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260B - 电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260B
CN101978260B CN200980109453.5A CN200980109453A CN101978260B CN 101978260 B CN101978260 B CN 101978260B CN 200980109453 A CN200980109453 A CN 200980109453A CN 101978260 B CN101978260 B CN 1019782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detecting means
electrode
reaction
insol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94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8260A (zh
Inventor
井福康夫
村井长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 Heji
Original Assignee
LSI Medie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SI Medience Corp filed Critical LSI Medienc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8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2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7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involving physiochemical end-point determination, e.g. wave-guides, FETS, gratings
    • G01N33/5438Electro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 G01N33/581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with enzyme label (including co-enzymes, co-factors, enzyme inhibitors or substr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00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viruses
    • G01N2333/01DNA viruses
    • G01N2333/02Hepadnaviridae, e.g. hepatitis B viru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a)至少使分析对象物质以及与前述分析对象物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发生反应以相关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并通过实施不溶化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以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b)对沉淀于前述传感部的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的步骤,且前述步骤(a)或步骤(b)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Description

电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分析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分析”中包括判断是否存在分析对象物质的“检测”,和定量地或半定量地确定分析对象物质的量的“测定”。 
背景技术
在诸如临床检查之类的生物样品分析中,由于测定微量成分的情况多,故要求检测灵敏度或精度高的分析方法。作为这样的分析方法,除了利用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例如抗原抗体反应或酶-底物反应之外,进一步地,还尝试通过结合电分析手段来实现高的检测灵敏度。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免疫色谱法与电流检测型安培(amperometric)测定法相结合,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场效应晶体管或单电子晶体管的门极部分附加蛋白质或酶得到的生物传感器。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以直接检测复合体为特征,该复合体通过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由电极或门极部分形成。 
另一方面,代替特异性的相互作用而在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利用通过化学反应在传感部析出或吸附的方法。 
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下述电化学变化作为电流的变化进行检测的方法,即通过还原溶解于反应液中的银离子使银沉积于传感部后,将其再氧化而生成银离子时的电化学的变化。 
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下述检测方法,即在使用使胆碱酯酶结合的标记抗体作为标记酶,由测定胆碱酯酶的活性而测定样品中的被检物质的浓度或量的方法中,将前述酶分解物即硫代胆碱吸附于贵金属电极并浓缩,增幅该硫代胆碱的电极中的因还原脱吸而发生的电流信号而检测前述酶活性的方法。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将酶标记抗体的循环反应生成物即硫醇化合物的量或生成速度作为测定对形成于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上的金电极上的吸附速度而进行测定的装置以及方法。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非流动条件下实施化学反应及电检测。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生物传感器,其为检测生物分子中的特异性结合相关的分子的生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i)进行a)特异性结合反应以及b)酶反应的反应部、(ii)反应a)及b)所生成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物与氧化还原物质膜发生反应的检测部、(iii)测定与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物的反应所引起的氧化还原物质膜的状态变化从而求出介电常数变化的测定部。 
该现有技术与上述专利文献1或2中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相同,均不在传感部上生成沉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53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60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57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63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2448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美国),2005年,77卷,579-584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尽管上述现有技术是公知的技术,但在测定微量成分时,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度受到要求。本发明人发现,在利用电分析法中的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于传感部的沉淀、析出、或吸附的前述各种现有技术中,在为了促进沉淀等而在非流动条件下进行测定是常识的状况下,通过与该技术常识相反而在流动条件下实施测定,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精度。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相比于现有公知的分析方法而言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度的分析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 
[1]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至少使分析对象物质以及与前述分析对象物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发生反应以相关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并通过实施不溶化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 质以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 
(b)对沉淀于前述传感部的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的步骤, 
且前述步骤(a)或步骤(b)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2]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特异***为酶; 
[3]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步骤(a)包括: 
(1)形成复合体的步骤,该复合体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相关并含有分析对象物质、与前述分析对象物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以及标记物质,和 
(2)通过由所形成的前述复合体中含有的标记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不溶化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以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 
且前述步骤(2)或步骤(b)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4]如[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标记物质为水解酶; 
[5]如[4]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水解酶为碱性磷酸酶; 
[6]如[1]~[5]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不溶化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7]如[1]~[6]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可溶性物质选自无机离子、有机离子、酶底物或其反应生成物、色素; 
[8]如[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可溶性物质为金属离子; 
[9]如[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金属离子为银离子; 
[10]如[1]~[9]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传感部由金属、高分子、碳、纳米管状结构体、石墨、无机物质单独或组合构成; 
[11]如[1]~[10]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传感部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锐角状的立体结构; 
[12]如[1]~[1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特异***被固定于前述传感部; 
[13]如[1]~[12]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流动条件为强制性流动或自发性流动; 
[14]如[1]~[1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含有前述电分析步骤的分析方法为安培型分析法; 
[15]传感部,其是用于[1]~[14]的分析方法的传感部,前述传感部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锐角状的立体结构; 
[16]试剂以及试剂盒,其是以用于前述分析方法为特征的、用于测定分析对象物的试剂以及试剂盒,所述试剂以及试剂盒含有与前述分析对象物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由不溶化反应变换为不溶性物质的可溶性物质以及至少一个前述传感部; 
[17]如[16]所述的试剂及试剂盒,其中,作为具有传感部的分析用筒体(cartridge)而含有上述传感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施比现有公知的分析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和精度更高的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地显示本发明的分析方法的一个方式中所用的一连串反应的说明图; 
图2是模式地显示实施例1中所制作的电极部的平面图; 
图3是模式地显示图2所示电极部的制作中所使用的掩模图案; 
图4是模式地显示实施例1中所制作的生物传感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模式地显示图4所示生物传感器单元的制造程序的说明图; 
图6是模式地显示图4所示生物传感器单元的平面图; 
图7是模式地显示图4所示生物传感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模式地显示将图4所示生物传感器单元与流动条件控制装置以及电化学分析仪相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0是显示HBs抗原(抗原浓度=48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1是显示不存在银离子的条件下HBs抗原(抗原浓度=48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2是显示在各种浓度(抗原浓度=0、24、48U/mL)的HBs抗原的CV测定中电势为+0.138V时的氧化电流值的图; 
图13是显示在各种浓度(葡萄糖浓度=0、100、200mg/dL)的葡萄糖的CV测定中电势为+0.086V时的氧化电流值的图; 
图14是显示葡萄糖(葡萄糖浓度=0mg/d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5是显示葡萄糖(葡萄糖浓度=200mg/d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6是显示在非流动条件下葡萄糖(葡萄糖浓度=0mg/d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7是显示在非流动条件下葡萄糖(葡萄糖浓度=200mg/d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8是显示使用GOD未固定于作用电极的电极时的葡萄糖(葡萄糖浓度=200mg/D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19是显示在实施例3中的条件1(步骤A/步骤B=流动/流动)下HBs抗原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0是显示在实施例3中的条件2(步骤A/步骤B=流动/非流动)下HBs抗原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1是显示在实施例3中的条件3(步骤A/步骤B=非流动/非流动)下HBs抗原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2是模式地显示实施例4中所制作的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ィ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ストリップ)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图22所示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模式地显示构成图22所示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的试剂添加池的立体图(单位:mm); 
图25是模式地显示图24所示试剂添加池的平面图(单位:mm); 
图26是显示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7是显示HBs抗原(抗原浓度=18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8是显示HBs抗原(抗原浓度=36U/mL)的CV测定结果的图; 
图29是显示在各种浓度(抗原浓度=0、24、48U/mL)的HBs抗原的CV测定中电势为+0.132V时的氧化电流值的图; 
图30是显示实施例5中所制作的保持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1是模式地显示构成图30所示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的试剂添加池的立体图(单位:mm); 
图32是模式地显示图30所示试剂添加池的平面图(单位:mm); 
图33是显示保持碳电极的毛细管流路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34是显示保持碳电极的毛细管流路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2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35是显示保持碳电极的毛细管流路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2.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36是显示在各种浓度(抗原浓度=0、0.25、2.5U/mL)的HBs抗原的DPV测定中电势为+0.165V时的氧化电流值的图; 
图37是显示NaCl浓度为0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38是显示NaCl浓度为0.5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39是显示NaCl浓度为1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0是显示NaCl浓度为2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1是显示NaCl浓度为0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4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2是是显示NaCl浓度为0.5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4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3是显示NaCl浓度为1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4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4是显示NaCl浓度为2mmoL/L时碳电极中的HBs抗原(抗原浓度=45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5是模式地显示实施例7所制作的电极部的平面图; 
图46是图45所示电极的光学显微镜图像; 
图47是图45所示电极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8是显示在立体结构化电极中,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49是显示在立体结构化电极中,HBs抗原(抗原浓度=0.7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50是显示在平面电极中,HBs抗原(抗原浓度=0U/mL)的DPV测定结果的图; 
图51是显示在平面电极中,HBs抗原(抗原浓度=0.7U/mL)的 DPV测定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在组合利用选择性相互作用(例如抗原抗体反应、酶-底物反应)与不溶化反应(优选为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中,通过前述不溶化反应使最终所产生的不溶性生成物质在传感部表面沉淀(沉积、不溶化、析出),从而对该沉淀的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检测或测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溶化反应或电分析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条件下实施。 
在本发明的分析方法中,根据所利用的选择性相互作用或不溶化反应的不同,例如含有下述方法等, 
(1)通过可直接地或间接地标记于选择性相互作用相关的一方伴侣的标记物质,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不溶化反应的方法(以下称作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 
(2)通过选择性相互作用本身,而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不溶化反应的方法(以下称作酶利用型分析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区分是基于是否通过选择性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而区分的,例如,使用酶作为标记物质的方法包含于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中。 
本说明书中,所谓“直接地引起不溶化反应”是指标记物质或选择性相互作用相关的反应自身为不溶化反应,通过前述反应生成不溶性物质。另外,“间接地引起不溶化反应”是指,由标记物质或选择性相互作用相关的反应所生成的物质作为触发物(trigger),最终通过不溶化反应而生成不溶性物质。 
在说明了本发明的概略后,以下,基于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反应模式图,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1所示的分析体系中,以抗原3为分析对象物质,作为选择性相互作用而利用抗原抗体反应(三明治法),作为试剂之一,使用经酶(例如碱性磷酸酶(ALP))标记的ALP标记抗体4作为与前述抗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 
另外,该分析体系中,作为由标记酶引起的酶反应,利用如下所 示的反应式1,作为不溶化反应而利用反应式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pAPP表示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表示对氨基苯酚,pQI表示对醌亚胺,pAPP为ALP的底物。另外,在反应式1中的“(ALP)”表示ALP作为反应式1的催化剂而相关。 
进一步,作为电分析法,使用安培型分析法,该安培型分析法利用具备作用电极1、对电极、以及参考电极的电极部。 
对氨基苯基磷酸酯→对氨基苯酚(ALP)   (反应式1) 
对氨基苯酚+2Ag+→对醌亚胺+2H++2Ag ↓(反应式2) 
Ag→Ag++e-                          (反应式3) 
在图1所示的分析体系中,构成安培型电极部的作用电极1中预先固定有相对于分析对象物质(抗原)的抗体2,前述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而起作用。将含有分析对象物质(抗原3)的被检测样品与ALP标记抗体4沿着箭头A所示的流动方向从前述传感部的上游供至分析体系,在传感部上形成固定抗体/抗原/ALP标记抗体的复合体。前述复合体的形成量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存在量相关。在形成前述复合体后或形成同时,如果将标记酶ALP的底物即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P)从前述传感部的上游供至分析体系,则变换为对氨基苯酚(pAP)(反应式1),此时如果共存有银离子(Ag+、水溶性),则银(Ag,水不溶性)析出(反应式2),并沉淀于传感部上。由于在传感部上通过再氧化而使电流从作用电极流向对电极(反应式3),因此沉淀于传感部(作用电极)上的银的量可以通过测定该氧化电流而确定。具体地,将作用电极、对电极、参考电极连接于恒电位仪,相对于参考电极电势而扫描作用电极电势,以测定伴随银的再氧化而发生的氧化电流。 
本发明中可以利用的选择性相互作用没有特殊的限制,只要是其中一方可以成为分析对象物质的相互作用,且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存在量相关,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实施不溶化反应或能够形成复合体即可,作为代表性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可以举出例如抗原抗体反应、核酸间杂交反应、酶-底物反应、核酸-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受体-配体间相互作用、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例如IgG与蛋白质A的反应)、低分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例如生物素与亲和素的反应)。上述的选择性相互作用的多数为能够形成复合体(例如免疫复合体)的选择 性相互作用,但上述酶-底物反应中,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存在量相关的不溶化反应或成为不溶化反应的触发物的反应是可能的。 
另外,除了前述相互作用之外,存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的种种物质是公知的,作为分析对象物质,例如可以举出蛋白质(酶、抗原/抗体、凝集素等)、肽、脂质、激素(包含胺、氨基酸衍生物、肽、蛋白质等的含氮激素,以及类固醇激素)、核酸、糖链(例如糖、寡糖、多糖等)、药物、色素、低分子化合物、有机物质、无机物质、或上述物质的融合体、或构成病毒或细胞的分子、血球等。 
例如,作为选择性相互作用而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时,则分析对象物质与其特异***的组合成为抗原(分析对象物质)与抗体(特异***)的组合、或抗体(分析对象物质)与抗原(特异***)的组合。另外,作为选择性相互作用而利用酶-底物反应时,则分析对象物质与其特异***的组合成为底物(分析对象物质)与酶(特异***)的组合、或酶(分析对象物质)与底物(特异***)的组合。 
作为含有上述分析对象物质的被检测材料,除了血液(全血、血浆、血清)、淋巴液、唾液、尿、大便、汗、粘液、泪、脑脊液、鼻液、颈部或***的分泌液、***、胸膜液、羊水、腹水、中耳液、关节液、胃吸引液、组织·细胞等的提取液或破碎液等生物液之外,可使用包括食品、土壤、植物的提取液或破碎液等溶液或河水、温泉水、饮料水、污染水等基本所有的液体样品。 
基于所利用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可以适当选择含有标记化的试剂构成,例如,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时,可以利用各种公知方法、例如三明治法、二段法、竞争法、抑制法等。在三明治法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可以利用固定伴侣与标记伴侣的组合。在二段法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固定伴侣、未标记伴侣、只与前述未标记伴侣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的标记化物的组合,具体地,可以使用:利用一次抗体/标记化二次抗体的方法、利用生物素化抗体/标记化亲和素的方法等。在竞争法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分析对象物质(标准物质)的标记化物(已知量)与固定伴侣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用的可溶性物质是在受到不溶化反应前在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溶剂中呈可溶性,且通过受到前述不溶化反应变换为在前述溶剂中呈不溶性的物质的物质,进一步,由前述不溶化反应生成的前 述不溶性物质只要能够进行电学性分析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不溶化反应”包括从可溶性物质通过“不溶化反应”而生成溶解度低的物质的反应。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可溶性”与“不溶性”是根据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溶剂体系而可以适当定义的用语,例如使用水系溶剂的情况下是指“水溶性”与“水不溶性”,使用有机溶剂的情况下是指“有机溶剂可溶性”与“有机溶剂不溶性”。下面,主要以使用水系溶剂的情况(即,使用通过不溶化反应而将水溶性物质变换为水不溶性物质的体系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在使用水之外的溶剂的情况下,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通过进行适当必要的变更即可以实施本发明。 
作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水溶性物质,只要是在受到不溶化反应前在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水系溶剂中呈可溶性,且通过受到前述不溶化反应变换为在前述水系溶剂中呈不溶性的物质的物质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制,例如可以举出无机离子(优选金属离子)、有机离子、酶底物或其反应生成物、色素等。 
作为上述金属离子,例如可以举出锑离子、铋离子、铜离子、水银离子、银离子、钯离子、铂离子、金离子。这些金属离子在水性溶剂中为水溶性,也可以是金属配合物(优选为金属配合物离子)的状态,通过不溶化反应而作为金属析出。 
另外,作为金属离子,可以使用2价阳离子(例如铜离子、镍离子、铁离子)。上述2价阳离子在水性溶剂中为水溶性,与[Fe(CN)6]3-离子(例如由[Fe(CN)6]4-离子的氧化而生成的[Fe(CN)6]3-离子)结合则作为金属复合体MH[Fe(CN)6](M:2价阳离子)而析出。 
需要说明的是,金属离子被还原而发生不溶化(析出)的反应依赖于各物质所具有的氧化还原电势的大小。也就是说离子化倾向越小越易于作为金属而析出,因此并不受前述反应限定。另外,由于离子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活度等、其他因素(温度、pH、离子强度、反应液组成等)严重地影响析出的容易度,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析出的金属应该作最广义的解释,在任何意义上均不能做限定解释。例如,通过使与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盐的离子在不溶化反应时共存,也可以控制不溶化的程度。另外,有时优选不使形成不溶性盐的离子在不溶化反应时共存,而使其作为金属不溶化而析出的情况。不溶化反应时的形成不 溶性盐的离子的存在量,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可以确定适合的适宜条件。适宜条件可以确定为0~5mmol/L以下、优选为0~2mmol/L、较优选为0~1mmol/L、进一步优选为0~0.5mmol/L的范围内。进一步,作为被析出的物质,不限于金属离子,只要是满足上述条件的物质,可以适宜地使用。 
作为能够用作水溶性物质的色素,例如可以举出席夫(Schiff)试剂、苯胺。席夫试剂在水性溶剂中为水溶性,2个分子的醛基(例如,通过羧基的还原而生成醛基)与1个分子的席夫试剂相结合,通过还原反应而作为赤紫色的化合物析出。另外,苯胺在水性溶剂中为水溶性,通过氧化反应作为聚苯胺而析出。 
另外,作为前述水溶性色素,例如可以举出5-溴-4-氯-3-羟基吲哚(5-bromo-4-chloro-3-hydroxyindole)(BCI)、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itro Blue Tetrazolium Chloride)(NBT)、吲哚,通过还原反应而作为不溶性物质即5,5’-二溴-4,4’二氯-靛蓝(5,5′-dibromo-4,4′-dichloro-indigo)(2BCI)、BCI/硝基四氮唑蓝双甲(NBT Diformazan)、靛蓝析出。前述色素例如可以通过基于标记酶(例如碱性磷酸酶,ALP)的酶反应,而由适当的酶底物例如5-溴-4-氯-3-吲哚磷酸酯(5-bromo-4-chloro-3-indolyl phosphate)(BCIP)、3-吲哚酰磷酸酯生成。因此,前述BCI、吲哚也是酶底物的反应生成物。 
例如,使用酶底物BCIP的情况下,通过ALP相关的酶反应而形成BCI,通过还原反应而析出2BCI。另外,使用酶底物BCIP与色素NBT的混合物的情况下,通过ALP的酶反应而生成2BCI,同时通过还原反应生成NBT双甲,从而析出其复合体即2BCI/NBT双甲。另外,使用酶底物3-吲哚酰磷酸酯的情况下,通过ALP的酶反应形成吲哚,通过还原反应而作为靛蓝析出。 
在上述例子中,通过用作标记物质的ALP相关的酶反应,继而引起不溶化反应,其结果水溶性物质被变换为水不溶性物质。本发明中包括,标记物质作为引发物间接性地引起不溶化反应的方式,与通过标记物质直接性地引起不溶化反应的方式。 
作为能够用作水溶性物质的酶底物,除了上述的pAPP(或其衍生物)之外,可以举出硫代胆碱的酯衍生物,例如乙酰硫代胆碱、丙酰硫代胆碱、丁二酰二硫代胆碱、丁酰硫代胆碱。如果将硫代胆碱的酯衍 生物与前述金属离子(例如金、银等)同时使用,则通过基于适当的标记酶(例如胆碱酯酶,更具体地,乙酰胆碱酯酶、酰基胆碱酯酶等)的酶反应,金属离子被还原作为金属而析出。另外,通过前述酶反应生成硫代胆碱,通过硫代胆碱的硫醇基与所析出的前述金属的一部分结合而作为金属-硫代胆碱复合体析出。进一步地,所生成的硫代胆碱,对于形成基板或电极的金属(例如金基板或金电极)也可通过介由硫醇基结合而析出。对于酶底物乙酰硫代胆碱或丙酰硫代胆碱可以使用标记酶乙酰胆碱酯酶,对于酶底物琥珀酰二硫代胆碱或丁酰硫代胆碱可以使用标记酶酰基胆碱酯酶。 
另外,作为水溶性物质可以使用芳基重氮盐,例如R-Ph-N2BF4等。使用芳基重氮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还原反应产生化学活性强的活性自由基,并以共价键结合至使用各种传感部,优选碳、石墨、碳纳米管的检测部。 
以上对可以用于本发明的分析方法(包括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与酶利用型分析方法两者)的可溶性物质(特别是水溶性物质)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中,根据所用的可溶性物质、反应体系,可以适当地选择标记物质。例如,除了上述ALP或胆碱酯酶等水解酶之外,还可以使用转移酶、裂解酶、连接酶、异构酶、氧化还原酶等,作为氧化还原酶,可以使用例如葡萄糖氧化酶(GOD)、过氧化物酶、黄嘌呤氧化酶、氨基酸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酰基CoA氧化酶、胆固醇氧化酶、半乳糖氧化酶、草酸氧化酶、肌氨酸氧化酶等。上述酶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不溶化反应(例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脱水反应、加成聚合、缩合聚合(缩聚)、中和反应),只要是通过前述不溶化反应,可以将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并通过在固体表面析出、结合、沉积等而引起吸附、沉积反应的酶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制,可以单独使用1种酶,或者将2种以上的酶组合使用。 
另外,除了上述的酶之外,可以使用各种还原剂或氧化剂。 
另一方面,作为可以用于本发明的酶利用型分析方法中的酶,可以使用酶或酶底物的任一方作为分析对象物质的酶,例如可以从在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中能够使用的上述酶中选择1种以上的酶。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电分析方法,只要是对在传感部表面所沉淀的 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制。在本说明书中,“电分析”包括捕捉在传感部表面的电荷变化作为电流变化的分析、捕捉在传感部表面的电荷变化作为电压(电势)变化的分析、捕捉作为传感部表面的电阻(或阻抗)的变化的分析等。作为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电分析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利用至少具备作用电极与对电极的电极的安培型分析法、利用晶体管的伏安测量(ボルタノメトリック)型测定法。 
在上述安培型分析法中,作为电流变化可以捕捉传感部表面的电荷变化。安培型电极,在基板上至少具有作用电极与对电极,根据需要还包括参考电极。安培型分析法是下述方法,通过在作用电极与对电极之间对电极部附近所发生的电极活性物质或电阻性物质(绝缘性物质)施加预定电压,并测定在两电极间流动的对应于前述电极活性物质或电阻性物质(绝缘性物质)的量的电流信号,或者通过作用电极与对电极间的施加电压值来区分在电极部附近所发生的电极活性物质或电阻性物质(绝缘性物质)的不同。 
例如,作为水溶性物质而使用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在沉淀有金属的传感部上相对于参考电极施加电压,由此将沉积于传感部的金属再氧化为金属离子,从而能够将传感部的电化学变化作为电流变化而检测。 
另外,作为捕捉电流变化的方法,除了电流测定之外,可以使用循环伏安测量、微分脉冲伏安测量、计时安培测量、微分脉冲安培测量等周知的方法。 
在前述伏安测量型分析法中,作为电压(电势)变化而捕捉传感部表面的电荷变化。伏安测量型分析法中所利用的晶体管,是将输入至门电极的电压信号变换为从源电极或漏电极输出的电流信号的元件,如果在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则存在于两者间所形成的通道中的荷电粒子在源电极与漏电极之间沿着电场方向移动,作为电流信号而从源电极或漏电极输出。此时,所输出的电流信号的强度与荷电粒子的密度成比例。如果在隔着绝缘体设置于通道上方、侧面、或下方等的门电极上施加电压,则通道中所存在的荷电粒子的密度发生变化,因此利用这一点通过使门电压发生变化而能够使电流信号发生变化。 
例如,作为水溶性物质使用乙酰硫代胆碱的情况下,可以将通过 乙酰胆碱酯酶而在传感部所沉积的硫代胆碱所引起的传感部中的电荷变化作为电压(电势)变化而检测。 
作为传感部的优选方式,在前述传感部为导电性的情况下,只要是导电性物质即可,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金、银、铂、铑、钌、铱、水银、钯等金属或锇聚合物等高分子、碳、纳米管状结构体(碳纳米管)、石墨、无机物质。另外,由前述物质所构成的物质的形状,只要不抑制反应即可,可以包括平面、凹凸、粒子(胶体金等)状物质等。 
作为前述纳米管状结构体的优选方式,为选自由碳纳米管、氮化硼纳米管、氧化钛纳米管所形成的组的结构体。 
另外,只要传感部具有导电性,则传感部的构成中可与上述导电性物质一道添加非导电性物质。作为非导电性物质,可以举出聚酯系树脂等不溶性载体等。 
作为传感部的其他优选方式,传感部优选为使用纳米管状结构体(碳纳米管)的场效应晶体管或单电子晶体管的门电极,纳米管状结构体优选为选自由碳纳米管、氮化硼纳米管、氧化钛纳米管所形成的组的结构体。 
作为传感部的其他优选方式,为了增大传感部的表面积,可以使用诸如用于免疫色谱等的硝酸纤维素膜的多孔载体或国际公开第WO2006/038456号小册子所记载的高分子聚合物或乳胶载体等不溶性载体(或不溶性粒子),进一步地,也可以与上述物质一道使用导电性聚合物或导电性载体等导电性物质以在传感部的表面形成三维体。通过上述传感部表面形成三维体,可以显著增加传感部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另外,作为传感部的其他优选方式,为了在流动性条件下提高传感部的生成物质的沉淀(沉积、不溶化、析出)效率,可通过对传感部设置井状、凹凸、凸状、间壁等,来防止在流动性条件下沉积(不溶化、析出、堆积)的生成物质向流动方向(例如下游)流出。另外,通过设置前述结构物,可以期待提高所沉淀的生成物质的反应性的效果。前述结构物,可以只形成于传感部,或者,也可以形成于电极部或生物传感器单元,而以其一部分存在于传感部的方式形成。 
具体地,优选具有锐角的立体结构的形状,可举出多面体、多角柱、球、圆柱、锥体等,特别优选锥状。传感部只要形成包括至少1 个以上的锐角部位或突起的立体结构即可,但优选形成多个立体结构。立体结构的个数或大小,或锐角形状的个数、以及上述形状或配置,可以结合测定条件而选择适当的物质。所谓为锐角,只要在传感部所形成的立体结构的一部分或整体显示端部效果(端效果、边缘效果)的结构即可。端部效果是指电镀等领域中所周知的效果,是在锐角端电荷发生集中的效果,通过本效果推测例如作为生成物质(不溶性物质)的银等金属再度积极地发生金属离子化,而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 
分析对象物质与特异***之间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反应,是在特异***被固定的位置进行。前述特异***被固定的位置,只要能进行选择性相互作用,且此后能进行电学测定即可,没有特殊限制,优选可以为传感部表面。 
另外,前述特异***的固定方法,没有直接地固定还是间接地固定等限制,可以结合选择性相互作用反应的性质,而使用任意的方法。例如,可以直接地物理吸附于或通过共价键而结合于基板上,也可以预先介由在基板上具有锚部的柔性间隔物而间接地结合。另外,例如使用金等贵金属为基板的情况下,也可以介由自组织化膜而结合。 
另外,在该特异***固定之后,可以通过牛血清白蛋白、聚环氧乙烷或其他惰性分子对表面进行处理,或通过在特定物质的固定层之上被覆吸附层以抑制非特异性反应,或选择、控制能够通过的物质。 
在本发明的酶利用型分析方法中,实施基于选择性相互作用的不溶化反应步骤(a)以及电分析步骤(b)。另外,在本发明的复合体形成型分析方法中实施基于选择性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形成步骤(a1)、基于前述复合体中所含有的标记物质的不溶化反应步骤(a2)以及电分析步骤(b)。上述步骤的实施顺序通常以上述顺序实施,但是只要能获得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相关的电信号,则也可以同时实施相邻步骤(或其一部分)。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前述步骤中,不溶化反应步骤或电分析步骤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在本说明书中“流动性条件下”是指在该步骤的整个期间持续地同时且连续或不连续地实施:对反应体系供给新鲜反应用液体至所需的反应部界面,和排出反应后的反应液。“流动性条件下”的该反应部优选为进行步骤(a)或步骤(a2)的不溶化反应部或/和进行步骤(b)的 传感部。另外,流动方向不限于一个方向,进一步地,为了促进所需反应,在所需的步骤中可以发生往复、振动或对流。 
例如在分批法中,一旦供给所需量的反应用液后,进行预定时间的所需反应,在反应结束后排出反应液,但在本发明方法中,同时进行反应用液的供给和反应液的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方法中,在所需步骤的整个期间内,通常同时地、连续地实施上述供给和排出,但只要能充分获取本发明的效果,也可以同时地、不连续地(即,伴随有供给和排出的暂时停止)实施前述供给以及排出。 
前述流动中包括强制性流动和自发性流动两者,作为强制性流动的例子可以举出利用基于机械、电、手动方法的、基于泵、离心、搅拌、超声、磁场等或挤压的、加压、抽吸或振动的流动,作为自发性流动的例子可以举出毛细管作用或自由下落等自发性流动。上述方法,即可以用于经微加工的流动或分支流动或毛细管流动或贯通流动的流路中,也可以用于免疫色谱法等的膜条(membrane strip)中。 
本发明的流动性条件下的流速,只要是生成的不溶性物质能够在传感部上沉淀的速度,且是流动性(除了静置状态以外)即可,没有特殊的限制。前述流速,根据各种条件,例如所利用的选择性相互作用或不溶化反应、所使用的标记物质、可溶性物质、或氧化还原性物质、流路尺寸、所使用的电分析方法等而变化,但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例如按照后述的实施例中所记载的程序,通过简单的准备试验,无需过度的试行错误即可适当地决定。 
如“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一栏中所述的,在利用由化学反应引起的向传感部的沉淀、析出、或吸附的各种现有技术中,在非流动条件下进行,从促进沉淀等观点出发是本申请申请时的技术常识。与该技术常识相反,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与非流动性条件下相比较,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或精度的理由,现今尚未判明,但本发明人推测为以下的机理。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以下推测限定。 
例如,如图1所示的反应,作为水溶性物质而使用银离子的情况下,酶底物及银离子在氧化还原反应时被消耗。与非流动性条件下相比,在流动性条件下,由于供给新的酶底物及银离子,推测其灵敏度增加。另外,析出的银在再氧化为银离子时,通过在流动性条件下将 传感部附近所发生的银离子从传感部附近去除,使银的再氧化反应速度上升,因而推测其灵敏度上升。更进一步,通过同时引起上述2个反应,推测灵敏度将协同上升。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此。 
《实施例1:使用金电极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原)的测定》 
1-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利用图3所示掩模图案,通过溅射法与提离法制作包含图2所示图案的电极部。首先,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绝缘性基板11上形成金薄膜(膜厚:50nm)后,通过在一部分上涂布银·氯化银油墨(BAS社制)来制作参考电极16。接着,为了将电极部12与引线部13之间分开,通过用绝缘膜17被覆引线部的一部分,由此制作具备作用电极14、对电极15、参考电极16的电极部。作用电极、对电极、参考电极的相反侧的端部作为连接用连接器18而发挥功能。电极部中的前述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发挥功能。 
1-2.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接下来,在前述电极部的作用电极上,滴加2μL水溶液,所述水溶液含有相对于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原)的抗体即抗HBs单克隆抗体(IgG:自社制备)的水溶液,在37℃、饱和水蒸气压力下进行30分钟的固定。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抗体水溶液配制为在含有0.15mol/LNaCl的0.1mol/L磷酸缓冲液(pH7.4)(以下称作缓冲液A)中抗体浓度为1mg/mL。此后,在25℃、湿度40%的条件下干燥1小时,在真空干燥器室内在室温下干燥2小时后,在Tris缓冲液(pH8.0)中振荡条件下浸渍30分钟,以封闭未反应部,继而用去离子水洗净基板,进行干燥,上述0.1mo l/L Tris缓冲液含有含1%酪蛋白(和光纯药制)的0.15mol/L NaCl。这样,通过将抗HBs单克隆抗体作为特定物质而固定于作用电极(传感部)上,而在作用电极上制作出相互作用反应部与不溶性反应部。 
1-3.碱性磷酸酶(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的制作 
使用兔抗HBs多克隆抗体(自社制)、ALP(ロシュ社制)、交联剂(4-[N-马来酰亚胺基甲基]环己烷-1-羧酸琥珀酰亚胺酯:PIERCE社制),基于“高感度酶免疫测定法(石川荣治:学会出版中心、1993)”中记载的马来酰亚胺·铰链法(ヒンジ法)而制作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将所得到的酶标记抗体[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通过缓冲液A调整为预定的浓度,而作为ALP标记抗HBs抗体溶液。 
1-4.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2mmol/L  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P:LKT Laboratories社制)、0.125mmol/L AgNO3、0.5mmol/L MgSO4、0.25mmol/L  MgCl2、0.075mol/L NaCl的0.05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作为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 
1-5.不含银离子的底物溶液(pAPP底物溶液)的制作(对照试验用) 
制作含有2mmol/L pAPP、0.5mmol/L MgSO4、0.25mmol/L MgCl2、0.075mol/L NaCl的0.05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作为pAPP底物溶液。 
1-6.流路的制作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的构建 
制作图4~图7中所示的生物传感器单元。如图4~图7所示,通过使用基板26,对通过将双面胶带(厚度0.64mm,3M社制)剪切为纵长的流路形状而制作的垫层24,从上下进行夹持以进行中空状态的流路25的制作,并使电极部保持于流路内,而制成生物传感器单元31,其中,所述基板26具备在玻璃板的两处开孔(开口部)作为反应溶液的进液口22、出液口23而得的窗(window)21、以及固定有之前制作的抗HBs单克隆抗体28的电极部27。 
接着,在生物传感器单元31的流路入口,如图8所示,通过导管连接溶液(试剂)储器(server)34~38、切换阀门(EV100-105:GLサィェンス社制)32、泵(PERISTALTIC PUMP P-1:旧ファルマシァ社制)33,将废液储器39连接于流路出口。由此,可以在流路内使源自试剂储器的各溶液(检测体、试剂、缓冲液)以预定的流速从入口向出口方向流动。 
1-7.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HBs抗原的测定 
使用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单元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进行HBs抗原的测定。首先,向流路中供液缓冲液A(试剂储器1)2分钟后,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HBs抗原溶液[将HBs抗原(重组品,adw亚型:自社制造)以缓冲液A配制为预定浓度的溶液](试剂储器2)30分钟。接着,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ALP标记抗HBs抗体溶液(2μg/mL)(试剂储器3)30分钟后,进一步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试剂储器4)或pAPP底物溶液(试剂储器5),4分钟后在保持供液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测定。 
电化学测定如图8所示,将作用电极、参考电极、对电极的各连接用连接器40分别连接于电化学分析仪(型号:832A,ALS社制造)41,通过循环伏安测量(CV),在供液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或pAPP底物溶液的状态下,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15V与0.6V之间变化,由此测定电化学响应。 
1-8.测定结果 
(1)基于HBs抗原(测定对象化合物)的存在的氧化电流的检测 
分别将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9,HBs抗原浓度为48U/mL的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10。需要说明的是,对流路的供液(即,流动条件),在整个操作步骤(从2分钟的缓冲液A的供液直至电化学测定)中,在流速360μL/min下进行。 
在HBs抗原浓度为48U/mL的情况下(图10),以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38V的电势(氧化电势),作为伴随着析出的银的氧化反应的氧化电流,检测出5.44μA的氧化电流,而相对于此,在HBs抗原浓度为0U/mL的情况下(图9)没能检测出相同的氧化电流。 
(2)银离子的有无与氧化电流的检测的关系 
接着,根据有无银离子研究银的析出效果。图11中给出了在除了代替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而使用pAPP底物溶液(即不含银离子)之外以与图10相同的条件(HBs抗原浓度48U/mL、流速360μL/min)下实施得到的CV测定结果。 
比较图10及图11的结果,使用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的情况下(图10),以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38V的电势(氧化电势),作为伴随析出的银的氧化反应的氧化电流,检测出5.44μA的氧化电流,而相对于此,在使用pAPP底物溶液的情况下(图11),没有明显检测出来 自生成物即对氨基苯酚(pAP)的氧化电流。由此可知,在流动性条件下,通过进行作为生成物的银等的析出,可以显著提高HBs抗原检测灵敏度。 
(3)流速对氧化电流的影响 
接着,为了研究流动条件(流速)的影响效果,将流速变为0、200、360、1260μL/min时,研究在各流速条件下相对于参考电极在+0.138V电势下的氧化电流。除了流速之外,以与图8相同的条件(HBs抗原浓度48U/mL)实施测定。 
结果示于表1。如表1所明确显示,可知与流速0μL/min(非流动性条件)相比,流动性条件下的反应性显著提高。 
表1 
(4)定量性的确认 
接着,为了评价HBs抗原测定中的定量性,将HBs抗原浓度变为0、24、48U/mL,研究此时相对于参考电极在+0.138V电势下的氧化电流。除了HBs抗原浓度之外,以与图10相同的条件(流速360μL/min)实施测定。 
结果示于图12。从图12可以明确,氧化电流值依赖于HBs抗原的浓度而增加,由此可以确认存在定量性。 
《实施例2:基于葡萄糖氧化酶(GOD)的葡萄糖的测定》 
2-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1所记载的程序,制作电极部。电极部中的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而发挥功能。 
2-2.相互作用反应部、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接着,在前述电极部的作用电极上滴加2μL水溶液,所述水溶液为在缓冲液A中含有2000U/mL的GOD(ロシュ社)的水溶液,在37℃、 饱和水蒸气压力下进行30分钟的固定。此后,为了除去溶剂,在25℃、湿度40%的条件下干燥1小时,进一步地,在真空干燥器室内在室温下干燥2小时后,在0.1mo l/L Tris缓冲液(pH8.0)中振荡条件下浸渍30分钟,以封闭未反应部,继而使用去离子水洗净基板,进行干燥,所述Tris缓冲液含有含1%酪蛋白(和光纯药制)的0.15mol/L NaCl。这样,通过将GOD作为特定物质而固定于作用电极(传感部)上,而在作用电极上制作相互作用反应部与不溶性反应部。 
2-3.含有银离子的溶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0.25mmol/L AgNO3、1mmol/L MgSO4的水溶液(pH9.0)作为含有银离子的溶液。 
2-4.葡萄糖溶液的制作 
制作在0.1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8)中含有预定浓度的葡萄糖的水溶液作为葡萄糖溶液,所述二乙醇胺溶液含有0.5mmol/L MgCl2、0.15mol/L NaCl。 
2-5.流路的制作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的构建 
除了代替固定有抗HBs单克隆抗体的电极部而使用具备固定有上述项目2-2所记载的GOD的电极部的基板之外,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6所记载的程序进行流路的制作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的构建。 
2-6.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葡萄糖的测定 
使用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单元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进行葡萄糖的测定。首先,向流路中供液缓冲液A(试剂储器1)2分钟后,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以流速1.26mL/min供液含有银离子的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溶液(试剂储器2),5分钟后在保持供液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切换阀门之前,上述混合溶液使用将含有银离子的溶液与调节为预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以1∶1进行混合而配制的混合液。 
电化学测定是,将作用电极、参考电极、对电极的各连接用连接器分别连接于电化学分析仪(型号:832A,ALS社制造),通过循环伏安测量(CV),在混合溶液为供液状态下,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15V与0.6V之间变化,由此测定电化学响应。 
2-7.测定结果 
(1)依赖于葡萄糖浓度的氧化电流的检测 
使混合溶液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浓度变为0、100、200mg/dL,实施CV测定。将在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086V的电势下伴随着析出的银的氧化反应的氧化电流示于图13。另外,分别将其结果中的、混合溶液所含有的葡萄糖浓度为0mg/dL(即不含葡萄糖)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14,葡萄糖浓度为200mg/dL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15。 
比较图14及图15,在葡萄糖浓度为200mg/dL情况下(图15),以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086V的电势(氧化电势),作为伴随着析出的银的氧化反应的氧化电流检测出4.24μA的氧化电流,而相对于此,在葡萄糖浓度为0mg/dL情况下(图14)没能检测出相同的氧化电流。另外,如图13所示,确认出了定量性。 
(2)流速对氧化电流的影响 
接着,为了研究流动条件(流速)的影响或效果,以流速0mL/min(静置:非流动条件)测定混合溶液中所含有葡萄糖浓度为0mg/dL及200mg/dL时的氧化电流。通过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15V与0.4V之间变化来实施CV测定。混合溶液中所含有的葡萄糖浓度为0mg/dL(不含葡萄糖)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16,葡萄糖浓度200mg/dL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示于图17。在图16与图17之间未检测出由于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氧化电流的变化。由该结果可知,如图15所示,在流动性条件下葡萄糖浓度为200mg/dL情况下检测出氧化电流,而相对于此,流速为0mL/min(静置:非流动条件)情况下(图16及图17)未能检测出相同的氧化电流,在流动性条件下,通过银等作为生成物的析出,可显著提高葡萄糖测定灵敏度。 
(3)非特异性还原反应的影响的确认 
接着,为了研究在流动性条件下由葡萄糖引起的银离子的非特异性还原反应的影响,使用采用GOD未固定于作用电极的电极的生物传感器单元,以与上述相同的条件,测定在混合溶液中含有的葡萄糖浓度为200mg/dL时的氧化电流。CV测定结果示于图18。从图18可以明确,在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流速下未能检测到来自银的非特异性析出的氧化电流。 
《实施例3:各步骤中流动条件的影响与效果》 
(1)流动条件对氧化电流造成的影响 
在(A)通过不溶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并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中,或在(B)对前述沉淀于传感部的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的步骤中,研究流动条件的影响和效果。使用实施例1中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单元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在下述3个流动条件中进行HBs抗原的测定。 
首先,向流路中供液缓冲液A(试剂储器1)2分钟后,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HBs抗原溶液(HBs抗原浓度48U/mL)(试剂储器2)30分钟。接着,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ALP标记抗HBs抗体溶液(2μg/mL)(试剂储器3)30分钟,以形成HBs抗原与ALP标记抗HBs抗体的复合体。此后,进一步通过切换阀门向流路中供液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试剂储器4),作为条件1,在保持流速360μL/min(步骤A:流动)后,4分钟后在保持该供液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测定(步骤B:流动)。作为条件2,在保持流速360μL/min(步骤A:流动)后,4分钟后使流速为0μL/min(停止),进行电化学测定(步骤B:非流动)。作为条件3,在保持流速0μL/min(停止)后(步骤A:非流动),4分钟后保持流速为0μL/min(停止)进行电化学测定(步骤B:非流动)。需要说明的是,电化学测定与上述相同,通过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15V与0.4V之间变化来进行测定。上述条件1~条件3的CV测定结果分别示于图19~图21。 
其结果,在条件3(非流动/非流动:图21)下,未能检测出氧化电流,在条件2(流动/非流动:图20)下在相对于参考电极电势为+0.137V时检测出0.78μA的氧化电流,在条件1(流动/流动:图19)下,检测出5.08μA的氧化电流。由上述结果可知,各步骤中至少1个以上的步骤需要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比较条件3(图21)与条件2(图20)可知,通过步骤A的反应生成物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为流动性条件,能够检测出HBs抗原。进一步地,比较条件1(图19)与条件2(图20)可知,通过步骤B的电化学测定时为流动性条件,可以显著提高HBs抗原的检测灵敏度。 
《实施例4:基于色谱法(自发性流动法)的HBs抗原的测定》 
4-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1所记载的程序,制作电极部。电极部 中的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而发挥功能。 
4-2.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2所记载的程序,在作用电极上制作相互作用反应部与不溶性反应部。 
4-3.各试剂溶液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3及1-4中所记载的程序,制作各试剂溶液。 
4-4.免疫色谱的构建 
(1)制作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HBs抗原-抗HBs单克隆抗体复合体(ALP标记HBs复合体)固定化电极部 
将上述项目4-2中所制作的抗HBs单克隆抗体固定化电极部在HBs抗原溶液[将HBs抗原(重组品,adw亚型:自社制)用缓冲液A调整为预定浓度的溶液]中振荡条件下浸渍,反应30分钟后用去离子水将电极洗净,并风干。接着,在ALP标记抗HBs抗体溶液(2μg/mL)中振荡条件下浸渍,反应30分钟后用去离子水将电极洗浄,并风干,作为ALP标记HBs复合体固定化电极。 
(2)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的构建 
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如下制作。如图22、图23所示,将硝酸纤维素膜(Hi-Flow 180Unbacked:MILLIPORE社制)51切断为5mm×40mm的尺寸,在该硝酸纤维素膜的一端(A端)上部设置试剂添加池52,该试剂添加池52是将硅橡胶片材(厚度:5mm、SR板SR-50:タィガ一スポリマ一社制)切成如图24、图25所示尺寸而得。另外,在该硝酸纤维素膜的另一端(B端)上部以与该硝酸纤维素膜重合10mm的方式贴合吸收垫53,其中,将纤维素垫(CELLULOSE FIBERSAMPLE PADS:MILLIPORE社制)切断为10mm×30mm而作为吸收垫。接着,在从硝酸纤维素膜的B端向A端方向10mm内侧的位置处,在膜的下部,以使电极部侧与硝酸纤维素膜接触的方式配置上述项目(1)所制作的ALP标记HBs复合体固定化电极54(在电极部55中固定有ALP标记HBs复合体56),以此构建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通过该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可以电学地测定利用了由硝酸纤维素膜产生的毛细管现象的自发性流动下的反应。 
4-5.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HBs抗原测定 
使用令HBs抗原浓度变为0、18、36U/mL而制作的各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进行HBs抗原的测定。向各保持电极部的免疫色谱试条的试剂添加池中分别添加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150μL,通过毛细管现象使该溶液移动到B端侧,6分后以该状态进行电化学测定。 
电化学测定是,将作用电极、参考电极、对电极的各连接用连接器分别连接于电化学分析仪(型号:832A,ALS社制),通过循环伏安测量(CV),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15V与0.4V之间变化,由此测定电化学响应。 
4-6.测定结果 
(1)基于HBs抗原的存在的氧化电流的检测 
HBs抗原浓度为0、18、36U/mL情况下的CV测定结果分别示于图26~图28。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未能检测出信号,18U/mL情况下,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32V电势时的氧化电流值为4.27μA,36U/mL情况下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24V电势时的氧化电流值为11.2μA。进一步,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32V电势时的氧化电流测定结果示于图29。由图29可以明确,从氧化电流值依赖于HBs抗原浓度增加确认了能够定量性测定。 
《实施例5:利用碳电极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原)的测定》 
5-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使用图3所示不锈钢制掩模图案,通过印刷法制作包含图2所示图案的电极部。首先,在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绝缘性基板11上,由导电性碳糊剂(朝日化学研究所FTU-20)印刷形成电极结构后,在一部分上涂布银·氯化银油墨(BAS社制),在120℃下加热10分钟,由此制作电极部12以及参考电极16(以下,有时称作碳电极)。作用电极、对电极、参考电极的相反侧的端部作为连接用连接器18发挥功能。电极部中的前述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发挥功能。 
5-2.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2中所记载的程序制作相互作用反应部与不溶性反应部。 
5-3.碱性磷酸酶(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3中所记载的程序制作碱性磷酸酶(ALP)标记兔抗 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 
5-4.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2mmol/L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P:Universal Sensors社制)、0.125mmol/L AgNO3、1mmol/L MgSO4的0.04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作为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 
5-5.洗净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1mmoL/L MgSO4的0.04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作为洗净液。 
5-6.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的构建 
如图30所示,制作保持电极部的毛细管流动单元。 
在如图30所示地形成有碳电极的PET基板11上,通过平行地配置的双面胶62(3M社制ScotchST416)贴合PET基板63以制作流路。进一步,在形成于流路的一端(A)的开口部64a上配置图31及图32所示结构的硅橡胶片材(厚度5mm、SR板:SR-50:タィガ一スポリマ一社制)制的试剂添加池64。另外,在另一端(B)以与流路开口部密接的方式配置吸收垫65,由此进行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的构建,其中,将纤维素垫(CELLULOSE FIBER SAMPLE PADS:MILLIPORE社制)切断为10mm x 150mm尺寸而作为吸收垫65。 
5-7.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HBs抗原的测定 
使用所构建的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进行HBs抗原的测定。在抗原溶液49.17μL[将HBs抗原用人血清调整为预定浓度而得的溶液]中添加0.83μL的ALP标记抗HBs抗体溶液(120μg/mL),通过A端侧(试剂添加池侧)注入流路中。接着,将750μL洗净液添加至试剂添加池,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其向B端侧移动。在所有洗净液从试剂池流入流路的时刻,将500μL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添加入试剂池,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其向B端侧移动,2分钟后在该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测定。 
电化学测定是,将作用电极、参考电极、对电极的各连接用连接器分别连接于电化学分析仪(型号:832A,ALS社制造),通过循环伏安测量(CV),相对于参考电极使电势在-0.4V与0.4V之间,以电势增加幅度0.005V、振幅0.05V、脉冲幅0.1秒、脉冲时间0.2秒的条件改变电势,由此测定电化学响应。 
5-8.测定结果 
基于HBs抗原的存在的氧化电流的检测 
分别将HBs抗原浓度为0、0.25、2.5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分别示于图33~图35。相对于参考电极为+0.165V电势时的氧化电流值,在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为13.74nA,在0.25U/mL情况下为38.10nA,在2.5U/mL情况下为218.5nA。另外,由图(图36)可以明确,从氧化电流值依赖于HBs抗原浓度的增加确认了能够定量性测定。 
《实施例6: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原)的测定(添加NaCl的影响)》 
6-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5的项目5-1中记载的程序,制作电极部。电极部中的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发挥功能。 
6-2.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2中记载的程序,在作用电极上制作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 
6-3.碱性磷酸酶(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3的记载制作试剂溶液。 
6-4.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2mmol/L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P:Universal Sensors社制)、0.125mmol/L AgNO3、1mmol/L MgSO4、0.04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及预定浓度(0、0.5、1、2mmoL/L)的NaCl的溶液(pH9.4),以作为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 
6-5.洗净液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5的项目5-5中记载的程序制作洗净液。 
6-6.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的构建 
按照实施例5的项目5-6中记载的程序构建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 
6-7.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HBs抗原的测定 
使用所构建的保持碳电极部的毛细管流路进行HBs抗原的测定。在抗原溶液49.17μL[以含有0.1%BSA的0.1mol/L磷酸缓冲液将HBs抗原调整为预定浓度而得的溶液)中添加0.83μL ALP标记抗HBs抗 体溶液(120μg/mL),并通过A端侧(试剂添加池侧)注入流路中。接着,将750μL洗净液添加至试剂添加池,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其向B端侧移动。在所有洗净液从试剂池流入流路的时刻,将500μL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添加入试剂池,通过毛细管现象使其向B端侧移动,2分钟后在该状态下进行电化学测定。电化学测定是按照实施例5的项目5-7中记载的程序·条件来进行。 
6-8.测定结果 
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37~图40,HBs抗原浓度为45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41~图44。 
在HBs抗原浓度45U/mL条件下,使NaCl的浓度为0mmol/L(图41)、0.5mmol/L(图42)、1mmol/L(图43)、2mmol/L(图44)进行测定时,相对于参考电极分别为+0.050V、-0.015V、+0.036V、+0.026V的电势的氧化电流值在0.5mmol/L时变得最高(1842nA)。另一方面,在HBs抗原浓度0U/mL条件下,使NaCl的浓度为0mmol/L(图37)、0.5mmol/L(图38)、1mmol/L(图39)、2mmol/L(图40)进行测定时,氧化电流值在相对于参考电极+0.030V下为151.8nA、+0.055V下为286.2nA、+0.010V下为699.4nA、+0.020V下为466.9nA。可知,通过添加适当量的NaCl,反应性提高。 
《实施例7:电极表面形状变化效果的确认[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原)的测定]》 
7-1.电极部及传感部的制作 
在聚乳酸基板上制作形成有多个如图45~图47所示四角锥形立体结构的电极部(以下称作立体结构基板),使用图3所示掩模图案,通过溅射法和提离法制作电极部以及传感部。通过电铸法制作四角锥形的立体结构以及立体结构基板。由图46及图47所示显微镜照片可知,立体结构的大小大约为底面为135μm×135μm的正方形、高度为300μm以密度为12.3个/mm2被规则地配置。 
对上述的电极部以及传感部的制作程序进行简单的描述。首先,在立体结构基板上形成金薄膜(膜厚:50nm)后,通过在一部分上涂布银·氯化银油墨(BAS社制)而制作参考电极16。接着,为了使电极部12与引线部13之间分开,通过绝缘膜17被覆引线部的一部分,由此制作具备作用电极14、对电极15、参考电极16的电极部。作用电极、 对电极、参考电极的相反侧的端部作为连接用连接器18发挥功能。电极部中的前述作用电极作为传感部发挥功能(以下有时称作立体结构化电极)。 
7-2.相互作用反应部及不溶性反应部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2中所记载的程序在作用电极上制备相互作用反应部与不溶性反应部。 
7-3.碱性磷酸酶(ALP)标记兔抗HBs多克隆抗体(FAB’)溶液的制作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3的记载制作试剂溶液。 
7-4.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的制作 
制作含有2mmol/L对氨基苯基磷酸酯(pAPP:Universal Sensors社制)、0.0625mmol/L AgNO3、1mmol/L MgSO4的0.04mol/L二乙醇胺溶液(pH9.4),以作为含有银离子的底物溶液。 
7-5.流路的制作与流动条件控制装置的构建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6中所记载的程序,进行流路的制作以及流动条件控制装置的构建。 
7-6.基于电化学分析仪的立体结构化电极上的HBs抗原的测定 
按照实施例1的项目1-7中记载的程序,使用上述所制作的立体结构化电极,进行HBs抗原的测定。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比较对照使用了实施例1中所制作的不具有立体结构的电极(有时称作平面电极)。但是,电化学测定按照实施例5的项目5-7中加载的程序·条件进行。 
7-7.测定结果 
(1)基于HBs抗原(测定对象化合物)的存在的氧化电流的检测 
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的立体结构化电极上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48,HBs抗原浓度为0.7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49。另外,作为对照实验,在不具有立体结构的电极(平面电极)上的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50,HBs抗原浓度为0.7U/mL情况下的DPV测定结果示于图51。需要说明的是,向流路供液(即流动条件)在整个操作步骤中(从2分钟的缓冲液A的供液直至电化学测定)均在流速360μL/min下进行。 
HBs抗原浓度为0.7U/mL的情况下(图49),相对于参考电极为 +0.145V的电势(氧化电势)时,作为伴随着析出的银的氧化反应的氧化电流,检测出800.7nA的氧化电流,与此相对,HBs抗原浓度为0U/mL情况下为343nA(图48)。另一方面,在平板电极上,在实施例1中HBs抗原浓度为48U/mL情况下观察到了氧化电流,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两浓度(0U/mL、0.7U/mL)下均未检测出与立体结构化电极相同的氧化电流(图50、图51)。由上述结果可知,通过电极的立体结构化HBs抗原的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 
产业适用性 
本发明例如可以高感度地分析样品,适用于临床检查、诊断、食品领域或环境分析的用途。 
以上通过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的显而易见的变更或改良属于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19)

1.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至少使分析对象物质以及与前述分析对象物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发生反应以相关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并通过实施不溶化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以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
(b)对沉淀于前述传感部的不溶性物质进行电分析的步骤,
且前述步骤(a)或步骤(b)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特异***为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步骤(a)包括:
(1)形成复合体的步骤,该复合体与被检测样品中的分析对象物质的存在量相关,且含有分析对象物质、与前述分析对象物质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以及标记物质;和
(2)通过由所形成的前述复合体中含有的标记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不溶化反应,使可溶性物质变换为不溶性物质以沉淀于传感部的步骤,
且前述步骤(2)或步骤(b)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在流动性条件下实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标记物质为水解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水解酶为碱性磷酸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不溶化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可溶性物质选自无机离子、有机离子、酶底物或其反应生成物、色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可溶性物质为金属离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金属离子为银离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传感部由高分子、无机物质单独或组合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无机物质为金属、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无机物质为纳米管状结构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碳为石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传感部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锐角状的立体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特异***被固定于前述传感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前述流动性条件为强制性流动或自发性流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方法,其中,含有前述电分析步骤的分析方法为安培型分析法。
18.试剂以及试剂盒,其是以用于权利要求1-17的任一项中记载分析方法为特征的、用于测定分析对象物的试剂以及试剂盒,所述试剂以及试剂盒含有与前述分析对象物显示选择性相互作用的特异***、由不溶化反应变换为不溶性物质的可溶性物质以及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锐角状的立体结构的至少一个传感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试剂以及试剂盒,其中,作为具有传感部的分析用筒体而含有前述传感部。
CN200980109453.5A 2008-03-17 2009-03-17 电分析方法 Active CN1019782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8257 2008-03-17
JP2008068257 2008-03-17
PCT/JP2009/055170 WO2009116534A1 (ja) 2008-03-17 2009-03-17 電気的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260A CN101978260A (zh) 2011-02-16
CN101978260B true CN101978260B (zh) 2014-12-17

Family

ID=41090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453.5A Active CN101978260B (zh) 2008-03-17 2009-03-17 电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785144B2 (zh)
EP (1) EP2261648B1 (zh)
JP (1) JP5416692B2 (zh)
CN (1) CN101978260B (zh)
ES (1) ES2484615T3 (zh)
WO (1) WO20091165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517919T3 (es) 2008-09-02 2014-11-04 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Microelectrodos nanoestructurados y dispositivos de biodetección que los incorporan
RU2606852C2 (ru) 2011-01-11 2017-01-10 Дзе Гавернинг Каунсил Оф Дзе Юниверсити Оф Торонто Способ детекции белков
CN103492869B (zh) * 2011-03-31 2016-03-23 农业研究开发署 样品中辣椒素类物质化合物的电化学检测
JP5477341B2 (ja) * 2011-06-01 2014-04-23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マイクロチップ電気泳動方法及び装置
ES2606154T3 (es) * 2011-11-23 2017-03-23 The Governing Council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Biosensor versátil y sensible
JP5571705B2 (ja) * 2012-01-12 2014-08-13 株式会社Lsiメディエンス 電気的分析方法
JP5467539B2 (ja) * 2012-02-10 2014-04-09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電極の評価装置および評価方法
US20150047978A1 (en) * 2012-03-13 2015-02-19 Piramal Enterprises Limited Biosensor having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s
FI124531B (en) * 2012-03-19 2014-09-30 Marja Tiirola Method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ity
EP2948730B1 (en) 2013-01-24 2019-01-30 Paul Scherrer Institut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hall sensor assembly and a hall sensor assembly
CN103713134B (zh) * 2013-12-17 2015-09-02 武汉大学 一种可视化检测病毒的检测试剂盒及其检测方法
CN103645185A (zh) * 2013-12-17 2014-03-19 武汉大学 一种可视化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方法
JP6651455B2 (ja) * 2014-10-23 2020-02-19 古河産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造粒機の運転条件の評価装置、評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18125B2 (ja) * 2015-09-16 2018-04-25 株式会社Lsiメディエンス 電気的分析方法
US11432750B2 (en) * 2016-03-14 2022-09-06 Abbott Diabetes Care Inc. In vivo enzyme activity sensors and methods
JPWO2018123575A1 (ja) * 2016-12-26 2019-10-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薄層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プレ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試料の分析方法
CN107356649B (zh) * 2017-06-14 2020-02-28 浙江大学 多路生物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022142A1 (ja) * 2017-07-27 2019-01-31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生体分子濃度の電気化学的測定方法
JP6896685B2 (ja) * 2018-09-18 2021-06-30 株式会社東芝 液膜維持装置及びケミカルセンサ
WO2021053206A1 (en) * 2019-09-20 2021-03-25 Momm Diagnostics Gmbh Immunoassay analyzer, immunoassay kit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alyte in liquid sample
CN113933364B (zh) * 2021-09-03 2022-11-08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硅纳米线场效应生化传感器的靶标物浓度检测方法
CN115219569B (zh) * 2022-06-22 2024-03-12 郑州大学 人工酶检测肿瘤细胞的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172A (zh) * 2004-06-07 2007-06-20 因弗因斯医药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0651A (ja) * 1990-07-23 1992-03-13 Kanzaki Paper Mfg Co Ltd 固定化酵素を用いるフロー型測定装置
DE19530376C2 (de) * 1995-08-18 1999-09-02 Fresenius Ag Biosensor
JPH10260156A (ja) * 1997-03-18 1998-09-29 Hitachi Ltd センサー
US6344333B2 (en) * 1998-09-08 2002-02-05 Synectig Corporation Reagent-free immunoassay monitoring electrode assembly
JP3515908B2 (ja) * 1998-09-24 2004-04-05 エヌ・ティ・ティ・アドバンステクノロジ株式会社 微少量オンラインバイオセンサ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153838A (ja) 1999-11-29 2001-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レルゲン測定電極およびアレルゲン測定装置
US7470533B2 (en) * 2002-12-20 2008-12-30 Acea Biosciences Impedance base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use in assays
JP4015561B2 (ja) 2003-01-16 2007-11-28 エヌ・ティ・ティ・アドバンステクノロジ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オンライン型バイオセンサ
JP2004257996A (ja) 2003-02-27 2004-09-16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酵素免疫測定法
JP2005024483A (ja) * 2003-07-01 2005-01-2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バイオセンサー
JP2007506080A (ja) * 2003-09-15 2007-03-15 ディアグノスイス ソシエテ アノニム 流れ監視マイクロフルイディックデバイス
DE602005014104D1 (de) * 2004-06-07 2009-06-04 Inverness Medical Switzerland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r anwesenheit oder menge von silber-markierten proben
WO2006038456A1 (ja) 2004-09-14 2006-04-13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生体物質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生体物質担持体、対象物質の精製方法、アフィニティー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用容器、分離用チップ、対象物質の解析方法、対象物質の解析用分離装置、生体物質複合体、生体物質複合体担持体、センサーチップ、生体物質が固定化された固相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生体物質固定化キット、新規固相担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利用
JP4331181B2 (ja) 2006-03-30 2009-09-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測定装置及び分析用素子
US8005188B2 (en) * 2006-04-11 2011-08-23 Bayer Healthcare Llc Test-sensor production monitoring using XRF spectrometry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5172A (zh) * 2004-06-07 2007-06-20 因弗因斯医药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1648A1 (en) 2010-12-15
US20110014633A1 (en) 2011-01-20
EP2261648B1 (en) 2014-05-21
CN101978260A (zh) 2011-02-16
EP2261648A4 (en) 2012-03-07
JP5416692B2 (ja) 2014-02-12
WO2009116534A1 (ja) 2009-09-24
US8785144B2 (en) 2014-07-22
ES2484615T3 (es) 2014-08-11
JPWO2009116534A1 (ja) 201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260B (zh) 电分析方法
Díaz‐González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electrochemical enzyme immunoassays
Wu et al. Digital single virus electrochemical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for ultrasensitive H7N9 avian influenza virus counting
Chen et al. Protein chips and nanomaterials for application in tumor marker immunoassays
CN104203808B (zh) 具有纳米结构电极的生物传感器
Otieno et al. On-line protein capture on magnetic beads for ultrasensitive microfluidic immunoassays of cancer biomarkers
JP4809983B2 (ja) 生体高分子とリガンドとの相互作用を検出する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Guo et al. Ultrasensitive multiplexed immunoassay for tumor biomarkers based on DNA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amplifying signal
EP1190231B1 (en) System for electrochemic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nalytes within a solid phase
RU2161653C2 (ru) Способ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го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ого анализа биомолекул
Merkoçi 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with nanoparticles
Dequaire et al. An immunomagne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 perfluorosulfonate-coated screen-printed electrod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2, 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US6878539B1 (en) Affinity sensor for detecting specific molecular binding events and use thereof
Huang et al.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based on polyaniline/poly (acrylic acid) and Au-hybrid graphene nanocomposite for sensitivity enhanced detection of salbutamol
US20060141469A1 (en) Multi-layered electrochemical microfluidic sensor comprising reagent on porous layer
Díaz‐González et al. Diagnostics using multiplexed electrochemical readout devices
WO2007094805A2 (en) Method for electrocatalytic protein detection
Cheng et al. Integrated electrochemical lateral flow immunoassays (eLFIAs): recent advances
Xiao-Fei et al. Progress of interdigitated array microelectrodes based impedance immunosensor
JP5571705B2 (ja) 電気的分析方法
Yaiwong et al. A new portable toluidine blue/aptamer complex-on-polyethyleneimine-coated gold nanoparticles-based sensor for label-free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alpha-fetoprotein
JP5395598B2 (ja) 定量分析方法
Barbosa et al. Electro-immuno sensors: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trends
Feng et al. Label-free microchannel immunosensor based on antibody–antigen biorecognition-induced charge quenching
JP6318125B2 (ja) 電気的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LSI MEDIENCE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Chemical Medience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MITSUBISHI CHEMICAL SAFETY INSTITUTE LTD. TO: MEIDI ENSI LIFE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229

Address after: Ehime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u Heji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LSI MEDIENCE Corp.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