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9435A -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 Google Patents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9435A
CN102149435A CN2009801359076A CN200980135907A CN102149435A CN 102149435 A CN102149435 A CN 102149435A CN 2009801359076 A CN2009801359076 A CN 2009801359076A CN 200980135907 A CN200980135907 A CN 200980135907A CN 102149435 A CN102149435 A CN 1021494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shuttlecock
feather
fixed component
knitm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59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田聪
小川雅央
外村隆
竹中寿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zuno Corp
Mizuno Tech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zun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zuno Corp filed Critical Mizun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49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94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7/00Sporting gam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5/00
    • A63B67/18Badminton or similar games with 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3Feathered missiles
    • A63B67/187Shuttlecocks
    • A63B67/19Shuttlecocks with several feather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102/00Application of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to the sporting activity ; particular sports involving the use of balls and clubs, bats, rackets, or the like
    • A63B2102/04Badmint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9/00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9/00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 A63B2209/02Characteristics of used materials with reinforcing fibres, e.g. carbon, polyamide fib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oys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该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是人造羽毛球,包括多根人造羽毛(3),该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主体部(5)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该人造羽毛球包括将多根所述人造羽毛(3)的所述轴(7)彼此固定的织网绳状体(13)。此外,在所述轴(7)的与织网绳状体(13)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作为挠性构件的突出部(12)的端部,通过织网绳状体(13)按压突出部(12)的端部,在突出部(12)的端部变形的状态下,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端部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Description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更特定来说,涉及一种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的、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已知有使用水鸟羽毛作为其羽毛的羽毛球(天然羽毛球)、使用由尼龙树脂等人工制造的羽毛的羽毛球(人造羽毛球)。对于这种天然的羽毛来说,由于得到有一定品质的羽毛需要花费工夫,因此天然羽毛球比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价格高。因此,提出了使用廉价且品质稳定的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昭57-37464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专利特开昭53-40335号公报(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无纺布形成羽毛部,并通过注塑成型将与该羽毛部结合的羽轴部一体形成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和使用该人造羽毛的人造羽毛球。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粘接剂将羽毛部与以高强度纤维作为加强材料的羽轴部粘合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57-374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昭53-403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使用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人造羽毛中,根据发明者的实验得知,由于在实际使用时羽毛部与羽轴部的连接部会剥落、应力集中于该连接部而导致折损,因此在耐久性方面比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差。此外,在人造羽毛球中,与天然羽毛球相比,羽轴部的硬度较低,该羽轴部的变形较大。因此,即便使用与天然羽毛球相同的固定构件和粘接剂作为将构成人造羽毛球的多根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和粘接该羽轴部与固定构件的粘接剂,也不易将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可靠地粘接、固定成能经得起球拍的连续强打。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为了提高耐久性,若将羽轴部的材质更换成硬度高的材料等,则在被球拍击打时,该羽轴部反而容易折损,不会提高耐久性,此外,飞行性能也与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大不相同。
然而,由于获得水鸟羽毛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的价格也飞涨,迫切需要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同等的飞行性能、耐久性的使用人造羽毛的人造羽毛球。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同等飞行性能及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此外,该人造羽毛球包括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底座主体。此外,包括将多根上述人造羽毛的上述轴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此外,在上述轴的与上述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挠性构件,由于固定构件按压挠性构件,因此,在挠性构件变形的状态下,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这样,在将挠性构件配置于人造羽毛的轴表面且利用固定构件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时,配置于人造羽毛的轴表面的挠性构件被固定构件按压而变形。由于上述挠性构件配置于轴,因此,与使用在该轴上没有配置该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的情形相比,配置有挠性构件的轴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此外,由于挠性构件被固定构件按压而变形,因此,配置有挠性构件的轴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部的形状(具体而言是变形后的挠性构件的形状)变得复杂。由于粘接构件与这种变成复杂形状的挠性构件的表面接触来将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连接固定,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的粘接强度。也就是说,与使用在上述轴上没有配置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的情形相比,固定构件与人造羽毛的轴、挠性构件的粘接强度变大了。因此,配置了上述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能大幅度提高对球拍的连续强打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此外,该人造羽毛球包括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底座主体。此外,包括将多根上述人造羽毛的上述轴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此外,在上述轴的与该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加强构件。固定构件与加强构件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粘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浸入加强构件。
这样,在利用固定构件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时,通过粘接构件将配置于人造羽毛的轴表面的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加强构件与固定构件粘接固定。此时,由于加强构件配置于轴,因此,与使用在该轴上没有配置该加强构件的人造羽毛的情形相比,轴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此外,由于加强构件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因此,若如上所述构成,则能使粘接构件浸入多孔质或纤维质的内部。所以,能提高粘接构件与加强构件的粘接强度。因此,与在轴表面没有配置上述加强构件的情形相比,能大幅度提高轴与固定构件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包括上述加强构件的人造羽毛球的情形下,更为理想的是,通过固定构件按压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在变形的状态下被固定。这样,能获得粘接构件浸入加强构件的效果、由于加强构件的变形使得该加强构件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部的形状(加强构件的形状)变得复杂从而提高固定构件与加强构件的粘接强度的效果的叠加效果。所以,能进一步提高轴与固定构件的粘接强度。
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此外,该人造羽毛球包括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此外,包括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此外,在上述轴的与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挠性构件与该轴形成一体。由于固定构件按压挠性构件,因此,在挠性构件变形的状态下,通过粘接构件将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连接固定。
这样,在将挠性构件与上述轴一体地形成于人造羽毛的轴表面且利用固定构件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时,形成于人造羽毛的轴表面的挠性构件被固定构件按压而变形。由于上述挠性构件形成于轴,因此,与使用没有从上述轴的表面突出地形成上述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的情形相比,形成有挠性构件的轴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面积较大。此外,由于挠性构件被固定构件按压而变形,因此,形成有挠性构件的轴与固定构件的接触部的形状(具体而言是变形后的挠性构件的形状)变得复杂。由于粘接构件与这种变成复杂形状的挠性构件的表面接触来将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连接固定,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的粘接强度。也就是说,与使用在上述轴上没有形成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的情形相比,固定构件与挠性构件(人造羽毛的轴)的粘接强度变大了。因此,使用形成有上述挠性构件的人造羽毛的人造羽毛球能大幅度提高对球拍的连续强打的耐久性。
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中,较为理想的是,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包括以连接多根人造羽毛的轴的方式卷绕的绳状体。通过使用绳状体,能容易地将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
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中,也可使固定构件FRP化。在此,与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的羽轴部相比,人造羽毛球的羽毛的羽轴部质量大的情形较多。因此,为了不影响飞行性能,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轻量且硬度高的材质作为固定构件。所以,较为理想的是,使固定构件(例如上述绳状体)FRP化。另外,更为理想的是,上述固定构件含有热固性树脂。这样,能容易地进行将固定构件配置于羽毛球的作业,并能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的FRP化。
另外,作为硬度高的材料,以往广泛地使用碳材料,但若在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固定构件中使用碳材料,则可能在耐冲击性这点上产生问题。即,羽毛球在被击打时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若将碳材料应用于固定构件,则固定构件可能会因这种冲击而破损。此外,在作为固定构件使用时,在进行例如将纤维状的碳形成线状(将碳纤维加工成捻线状),将由上述碳纤维形成的线卷绕到羽毛的羽轴部或变形成规定形状这一作业时,由于该线容易被切断,因此,还存在上述作业的实施不易进行这一问题。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例如包括由玻璃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形成的线作为固定构件。从耐冲击性观点出发,上述玻璃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显示了比上述碳材料良好的特性(较高的耐冲击性),此外,即便进行加工成线状、卷绕到羽轴部(作为锁线)的作业,也不会出现容易被切断的情形。这样,能获得轻量且硬度高的固定构件,并能获得显示出较高的耐冲击性的固定构件,且能容易地进行将该线形成锁线的作业。尤其在将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用于固定构件时,能获得耐冲击性高的固定构件。
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还包括加强用固定构件,该加强用固定构件与固定构件连接,且以围绕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这样,就能更为牢固地将多根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
此外,更为理想的是,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还包括覆盖固定构件外周面的覆盖构件。由于通过配置覆盖构件能加强固定构件,因此,能进一步提高该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耐久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具有与天然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的、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羽毛球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Ⅲ-Ⅲ线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下端部的外观的照片。
图8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中央部的外观的照片。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前端部的外观的照片。
图10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0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中途工序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线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XV-XV线剖视示意图。
图16是对组装工序(S200)进行详细说明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织网绳状体与构成人造羽毛的挠性构件固定的状态的简图。
图18是用于详细表示图17所示的主要部分(ⅩⅧ)的状态的放大照片。
图19是将图18的照片中表示的织网绳状体固定人造羽毛的织网状态详细表示的简图。
图20是人造羽毛的轴的根部侧的剖视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织网绳状体对人造羽毛的轴的根部侧加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22是表示从多个人造羽毛的轴的前端部侧观察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图1的羽毛球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挠性构件配置至轴的根部侧端部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5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6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8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9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0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1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2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3是图32的XXXIII-XXXIII线剖视示意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从底座主体侧观察图34所示的羽毛球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表示构成图34及图35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7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8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39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0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1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2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3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4是表示构成羽毛球的人造羽毛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45是从其他观点对图16的组装工序(S200)进行详细说明的流程图。
图4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羽毛球的固定构件的示意图。
图4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羽毛球的示意图。
图4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羽毛球的固定构件的示意图。
图4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羽毛球的固定构件即锁线部分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0是表示在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羽毛球中,织网绳状体与构成人造羽毛的挠性构件固定的状态的简图。
图51是表示织网绳状体对图50所示的人造羽毛的轴的根部侧加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52是用于说明图50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3是用于说明图52所示的构成材料准备工序(S110)所包括的轴的形成工序的流程图。
图54是表示织网绳状体对图50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变形例的轴的根部侧加压的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本发明的羽毛球1由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前端构件)、与上述底座主体的平坦表面连接的多根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作为将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的织网绳状体13(绳状构件)构成。底座主体例如由软木形成。此外,多根(例如16根)人造羽毛3在底座主体的平坦表面上配置成圆环状。多根人造羽毛3被配置成随着远离底座主体,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大(由多根人造羽毛3形成的筒状部的内径随着远离底座主体而变大)。织网绳状体13以如后所述缠绕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的方式配置。此外,该织网绳状体13是将树脂(例如热固性树脂)浸入由玻璃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形成的绳状体并使其固化而FRP(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玻璃钢)化形成的。
参照图2~图9,构成图1所示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由羽毛主体部5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由从羽毛主体部5突出配置的羽轴部8和在羽毛主体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构成。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10被配置成在同一线上延伸,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
在羽毛主体部5上连接有以其一部分埋设于羽轴部8内部的状态被保持的突出部12。羽毛主体部5和突出部12构成一个片状构件9。突出部12的宽度比羽轴部8的宽度大。即,与羽轴部8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突出部12的宽度比该方向上的羽轴部8的宽度大。其结果是,在羽轴部8的侧方,突出部12的端部处于以大致一定的宽度沿羽轴部8配置的状态。此外,从羽轴部8侧部露出的突出部12的端部如后所述作为用于提高与织网绳状体13的连接强度的挠性构件或加强构件起作用。
如图3所示,轴7的直径从根部(图3的右侧端部、或羽轴部8中与固接轴部10连接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前端部(图3的左侧端部、或固接轴部10中与羽轴部8连接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逐渐变小。另外,如图4~图6所示,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更具体而言为菱形。轴7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四边形,能采用任意形状。例如,也能采用与片状构件9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图4的纵向)上的长度比该片状构件9的延伸方向(图4的横向)上的长度长那样的椭圆形等来作为轴7的截面形状。
此外,在轴7中,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构件9处于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片状构件9处于在轴7内部埋设成圆弧状截面形状的状态),但如图5、图6、图8及图9所示,随着靠向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变为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片状构件9与轴7的表面接触并固定于轴7表面的状态)。此外,如图4、图5所示,成为片状构件9的一部分从轴7侧部露出的状态。图7~图9所示的照片是使用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其倍率为25倍。
轴7中片状构件9的配置并不局限于如图3~图9所示的、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的内部而在轴7的中央部及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的情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形成以下状态:在轴7的根部侧及中央部,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内部,另一方面,在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或者,也可形成在轴7的根部侧、中央部及前端部侧的所有部分中,片状构件9均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10~图22,对图1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1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挠性构件准备工序(S10)。在该工序(S10)中准备的挠性构件对应于图12所示的片状构件9,准备如图12所示的平面形状(四个角圆弧状成形的大致四边形)的片状构件。考虑到所形成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质量平衡等,能适当选择作为挠性构件的片状构件9的厚度。另外,作为挠性构件(片状构件9),能使用由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等化学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例如,能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10g/m2以上90g/m2以下的无纺布。另外,例如能使用聚酯纤维制的、单位面积质量为20g/m2以上80g/m2以下、厚度为0.07mm以上0.3mm以下这样的无纺布作为本发明使用的无纺布。此外,作为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较为理想的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20g/m2以上60g/m2以下、厚度为0.08mm以上0.28mm以下的无纺布,更为理想的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30g/m2以上50g/m2以下、厚度为0.09mm以上0.25mm以下的无纺布。另外,也可使用丝绸织物、绵等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所谓的纸)或对上述纤维涂覆树脂等后的构件来代替无纺布。此外,也能使用聚酰胺树脂膜、聚酯树脂膜、PET膜等树脂膜(厚度为50~100μm)来代替无纺布。另外,还能使用在上述任意的无纺布表面形成覆盖层的无纺布。作为覆盖层的形成方法,例如能使用将树脂膜或树脂发泡片层压于无纺布(共压出成形)这样的方法。另外,树脂膜等覆盖层既可形成于无纺布的单面,也可形成于无纺布的两面。此外,也可将覆盖层形成于单面或两面的局部。此外,也可使用粘接剂、胶合剂将树脂发泡片固定于无纺布表面。
接着,进行在模具内部配置挠性构件的工序(S20)。在该工序(S20)中,在用于使用例如注塑成型法等形成轴7的模具内部配置在上述工序(S10)中准备的由无纺布等形成的片状构件9。
接着,进行模具设置工序(S30)。具体而言,将内部配置有无纺布的模具配置成能将构成轴7的树脂注入其内部的状态,并对模具的温度条件等进行调节。
接着,进行树脂注入工序(S40)。具体而言,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注入口将树脂注入模具内部。其结果是,在模具内部以与由无纺布构成的片状构件9接触、固接的状态形成如图12所示的轴7。
接着,进行后处理工序(S50)。具体而言,将连接、固接有轴7的片状构件9从模具内部取出。此时,片状构件9及轴7的截面如图13~图15所示。即,轴7在其大致全长上与片状构件9连接。此外,如图13所示,在轴7的根部侧(图12下侧的端部侧)形成在轴7的内部埋设有片状构件9的状态。此外,图13所示的在轴7的侧方(左右侧)延伸的片状构件9变成例如图2、图7所示的由挠性构件形成的突出部12。
另一方面,如图14及图15所示,随着靠向轴7的前端侧(图12上侧的端部侧),片状构件9变成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如图14、图15所示,在该前端侧变成在轴7的表面固接有片状构件9的状态。能通过模具内部用于形成轴7的槽的形状、作为片状构件9的无纺布的配置等来实现上述结构。
在后处理工序(S50)中,将图12所示的片状构件9的不要部分(除了要成为羽毛主体部的部分6及从轴7侧方朝外侧伸出的突出部12的端部以外的部分)切断、去除。其结果是,能获得如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
接着,参照图11,对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首先,进行准备工序(S100)。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前端构件)及人造羽毛3等羽毛球1的构成构件。底座主体的制造方法能采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方法。另外,能使用上述图10所示的制造方法作为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
接着,准备组装工序(S200)。参照图16,在羽毛球1的组装工序(S200)中,首先进行将人造羽毛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工序(S21)。具体来说,在底座主体的平坦表面部分连接多根上述人造羽毛3。例如,在底座主体的平坦表面部分形成供人造羽毛3的轴7端部***的孔,将人造羽毛3的轴7的端部(羽毛主体部所在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该孔。接着,通过将粘接剂等注入该孔,将人造羽毛3固定于底座主体。另外,也可在轴7的端部预先涂布粘接剂等,将该轴7的端部***底座主体的孔。
接着,进行利用固定构件连结人造羽毛的工序(S22)。具体来说,通过将绳状体依次缠绕到人造羽毛3的轴7的规定位置,来利用作为固定构件的绳状体连结人造羽毛3。连结的方法(绳状体的缠绕方法)能使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方法。此时,作为挠性构件起作用的突出部12的端部在轴7的侧方延伸。此外,通过将绳状体缠绕于轴7,该突出部12的端部被绳状体按压而变形。
接着,进行固定挠性构件和固定构件的工序(S23)。具体来说,在轴7上供绳状体缠绕的部位涂布粘接剂。其结果是,多根人造羽毛3被绳状体彼此固定。此外,为了提高绳状体的强度,也可将热固性树脂浸入绳状体。在这样将树脂浸入绳状体后,例如通过加热使该树脂固化。其结果是,作为固定构件,能得到绳状体内浸入有树脂且使树脂固化后的FRP构件。这样,便能制造出图1所示的羽毛球1。
作为将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绳状体,也可使用例如环状构件等任意的构件。另外,能使用例如树脂、纤维等任意的材料作为上述固定构件的材料。例如,也可使用后述包含由玻璃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的线的固定构件。此外,例如图1所示,较为理想的是,作为固定构件的绳状构件在人造羽毛3的轴7(参照图2)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两条以上。
参照图17~图19,对利用上述固定构件固定人造羽毛3的固定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不过,在图17中仅表示了一根人造羽毛3,在图18的照片及图19的简图中表示了利用绳状体固定两根人造羽毛3的状态。如图17、图18、图19所示,较为理想的是,用于将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彼此连接的固定构件包含以连接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方式缠绕的绳状体。尤其如图19所示,织网绳状体13作为锁线通过反复走A→B→C→D→E→F→G这一轨迹来固定多根人造羽毛3。
如图18及图19所示,作为固定构件,使用由一根绳状体构成的织网绳状体13,以使与轴7(羽轴部8)连接的挠性构件即突出部12变形的方式织网状地捆住轴7,从而将相邻的轴7彼此连结。这样,由于织网绳状体13按压突出部12的端部(从轴7的侧方延伸的端部),因此,如图17、图18、图19所示,突出部12的端部因受到朝向轴7(羽轴部8)方向的压迫而变形。也就是说,由于该突出部12的端部配置于轴7的侧方,使得配置有突出部12端部的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面积比使用在该轴7上没有配置上述突出部12端部的人造羽毛的情形下的接触面积大。此外,由于突出部12的端部被织网绳状体13按压而变形,因此,侧方配置有突出部12端部的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部的形状(具体而言是指变形后的突出部12端部的形状)如后所述变得复杂。在变成如此复杂形状的突出部12的端部表面附着粘接剂,来使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端部连接固定,因此,能提高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端部及轴7的粘接强度。即,织网绳状体13与人造羽毛的轴7、突出部12的端部的粘接强度比使用在该轴7上没有配置上述突出部12端部的人造羽毛的情形下的粘接强度大。因此,在轴7的侧方配置有上述突出部12的端部的人造羽毛球能大幅度提高对于球拍的连续强打的耐久性。
参照图20及图21,对上述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部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0基本与图4、即包括上述轴7的根部侧(羽轴部8)和突出部12的区域的剖视示意图相同,用于与表示将织网绳状体13缠绕到轴7而使突出部12的端部(片状构件9的端部)变形的状态的图21做比较。如图20的剖视示意图所示,在将织网绳状体13缠绕到轴7之前,片状构件9(突出部12)的端部处于从轴7的侧方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状态(从轴7的侧方朝与轴7的上述侧方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状态)。然而,如图21所示,当片状构件9的突出部12因织网绳状体13而受到压迫、变形时,片状构件9(突出部12)的端部以沿两根织网绳状体13的延伸方向弯曲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由于在变成复杂形状的片状构件9的端部表面附着粘接剂,来使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突出部12)的端部连接固定,因此,能提高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的端部及轴7的粘接强度。
另外,在图21的剖视示意图中,对织网绳状体13相对于轴7的配置进行了简化表示。利用作为锁线的织网绳状体13固定人造羽毛3的轴7时织网绳状体13的实际配置如上述图18及图19所示。
此外,从不同观点来看,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此外,羽毛球1包括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底座主体的多根人造羽毛3。多根人造羽毛3分别包括作为羽毛部的羽毛主体部5及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此外,羽毛球1包括将多根上述人造羽毛7的上述轴7彼此固定的作为固定构件的织网绳状体13。此外,在上述轴7的与织网绳状体13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作为加强构件的片状构件9的端部。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的端部通过粘接构件(粘接剂)而连接固定,粘接剂的至少一部分浸入片状构件9的端部。
这样,在利用织网绳状体13将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时,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轴7表面的、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片状构件9的端部与织网绳状体13通过粘接构件而粘接固定。此时,由于片状构件9的端部配置于轴7,因此,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面积比使用上述片状构件9的端部没有从轴7侧方朝外侧延伸的人造羽毛情形下的接触面积大。此外,由于片状构件9的端部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因此,在片状构件9的端部能浸入粘接构件。因此,能提高粘接构件与片状构件9的端部的粘接强度。所以,与在轴7的表面没有配置上述片状构件9的端部的情形相比,能大幅度提高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粘接强度。
天然羽毛球中的水鸟羽毛的羽轴部较轻,截面积较大且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在形成天然羽毛球时,能增大羽轴部与作为固定构件的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面积,从而能确保较大的粘接强度。与此相对,人造羽毛球中的人造羽毛3的羽轴部8若使用例如合成树脂,则其比重为1.2左右,比水鸟羽毛的羽轴部的比重大。因此,为使人造羽毛球与天然羽毛球的质量相同,需要使轴7比水鸟羽毛的羽轴部细。这样,由于轴7较细,因此不易将轴7的组织形成发泡状、中空状。此外,若使用硬度较高的树脂作为轴7,则由于轴7较细,有时会因强打而折损。
此外,在使用天然羽毛球中的水鸟羽毛时,就水鸟羽毛的羽轴部与例如作为固定构件的绳状体固定的固定部分的硬度而言,羽轴部的硬度所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出于上述原因,在人造羽毛球中不易使用硬度较高的树脂作为轴7。因此,在人造羽毛球中,较为理想的是提高构成固定构件即织网绳状体13的锁线的硬度。
如上所述,人造羽毛球的人造羽毛3的羽轴部8的比重(质量)比水鸟的羽毛的羽轴部的比重大。因此,若锁线、粘接织网绳状体13与轴7(羽轴部8)的粘接构件变重,则羽毛球1整体的质量会比天然羽毛球大质量大。这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可能变得与天然羽毛球差异较大。
因此,较为理想的是,与构成天然羽毛球的锁线相比,作为构成与天然羽毛球相比羽轴部8较重的羽毛球1的绳状体13的锁线较轻。综上所述,较为理想的是,使用由轻量且硬度较高的锁线构成的织网绳状体13作为构成羽毛球1的固定构件。为了满足以上条件,较为理想的是使构成织网绳状体13的构件FRP化。这是因为,通过进行FRP化能提高作为固定构件的绳状体13的强度、硬度。此外,更为理想的是,使用热固性树脂作为为了使织网绳状体13FRP化而浸入绳状体13的树脂(即,使绳状体13FRP化的固定构件含有热固性树脂)。这样,在用于将织网绳状体13与轴7固定的加工中进行加热工序等情况下,能利用热固性树脂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的FRP化。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能使用环氧树脂、酚醛树脂。
较为理想的是,织网绳状体13例如包括由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的锁线。在能用于使固定构件FRP化的纤维中,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特别轻且强度较高。因此,能实现由特别轻且硬度较高的锁线构成的织网绳状体13。此外,利用高强度还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折损等,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寿命。例如将4根规格为400D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形成捻线,来构成一根织网纽状体13。另外,也可使用含有玻璃来代替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作为材料的锁线所构成的织网绳状体13。
考虑使用例如上述将四根规格为400D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形成捻线而成的织网绳状体13固定人造羽毛3的轴7的情形。若在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两根织网绳状体13,则其质量大致为0.16g。在两根织网绳状体13中分别浸入总计0.2g的作为热固性树脂的环氧树脂后,在75℃下将该织网绳状体13加热90分钟。其结果是,环氧树脂固化。另外,如后所述,该热固性树脂也可成为粘接构件。如上所述FRP化后的固定构件(由织网绳状体13和固化后的树脂构成的FRP化构件)的质量总计为0.36g。与此相对,构成天然羽毛球的锁线为0.11g,粘接构件即硝酸纤维为0.4g,因此,锁线和粘接构件的合计质量为0.51g。因此,与构成天然羽毛球的锁线和粘接构件的合计质量相比,本发明的羽毛球1的绳状构件(FRP化后的固定构件)的质量能减轻大致30%。
如上述图18及图19所示,图22所示的一根织网绳状体13作为锁线将多根人造羽毛3固定成圆环状。这样,作为固定构件起作用的一根织网绳状体13以连接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方式缠绕。
参照图23,本发明的人造羽毛3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轴7的根部侧的形态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作为片状构件9的突出部12配置至轴7(羽轴部8)的根部侧前端。利用上述结构的突出部12,也能获得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突出部12相同的效果。
参照图24~图32,对人造羽毛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24,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4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突出部12关于轴7不左右对称,轴7左侧的突出部12在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图2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较大,而轴7右侧的突出部12在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较小。利用上述形状的突出部12,也能获得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突出部12相同的效果。另外,例如也可形成具有以下形状的突出部12,即轴7右侧的突出部1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较大,而轴7左侧的突出部12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较小。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左右任意一方宽度较大的突出部12的左右方向宽度是左右任意一方宽度较小的突出部12的左右方向宽度的1.1倍以上、3倍以下。另外,1.2倍以上、2倍以下则更为理想。
参照图25,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5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突出部12的左右棱线(外周)上设置两级共计四处凸部41。羽毛主体部5、突出部12和该凸部41由一个片状构件9构成。这样,例如利用如图1所示的在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两级的织网绳状体13按压凸部41,藉此,能进一步增加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包括突出部12、凸部41)的接触面积、粘接强度。
另外,关于图25的人造羽毛3的凸部41,其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的高度(图25的左右方向上,从凸部41以外的片状构件9的外周算起的凸部41的高度)例如为超过0mm而处于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其高度为0.5mm以上、2.5mm以下。此外,凸部41的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宽度(凸部41在图25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例如超过0mm而在2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其宽度为0.5mm以上、1.5mm以下。此外,图25中两级凸部41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图25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例如为10mm以上、20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12mm以上、18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15mm左右。此外,图25的凸部41的外周形状为圆弧状,但也可将凸部41的平面形状形成诸如具有与图25所示的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的边的四边形、其他四边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参照图26,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5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6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设置四级共计八处图25所示的凸部41。如图26所示,第一级与第二级的间隔及第三级与第四级的间隔比第二级与第三级的间隔小。可将织网绳状体13设置成凸部41的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的区域及凸部41的第三级与第四级之间的区域被例如如图1所示的在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两级的织网绳状体13按压。凸部41的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图26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例如为1mm以上、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1.5mm以上、2.5mm以下。因此,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两个凸部41之间的突出部12的区域及凸部41接触。因此,由于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进一步增大两者的粘接强度。图26的凸部41能采用与图25的凸部41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27,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7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突出部12的左侧外周形成有两级凹部42。这样,由于凹部42分别被例如如图1所示的在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两级的织网绳状体13按压,因此,能进一步增加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包括突出部12、凸部41)的接触面积、粘接强度。这是因为,由于凹部42的周长比连接凹部42的一端与另一端的线段的长度长,因此,与利用织网绳状体13按压未设有凹部42的部分的情形相比,织网绳状体13与凹部42的接触面积较大。
图27的人造羽毛3的凹部42在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的深度(图27左右方向上的深度)例如超过0mm而在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其深度为0.5mm以上、2.5mm以下。此外,凸部42的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宽度(图27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例如超过0mm而在2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其深度为0.5mm以上、1.5mm以下。此外,图27中两级凹部42之间的区域的宽度(图27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例如为10mm以上、20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12mm以上、18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15mm左右。图27的人造羽毛3的凹部42的外周形状为圆弧状,但也可将凹部42的平面形状形成诸如具有与图27所示的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的边的四边形、其他四边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参照图28,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7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8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突出部12的左右外周上设置两级共计四处凹部42。这样,左右两侧的凹部42分别被织网绳状体13按压,藉此,能进一步增大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包括突出部12、凹部42)的接触面积、粘接强度。图28的凹部42能采用与图27的凹部42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29,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羽轴部8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29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与图28所示的人造羽毛3不同,不是在突出部12(片状构件9)上而是在羽轴部8的左右侧部分别形成两级共计四处凹部42。利用上述结构的人造羽毛3,也能获得与图28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图29的凹部42能采用与图28的凹部42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30,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5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及羽轴部8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30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突出部12的左右外周上及羽轴部8的左右侧部上,以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式并排形成有凸部41。即,凸部41共计形成八处。利用上述结构的人造羽毛3,也能获得与图25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图30的凸部41均能采用与图25的凸部41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31,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突出部12及羽轴部8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来说,在图31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突出部12的左右外周上及羽轴部8的左右侧部上,以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正交的方式并排形成有凸部41。即,凸部41共计形成十六处。利用上述结构的人造羽毛3,也能获得与图2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图31的凸部41均能采用与图26的凸部41相同的形状。
参照图32,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然而,包括图2,上述人造羽毛3均是使用模具以片状构件9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轴7内部的方式形成的。不过,图32的人造羽毛3是使用粘接剂将片状构件9即羽毛主体部5和/或突出部12固接于轴7的。
如图33的剖视示意图所示,图32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及突出部12是通过粘接剂34在之后粘接到轴7上的。在此,作为粘接剂34,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能充分抑制因球拍的连续强打而从轴7剥落程度的粘接力强的粘接剂。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使用橡胶类的溶剂型粘接剂(例如Konishi公司(日文:コニシ株式会社)制的GP粘接剂(日文:G Pクリア))。利用上述结构的人造羽毛3,也能获得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另外,并不限于图2,上述人造羽毛3均与图3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可由羽毛主体部5及突出部12或仅将突出部12后装上去而形成。
参照图34~图36,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34及图35,本发明的羽毛球1基本上采用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人造羽毛3的结构一部分不同。具体来说,在图34及图35所示的羽毛球1中,在形成有一个从人造羽毛3的羽轴部8(参照图36)的侧面朝外侧突出的副翼部31这点上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不同。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基本上采用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形成有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副翼部31。更详细而言,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为包含沿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边和与该羽轴部8的中心轴倾斜地交叉的边的三角形。如图36所示,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的顶点(离羽轴部8的表面最远的端部)可位于羽毛主体部5侧,但也可配置于其他位置。
在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除了该副翼部31之外,在羽轴部8的侧面还形成有缘部32。缘部32与副翼部31的两侧相连,并沿着羽轴部8的中心轴配置。另外,在羽轴部8的与形成有副翼部31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侧面也形成有缘部32。缘部32分别由片状构件9的一部分(端部)构成。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缘部32的宽度L2均是大致一定的。能将宽度L2设定为例如超过0mm但在2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该宽度L2设定在0.5mm以上、1mm以下。也可不形成缘部32而仅形成副翼部31。羽毛主体部5、副翼部31、缘部32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羽轴部8两侧的缘部32的宽度相同。
能将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副翼部31的长度L1设定为例如5mm以上、15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7mm以上、12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10mm左右。较为理想的是,将副翼部31设定成如图34及图35所示,能配置在用于固定多根人造羽毛3的作为固定构件的两级织网绳状体13之间的尺寸。即,较为理想的是,副翼部31的长度L1比两个绳状构件之间的距离短。此外,以在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夹住副翼部31的方式,在突出部12的外周形成有缠绕织网绳状体13的位置即凹部42。根据使用上述结构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也能获得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在人造羽毛3上形成有副翼部31,因此能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性能。
另外,能任意确定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副翼部31的位置,但较为理想的是将副翼部31形成于比羽轴部8的中央靠羽毛主体部5的区域。这样,当羽毛球1飞行时,能降低副翼部31藏在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背后的可能性。因此,能可靠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性能的功能。
另外,在图34及图35所示的羽毛球1中,较为理想的是,从半球状的底座主体侧观察,在所能看到的比底座主体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副翼部31。这样,当羽毛球1飞行时,能不被底座主体阻碍地将空气直接供给至副翼部31。因此,能有效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旋转的功能。
另外,在图34及图35所示的羽毛球1中,较为理想的是,在配置成圆环状(以围住穿过底座构件的中心轴8的方式)的多根人造羽毛3中,在羽轴部8的侧面中、朝向穿过底座构件的上述羽轴部8的中心轴一侧的侧面(面向内周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副翼部31。这样,能更有效地发挥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的功能。
参照图37~图44,对人造羽毛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37,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呈矩形(四边形)。利用上述形状的副翼部31,也能获得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可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形成如图37所示的具有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正交的边那样的四边形,但也可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形成其他四边形(例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参照图38,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8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的外周呈曲线状。利用上述形状的副翼部31,也能获得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在图38所示的副翼部31中,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部分为离羽轴部8的中心最远的最远部。然而,根据羽毛球1的必要的飞行特性,副翼部31中该最远部的沿上述羽轴部8中心轴的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从上述中央部朝羽毛主体部5侧或与羽毛主体部5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偏移。
参照图39,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9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作为副翼部31,从羽轴部8的一个侧面,在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全长上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31。副翼部31的宽度L3在羽轴部8的全长上是大致一定的。这样,由于能在羽轴部8的大致全长上形成副翼部31,因此,与副翼部31如图36等所示地仅形成于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局部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增大该副翼部31产生羽毛球1的旋转力的效果。此外,如图39所示,形成于副翼部31的凹部42的尺寸与形成于缘部32的凹部42的尺寸不同。具体来说,形成于副翼部31的凹部的深度和宽度比在位于相反侧的缘部32上形成的凹部42的深度和宽度大。
能将该副翼部31的宽度L3设定为例如1mm以上、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该宽度L3设定为1.5mm以上、2.5mm以下。另外,在副翼部31和缘部32中,在供图34和图35所示的两级织网绳状体13固定的部分形成上述凹部42。
参照图40,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在除了副翼部31之外还在羽轴部8的形成有副翼部31一侧的相反一侧形成有其他副翼部33这点上不同。副翼部33的平面形状呈三角形。另外,副翼部33的三角形平面形状的顶点(位于离羽轴部8最远处的端部)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所在一侧的相反一侧。即,副翼部33的该顶点在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位于与副翼部31的顶点相反一侧。这样,通过设置两个副翼部31、33,能增大该副翼部31、33产生羽毛球1的旋转力的效果。另外,以夹住副翼部33的方式形成有凹部42。
参照图41,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40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即,图41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与图37所示的副翼部31的情况相同,能采用任意的四边形作为该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即使这样,也能获得与将图40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参照图42,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40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即,图41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与图38所示的副翼部31相同,其平面形状的外周呈曲线状。另外,副翼部31相对于副翼部33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即使根据上述结构,也能获得与将图40等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参照图43,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40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即,在图43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沿羽轴部8中心轴的全长上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31、33。副翼部31、33的宽度彼此大致相同。即使这样,也能获得与将图40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使副翼部31、33彼此的宽度不同。
参照图44,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3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羽毛主体部5的平面形状与图36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的平面形状不同。即,在图44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羽毛主体部5以固接轴部10为中心左右不对称。这样,能通过控制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来增大将该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时该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控制自由度。在如图44那样将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中,也可采用不形成副翼部31、副翼部33的结构。或者,在将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中,也可形成如图37~图43所示的任意形状的副翼部31、副翼部33、缘部32。
另外,在上述人造羽毛3的变形例中,表示了除了副翼部31和/或副翼部33之外还形成缘部32的结构,但也可采用仅形成副翼部31和/或副翼部33而不形成缘部32的结构。此时,织网绳状体13以与副翼部31和/或副翼部33的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此外,在使用具有副翼部31、33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中,在除了两级织网绳状体13与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以外的区域(例如,两级织网绳状体13之间的区域、或除了被两级织网绳状体夹住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配置有副翼部31、33。这样,能抑制因以与织网绳状体13和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有副翼部31而使副翼部31的形状变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
此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也可通过将粘接剂等树脂浸入副翼部31、33或使用树脂、膜对副翼部31、33的表面施加被覆这样的方法来使副翼部31、33固化。在该情况下,在使用羽毛球1时,能长期地维持副翼部31、33的形状。此外,也可对缘部32进行同样的固化。
此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在人造羽毛3上形成一处或两处副翼部31、33,但也可根据必要的飞行特性形成三处以上的副翼部31、33。通过如上所述将副翼部31、33形成于多处,能进一步增大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调节自由度。
此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也可将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副翼部31、33的形成位置设成彼此不同的位置。此外,可将一个或多个副翼部31仅形成于羽轴部8的一个侧面,也可将一个或多个副翼部31、33分别形成于羽轴部8的两个侧面。此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可使副翼部31和副翼部33的尺寸、形状彼此不同。
除此之外,如图36~图44的各人造羽毛3所示,较为理想的是,例如设有与上述图28的人造羽毛3同样的凹部42。这样,与图28的人造羽毛3同样,能增大织网绳状体13与片状构件9的接触面积、粘接强度。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图36的人造羽毛3的凹部42的高度(图的左右方向)、高度(图的上下方向)等的大小根据图28的人造羽毛3而设定,但也可根据缘部32的宽度L2而任意改变。此外,在图36~图44中公开了具有与图28的人造羽毛3同样的凹部42的结构,但这仅是例示。即,并不局限于与图28的人造羽毛3同样的凹部42,为了增大接触面积、粘接强度,能采用将图25~图31所示的任意凹部42或凸部41组合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使用具有副翼部31、33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中,在除了两级织网绳状体13与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以外的区域(例如,两级绳状体13之间的区域、或除了被两级织网绳状体13夹住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配置有副翼部31、33。这样,能抑制因以与织网绳状体13和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有副翼部31而使副翼部31的形状变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具有副翼部31、33的人造羽毛3设有凸部41或凹部42的情形下,较为理想的是,如图36~图44所示,以在两级凸部41或凹部42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副翼部31、33的方式设置凸部41或凹部42。另外,在织网绳状体13配置有三级以上或仅配置一级的情形下,较为理想的是,根据该绳状体13的级数来确定凸部41或凹部42的配置、数量。此外,在上述人造羽毛3中,在一个人造羽毛3中仅形成凸部41或凹部42中的任一种,但也可在一个人造羽毛3中形成凸部41和凹部42两者。此时,可将凸部41和凹部42形成于轴7的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也可仅在从轴7观察到的一个侧面侧形成凸部41,而在另一侧面侧形成凹部42。此外,还可在从轴7观察到的相同一侧形成凸部41和凹部42两者。
参照图45,在羽毛球1的组装工序(S200)中,首先进行将人造羽毛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工序(S25)。具体来说,与图16的工序(S21)相同,在底座主体的平坦表面部分连接多根上述人造羽毛3。接着,进行利用固定构件连结人造羽毛的工序(S26)。该工序(S26)基本上与图16的工序(S22)相同。另外,如上所述,人造羽毛3的突出部12的端部能使用例如由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等化学纤维制成的无纺布,但此处为挠性构件且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加强构件。
若如上述工序(S22)所述将粘接构件涂布于挠性构件即突出部12,则所涂布的粘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会浸入突出部12内部。由于突出部12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因此,粘接构件能容易地浸入组织的间隙(孔或纤维的间隙)。
接着,进行浸入、粘接工序(S27)。具体来说,与图16所示的工序(S23)同样,在加强构件即突出部12的端部与固定构件即例如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部涂布粘接构件。这样,粘接构件从突出部12的端部表面浸入内部。也就是说,粘接构件处于在上述接触部中存在于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端部之间,并存在于突出部12内部的状态。随后,对该接触部进行加热。这样,粘接构件便以存在于突出部12的表面和内部两方且与织网绳状体13接触的状态固化。因此,由于在突出部12的表面和内部两方存在粘接构件,所以能牢固地粘接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端部。而且,由于构成固定构件即绳状构件(织网绳状体13)的材质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纤维质,因此,能使所涂布的粘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也浸入到织网绳状体13的内部。此外,如上所述,若将热固性树脂即例如环氧树脂浸入固定构件即织网绳状体13,则还能将该树脂用作粘接构件。通过上述叠加效果,能非常牢固地粘接突出部12与织网绳状体13。
如以上所述,利用浸入到突出部12和织网绳状体13内部的粘接构件能提高粘接强度。此外,如上所述,若织网绳状体13按压加强构件即突出部12,则加强构件变形,因而能增大突出部12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面积。因此,能进一步增强突出部12与织网绳状体13的粘接强度,从而能进一步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
图45的流程图和图16的流程图均说明羽毛球1的组装工序这一工序,但着眼点不同。在图16中,具体是从织网绳状体13按压挠性构件即突出部12的端部并使其变形,使得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接触部处的突出部12的形状变得复杂,从而使织网绳状体13与突出部12的粘接强度增大这一观点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在图45中,是从供给到突出部12表面的粘接构件和/或为使织网绳状体13FRP化而浸入的热固性树脂通过加热而配置于突出部12和织网绳状体13各自的表面,且通过浸入内部而使两者粘接这一观点进行了说明。
(实施方式2)
参照图46,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羽毛球1基本上采用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不过,图46所示的羽毛球1还包括与固定构件即织网绳状体13连接、以围绕环状配置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的作为加强用固定构件的绕圈绳状体14。在这点上,图46所示的羽毛球1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不同。
绕圈绳状体14以与在图46中轴7的延伸方向上设有两级的织网绳状体13中、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羽毛主体部5侧)的织网绳状体13接触的方式配置。因此,作为整体,固定构件与图1的羽毛球1同样形成两级。
上述因球拍的连续强打而使织网绳状体13的固定部脱落这一问题尤其在两级织网绳状体13中、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的织网绳状体13中容易产生。因此,如图46所示,较为理想的是,作为加强用固定构件的绕圈绳状体14以与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的织网绳状体13接触的方式配置。这样,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的织网绳状体13被与其接触的绕圈绳状体14加强,从而能抑制织网绳状体13的固定部脱落这一问题的产生。
作为绕圈绳状体14,较为理想的是在构成织网绳状体13的一根绳状构件形成时,使用一根或多根形成为四股捻线的例如规格为400D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也可将该绕圈绳状体14如上所述配置成与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的织网绳状体13接触而双层重叠。或者,也可将绕圈绳状体14配置成与人造羽毛3的轴7前端部侧的织网绳状体13的外周接触。即,将构成绕圈绳状体14的例如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沿织网绳状体13外周重叠地绕圈。因此,绕圈绳状体14与织网绳状体13同样,由于在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所成的圆环外周部绕圈而形成环状,能加强织网绳状体13和轴7。因此,人造羽毛3的轴7不易折损,能抑制织网绳状体13的固定部的破损等。
此外,绕圈绳状体14利用与织网绳状体13同样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和树脂而FRP化。作为树脂,能使用热固性树脂。因此,与上述织网绳状体13的情形相同,由于浸入绕圈绳状体14内部的热固性树脂还浸入人造羽毛3的突出部12(参照图2)的端部,因此,能提高突出部12与绕圈绳状体14的粘接强度。此外,如上所述浸入热固性树脂而FRP化的织网绳状体13与浸入热固性树脂的绕圈绳状体14以接触的状态被固定。因此,相对于浸入织网绳状体13的热固性树脂,浸入绕圈绳状体14的热固性树脂作为粘接构件起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织网绳状体13与绕圈绳状体14的粘接强度。
此外,在将绕圈绳状体14配置于羽毛球1时,预先使织网绳状体13FRP化而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能一边对构成转圈绳状体14的纤维施加较大的张力,一边将其以绕着人造羽毛3外周部的方式进行卷绕。在卷绕绕圈绳状体14时,较为理想的是,将卷绕绕圈绳状体14的起点和终点固定成与织网绳状体13的锁线的结扣重叠。这样,能容易地进行卷绕绕圈绳状体14的作业。
另外,将作为绕圈绳状体14使用的例如规格为400D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绕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形成的圆环的外周卷绕3周至5周,4周则更为理想。这样,能维持作为织网绳状体13的加强构件的足够强度。
参照图47,羽毛球1的另一变形例基本上采用与图46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沿着上级侧的织网绳状体13卷绕第三级织网绳状体13来取代绕圈绳状体14。根据这种结构的羽毛球1,也能获得与图46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2仅在以上所述的各点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不同。即,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2,上述未说明的结构、条件、顺序、效果等全部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参照图48,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羽毛球1基本上采用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不过,织网绳状体13在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设置三级。在这点上,图48所示的羽毛球1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不同。
与如图1所示的羽毛球1那样织网绳状体13在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两级的情形相比,如图48所示的羽毛球1那样配置三级的情形更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硬度。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寿命。
上述图25~图31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突出部12所具有的凸部41或凹部42均以与织网绳状体13等绳状构件在人造羽毛3的轴7的延伸方向上配置两级的情形对应的方式形成。不过,较为理想的是,在如图48所示的配置有三级绳状构件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上形成三级凸部41、凹部42,以与绳状构件的三级配置对应。更具体而言,较为理想的是,在使用图25、图27、图28、图29、图30所示结构的人造羽毛时,假定配置三级绳状构件,则配置三级凸部41或凹部42,在使用图26、图31所示结构的人造羽毛时,配置六级凸部41或凹部42。另外,在该情形下,较为理想的是,将凸部41、凹部42的高度和宽度等的尺寸设定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尺寸。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将轴7延伸方向上的三级各凸部41之间的区域的宽度设定成考虑到配置织网绳状体13的间隔的任意值。
本发明实施方式3仅在以上所述的各点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不同。即,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3,上述未说明的结构、条件、顺序、效果等全部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4)
参照图49,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羽毛球1基本上采用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不过,还具有覆盖织网绳状体13的锁线结构外周面的覆盖构件。在这点上,图49所示的表示羽毛球的锁线部分的织网绳状体13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表示锁线部分的织网绳状体13不同。
如上所述,为使织网绳状体13轻量且硬度高,较为理想的是使其FRP化。不过,即便将FRP化后的固定构件作为织网绳状体13,形成例如先前所述的图19所示的锁线结构,也会存在因球拍的连续强打造成的织网绳状体13彼此的连接部、织网绳状体13与羽轴部8的连接部破损(彼此固接的织网绳状体13的局部脱落、或织网绳状体13与羽轴部8的连接部脱落)的情形。当发生这种破损时,织网绳状体13的作为图19所示的锁线而被牢固地结合(固定)的环状部分的结合、织网绳状体13与羽轴部8的结合变松。这样的话,则不易维持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形状,随着羽毛球1被击打,人造羽毛3的配置、形状(即羽毛球1的形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因此,在图49所示的羽毛球中,以覆盖织网绳状体13外周面的方式(覆盖锁线结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覆盖构件35。另外,如图49所示的织网绳状体13那样,构成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羽毛球的固定构件的一根织网绳状体13的锁线结构与图19所示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织网绳状体13的锁线结构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49所示,将覆盖构件35填充到织网绳状体13与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羽轴部8)的间隙(例如图49中区域H附近)、织网绳状体13固定轴7(羽轴部8)时彼此交错的织网绳状体13彼此的间隙部(例如图49中区域I附近)、织网绳状体13的外周面整面(例如图49中区域J附近),以对织网绳状体13施加被覆的方式配置覆盖构件35。
在此,作为覆盖构件35的材料,较为理想的是使用例如硝酸纤维等可形成覆膜的材料。这样,便能有效地发挥该被覆作用。
若如上所述利用覆盖构件35对包括上述区域H附近、区域I附近、区域J附近的整个区域施加被覆,则覆盖构件35能抑制区域H附近的间隙、区域I附近的间隙部的变形,此外还能抑制区域J附近的织网绳状体13的变形。因此,能更可靠地利用织网绳状体13对人造羽毛3进行加强。其结果是,能提高该羽毛球1被球拍连续强打时的羽毛球1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利用覆盖构件35来维持织网绳状体13的固定状态,因此,例如还能抑制图22所示的织网绳状体13的固定部、织网绳状体13与轴7的固定部脱落这一不良情形的产生。因此,能抑制因羽毛球1的形状变化造成羽毛球1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减少、飞行距离变化(增大)等现象的产生。
本发明实施方式4仅在以上所述的各点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不同。即,对于本发明实施方式4,上述未说明的结构、条件、顺序、效果等全部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5)
参照图50及图51,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基本上采用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人造羽毛3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不同。即,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由羽毛主体部5、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由以从羽毛主体部5突出的方式配置的羽轴部8和在羽毛主体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构成。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10以在同一条线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如图51所示,轴7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即,如图51所示,在轴7的截面形状中,具有相对较厚厚度(图51的左右方向(或以中心轴部21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方向)上的厚度)的厚壁肋部22a从中心轴部21朝图51的上下方向突出地形成。
此外,具有相对较薄厚度(图51的上下方向(或以中心轴部21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方向)上的厚度)的厚壁肋部22b从中心轴部21朝图51的左右方向突出地形成。上述两个厚壁肋部22a以从中心轴部21分别朝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上述两个薄壁肋部22b也以从中心轴部21分别朝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薄壁肋部22b以朝与厚壁肋部22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更详细而言为正交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厚壁肋部22a和薄壁肋部22b构成肋部22。此外,由多个肋部22和中心轴部21构成轴7的主体部23。主体部23的截面形状呈所谓的十字状。
此外,在薄壁肋部22b的外周端部如图51所示(即以从主体部23的侧壁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薄壁部24。作为挠性构件的薄壁部24的厚度比薄壁肋部22b的上述厚度还薄。薄壁部24与薄壁肋部22b形成一体。此外,薄壁部24以该薄壁部24的表面与薄壁肋部22b的侧面(图51中上方的侧面)构成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形成。能将薄壁部24的厚度设定为例如0.03mm以上、0.1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该厚度设定为0.04mm以上、0.07mm以下。此外,能将该薄壁部24(变形前)的宽度设定为例如0.1mm以上、0.5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该宽度设定为0.2mm以下、0.3mm以下。
在此,若概述使用上述人造羽毛3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结构,则该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造羽毛3和作为固定构件的织网绳状体13。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主体部5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织网绳状体13将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在轴7的与织网绳状体13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作为挠性构件的薄壁部24与轴7形成一体。由于织网绳状体13按压作为挠性构件的薄壁部24,因此,在薄壁部24变形的状态下,织网绳状体13与薄壁部24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此外,从不同观点而言,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主体部5、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轴7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例如参照图51)也可以是十字状(参照图51)或T字状(参照后述图54)。轴7中厚度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截面形状的主体部23薄的作为挠性构件的薄壁部24以从主体部23侧面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23形成一体。
这样,由于在轴7的侧面使挠性构件即薄壁部24与该轴7形成一体,因此,在如后所述利用作为固定构件的织网绳状体13固定轴7时,该薄壁部24变形,能提高织网绳状体13与薄壁部24及轴7的粘接强度。
此外,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中,将轴7的主体部23的截面形状形成大致十字状,从而能抑制轴7的总质量的增加并能提高轴7的硬度。此外,通过以从轴7的主体部23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薄壁部24,能适当地调节用于控制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此外,由于这种薄壁部24的厚度比主体部23的厚度薄,因此,能抑制轴7的质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质量的增加,能提高人造羽毛3的轴7的硬度并能调节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藉此,能实现构成飞行特性优良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
薄壁肋部22b延伸方向(图51的左右方向)上的轴7的宽度是薄壁部24的宽度与主体部23的宽度W3的总和。此外,轴7的该宽度比厚壁肋部22a延伸方向(图51的上下方向)上的轴7的宽度(高度T)大。
图51中一侧(左侧)的薄壁部24的宽度与另一侧(右侧)的薄壁部24的宽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薄壁部24可以形成于轴7的全长,但较为理想的是至少形成于露出到外部的部分即羽轴部8。此外,薄壁部24可以仅形成于一侧,也可以不形成于轴7的全长而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局部(例如间隔)形成。
羽毛主体部5由以夹住固接轴部10的方式配置的发泡体层和轴固定层、以及为将上述发泡体层和轴固定层彼此固定而与固接轴部10一起配置于发泡体层与轴固定层之间的粘接层构成。即,在羽毛主体部5中,发泡体层与轴固定层以夹住固接轴部10的方式层积。此外,在羽毛主体部5中,为将发泡体层与轴固定层彼此连接,且将固接轴部10与上述发泡体层及轴固定层连接固定,配置有粘接层。此外,从不同观点而言,在羽毛主体部5中,在构成羽毛球1时位于外周侧的发泡体层上层积有粘接层。在粘接层上以位于该粘接层和发泡体层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配置有固接轴部10。此外,固接轴部10被配置成厚壁肋部22a从中心轴部21突出的方向为与粘接层的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薄壁肋部22b从中心轴部21突出的方向为沿着粘接层表面的方向)。此外,将另一个粘接层配置成从该固接轴部10上延伸到粘接层上。此外,在该粘接层上配置有轴固定层。
在人造羽毛3中,轴7处于朝向发泡体层侧(即羽毛球1的外周侧)弯曲的状态。从不同观点而言,轴7处于朝轴固定层凸出的弯曲状态。此外,也可以是如上所述人造羽毛3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处于朝发泡体层侧弯曲的状态,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与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沿着羽毛主体部5的表面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处于羽毛主体部5朝发泡体层侧弯曲的状态(即羽毛主体部5朝轴固定层侧凸出的弯曲状态)。此时,可同时形成下述两种状态,即人造羽毛3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如上所述羽毛主体部5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也可仅产生任意一个弯曲。这种弯曲能通过对轴7、羽毛主体部5的构成材料进行热处理或者一开始就以弯曲的状态形成轴7、羽毛主体部5的构成材料等以往众所周知的方法来实现。
在此,作为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发泡体层的材料,例如能使用树脂发泡体,更具体而言,例如能使用聚乙烯泡沫(聚乙烯的发泡体)。此外,对于轴固定层,同样也能使用树脂发泡体。此外,对于轴固定层,除了例如聚乙烯泡沫以外,还能使用树脂等构成的薄膜或无纺布等任意材料。
此外,对于粘接层,例如能使用双面胶带。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聚乙烯泡沫作为发泡体层和轴固定层。较为理想的是,该聚乙烯泡沫的压出方向为图50的箭头95所示的方向。此时,由于以与箭头95所示的聚乙烯泡沫的压出方向交叉的方式将轴7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固定,因此,能降低羽毛主体部5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开裂这一不良情形的发生率。
利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固定构件(织网绳状体13)进行固定的固定方法基本上与利用图17~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固定构件进行固定的固定方法相同。即,作为固定构件,使用由一根绳状体构成的织网绳状体13,以使与轴7(羽轴部8)形成一体的挠性构件即薄壁部24变形的方式织网状地捆住轴7,从而将相邻的轴7彼此连结。这样,由于织网绳状体13按压薄壁部24的端部(从轴7的侧方延伸的端部),因此,如图51所示,薄壁部24因受到朝向轴7(羽轴部8)方向的压迫而变形。也就是说,由于该薄壁部24形成于轴7的侧方,使得形成有薄壁部24的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面积比使用在该轴7没有形成上述薄壁部24的人造羽毛的情形下的接触面积大。此外,由于薄壁部24被织网绳状体13按压而变形,因此,侧方形成有薄壁部24的轴7与织网绳状体13的接触部的形状(具体而言是指变形后的薄壁部24的形状)如后所述变得复杂。在变成如此复杂形状的薄壁部24的表面附着粘接剂,来使织网绳状体13与薄壁部24连接固定,因此,能提高织网绳状体13与薄壁部24及轴7的粘接强度。即,织网绳状体13与人造羽毛的轴7、薄壁部24的粘接强度比使用在该轴7没有形成上述薄壁部24的人造羽毛的情形下的粘接强度大。因此,在轴7的侧方形成有上述薄壁部24的人造羽毛球能大幅度提高对于球拍的连续强打的耐久性。
另外,与图21同样,在图51的剖视示意图中,对织网绳状体13相对于轴7的配置进行了简化表示。利用作为锁线的织网绳状体13固定人造羽毛3的轴7时的织网绳状体13的实际配置如上述图18及图19所示。
此外,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将轴7的截面形状形成十字状,但该截面形状也可形成其他形状。即,只要具有与轴7形成一体的薄壁部24,轴7的截面形状也可形成其他形状。例如,轴7的截面形状也可形成如图4~图6所示的截面形状。此外,薄壁部24也可仅形成于轴7的一侧侧面。此外,薄壁部24也可形成于轴7侧面的多处。例如,并不局限于图51所示的两处,也可形成三处以上薄壁部24。
接着,参照图52及图53,对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及使用该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52,对图50及图51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52所示,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构成材料准备工序(S110)。在该工序(S110)中,准备构成人造羽毛3的轴7、构成应形成羽毛主体部5的发泡体层和轴固定层的片状材料、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粘接层即双面胶带。另外,关于上述片状构件和双面胶带的平面形状,只要尺寸比图50所示的羽毛主体部5的尺寸大,则能采用任意形状。作为形成发泡体层的片状构件,例如能使用聚乙烯泡沫(成形为片状的聚乙烯的发泡体)中厚度为1.0mm、单位面积质量为24g/m2的材料。此外,作为形成轴固定层的片状构件,能使用聚乙烯泡沫中厚度为0.5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g/m2的材料。此外,作为粘接层的双面胶带的单位面积质量能设定为10g/m2
此外,作为上述轴7的制造工序,如图53所示,首先进行模具准备工序(S111)。在该工序(S111)中,准备例如用于通过注塑成型或注塑压缩成型而形成轴7的模具。作为此处准备的模具,例如为分割成上模和下模的模具,在彼此相对的模具表面形成有与轴7的形状对应的凹部。此外,该凹部包括:形成轴7的主体部23的部分;以及在形成该主体部23的部分的外周部,用于形成薄壁部24的间隙。
接着,进行成形工序(S112)。在该工序(S112)中,首先将如上所述那样准备好的模具置于注塑成型机等用于将树脂注入模具内部(凹部)的装置(模具设置工序)。接着,进行树脂注入工序。即,将树脂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注入口注入模具内部的凹部。作为树脂,例如能使用热塑性树脂。其结果是,可在模具内部形成轴。此外,由于如上所述在模具的凹部形成有用于形成薄壁部24的间隙,因此,在所获得的轴7上形成有从侧面突出的薄壁部14。这样,进行成形工序(S112)。随后,从模具内部取出轴7。其结果是,能获得构成人造羽毛3的轴7。
接着,如图52所示进行粘合工序(S120)。在该工序(S120)中,在形成发泡体层的片状构件的主表面上贴附形成粘接层的双面胶带。接着,在该双面胶带上配置轴7的固接轴部10。然后,在与固接轴部10相对的面上从上方层积配置形成轴固定层的片状构件,并使其粘合,该形成轴固定层的片状构件贴附有形成另一粘接层的双面胶带。其结果是,能获得利用形成发泡体层的片状构件与形成轴固定层的片状构件夹住固定轴7的固接轴部10的结构。
接着,进行后处理工序(S130)。具体而言,将为形成羽毛主体部5而层积配置的片状构件的不需要部分(即形成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以外的区域)切断除去。其结果是,能获得如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接着,对该人造羽毛3例如进行从发泡体层侧加热等热处理,从而使发泡体层等收缩。其结果是,能实现轴7及羽毛主体部5朝羽毛主体部5的一个表面侧(发泡体层侧)弯曲的状态。另外,为实现这种轴7及羽毛主体部5弯曲的状态,也可使用其他方法。例如,能采用一开始就使用弯曲形状的轴7的方法。
接着,对使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1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如图11所示,首先进行准备工序(S100)。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前端构件)及上述人造羽毛3等羽毛球1的构成构件。
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能使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方法,例如能使用软木等天然材料作为形成底座主体2的材料。此外,也可使用人造树脂等作为底座主体2的材料。在使用人造树脂作为底座主体2的材料时,能使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加工方法来形成底座主体2。例如,首先准备形成底座主体2的材料的块料,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大概形状。此时,兼顾前端部的半球状部分的高度地进行加工。接着,也可使用进一步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用于供人造羽毛3***的***孔这一方法。此外,在使用上述人造树脂时,例如能使用离聚物树脂发泡体、或EVA(乙烯乙酸乙烯脂共聚物)、聚氨酯、PVC(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另外,能使用上述图52及图53所示的制造方法作为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
接着,如图11所示进行组装工序(S200)。在该组装工序(S200)中,例如作为将人造羽毛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工序(S21),将上述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根部***并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固定用表面部的***孔。此外,作为利用固定构件连结人造羽毛的工序(S22),利用绳状构件将该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此外,如图1所示,羽毛主体部5被配置成相邻的人造羽毛3彼此局部重叠。为了维持羽毛主体部5的重叠状态,也可通过缝制以如下方式配置中线,即,将中线围绕与一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周围,同时使其穿过两根羽毛主体部5重叠的部分之间而到达相邻的其他人造羽毛3的固接轴部10,并将其围绕该固接周边10的周围。这样,能使用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来制造图1所示结构的羽毛球1。
另外,如上述说明所述,能使用树脂、纤维等任意材料作为上述固定构件的材料。例如,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作为绳状构件,并使用将树脂(例如热固性树脂)浸入该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使该树脂固化而FRP化的固定构件。通过如上所述进行FRP化,能提高固定构件的强度、硬度。另外,作为热固性树脂,能使用例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若为了如上所述进行FRP化而使用热固性树脂,则在用于将固定构件固定于轴7的加工中进行加热工序等情况下,能同时利用热固性树脂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的FRP化。
参照图54对图50及图51所示的本发明的人造羽毛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4对应于图51。
图54所示的具有轴的人造羽毛基本上采用与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轴7的主体部23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54所示的轴7的主体部23中,两个薄壁肋部22b从中心轴部21朝左右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厚壁肋部22a从中心轴部21下侧仅朝一个方向延伸。另外,在薄壁肋部22b的外周端部,作为挠性构件的薄壁部24与主体部23形成一体。该薄壁部24因被织网绳状体13按压而处于弯曲状态。即使根据这种轴的主体部23的截面为所谓的T字状的羽毛球,也能获得与图50及图51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羽毛球中,能适当组合使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结构。例如,可将实施方式2的羽毛球中作为加强用固定构件的绕圈绳状体14应用于实施方式3~5的羽毛球中。此外,也可将实施方式4的覆盖构件35应用于实施方式4以外的实施方式的羽毛球中。
应当理解,上面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是例示,不构成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的,而不是由上述说明来表示的,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相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有利地应用于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的、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符号说明)
1羽毛球;3人造羽毛;5羽毛主体部;6要成为羽毛主体部的部分;7轴;8羽轴部;9片状构件;10固接轴部;12突出部;13织网绳状体;14环绕绳状体;21中心轴部;22肋部;22a厚壁肋部;22b薄壁肋部;23主体部;24薄壁部;31、33副翼部;32缘部;34粘接剂;35覆盖构件;41凸部;42凹部。

Claims (10)

1.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球状的底座主体;
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以及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多根所述人造羽毛的所述轴彼此固定,
在所述轴的与所述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挠性构件,
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按压所述挠性构件,在所述挠性构件变形的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挠性构件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2.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球状的底座主体;
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以及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多根所述人造羽毛的所述轴彼此固定,
在所述轴的与所述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由多孔质或纤维质构成的加强构件,
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加强构件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所述粘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浸入所述加强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按压所述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在变形的状态下被固定。
4.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球状的底座主体;
多根人造羽毛,该多根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以及
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将多根所述人造羽毛的所述轴彼此固定,
在所述轴的与所述固定构件相对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挠性构件与所述轴形成一体,
通过所述固定构件按压所述挠性构件,在所述挠性构件变形的状态下,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挠性构件通过粘接构件而连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以连接多根所述人造羽毛的所述轴的方式卷绕的绳状体。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被FRP化。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含有热固性树脂。
8.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构件包括由玻璃纤维或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形成的线。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加强用固定构件,该加强用固定构件与所述固定构件连接,且以围绕配置成环状的所述多根人造羽毛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覆盖所述固定构件外周面的覆盖构件。
CN2009801359076A 2008-09-09 2009-09-08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Pending CN10214943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1063 2008-09-09
JP2008231063 2008-09-09
PCT/JP2009/065650 WO2010029914A1 (ja) 2008-09-09 2009-09-08 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コ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9435A true CN102149435A (zh) 2011-08-10

Family

ID=42005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59076A Pending CN102149435A (zh) 2008-09-09 2009-09-08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338576B1 (zh)
JP (1) JPWO2010029914A1 (zh)
KR (1) KR20110056501A (zh)
CN (1) CN102149435A (zh)
WO (1) WO201002991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768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戴见霖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103127683A (zh) * 2011-11-28 2013-06-05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6285B2 (ja) 2010-08-20 2016-02-17 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シャトルコック、および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の製造方法
KR101141021B1 (ko) * 2011-10-22 2012-05-03 김상웅 셔틀콕의 날개 제조방법 및 배드민턴 셔틀콕
WO2013058588A1 (ko) * 2011-10-22 2013-04-25 Kim Sang-Woong 셔틀콕용 날개 제조방법 및 셔틀콕
KR101220576B1 (ko) * 2012-07-17 2013-01-10 김상웅 셔틀콕용 날개 제조방법
CN103566557A (zh) * 2012-07-20 2014-02-12 刘雪燕 用于羽毛球的仿真羽毛和羽毛球
CN103933717A (zh) * 2014-04-04 2014-07-23 安徽华翎羽毛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嫁接式羽毛球的羽翼
CN105251191A (zh) * 2015-10-07 2016-01-20 吴斌 一种对废旧羽毛球进行二次利用的羽毛球
JP6918792B2 (ja) * 2016-06-10 2021-08-11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
CN105944352A (zh) * 2016-07-04 2016-09-21 郑嘉雯 一种粘接牢固的羽毛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56029A (en) * 1946-03-07 1951-06-05 Cohan Frank Plastic shuttlecock
JPS5340335A (en) 1976-09-21 1978-04-12 Nippon Carbon Co Ltd Shuttle cock for badmington
JPS5737464A (en) 1980-08-14 1982-03-01 Shiyunkin Kigiyou Yuugenkoushi Shuttlecock for badminton and its manufacture
DK173581A (da) * 1981-04-15 1982-10-16 J E Rasmussen Kunstfjer til badmintonbolde
JPS5969086A (ja) * 1982-10-14 1984-04-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シヤトルコツク用羽根
JPH07299174A (ja) * 1994-04-28 1995-11-14 Mizuno Corp シャトルコック及びその強化方法
JP3971852B2 (ja) * 1998-07-31 2007-09-05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の製造方法
JP4045101B2 (ja) * 2002-01-07 2008-02-13 美津濃株式会社 シャトルコック
GB2410198A (en) * 2004-01-20 2005-07-27 Arthur Hong Shuttlecock
WO2008093649A1 (ja) * 2007-02-02 2008-08-07 Mizuno Corporation バドミントン用シャトルコック、シャトルコック用人工羽根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27684A (zh) * 2011-11-28 2013-06-05 戴见霖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CN103127683A (zh) * 2011-11-28 2013-06-05 戴见霖 一种羽毛球及其制作方法
CN103127684B (zh) * 2011-11-28 2016-08-10 戴见霖 羽毛球的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8576B1 (en) 2013-11-13
JPWO2010029914A1 (ja) 2012-02-02
EP2338576A1 (en) 2011-06-29
WO2010029914A1 (ja) 2010-03-18
KR20110056501A (ko) 2011-05-30
EP2338576A4 (en)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9435A (zh)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CN101578121B (zh) 羽毛球运动用的羽毛球、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DE602005005630T2 (de) Kunstrasen mit zurückhaltender Struktur für Einstreumaterial
KR101826596B1 (ko) 섬유 조성물 및 제조 방법
KR950010502B1 (ko) 골프채 자루
CN102186646B (zh) 制造包括钢线增强基体材料的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方法
CA2552042C (en) A fibre mat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ibre mat
CN104487233B (zh) 单向增强材料和制备单向增强材料的方法
CN102625724A (zh) 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US5904803A (en) Apparatus for making a mold by heat shrinking
CN104487234B (zh) 缝合单向或多轴向增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64641A (zh) 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
US5616391A (en) Composite material and a composite structure based on a three-dimensional textile structure
US5638870A (en) Fiber-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tubular body
CA2806169A1 (en) Co-molded, focused weighted, dimple arrayed hockey sticks and other composite structures
US4555113A (en) Shaft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645487A (en) Baseball
US20050277494A1 (en) Lacrosse stick having a composite shaft
US20050123723A1 (en) Grip strip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2612427A (zh) 一种纤维复合材料和生产工艺
CN102482820B (zh) 具有连续玻璃纤维的织物芯
CN102264441A (zh) 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及羽毛球活动用羽毛球
JP2019039231A (ja) 人工芝
JP2008279179A (ja) バドミントンのシャトルコック
JPS5969086A (ja) シヤトルコツク用羽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