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8391B -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8391B
CN101458391B CN2008101841085A CN200810184108A CN101458391B CN 101458391 B CN101458391 B CN 101458391B CN 2008101841085 A CN2008101841085 A CN 2008101841085A CN 200810184108 A CN200810184108 A CN 200810184108A CN 101458391 B CN101458391 B CN 1014583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zoom lens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41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8391A (zh
Inventor
市川启介
大桥圣仁
宫田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58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83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83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小型化、广角化和高变倍化的、画质良好而且容易制造的变焦镜头。其从物体侧起具有负的第1组、正的第2组、正的第3组、和第4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组和第2组之间变窄,第2组和第3组之间变宽,在第1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第2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第2组一体地移动的光圈,第1组从物体侧起由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0.15<φ1MF1MR<1.0,-3.0<φ1PF1PR<-1.0,其中,φ1MF指负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MR指负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F指正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R指正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取代银盐胶片相机,具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那样的固态摄像元件的数码照相机成为主流,在这些数码照相机中,从业务用高功能型到紧凑式普及型具有各种各样的照相机。
并且,其中对于紧凑式普及型的数码照相机,用户要求能够轻松享受摄影的乐趣,除了小型化外,也希望做到薄型化以便于收纳到衣服和包的口袋等中、携带方便。
因此,要求这种紧凑式普及型的数码照相机中采用的变焦镜头进一步小型化,同时要求具有以下特性,即,明亮、具有超过3倍的高变倍比、对角方向的视场角超过70°。
并且,下述专利文献1、2记载了一种在紧凑式普及型的数码照相机中可以采用的变焦镜头,其从物体侧起依次由负光焦度(power)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81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365543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2记载的变焦镜头虽然适合于小型化,但是变倍比只有3倍左右、对角方向的视场角仅为65°左右,若想要进一步实现高变倍化和广角化,则将导致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的径向和沿着光轴的方向的大小增大,结果,存在导致光学***整体变大型化的问题。
并且,专利文献1、2记载的变焦镜头在为了实现高变倍化及小型化而增强各个透镜的光焦度时,导致构成第1透镜组的透镜中最靠近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透镜在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减小,中心厚度与边缘(コバ)厚度之差(厚度变化差)增大,因此透镜的加工变困难,并且由于构成第1透镜组的透镜的装配中的偏差,导致高次的轴上彗差增大,存在难以确保良好的生产性和充足的光学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小型化、广角化、高变倍化,摄影图像的画质良好,并且容易制造的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同时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的亮度光阑,所述第1透镜组由配置于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配置于像侧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2)。
0.15<φ1MF1MR<1.0......(1)
-3.0<φ1PF1PR<-1.0......(2)
其中,φ1MF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MR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F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R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构成为在满足条件式(1)、(2)时,优选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两面是非球面。
并且,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同时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的亮度光阑,所述第1透镜组由配置于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配置于像侧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3)。
15<(φ3/φ4)<320......(3)
其中,φ3指所述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φ4指所述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只利用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4)。
-10<(R3r+R4f)/(R3r-R4f)<0......(4)
其中,R3r指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4f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5)。
1<ds/dt<1.5......(5)
其中,ds指在广角端与光轴平行并且通过摄像面上的最大像高位置的线与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相交的点、和该线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相交的点的间隔,dt指在广角端构成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间隔。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6)。
6≤N≤9......(6)
其中,N指所述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量。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2透镜组由3个以下的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2透镜组具有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小于所述接合透镜的正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所述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与接合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7)、(8)。
n2pave≥1.59......(7)
υ2n≤35......(8)
其中,n2pave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全部正光焦度的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2n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所述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时,优选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中心厚度。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9)、(10)。
n3ave≥1.48......(9)
υ3ave≥60......(10)
其中,n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3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3透镜组由至少一个树脂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4透镜组由一个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1)、(12)。
n4≥1.48......(11)
υ4≥60......(12)
其中,n4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折射率,υ4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阿贝数。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4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4透镜组由树脂制的一个透镜构成。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所述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不移动。
并且,本发明的电子摄像装置具有变焦镜头、被配置于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位置附近的电子摄像元件、图像处理单元和记录单元,所述图像处理单元对由所述电子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工,使其形状改变,并记录在所述记录单元中,所述电子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镜头是上述任一发明记载的变焦镜头,在大致无限远物点对焦时,满足以下条件式(13)。
0.7<y07/(fw·tanω07w)<1.5......(13)
其中,在把电子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内(能够摄像的面内)从中心到最远点的距离(最大像高)设为y10时,利用y07=0.7y10表示,ω07w指与从广角端的摄像面上的中心连接到y07位置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有利于小型化、广角化、高变倍化,摄影图像的画质良好,并且容易制造的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涉及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2是表示图1所示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涉及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4是表示图3所示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涉及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5所示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涉及的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8是表示图7所示变焦镜头在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图9是表示装配了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数码照相机的外观的从前面观看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数码照相机的从后面观看时的主视图。
图11是示意表示图9所示数码照相机的结构的透视俯视图。
标号说明
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G4第4透镜组;L11、L12、L21、L22、L23、L3、L4透镜;Lc光轴;S亮度光阑;LF低通滤波器;C G玻璃罩;IM摄像面;E观察者的眼球;10数码照相机;11摄影光学***;12摄影用光路;13取景器光学***;14取景器用光路;15快门按钮;16闪光灯发光部;17液晶显示监视器;18CCD;19罩部件;20处理单元;21记录单元;22取景器用物镜光学***;23正像棱镜;24视野框;25目镜光学***;26罩;27焦距变更按钮;28设定变更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和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的实施例之前,说明基于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和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的结构的作用效果。
作为基本结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构成为,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同时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第1透镜组具有负的光焦度,所以能够实现广角化和径向的小型化,同时能够减少要构成的透镜组的数量,并且可以减少透镜组的数量,因此也可以减少必要的透镜个数,结果,可以实现镜框的薄型化和成本的降低。并且,第2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以便通过改变与第1透镜组的距离来发挥变动群(variator)的作用,同时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能够从像侧向物体侧移动来进行增倍。并且,第3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所以容易确保缩短透镜总长度时的性能,实现小型化。并且,以往主要利用第1透镜组来校正在第2组产生的像散和像面弯曲等像差,但由于能够在最后一组即第4透镜组进行校正,所以不需要在第1透镜组过度地校正像散和像面弯曲等像差,可以充分校正伴随高变倍化而增加的球面像差和彗差。
并且,作为基本结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构成为,在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的亮度光阑。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可以保持紧凑性,并且容易确保广角端的性能。并且,亮度光阑与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由此可以简化驱动机构。另外,在亮度光阑不与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相比这种结构在广角端时更位于物体侧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中的周边光束的光线高度变高,所以导致构成第2透镜组的各个透镜在径向大型化。另外,第2透镜组负担透镜***整体的成像作用的主要部分,所以要求构成第2透镜组的透镜也具有比较强的光焦度,但在亮度光阑的位置是那种位置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光焦度必须增加透镜数量,导致难以获取镜框的薄型化以及球面像差与彗差的平衡。并且,在构成为使亮度光阑与第2透镜组相比更位于像侧的情况下,广角端的轴外光束的光线高度变高,所以必须增大第1透镜组,导致难以实现广角化和小型化。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第1透镜组由配置于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配置于像侧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2),
0.15<φ1MF1MR<1.0......(1)
-3.0<φ1PF1PR<-1.0......(2)
其中,φ1MF指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MR指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F指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R指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
在利用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时,以往通过使第1透镜的负光焦度的大半部分集中于其物体侧的面上,同时使第2透镜的正光焦度的大半部分集中于其像侧的面上,由此来校正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像差。但是,如果这样使光焦度集中,则导致产生高次的球面像差,所以难以实现高变倍化。并且,由于装配时的偏差,导致高次的像差的影响增大,难以确保充足的光学性能。另外,由于第1透镜的光焦度分配不平衡,所以透镜成为厚度不等的较大的形状,为了实现广角化,必须形成球缺的较深的透镜形状,导致透镜的加工困难,设计受到限制。
因此,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构成为满足表示构成第1透镜组的各个透镜的最佳光焦度分配的条件式(1)、(2)。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满足该条件式(1)、(2),所以即使将变倍比提高到4倍左右,也能够确保充足的光学性能,并且能够确保良好的生产性能。
如果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则在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中产生的高次的球面像差增大,难以进行全部透镜区域内的球面像差的校正。并且,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的形状成为厚度不等的较大的形状,设计受到透镜加工性能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则难以进行在变倍时发生变动的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的校正,同样不能确保全部透镜区域的充足的光学性能。
另外,优选构成为满足取代条件式(1)的以下条件式(1)’、(1)”中的任一个条件式。
0.2<φ1MF1MR<0.8......(1)’
0.35<φ1MF1MR<0.7......(1)”
并且,也可以把条件式(1)’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1)、(1)”的上限值或下限值,还可以把条件式(1)”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1)、(1)’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如果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则在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形成的空气透镜的光焦度变小,不能充分校正伴随广角化产生的过小(under)的像面弯曲。另一方面,如果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在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形成的空气透镜的光焦度变大,广角端的像面弯曲变得过大,将不能确保充足的光学性能。并且,伴随广角化,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边缘处的间隔缩小,所以这些透镜的间隔增大,第1透镜组的沿着光轴的方向的厚度增大。
另外,优选构成为满足取代条件式(2)的以下条件式(2)’、(2)”中的任一条件式。
-2.5<φ1PF1PR<-1.7......(2)’
-2.0<φ1PF1PR<-1.8......(2)”
并且,也可以把条件式(2)’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2)、(2)”的上限值或下限值,还可以把条件式(2)”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2)、(2)’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构成为满足条件式(1)、(2)时,优选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两面是非球面。
通过使第1透镜组的第1透镜的两面形成为非球面,可以抑制球面像差、像面弯曲、畸变像差的产生。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使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
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中,利用第2透镜组来校正产生于整个变焦区域的负方向的像面弯曲,减少第1透镜组的像面弯曲校正的负担,容易实现合适的光焦度配置。结果,容易校正伴随广角化和高变倍化而产生的像差。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轴外光束朝向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增大,所以广角端和望远端的光路长度差增大,可以抑制周边部分的因变倍形成的高次的像面弯曲的变动。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3),
15<(φ3/φ4)<320......(3)
其中,φ3指所述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φ4指所述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
条件式(3)是恰当地规定像面弯曲的校正作用的条件式。如果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则像面弯曲、像散过大。并且,如果超过上限,则校正像面弯曲的效果减弱,第1透镜组的负担增大,不能实现合适的光焦度配置,难以实现高变倍化。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4),
-10<(R3r+R4f)/(R3r-R4f)<0......(4)
其中,R3r指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4f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条件式(4)是恰当地规定透镜的形状的条件式。如果使第3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和所述第4透镜组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形成为在条件式(4)的上下限内,则能够高效地利用空间,可以使变焦镜头形成为紧凑式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5),
1<ds/dt<1.5......(5)
其中,ds指在广角端与光轴平行并且通过摄像面上的最大像高位置的线与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相交的点、和该线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相交的点的间隔,dt指在广角端构成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间隔。
条件式(5)是恰当地规定透镜的形状的条件式。如果使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的间隔形成为在条件式(5)的上下限内,则能够高效地利用空间,可以使变焦镜头形成为紧凑式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6),
6≤N≤9......(6)
其中,N指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量。
如果不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则可以使配置于变焦镜头的各个透镜组的光焦度获取良好的平衡,容易抑制像差的产生。并且,如果不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则可以减少透镜的构成数量。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2透镜组由3个以下的透镜构成。
通过利用3个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可以使光学***整体形成为紧凑式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
通过利用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来构成第2透镜组,可以形成容易校正高倍率化和广角化时的像差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时,优选第2透镜组具有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得接合到的接合透镜,接合透镜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小于所述接合透镜的正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在利用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时,通过使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小于正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可以形成容易校正色差和像面弯曲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在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7)、(8),
n2pave≥1.59......(7)
υ2n≤35......(8)
其中,n2pave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全部正光焦度的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2n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如果不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则容易校正像散。并且,如果不超过条件式(8)的上限,则容易校正色差。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构成第2透镜组的透镜之间的间隔小于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中心厚度。
如果形成这种结构,则容易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9)、(10),
n3ave≥1.48......(9)
υ3ave≥60......(10)
其中,n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在根据本发明做到了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在极近摄影时,在第3透镜组中不易校正像散。因此,优选第3透镜组尽可能地形成为高折射率低分散。因此,如果低于条件式(9)、(10)的下限,则难以校正像散、色差。
另外,优选构成为满足取代条件式(9)的以下条件式(9)’、(9)”中的任一条件式,以及满足取代条件式(10)的以下条件式(10)’、(10)”中的任一条件式。
n3ave≥1.50......(9)’
n3ave≥1.52......(9)”
υ3ave≥58......(10)’
υ3ave≥55......(10)”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3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在根据本发明做到了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在极近摄影时,在第3透镜组中不易校正像散。因此,优选利用单面或两面是非球面的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另外,优选该透镜是具有像侧的面的曲率大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的形状的透镜。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3透镜组由至少一个树脂透镜构成。
如果利用至少一个树脂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则可以抑制成本,也容易进行透镜成型。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4透镜组由一个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1)、(12),
n4≥1.48......(11)
υ4≥60......(12)
其中,n4指构成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折射率,υ4指构成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阿贝数。
在根据本发明做到了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在极近摄影时,在第4透镜组中不易校正像散。因此,优选第4透镜组尽可能地形成为高折射率低分散。因此,如果低于条件式(11)、(12)的下限,则难以校正像散、色差。
另外,优选构成为满足取代条件式(11)的以下条件式(11)’、(11)”中的任一条件式,以及满足取代条件式(12)的以下条件式(12)’、(12)”中的任一条件式。
n4≥1.50......(11)’
n4≥1.52......(11)”
υ4≥58......(12)’
υ4≥55......(12)”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4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在根据本发明做到了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在极近摄影时,在第4透镜组中不易校正像散。因此,优选第4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另外,优选该透镜是具有像侧的面的曲率大于物体侧的面的曲率的形状的透镜。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4透镜组由树脂制的一个透镜构成。
如果利用至少一个树脂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则可以抑制成本,也容易进行透镜成型。
另外,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优选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不移动。
通过使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不移动,可以简化驱动部机构,容易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摄像装置具有变焦镜头、被配置于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位置附近的电子摄像元件、图像处理单元和记录单元,所述图像处理单元加工由所述电子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数据,使其形状改变,并记录在所述记录单元中,变焦镜头是上述任一个的变焦镜头,在大致无限远物点对焦时,满足以下条件式(13),
0.7<y07/(fw·tanω07w)<1.5......(13)
其中,在把电子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内(能摄像的面内)从中心到最远点的距离(最大像高)设为y10时,利用y07=0.7y10表示,ω07w指与从广角端的摄像面上的中心连接到y07位置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
在根据本发明做到了小型化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在像本发明这样实现了小型化时,像散校正和桶形畸变校正容易形成折中选择(trade off)的关系。因此,如果允许产生某种程度的畸变像差,则可以利用电子摄像装置具有的图像处理功能校正图像形状的变形。因此,说明这种校正方法。
例如,利用没有畸变像差的光学***成像无限远物体。该情况时,在成像的像中没有畸变,所以以下条件式(14)成立。
f=y/tanω......(14)
其中,y指像点距光轴的高度,f指成像***的焦距,ω指与从摄像面上的中心连接到y位置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
另一方面,在只有光学***为广角端附近的状态时才允许桶形畸变像差的情况下,以下条件式(15)成立。
f>y/tanω......(15)
其中,y指像点距光轴的高度,f指成像***的焦距,ω指与从摄像面上的中心连接到y位置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
即,如果把ω和y设为一定的值,则广角端的焦距f也可以比较长,相应地容易校正像差。并且,相当于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第1透镜组的透镜组通常利用两个以上的成分构成,其理由是为了既能进行畸变像差的校正又能进行像散的校正,但如果允许某种程度的畸变像差,则不需要进行上述两种校正,将容易校正像散。
因此,在本发明的电子摄像装置中,利用电子摄像装置的信号处理***即图像处理单元对由电子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数据实施相当于像的形状变化的电子加工,以便校正桶形的畸变像差。
这样,最终得到的图像数据成为具有与物体大致相似形状的图像数据。因此,可以根据该图像数据向CRT或打印机输出物体的图像。
并且,条件式(13)规定了广角端的桶形畸变的程度。如果满足条件式(13),则可以合理地校正像散,可以实现光学***的薄型化。另外,变形成为桶形的像通过摄像元件进行光电转换,形成变形成为桶形的图像数据。但是,变形成为桶形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单元被实施相当于像的形状变化的加工。这样,即使再现最终的图像数据,也能够获得畸变被校正的与被摄体形状大致相似的图像。
在超过条件式(13)的上限值时,尤其在取接近1的值时,相当于畸变像差被良好地光学校正,但不易校正像散。另一方面,在低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时,在利用图像处理单元校正了基于光学***的畸变像差的图像变形时,朝向视场角周边部的放射方向的放大率过高。结果,图像周边部的鲜锐度的恶化变明显。
另外,优选构成为满足取代条件式(13)的以下条件式(13)’、(13)”中的任一条件式。
0.75<y07/(fw·tanω07w)<1.3......(13)’
0.80<y07/(fw·tanω07w)<1.1......(13)”
并且,也可以把条件式(13)’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13)、(13)”的上限值或下限值,还可以把条件式(13)”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作为条件式(13)、(13)’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4。
在附图中,光学***剖面图中的r1、r2、......和d1、d2、......中被表示为下标文字的数字对应于数值数据中的面序号1、2、......。并且,在像差曲线图中,像散中的ΔM表示子午面的像散,ΔS表示弧矢面的像散。另外,所说的子午面指包括光学***的光轴和主光线的面(与纸面平行的面),所说的弧矢面指与包括光学***的光轴和主光线的面垂直的面(与纸面垂直的面)。
并且,在以下各个实施例的透镜的数值数据中,R表示各个面的曲率半径,D表示面间隔,Nd表示d线处的折射率,υd表示d线处的阿贝数,K表示圆锥系数,A4、A6、A8、A10表示非球面系数。
并且,各个非球面形状使用各个实施例的各个非球面系数,利用下式来表示。其中,把沿着光轴的方向的坐标设为Z,把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坐标设为Y。
Z=(Y2/r)/[1+{1-(1+K)·(Y/r)2}1/2]
+A4Y4+A6Y6+A8Y8+A10Y10+…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图2是表示图1所示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首先,使用图1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上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并且,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有亮度光阑S。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低通滤波器LF、CCD玻璃罩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凹透镜即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L12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23的接合透镜构成。
第3透镜组G3仅由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3构成,其利用树脂成形,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第4透镜组G4仅由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4构成,其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第2透镜组G2与亮度光阑S一起,在光轴Lc上向物体侧移动,同时减小与第1透镜组G1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在扩大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的同时,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另外,此时的第4透镜组G4不移动。
下面,表示构成本实施例涉及的各个光学***的透镜的结构和数值数据。另外,单位是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191
各种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19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193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01
基于上述条件式的数据
条件式(1)0.15<φ1MF1MR<1.0:0.473
条件式(2)-3.0<φ1PF1PR<-1.0:-1.859
条件式(3)15<(φ3/φ4)<320:31.172608
条件式(4)-10<(R3r+R4f)/(R3r-R4f)<0:-4.057395
条件式(5)1<ds/dt<1.5:1.1435555
条件式(6)6≤N≤9:7
条件式(7)n2pave≥1.59:1.685
条件式(8)v2n≤35:53.385
条件式(9)n3ave≥1.48:1.531
条件式(10)v3ave≥60:55.8
条件式(11)n4≥1.48:1.531
条件式(12)v4≥60:55.8
条件式(13)0.7<y07/(fw·tanω07w)<1.5:0.920
【实施例2】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图4是表示图3所示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首先,使用图3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上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并且,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有亮度光阑S。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平面平板状的低通滤波器LF、平面平板状的CCD玻璃罩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凹透镜即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L12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以下构成: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2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23的接合透镜。
第3透镜组G3仅由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3构成,其利用树脂成形,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第4透镜组G4仅由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4构成,其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第2透镜组G2与亮度光阑S一起,在光轴Lc上向物体侧移动,同时减小与第1透镜组G1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在扩大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的同时,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另外,此时的第4透镜组G4不移动。
下面,表示构成本实施例涉及的各个光学***的透镜的结构和数值数据。另外,单位是mm。
面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11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2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31
各种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32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33
基于上述条件式的数据
条件式(1)0.15<φ1MF1MR<1.0:0.421
条件式(2)-3.0<φ1PF1PR<-1.0:-1.792
条件式(3)15<(φ3/φ4)<320:27.776077
条件式(4)-10<(R3r+R4f)/(R3r-R4f)<0:-7.257263
条件式(5)1<ds/dt<1.5:1.0589041
条件式(6)6≤N≤9:7
条件式(7)n2pave≥1.59:1.685
条件式(8)v2r≤35:53.385
条件式(9)n3ave≥1.48:1.531
条件式(10)v3ave≥60:55.8
条件式(11)n4≥1.48:1.525
条件式(12)v4≥60:55.78
条件式(13)0.7<y07/(fw·tanω07w)<1.5:0.921
【实施例3】
图5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图6是表示图5所示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首先,使用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上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并且,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有亮度光阑S。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平面平板状的低通滤波器LF、平面平板状的CCD玻璃罩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凹透镜即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L12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22构成。
第3透镜组G3仅由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3构成,其利用树脂成形,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第4透镜组G4仅由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4构成,其物体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第2透镜组G2与亮度光阑S一起,在光轴Lc上向物体侧移动,同时减小与第1透镜组G1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在扩大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的同时,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另外,此时的第4透镜组G4不移动。
下面,表示构成本实施例涉及的各个光学***的透镜的结构和数值数据。另外,单位是mm。
面数据
非球面数据
各种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71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72
基于上述条件式的数据
条件式(1)0.15<φ1MF1MR<1.0:0.411
条件式(2)-3.0<φ1PF1PR<-1.0:-2.262
条件式(3)15<(φ3/φ4)<320:17.834033
条件式(4)-10<(R3r+R4f)/(R3r-R4f)<0:-5.547386
条件式(5)1<ds/dt<1.5:1.0752665
条件式(6)6≤N≤9:6
条件式(7)n2pave≥1.59:1.582
条件式(8)v2n≤35:59.4
条件式(9)n3ave≥1.48:1.531
条件式(10)v3ave≥60:55.8
条件式(11)n4≥1.48:1.525
条件式(12)v4≥60:55.78
条件式(13)0.7<y07/(fw·tanω07w)<1.5:0.932
【实施例4】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光学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面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图8是表示图7所示变焦镜头的无限远物点对焦时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像差、倍率色差的图,分别表示(a)广角端、(b)中间状态、(c)望远端的状态。
首先,使用图7说明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的光学结构。本实施例的变焦镜头在光轴Lc上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G2、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G3和第4透镜组G4。并且,在第1透镜组G1和第2透镜组G2之间配置有亮度光阑S。另外,在第4透镜组G4的像侧,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有平面平板状的低通滤波器LF、平面平板状的CCD玻璃罩CG、具有摄像面IM的CCD。
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凹透镜即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L11、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L12构成。
第2透镜组G2从物体侧起依次由以下构成:两面为非球面的双凸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1;以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22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透镜即负光焦度的透镜L23的接合透镜。
第3透镜组G3仅由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3构成,其利用树脂成形,像侧的面是非球面,凸面朝向像侧。
第4透镜组G4仅由凸面朝向像侧的弯月透镜即正光焦度的透镜L4构成。
并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第2透镜组G2与亮度光阑S一起,在光轴Lc上向物体侧移动,同时减小与第1透镜组G1的间隔。第3透镜组G3在扩大与第2透镜组G2的间隔的同时,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如此在光轴Lc上往复运动。第4透镜组G4在扩大与第3透镜组G3的间隔的同时,只在从广角端向中间状态变倍时向像侧移动。
下面,表示构成本实施例涉及的各个光学***的透镜的结构和数值数据。另外,单位是mm。
面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291
非球面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302
各种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303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311
变焦镜头组数据
Figure GDA0000105534970000312
基于上述条件式的数据
条件式(1)0.15<φ1MF1MR<1.0:0.435
条件式(2)-3.0<φ1PF1PR<-1.0:-2.397
条件式(3)15<(φ3/φ4)<320:313.20683
条件式(4)-10<(R3r+R4f)/(R3r-R4f)<0:-4.778565
条件式(5)1<ds/dt<1.5:1.206884
条件式(6)6≤N≤9:7
条件式(7)n2pave≥1.59:1.699
条件式(8)v2n≤35:53.01
条件式(9)n3ave≥1.48:1.554
条件式(10)v3ave≥60:60.71
条件式(11)n4≥1.48:1.525
条件式(12)v4≥60:55.78
条件式(13)0.7<y07/(fw·tanω07w)<1.5:0.930
另外,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孔径光阑S配置在第2透镜组的物体侧,但只要能够与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例如也可以配置在构成第2透镜组的透镜之间。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采取变焦镜头由4个透镜组构成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在第4透镜组的像侧还配置透镜组。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还可以按照下面所述构成。
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为了截止掉重影/眩光等不需要的光,除亮度光阑外,还可以配置眩光光阑。另外,眩光光阑的配置位置可以在第1透镜组的物体侧、第1透镜组与第2透镜组之间、第2透镜组与第3透镜组之间、第3透镜组与第4透镜组之间、第4透镜组与摄像面之间的任一位置。并且,眩光光阑也可以使用框架部件构成,还可以使用其他部件构成。另外,眩光光阑也可以通过直接在光学部件上印刷来构成,还可以使用涂料或粘接密封部件等构成。并且,眩光光阑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多边形、由函数曲线包围的形状等任何形状。并且,眩光光阑不仅截止掉有害光束,还可以截止掉画面周边的彗星像差(comaflare)等的光束。
并且,也可以对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各个透镜实施防反射涂层,减轻重影、眩光。该情况时,为了可以有效减轻重影/眩光,优选实施的防反射涂层为多层涂层。并且,也可以不对低通滤波器实施红外截止涂层,而对各个透镜的透镜面、玻璃罩等实施红外截止涂层。
另外,为了防止发生重影/眩光,一般在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上实施防反射涂层。另一方面,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中,粘接剂的折射率与空气的折射率相比非常高。因此,接合透镜的接合面采用原有的单层涂层或者形成比其小的反射率的情况居多,特意实施涂层的情况较少。但是,如果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也积极实施防反射涂层,则可以进一步减轻重影/眩光,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图像。
尤其近年来像差校正效果良好的高折射率玻璃材料普及,所以多被应用于照相机用光学***中,但是在把高折射率玻璃材料用作接合透镜时,接合面上的反射也不能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对接合面实施防反射涂层特别有效。
关于这种接合面涂层的有效使用方法,在日本特开平2-2730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3246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92115号公报、USP第7116482号的说明书等中有所公开。作为所使用的涂层材料,根据作为基材的透镜的折射率和粘接剂的折射率,可以适当选择折射率比较高的Ta2O5、TiO2、Nb2O5、ZrO2、HfO2、CeO2、SnO2、In2O3、ZnO、Y2O3等涂层材料,以及折射率比较低的MgF2、SiO2、Al2O3等涂层材料,并设定为满足相位条件的膜厚即可。
当然,与在镜头的空气接触面上的涂层相同,也可以使接合面涂层形成为多层涂层。通过适当组合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膜数的涂层材料和膜厚,能够进一步降低反射率、进行反射率的分光特性和角度特性等的控制等。并且,关于第1透镜组以外的透镜接合面,基于相同的思想进行接合面涂层当然也有效。
并且,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情况下,优选在第3透镜组进行用于进行焦点调节的对焦,但也可以在第1透镜组、第2透镜组、第4透镜组中的任一透镜组进行,还可以在多个透镜组中进行。并且,该对焦可以通过使变焦镜头整体移动来进行,也可以使一部分透镜移动来进行。
并且,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可以通过使CCD的微型透镜移位,来减轻图像周边部的亮度的下降。例如,可以根据各个像高度中的光线的入射角,来改变CCD的微型透镜的设计。并且,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来校正图像周边部的亮度的下降量。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可以应用于通过使经由变焦镜头形成的物体像成像于CCD等摄像元件来进行摄影的摄影装置,尤其应用于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等。以下示出其具体示例。
图9、图10和图1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数码照相机的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表示数码照相机的外观的从前方观看时的立体图,图10是该数码照相机的从后方观看时的主视图,图11是示意表示数码照相机的结构的透视俯视图。其中,图9和图10是表示变焦镜头非折叠时的图。
数码照相机10包括配置于摄影用光路12上的变焦镜头11、配置于取景器用光路14上的取景器光学***13、快门按钮15、闪光灯发光部6、液晶显示监视器17、焦距变更按钮27和设定变更开关28等。并且,在变焦镜头11折叠时,罩26滑动并覆盖变焦镜头11和取景器光学***13。
当打开罩26把数码照相机10设定为摄影状态时,变焦镜头11成为图9所示的非折叠状态。当在该状态下按压配置在数码照相机10上部的快门按钮15时,与该动作联动,通过变焦镜头11、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述的变焦镜头进行摄影。物体像经由变焦镜头11、低通滤波器LF和玻璃罩CG,形成于作为固态摄像元件的CCD 18的成像面上。在该CCD18的成像面上成像的物体像的图像信息通过处理单元20记录在记录单元21中。并且,所记录的图像信息被处理单元20取出,可以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设于照相机背面的液晶显示监视器17上。
另外,在取景器用光路14上配置有取景器用物镜光学***22。取景器用物镜光学***22由多个透镜组(图中为3组)和两个棱镜构成,与变焦镜头11联动来改变焦距。该取景器用物镜光学***22在作为正像部件的正像棱镜23的视野框24上形成物体像。并且,在该正像棱镜23的后方配置有将形成为正像的像引导到观察者的眼球E的目镜光学***25。另外,在目镜光学***25的射出侧配置有罩部件19。
这样构成的数码照相机10中,变焦镜头11具有高变倍比,而且小型、能够折叠收纳,所以可以确保良好性能,并且实现数码照相机10的小型化。

Claims (20)

1.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同时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
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的亮度光阑,
所述第1透镜组由配置于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配置于像侧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
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2),
0.15<φ1MF1MR<1.0......(1)
-3.0<φ1PF1PR<-1.0......(2)
其中,φ1MF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MR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F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光焦度,φ1PR指所述第1透镜组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的光焦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的两面是非球面。
3.一种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组、正光焦度的第3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和所述第2透镜组的间隔变小,同时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间隔变大,
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与所述第2透镜组的最靠近像侧的透镜之间,具有与所述第2透镜组一体地移动的亮度光阑,
所述第1透镜组由配置于物体侧的负光焦度的第1透镜和配置于像侧的正光焦度的第2透镜构成,
所述第3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分别仅由凹面朝向物体侧的一个弯月透镜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3),
15<(φ3/φ4)<320......(3)
其中,φ3指所述第3透镜组的光焦度,φ4指所述第4透镜组的光焦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4),
-10<(R3r+R4f)/(R3r-R4f)<0......(4)
其中,R3r指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R4f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5),
1<ds/dt<1.5......(5)
其中,ds指在广角端与光轴平行并且通过摄像面上的最大像高位置的线与构成所述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相交的点、和该线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相交的点的间隔,dt指在广角端构成第3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像侧的面与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弯月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在光轴上的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6),
6≤N≤9......(6)
其中,N指所述变焦镜头的透镜总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由3个以下的透镜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由正光焦度的透镜、以及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组具有将正光焦度的透镜和负光焦度的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所述接合透镜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小于所述接合透镜的正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7)、(8),
n2pave≥1.59......(7)
υ2n≤35......(8)
其中,n2pave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全部的正光焦度的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2n指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阿贝数。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第2透镜组的透镜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第2透镜组中包含的负光焦度的透镜的中心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9)、(10),
n3ave≥1.48......(9)
υ3ave≥60......(10)
其中,n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折射率的平均值,υ3ave指构成第3透镜组的全部透镜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组由树脂透镜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由一个透镜构成,并满足以下条件式(11)、(12),
n4≥1.48......(11)
υ4≥60......(12)
其中,n4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折射率,υ4指构成所述第4透镜组的一个透镜的阿贝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由一个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非球面的透镜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由树脂制的一个透镜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组在变倍时不移动。
20.一种电子摄像装置,其具有变焦镜头、被配置于所述变焦镜头的成像位置附近的电子摄像元件、图像处理单元和记录单元,所述图像处理单元对由所述电子摄像元件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加工,使其形状改变,并记录在所述记录单元中,所述电子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焦镜头是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镜头,
在大致无限远物点对焦时,满足以下条件式(13),
0.7<y07/(fw·tanω07w)<1.5......(13)
其中,在把所述电子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内(能够摄像的面内)从中心到最远点的距离(最大像高)设为y10时,利用y07=0.7y10来表示,ω07w指与从广角端的摄像面上的中心连接到y07位置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fw表示成像***在广角端的焦距。
CN2008101841085A 2007-12-12 2008-12-11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3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1067 2007-12-12
JP2007-321067 2007-12-12
JP2007321067 2007-12-12
JP2008295624A JP5308785B2 (ja) 2007-12-12 2008-11-19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2008-295624 2008-11-19
JP2008295624 2008-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8391A CN101458391A (zh) 2009-06-17
CN101458391B true CN101458391B (zh) 2012-08-22

Family

ID=4076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410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58391B (zh) 2007-12-12 2008-12-11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08785B2 (zh)
CN (1) CN1014583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9162B2 (en) 2010-11-09 2014-11-04 Olympus Imaging Corp.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JP5939788B2 (ja) * 2011-12-21 2016-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6157076A (ja) * 2015-02-26 2016-09-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及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07678141B (zh) * 2017-10-27 2023-10-17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适用于全面屏的高清手机镜头
CN111708146B (zh) * 2020-06-12 2024-07-02 湖南长步道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及投影仪
CN114114622B (zh) * 2021-11-30 2023-08-29 湖南长步道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变倍远心工业镜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4976B1 (en) * 1999-03-24 2001-03-2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Zoom lens
US6639721B2 (en) * 2001-02-19 2003-10-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40261B2 (ja) * 2000-07-10 2010-09-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電子撮像装置
JP2004318106A (ja) * 2003-03-31 2004-11-11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ズームレンズ装置
JP4569155B2 (ja) * 2004-04-20 2010-10-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JP4857529B2 (ja) * 2004-06-25 2012-0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変倍光学系、撮像レンズ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4976B1 (en) * 1999-03-24 2001-03-2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Zoom lens
US6639721B2 (en) * 2001-02-19 2003-10-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90624A 2002.03.27
JP特开2004-318098A 2004.11.11
JP特开2007-256695A 2007.10.0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08785B2 (ja) 2013-10-09
JP2009163222A (ja) 2009-07-23
CN101458391A (zh)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5911B (zh) 电子摄像装置
CN101556369B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11580256B (zh)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1661157B (zh) 变焦镜头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4777598B (zh) 变倍光学***及具有该变倍光学***的光学设备
CN100552488C (zh) 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1414050B (zh) 变焦镜头和配备有它的摄像设备
CN101470254B (zh) 变焦透镜、具有其的光学设备及变焦透镜的制造方法
JP2004177435A (ja) 広角レンズ、カメラ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1086551A (zh) 变焦镜头***和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1256272A (zh) 变焦透镜***和利用该变焦透镜***的电子图像拾取装置
CN101266332A (zh) 变焦透镜***和使用其的电子摄像装置
US7948687B2 (e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CN101470255A (zh) 变倍光学***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其的光学设备
CN101131466A (zh) 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1403820A (zh) 双单元变焦透镜和装备有双单元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1458391B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7533214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US10948683B2 (en) Imaging lens, camera,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JP4527823B2 (ja) 望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0164606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20090021844A1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04145200A (zh) 光学***、光学装置和制造光学***的方法
JP450388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8145665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22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