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9753B -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9753B
CN101689753B CN2008800235230A CN200880023523A CN101689753B CN 101689753 B CN101689753 B CN 101689753B CN 2008800235230 A CN2008800235230 A CN 2008800235230A CN 200880023523 A CN200880023523 A CN 200880023523A CN 101689753 B CN101689753 B CN 1016897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ace
ground electrode
body accessory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235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9753A (zh
Inventor
加藤友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er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GK Spark Plu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GK Spark Plu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GK Spark Plu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897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97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97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97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3/00Sparking plugs
    • H01T13/20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 H01T13/32Sparking plug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lectrodes or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earthed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 H01T2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spark gaps or sparking plugs of sparking plu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切实防止受到污损时在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及绝缘体之间可能产生的横向火花的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在接地电极(30)的基部(32)的端面(35)的整个面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接合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该接地电极(30)具有沿着轴线(O)方向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36),经由弯曲部(37),前端部(31)与接合在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上的贵金属端头(90)相对,在两者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并且,具有与接地电极(30)的弯曲部(37)的内表面(33)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Q)不与中心电极(20)及绝缘体(10)接触(即可配置该大小的虚拟球体(Q))的足够大的空隙部分(空隙)。

Description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防止横向火花的用于内燃机的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汽车的发动机等内燃机中使用用于点火的火花塞。普通的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绝缘体,在轴孔内保持该中心电极;主体配件,包围该绝缘体的径向周围并保持该绝缘体;以及接地电极,其一端部与主体配件接合,另一端部与中心电极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并且,在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进行火花放电,对混合气体进行点火。 
近年来,汽车发动机的高输出化、省油化不断进步,从确保发动机的设计自由度的角度出发,要求火花塞小型化、小径化。与之相伴,绝缘体的外周面和主体配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也变窄,和现有技术相比,在更低的电位差下容易产生横向火花。尤其是在主体配件的前端面和内周面所形成的环状的棱角部分,电场容易集中,在现有的火花塞各部件的尺寸直接小型化的火花塞中,当产生熏黑时,容易从绝缘体的外周面向上述棱角部分产生横向火花。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由主体配件的前端面和内周面所形成的环状的棱角部分实施倒角,则可缓解电场集中,抑制产生横向火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在使火花塞小型化时,主体配件也被薄壁化,若如上所述对主体配件的前端面实施有效缓解电场集中所需的倒角时,前端面中未被切削而保留的平面部的面积的比例小于现有的火花塞中的比例。直接将接地电极的端面接合到该变小的前端面的保留部分上时,主体配件 和接地电极的接触面积变小,两者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因此考虑采用如下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增大主体配件的前端面的倒角量,扩大因实施倒角而成为斜面状的斜面部(固定面),使接地电极(沿面接地电极)的端面(接合端面)整体与该斜面部抵接,在确保两者的接触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接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尤其是,一般的接地电极是从具有矩形剖面的棒状母材切出断面与延长方向正交的长方体状来进行制作的。因此,直接将接地电极接合到主体配件的前端面的斜面部时,如专利文献2的沿面接地电极所示,成为前端侧倾斜向内延伸的形态,靠近绝缘体的前端部,因此当产生熏黑时,可能产生横向火花。这种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的气体中电极(Aerial electrode)所示,使端面相对于延长方向倾斜,在与主体配件接合时,使接地电极沿着火花塞的轴线方向延伸即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84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507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为了形成火花放电间隙而使接地电极弯曲时,通常将接地电极压向模具以使弯曲外侧面沿着模具,因此存在从靠近与主体配件接合的端面的部位开始向内弯曲的情况。这样一来,如上述的沿面接地电极那样,从接地电极开始弯曲的部位向前端部倾斜向内延伸,火花放电间隙中产生的火焰中心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与接地电极接触,因此着火性可能降低。并且,由于接地电极的内表面靠近绝缘体的前端部,因此当火花塞污损时,在正常的火花放电间隙以外的部位产生火花放电,容易产生所谓横向火花。为了有效抑制产生横向火花,由接地电极的朝向中心电极侧的面、中心电极、及绝缘体所包围的空隙部分(所谓空隙)需要有足够的大小。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切 实防止受到污损时在接地电极与中心电极及绝缘体之间可能产生的横向火花的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火花塞,具有:中心电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绝缘体,具有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将上述中心电极保持在上述轴孔内的前端侧;筒状的主体配件,包围上述绝缘体的径向周围并保持该绝缘体,在主体配件本身的前端侧的开口,由能够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前端侧沿着上述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外表面构成的前端构成面由多个面构成;以及一个接地电极,一端部与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接合,另一端部侧向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侧弯曲,在该另一端部和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火花放电间隙,该接地电极具有从上述一端部向上述另一端部沿着上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和在上述延伸部与上述另一端部之间弯曲该接地电极本身而成的弯曲部,假设在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弯曲部中存在与朝向上述中心电极侧的内表面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时,该虚拟球体不与上述中心电极及上述绝缘体接触,并且,构成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将在上述轴线方向上与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邻、并且构成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倾斜面的面设为第1面时,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包括上述轴线的剖面上的轮廓线上,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分别所占的长度中,上述第1而在上述轮廓线上所占的长度最长。 
在第1方式的火花塞中,能够从主体配件的前端侧观察到的外表面(前端构成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倾斜面状的第1面。第1面例如可通过对主体配件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的内周侧的棱角部分(边缘)实施倒角来形成。未形成第1面时,当保留边缘部分时电场容易集中,但通过形成第1面能够抑制电场集中,并防止产生横向火花。因此,当对主体配件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实施倒角时,优选在圆周方向上环绕一周对内周侧的边缘实施倒角。当然,也可对主体配件的 前端侧的端面的所有边缘(内周侧、外周侧)实施倒角。并且也可切削加工端面本身,扩大构成容易成为横向火花起点的边缘部分的面和面所成的角度,或较大地形成倒角面,使边缘部分在径向上远离绝缘体。并且,也可不实施倒角,而预先使主体配件的前端侧的开口形状形成为上述形状。 
这样形成的前端构成面由多个面构成,而为了将接地电极接合到该前端构成面,与其中至少一个面接合即可,延伸部与绝缘体的外周面保持恒定的距离(间隙)即可。进一步,在从延伸部到另一端的弯曲部,以使与接地电极的内表面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不与中心电极和绝缘体接触的方式,确保足够大的空隙部分(所谓空隙)即可。这样,对前端构成面例如通过实施倒角而形成倾斜面,从而扩大构成电场集中的起点即边缘部分的面和面所成的角度,降低电场集中,能够抑制产生横向火花。并且,通过在接地电极、绝缘体、中心电极之间确保足够大的空隙,在接地电极与绝缘体及中心电极之间,能够降低在正常的火花放电间隙以外的部位产生横向火花。进一步,如果空隙具有足够的大小,则在火花放电间隙中形成的火焰中心在本身的成长过程中能够成长为足够的大小,直到与接地电极接触,因此具有能够提高火花塞的着火性的效果。 
在将接地电极接合到前端构成面上时,接地电极的一端部有时会与该倾斜面状的第1面重叠。但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在主体配件的剖面的轮廓线上,第1面所占的长度大于前端构成面的其他面所占的长度。即,第1面具有比前端构成面的其他面大的面积,能够扩大接合面积,因此能够提高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的接合性。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上述绝缘体在本身的前端部具有:外径恒定的筒状部;和外径过渡部,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上述筒状部的后端侧与上述筒状部连续,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前端侧靠向后端侧时外径扩大。并且,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将 上述绝缘体的筒状部和上述外径过渡部的边界设为第1边界,将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面的边界设为第2边界时,上述第2边界与上述第1边界相比位于上述轴线方向上的前端侧的位置。 
在径向上,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前端构成面相比靠近绝缘体的外周面。该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及与主体配件的内周面相邻的第1面的面方向不同,因此在两个面的边界即第2边界存在电场容易集中的边缘。在由构成前端构成面的各面所形成的边缘中,上述边缘在径向上配置在最靠近绝缘体的位置。如上所述,绝缘体的第1边界和该第2边界相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在后端侧时,第2边界在径向上相对的部位为绝缘体的筒状部。筒状部是外径小于外径过渡部的部位,并且外径恒定,因此通过使第2边界与该筒状部相对,能够确保两者间的距离,抑制产生横向火花。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在构成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至少任意一个面的位置的前端侧的位置,上述虚拟球体与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内表面接触,并且不与上述中心电极和上述绝缘体接触。假想球体和构成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任意一个面相比位于前端侧时,在火花放电间隙中形成的火焰中心成长的过程中,火焰中心不仅难以与接地电极接触,而且还难以与主体配件及燃料室内壁面接触,因此能够确保较高的着火性。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包括上述轴线的剖面上的上述主体配件的轮廓线上,将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α时,满足120°≤α≤150°。如上所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第1面之间的边缘在径向上配置在最靠近绝缘体的位置。抑制横向火花时,抑制电场在该边缘上的集中即可,为此满足120°≤α即可。并且α越大,径向上第1面占据的宽度越小。在接合接地电极时,如上所述,由于接地电极具有延伸部,因此在主 体配件上接合接地电极的方向始于轴线方向的前端侧。因此,接地电极中与第1面接合的部位的大小与第1面在径向上的宽度对应,α越大其越小。这样一来,接合时的热容量变小,容易产生焊接下垂(Weldingdroop)。在产生焊接下垂的部分,如与绝缘体之间的离接近,则容易产生横向火花。并且,因产生焊接下垂,难以维持接合强度。为了防止这一点,使α≤150°即可。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上述主体配件具有第2面作为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的一个面,上述第2面由与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轴线垂直的面、或构成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缩小的倾斜面的面构成。即,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中,作为第2面,也可以包括朝向轴线方向的前方(前端侧)的面、朝向径向外侧的面。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中,提供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包括:倾斜面形成步骤,在圆周方向上切削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随着从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上述第1面,并且将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部的外表面中未被切削而保留的面作为上述第2面,从而形成上述前端构成面;接合面形成步骤,在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侧的端面上形成与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第1面接合的第1接合面及与上述第2面接合的第2接合面;电极接合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轴线方向,并且将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接合;以及间隙形成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另一端部指向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在两者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 
使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形成为倾斜面状的情况下,接合主体配件和接地电极时,可能会在两者接触的部位的局部具有较大间隙的状态下将两者直接接合,会导致接合强度下降。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 以使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侧的端面形状与形成为倾斜面状的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形状对应地,预先切削接地电极,将该接地电极接合到主体配件上时,接地电极的一端部侧的端面的整个面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此时通过焊接等接合两者时,在接合后,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尤其是接地电极的端面和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之间的间隙如果是接合后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的程度的极小的间隙,则也可存在该间隙,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接合时,接地电极的端面无需在整个面上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这意味着在接合面形成步骤中,无需使接地电极的端面的切削角度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倾斜角度严格一致。但在接地电极的端面以更大的面积和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的状态下,为了获得较强的接合强度,优选的是,以使接地电极的端面的形状沿着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形状的方式,即与前端构成面的形状对应地切削接地电极的端面。 
并且,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中,提供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包括:电极接合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轴线方向,并且将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接合;倾斜面形成步骤,避开上述接地电极的接合部位而在圆周方向上切削接合有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上述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随着从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上述第1面;以及间隙形成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另一端部指向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在两者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这样,在主体配件的原型即配件中间体的前端部,也可以在前端侧的外表面上接合接地电极之后,避开两者的接合部位并对前端面的内周侧棱角部分实施倒角,形成倾斜面状的第1面。根据该方法,在确保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的接合强度的基础上只要具有足够大的空隙,则能够提高火花塞的着火性,并且能够抑制产生横向火花。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表示火花塞100的前端侧的结构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火花塞100的前端侧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对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进行切削加工的接合面形成步骤的图。 
图5是表示对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实施倒角并形成前端构成面157的倾斜面形成步骤的图。 
图6是表示将接地电极30接合到配件中间体150上的电极接合步骤的图,是表示将接地电极30接合到主体配件50上的电极接合步骤的图。 
图7是表示弯曲接地电极30并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的间隙形成步骤的图。 
图8是表示虚拟球体Q的半径(空隙的大小)和横向火花产生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200的前端侧的结构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火花塞200的的前端侧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1是表示将接地电极230接合到配件中间体350上的电极接合步骤的图。 
图12是表示对配件中间体350的端面359实施倒角并形成前端构成面357的倾斜面形成步骤的图。 
图13是表示弯曲接地电极230并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的间隙形成步骤的图。 
图14是放大图2的双点划线C所示的部位的图。 
图15是以主体配件450的前端构成面457为变形例的图,是放大与图2的双点划线C所示的部位相当的部位的图。 
图16是以主体配件550的前端构成面557为变形例的图,是放大与图2的双点划线C所示的部位相当的部位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2说明作为本发明涉及的火花塞的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整体结构。此外,在图1、图2中,将轴线O方向作为图中的上下方向,将下侧作为火花塞100的前端侧,将上侧作为后端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火花塞100大致包括:绝缘体10,在轴孔12中保持中心电极20及端子配件40;筒状的主体配件50,保持该绝缘体10;以及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接合,与中心电极20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 
首先说明绝缘体10。众所周知,绝缘体10是通过烧制氧化铝等而形成,是在轴线O方向上具有轴孔12的筒状的绝缘部件。在绝缘体10的轴线O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外径较大的凸缘部19,比凸缘部19靠后端的一侧形成有后端侧主体部18。并且比凸缘部19靠前端的一侧形成有:外径小于后端侧主体部18的前端侧主体部17;比该前端侧主体部17靠前端侧、且外径小于前端侧主体部17的前端部13。前端部13在根部(后端部分)具有外径恒定的部位,比该部位靠前端的一侧随着靠向前方(轴线0方向的前端侧)直径缩小(为了方便,将该缩径部分称为外径过渡部14)。进一步,前端部13中,在靠近前端附近形成有与外径过渡部14连续、且外径恒定的筒状部11。前端部13在火花塞100组装到未图示的内燃机时,暴露于其燃烧室。此外,前端部13的外径过渡部14和前端侧主体部17之间形成有阶梯部15。 
接着说明中心电极20。中心电极20是由インコネル(商标名:因科镍合金)600或601等镍类合金等形成的棒状的电极,内部具有金属芯23,该金属芯23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铜等构成。中心电极20保持在绝缘体10的前端侧的轴孔12内,其前端部22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突出,随着靠向前端侧直径变小。如图2所示,在该前端部22的前端面焊接有例如由Pt等贵金属构成的柱状的贵金属 端头90,中心电极20在前端部22具有贵金属端头9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包括该贵金属端头90称为中心电极20。 
并且,如图1所示,中心电极20经由轴孔12内部所设置的密封体4及陶瓷电阻3,与后端侧的端子配件40电连接。高压电缆(未图示)通过插头(未图示)连接到该端子配件40,从而施加高压。 
接着说明主体配件50。主体配件50是用于将火花塞100固定到未图示的内燃机的发动机头上的圆筒状配件,由铁类材料形成。主体配件50从绝缘体10的凸缘部19附近的后端侧主体部18开始包围凸缘部19、前端侧主体部17、及前端部13而保持绝缘体10。在该状态下,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相比,向前方侧(图1中的下侧)突出。朝向主体配件50的前方的前端构成面57成环状,以去除内周侧的棱角部分的方式形成倒角。并且,由通过倒角形成为斜面状的斜面部81、及未形成倒角面保留的平面部82构成该前端构成面57。并且,前端构成面57是指,从轴线O方向的前方(前端侧)沿着轴线O方向观察主体配件50的前端侧的开口时能够观察到的面。并且,主体配件50在后端侧设置有用于嵌合未图示的火花塞扳手的工具扣合部51。进一步,主体配件50的前端侧上设有螺纹部52,与设置在内燃机上部的发动机头(未图示)螺合。 
并且,主体配件50的工具扣合部51、绝缘体10的后端侧主体部18之间设置有环状的环部件6、7,进一步在两个环部件6、7之间填充滑石(Talc)9的粉末。在工具扣合部51的后端侧形成有铆接部53,通过对铆接部53进行铆接,绝缘体10通过环部件6、7及滑石9在主体配件50内被压向前端侧。这样一来,主体配件50的内周上形成的阶梯部56上夹着衬垫8支撑绝缘体10的前端侧主体部17和前端部13之间的阶梯部15,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变为一体。主体配件50和绝缘体10之间的密封由衬垫8保持,防止燃烧气体流出。并且,主体配件50的轴线O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凸缘部54,在螺纹部52的后端部 侧(图1的上部)附近,即凸缘部54的底座面55上嵌入垫圈5。 
接着说明接地电极30。图2所示的接地电极30由耐腐蚀性强的金属构成,例如使用インコネル(商标名:因科镍合金)600或601等镍类合金。该接地电极30的本身长度方向的横截面具有大致长方形,基部32一侧的端面35通过焊接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接合。在基部32的前端侧连续形成有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6。与该延伸部36连续的弯曲部37在接地电极30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大致中央,向靠近轴线O一侧弯曲。并且,弯曲部37上连续形成有前端部31,朝内的内表面33在前端部31中与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相对,与该前端部22之间形成进行火花放电的火花放电间隙G。如上所述,中心电极20在前端部22上具有贵金属端头90,具体而言,在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的内表面33与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接合的贵金属端头90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接合时,对其端面35实施和前端构成面57的形状对应的加工。具体而言,如图2、图3所示,使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的形状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对应,由与前端构成面57的斜面部81对应的对应斜面部38、及和平面部82对应的对应平面部39构成该端面35。即,在通过焊接接合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之前的状态下,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基本在其整个面上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接触。这样一来,接地电极30的基部32一侧的端面35在整个面上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紧密接触,可确保接触面积,提高接合强度。 
此外,平面部82和对应平面部39、斜面部81和对应斜面部38通过尽量统一形状,可得到彼此的接触面积,在接合时可获得更强的接合强度,但其形状不必严格一致。即,也可存在接合后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的极小的间隙。因此,在后述接合面形成步骤中,无需使接地电极的端面的切削角度和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倾斜角度严格 一致。 
并且,在主体配件50中,由于形成斜面部81,因此在内周面58和斜面部81之间形成新的边缘。构成该边缘的面(斜面部81和内周面58)之间所成的角度大于构成倒角前的边缘的面(后述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和内周面160(参照图5))之间所成的角度,因此抑制了电场集中。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切实抑制横向火花,对应形成该边缘的位置作出规定。如图2所示,在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将轴线O方向上的筒状部11和外径过渡部14的边界的位置称为边界A。并且,将斜面部81和主体配件50的内周面的边界的位置称为边界B。此时规定:在轴线O方向上,边界A比边界B靠后端侧。换言之规定为:边界B在径向上配置在和绝缘体10的筒状部11(即外径恒定的部位)相对的位置上。筒状部11的外径是绝缘体10中最小的部位,因此通过该规定,可切实确保边界B和绝缘体10的径向距离,抑制伴随电场集中而产生的横向火花。 
进一步,在由主体配件50的内周面58和斜面部81形成的边缘,为了有效抑制电场集中,对构成该边缘的面(斜面部81和内周面58)之间所成的角度作出规定。具体如图14所示规定为,在含有主体配件50的轴线O的剖面中,设斜面部81的轮廓线与内周面58的轮廓线所成的角度为α时,满足120°≤α≤150°。斜面部81的轮廓线和内周面58的轮廓线所成的角度α越小,电场越容易集中,越容易成为横向火花产生的起点。根据后述实施例4,为了有效抑制电场集中,防止横向火花的产生,可将角度α设为120°以上。 
并且,角度α越大,径向上斜面部81所占的宽越越小。在接地电极30的基部32,对于和主体配件50的斜面部81对应的对应斜面部38,角度α越大,难以确保接合时径向上足够的大小。接合时的热容易变小,易产生焊接下垂,产生焊接下垂的部分靠近绝缘体10的筒状部11时,易产生横向火花。并且由于产生焊接下垂,难以维持接地电 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焊接强度。为了防止这一现象,根据后述实施例4,将角度α设为150°以下即可。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规定:在含有轴线O的剖面中观察主体配件50时,在其轮廓线上,使斜面部81占据的长度L1大于构成前端构成面57的各个面分别所占的长度(例如平面部82占据的长度L2)。通过作出这一规定,可切实形成斜面部81,确保较大的面积。 
并且,从接地电极30的基部32向前端侧延伸的延伸部36在轴线O方向上延伸,相对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的径向外周面分离恒定的距离(具有间隙)。并且,在从延伸部36向前端部31弯曲的弯曲部37,为了使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及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之间的距离不过于靠近,使被上述各部分包围的空隙部分(空隙)具有足够的大小。具体如图2所示,在接地电极30的弯曲部37,设定和内表面33接触的半径1.2mm的虚拟球体Q(图中双点划线所示)。此时,该虚拟球体Q不与中心电极20(包括贵金属端头90)、绝缘体10接触。即,在被接地电极30的弯曲部37的内表面33、中心电极20、绝缘体10包围的部位中,至少具有可配置半径1.2mm以上的虚拟球体Q的足够大的空隙部分(空隙)。 
如果至少具有可配置半径1.2mm以上的虚拟球体Q的大小的空隙,则可防止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靠近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因此,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和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之间、或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之间的距离(间隙)的大小与火花放电间隙G的大小相比足够大,抑制产生熏黑时引起横向火花。 
进一步,规定该虚拟球体Q距接地电极30的延伸部36、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的前端面的突出量,以使其至少比主体配 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的位置配置得靠轴线O方向的前方。即,火花放电间隙G配置在更向燃烧室(未图示)的内部突出的位置。这样一来,空隙具有足够的大小,并且火花放电间隙G伸出到燃烧室内,从而在火花放电间隙G形成的火焰中心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难以接触接地电极30,而且还难以接触主体配件50、燃烧室的内壁面(未图示),所以可确保较好的着火性。 
另一方面,由于形成了倒角,伴随着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和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的接触面积减少,接合强度也会降低。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对端面35实施和前端构成面57的形状对应的加工,使端面35在整个面上可与前端构成面57紧密接触,确保两者之间充分的接触面积,提高两者的接合强度。具体通过以下说明的步骤制造火花塞100。 
以下,参照图4~图7,以将接地电极30接合到主体配件50上的过程为中心,说明火花塞100的制造过程。此外,对于制造过程的公知部分,部分省略或简化说明。 
在火花塞100的制造过程中,将由具有强耐腐蚀性的镍类合金构成的剖面为矩形的线材切断为所需长度,制造出长方体形状的接地电极30。此时,如图4所示,对作为接地电极30的基部32一侧的端面35进行切削加工。并且形成:与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的平面部82(参照图2)的形状对应的对应平面部39;与前端构成面57的斜面部81(参照图2)的形状对应,且相对于对应平面部39倾斜的对应斜面部38(接合面形成步骤)。接地电极30的对应平面部39和对应斜面部38的倾斜角度被设置为,对应平面部39和对应斜面部38分别与后述配件中间体150的前端构成面157的平面部182及斜面部181抵接时,接地电极30的延长方向沿着轴线O方向。此外,也可存在接合后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的程度的极小的间隙,接地电极30的对应平面部39及对应斜面部38的倾斜角度不必严格一致。例如在图4中, 为了与形成为锥形的斜面部81对应,使对应斜面部38的形状相对于接地电极30的延长方向形成为弧形的曲面状,但不一定形成曲面,也可以是平面状。尤其是对应斜面部38形成为平面状时,由于配件中间体150的斜面部181成曲面状,因此严格来说在局部产生在对应斜面部38和斜面部181之间具有间隙的部位。在后述电极接合步骤中,该间隙通过焊接接地电极30和配件中间体150时形成的熔融部被填理(在图2的两者的剖视图中,没有特别图示熔融部)。 
另一方面,对由铁类材料形成为筒状的筒状体(未图示)实施切削加工,形成凸缘部54及工具扣合部51等的形状,从而制造出图5所示的、作为螺纹部152上滚压形成螺纹牙之前的状态的主体配件50(参照图2)的原型的配件中间体150。对该配件中间体150的前端侧的端面159实施倒角加工。具体而言,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和内周面160所成的棱角部161(即端面159的内周侧的边缘)如图中箭头所示绕一周被切削,形成由斜面部181及平面部182(即端面159中未倒角而保留的部分)构成的前端构成面157(倾斜面形成步骤)。此外,图5所示的配件中间体150为对端面159实施倒角、形成由斜面部181及平面部182构成的前端构成面157的中途状态。 
接着,如图6所示,在配件中间体150的前端构成面157上接合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此时变为以下状态:端面35的对应斜面部38和对应平面部39分别抵接到前端构成面157的斜面部181和平面部182,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的整个面与配件中间体150的前端构成面157紧密接触。并且,接地电极30被保持为从基部32到前端部31侧的本身的延长方向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在该状态下,焊接(例如电阻焊接)端面35和前端构成面157,接地电极30被接合在配件中间体150上(电极接合步骤)。 
接合了接地电极30的配件中间体150在螺纹部152上滚压形成螺纹牙,形成图1所示的主体配件50的形状。并且在其他步骤中,制造 出组装有中心电极20及端子配件40的状态的绝缘体10,该绝缘体10插通到该主体配件50的筒孔内并进行铆接而被保持。并且如图7所示,将接地电极30的前端部31向轴线O一侧弯曲,以使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在前端部31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上所接合的贵金属端头90相对而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完成火花塞100的制造(间隙形成步骤)。 
此外,在间隙形成步骤中,以如下方式形成弯曲部37:使与弯曲部37的内表面33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Q(参照图2、图3)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及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包括和前端部22接合的贵金属端头90)均不接触(弯曲)。此时,弯曲部37不与基部32连续,在基部32和弯曲部37之间,形成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6。即,不是从接地电极30与主体配件50的接合部位开始立刻弯曲,而分离了延伸部分(延伸部36)的量后开始弯曲。通过设置该延伸部36,在比弯曲部37靠基部32的一侧,抑制了接地电极30的内表面33靠近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 
(实施例1) 
与如上所述制造的火花塞100的接地电极30的弯曲部37的内表面33接触的虚拟球体Q的大小被规定为不与中心电极20(包括贵金属端头90)及绝缘体10接触,从而确保了空隙的足够的大小。为了确认这样规定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在该评价试验中,制造火花塞100时,在间隙形成步骤中,将火花放电间隙G的大小保持为0.9mm,并且适当变更接地电极30的弯曲条件,制造出虚拟球体Q的半径在0.7mm~1.5mm的范围内每隔0.1mm而变化的火花塞的多个样品。此外,如下变更弯曲条件:偏移作为延伸部36和弯曲部37的边界的位置(接地电极30在基部32一侧开始弯曲的位置),或改变弯曲部37的弯曲量(弯曲半径)。 
为了使各样品达到与熏时时相同的状态,向各样品的绝缘体的前端部附着碳。并且将各样品逐个配置到加压舱内,在0.6MPa的气压下 进行100次火花放电,测定在此期间的横向火花(在绝缘体的前端部与接地电极的弯曲部及延伸部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飞散火花)产生次数,求出横向火花产生率。图8的图表表示该评价试验的结果。 
如图8所示,虚拟球体Q的半径为0.7mm时的横向火花的产生率为100%,随着虚拟球体Q的半径变大,横向火花产生率逐渐下降。并且当虚拟球体Q的半径为1.1mm时,横向火花产生率为约60%,而在半径为1.2mm时急剧下降为约10%。进一步增大虚拟球体Q的半径时,横向火花产生率继续下降,达到1.5mm时不产生横向火花。根据该评价试验的结果,如果以至少可配置半径1.2mm以上的虚拟球体Q的方式弯曲接地电极,并制造出确保了空隙的足够的大小的火花塞,则可充分抑制横向火花的产生。 
(实施例2) 
接着为了确认向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接合部位施加机械负载时的接合强度,进行了评价试验。在该评价试验中,准备了多个如下配件中间体:在制造火花塞100时的倾斜面形成步骤中,当进行配件中间体150的前端构成面157的C倒角时的倒角量不同。具体如图2、图6所示,在配件中间体(图2中是完成后的主体配件)的径向上,通过实施倒角而形成的斜面部的长度S相对于实施倒角前的前端构成面的长度S+T(设实施倒角后的平面部的径向长度为T)所占的比例不同,分别为0、7、10、14、17(%),准备这五种不同倒角的配件中间体。并且准备将端面切断为与本身的延长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五根接地电极,分别焊接到各种配件中间体,将它们作为样品组1。即,样品组1是在接地电极的端面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的平面部接触、但与斜面部之间具有较大间隙的状态下将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接合而成的火花塞,相当于现有的火花塞。 
同样,准备在配件中间体的径向上通过实施倒角而形成的斜面部的长度相对于实施倒角前的前端构成面的长度所占比例为7、10、14、 17、100(%)的五种配件中间体。并且,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分别准备具有和各种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的形状一致的端面形状的接地电极,并焊接到各种配件中间体上,以此作为样品组2。即样品组2均是在接地电极的端面在整个面上与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平面部及斜面部)抵接的状态下接合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而成的火花塞,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火花塞。 
将各样品的接地电极的前端部向配件中间体的径向内侧推压,弯曲至接地电极相对于轴线O弯曲90度以上,接着将前端部向径向外侧推压,同样施加相对于轴线O弯曲至90度以上的负载。并且通过目测确认在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的接合部位是否产生剥离。其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G2008800235230D00181
如表1所示,在样品组1中,在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上,斜面部的径向大小较小即其比例为0、7、10(%)时未发现剥离,而在14、17(%)时均发现剥离。另一方面,在样品组2中,任意样品均未发现剥离。即,径向上斜面部在前端构成面中所占比例增加,平面部变少时,接地电极的端面中可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的部分变少,焊接后的接合强度下降。但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使接地电极的整个端面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的状态下接合两者时,与倒角大小无关,即使受到弯曲负载,也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 
(实施例3) 
进一步,为了确认向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接合部位施加伴随加热冷却而产生的负载时的接合强度,进行了评价试验。在该评价试验中,准备和实施例2相同的样品组1、2,对各样品施加加热及冷却时产生的负载。具体而言,对接地电极30和主体配件50的接合部位用燃烧器在500℃下加热2分钟,之后在室温下自然冷却1分钟,将此作为1个循环反复1000次后,施加和实施例2相同的弯曲负载。并且,通过目测确认在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的接合部位是否产生剥离。评价试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Figure G2008800235230D00191
如表2所示,在样品组1中,在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上,斜面部的径向大小较小即其比例为0、7(%)时未发现剥离,而在10、14、17(%)时均发现剥离。另一方面,在样品组2中,任意样品均未发现剥离。根据该评价试验的结果,即使和实施例2相比进一步施加严格的加热及冷却所引起的负载,如果像第1实施方式那样在将接地电极的整个端面与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两者的接合时,也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 
(实施例4) 
接着,为了确认对主体配件50的内周面58和斜面部81所成的角度进行规定的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在该评价试验中,制造了如下八种火花塞样品:在火花塞100的制造过程中的倾斜面形成步骤中,对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的内周侧实施倒角时,使内周面158和斜面部181所成的角度在100°~170°范围内每10°变化一次。此时, 对于通过实施倒角形成的斜面部181的大小,将实施倒角时切去的棱角部分的大小调整为,实施倒角后观察含有配件中间体150的轴线O的剖面的轮廓线时,在该轮廓线上斜面部181所占的长度均是同一长度(1.13mm)。并且,为了比较而准备未对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实施倒角的火花塞样品1(相当于现有产品)。此外,在制造这些样品时,主体配件使用螺钉峰的公称直径为M12的配件。并且,绝缘体的大小(筒状部的外径)为,在主体配件上组装后,在前端部的筒状部的外周面和主体配件的内周面之间可确保1.5mm的间隙。进一步,接地电极使用剖面大小为1.3mm×2.7mm的电极,通过电阻焊接接合。其中,如下设定电阻焊接的条件:以对相当于现有产品的样品1进行电阻焊接时不产生焊接下垂的条件作为其他样品的电阻焊接时的条件。 
首先,对各样品的接地电极和主体配件的接合部位进行观察。并且,接合部位未产生焊接下垂的样品的焊接性良好,评价为“○”。并且,在接合部位产生焊接下垂的样品中,其焊接下垂的大小在径向上是0.2mm以下的突出长度(***)、且轴向上是1mm以下的长度(展宽)时,焊接下垂难以成为产生横向火花的起点,因此同样评价为“○”。而当在焊接部位产生的焊接下垂的大小在径向突出长度(***)大于0.2mm时、或轴向长度(展宽)大于1mm时,焊接下垂可能成为产生横向火花的起点,因此评价为“△”。 
接着,切去各样品的焊接下垂后,分别安装到加压舱中,向舱内填充空气(大气),将内压调整为0.4MPa。并且在使空气从接地电极侧的侧方以5.0m/sec的流速流向各样品的火花放电间隙G的状态下,分别进行100次火花放电。拍摄该火花放电情况,在100次火花放电中,对在正常的火花放电间隙G中不产生火花放电、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的棱角部分(边缘)与绝缘体的外表面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所谓横向火花)的次数进行计数。进一步,将各样品中产生横向火花的次数作为分子,将在相当于现有产品的样品1中产生横向 火花的次数作为分母进行计算,相对于样品1(相当于现有产品)的横向火花产生率,求出产生横向火花的下降率。此外,在100次火花放电中,对未产生一次横向火花的样品,将下降率设为100%。该试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样品   角度α[°]     焊接性  横向火花下降率[%]
    1(现有产品)   90     ○  -
    2   100     ○  48.1
    3   110     ○  59.3
    4   120     ○  81.2
    5   130     ○  85.2
    6   140     ○  96.3
    7   150     ○  100
    8   160     △  100
    9   170     △  100
如表3所示,关于焊接性,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的角度α为150°以下的样品2~7不产生焊接下垂,或者即使产生,也是难以成为产生横向火花的起点的程度的大小。但角度α大于150°的样品8、9的焊接下垂的大小较大,可能会成为产生横向火花的起点。角度α越大,设置接地电极的对应斜面部的部位的体积会减少,因此热容量变小,在电阻焊接时,该部位容易熔融,容易产生焊接下垂。 
并且,关于横向火花下降率,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的角度α为150°以上的样品7~9未产生横向火花,具有100%的下降率。并且,即使角度α小于150°,角度α为120°以上的样品4~6虽然产生横向火花,但相对于与现有产品相当的样品1的横向火花下降率超过80%,具有足够的效果。但角度α小于120°的样品2、3的相对于与现有产品相当的样品1的横向火花下降率小于60%,虽然减少了横 向火花的产生,但没有很大的效果。根据以上评价试验的结果可知,如果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角度α为120°以上150°以下,则在防止产生横向火花方面具有足够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4中,将主体配件的螺纹牙的公称直径为M12的小径火花塞作为样品来进行了评价试验,但以相当于现有产品的样品1为基准时,任意样品均降低了横向火花的产生率。鉴于这一点,M12以下的火花塞、尤其是绝缘体的外周面和主体配件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为1.5mm以下的小径的火花塞的情况下,主体配件的前端构成面上没有设置斜面部的相当于现有产品的火花塞会显著产生横向火花。如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所示,在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上形成斜面部81,与内周面58所成的角度α为120°以上150°以下时,对这种小径的火花塞尤其有效。并且,在上述实施例4中,接地电极使用了剖面大小为1.3mm×2.7mm的电极,但剖面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剖面积是1.3~4mm2则均可适用。 
(实施例5) 
接着,为了确认对绝缘体10的筒状部11和外径过渡部14的边界的位置(边界A)、及主体配件50的斜面部81和内周面的边界的位置(边界B)这两个边界的位置规定在轴线O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时的横向火花抑制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准备前端部整体的长度相同、筒状部和外径过渡部的边界(边界A)的位置在轴线O方向上以0.5mm逐渐变化的7种绝缘体,分别组装到准备好的主体配件上。其结果制造出了如下7种火花塞的样品:在轴线O方向上,以边界B的位置为基准时,从边界A的位置与前端侧相距1mm的样品11、到与后端侧相距2mm的样品17为止,边界A和边界B的位置关系每0.5mm改变一次。制造出这些样品后,主体配件使用螺钉峰的公称直径为M10的配件,在前端构成面,实施倒角以使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的角度α为120°。并且,绝缘体准备可组装到该主体配件上的大小的绝缘体,但为了在组装后筒状部的外周面和主体配件的内周面之间可确保1.3mm 的间隙大小,在前端部加工筒状部。进一步,接地电极的剖面大小为1.1mm×2.2mm,通过电阻焊接接合。此外,电阻焊接时设定为不产生焊接下垂的条件。 
接着,向各样品的绝缘体的前端部的前端侧(具体而言在筒状部中比位置B靠前端侧)附着碳,模拟熏黑状态。并且,将各样品分别安装到加压舱,向舱内填充空气(大气),将内压调整为0.4MPa。进一步,从接地电极侧的侧方以5.0m/sec的流速向各样品的火花放电间隙G供给(吹入)燃料,和实施例4同样,分别进行100次的火花放电。拍摄该火花放电的情况,在100次火花放电中,对在正常的火花放电间隙G中不产生火花放电、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斜面部所成的棱角部分(边缘)与绝缘体的外表面之间产生火花放电(所谓横向火花)的次数进行计数,计算出横向火花的产生率。该试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Figure G2008800235230D00231
如表4所示可知,和边界B的位置相比边界A的位置位于轴线O方向的前端侧的样品11、12的横向火花产生率分别为22%、19%,熏黑时约5次中有一次产生横向火花。该样品11、12中,在轴线O方向上,在边界A的位置配置有绝缘体的外径过渡部,两者的间隙(Clearance)变小。并且,即使是轴线O方向上边界B的位置和边界A的位置为同一位置的样品13,横向火花产生率也为16%。但和边界B的位置相比边界A的位置位于轴线O方向的后端侧的样品14~17的横向火花产生率降低到5%以下。这些样品14~17中,在轴线O方向上,在边界B的位置配置有绝缘体的筒状部,两者的间隙不取决于边界B的位置,而保持恒定。因此,优选的是,和边界B的位置相比,边界A的1位置位于轴线O方向的后端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200进行说明。图9、图10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不同点在于接地电极230和主体配件250的接合部位的结构,除此以外的部位相同。在此对不同结构的部位标以新的标号进行说明,对同一部位省略或简化说明。 
图9、图10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200在主体配件250的前端构成面257上仅对接地电极230与端面235接合的部位不实施倒角。即,主体配件250的前端构成面257在接合有接地电极230的部位上具有未实施倒角、且与轴线O正交的平面部283。并且,在不与接地电极230接合的部位,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通过实施倒角形成为斜面状的斜面部281、及未实施倒角而保留的平面部282。而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形成为与接地电极230的延长方向正交的平面。因此,在通过焊接接合接地电极230和主体配件250之前的状态下,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在大致整个面上与主体配件250的前端构成面257的平面部283接触。 
并且,从接地电极230的基部232向前端侧延伸的延伸部236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成为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的径向外周分离恒定距离的状态。并且,从延伸部236 向前端部231弯曲的弯曲部237也同样被设置为具有足够大小的空隙,以使接地电极230的内表面233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及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之间的距离不过于靠近。具体而言规定为:图9所示的半径1.2mm的虚拟球体Q与接地电极230的弯曲部237的内表面233接触时,该虚拟球体Q不与中心电极20(包括贵金属端头90)及绝缘体10接触,空隙具有足够的大小。 
这样,在前端构成面257上形成平面部283,并且至少确保与端面235的面积相应的平面,以使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在整个面上与主体配件250的前端构成面257接触的状态下焊接,则在焊接后在两者间可获得足够的接合强度。并且,前端构成面257上,对除了平面部283以外的部分实施倒角,形成斜面部281及平面部282时,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可抑制电场集中到未实施倒角而保留的棱角部分而产生横向火花。进一步,规定虚拟球体Q的大小,使空隙具有足够的大小,从而可防止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靠近接地电极230的内表面233。因此,接地电极230的内表面233和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筒状部11之间、或接地电极230的内表面233和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之间的距离(间隙)的大小和火花放电间隙G的大小相比,可确保足够大,可抑制产生熏黑时引起横向火花。 
在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火花塞200的过程中,和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不同,将接地电极230接合到主体配件250的前端构成面257后,实施前端构成面257的倒角。以下参照图11~图13,以将接地电极230接合到主体配件250上的过程为中心,说明火花塞200的制造过程。此外,对制造过程的公知部分简化或省略部分说明。 
如图11所示,在火花塞200的制造过程中制造的接地电极230是长方体形状,将由强耐腐蚀性的镍类合金等构成的剖面为矩形的线材 切断为所需的长度而成。基部232侧的端面235形成为与接地电极30的延长方向正交的平面。 
并且,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制造出作为主体配件250(参照图9)的原型的配件中间体350,向该配件中间体350的前端构成面357上接合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配件中间体350是对前端构成面357实施倒角之前的状态,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是整个面与前端构成面357紧密接触的状态。接地电极230被保持为从基部232朝向前端部231一侧的本身的延长方向沿轴线O方向延伸,在该状态下焊接端面235和前端构成面357,接地电极230被接合再配件中间体350上(电极接合步骤)。 
接着,如图12所示,对配件中间体350的前端构成面357实施倒角加工。具体而言,配件中间体350的前端构成面357和内周面360所成的棱角部361如图中箭头所示避开接合有接地电极230的部位而被切削,形成斜面部381及平面部382。并且,前端构成面357上接合有接地电极230的部位作为平面部383保持未实施倒角的状态(倾斜面形成步骤)。此外,图12所示的配件中间体350为在前端构成面357上形成斜面部381及平面部382的中途状态。 
这样,接合了接地电极230的配件中间体350在螺纹部352上滚压形成螺纹牙,形成图9所示的主体配件250的形状。并且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中心电极20及端子配件40为一体的绝缘体10插通到主体配件250的筒孔内并进行铆接而被保持。进一步如图13所示,将接地电极230的前端部231向轴线O一侧弯曲,以使接地电极230的内表面233在前端部231与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上所接合的贵金属端头90相对而形成火花放电间隙G,完成火花塞200的制造(间隙形成步骤)。在该间隙形成步骤中,以如下方式设置接地电极230的延伸部236及弯曲部237:使与弯曲部237的内表面233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Q(参照图9、图10)与绝缘体10的前端部13的 筒状部11、中心电极20的前端部22(包括贵金属端头90)均不接触。这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主体配件50的前端构成面57由对配件中间体150的端面159的内周侧的边缘实施倒角而形成的倾斜面81和平面部82构成,但倒角的形态和大小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可任意设定。具体而言,如图15的主体配件450所示,前端构成面457也可由以下部分构成:朝向轴线O方向的前方(前端侧)的平面部482;对径向内周侧的边缘实施倒角而成的斜面部481;对径向外周侧的边缘实施倒角而成的斜面部483。这种情况下,与主体配件450的内周面458连续的斜面部481在主体配件450的轮廓线上的长度L1大于平面部482在轮廓线上的长度L2、斜面部483在轮廓线上的长度L3即可。进一步,如图16的主体配件550所示,前端构成面557也可由以下部分构成:朝向径向内侧(即从轴线O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斜面部581;朝向径向外侧(即从轴线O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缩小)的斜面部583。这种情况下,与主体配件550的内周面558连续的斜面部581在主体配件550的轮廓线上的长度L1大于斜面部583在轮廓线上的长度L3即可。并且,各斜面部481、581和各内周面458、558所成的角度α也如上所述满足120°≤α≤150°即可。此外,这种情况下,接地电极侧的端面与各斜面部及平面部的大小及形状对应地加工即可。 
并且,接地电极30是从剖面为矩形的线材切出来制造的,但也以在进行切割时在成为端面35的部位上形成对应斜面部38及对应平面部39。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倾斜面形成步骤(参照图12)中对配件中间体350的前端构成面357实施倒角时避开接地电极230的接合部位,因此在所形成的平面部383上保留有棱角部361,但也可进一步切削该平面部383的棱角部361。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接合到配 件中间体350的前端构成面357上后,避开两者的接合部位并切削前端构成面357而形成斜面部381,但该倒角加工也可在接合接地电极230前进行。这种情况下,在前端构成面357上预先确定接地电极230的接合部位,避开该接合部位并切削前端构成面357而形成斜面部381,之后将接地电极230的端面235接合到接合部位即可。 
并且,在第1、第2实施方式中,对各主体配件50、250的前端构成面57、257实施了C倒角,但也可以实施R倒角。这种情况下,在第1实施方式的火花塞100的制造过程中,也可以使接地电极30的端面35的对应斜面部38的形状为曲面状,与实施了R倒角的配件中间体150的斜面部181切实地接触。 
并且,接地电极30、230也可以具有例如Cu等导热率高的芯材。这种情况下,在端面35、235使芯材露出,在使露出的芯材与主体配件50、250的前端构成面57、257接触的状态下,接合接地电极30、230和主体配件50、250时,在热传导方面较为有利。此外,从维持接地电极30、230和主体配件50、250的焊接强度的角度出发,需要防止芯材在接地电极30、230的端面35、235上露出。这种情况下,尤其是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具有对应斜面部38的接地电极30的情况下,可以在该对应斜面部38露出芯材。这样一来,与芯材在对应平面部39露出时相比,可确保较大的露出面形,确保芯材和前端构成面57的接触面积,并且可充分确保芯材的非露出部位(即接地电极的外皮材料)与前端构成面57的接触面积,可兼顾接合强度的维持和热传导性能的提高。 

Claims (7)

1.一种火花塞,
具有:中心电极,在轴线方向上延伸;
绝缘体,具有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轴孔,将上述中心电极保持在上述轴孔内的前端侧;
筒状的主体配件,包围上述绝缘体的径向周围并保持该绝缘体,在主体配件本身的前端侧的开口,由能够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前端侧沿着上述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外表面构成的前端构成面由多个面构成;以及
一个接地电极,一端部与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接合,另一端部向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侧弯曲,在该另一端部的中心电极侧的面和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火花放电间隙,该接地电极具有从上述一端部向上述另一端部沿着上述轴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和在上述延伸部与上述另一端部之间弯曲该接地电极本身而成的弯曲部,
上述火花塞的特征在于,
假设在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弯曲部中存在与朝向上述中心电极侧的内表面接触的半径为1.2mm的虚拟球体时,
该虚拟球体不与上述中心电极及上述绝缘体接触,
并且,构成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将在上述轴线方向上与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相邻、并且构成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倾斜面的面设为第1面时,
在上述主体配件的包括上述轴线的剖面上的轮廓线上,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分别所占的长度中,上述第1面在上述轮廓线上所占的长度最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体在本身的前端部具有:外径恒定的筒状部;和
外径过渡部,在上述轴线方向上的上述筒状部的后端侧与上述筒状部连续,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前端侧靠向后端侧时外径扩大,
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将上述绝缘体的筒状部和上述外径过渡部的边界设为第1边界,将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面的边界设为第2边界时,
上述第2边界与上述第1边界相比位于上述轴线方向上的前端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轴线方向上,在构成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至少任意一个面的位置的前端侧的位置,上述虚拟球体与上述弯曲部的上述内表面接触,并且不与上述中心电极和上述绝缘体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上述轴线的剖面上的上述主体配件的轮廓线上,将上述主体配件的内周面和上述第1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α时,满足
120°≤α≤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配件具有第2面作为构成上述前端构成面的多个面中的一个面,上述第2面由与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轴线垂直的面、或构成随着从上述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缩小的倾斜面的面构成。
6.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制造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
倾斜面形成步骤,在圆周方向上切削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随着从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上述第1面,并且将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中未被切削而保留的面作为上述第2面,从而形成上述前端构成面;
接合面形成步骤,在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侧的端面上形成与上述主体配件的上述第1面接合的第1接合面及与上述第2面接合的第2接合面;
电极接合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轴线方向,并且将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构成面接合;以及
间隙形成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另一端部的中心电极侧的面沿轴线方向指向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的端面,在两者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
7.一种火花塞的制造方法,制造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极接合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沿着上述主体配件的原型即筒状的配件中间体的轴线方向,并且将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端面接合;
倾斜面形成步骤,避开上述接地电极的接合部位并在圆周方向上切削接合有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配件中间体的前端侧的开口的上述端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随着从轴线方向的后端侧靠向前端侧时直径扩大的上述第1面;以及
间隙形成步骤,使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另一端部的中心电极侧的面沿轴线方向指向上述中心电极的前端部的端面,在两者之间形成火花放电间隙。
CN2008800235230A 2007-08-08 2008-08-06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6897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6769 2007-08-08
JP206769/2007 2007-08-08
PCT/JP2008/064090 WO2009020141A1 (ja) 2007-08-08 2008-08-06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9753A CN101689753A (zh) 2010-03-31
CN101689753B true CN101689753B (zh) 2012-05-23

Family

ID=40341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235230A Active CN101689753B (zh) 2007-08-08 2008-08-06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476815B2 (zh)
EP (1) EP2187489B1 (zh)
JP (1) JP5027156B2 (zh)
KR (1) KR101395376B1 (zh)
CN (1) CN101689753B (zh)
WO (1) WO20090201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2217B2 (en) 2010-11-23 2015-10-27 Woodward, Inc. Pre-chamber spark plug with tubular electr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8584648B2 (en) * 2010-11-23 2013-11-19 Woodward, Inc. Controlled spark ignited flame kernel flow
US9476347B2 (en) 2010-11-23 2016-10-25 Woodward, Inc. Controlled spark ignited flame kernel flow in fuel-fed prechambers
EP2658051B1 (en) * 2010-12-20 2019-12-25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354313B2 (ja) * 2011-05-27 2013-11-2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723250B2 (ja) * 2011-09-15 2015-05-2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65255B2 (en) 2012-03-23 2015-06-23 Ngk Spark Plug Co., Ltd. Spark plu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955668B2 (ja) * 2012-07-03 2016-07-20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点火プラグ
US9856848B2 (en) 2013-01-08 2018-01-02 Woodward, Inc. Quiescent chamber hot gas igniter
JP5878880B2 (ja) 2013-02-13 2016-03-08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65682B2 (en) 2013-06-10 2017-09-19 Woodward, Inc. Multi-chamber igniter
US8839762B1 (en) 2013-06-10 2014-09-23 Woodward, Inc. Multi-chamber igniter
JP2014238999A (ja) * 2013-06-10 2014-1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
US9653886B2 (en) 2015-03-20 2017-05-16 Woodward, Inc. Cap shielded ignition system
EP3271561B1 (en) 2015-03-20 2018-12-12 Woodward, Inc. Parallel prechamber ignition system
US9890689B2 (en) 2015-10-29 2018-02-13 Woodward, Inc. Gaseous fuel combustion
JP6273303B2 (ja) * 2016-01-25 2018-01-3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7463864B2 (ja) 2020-06-08 202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622864B (zh) * 2021-01-05 2022-02-11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列车及其列车管的状态检测方法和***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3697A (zh) * 2004-03-15 2005-01-12 任淑萍 双瓷环极倒弧火花塞
CN1832280A (zh) * 2005-03-08 2006-09-13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EP1788235A2 (en) * 2005-11-22 2007-05-23 Ngk Spark Plug Co., Ltd. Plasma jet spark plug and igni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2388A (ja) 1982-04-19 1983-10-25 Nec Corp 競合防止方式
JPS58182388U (ja) * 1982-05-31 1983-1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点火栓
JPH01155293A (ja) 1987-12-11 1989-06-19 Nuclear Fuel Ind Ltd 燃料ピンの支持構造
JPH01155293U (zh) * 1988-04-15 1989-10-25
JPH044583A (ja) * 1990-04-20 1992-01-09 Ngk Spark Plug Co Ltd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H04154069A (ja) 1990-10-17 1992-05-27 Ngk Spark Plug Co Ltd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US6359899B1 (en) 1997-05-28 2002-03-19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access for real-time traffic in contention-based networks
JPH1154240A (ja) * 1997-07-31 1999-02-26 Ngk Spark Plug Co Ltd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154069B2 (ja) 1998-04-15 2008-09-24 株式会社クレハ ガスバリヤ性フィルム
JP4092837B2 (ja) * 1998-12-21 2008-05-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US6373172B1 (en) * 1998-12-21 2002-04-16 Denso Corporation Spark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a straight pillar ground electrode
JP3980279B2 (ja) * 2000-02-16 2007-09-2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DE60135979D1 (de) * 2000-02-16 2008-11-13 Ngk Spark Plug Co Zündkerze
JP2003068420A (ja) 2001-08-23 2003-03-07 Ngk Spark Plug Co Ltd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210160B2 (ja) 2002-06-28 2009-01-14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377177B2 (ja) 2003-07-31 2009-12-02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680792B2 (ja) * 2005-03-08 2011-05-11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スパークプラ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63697A (zh) * 2004-03-15 2005-01-12 任淑萍 双瓷环极倒弧火花塞
CN1832280A (zh) * 2005-03-08 2006-09-13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火花塞
EP1788235A2 (en) * 2005-11-22 2007-05-23 Ngk Spark Plug Co., Ltd. Plasma jet spark plug and igni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49634A (ko) 2010-05-12
WO2009020141A1 (ja) 2009-02-12
CN101689753A (zh) 2010-03-31
JP5027156B2 (ja) 2012-09-19
KR101395376B1 (ko) 2014-05-14
EP2187489A1 (en) 2010-05-19
JPWO2009020141A1 (ja) 2010-11-04
US20100133977A1 (en) 2010-06-03
EP2187489B1 (en) 2016-04-27
US8476815B2 (en) 2013-07-02
EP2187489A4 (en) 2013-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9753B (zh)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05448C (zh) 火花塞
JP5118695B2 (ja)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CN102204043B (zh) 火花塞及其制造方法
JP5048063B2 (ja)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EP2020713A1 (en) Spark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90013731A (ko) 내연기관용 스파크 플러그 및 스파크 플러그의 제조방법
CN102859815B (zh) 用于内燃机的火花塞及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CN101978565A (zh) 火花塞
WO2013018252A1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09129645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4761385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5847259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CN103928844A (zh) 火花塞以及其制造方法
JP4693126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及び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200915840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の製造方法
JP5816126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6971956B2 (ja) 点火プラグ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点火プラグ
JP6411433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KR101841374B1 (ko) 스파크 플러그
JP4693127B2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10165698A (ja) 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08103147A (ja) 内燃機関用スパークプラグ
JP2020017388A (ja) 点火プラグ
CN107768981A (zh) 火花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