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4822B - 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4822B
CN101424822B CN2007101242455A CN200710124245A CN101424822B CN 101424822 B CN101424822 B CN 101424822B CN 2007101242455 A CN2007101242455 A CN 2007101242455A CN 200710124245 A CN200710124245 A CN 200710124245A CN 101424822 B CN101424822 B CN 101424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odule backlight
optically focused
guide plate
mix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242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4822A (zh
Inventor
朱钧
张鹤
金国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07101242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424822B/zh
Priority to US12/187,852 priority patent/US7712912B2/en
Priority to JP2008283593A priority patent/JP4875044B2/ja
Publication of CN101424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4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及至少一个混光器,该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出光面的侧面;该混光器包括至少两个光源。其中,所述导光板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为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凹入导光板内部的凹洞;所述混光器与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所述混光器还包括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分别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之间共第一焦点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光源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第二焦点上,上述混光器还包括一公共出光面,该公共出光面经过第一焦点且与反射部相对设置。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领域和照明***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轻薄、低耗电和辐射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显示器、液晶电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并成为显示器主流,同时其显示亮度和色彩显示效果具有更高要求。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需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光源。背光模组通常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与侧光式背光模组。侧光式背光模组由于很难达到要求的亮度(请参见,用大功率白光LED实现高亮度背光源设计,汪显波等,现代显示,第72期,p51(2007)),因此,目前背光模组较多采用直下式背光结构。目前,背光模组的发光源主要采用冷阴极射线管和发光二极管阵列,由于发光二极管具高色彩饱和度、不含汞、高寿命等特性,已广泛被应用在背光模组中。
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包括一底板11、设置在该底板11上的一发光二极管阵列12和设置在该底板11上方的一扩散板14。
该发光二极管阵列12由多个红、绿、蓝光发光二极管12a、12b、12c组成,其排布规律为:一排红光发光二极管12a、一排绿光发光二极管12b和一排蓝光发光二极管12c依序周期排布。该红、绿、蓝光发光二极管12a、12b、12c都为顶面发光的发光二极管。
该发光二极管阵列12的红、绿、蓝光发光二极管12a、12b、12c能分别发出红、绿、蓝三色光,该红、绿、蓝三色光在离开光源射向该扩散板14过程中不断进行混光,传输一定距离后混合成白光射至该扩散板14。
但是,由于背光模组10的尺寸大小限制,光束的混光距离有限,白光混合很难均匀,容易出现偏黄或偏蓝,从而无法达到所要求的白光,而且该背光模组10用于显示装置的背光时,混光不均容易使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出现色差现象。为了使三色光充分混合成白光,需要增加混光距离,但是这样做会增加该背光模组10的厚度,不符合背光模组日益轻薄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当LED背光模组用于中等尺寸或大尺寸的LCD面板时,为了获得所需的亮度,必须使用大量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LED。当使用这些三色LED时,需要适当混合各颜色,以发射均匀的白光。
然而,混合大量的红色、绿色和蓝色的LED产生的白光,存在着能量低和色饱和度差等缺点;而且,混合LED后产生的白光不够均匀,显示的颜色也不能任意调整。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厚度薄和损耗小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产生的光具有能量高、色饱和度高、颜色可调整且混合均匀等优点。
发明内容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及至少一个混光器,该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出光面的侧面;该混光器包括至少两个光源;上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为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凹入导光板内部的凹洞,所述反射部包括一个反光面和一个入光面,反光面为上述凹洞的底面,入光面为上述凹洞的侧面;所述混光器与所述反射部对应设置;所述混光器还包括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分别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之间共第一焦点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光源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第二焦点上;上述混光器还进一步包括一公共出光面,该公共出光面经过第一焦点,该公共出光面与上述的反射部的反光面相对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的背光模组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采用混光器对至少两个LED光源进行混光,混合后产生的光具有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的优点,从而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射出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的光线。因此,在液晶显示和照明***中使用上述的背光模组,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和照明***的显示亮度。其二,配合适当的控制器,可个别操控混光器中的各聚光反射装置中的光源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实现从混光器出射颜色的调整。因此,背光模组中采用上述的混光器作发光单元,可相应地任意调整从该背光模组中出射光线的颜色。其三,由于直接在导光板底面上设置有一反射部,该反射部将光线部分反射后,导入导光板内部,经过导光板内部的反射或散射后,在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因此,导光板横向尺寸起到了均匀混光的作用,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此外,由于光线入射到反射部的反光面的入射角小,所以该反光面的反射损耗小,进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混光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混光器的仰视图。
图6为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的聚光反射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进行具体说明。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及至少一个混光器,该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出光面的侧面;该混光器包括至少两个光源,所述光源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中,上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为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凹入导光板内部的凹洞;所述的混光器与所述的反射部一一对应设置,收容于反射部内;所述的混光器还包括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分别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之间共第一焦点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光源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第二焦点上,上述混光器还进一步包括一公共出光面,该公共出光面经过第一焦点,且与上述的反射部相对设置。
参阅图2及图3,本技术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260,其包括混光器20,导光板220,微棱镜***230,偏振管理***240以及散射板250。
所述导光板220为一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的透明基板。该导光板220的材料可为聚甲基苯烯酸甲酯(PMMA)或玻璃等透明材料。导光板220具有一底面225,一与底面225相对的出光面227,以及连接所述底面225和所述出光面227的侧面(图未标示)。所述导光板220进一步包括一反射部223。反射部223为设置于导光板220底面225上且凹入导光板220内部的凹洞。所述反射部223包括一反光面223a和一入光面223b。反光面223a为上述凹洞的底面,该底面可为圆锥面或类圆锥面结构,用于将混光器20发出的光线部分引导入导光板220内部。所述入光面223b为上述凹洞的侧面,其形状可为圆柱面、圆锥面或类圆锥面。可以理解,入光面223b也可为其它空间曲面结构,只需确保混光器20发出的光线或经过反光面223a反射的光线能通过入光面223b导入导光板220内部即可。本实施例中,反光面223a为类圆锥面,入光面223b为圆柱面。
具体地,反射部223可为设置在导光板220底面225上的一挖空结构,该挖空的部分为采用一平面图形围绕某一旋转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本实施例中,该旋转体是由一个平面图形围绕一过导光板220底面225中心且垂直于该底面225的直线为转轴旋转而成。在导光板220底面225上挖去所形成的旋转体后,形成一凹入导光板220的凹洞,该凹洞包括一个圆柱形的侧面和一个类圆锥型的底面,所述反光面223a为该凹洞的底面,所述入光面223b为该凹洞的侧面。
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所述混光器20收容于反射部223内,与反射部223的反光面223a相对设置,该混光器20可产生白光或彩色的光。所述混光器20的大小可以根据反射部223的凹洞的大小进行选择,故,可以将混光器20全部设置于反射部223内,且与反射部223的入光面223b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背光模组***的模块化。此外,也可将混光器20的公共出光面的一侧,只需确保混光器20的第一焦点O设置于反射部223的中心位置即可。本实施例中的混光器20包括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及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此外,本实施例的混光器20还进一步包括第一光源110、第二光源210及第三光源310。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及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可分别为一椭球实体。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具有一长轴L1及长轴L1上的第一焦点O和第二焦点A。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具有一长轴L2及长轴L2上的第一焦点O和第二焦点B。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具有一长轴L3及长轴L3上的第一焦点O和第二焦点C。上述三个聚光反射装置共第一焦点O设置。第一光源110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二焦点A上;第二光源210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的第二焦点B上;第三光源310相对应地设置于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的第二焦点C上。混光器20过公共的第一焦点O设置有一公共出光面23。上述公共出光面23为一平面。可以理解,公共出光面23也可为一曲面,只需确保混合器20内部的光线,可以经过公共出光面23射出,并在公共的第一焦点O处混合即可。公共出光面23上还可设置有一散射膜,用以将公共出光面23射出的光进行散射。
混光器中的光源可以是单色LED光源,也可以是复色LED光源。在本实施例中,光源为三个单色LED。第一光源110为红色LED,且设置在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二焦点A上;第二光源210为绿色LED,且设置在聚光反射装置200的第二焦点B上;第三光源310为蓝色LED,且设置在聚光反射装置300的第二焦点C上。长轴L1与公共出光面23的夹角为α1,长轴L2与公共出光面23的夹角为α2,长轴L3与公共出光面23的夹角为α3。其中,夹角α1、α2及α3的取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取值范围为40°-70°。长轴L1、长轴L2及长轴L3之间的夹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优选地,角度α1、α2及α3分别相等且都为60°;长轴L1、长轴L2及长轴L3之间的夹角相等。
以下将结合图6,介绍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具体结构。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可以为一椭球实体,其材料为聚甲基苯烯酸甲酯(PMMA)或玻璃等透明材料。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包括一第一挖空结构121、与该第一挖空结构121相对的第一出光面23a及连接第一挖空结构121和第一出光面23a的第一外表面122。第一挖空结构121为设置于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第二焦点A的一端且向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内部凹陷的凹入部。第一挖空结构121包括一第一侧面121a和一第一底面121b,第一侧面121a为圆柱面、圆锥面,第一底面121b为球面。该球面的曲率半径的取值范围为2.6-3.5。可以理解,第一侧面121a还可为其他曲面,只需确保光源110发出的光,能够通过第一侧面121a导入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内部即可。第一底面121b还可为平面或其他曲面,只需确保第一光源110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底面121b后,会聚到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一焦点O处即可。
具体地,第一挖空结构121为在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上挖去一复杂空间结构形成,该复杂空间结构为一平面图形围绕某一旋转轴旋转而形成。可以理解,在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上挖去的复杂空间结构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其关键在于能够确保在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上挖去一复杂空间结构后形成一足够大的空腔,可以将第一光源110放置在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二焦点A上。第一外表面122为一连接第一挖空结构121和第一出光面23a的一椭球面。第一光源110收容于第一挖空结构121内,设置在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二焦点A上且其发光面(未标示)与第一挖空结构121的第一底面121b相对。第一外表面122上可设置有增反膜(图未示),用以增强第一外表面122的反射功能。
本实施例的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工作过程中,由于第一光源110设置于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二焦点A上,第一光源110发出的一部分光线经过第一挖空结构121的第一侧面121a导入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内部后,经第一外表面122反射后到达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一焦点O,并从第一焦点O处呈发散状射出;第一光源110发出的另一部分光线,经过第一挖空结构121的第一底面121b的会聚,到达了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一焦点O上,并从第一焦点O处呈发散状射出。
如图4与图5所示,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与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包括一第二挖空结构221、一与该第二挖空结构221相对的第二出光面23b及连接第二挖空结构221和第二出光面23b的第二外表面222;该第二挖空结构221包括一第二侧面221a和一第二底面221b。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包括一第三挖空结构321、一与该第三挖空结构321相对的第三出光面23c及连接第三挖空结构321和第三出光面23c的第三外表面322;该第三挖空结构321包括一第三侧面321a和一第三底面321b。可以理解,混光器20的公共出光面23由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的第一出光面23a、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的第二出光面23b及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的第三出光面23c组成。
由于混光器20中,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及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共第一焦点O设置,且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的工作原理与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相同。故,第一聚光反射装置100发出的红光从第一焦点O处呈发散状射出,第二聚光反射装置200发出的绿光从第一焦点O处呈发散状射出,第三聚光反射装置300发出的蓝光也从第一焦点O处呈发散状射出。从而在混光器20的公共出光面23上的公共的第一焦点O处将红、绿、蓝三色光进行混合,从而产生白光。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光器20具体制作过程为:提供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的预制体,并按一预定形状切割,从而使得各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L1、L2、L3)之间的夹角都相等且共第一焦点O设置;之后过公共的第一焦点O进行切割,从而形成一平面并使得平面与各聚光反射装置的夹角相同且都等于60°。上述的平面即为混光器的公共出光面23。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混光器20中,各聚光反射装置都将光源发出的光会聚到各自的第一焦点O上,并呈发射状射出。由于在混光器20中各聚光反射装置共第一焦点O设置,且过公共的第一焦点O设置有一公共出光面23,因此各聚光反射装置发出的光就在公共出光面23的第一焦点O处混合。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光器20产生的白光具有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等优点。
各聚光反射装置将各自光源发出的光线会聚到第一焦点O的原理为:在各聚光反射装置中,LED光源都设置于第二焦点上。故,各聚光反射装置可以将从LED光源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利用外表面的椭球面反射会聚到第一焦点O上。将LED光源出射的小角度光线利用底面的球面折射会聚到第一焦点O上。因此,该聚光反射装置结合了折射元件和反射元件的优点,可以高效地把单个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会聚到第一焦点O上,进而产生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的白光。因此,背光模组100的混光效果较好。由于上述的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光过程在混光器20的第一焦点O完成。与现有技术的三色光在导光板内的传播过程中混光相比,本实施例采用混光器20进行混光,可以避免出现三色光因受混光距离的限制,而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或三色光混合不均匀等问题。故,在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100中,采用混光器20进行混光有利于产生混合均匀的白光,且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
可以理解,所述导光板220的底面225可分布有多个散射网点224,用以将导光板内部的部分光线,经散射网点224的散射后,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均匀化射出。导光板220的底面225和四个侧面(未示出)上可以设置有增反膜(图未示),用以增强底面225和侧面的反射功效。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上可以设置有增亮膜、散射膜等光学膜(图未示),用以提供从出光面227出射光线的亮度和出射角度。
可以理解,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光器20,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各聚光反射装置长轴之间的夹角相等和各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与公共出光面23的夹角相等的设置方式。混光器20还可为各聚光反射装置长轴之间的夹角不相等或各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与公共出光面23的夹角不相等的方式设置,只需确保各聚光反射装置共第一焦点设置即可。
另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光器20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含有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的混光器20。该混光器20还可为含有两个聚光反射装置或三个以上的聚光反射装置的混光器20,只需确保在该混光器20中的各聚光反射装置共第一焦点O设置即可。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混光器,配合适当的控制器,个别操控各聚光反射装置中的光源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对从混光器出射光线颜色的任意调整。因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光器20不仅可以提供白光光源,也可以提供其他颜色的光源。
所述微棱镜***230,偏振管理***240以及散射板250依次设置在导光板220的出光面一侧,用于将导光板220射出的光线进一步的分散化、均匀化。所述微棱镜***230,偏振管理***240以及散射板250均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结构中所常用的元件。所述散射板250设置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一侧,且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用于将从出光面227射出的光线进一步分散和均匀化。所述偏振管理***240设置于散射板250上,且设置于散射板250与出光面227相对的一侧。偏振管理***240根据光线的偏振方向用于控制、调整光线的传播。所述微棱镜***230设置在偏振管理***240上,且设置于偏振管理***240与出光面227相对的一侧。微棱镜***230可以为透射式增光膜或反射式增光膜,用以将从导光板220射出的光进行有效调整,使得导光板220射出的光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集中度,从而调整导光板220射出光线的整体亮度。所述透射式增光膜或反射式增光膜设置于散射板250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之间,且透射式增光膜或反射式增光膜与出光面227相对设置。
在背光模组200工作过程中,由于反射部223直接设置于导光板220的底面225上,因而混光器20发出的光线部分经过反射部223的反光面223a反射后,透过入光面223b到达导光板220内部,在导光板220内部经过反射或散射后,从导光板220的出光面227射出。
可以理解,由于导光板220的底面225上设置有一反射部223,反射部223的反光面223a为一圆锥面或类圆锥面,从而使得混光器20发出的部分光线到达反光面223a后,经反射进入导光板220内部,因而,使得导光板220出光面227与混光器20相对应的区域的光线分布会被削弱,同时,出光面227与混光器20相对应的区域的***区域的光线分布会相应增加,这样从导光板220射出的光线分布比较均匀,从而背光模组200具有较为均一的发光亮度。
优选地,反射部223的反光面223a上可形成有反射材料,该反射材料可根据需要选择反射性能,用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反光面223a对光线的反射效果,这样,从导光板220射出的光线的分布也会相应被调整,从而背光模组200可以达到所需亮度均匀性的发光效果。
参阅图7,本技术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360,其包括一混光器30、导光板320、微棱镜***330、偏振管理***340以及散射板350。导光板320包括一出光面327、底面325以及连接出光面327和底面325的四个侧面。导光板320进一步包括一反射部323,反射部323包括一反光面323a和入光面323b。背光模组36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60的结构大体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背光模组360中,导光板320的形状为一含有至少一个凸出部326的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凸出部326为一设置于上述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导光板320的一底面325上的圆锥、圆台或者相类似结构。反射部323设置在凸出部326上。可以理解,上述的凸出部326可以为直接在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的导光板320上经过一特定切割加工过程后,形成一在上述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的导光板320上的底面325上的一凸出部326。此外,上述的导光板320的结构也可以为一圆锥、圆台或者相类似结构和长方体型或正方体型透明基板粘结在一起,从而在导光板320上形成具有一凸出部326。
具体地,反射部323为在导光板320凸出部上的一挖空结构,该挖空的部分为采用一平面图形围绕某一旋转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本实施列中,该旋转体是由一个平面图形围绕一过长方体导光板320底面325中心且垂直于该底面325的直线为旋转轴旋转而成。在导光板320上挖去上述的旋转体后,形成一凹入导光板320的凹洞,该凹洞包括一圆柱形的侧面和一个类圆锥形的底面,所述反光面323a为该凹洞的底面,所述入光面323b为该凹洞的侧面。
参阅图8,本技术方案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460,其包括混光器40、导光板420、微棱镜***430、偏振管理***440以及散射板450。导光板420包括一出光面427、一底面425、连接出光面427和底面425的四个侧面。导光板420进一步包括反射部423,反射部423包括一反光面423a和入光面423b。背光模组460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60大体相同,其区别在于:在背光模组460的导光板420的底面425上设置了多个反射部423,每一反射部423都收容一混光器40。背光模组460的工作原理与背光模组260相同,因此,就不再进行详细叙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的背光模组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采用混光器对至少两个LED光源进行混光,混合后产生的光具有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的优点,从而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射出能量高、色饱和度高及混合均匀的光线。因此,在液晶显示和照明***中使用上述的背光模组,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和照明***的显示亮度。其二,配合适当的控制器,可个别操控混光器中的各聚光反射装置中的光源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可实现从混光器出射颜色的调整。因此,背光模组中采用上述的混光器作发光单元,可相应地任意调整从该背光模组中出射光线的颜色。其三,由于直接在导光板上设置有一反射部,该反射部将光线部分反射后,导入导光板内部,经过导光板内部的反射或散射后,从而在导光板出光面射出。因此,导光板横向尺寸起到了均匀混光的作用,有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此外,由于光线入射到反射部的反光面的入射角小,所以该反光面的反射损耗小,进而降低背光模组的损耗。
可以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出光面的侧面;
及至少一个混光器,该混光器包括至少两个光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进一步包括至少一反射部,所述反射部为设置于导光板的底面且凹入导光板内部的凹洞,所述反射部包括一个反光面和一个入光面,反光面为上述凹洞的底面,入光面为上述凹洞的侧面;
所述的混光器与所述的反射部对应设置,所述的混光器还包括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分别具有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所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之间共第一焦点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光源分别对应设置于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第二焦点上;
上述混光器还进一步包括一公共出光面,该公共出光面经过第一焦点,该公共出光面与上述的反射部的反光面相对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的反光面为一圆锥面或类圆锥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的反光面上设置有反射材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的入光面为圆柱面、圆锥面或类圆锥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完全收容于反射部的凹洞内,且混光器的第一焦点与反射部的入光面对称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和聚光反射装置的材料为聚甲基苯烯酸甲酯或玻璃。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底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反射部设置在上述凸出部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底面上分布有大量的散射网点并设置有增反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反射装置为一椭球实体,该聚光反射装置具有一长轴,上述第一焦点和第二焦点设置于该长轴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反射装置包括一挖空结构、一与挖空结构相对的出光面及连接挖空结构和出光面的外表面,上述挖空结构设置于聚光反射装置第二焦点的一端,所述光源收容于上述挖空结构内。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出光面由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出光面组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的公共出光面为一平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出光面与上述至少两个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40°-70°。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的公共出光面上设置有散射膜。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挖空结构包括一侧面和一底面,所述光源设置于上述挖空结构的第二焦点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为一圆柱面或圆锥面。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为一球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包括第一聚光反射装置、第二聚光反射装置及第三聚光反射装置,上述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之间的夹角相等,上述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与公共出光面的夹角相等。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出光面为平面,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的长轴与公共出光面的夹角相等且为60°。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分别采用红、绿、蓝三种单色LED作光源,且与混光器中的三个聚光反射装置相对应设置。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包括一微棱镜***、一偏振管理***以及一散射板依次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棱镜***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和散射板之间,该微棱镜***为透射式增光膜或反射式增光膜。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管理***设置于微棱镜***与散射板之间。
CN2007101242455A 2007-11-02 2007-11-02 背光模组 Active CN1014248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42455A CN101424822B (zh) 2007-11-02 2007-11-02 背光模组
US12/187,852 US7712912B2 (en) 2007-11-02 2008-08-07 Backlight module
JP2008283593A JP4875044B2 (ja) 2007-11-02 2008-11-04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7101242455A CN101424822B (zh) 2007-11-02 2007-11-02 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4822A CN101424822A (zh) 2009-05-06
CN101424822B true CN101424822B (zh) 2011-07-27

Family

ID=40587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242455A Active CN101424822B (zh) 2007-11-02 2007-11-02 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12912B2 (zh)
JP (1) JP4875044B2 (zh)
CN (1) CN1014248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70537A1 (en) * 2008-12-16 2010-06-2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evice for mixing light
CN102261619A (zh) * 2010-05-25 2011-11-30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透光板改良结构
JP5005823B1 (ja) * 2011-03-03 2012-08-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15216014A (ja) * 2014-05-09 2015-12-0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光源モジュール
CZ305651B6 (cs) * 2014-10-18 2016-01-20 Varroc Lighting Systems, s.r.o. Světelné zařízení
DE102021131390A1 (de) 2021-11-30 2023-06-01 Ambright GmbH Leuchtvorrichtung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873A (zh) * 2004-08-27 2006-03-01 孙庆成 直下式背光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356573C2 (de) * 1973-11-13 1982-04-01 Agfa-Gevaert Ag, 5090 Leverkusen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Negativ in einem fotografischen Kopiergerät
JP2000250032A (ja) * 1999-02-26 2000-09-14 Omron Corp 面光源装置
JP3481599B2 (ja) * 2000-07-14 2003-12-22 京都電機器株式会社 線状照明装置
JP4023079B2 (ja) * 2000-08-31 2007-1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DE10102586A1 (de) * 2001-01-20 2002-07-25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mit punktförmigen Lichtquellen
JP4131178B2 (ja) * 2003-02-28 2008-08-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US7286296B2 (en) * 2004-04-23 2007-10-23 Light Prescriptions Innovators, Llc Optical manifold for light-emitting diodes
JP2007026702A (ja) * 2005-07-12 2007-02-01 Nitto Denko Corp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873A (zh) * 2004-08-27 2006-03-01 孙庆成 直下式背光模块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6-172939A 2006.06.29
JP特开2007-18936A 2007.01.2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12912B2 (en) 2010-05-11
JP2009117368A (ja) 2009-05-28
JP4875044B2 (ja) 2012-02-15
CN101424822A (zh) 2009-05-06
US20090116237A1 (en) 200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3995B (zh) 背光模组
CN100395625C (zh) 液晶显示器
US7218830B2 (en) Surface illuminator using point light source
CN102089703B (zh) 具有先进注入功能的照明装置
CN101295042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US20080137335A1 (en) Light mixer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102224448A (zh) 具有梯度提取的半镜面中空背光源
CN101424822B (zh) 背光模组
CN101206280A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CN101936489A (zh) 背光模块及其光学组件
CN101295040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WO2018214618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249053B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0454590C (zh) 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模组及背光***
CN101363997B (zh) 混光器
CN201680225U (zh) Led背光源的混合式发光元件
CN103994396B (zh)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折反射式透镜
CN101561587A (zh) 一种可用于直下式lcd背光源的led的透镜
CN101424789B (zh) 混光器
CN103196097A (zh)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光源的led二次柱面透镜
CN101578478B (zh) 发光装置及其透镜
TW200825564A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339268B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1206336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062355A (zh) Led背光源的直下式导光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