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3540B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3540B
CN102023540B CN201010139153.6A CN201010139153A CN102023540B CN 102023540 B CN102023540 B CN 102023540B CN 201010139153 A CN201010139153 A CN 201010139153A CN 102023540 B CN102023540 B CN 1020235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fixing member
along
tape member
press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91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3540A (zh
Inventor
河野将行
千叶敬仁
伊藤朋之
长谷部惠
福田雄一
松本充博
宫田敏行
天野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3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3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与带部件形成记录介质从红穿过的穿过部分;以及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穿过部分的下游侧,其中,所述按压部件具有表面,并且使得所述表面与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表面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了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即,可滑动部件设置为不进入加热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的咬合部分,并且每个可滑动部件具有超出包括耐热带的厚度在内的加热定影辊的曲率而朝向加热定影辊突出的突出部分(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6-317771)。
一些定影装置具有:第一咬合部分,通过将定影部件设置为被按压在带部件上而在带部件与定影部件之间形成该第一咬合部分;以及第二咬合部分,通过使得带部件的外周表面在第一咬合部分的沿着带部件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接触定影部件而形成第二咬合部分。在此定影装置中,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第一咬合部分与第二咬合部分之间形成低咬合压力部分,并且在该低咬合压力部分中记录介质中的水分蒸发而形成水蒸气。如果水蒸气进入第二咬合部分,则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可能具有缺陷。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记录介质从中穿过的穿过部分;以及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穿过部分的下游侧,所述按压部件具有表面,并且使得所述表面与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其中,所述表面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方面中,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的所述表面形成有曲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可旋转,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外径随着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按压部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的主体和位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之间的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相接触且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记录介质从中穿过的穿过部分;以及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穿过部分的下游侧,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的表面,并且使得所述表面与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其中,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五方面中,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大致形成为圆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五或第六方面中,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可旋转,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外径随着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五至第七方面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按压部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的主体和位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之间的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相接触且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其将已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具有带部件、第一定影部件、第二定影部件以及按压部件,所述带部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所述第二定影部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穿过部分,保持有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穿过部分中穿过,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下游侧位置处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其中,所述按压面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九方面中,所述按压面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并且,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其将已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具有带部件、第一定影部件、第二定影部件以及按压部件,所述带部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所述第一定影部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所述第二定影部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穿过部分,保持有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穿过部分中穿过,所述按压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下游侧位置处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其中,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第十一方面中,所述按压面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并且,其中,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所述带部件更加平滑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记录介质出现褶皱。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通过组合所述主体与所述板状部件而形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记录介质产生的水蒸气沿着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更加平滑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记录介质出现褶皱。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即使在通过组合所述主体与所述板状部件而形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记录介质产生的水蒸气沿着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更加平滑地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出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记录介质产生的水蒸气沿着所述按压部件的纵向更加平滑地移动。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为示出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2A和2B为示出定影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侧视截面图;
图3A和3B示出了咬合部分;
图4示出了剥离垫和加压辊;
图5为示出从下方看去的剥离垫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垫安装区域的形状;以及
图7A至7C示出了剥离垫的变型例。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为示出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为通常称为串联型中间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并且每个单元利用电子照相***形成相应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还设置有一次转印部分10,其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形成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图像形成装置还具有二次转印部分20,该二次转印部分20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叠加的调色剂图像共同地转印(二次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上。还设置有用于将经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的定影装置60。此外,设置有用于控制每个装置(每个部分)的操作的控制器40和由显示面板等构成的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的信息及向用户显示信息的用户界面(UI)70。这里,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15、二次转印部分20等可以一体地构造为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分别设置有下述电子照相装置。用于对沿着箭头A方向旋转的感光鼓11充电的充电装置12安装在该感光鼓11的外周的周围。在感光鼓11的上方还设置有形成静电潜像的激光曝光装置13(在图中由附图标记Bm表示曝光光束)。此外,还设置有用于收容每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并且利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14。此外,还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6,该一次转印辊16在一次转印部分10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各颜色成分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还设置有用于去除感光鼓11上的残留调色剂的鼓清洁器17。
通过由恒速控制性能良好的电动机(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辊31使中间转印带15沿着图1所示的箭头B方向以预定速度循环移动。一次转印部分10包括隔着中间转印带15面向感光鼓11设置的一次转印辊16。各个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静电地吸引到中间转印带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15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部分20包括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5的调色剂图像保持表面侧的二次转印辊22和支承辊25。二次转印辊22设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15与支承辊25压力接触。此外,二次转印辊22接地,并且在二次转印辊22与支承辊25之间产生二次转印偏压以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被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20的纸张上。
接下来,将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所应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图像形成处理。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未示出的图像读取装置等输出图像数据。通过未示出的图像处理装置对图像数据进行图像处理以将图像数据转换成Y、M、C、K四种颜色色材的灰度等级数据,然后将该转换后的数据输出到激光曝光装置13。
激光曝光装置13响应所输入的色材的灰度等级数据利用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曝光光束Bm照射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各自的感光鼓11。在每个感光鼓11中,通过充电装置12对感光鼓的表面进行充电,然后通过激光曝光装置13进行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14在感光鼓1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在每个感光鼓11接触中间转印带15的一次转印部分10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上。
在依次将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5的表面上之后,借助于中间转印带15的移动将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20。在二次转印部分20中,二次转印辊22隔着中间转印带15被按压在支撑辊25上。然后,通过传送辊52等从第一纸张收容部分53或第二纸张收容部分54传送来的纸张***中间转印带15与二次转印辊22之间。在二次转印部分20将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5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共同地静电转印到纸张上。从中间转印带15剥离其上静电地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并且将纸张传送到沿着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22的下游侧的传送带55上。传送带55将纸张传送到定影装置60。
接下来将说明定影装置60。
图2A和2B为示出定影装置60的示意性构造的侧视截面图。图3A和3B示出了咬合部分N。
如图2A所示,定影装置60的主要部分由具有定影带610的定影带组件61和设置为与定影带组件61压力接触的加压辊62构成。定影装置60还具有位于定影带组件61与加压辊62之间的咬合部分N,在咬合部分N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
定影带组件61具有:定影带610(带部件的实例),其形成为环状且构造为可循环地移动;定影辊611(第一定影部件的实例),其设置在定影带610的内侧并且在向定影带610施加张力的同时循环驱动定影带610;以及第一张紧辊612,其从内侧向定影带610施加张力。定影带组件61还具有:第二张紧辊613,其设置在定影带610的外侧以限定定影带610的循环路径;以及姿势校正辊614,其在定影辊611与第一张紧辊612之间的位置处校正定影带610的姿势。定影带组件61还包括:剥离垫64,其设置在定影带组件61与加压辊62压力接触的咬合部分N内的下游侧区域;以及第三张紧辊615,其在咬合部分N的下游侧向定影带610施加张力。此外,驱动电动机(未示出)设置为沿着图中箭头C的方向循环驱动定影辊611。
定影带610是周长约为314mm且宽度约为340mm的挠性环带。定影带610由如下部分构成:基层,其由厚度约为80μm的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弹性层,其层压在基层的表面侧(外周表面侧)且由厚度约为450μm的硅橡胶形成;以及防粘层,其由覆盖在弹性层上的厚度约为35μm的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树脂)管形成。弹性层设置为提高图像质量尤其是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关于定影带610的构造,可以根据诸如预期使用目的和使用条件等装置设计条件来选择材料、厚度或硬度。定影带610借助于定影辊611的旋转沿着图2A中箭头D的方向以预定速度旋转。
定影辊611形成为空心体。具体地,定影辊611是这样的硬质辊:即,在外径约为65mm、长度约为360mm并且厚度约为10mm的铝制圆筒状芯辊上形成有厚度约为200μm的氟树脂涂层作为防止圆筒状芯辊的表面磨损的保护层。然而,定影辊611的构造不限于此;定影辊611可以具有任意构造:即,该定影辊611用作具有足够硬度以至于当在定影辊611与加压辊62之间形成咬合部分N时尽管加压辊62施加挤压力但在定影辊611中很少会观察到变形的辊子。借助于来自驱动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力,定影辊611沿着箭头C的方向例如以大约440mm/s的表面速度旋转。
在定影辊611的内部设置有额定功率为900W的第一卤素加热器616a(热源)。基于与定影辊611的表面接触设置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17a的测量值控制定影辊611以使定影辊611具有大约150℃的表面温度。
第一张紧辊612大致为外径约为30mm、厚度约为2mm并且长度约为360mm的铝制圆筒状辊。在第一张紧辊612的内部,将额定功率为1000W的第二卤素加热器616b设置为热源。基于与第一张紧辊612的表面接触设置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17b的测量值控制第一张紧辊612以使第一张紧辊612具有大约190℃的表面温度。相应地,第一张紧辊612具有从内部加热定影带610以及向定影带610施加张力的功能。
在第一张紧辊612的两端的每一端设置有弹簧部件(未示出),该弹簧部件朝向定影带610的外侧按压第一张紧辊612;由此将定影带610的总张力设定为大约15kgf。为了保持定影带610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大致恒定并且为了尽可能抑制定影带610沿轴向的位移,第一张紧辊612的中央部分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出约100μm;即第一张紧辊612形成为大致具有王冠状部分。
第二张紧辊613大致为外径约为25mm、厚度约为2mm并且长度约为360mm的铝制圆筒状辊。在第二张紧辊613的表面上,形成有厚度约为20μm的由氟树脂制成的防粘层。形成防粘层以防止已附着在定影带610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或纸粉沉积在第二张紧辊613上。如同第一张紧辊612一样,第二张紧辊613形成为大致具有王冠状部分,其中,中央部分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出约100μm。并不是一定需要将第一张紧辊612和第二张紧辊613均形成为大致具有王冠状部分,而是第一张紧辊612或第二张紧辊613可形成为大致具有王冠状部分。
在第二张紧辊613的内部设置有额定功率为1000W的第三卤素加热器616c。基于与第二张紧辊613的表面接触设置的第三温度传感器617c的测量值控制第二张紧辊613以使第二张紧辊613具有大约190℃的表面温度。相应地,第二张紧辊613具有从外周表面侧加热定影带610以及向定影带610施加张力的功能。也就是说,本示例性实施例具有这样的构造:即,通过定影辊611、第一张紧辊612和第二张紧辊613加热定影带610。
姿势校正辊614大致为外径约为15mm且长度约为360mm的铝制圆柱状辊。
在定影装置60中,设置有用于检测定影带610的边缘的位置的带边缘位置检测机构(未示出)。姿势校正辊614设置有变位机构,该变位机构响应带边缘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对与定影带610沿轴向接触的位置进行变位,由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定影带610的蛇行。
作为按压部件实例的剥离垫64大致为块状部件,其由诸如树脂或例如为SUS的金属等刚体形成,长度对应于定影辊611沿着轴向的长度,并且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设置。如图2B所示,剥离垫64具有面向定影辊611的内侧面64a、接触定影带610的内周表面且将定影带610按压在加压辊62上的按压面64b、相对于按压面64b形成角度以急剧改变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弯曲定影带610)的外侧面64c以及上表面64d,并且剥离垫64的截面大致为圆弧状。
剥离垫64遍及定影辊611的轴向的整个区域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加压辊62隔着定影带610与定影辊611压力接触的区域(辊咬合部分N1,参考图3A)的下游侧。剥离垫64的两端部受到支撑。具体地,通过可绕着定影辊611的支撑轴(未示出)摆动地安装的臂(未示出)分别支撑剥离垫64的两端。此外,通过诸如弹簧等未示出的推压单元推压剥离垫64以用预定的载荷(例如,约10kgf)将定影带610按压在加压辊62上。相应地,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形成宽度例如约为5mm的剥离垫咬合部分N2(参考图3A)。
第三张紧辊615大致为外径约为12mm且长度约为360mm的铝制圆柱状辊。第三张紧辊615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设置在剥离垫64的下游侧,从而使得已经过剥离垫64的定影带610可以朝向第二张紧辊613平滑地移动。
加压辊62为由下述部分构成的软质辊:即,作为基体的直径约为45mm且长度约为360mm的铝制圆柱状辊621以及依次层压在基体上的厚度约为10mm的由JIS(日本工业标准)-A硬度为30°的硅橡胶形成的弹性层622和厚度约为100μm的由PFA管形成的防粘层623。加压辊62沿着定影带610的宽度方向设置。
加压辊62设置为在受到可旋转地支撑的同时通过未示出的诸如弹簧等推压单元与定影带610缠绕在定影辊611上的部分压力接触。相应地,在加压辊62隔着定影带610被按压在定影辊611上的部分形成辊咬合部分N1(参考图3A)。随着定影带组件61的定影辊611沿着箭头C的方向的旋转,加压辊62沿着箭头E的方向旋转。加压辊62在其内部未设置诸如卤素加热器等任何热源。这里,加压辊62可以构造为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定影带610与定影辊611压力接触从而与定影带610形成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纸张穿过的作为穿过部分实例的辊咬合部分N1。
定影装置60将沿着图2A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传送的保持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引导至咬合部分N,并且利用主要在辊咬合部分N1(参考图3A)施加的热量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在咬合部分N施加的热量主要由定影带610供应。定影带610受到经由定影辊611从设置在定影辊611内部的第一卤素加热器616a供应的热量、经由第一张紧辊612从设置在第一张紧辊612内部的第二卤素加热器616b供应的热量以及经由第二张紧辊613从设置在第二张紧辊613内部的第三卤素加热器616c供应的热量而被加热。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定影辊611之外,从第一张紧辊612和第二张紧辊613向定影带610供应热能,即使在约440mm/s的处理速度时,也不会导致咬合部分N的温度下降。
如上所述,作为用于形成辊咬合部分N1的部件中之一的定影辊611为铝制硬质辊,而另一部件即加压辊62为覆盖有弹性层622的软质辊。相应地,通过加压辊62的弹性层622的变形形成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辊咬合部分N1。在辊咬合部分N1中,定影带610所缠绕的定影辊611几乎不变形;因此,沿着定影辊611的表面移动的定影带610的旋转半径大致不变。由此定影带610在保持移动速度大致恒定的同时穿过辊咬合部分N1。
在穿过辊咬合部分N1之后,纸张移动到剥离垫咬合部分N2。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出口处,定影带610从按压面64b向外侧面64c移动使得定影带610卷绕在剥离垫64上(参考图2A和2B),并且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急剧改变而指向第三张紧辊615。因此,已穿过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纸张在从剥离垫咬合部分N2排出时无法跟随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的改变。然后纸张由于自身的刚度而自然地被从定影带610剥离。简言之,在纸张从剥离垫咬合部分N2排出时,纸张可与定影带610可靠地分离。通过设置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下游侧的剥离引导板83沿着纸张的移动方向引导与定影带610分离的纸张。然后,通过排出引导件65和排出辊(未示出)将经由剥离引导板83引导的纸张输出到装置的外部,由此完成定影处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内设定有剥离垫64所安装的垫安装区域(剥离垫64与加压辊压力接触的部分)N2T(参考图3A)。在垫安装区域N2T与辊咬合部分N1之间形成边界区域N2S(也参考图3A)。在边界区域N2S中,不存在按压定影带610的部件;因此,定影带610仅靠张力与加压辊62压力接触。相应地,边界区域N2S中的咬合压力比辊咬合部分N1和垫安装区域N2T中的咬合压力相对低。结果,如图3B所示,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内的纸张传送方向上游侧(边界区域N2S)形成咬合压力较低的压力下降部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60的定影处理中,在辊咬合部分N1中对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进行加热和加压。在某些情况下,受到加热的纸张中的水分蒸发,由此,此时在辊咬合部分N1中形成水蒸气。由于在辊咬合部分N1中施加有高咬合压力,因此在定影带610与加压辊62之间不会形成由水蒸气导致的气泡(气隙)。
然而,在如上所述形成边界区域N2S(压力下降部分)的情况下,水蒸气易于形成在边界区域N2S中。当在有水蒸气形成的状态下纸张进入施加高咬合压力的垫安装区域N2T时,在边界区域N2S中形成的水蒸气(气泡)由于高咬合压力而在纸张的表面上来回移动。这里,由于纸张刚穿过辊咬合部分N1,因此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熔化而没有完全固化。相应地,出现这样的现象:即,来回移动的气泡使调色剂图像扭曲变形。结果,将导致在定影图像中出现微孔或不均匀的图像缺陷。
图4示出了剥离垫64和加压辊62。图中示出了沿着图2A中箭头G的方向看定影装置60时的剥离垫64和加压辊62。在图中,省略示出了定影带610等。
尽管在上述说明中省略说明,但加压辊62大致具有中央部分(沿轴向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外径)小于两端部分的直径的喇叭状部分。换言之,加压辊靠近两端部分的直径较大。使用加压辊62的这种构造,在咬合部分N中对纸张施加拉伸力,由此使得纸张褶皱较少。
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形成为跟随加压辊62的表面。另外,在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中,中央部分(沿着剥离垫64的纵向的中央部分)比端部(沿着剥离垫64的纵向的端部)更靠向加压辊62侧弯曲定位,由此形成大致具有王冠状部分的剥离垫64。更确切地说,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大致形成为圆弧形,使得按压面64b随着从剥离垫64的沿纵向的两端部分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加压辊62弯曲。
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可以形成为平坦状,但在此情况下,垫安装区域N2T中的压力朝向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沿着纵向的中央部分)而降低。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某些情况下在辊咬合部分N1中抑制的水蒸气可能出现在边界区域N2S中,并且,当水蒸气进入垫安装区域N2T时可能出现图像缺陷。如果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形成为平坦状且加压辊62形成有喇叭状部分,则垫安装区域N2T中的压力朝向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而降低。在此情况下,水蒸气易于在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进入垫安装区域N2T。然后,水蒸气易于集中在特定部位,进而易于较大规模地出现图像缺陷。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剥离垫64中,如上所述按压面64b形成为跟随加压辊62的表面以使得在剥离垫64与加压辊62之间施加的压力(在垫安装区域N2T施加的压力)遍及剥离垫64的纵向大致恒定。在此情况下,在边界区域N2S中出现的水蒸气不会集中在特定部位,而是沿着剥离垫64的纵向分散。结果,尽管推测会出现图像缺陷,但缺陷的规模较小。简言之,图像缺陷会不太明显。
图5为示出从下方看去的剥离垫64的透视图。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剥离垫64中,如上所述,按压面64b形成为跟随加压辊62的表面。参考图5再次说明,按压面64b大致形成为随着从剥离垫64的两端部分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加压辊62弯曲的圆弧(具有曲率)。换言之,按压面64b形成为中央部分比两端部分向下突出。
如图所示,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在沿着剥离垫64的纵向的一端具有第一边641而在相对的另一端具有第二边642。按压面64b还在沿着剥离垫64的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定影辊611的邻近处)具有第三边643且在下游端具有第四边644。也就是说,由第一边641至第四边644多条边包围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边643大致形成为圆弧。具体地,第三边643形成为具有朝向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定影辊611侧)弯曲的曲率。换言之,在第三边643中,沿着纵向的中央部分设置为比沿着纵向的两端部分靠近定影辊611。定影辊611与第三边643之间的距离在剥离垫64沿纵向的中央部分最短而在两端部分变得较长。更确切地说,在将剥离垫64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处的第三边643与第四边644之间的距离设定为T2的情况下,在剥离垫64沿纵向的端部处的第三边643与第四边644之间的距离为T1,其中T1短于T2。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三边643大致形成为圆弧;相应地,按压面64b的宽度(沿着定影带610的移动方向的宽度)在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和端部不同。具体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按压面64b的宽度随着从剥离垫64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图6示出了垫安装区域N2T的形状。具体地,该图示出了从上方看去的图3A所示的垫安装区域N2T的形状以及辊咬合部分N1的形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定影辊611和加压辊62形成大致具有矩形形状的辊咬合部分N1,并且在辊咬合部分N1的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侧通过剥离垫64与加压辊62形成垫安装区域N2T。
如上所述,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具有四条边即第一边641至第四边644。相应地,垫安装区域N2T具有与按压面64b的四条边分别对应的第一边N21至第四边N24。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按压面64b的第三边643大致形成为在中央部分靠近定影辊611的圆弧。因此,垫安装区域N2T的第三边N23也大致形成为在中央部分靠近定影辊611的圆弧。
具体地,垫安装区域N2T的第三边N23形成有这样的曲率:即,第三边N23的中央部分靠近辊咬合部分N1。换言之,第三边N23形成为随着从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辊咬合部分N1。辊咬合部分N1与垫安装区域N2T之间的距离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端部(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最长,且在剥离垫咬合部分N2的中央部分(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最短。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辊咬合部分N1中抑制的水蒸气可能出现在边界区域N2S中,进而当水蒸气进入垫安装区域N2T时可能会出现图像缺陷。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垫安装区域N2T的第三边N23大致形成为这样的圆弧:第三边N23随着从第三边N23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逐渐远离辊咬合部分N1。相应地,如图6所示,在边界区域N2S中出现的水蒸气易于朝向边界区域N2S的两端部分(剥离垫64的两端部分)移动。在移动到剥离垫64的两端部分之后,水蒸气从边界区域N2S排出,由此,在此情况下,可防止水蒸气进入垫安装区域N2T。相应地,不大可能出现图像缺陷。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剥离垫64的两端受到支撑,剥离垫64出现变形;因此,压力在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易于降低。结果,压力在边界区域N2S的中央部分(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也降低;因此,在中央部分易于出现水蒸气。相应地,进入垫安装区域N2T的中央部分的水蒸气的量增加,由此在纸张的中央部分容易出现图像缺陷。
在第三边643(或第三边N23)的中央部分如上所述靠近定影辊611的情况下,与第三边643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可抑制边界区域N2S的中央部分的压力下降。结果,可抑制在边界区域N2S的中央部分出现水蒸气,进而水蒸气几乎不会进入垫安装区域N2T的中央部分。在此情况下,在纸张的中央部分很少出现图像缺陷。
在上述说明中,以加压辊62的外周表面形成为大致具有喇叭状部分的情况作为实例。即使加压辊62的外周表面形成为直线状而不具有喇叭状部分,通过使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的中央部分朝向加压辊62弯曲,也可抑制图像缺陷的出现。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剥离垫64的两端受到支撑;因此,压力易于在剥离垫64的中央部分下降。在此情况下,在边界区域N2S中出现的水蒸气易于进入垫安装区域N2T的中央部分(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然而,如果剥离垫64的按压面64b在中央部分朝向加压辊62弯曲,则垫安装区域N2T的中央部分的压力升高。结果,即使在此情况下,水蒸气也几乎不会集中在特定区域,于是不易引起图像缺陷。
剥离垫64可具有如图7A至7C所示的构造。
图7A至7C示出了剥离垫64的变型例。图7B示出了从图7A中的箭头A的方向看去的板状部件646(后面说明),并且图7C示出了从图7A中的箭头B的方向看去的板状部件646。
如图7A所示,本变型例中的剥离垫64由形式与图2A和2B所示的剥离垫64相似的主体部分645(按压部件主体的实例)和安装在主体部分645的下表面645A(面向定影带610的内周表面)上的板状部件646构成。板状部件646的形状类似于按压面64b的形状。
更具体而言,板状部件646沿着剥离垫64的纵向设置,并且,如图7B所示,板状部件646形成为沿着纵向的中央部分比沿着纵向的端部更靠向加压辊62弯曲的曲线。根据此构造,可抑制垫安装区域N2T的中央部分(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压力下降。主体部分645的安装有板状部件646的下表面645A的形状跟随板状部件646的形状。
板状部件646大致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且如图7C所示,板状部件646在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设置有面向定影辊611的相对边646A。在本变型例中,相对边646A形成有曲率。更具体地,相对边646A大致形成为这样的圆弧:与沿着纵向的端部相比,沿着纵向的中央部分位于定影辊611的邻近处。此外,换言之,类似于形成在按压面64b中的第三边643(参考图5),相对边646A随着从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靠近定影辊611。
根据此构造,类似于按压面64b设置有第三边643的情况,在边界区域N2S中出现的水蒸气易于向边界区域N2S的端部(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端部)移动。此外,将抑制边界区域N2S的中央部分(沿着与纸张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压力下降;因此,在中央部分几乎不会出现水蒸气。结果,不易引起图像缺陷。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该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记录介质从中穿过的穿过部分;以及 
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穿过部分的下游侧,所述按压部件具有表面,并且使得所述表面与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 
其中,所述表面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并且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表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的所述表面形成有曲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可旋转,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外径随着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的主体和位于所述主体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之间的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相接触且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 表面。 
5.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记录介质从中穿过的穿过部分;以及 
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穿过部分的下游侧,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的表面,并且使得所述表面与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相接触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 
其中,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并且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表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大致形成为圆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定影部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可旋转,并且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外径随着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部件至少包括位于所述带部件的内侧的主体和位于所 述主体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之间的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与所述带部件的所述内周表面相接触且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表面。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其将已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穿过部分,保持有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穿过部分中穿过;以及 
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下游侧位置处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 
其中,所述按压面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端部向中央部分行进而朝向所述第二定影部件弯曲,并且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面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并且,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其将已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定影单元包括: 
带部件,其设置为可循环移动且具有宽度; 
第一定影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带部件的内侧; 
第二定影部件,其设置为隔着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压力接触,并且在所述带部件与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间形成穿过部分,保持有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所述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穿过部分中穿过;以及 
按压部件,其沿着所述带部件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下游侧位置处按压所述带部件的内周表面,以将所述带部件按压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 
其中,所述按压部件的所述按压面沿着所述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按压部件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变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按压面由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边在内的多条边包围,并且,所述多条边之中的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邻近处的所述边随着从所述边的沿纵向的中央部分向端部行进而更远离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CN201010139153.6A 2009-09-16 2010-03-18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0235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4190A JP5487833B2 (ja) 2009-09-16 2009-09-16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4190 2009-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3540A CN102023540A (zh) 2011-04-20
CN102023540B true CN102023540B (zh) 2014-07-30

Family

ID=43661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9153.6A Active CN102023540B (zh) 2009-09-16 2010-03-18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01066B2 (zh)
EP (1) EP2325704A3 (zh)
JP (1) JP5487833B2 (zh)
CN (1) CN1020235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5724A (ja) * 2009-10-02 2011-05-12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846281B2 (ja) * 2009-10-02 2016-01-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543B2 (ja) * 2010-10-28 2014-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886098B2 (en) * 2011-03-14 2014-11-11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control media wrinkling through roll flaring
US8577271B2 (en) * 2011-03-31 2013-11-05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systems including belt-roll fuser stripping shoe with robust compliant tip
JP6039273B2 (ja) * 2012-07-05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70714B1 (ko) * 2012-12-10 2019-08-13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6701563B2 (ja) 2016-03-18 2020-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00505B2 (ja) * 2018-06-04 2023-01-1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81069B2 (ja) * 2019-01-08 2023-05-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0695A (zh) * 2005-08-23 2007-0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92034A (zh) * 2006-11-27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0787A (ja) * 1995-09-20 1997-04-04 Hitachi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並びにベルト定着装置の定着方法
JP2003195666A (ja) * 2001-12-21 2003-07-09 Ricoh Co Ltd ベルト及び定着ベルト又はそのベルトからなる定着ベルトを具備する定着装置並びにその定着装置を具備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22494B2 (ja) * 2004-02-25 2011-07-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
US7215917B2 (en) 2004-07-13 2007-05-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using device with stable nipping portion
US7418229B2 (en) * 2004-11-29 2008-08-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using unit that stabilizes a contact nip region
JP4827436B2 (ja) * 2005-05-02 2011-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6317771A (ja) 2005-05-13 2006-11-24 Seiko Epson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06395B2 (ja) * 2005-08-29 2011-06-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09240B2 (ja) * 2005-08-29 2011-01-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96846B2 (ja) 2005-10-25 2011-06-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792968B2 (ja) 2005-12-27 2011-10-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069B2 (ja) * 2006-11-15 2012-10-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9116128A (ja) * 2007-11-07 2009-05-2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70330B2 (en) * 2008-10-30 2011-06-28 Xerox Corporation Fusers, print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of fusing toner on media
US8433228B2 (en) * 2009-01-12 2013-04-30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ipping media from a surface in an apparatus useful for printing
JP2011064923A (ja) * 2009-09-17 2011-03-31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5724A (ja) * 2009-10-02 2011-05-12 Fuji Xerox Co Ltd 剥離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370B2 (ja) * 2009-12-09 2014-09-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0695A (zh) * 2005-08-23 2007-02-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92034A (zh) * 2006-11-27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195666A 2003.07.09
JP特开2008-122849A 2008.05.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64491A1 (en) 2011-03-17
JP5487833B2 (ja) 2014-05-14
EP2325704A3 (en) 2012-08-15
EP2325704A2 (en) 2011-05-25
US8301066B2 (en) 2012-10-30
JP2011064854A (ja) 2011-03-31
CN102023540A (zh) 201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3540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7764915B2 (en) Elastic roll and fixing device
CN100507752C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045069B2 (ja) 定着装置
JP470639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172272A1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ixing device
JP465582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6333B2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4347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96846B2 (ja) 定着装置
JP5309457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435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38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KR100702987B1 (ko)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1571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0929B2 (ja) 定着装置
JP485770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38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334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73345A (ja) 像加熱装置
US9817348B2 (en) Roller and fixing device
JP2009103982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5068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1441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492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