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60635A - 可膨胀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可膨胀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60635A
CN101360635A CNA2006800512075A CN200680051207A CN101360635A CN 101360635 A CN101360635 A CN 101360635A CN A2006800512075 A CNA2006800512075 A CN A2006800512075A CN 200680051207 A CN200680051207 A CN 200680051207A CN 101360635 A CN101360635 A CN 101360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breather pipe
hole
inflatable safety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512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60635B (zh
Inventor
克劳迪娅·扎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1360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0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60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60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膨胀安全气囊,该气囊配备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该气孔含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孔,以及弹性通风管,该通风管从所述孔向气囊内部延伸,并在位于气囊内部的开口自由端处结束,该通风管的自由端通常位于气囊之内以保持气孔为密封的状态,但是其可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而释放以打开气孔。在一个设计中,所述通风管被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上,并且被设计成具有锥形横截面,其在管的自由端比在管的固定端更小。在另一个设计中,所述通风管被环绕所述孔的外周并位于所述管的范围之内的缝线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上。

Description

可膨胀安全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膨胀安全气囊,更具体地涉及可在发生事故时为车辆的乘客提供保护的可膨胀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提供如下的可膨胀安全气囊是众所周知的:即其可在发生事故时发生膨胀,从而在机动车辆乘客的前面或附近提供保护性护垫。基于该用途,充分气密的安全气囊被认为是优选地,以便确保气囊可在最长时间内保持膨胀,与此同时,通过实际使用发现,优选地,气囊至少具有一个气孔,因为若非如此,则当乘客撞击安全气囊时,其将被简单地从气囊处反弹出。即使所产生的气囊在最初展开之后快速缩小,提供有气孔的气囊被发现能够提供更为适合的“护垫效果”。但是,气囊通常由适当的传感器安排展开,在气囊膨胀之时,将要被保护的座位上之人与安全气囊发生接触。
已发现根据一定的范围,例如所乘坐座位的大小,所乘坐座位的位置,以及座位上之人是否系带安全带,可以理想地调整气囊的内压或气囊所提供的“护垫”效果。没有系带安全带的座位上的人可能比系带了安全带的座位上的人需要“更硬的”气囊。同样地,发现体型大的座位上的人比体型小的座位上的人需要“更硬的”气囊。但是,如果可能的话,应该为坐在靠近气囊的人提供相对“软”的安全气囊。
通过感应相关参数及调整使用气体发生器注射入安全气囊内的空气量,人们已进行了各种尝试以便提供具有这些特征的气囊。但是这样的配置较为复杂,而且昂贵。因此,已有建议提供具有可控气孔的改进型气囊装置以使安全气囊可以根据相关参数泄气。
WO2003/006276A3公开了这种普通类型的装置,其中气囊配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通过由夹子保持的构造元件,气孔通常被维持在密封的位置,该夹子是可释放的,以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例如碰撞传感器。在该文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凹入管,其从气孔延伸进入气囊的内部,管的自由端限定可控的气孔。管的自由端由夹子保持,并在接受到碰撞传感器发出的合适的信号后被释放。
但是现在认为更为需要的是提供改进型的气囊换气装置,其适合于更方便地生产,并在事故情况下更快速地换气。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改进型的可膨胀安全气囊。
因此,本发明在一个方面提供了可膨胀安全气囊,该气囊配备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该气孔含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孔,以及弹性通风管,该通风管从所述孔向气囊内部延伸,并在位于气囊内部的开口自由端处结束,该通风管的自由端通常位于气囊之内以保持气孔为密封的状态,但是其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而可以释放以打开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被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并且被设计成具有锥形横截面,其在管的自由端比在管的固定端更小。
优选地,所述管在其自由端和固定端之间的至少一个区域实质上为截头锥形式。
有利地,所述管由织物带(strip of fabric)形成,其主要的中央区域被固定在所述气囊环绕所述孔的内表面上,并且其被折叠远离所述气囊织物以限定实质上为分层结构的两层,所述分层结构各层相互连接以限定通风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膨胀安全气囊,该气囊配备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该气孔含有在该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孔,和弹性通风管,该通风管从所述孔向气囊内部延伸,并在位于气囊内部的自由端处结束,该通风管的自由端通常位于气囊之内以保持气孔为密封的状态,但是其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而可以释放以打开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被环绕所述孔的外周并位于所述管的范围之内的缝线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管由织物带形成,其主要的中央区域通过环绕所述孔的缝纫线而被固定在所述气囊的内表面上,并且其被折叠远离所述气囊织物以限定实质上为分层结构的两层,所述分层结构各层沿排列成行的脊相互联系以限定通风管。
有利地,所述分层结构各层被缝制在一起以限定通风管。
方便地,所述孔实质上为椭圆形。
优选地,所述织物带围绕虚拟的折叠线折叠,所述折叠线与所述椭圆孔的主轴基本一致。
有利地,通过折叠所述带所限定的每一所述层为基本等同的梯形形式,并沿所述梯形的边相互联系。
方便地,每一所述层都采取等腰梯形的形式。
优选地,通过折叠所述带所限定的每一所述层为基本等同的四边形形式,其没有平行侧边,每一层具有一个较长的脊,和一个较短的脊,两个长脊排列成行并彼此连接,两个短脊排列成行并彼此连接,以该种方式使通风管配备有开口的自由端,该自由端与通风孔呈锐角。
有利地,所述气囊进一步配备有充气机以将膨胀气体充入气囊的内部,其中所述通气管相对于所述充气机取向以便使所述短脊比所述长脊更靠近充气机。
方便地,所述气囊进一步配备有充气机以便将膨胀气体充入气囊的内部,其中所述通气管相对于所述充气机取向以使所述长脊比所述短脊更靠近充气机。
优选地,所述通风管初始被带子所束缚以选定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通风管被折叠而穿越通风孔,所述带子响应于感应器发出的信号从而可以释放出来以使得通风管通过所述孔至少部分打开折叠。
附图说明
为了更为容易地理解本发明,以及认识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实施例,参照附图,接下来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图,其显示将成为膨胀气囊的一部分的织物片的内表面,所述织物片具有固定于其上的将形成通风管的较小织物带;
图2是固定在气囊织物的主体上的织物带的放大图;
图3是一侧视图,沿气囊织物的平面观察,显示有额外的织物带,在随后的生产阶段其被折叠以形成锥形通风管;
图4显示,在(a)中,本发明通风管位于第一位置的侧视图;在(b)中通风管采用原始折叠的构造,在其中通风管位于通风孔之上;在(c)中,气囊一旦膨胀,通风管处于展开的初始阶段;在(d)中,处于展开的最后阶段。
图5是基本与图1相对应的视图,但是显示出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其中通风管由织物带制成,其具有与图1不同的构造;
图6是基本与图3相对应的视图,但是显示出图5的通风管构造;
图7是基本与图5相对应的视图,但是显示出另一个可选的通风管织物的构造;以及
图8是基本与图3相对应的视图,但是显示出图7的通风管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更为详细地参照图1,该图说明了处于初始生产阶段的可膨胀安全气囊1的一部分。可膨胀安全气囊1包括较低的织物片材料2,从图中可以看出,织物片材料2具有普通的正方形构造,但是具有稍微的圆角。织物片材料2的上(内)表面优选覆盖有保护层以保护织物材料的编织不受用于使安全气囊膨胀的温度高且具有侵蚀的膨胀气流的攻击。
在气囊织物2层中实质***的位置上,形成一个气体入口3,其大小和构造都适合于覆盖住充气机4的部分,这样的普通类型的气体发生器本身是已知的。该气体发生器带有朝向外方的外周安装用法兰5,在这里气囊织物环绕气体入口孔3的加强区被固定。充气机通过气体入口孔3伸出的部分在其周围限定多个气体出口孔(图1未示出,但是在图6和图8中相当于4a),一旦启动充气机4,通过这些气体出口孔,引导径向向外的充气气流。
在距离充气机4中央一段距离的位置,配置一延长的织物带6,其围绕水平对称轴7基本是对称的,织物带6的每半个部分呈锥形以缩小离开对称轴7渐增的距离。在图1中显示织物带6位于气囊织物2的最里面的表面以选定一位置,在该位置上其水平对称轴7与连接气囊织物2的一个角与气体入口孔3之间的虚拟线基本是一致的。
如更为详细的图2所示,织物带6以图2所示的方法,通过基本为椭圆形的缝纫线8被固定在气囊织物2的内表面,由此被定义的椭圆主轴与织物带6的水平对称轴7相一致。当织物带6以这种方式被固定在气囊织物层2的内表面时,基本为椭圆形的通气孔9穿过织物带6和层2,椭圆形通气孔9因而位于椭圆形缝纫线8之内以使椭圆形缝纫线8围绕于通气孔9的***。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个气囊可选择的生产方法中,基本为同样的椭圆形通气孔9可以单独穿过织物层2和织物带6,在其上,织物带6则可以对着层2以使两个椭圆孔排列成行,在其上,两个织物层可以通过外周缝纫线8缝合在一起。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个可选择的实施方案中,椭圆形通气孔9的特征可以与附图所描述的特征不同,或者通气孔和相关的缝纫***线可以采用圆形的形式。
因此应当理解的是,以上述方式将气囊织物2的主层和织物带6缝在一起之后,织物带6的末端在织物带的基本中央的区域被固定在气囊织物的内表面。完成该步骤后,织物带6有效地限定两个基本等同的副翼10,每个副翼位于通风孔9的相对侧。图2所描述的实施方案的每个副翼10都是基本等同的形式,并采取基本等边的梯形,梯形较长的底线穿越通风孔9,较短的底线与此分隔开。
此后,材料10的两个副翼可以离开织物2的主层的内表面围绕由对称轴7定义的虚拟折叠线向上折叠,以成为一层叠加在另一层上的分层结构,这样每一梯形的边呈行排列。这就是图3中的侧视图所描述的结构。
当两个副翼10以这种方式成为分层结构时,由梯形的边所定义的一个副翼的两个边缘与另一副翼的各自成行的边缘相连接,最优选的是通过各自的缝线11的方式。但是,重要的是理解每一副翼10的末端,其由各自的梯形的短“底线”所定义,它们不发生连接。在这种方式中,被缝在一起的副翼限定一个通风管,其从主要的织物层2的内表面环绕通风孔9向气囊内部延伸,以在远离通风孔9的位置终止并形成为一个开口末端12,如图3所示,由于由织物带6所定义的每一副翼10的普通梯形形式,所产生的朝向内部的通风管在其两个末端之间至少有一个区域,其基本为截头锥形式,并且其因此具有锥形横切面,其自由端小于固定到织物层2的一端。
从图3要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于以上述方式限定通风管的织物带6在织物带6的两个副翼10向上折叠并被缝在一起之前,通过缝纫线8被固定至织物层2上,由缝纫线8有效定义的***接缝位于所产生的通风管之内。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这确保对热和冲击性气流敏感的缝纫线被织物管保护不受在充气时充气机4所产生的气流的冲击。这阻止了对由缝纫线8限定的接缝的损害。
图4a是与图3的侧视图垂直的另一个侧视图,通常沿椭圆形通风孔9的短轴,在两个副翼10以上述方式相互连接之后。图4a显示通风管处于通常的未变形的自然状态。但是在之后的本发明气囊的装配阶段,通风管从图4a所描述的“自然”状态折叠以采取图4b所描述的结构,在该结构中,通风管穿越通风孔被折叠。通风管最初通过可释放的带13保持以这种折叠结构,带13被固定在通风管一侧的一个末端,并且通过被作为气囊模块的一部分提供的可释放启动器,所述带13在其另一末端被可释放地固定。因此一接收到传感器适合的信号(被设计为,例如,检测座位上的人的体重或位置),则所述带的远离通风管的末端被释放。
在图3中示出了在带13和限定通风管的织物之间的附件的一个优选形式,可以观察到,带13被固定到通过缝纫线14限定的织物上,缝纫线14与使两个副翼侧缘连接的主缝纫线11充分靠近。在一个可选的设计中,可以设计,带13的一个末端可以在织物10的两个副翼向上折叠并呈分层结构时通过***到织物10的两个副翼之间而被固定,以使缝纫线11单线可以连接副翼10,和它们之间的带13。
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在以上述方式装配上述的通风管之后,通过在一个织物上层覆盖一个织物2的下层形成分层结构,并使两个层的外周相互连接而形成气囊1,以使最终的气囊被限定成:具有通风管被安装环绕于通风孔9并在通风孔折叠越过通风孔以铺于气囊封套之内。
在气囊“通常的”充气过程中,当希望气囊具有“普通的”硬度时,带13不通过启动器被释放。这时,气囊以普通方式被释放,因此,通过织物层2(见图1)提供的基本开放的通气孔15提供了气体排出气囊内部的通路。因此当座位上的人接触到气囊时,气囊内的气压因此而升高,但是当座位上的人撞击气囊时,气体随后被强制排出通风孔15,以使气囊提供理想的“护垫”效果。
在上述的气囊“普通的”充气过程中,气压将作用于折叠的通气管,部分的通气管如图4c所示,将被驱动通过通气孔9。但是,倘若带13被保持在启动器设置的位置,这时通风管将被阻止完全通过孔9,这样将保持通风孔9对气流的密封。
但是,如果传感器决定需要“软的”气囊,这时,当气囊被至少部分充气时,启动器将被开启,因此释放带13。这时气囊内的气压将引起朝向内部的通气管,如图(d)通常所示,被驱使通过通气孔9伸出气囊。由于被折叠的通气管开始被驱使通过孔9部分伸出,同时保持通常密封的结构,在带13释放后,如图4(d)所示,完全通过通气孔9的通风管将非常迅速的分开。
一旦通过通气孔9完全打开通风管,通风管开放的自由端因此形成另一个开放的通气孔,使得相对于管被保持在越过通气孔9折叠的初始位置的情况,有更大量的气体排出气囊。
已发现,如上所述的通气管结构的锥形构造从展开速度上来说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因为其能够更容易地打开通气管,并且使通气管更容易通过通气孔9。
现在来看图5,图示了织物带6的一个可选模式,其被用于提供具有与上述模式稍有不同的模式,以提供不同的通气特点。在这种设计中,织物带6同样围绕对称轴7基本对称,同样以同上述图1和2基本相同的方式被固定到织物层2上。但是,在该设计中,织物带6的形状是这样的,被限定在对称轴7任一侧的两个副翼每一个都有图1至图2所示出的模式稍微被削去顶端的模式。这将发现取代了采取完全梯形模式,两个副翼的每一个都采取基本等同的没有平行边的四边形形状的模式。通过对比图2和5,将发现图5所示出的可选构造可以通过切去每一副翼的末端区域已缩短其两个侧缘的其中之一而形成。因此,每一副翼具有一个相对长的侧缘16和一个相对短的侧缘17。
在另一方面,图5和图6所示出的实施方案的通风管以与上述图1到图3完全相同的方式形成。这两个所产生的副翼10每一个都围绕由对称轴7所定义的虚拟折叠线,并离开织物层2向上折叠以形成分层结构,并使两个短缘17彼此成行排列,两个长缘16彼此成行排列。之后两个长缘16通过缝纫线18彼此相互连接,两个短缘17通过缝纫线19彼此固定。如图6所示,该设计因此提供了通风管,在该通风管中,开放末端12斜向远离充气机4。这通过连接最终限定通风管的织物带6而实现,以这种方式使得通风管相对于充气机取向,使相互联系的长缘16比短缘17更靠近充气机。
关于上述图5和图6所示出的设计类型有助于保证没有或至少非常少的来自充气机4的气流在释放后就立即进入通风管的开口端。如图6所示,在带13被释放之时,在通风管通过通风孔9之前,通风管的开口末端斜向远离充气机4,因此基本阻止气流从充气机进入管的开口端,直至其通过通风管9并反转。
现在来考虑图7,其示出了织物带6的另一个可选方式,其用于提供具有另一个稍微不同形式的通风管。在该设计中,织物带6基本等同于图5和图6设计的织物带,但是在该设计中,该织物带在一位置连接于气囊织物2层上,该位置相对于图5示出的位置旋转了180℃。这导致了在通风管中所具有的开口末端以斜向朝向充气机4而不是如图5和图6的设计的情形远离充气机4。图8非常清晰地显示了通风管12开口末端的角度。正如由此而获得的理解,在该设计中,织物带6被固定于气囊织物2上,以这种方式使得通风管相对于充气机取向,使得相互联系的短缘16比长缘16更靠近充气机。
上述的有关图7和图8的设计类型在设计上是有优势的,其中带13释放一旦释放,通过通风空9的最初通风是非常理想的快速,但是先于管的完全反转,以使得通过通风孔9排出。如图8所示,通风管被设计成使得其自由端斜向朝向充气机4。这种设计的效果是:一旦带13被释放,充气机产生的一些膨胀气体可以立即容易地进入通风管,但是,先于管通过通风孔9的基本反转。
当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应用时,术语“包括(comprises)”和“包括(comprising)”及其变体是指包括特定的特征、步骤或整体。术语不被解释为排除其他特征、步骤或组件的存在。
上文中所公开的特征,或下文的权利要求,或附图,以其特定的形式表达,或者根据实施所公开功能的装置,根据实现所公开结果的方法或步骤表达,如果合适,可以单独或这些特征的任意结合以其不同形式被用于实现本发明。

Claims (14)

1.一种可膨胀安全气囊,所述气囊配备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所述气孔含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孔,以及弹性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从所述孔向所述气囊内部延伸,并在位于所述气囊内部的开口自由端处结束,所述通风管的自由端通常位于气囊之内以保持气孔为密封的状态,但是其可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而释放以便打开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被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上,并且被设计成具有锥形横截面,所述锥形横截面在管的自由端比在管的固定端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的在其自由端和固定端之间的至少一个区域基本上为截头锥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由织物带形成,所述织物带的基本的中央区域被固定在所述气囊环绕所述孔的内表面,并且其被折叠远离所述气囊织物以限定基本为分层结构的两层,所述分层结构各层相互连接以限定通风管。
4.一种可膨胀安全气囊,所述气囊配备有在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可控气孔,所述气孔含有在所述气囊织物上形成的孔,和弹性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从所述孔向气囊内部延伸,并在位于气囊内部的自由端处结束,所述通风管的自由端通常位于气囊之内以保持气孔为密封的状态,但是其可响应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而释放以便打开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被环绕所述孔的外周并位于所述管的范围之内的缝线固定在环绕所述孔的气囊织物内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由织物带形成,所述织物带的基本的中央区域通过环绕所述孔的缝纫线被固定在所述气囊的内表面上,并且其被折叠而远离所述气囊织物以限定基本为分层结构的两层,所述分层结构各层沿排列成行的脊相互联系以限定通风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层结构各层被缝制在一起以限定通风管。
7.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基本为椭圆形。
8.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3、5或6中任一项的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带围绕虚拟的折叠线折叠,所述折叠线与所述椭圆孔的主轴基本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3、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折叠所述织物带所限定的每一所述层为基本等同的梯形形式,并沿所述梯形的边相互联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层都采取等腰梯形的形式。
11.根据权利要求3、5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通过折叠所述织物带所限定的每一所述层为基本等同的四边形形式,所述四边形没有平行侧边,每一层具有一个较长的脊,和一个较短的脊,两个长脊排列成行并彼此连接,两个短脊排列成行并彼此连接,以该种方式使通风管配备有开口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通风孔呈锐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进一步配备有充气机以将膨胀气体充入所述气囊的内部,其中所述通气管相对于所述充气机取向以使所述短脊比所述长脊更靠近充气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进一步配备有充气机以将膨胀气体充入所述气囊的内部,其中所述通气管相对于所述充气机取向以使所述长脊比所述短脊更靠近充气机。
14.根据任一前述权利要求所述的可膨胀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初始由带子束缚以选定一个位置,在所述位置上,所述通风管被折叠而穿越通风孔,所述带子可响应于感应器发出的所述信号而释放出来,以使得所述通风管通过所述孔至少部分打开折叠。
CN2006800512075A 2006-01-17 2006-01-17 可膨胀安全气囊 Active CN101360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SE2006/000060 WO2007084029A1 (en) 2006-01-17 2006-01-17 Inflatable air-ba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60635A true CN101360635A (zh) 2009-02-04
CN101360635B CN101360635B (zh) 2012-07-04

Family

ID=38287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12075A Active CN101360635B (zh) 2006-01-17 2006-01-17 可膨胀安全气囊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35148B2 (zh)
EP (2) EP1973768B1 (zh)
JP (1) JP5118062B2 (zh)
KR (1) KR101332718B1 (zh)
CN (1) CN101360635B (zh)
WO (1) WO20070840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3125A (zh) * 2013-01-2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可充放气体的安全防护气囊***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86655B1 (de) * 2004-09-01 2010-04-14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07036534A1 (de) * 2007-08-02 2009-02-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eitengassack und Fahrzeugsitz
ITBO20070595A1 (it) * 2007-08-29 2009-02-28 Ferrari Spa Airbag frontale per un veicolo stradale
JP5169203B2 (ja) * 2007-12-20 2013-03-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78416B2 (ja) * 2008-03-21 2011-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8018857B3 (de) * 2008-04-15 2009-07-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assack
US20090289444A1 (en) * 2008-05-20 2009-11-26 Ramesh Keshavaraj Airba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ploying an airbag
US8007004B2 (en) * 2009-07-24 2011-08-30 Toyoda Gosei Co. Ltd. Exterior airbag panel
US8186714B2 (en) * 2009-10-29 2012-05-29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airbag housing vent panel
US8491004B2 (en) 2010-04-19 2013-07-23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8590927B2 (en) 2010-04-19 2013-11-26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8191926B2 (en) * 2010-07-26 2012-06-05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airbag housing vent panel
KR101261465B1 (ko) 2011-02-14 2013-05-10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능동형 조수석 에어백
JP5883325B2 (ja) 2012-03-28 2016-03-15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ベントホール開閉制御方法
US8646808B2 (en) * 2012-06-18 2014-02-1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with active vent
US9126563B2 (en) * 2013-03-15 2015-09-08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US10131316B2 (en) 2014-01-30 2018-11-20 Trw Automotive Gmbh Airbag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JP7127444B2 (ja) * 2018-09-11 2022-08-30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WO2020116024A1 (ja) * 2018-12-04 2020-06-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7692A (ja) * 1995-01-31 1996-08-13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26529B2 (ja) * 1995-03-31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9522765A1 (de) * 1995-06-27 1997-01-02 Pars Passive Rueckhaltesysteme Airbagmodul
JP2000052916A (ja) * 1998-08-03 2000-02-22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
DE10059956C2 (de) * 2000-12-02 2002-10-31 Autoliv Dev Gassack mit einer in ihrem Öffnungsquerschnitt geregelten Abströmöffnung
DE10111566B4 (de) * 2001-03-10 2005-11-17 Daimlerchrysler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6648371B2 (en) * 2001-07-12 2003-11-18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venting air bag assembly
JP2003327071A (ja) * 2002-05-10 2003-11-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36859A1 (de) * 2002-08-07 2004-02-19 Takata Corp. Gassack für ein Airbagmodul
GB2394919B (en) * 2002-11-06 2006-01-25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arrangement
JP2005186891A (ja) * 2003-12-26 2005-07-14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4034563A1 (de) 2004-07-17 2006-02-09 Daimlerchrysler Ag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328915B2 (en) * 2004-10-06 2008-02-12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tether deactivated venting for reduced out-of-position effect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3125A (zh) * 2013-01-21 2013-05-08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可充放气体的安全防护气囊***
CN103083125B (zh) * 2013-01-21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可充放气体的安全防护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033080A1 (en) 2009-02-05
JP2009523638A (ja) 2009-06-25
EP1973768B1 (en) 2018-12-26
EP3375672A2 (en) 2018-09-19
WO2007084029A1 (en) 2007-07-26
EP3375672A3 (en) 2018-12-12
EP3375672B1 (en) 2020-04-01
US7635148B2 (en) 2009-12-22
JP5118062B2 (ja) 2013-01-16
CN101360635B (zh) 2012-07-04
EP1973768A1 (en) 2008-10-01
KR101332718B1 (ko) 2013-11-25
KR20080085162A (ko) 2008-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60635A (zh) 可膨胀安全气囊
CN103963731B (zh) 侧气囊装置
US6279944B1 (en) Air bag with diverter and expanded volume chamber
JP508302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86607B2 (ja) 膨張可能部材を含む保護デバイス
JP518683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40103625A1 (en) Parachute airbag diffuser
JP603214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745065B2 (en)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individual sitting on a seat, a seat, and a vehicle
JP2009061867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07021056A (zh) 乘客安全气囊装置及制造乘客安全气囊装置的方法
JPH11222098A (ja) 膨張可能ガス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乗員のための衝撃保護装置
CN102015378A (zh) 采用胶膜代替缝合的车辆装饰应用
JPH1029496A (ja) 通常の乗員着席位置から外れた乗り物の乗客を保護する保護方法、および乗員用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
JP6267220B2 (ja) 強化された気体ディフューザを備える改良されたエアバッグ
CN106143395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4075636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CN105365741A (zh) 气囊装置
KR101028223B1 (ko) 측면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구조
CN103057509B (zh) 安全气囊装置、使安全气囊进入紧凑状态的方法和汽车
JP200502247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029674B (zh) 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CN206141491U (zh) 一种侧气囊装置
JP5312995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