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4894A -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4894A
CN102044894A CN2010105103415A CN201010510341A CN102044894A CN 102044894 A CN102044894 A CN 102044894A CN 2010105103415 A CN2010105103415 A CN 2010105103415A CN 201010510341 A CN201010510341 A CN 201010510341A CN 102044894 A CN102044894 A CN 10204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able equipment
charger
loading part
battery
locating 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03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矢正一
森田秀世
屉治克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48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即使是不同尺寸的便携设备,也能够用一个充电器进行适当的充电。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能对具备封装体电池的便携设备进行充电,其中,封装体电池内置感应线圈,并内置由该感应线圈感应出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电池,该充电器具备:充电器壳体;截面凹状的装载部,其设置在充电器壳体的表面,用于将便携设备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固定位置上;电源线圈,其接近装载部的凹状底面,从而在凹状底面的内侧与设置在便携设备中的封装体电池的感应线圈进行电磁耦合;和电源,其与电源线圈相连,还在装载部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便携设备的装载面交叉的面上,将充电器壳体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

Description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置可充电电池的便携设备和对内置在该便携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正在开发一种在电磁感应的作用下,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进行电力传输来对内置在便携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的所谓的无接点式的充电器(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记载了如下结构:在充电器中内置由高频电源励磁的电源线圈,在封装体(pack)电池中内置与电源线圈电磁耦合的感应线圈。此外,封装体电池还内置对由感应线圈感应出的交流进行整流并将其提供给电池进行充电的电路。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充电器上放置封装体电池,以非接触状态对封装体电池的电池进行充电。
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了如下结构:在便携设备的底部内置电池,进而在其下方设置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adapter),在该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中内置感应线圈和充电电路。此外,也记载了将与感应线圈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设置在充电器中的结构。在充电器上放置结合次级侧充电用适配器的便携设备,并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进行电力传输,从而对便携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9-63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实用新型注册第3011829号
在这样的无接点式的充电器中,重要的是在充电器的规定位置设置便携设备。若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进行设置,则存在不能进行合适的充电的隐患。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存在如下缺点:若放置在充电器上的封装体电池的位置偏离,则不能对封装体电池进行充电。这是因为,若封装体电池与充电器的相对位置偏离,则电源线圈与感应线圈成为不能电磁耦合的状态,因此不能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传输交流电力。通过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那样,在充电器中设置定位凸部,在便携设备中设置嵌入该定位凸部的定位凹部,就能够消除这个缺点。这个结构通过将定位凸部引导至定位凹部,从而能够防止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相对的位置偏离。
但是,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结构由于将便携设备设置在充电器中,使得将定位凸部引导至定位凹部,所以存在便携设备的设置上费工夫的缺点。此外,该结构还存在全部用户难以将便携设备始终以正常的状态设置在充电器中的缺点。此外,由于该结构在壳体(case)的底面设置定位凹部,并在该定位凹部上配置感应线圈,所以还存在不能将便携设备做得很薄的缺点。由于便携电话等便携设备要求尽可能做得薄,所以如果因定位凹部而变厚,则存在不便于携带的缺点。
通过在充电器的上面整体宽的面积中产生向感应线圈传输电力的磁场,从而能够消除这个弊端。但是,通过这个结构,在没有放置便携设备的部分也会产生磁场,所以存在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传输的电力效率降低的缺点。此外,存在如下弊端:若在充电器上放置铁等金属,则通过电磁感应作用,电流流向如上的金属而导致发热。
本申请人以消除以上的缺点为目的,开发了如下的充电器:在充电器的上面板(plate)之下配置电源线圈,并且通过移动机构使该电源线圈沿着上面板的内面移动。该充电器检测放置在上面板上的便携设备的位置,通过移动机构使电源线圈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该充电器设置用于检测在壳体的上面板放置的便携设备的位置的位置检测控制器,通过该位置检测控制器来控制移动机构,从而使电源线圈移动,使得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该充电器将电源线圈接近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从而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传输电力。
即使便携设备的位置偏离,该结构也能够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存在如下缺点:使电源线圈移动到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的位置的机构以及检测便携设备的位置的机构变得复杂,导致成本增加。
此外,作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缺点的充电器,本申请人开发了图21和图22所示的充电器10C。该充电器10C将装载便携设备50的装载部12C的底面设置为弯曲成U槽状的弯曲底面13C,在弯曲底面13C的内侧内置了与便携设备50的感应线圈51C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C。由此,通过将装载部的底面设为弯曲底面并将设置于此的便携设备50的背面设为弯曲背面,从而若将便携设备50放入装载部,则通过其自身的重量,弯曲背面被引导至位于弯曲底面的底部。由此,将内置于弯曲底面的内侧的感应线圈始终接近电源线圈,高效率地从电源线圈向感应线圈进行电力传输,从而能够迅速地对电池进行充电。
但是,在这样的将便携设备以站立(stand)式放置在装载部中的结构中,存在便携设备的尺寸和形状受限制的问题。例如,在便携设备50的全长比图21的充电器还长的情况下,在与内置在便携设备50中的电池相连接的感应线圈51C的位置相对地向上方偏离的结果,有时不能适当地进行与充电器侧的电源线圈21C之间的电磁耦合。此外,有时还会从便携设备的表面突出各种突起物。例如,在从下面或底面使母线(strap)或电极等突出的形状的便携设备中,有时这样的突起物会成为障碍,不能将便携设备的背面正确地设置在充电器的装载部中,感应线圈和电源线圈的电磁感应被阻碍。如上所述,若只能对规定形状、尺寸的便携设备进行适当的充电,则充电器的使用并不方便,产生需要对每个便携设备准备专用的充电器的不良情况。
除此之外,从电磁耦合的观点来看,将装载部密接到便携设备很重要,但也存在由于充电而产生的热集中在这个部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这种问题而完成。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不同尺寸的便携设备也能够以适当的状态进行充电的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能够对具备封装体电池70的便携设备50进行充电,封装体电池70内置感应线圈51,并内置由该感应线圈51感应出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电池54,充电器10具备:充电器壳体11;截面凹状的装载部12,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表面,用于将便携设备5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固定位置上;电源线圈21,其接近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从而在凹状底面的内侧与设置在所述便携设备50中的封装体电池70的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以及电源22,其与所述电源线圈21相连,并且,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便携设备50的装载面交叉的面上,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85。由此,即使存在从便携设备的下面突出的部件,通过使突出部位于切口部,从而能够按照便携设备的背面与装载部相接触的方式正确地设置便携设备,能够适当地进行对便携设备的充电。此外,在与设置便携设备的装载部连通的切口部中,在此部分没有包围便携设备的装载部的隔壁,能够露出便携设备的表面,所以该部分成为散热部,还可获得能够抑制充放电时的便携设备的加热的优点。这样,维持电磁感应所需的装载部和便携设备之间密封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切出与电磁感应无关的面,从而确保散热性。
此外,根据第二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进一步在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形成第二切口部86,所述第二切口部86按照与所述切口部85连通的方式,从与所述装载面交叉的面的端缘一直延长到凹状底面的一部分,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端缘大致以“コ”字状开口。由此,通过从支承便携设备的底面至背面连续地设置切口部,从而能够将充电器壳体的端缘以“コ”字状开口,能够应对从便携设备的底面至背面突出的突出部。除此之外,便携设备从充电器壳体露出的面积会增加,散热效果也会增加。
此外,根据第三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还可以设置:定位架90,其用于变更所述装载部12的实质尺寸,且能够装载于支承便携设备50的下面的制动壁14。由此,通过在装载部中设置定位架,能够提高装载部的底部,通过变更定位架的尺寸,即使是比原本设计的装载部还小的尺寸的便携设备,也能够适当地被装载于装载部而进行充电。
此外,根据第四便携设备用充电器,所述定位架90通过连接体92连结两个模块体91而构成,将所述定位架90装载到所述装载部12时,所述模块体91的表面97被设置为与内壁面89大致成为同一面,所述内壁面89与构成所述切口部85的充电器壳体11对置。由此,即使在装载部中装载了定位架,也能够经由定位架使该装载部与切口部连通,不会有损切口部的优点。
此外,根据第五便携设备用充电器,所述定位架90设有向***到所述装载部12的一侧突出的定位突起93,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所述定位突起9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定位用凹部87,通过将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突起93***到所述装载部12的定位用凹部87,从而进行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由此,能够容易在规定的位置上以规定的姿势设置定位架。
此外,根据第六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能够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上设置收纳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架收纳部96。由此,在不使用定位架时能够将定位架收纳在充电器壳体中,能够降低遗失不使用的定位架的隐患。
此外,根据第七便携设备用充电器,所述充电器壳体11能够以倾斜姿势设置所述装载部12。由此,从充电器的上方还是从横向方向,向装载部装载便携设备的动作都变得容易进行设置,便于使用。
此外,根据第八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能够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背面,在设置了所述装载部12的一侧的相反侧设置所述定位架收纳部96。由此,在通常使用充电器时,定位架收纳部不会向外部露出,能够使外观整洁,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将装载部设为倾斜姿势时所产生的静区(deadspace)。
此外,根据第九便携设备用充电器,能够将所述装载部12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状。由此,即使将便携设备稍微倾斜也能够放置在装载部中,所以在用户容易将便携设备设置在充电器上的基础上,由于通过便携设备的自重而能够将装载部摇动或滑动,所以还能够获得容易调整为正确的姿势的优点。
此外,根据第十便携设备和充电器,便携设备50具备:设备壳体;二次电池,其装卸自如地被装载到所述设备壳体内,且能够进行充电;以及感应线圈51,其用于以感应电力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器10具备:充电器壳体11;截面凹状的装载部12,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表面,用于将所述便携设备5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固定位置上;电源线圈21,其接近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从而在凹状底面的内侧与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中的便携设备50的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以及电源22,其与所述电源线圈21相连,所述充电器10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所述便携设备50的装载面交叉的面上,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85。由此,即使存在从便携设备的下面突出的部件,通过使突出部位于切口部,从而能够按照便携设备的背面与装载部相接触的方式正确地设置便携设备,能够适当地进行对便携设备的充电。此外,在与设置便携设备的装载部连通的切口部中,在此部分没有包围便携设备的装载部的隔壁,能够露出便携设备的表面,所以该部分成为散热部,还可获得能够抑制充放电时的便携设备的加热的优点。这样,维持电磁感应所需的装载部和便携设备之间密封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切出与电磁感应无关的面,从而确保散热性。
此外,根据第十一便携设备和充电器,所述便携设备50能够在所述设备壳体上连接选择单元OU,所述充电器10将所述装载部12的形状设计为在连接了选择单元OU的所述便携设备50被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的状态下,所述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进行电磁耦合,并且,所述充电器10构成为能够装载用于调整所述便携设备50的位置的定位架90,使得即使在没有连接选择单元OU的所述便携设备50被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中的状态下,所述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也进行电磁耦合。由此,即使是因选择单元的装载而全长不同的便携设备,也能够通过装载定位架而将装载部侧从底部提高来变更尺寸,所以能够适当地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便携设备用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充电器的左侧的装载部上装载了定位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底面观察图1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3的上侧的定位架收纳部中收纳了定位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经由图2的定位架设置了电气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利用盖罩覆盖了便携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图5的便携设备中附加了选择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利用盖罩覆盖便携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将图1的充电器的上部壳体从下部壳体卸下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5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6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没有利用盖罩覆盖便携设备的图,图12(a)是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利用盖罩覆盖了便携设备的图,图13(a)是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的立体图,图13(b)是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从上方观察定位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背面观察定位架的立体图。
图16是关于具备光波导的变形例的充电器和便携设备的纵向剖视图。
图17是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模块电路图。
图18是表示从便携设备取下封装体电池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封装体电池的底面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封装体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在本申请人之前开发出的充电器上设置便携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中:10、10C-充电器;11-充电器壳体;11A-上部壳体;11B-下部壳体;12、12A、12B、12C-装载部;13、13C-弯曲底面;14-制动壁;15-侧壁;16-支承台;16A-倾斜面;20-电路基板;21、21A、21B、21C-电源线圈;22、22A、22B-电源;23-隔离(shield)层;25-AC适配器(adapter);30-LED;31-光波导;31A-露出部;40-盖罩;50-便携设备;50A-第一便携设备;50B-第二便携设备;51、51C-感应线圈;52-充电电路;53-弯曲背面;54-电池;54A-单四型电池(単四電池:size AAA battery);54B-单三型电池(単三電池:size AA battery);61-电池收纳部;62-电源端子;63-装卸盖罩;65-操作部;66-隔壁;67-卡止凹部;68-卡止凹部;69-引导槽;70-封装体电池;71-电池壳体;71a-引导槽;71b-保持横梁(rib);71c-端子窗;72-电池座(holder);72a-嵌入凹部;72b-周壁、72c-凹部;73-电路基板;74-托架(bracket);74a-定位凸部;75-隔离层;76-背面盖罩;77-卡止钩(hook);78-弹性钩;79-凸条;80-电池组;81-止动螺钉;82-收纳空间;83-输出端子;84-电子部件;85-切口部;86-第二切口部;87-定位用凹部;88-第二倾斜面;89-内壁面;90-定位架(spacer);91-模块体;92-连接体;93-定位突起;94-缝隙;95-连结片;96-定位架收纳部;97-表面;OU-选择单元(option unit)。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用于具体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本发明并不将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限定于以下记载。另外,并不将技术方案范围所示的部件特定为实施方式的部件。尤其是,只要没有特别确定性的记载,在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仅仅是简单的说明例子。另外,各个附图所示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放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同一个名称、符号表示同一个或者相同性质的部件,适当地省略详细说明。此外,构成本发明的各个要素也可以作为由同一个部件构成多个要素从而以一个部件兼用多个要素的方式,相反,也能够由多个部件分担实现一个部件的功能。此外,在一部分实施例、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内容还可以利用于其他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等中。
图1~图20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和便携设备。在这些图中,图1是表示便携设备用充电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图1的充电器的左侧装载部上装载了定位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底面观察图1的充电器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在图3的上侧的定位架收纳部中收纳了定位架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5是表示经由图2的定位架在图1的充电器上设置了电气设备的状态的立体图,在该便携设备中没有装载选择单元,且也没有覆盖盖罩。此外,图6是表示从图5的状态利用盖罩覆盖便携设备而设置在充电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从图5的状态在便携设备中附加选择单元且无定位架的方式进行设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利用盖罩覆盖便携设备而设置在充电器上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9是将图1的充电器的上部壳体从下部壳体卸下后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5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X-X线剖视图,图11是图6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XI-XI线剖视图。此外,图12是没有利用盖罩覆盖的便携设备,图12(a)是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的立体图,图12(b)是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3是利用盖罩覆盖的便携设备,图13(a)是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的立体图,图13(b)是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14是从上方观察定位架的立体图,图15是从背面观察定位架的立体图,图16是关于具备光波导的变形例的充电器和便携设备的纵向剖视图,图17是便携设备和充电器的模块电路图。此外,图18是表示从便携设备取下封装体电池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封装体电池的底面立体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封装体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这些图所示的充电器10在充电器壳体11中内置有电源线圈21和电源22。如图9等所示,充电器壳体11被分割为上部壳体11A和下部壳体11B。如图1~图8所示,充电器壳体11的外形大致形成为三角柱状,在其倾斜面设置有装载部12。在这些图所示的充电器10的例子中,设置有两个装载部12A、12B,分别设置两个便携设备50A、50B,从而能够依次或者同时进行充电。装载部12的截面为凹状,在此处装卸自如地设置便携设备50来进行充电。在充电时,设为不露出电极且利用了感应线圈51与电源线圈21的电磁耦合的无接点充电方式。因此,在相当于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的背面的充电器壳体11的内侧内置有感应线圈51,而在便携设备50侧内置有与该感应线圈51电磁耦合的电源线圈21。
此外,便携设备50包括:设备壳体;具有可装卸自如地装载于设备壳体中且能够进行充电的二次电池的电池封装体;以及用于以感应电力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感应线圈51。设备壳体的材质和形状根据便携设备的用途等而被适当地设计,例如由聚碳酸酯等构成。此外,在设备壳体上能够连接选择单元OU。充电器10将便携设备5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充电器壳体11的装载部12中,从而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
(便携设备50)
如图10、图11等所示,便携设备50内置有感应线圈51、以电力传输到该感应线圈51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电池54。作为便携设备50,可利用各种设备,例如操作电子游戏设备等电子产品的遥控器、无绳电话机、移动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智能电话、寻呼机、便携音乐播放机等。此外,选择单元OU是指相对于这样的便携设备50而能够外带的部件且便携设备的全长通过装载而变化的部件,例如,可列举提高游戏控制器的位置检测精度的传感器、延长移动电话等的电池驱动时间的追加电池、TV调谐器或电子货币用通信单元等。图12表示便携设备的外观的一例。在图12中,图12(a)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图12(b)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
此外,便携设备50能够在外部装载盖罩40。盖罩40能够从掉落或冲撞等冲击中保护便携设备50,并且还能够获得在用户用手握住便携设备50时的止滑效果。图13表示在便携设备50中装载了盖罩40的状态,在图13中,图13(a)表示选择单元非装载状态,图13(b)表示选择单元装载状态。
(装载部12)
装载便携设备50的装载部12的截面,优选大致形成为U字状。由此,即使将便携设备50稍微倾斜也能够放置在装载部12中,所以用户很容易将便携设备50设置在充电器10上,进而由于因便携设备50的自重而能够在装载部12中摇动或滑动,所以还能够获得容易调整为正确的姿势的优点。此外,在将充电器壳体11设为直角三角形状的情况下,优选在其斜边设置装载部12。由此,能够将装载部12设为倾斜姿势,在将便携设备50设置在充电器10中时,从充电器10的上方还是从横向都能够容易设置,所以方便使用。
此外,装载部12将下部的底面设为便携设备50的支承面即制动壁14,且将上部开放。由此,能够将便携设备保持为从上方突出的姿势,即使是细长的便携设备,也能够调整从上方的突出量而进行设置。此外,装载部12能够通过定位架90调整便携设备的设置高度,使得即使在设置了细长的便携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进行充电,具体而言,能够使便携设备的感应线圈51与内置在充电器10中的电源线圈21的位置匹配。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预先准备被设计为对应的高度的定位架,使得通过在装载部12的底面装载定位架90而提高加固底面,即使是不同长度的便携设备,该感应线圈51也位于相同的位置。由此,通过准备根据便携设备的长度而调整高度的定位架,能够以一个充电器应对不同长度的便携设备。
此外,由于定位架用于提高加固长度短的便携设备,所以优选将装载部设计为在不使用定位架的状态下对应于最长的便携设备。由此,比最长的便携设备短的便携设备能够利用定位架来上升,使得通过使用定位架来使便携设备位于被设计的位置处。
由此,通过利用定位架,即使是长度不同的便携设备,也能够利用同一个充电器来应对,能够提高便利性。此外,长度不同的便携设备除了物理上的长度尺寸不同的便携设备之外,也能够利用在同一个便携设备上可装载一些选择单元的结果导致长度不同的情况。此时,装载部12预先设计形状和尺寸、内部的电源线圈21的位置等,使得在设置有连接了选择单元OU的、长的便携设备的状态下,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进行电磁耦合。由此,在装载部12中设置了没有连接选择单元的短的便携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定位架90来提高加固便携设备,从而调整位置,使得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进行电磁耦合。换言之,若将定位架的高度设定为相当于选择单元的高度,则对于没有装载选择单元的便携设备而言,能够经由定位架使高度一致,从而能够与有没有装载选择单元无关地使用同一个充电器对便携设备进行充电。
(定位架90)
图14、图15表示定位架90的外观的一例。这些图所示的定位架90利用连接体92连接了两个大致为矩形状的模块体91,从而将整体形状大致设为“コ”字状。模块体91和连接体92是由塑料等树脂一体成形的。优选如图2所示那样设置模块体91,使得在将定位架90设置于装载部12时,模块体91彼此的对置的表面97与后述的切口部85的内壁面89大致成为同一面。由此,即使装载定位架90,也不会妨碍切口部85的作用,并能够享有该作用。即,利用经由定位架90与切口部85连通的切口,将从便携设备50的底面或背面突出的突出物引导至此处,不会妨碍向便携设备50的装载部12的固定位置的装载,可实现适当的电磁耦合。
(定位突起93)
此外,该定位架90在连接体92这形成有定位突起93。定位突起93形成为能够***到在后述的第二切口部86中设置的定位用凹部87的形状。这样,通过定位突起93和定位用凹部,能够将定位架90定位至装载部12的规定位置来进行装载。在图14、图15所示的例子中,定位突起93形成为三角形状,将模块体91彼此对置的表面97延长而形成。即使定位架90的***方向稍有不同,三角形状的定位突起93也能够与定位架90的前进一同将定位架90收敛为一定的姿势,所以是合适的。
(缝隙94)
此外,连结定位突起93彼此之间的连接体92具有板状的连结片95,在堵塞第二切口部86的方向上以壁状突出。另一方面,在连结片95中还可以形成U字状的缝隙94。由此,能够避免连接体92完全堵塞第二切口部86的情况,例如是电缆或塞绳(cord)这样的细物能够经由该缝隙94通过第二切口部86。尤其是在带状的母线从便携设备的背面突出的情况下,使母线通过缝隙94,从而能够保持该母线,能够避免母线自由而导致卡住等情况。
此外,将该定位架90设为左右和前后对称的形状。由此,即使定位架90为反向姿势也能够装载到装载部12中,不限定装载的方向,所以尤其适合在年幼者或高龄者的便携设备中使用。
此外,如图2所示,该定位架90将设置在装载部12中的定位突起93嵌入到定位用凹部87中,从而保持定位架装载状态。此外,在用户从充电器10(或者定位架收纳部96)卸下定位架90时,用手指钩住连接体92就能够容易从装载部12卸下。该形状是一例,定位架能够构成为各种形状。该定位架90由塑料材料等构成。
(定位架收纳部96)
此外,在充电器壳体11中设有收纳定位架90的定位架收纳部96。定位架收纳部96优选设置在充电器壳体11的底面侧,从而在通常使用时不会露出于外部,可使外观整洁。图3~图4表示定位架收纳部96的一例。在该例子中,与设有两个装载部12对应地形成了两个定位架收纳部96,使得能够收纳两个定位架90。在该例子中,定位架收纳部96是按照能够收纳定位架90的方式以大致与外形相同的大小形成的凹坑,在该凹坑中嵌入定位架收纳部96,使定位架90弹性变形来对其进行保持。这样,通过在充电器壳体11自身中设置定位架90的收纳部,从而能够与充电器壳体11一起管理定位架90,能够避免在不使用定位架时遗失定位架的情况。
此外,如图3、图4所示,在将装载部12设置在侧视时呈直角三角形状的充电器壳体11的斜边侧的情况下,优选将定位架收纳部96设置在充电器壳体11的底面即设有装载部12的一侧的相反侧。由此,获得能够有效利用构成为三角形状的充电器壳体11的静区(dead space)的优点。
(切口部85)
此外,充电器10在装载部12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便携设备50的装载面交叉的面即下部的制动壁14上,将充电器壳体11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85。通过设置这样的切口部85,即使存在从便携设备50的下面突出的部件,也能够通过使该突出部位于切口部85,从而避免便携设备50的底面从制动壁14浮起而引起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的位置偏离,而导致电磁耦合进行得不充分的情况。例如,在便携设备的下面固定有母线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为母线的固定部分位于切口部85,从而能够设置为便携设备的底面接触到制动壁14而不会夹入母线。除此之外,由于便携设备的底面通过切口部85而部分露出,所以还可获得能够将该部分用于散热的优点。
(第二切口部86)
此外,在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还形成有第二切口部86,通过该第二切口部86与切口部85连通,切口从充电器壳体11的端缘延长至背面。具体地说,从切口部85与装载面交叉的面的端缘延长至凹状底面的一部分,其结果,充电器壳体11的端缘大致以“コ”字状开口。由此,即使存在从便携设备的背面突出的突出部,也能够将该突出部引导至第二切口部86,能够避免便携设备的背面从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浮起的情况,能够适当地进行对便携设备的充电。进而,通过从便携设备的背面至底面连通的切口,便携设备对外部露出的面积增加,所以也会提高散热效果。尤其是,由于便携设备的背面因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的电磁耦合而发热,所以通过在背面侧设置切口且使该切口经由底面与充电器壳体11的外部连通,从而形成向外部散热的路径,能够实现散热性的提高。这样,能够维持电磁感应中所需的装载部12与便携设备之间的定位和密封的同时,通过切出与电磁感应的定位无关的面,从而还能够达到散热性的提高。
如图1所示,连通至背面的第二切口部86在装载部1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贯通制动壁14,且连续得一直到凹状底面的沿途都形成为矩形状。此外,延长至凹状底面而设置的第二切口部86的终端以比凹状底面的倾斜角还大的倾斜角度,从凹状底面一直到下部壳体11B形成了大致平滑的第二倾斜面88。这样,通过设置从凹状底面连续且倾斜为比该凹状底面还大的角度的第二倾斜面88,能够将从便携设备背面突出的部件顺利地引导至第二切口部86中。
(定位用凹部87)
进而,如图1所示,也可以在形成第二切口部86的充电器壳体11的对置的内壁面89中形成用于装载定位架90的定位用凹部87。定位用凹部87与从定位架90的连接体92突出的定位突起93相对应,并且形成为可嵌入该定位突起93的凹部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在规定的位置以规定的姿势设置定位架90。
(上部壳体11A)
以下,说明充电器10的细节。图1~图20的充电器10在上部壳体11A上设有装载部12。上部壳体11A的装载部12将底面设为以U槽状弯曲的弯曲底面13。图中的上部壳体11A的装载部12是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长度方向朝后方以上坡倾斜的姿势,且在下端设有制动壁14。该装载部12将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设为U槽状,将便携设备50引导至正确的位置。该上部壳体11A是以在装载部12的两侧设置一对侧壁15、在装载部12的下端部设置制动壁14的形状,由塑料成形而制作出的。
进而,上部壳体11A也能够在制动壁14中使将LED30的发光照射到外部的光波导31露出。在图16的剖视图中,用斜线表示设置了这样的光波导31的例子。该光波导31由透光性的塑料制成,固定在下部壳体11B上。该光波导31将配置在电路基板20上的LED30的光引导至前端的露出部31A,并从露出部31A向外部照射,其中电路基板20固定在充电器壳体11内。露出部31A的前端在制动壁14的表面侧和制动壁14的内面侧即装载部12侧露出,从而将LED30的发光照射到制动壁14的表面和制动壁14的内面。如图16所示,照射到制动壁14的内面的发光照射到便携设备50的盖罩40,从而使盖罩40发光。
如图9~图11所示,充电器10在上部壳体11A的弯曲底面13的内侧配置有电源线圈21。电源线圈21是以平面状缠绕的平面线圈,接近弯曲底面13的内面而配置。电源线圈21在U槽状的长度方向上缠绕成细长的环状,从而能够向长度方向的长的区域传输电力。图中的电源线圈21是平面线圈,但也可以将电源线圈设为按照沿着弯曲底面的方式将两侧部作为弯曲面的平面线圈。
电源线圈21在感应线圈51的相反侧,即图中的电源线圈21的下侧,设有隔离层23。隔离层23是由透磁率高的金属或铁素体(ferrite)构成的层,隔离电源线圈21的、与感应线圈51的相反侧。隔离层23和电源线圈21被固定在充电器壳体11中内置的塑料制的支承台16上。支承台16夹持电路基板20并被固定在下部壳体11B上,将隔离层23和电源线圈21配置在充电器壳体11的固定位置上。该支承台16具有沿着弯曲底面13的倾斜面16A,在该倾斜面16A上层叠固定隔离层23和电源线圈21。
如图17的电路图所示,电源线圈21与安装在电路基板20中的高频电源22相连。高频电源22将从AC适配器25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后提供给电源线圈21。高频电源22内置有一种电路,该电路若内置在便携设备50中的电池54成为满充电,则阻断高频电力的输出。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的满充电是由内置在便携设备50中的充电电路52检测的。高频电源22能够与便携设备50的充电电路52进行通信,从而检测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成为满充的情况来阻断输出。
以上的充电器10通过具备两个装载部12,从而能够设置两个便携设备50A、50B来进行充电。但是,装载部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此外,通过设为可连结多个充电器,还能够变更可同时设置的便携设备的数目。充电器的连结功能是例如将充电器以相邻状态连结。此时,可在充电器的下部包括能够与在横向相邻的充电器装卸自如地连结的连结部。
图17表示内置在充电器10中的高频电源22的电路图。该电源22经由电源连接器26,从AC适配器25提供电力。
高频电源22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即,对电源线圈21进行励磁。这里,使用图17所示的电路,说明对设置在两个装载部中的第一便携设备50A的电池54A和第二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B进行充电的步骤的一例。首先,从AC适配器25向第一装载部12A的电源22A提供直流电力。第一装载部12A的电源22A通过从AC适配器25输入的直流电力对电源线圈21A进行励磁,从而对第一便携设备50A的电池54A进行充电。然后,若第一便携设备50A的电池54A成为满充电,则第一装载部12A的电源22A停止电源线圈21A的励磁,对第二装载部12B输出直流电力。第二装载部12B的电源22B通过输入的直流电力对电源线圈21B进行励磁,从而对第二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B进行充电。然后,若第二便携设备50B的电池54B成为满充电,则第二装载部12B的电源22B停止电源线圈21B的励磁,结束电池54B的充电。
如上所述,依次对多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的电路结构能够对多个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满充电,而不会增加来自AC适配器25的输入电力。
(便携设备50的细节)
如图10和图11所示,便携设备50将放置在充电器10的装载部12中的背面弯曲成沿着U槽状的弯曲底面13的形状来作为弯曲背面53,并在该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有在弯曲背面53沿着的弯曲面上被缠绕的感应线圈51。图13是表示利用装卸自如的盖罩40覆盖的便携设备50的立体图。该盖罩40露出在便携设备50的壳体表面上所设置的开关等操作部65,并覆盖没有操作部65的表面。由于图中的便携设备50在前面和背面的一部分设有开关等操作部65,所以覆盖了没有操作部65的便携设备50的背面中除上部的开关部的几乎所有面、由两侧面和上下面构成的外周面、以及前面的外周部。将盖罩40覆盖为弹性收缩从而密封于便携设备50的表面。此外,将盖罩40覆盖为可伸缩从而能够对便携设备50进行装卸。便携设备500在被盖罩40覆盖的状态下,或者没有被盖罩覆盖的状态,被设置于充电器10的装载部12中,从而对内置的电池54进行充电。盖罩40是具有伸缩性的软质塑料或者天然或合成橡胶,即使掉落或冲撞便携设备50等而受到冲击,也能够保护便携设备50。如图5~图8所示,利用盖罩40覆盖或者没有覆盖的便携设备50以将上下的长度方向朝后方作为上坡的姿势被设置在充电器10的装载部12中,且以将其下端放置在制动壁14的姿势被装载。
(封装体电池)
便携设备50在弯曲背面53的内侧,内置有在沿着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上被卷绕的感应线圈51。图10、图11以及图18的便携设备50具有将多个圆筒形电池54平行地排列而收纳的电池收纳部61,在电池收纳部61中,装卸自如地装载有封装体电池70。便携设备50按照在背面开口的方式设置电池收纳部61,并在其中装载封装体电池70而堵塞开口部。图中的便携设备50在封装体电池70中内置有电池54和感应线圈51,并且在弯曲背面53的内侧收纳有感应线圈51。如图10、图11以及图18的虚线所示,电池收纳部61为能够将多个单三型电池54B平行地排列而收纳的形状,图中是两个单三型电池54B。封装体电池70为能够代替多个即图中的两个单三型电池54B,装卸自如地收纳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外形。如图18所示,这个结构的便携设备50通过单三型电池54B和可充电的封装体电池70的这两者而方便使用。但是,便携设备当然也可以不具有可装卸的封装体电池,而内置以不能装卸的方式进行充电的电池,进而将向该电池切换充电电力的感应线圈配置在弯曲背面的内侧。如图18的虚线所示,便携设备50以在电池收纳部61中装载单三型电池54B的状态,用装卸盖罩63堵塞开口部。装卸盖罩63连结为能够对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进行装卸。将装卸盖罩63卸下,在电池收纳部61中装载单三型电池54B,并装载单三型电池54B的状态下,将装卸盖罩63与便携设备50连结而堵塞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
封装体电池70将装卸盖罩63卸下之后被装载到电池收纳部61中。装载到电池收纳部61中的封装体电池70以一体结构设置装卸盖罩。将该封装体电池70装载到电池收纳部61中,从而堵塞开口部。图19和图20表示封装体电池70。图20是图19所示的封装体电池7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10和图11表示将便携设备50设置在充电器10中的状态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所表示的封装体电池70包括:收纳电池54的电池壳体71;收纳在该电池壳体71中的两个单四型电池54A;将单四型电池54A配置在固定位置上的电池座72;配置为在该电池座72上层叠从而与电池54相连的电路基板73;配置为在该电路基板73上层叠的托架74;配置在该托架74之上的隔离层75;配置在隔离层75之上的感应线圈51;以及进一步配置在感应线圈51之上的背面盖罩76。将绝缘材料的塑料成形而制作背面盖罩76、托架74以及电池座72。
背面盖罩76成形为沿着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的弯曲面,将表面和内面作为弯曲面。图中的背面盖罩76是代替电池收纳部61的装卸盖罩63而使用的,所以将外形成形为能够堵塞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的外形,即成形为与装卸盖罩63相同的形状。图中的封装体电池70经由背面盖罩76与便携设备50的电池收纳部61连结。该背面盖罩76,按照能够对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装卸的方式,在上端部(在图19中为左下部)一体成形卡止钩77来加以设置,在下端部(在图19中为右上部)一体成形卡止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的弹性钩78来加以设置。电池收纳部61在电池收纳部61的上下端部中设有将卡止钩77和弹性钩78卡止的卡止凹部67、68。该封装体电池70被设直为如下的状态:在将卡止钩77钩住卡止凹部67的状态下按入电池收纳部61中,将弹性钩78卡止在卡止凹部68中,从而不会从电池收纳部61脱落。使弹性钩78弹性变形而从卡止凹部68取出,从而能够从便携设备50取下封装体电池70。进而,图10和图11的剖视图所示的背面盖罩76在两侧边缘的中央部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条79。该凸条79进入设置在电池收纳部61的开口部两侧的引导槽69,从而将背面盖罩76准确地与开口部连结,电池收纳部61设置在便携设备50中。
感应线圈51配置在背面盖罩76的内面。感应线圈51是将在表面设有绝缘皮膜的金属即铜线缠绕成平面状的平面线圈,将该线圈变形为沿着背面盖罩76的内面的弯曲面的形状之后接近背面盖罩76的弯曲面而配置。感应线圈51在便携设备50的长度方向,即单四型电池54A的长度方向上成为细长的环状,使得能够与电源线圈21高效地进行电磁耦合。
隔离层75被层叠在感应线圈51的下面,从电源线圈21磁性隔离电路基板73和电池54。该隔离层75是金属或铁素体等透磁率高的层,防止电源线圈21的高频对电路基板73和电池54产生影响。隔离层75弯曲为沿着感应线圈51的形状,并且接近感应线圈51的背面而配置。
托架74由塑料制成,并且将与背面盖罩76对置的表面成形为沿着背面盖罩76的弯曲面。托架74在该表面与背面盖罩76的内面之间设置弯曲的间隙,在这里以夹持的状态固定感应线圈51和隔离层75。托架74将与电路基板73对置的背面设为平面状,或者成形为设置了引导电路基板73中所安装的电子部件的凹部的形状,并固定成与电路基板73层叠。进而,托架74在表面上一体成形将感应线圈51配置在固定位置上的定位凸部74a来加以设置。定位凸部74a被引导至细长的感应线圈51的内侧孔内,将感应线圈51配置在固定位置上。图19的托架74被设置为向细长的感应线圈51的内侧孔的长度方向偏移而位于其两端部,从而将感应线圈51配置在固定位置。进而,托架74较厚地成形具有定位凸部74a的部分,且并用于固定电池壳体71的螺纹固定凸起。该托架74将贯通电池壳体71的止动螺钉81塞进托架74的各个定位凸部74a,从而能够将电池壳体71固定在托架74上。
电路基板73安装电子部件84,该电子部件84实现由感应线圈51感应出的电力对电池54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未图示)。该充电电路将由感应线圈51感应出的高频电力转换为能够对电池54进行充电的直流之后对电池54进行充电。电路基板73在图20的下面(在图10和图11中是上面),即电池侧固定要安装的电子部件84。
电池座72将多个单四型电池54A配置在固定位置上,并且将电路基板73配置在固定位置上,在图中是两个单四型电池54A。电池座72由塑料制成,成形为在电池对置面上设置电池54的嵌入凹部72a的形状。由于图中的封装体电池70内置两个单四型电池54A,所以将沿着单四型电池54A的圆筒的形状的嵌入凹部72a平行地设置为两列。封装体电池70的单四型电池54A代替图10和图11的虚线所示的单三型电池54B而装载在电池收纳部61中。由于单四型电池54A的外径比单三型电池54B小,所以如图10和图11所示,与装载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单三型电池54B相比,将中心位置更偏离两侧而配置,扩大了电池之间的间隙,在这里设置了收纳空间82,该收纳空间82配置安装在电路基板73上的电子部件84。即,尽可能使单四型电池54A向外侧偏离而配置,从而扩大电池之间的收纳空间82。
电池座72在与电路基板73的对置面即基板对置面上,一体成形将电路基板73嵌入固定位置的周壁72b来加以设置。在该周壁72b的内侧嵌入电路基板73,从而固定在固定位置上。进而,电池座72将凹部72c设置在基板对置面上,该凹部72引导固定在电路基板73中的电子部件84。该凹部72c位于相邻的电池54之间,且有效地利用在电池54之间的收纳空间82而配置了电子部件84。
电池壳体71以能够在内部收纳多个单四型电池54A的箱形成形塑料,将开口部与背面盖罩76连结,在图中是两个单四型电池54A。箱形的电池壳体71以嵌入卡止结构连结开口边缘和背面盖罩76,或者熔敷而连结,由背面盖罩76堵塞开口部而进行组装。图10和图11的剖视图所示的电池壳体71在底面设有引导设置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隔壁66的引导槽71a。为了将单三型电池54B收纳到固定位置,隔壁66设置在电池54之间。进而,电池壳体71在引导槽71a的两侧一体成形将单四型电池54A配置在固定位置上的保持横梁71b来加以设置。该电池壳体71在保持横梁71b和两侧的侧壁之间放入单四型电池54A,从而将单四型电池54A配置在固定位置上。进而,电池壳体71开口使输出端子83向外部露出的端子窗71c,从端子窗71c向外部露出输出端子83。封装体电池70的输出端子83接触设置在电池收纳部61中的电源端子62,从而向便携设备50提供电力。电源端子62配置在与电池收纳部61中收纳的单三型电池54B的电极相接触的位置上。因此,代替单三型电池54B而收纳封装体电池70,从封装体电池70向便携设备50提供电力。
通过以下的步骤组装以上的封装体电池70。
(1)在电池壳体71中收纳电池54,在该电池54之上配置电池座72,将电池54配置在固定位置上。
(2)在电池座72上层叠电路基板73和托架74,进而在托架74上经由隔离层75而层叠感应线圈51,将感应线圈51配置在托架74的固定位置上。在该状态下,连接电路基板73、电池54和感应线圈51,在电池壳体71的端子窗71c的内侧配置与电路基板73相连的输出端子83。
(3)将贯通电池壳体71的止动螺钉81塞入托架74的定位凸部74a中,将托架74固定在电池壳体71而作为电池组80。
(4)将电池壳体71的开口边缘固定在背面盖罩76上,将电池组80固定在背面盖罩76中。
在具备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中,能够用装卸自如的盖罩40覆盖便携设备50,使装载部12构成为内形能够设置由盖罩40覆盖的便携设备50。这种结构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在由盖罩40覆盖便携设备50的状态下,或者在没有利用盖罩覆盖的状态下,都能够引导至装载部12的规定的位置,使感应线圈51接近电源线圈21而高效率地对便携设备50的电池54进行充电。
如图10所示,在没有利用盖罩覆盖的便携设备50被适当地配置的状态下,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的最底部的部分与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的最底部的部分一致地接触。由于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底面53是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若将便携设备50装载到充电器10的装载部12,则通过便携设备50自身的自重而滑落,从而能够配置在适当的配置位置上。并且,若将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底面53作为摩擦系数小的材质的塑料材料,则能够更加容易地使便携设备滑落,从而配置在适当的配置位置上。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由盖罩40覆盖的状态下,在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配置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时,也因能够如下所示那样进行对位,所以容易进行对位,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充电。
(1)若配置成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的最底部的部分和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的最底部的部分匹配,则能够良好地进行对位。
(2)由于充电器10的弯曲底面13、便携设备50的弯曲背面53是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若配置成两者的中心线匹配,则能够良好地进行对位。
(3)若配置成便携设备50的前面在左右方向呈水平,则能够良好地进行对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可适合用于游戏的控制器、无绳电话机、便携电话、便携音乐播放器等的充电用。

Claims (11)

1.一种便携设备的充电器,该充电器能够对具备封装体电池(70)的便携设备(50)进行充电,该封装体电池(70)内置感应线圈(51),并内置由该感应线圈(51)感应出的电力进行充电的电池(54),所述便携设备的充电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充电器壳体(11);
截面凹状的装载部(12),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表面,用于将便携设备(5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固定位置上;
电源线圈(21),其接近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从而在凹状底面的内侧与设置在所述便携设备(50)中的封装体电池(70)的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以及
电源(22),其与所述电源线圈(21)相连,
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便携设备(50)的装载面交叉的面上,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8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在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形成第二切口部(86),
所述第二切口部(86)按照与所述切口部(85)连通的方式,从与所述装载面交叉的面的端缘一直延长到凹状底面的一部分,
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端缘大致以“コ”字状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的充电器还设有:定位架(90),其用于变更所述装载部(12)的实质尺寸,且能够装载于支承便携设备(50)的下面的制动壁(1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90)通过连接体(92)连结两个模块体(91)而构成,
将所述定位架(90)装载到所述装载部(12)时,所述模块体(91)的表面(97)被设置为与内壁面(89)大致成为同一面,所述内壁面(89)与构成所述切口部(85)的充电器壳体(11)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90)设有向***到所述装载部(12)的一侧突出的定位突起(93),
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所述定位突起(9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定位用凹部(87),
通过将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突起(93)***到所述装载部(12)的定位用凹部(87),从而进行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上设有收纳所述定位架(90)的定位架收纳部(9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器壳体(11)以倾斜姿势设置所述装载部(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背面,在设置了所述装载部(12)的一侧的相反侧,设有所述定位架收纳部(96)。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便携设备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载部(12)的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状。
10.一种便携设备和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便携设备(50)具备:
设备壳体;
二次电池,其装卸自如地被装载到所述设备壳体内,且能够进行充电;以及
感应线圈(51),其用于以感应电力对所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
充电器(10)具备:
充电器壳体(11);
截面凹状的装载部(12),其设置在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表面,用于将所述便携设备(5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固定位置上;
电源线圈(21),其接近所述装载部(12)的凹状底面,从而在凹状底面的内侧与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中的便携设备(50)的感应线圈(51)进行电磁耦合;以及
电源(22),其与所述电源线圈(21)相连,
所述充电器(10)在所述装载部(12)的、与沿着凹状底面的所述便携设备(50)的装载面交叉的面上,将所述充电器壳体(11)的一部分局部切出而形成与外部连通的切口部(8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设备和充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设备(50)能够在所述设备壳体上连接选择单元(OU),
所述充电器(10)将所述装载部(12)的形状设计为在连接了选择单元(OU)的所述便携设备(50)被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的状态下,所述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进行电磁耦合,并且,
所述充电器(10)构成为能够装载用于调整所述便携设备(50)的位置的定位架(90),使得即使在没有连接选择单元(OU)的所述便携设备(50)被设置在所述装载部(12)中的状态下,所述感应线圈(51)和电源线圈(21)也进行电磁耦合。
CN2010105103415A 2009-10-14 2010-10-14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Pending CN1020448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7766 2009-10-14
JP2009237766A JP2011087391A (ja) 2009-10-14 2009-10-14 携帯機器用充電台及び携帯機器と充電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4894A true CN102044894A (zh) 2011-05-04

Family

ID=43854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03415A Pending CN102044894A (zh) 2009-10-14 2010-10-14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84657A1 (zh)
JP (1) JP2011087391A (zh)
CN (1) CN102044894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4507A (zh) * 2011-10-18 2012-03-28 中山普润斯电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感应充电理论的大功率感应式充电器
CN103843312A (zh) * 2011-10-24 2014-06-04 日本电气英富醍株式会社 便携式信息终端用充电台
CN106655353A (zh) * 2016-11-22 2017-05-10 长泰朗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107171455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CN103050648B (zh) * 2011-10-14 2020-07-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带有密封薄膜的工具电池
CN111541397A (zh) * 2019-02-07 2020-08-14 压电株式会社 便携终端用发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75982A1 (en) * 2011-03-02 2013-07-11 Triune Ip Llc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US9059591B2 (en) * 2011-08-30 2015-06-16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Docking station for inductively charge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204884B2 (ja) * 2011-10-27 2013-06-05 Necインフロンティア株式会社 充電台
KR101508664B1 (ko) * 2012-08-24 2015-04-07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배터리 팩,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장치 및 셀 밸런싱 방법
KR101969754B1 (ko) * 2012-11-12 2019-04-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충전장치
US9281701B2 (en) 2012-11-16 2016-03-08 Ati Technologies Ul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device for charging mobile/portable devices
WO2014169814A1 (en) * 2013-04-15 2014-10-23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D737759S1 (en) * 2013-06-09 2015-09-01 Gigazone International Co., Ltd. Charging base with portable power supply
US10061450B2 (en) 2014-12-04 2018-08-28 Apple Inc. Coarse scan and targeted active mode scan for touch
US9577467B1 (en) * 2015-09-08 2017-02-21 Apple Inc. Hinge assembly for a wireless charger
US10361588B2 (en) * 2015-12-07 2019-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upled resonator in a metal back cover
KR101808605B1 (ko) * 2016-12-22 2018-01-18 김재범 전파 전달이 가능하거나 방열특성을 가지는 전도층이 코팅된 비전도성 프레임
US10862543B2 (en) * 2019-01-17 2020-12-08 Capital One Services,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improved reliability
US10868436B1 (en) 2019-10-02 2020-12-15 Kingst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obile device gaming accessory with swappable battery packs and wireless chargi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6046A (en) * 1997-07-22 2000-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JP2000177173A (ja) * 1998-12-14 2000-06-27 Xerox Corp ポリゴンレスラスタ出力走査システム用装置
JP2000224776A (ja) * 1999-02-01 2000-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電源装置
CN1304558A (zh) * 1999-05-28 2001-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电池充电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60757A (ja) * 1988-04-11 1989-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池収納装置
JPH0498844U (zh) * 1991-02-01 1992-08-26
US5686811A (en) * 1995-11-09 1997-11-11 Rayovac Corporation Compact battery charger
JP3642122B2 (ja) * 1996-09-27 2005-04-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充電装置
JPH118669A (ja) * 1997-06-19 1999-01-12 Sharp Corp 携帯機器の充電構造
JPH1140206A (ja) * 1997-07-22 1999-02-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携帯電気機器と充電台およびパック電池と充電台
JPH11261678A (ja) * 1998-03-13 1999-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用電子機器の充電装置
JP2000277173A (ja) * 1999-03-26 2000-10-06 Seiriyou Denki Kk 充電装置
JP2007068315A (ja) * 2005-08-30 2007-03-15 Kyocera Corp 携帯通信端末装置用充電台
JP2007088535A (ja) * 2005-09-20 2007-04-05 Casio Hitachi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充電台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0901599A (en) * 2007-06-29 2009-01-01 rong-cong Lin Battery cover
JP4744620B2 (ja) * 2009-05-13 2011-08-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充電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6046A (en) * 1997-07-22 2000-01-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pack
JP2000177173A (ja) * 1998-12-14 2000-06-27 Xerox Corp ポリゴンレスラスタ出力走査システム用装置
JP2000224776A (ja) * 1999-02-01 2000-08-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接触電源装置
CN1304558A (zh) * 1999-05-28 2001-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电池充电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50648B (zh) * 2011-10-14 2020-07-2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带有密封薄膜的工具电池
CN102394507A (zh) * 2011-10-18 2012-03-28 中山普润斯电源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感应充电理论的大功率感应式充电器
CN103843312A (zh) * 2011-10-24 2014-06-04 日本电气英富醍株式会社 便携式信息终端用充电台
CN103843312B (zh) * 2011-10-24 2015-07-01 Nec平台株式会社 便携式信息终端用充电台
US9548617B2 (en) 2011-10-24 2017-01-17 Nec Platforms, Ltd. Battery-charging base for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s
CN107171455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CN107171455B (zh) * 2016-03-08 2021-09-10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便携设备和便携钟表
CN106655353A (zh) * 2016-11-22 2017-05-10 长泰朗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CN111541397A (zh) * 2019-02-07 2020-08-14 压电株式会社 便携终端用发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87391A (ja) 2011-04-28
US20110084657A1 (en) 2011-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4894A (zh) 便携设备用充电器以及便携设备和充电器
US7211986B1 (en)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
US20210234410A1 (en) Receiver fo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US8436576B2 (en) Substitute battery pack including a case to accommodate a smaller battery type with an induction coil to facilitate charging
US6127802A (en) Charger with battery retention door
KR101092087B1 (ko) 전기 전도체의 비접촉에 의한 전력전송 장치 및 그 방법
AU6353490A (en) Battery charger with battery guide and support apparatus
US8482251B2 (en) Charger device
JP2010098861A (ja) 携帯電子機器の充電装置
US7764045B2 (en) Battery charger
CN104995761A (zh) 电源装置
US20100264871A1 (en) Inductive chargers and inductive charging system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JP7154940B2 (ja) 送電装置および給電システム
US20160336789A1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for vehicle
EP1908159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ircuit and structure for compatibility with a planar inductive charging platform
US20240063652A1 (en) Wirelessly Powered Battery Pack For Retrofit In Legacy Devices
US20060061326A1 (en) Adaptor to facilitate contactless charging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KR20140067185A (ko) 엔에프씨통신회로부와 무선충전회로부를 포함하는 이동통신장치
CN205725038U (zh) 机器人充电座及机器人
KR20060107144A (ko) 와이어리스 충전용 배터리 및 이를 충전할 수 있는유니버설 무선 충전기
KR101709869B1 (ko) 차량용 무선 충전 장치
KR20220098962A (ko) 가방
TW202115943A (zh) 電池組、電子裝置及車輛
KR20200130098A (ko) 카드형 무선충전기
JP2012034477A (ja) ソーラー充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