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5072A -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5072A
CN102195072A CN2011100728119A CN201110072811A CN102195072A CN 102195072 A CN102195072 A CN 102195072A CN 2011100728119 A CN2011100728119 A CN 2011100728119A CN 201110072811 A CN201110072811 A CN 201110072811A CN 102195072 A CN102195072 A CN 102195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collection
collector body
welding
head
sea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28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龙
越智诚
杉井裕政
筱原祐二
西田晶
松井雄
赤穗笃俊
北冈和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95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50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10/2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286Cells or batterie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67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66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 H01M50/171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f assembling casings with lids using adhesives or sealing ag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17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25Re-sealable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eformable valve members, e.g. elastic or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H01M50/333Spring-loaded vent valv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8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 Y10T29/4911Electric battery cell making including sea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集电性优良的集电引线而减少内部电阻且输出特性优良的圆筒型二次电池。本发明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在焊接于电极组上部的集电体上焊接集电引线(10),集电引线(10)与对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的封口体进行焊接。并且,集电引线(10)具备形成为与集电体的外径大致同径且与集电体焊接的平面部(11)、从平面部(11)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与封口体焊接的头顶部(12)。在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12a)而在其周围形成有朝向封口体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12c),该焊接用突起(12c)成为与封口体的焊接点,并且头顶部(12)通过来自封口体的按压力引起的变形而与在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Description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等二次电池,尤其是涉及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该涡旋状电极组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
背景技术
通常,在将隔板夹设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并将它们卷绕成涡旋状后,在正极板及负极板的端部连接集电体而形成电极体,将该电极体收纳在金属制外装罐中而将从正极集电体延伸的引导部焊接在封口体上,之后,通过将封口体隔着密封片安装在外装罐的开口部而进行密闭,从而构成镍-氢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等圆筒型二次电池。此种圆筒型二次电池使用于HEV(Hybrid Electric Vehicles)或PEV(Pure Electric Vehicles)等机动车的用途中时,要求高输出,因此需要极力减少电池的内部电阻。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1993号公报)中提出了用于减少电池的内部电阻的方法。在该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内部电阻的减少化方法中,通过圆锥台形状的集电引线将正极集电体与封口体之间焊接连接。通过使用此种圆锥台形状的集电引线,能够缩短正极集电体与封口体之间的集电路径,因此能够减少内部电阻。
然而,如图13所示,上述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集电引线60具有板状的头顶部61、从该头顶部61的外周以向斜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的侧壁部62,且在该侧壁部62的下端的外周具有凸缘部63,狭缝64沿周向隔开间隔地从下端沿纵向形成于侧壁部62及凸缘部63。
由此,在未图示的封口体和正极集电体的加压时,通过形成于侧壁部62及凸缘部63的狭缝64和狭缝64夹着的侧壁部62以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弯曲的结构,而能够吸收高度并保持适度的接点压力(接触点的压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1993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集电引线60中,为了形成集电引线60与未图示的正极集电体(上部集电体)的焊接点,在凸缘部63的由狭缝64和狭缝64夹着的部分上设置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3a。而且,为了形成头顶部61与封口体的焊接点而在头顶部61的中心开口61a的周围设置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并且,通过所述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及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3a进行凸焊。
因此,集电引线60的头顶部61与封口体的连接仅成为基于设置在头顶部61上的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的焊接点。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述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形成在由头顶部61的有限的平面上,因此用于配置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的个数存在极限。因此,成为基于所述受限的个数的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进行的点连接,所以电池的内部电阻升高而发生输出损失,从而产生无法提供高输出的圆筒型二次电池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加集电引线的板厚,能够减少集电引线的电阻,但若增加集电引线的板厚,则集电引线的机械强度会过大。因此,在封口体的与集电引线的焊接时及封口时会产生难以压溃集电引线的问题。由此,电池整体高度产生不均,因而产生无法再维持原来的集电引线的功能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集电性优良的集电引线而减少内部电阻且输出特性优良的圆筒型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
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圆筒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具备:形成为与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与该上部集电体焊接的平面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与封口体焊接的头顶部,在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在该中心开口的周围形成有从该头顶部朝向封口体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该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成为与封口体的焊接点,并且头顶部通过来自所述封口体的按压力引起的变形而与在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如此,若头顶部通过来自封口体的按压力引起的变形而与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则除了由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构成的与封口体的焊接点之外,还增加了基于面接触的与封口体的接触,因此从集电引线向封口体的集电效率提高,从而能够提供内部电阻减少而输出特性优良的圆筒型二次电池。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上形成从该凸部朝头顶部的中心开口的周围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而使所述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成为与头顶部的焊接点。
另外,若在头顶部的包含中心部的区域上形成有上侧平面部,在该上侧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上侧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设定为152°以上且165°以下(152°≤R1≤165°),则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容易使集电引线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按压力引起的电池罐的罐底的变形或封口体的变形。因此,上侧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优选为152°以上且165°以下(152°≤R1≤165°)。
另外,若在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设定为90°以上且115°以下(90°≤R2≤115°),则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容易使集电引线变形,因此能够抑制按压力引起的电池罐的罐底的变形或封口体的变形。因此,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优选为90°以上且115°以下(90°≤R2≤115°)。
在此,若形成在封口体的下表面上的凸部的直径为D1且头顶部向平面部的连接根部的直径为D2时,具有D2>D1的关系,则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使形成在封口体下表面的凸部以咬入拱状的头顶部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能够使头顶部与形成在封口体下表面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这种情况下,若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狭缝,且该多个狭缝从在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的中心开口离开而朝向平面部呈放射状地形成,则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容易使拱状的头顶部变形,因此能够增加此种集电引线的板厚。由此,能够形成进一步低电阻的集电引线。
另外,若在上部集电体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且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中心开口开口并从中心开口朝向周围部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内部侧狭缝、在该上部集电体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外部侧狭缝,并且在两所述狭缝的端部形成的翻边与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焊接,则与一方的电极的芯体的焊接点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中心部至外周部均等地形成。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减少内部电阻且输出特性优良的圆筒形二次电池。
这种情况下,若外部侧狭缝的形成个数与内部侧狭缝的形成个数的比率为2∶1,则能够弥补伴随在涡旋状电极组的外周部的与在一方的电极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间的距离扩大所引起的集电性的下降,因此能得到集电性提高且内部电阻减少的圆筒形二次电池。并且,若在上部集电体的外周部形成有半圆状的翻边孔,并且该半圆状的翻边孔的翻边与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焊接,则在涡旋状电极组的外周部的焊接点增大而集电性进一步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若在上部集电体上形成的外部侧狭缝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倒角部,则能够防止制造时的上部集电体卡住等,从而提高处理性而提高制造效率。而且,若在与上部集电体焊接的平面部的外周部上的、与形成在该上部集电体的外周部上的多个半圆状的翻边孔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与该半圆状的翻边孔相同形状的半圆状的开孔,则容易进行将该集电引线配置于集电体时的定位,并能得到极高的定位精度,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高品质且高可靠性的圆筒型二次电池。
这种情况下,为了制造此种圆筒型二次电池,具备如下工序即可,这些工序为: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上部集电体的集电体焊接工序;将集电引线焊接到上部集电体的集电引线焊接工序,该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包括平面部和头顶部,该平面部形成为与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该头顶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且在其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且在该中心开口的周围形成有从该头顶部朝向封口体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将在上部集电体上焊接有集电引线的电极组收容到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内之后,向该罐内注入电解液的电解液注入工序;在注入有电解液的外装罐的开口部配置在下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封口体,使该封口体与集电引线的头顶部抵接而对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与形成在封口体的下表面的凸部的接触部进行焊接,并且,以使形成在封口体的下表面的凸部的角部与头顶部进行面接触的方式按压封口体的封口体焊接工序。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从在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上形成从该凸部朝向头顶部的中心开口的周围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而对所述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与头顶部的接触部进行焊接。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从集电引线向封口体的集电效率提高,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内部电阻减少且输出特性优良的圆筒型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集电引线的图,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集电引线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A方向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的上部集电体的主视图,图2(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2(a)所示的上部集电体的上方焊接有图1(a)所示的集电引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封口体与集电引线的尺寸关系的图,图3(a)是示意性地表示封口体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图3(b)是示意性地表示集电引线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图3(c)是放大表示图3(b)的A部的剖视图,图3(d)是放大表示图3(b)的B部的剖视图,图3(e)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的封口体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电极组的上方焊接有图2(a)所示的上部集电体且在该上部集电体的上方焊接有图1(a)所示的集电引线而收容在外装罐内,在外装罐的开口部安装有图3(a)所示的封口体,且通过封口体按压集电引线而进行密闭的状态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图5(a)是其主视图,图5(b)是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图5(a)的A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集电引线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集电引线的图。
图12是表示在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电极端部露出的芯体与上部集电体的焊接点(累计焊接点数)的关系的图形。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例的集电引线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实施例的集电引线
11环状的平面部
11a圆形状的开孔
11b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11c半圆形状的开孔
12拱状的头顶部
12a中心开口
12b狭缝
12c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12d平面部与头顶部的连接根部
12e上侧平面部
20实施例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中心开口
22圆形状的翻边孔
23狭缝
24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20a变形例1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a中心开口
22a内部侧狭缝
23a外部侧狭缝
24a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20b变形例2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b中心开口
22b内部侧狭缝
23b外部侧狭缝
24b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20c变形例3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c中心开口
23c外部侧狭缝
24c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20d变形例4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d中心开口
23d外部侧狭缝
24d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20e变形例5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
21e中心开口
23e外部侧狭缝
23f连通狭缝
24e半圆形状的翻边孔
30a电极组
31镍正极板
31a芯体露出部
32氢吸附合金负极板
33隔板
35外装罐
35a环状凹部
35b开口端缘
36封口体
36a封口板
36a-1凸部
36b正极盖
36c阀板
36d弹簧
37绝缘密封件
38变形例的封口体
38a封口板
38a-1凸部
38a-2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38b正极盖
38c阀板
38d弹簧
40变形例1的集电引线
41环状的平面部
41a圆形状的开孔
41b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41c半圆形状的开孔
42拱状的头顶部
42a中心开口
42b狭缝
42c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42d平面部与头顶部的连接根部
50变形例2的的集电引线
51环状的平面部
51a圆形状的开孔
51b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51c半圆形状的开孔
52拱状的头顶部
52a中心开口
52b狭缝
52c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
52d平面部与头顶部的连接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圆筒型二次电池的一实施方式。这种情况下,对使用镍-氢蓄电池作为圆筒型二次电池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在不变更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实施。
1.集电引线(正极集电引线)
(1)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集电引线(该情况为正极用集电引线)10通过以使实施了镀镍的钢板(这种情况为厚度0.3mm的钢板)成为规定的拱状的形状的方式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并且,如图1(a)所示,具备:焊接于后述的上部集电体(该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的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11;从该平面部11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焊接在后述的封口体36(参照图3、4)上的头顶部12。
在此,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1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且与在后述的上部集电体20上形成的圆形的翻边孔22一致的位置上形成与翻边孔22相同形状的开孔(圆形状的开孔)11a。而且,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1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且未配置开孔11a的位置上,大致等间隔地焊接于上部集电体20的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1b朝向上部集电体20(在图1(a)、图2(b)中从纸面的表面朝向背面)突出形成。而且,在平面部11的外周部的与在上部集电体20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与翻边孔24相同形状的开孔(半圆形状的开孔)11c。
这种情况下,若在与上部集电体20上形成的翻边孔22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开孔11a,则该开孔11a与翻边孔22连通而起到电解液的注液口的作用。由此,在将集电引线10焊接于上部集电体20之后将电解液注入到外装罐内时,电解液容易通过所述开孔11a和翻边孔22向电极组内浸透。
另外,若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1b在平面部1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大致等间隔地突出形成,则从上部集电体20均等地向集电引线10集电。而且,若在与上部集电体20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一致的位置上形成相同形状的开孔11c,则容易进行将该集电引线10向上部集电体20配置时的定位,并且能得到极高的定位精度。而且,通过设置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外周部上的焊接点增大而集电性提高。
另一方面,多个狭缝12b在头顶部12上以从中心开口12a离开规定的距离量的位置为起点,以从与平面部11的连接部离开规定的距离量的位置为终点,并朝向平面部11呈放射状地等间隔形成。而且,在头顶部12的成为顶点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12a,且焊接于封口体36的封口板36a上的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在该中心开口12a的周围大致等间隔地朝向封口体36(在图1(a)、图2(b)中从纸面的背面朝向表面)突出形成。
在此,如后所述,在封口板36a的中心部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凸部36a-1,如图3(a)、(b)所示,在该凸部36a-1的直径为D1且头顶部12的与平面部11的连接根部12d的直径为D2时,以具有D2>D1的关系的方式形成连接根部12d。由此,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来自封口体36的按压力,形成在封口体36下表面的凸部36a-1以咬入拱状的头顶部12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使头顶部12与形成在封口体36下表面的凸部36a-1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这种情况下,由于多个狭缝12b从头顶部12的中心开口12a离开而朝向平面部11呈放射状地等间隔形成,因此由于电池的封口时的来自封口体36的按压力容易使拱状的头顶部12发生变形。因此,能够增加集电引线10的板厚,从而能够形成低电阻的集电引线10。而且,在头顶部12的中心开口12a的周围形成有朝向封口体36突出的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所述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成为与封口体36的焊接点,因此从集电引线10向封口体36均等地集电。
另外,在头顶部12的包含中心部的区域上形成有上侧平面部12e,在该上侧平面部12e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上,上侧平面部12e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参照图3(c))设定为152°以上且165°以下(152°≤R1≤165°)。这是因为,已知当上侧平面部12e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设定为152°以上且165°以下(152°≤R1≤165°)时,通过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容易使集电引线10变形。在此,若集电引线10容易变形,则能够抑制按压力引起的外装罐35(参照图4)的罐底的变形或封口体36(参照图4)的变形。
进而,在平面部11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将平面部11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设定为90°以上且115°以下(90°≤R2≤115°)。这是因为,已知当将平面部11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参照图3(d))设定为90°以上且115°以下(90°≤R2≤115°)时,通过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也容易使集电引线10变形。
根据以上情况,当将上侧平面部与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设定为152°以上且165°以下(152°≤R1≤165°)并将平面部11与头顶部12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设定为90°以上且115°以下(90°≤R2≤115°)时,集电引线10更容易变形,能够进一步抑制按压力引起的外装罐35(参照图4)的罐底的变形或封口体36(参照图4)的变形。
(2)比较例(现有例)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比较例(现有例)的集电引线60通过对实施了镀镍的钢板(该情况为厚度0.3mm的钢板)进行了冲压加工而成。并且,具备板状的头顶部61和以从该头顶部61的外周以向斜下方扩展的方式延伸的侧壁部62。并且,在侧壁部62的下端的外周具备凸缘部63,在所述侧壁部62及凸缘部63上,狭缝64沿周向隔开间隔地从下端沿纵向形成。
这种情况下,在头顶部61的中心部设置有中心开口61a,并且在该中心开口61a的周围形成有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所述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为了成为向底面焊接时的焊接点而朝封口体(在图13中从纸面的背面朝向表面)突出。而且,为了形成与正极集电体(上部集电体)的焊接点,在凸缘部63的由狭缝64和狭缝64夹持的部分上,朝向正极集电体(上部集电体)(在图13中从纸面的表面朝向背面)设置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3a。并且,通过所述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及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3a进行凸出焊接。
2.圆筒型二次电池
(1)涡旋状电极组
首先,在由冲孔金属(punching metal)形成的极板芯体的表面形成镍烧结多孔体后,通过化学浸渍法,使以氢氧化镍为主体的活性物质浸渍在该镍烧结多孔体的多孔内。接下来,在使其干燥后,轧制成规定的厚度,并切断成规定的尺寸而制作镍正极板31。在此,在镍正极板31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图4中的上部)形成有极板芯体露出的芯体露出部31a。
而且,在由冲孔金属形成的极板芯体的表面涂敷以氢吸附合金为主体的糊状负极活性物质,在其干燥后,轧制成规定的厚度,并切断成规定的尺寸而制作氢吸附合金负极板32。在此,在氢吸附合金负极板32的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未图示)形成有极板芯体露出的芯体露出部(未图示)。接下来,如图4所示,在所述镍正极板31与氢吸附合金负极板32之间夹设隔板33并卷绕成涡旋状而制作涡旋状电极组30a。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涡旋状电极组30a的高度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图4中的上部)突出有芯体露出部31a,且在另一方的端部(未图示)突出有芯体露出部(未图示)。
(2)正极集电体及负极集电体
如图2(a)所示,正极集电体(该情况为上部集电体)20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直径为30mm),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并且从该中心开口21的周围朝向端部形成有多个翻边孔(例如直径为2mm,翻边高度为0.4mm,翻边厚度为0.1mm)22。而且,为了减少无效的焊接电流并增大有效的焊接电流,在正极集电体20的外周部形成有朝向端缘开口的一对狭缝23和两对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负极集电体(该情况为下部集电体)未图示,但与上述的正极集电体20为大致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3)镍-氢蓄电池
接下来,基于图4说明使用上述的结构的涡旋状电极组30a、正极集电体20、负极集电体、上述的集电引线10(60)来制作成为圆筒型二次电池的镍-氢蓄电池的例子。
首先,在向涡旋状电极组30a的下端面露出的氢吸附合金负极板32的芯体露出部(未图示)上焊接负极集电体。而且,在向涡旋状电极组30a的上端面露出的镍正极板31的芯体露出部31a上焊接正极集电体20而形成电极体。
然后,在涡旋状电极组30a的上端部焊接的正极集电体20的上方配置集电引线10(60)之后,将焊接电极压抵到第一凸出突起11b(63a)的上表面部,而将集电引线10(60)点焊在正极集电体20上。由此,形成在集电引线10(60)的环状的平面部11或凸缘部63上的第一凸出突起11b、63a成为焊接点,集电引线10(60)焊接在正极集电体20上。
然后,将在正极集电体20上焊接有集电引线10(60)的涡旋状电极组30a收纳到在铁上实施了镀镍而形成的有底筒状的外装罐(底面的外表面成为负极外部端子)35内。然后,将焊接电极***到在涡旋状电极组30a的中心部形成的空间部中,将焊接在氢吸附合金负极板32上的负极集电体点焊在外装罐35的内底面。由此,将负极集电体焊接在外装罐35的内底面。
接下来,将绝缘环(未图示)***到外装罐35的上部内周侧,在外装罐35的上部外周侧实施开槽加工而在绝缘环的上端部形成环状凹部35a。然后,在外装罐35内注入7N的由氢氧化钾(KOH)水溶液构成的碱性电解液。然后,在该集电引线10(40)的上方配置封口体36。在此,如图3所示,封口体36包括封口板36a和正极盖(正极外部端子)36b,在该正极盖36b内具备由阀板36c和弹簧36d构成的阀体,因此封口板36a的中心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凸部36a-1。而且,在封口体36的中央形成有抽气孔,并且在其周缘预先嵌合有绝缘密封件37。
接下来,在封口体36的上部和外装罐35的下部配置一对焊接电极,然后,实施了使所述一对焊接电极间负载2×106N/m2的压力并施加24V的电压,并且使3kA的焊接电流流过15msec的时间量的通电处理。由此,在集电引线10(60)的头顶部12(61)上形成的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61b)成为焊接点,而将封口体36焊接在集电引线10(60)上。然后,将外装罐35的开口端缘35b向内方凿密而进行封口,从而得到图4所示的6.0Ah的镍-氢蓄电池A(使用了集电引线10)及6.0Ah的镍-氢蓄电池B(使用了集电引线60)。
这种情况下,在电池A中,如图4所示,由于封口时的按压力,在封口体36的封口板36a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36a-1以咬入拱状的头顶部12的方式发生变形。由此,能够使头顶部12与形成在封口体36的下表面上的凸部36a-1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5)评价试验
对于如上所述制作的各电池A、B,反复进行10次的充放电循环,而进行了电池的活性化,该充放电循环为:在25℃的温度气氛中,以1It的充电电流充电至SOC的120%,在休止1小时后,在25℃的温度气氛中,以1It的放电电流放电至电池电压成为0.9V。然后,对各电池A、B进行了如下的放电性评价试验:在各电池A、B中各使用20单体,在25℃的温度气氛中,以1It的充电电流充电至电池容量的50%后,在开路状态下放置一小时后,到最大200A为止地以在各步骤之间加入30分钟的休止的方式反复进行10秒钟的充放电,求出根据各10秒放电时电压和各放电电流值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的直线到达0.9V时的电流值(放电输出)。在得到的第10秒的放电输出中,以电池B的第10秒的放电输出为100,并将电池A的第10秒的放电输出作为与其的比率(第10秒的放电输出比)求出时,得到下述的表1所示的结果。
[表1]
  电池种类   第10秒放电输出比
  电池A   103
  电池B   100
从上述表1的结果可知,相对于电池B的第10秒放电输出比为100,电池A的第10秒放电输出比为103,电池A比电池B的第10秒放电输出比提高了3%。
这是因为,在现有例(比较例)的电池B中,集电引线60的头顶部61与封口体36的连接是基于在头顶部61上设置的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61b的点焊,因此电池的内部电阻升高而产生输出损失,输出特性下降。
相对于此,在电池A中,由于封口时的按压力,在封口体36的封口板36a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36a-1以咬入到拱状的头顶部12中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使头顶部12与在封口体36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36a-1的角部进行面接触。由此,除了与封口体36的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构成的焊接点之外,基于面接触的与封口体36的接触也增加,因此从集电引线10向封口体36的集电效率提高。其结果是,内部电阻降低而输出特性优良。
这种情况下,多个狭缝12b等间隔地从形成在头顶部12的中心部上的中心开口12a离开而朝向平面部11形成为放射状,因此通过电池的封口时的按压力容易使拱状的头顶部12变形。而且,在与上部集电体20焊接的平面部11上的与在上部集电体20上形成的翻边孔22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开孔11a,因此注入的电解液容易浸透到电极组30a内,从而能够提高此种电池的生产性。
此外,在集电引线10的平面部12的外周部上的、与形成在上部集电体20的外周部上的多个半圆状的翻边孔24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半圆孔11c,因此能够以极高精度且容易地进行将该集电引线10配置在上部集电体20上时的定位。而且,通过设置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能增大外周部上的焊接点而提高集电性。
3.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具备多个圆形的翻边孔22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20的例子,但对于适合于上述的集电引线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因此,以下讨论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的优选的变形例。
(1)第一变形例
在此,如图5(a)所示,第一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这种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a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为直径30mm)。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a,并且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中心开口21a开口并从中心开口21a朝向周围部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四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内部侧狭缝22a、和在该上部集电体20a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21a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八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外部侧狭缝23a。这种情况下,外部侧狭缝23a的个数与内部侧狭缝22a的个数的比率成为2∶1。
此外,在该上部集电体20a的外周部形成有适当个数(这种情况下为八个)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a。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上部集电体20a的外周部设置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a,从而增大在外周部的焊接点并提高集电性。这种情况下,如图5(b)的侧视图所示,在外部侧狭缝23a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倒角部X。如此,通过在外部侧狭缝23a的侧壁的前端部设置倒角部X,能够防止上部集电体20a卡住等,从而提高处理性并提高制造效率。
(2)第二变形例
在此,如图6所示,第二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这种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b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为直径30mm)。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b,并且分别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中心开口21b开口并从中心开口21b朝向周围部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四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内部侧狭缝22b、和在该上部集电体20b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21b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四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外部侧狭缝23b。此外,在该上部集电体20b的外周部形成有适当个数(这种情况下为八个)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b。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外部侧狭缝23b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图5(b)所示那样的倒角部X。
(3)第三变形例
在此,如图7所示,第三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这种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c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为直径30mm)。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c,并且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上部集电体20c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21c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四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外部侧狭缝23c。此外,在该上部集电体20c的外周部形成有适当个数(这种情况下为八个)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c。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外部侧狭缝23c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图5(b)所示那样的倒角部X。
(4)第四变形例
在此,如图8所示,第四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这种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d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为直径30mm)。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d,并且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上部集电体20d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21d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八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外部侧狭缝23d。此外,在该上部集电体20d的外周部形成有适当个数(这种情况下为八个)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d。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外部侧狭缝23d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图5(b)所示那样的倒角部X。
(5)第五变形例
在此,如图9所示,第五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这种情况为正极集电体)20e形成为大致圆形(最大为直径30mm)。并且,在中心部形成有焊接电极***用的中心开口21e,并且通过翻边加工分别形成有在该上部集电体20e的外部开口而朝向中心开口21e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这种情况下为三个,但只要为适当个数即可)外部侧狭缝23e、和与中心开口21e连通且在外部开口的连通狭缝23f。此外,在该上部集电体20e的外周部形成有适当个数(这种情况下为八个)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e。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外部侧狭缝23e的侧壁的前端部及连通狭缝23f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图5(b)所示那样的倒角部X。
4.集电引线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下述集电引线(正极集电引线)10的例子,即,该集电引线10在平面部1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形成有开孔11a且在未配置开孔11a的位置上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六个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1b,但对适合于上述的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正极集电体)的集电引线可以考虑各种变形例,以下,讨论集电引线(正极集电引线)的变形例。
(1)第一变形例
本第一变形例的集电引线(这种情况下为正极用集电引线)40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为大致同样的结构,如图10所示,具备:焊接到上述的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上的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41;从该平面部41弯曲,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而焊接到上述的封口体36上的头顶部42。这种情况下,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4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12个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41b等间隔地朝向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突出形成。此外,在与形成在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的外周部上的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24a、24b、24c、24d、24e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开孔41c。
另一方面,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同样地,在头顶部42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狭缝42b。而且,在头顶部42的成为顶点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42a,并且在该中心开口42a的周围,焊接到封口体36的封口板36a上的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42c等间隔地朝向封口体36突出形成。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同样地,如图4所示,当封口板36a的凸部36a-1的直径为D1且头顶部42的与平面部41的连接根部42d的直径为D2时,以具有D2>D1的关系的方式形成连接根部42d,从而能够使头顶部42与在封口体36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36a-1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2)第二变形例
如图11所示,本第二变形例的集电引线(这种情况下为正极用集电引线)50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为大致同样的结构,具备:焊接到上述的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上的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51;从该平面部51弯曲,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而焊接到上述的封口体36上的头顶部52。这种情况下,在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平面部51的大致中心线的圆周上,8个第一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51b等间隔地朝向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突出形成。此外,在与在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的外周部上形成的半圆形状的翻边孔24、24a、24b、24c、24d、24e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相同形状的开孔51c。
另一方面,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同样地,在头顶部52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狭缝52b。而且,在头顶部52的成为顶点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52a,并且在该中心开口52a的周围,焊接在封口体36的封口板36a上的多个第二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52c等间隔地朝向封口体36突出形成。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的实施例的集电引线10同样地,如图4所示,当封口板36a的凸部36a-1的直径为D1且头顶部52的与平面部51的连接根部52d的直径为D2时,以具有D2>D1的关系的方式形成连接根部52d,从而能够使头顶部52与在封口体36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36a-1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基于上部集电体与集电引线的组合的评价试验>
接下来,使用成为上述结构的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涡旋状电极组30a、负极集电体、集电引线10、40、50,与上述同样地制作了成为圆筒形二次电池的镍-氢蓄电池A1、A2、A3、A4、A5、A6、A7、A8。另外,将制作的镍-氢蓄电池A1~A8解体,而求出上部集电体20、20a、20b、20c、20d、20e与向正极的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的累计个数时,得到了图12所示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中,横轴表示涡旋状电极组30a的卷绕的圈数,纵轴表示焊接点数的累计个数。此外,涡旋状电极组30a的中心部为第一圈。
在此,在上部集电体20a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1,在上部集电体20a上焊接有集电引线10的电池为电池A2,在上部集电体20b上焊接有集电引线50的电池为电池A3,在上部集电体20b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4,在上部集电体20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5,在上部集电体20c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6,在上部集电体20d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7,在上部集电体20e上焊接有集电引线40的电池为电池A8。
另一方面,将得到的电池A1~A8及上述的实施例的电池A在25℃的温度气氛中以3.0A的充电电流充电至SOC120%,在25℃的温度环境下休止1小时,并在60℃的温度气氛下放置24小时。然后,在40℃的温度气氛下,反复进行三次以6.0A的放电电流放电至电池电压成为0.9V的循环而使其活性化。接下来,在25℃的温度气氛中,以6.0A充电至电池容量的50%(SOC50%),休止1小时后,以40A放电→休止→20A充电→休止→80A放电→休止→40A充电→休止→120A放电→休止→60A充电→休止→160A放电→休止→80A充电→休止→200A放电→休止→100A充电的顺序,反复进行10秒钟的放电、20秒钟的充电以及30分钟的休止。然后,相对于放电电流(A)标绘进行了各10秒钟的放电后的时刻的电池电压(V),通过最小二乘法求出的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为电池电阻,求出各电池的电池电阻相对于电池A的电池电阻的比率作为电池电阻比,得到了下述的表2所示的结果。
[表2]
Figure BSA00000458982500201
从上述图12及表2的结果可知,电池A1~电池A5与电池A相比电池电阻比减小,相对于此,电池A6~电池A8与电池A相比电池电阻比为同等或比其大。这是因为,使用于电池A1、电池A2的上部集电体20a及使用于电池A3、电池A4的上部集电体20b与上部集电体20、20c、20d、20e相比,与向正极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多,尤其是由于形成有从中心开口21a朝向周围部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内部侧狭缝22a、22b,因此能够在中心部形成较多的与正极芯体的焊接点。
另外,使用于电池A3、电池A4的上部集电体20b和使用于电池A、电池A5的上部集电体20在焊接点的累计值(总计)方面没有较大的差异,但在上部集电体20能看出外周部上的焊接点有增加的倾向。这可以说,与上部集电体20b相比,上部集电体20的极板长度方向的焊接点配置不均匀。而且可知,在上部集电体20c、20d、20e中,在中心部几乎不存在与向正极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而偏置存在于外周部。因此,在使用了上部集电体20c、20d、20e的电池A6~电池A8中,无法从正极整体均匀地集电,而电池电阻比增大。
此外可知,使用于电池A1、A2的上部集电体20a与使用于电池A3、A4的上部集电体20b相比,在涡旋的第九圈附近,与向正极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较多地增加。这是因为从外周部朝向中心部的外部侧狭缝23a的个数与从中心部朝向外周部的内部侧狭缝22a的个数之比成为2∶1。如此,通过使外部侧狭缝23a多于内部侧狭缝22a,而能够弥补伴随在外周部的与向正极端部露出的芯体的焊接点间的距离扩大所引起的集电性的下降。
此外可知,电池A1与电池A2相比电池电阻小,该电池A1使用了上部集电体20a和集电引线40,该上部集电体20a是外部侧狭缝23a和内部侧狭缝22a的总个数为12个的上部集电体,该集电引线40形成有与所述狭缝23a、22a的个数相同的第一焊接用突起41b,该电池A2使用了上部集电体20a和集电引线10,该集电引线10形成有比该集电体的狭缝23a、22a的个数少的个数(6个)第一焊接用突起11b。这是因为,虽然由于设置狭缝23a、22a而使电流路径被阻碍,但通过在全部的狭缝之间形成第一焊接用突起41b,而使焊接点增加,从而使电流路径的阻碍的影响最小化。
若考虑以上的结果,则优选使用设有从外周部朝向中心部的外部侧狭缝并设有从中心部朝向外周部的内部侧狭缝的上部集电体,特别优选使用外部侧狭缝多于内部侧狭缝的上部集电体。而且,在集电引线中,特别优选与形成有外部侧狭缝和内部侧狭缝的上部集电体组合使用,并使用在所述全部的狭缝之间形成有第一焊接用突起的集电引线。这种情况下,在集电引线的头顶部,多个狭缝从中心部离开朝向平面部形成为放射状,因此通过将内部侧狭缝形成为与在集电引线的头顶部上形成的狭缝为同一放射线状,从而容易进行集电引线与上部集电体的定位。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的上部集电体上形成从外周部朝向中央部的凸部(从上部集电体朝向集电引线、或从上部集电体朝向集电引线的相反侧),在上述实施例及变形例的集电引线的平面部上形成从外周部朝向中央部的凸部(从集电引线朝向上部集电体的相反侧、或从集电引线朝向上部集电体),并将形成在上部集电体上的凸部和形成在集电引线上的凸部形成为同一放射线状时,更容易进行集电引线与上部集电体的定位,因此优选。
工业实用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对头顶部12与在封口板36a的下表面上形成的凸部36a-1的接触部进行焊接时,使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12c在头顶部12的中心开口12a的周围朝向封口体36突出形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在对头顶部12与在封口板36a的下表面上形成的凸部36a-1的接触部进行焊接时,也可以取代在头顶部12上设置多个焊接用突起12c的情况,而如图3(c)的变形例的封口体38所示,在封口板38a的下表面上形成的凸部38a-1上的与中心开口12a的周围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多个焊接用突起(凸出突起)38a-2朝向头顶部12突出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镍-氢蓄电池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镍-氢蓄电池,当然也能够适用于镍-镉蓄电池等碱性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等。

Claims (13)

1.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有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该涡旋状电极组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具备:形成为与所述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与该上部集电体焊接的平面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与所述封口体焊接的头顶部,
在所述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在该中心开口的周围形成有从该头顶部朝向所述封口体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该多个焊接用突起成为与所述封口体的焊接点,并且所述头顶部通过来自所述封口体的按压力引起的变形而与在所述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2.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有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该涡旋状电极组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具备:形成为与所述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与该上部集电体焊接的平面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且与所述封口体焊接的头顶部,
在所述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并且所述封口体在下表面形成有凸部且形成有从该凸部朝向所述头顶部的中心开口的周围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该多个焊接用突起成为与所述头顶部的焊接点,并且所述头顶部通过来自所述封口体的按压力引起的变形而与在所述封口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凸部的角部进行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顶部的包括中心部的区域形成有上侧平面部,在该上侧平面部与所述头顶部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该上侧平面部与所述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内部侧角R1为152°以上且165°以下,即,152°≤R1≤16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头顶部的倾斜区域的交界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头顶部的倾斜区域所成的外部侧角R2为90°以上且115°以下,即,90°≤R2≤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封口体的下表面的凸部的直径为D1且所述头顶部向所述平面部连接的连接根部的直径为D2时,具有D2>D1的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集电体的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且通过翻边加工形成有在该中心开口开口并从中心开口朝向周围部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内部侧狭缝、在该上部集电体的外部开口而朝向所述中心开口配置成放射状的多个外部侧狭缝,并且在两所述狭缝的端部形成的翻边与从所述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侧狭缝的形成个数与所述内部侧狭缝的形成个数的比率为2∶1。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集电体的外周部形成有半圆状的翻边孔,并且该半圆状的翻边与从所述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上部集电体上的外部侧狭缝的侧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倒角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狭缝,该多个狭缝从在所述集电引线的所述头顶部的中心部形成的中心开口离开而朝向所述平面部呈放射状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筒型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上部集电体焊接的所述集电引线的平面部的外周部上的、与形成在该上部集电体的外周部上的多个半圆状的翻边孔一致的位置上形成有与该翻边孔相同形状的半圆状的开孔。
12.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有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该涡旋状电极组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从所述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上部集电体的集电体焊接工序;
将集电引线焊接到所述上部集电体的集电引线焊接工序,该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包括平面部和头顶部,该平面部形成为与所述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该头顶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并且在其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且在该中心开口的周围形成有从该头顶部朝向所述封口体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
将在所述上部集电体上焊接有所述集电引线的电极组收容到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内之后,向该罐内注入电解液的电解液注入工序;
在注入有所述电解液的外装罐的开口部配置在下表面形成有凸起的封口体,使该凸部与所述头顶部抵接而对所述多个焊接用突起与所述凸部的接触部进行焊接,并且,以使所述凸部的角部与所述头顶部进行面接触的方式按压所述封口体的封口体焊接工序。
13.一种圆筒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在从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有上部集电体,且该上部集电体经由集电引线与封口体连接,该涡旋状电极组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在之间设置有隔板的状态卷绕成涡旋状而形成,该封口体对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的开口部进行密封,所述圆筒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在从所述涡旋状电极组的上部延伸出的一个极的芯体上焊接上部集电体的集电体焊接工序;
将集电引线焊接到所述上部集电体的集电引线焊接工序,该集电引线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形成且包括平面部和头顶部,该平面部形成为与所述上部集电体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该头顶部从该平面部弯曲而突出形成为大致拱状且在其中心部形成有中心开口;
将在所述上部集电体上焊接有所述集电引线的电极组收容到圆筒状的金属制外装罐内之后,向该罐内注入电解液的电解液注入工序;
在注入有所述电解液的外装罐的开口部配置封口体,该封口体在下表面形成有凸部且形成有从该凸部朝向所述头顶部的中心开口的周围突出的多个焊接用突起,对形成在所述凸部上的所述多个焊接用突起与所述头顶部的接触部进行焊接,并且,以使所述凸部的角部与所述头顶部进行面接触的方式按压所述封口体的封口体焊接工序。
CN2011100728119A 2010-03-18 2011-03-17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1950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2663 2010-03-18
JP2010062663 2010-03-18
JP2010-218659 2010-09-29
JP2010218659 2010-09-29
JP2011021605A JP5606947B2 (ja) 2010-03-18 2011-02-03 円筒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21605 2011-02-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5072A true CN102195072A (zh) 2011-09-21

Family

ID=44246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28119A Pending CN102195072A (zh) 2010-03-18 2011-03-17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29748A1 (zh)
EP (1) EP2367219A3 (zh)
JP (1) JP5606947B2 (zh)
KR (1) KR20110105362A (zh)
CN (1) CN10219507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350A (zh) * 2012-10-30 2015-06-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圆筒形蓄电池以及蓄电池模块
CN105304857A (zh) * 2015-09-25 2016-02-03 河南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软包磷酸铁锂电池
CN107949947A (zh) * 2016-02-26 2018-04-20 能质力量***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电池
CN110268545A (zh) * 2017-03-31 2019-09-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金属制壳及电池
CN110383535A (zh) * 2017-10-11 2019-10-25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5987B2 (ja) * 2017-12-25 2022-07-05 Fdk株式会社 集電リード及びこの集電リードを備えている二次電池
CN110336065B (zh) * 2019-05-15 2021-05-18 广东微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纽扣型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399393A1 (en) * 2020-06-23 2021-12-23 StoreDot Ltd. Electrical connection of electrode tabs of an electromechanical cell
CN115349195B (zh) * 2021-03-12 2024-01-2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KR102665801B1 (ko) * 2021-12-01 2024-05-1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원통형 배터리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집전체, 그리고 이러한 원통형 배터리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N219067159U (zh) * 2021-12-01 2023-05-23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圆筒形电池及应用于其的集电体、包括其的电池组及汽车
CN115241608B (zh) * 2022-08-20 2024-03-22 深圳市赛尔摩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流板及圆柱形锂电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5710A (ja) * 1999-11-25 2001-06-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25525A (zh) * 2004-07-21 2006-01-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
JP2007066604A (ja) * 2005-08-30 2007-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1203969A (zh) * 2005-05-30 2008-06-1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 密封式电池用引线、使用了该引线的密封式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7931B2 (ja) * 1997-03-17 2004-07-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020590B2 (ja) * 2001-02-02 2007-1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集電リード、これを用いた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368113B2 (ja) * 2003-01-30 2009-11-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
JP4836428B2 (ja) * 2004-09-29 2011-12-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池
JP5064713B2 (ja) * 2006-04-20 2012-10-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55710A (ja) * 1999-11-25 2001-06-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25525A (zh) * 2004-07-21 2006-01-2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
CN101203969A (zh) * 2005-05-30 2008-06-1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 密封式电池用引线、使用了该引线的密封式电池及该电池的制造方法
JP2007066604A (ja) * 2005-08-30 2007-03-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7350A (zh) * 2012-10-30 2015-06-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圆筒形蓄电池以及蓄电池模块
CN104737350B (zh) * 2012-10-30 2017-03-1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圆筒形蓄电池以及蓄电池模块
CN105304857A (zh) * 2015-09-25 2016-02-03 河南环宇赛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软包磷酸铁锂电池
CN107949947A (zh) * 2016-02-26 2018-04-20 能质力量***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电池
CN107949947B (zh) * 2016-02-26 2021-03-16 能质力量***股份有限公司 双极性电池
CN110268545A (zh) * 2017-03-31 2019-09-2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金属制壳及电池
CN110383535A (zh) * 2017-10-11 2019-10-25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11245139B2 (en) 2017-10-11 2022-02-08 Lg Energy Solution, Ltd.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CN110383535B (zh) * 2017-10-11 2022-03-11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67219A2 (en) 2011-09-21
JP5606947B2 (ja) 2014-10-15
US20110229748A1 (en) 2011-09-22
KR20110105362A (ko) 2011-09-26
EP2367219A3 (en) 2013-02-20
JP2012094473A (ja) 2012-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072A (zh) 圆筒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4020590B2 (ja) 集電リード、これを用いた蓄電池の製造方法
JP3943822B2 (ja) 電池用渦巻状電極群及び電池
EP2696429B1 (en) Compressible core for a wound electrode assembly
CN104737350A (zh) 圆筒形蓄电池以及蓄电池模块
JP2018045994A (ja) 円筒形アルカリ二次電池
JP4368113B2 (ja) 電池
JP5159076B2 (ja) 円筒型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38115B1 (ko) 원통형 축전지
US6649303B2 (en) Alkaline storage battery with group of spiral electrodes
JP4090167B2 (ja) 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6228B2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83154B2 (ja) 円筒型二次電池
JP5196824B2 (ja) 円筒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51829B2 (ja) 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36428B2 (ja) 蓄電池
JP3619706B2 (ja) 蓄電池
JP2010061892A (ja) 渦巻き電極群を有する二次電池
JP4845362B2 (ja) 組電池
JP5183251B2 (ja) 組電池
JP5064713B2 (ja) 蓄電池
JP2016012393A (ja)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588249B2 (ja) アルカリ蓄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931698B (zh) 二次电池及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JP3826607B2 (ja) 円筒型蓄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