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3509B -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3509B
CN102133509B CN201010530264.XA CN201010530264A CN102133509B CN 102133509 B CN102133509 B CN 102133509B CN 201010530264 A CN201010530264 A CN 201010530264A CN 102133509 B CN102133509 B CN 102133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as
stream
liquid
cylindrica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02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3509A (zh
Inventor
松尾正孝
渡边良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VITECH BUIL-COMMUNIT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VITECH BUIL-COMMUNIT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VITECH BUIL-COMMUNIT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VITECH BUIL-COMMUNIT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33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3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3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350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20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using diffus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能够以较少的能量产生强劲的循环流,使氧有效地溶解在液体中。在供液体流通的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至少1条螺旋状槽,在该筒状主体的中间部分上设置截面直径缩减的缩颈机构部分。在缩颈机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单一的或分为2个的加压气体导入室,在缩颈机构部分上贯穿设置第1气体喷出口,以使得朝向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该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该第1气体喷出口用于产生轴流,同样,在缩颈机构部分上贯穿设置第2气体喷出口,以使得朝向螺旋状槽吹入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该第2气体喷出口用于产生旋转流。

Description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气体(空气)微细化并使其混入液体中高效地溶解从而能够使气体在液体的上下层整体中广泛地循环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池塘、湖沼等封闭水域内或者在污泥、污水、杂排水等贮存槽内的水质净化方法,公知有曝气处理和搅拌。即,为了净化水质,在池水面上设置水车或喷水器并搅拌水面而强制性地使其与空气接触,或者在水底设置散气喷嘴而向水中强制性地吹入空气使其成为气泡,或者利用泵或旋转叶片产生高速流体并吸引空气而使气泡微细化后吹入,从而提高溶解氧浓度。
在以往的水中曝气、搅拌中应用范围和能力受到限制,而且,机械驱动部设置在水中的装置产生腐蚀、磨损、阻塞等而容易发生故障,需要定期检查保养。当使得导入水中的空气成为气泡时,作为使气泡微细化的方法,一直以来存在许多技术,但是在满足作为净化中重要要素的氧溶解度和产生用于搅拌的循环流这两者的方面上却是不够充分的。
其原因在于,由于一旦液体(污泥、污水等)的浓度为2~5%则无法进行均匀的搅拌,只会是搅拌所需的驱动力增大,而效果是不够充分的。
作为净化中重要要素的氧溶解率以0.5~4%左右极其低,不能指望更高的净化。另外,虽然如专利文献1、2等的那样存在沿加压水流的流通路的内周面形成了用于气泡微观破坏的槽的装置、为了使加压水流盘旋而形成了螺旋状槽的装置、或在流通路中设置液体加速部(喷嘴)而吸入空气的装置等,但都是利用泵来产生加压水,因此产生上述的机械故障、成本上升、或节能等问题。
另外,由于设置加速部(喷嘴),需要有对液体中的浮游物等引起闭塞的情况进行防止的对策,在加速部的缩颈上存在限度而无法产生足够的负压,因此吸入的空气量不足,故虽然产生细微空气但氧溶解度并不会上升。
专利文献3为了补充上述不足,使加压水向装置下方流动并利用鼓风机强制性地吹入空气,但是会产生由确保泵和鼓风机的设置空间以及设置泵和鼓风机所带来的成本上升、能量浪费等问题。另外,因为在吹入空气的喷嘴部、整流筒的突起或槽部产生堆积物或附着物,所以需要定期的清扫作业等。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专利文献1、2、3等所公开的装置的问题点,还提出了以下方案:不是分别设置使液体与气体混合溶解的机构和产生循环流的机构,而是使它们同时发生并以较少的能量进行气液混合。但是,空气的吸入只使得相当于气体的表观比重与液体的比重之差的部分产生循环流,因此受净化的贮存容量、水深的影响较大,效果不够充分。另外,虽然吹入的空气边盘旋边上升,但因为液体自身并不旋转,所以虽然空气被微细化,但气液混合仍不够充分。因而,存在氧溶解度低、特别是当水深变大时效果会减半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2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0745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36794号公报
以往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虽然关于气液混合公认具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而实际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需要用于产生微细气泡的加压水而由此需要机械驱动装置(泵等)。
另外,在水质净化以及为了防止浮泡破碎、污泥沉淀而产生所需的强大循环流这样的两者效果都满足的方面是不够充分的。即,在需要加压水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中,作为水质净化的要素的氧溶解度以0.5~4%左右极其低,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循环流。可是,存在以下问题:不需要加压水的微细气泡产生装置成为需要大的空气注入量的构造,不能均匀且稳定地得到流体的搅拌流速10cm/秒,该流体的搅拌流速10cm/秒是不会使污泥沉淀的搅拌最低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无需如泵、螺旋桨叶那样的机械驱动装置就能够以无动力少能量(空气)高效地将氧溶解于液体中,并产生均匀搅拌液体整体的稳定的循环流,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液体的净化和搅拌。
本发明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筒状主体,其构成流路,在该流路的一端设置有液体吸入口并在该流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液混合体泄放口,从而该流路连通上述液体吸入口和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至少1条螺旋状槽,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成对上述流路的方向盘旋;缩颈机构部分,其形成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的轴流;以及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缩颈机构部分是直径为20mm~150mm的圆筒形状,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直径对上述液体吸入口、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直径之比为1∶1~1∶4,或者边长为20mm~150mm的多边形状,缩颈机构部分的边长对上述液体吸入口、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边长之比为1∶1~1∶4。
优选的是,上述螺旋状槽的槽宽设为2mm~5mm,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1条~5条上述螺旋状槽。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中间部分以相对于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中心轴线呈90度±10度的角度设置多个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朝向上述螺旋状槽且在离开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
另外,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加压气体导入室,并设置: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贯穿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该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的轴流;以及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贯穿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优选的是,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分为彼此压力不相同的2个加压室,在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一个加压室上设置有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在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另一个加压室上设置有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
另外,本发明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筒状主体,其构成流路,在该流路的一端设置有液体吸入口并在该流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液混合体的泄放口,从而该流路连通上述液体吸入口和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至少1条螺旋状槽,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成对上述流路的方向盘旋;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的轴流;以及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中间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根据本发明,能够用较少的能量(空气)产生强劲的循环流以及将氧有效地溶解在液体中,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由池塘、湖沼等封闭水域内的富营养化现象引起的溶解氧缺乏、由底部的淤泥堆积引起的恶臭产生、水质恶化等。
另外,在污泥、污水、杂排水等槽中,由浮泡、沉淀污泥等导致槽内成绝氧状态,从而成为硫化氢臭、氨臭等恶臭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成为由于水质恶化导致在排水(排出)目的地处引起二次公害的原因,但是通过利用强大的搅拌力和高效的氧溶解形成有氧状态,能够进行恶臭的防止、水质等液体的净化。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缩颈机构部分的形状能够根据用途选择,当缩颈机构部分的形状为1∶2~1∶4时,即缩颈机构部分的直径对液体吸入口、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直径之比为1∶2~1∶4时,或者缩颈机构部分的边长对液体吸入口、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边长之比为1∶2~1∶4时,在以水质净化为主要目的的用途上发挥效果。另外,当缩颈机构部分的形状为1∶1时,即缩颈机构部分的直径对液体吸入口、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直径之比为1∶1时,或者缩颈机构部分的边长对液体吸入口、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边长之比为1∶1时,由于不产生负的静压而利用直接吹入的空气成为含气泡的液体,因此与1∶2~1∶4的形状的情况相比,氧溶解度和循环流的产生多少有些下降,但是对于以破碎污泥、污水(腐烂槽等)的浮泡或搅拌沉淀污泥为主要目的的用途却发挥足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简要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图2的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装置的动作原理的简要说明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简要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的剖面图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圆筒状或多边形状的筒状主体1,在其内部形成有液体的流路2。而且,在流路2的一端设有圆锥台状、棱锥台状、圆筒状或棱筒状的液体吸入口3,在另一端同样地设有圆锥台状、棱锥台状、圆筒状或棱筒状的气液混合体泄放口4(以下,称作“液体泄放口”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流路2的中间部分设有缩颈机构部分(腔室)5,该缩颈机构部分5的与流路2正交的面的截面面积相对于液体吸入口3缩减。
液体吸入口3和液体泄放口4形成为对缩颈机构部分5逐渐扩展的锥形状。另外,为了防止由夹杂物或浮游物引起的闭塞、由堆积物或附着物等引起的闭塞等,缩颈机构部分构成为最小直径20mm、最大直径150mm的圆筒状,或者构成为边长为最小20mm、最大150mm的多边形状。液体吸入口3和液体泄放口4的打开角度形成在相对于缩颈机构部分的直径或边长为1∶1~1∶4的范围内就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
在筒状主体1的内壁面6上以相对于流路2盘旋的方式穿设有螺旋状槽7。该螺旋状槽7对通过流路2的液体赋予旋转流效应,为了得到有效的旋转流,在上述筒状主体1的内周面上设置1条~5条槽宽为2mm~5mm、每单位长度100mm上2圈~4圈螺旋的螺旋状槽7。螺旋状槽7的槽的形状适合半月状、棱状或V字形。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在缩颈机构部分5的外周上与其连接设置有空气压不同的双层构造的加压气体导入室8,该加压气体导入室8由第1气体室9和第2气体室10构成。利用未图示的鼓风机(blower)等送气部件从高压气体供应口11向下层的第1气体室9供应高压气体,同样地从低压气体供应口12向上层的第2气体室10供应低压气体。
通过将加压气体导入室8设为双层构造,能够按照气体室控制所供应的空气压、空气量,从而能够分别控制后述的轴流和旋转流的强度。因而,在循环流的需要量较大、搅拌的容量较多、水深较深等情况下,通过将气体室分为轴流用和旋转流用,能够自由组合轴流和旋转流的强度而对它们进行相对控制,因此也能够满足这些广泛的需求。
而且,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5的液体流入方向上游侧端部附近穿孔设置有第1气体喷出口13,以使第1气体室9与筒状主体1的内部连通,高压气体朝向筒状主体1的中心部吹入,主要用于产生沿流路方向的轴流。
另外,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5的下游侧端部附近穿孔设置有第2气体喷出口14,以使第2气体室10与筒状主体1的内部连通,低压气体朝向螺旋状槽7吹入,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另外,以上说明了将加压气体导入室8设为双层构造的情况,但是在不必特别地对轴流和旋转流进行相对控制那样的用途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4所示那样将加压气体导入室8设为单层构造。
在该情况下,加压气体导入室8成为在缩颈机构部分5的外周连接设置单一的均压气体室15的结构。而且,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5的上游端部附近穿孔设置气体喷出口(未图示),以使均压气体室15与筒状主体1的内部连通,从空气供应口16供应过来的高压气体经由该气体喷出口朝向筒状主体1的中心部吹入,主要用于产生沿流路方向的轴流。另外,从空气供应口16供应过来的高压气体经由另一气体喷出口(未图示)朝向筒状主体1的螺旋状槽吹入,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接着,说明第1气体喷出口13和第2气体喷出口14的穿孔角度、喷出口数量等。
朝向缩颈机构部分5的腔室中心且以相对于流路2为90°的角度穿孔设置第1气体喷出口13就对轴流的产生最有效,但只要是±10度左右的改变就能够对轴流的产生发挥有效的效果。第1气体喷出口13的数量根据吹入空气量、所需的循环流、设置本装置的场所的水深等使用情况而改变,但大体上适合4个~8个。当为8个时,第1气体喷出口13分为2层,设为穿孔角度为相位角90度的位置。
第2气体喷出口14以能够朝向螺旋状槽7吹入气体的方式贯穿缩颈机构部分5而贯穿设置。第2气体喷出口14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为了使旋转流更强劲,在缩颈机构部分5的出口附近以从相对于螺旋状槽7的槽呈大致90°至与螺旋状槽的末端角度一致的角度范围设置第2气体喷出口14即可。从旋转流的角度来看,优选使第2气体喷出口14的穿孔角度与螺旋状槽的末端角度一致,但是如果将制造上的观点也考虑进来的话,则相对于螺旋状槽7呈大致90°设置的方案具有综合性优点。而且,如果使第2气体喷出口14的顶端部位于螺旋状槽底部,则能够得到最大的旋转流效果。实现该定位的1个方法是,将第2气体喷出口14直接穿孔设置在螺旋状槽底部。
第2气体喷出口14的数量根据所需的旋转流以及净化所需的空气(氧)量等使用情况而改变,但是以螺旋状槽7的槽数进行穿孔设置是最有效的。
另外,为了从气体室高速吹出高压气体并产生微细气泡,将第2气体喷出口14的口径根据吹入空气量设为1.5mm~5mm。
接着,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的动作及其原理。
首先,在污水、污泥等液体中以液体泄放口4朝向液体的表面侧的方式设置本装置。高压气体一旦从第1气体喷出口13被吹入流路2,则成为气泡,并通过轴流产生循环流而上升。通过吹入高压气体,从液体吸入口3流入的液体被缩颈机构部分5缩减截面面积并朝向液体泄放口4其流速增加。另外,通过吹入高压气体,在缩颈机构部分5的内部产生负的静压,利用被吹入的空气成为含气泡的液体。含气泡的液体是通过以下作用朝向液体泄放口4上升:表观比重变小并只有与液体的比重差相当的部分被上推的作用。
在通过了缩颈机构部分5的含气泡的液体中,在流路2内还受到螺旋状槽7效应而产生旋转流。在该状态下,通过从第2气体喷出口14向螺旋状槽吹入低压气体,急速扩大旋转流速度。即,被来自螺旋状槽7和第2气体喷出口14的气体吹入而施力的旋转流的流速与被来自第1气体喷出口13的高压气体吹入而施力的轴流起到叠加作用,从而产生大的循环流。因此,从缩颈机构部分5的出口部附近旋转流的流速与朝向液体泄放口4的轴流的流速同时作用,从而气泡变微细,并通过与大循环流的叠加效应达到有效的净化。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产生强劲的旋转流17,根据液体和气体的比重差,离心力18作用于液体,同时向心力19作用于气体,从而液体部和气体部分离,负压气体连续地成为线状而轴流增加,可通过轴流与旋转流的叠加效应来产生微细气泡和大循环流。
在流路2中液体盘旋,空气微细化并成为线状,而连续至液体泄放口4,从其喷出,但与该喷出同时,盘旋由于周围的静止液(设置本装置进行净化的液体,例如污水、污泥等)而急剧减弱,在其前后产生急剧的盘旋速度差。
通过该盘旋速度差,线状的微细气体被连续地稳定切断,其结果,在液体泄放口4的附近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从液体泄放口4向液体中泄放。由此,能够使气体微细化而混入液体中,使其以较少的能量高效地溶解。
在此,对筒状主体1的、液体吸入口3和液体泄放口4对缩颈机构部分5的打开角度形成在相对于缩颈机构部分5的直径或边长为1∶1~1∶4的范围内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利用图6说明上述关系为1∶1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筒状主体1的、流路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即设有图1所示的机构部分的部分5与液体吸入口3以及液体泄放口4的关系为,当该中间部分5的形状为圆筒形时,形成为该圆筒形部分的直径与液体吸入口3、气液混合体泄放口4的直径之间的直径比为1∶1(实际上是没有缩颈部分的形状)。或者,当该中间部分5的形状为多边形状时,形成为其边长与液体吸入口3、气液混合体泄放口4的边长之比为1∶1(实际上是没有缩颈部分的形状)。
与图1的情况相同,在该筒状主体1的内壁面6上也以相对于流路2盘旋的方式穿设有螺旋状槽7。另外,在中间部分5上设有第1气体喷出口13,以朝向筒状主体1的中心部吹入气体。该第1气体喷出口13主要用于产生沿流路方向的轴流。另外,在该中间部分5上还设有第2气体喷出口14,以朝向螺旋状槽7吹入气体。该第2气体喷出口14主要用于产生旋转流。
这些螺旋状槽7的大小形状、个数或第1气体喷出口13以及第2气体喷出口14的数量等同上所述。
另外,针对图6所示的筒状主体1,实际上也安装图3和图4所示的加压气体导入室8。即,也可以构成为在筒状主体1的设置有第1气体喷出口13和第2气体喷出口14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加压气体导入室8,使该加压气体导入室8的气体从第1气体喷出口13和第2气体喷出口14喷出。该加压气体导入室8也可以是由第1加压气体导入室和第2加压气体导入室构成的双层构造。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进行的提示,并不表示限定发明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可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等价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对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 
筒状主体,其构成流路,在该流路的一端设置有液体吸入口并在该流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液混合体泄放口,从而该流路连通上述液体吸入口和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 
至少1条螺旋状槽,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成对上述流路的方向盘旋; 
缩颈机构部分,其形成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 
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具有能够使上述液体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并朝向上述泄放口的轴流的压力的加压气体;以及 
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压力比自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低的加压气体,使上述液体产生旋转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缩颈机构部分是直径为20mm~150mm的圆筒形状,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直径对上述液体吸入口、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的直径之比为1:1~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缩颈机构部分是边长为20mm~150mm的多边形状,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边长对上述液体吸入口、上述气液混合体 泄放口的边长之比为1:1~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旋状槽的槽宽为2mm~5mm,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上设置有1条~5条上述螺旋状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中间部分以相对于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中心轴线呈90度±10度的角度设置多个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 
朝向上述螺旋状槽且在离开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上设置有多个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 
6.一种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对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 
筒状主体,其构成流路,在该流路的一端设置有液体吸入口并在该流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液混合体泄放口,从而该流路连通上述液体吸入口和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 
至少1条螺旋状槽,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成对上述流路的方向盘旋; 
缩颈机构部分,其形成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 
加压气体导入室,其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的外周面上; 
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贯穿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具有能够使上述液体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并朝向上述泄放口的轴流的压力的加压气 体;以及 
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贯穿设置在上述缩颈机构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压力比自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低的加压气体,使上述液体产生旋转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分为彼此压力不相同的2个加压室,在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一个加压室上设置有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在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另一个加压室上设置有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1条~5条槽宽为2mm~5mm、每单位长度100mm上2~4圈螺旋的上述螺旋状槽。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顶端部在上述螺旋状槽的底部开口。 
10.一种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对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包括: 
筒状主体,其构成流路,在该流路的一端设置有液体吸入口并在该流路的另一端设置有气液混合体泄放口,从而该流路连通上述液体吸入口和上述气液混合体泄放口; 
至少1条螺旋状槽,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成 对上述流路的方向盘旋; 
至少1个第1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上述流路的方向上的中间部分,以朝向上述筒状主体的中心部吹入气体,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具有能够使上述液体产生沿上述流路的方向并朝向上述泄放口的轴流的压力的加压气体;以及 
至少1个第2气体喷出口,其设置在上述筒状主体的中间部分,以朝向上述螺旋状槽吹入气体,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用于喷出压力比自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低的加压气体,使上述液体产生旋转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构成为:在上述筒状主体的设置有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加压气体导入室,使上述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从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构成为:在上述筒状主体的设置有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第1加压气体导入室,并在上述筒状主体的设置有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部分的外周面上设置第2加压气体导入室,使这些第1加压气体导入室和第2加压气体导入室的气体分别从所对应的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 
CN201010530264.XA 2010-01-26 2010-10-29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3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9466A JP2011152534A (ja) 2010-01-26 2010-01-26 気液混合循環流発生装置
JP2010-029466 2010-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3509A CN102133509A (zh) 2011-07-27
CN102133509B true CN102133509B (zh) 2014-08-27

Family

ID=44293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026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3509B (zh) 2010-01-26 2010-10-29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152534A (zh)
KR (1) KR101654775B1 (zh)
CN (1) CN1021335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2258B2 (ja) * 2013-03-05 2015-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微細気泡発生装置および風呂給湯装置
JP6078036B2 (ja) * 2014-10-28 2017-02-08 株式会社キャビテックビルコミュニティ 臭気抑制システム
KR101708552B1 (ko) * 2015-04-06 2017-03-08 주식회사 타 셋 가스 용해 장치
JP2018187558A (ja) * 2017-05-01 2018-11-29 株式会社ワカイダ・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水中微生物の活性化による水質改善方法、及び、水中微生物の活性化による水質改善装置
JP6462830B1 (ja) * 2017-11-08 2019-01-30 株式会社エンバイロ・ソリューション 気液接触装置
CN108295687A (zh) * 2018-03-16 2018-07-20 北京境智圆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浓度可控输出稳定的臭氧水机
JP6806941B1 (ja) * 2020-06-08 2021-01-06 株式会社エムテック 気液混合装置
CN113636629B (zh) * 2021-07-30 2023-09-01 蓝淼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40315A1 (de) * 1986-11-26 1988-06-09 Gutehoffnungshuette Man Vorrichtung zum belueften von fluessigkeiten, insbesondere fuer eine flotation
JP3717767B2 (ja) * 2000-08-04 2005-11-16 福岡県 循環流発生装置
JP3733377B2 (ja) * 2001-08-23 2006-01-11 孝 山本 混気用ノズル
JP2007307450A (ja) 2006-05-17 2007-11-29 Yamaha Motor Co Ltd 気泡発生装置
JP2009136794A (ja) 2007-12-07 2009-06-25 Kobelco Eco-Solutions Co Ltd 散気装置ならびに散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3509A (zh) 2011-07-27
KR101654775B1 (ko) 2016-09-22
JP2011152534A (ja) 2011-08-11
KR20110088355A (ko)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3509B (zh) 气液混合循环流产生装置
KR101969772B1 (ko) 기체 용존수 생성장치
KR100843970B1 (ko)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장치
JP4652478B1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装置
US8678356B2 (en) Microbubble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192809B1 (ko) 극미세 버블수 발생장치
JP3758471B2 (ja) ガス溶解装置
AU2009243891B2 (en) Device for mixing gas into a flowing liquid
KR101944684B1 (ko) 나노버블 발생장치
KR101125851B1 (ko) 나노버블 발생장치
JP4426612B2 (ja) 微細気泡発生ノズル
KR20200032860A (ko) 미세 기포 발생 장치
KR101829728B1 (ko) 나노버블수 발생방법
JP6727163B2 (ja) 気体溶解装置
JP2010264337A (ja) 曝気攪拌機
JP2002059186A (ja) 水流式微細気泡発生装置
KR101874897B1 (ko) 선회방식 마이크로 버블 발생장치
CN106630096A (zh) 一种高能氧******
CN108671779A (zh) 一种细微气泡发生器
KR101147702B1 (ko) 나노버블 발생장치를 이용한 탈취탑
KR101530609B1 (ko) 나노 버블 장치
JP2002045667A (ja) 循環流発生装置
CN109987726A (zh) 一种多级旋切破碎式微纳米气泡发生方法及装置
JP2005000882A (ja) マイクロバブル発生装置
KR101213829B1 (ko) 상수도원에서의 수질정화를 위한 활성미세기포 발생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