102019213153A1 (de) * 2019-08-30 2021-03-04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 Co. KG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mit Latentwärmespeicher
FR3109490B1 (fr) * 2020-04-21 2022-06-24 Valeo Siemens Eautomotive France Sas Ensemble électrique comprenant un module de puissance et un module capacitif, ainsi qu’un organe d’indexation
JP2022086808A (ja) * 2020-11-30 2022-06-09 日本電産エレシス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インバータ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US20240006125A1 (en) * 2022-06-30 2024-01-04 Tdk Electronics Ag Metallized Film DC-Link High Power Capacitors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s
DE102022207478A1 (de) * 2022-07-21 2024-02-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odularer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und Stromrichter mit einem derartigen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15A (zh) * 1995-03-10 1996-1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把电力在直流和交流之间进行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
US5694301A (en) * 1996-05-02 1997-12-02 Chrysler Corporation Power structure construction (DC bus cross straps)
US20060232942A1 (en) * 2005-03-31 2006-10-19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Electric circuit module as well as power converter and vehicle-mounted electric system that include the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2074B2 (ja) * 1995-11-07 2003-03-04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変換装置
JP3637741B2 (ja) * 1997-09-16 2005-04-13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JP4038899B2 (ja) * 1998-11-04 2008-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平滑用コンデンサ搭載型インバータ装置
JP2001352766A (ja) * 2000-06-05 2001-12-21 Toshiba Corp パワーユニット
DE10153748A1 (de) * 2001-10-31 2003-05-22 Siemens Ag Stromrichtereinheit in Modulbauweise
JP2003319665A (ja) * 2002-04-19 2003-11-07 Toyota Motor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US6822850B2 (en) * 2002-09-27 2004-11-2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Laminated bus bar for use with a power conversion configuration
JP2005012940A (ja) * 2003-06-19 2005-01-13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装置
US7477505B2 (en) * 2005-10-18 2009-01-13 General Hydrogen Corporation Capacitor bank for electrical generator
JP2007221892A (ja) 2006-02-15 2007-08-30 Honda Motor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
JP4920677B2 (ja) * 2006-03-30 2012-04-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4564937B2 (ja) * 2006-04-27 2010-10-2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気回路装置及び電気回路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力変換装置
JP2008295238A (ja) * 2007-05-25 2008-1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JP5099433B2 (ja) * 2008-02-21 2012-12-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制御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15A (zh) * 1995-03-10 1996-11-0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把电力在直流和交流之间进行变换的电力变换装置
US5694301A (en) * 1996-05-02 1997-12-02 Chrysler Corporation Power structure construction (DC bus cross straps)
US20060232942A1 (en) * 2005-03-31 2006-10-19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Electric circuit module as well as power converter and vehicle-mounted electric system that include the modul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4096A (zh) * 2013-11-20 2016-07-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5794096B (zh) * 2013-11-20 2018-08-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7449952A (zh) * 2016-05-31 2017-12-08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流检测器
CN107449952B (zh) * 2016-05-31 2021-05-1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流检测器
CN109874386A (zh) * 2017-04-27 2019-06-11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和电力变换装置
US10881023B2 (en) 2017-04-27 2020-12-29 Fuji Electric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9874386B (zh) * 2017-04-27 2021-09-10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和电力变换装置
CN111817579A (zh) * 2019-04-12 2020-10-23 凯莱汽车公司 集成的dc母线和dc链路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67277A2 (en) 2011-09-21
KR101546993B1 (ko) 2015-08-24
JP5740986B2 (ja) 2015-07-01
US20110228508A1 (en) 2011-09-22
CN102195501B (zh) 2015-03-11
US8902612B2 (en) 2014-12-02
JP2011217594A (ja) 2011-10-27
KR20110104879A (ko) 201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501A (zh) 电力变换装置
US9548672B2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
US9871465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ing positive, negative and intermediate potential conductor plates
CN105580503B (zh) 电力变换单元、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US9906154B2 (en) Power conversion unit and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103546015B (zh) 逆变器装置
JP201321989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2035356B (zh) 变流器***
JP2011217550A5 (zh)
CN107425737B (zh) 功率模块、变流器及风力发电机组
CN101587800B (zh) 用于高电阻电力接触器的接触装置
CN104335307A (zh) 开关元件单元
US10601335B1 (en) Low inductance power inverter
CN103680957A (zh) 电容器模块
CN207926481U (zh) 集成铜排及大功率电机控制器
JP7145305B2 (ja)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JPH09274904A (ja) バッテリアレイの配線方法
CN215266735U (zh) 接线端子及电力电子设备
JP5708298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471951B2 (ja) コンデンサブロック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CN210224499U (zh) 叠层母排及变流装置
JP2011142251A (ja) 回路部品実装構造ならびにその実装基板
JP2013150488A (ja)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US20160343505A1 (en)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ntacting electrical components
US20180310409A1 (en) Stacked output structure of capacitive power supply for welding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