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7777B - 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7777B
CN101847777B CN2010101260775A CN201010126077A CN101847777B CN 101847777 B CN101847777 B CN 101847777B CN 2010101260775 A CN2010101260775 A CN 2010101260775A CN 201010126077 A CN201010126077 A CN 201010126077A CN 101847777 B CN101847777 B CN 1018477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antenna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receiv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60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7777A (zh
Inventor
吉野功高
小森千智
向幸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7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7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7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4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using equipment having another main function to serve additionally as an antenna, e.g. means for giving an antenna an aesthetic aspect
    • H01Q1/46Electric supply lines or communica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07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1/7097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 H04B1/711Interference-related aspects the interference being multi-path interference
    • H04B1/7115Constructive combining of multi-path signals, i.e. RAK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2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ain and with auxiliary or diversity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31Compensation of the diversity switching process for non-uniform properties or faulty operations of the switches used in the diversity switch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Input Circuits Of Receivers And Coupling Of Receivers And Audio Equipment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收装置,其包括:电子装置;第一天线,它与所述电子装置的主体分开设置着并用于接收广播波;以及电力传输电缆,它向所述电子装置传输电力。所述电力传输电缆在电源侧设置有高频遮断部,且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的至少一部分起到作为用于接收广播波的第二天线的作用。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分集处理器,所述分集处理器对由所述第一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和由所述第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本发明的接收装置能够改善天线的相关系数并足以实现分集处理的特征。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包含与2009年3月2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9-072556中的公开内容相关的主题,因此将该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接收广播波的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对频率的有效利用及图像高品质化的需求,数字广播得以开始应用。但是,用来接收数字广播的接收***基本上是被设计成通过安装在屋顶或房顶上的指向性八木天线(Yagi antenna)来接收信号。
然而,近年来,在笔记本型个人电脑(PC)或小型电视中已经安装了能够接收高清晰度(HD)电视图像的调谐器。因此,想要在室内的各个地方都能观看电视图像的需求日益增长。
但是在建筑物内,由于广播波的反射引起了多通道因而出现的衰减会导致不稳定的电波状态,因此难以稳定地接收信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提出的一般的方法是被称为合成分集(combination diversity)的方法,该合成分集方法用多个调谐器和天线同时接收信号,通过合成这些信号来补充缺失的信息(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191226)
为了实现上述分集方法,在电子装置中必须设有两个以上的天线。因此,为了尽可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优选的是,这些天线的相关系数较低并且获得天线增益。
然而,在诸如便携式电话或笔记本型PC等电子装置中,由于设计或尺寸上的制约,难以安装两个天线。
发明内容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天线的相关系数并能够充分发挥分集处理的特征的接收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其包括:电子装置;第一天线,它与所述电子装置的主体分开设置着并用于接收广播波;以及电力传输电缆,它向所述电子装置传输电力。所述电力传输电缆在电源侧设置有高频遮断部,并且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的至少一部分起到作为用于接收广播波的第二天线的作用。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分集处理器,所述分集处理器对由所述第一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和由所述第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集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改善天线的相关系数并能够充分发挥分集处理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概念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由电力传输电缆形成的第二天线的代表性示例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不平衡天线的示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不平衡天线和平衡天线的示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的两个天线的干扰和便携性的第一示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的两个天线的干扰和便携性的第二示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一示例结构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二示例结构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三示例结构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四示例结构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五示例结构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的示例结构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示例结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继部(分支部)的示例结构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由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形成的第二天线的代表性示例结构的图。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用于说明比较例和第一实施例中与接收装置的频率对应的峰值增益特性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示例结构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三示例结构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四示例结构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五示例结构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一应用例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二应用例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三应用例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四应用例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五应用例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六应用例的图。
图2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七应用例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八应用例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31A和图31B是用于说明单极第二天线的不依赖于电子装置的装置接地(set ground)的波长的第一示例的图。
图32A和图32B是用于说明单极第二天线的不依赖于电子装置的装置接地的波长的第二示例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3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36A和图36B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起到单极第二天线作用的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展开和卷绕的状态下,与接收装置的VHF(甚高频)频带的频率对应的峰值增益特性的图。
图37A和图37B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起到单极第二天线作用的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展开和卷绕的状态下,与接收装置的UHF(超高频)频带的频率对应的峰值增益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进行说明的顺序如下:
1.第一实施例(接收装置的第一示例结构)
2.第二实施例(接收装置的第二示例结构)
3.第三实施例(接收装置的第三示例结构)
4.第四实施例(接收装置的第四示例结构)
5.第五实施例(接收装置的第五示例结构)
1.第一实施例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概念的图。
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包括电子装置20、向电子装置20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电缆(电源线)30以及与该电子装置的主体分开设置着的第一天线40。在图2中,附图标记50表示电源插座。在图1中,附图标记60表示AC-DC(交流/直流)转换器。
在图2中,示出了电视接收机作为电子装置20的示例。这里,为了便于理解,以一般的电视接收机作为例子。具有电视功能的诸如便携式电话、笔记本型PC或者个人导航装置(PND)等小型电子装置也可以作为电子装置20。
在本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电缆30中,在靠近电源插座50处设置有高频遮断部31a,该高频遮断部31a以高频分离的方式配置着,即,甚至在高频时的高阻抗下也能毫无问题地传输电力。
电力传输电缆30的一部分或整体起到作为用于接收无线电信号或电视信号的第二天线32的作用。
电子装置20包括分集处理器21、向电子装置20的各单元传输电力的电源电路22、高频连接器23和电源插头24。
分集处理器21具有用于执行把通过第一天线40接收到的信号和通过第二天线32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成的分集处理的功能。
图2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的电视接收机从其背面看到的视图。
高频连接器23和电源插头24设置在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背面。
电力传输电缆30利用设置在从电源插座50到电子装置20的途中的分支部(也称为中继部)70而被分支成两条线路,即,第一分支电缆310和第二分支电缆320。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前端设置有电源插孔33。电源插孔33与电子装置20的电源插头24连接,从而连接至电子装置20的电源电路22。
第二分支电缆320用作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在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器34,该连接器34与电子装置20的高频连接器23连接从而连接至分集处理器21。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天线32具有基本上呈T形的偶极结构,该偶极结构由第一分支电缆310和相对于分支部(中继部)70更靠近电源插座的电源侧电缆330形成。
电力传输电缆30具有形成在它的与电子装置20相反的端部处的插头80。插头80连接至例如室内电源插座50,从而向电子装置20供电。
电子装置20的分集处理器21包括第一接收电路211、第二接收电路212和信号合成单元213。
如上所述,电子装置20包括向各单元传输电力的电源电路22和作为信号接收单元的分集处理器21。
在作为信号接收单元的分集处理器21中,第一接收电路211和第二接收电路212分开设置着,并且它们的输出线都连接至信号合成单元213。
任意的第一天线40连接至第二接收电路212,且高频连接器23连接至第一接收电路211。
AC-DC转换器60通过例如电力传输电缆30连接至电源电路22。
在AC-DC转换器60中或在电力传输电缆30的途中,设置有作为高频遮断部31a、31b和31c的电感器L31至L36以及与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连接的中继部(分支部)70。
在某些情况下,在中继部70中设置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因此,利用所设置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就可以阻挡在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中流动的不平衡电流。于是,能够减小以前所产生的电场的影响。
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通过高频连接器23连接至电子装置20的第一接收电路211。
在图1所示的接收装置10中,电力传输电缆30的第一分支电缆310和电源侧电缆330由两条平行线路形成,且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由同轴屏蔽电缆形成。
第一分支电缆310具有平行线路311和312。电源侧电缆330具有两条平行线路331和332。
形成高频遮断部31c的电感器L35和L36分别被设置在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平行线路311和312的一端(靠近电源插孔33)处。
形成高频遮断部31a的电感器L31和L32分别被设置在电源侧电缆330的平行线路331和332的一端(靠近AC-DC转换器60)处。
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平行线路311的另一端和电源侧电缆330的平行线路331的另一端与形成高频遮断部31b的电感器L33连接。在连接点处分别形成节点ND31和节点ND32。
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平行线路312的另一端和电源侧电缆330的平行线路332的另一端与形成高频遮断部31b的电感器L34连接。
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平行线路311与电子装置20的装置接地GND连接。于是,电源侧电缆330的平行线路331也与该装置接地GND连接。
由同轴屏蔽电缆形成的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具有芯线321和形成在外周处的屏蔽部322,且在芯线321与屏蔽部322二者之间***有绝缘材料。
整个同轴屏蔽电缆上除了覆盖有屏蔽部322之外还被绝缘层(外皮或护套)覆盖住。
与电源侧电缆330的平行线路331的电感器L33连接的节点ND32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连接至由同轴屏蔽电缆形成的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的芯线321。
与第一分支电缆310的平行线路311的电感器L33连接的节点ND31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连接至由同轴屏蔽电缆形成的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的屏蔽部322。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由电力传输电缆形成的第二天线的代表性示例结构的图。
电力传输电缆30A被由电感器形成的高频遮断部31a~31c在高频下分段成四条线路。
在图3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A中,将第一分支电缆310A配置成其长度为所需接收频率的电场的1/4的奇数倍。例如,将图3所示的第一分支电缆310A的长度设定成VHF频带中的中心频率的波长的1/4波长(λ)。
将电源侧电缆330A的长度设成大于或等于第一分支电缆310A的长度。
这样,在电力传输电缆30A中,将中继部70设置在相对于电力传输电缆30A的中央更靠近电子装置20的位置处。
结果,在电力传输电缆30A中,例如,将第一分支电缆310A的长度设成150mm,并且将电源侧电缆330A的长度设成1000mm。电力传输电缆30A的整体长度是1200mm。
调频(FM)VHF频带的频率在从30MHz到300MHz的范围内。UHF频带的频率在从300MHz到3000MHz的范围内。地面数字电视的频率在从470MHz到770MHz的范围内。
电力传输电缆30A被各高频遮断部分段成为四条线路,但是也可以分段成为用以发挥最小功能的至少两条线路。
如上所述,第一分支电缆310A的端部和电源侧电缆330A的端部与中继部70连接。在第一分支电缆310A和电源侧电缆330A中共振的高频信号通过中继部70和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被传输给电子装置20的第一接收电路211。
下面,说明两个天线的干扰和便携性。
图4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不平衡天线的图。
在图4中,有不平衡天线ANT1和ANT2安装在电子装置20X中。
在本例中,当装置接地GND的尺寸小于波长时,由天线ANT1生成的电场EF 1和由天线ANT2生成的电场EF2在装置接地GND中彼此干扰。因此,相关系数劣化。
然而,如果天线ANT1和天线ANT2中的任意一个等于或大于λ/2时,就不会出现问题。
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获得了良好的便携性。
图5是用于说明安装在电子装置中的不平衡天线和平衡天线的图。
在图5中,有不平衡天线ANT1和由同轴电缆形成的平衡天线ANT22安装在电子装置20Y中。
在本例中,即使当装置接地GND的尺寸小于波长时,由天线ANT1生成的电场EF 1和由天线ANT22生成的电场EF2在装置接地GND中也不会彼此干扰。因此,相关系数不会劣化。
然而,由于天线ANT22的尺寸变大了,因此包括电源线CPW的连接电缆增多。于是,便携性受损。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的两个天线的干扰和便携性的第一示例的图。
在本例中,即使当装置接地GND的尺寸小于波长时,由第一天线40生成的电场EF40和由第二天线32生成的电场EF32在装置接地GND中也不会彼此干扰。因此,相关系数不会劣化。
第二天线32不大于图5的示例中的天线。包括电源线CPW的连接电缆没有增多,且没有丧失便携性。
即,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改善了天线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通过复合功能来提高了便携性。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接收装置的两个天线的干扰和便携性的第二示例的图。
在图7的接收装置10中,如参照图3所述的那样,可以通过设定电力传输电缆30A的长度以及增大第二天线32A的尺寸来减小装置接地GND的影响。
第一天线的示例结构
下面,参照图8至图12来说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与第一天线一起形成分集的示例结构。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一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8的示例结构中,通过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32和单极第一天线40A来获得分集。
第一天线40A是被固定于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上的天线,由于第一天线40A具有优良的便携性,因此该天线适合于一般的分集的情形。
第一天线40A与使用了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接地面的天线相结合。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二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9的示例结构中,通过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和偶极第一天线40B来获得分集。
在本例中,不使用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接地面,也可维持高的非相关关系。
天线通常连接至电缆等。因此,通过切换两个天线的主极化波,来获得高分集效果的结构。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三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10的示例结构中,通过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和作为外部天线的单极第一天线40C来获得分集。
在本例中,可以利用同轴电缆41使天线与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分离,来获得高的非相关关系。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四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11的示例结构中,通过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和内置第一天线40D来获得分集。
第一天线40D作为内置天线而被设置在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中,由于第一天线40D在便携性和设计性方面是良好的,因此该天线适用于一般的分集的情形。
第一天线40D与使用了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接地面的天线相结合。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与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一起形成了分集的第一天线的第五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12的示例结构中,通过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天线和基板偶极型内置第一天线40E来获得分集。
第一天线40E使用作为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接地面作为偶极,由于该第一天线40E在便携性和设计性方面是良好的,因此该天线适用于一般的分集的情形。
电力传输电缆的示例结构
下面,说明当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时,具有第二天线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30的示例结构。
图13是用于说明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的示例结构的图。
同轴电缆300具有多条芯线301和将这些芯线301绝缘的内部绝缘件302,各芯线301形成两条平行线路311(331)和312(332)。
同轴电缆300具有形成在绝缘件302外周的屏蔽部303和覆盖住整个外周的诸如人造橡胶(elastomer)等外部绝缘件(外皮或护套)304。
芯线301的外周被难燃性绝缘件305覆盖且绝缘。
屏蔽部303由例如软铜线形成。
屏蔽部303由多条导线形成,例如由软铜线编织而成的编织屏蔽物形成。
作为静电屏蔽物,已知的是,与现有屏蔽物相比,编织屏蔽物即使在弯曲时在该屏蔽物中只有小的缝隙,且具有合适的柔韧性、弯曲强度和机械强度。
芯线301和屏蔽部303具有高频阻抗。
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示例结构
图14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示例结构的图。
这里,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由如图13的示意性截面图所示的所谓多芯同轴电缆300形成。
第一分支电缆310B通过用屏蔽部303覆盖两条芯线311(301a)和312(301b)来予以制成,电源侧电缆330B通过用屏蔽部303覆盖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来予以制成。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可将两条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分配用于传输商用电力,并连接至电源插孔33和插头80。
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分别在靠近电源插孔33的端部处和靠近插头80的端部处具有局部未被屏蔽部303覆盖的部分。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在局部未被屏蔽部303覆盖的部分处分别设置有铁氧体磁芯341和342。
在铁氧体磁芯341和342中,设置有用于抑制两条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的高频信号的电感器。
铁氧体磁芯341和342例如具有柱筒形状,且以***有或卷绕有形成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的电力传输电缆的方式来予以形成。
中继部70设置在铁氧体磁芯341与342之间。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在中继部70上形成有局部未被屏蔽部303覆盖的部分。
在形成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的电力传输电缆中,在从氧体磁芯341到中继部70的部分中和从铁氧体磁芯342到中继部70的部分中屏蔽部303被分割。
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利用从铁氧体磁芯341到中继部70的屏蔽部303和从铁氧体磁芯342到中继部70的屏蔽部303,形成用于接收广播波的偶极天线元件。
在形成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的电力传输电缆中,屏蔽部303的靠近铁氧体磁芯341的端部和屏蔽部303的靠近铁氧体磁芯342的端部是不与任何部分连接的开放端。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各屏蔽部303的靠近中继部70的端部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与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连接,该高频信号传输线320a是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
这里,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是转换比例如为1∶1的平衡-不平衡信号转换用的平衡不平衡变换器。
如上所述,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是同轴电缆。第二分支电缆320的一端部处设置有高频连接器34。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靠近电源插孔33的屏蔽部303和靠近插头80的屏蔽部303分别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与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的屏蔽部322和芯线321连接。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与电源侧电缆330B的在中继部70处的连接区域中,以与铁氧体磁芯341和342相同的方式设置有铁氧体磁芯343。
在铁氧体磁芯343中,安装有用于抑制两条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的高频信号的电感器。
在第一分支电缆310B和电源侧电缆330B中,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被铁氧体磁芯343进行高频分离。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继部(分支部)的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15所示的中继部70中,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设置在布线板72上。在该布线板72上,第一分支电缆310(靠近电源插孔33)的屏蔽部303和电源侧电缆330(靠近插头80)的屏蔽部303连接至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
在布线板72上,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连接至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然后,如虚线所示,整个中继部70用树脂模制成型。
图16是用于说明由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形成的第二天线的代表性示例结构的图。
在图16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中,如图3所示那样将第一分支电缆310B配置成其长度为所需接收频率的电场的1/4的奇数倍。例如,将图16所示的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长度设定成VHF频带中的中心频率的波长的1/4波长(λ)。
将电源侧电缆330B的长度设定成等于或大于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长度。
这样,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中继部70设置在相对于电力传输电缆30B的中央更靠近电子装置20的位置处。
于是,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例如,将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长度设定成150mm,并将电源侧电缆330B的长度设定成1000mm。电力传输电缆30B的整个长度为1200mm。
下面,说明如图14和图1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的动作和效果。
这里,分集功能如前所述,所以在此主要说明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第二天线的功能。
例如,在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中,电力传输电缆30B与设置在背面的电源插头24连接,且电力传输电缆30B***到商用电源插座50中。这样,电子装置20利用由电力传输电缆30B提供过来的商用电力进行工作。
在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背面设置有天线用连接器34。同轴电缆与天线用连接器34连接,进而连接至所谓的外部天线,从而接收广播波和所需的频道。
然而,当把电视接收机移动到诸如厨房等没有配备室内天线插座的地方以供使用时,必须使同轴电缆从配备有室内天线插座的房间延伸出来,并使该同轴电缆连接至天线用连接器34。
即使在配置有室内天线插座的房间内使用电视接收机时,也必须拉出同轴电缆并连接该同轴电缆。
因此,虽然电视接收机的主体由于轻型化和小型化因而该电视接收机在便携性上得以改进,但天线的便携性却明显受损。
也考虑过像现有技术一样将电源电缆作为天线使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在足够宽的频带中无法确保足够的增益。
即,当采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2-151932或日本专利No.4105078中所公开的结构,并接收VHF频带中的广播波时,必须将天线电缆的长度设定成1m以上。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在UHF频带的从470MHz到770MHz的范围内,天线增益中会出现零点(null point)。
相反,如果将天线电缆的长度设定成适合于UHF频带的长度,则在VHF频带中天线增益不足。因此,在足够宽的频带中无法确保足够的增益。
而当使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5-341067中所公开的结构时,有LC谐振电路侧的电源电缆和无LC谐振电路侧的电源电缆在高频下耦合,因此不能充分地发挥LC谐振电路的功能。
此外,在LC谐振电路中,如果频率远离共振频率,则不能发挥出功能。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在足够宽的频带中也无法确保足够的增益。
在第一实施例中,将电力传输电缆30B配置成起到偶极天线的作用,通过该电力传输电缆30B也可以接收广播波。
即,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两条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电源侧电缆330B的两条芯线331(301a)和332(301b)可以被分配用于传输商用电力。
包覆住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芯线331(301a)和332(301b)的屏蔽部303被中继部70分离成靠近电子装置20的部分和靠近插头80的部分。此外,偶极天线元件是由屏蔽部303形成的。
各个元件通过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与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分集处理器(调谐器)21连接。
于是,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将电力传输电缆30B配置成起到偶极天线的作用,就可以接收广播波。因此,与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铁氧体磁芯341和342分别设置在屏蔽部303的靠近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端部和靠近插头80的端部。
铁氧体磁芯341和342限制了在高频下与屏蔽部303连接的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芯线331(301a)和332(301b)的高频电场。
于是,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电视接收机的内部布线和室内布线的天线增益的波动,从而稳定地接收广播波。
另外,可以防止来自商用电源的噪声的混入,进而可以避免电视接收机的内部噪声的影响。因此,就能够稳定地接收广播波。
在电力传输电缆30B中,铁氧体磁芯343设置在中继部70中。
芯线311(301a)和312(301b)以及芯线331(301a)和332(301b)在高频下被铁氧体磁芯343分离成靠近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部分和靠近插头80的部分。
于是,电力传输电缆30B可以防止由于偶数倍的谐波而引起的***振(anti-resonance),因而可以防止天线增益的劣化。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把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连接至屏蔽部303,由此可以避免来自电视接收机的噪声的影响。因此,可以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如图16所示,将靠近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屏蔽部303的长度设定成不同于靠近插头80的屏蔽部303的长度。因此,就可以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用于说明比较例和第一实施例中与接收装置的频率对应的峰值增益特性的图。在图17A中,示出了比较例的峰值增益的特性。在图17B中,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峰值增益的特性。
在图17A和图17B中,用H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用V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17A是用于说明具有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151932中所公开的结构的天线的特性的图。
在小型的电视接收机中,通过使用接地尺寸假设为300×300[mm]的评估板,且把起到天线作用的电缆的长度设定成1m,来进行测量。
图17A和图17B中根据特性图用图表详细示出了测量结果。
根据图17A中的比较例可知,由于天线增益中出现了周期性的劣化,因此不能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相反,根据第一实施例可知,由于在整个频带中确保了约-5dB的天线增益,因此能够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即,与比较例相比,在第一实施例中,减轻了天线增益的劣化,并且整个频带范围的特性是良好的。
上述测量的条件与比较例的测量条件相同。
根据第一实施例,偶极天线元件是使用电力传输电缆30B来予以形成的,且通过同轴电缆与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天线连接器连接。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天线相比,改善了天线的便携性并且能够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通过在相当于该元件的部分的靠近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端部处和靠近插头80的端部处分别设置用于抑制芯线的高频信号的电感器,可以防止芯线所引起的特性劣化。
通过用***到电力传输电缆中的铁氧体磁芯来形成这些电感器,能够以简单易行的结构来防止芯线所引起的特性劣化。
通过在中继部中设置用于抑制芯线的高频信号的电感器,能够防止***振所引起的特性劣化。
通过利用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把被包覆住的布线连接至同轴电缆,即连接至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能够防止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所引起的特性劣化。
通过将屏蔽部303的靠近作为电视接收机的电子装置20的部分和屏蔽部303的靠近插头80的部分设定为不同的长度,可以在宽频带下以足够的增益接收广播波。
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示例结构
图18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二示例结构的图。
图18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C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之间的区别在于:在中继部70C中安装有放大电路73,且该放大电路73放大并输出由屏蔽部303引起的高频信号。
放大电路73通过例如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来提供电力。因此,在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中酌情地设置有用来传输电力的诸如电容器等构成元件。
图18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C的其他结构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结构相同。
在图18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C中,因为在中继部70C中安装有放大电路73,且该放大电路73放大并输出由屏蔽部303引起的高频信号,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天线增益。
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三示例结构
图19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三示例结构的图。
图19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D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之间的区别在于:只有靠近电子装置20的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屏蔽部303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连接至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
电力传输电缆30D的其他结构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结构相同。
除了上述靠近电子装置20的第一分支电缆310B的屏蔽部303之外,可以替代的是,可以只让靠近插头80的电源侧电缆330B的屏蔽部303连接至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
在图19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D中,可以获得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相同的效果。
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四示例结构
图20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四示例结构的图。
图20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E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之间的区别在于:屏蔽部303不通过平衡不平衡变换器71而是直接连接至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二分支电缆320。
电力传输电缆30E的其他结构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结构相同。
在图20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E中,由于简化了结构,因而可以获得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相同的效果。
由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五示例结构
图21是用于说明当用附有屏蔽物的同轴电缆形成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一分支电缆和电源侧电缆时,具有第二天线的功能的电力传输电缆的第五示例结构的图。
图21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F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之间的区别在于:省略了铁氧体磁芯341、342和343。
电力传输电缆30F的其他结构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的结构相同。
在图21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F中,由于简化了结构,因此可以获得与图14所示的电力传输电缆30B相同的效果。
接收装置的应用例
下面,说明将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应用于电视接收机以外的其他电子装置的应用例。
图2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一应用例的图。
图22所示的接收装置10A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A的车载PND上的第一例。
此时,将棒状天线401用作第一天线40。
将点烟器插座80A用作电源插头。
图2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二应用例的图。
图23所示的接收装置10B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B的车载PND上的第二例。
此时,作为第一天线40,可以使用能够粘附在例如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的膜状天线402来代替棒状天线。
把点烟器插座80B用作电源插头。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三应用例的图。
图24所示的接收装置10C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C的移动游戏机(mobile game console)上的第一例。
此时,将棒状天线401C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C用作电源。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四应用例的图。
图25所示的接收装置10D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D的笔记本型PC上的第一例。
此时,将棒状天线401D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D用作电源。
图2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五应用例的图。
图26所示的接收装置10E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E的笔记本型PC上的第二例。
此时,将内置天线403E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E用作电源。
图2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六应用例的图。
图27所示的接收装置10F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F的便携式电视(TV)接收机上的例子。
此时,将棒状天线401F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F用作电源。
图2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七应用例的图。
图28所示的接收装置10G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G的移动电话上的第一例。
此时,将棒状天线401G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G用作电源。
图29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除了电视接收机以外的第八应用例的图。
图29所示的接收装置10H是应用到作为电子装置20H的移动电话上的第二例。
此时,将内置天线403H用作第一天线40。
将AC适配器60H用作电源。
以此方式,可以将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应用到车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上。此外,由于获得了上述效果,因而能够以最佳的方式接收广播波。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是,将电力传输电缆30及30A至30F在分支部(中继部)处分支,且将第二天线形成为偶极天线。
下文中,作为第二至第五实施例,将要说明电力传输电缆没有分支,且第二天线被形成为单极天线的例子。
2.第二实施例
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I与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之间的区别在于:电力传输电缆30I没有分支,且第二天线32I被形成为单极天线。
在第二实施例的电力传输电缆30I中,在AC-DC转换器60侧设置有由两条平行线路311I和312I形成并作为高频遮断部31a的电感器L31和L32。
在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I中,为了使由电力传输电缆30I引起的高频信号从电力中分离,在包括与两条平行线路311I和312I连接的电源电路22的基板上,串联地***有作为高频遮断部31c的电感器L35和L36。
两条平行线路311I和312I并行地进行电容耦合,通过电源电路22的接地GND而被引出,并连接至分集处理器21的第一接收电路211。
如上所述,在AC-DC转换器60内或在电力传输线的中继部中,作为高频遮断部的电感器L31和L32分别被串联地设置并进行高频分离,从而起到天线的作用。
电感器L31、L32及电感器L35、L36在AC-DC转换器60侧及电子装置20I侧的分离部分起到第二天线32I的作用。将这些部分的长度设定成所需接收频率的λ/2以上是很有效的。
这里,将会检验单极第二天线32I的不依赖于电子装置20I的装置接地GND的波长。
图31A和图31B是用于说明单极第二天线32I的不依赖于电子装置20I的装置接地GND的波长的第一例的图。
图32A和图32B是用于说明单极第二天线32I的不依赖于电子装置20I的装置接地GND的波长的第二例的图。
在电流给电的情况下,作为用于减小设置在电子装置20I中的第一天线40与由电力传输电缆(电源线)形成的第二天线32I之间的相关系数的方法,可以采用改变电流平衡的方法。
如图31A和图31B所示,把对装置接地GND的给电点的位置延后λ/4,把装置接地GND和电力传输电缆(电源线)分别设定成λ/8和3λ/8,使电流部分不会被装置主体的第一天线40共有。
在λ/2的情况下,如图31A所示,把作为电源线天线的第二天线的长度设定成3λ/8。
在λ的情况下,如图31B所示,把作为电源线天线的第二天线的长度设定成{3λ/8+(λ/2)×n},其中n可以在包括0的整数范围内改变。
在电流给电的情况下,不存在装置接地GND的影响。如图32A和图32B所示,将电流调节成在天线的给电点处波长为0。
此时,由于没有使用装置接地GND,因此与装置主体的第一天线40的相关系数变得非常小。
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I能够改善天线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且能够通过功能复合来提高便携性。
这样,根据第二实施例,就可以提高接收装置的便利性和接收灵敏度。
在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I中,通过在电源电缆中形成单极天线,可以实现对于接收装置的其他天线的影响很小并且非常容易获得分集效果的天线结构。
根据第二实施例,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相同的效果。
3.第三实施例
图3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第三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J与第二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I之间的区别在于:用两条附有屏蔽物的线路来形成电力传输电缆30J,且将编织状屏蔽部313构造成天线。
信号线312通过电感器L36连接至电源电路22。信号线311连接至装置接地GND。
电力传输电缆30J的屏蔽部313通过匹配电路25和C22连接至分集处理器(调谐器)21的第一接收电路211。
在图33所示的接收装置10J中,由于通过将DC电路和RF(射频)电路实体地彼此分离而更好地实现了绝缘,因此就可以减小电源噪声等的影响。
4.第四实施例
图3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第四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K与第三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J之间的区别在于:编织状屏蔽部313和信号线311彼此相连接从而形成天线。
在图34所示的接收装置10K中,利用由于编织而出现的共振和由于内部导体而出现的共振,可以实现更多的谐波共振。
因为产生了F1(第一共振)的高频和F2(第二共振)的谐波,所以可以获得减少了UHF频带的零点(NULL-POINT)的效果。
5.第五实施例
图3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电路结构的图。
第五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L与第三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J之间的区别在于:在电力传输电缆30L中设置有两个铁氧体磁芯(或铁氧体磁珠)314和315。
在图35所示的接收装置10L中,通过设置有两个铁氧体磁芯或铁氧体磁珠,可以获得能够进一步加强高频遮断部的功能和对于电源噪声(30MHz以下的噪声源)十分有效的效果。
像第一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一样,第二~第五实施例的将第二天线32I形成为单极天线的接收装置10I~10L可以应用于图22至图29所示的各种电子装置。
不管是偶极天线还是单极天线,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展开的方法中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都高于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卷绕的方法中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下文中,将会检验当单极天线用作第二天线时,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卷绕的方法和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展开的方法。
图36A和图36B以及图37A和图37B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起到单极第二天线作用的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展开的状态和处于卷绕的状态下,与接收装置的频率对应的峰值增益特性的图。
图36A示出了在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展开的状态下VHF频带中的特征。图36B示出了在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卷绕的状态下VHF频带中的特征。
图37A示出了在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展开的状态下UHF频带中的特征。图37B示出了在电力传输电缆处于卷绕的状态下UHF频带中的特征。
在图36A和图36B以及图37A和图37B中,用H表示的曲线说明了水平极化的特性,用V表示的曲线说明了垂直极化的特性。
图36A和图36B以及图37A和图37B根据上述特性图用图表详细说明了测量结果。
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展开的方法中单极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高于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卷绕的方法中单极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可以容易地推断出:即使在偶极天线的情况下也能获得相同的测量结果。
即,不管是偶极天线还是单极天线,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展开的方法中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高于在使用时让电力传输电缆30~30L卷绕的方法中第二天线的接收灵敏度。
因此,当第一~第五实施例的接收装置10~10L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时,优选的是设置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将电力传输电缆30~30L的至少用作第二天线的部分保持为直线状。
该保持部例如可以附装在车辆内部。当然,该保持部可以形成为诸如钩状等各种形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在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组合、次组合及改变。

Claims (12)

1.一种接收装置,其包括:
电子装置;
第一天线,它与所述电子装置的主体分开设置着并用于接收广播波;以及
电力传输电缆,它向所述电子装置传输电力,
其中,所述电力传输电缆在电源侧设置有高频遮断部,且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的至少一部分起到作为用于接收广播波的第二天线的作用,并且
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分集处理器,所述分集处理器对由所述第一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和由所述第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成的分集处理,
所述电力传输电缆在形成于所述电源与所述电子装置之间的分支部处被分支成第一分支电缆和第二分支电缆,
所述第一分支电缆与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电缆作为高频信号传输线与所述分集处理器连接,并且,
所述第二天线具有偶极结构,所述偶极结构由所述第一分支电缆和相对于所述分支部更靠近所述电源的电源侧电缆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分支电缆通过平衡-不平衡转换器与所述电源侧电缆及所述第一分支电缆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的所述电源侧电缆和所述第一分支电缆都由两条平行线路形成,
所述第二分支电缆由同轴电缆形成,在所述同轴电缆中同轴地形成有芯线和屏蔽部,并且
所述芯线与所述电源侧电缆的一条线路连接,且所述屏蔽部与所述第一分支电缆的一条线路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的所述电源侧电缆和所述第一分支电缆都由附有屏蔽部的两条线路形成,
所述第二分支电缆由同轴电缆形成,在所述同轴电缆中同轴地形成有芯线和屏蔽部,并且
所述第二分支电缆的芯线与所述电源侧电缆的屏蔽部连接,且所述第二分支电缆的屏蔽部与所述第一分支电缆的屏蔽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分支电缆的一条线路与所述电子装置的装置接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靠近所述电源的所述电源侧电缆、靠近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第一分支电缆以及所述电源侧电缆与所述第一分支电缆的分支部这三者中的至少一者中设置有高频遮断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天线由所述电力传输电缆和所述电子装置的主体的接地形成,并且
在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单元侧设置有高频遮断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由两条平行线路形成,且这两条平行线路中比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单元侧的所述高频遮断部更靠近所述电源的那一条线路与所述分集处理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二天线中,所述两条平线路以比设置在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单元侧的所述高频遮断部更靠近所述电源的方式进行电容耦合,并且通过所述电源单元的接地线与所述分集处理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电力传输电缆由附有屏蔽部的两条线路形成,
所述两条线路中的一条线路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高频遮断部与所述电源单元连接,
所述两条线路中的另一条线路通过所述电子装置的所述高频遮断部与所述接地连接,并且,
所述屏蔽部通过匹配电路与所述分集处理器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屏蔽部与所述两条线路中的所述另一条线路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在所述屏蔽部侧设置有高频遮断部。
CN2010101260775A 2009-03-24 2010-03-17 接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7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72556A JP5387084B2 (ja) 2009-03-24 2009-03-24 受信装置
JP2009-072556 2009-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7777A CN101847777A (zh) 2010-09-29
CN101847777B true CN101847777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320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607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7777B (zh) 2009-03-24 2010-03-17 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70919B2 (zh)
EP (1) EP2234288B1 (zh)
JP (1) JP5387084B2 (zh)
KR (1) KR101646787B1 (zh)
CN (1) CN101847777B (zh)
BR (1) BRPI1000913B1 (zh)
TW (1) TWI4319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6302B2 (ja) * 2011-12-05 2015-04-22 株式会社ウイル 受信装置
US8660507B1 (en) * 2012-07-17 2014-02-25 Sprint Spectrum L.P. Diversity signal reception
CA2926186C (en) * 2013-10-02 2023-09-05 Trent Hassell Inductive coupler assembly for downhole transmission line
CN106688142B (zh) * 2014-08-26 2021-01-29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天线
JP6455760B2 (ja) * 2015-03-13 2019-01-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EP3439187B1 (en) 2016-03-29 2020-05-13 Sony Corporation Receiver and rf signal supply device
US11515626B2 (en) 2018-05-22 2022-11-29 Make Great Sales Limited Plug-in antenna
US11949150B1 (en) * 2020-05-22 2024-04-02 Hrl Laboratories, Llc Tethered unmanned aircraft antenn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606U (ja) * 1981-07-01 1983-01-1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Fm室内アンテナ
JPS5857027U (ja) * 1981-10-13 1983-04-18 デイエツクス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ケ−ブル
JPH0620186B2 (ja) * 1985-06-07 1994-03-16 八重洲無線株式会社 携帯形無線機
US5805113A (en) * 1995-01-31 1998-09-08 Ogino; Toshikazu Multiband antenna receiver system with, LNA, AMP, combiner, voltage regulator, splitter, noise filter and common single feeder
JPH1028246A (ja) * 1996-07-10 1998-01-27 Nec Corp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US6104920A (en) * 1998-03-26 2000-08-15 Nortel Networks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tenna arrangements
JP2002151932A (ja) * 2000-11-07 2002-05-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機能を備えたac電源コード
JP2003110333A (ja) * 2001-09-28 2003-04-11 Toshiba Corp 通信用アンテナ付家電機器及び電子レンジ
ATE362237T1 (de) * 2002-12-04 2007-06-15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ystem zum diversitätsempfang mit einer einzelnen antenne
JP2004297391A (ja) * 2003-03-26 2004-10-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無線通信装置
JP4105078B2 (ja) * 2003-10-31 2008-06-18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受信装置及び受信システム
JP2005159727A (ja) * 2003-11-26 2005-06-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5311966A (ja) * 2004-04-26 2005-11-04 Alps Electric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5341067A (ja) * 2004-05-25 2005-12-08 Sharp Corp 受信装置及び電源コード
JP3933148B2 (ja) * 2004-06-04 2007-06-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アンテナ及びこのイヤホンアンテナを備えた携帯型無線機
JP2006054502A (ja) * 2004-08-09 2006-02-23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携帯通信端末及び携帯端末システム
JP2006191226A (ja) 2005-01-04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無線機のアンテナ装置
JP4123262B2 (ja) * 2005-10-07 2008-07-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イヤホンアンテナ
CN101449424A (zh) * 2006-05-29 2009-06-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Ac适配器及便携式终端设备
WO2007138669A1 (ja) * 2006-05-29 2007-12-06 Panasonic Corporation Acアダプタ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JP2008199453A (ja) * 2007-02-15 200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JP4924126B2 (ja) * 2007-03-19 2012-04-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
US8428670B2 (en) * 2007-04-11 2013-04-23 Sony Corporation Reception device, antenna, and junction cable
JP4748099B2 (ja) * 2007-05-07 2011-08-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
JP4372199B2 (ja) * 2008-03-31 2009-11-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および拡張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34288A2 (en) 2010-09-29
BRPI1000913B1 (pt) 2021-02-02
EP2234288B1 (en) 2016-01-06
JP5387084B2 (ja) 2014-01-15
TWI431959B (zh) 2014-03-21
KR20100106917A (ko) 2010-10-04
KR101646787B1 (ko) 2016-08-08
CN101847777A (zh) 2010-09-29
EP2234288A3 (en) 2014-01-22
US8270919B2 (en) 2012-09-18
JP2010226508A (ja) 2010-10-07
TW201134126A (en) 2011-10-01
US20100248671A1 (en) 2010-09-30
BRPI1000913A2 (pt) 201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7777B (zh) 接收装置
JP5402471B2 (ja) 電源装置、電源ケーブル、および受信装置
US7236137B2 (en) Earphone antenna, composite coil and coaxial cable used therefor, and wireless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earphone antenna
US7671813B2 (en) Earphone antenna and wireless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0134538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WO2005122326A1 (ja) イヤホンケーブルアンテナ装置、接続ケーブル及び放送受信装置
US8428670B2 (en) Reception device, antenna, and junction cable
US9490527B2 (en) Antenna device and antenna system
KR20130070589A (ko) 코브라 안테나
CN102804500A (zh) 眼镜蛇天线
CN100452531C (zh) 耳机天线和配备有耳机天线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
CN107123857A (zh) 天线装置和接收装置
CN103460503B (zh) 车辆天线
JP2007288231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52660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5521391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4011936A (zh) 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113

Address after: Kanagawa Japan Atsugi Asahi 4-14-1

Patentee after: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ony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