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3630B -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3630B
CN101873630B CN 200910082699 CN200910082699A CN101873630B CN 101873630 B CN101873630 B CN 101873630B CN 200910082699 CN200910082699 CN 200910082699 CN 200910082699 A CN200910082699 A CN 200910082699A CN 101873630 B CN101873630 B CN 1018736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b
back haul
uplink
haul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08269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3630A (zh
Inventor
张文健
潘学明
沈祖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 20091008269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3630B/zh
Priority to US13/265,899 priority patent/US9118466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0/071924 priority patent/WO2010121539A1/zh
Priority to EP10766629.9A priority patent/EP2424288B1/en
Priority to KR20117028088A priority patent/KR101412051B1/ko
Priority to JP2012506322A priority patent/JP5393875B2/ja
Publication of CN101873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36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36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通信***,包括中继节点和基站。中继节点从TDD模式或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上行子帧或子帧配置为基站到中继节点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选择下行子帧或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并通过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向基站发送和接收数据。基站通过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向中继节点发送和接收数据。利用本发明可以实现Relay通信在回程链路上的上、下行数据传输。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无线通信方法和***。
背景技术
在现有长期演进(Long Time Evolution,LTE)规范中,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模式的帧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10ms无线帧包括两个半帧(half-frame),每个半帧又包含5个1ms的子帧(subframe),每个子帧又可以分成两个0.5ms的普通时隙(slot)或3个特殊时隙DwPTS,GP和UpPTS组成一个特殊子帧(S)。其中子帧0一定是下行子帧,其同步信号、非调度的广播信号(例如主信息块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都在该子帧;考虑到上下行的切换,子帧2一定是上行子帧。
一个无线帧中的两个5ms半帧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两个相同半帧结构,即是5ms为周期的帧结构,其上下行时隙配置可以有以下几种:1DL:3UL;2DL:2UL;3DL:1UL。此外考虑到无线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不同帧结构的兼容性,两个5ms半帧也可以是不同的帧结构,只有一个半帧具有1ms的特殊时隙(S),另外5ms的特殊时隙可灵活配置为上下行数据时隙,即以10ms为周期的帧结构,其上下行时隙配置可以有如下几种:6DL:3UL;7DL:2UL;8DL:1UL;3DL:5UL。其7种上下行帧结构配置如下表1所示。
表1
Figure G200910082699XD00011
关于LTE规范中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模式的帧结构如图2所示,FDD帧结构可用于FDD双工和半双工FDD,每个无线帧为10ms,包含20个长度为0.5ms的时隙,索引为0到19。一个子帧定义为两个连续的时隙,如子帧i包含时隙2i和2i+1。对于FDD,每个无线帧内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采用频分,分别有10个下行子帧和10个上行子帧可用。在半双工FDD操作,UE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但全双工FDD不受此限制。
目前,中继节点(Relay Node,RN)的引入使得基于中继器(Relay)的移动通信***的无线链路有三条:基站-宏用户设备(eNB-macro UE)的直射链路(direct link);基站-中继节点(eNB-RN)的回程链路(backhaullink);以及中继节点-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考虑到无线通信的信号干扰限制,因此三条链路需要使用正交的无线资源。由于中继节点的收发信机是TDD工作模式,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在TDD帧结构中是占用不同的时隙的,但是直射链路和回程链路是可以同时共存的,只要其时频资源正交即可。
然而,目前的长期演进(Long Time Evolution,LTE)规范中仅定义了关于eNB到UE的直射链路和RN到UE的接入链路的传输帧结构模式,即上述TDD模式和FDD模式的帧结构。因此,需要提出关于eNB到RN回程链路的无线通信方式,以解决基于Relay的移动通信***在回程链路上的上、下行数据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继节点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可以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优选地,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用于中继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可以不对称配置。优选地,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用于中继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根据HARQ定时关系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应的用于确认/否认ACK/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优先分别配置在中继节点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选择的下行子帧优选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中继节点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为对称配置。可以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优选所述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为不对称配置。优选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优选多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确认/否认ACK/NACK。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优先分别配置在中继节点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选择被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下行子帧的所述子帧优选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优先分别配置在多个连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少于无线帧内上行子帧的数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所述***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所述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对称配置或不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并且,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用于中继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在对称配置中,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在不对称配置时,所述RN优选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RN根据HARQ定时关系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应的用于接入链路确认/否认ACK/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选择的所述下行子帧优选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配置的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优先分别配置在多个连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RN配置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少于无线帧内上行子帧的数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通信***,所述***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所述RN,从时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所述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优选为3个子帧长度。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不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RN优选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所述RN配置多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确认/否认ACK/NACK。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预定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RN选择的所述子帧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RN的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优先分别配置在多个连续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RN配置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目少于无线帧内上行子帧的数目。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中继节点,包括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下行子帧配置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所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所述下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基站发送数据;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基站,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中继节点通过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所述发送单元,通过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
本发明基于中继节点的移动通信***提出了针对中继节点RN与基站之间的回程链路的无线通信方案,从而可以实现Relay通信***在回程链路的上、下行数据传输。
另外,在TDD模式下,本发明通过对称或不对称的回程链路上、下子帧配置,避免或尽可能地减少对接入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定时关系的影响。通过配置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数量比与接入链路上、下行子帧数量比接近,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传输的浪费。
在FDD模式下,本发明通过配置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可以最小化地影响接入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通过配置多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ACK/NACK,可以节省资源。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现有LTE规范中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LTE规范中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无线通信***的方框图;
图4为本发明利用MBSFN子帧进行回程链路下行传输的示意图;
图5(1)到图5(5)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一种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6(1)到图6(18)为本发明TDD帧结构模式下第二种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7(1)到图7(7)为本发明TDD帧结构模式下第三种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8(1)到图8(15)为本发明TDD帧结构模式下第四种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TDD帧结构模式下第五种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FDD帧结构模式下对称子帧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FDD帧结构模式下非对称子帧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节点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方法流程图;以及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中继节点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现在参考图3,该图显示了本发明无线通信***的方框图。
无线通信***包括基站(eNB)10和中继节点(RN)20,其中eNB 10包括接收单元12和发送单元14,RN 20包括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发送单元22和接收单元28。
对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用来从如图1所示的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eNB 10到RN 20(eNB-RN)的回程链路(backhaul link)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的下行子帧配置为用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当然,除选择用作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之外的子帧,T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即用于中继节点到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的原有子帧配置。
对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用来从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预定数量的子帧配置为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其中配置的所述上行子帧与对应的下行子帧之间具有预定延时。发送单元22则通过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配置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eNB 10发送数据,接收单元26则通过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的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eNB 10发送的数据。
对于eNB 10端,其接收单元12接收RN 20通过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发送的数据,发送单元14通过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RN 20发送数据。
下面,将分别结合TDD模式帧结构和FDD模式帧结构,对本发明中继链路的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的具体工作作出详细说明。
首先,对TDD模式帧结构下中继链路的帧结构进行配置进行描述。
如背景技术的表1所示,现有TDD模式的帧结构具有7种不同的上、下行帧结构配置。
由于表1所示的TDD模式子帧{#0、#1、#5、#6},分别对应子帧D、S、D、S,用来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paging),因此,优选地,第二配置单元14选择的用于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不包括这些子帧。
对于TDD帧结构的7种配置,在优选不包括子帧{#0、#1、#5、#6}的前提下,由于配置0和配置5的上、下行子帧数目受限,从表1可以看出,其中配置0仅剩余6个上行子帧(U),配置5仅存在,因此不能用于中继链路帧结构设计。
本发明将基于优选的TDD配置1、2、3、4和6,分别给出回程链路的帧结构配置方案,其中包括对称配置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下行子帧,以及不对称配置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下行子帧。下文稍后会给出详细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优选方案的具体实施例,例如上述子帧{#0、#1、#5、#6}可以用来配置作为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应的,表1中的配置0和配置5也可以不受数目限制,可用于中继链路的帧结构设计。
此外,对于带内中继(in-band relay),backhaul链路与access链路采用相同的频谱。由于Relay发射机对自己的接收机有干扰,下行backhaul链路与下行access链路不适于在同样的频率资源上同时存在。类似的,上行access与上行backhaul链路也不适于同时存在。因此,为了更好地去除中继链路中存在的干扰,第一配置单元12可以将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配置为多播广播单频网络(Multicast Broadcast SingleFrenquency,MBSFN)子帧,通过MBSFN子帧的方式在下行接入链路传输时间内创造间隙(gaps),使得中继节点在从基站(eNB)接收数据时不向终端UE发送数据。具体原理如如图4所示,在这些传输间隙内,终端,包括R8UE,不会期望存在任何Relay发送。
现在,将在上述优选方案的基础上,结合附图分别对本发明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的回程链路的帧结构配置方案给出详细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显示的本发明用于中继链路的的所有帧结构都为中继节点(RN)帧结构,并且其中D代表RN用于接入(access)链路的下行子帧,S代表TDD配置中的特殊子帧,U代表RN用于access链路的上行子帧。
M和“↓”代表RN用于backhaul下行传输的子帧(最优地,不包含表1所示的下行子帧#0、#1、#5和#6,并且优选为MBSFN子帧),“↓”代表RN从eNB接收;U和“↑”代表RN用于backhaul上行传输的子帧,“↑”表示RN向eNB发送。
首先,参考图5(1)到图5(5),这些图分别显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一种配置(关于表1的配置1)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
如图5(1)到图5(3)显示,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对称。即,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其中图5(1)和图5(2)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1∶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5∶3;图5(3)的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2∶2,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4∶2。
优选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access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例如,图5(1)和图5(2),backhaul上、下行子帧比值为1,access上、下行子帧比值约为1.7;而图5(3)中,backhaul上、下行子帧比值为1,access上、下行子帧比值约为2。因此,图5(1)和图5(2)中,backhaul上、下行子帧比值与access上、下行子帧比值更接近。从而相比图5(3),图5(1)和图5(2)中的帧结构更不会造成数据的浪费,因此对应的帧设计方案更优。
上述三种配置都不会影响access链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定时关系,backhaul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
另外,在图5(4)到图5(5)中,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非对称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优选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并且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如图5(4)和图5(5)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2∶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4∶3。这两种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这两种配置都不会影响access链路的HARQ定时关系。
现在,参考图6(1)到图6(18),这些图分别显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二种配置(关于表1的配置2)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
如图6(1)和图6(2)显示,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对称。其中,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1∶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7∶1。图示两种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
另外,在图6(3)到图6(18)中,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非对称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优选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
如图6(3)到图6(8)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2∶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6∶1。
图6(5)和图6(7)的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图6(3)和图6(4)的上行HARQ定时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需重新设计;图6(6)和图6(8)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需要重新设计。
如图6(9)到图6(16)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3∶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5∶1。
图6(9)、图6(11)、图6(12)、图6(13)、6(15)和图6(16)的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图6(10)和图6(14)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需要重新设计。
如图6(17)和图6(18)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4∶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4∶1。图示两种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
从上面关于配置2的图6(1)到图6(18)可知,在图6(17)和6(18)中,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上、下行子帧比值(4∶1)与access上、下行子帧比值(4∶1)最接近;图6(9)至6(16)次之;然后是图6(6)和6(8);最后是图6(1)和6(2)。因此,按照比值接近的排列顺序,则可以确定本发明所配置的帧结构优选顺序。
现在,参考图7(1)到图7(7),这些图分别显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三种配置(关于表1的配置3)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
对于配置3,由于子帧#0的access链路确认/否认(ACK/NACK)反馈在子帧#4,子帧#1、#5和#6的ACK/NACK反馈在子帧#2,为了不影响access link上的HARQ,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根据与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对应的、用于ACK/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配置上行backhaul采用子帧#3,在子帧#3上进行ACK/NACK反馈的子帧为#7和#8。
如图7(1)到图7(3)显示,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对称。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1∶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6∶2。对于图7(1)和图7(2)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上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对于图7(3)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这三种配置都不会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
另外,在图7(4)到图7(7)中,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非对称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优选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
如图7(4)到图7(6)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2∶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5∶2。
对于图7(4)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上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对于图7(5)和图7(6)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这三种配置都不会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
如图7(7)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3∶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4∶2。对于图7(7)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这种配置不会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
从上面关于配置3的图7(1)到图7(7)可知,图7(4)到图7(6)的配置backhaul上、下行子帧比值(2∶1)与access上、下行子帧比值(5∶2)最接近;图7(7)次之;最后是图7(1)到图7(3)。因此,按照比值接近的排列顺序,则可以确定本发明所配置的帧结构优选顺序。
现在,参考图8(1)到图8(15),这些图分别显示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三种配置(关于表1的配置4)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
对于配置4,子帧#0、#1和#5的ACK/NACK反馈位置都在子帧#2,子帧#6的ACK/NACK反馈位置在子帧#3,为了最小化地影响access link的HARQ定时,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根据和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对应的、用于ACK/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以及反馈子帧对应的子帧数量,配置上行backhaul子帧。这里,由于子帧#2对应三个子帧的反馈,而子帧#3对应一个子帧的反馈,因此为了最小化地减少对access性能的影响,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优选配置子帧#3为上行backhaul子帧。
如图8(1)到图8(4)显示,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对称。其中,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1∶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7∶1。
对于图8(1)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需要重新设计;对于图8(2)和图8(3)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上行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对于图8(4)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
另外,在图8(5)到图8(15)中,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非对称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优选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
如图8(5)到图8(10)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2∶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6∶1。
图8(5)和图8(6)的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需要重新设计;图8(7)的backhaul链路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图8(8)的backhaul链路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上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图8(9)和图8(10)的backhaul链路的上下行定时关系都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
如图8(11)到图8(14)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3∶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5∶1。
对于图8(11)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HARQ定时关系都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图8(12)的上下行HARQ定时都需要重新设计;图8(13)和图8(14)的上行HARQ定时可以采用R8规范HARQ定时,下行HARQ需重新设计。
如图8(15)显示,下行backhaul子帧与上行backhaul子帧之比为4∶1,下行access子帧与上行access子帧之比为4∶1。对于图8(15)的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定时关系,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
从上面关于配置4的图8(1)到图8(15)可知,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的帧结构优选顺序为图8(15)>图8(11)到图8(14)>图8(5)到图8(10)>图8(1)到图8(4)。
现在,针对TDD帧结构模式下本发明第五种配置(关于表1的配置6)的中继链路帧结构配置作出说明。
对于表1的配置6,在优选不选择子帧{#0、#1、#5、#6}的前提下,只有下行子帧#9可用于backhaul传输,可用于上行backhaul传输的子帧为{#2、#3、#4、#7、#8}。优选地,为了不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可以采用以6个无线帧为周期动态地预留上行backhaul子帧。在6个无线帧(60ms)内,可用于上行backhaul传输的选择如表2所示:
表2
  10ms   10ms   10ms   10ms   10ms   10ms
  选择1   #2   #3   #4   #7   #8   N
  选择2   #3   #4   #7   #8   N   #2
  选择3   #4   #7   #8   N   #2   #3
  选择4   #7   #8   N   #2   #3   #4
  选择5   #8   N   #2   #3   #4   #7
  选择6   N   #2   #3   #4   #7   #8
其中N代表在对应的10ms内没有用于上行backhaul传输的子帧。根据表2,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或者多种混合(但不超过6种)的上行backhaul子帧配置,下行backhaul子帧固定地配置为子帧#9。
下面,图9给出了仅以选择1和选择2对应的上行backhaul子帧混合的实施例。如图所示,在第一个10ms中,配置#2和#3为上行backhaul子帧;第二个10ms中,配置#3、#4为上行backhaul子帧;在第三个10ms中,配置#4、#7为上行backhaul子帧;在第四个10ms中,配置#7、#8为上行backhaul子帧;第五个10ms中,根据选择2的配置,该10ms内不存在用于上行backhaul的子帧,因此仅根据选择1配置#8为上行backhaul子帧;同理,在第六个10ms中,仅配置#2为上行backhaul子帧。
现在,对FDD模式帧结构下中继链路的帧结构进行配置的配置装置进行描述。
对于FDD模式,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可以采用对称或非对称的方式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子帧。
对称配置时,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等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且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图10给出了FDD帧结构模式下对称子帧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0所示,FDD的子帧#n、#n+k和#n+k+1用于backhaul下行传输,则对应的子帧#n+k’、#n+k+k’和#n+k+1+k’用于backhaul上行传输。
对于FDD模式,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access链路的性能影响,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配置backhaul链路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优选为3个子帧长度,即k’=4。当然,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中继链路帧结构设计中,k’也可以为5、6等大于4的数值。
因此,对于连续的或非连续的下行backhaul子帧,都有唯一的上行backhaul子帧与之对应。该配置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可以采用R8规范的HARQ定时关系。此外,最优地,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选择用于backhaul链路下行传输的子帧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例如FDD帧结构中的子帧#0、#4、#5和#9。
需要指出的是,图10的配置仅为示例性目的,本发明的FDD的backhaul对称设计包含但不限于此具体实施例。
图11给出了本发明FDD帧结构模式下非对称子帧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示意图。采用非对称配置时,为了最小化地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优选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将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配置为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并且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并且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配置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ACK/NACK。
例如图11所示,配置FDD的多个子帧,例如子帧#n、#n+k、#n+k+1用于backhaul下行传输,则仅上行子帧#n+k+1+k’用于backhaul上行传输。并且,优选多个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对应的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即k’=4。从而,对应下行backhaul子帧#n、#n+k的上行子帧#n+k’、#n+k+k’可剩下来用于access链路传输,节省了资源。该配置的下行HARQ定时关系需要重新设计。
最优地,非对称模式下,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选择用于backhaul链路下行传输的子帧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0、#4、#5和#9。
需要指出的是,图11的配置仅为示例性目的,本发明的FDD的backhaul非对称设计包含但不限于此具体实施例。
此外,对于上述TDD模式和FDD模式的帧结构,本发明的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和下行子帧配置单元28优选将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分别配置在中继节点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从而可以简单方便地确定HARQ定时关系,且导致设备不用频繁地切换。例如,图6(3)、图6(6)、图8(11)、图8(15)等实施例中,在backhaul链路下行子帧连续配置在连续的TDD帧结构的上行子帧上。
并且,为了避免一个无线帧内的全部上行子帧均被配置为backhaul链路,而造成没有用于ACK/NACK的上行子帧,上行子帧配置单元24则配置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现在参考图12,该图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中继节点RN与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如图所示,该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步骤102);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步骤104);以及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步骤106)。
这里,除选择用作回程链路的上、下行子帧之外的子帧,TDD模式帧结构中剩余的其他子帧仍保留其原有上、下行子帧配置关系,即用于中继节点到中继用户设备(RN-relay UE)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的原有子帧配置。
在TDD模式帧结构下无线通信方法中,可以对称或不对称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与下行子帧。在对称配置中,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不对称配置中,可以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此外,为了减少造成数据的浪费,在对称和非对称的backhaul链路子帧配置中,优选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TDD模式的帧结构中其它用于接入(access)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按照比值接近的排列顺序,则可以确定本发明所配置的帧结构优选顺序。
并且,为了更好地去除中继链路中存在的干扰,可以将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配置为MBSFN子帧,通过MBSFN子帧的方式在下行接入链路传输时间内创造间隙(gaps),使得中继节点在从基站(eNB)接收数据时不向终端UE发送数据。具体原理如如图4所示。
另外,在选择的用于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中,优选不包括表1所示的TDD模式子帧{#0、#1、#5、#6},即分别用来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paging)的子帧。
对于TDD帧结构的7种配置,在优选不包括子帧{#0、#1、#5、#6}的前提下,由于配置0和配置5的上、下行子帧数目受限,因此不能用于中继链路帧结构设计。
本发明无线通信方法的RN中继链路配置在基于优选TDD配置1、2、3、4和6的基础上,分别给出RN的中继节点链路的帧结构的各种配置方案实施例,具体可以参考图5-9的结构及相应说明。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给出的中继节点链路的帧结构配置方案,均在不影响或者尽可能地降低对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影响的基础上实现。
因此,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结合具体的配置结构,例如表1的配置3和配置4,根据HARQ定时关系和对应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用于ACK/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具体配置对应的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
对于表1的配置6,在优选不选择子帧{#0、#1、#5、#6}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本发明的配置方法可以采用以6个无线帧为周期动态地预留上行backhaul子帧,具体可以参考上文关于表2和图9的实施例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参考图13,该图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FDD帧结构模式下)的无线通信方法流程图。
如图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步骤202),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步骤204),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步骤206)。。
对于FDD模式,步骤202的上、下子帧配置可以采用对称或非对称的方式配置backhaul链路上的上、下行子帧。在对称配置中,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在不对称配置中,可以配置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与backhaul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对access链路的性能影响,可以配置backhaul链路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优选为3个子帧长度。当然,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在本发明的中继链路帧结构设计中,backhaul链路对应上、下行子帧之间也可以具有大于3个的子帧长度。
采用非对称配置时,为了最小化地影响access链路上的HARQ定时关系,优选将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配置为大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配置多个backhaul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ACK/NACK。这种情况下,优选多个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对应的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从而,剩余的上行子帧可用于access链路传输,节省资源。
在对称模式或者非对称模式下,最优地,所选择用于backhaul链路下行传输的子帧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0、#4、#5和#9。
关于本发明FDD帧结构模式配置的中继链路帧结构实施例可以参考图10和图11,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本发明优选将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分别配置在中继节点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从而可以简单方便地确定HARQ定时关系,且导致设备不用频繁地切换。为了避免一个无线帧内的全部上行子帧均被配置为backhaul链路,而造成没有用于ACK/NACK的上行子帧,则配置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backhaul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24)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中继节点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根据HARQ定时关系和对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用于确认ACK/否认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中继节点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不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用于中继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分别配置在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6.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中继节点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在一个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上反馈确认ACK/否认NACK。
9.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中继节点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RN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和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不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分别配置在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12.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
所述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RN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其中,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RN根据HARQ定时关系和对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用于确认ACK/否认NACK反馈的上行子帧,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14.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
所述RN,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RN不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其中,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用于中继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接入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和上行子帧数量的比值接近。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通信***,所述RN将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分别配置在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的多个连续上行子帧和下行子帧上,且在一个无线帧内用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小于该无线帧内的上行子帧数。
17.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
所述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RN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其中,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所述上行子帧分别与成对配置的下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18.一种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通信***包括中继节点RN和基站,
所述RN,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RN到所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并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所述基站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
所述基站,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所述RN发送数据;以及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接收所述RN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RN不对称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其中,所述RN配置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其特征在于,多个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下行子帧与所述多个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中最后一个上行子帧之间的延时为3个子帧长度。
20.一种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下行子帧配置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
所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所述下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基站发送数据;
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21.一种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下行子帧配置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
所述上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
所述下行子帧配置单元,从所述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从所述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为所述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向基站发送数据;
所述接收单元,通过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不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中继节点通过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等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且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23.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中继节点通过中继节点到基站的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发送的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上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
所述发送单元,通过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向中继节点发送数据,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由中继节点从时分双工T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下行子帧或者从频分双工FDD模式的帧结构中选择至少一个子帧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不对称配置,
其中,所述回程链路的下行子帧的数量大于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的数量,所述回程链路的上行子帧与回程链路的一些下行子帧根据HARQ定时关系成对配置。
24.如权利要求1、3、6、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2、14、17、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或者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中继节点或者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的下行子帧不包括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和/或传呼的子帧。
CN 200910082699 2009-04-24 2009-04-24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018736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82699 CN101873630B (zh) 2009-04-24 2009-04-24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US13/265,899 US9118466B2 (en) 2009-04-24 2010-04-20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backhaul link communication in a TDD system
PCT/CN2010/071924 WO2010121539A1 (zh) 2009-04-24 2010-04-20 一种tdd***回程链路通信方法、设备和***
EP10766629.9A EP2424288B1 (en) 2009-04-24 2010-04-20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backhaul link communication in tdd system
KR20117028088A KR101412051B1 (ko) 2009-04-24 2010-04-20 Tdd시스템 백홀링크 통신 방법, 기기 및 시스템
JP2012506322A JP5393875B2 (ja) 2009-04-24 2010-04-20 Tddシステムバックホールリンク通信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082699 CN101873630B (zh) 2009-04-24 2009-04-24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3630A CN101873630A (zh) 2010-10-27
CN101873630B true CN101873630B (zh) 2013-04-03

Family

ID=42998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082699 Active CN101873630B (zh) 2009-04-24 2009-04-24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36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7598A (zh) * 2009-08-21 2011-03-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继节点、时分双工通信***及通信方法
CN102468904B (zh) * 2010-11-05 2015-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回程子帧配置指示方法及***
CN102571189B (zh) * 2010-12-07 2015-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回程链路子帧配置切换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843701B (zh) * 2011-06-21 2018-02-13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通信网络中的中继部署方法和设备
CN103138897A (zh) * 2011-11-25 2013-06-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认信息反馈方法和***
US8958331B2 (en) 2012-07-02 2015-02-17 Intel Corporation HARQ-ACK handling for unintended downlink sub-frames
EP3285451B1 (en) 2015-05-05 2019-09-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base station, micro cell and control channel
CN106686731B (zh) * 2015-11-06 2020-03-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半双工fdd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294685B (zh) * 2016-04-01 2020-05-1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Ul传输的tti长度和dl传输的tti长度不对称时的通信方法
CN109156022B (zh) 2016-06-22 2022-08-09 英特尔公司 用于全双工调度的通信设备和方法
JP7005360B2 (ja) * 2018-01-25 2022-01-21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中継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33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中继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1064555A (zh) * 2006-04-29 2007-10-3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接入网络的帧构造、帧处理方法及设备和***
CN101141171A (zh) * 2006-09-08 2008-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9334A (zh) * 2005-09-09 2007-03-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信号中继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1064555A (zh) * 2006-04-29 2007-10-3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多跳接入网络的帧构造、帧处理方法及设备和***
CN101141171A (zh) * 2006-09-08 2008-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3630A (zh)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3630B (zh) 无线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3368713B (zh)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1841846B (zh) Tdd模式下基于中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US9203501B2 (en)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1998432B (zh) 一种回程链路帧结构的配置方法、设备和***
CN101741452B (zh) 中继传输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01925118B (zh) 一种避免接口传输冲突的方法、装置和***
CN103069899A (zh) 配置用于在蜂窝网络下的设备到设备通信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划分模式
CN10181494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888661B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1098844A1 (en) Effective ways to use a special subframe for a time division duplex relay backhaul
CN102045779A (zh) 一种中继方法、设备和***
CN102916791A (zh) 载波聚合和动态tdd***中的pusch传输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5340346A (zh) 基站装置、移动台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1784125A (zh) 一种tdd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及***
CN101415233B (zh) 一种资源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1902820B (zh) 一种发送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26269B (zh) 导频资源分配方法、***和设备
CN102111214A (zh) 基站、中继节点、中继子帧配置信息的通知方法及***
EP3288334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078718B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1814942B (zh) 确定传输时间段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1784124B (zh) 一种在时分双工模式下添加保护间隔的方法和设备
CN102055579A (zh) 无线通信***及其中继通信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
CN102857329B (zh) 确定传输时间段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INST OF TELE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GO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104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83 NO. 29,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191 NO. 40, XUEYUA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414

Address after: 100191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40,

Applicant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083 Haidian District, Xueyuan Road, No. 29,

Applicant befor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9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