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190B - 水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水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190B
CN101535190B CN200780039531XA CN200780039531A CN101535190B CN 101535190 B CN101535190 B CN 101535190B CN 200780039531X A CN200780039531X A CN 200780039531XA CN 200780039531 A CN200780039531 A CN 200780039531A CN 101535190 B CN101535190 B CN 101535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zone
strainer
purification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953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190A (zh
Inventor
广直树
稻本吉宏
河内基树
上村透
平田俊之
岩崎优
广濑润
河村要藏
汀祥子
川村美由纪
中村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5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01F23/232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adding the flowing main component by suction means, e.g. using an eje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7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 B01F23/237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characterised by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 B01F23/23761Aerating, i.e. introducing oxygen containing gas in liquids
    • B01F23/237613Ozo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30Injector mixers
    • B01F25/31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 B01F25/31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30Injector mixers
    • B01F25/31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 B01F25/31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 B01F25/3124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flow
    • B01F25/31242Injector mixers in conduits or tubes through which the main component flows with Venturi elements;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 of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flow the main flow being injecte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venturi, creating an aspiration in the circumferential part of the condui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9/20Portable or detachable small-scale multistage treatment devices, e.g. point of use or laboratory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3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coal, charred products, or inorganic mixtures containing th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 C02F1/7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oxidation with ozo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05Processes using a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 C02F2209/006Processes using a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comprising a software program or a logic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03Press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9/0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parameters in water treatment
    • C02F2209/40Liquid flow r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 Filtration Of Liquid (AREA)
  • Removal Of Specific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水的净化效率降低、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保养且构成简易的水净化装置。在水净化装置(1)中,从水的流向来看,在净化装置(4)的上游侧设置有过滤器(5),所以净化装置(4)的臭氧混合器不会受到由过滤器(5)的堵塞导致的压力损耗的影响,可以抑制基于臭氧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可以抑制基于净化装置(4)的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在过滤器(5)中,就内壳(77)的维护保养而言,通过使外壳(76)脱离内壳(77),露出内壳(77),而能够容易地操作内壳(77)。为此,可以容易地对过滤器(5)进行维护保养。

Description

水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净化水的水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都希望将从井或河川等水源汲取的水或雨水作为洗涤用水或洗澡水加以利用,或者用来喷洒以进行植物栽培。
不过,近来,由于地层自身的变化或污染物质向地下水脉的渗透等,会产生所谓井水的水质恶化显著、难以直接利用汲取的井水的情况。同样地,河川的水也大多会产生水质恶化。这里所说的水质恶化例如是指水的浊度以及色度增高,或水产生异味等。
作为这样的水质恶化,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会有井水是所谓“铁锈水”的情况。就“铁锈水”而言,由于井水中含有铁质或锰成分且是离子状态,所以汲取的井水随着时间的经过会变成铁锈水。为此,“铁锈水”不适合用作洗涤用水或洗澡水,另外,还存在对植物栽培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
为了改善如上所示的已产生水质恶化的井水或河川的水等污染水的水质,提出了如下所示的盛水型井水改善装置,该装置通过臭氧处理氧化水中的铁质而将其除去,并且能够通过臭氧的氧化作用对井水中的杂菌、大肠杆菌、病毒等进行杀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了通过在自来水中混合臭氧而除菌、消臭性能出色的臭氧水生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专利第2715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305348号公报
关于上述专利文献中记载的用臭氧净化水的装置以及***,使用的构成是利用当水流过装置内的水路时在水路内产生的负压而把臭氧吸引给水路的水的构成。在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对应于水路内的水的流动状态,臭氧的吸引量产生变动。例如,如果水路在中途受阻,水路内的水流产生压力损耗,臭氧的吸引量降低。此时,会产生所谓基于臭氧的水的净化效率降低的不良情况。
另外,例如在印尼等地,还有自来水设备的基础设施不完备的地域,在这样的地域,用桶等汲取的含有铁锈水的井水或河川水或积存的雨水等被用作生活用水。为此,在这样的地域,对水净化装置的需求高,进而,要求其构成尽可能地简单,以便拥有者自己能够很容易地维护保养。但是,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水质改善装置而言,是由大型的盛水槽、第一阶段处理机以及第二阶段处理机复杂组合而成,无法满足上述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以上述背景为基础完成的发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的水净化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进行维护保养的水净化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构成简易的水净化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得到提高的水净化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的水净化装置。
技术方案之一的发明是一种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从被净化水的贮水源汲水的泵、具有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以及用于将上述臭氧产生装置产生的臭氧与水混合的气液混合器的用于净化水的净化装置、用于将上述泵汲取的水导入上述净化装置的导入路、设置在上述导入路的中途且用于捕获在通过上述导入路的水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和用于使由上述净化装置净化的净水返回至上述贮水源的返送路。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该水净化装置中,从水的流向来看,将过滤器设置在净化装置的上游侧。与此相对,关于将过滤器设置在净化装置的下游侧的构成,当过滤器产生阻塞时,在净化装置的气液混合器的下游侧产生压力损耗,臭氧在气液混合器的吸入量降低。为此,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基于净化装置的水的净化效率有可能会降低。但是,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净化装置的上游侧设置有过滤器,所以气液混合器不会受到由过滤器的阻塞导致的压力损耗的影响,可以抑制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可以抑制基于净化装置的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关于技术方案之二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记载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从水的流向来看,依次具有用于通过砂石捕获异物的砂石过滤器、和通过活性炭捕获异物的活性炭过滤器。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该过滤中,从水的流向来看,依次具有砂石过滤器和活性炭过滤器。为此,流过过滤器的水首先通过砂石过滤器的砂石来捕获通过氧化而固化的铁质或锰成分。随后,通过活性炭过滤器的活性炭,捕获在已通过砂石过滤器的水中残留的腐植酸等有机物。通常,已固化的铁质或锰成分是比有机物大的异物,所以在该过滤器中,从水的流向来看,首先捕获大的异物,然后捕获小的异物,由此可以有效地从水中捕获异物。
关于技术方案之三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或之二记载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贮水源包括蓄积生活用水的贮水容器,在上述贮水容器具备用于取出上述贮水容器的水的使用者用给水管,上述贮水容器被配置在高处以便在打开上述使用者用给水管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出水,上述净化装置被配置在比上述贮水容器低的位置,上述过滤器被配置在上述净化装置的下侧,上述泵被配置在比上述过滤器低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高度方向上,自上而下依次配置有贮水容器、净化装置、过滤器以及泵。
通过将贮水容器配置在高处,可以利用重力容易地从使用者用给水管取出水。
此外,在水净化装置中,净化装置被配置在最接近贮水容器的位置,所以可以抑制贮水容器和净化装置之间即返送路的水头使其较小。由此,从返送路即水的流向来看,在净化装置的气液混合器的下游侧,可以抑制由水头引起的压力损耗而使其较小。为此,可以抑制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可以进一步抑制基于净化装置的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另外,净化装置被配置在水净化装置的上方,所以可以构成为在使用者的目线位置附近配置净化装置,可以提高净化装置的操作性。此外,通过将过滤器配置在位于使用者的目线位置附近的净化装置的下侧,向过滤器的操作变得容易,例如,可以提高与过滤器的维护保养有关的操作性。
进而,在比过滤器还低的位置、即水净化装置的下部配置作为比较重的物件的泵,由此可以使水净化装置姿态稳定。
另外,通过沿着高度方向并列配置净化装置、过滤器以及泵,可以降低设置面积。
关于技术方案之四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技术方案之三的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使水在其长度方向通过而捕获异物的主体部、和相对于上述主体部而从上述主体部的上方装卸且在安装时被外嵌于上述主体部并将上述主体部收容在内部的收容部。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该过滤器中,捕获异物的主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纵向长),使水在长度方向上通过。为此,在主体部中,例如与使水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水的通过距离,提高异物的捕获效率。
另外,通过使主体部纵向长,可以使在主体部实际捕获异物的砂石或活性炭等所谓捕获构件在高度方向上重叠而填充到主体部,并在上方设置有间隙。由此,关于主体部的维护保养,一旦使整个主体部振动,就可以利用上述间隙对捕获构件进行搅拌。为此,可以从捕获构件除去由捕获构件捕获的异物,可以容易地使捕获构件的性能恢复。也就是说,不需要所谓的逆洗(在主体部使水逆流而从捕获构件除去异物),可以省略用于逆流的构成,使水净化装置的构成简化。
此外,在该过滤器中,收容部相对于主体部可以从其上方装卸,在安装时被外嵌于主体部。由此,在主体部的维护保养时,通过使收容部从主体部脱离,主体部露出,可以容易地操作主体部,所以可以容易地对过滤器进行维护保养。
技术方案之五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四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滤器配置在比上述净化装置更靠使用者的面前侧。
通过这样的构成,过滤器与净化装置相比被配置在使用者的面前侧,所以在过滤器的上方没有妨碍物,可以使过滤器的收容部相对于主体部顺畅地从其上方装卸。
技术方案之六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四或之五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部中填充有相当于其长度方向尺寸的1/10~3/4的量的砂石或活性炭。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过滤器的主体部中填充有相当于其长度方向尺寸的1/10~3/4的量的砂石或活性炭(被称为捕获构件),所以可以在其以外的部分形成适度的间隙。由此,在主体部的维护保养中,如果使整个主体部振动,则利用上述的间隙良好地搅拌捕获构件。为此,可以从捕获构件将由捕获构件捕获的异物有效地除去,使捕获构件的性能很好地恢复。
技术方案之七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压力传感器,其用于对在上述泵至上述过滤器之间流过的水的压力进行检测,和控制装置,其在上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达到第一规定值时,使上述泵的驱动停止,当自上述泵的驱动停止时到上述压力向低于上述第一规定值的第二规定值降低的经过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判断为上述过滤器已经堵塞,使整个上述水净化装置的动作停止。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泵至过滤器之间,从水的流向来看,位于过滤器的上游侧,所以是最容易受由过滤器的堵塞引起的压力损耗的影响的区域。也就是说,在水净化装置中,通过检测在从泵至过滤器之间流过的水的压力,与检测其他区域的水的压力的情况相比,可以准确判断过滤器的堵塞。
另外,控制装置在自泵至过滤器之间流过的水的压力达到第一规定值时,使泵的驱动停止,所以可以防止水的压力超过第一规定值而进一步上升,可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此外,控制装置在自泵的驱动停止时至上述的水的压力向第二规定值降低的经过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判断过滤器堵塞。也就是说,在该水净化装置中,通过监控水的压力和上述的经过时间,可以在不使用复杂的构成的情况下,容易地判断过滤器的堵塞。
进而,控制装置在判断过滤器堵塞时,使整个水净化装置的动作停止,可以在确保装置的安全性的同时,确实可靠地向使用者报告过滤器的堵塞。
技术方案之八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七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经过时间推测在上述贮水源和上述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根据上述循环流量,变更上述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
通过这样的构成,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的经过时间,推测在贮水源和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也就是说,可以在不使用复杂构成的情况下,使用上述的经过时间简单地推测循环流量。
另外,控制装置根据该循环流量变更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例如,在循环流量低的情况下,气液混合器中的水的流速也低,所以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降低。为此,控制装置为了补偿该混合效率的降低,增大臭氧产生量,或者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如此,可以简单地抑制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而产生变动,使水净化装置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技术方案之九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七或之八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当在使上述泵的驱动停止之后上述压力降低至上述第二规定值时,在从上述压力成为上述第二规定值后经过了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使上述泵的驱动重新开始。
通过这样的构成,控制装置当在使泵的驱动停止之后水的压力降低至第二规定值时,在从此时经过了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使泵的驱动重新开始。与此相对,在水的压力降低至第二规定值之后马上使泵的驱动重新开始的情况下,泵会产生振动(chattering),所以必须具备用于防止振动的缓冲容器。但是,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在从水的压力降低至第二规定值时经过了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使泵的驱动重新开始,所以即便不使用缓冲容器,也可以防止重新开始时泵的振动。为此,可以使水净化装置的构成简化。
技术方案之十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九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在规定期间内使上述泵的驱动停止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判断为上述过滤器已经堵塞,使整个上述水净化装置的动作停止。
通过这样的构成,控制装置在规定期间内使泵的驱动停止的次数达到规定次数时,判断过滤器堵塞,使整个水净化装置的动作停止。也就是说,可以省掉处于尚还能使用的状态下的过滤器被过早更换之类的浪费而有效使用过滤器,同时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另外,通过使整个水净化装置的动作停止,可以向使用者确实可靠地报告过滤器的堵塞。
技术方案之十一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九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根据在规定期间内使上述泵的驱动停止的次数,推测在上述贮水源和上述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根据上述循环流量,变更上述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
通过这样的构成,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的规定时间内的泵的驱动停止次数,推测在贮水源和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也就是说,可以在不使用复杂构成的情况下,使用上述泵的驱动停止的次数简单地推测循环流量。
另外,控制装置根据该循环流量,变更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例如,在循环流量低的情况下,水在气液混合器的流速也低,所以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降低。为此,控制装置为了补偿该混合效率的降低,增大臭氧产生量,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如此,可以简单地抑制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产生变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技术方案之十二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检测在上述贮水源和上述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的流量传感器、和根据由上述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循环流量变更上述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的控制装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通过流量传感器,可以准确检测在贮水源和水净化装置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量。
另外,控制装置根据由流量传感器检测到的循环流量,变更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例如,在循环流量低的情况下,水在气液混合器的流速也低,所以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降低。为此,控制装置为了补偿该混合效率的降低,增大臭氧产生量,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如此,可以使用流量传感器确实可靠地抑制基于气液混合器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产生变动,将水净化装置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技术方案之十三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之一的水净化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上述臭氧产生装置周围的湿度的湿度传感器、和根据由上述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湿度变更上述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的控制装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通过湿度传感器准确检测臭氧产生装置周围的湿度。臭氧产生装置通常是通过电极的放电产生臭氧,所以如果周围的湿度升高,因电极带有湿气而臭氧的产生效率降低。也就是说,臭氧产生装置周围的湿度会对臭氧产生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造成影响。
此外,控制装置根据由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臭氧产生装置周围的湿度,变更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例如,在臭氧产生装置周围的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臭氧产生效率低,所以控制装置为了补偿该产生效率的降低,增加臭氧产生装置的输出,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如此,可以使用湿度传感器确实可靠地抑制水的净化效率根据臭氧产生装置的臭氧产生效率产生变动,将水净化装置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1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从前侧上方且右侧观察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侧下方且右侧观察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
图4是水净化装置1的主视图。
图5是水净化装置1的右视图。
图6是净化装置4的内部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净化装置4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过滤器5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共用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水净化装置1的电构成的框图,是表示与该发明有关的部分的图。
图11是与过滤器5的堵塞检测有关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2是变形例的水净化装置1,(a)是从前侧上方且右侧观察该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b)是该水净化装置1的左侧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水净化装置
3贮水容器
4净化装置
5过滤器
6泵
11净水给水管
12使用者用给水管
14原水给水管
22砂石过滤器
23活性炭过滤器
37压力传感器
42臭氧产生装置
43控制部
44臭氧混合器
76外壳
77内壳
83帽
84大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整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水净化装置1的构成例的***图。此外,在言及方向的情况下,参照图示的方向箭头(在其他图中也一样)。
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1主要是家庭用,在将该水净化装置1设置于住宅2中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将贮水容器3设置在与住宅2的屋顶大致相同的高度,例如设置在专门搭建的铁塔等上,在比贮水容器3低的位置配置水净化装置1。详细而言,在水净化装置1中,使用者操作频率高的净化装置4、过滤器5以及泵6,邻接住宅2而配置。关于所谓净化装置4、过滤器5以及泵6等水净化装置1的构成构件,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贮水容器3上连接有包括用于从水源7(例如井或河川等)汲取水(被净化水)的容器用泵8的贮水管9,通过容器用泵8的驱动力,借助贮水管9在贮水容器3内蓄积水。另外,贮水容器3可以是通过开放其上面自然蓄积雨水的构成。
水净化装置1借助从泵6延伸的吸入管10、和从净化装置4延伸的净水给水管11(返送路),与贮水容器3连结。此外,吸入管10以及净水给水管11也是水净化装置1的构成构件。
为此,如后所述,贮水容器3内的水通过泵6的驱动力借助吸入管10被汲到水净化装置1中,在通过水净化装置1净化之后,借助净水给水管11返回到贮水容器3,也就是说,在贮水容器3和水净化装置1之间,贮水容器3内的水边被净化边循环。如此,由于贮水容器3内水被净化循环,所以能够将贮水容器3内蓄积净水作为生活用水。
另外,在贮水容器3上,连接有从贮水容器3向下方延伸并在中途弯曲且向住宅2的内部延伸的使用者用给水管12的一端,在使用者用给水管12的另一端侧设置有水龙头13。如上所述,贮水容器3被配置在比较高的场所,所以当使用者打开水龙头13开放使用者用给水管12的另一端侧时,贮水容器3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借助使用者用给水管12到达水龙头13。为此,使用者例如即便不设置汲取泵等特别的装置,也能够仅仅通过所谓打开水龙头13的简单操作容易汲取贮水容器3内的水。
<水净化装置>
图2是从前侧上方且右侧观察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侧下方且右侧观察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图4是水净化装置1的主视图。图5是水净化装置1的右视图。
如图2所示,水净化装置1具备:上述的净化装置4、过滤器5、泵6、吸入管10以及净水给水管11、原水给水管14(导入路)、设置台15以及设置壁16。在水净化装置1的这些构成构件当中,净化装置4、过滤器5、泵6、吸入管10、净水给水管11以及原水给水管14,构成在贮水容器3和水净化装置1之间循环的水的循环流路。具体而言,从水的循环的方面(流向)来看,依次串联配置有吸入管10、泵6、原水给水管14、净化装置4以及净水给水管11。过滤器5***到原水给水管14的中途。另一方面,设置台15以及设置壁16用于支承净化装置4、过滤器5、泵6、吸入管10、净水给水管11、以及原水给水管14并使它们在规定的位置。
以下对各构成构件进行说明。
设置台15形成为纵向长的中空长方体状,在底面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支脚17。通过各支脚17接触地面,稳定设置设置台15。此外,各支脚17的长度可以被分开调节,即便是不平坦的地面,通过调节各支脚17的长度,可以使设置台15的姿态稳定。另外,设置台15的前侧壁成为自由开闭的门18,如果打开该门,露出设置台15的内部,可以进行内部的维护保养。
设置壁16形成为从设置台15的上侧壁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向长的薄板状。
关于设置台15以及设置壁16,如果将它们作为整体从侧面观察,形状类似椅子状,构成水净化装置1的骨架部分。
净化装置4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被配置在设置壁16的前侧面的上端部。净化装置4从成为其外壳的框体19的左侧面侧与原水给水管14连接,从框体19的右侧面侧与净水给水管11连接。另外,在框体19的前侧面设置有操作面板20,通过对操作面板20上的各种按钮进行操作,可以控制包括净化装置4的整个水净化装置1的运转。此外,操作面板20距离地面的高度例如约为150cm,操作面板20被配置在通常的使用者的目线位置附近。为此,包括操作面板20,可以提高整个净化装置4的操作性。此外,在框体19的右侧面,详细而言,在与净水给水管11和净化装置4的连接部分相比更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电源开关21。电源开关21用于净化装置4的电源的接通/断开,还用于包括操作面板20及泵6的水净化装置1的所有电气部件的电源的接通/断开。此外,连接该电源开关21和上述的电气部件的线束等布线***被收容载设置壁16内部。此外,关于在净化装置4的内部配置的部件,以后详细说明。
过滤器5例如是由上下尺寸形成为约50cm的纵向长圆筒状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构成,在设置台15的上侧壁的上面,从右依次并列配置有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过滤器5在侧视下配置在比净化装置4更靠使用者的面前侧(参照图5),其上端相对于净化装置4的底面位于稍下方。也就是说,过滤器5位于使用者的目线位置附近的净化装置4的下侧,所以容易操作过滤器5,例如,可以提高与过滤器5的维护保养有关的操作性。关于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以后详细说明。
泵6被配置在设置台15内部的右下端部。泵6是比较重的物件,所以通过将该泵6配置在比过滤器5还低的位置,即水净化装置1的下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1姿态稳定。此外,该泵6具有:涡轮(未图示)、用于使该涡轮旋转的马达(未图示)、压力传感器37、和缓冲容器38。泵6如上所示与吸入管10连接,如后所述,也与原水给水管14连接。为此,当通过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使涡轮(未图示)进行旋转时,吸入管10侧的水被吸入到涡轮(未图示),向原水给水管14侧喷出。压力传感器37是在喷出侧流路压力即在原水给水管14(详细而言是后述的上游管24)的水的压力成为规定的上限值(第一规定值)以上时接通、不到规定的下限值(第二规定值)时断开的传感器。缓冲容器38用于消除在泵6开始驱动(涡轮的旋转)时产生的振动(驱动的不连续)。
吸入管10从贮水容器3(参照图1)向下方延伸、在设置台15的右侧壁的前侧下端部位置贯通该右侧壁并向设置台15内部延伸,然后向后侧弯曲,与泵6连接。
原水给水管14被配置在设置台15内部,具有多个弯曲部,在其中途,从水的流向来看,依次有上述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其间。在这里,为了方便说明,就原水给水管14而言,将砂石过滤器22的上游侧部分设为上游管24,将砂石过滤器22和活性炭过滤器23之间的部分设为中游管25,将活性炭过滤器23的下游侧部分设为下游管26。
上游管24从泵6向上方延伸,在设置台15的上壁的面前前后分支。在上游管24,关于从分支位置向前侧延伸的部分,作为上游管24的本流,在中途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上侧壁而与砂石过滤器22连接。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分支位置向后侧延伸的部分(成为上游管支流部分28),在设置台15的后侧壁的面前弯曲并向左侧延伸,此外在再次弯曲之后,向下方延伸,然后进一步弯曲,向前侧延伸,与后述的中游管支流部分30以及下游管支流部分31合流。就上游管支流部分28而言,在上述的分支位置附近,有上游切换阀33***其间。如果打开上游切换阀33,上游管24和上游管支流部分28连通,另一方面,如果关闭上游切换阀33,上游管24和上游管支流部分28之间被阻断。此外,关于水净化装置1的通常动作状态,上游切换阀33被关闭。
中游管25从砂石过滤器22向下方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上侧壁,然后弯曲并向左侧延伸。随后,中游管25分支成作为其本流继续向左侧延伸的部分和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中游管支流部分30)。中游管25在设置台15的左侧壁的面前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上侧壁,与活性炭过滤器23连接。中游管支流部分30向下方延伸后弯曲,向左侧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左侧壁,与设置在机外的排水口(未图示)连结。另外,如上所述,在中游管支流部分30的中途有上游管支流部分28以及下游管支流部分31合流。就中游管支流部分30而言,在与中游管25的分支位置附近,有中游切换阀34***其间。如果打开中游切换阀34,中游管25和中游管支流部分30连通,另一方面,如果关闭中游切换阀34,中游管25和中游管支流部分30之间被阻断。此外,在水净化装置1的通常动作状态中,中游切换阀34被关闭。
如图3所示,下游管26从活性炭过滤器23向下方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上侧壁,分支成继续向下方延伸的部分(成为下游管支流部分31)和作为本流向后侧延伸的部分。下游管支流部分31在中途弯曲并向后侧延伸,如上所述,与上游管支流部分28以及中游管支流部分30合流。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下游管26向后侧延伸,然后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贯通设置台15的上侧壁之后,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直至净化装置4的底面的面前。此外,如图4所示,下游管26进一步弯曲并迂回至净化装置4的左侧面,与净化装置4连接。另外,如图2所示,就下游侧支流部分31而言,在和下游管26的分支位置附近有下游切换阀35***其间。如果打开下游切换阀35,下游管26和下游管支流部分31连通,另一方面,如果关闭下游切换阀35,下游管26和下游管支流部分31之间被阻断。此外,在水净化装置1的通常动作状态中,下游切换阀35关闭。
就这样的原水给水管14而言,在关闭上游切换阀33、中游切换阀34以及下游切换阀35的状态下,上游管24、中游管25以及下游管26,与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连通。为此,如果驱动泵6,通过泵6汲取的水通过上游管24、中游管25以及下游管26(原水给水管14)、和其途中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被导入到净化装置4。另一方面,如果打开上游切换阀33、中游切换阀34以及下游切换阀35,进而上游管24、中游管25以及下游管26、和对应的上游管支流部分28、中游管支流部分30以及下游管支流部分31分别连通。由此,借助中游管支流部分30,可以将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内的水或上游管24、中游管25以及下游管26内的水向上述排水口(未图示)排出(脱水)。此外,在原水给水管14中,从水的流向来看,在上游管24的上述分支位置的上游侧位置、和下游管26的上述分支位置的下游侧位置(参照图5),分别有主阀36***其间。为此,在进行脱水时,预先关闭各主阀36,水不会不慎从泵6以及净化装置4侧渗入到原水给水管14内。
净水给水管11在如上所述从净化装置4的右侧面向右侧延伸之后弯曲,与上方的贮水容器3连接。
<净化装置>
图6是净化装置4的内部的正面侧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净化装置4的内部构成的***图。此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说明,取出一部分放大显示。
如图6所示,在框体19内设置向水平方向延伸的阻断壁39,通过阻断壁39,框体19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上侧的电气部件区域40和下侧的水路区域41。
在电气部件区域40,臭氧产生装置42以及控制部43(控制装置)配置在框体19的里侧(也就是说后侧)。在水路区域41,臭氧混合器44(气液混合器)以及连结管45(总称为水路46)配置在框体19的面前侧(也就是说前侧)。
臭氧产生装置42在其内部具有放电元件(未图示)以及电极板(未图示),与控制部43电连接。
如图7所示,在臭氧产生装置42上设置有:用于将框体19外的空气吸入到臭氧产生装置42内的吸气管48、被吸气管48***的过滤器49,臭氧供给管50、以及被臭氧供给管50***的止回阀51。具体而言,吸气管48与臭氧产生装置42的吸气口52连接,臭氧供给管50与臭氧产生装置42的排气口53连接。当通过控制部43接通臭氧产生装置42时,针对从吸气口52吸入到臭氧产生装置42内的空气,利用电极板(未图示)进行放电(例如沿面放电、无声放电等),由此生成臭氧。在从吸气口52流入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被过滤器49捕获,所以可以防止尘埃混入到臭氧产生装置42而使放电元件(未图示)或电极板(未图示)损坏。产生的臭氧借助臭氧供给管50被提供给臭氧混合器44。
控制部43不仅与上述的臭氧产生装置42电连接,还与电源开关21或操作面板20(参照图2)等电连接(关于和控制部43电连接的电气部件,以后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连结管45是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的圆管,其左端部从框体19的左侧面向外部露出,与原水给水管14连接。连结管45的右端部与臭氧混合器44的后述的流入口47连接。
臭氧混合器44具备在其左端具有水的流入口47、在右端具有水的流出口54的水流路55。
如图7所示,关于水流路55,在其途中节流,具有内径变窄的节流部56。另外,节流部56与气体通路57连接。气体通路57在其途中具有止回阀58,在其下方具有三通分支59。在三通分支59的侧方开口的入口60(参照放大图)与从臭氧产生装置42延伸的臭氧供给管50连接。具体而言,臭氧供给管50从臭氧产生装置42向下方延伸,在贯通在阻断壁39上形成的贯通孔71之后,向右侧下方斜向延伸,与臭氧混合器44的入口60连接(参照图6)。为此,来自臭氧产生装置42的臭氧借助入口60流入到气体通路57内。另外,在气体通路57的上端有出口61开口,气体通路57借助出口61相对于节流部56以T字形连通(参照放大图)。
水流路55也与连结管45一样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为此,水路46作为整体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水从左侧流向右侧。此外,关于从流入口47流入到水流路55内的水,其流速在节流部56处增加。通过该流速已增加的水的流动,节流部56内成为负压,所以通过该负压,流入到气体通路57内的臭氧从出口61被吸入到水流路55内,例如,作为直径为50μm以下的超微气泡(所谓微泡)混入到水中。如此,如果在水流路55设置节流部56而成为文丘里结构,例如,可以不设置鼓风机等装置而利用通过节流部56内的水的流动产生的负压,向水流路55内有效摄入臭氧。
此外,在净化装置4中用臭氧混合器44混合臭氧,进行基于臭氧的除菌杀菌而得到净化的水(净化水),流过净水给水管11,返回贮水容器3。此外,可以例如通过臭氧脱臭柱(未图示)分解净化水中的残余臭氧。由此,在净化水中没有臭氧存在,使用者可以安心使用净化水。当然,即便不使用臭氧脱臭柱,也可以以蓄积在贮水容器3中的状态,净化水中的残余臭氧产生自然分解,所以在使用者使用时,在净化水中不会有臭氧存在。
在与水流路55连接的气体通路57,有止回阀58***其间。止回阀58允许自下而上在气体通路57内流过的物质流(特别是臭氧流),但防止自上而下的物质流(特别是水流)。由此,可以防止来自水流路55的水借助三通分支59以及臭氧供给管50渗入到臭氧产生装置42内。也就是说,可以防止臭氧产生装置42的臭氧产生效率由于水的渗入而降低。
在三通分支59上,除了上述的入口60以外,还具备朝下方开口的排水口62,排水口62与用于排出向气体通路57渗入的水的排水管63连接(参照放大图)。
排水管63从三通分支59向下方延伸,在其途中设置有用于在臭氧供给过程中抑制空气通过排水管63而流入的***阀64。另外,在排水管63的下端的出口具备用于接收从出口流出的水的盛水皿65。
排水管63用于向外部排出渗入到气体通路57中的水。如上所述,在气体通路57有止回阀58***其间,所以在平常时,渗入到气体通路57中的水被止回阀51堵住,但随着时间的经过,从止回阀51漏出的水会经过三通分支59向排水管63流落。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由于设置有排水管63,所以可以向外部排出无法被止回阀51堵住的水。
***阀64是用于在臭氧供给过程中抑制空气向与排水管63的水的流向相反的方向流入的阀。由此,可以防止在臭氧供给过程中,外部的空气借助排水管63侵入到气体通路57内而稀释臭氧的浓度。
关于盛水皿65,其内部通过高度低于盛水皿65的周面壁高度的间隔壁66被隔开成两个室,该两个室的其中一个室是接收从排水管63的出口排出的水的盛水室67,另一个室是水从盛水室67越过隔开壁66而溢出的溢水室68。从排水管63的出口排出的水临时被盛水室67接收,在其水位为隔开壁66的高度以下的情况下,不会溢出到溢水室68中,随着时间的经过蒸发。另一方面,在其水位超过隔开壁66的高度的情况下,其超过的量向溢水室68溢出。溢出的水借助在溢水室68设置的排出管69,从框体19向外部排出。
另外,在盛水皿65的周面壁的比隔开壁66的上端部稍低的位置,设置有漏水传感器70。漏水传感器70在检测到蓄积在盛水室67中的水的水位为规定水位以上时接通,在其以外的情况下断开。漏水传感器70的接通/断开信号被提供给控制部43,当漏水传感器70接通并经过规定时间时,控制部43断开泵6以及臭氧产生装置42,对从排水管63排出到盛水室67的水的量进行调节。
综上,在该水净化装置1中,从水的流向来看,在净化装置4的上游侧设置有过滤器5。与此相对,关于在净化装置4的下游侧设置过滤器5的构成,当过滤器5产生堵塞时,在净化装置4的臭氧混合器44的下游侧产生压力损耗,在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的吸入量降低。为此,基于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基于净化装置4的水的净化效率会降低。但是,在本发明中,在净化装置4的上游侧设置有过滤器5,所以臭氧混合器44不会受到由过滤器5的堵塞导致的压力损耗的影响,可以抑制基于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可以抑制基于净化装置4的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该水净化装置1中,在高度方向上,自上依次配置有贮水容器3、净化装置4、过滤器5以及泵6,所以在水净化装置1中,净化装置4被配置在最接近贮水容器3的位置。为此,可以抑制贮水容器3和净化装置4之间即在净水给水管11处的水头使其较小。由此,在净水给水管11、即从水的流向来看的净化装置4的臭氧混合器44的下游侧,可以抑制由水头引起的压力损耗并使其较小。为此,可以抑制基于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可以进一步抑制基于净化装置4的水的净化效率的降低。另外,通过在高度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净化装置4、过滤器5以及泵6,可以减小设置面积。
<过滤器>
图8是用于说明过滤器5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共用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侧剖视图。
如图8所示,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分别具备基座部75、外壳76以及内壳77。
基座部75在设置台15的上侧壁支承外壳76以及内壳77。基座部75以一体化的方式具备安装部78、内壳支承部79以及外壳支承部80。安装部78形成为俯视下为正方形形状的薄板状。在俯视下的安装部78的中心位置形成在壁厚方向贯通安装部78的取出孔81,在从取出孔81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形成有从壁厚方向贯通安装部78的引入孔82(参照图9)。另外,在俯视下的安装部78的四个角分别形成有螺纹孔。内壳支承部79以取出孔81为圆心,形成为从安装部78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环状。引入孔82位于内壳支承部79的径外(参照图9)。外壳支承部80以取出孔81为圆心,形成为从安装部78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环状。外壳支承部80相比于内壳支承部79为大径,引入孔82位于外壳支承部80的径内(参照图9)。在外壳支承部80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部。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各基座部75通过插通安装部78的螺纹孔的螺钉被固定在设置台15的上侧壁的对应位置(参照图2)。
外壳76形成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各自的外轮廓,具有与外壳支承部80大致相等的外径,上下方向两端开口,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中空圆筒状。在外壳76的上端部,通过粘接等有大帽84外嵌,上述的外壳76的上端的开口部被大帽84塞住。在这里,外壳76和大帽84作为收容部发挥功能。外壳76的大部分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等形成,关于其以外的部分,详细而言,外壳76的下端部是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部。通过使该螺纹部与上述的外壳支承部80的螺纹部咬合,外壳76以纵向长的姿态安装在基座部75上(参照图9)。
内壳77具有与内壳支承部79大致相等的外径,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与外壳76大致相等,形成为上下方向两端开口的中空圆筒状。内壳77是由不透明的树脂等形成,在上下方向两端部,通过粘接分别有帽83外嵌。在这里,内壳77和在内壳77的上下方向两端部外嵌的两个帽83作为主体部发挥功能。就帽83而言,在与内壳77的上下方向两端的各开口对向的部分,设置有网,借助网眼使内壳77的内部与外部连通。通过将内壳77的下端侧的帽83内嵌于内壳支承部79,内壳77以纵向长的姿态安装于基座部75上(参照图9)。
如上所述,外壳76相比于内壳77为大径,所以如图9所示,外壳76是安装在基座部75上的状态,成为外嵌于内壳77的状态,换言之,成为在内部收容有内壳77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外壳76的内周面和内壳77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径向相等的间隔。也就是说,在外壳76的内周面和内壳77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此外,就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各部件的装配部分被密封,内部保持液密。
在外壳76外嵌于内壳77的状态下,大帽84不与内壳77的上端缘抵接,也就是说,在上方隔开间隔。为此,上述的外壳76的内周面和内壳77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与内壳77的上端面连通。
就砂石过滤器22而言,引入孔82与原水给水管14的上游管24连接,取出孔81与中游管25的一端连接。就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引入孔82与中游管25的另一端连接,取出孔81与下游管26连接。为此,就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的每个而言,从引入孔82流入的水通过外壳76的内周面和内壳77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在外壳76内上升。此外,关于在外壳76内上升的水,通过与大帽84对向,其进路向径向内侧变更,由此借助内壳77的上端侧的帽83的上述网眼进入到内壳77内,在内壳77内下降。在内壳77内下降而已到达内壳77的下端侧的帽83的水,借助该帽83的上述网眼进一步下降,从取出孔81流向原水给水管14(在砂石过滤器22中为中游管25,在活性炭过滤器23中为下游管26)。
就砂石过滤器22而言,在内壳77填充有砂石(例如锰砂)。另外,就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在内壳77内填充有活性炭。砂石以及活性炭(以下也会总称为捕获构件)的填充量,均是相当于内壳77的上下方向尺寸的1/10~3/4相当的量。也就是说,就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在内壳77的上部形成有间隙(参照图示虚线箭头)。此外,在各内壳77上外嵌的帽83的上述网眼,被设定成比砂石以及活性炭还细小。为此,在各内壳77内填充的砂石以及活性炭不会从其内壳77漏出。
就砂石过滤器22而言,关于在填充有砂石的内壳77中通过的水,其通过氧化而固化的铁质或锰成分被该砂石捕获。此外,在该砂是锰砂的情况下,未固化的铁质或锰成分的捕获也是可能的。另外,就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关于在填充有活性炭的内壳77中通过的水,在已通过砂石过滤器22的水中残留的腐植酸等有机物被该活性炭捕获。通常,已固化的铁质或锰成分是比有机物大的异物,所以在该过滤器5中,从水的流向来看,在先捕获大异物之后,捕获小异物,由此可以有效地从水中捕获异物。此外,已被除去这些异物的水被送向净化装置4,所以可以提高净化装置4中的水的净化效率。另外,捕获异物的各内壳77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纵向长),使水在长度方向上通过,所以在内壳77中,例如与使水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情况相比,可以延长水的通过距离,可以提高异物的捕获效率。此外,通过使内壳77纵向长,可以按照在上方设置间隙的方式,在高度方向重合将上述的捕获构件填充到内壳77内。
就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而言,如果水长时间通过,则在分别填充的砂石以及活性炭上有上述的异物附着。特别是在内壳77内的上述间隙有异物堆积。如果有规定量以上的异物附着,砂石以及活性炭的异物捕获性能降低,所以有必要分别定期维护保养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此时,如图3所示,在使水净化装置1的动作停止的状态下,首先关闭原水给水管14的各主阀36(一并参照图5)。然后,打开上游切换阀33、中游切换阀34以及下游切换阀35,进行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内的脱水。由此,内壳77内的水和在上述的外壳76的内周面与内壳77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水均被排出到机外。此外,解除外壳76的下端部的螺纹部和外壳支承部80的螺纹部的咬合,与大帽84成为一体,使外壳76以纵向长的姿态向上方移动(参照图3的砂石过滤器22)。当外壳76从内壳77脱离时,内壳77向外部露出(参照图3的活性炭过滤器23)。抓住向外部露出的内壳77而将其从内壳支承部79(参照图8)卸下,例如以浸渍于水中的状态使该内壳77振动。由此,各内壳77内的捕获构件利用在填充状态下预先设置的间隙(参照图9的虚线箭头)而被搅拌,将已附着的异物除去。
如此,通过使外壳76从内壳77脱离,露出内壳77,可以容易地操作内壳77,所以可以容易地维护保养过滤器5。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过滤器5的各内壳77,通过填充和其长度方向尺寸的1/10~3/4相当的量的砂石或活性炭,可以使上述的间隙形成为适合良好搅拌捕获构件的大小。为此,如果在维护保养过程使整个内壳77振动,从捕获构件有效地除去由捕获构件捕获的异物,可以使捕获构件的性能简便且很好地恢复。另外,通过使整个内壳77振动,使捕获构件的性能恢复,由此不需要逆洗(在内壳77中使水逆流,从捕获构件除去异物),可以省略用于逆流的构成而简单构成水净化装置1。
当维护保养结束时,以与上述的拆卸相反的步骤将内壳77以及外壳76安装于基座部75上。外壳76相对于在基座部75上安装的内壳77从其上方安装。如上所述,过滤器5被配置在比净化装置4更靠使用者的面前侧,所以在过滤器5的上方没有妨碍物,可以使外壳76相对于内壳77从其上方顺畅地装卸。
<水净化装置的控制>
在水净化装置1中,通过上述的控制部43控制动作。图10是表示水净化装置1的电构成的框图,是表示与本发明有关的部分的图。
控制部43例如是由微机等构成,具备CPU90、ROM91、RAM92、和计时器93。在这里,计时器93对在水净化装置1的各动作时间进行测量。另外,控制部43分别与操作面板20、臭氧产生装置42、泵6、漏水传感器70、压力传感器37以及电源开关21电连接。
在操作面板20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对使用者进行各种显示的电源LED95、臭氧LED96以及异常LED97、或上述的各种按钮等。
在水净化装置1的运转控制中,根据通过使用者的操作面板20的各种按钮的操作,通过控制部43的控制,臭氧产生装置43进行动作而产生臭氧,进而泵6被驱动而使水在水净化装置1内流动。由此,向在水净化装置1内流动的水中混合臭氧,进行水的净化运转。与此相适应,通过使电源LED95以及臭氧LED96点灯,向使用者报告正在净化运转中。另外,如果产生过滤器5的堵塞,异常LED97点灯,将催促过滤器5的维护保养的主旨报告给使用者。
接着,对和过滤器5的堵塞有关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11是与过滤器5的堵塞检测有关的控制的流程图。如上所述,当在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中有水长时间通过时,在分别填充的砂石以及活性炭中,通过有异物附着而使得异物捕获性能降低。进而,通过已附着的异物,在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中会产生堵塞。当在过滤器5中产生堵塞时,在水净化装置1和贮水容器3之间循环的水的流速(循环流量)降低。此外,如果过滤器5的堵塞程度变严重,水不再循环,进而在过滤器5的上游侧,具体而言在净水给水管11的上游管24(参照图2),水压局部上升,可能产生上游管24破裂的不良情况。
为了将这样的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控制部43进行以下所述的堵塞检测控制(参照图11以及图10)。
堵塞检测控制与水净化装置1的运转控制同步进行。就堵塞检测控制而言,控制部43首先清除计时器93的测量数据(步骤S1)。然后,控制部43使泵6驱动(接通),臭氧产生装置42动作(接通),实施水的净化运转(步骤S2)。只要由压力传感器37检测的上游管24内(自泵6到过滤器5之间)的水压不到规定的上限值(步骤S3中为是),控制部43继续净化运转。另一方面,当上述的水压上升到达上限值时(步骤S3中为否),控制部43实施通过计时器93的时间测量(步骤S4)。另外,控制部使泵6的驱动以及臭氧产生装置42的动作停止(断开)而中止净化运转(步骤S5)。通过净化运转的停止,水在水净化装置1内不再流动,所以在上游管24上升的水压缓慢降低。在该水压未降低至规定的下限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6中为否),控制部43以净化运转已中止的状态继续监控水压。另一方面,如果该水压到达下限值(在步骤S6中为是),控制部43在其到达时刻中止基于计时器93的时间测量(步骤S7)。然后,如果计时器93测量的时间也就是说自水压到达上限值而中止了净化运转时开始直到随后水压降低并到达了下限值时为止的经过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在步骤S8中为是),控制部43判断为过滤器5已经堵塞,使异常LED97点灯,断开电源开关21(步骤S9)。由此,整个水净化装置1的动作停止。即便在该状态下,异常LED97也继续点灯。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的经过时间未超过规定时间(在步骤S8中为否),控制部43在RAM92中存储所谓净化运转已中止一次的信息(步骤S10)。然后,控制部43参照RAM92,如果在规定期间内净化运转中止的累积次数达到规定次数(在步骤S11中为否),则判断为过滤器5已经堵塞,实施步骤S9的处理。此外,该累积次数在进行过滤器5的维护保养时被清除。另一方面,如果该累积次数未达到规定次数(在步骤S11中为是),控制部43判断为过滤器5未堵塞,以水压达到下限值的时刻为基准,以规定的延迟时间待机,维持净化运转的中止状态(步骤S12)。然后,在经过了延迟时间之后,控制部43返回至步骤S1,继续堵塞检测控制。由此净化运转也重新开始。
在这样的过滤器5的堵塞检测中,检测在作为最容易受到由过滤器5的堵塞引起的压力损耗影响的区域的上游管24内流过的水的压力,由此与检测其他区域的水的压力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过滤器5的堵塞。此外,通过监控水的压力和上述的经过时间,可以不使用复杂的构成而容易地判断过滤器5的堵塞。
另外,控制部43在上述的压力达到上限值时停止泵6的驱动,所以可以防止水的压力超过上限值,防止进一步上升,可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进而,控制部43在判断过滤器5堵塞时,使整个水净化装置1的动作停止,所以可以在确保装置的安全性的同时,向使用者确实可靠地报告过滤器5的堵塞。
另外,在重新开始净化运转的情况下,控制部43在从水的压力降低至下限值时开始经过了规定的延迟时间之后,使泵6的驱动重新开始,所以即便不使用上述的缓冲容器38,仅通过这样的微机控制,也能够防止泵6在重新开始时的振动。为此,可以简便构成水净化装置1。
另外,控制部43在净化运转停止次数(泵6的驱动停止次数)在规定期间内达到规定次数时,判断过滤器5堵塞,使整个水净化装置1的动作停止,所以省掉处于尚能使用的状态的过滤器5被早期更换之类的浪费,可以有效使用过滤器5,同时可以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此外,控制部43根据刚才的经过时间推测在水净化装置1和贮水容器3之间流过的水的循环流量,在使净化运转重新开始时,根据已推测的循环流量,使臭氧产生装置42的臭氧产生量变更。具体而言,在循环流量低的情况下,在臭氧混合器44中的水的流速也低,所以基于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降低。为此,控制部43为了补偿该混合效率的降低,增大臭氧产生量,或者,延长臭氧产生装置42的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作为用于增大臭氧产生量、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的手段,例如增大在臭氧产生装置42的上述电极板(未图示)中使用的占空比,增大在电极板的放电量。
如此,可以不使用复杂的构成而使用上述经过时间简易地推测循环流量,另外,在循环流量低的情况下,通过增大臭氧产生量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可以简单地抑制基于臭氧混合器44的臭氧向水的混合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产生变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1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的经过时间,根据上述规定期间内净化运转中止的累积次数推测循环流量。由此,与经过时间一样,可以不使用复杂的构成,而使用上述的泵6的驱动停止次数简易地推测循环流量,可以简单地抑制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产生变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1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当然,可以代替推测,使用流量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实际的循环流量。由此可以准确获得循环流量,可以确实可靠地抑制水的净化效率根据循环流量产生变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1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另外,臭氧产生装置42如上所述通过电极板(未图示)的放电产生臭氧,所以当臭氧产生装置42的周围的湿度升高时,电极板带有湿气,由此臭氧的产生效率降低。也就是说,臭氧产生装置42的周围的湿度可以说会影响臭氧产生效率、即水的净化效率。因此,水净化装置1具备对臭氧产生装置42的周围的湿度进行检测的湿度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43根据由湿度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到的臭氧产生装置42的周围的湿度,变更臭氧产生装置42的臭氧产生量或运转时间(臭氧产生时间)。例如,在臭氧产生装置42的周围的湿度高的情况下,臭氧产生效率低,所以控制部43为了补偿该产生效率的降低,通过上述占空比增大等的方法,增加臭氧产生装置42的输出或延长臭氧产生时间。如此,可以使用湿度传感器确实可靠地抑制水的净化效率根据臭氧产生装置42的臭氧产生效率产生变动,可以使水净化装置1的水净化性能维持一定。
<变形例>
图12是变形例的水净化装置1,(a)是从前侧上方且右侧观察该水净化装置1的立体图,(b)是该水净化装置1的左侧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2的变形例所示,可以将分别设置的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参照图2)汇总于一个过滤器5中。即,如图12(b)所示,在一个过滤器5的内壳77内,从水的流向(参照图示箭头)来看,依次配置有砂石过滤器部86以及活性炭过滤器部87。砂石过滤器部86是在网眼细小的网袋中装入上述的砂石(锰砂),活性炭过滤器部87是在网眼细小的网袋中装入上述的活性炭。此时,从吸入管10(参照图12(a))引入的水沿着图示箭头在过滤器5内流动,在内壳77中,依次通过砂石过滤器部86以及活性炭过滤器部87,与上述实施例一样捕获异物。如此将砂石过滤器22以及活性炭过滤器23(参照图2)汇总于一个过滤器5中,由此可以提高维护保养性能。另外,通过将过滤器5从两个减少至一个,在设置台15的上侧壁的上面可以确保空间,可以不将净化装置4配置在设置壁16(参照图2),而是直接配置在设置台15上。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技术方案的范围之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将本发明的水净化装置1的构成用于利用洗澡水进行洗涤的洗衣机等中的洗澡水的净化处理等。

Claims (6)

1.一种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从被净化水的贮水源汲水的泵;
具有产生臭氧的臭氧产生装置以及用于将所述臭氧产生装置产生的臭氧与水混合的气液混合器的用于净化水的净化装置;
用于将所述泵汲取的水导入所述净化装置的导入路;
设置在所述导入路的中途且用于捕获通过所述导入路的水中含有的异物的过滤器;和
用于使由所述净化装置净化后的净水返回所述贮水源的返送路,
所述贮水源包括蓄积生活用水的贮水容器,
所述贮水容器具备用于取出所述贮水容器的水的使用者用给水管,
所述贮水容器配置在高处,以便在打开所述使用者用给水管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出水,
所述净化装置配置在比所述贮水容器低的位置,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所述净化装置的下侧,
所述泵配置在比所述过滤器低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水的流向来看,所述过滤器依次具有用于通过砂石捕获异物的砂石过滤器和用于通过活性炭捕获异物的活性炭过滤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具备:
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使水在其长度方向通过而捕获异物的主体部;和
相对于所述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上方装卸且在安装时外嵌于所述主体部并将所述主体部收容在内部的收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配置在比所述净化装置更靠使用者面前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中填充有相当于其长度方向尺寸的1/10~3/4的量的砂石或活性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中填充有相当于其长度方向尺寸的1/10~3/4的量的砂石或活性炭。
CN200780039531XA 2006-10-26 2007-08-03 水净化装置 Active CN101535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90775A JP5180458B2 (ja) 2006-10-26 2006-10-26 水浄化装置
JP290775/2006 2006-10-26
PCT/JP2007/065222 WO2008050520A1 (fr) 2006-10-26 2007-08-03 Purificateur d'eau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190A CN101535190A (zh) 2009-09-16
CN101535190B true CN101535190B (zh) 2012-04-04

Family

ID=39324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9531XA Active CN101535190B (zh) 2006-10-26 2007-08-03 水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80458B2 (zh)
CN (1) CN101535190B (zh)
WO (1) WO20080505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4623B2 (ja) * 2007-07-30 2012-01-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
JP5044485B2 (ja) * 2008-06-18 2012-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
JP4977650B2 (ja) * 2008-06-19 2012-07-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
JP4977651B2 (ja) * 2008-06-20 2012-07-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水処理システム
CN103373773B (zh) * 2012-04-23 2016-12-14 杜也兵 具有拼装式连体滤筒的***
JP7290532B2 (ja) * 2019-09-27 2023-06-13 株式会社ロキテクノ 減圧式濾過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8673A (ja) * 2000-07-18 2002-01-2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オゾン高度浄水装置
CN1238281C (zh) * 2003-10-14 2006-01-25 王元强 全自动中水深度净化再生水回用装置及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8111B2 (ja) * 1976-10-18 1984-04-2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水の処理法
JPS61242232A (ja) * 1985-04-18 1986-10-28 菅原 則行 マンシヨン、ビル等の給水方式
JPH01310785A (ja) * 1988-06-09 1989-12-14 Shoichi Yoshinaga 浄水器
JPH05200399A (ja) * 1992-01-29 1993-08-10 Sumitomo Seika Chem Co Ltd 水質浄化方法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装置
JPH0857211A (ja) * 1994-08-19 1996-03-05 Kanebo Ltd 濾過装置における濾材の再生方法
JPH11128945A (ja) * 1997-10-24 1999-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水浄化装置
JP4226800B2 (ja) * 2001-06-11 2009-02-18 株式会社日鮮 浄水製造装置
JP2004033865A (ja) * 2002-07-01 2004-02-05 Sekisui Seikei Ltd セントラル浄水器におけるカートリッジ交換運用方法
JP2004275929A (ja) * 2003-03-17 2004-10-07 Norihiro Okumura 水改質器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水改質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8673A (ja) * 2000-07-18 2002-01-2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オゾン高度浄水装置
CN1238281C (zh) * 2003-10-14 2006-01-25 王元强 全自动中水深度净化再生水回用装置及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04962A (ja) 2008-05-08
CN101535190A (zh) 2009-09-16
JP5180458B2 (ja) 2013-04-10
WO2008050520A1 (fr) 2008-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190B (zh) 水净化装置
US5607593A (en) Installation for making water potable with submerged filtering membranes
CN203728657U (zh) 无压力罐的反渗透净水设备
CN203728658U (zh) 无压力罐的反渗透净水设备
CN103964546A (zh) 油污水智能捕捉分离***
CN206767836U (zh) 一种污水循环利用净化***
CN108686408A (zh) 一种自动更新的卷带式过滤器
KR101129407B1 (ko) 비점오염원 정화 및 여과장치
CN107522311A (zh) 一种净水机
CN217500279U (zh) 一种设置半密闭逆止阀的基坑虹吸降水结构
CN208626788U (zh) 一种过滤组件、尿液过滤装置及尿液过滤回收***
CN103100251A (zh) 从大流量流动液体分离和过滤颗粒及有机物的装置和方法
CN214880611U (zh) 一种水净化***
CN214088026U (zh) 一种城镇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
CN211471158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过滤装置
CN209940634U (zh) 一种可自动冲洗的饮水机
CN206858297U (zh) 一种带排气结构的净水机
CN206315525U (zh) 多功能滤头
CN101993156B (zh) 纯净水机排浓水再利用的回水处理装置
CN205222842U (zh) 多功能家用***
CN215232346U (zh) 净化排放***
CN216890368U (zh) 一种净水滤件以及净水机
CN107032511A (zh) 一种带排气结构的净水机
CN214299675U (zh) 一种带前置高效过滤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CN106422450B (zh) 多功能滤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