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9417B -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9417B
CN101659417B CN2008101957397A CN200810195739A CN101659417B CN 101659417 B CN101659417 B CN 101659417B CN 2008101957397 A CN2008101957397 A CN 2008101957397A CN 200810195739 A CN200810195739 A CN 200810195739A CN 101659417 B CN101659417 B CN 101659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ate
granule
nanometer hollow
water
hollow gran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957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9417A (zh
Inventor
王永强
汪国忠
张立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filed Critical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08101957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6594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1659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9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94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Silicates, Zeolites, And Molecular Sie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空心颗粒为纳米空心颗粒状的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其粒径为0.1~1μm、壳层表面为孔状、比表面积为450~550m2/g,壳层的厚度为40~200nm,孔的孔径为3~5nm;方法为先将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3g/L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得到混合液,或者,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得到前驱体溶液,之后,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20~16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至少8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它可广泛地用于对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

Description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空心颗粒及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起来,工业排放的污水中普遍地含有多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为此,人们试图选用无毒、无味、对环境无害的硅酸盐材料来作为吸附剂或催化剂,以解决污染物超标的问题,如在1997年12月31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1168860A中披露的一种“微孔和中孔晶状金属硅酸盐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得到的产物及其应用”。它意欲提供一种方法来制备高纯度相和高催化活性的一般金属硅酸盐;其中,制备方法为在有模板时通过含硅和金属的物质进行水热反应制得产物,所得到的产物组成为(Si2)1-x(AmOn)x,其中A是Ti、Al、B、V或Zr,x在0.005~0.1之间。但是,无论是产物,还是制备方法,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产物为实心体,这就使其难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制约了其作为吸附剂或催化剂使用时功效的发挥;其次,产物是被用作氧化催化剂使用的,故难以对污水中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吸附处理;再次,制备方法不能制得呈现空心结构的硅酸盐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呈空心结构的、能用于对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要解决的还有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应用。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包括硅酸盐,特别是所述硅酸盐为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所述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为纳米空心颗粒状,所述纳米空心颗粒的粒径为0.1~1μm、壳层表面为多孔状、比表面积为450~550m2/g,所述壳层的厚度为40~200nm,所述孔的孔径为3~5nm。
作为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纳米空心颗粒为球形或线形;所述的球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球直径为0.1~1μm;所述的线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线径为50~500nm、线长为0.1~1μm。
为解决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水热法,特别是完成步骤如下:步骤1,先将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2:10~30:10~30:5000,或者,先将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2:10~30:5000;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20~16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至少8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
作为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镁盐为氯化镁或硫酸镁或硝酸镁;所述的镍盐为氯化镍或硫酸镍或硝酸镍;所述的铜盐为氯化铜或硫酸铜或硝酸铜;所述的镉盐为氯化镉或硫酸镉或硝酸镉;所述的钴盐为氯化钴或硫酸钴或硝酸钴;所述的配制分散液的水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为解决本发明的还有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还有一个技术方案为: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应用包括对受污染水的处理,特别是将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置于受有机物染料或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水中进行吸附处理。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其一,对制得的产物分别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比表面与孔隙率分析仪来进行形态、结构、成分和比表面积的表征,从得到的扫描电镜照片、透射电镜照片、X-射线衍射谱图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图可知,产物为分散性很好的纳米空心颗粒,纳米空心颗粒的粒径为0.1~1μm,颗粒为球形或线形,其中,球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球直径为0.1~1μm,线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线径为50~500nm、线长为0.1~1μm。纳米空心颗粒的壳层表面为多孔状,壳层的厚度为40~200nm,孔径为3~5nm。纳米空心颗粒由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构成。纳米空心颗粒的比表面积为450~550m2/g;其二,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形成机理为,在碱性环境和加热的条件下,二氧化硅颗粒被缓慢溶解并释放出硅酸根离子,这些硅酸根离子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与在二氧化硅颗粒附近的金属离子产生反应而生成硅酸盐颗粒,并沉积到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硅酸盐,此时的二氧化硅颗粒又起到了模板的作用。随着硅酸盐颗粒的不断沉积,这层硅酸盐不断地变厚,直至金属离子全部转化为硅酸盐颗粒。剩余的二氧化硅颗粒继续被溶解而释放出硅酸根离子,并继续向外扩散,而沉积在原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硅酸盐壳层却被保留了下来,最后形成了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其三,制备方法利用二氧化硅为化学模板,在碱性环境下制备出了表面多孔状的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具有创新性。此法既不需要添加分散剂就可获得分散性很好的产物,又可人为地通过控制二氧化硅颗粒的形貌来调控硅酸盐空心颗粒的形貌,还可通过调节初始加入的金属盐的质量来控制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生成的硅酸盐层的厚度,更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制备出多种硅酸盐空心颗粒材料,且整个制备过程简单、原料廉价,因在反应中未加入表面活性剂等其它物质,使得后处理也方便;其四,将制得的产物分别置于受有机物染料和受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水中进行吸附性能的测试,测试的设备分别为紫外可见光谱仪和等离子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利用测得数据绘出的吸附等温曲线可知,产物对有机物染料和重金属离子均有着较高的吸附性能。
作为有益效果的进一步体现,一是纳米空心颗粒优选为球形或线形,其中,球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球直径优选为0.1~1μm,线形纳米空心颗粒的线径优选为50~500nm、线长优选为0.1~1μm,不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产物作为吸附材料使用时应有的比表面积的需要,还使对其的制备易于实现;二是镁盐优选为氯化镁或硫酸镁或硝酸镁,镍盐优选为氯化镍或硫酸镍或硝酸镍,铜盐优选为氯化铜或硫酸铜或硝酸铜,镉盐优选为氯化镉或硫酸镉或硝酸镉,钴盐优选为氯化钴或硫酸钴或硝酸钴,使原料的选择有着较大的余地,不仅灵活便捷,还利于工业化生产;三是配制分散液的水优选为去离子水或蒸馏水,避免了杂质的引入,确保了产物的品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对制得的产物使用Sirion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由SEM照片可看出,产物的产量大且均匀分布,其形状为球形颗粒,直径约为700nm;
图2是对图1所示的产物使用JEM-2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由TEM照片可看出,产物为空心结构,其壳层厚度约为170nm;
图3是对图1所示的产物使用Phlips X’Pert型X-射线衍射(XRD)仪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XRD谱图中的横坐标为衍射角,纵坐标为相对强度。由XRD谱图可知,产物为硅酸镁滑石结构(JCPDF03-0174);
图4是对图1所示的产物使用ASAP2000型比表面与孔隙率分析仪进行表征的结果——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图,图中的横坐标为相对压力,纵坐标为吸收体积(cm3/g),该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图中的插图为孔径的分布曲线图,其横坐标为微孔孔径,纵坐标为吸收体积(cm3/g)。由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图可看出等温线带有明显的滞后环,属于IV型,由脱附曲线计算可知,产物的比表面积约为521m2/g、多孔孔径的分布约为4nm;
图5是对制得的产物使用JEM-2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由TEM照片可看出,产物为空心结构,其直径约为560nm,壳层厚度约为40nm;
图6是对图5所示的产物使用Phlips X’Pert型X-射线衍射(XRD)仪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XRD谱图中的横坐标为衍射角,纵坐标为相对强度。由XRD谱图可知,产物为硅酸镍结构(JCPDF20-0790);
图7是对制得的产物使用JEM-2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由TEM照片可看出,产物为空心结构,其直径约为580nm,壳层厚度约为50nm;
图8是对图7所示的产物使用Phlips X’Pert型X-射线衍射(XRD)仪进行表征的结果之一,XRD谱图中的横坐标为衍射角,纵坐标为相对强度。由XRD谱图可知,产物为硅酸铜结构(JCPDF03-0219);
图9是使用CARY-5E型紫外-可见光谱(UV-Vis)仪对以图1中所示的产物为吸附剂、以有机染料亚甲基蓝为模拟废水进行吸附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吸附等温曲线图,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mg/L),纵坐标为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单位吸附量(mg/g)。图中的曲线a为新制备的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曲线,由其可看出,其吸附率高达207mg/g,曲线b为产物经一次煅烧再生后的吸附等温曲线,曲线c为产物经二次煅烧再生后的吸附等温曲线,曲线d为产物经三次煅烧再生后的吸附等温曲线。获得吸附等温曲线图的吸附测试条件为:先将图1中所示的产物以20mg为一份,用酒精润湿后,再分别将每份产物与浓度不同的亚甲基蓝溶液40mL相混合,之后对每份混合溶液均进行反复超声分散后静置8小时。然后,先分别将每份混合溶液离心分离,再对其上层溶液分别使用UV-Vis来进行表征,得到吸附达到平衡时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mg/L),结合吸附前混合溶液中亚甲基蓝的浓度,得到产物对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量(mg/g),最后根据在不同浓度下测得的数据包括平衡浓度和吸附量,得到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曲线。吸附过亚甲基蓝的产物经过400℃的煅烧后,再对其吸附性能作如上步骤的测试,即可得到经煅烧再生后的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曲线;
图10是使用Atomscan Advantage型等离子耦合原子发射光谱仪对以图1中所示的产物为吸附剂、以无机重金属离子铅离子为模拟废水进行吸附测试所得到的结果——吸附等温曲线图,曲线图中的横坐标为吸附达到平衡时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mg/L),纵坐标为产物对铅离子的单位吸附量(mg/g)。由图中的曲线可看出,产物对铅离子的吸附率高达300mg/g。获得吸附等温曲线图的吸附测试条件为:先将图1中所示的产物以20mg为一份,用酒精润湿后,再分别将每份产物与浓度不同的铅离子溶液10mL相混合,之后对每份混合溶液均进行反复超声分散后静置8小时。然后,先分别将每份混合溶液离心分离,再对其上层溶液分别使用等离子耦合原子发射光谱来进行表征,得到吸附达到平衡时铅离子的浓度(mg/L),结合吸附前混合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得到产物对相应混合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量(mg/g),最后根据在不同浓度下测得的数据包括平衡浓度和吸附量,得到产物对铅离子的吸附等温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用常规方法制得或从市场购得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作为金属盐的镁盐、镍盐、铜盐、镉盐和钴盐,作为添加剂的氯化铵和氨水,作为溶剂的去离子水和蒸馏水;其中,镁盐为氯化镁、硫酸镁和硝酸镁,镍盐为氯化镍、硫酸镍和硝酸镍,铜盐为氯化铜、硫酸铜和硝酸铜,镉盐为氯化镉、硫酸镉和硝酸镉,钴盐为氯化钴、硫酸钴和硝酸钴。接着,
实施例1
制备的具体步骤为:步骤1,先将粒径为0.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30:10:5000;其中,镁盐为氯化镁,水为去离子水。或者,先将粒径为0.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10:5000;其中,镍盐为氯化镍,水为去离子水。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2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40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近似于图1和图2所示,以及如图3和图4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或者制得近似于图5所示,以及如图6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实施例2
制备的具体步骤为:步骤1,先将粒径为0.3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2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3:25:15:5000;其中,镁盐为氯化镁,水为去离子水。或者,先将粒径为0.3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2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5:15:5000;其中,镍盐为氯化镍,水为去离子水。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3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32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近似于图1和图2所示,以及如图3和图4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或者制得近似于图5所示,以及如图6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实施例3
制备的具体步骤为:步骤1,先将粒径为0.5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2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5:20:20:5000;其中,镁盐为氯化镁,水为去离子水。或者,先将粒径为0.5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2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2:20:5000;其中,镍盐为氯化镍,水为去离子水。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4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24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近似于图1和图2所示,以及如图3和图4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或者制得如图5所示,以及如图6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实施例4
制备的具体步骤为:步骤1,先将粒径为0.8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8:15:25:5000;其中,镁盐为氯化镁,水为去离子水。或者,先将粒径为0.8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8:25:5000;其中,镍盐为氯化镍,水为去离子水。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5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16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如图1和图2所示,以及如图3和图4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或者制得近似于图5所示,以及如图6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实施例5
制备的具体步骤为:步骤1,先将粒径为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2:10:30:5000;其中,镁盐为氯化镁,水为去离子水。或者,先将粒径为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2:30:5000;其中,镍盐为氯化镍,水为去离子水。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6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8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近似于图1和图2所示,以及如图3和图4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或者制得近似于图5所示,以及如图6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再分别选用作为金属盐的镁盐或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作为溶剂的氯化铵和氨水,作为水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其中,镁盐为硫酸镁或硝酸镁,镍盐为硫酸镍或硝酸镍,铜盐为氯化铜或硫酸铜或硝酸铜,镉盐为氯化镉或硫酸镉或硝酸镉,钴盐为氯化钴或硫酸钴或硝酸钴,重复上述实施例1~5,同样制得如或近似于图1、图2、图5和图7所示,以及如或近似于图3、图4、图6和图8中的曲线所示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对其进行吸附测试后,其结果如或近似于图9和图10中的曲线所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6)

1.一种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其为硅酸盐,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盐为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所述硅酸镁或硅酸镍或硅酸铜或硅酸镉或硅酸钴为纳米空心颗粒状,所述纳米空心颗粒的粒径为0.1~1μm、壳层表面为多孔状、比表面积为450~550m2/g,所述壳层的厚度为40~200nm,所述孔的孔径为3~5n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其特征是纳米空心颗粒为球形。
3.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采用水热法,其特征在于完成步骤如下:
步骤1,先将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镁盐和氯化铵,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前驱体溶液中的镁盐、氯化铵、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2∶10~30∶10~30∶5000,
或者,先将粒径为0.1~1μm的二氧化硅颗粒超声分散于水中,得到浓度为1~3g/L的二氧化硅颗粒的分散液,再向分散液中加入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待其溶解后得到混合液,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氨水并搅拌均匀得到前驱体溶液,其中,前驱体溶液中的镍盐或铜盐或镉盐或钴盐、氨水和水之间的摩尔比为1~2∶10~30∶5000;
步骤2,先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温度为120~160℃、压力为自生压力下反应至少8h得到沉淀产物,再用水洗涤沉淀产物至中性,制得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镁盐为氯化镁或硫酸镁或硝酸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镍盐为氯化镍或硫酸镍或硝酸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铜盐为氯化铜或硫酸铜或硝酸铜。
CN2008101957397A 2008-08-28 2008-08-28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94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57397A CN101659417B (zh) 2008-08-28 2008-08-28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1957397A CN101659417B (zh) 2008-08-28 2008-08-28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9417A CN101659417A (zh) 2010-03-03
CN101659417B true CN101659417B (zh) 2011-06-22

Family

ID=41787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573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9417B (zh) 2008-08-28 2008-08-28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6594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63485A (zh) * 2010-06-08 2010-10-20 厦门大学 一种空心硅酸盐的制备方法
CN102397774A (zh) * 2010-09-10 2012-04-04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二氧化硅/镍复合空心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71438B (zh) * 2013-01-07 2015-01-0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由磁性核和硅酸镁纳米片壳层组成的芯壳结构微纳米球的制备方法
CN103084570B (zh) * 2013-01-19 2014-11-19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氨基修饰的微纳结构氧化硅/铁复合物空心球
CN103506118B (zh) * 2013-05-20 2016-04-1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碱式硅酸铜核壳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03263878B (zh) * 2013-05-25 2015-04-08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制备介孔碱式硅酸铜空心球的方法
CN103359749A (zh) * 2013-07-22 2013-10-23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多孔稀土硅酸盐空心球的制备方法
CN103641124B (zh) * 2013-11-20 2016-03-30 苏州大学 一种基于二价镍的硅酸盐无机黄色颜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4746178B (zh) * 2013-12-26 2018-01-05 东北师范大学 一种具有多级结构的硅酸盐双层空心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4128160A (zh) * 2014-08-18 2014-11-05 吉林化工学院 一种用于去除微囊藻毒素mc-lr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CN104495861B (zh) * 2014-12-11 2017-02-01 内蒙古大学 晶化介孔硅酸镁粉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01267B (zh) * 2015-04-10 2017-03-08 武汉大学 一种球形二氧化硅基核壳结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013489A (zh) * 2015-05-31 2015-11-04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负载在SiO2上的Cu-Ni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CN104971691B (zh) * 2015-06-17 2017-08-15 北京化工大学 一种纳米硅酸镁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76347B (zh) * 2016-05-31 2018-05-11 贵州理工学院 一种空心核壳型金属硅酸盐/二氧化铈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85965A (zh) * 2016-07-19 2016-12-07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以二氧化硅为模板制备空心硅酸镍微球的方法
CN107720929A (zh) * 2017-11-15 2018-02-23 太原工业学院 一种处理甲基橙废水的方法
CN11037254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广州市浪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三氧化硫和硫酸去除方法和装置
CN109019618B (zh) * 2018-08-15 2022-02-25 曲阜师范大学 一种硅酸铜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11085165A (zh) * 2018-10-23 2020-05-01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表面矿化硅藻生物矿化硅的制备方法
CN109360985B (zh) * 2018-12-05 2021-07-02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二维多孔片状硅酸钴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离子电池
CN109847754B (zh) * 2018-12-18 2022-01-07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及使用该催化剂制备β-苯乙醇的方法
CN109762561A (zh) * 2019-01-31 2019-05-17 宁波大学 纳米荧光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044392A (zh) * 2019-06-06 2020-12-08 南京理工大学 镁改性纳米二氧化硅中空球的制备方法
CN110482676A (zh) * 2019-08-25 2019-11-22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处理亚甲基蓝废水的方法
CN110773113B (zh) * 2019-09-18 2023-04-07 曲阜师范大学 羟基硅酸钴中空微球和硅酸钴中空微球及二者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559985A (zh) * 2019-09-20 2019-12-1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磁性硅酸盐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37927A (zh) * 2019-10-31 2020-05-12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钴酸镍铜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催化氨硼烷水解产氢上的应用
CN113198415A (zh) * 2020-02-27 2021-08-03 合肥三利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处理用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454091B (zh) * 2020-04-17 2022-03-18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具有超高附着力的叶面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81879A (zh) * 2021-05-21 2021-07-30 福州大学 一种中空碳基硅酸镁微球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372155B (zh) * 2021-05-31 2023-08-01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高附着力和pH敏感性的叶面镁肥的制备方法、制得的镁肥
CN114620737B (zh) * 2022-01-19 2023-09-15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空心二氧化硅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57843B (zh) * 2022-02-10 2024-01-09 福州大学 一种抗静电eva、epdm复合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CN117138748A (zh) * 2023-10-10 2023-12-01 广东弘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地表水中氯甲烷检测的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60A (zh) * 1996-06-19 1997-12-31 德古萨股份公司 微孔和中孔晶状金属硅酸盐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得到的产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860A (zh) * 1996-06-19 1997-12-31 德古萨股份公司 微孔和中孔晶状金属硅酸盐的制备方法,由该方法得到的产物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9417A (zh) 201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9417B (zh) 多孔硅酸盐纳米空心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Du et al. Adsorption and photoreduction of Cr (VI) via diatomite modified by Nb2O5 nanorods
Zhou et al. Facile fabrication of mesoporous MgO microspheres and their enhanced adsorption performance for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Sun et al. Biotemplated fabrication of a 3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magnetic ZnFe2O4/MgAl-LDH for efficient elimination of dye from water
Abebe et al. Fe-Al-Mn ternary oxide nanosorbent: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sphate sorption property
Zhou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alumina hollow microspheres via trisodium citrate-mediated hydrothermal process and their adsorption performances for p-nitrophenol from aqueous solutions
Xiao et al. Magnetically recoverable Ni@ carbon nanocomposites: solid-state synthesis and the application as excellent adsorbents for heavy metal ions
CN102616861A (zh) 三氧化二铁微纳米多孔球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425340B (zh) 一种生物炭修饰钴铁双金属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在催化降解四环素中应用
Liang et al.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α-Fe2O3 using cellulose nanocrystals as template and its use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wastewater
Wu et al. The removal of tetracycline, oxytetracycline, and chlortetracycline by manganese oxide–doped copper oxide: the behaviors and insights of Cu-Mn combination for enhancing antibiotics removal
Liu et al. Zero valent iron particles impregnated zeolite X composites for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in aquatic environment
Chen et al. NiFe 2 O 4@ nitrogen-doped carbon hollow spheres with highly efficient and recyclable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CN102294220A (zh) 分等级介孔γ-Al2O3纳米结构吸附剂的制备及应用
Song et al. Zirconia nano-powders with controllable polymorphs synthesized by a wet chemical method and their phosphat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 mechanism
Yu et al. Facile decolorization of methylene blue by morphology-dependence δ-MnO2 nanosheets-modified diatomite
Zhao et al. Co3O4 anchored on sepiolite surface grooves for superior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from wastewater
Yang et a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MoS2 nanoflowers and its rapid adsorption of tetracycline
Cheng et al. Efficient and stable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s by hollow microspheres of MgO/ZrO2 composite oxide
CN113750955B (zh) 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Zr改性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Zhao et al. Highly stable natural zeolite/montmorillonite hybrid microspheres with green preparation process for efficient adsorp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n wastewater
CN101774533A (zh) 一种优先暴露{111}面的γ-氧化铝纳米管的制法
CN101391211A (zh) 一种氧化铝基片状二氧化钛-核/壳结构复合微球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Sun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zinc oxide crystal and insight into its morphological effect on organic dye photodegradation in water
Song et al. Facile preparation of iron-manganese oxide@ diatomite composite for effective removal of vanadium from wastewa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