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6100A -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6100A
CN101926100A CN200880125715.2A CN200880125715A CN101926100A CN 101926100 A CN101926100 A CN 101926100A CN 200880125715 A CN200880125715 A CN 200880125715A CN 101926100 A CN101926100 A CN 101926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weighting factor
antenna
antenna weighting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57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A·霍蒂南
P·费尔特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Technologies Oy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Oyj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Oyj filed Critical Nokia Oyj
Publication of CN101926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61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多个方面,用于在包括中继节点的通信***中学习天线加权因子的方法、设备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例如,中继节点(325))包括第一天线(330),配置成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包括来自源节点(305)的导频训练序列,而第二信号包括来自目的地节点(350)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设备也包括第二天线(335),其配置成利用天线加权因子(例如,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来发送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设备进一步包括天线加权因子模块(340),其耦合到第一天线(330)并且配置成响应于第二信号,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

Description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通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在包括中继节点的通信***中学习天线加权因子的方法、设备和***。
背景技术
信息传递是现代化社会的必需,其通过通信***的操作来实现。通过通信信道的方式在发送台和接收台之间传送信息。如果需要,发送台将信息转换成一种形式以便通过通信信道来传送。为了有益于用户,接收台检测和恢复信息。已经开发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信***并且有规则地使用于实现发送台和接收台之间的通信。
一种示例性通信***是蜂窝通信***,其中根据无线链路在发送台和接收台之间延伸来定义通信信道。蜂窝无线通信***可以被实现为移动通信***,其中无线链路而非固定有线连接被使用于定义通信信道。
通常,蜂窝通信***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其包括在整个地理区域内位于空间上分隔开位置处的多个基站。每个基站定义一个区域(称为小区),蜂窝通信***通过该小区导出其名称。基站构成其一部分的网络基础设施耦合到核心网络,例如分组数据骨干网或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例如计算机服务器、电话台等的通信设备接着耦合到核心网络并且能够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和核心网络进行通信。便携式收发器(通常也称为移动台)通过此类的无线链路与基站进行通信。
通过无线链路传送的信息易受非最佳通信的影响,例如源自于非理想通信条件的失真。失真造成递送到接收台的信息不同于由发送台传输的相应信息。如果失真是显著的,则信息化内容不能在接收台处被准确地恢复。例如,由多径传输造成的衰落使通过通信信道传输的信息失真。如果通信信道展示出显著的衰落水平,则信息化内容可能无法恢复。
例如空间分集的各种技术用于补偿或另行克服当信息通过通信信道传输到接收台时所引入的失真。空间分集通常通过在发送台使用多于一个的发送天线(信息从其发送)来创建,由此根据其来创建空间冗余。天线通常由这样的距离来分隔,该距离足以确保由相应的天线传输的信息以充分非相关的方式衰落。另外,接收台有时可以使用多于一个的接收天线,优选地由合适的距离来分隔。
同时使用多个发送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的通信***通常被称为多输入多输出(“MIMO”)***。MIMO***中的通信提供了可以实现相对于传统***更高的整体***通信性能的可能性。结果是,可以服务数目增长的用户或对于每个用户,可以提供带有可靠性经过改进的更多数据吞吐量。如果发送台提供有关于发送台和接收台之间的通信信道的状态或性能的信息,则通过使用空间分集所提供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在多天线***中,在接收器处增加期望信号的强度的方法是采用发送波束赋形。通过相干地合并从多个发送天线传送的信号,可以增加在收发器的接收器处的信噪比(“SNR”),这导致显著的性能增益。此外,通过使用发送分集,该方法也提供了通信优势。然而,这通常需要在收发器的发送器处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知识,这意味着高水平的信令/反馈开销。通过在发送器处使用天线加权因子,并且仅使用来自接收器的有限反馈来更新天线加权因子,可以减小反馈量。通过扰动天线加权因子并且在接收器处估计扰动影响(例如,通过估计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可以产生反馈信号。扰动的影响接着反映在反馈信号中。该方法(也称为“子空间跟踪”)允许自适应天线加权因子学习,并且紧密地收敛于通过相干接收信号合并所实现的性能增益。
发送台通常不能直接测量通信信道的信道特性,例如代表针对多个发送天线的信道冲激响应分量的积的信道相关矩阵。因此,接收台通常测量通信信道的特性。在双向通信***中,在接收台处做出的测量可以被返回到发送台以便向发送台提供信道特性。将此种类型的信息提供给多天线发送台的通信***被称为闭环发送分集***。
从接收台(例如,移动台)返回到发送台(例如,基站)的反馈信号用于选择或改进天线加权因子的值。天线加权因子是包括幅度和相位的值,通过这些值,在将信息信号通过通信信道发送到移动台之前,耦合到各个天线的信息信号被加权。目的在于以最佳地促进信息到接收台的传送的方式,在幅度和相位上对应用到天线的信息信号进行加权。天线加权因子的估计可以被表达为传输子空间跟踪过程。可以使用若干个闭环发送分集过程。
改进发送台和接收台之间通信可靠性的技术是使用中继节点(“RN”),其可以是固定或移动的通信节点,充当信令中继以改进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弱的或破坏的信号。中继节点将消息从源节点(“SN”)向目的地节点(“DN”)转发,源节点是需要来自中继节点辅助的节点,而目的地节点是最终接收可能是弱的或否则被破坏的消息的节点。通常,上述的通信设备(例如,SN、DN或RN)形成无线节点。
在使用中继节点的***中,在简单但具启发性的例子中,问题可以被转化成在中继节点处相干地合并期望的信号。这通过关于后向信道(例如,源-中继信道)和前向信道(例如,中继-目的地信道)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共相来实现,如由H.
Figure BPA00001187020100031
等人在标题为“Capacity Scaling Laws in MIMO Relay Networks,”IEEE Trans.Wireless Comm.,Vol.5,No.6,pp.1433-1444,June 2006的论文中所描述的,通过参考将其并入在此。实现此类***以便调整天线加权因子需要从目的地节点到中继节点的前向信道的全CSI的反馈,而这显然是低效的。
在过去已经研究了针对多个天线的若干加权传输方法。然而,这个领域中的努力主要集中在集中式天线阵列而没有使用介入式中继节点。在B.C.Baniste等人的标题为“Feedback Assisted StochasticGradient Adaptation of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IEEE  Trans.Wireless Comm.,Vol.4,No.3,pp.1121-1135,May 2005的论文中以及在Bannister的2005年10月4日的美国专利No.6,952,455,标题为“Adaptive Antenna Method and Apparatus”中(二者通过参考并入在此),其描述了一种使用一比特反馈的迭代算法,其使用随机向量扰动来实现所期望的波束赋形增益。在B.Raghothaman的标题为“Deterministic Perturbation Gradient Approximation for TransmissionSubspace Tracking in FDD-CDMA,”Proc.IEEE ICC-2003,Vol.4,pp.2450-2454,May 2003的论文中以及在B.Raghothaman和R.T.Derryberry的2005年1月11日的美国专利No.6,842,632,标题为“Apparatus,and Associated Method,for Facilitating Antenna WeightSelection Utilizing Deterministic Perturbation Gradient Approximation”中(二者通过参考并入在此),类似的方法使用了扰动向量的确定性集合。两种方法都基于自适应梯度搜索技术并且假设集中式天线阵列,其中在源收发器中修改传输权重。
正如在H.Nguyen和B.Raghothaman的标题为“Quantized-FeedbackOptimal Adaptive Beamforming for FDD systems,”Proc.IEEE ICC-2006,Vol.9,pp.4202-4207,June 2006的论文(通过参考并入在此)中所描述的,通过改变反馈量(即,反馈比特的数目)可以影响天线加权因子的适配速率。近年来,用于分布式发送器的波束赋形算法已经如由R.Mudumbai等人在标题为“Distributed Transmit Beamforming UsingFeedback Control,”Arxiv preprint cs.IT/0603072,2006的论文(其通过参考并入在此)中进行研究。在上述的论文中,传感器的虚拟天线阵列向基站相干地传送公共消息。表明通过在分布式发送器处的随机相位扰动,可以渐近地实现相干传输。然而,并不考虑包括中继节点的中继设置。在上面的参考文献中,导频信号从应用更新天线加权因子的相同空间位置传输。
考虑如上所述的限制,当前并没有一种用于控制天线加权因子以便利用使用在无线通信***中的多个天线来进行波束赋形,该无线通信***包括至少一个源节点、至少一个中继节点,以及至少一个目的地节点。因此,现有技术中所需要的是一种***,其学习针对中继节点天线的至少子集的实或复天线加权因子,优选的是使用低速率反馈,克服了许多上面提到的限制。据此,在使用至少一个源节点、至少一个中继节点和至少一个目的地节点的通信***中、产生用于多个中继节点天线的波束赋形的天线加权因子的用于多个天线的波束赋形设置将在通信***中提供改进的通信可靠性。
发明内容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这些和其他问题通常将被解决或避免,并且技术优势通常将被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用于在包括中继节点的通信***中学习天线加权因子的方法、设备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例如,中继节点),包括第一天线,配置成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包括来自源节点的导频训练序列,而第二信号包括来自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设备也包括第二天线,其配置成利用天线加权因子(例如,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来传输或中继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和第二天线可以是单个天线的天线单元。设备进一步包括天线加权因子模块,其耦合到第一天线并且配置成响应于第二信号,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天线加权因子模块也可以配置成响应于第二信号,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选择的扰动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天线加权因子模块可以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设备仍进一步包括耦合到第一和第二天线的发送器和接收器。
在另一个方面中,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包括用于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装置,其中第一信号包括来自源节点的导频训练序列,而第二信号包括来自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该设备也包括用于利用天线加权因子传输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的装置。设备进一步包括用于响应于第二信号,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利用确定性扰动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
在另一个方面中,一种操作通信节点的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包括来自源节点的导频训练序列,而第二信号包括来自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该方法还包括利用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传输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该方法进一步包括响应于第二信号,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的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也可以响应于第二信号,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生成的扰动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
在另一个方面中,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其包括天线和反馈发生器,该天线配置成从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接收信号,该反馈发生器配置成向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发送反馈信号(例如,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以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该设备可以是目的地节点并且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中继节点。反馈发生器可以配置成向第一通信节点发送反馈信号并且向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另一反馈信号。在相关的一个方面中,这里也提供了用于执行上述功能的方法、计算机程序产品和装置。
在另一个方面中,一种通信***,其包括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其中源节点配置成发送包括导频训练序列的第一信号,目的地节点配置成发送包括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的第二信号。通信***也包括中继节点(即,移动台),该中继节点具有配置成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第一天线。中继节点还包括第二天线,其配置成利用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来发送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中继节点进一步包括天线加权因子模块,其耦合到第一天线并且配置成响应于第二信号,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的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天线加权因子模块还可以配置成响应于第二信号,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生成的扰动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中继节点仍进一步包括耦合到第一和第二天线的发送器和接收器。
上文已经相当宽泛地总结了本发明的特征和技术优势,以便跟着的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下面将描述构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主题的本发明的附加特征和优势。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到所公开的概念和特定的实施方式可以容易地被用作修改或设计其他结构或处理以便实施本发明的相同目的的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将意识到此类的等同结构并不偏离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其优势,现在将结合附图对下面的描述做出参考,其中:
图1图示出通信***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图,该通信***经由通信信道提供通信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该通信信道使用包括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的示例性波束赋形设置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
图2图示出无线通信***的***级框图,该无线通信***包括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的源节点以及提供反馈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
图3图示出无线通信***的***级框图,该无线通信***包括源节点、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天线的中继节点,以及提供反馈以便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
图4图示出曲线图,其演示使用学习权重方法可以实现增强的功率分配;
图5图示出演示可以在通信***的操作中执行的步骤的流程图,该通信***包括源节点、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天线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以及提供反馈以便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
图6图示出针对一比特确定性反馈天线加权因子学习策略的误码率对信噪比的曲线图;以及
图7图示出一比特确定性反馈策略对调节五个中继节点的天线加权因子的收敛行为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形成和使用。然而,应该理解本发明提供了可以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体现的许多可应用的发明概念。所讨论的特定实施方式仅仅是示范形成和使用本发明的特定方式,并且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将针对在无线通信***中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波束赋形的特定环境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描述本发明,该无线通信***包括源节点、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以及目的地节点。通常,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通信***和网络,例如蜂窝无线通信***和网络。对于关于波束赋形***的额外信息,参见V.I.Morgenshtern等人的标题为“Crystallization in Large Wireless Networks,”IEEE Trans.onInformation Theory,Vol.53,Iss.10,October 2007,pp.3319-3349的论文以及Bannister的2007年5月29日的美国专利No.7,224,758,标题为“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 Weighting Techniques”,和H.Nguyen以及B.Raghothaman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No.2007/0191067,标题为“Adaptive 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2007年8月16日,以及R.Mudumbai等人的标题为“On the Feasability of Distribute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Networks,”IEEE Trans.Wireless Comm.,Vol.6,No.4,pp.1-10,April2007的论文。
现在参考图1,图示出的是通信***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框图,该通信***经由通信信道提供通信台之间的无线电通信,该通信信道使用包括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的示例性波束赋形设置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该通信***包括作为源节点的基站100以及作为目的地节点的移动台170。通信信道由无线链路定义,例如前向信道105和后向信道110。发送到移动台170的信息由基站100通过前向信道105传送,而源自于移动台170处的、用于传送到基站100的信息通过后向信道110传送。通信***可以是根据多个不同蜂窝通信标准的任意一个构建的蜂窝通信***。例如,基站和移动台可以操作在码分多址(“CDMA”)通信***中,例如第三代(“3G”)CDMA通信。
基站100形成无线接入网的一部分,该无线接入网还包括耦合到网关120和移动交换中心125的无线网络控制器115。网关120耦合到例如因特网的分组数据网络(“PDN”),并且移动交换中
125耦合到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135。通信节点137耦合到分组数据网络130和PSTN 135。通信节点137代表数据源或数据目的地,在通信***的操作期间,来自于数据源或去往数据目的地的信息被路由。
基站100包括接收器140和发送器145。将要由基站100传送到移动台170的前向信道信号被转换成一种格式以便由发送器145通过前向信道105来传送。闭环反馈信息通过后向信道110由移动台170返回到基站100。移动台170也包括接收器175和发送器180。接收器175操作于接收和操作由基站100通过前向信道105发送的前向信道信号,并且发送器180操作于通过后向信道110向基站100发送后向信道信号。
基站100和移动台170包括多个天线,并且基站100和移动台170组合形成多输入多输出(“MIMO”)***。为了清楚的目的,基站100包括R个基站天线,标记为147-1到147-R(以下称为基站天线147)。同样为了清楚的目的,移动台170包括N个移动台天线,标记为185-1到185-N(以下称为移动台天线185)。
基站发送器145包括编码数据以形成编码的数据的编码器150。编码的数据提供给具有上混频载波v(t)的上混频器155以生成上混频的信号。上混频的信号经由单独分支上的天线加权单元(其中的两个分别被标记和指定为第一和第二天线加权单元160)提供给基站天线147之一。一旦上混频的信号被加权,则加权的信号被施加到基站天线147以便传输到移动台170。当然,在传输到移动台170之前,也可以对加权的信号执行其他操作。基站发送器145也可以包括导频信号源以生成将随加权的信号传送的导频训练序列。
基站100也包括作为示例性处理的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以便根据闭环发送分集***、以增强天线加权因子选择的方式来调节施加到第一和第二天线加权单元160、162的天线加权的值。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其可以包括在硬件、软件、或其组合中)包括扰动向量选择器(“PVS”)165,其操作于选择由向量值(指示扰动的幅度和相位)形成的扰动向量,该向量值从扰动向量缓冲器(“PVB”)167取得。由扰动向量选择器165所选择的扰动向量提供给扰动向量应用器(“PVA”)169以便应用到第一和第二天线加权单元160、162。扰动向量扰动第一和第二天线加权单元160、162的加权,并且接着扰动由基站的天线147所发送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在前向链路信道105上生成的、以扰动向量加权的前向信道信号被递送到移动台170。
移动台170包括检测器190(其可以是接收器175的子***并且也可以包括反馈发生器),其检测和测量代表由基站100发送的前向信道信号(再次,加权的前向信道信号)的扰动的功率水平的特性。与前向信道信号关联的特性此后由移动台发送器180发送到基站100。特性此后由基站100用于针对基站天线147来调节第一和第二天线加权单元160、162的加权,以便改进前向信道信号。
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操作于提供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该确定性扰动梯度近似提供长期反馈的跟踪。在本发明的宽的范围内可以预见提供反馈以调节天线加权单元的其他设置。例如,Nguyen等人的2007年9月6日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No.2007/0207730,标题为“Adaptive Multi-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Communication Systems”(通过参考将其并入在此)描述了天线加权单元调节过程。
现在转向图2,其图示出无线通信***的***级框图,该无线通信***包括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一个或多个天线的源节点205以及提供反馈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源节点205包括R个天线,R≥1,例如天线220,每个天线利用天线加权因子wi,i=1,...R,来控制。无线通信***进一步包括目的地节点,例如目的地节点250。源节点天线220通过信道230辐射到目的地节点250处的天线260。在该无线通信***中,来自源节点205处的导频信号源210的导频符号或导频训练序列从这样的物理位置发送,该物理位置与其中天线加权因子的应用发生的位置相同。位于目的地节点250中的自适应反馈发生器270产生反馈信号以调节在源节点205处的天线加权因子。
并没有对适配天线加权因子的特定方式的限制。事实上,适配天线加权因子的任意策略可以用于该目的。在了解彼此调节的天线权重或(相对)发送功率中,中继节点可以协作或可以不协作,并且因此在天线加权因子更新过程中可以包括或可以不包括该协作知识。对天线加权因子的扰动以及所得到的控制可以被定义,从而适配方法对于中继节点的数目不敏感,使得***更易扩展和使用。
现在转到图3,其图示出无线通信***的***级框图,该无线通信***包括源节点305、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天线的中继节点325,以及提供反馈以便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350。源节点305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发送天线,例如发送天线315。在源节点305处的发送天线315通过后向信道320辐射到一个或多个接收天线,例如在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例如中继节点325)处的接收天线330。中继节点325包括发送天线,例如发送天线335。在中继节点325处的发送天线335利用R个天线加权因子wi,i=1,...R来控制。当然,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可以实现为单个天线的天线单元,并且当它们分开时,针对接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也可以被控制。天线加权因子wi由天线加权因子模块340来控制。在中继节点325处的发送天线335通过前向信道345辐射到目的地节点处的接收天线,例如目的地节点350处的接收天线360。源节点305使用从一个或多个源节点天线315辐射的、导频信号源310中生成的导频符号或导频训练序列。
无线通信***在物理上与源节点分开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处应用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在目的地节点350处确定天线加权因子扰动的有效性,将涉及扰动的有效性的信息(例如,反馈信号)经由目的地节点350的自适应反馈发生器370以信号发送到中继节点325,并且在中继节点325处通过天线加权因子模块340来调节天线加权因子。因此至少使用了三个通信节点,其中一个是具有到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的无线信道的中继节点。利用中继节点,经由相干相位调节和/或功率分配,天线加权因子可以实现改进的信号接收,当存在从源节点到目的地节点的直接链路时也同样。
将理解到,即使上述的附图将上面所讨论的通信节点的组件示为单独的组件,任意的组件可以被一起集成或可以提供为其他组件的子组件。上面描述的功能可以有利地实现为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软件模块,并且在将软件的所有或部分复制进可执行随机存取存储器后,由处理器按所需执行。可替换地,由此类软件所提供的逻辑也可以通过专用集成电路来提供。在软件实现的情形下,本发明可以提供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体现计算机程序代码(即,其中的软件)的计算机可读存储结构以便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附加地,图3中的点标志符代表通信***可以包括多个源、中继和目的地节点,其通过多个信道直接或间接以及可能通过其他通信节点来通信。例如,目的地节点的天线可以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例如,中继节点)的信号并且其反馈发生器可以向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之一或二者发送不同的反馈信号,以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
通过提出自适应地调节应用在中继节点处的天线加权因子的处理的一个实施方式,现在将描述更为详细的观点。作为例子,考虑具有R+2个单个天线节点的中继***,其中一个源节点通过一组R个半双工中继节点与一个目的地节点通信,如上面所引用的H.
Figure BPA00001187020100131
等人所描述的。在第一个时间间隔中,源节点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序列,并且在第二个时间间隔中,在对掺噪接收序列执行线性操作后,中继节点将得到的信号转发到目的地节点。假设在源节点和目的地节点之间没有直接的通信链路。通过使用正交多址策略(例如TDMA、FDMA、CDMA等),该概念可以被扩展到具有单个或多个天线的多个源和目的地节点。此外,该方法也可以结合多天线中继节点来使用。
定义了总长度N+M的传输帧,其包括与长度M的数据序列时分复用的长度N个时刻的估计间隔。估计间隔包括从源节点发送的导频训练序列并且用于在目的地节点处生成反馈信号。在每个传输帧后,反馈信号用于更新在中继节点处的天线加权因子。在下文中,令i表示第i个天线加权因子更新。估计和数据序列的实际长度是取决于后向信道和前向信道时变的设计参数。N和M的最佳选择允许天线加权因子快速地适配于信道的时变属性。
在每个中继节点处接收到的掺噪导频序列使用两个不同的天线加权因子w+(r)和w_(r)(其中r=1,...,R并且R表示第r个中继节点)转发到目的地节点。具体地,某些接收到的符号专用于分别使用天线加权因子w+(r)和w_(r)来进行转发。为了方便,天线加权因子堆放在分别如w+=[w+(1),...,w+(R)]和w_=[w_(1),...,w_(R)]的向量中。这些天线加权因子从跟踪的发送天线加权因子向量wi扰动,并且可以使用确定性的或随机的扰动向量v在如下的等式(1)和(2)的天线加权因子模块340中计算为:
w+=wi+β·v    (1)
w_=wi-β·v    (2)
其中参数β代表天线加权因子增量的步长,并且wi代表在迭代的第i个序列期间的天线加权因子。
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向量在估计间隔期间保持不变。注意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的计算可以在每个中继节点处单独地执行。扰动向量v可以从随机高斯向量或从确定性的正交向量集来生成。令y+和y_表示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到的、分别对应于天线加权因子向量w+和w_的信号。这些信号用于生成粗略的反馈信号。例如,通过估计源自于天线加权因子w+的接收信号功率P+,以及源自于天线加权因子w_的接收信号功率P_,可以计算反馈信号。接着可以根据等式(3)来获得一比特反馈信号c
c=sign{P+-P_}                (3)
在中继节点处,反馈信号c用于更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340中的天线加权因子,如等式(4)中所示:
wi+1=wi+β·c·v    (4)
步长参数β允许调节适配速度和跟踪精确度之间的折衷。此外,如果中继节点能够协作,则参数β可以是所有天线加权因子(即,β(w(1),...,w(R)))的函数,以便协作地影响天线加权因子并且因此产生更好的天线加权因子更新。
在上面的描述中,在等式(3)中,反馈信号(例如,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取决于由扰动的权重所获得的相对接收功率(或其差值)。也可以构建确定反馈信号(例如,反馈比特)的替代有益方式。例如,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可以取决于或可以是使用两个扰动权重估计的接收到的信噪比或信号和噪声加干扰比的函数,或是其他任意的性能量度(像得到的吞吐量或容量)。此外,在存在多于一个源节点的情形中(例如,每个发送不同的导频信号),目的地节点可以使用两个扰动的权重来计算目的地节点处的总(和)SINR/吞吐量(或任意其他性能矩阵,该性能矩阵将针对两个源节点的各个性能估计转换成一个值,这取决于扰动的权重)并且找出给出联合性能的一个。这本质上允许找到支持多个源节点的多路复用的权重,从而确定的权重(在中继节点处)最终减小了当在目的地节点(其可以具有多于一个的天线)处接收时同时发送的源信号之间的干扰。这里,不同的源节点甚至可以使用不同的中继节点,或部分不同的中继节点,或相同的中继节点。
如上所述并且除了在等式(3)中总结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这里的结果显示例如一比特反馈信号的反馈信号也可以基于信噪比(例如,SNR相关)的度量。基于SNR度量生成一比特反馈信号产生显著的性能增益,因为其不仅允许天线权重极接近于相干合并,而且同时实现了中继发送功率的近乎最佳的功率分配。
作为例子,由P.Larsson在标题为“Large-scale cooperativerelaying network with optimal coherent combining under aggregate relaypower constraints,”in Proc.Future Telecommunication Conference(FTC),2003的论文中示出(通过参考将其并入在此)除了后向和前向信道的相干相位合并以外,最佳的功率分配可以进一步改进中继***的性能。最佳的功率分配确保经历了差的后向和/或前向信道的那些中继节点仅以低的功率来发送它们的掺噪的接收信号,从而阻止对主导噪声项的有害放大。因此,以最大化在目的地节点处接收SNR的方式来选择每个中继的发送功率。然而,根据Larsson,最佳的功率分配需要每个中继处的全局CSI。
现在参考图4,其示出的是演示使用学习权重方法可以实现增强(例如,最佳)的功率分配的曲线图。最佳功率分布的关键在于目的地节点处的SNR相关测量值。因此,替代于通过测量目的地节点处的接收功率来确定权重扰动的效率,可以测量接收SNR。使用这些SNR相关测量值,接着可以类似于等式(3)获得一比特反馈信号。该方法同时允许后向和前向信道的相干相位合并的收敛以及最佳功率分配。图4示出使用一比特反馈权重学习策略的误码率对中继功率(“P”),其中在目的地节点处具有SNR相关测量值并且两个中继节点使用以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的未编码帧。对于由R=2个中继节点构成的中继***,使用随机性和确定性扰动集合(分别标记为“随机性BF”和“确定性BF”)示出曲线图。为了比较,图4示出带有相干合并的最佳功率分配(标记为“最佳PA”,参见Larsson)、没有功率分配的相干合并(标记为“相干,没有PA”)以及没有功率分配的非相干合并(标记为“非相干,没有PA”)的性能。可以看出所提议的方法极接近于获得最佳功率分配的性能并且相比较于没有功率分配的相干合并允许显著的性能增益。
现在转到图5,其图示出演示可以在通信***的操作中执行的步骤的流程图,该通信***包括源节点、具有由天线加权因子控制的天线的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以及提供反馈以便调节天线加权因子的目的地节点。操作通信***的方法包括在步骤510期间在中继节点处产生初始天线加权因子w1,并且在步骤520处,使用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从源节点发送包含导频训练序列以及数据序列(例如,第一信号)的传输帧。在步骤530处,通过中继节点应用根据等式(1)和(2)的扰动天线加权因子将接收到的掺噪导频序列转发到目的地节点,该方法继续。在步骤540处,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功率、使用对应于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的接收信号y+和y_在目的地节点处产生反馈信号c(例如,第二信号),该方法继续。在步骤550处,通过根据等式(4)在中继节点处更新天线加权因子,并且接着返回到步骤520以便在调节步骤的序列上迭代地调节天线加权因子,该方法结束。
一个简单的实验突出显示了根据图6的实施方式所构建的***所实现的优势。考虑这样的中继***,其中一个源节点通过一组五个中继节点与一个目的地节点通信,所有的五个中继节点都具有单个天线。进一步,假设在中继节点和目的地节点处的单抽头瑞利衰落后向和前向信道,以及加性、零均值、白高斯噪声。传输帧包括进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符号的未编码数据序列。
现在参考图6,其图示出针对一比特确定性反馈天线加权因子学***均发送功率对在目的地节点处的接收到的噪声功率的比值。在图6中,一比特确定性反馈策略被标记为“确定性FB”。中继节点的数目是五,并且使用具有BPSK调制的未编码帧。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从确定性扰动集中选择在中继节点处应用到天线加权因子的扰动。在中继节点处接收到的信号的SNR固定在20dB。
为了比较,在图6中图示出参考策略(标记为“全FB”)。在该参考策略中,在中继节点处估计从源节点发送专用导频的后向信道,并且在目的地节点处估计从中继节点发送专用导频的前向信道。为了在中继节点处计算天线加权因子,前向信道的全CSI被反馈回到中继节点。为了公平的比较,对于确定性反馈策略和参考全反馈策略,总的导频开销被设置成相等。可以看出在相关的误码率中,使用有限反馈的确定性反馈策略的性能极接近于全反馈策略的性能。注意到增加导频开销将进一步减小两个策略之间的剩余性能差距。
为了进一步比较,在图6中示出极端的情形,其中中继节点具有最佳可用CSI以便计算天线加权因子(标记为“最佳CSI”)并且其中没有CSI可用的情形(标记为“没有CSI”)。在后一情形中,接收到的信号被非相干地合并,并且没有可能性或只有小的可能性来实现波束赋形增益或发送分集。
现在转向图7,其图示出一比特确定性反馈策略调节五个中继节点的天线加权因子的收敛特性。典线代表了Pw/Pmax的平均比,其中Pw表示在接收器处由一比特确定性反馈策略所实现的信号功率,并且Pmax表示作为理想相干合并结果的最大可实现信号功率。对500次仿真运行的结果进行平均。可以看出仅在若干次天线加权因子更新后,一比特确定性反馈策略极接近于最大接收功率。
可以针对中继节点天线的任何集合或子集操作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反馈策略,无论天线是否属于不同的中继节点、属于具有多个天线的一个中继节点的子集、或具有多个天线的多个中继节点的任何子集。在协作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中继节点甚至可以是其他便携式收发器或终端。
中继节点不需要是放大和转发节点,但可以例如是估计和转发节点等,即使在这里几乎假设放大转发。中继节点也可以执行基带操作,例如解扩和再扩,并且可以执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傅立叶反变换等,涉及在中继节点输入或输出处的不同源的多路复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反馈设置的使用可以实现在正交频分复用(“OFDM”)类型***中,其中节点同步被放宽至循环前缀的时间跨度。如果信道在时间或/和频率中是相关的,则通过内插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小导频的数目和反馈量。
进一步注意到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反馈设置不限于特定的扰动技术,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所示出的一个。此外,可以在模拟域或数字域中做出扰动。通过增加发送到中继节点的反馈量,天线加权因子的收敛速度(例如,适配率)以及通信***的性能可以被增加。针对任意量的反馈可以应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反馈设置。也可以使用针对大多数无线通信***(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宽带码分多址(“CDMA”)等)定义的反馈信道和类似的信道。进一步,尽管这里为了简化已经讨论了时分复用(“TDM”),但也可以使用任意常规的技术来多路复用导频信号。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反馈设置在启动时使用初始化阶段以便产生收敛。在初始化阶段后,由反馈设置产生的天线加权因子能够有利地精确跟踪时变信道。进一步注意到在一个中继节点具有多个天线的情况中,可以随意地修改天线加权因子反馈设置以便跟踪长期信道。
已经描述了用于包括源节点、中继节点和目的地节点的无线通信***的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其可以有利地调节在中继节点处的天线加权因子,以便以从目的地节点到中继节点的减小的反馈来得到目的地节点处的改进的接收性能。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在分散式网络中提供分散式的天线加权因子更新。传统的解决方案仅在点对点设置中提供天线加权因子更新。分散式中继网络应该是可扩展的。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信令开销量以及没有中继节点处的主要算法更新来适应通信***中中继节点的数目的增加或减小。因此,***的可伸缩性是可行的并且容易适应。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包括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的中继节点不需要针对后向或前向信道的CSI。因此,中继节点不需要知道后向信道的帧导频等,这提供了通信***设计的显著简化。中继节点不需要后向和前向信道的CSI的明确知识以便针对相干合并选择最佳天线权重。通过从源节点发送导频,可以在目的地节点处产生有限反馈(在上面的例子中,一比特反馈)。反馈使得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学习在中继节点处的正确天线加权因子,并且因此相干地合并受两个信道(例如,后向和前向信道)影响的期望信号。应该理解多比特反馈也可以使用在具有至少两个中继节点的通信***中。
如果针对后向(或前向)信道提供CSI,则天线加权因子更新仍可以用于前向(或后向)信道以加速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的收敛。因此,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更新处理可以灵活地应用在无线通信***中。当适配于后向和前向信道二者时,仿真结果演示了合理的收敛速度。此外,通过增加传输到中继节点的反馈量,收敛的速度和通信性能可以被改进。另外,通过在中继节点输入或中继节点输出处使用CSI,收敛的速度可以被改进。进一步,根据一个实施方式构建的天线加权因子调节处理允许缓慢时变信道的精确跟踪。因此,在其中获得收敛的初始化阶段后,天线加权因子有利地自适应地跟随信道变化。
如上所述,示例性的实施方式提供了方法和相应的设备,其包括提供用于执行方法的步骤的功能性的各种模块。模块可以被实现为硬件(包括集成电路),或可以实现为软件或固件以便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特别地,在固件或软件的情形下,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提供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结构,其上包括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即,软件或固件)。
尽管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和其优势,但应该理解在不偏离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做出各种改变、替换以及改正。例如,如上讨论的许多处理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方法中并且由其他的处理或其组合来替换,以便如这里所描述的那样调节天线加权因子。此外,本申请的范围并不旨在限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处理、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和步骤的特定实施方式。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本发明的公开中轻易理解,可根据本发明使用与这里所述的相应实施方式执行基本上相同的功能或实现基本上相同的结果的现有或稍后开发的处理、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或步骤。因此,所附权利要求旨在于在它们的范围内包括此类的处理、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或步骤。

Claims (40)

1.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包括:
第一天线,配置成接收来自源节点的第一信号和来自目的地节点的第二信号;
第二天线,配置成利用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天线加权因子模块,耦合到所述第一天线并且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二信号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天线配置成利用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生成的扰动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天线是单个天线的天线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导频训练序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所述通信***的中继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天线的发送器和接收器。
11.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源节点的第一信号和来自目的地节点的第二信号的装置;
用于利用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的装置;以及
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二信号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的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调节的所述装置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13.一种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配置成接收来自源节点的第一信号和来自目的地节点的第二信号,利用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响应于所述第二信号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进一步包括配置成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的程序代码。
15.一种操作通信节点的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源节点的第一信号和来自目的地节点的第二信号;
利用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响应于所述第二信号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包括利用扰动的天线加权因子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节包括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节包括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生成的扰动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节包括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第一和第二天线执行所述接收和发送。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导频训练序列。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节点是通信***的中继节点。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通信节点的发送器和接收器执行所述接收和所述发送。
25.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包括:
天线,配置成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信号;以及
反馈发生器,配置成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发送反馈信号以便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目的地节点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是中继节点。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反馈发生器配置成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反馈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另一反馈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反馈信号包括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
29.一种用于通信***的设备,包括:
用于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信号的装置;以及
用于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发送反馈信号以便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的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设备,其中用于发送的所述装置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反馈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另一反馈信号。
31.一种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配置成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发送反馈信号以便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进一步包括配置成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反馈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另一反馈信号的程序代码。
33.一种操作通信节点的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信号;以及
向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节点的至少一个发送反馈信号以便调节其天线的天线加权因子。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送包括向所述第一通信节点发送所述反馈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二通信节点发送另一反馈信号。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馈信号包括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
36.一种通信***,包括:
源节点,配置成发送包括导频训练序列的第一信号;
目的地节点,配置成发送第二信号;以及
中继节点,包括:
第一天线,耦合到配置成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器;
第二天线,耦合到配置成利用天线加权因子来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至少一部分的发送器;
天线加权因子模块,耦合到所述第一天线并且配置成响应于所述第二信号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利用从正交向量集选择的确定性扰动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利用从随机高斯向量生成的扰动来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来自所述目的地节点的基于功率的反馈信号或基于信噪比的反馈信号。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其中所述天线加权因子模块配置成在一个序列的调节步骤上迭代地调节所述天线加权因子。
CN200880125715.2A 2008-01-28 2008-01-28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Pending CN1019261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08/050301 WO2009095744A1 (en) 2008-01-28 2008-01-28 System for distributed beamforming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mploying relay nod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6100A true CN101926100A (zh) 2010-12-22

Family

ID=3988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5715.2A Pending CN101926100A (zh) 2008-01-28 2008-01-28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66309B2 (zh)
CN (1) CN101926100A (zh)
WO (1) WO20090957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0461A (zh) * 2011-03-17 2013-12-04 阿尔卡特朗讯 提供数据检测信息的概念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6909B2 (en) 2007-11-02 2014-03-04 Ebay, Inc. Interestingness recommendations in a computing advice facility
US8494978B2 (en) * 2007-11-02 2013-07-23 Ebay Inc. Inferring user preferences from an internet based social interactive construct
US11263543B2 (en) 2007-11-02 2022-03-01 Ebay Inc. Node bootstrapping in a social graph
US8254482B2 (en) * 2008-05-13 2012-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erturbed decoder, perturbe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BRPI0917525B1 (pt) 2008-08-12 2020-09-29 Blackberry Limited Aparelhos e métodos para habilitar retransmissão transparente de enlace de descida em uma rede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JP5221285B2 (ja) * 2008-11-05 2013-06-2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GB2472013B (en) * 2009-07-20 2015-04-29 Nvidia Technology Uk Ltd Adaptive transmission
JP2013506377A (ja) * 2009-09-29 2013-02-21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アンド テレ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リサーチ インスチチュート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リレーリンクセットアップ方法及び装置
CN102055509B (zh) * 2009-11-11 2014-03-2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下行信号加权处理方法、装置和通信***
CN101764678B (zh) * 2009-12-16 2012-11-07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空间映射的中继方法和装置
FR2954631B1 (fr) * 2009-12-21 2012-08-10 Canon Kk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configuration en boucle fermee d'un reseau d'antenne
CN102412881B (zh) * 2010-09-26 2015-06-17 日电(中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和用于无线通信***的波束形成训练方法
EP2670061B1 (en) * 2011-01-06 2015-09-16 Thomson Licensing Central terminal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in a domestic environment
EP2482582B1 (en) * 2011-01-26 2013-01-16 Alcatel Lucent Base station, method of operating a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terminal
CZ303761B6 (cs) * 2011-12-02 2013-04-24 Ceské vysoké ucení technické v Praze, Fakulta elektrotechnická Distribuovaný systém pro tvarování vyzarovacího diagramu
US9397742B2 (en) * 2012-08-21 2016-07-19 Intel Deutschland Gmbh Receiver circuit and method performed by such receiver circuit
US9088988B1 (en) 2014-01-02 2015-07-2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Variable bandwidth of wireless relay node backhaul using beamformed wireless links
WO2018132497A1 (en) * 2017-01-10 2018-07-19 Nextivity, Inc. Real time adaptation of a mobile repeater antenna pattern
US9948413B1 (en) * 2017-04-20 2018-04-17 Oculus Vr, Llc Relay system calib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 head-mounted display and a console
WO2019004885A1 (en) * 2017-06-29 2019-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IRST RADIO NOD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ADJUSTING A BEAM SET FOR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2018525B1 (ko) * 2017-08-25 2019-09-05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분산 빔포밍 시스템에서의 위상 동기화 방법
DE112020006823T5 (de) * 2020-05-13 2022-1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auschunterdrückungsvorrichtung, Antennenvorrichtung und Rauschunterdrückungsverfahren
CN113395099B (zh) * 2021-05-24 2022-10-1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多中继机会波束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3795A (en) * 1979-10-03 1981-08-11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Adaptive cross-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rrangements
US6812824B1 (en) * 1996-10-17 2004-11-02 Rf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bining a tracking system and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I980035A (fi) * 1998-01-09 1999-07-10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antennikeilan suuntaamiseksi ja lähetinvastaanotin
US6952455B1 (en) * 2000-08-02 2005-10-04 Via Telecom, Co., Ltd. Adaptive antenna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224758B1 (en) * 2001-03-23 2007-05-29 Via Telecom Co., Ltd. Multiple transmit antenna weighting techniques
US6947707B2 (en) * 2001-06-29 2005-09-20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verifying closed-loop feedback antenna weightings at a communication station utilizing transmit diversity
US6842632B2 (en) * 2002-12-30 2005-01-11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antenna weight selection utilizing deterministic perturbation gradient approximation
US7057555B2 (en) * 2002-11-27 2006-06-06 Cisco Technology, Inc. Wireless LAN with distributed access points for space management
JP4459738B2 (ja) * 2004-07-05 2010-04-2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中継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指向性制御方法
US7555035B2 (en) 2004-08-31 2009-06-30 Ntt Docomo,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 relay node
JP2008530946A (ja) * 2005-02-17 2008-08-07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協調中継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7426198B2 (en) * 2006-02-06 2008-09-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patial-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S20070191067A1 (en) 2006-02-13 2007-08-16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07103108A2 (en) 2006-03-03 2007-09-13 Nokia Corporation Adaptive multi-beamforming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479961B (zh) * 2006-07-03 2013-03-27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自干扰抵消的多天线中继装置
EP2127281A1 (en) * 2007-03-02 2009-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matic gain control and filtering techniques for use in on-channel repeater
JP2010525765A (ja) * 2007-04-25 2010-07-22 ネクスティヴィティ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マルチホップブースタ
US7756000B2 (en) * 2007-05-17 2010-07-13 Harris Corporation Spread baseband injected pilot carrier
WO2008147269A1 (en) * 2007-05-31 2008-12-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of communications
US8055300B2 (en) * 2007-08-29 2011-11-0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door coverage of user equipment terminals
US20090080558A1 (en) * 2007-09-25 2009-03-26 An John F Space-time mimo wireless system based on feedback optimum weight design
US8570938B2 (en) * 2008-08-29 2013-10-29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 antenna array pairing
US8086174B2 (en) * 2009-04-10 2011-12-27 Nextivity, Inc. Short-range cellular boost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30461A (zh) * 2011-03-17 2013-12-04 阿尔卡特朗讯 提供数据检测信息的概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66309B2 (en) 2014-03-04
US20100304666A1 (en) 2010-12-02
WO2009095744A1 (en)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6100A (zh) 用于使用中继节点的通信***的分布式波束赋形的***
CN101785209B (zh) 在mimo***中降低反馈率的反馈调度
JP5377703B2 (ja) 無線局
Palhares et al. Robust MMSE precod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cell-free massive MIMO systems
KR101268687B1 (ko) 다중-셀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기지국들 및 단말을 포함하는 통신 시스템
JP4564012B2 (ja) 中継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830158B (zh) 在使用多入多出自适应天线阵列方案的无线通信***中发送/接收信号的***和方法
CN101610527B (zh) 一种用于td-hspa+mimo***的s-parc单双流选择方法
CN102047579A (zh) 在多小区环境中使用探测信道的协作mimo
CN104081853A (zh) 在通信***中选择工作参数的***和方法
CN101536588A (zh) 用于反向链路传输的动态simo、su-mimo和mu-mimo操作的统一设计和集中调度
CN102474475A (zh) 无线通信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分层反馈
JP2008092433A (ja) 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CN101361291A (zh) 一种中继
Chen et al. O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with limited feedback precod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Lan et al. Energy efficient buffer-aided transmission scheme in wireless powered cooperative NOMA relay network
CN102215186A (zh) 基于ls-svm的时变tdd-mimo信道互易性补偿方法
CN100435489C (zh) 利用确定性摄动梯度近似法来帮助天线权选择的设备及相关方法
Chen et al. Near-optimal relay subset selection for two-way amplify-and-forward MIMO relaying systems
Gharagezlou et al. Energy efficient power allocation in massive MIMO systems with power limited users
Benjebbour et al.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combined with single user MIMO (SU-MIMO)
CN110011706A (zh) 一种优化协作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Zhu et al. Efficient user scheduling for uplink hybrid satellite-terrestrial communication
Papadogiannis et al. A framework for decentralising multi-cell cooperative processing on the downlink
Dashti et al. Uplink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F and DF relay-assisted networks with limited rate feedb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19

Address after: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after: Technology Co., Ltd. of Nokia

Address before: Espoo, Finland

Applicant before: Nokia Oyj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