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15785B -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15785B
CN101415785B CN200780006115XA CN200780006115A CN101415785B CN 101415785 B CN101415785 B CN 101415785B CN 200780006115X A CN200780006115X A CN 200780006115XA CN 200780006115 A CN200780006115 A CN 200780006115A CN 101415785 B CN101415785 B CN 1014157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queous composition
carbon nanotube
soluble xylan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061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15785A (zh
Inventor
北村进一
寺田喜信
鹰羽武史
池田元英
森本良行
洼崎伸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zaki Glico Co Ltd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Ezaki Glico Co Ltd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zaki Glico Co Ltd, Osaka Prefectur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Ezaki Glic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15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15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15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BNANOSTRUCTURES FORMED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 B82B3/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by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or molecules, or limited collections of atoms or molecules as discrete uni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24Electrically-conducting pai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6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gums, starch, alginate, dextrin, hyaluronic acid, chitosan, inulin, agar or pect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00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cellulose for making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re-treatment, pre-soaking, activation
    • C08B1/003Preparation of cellulose solutions, i.e. dopes, with different possible solvents, e.g. ionic liq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B1/00 - C08B35/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03General processes for their isolation or fractionation, e.g. purification or extraction from biomas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B1/00 - C08B35/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06Homoglycans, i.e. polysaccharides having a main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single sugar, e.g. colominic acid
    • C08B37/0057Homoglycans, i.e. polysaccharides having a main chain consisting of one single sugar, e.g. colominic acid beta-D-Xylans, i.e. xylosaccharide, e.g. arabinoxylan, arabinofuronan, pentosans; (beta-1,3)(beta-1,4)-D-Xylans, e.g. rhodymenans; Hemicellulose;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00Prepar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B1/00 - C08B35/00;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37/14Hemicellulose;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7/00Use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K7/22Expanded, porous or hollow particles
    • C08K7/24Expanded, porous or hollow particles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00Compositions of starch, amylose or amylopectin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or degradation products
    • C08L3/12Amylose; Amylopectin; Degradation produc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00Compositions of polysaccharides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1/00 or C08L3/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00Compositions of polysaccharides or of their derivat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1/00 or C08L3/00
    • C08L5/14Hemicellulose;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67/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45Anti-settl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70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e.g. fibres, flakes or microsphe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C08K3/041Carbon nanotub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能形成导电涂层膜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具体公开了一种能形成透明导电涂层膜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同时环境安全性和分散稳定性优异。该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可以是多层碳纳米管或单层碳纳米管。

Description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背景技术
导电涂料用来获得导电涂层(在本文中也称为导电膜)。大部分常规导电涂料是使用有色导电颜料(主要是黑色)的那些导电涂料。由于常规使用的这样的导电颜料的电导率低,因此需要增加导电颜料的加入量,以改善涂层的电导率。由于导电颜料的颜色深,因此如果大量添加,则所得的涂料本身会呈深色而不透明。为此,认为难以制造电导率和透明度都较高的涂层。
就用于获得高度透明的导电涂层的涂料而言,已知使用氧化铟的涂料。然而,使用氧化铟的涂料的问题在于氧化铟贵且氧化铟源的量有限。
因此,报道了一种电磁屏蔽体,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至少一侧上形成含超细导电纤维的透明导电层,所述超细导电纤维在分散的同时彼此接触但不团聚,且所述导电层具有105Ω/□以下的表面电阻率(专利文献1)。然而,通过使超细导电纤维分散在粘合剂溶液中制备并溶解于挥发性有机溶剂中的用于形成所述导电层的涂布液,从环境安全性的观点来看,存在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下文中称为“VOC”)有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环境安全性问题,水是可用于减少VOC的最合适的溶剂。因此,将含水涂料用树脂作为粘合剂加到用水作溶剂且分散有碳纳米管的体系中。结果,出现明显团聚。这样的出现明显团聚的涂布液不能用于形成涂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4-253796(第1~13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情况下做出本发明。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形成导电涂层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在更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形成透明导电涂层且环境安全性和分散稳定性优异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广泛研究,结果最后发现通过使用水溶性木聚糖可以使碳纳米管稳定地包含在含水介质中,这导致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例如下面的内容:
项目1.
一种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
项目2.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是多层碳纳米管。
项目3.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是单层碳纳米管。
项目4.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的主链的数均聚合度为6以上且5,000以下。
项目5.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阿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
项目6.
根据项目5的含水组合物,其中在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所述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与所述阿糖残基的比为20~100。
项目7.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
项目8.
根据项目7的含水组合物,其中在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所述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与所述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的比为1~20。
项目9.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的数均分子量为7,000以上且1,000,000以下。
项目10.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源自木本植物。
项目11.
根据项目8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源自阔叶树。
项目12.
根据项目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水介质是水。
项目13.
根据项目1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50mg/L以上。
项目14.
根据项目1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1g/L以上。
发明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中,将水溶性木聚糖用作碳纳米管分散剂。因此,在用于制造含水组合物的碳纳米管水溶液的制备中,与通过使用常规分散剂制备水分散体相比,可以缩短分散时间,并且在由所述水溶液制备所述涂层用含水组合物过程中不发生团聚。应注意,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分散剂”不仅是指具有分散作用的物质,而且还指具有溶解作用的物质。虽然将水溶性木聚糖用作分散剂,但是它对碳纳米管不仅具有“分散”作用而且具有“溶解”作用。
在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中,可包含较高浓度的碳纳米管。通过涂覆未稀释的或以任何比例稀释的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可以形成透明性和导电性优异的涂层。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不含或仅含非常少量的有机溶剂。因此,所述组合物具有如下优点:气味较小、闪点较高,因此在一个优选的配方中能够提供不属于消防法规定的危险物质类别的涂料。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在制备例1中获得的水溶性木聚糖的1H-NMR分析结果的谱图数据。图1A的测量条件如下:分析仪:由JOEL Ltd.制造的JNM-AL400;测量频率,400MHz;测量温度,80℃;溶剂,D2O。
图1B是显示市售葡糖醛酸木聚糖的1H-NMR分析结果的谱图数据。图1B的测量条件如下:分析仪:由JOEL Ltd.制造的JNM-AL400;测量频率,400MHz;测量温度,80℃;溶剂,D2O。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1.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在下文中,简称为“含水组合物”)是用于形成导电涂层的含水组合物。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优选为用于形成透明导电涂层(也称为透明导电膜)的含水组合物。在本文中,术语涂层、涂层膜、膜、膜层和涂覆膜含义相同。在本文中,术语“涂层”是附着在制品表面上并连续覆盖制品表面的固态膜层。
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优选为涂料。在本文中,术语“涂料”是一种用于保护表面、改变制品的外观和形状等的材料,其以流态在制品表面上展开时变为薄膜,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为附着在所述表面上并且连续覆盖所述表面的固态膜。将涂料在制品表面上的展开操作称为涂覆;固态膜的形成过程称为干燥;固态膜层称为涂覆膜。流体状态包括液态、熔融态、空气悬浮态以及其它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
所述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所述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为约0.05wt%以上、更优选约0.1wt%以上、最优选约0.2wt%以上。所述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约5wt%以下、更优选约2wt%以下、还更优选约1.5wt%以下、最优选约0.8wt%以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从进一步改善制备含水组合物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涂层导电性的观点来看,相对于100重量份碳纳米管,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为约10重量份以上、更优选约30重量份以上、最优选约50重量份以上。从进一步改善制备含水组合物过程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涂层导电性的观点来看,相对于100重量份碳纳米管,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为约4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约200重量份以下、还更优选约150重量份以下、最优选约100重量份以下。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为约2重量份以上。含水组合物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更优选为约6重量份以上,最优选约7.5重量份以上。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优选为约50重量份以下。含水组合物中水溶性木聚糖的含量更优选为约40重量份以下,最优选约30重量份以下。
当水溶性木聚糖和其它分散剂组合使用时,其总量优选在如上所述的范围内。
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约1.0wt%以上、更优选约2.0wt%以上、还更优选约4.0wt%以上、最优选约6.0wt%以上。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约50wt%以下、更优选约30wt%以下、还更优选约20wt%以下、最优选约15wt%以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碳纳米管,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约200重量份以上。从改善涂层强度和进一步改善涂层导电性的观点来看,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更优选为约300重量份以上,最优选约400重量份以上。相对于100重量份碳纳米管,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优选为约3,000重量份以下。从改善涂层强度和进一步改善涂层导电性的观点来看,含水组合物中树脂的含量更优选为约1,500重量份以下,最优选约11,000重量份以下。上述树脂含量是指树脂自身的含量,因此对于以任意形式使用的树脂来说,树脂的固体含量可以在上述范围内。
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优选为约0.05wt%以上、更优选约0.1wt%以上、还更优选约0.2wt%以上、还更优选约0.3wt%以上、最优选约0.4wt%以上。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没有具体上限,但是该含量可例如为约10.0wt%以下、约7.0wt%以下、约5.0wt%以下、约4.0wt%以下、约3.0wt%以下、约2.0wt%以下、约1.0wt%以下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优选为约5重量份以上。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更优选为约6重量份以上、最优选约10重量份以上。相对于100重量份树脂,含水组合物中的碳纳米管的含量优选为约50重量份以下。含水组合物中的碳纳米管的含量更优选为约40重量份以下,最优选约30重量份以下。
含水组合物中介质的量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含水组合物中介质的量没有具体下限,但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该量可例如为约20wt%以上、约30wt%以上、约40wt%以上、约50wt%以上、约60wt%以上、约70wt%以上、约80wt%以上、约85wt%以上、约90wt%以上等。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含水组合物中介质的量优选为约99.5wt%以下、更优选约99wt%以下、还更优选约98.5wt%以下、还更优选约98wt%以下、最优选约95wt%以下等。含水组合物中介质的量没有具体上限,但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该量可例如为约95wt%以下、约90wt%以下、约85wt%以下、约80wt%以下、约70wt%以下、约60wt%以下、约50wt%以下等。
含水组合物中的固体含量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含水组合物中的固体含量优选为约0.5wt%以上、更优选约1.0wt%以上、还更优选约1.5wt%以上、还更优选约2.0wt%以上、还更优选约2.5wt%以上、最优选约3.0wt%以上。相对于含水组合物总量,含水组合物中的固体含量可为约5wt%以上、约10wt%以上、约15wt%以上、约20wt%以上、约30wt%以上、约40wt%以上、约50wt%以上等。含水组合物中的固体含量没有具体上限,但该含量可例如为约80wt%以下、约70wt%以下、约60wt%以下、约50wt%以下、约30wt%以下、约20wt%以下、约15wt%以下、约10wt%以下等。
(2.水溶性木聚糖)
本文所用的术语“木聚糖”是指具有2个以上通过β-1,4键彼此连接的木糖残基的分子。在本文中,除了仅由木糖残基组成的分子(即,纯木糖聚合物)之外,其改性分子以及其中其它残基例如阿糖残基键合到纯木糖聚合物上的分子也被称为“木聚糖”。聚合度为至多5的纯木糖聚合物可以以6mg/mL以上的浓度溶于水。然而,聚合度为6以上的纯木糖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6mg/mL。应注意,本文中所用的溶解度是在20℃下测量的溶解度。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水溶性木聚糖”是指具有6个以上通过β-1,4键彼此连接的木糖残基并且在20℃下能够以6mg/mL以上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水溶性木聚糖不是纯木糖聚合物,而是木糖聚合物的羟基的至少一部分被其它取代基(例如乙酰基、葡糖醛酸残基、阿糖残基等)取代的分子。当仅由木糖残基组成的木聚糖的羟基被其它取代基取代时,所得分子的水溶解度可以高于仅由木糖残基组成的木聚糖的水溶解度。可将仅由木糖残基组成的木聚糖的羟基被其它取代基取代的分子称为取代基键合到木糖聚合物的分子或改性木糖聚合物。应注意,本文中所用的术语“改性”是指由参比分子改性的分子,不仅包括人造分子而且包括天然分子。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和乙酰基键合到木糖聚合物上的分子通常称为葡糖醛酸木聚糖(glucuronoxylan)。阿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键合到木糖聚合物上的分子通常称为阿糖葡糖醛酸木聚糖(arabinoglucuronoxylan)。
水溶性木聚糖优选在主链上仅包含木糖残基或其改性体,更优选在主链上仅包含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本文中所用的术语“主链”是指残基通过β-1,4键彼此连接的最长链。当水溶性木聚糖为线型时,分子本身是主链。当水溶性木聚糖为支化时,通过β-1,4键连接的最长链是主链。用在本发明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主链的数均聚合度优选为约6以上、更优选约7以上、更优选约8以上、特别优选约9以上、最优选约10以上。用在本发明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主链的数均聚合度优选为约5,000以下、更优选约1,000以下、更优选约500以下、特别优选约100以下、最优选约50以下。主链的数均聚合度过高的水溶性木聚糖可能具有过低的水溶解度。
亲水基团可以键合到木糖残基的1、2、3或4位中的任意位上。亲水基团可以键合到一个木糖残基的所有四个位上,优选键合到三个以下的位上,更优选键合到两个以下的位上,最优选键合到一个位上。亲水基团可以键合到木糖聚合物的所有木糖残基上,优选仅键合到一部分木糖残基上。亲水基团的键合数量比优选为一个以上每十个木糖残基,更优选两个以上每十个木糖残基,更优选三个以上每十个木糖残基,特别优选四个以上每十个木糖残基,最优选五个以上每十个木糖残基。亲水基团的实例包括乙酰基、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L-***呋喃糖残基和α-D-葡糖醛酸残基。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优选另一个糖类残基键合到木糖残基的2位上的水溶性木聚糖。至于该水溶性木聚糖中的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与其它糖类残基的比,相对于1摩尔其它糖类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优选为20摩尔以下、更优选10摩尔以下、还更优选6摩尔以下。至于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与其它糖类残基的比,相对于1摩尔其它糖类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优选为1摩尔以上、更优选2摩尔以上、还更优选5摩尔以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优选α-1,2-键合的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键合到木糖残基的2位上的水溶性木聚糖。至于该水溶性木聚糖中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与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的比,相对于1摩尔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优选为100摩尔以下、更优选50摩尔以下、还更优选20摩尔以下。至于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与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的比,相对于1摩尔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量优选为1摩尔以上、更优选5摩尔以上、还更优选9摩尔以上、还更优选10摩尔以上、还更优选14摩尔以上。
水溶性木聚糖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约1,000,000以下、更优选约500,000以下、还更优选约100,000以下、特别优选约50,000以下、最优选约20,000以下。水溶性木聚糖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约1,500以上、更优选约2,000以上、还更优选约4,000以上、特别优选约5,000以上、再更优选约6,000以上、最优选约10,000以上。
优选用在本发明中的水溶性木聚糖优选源自木本植物。植物细胞壁部分含大量水溶性木聚糖。特别地,木材含大量水溶性木聚糖。水溶性木聚糖的结构随其所源自的植物的种类而变。已知阔叶树材所含的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是葡糖醛酸木聚糖。阔叶树材所含的葡糖醛酸木聚糖常常由比例为10∶1∶6的木糖残基、4-O-甲基葡糖醛酸和乙酰基组成。已知针叶树材所含的半纤维素的主要组分是葡甘露聚糖,并且针叶树材还含葡糖醛酸木聚糖和阿糖葡糖醛酸木聚糖。应注意,葡甘露聚糖的主链包含甘露糖残基和葡萄糖残基,甘露糖残基与葡萄糖残基的比通常为3~4∶1。用于本发明的水溶性木聚糖优选源自阔叶树材,更优选源自Siebold山毛榉、桦树、白杨树、榆树、山毛榉或橡树,还更优选为葡糖醛酸木聚糖。阔叶树材的半纤维素组分含有大量用于本发明的水溶性木聚糖。源自阔叶树的水溶性木聚糖是特别优选的,因为其几乎不含阿糖残基。实际上,天然水溶性木聚糖是各种分子量不同的分子的混合物。天然水溶性木聚糖可以以含杂质的状态使用、可以作为具有宽分子量分布的分子集合使用或在高度纯化后作为具有较窄分子量分布的集合使用,只要其发挥其有利效果即可。
针叶树材、禾本科(Gramineae)的草本植物例如玉米、稻子和小麦等也含有水溶性木聚糖,尽管量很少。在源自这些植物的水溶性木聚糖中,除了4-O-甲基-α-D-葡糖醛酸残基之外,α-L-阿糖残基以共价键结合到木糖残基上。如果α-L-阿糖残基的含量过高,则不能获得作为分散剂的效果,因此,α-L-阿糖残基含量高的木聚糖对于本发明的目的而言不是优选的。从谷类(小麦和稻子)和熊竹(Sasa veitchii)中提取出的半纤维素是主要由木糖、4-O-甲基葡糖醛酸和阿糖组成的阿糖葡糖醛酸木聚糖,因此由于阿糖含量高而不同于根据本发明的水溶性木聚糖。即使水溶性木聚糖源自草本植物,也可通过除去其中的至少一部分L-阿糖残基而将其用于本发明。可通过任何已知方法例如化学法或酶法除去L-阿糖残基。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水溶性木聚糖优选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阿糖残基以及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在该实施方案中,相对于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的一个L-阿糖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优选为约7以上、更优选约10以上、还更优选约20以上。在该实施方案中,相对于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的一个L-阿糖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优选为约100以下、更优选约60以下、还更优选约40以下。
水溶性木聚糖例如从木材中通过已知方法纯化而来。用于水溶性木聚糖的纯化方法例如包括用约10%氢氧化钾溶液提取作为原料的脱木质素木材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获得水溶性木聚糖:使由木材制备的粉状纤维素分散于水中,依次通过滤纸、0.45μm过滤器和0.2μm过滤器过滤溶液,然后干燥所得的滤液。
至于用在本发明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木糖残基与L-阿糖残基的比,相对于1摩尔L-阿糖残基,木糖残基的比优选为7摩尔以上、更优选10摩尔以上、还更优选20摩尔以上。木糖残基与1摩尔L-阿糖残基的比没有具体上限,相对于1摩尔L-阿糖残基,木糖残基的比为例如100个残基以下、60个残基以下、40个残基以下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水溶性木聚糖优选不含L-阿糖残基。该水溶性木聚糖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在该实施方案中,相对于水溶性木聚糖中的1个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比例优选为约1以上、更优选约5以上、更优选约9以上、更优选约10以上、还更优选约14以上。在该实施方案中,相对于水溶性木聚糖中的1个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比例优选为约100以下、更优选约50以下、更优选约20以下。
(3.树脂)
用在本发明中的树脂可以是通常用于含水涂料中的任何树脂。所述树脂也可称为粘合剂树脂,因为它粘合碳纳米管。树脂可以是水溶性的或水不溶性的。可以使用任何可溶于或分散于含水介质中的树脂。可溶于或分散于含水介质中的树脂也称为水性树脂。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述树脂优选为水溶性树脂。用在本发明中的树脂可以是天然树脂或合成树脂。
用在本发明中的树脂的实例包括聚氨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丙烯酸硅氧烷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
可根据性能要求(例如,与待涂覆制品表面的粘附性)适当地选择树脂。例如,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用于待涂覆制品表面时,从粘附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将聚氨酯树脂或聚酯树脂用作所述树脂。例如当丙烯酸用于待涂覆制品表面时,从粘附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将丙烯酸类树脂用作所述树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基于待涂覆制品的表面材料,能够容易地适当选择含水组合物中的树脂。
可单独使用一种树脂或者可将两种以上树脂混合,只要在可实现本发明的范围内即可。
根据本发明涂料的应用,树脂在形成涂覆膜时可以是有色或无色的,还可以是透明或不透明的。当然,涂覆膜的色度和透明度随其厚度而变化。在涂料用于形成透明涂覆膜的情况下,优选给出约50%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所述总透光率通过单独由所述树脂形成的厚度为约400nm的涂覆膜测定;更优选给出约60%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更优选给出约70%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更优选给出约80%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更优选给出约90%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更优选给出约95%以上总透光率的树脂。
适于用在本发明中的树脂通常是作为市售产品可得的。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处于这些树脂分散于介质(例如水)中的状态的市售产品。
聚氨酯类树脂的分散液可以例如作为Hydran HW171(由DainipponInk and Chemicals,Incorporated制造)、Hydran AP-40N(由DainipponInk and Chemicals,Incorporated制造)等得到。
丙烯酸类树脂的分散液可以例如作为Boncoat HY364(由DainipponInk and Chemicals,Incorporated制造)、NeoCryl XK-12(由DSM制造)等得到。
丙烯酸硅氧烷类树脂的分散液可以例如作为KANEBINOL KD4(由Nippon NSC Ltd.制造)等得到。
聚酯类树脂的分散液可以例如作为Vilonal MD1245(由Toyobo Co.,Ltd.制造)等得到。
聚烯烃类树脂可以通过多种商品名得到。从环境安全性的观点来看,在聚烯烃类树脂中,优选非氯化聚烯烃类树脂。在本文中,将没有被氯化的聚烯烃类树脂称为非氯化聚烯烃类树脂。非氯化聚烯烃类树脂的分散液可以例如作为Arrowbase SB1010(由Unitika Ltd.制造)等得到。
(4.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在下文中,也称为CNT)是指碳的同素异形体,其中多个碳原子彼此结合成筒形。任何碳纳米管均可用作所述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实例包括单层碳纳米管和多层碳纳米管及其卷绕衍生物(coiledderivative)。单层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形成的碳原子以单层排列的碳纳米管,而多层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形成的碳原子以两个以上同心层排列的碳纳米管。用在本发明中的碳纳米管可以是多层或单层碳纳米管,但优选单层碳纳米管。也可以使用一端闭合的碳纳米管形式的碳纳米角(carbon nanohorn)、头部有开口的杯状纳米碳物质或两端有开口的碳纳米管。
所述碳纳米管可以是具有任意直径(即外径)的那些。碳纳米管的直径优选为约0.4nm以上、更优选约0.5nm以上、更优选约0.6nm以上、更优选约1.0nm以上、最优选约1.2nm以上。碳纳米管的直径优选为约100nm以下、更优选约60nm以下、还更优选约50nm以下、还更优选约40nm以下、还更优选约30nm以下、还更优选约20nm以下、还更优选约10nm以下、还更优选5nm以下、还更优选约4nm以下、还更优选约3nm以下、还更优选约2nm以下、最优选约1.5nm以下。
特别地,在单层碳纳米管情况下,其直径优选为约0.4nm以上、更优选约0.5nm以上、还更优选约0.6nm以上、还更优选约1.0nm以上、最优选约1.2nm以上。在单层碳纳米管情况下,其直径优选为约5nm以下、更优选约4nm以下、还更优选约3nm以下、还更优选约2nm以下、最优选约1.5nm以下。
特别地,在多层碳纳米管情况下,其直径优选为约1nm以上、更优选约2nm以上、还更优选约3nm以上、还更优选约4nm以上、还更优选约5nm以上、还更优选约10nm以上、还更优选约20nm以上、还更优选约30nm以上、还更优选约40nm以上、最优选约60nm以上。在多层碳纳米管情况下,其直径优选为约100nm以下、更优选约60nm以下、还更优选约40nm以下、还更优选约30nm以下、还更优选约20nm以下、最优选约10nm以下。如本文中所用的,多层纳米管的直径是指最外层的碳纳米管的直径。
所述碳纳米管可以是具有任意长度(即轴向长度)的那些。碳纳米管的长度优选为约0.6μm以上、更优选约1μm以上、还更优选约2μm以上、最优选约3μm以上。碳纳米管的长度优选为约1,000μm以下、更优选约500μm以下、还更优选约200μm以下、还更优选约100μm以下、还更优选约50μm以下、还更优选约20μm以下、还更优选约15μm以下、还更优选约10μm以下、最优选约5μm以下。
用在本发明中的碳纳米管可以是市售产品,也可以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法制造的产品。碳纳米管例如可购自Shenzhen NanotechPort Co.,Ltd.、CARBON NANOTEHCNOLOGIES INC.、SESRESEARCH、Showa Denko K.K.等。
制造碳纳米管的方法的实例包括二氧化碳的催化氢还原、电弧放电法(参见例如C.Journet等人,Nature(London),388(1997),756)、激光烧蚀法(参见例如A.G.Rinzler等人,Appl.Phys.A,1998,67,29)、CVD法、气相生长法、通过在铁催化剂存在下在高温高压下使一氧化碳反应而在气相中使纳米管生长的HiPco法(参见例如P.Nikolaev等人,Chem.Phys.Lett.,1999,313,91)等。
碳纳米管可以是未纯化的那些,或者作为替代方案,可以是通过清洗、离心分离、过滤、氧化、色谱等纯化的那些。优选纯化的碳纳米管。待使用的碳纳米管的纯度可以是任意的,但优选为约5%以上、更优选约10%以上、还更优选约20%以上、还更优选约30%以上、还更优选约40%以上、还更优选约50%以上、还更优选约60%以上、还更优选约70%以上、还更优选约80%以上、还更优选约90%以上、最优选约95%以上。碳纳米管的纯度越高,越容易发挥其固有功能。应注意,本文中所用的碳纳米管的纯度不是指一种具有特定分子量的碳纳米管的纯度,而是指碳纳米管的总体纯度。也就是说,当碳纳米管粉末由30wt%具有特定分子量A的碳纳米管和70wt%具有特定分子量B的碳纳米管组成时,该粉末的纯度为100%。当然,待使用的碳纳米管可以是针对特定直径、特定长度、特定结构(单层或多层)等而选择的那些。
用在本发明中的碳纳米管可以是在球形粉碎机例如球磨机、振动磨机、砂磨机和滚磨机中粉碎的那些,或者是通过化学处理或物理处理短切的那些。
由于碳纳米管的导电性优异,因此即使在以相对少量加到含水组合物中时,碳纳米管也赋予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所希望的导电性,所述组合物能形成透明性极好的透明涂层。碳纳米管可以以彼此单独分开的方式分散在含水组合物中或作为多个纳米管的束分散。优选以彼此分开的单个纳米管的状态分散。用非管状的常规导电材料(例如简单的导电碳)代替碳纳米管,导致所形成涂层的透明度降低,因为为了获得所希望的导电性,与碳纳米管相比,应增加常规导电材料的加入量。因此,不希望使用这样的常规导电材料。
(5.介质)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介质”是指分散或溶解其它物质(例如碳纳米管、树脂和水溶性木聚糖)的液体组分。
用在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中的介质包括可溶解水溶性木聚糖的介质。用在含水组合物中的介质是分散或溶解树脂的介质。所述介质可溶解或分散除树脂之外的物质(例如水溶性木聚糖、碳纳米管等)。介质优选为水或可与水混溶的任何有机溶剂,最优选水。所述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甲醇、乙醇、异丙醇、丙酮、乙腈、丙腈、四氢呋喃、1,4-二噁烷、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乙基酮、γ-丁内酯、碳酸亚丙酯、环丁砜、硝基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砜、N-甲基吡咯烷酮、苯、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氯仿和二氯乙烷。
当水与有机溶剂混合时,整个介质中的水的比优选为混合前水和有机溶剂的总体积的约60体积%以上、优选约70体积%以上、优选约80体积%以上、优选约90体积%以上、最优选约95体积%以上。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可以是一种溶剂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溶剂。考虑到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介质优选为水或主要由水组成。术语“主要由水组成”是指约80wt%以上的介质是水。应注意,术语“含水介质”是水为主要组分的介质。术语“为主要组分”是指水在整个介质中的比例为约50wt%以上。
(6.其它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还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各种已知物质例如涂覆表面调节剂(例如流平剂和消泡剂)、染料、着色剂、填料、除水溶性木聚糖之外的分散剂、润滑剂、抗静电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储存稳定剂、粘附助剂和增稠剂,除非该物质抑制该含水组合物的分散稳定性。
可以将乳液型涂料中常用的任何填料用作所述填料。例如,可使用硅砂、硅石粉、硅藻土、粘土、滑石等。
在使用填料的情况下,填料的掺混量没有具体限制,但相对于含水组合物中的100重量份固体物质,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更优选30重量份以上、还更优选50重量份以上。此外,填料的掺混量优选为4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300重量份以下、还更优选200重量份以下。如果加入量过小,则不易于获得加入效果。如果加入量过大,则会导致粘度过高、易于引起处理困难。
可根据需要将除水溶性木聚糖之外的分散剂加到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中。根据树脂的类型和填料的类型可将任何已知的分散剂用作分散剂。可优选使用在含水涂料中常用的各种分散剂。通常,可以将所谓的表面活性剂用作分散剂。例如,可以使用各种表面活性剂例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在使用除水溶性木聚糖之外的分散剂的情况下,其掺混量没有具体限制,但相对于含水组合物中的100重量份固体物质,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0.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0.5重量份以上。此外,其掺混量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1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5重量份以下。如果加入量过小,含水组合物容易变得不稳定。如果加入量过大,则会导致粘度过低。
(7.制备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的方法)
可通过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程序和装置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
通过在含水介质中混合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获得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将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或水分散体与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树脂的水溶液或水分散体混合。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液体可以是水溶液或水分散体。优选为水溶液。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树脂的液体可以是水溶液或水分散体。
例如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将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加到含水介质中以获得溶液,将树脂加到含水介质中以获得分散体,将所述溶液与所述分散体混合以获得含水组合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通过包括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将超声波施加于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混合物以获得溶液,将树脂加到含水介质中以获得分散体,将所述溶液与所述分散体混合。
例如,在一个简易方法中,可将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加到市售的含水涂料中,以溶解或分散其中的碳纳米管。
在获得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溶液的步骤中,优选使碳纳米管均匀地溶解在溶液中。
将描述制备其中均匀地溶解了碳纳米管的溶液的方法的一个实例。
可通过将水溶性木聚糖加到含水介质中来制备水溶性木聚糖溶液。水溶性木聚糖溶液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可任意设置,考虑到在后续步骤中加入的含有树脂的水分散体或水溶液中所包含的水,只要水溶性木聚糖可溶,以及只要最终获得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中的浓度在有利的范围内即可。考虑到在后续步骤中加入的包含在树脂的水分散体或水溶液中的水,从碳纳米管的分散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将所述溶液中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设置为使得落在最终获得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的浓度的有利范围内。水溶性木聚糖的加入量是使得所得溶液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优选为约0.05wt%以上、更优选约0.1wt%以上、还更优选约0.2wt%以上的那些。溶液中的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优选为约5wt%以下、优选约2wt%以下、优选约1.5wt%以下、更优选约0.8wt%以下。例如,优选为使浓度范围为约1wt%以下的量。如果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过高,则碳纳米管的溶解量可能降低。如果水溶性木聚糖的浓度过低,则碳纳米管的溶解量可能过少。
在加入除水溶性木聚糖之外的材料(例如其它分散剂)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采用与水溶性木聚糖类似的程序与水溶性木聚糖同时加入或在加入水溶性木聚糖之前或之后加入。
然后,将碳纳米管加到含有水溶性木聚糖的溶液中,以获得混合物。所加的碳纳米管优选为粉末形式。碳纳米管的加入量可任意设置,只要该量大于通过根据本发明方法可溶的碳纳米管的量即可。相对于100重量份溶液,碳纳米管的加入量例如可为约0.1重量份以上、约0.2重量份以上、约0.5重量份以上、约1重量份以上或约5重量份以上。相对于100重量份溶液,碳纳米管的加入量例如可为约10重量份以下、约7.5重量份以下、约5重量份以下、约3重量份以下或约1重量份以下。
作为替代方案,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可预先混合,然后将介质加到其中,以获得混合物。作为替代方案,这些物质可通过其它机械手段彻底混合。
然后,对所得混合物施加超声波以溶解和分散碳纳米管。就诸如施加超声波的方法、频率和时间的条件而言,对于施加超声波的方法没有具体限制,只要该方法可使碳纳米管均匀溶解在水溶性木聚糖溶液中即可。能施加超声波的超声波振荡器包括但不限于例如UH600(由SMT Co.Ltd.制造)、RUS-600(由NIHONSEIKI KAISHA Ltd.制造)等。施加超声波时的温度和压力是使含有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溶液或分散体保持为液态的那些条件。例如,将含有水溶性木聚糖和碳纳米管的溶液或分散体置于玻璃容器中,并采用浴型超声波仪,在室温下对其施加超声波。例如,超声波振荡器的额定输出功率优选为每超声波振荡器单位底面积约0.1W/cm2以上、更优选约0.2W/cm2以上、更优选约0.3W/cm2以上、更优选约10W/cm2以上、更优选约50W/cm2以上、最优选约100W/cm2以上。超声波振荡器的额定输出功率优选为每超声波振荡器单位底面积约1500W/cm2以下、更优选约750W/cm2以下、更优选约500W/cm2以下、最优选约300W/cm2以下。所用的振荡频率优选为20~50KHz。振幅优选为约20μm以上、最优选约30μm以上。振幅优选为约40μm以下。此外,施加超声波的时间优选为约1分钟到约3小时、更优选约5分钟到约30分钟。在施加超声波过程中、之前或之后,可使用搅拌机例如Vortex混合器、匀化器、螺旋式混合器、行星混合器、分散器、混合式混合器等。混合物的温度可以是任意温度,只要在该温度下待溶物质不分解或不变性并且溶剂不过多蒸发即可。由于碳纳米管是高度耐热的,所以混合物的温度例如为约5℃以上、优选约10℃以上、更优选约15℃以上、更优选约20℃以上、最优选约25℃以上。混合物的温度例如为约100℃以下、优选约90℃以下、更优选约80℃以下、更优选约70℃以下、更优选约60℃以下、更优选约50℃以下、最优选约40℃以下。
施加超声波后,优选通过过滤、离心分离等除去溶液中包括未溶解的碳纳米管在内的固体物质。施加超声波后从溶液中除去未溶解的固体物质的方法可以是通过过滤器过滤、离心分离等,并且没有具体限制,只要可实现已溶解的碳纳米管和未溶解的固体物质之间的分离即可。在通过过滤器过滤的情况下,使用具有允许已溶解的碳纳米管通过但不允许未溶解的固体物质通过的孔径的过滤器。优选使用孔径为1μm到约几百μm的过滤器。在离心分离的情况下,选择使已溶解的碳纳米管保持在上清液中而使未溶解的固体物质沉淀的条件。优选施加相当于800-4,000xg的离心力5-30分钟以进行分离。这样获得均匀地溶解了碳纳米管的溶液。
在该溶液中,溶解了碳纳米管。术语“溶解了碳纳米管”是指含有碳纳米管的液体在20℃、2,200xg下离心分离10分钟后,碳纳米管仍保持分布在整个液体中,并且未观察到由碳纳米管赋予的液体色彩减退、沉淀等。碳纳米管几乎作为单个分子溶解在溶液中。
在该溶液中,碳纳米管溶解稳定。术语“碳纳米管溶解稳定”是指将碳纳米管溶液在室温下(优选在约20℃下)静置至少3天时,未观察到由碳纳米管赋予的液体色彩减退、沉淀等。甚至在将所述溶液静置优选约1周、更优选约2周、还更优选约3周、最优选约4周后,仍未观察到由碳纳米管赋予的液体色彩减退、沉淀等。
通过如下步骤来证实碳纳米管均匀地溶解在溶液中:通过离心分离等回收碳纳米管溶液中的碳纳米管,通过用溶剂清洗来除去存在的过量水溶性木聚糖,然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
例如可通过如下步骤测量溶解或分散在溶液中的碳纳米管的量:通过在70,000xg下离心分离15分钟来回收碳纳米管,并称量其重量。作为替代方案,如文献″Chem.Commun.″,P.193(2001)中所描述的,碳纳米管的浓度与500nm处的吸光度具有相当高的相关性,而水溶性木聚糖在该波长处几乎不吸收。因此,可通过测量溶液在500nm处的吸光度容易地确定碳纳米管的浓度,除非该溶液含有任何其它在约500nm处有吸收的物质。
溶液中碳纳米管的浓度可任意设置,只要碳纳米管可溶解或分散即可。溶液中碳纳米管的浓度优选为约0.1g/L(约0.01wt%)以上、更优选约0.5g/L(约0.05wt%)以上、还更优选约1g/L(约0.1wt%)以上、还更优选约2g/L(约0.2wt%)以上、还更优选约3g/L(约0.3wt%)以上、还更优选约4g/L(约0.4wt%)以上。根据本发明,溶液中碳纳米管的浓度没有上限,只要碳纳米管可溶即可,但是通常为约20g/L(约2wt%)以下、约10g/L(约1wt%)以下、约9g/L(约0.9wt%)以下或约8g/L(约0.8wt%)以下。
向所得的均匀地分散或溶解了碳纳米管的溶液或分散体中加入树脂并混合,以制备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可通过常规手段加入树脂。例如,树脂可以以水分散体或水溶液的形式加入。通常在加入树脂的同时搅拌其中均匀地溶解或分散了碳纳米管的溶液或分散体。优选在树脂全部加入后继续搅拌,直到树脂均匀地分布在含水组合物中。如果加入除树脂之外的材料,则该材料可以采用与树脂类似的程序与树脂一起加入或在加入树脂之前或之后加入。
如果需要的话,对所得的含水组合物进行离心分离,以分离出上清液,然后可将该上清液用作含水组合物。优选对含水组合物进行离心分离。在进行离心分离的情况下,选择使已溶解的碳纳米管和树脂保留在上清液中而使未溶解的固体物质沉淀的条件。优选施加相当于约800-4,000xg的离心力约5-30分钟,以进行分离。
(8.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可原样或与其它稀释剂混合而用作涂布液。
(9.导电涂层)
将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或通过以任意比例稀释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制备的涂布液涂覆在基底上并干燥以形成导电涂层。导电涂层优选是透明的。透明导电涂层也被称为透明导电涂层膜或透明导电膜。
所形成的导电涂层导电性优异。涂层的导电性通常以表面电阻率ρs(Ω/□或Ω/sq.)表示。表面电阻率是指通过平行于沿试样表面流动的电流的电位频率除以该表面单位宽度的电流所得的值。表面电阻率相当于两个电极之间的表面电阻,所述电极分别是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的对边。表面电阻率随试样的厚度变化。表面电阻率可根据JIS K7194测定。在本说明书中,将用Rorester EP(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测量的值用作表面电阻率。
当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形成厚度为1.0μm的导电涂层时,其表面电阻率优选为约1.0×1011Ω/□以下、更优选约1.0×1010Ω/□以下、更优选约1.0×109Ω/□以下、更优选约1.0×108Ω/□以下、更优选约1.0×107Ω/□以下、更优选约1.0×106Ω/□以下、更优选约1.0×105Ω/□以下、更优选约1.0×104Ω/□以下、更优选约1.0×103Ω/□以下、最优选约1.0×102Ω/□以下。导电涂层的表面电阻率没有具体下限,但可以是例如约1.0Ω/□以上、约5.0Ω/□以上、约1.0×10Ω/□以上、约5.0×10Ω/□以上等。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形成的导电涂层的透明性极好。在本实施方案中,当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形成厚度为0.5μm的导电涂层时,导电涂层具有上述优选的表面电阻率以及优选约60%以上的总透光率和约15%以下的雾度。
总透光率是指透过的总的光通量与平行入射至试样的光通量的比。总透光率是包括散射光在内的透射光的比例。总透光率是基于JIS K7361的值,可利用积分球用仪器测定。在本说明书中,将用雾度仪NDH2000(由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测定的值用作总透光率。
当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形成厚度为0.5μm的导电涂层时,其总透光率优选为约60%以上、更优选约65%以上、更优选约75%以上、最优选约80%以上。
雾度是指由于前向散射而偏离入射光0.044rad(2.5)以上的透射光基于通过试样的透射光的百分比。也就是说,雾度是散射光与包括散射光在内的透射光的比,表示混浊程度。雾度是基于JIS K 7136的值,可利用积分球用仪器测定。在本说明书中,类似于总透光率,将用雾度仪NDH2000(由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测定的值用作雾度。
当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上形成厚度为0.5μm的导电涂层时,其雾度优选为约15%以下、更优选约10%以下、更优选约5%以下、最优选约3%以下。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中,所形成的透明导电涂层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均优异,并具有下列物理性质:例如,当在PET膜上形成的透明导电涂层的厚度为1.5μm以下时,表面电阻率为1.0×1011Ω/□以下、总透光率为60%以上(优选70%以上),雾度为15%以下(优选5%以下)。
优选地,当在PET膜(由Toyobo Co.,Ltd.,Cosmoshine A4100制造,总透光率为90.1%,雾度为0.9,厚度为125μm)基底上形成的透明的涂覆膜(透明膜)与基底一起测量时,获得上述物理性质。
可以通过将树脂相对于含水组合物中碳纳米管的含量设置为高于上述范围来改善导电涂层的强度。
要涂覆根据本发明的含水组合物的制品可以由任何材料组成。用于这样的制品的材料可以是无机或有机材料,例如可选自塑料、玻璃、金属、水泥等。所述制品优选为透明的。这样的制品例如优选为膜式、板式等。
实施例
在下文中,“份”是指“重量份”。
(制备例1:制备水溶性木聚糖的水溶液)
将20L水加到800g由木浆制造的市售粉状纤维素(KC Flock ofNippon Paper Chemicals Co.,Ltd.)中并在室温下搅拌30分钟。依次通过滤纸、0.45μm过滤器和0.2μm过滤器过滤溶液,回收滤液,作为水溶性木聚糖溶液。如通过苯酚-硫酸法测量的,所得的溶液含有约0.45mg/mL水溶性木聚糖。干燥该溶液获得约9g木聚糖粉末。
通过凝胶过滤/多角度光散射法测量所得的水溶性木聚糖的分子量。通过使用凝胶过滤柱Shodex SB802M和SB806M在40℃的柱温、0.1M硝酸钠洗脱液和1mL/min的流率下进行测量。作为检测器,使用差示折光计Shodex RI-71(由Showa Denko K.K.制造)和多角度光散射检测器DAWN-DSP(由Wyatt Technology Corp.制造)。测量结果表明:所得的水溶性木聚糖的重均分子量为6,100,所得的水溶性木聚糖的数均分子量为7,500。
对所得的水溶性木聚糖(制备例1)和市售葡糖醛酸木聚糖(由Institute of Chemistry,Slovak Academy of Sciences制造;数均分子量为18,000;木糖残基∶4-O-甲基-D-葡糖醛酸残基=10∶1;未乙酰化;源自山毛榉)进行1H-NMR分析。在1H-NMR分析中,以5.0wt%的浓度将样品溶解在重水中并在80℃下测量。结果如图1A和1B所示。图1A显示在制备例1中所得的水溶性木聚糖的结果,而图1B显示市售葡糖醛酸木聚糖的结果。检测到的制备例1的水溶性木聚糖的峰的化学位移值与通过市售葡糖醛酸木聚糖检测到的那些值一致。因此,发现市售粉状纤维素所含的水溶性木聚糖是葡糖醛酸木聚糖且未被乙酰化。在图1A中,在约5.2ppm处的峰表示键合到4-O-甲基-D-葡糖醛酸残基的1位碳上的氢原子的峰;在约4.6ppm处的双峰表示键合到木糖残基的1位碳上的氢原子的峰,4-O-甲基-D-葡糖醛酸键合到该木糖残基上;在约4.4ppm处的双峰表示键合到木糖残基的1位碳上的氢原子的峰。因此,可以通过确定(在约5.2ppm处的峰的面积):(在约4.6ppm处的双峰的面积)+(在约4.4ppm处的双峰的面积)来确定构成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的4-O-甲基-D-葡糖醛酸残基与木糖残基的摩尔比。如图1A中这些面积的比所测定的,发现在由市售纤维素获得的水溶性木聚糖中,木糖残基∶4-O-甲基-D-葡糖醛酸残基=14∶1。
此外,通过在2.5M三氟乙酸中在100℃下加热水溶性木聚糖6小时使该水溶性木聚糖水解,以及通过HPLC(柱:CarboPac PA-1,由Dionex制造;洗脱液:水;柱后溶液:300mM NaOH;检测器:PED-II,由Dionex制造)证实所得的单糖。结果,几乎没有检测到阿糖(全部糖类的0.2%以下)。因此,发现在制备例1中得到的水溶性木聚糖基本上不含阿糖。
<试验例A>
(实施例1:制备碳纳米管溶液)
将2.0份作为分散剂的水溶性木聚糖粉末(在上述制备例1中制备)和1.0份Neopelex G-65(糊;纯度为65%;由Kao Corporation制造)加到95.0份水中,并在50℃的水浴中溶解以获得溶液。将2.0份L.SWNT(纯度为90%以上;单层碳纳米管;直径为2nm以下;长度为5~15μm;由Shenzhen Nanotech Port Co.,Ltd.制造)加到溶液中,以获得混合物。连续用超声波分散器(UH600;由SMT Co.Ltd.制造)在输出功率表为5和冷却水温度为10℃下向该混合物施加超声波60分钟,以溶解碳纳米管,然后获得碳纳米管水溶液。
(实施例2和比较例1~4:制备碳纳米管溶液)
在实施例2和比较例1~4的每一个中,除了如表1所示改变分散剂的种类和如表1所示改变组分用量之外,以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制备碳纳米管溶液。在比较例1、2和4中,由于碳纳米管的溶解度和可分散性低,分散时无法破坏碳纳米管的团聚,不能均匀地分散碳纳米管,因此不能形成用于评价的涂覆膜。
(评价溶解稳定性和分散稳定性)
用水将刚在实施例1和2以及比较例1~4中制备的溶液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稀释500倍,根据下列标准通过目测评价溶解稳定性和可分散性:
○:未观察到团聚;
△:观察到轻微团聚,但不存在实际问题;
×:观察到团聚,存在实际问题。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比较例4
  L.SWNT(CNT;Shenzhen NanotechPort Co.,Ltd.) 2.0 1.0 1.0 1.5 1.0 1.5
  水溶性木聚糖(分散剂;制备例1)   2.0   1.0
  Demol N(分散剂;Kao Corporation)   1.0   2.0   3.0
  Neopelex G-65(分散剂;Kao Corporation) 1.0 1.5 2.0 3.0
  Julimer FC-60(分散剂;Nihon JunyakuCo.,Ltd.) 1.0 1.5
  水   95.0   98.0   98.0   97.0   94.0   91.0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溶解稳定性和分散稳定性   ○   ○   ×   ×   ○   ×
Demol N:粉末,纯度为97%;Neopelex G-65:糊,纯度为65%;JulimerFC-60:溶液,纯度为25%。
显然,在通过将碳纳米管溶于水中来制备溶液时,用水溶性木聚糖作为分散剂与用其它分散剂相比可使碳纳米管以较高浓度分散或溶解。
<试验例B>
(实施例3:制备含水组合物)
在用Disper搅拌器以1.6m/s的圆周速度搅拌20.0份在实施例1中制备的水溶液的同时,将67.4份水加到该水溶液中,然后将4.4份丙烯酸类树脂的水分散体(NeoCryl XK-12;树脂固体物质为45%;由DSM制造)加入其中。
随后将8.0份乙醇和0.2份流平剂(BYK348;液体,纯度为100%;由BYK制造)加入其中,搅拌5分钟后,混合物在离心分离机(H-200E;由Kokusan Co.,Ltd.制造)中在800g下离心分离5分钟,以获得上清液。将该上清液用作含水组合物。应注意,为了除去例如在加入乙醇和流平剂后混在混合物(即,涂料)中的杂质和在涂料制备过程中由震动形成的团聚体,以及为了尽可能地改善通过涂覆形成的涂覆膜的外观例如雾度和透明度,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分离几乎不形成沉淀物,其量是不可测的。因此,认为含水组合物中每种组分的含量几乎与掺混量相同。
(实施例4~6和比较例5:制备含水组合物)
在实施例4~6和比较例5的每一个中,除了如表2所示改变分散体的种类和如表2所示改变组分用量之外,以与实施例3类似的方式制备含水组合物。在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通过离心分离也几乎不产生沉淀物,其量是不可测的。因此,认为含水组合物中每种组分的含量几乎与掺混量相同。
(评价分散稳定性、表面电阻率、总透光率和雾度)
·分散稳定性
用水将刚在实施例3~6和比较例5中制备的含水组合物中的每一个的一部分稀释500倍,根据下列标准通过目测评价可分散性:
○:未观察到团聚;
△:观察到轻微团聚,但不存在实际问题;
×:观察到团聚,存在实际问题。
利用3号刮棒涂布器将刚制备好的含水组合物涂在PET膜(由Toyobo Co.,Ltd.制造;125μm的膜)上并通过在100℃下加热60秒干燥以获得涂层。评价该涂层的下列评价项目。应注意,单独的PET膜的总透光率为90.1%,雾度为0.9。
·表面电阻率
用Rorester EP(由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制造)测量表面电阻率。
·总透光率和雾度
用雾度仪NDH2000(由Nippon 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测量总透光率和雾度。
评价结果以及膜厚度如表2所示。膜厚度是基于下式计算出的值:
[式1]
t = m &times; ( 1 dt - ws 100 ds )
t:干燥膜的理论厚度(μm)
m:涂覆量/单位面积(g/m2)
dt:涂料的比重(g/cm3)
ds:挥发物的比重(g/cm3)
ws:挥发物的重量比例(%)
[表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比较例5
 实施例1的溶液   20.0   40.0   75.0
 实施例2的溶液   80.0
 比较例3的分散体   80.0
 NeoCryl  XK-12(丙烯酸类树脂:DSM) 4.4 8.9 16.8 8.9 8.9
 BYK348(流平剂:BYK)   0.2   0.2   0.2   0.2   0.2
 乙醇   8.0   8.0   8.0   8.0   8.0
 水   67.4   42.9   2.9   2.9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分散稳定性   ○   ○   ○   ○   ○
 含水组合物中CNT浓度(wt%)   0.4   0.8   1.5   0.8   0.8
 CNT/树脂固体物质(重量比)   1/5   1/5   1/5   1/5   1/5
 全部固体物质(wt%)   2.8   5.6   10.5   5.6   6.8
 涂层厚度   193nm   386nm   724nm   386nm   469nm
 表面电阻率(Ω/□)   4.1×107   3.3×106   3.8×104   2.0×106   5.6×106
 总透光率(%)   86.0   82.3   67.1   81.5   82.8
 雾度   2.0   2.0   5.8   1.9   2.5
<试验例C>
(实施例7:制备含水组合物)
将0.4份CTube100(纯度为93%以上;多层碳纳米管;直径为10~50nm;长度为0.5~100μm;由CNT制造)加到0.4份水溶性木聚糖粉末(在制备例1中制备)溶解在77.6份水中的溶液中,以获得混合物。连续用超声波分散器(UH600;由SMT Co.Ltd.制造)在输出功率表为5和冷却水温度为10℃下向该混合物施加超声波30分钟,以溶解碳纳米管。在用Disper搅拌器以1.6m/s的圆周速度搅拌水溶液的同时,将13.4份聚酯类树脂(Vilonal MD1245;由Toyobo Co.,Ltd.制造)的水分散体加到所述水溶液中。随后将8.0份乙醇和0.2份流平剂(BYK348;由BYK-Chemie制造)加入其中,再搅拌5分钟后,混合物在离心分离机(H-200E;由Kokusan Co.,Ltd.制造)中在800xg下离心分离5分钟,以获得上清液。将该上清液用作含水组合物。应注意,为了除去例如在加入乙醇和流平剂后混在混合物(即,涂料)中的杂质和在涂料制备过程中由震动形成的团聚体,以及为了尽可能地改善通过涂覆形成的涂覆膜的外观例如雾度和透明度,进行离心分离。离心分离几乎不形成沉淀物,其量是不可测的。因此,认为含水组合物中每种组分的含量几乎与掺混量相同。
(实施例8~10:制备含水组合物)
在实施例8~10的每一个中,除了如表3所示改变树脂和如表3所示改变组分用量之外,以与实施例7类似的方式制备含水组合物。
(评价分散稳定性、表面电阻、总透光率、雾度和剥离性)
·分散稳定性、表面电阻、总透光率和雾度
以与通过试验例B的评价方法形成涂层的方法类似的方式在PET膜上形成涂层。通过与试验例B中所描述的那些方法类似的方法测量含水组合物的分散稳定性以及涂层的表面电阻、总透光率和雾度。
·涂覆膜的强度
就涂覆膜的强度而言,用摩擦试验机(由Suga Test Instruments Co.,Ltd.制造)用3号棉布在200g载荷下进行100次摩擦,然后目测评价涂覆膜并测量摩擦后的表面电阻。
[目测评价标准]
○:涂层表面受损,但没有剥离;
△:10%以下的涂层剥离;以及
×:10%以上的涂层剥离。
[表3]
Figure G200780006115XD00281
Vylonal MD1245:水分散体,树脂固体物质为30%;Burnock WE-307:水分散体,树脂固体物质为45%;Burnock DNW-5000:溶液,树脂固体物质为80%。
很清楚,虽然树脂固体物质与碳纳米管的比下降导致涂层强度下降,但可以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优异的透明性和导电性)。
<试验例D>
(实施例11和比较例6~8:制备含水组合物)
在实施例11和比较例6~8的每一个中,除了如表4所述改变分散剂和树脂的种类并如表5所示改变超声波的施加时间之外,以与实施例7类似的方式制备含水组合物。
(评价)
以与通过试验例B的评价方法形成涂层的方法类似的方式在PET膜上形成涂层。通过与试验例B中所描述的那些方法类似的方法测量含水组合物的分散性以及涂层的表面电阻、总透光率和雾度。
[表4]
  实施例11   比较例6   比较例7   比较例8
  CTube100   0.4   0.4   0.4   0.4
  水溶性木聚糖   0.4   -   -   -
  Demol N   -   0.4   -   -
  Neopelex G-65   -   -   0.4   -
  Johncryl  60(分散剂:JohnsonPolymer Co.,Ltd.) - - - 1.2
  Hydran HW171(聚氨酯类树脂:DainipponInk and Chemicals,Inc.) 11.4 11.4 11.4 11.4
  BYK348   0.2   0.2   0.2   0.2
  乙醇   8.0   8.0   8.0   8.0
  水   79.6   79.6   79.6   78.8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分散稳定性   ○   ○   ○   ○
  CNT/树脂固体物质   1/10   1/10   1/10   1/10
  涂层厚度   331nm   331nm   331nm   331nm
Johncryl 60:溶液,纯度为34%;Hydran HW171:水分散体,纯度为35%。
[表5]
Figure G200780006115XD00302
与其它分散剂相比使用水溶性木聚糖提供极好的分散性,并可缩短分散所需的时间,由此可提高生产率。
<试验例E:储存试验>
将在实施例3中刚制备好的含水组合物转移到密封容器中并在温度为23℃、湿度为50%的环境中储存1周、2周和4周。
(评价分散稳定性、表面电阻率、总透光率和雾度)
·分散稳定性
除了在储存后评价之外,以与试验例B中的分散稳定性相似的方式评价含水组合物的分散稳定性。
·表面电阻率、总透光率和雾度
除了使用储存后的含水组合物之外,以与在试验例B的评价方法中形成涂层的方法类似的方式在PET膜上形成涂层。以与试验例B类似的方式测量涂层的表面电阻率、总透光率和雾度。
[表6]
实施例3
  制备后即刻   2周后   4周后
 表面电阻率(Ω/□)   4.1×107   4.8×107   5.0×107
 总透光率(%)   86.0   85.8   86.1
 雾度   2.0   2.2   2.0
 分散稳定性   ○   ○   ○
很清楚,没有观察到分散稳定性、导电性或透明性随时间变差。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在商业上非常有用。
如上所述,已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例示了本发明,但是不应将本发明限于该实施方案。应理解,本发明应仅通过权利要求解释其范围。应理解,从本发明特定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出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施基于本发明的描述和技术常识的等同范围。应理解,本说明书中引用的专利、专利申请和出版物通过引用将其内容并入本文,就像这些内容本身具体记载在本说明书中一样。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适合作为用于形成可用在电子部件领域中的透明导电涂层(透明导电膜)的涂料以及作为清洁室中的抗静电材料。

Claims (14)

1.一种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所述含水组合物包含处于含水介质中的水溶性木聚糖、树脂和碳纳米管,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为具有6个以上通过β-1,4键彼此连接的木糖残基并且在20℃下能够以至少6mg/mL的浓度溶解于水中的分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是多层碳纳米管。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是单层碳纳米管。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的主链的数均聚合度为6以上且5,00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阿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含水组合物,其中在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所述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与所述阿糖残基的比为20~100。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由木糖残基或乙酰化木糖残基、和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含水组合物,其中在所述水溶性木聚糖中,所述木糖残基和乙酰化木糖残基的总数与所述4-O-甲基葡糖醛酸残基的比为1~20。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的数均分子量为7,000以上且1,000,00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源自木本植物。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水溶性木聚糖源自阔叶树。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水介质是水。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50mg/L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含水组合物,其中所述碳纳米管的浓度为1g/L以上。
CN200780006115XA 2006-01-20 2007-01-19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Active CN101415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3020 2006-01-20
JP013020/2006 2006-01-20
PCT/JP2007/050842 WO2007083771A1 (ja) 2006-01-20 2007-01-19 導電性コーティング用水性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15785A CN101415785A (zh) 2009-04-22
CN101415785B true CN101415785B (zh) 2011-05-25

Family

ID=382877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80502A Active CN101394753B (zh) 2006-01-20 2007-01-19 通过水溶性木聚糖改善难溶性或不溶性物质对溶剂的亲和性
CN200780006115XA Active CN101415785B (zh) 2006-01-20 2007-01-19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080502A Active CN101394753B (zh) 2006-01-20 2007-01-19 通过水溶性木聚糖改善难溶性或不溶性物质对溶剂的亲和性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315678B2 (zh)
KR (2) KR101306836B1 (zh)
CN (2) CN101394753B (zh)
WO (2) WO20070837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7578B2 (en) 2007-12-27 2010-06-01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ransparent conductors
US7960027B2 (en) 2008-01-28 2011-06-1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ransparent conductor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ransparent conductors
ITTO20080734A1 (it) * 2008-10-07 2010-04-08 Techfab S R L Composizione di rivestimento reticolabile a microonde e relativo procedimento di reticolazione a microoonde di rivestimenti
JP5536439B2 (ja) * 2008-12-26 2014-07-02 東洋紡株式会社 高強度かつ高弾性率の炭素繊維を得るための前駆体繊維の製造方法
WO2011019654A1 (en) * 2009-08-10 2011-02-17 Stokely-Van Camp, Inc. Method for suspending a flavonoid in a beverage
CN103108923B (zh) * 2010-07-12 2016-03-23 韩华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导电涂料组合物及使用其制备导电膜的方法
KR101282377B1 (ko) * 2011-01-24 2013-07-05 주식회사 동남케미칼 다공성 알루미나를 함유하는 건축물의 층간소음 저감용 니들펀칭 부직포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282375B1 (ko) * 2011-01-24 2013-07-05 주식회사 동남케미칼 다중벽 탄소나노튜브를 함유하는 건축물의 층간소음 저감용 니들펀칭 부직포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9975792B2 (en) * 2011-04-08 2018-05-22 United Laboratories, Inc. Water-dissolvable device f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
CN102311672B (zh) * 2011-09-16 2013-05-08 无锡市顺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疏水导电涂层及其加工方法
JP2013160587A (ja) * 2012-02-03 2013-08-19 Nitto Denko Corp 原子間力顕微鏡用試料固定部材
WO2013153255A1 (en) * 2012-04-11 2013-10-17 Kangas Veijo Carbon nanotube - polysaccharide composite
US20150111025A1 (en) * 2012-06-26 2015-04-23 Toray Industries, Inc. Dispersion liquid of carbon nanotube-containing composition and conductive molded body
US10227458B2 (en) * 2012-10-17 2019-03-12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npur Polymeric nanocomposites and method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use
US9150444B2 (en) 2013-03-15 2015-10-06 United Laboratories, Inc. Solid dissolver system for treatment of waste material
WO2015064708A1 (ja) * 2013-11-01 2015-05-07 公立大学法人大阪府立大学 導電性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カーボン複合ペースト、カーボン複合フィラー、導電性樹脂材料、および導電性ゴム材料
US9214332B2 (en) 2014-03-20 2015-12-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posite dielectric materials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MA41020A (fr) 2014-11-25 2017-10-03 Evelo Biosciences Inc Compositions probiotiques et prébiotiques, et leurs procédés d'utilisation pour la modulation du microbiome
US10710881B2 (en) * 2015-12-17 2020-07-14 Zeon Corporation Fibrous carbon nanostructure dispersion liquid
US10168436B2 (en) * 2016-05-10 2019-01-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Water soluble low alpha particle emission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ating
KR102110186B1 (ko) * 2017-12-05 2020-05-13 재단법인 오송첨단의료산업진흥재단 드롭캐스팅을 이용한 전도성 폴리머 전극 제작 방법
JP7412087B2 (ja) * 2018-04-20 2024-01-12 ナガセケム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JP6578618B1 (ja) * 2018-07-20 2019-09-2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およびその利用
CN109369818A (zh) * 2018-10-12 2019-02-22 齐鲁工业大学 一种超声波协同蒸煮法提取桉木木聚糖的方法
WO2020204226A1 (ko) * 2019-04-03 2020-10-08 재단법인 오송첨단의료산업진흥재단 드롭캐스팅을 이용한 전도성 폴리머 전극 제작 방법
CN110776581B (zh) * 2019-12-03 2022-01-14 赵顺英 一种八仙花多糖及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用途
CN114306103B (zh) * 2021-12-21 2022-11-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以乙酰化木聚糖作为乳化剂的高稳定叶黄素保护乳液及其制备
CN115282085A (zh) * 2022-08-31 2022-11-04 华南理工大学 乙酰化木聚糖作为功能添加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4035A (zh) * 2005-02-22 2005-09-07 大庆石油管理局 一种复合导电体导静电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05108485A2 (en) * 2004-05-11 2005-11-17 Arkema France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polymer matrices and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6220A (en) * 1877-01-16 Joseph p
US48632A (en) * 1865-07-04 Improvement in lamp-shades
US46872A (en) * 1865-03-21 Improved mop
US68170A (en) * 1867-08-27 Impeoved
US143718A (en) * 1873-10-14 Improvement in hand-tool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eels
US3447940A (en) 1967-12-04 1969-06-03 Pillsbury Co Paint composition containing polysaccharides
CA1329134C (en) * 1988-03-17 1994-05-03 Yuji Ichii Bathing preparation
JP3079115B2 (ja) 1990-10-30 2000-08-21 日清製粉株式会社 水溶性アラビノキシランの調製法
JP3207264B2 (ja) 1992-10-12 2001-09-10 三栄源エフ・エフ・アイ株式会社 穀類加工食品用ほぐれ改良剤
JP4116108B2 (ja) * 1997-02-28 2008-07-09 日清オイリオ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イネ科植物細胞壁由来の乳化力の優れた多糖類、これを用いる乳化剤および乳化方法
JP4327920B2 (ja) 1998-07-22 2009-09-09 江崎グリコ株式会社 カルタミンの可溶化法
JP3514141B2 (ja) 1998-11-02 2004-03-31 不二製油株式会社 即席乾燥麺類の製造法
JP4184503B2 (ja) 1998-11-06 2008-11-19 株式会社武蔵野化学研究所 製麺用製剤
JP2000157262A (ja) 1998-11-27 2000-06-13 Yakult Honsha Co Ltd β−1,3−キシラナーゼ、その産生微生物、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JP2000222550A (ja) 1999-02-03 2000-08-11 Toshiba Chem Corp 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
JP2000287630A (ja) 1999-04-05 2000-10-17 Shiga Yoko タンニン類のしぶ味・苦み除去法
JP2001048511A (ja) 1999-08-03 2001-02-20 Ricoh Co Ltd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薄膜の製造方法、該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薄膜を用いた電子放出素子と表示装置
FR2811911B1 (fr) 2000-07-24 2003-04-04 Rhodia Food S A S Dispersions comprenant au moins un agent emulsifiant choisi parmi les polysaccharides, le polysaccharide etant un heteroxylane
US7264876B2 (en) 2000-08-24 2007-09-04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Polymer-wrapped single wall carbon nanotubes
IL142254A0 (en) 2001-03-26 2002-03-10 Univ Ben Gurio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stable suspensions of single carbon nanotubes
CN1543399B (zh) * 2001-03-26 2011-02-23 艾考斯公司 含碳纳米管的涂层
US7118693B2 (en) * 2001-07-27 2006-10-10 Eikos, Inc. Conformal coatings comprising carbon nanotubes
FR2840529B1 (fr) * 2002-06-06 2004-10-01 Oreal Composition cosmetique destinee a conferer du volume aux fibres keratiniques et utilisation cosmetique de nanotubes pour conferer du volume aux fibres keratiniques
JP4141206B2 (ja) 2002-08-29 2008-08-27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脂質/dna複合体含有マトリックス複合体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14332A (ja) 2003-06-25 2005-01-20 Toray Ind Inc 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13135A (ja) 2003-06-27 2005-01-20 Okuno Chem Ind Co Ltd 麺ほぐれ改良剤
JP4387151B2 (ja) * 2003-09-30 2009-12-16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β−1,3−グルカンを用いる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可溶化方法
JP4689261B2 (ja) 2004-03-01 2011-05-2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含有組成物、これからなる塗膜を有する複合体、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EP1749854B1 (en) * 2004-05-07 2011-07-06 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Polysaccharide/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JP2006063307A (ja) * 2004-07-27 2006-03-09 Ezaki Glico Co Ltd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含有溶液、フィルムおよび繊維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8485A2 (en) * 2004-05-11 2005-11-17 Arkema France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carbon nanotubes and polymer matrices and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same
CN1664035A (zh) * 2005-02-22 2005-09-07 大庆石油管理局 一种复合导电体导静电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1-048511A 2001.02.20
JP特开2005-281672A 2005.10.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44432B1 (ko) 2013-12-26
KR20080098612A (ko) 2008-11-11
KR20080090513A (ko) 2008-10-08
CN101394753B (zh) 2013-11-06
WO2007083772A1 (ja) 2007-07-26
US20090148573A1 (en) 2009-06-11
KR101306836B1 (ko) 2013-09-10
CN101415785A (zh) 2009-04-22
US20100224836A1 (en) 2010-09-09
WO2007083771A1 (ja) 2007-07-26
US9127174B2 (en) 2015-09-08
CN101394753A (zh) 2009-03-25
US9315678B2 (en) 2016-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5785B (zh) 导电涂层用含水组合物
JP5168911B2 (ja) 導電性コーティング用水性組成物
Nagarajan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ellulose nanocrystals and cellulose nanofibers: Pretreatment,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Rangan et al. Novel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lignin-rich nanoparticles from lignocellulosic fibers
CN101668700B (zh) 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液以及单壁碳纳米管分散液的制造方法
Almasi et al. Novel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fatty acid modified cellulose nanofibers/poly (lactic acid): Morpholog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Guo et al. Residual lignin in cellulose nanofibrils enhances the interfacial stabilization of Pickering emulsions
Missoum et al. Organization of aliphatic chains grafted on nanofibrillated cellulose and influence on final properties
Kurdziel et al. Changes i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barley and oat starches upon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oxidation methods
CN104936895A (zh) 碳纳米管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碳纳米管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A2116927C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thickeners for aqueous systems
Teng et al. Effect of softwood kraft lignin fractionation on the dispers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WO2008054472A2 (en) Methods of dispersing carbon nanotubes
Rao et al. Assembly of organosolv lignin residues into submicron spheres: the effects of granulating in ethanol/water mixtures and homogenization
CN103068855A (zh) 制备淀粉颗粒的稳定分散体的方法
US2022012778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watering and drying nanocellulose
WO2013042652A1 (ja) カーボン粒子の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han et al. Effect of deproteinization on degree of oxidation of ozonated starch
Hochmańska-Kaniewska et al. Enhancement of the properties of acrylic wood coatings with the use of biopolymers
Hirase et al. Development of powdering method for cellulose nanofibers assisted by zinc oxide for compounding reinforced natural rubber composite
Ren et al. Convenient method for enhancing hydrophobicity and dispersibility of starch nanocrystals by crosslinking modification with citric acid
JP2007238859A (ja) 導電性クリヤー用水性組成物
Nie et al. A study for self-dispersing pigment-based inks printing on various fabrics
Zhao et al. Surfactant-free stabilization of aqueous graphene dispersions using starch as a dispersing agent
Si et al. Maleopimaric acid‐modified two‐component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for coating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