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87726B -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7726B
CN101187726B CN2007101887968A CN200710188796A CN101187726B CN 101187726 B CN101187726 B CN 101187726B CN 2007101887968 A CN2007101887968 A CN 2007101887968A CN 200710188796 A CN200710188796 A CN 200710188796A CN 101187726 B CN101187726 B CN 1011877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combination
image
zoom lens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887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7726A (zh
Inventor
城田英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87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7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7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77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涉及易于取得利用反射光学部件弯折光路的结构、具有在广角的变倍比为5倍左右的高光学性能的、厚度方向极薄的低价的变焦镜头,该变焦镜头由正的第1透镜组(G1)、负的第2透镜组(G2)、正的第3透镜组(G3)、正的第4透镜组(G4)、负的第5透镜组(G5)、正的第6透镜组(G6)构成,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第1透镜组(G1)相对于像面(I)大致固定,至少第2透镜组(G2)和第4透镜组(G4)移动,第1透镜组(G1)从物体侧依次包含负透镜、用于弯折光路的反射光学元件(P)和正透镜,满足条件式(1)。

Description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本专利申请主张基于2006年11月20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312712号的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作为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特别涉及弯折光学***光轴后的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代替银盐35mm胶片(135格式)照相机的下一代照相机,数字照相机(电子照相机)受到关注。并且,它在从专业用高性能型到便携式的普及型的宽广范围内具有多种类别。
在后述的本发明中,特别关注便携式的普及型的类别,着眼于提供如下技术:在确保高画质的同时,实现厚度薄、使用方便、覆盖从广角端到望远端的宽广焦距区域的高变倍且低价的摄像机、数字照相机。
使照相机的厚度方向变薄的最大瓶颈是光学***、特别是变焦镜头***的从最靠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的厚度。最近的照相机机身薄型化技术的主流是,采用在摄影时使光学***从照相机机身内突出、在携带时使其收纳在照相机机身内的所谓伸缩式镜筒。
但是,在采用伸缩式镜筒时,从镜头收纳状态恢复为使用状态需要花费时间,从使用的方便性来看是不理想的。并且,在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为可动时,从防水、防尘方面来看是不理想的。最近,为了实现不需要伸缩式镜筒中出现的使照相机恢复为使用状态的时间(镜头的推出时间)、防水、防尘方面也理想、并且厚度方向极薄的照相机,出现了成为利用反射镜、棱镜等反射光学部件弯折光学***的光路(光轴)的结构的照相机。该照相机将最靠物体侧的透镜组作为位置固定透镜组,在其中设置该反射光学部件,后面的光路向照相机机身的纵向或横向弯折,使厚度方向的尺寸极薄。
而且,在当前本发明所关注的便携式的类别的摄像机、数字照相机中,广角端的半视角为30°左右的照相机成为主流,但是,也期待扩大摄影区域的广角照相机。
作为具有采用弯折光学***的变焦镜头的广角照相机的例子,提出了专利文献1的照相机。但是,虽然专利文献1的照相机的半视角大到37°左右,但是变倍比为2.8倍左右。并且,虽然专利文献2的照相机的半视角为37°左右,且变倍比为3.7倍左右,但是全长很长。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354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3548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的这些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为了实现不需要伸缩式镜筒中出现的使照相机恢复为使用状态的时间(镜头的推出时间),防水、防尘方面也理想、并且厚度方向极薄的照相机,提供一种易于取得利用棱镜等反射光学部件弯折光学***的光路(光轴)的结构、且具有在广角的变倍比为5倍左右的高光学性能的、厚度方向极薄的低价的变焦镜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从物体侧依次由以下各部分构成: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大致固定,至少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移动,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含负透镜、用于弯折光路的反射光学元件和正透镜,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1.0<|f1L1|/fw<2.5(1)
其中,f1L1是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焦距。
下面,说明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理由和作用。
通过使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成为上述结构,利用第1透镜组弯折光路,能够实现厚度方向的厚度的薄型化,并且,通过使第2透镜组和第4透镜组移动,能够分担变倍的负担实现高变倍。并且,使第5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利用第5透镜组进行放大,从而能够缩短从第1透镜组到第4透镜组的焦距,能够实现小型化。通过在第6透镜组配置正组,能够容易地确保远心性。并且,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大致固定,从而成为不需要使照相机恢复为使用状态的时间,防水、防尘方面也理想的结构。
并且,条件式(1)适当地规定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屈光力,为了使入射光孔浅且能够物理地弯折光路,可以加强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屈光力。当超过上限2.5时,入射光孔仍然深,在要确保某种程度的视角时,构成第1透镜组的各光学零件的直径和尺寸增大,物理上难以实现光路弯折。当超过下限1.0时,第1透镜组后面的、为了变倍而移动的透镜组的可取倍率接近零,容易产生移动量增大或变倍比减小等问题,同时难以进行畸变像差等的轴外像差校正和色差的校正。
并且,在本发明的这种结构的变焦镜头中,优选在变倍时固定所述第3透镜组。通过在变倍时固定所述第3透镜组,在其附近设置孔径光阑,由此能够实现镜头直径的小型化。
并且,优选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负透镜、棱镜、正透镜、以及正透镜构成。在最靠物体侧配置负透镜,在其后弯折光路,由此能够使照相机的厚度变薄。并且,通过配置负透镜,能够减小有效***,并且通过使用棱镜作为反射光学元件,能够保持短的光路长度,因此能够缩短第1透镜组和孔径光阑的间隔,所以能够使入射光孔浅且能够实现小型化。为了对第1透镜组配置正屈光力,需要在棱镜像侧配置正透镜,但是高变倍化时难以校正由正透镜产生的彗差。因此,如果再追加一片正透镜来分担屈光力,则能够良好地校正像差。
并且,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
NdL1>1.94(2)
其中,NdL1是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折射率。
为了使入射光孔浅而加强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屈光力时,无法抑制轴外像差的产生,所以通过将负透镜的折射率规定为条件式的值,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并能够抑制光轴上的厚度,实现小型化。
并且,第2透镜组为了小型化需要具有强的负屈光力,所以为了校正球面像差和彗差,优选配置非球面。
并且,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配置负透镜、以及正透镜和负透镜的接合透镜,由此分担负屈光力,并且,通过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来进行色差的校正。
并且,优选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具有非球面。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在广角端时周边的光线高度变大,轴外像差的产生明显。为了使入射光孔浅而加强屈光力时,像差的产生非常明显,所以优选通过配置非球面来校正像差。并且,因为能够减小该面的曲率,所以可以不减少制造误差引起的性能劣化,也有利于缩短厚度方向的厚度。
另外,本发明包含使用以上这种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变焦镜头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低通滤波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为了实现不需要伸缩式镜筒中出现的使照相机恢复为使用状态的时间(镜头的推出时间),防水、防尘方面也理想、并且厚度方向极薄的照相机,能够提供一种易于取得利用棱镜或反射镜等反射光学部件弯折光学***的光路(光轴)的结构、且具有在广角的变倍比为5倍左右的高光学性能的、厚度方向极薄的变焦镜头。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部分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根据说明书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本发明包含其结构特征、元件的组合以及零部件的配置,它们将在以下进行陈述和举例说明,发明的范围将在权利要求书中提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点聚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的光学展开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2的与图1同样的光学展开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3的与图1同样的光学展开图。
图4是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点聚焦时的广角端(a)、中间状态(b)、望远端(c)的像差图。
图5是实施例2的与图4同样的像差图。
图6是实施例3的与图4同样的像差图。
图7是示出组装入本发明的变焦镜头后的数字照相机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
图8是图7的数字照相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7的数字照相机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0是图7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11是示出用于对像的畸变进行数字校正的基本概念的图。
图12是组装入其他实施方式的弯曲变倍光学***后的数字照相机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3是示出图像保存和显示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使对焦部的对焦镜头预先固定在聚焦到无限远的位置时执行的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的实施例1~3。图1~图3分别示出实施例1~3的无限远物点聚焦时的广角端、中间状态、望远端的光路展开图。各图中,第1透镜组用G1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第3透镜组用G3表示,孔径光阑用S表示,第4透镜组用G4表示,第5透镜组用G5表示,第6透镜组用G6表示,光学低通滤波器用F表示,电子摄像元件即CCD的玻璃罩用C表示,CCD的像面用I表示。另外,在图1~图3中,配置在第1透镜组G1中的作为反射部件的光路弯折(弯曲)棱镜作为展开光路后的平行平板P示出,没有示出反射面。另外,关于近红外锐截止镀膜,例如可以在光学低通滤波器F上直接实施镀膜,也可以另外配置红外截止吸收滤波器,或者,也可以使用对透明平板的入射面进行了近红外锐截止镀膜的透明平板。
在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从物体侧依次采取以下的结构:第1透镜组G1,其具有正屈光力(power)且变倍时固定;第2透镜组G2,其具有负屈光力,在变倍时以望远端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方式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G3,其具有正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孔径光阑S,其与第3透镜组G3一体且变倍时固定;第4透镜组G4,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其具有负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以及第6透镜组G6,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通过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内的棱镜P进行光路弯折(弯曲)。
各组的结构如下:按照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第1透镜组G1由双凹负透镜、棱镜P、双凸正透镜、双凸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以及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由一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6透镜组G6由一片双凸正透镜构成。
以下面使用非球面:第1透镜组G1的与棱镜像侧相邻配置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的最靠像侧的面、第3透镜组G3的正弯月形透镜的两面、和第6透镜组G6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
在实施例2中,如图2所示,从物体侧依次采取以下的结构:第1透镜组G1,其具有正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第2透镜组G2,其具有负屈光力,在变倍时以望远端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方式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G3,其具有正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孔径光阑S,其与第3透镜组G3一体且变倍时固定;第4透镜组G4,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其具有负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以及第6透镜组G6,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通过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内的棱镜P进行光路弯折(弯曲)。
各组的结构如下:按照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棱镜P、双凸正透镜、双凸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以及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由一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6透镜组G6由一片双凸正透镜构成。
以下面使用非球面:第1透镜组G1的与棱镜像侧相邻配置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的最靠像侧的面、第3透镜组G3的正弯月形透镜的两面、和第6透镜组G6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
在实施例3中,如图3所示,从物体侧依次采取以下的结构:第1透镜组G1,其具有正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第2透镜组G2,其具有负屈光力,在变倍时以望远端比广角端更靠像侧的方式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第3透镜组G3,其具有正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孔径光阑S,其与第3透镜组G3一体且变倍时固定;第4透镜组G4,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物体侧移动;第5透镜组G5,其具有负屈光力且变倍时固定;以及第6透镜组G6,其具有正屈光力,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向像侧移动,通过配置在第1透镜组G1内的棱镜P进行光路弯折(弯曲)。
各组的结构如下:按照从物体侧起的顺序,第1透镜组G1由双凹负透镜、棱镜P、双凸正透镜、双凸正透镜构成,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以及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G3由一片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第4透镜组G4由双凸正透镜和凹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5透镜组G5由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的接合透镜构成,第6透镜组G6由一片双凸正透镜构成。
以下面使用非球面:第1透镜组G1的与棱镜像侧相邻配置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第2透镜组G2的接合透镜的最靠像侧的面、第3透镜组G3的正弯月形透镜的两面、和第6透镜组G6的双凸正透镜的两面。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除了上述符号以外,f为全***焦距,FN0为F数值,2ω为全视角,WE为广角端,ST为中间状态,TE为望远端,r1、r2...为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1、d2...为各透镜面之间的间隔,nd1、nd2...为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vd1、vd2...为各透镜的阿贝数。另外,在设x为光的行进方向为正的光轴,设y为与光轴正交的方向时,非球面形状如下式所示。
x=(y2/r)/[1+{1-(K+1)(y/r)2}1/2]
    +A4y4+A6y6+A8y8+A10y10
其中,r是近轴曲率半径,K是圆锥系数,A4、A6、A8、A10分别是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
实施例1
r1=-255.695         d1=0.80        nd1=2.00069     vd1=25.46
r2=12.002           d2=2.11
r3=∞               d3=11.00       nd2=1.84666     vd2=23.78
r4=∞               d4=0.20
r5=37.472(非球面)   d5=2.5         nd3=1.58913     vd3=61.25
r6=-17.743(非球面)  d6=0.10
r7=16.458           d7=2.28        nd4=1.60300     vd4=65.44
r8=-65.216          d8=(可变)
r9= -31.587            d9=0.50       nd5=1.88300   νd5=40.76
r10=10.789             d10=0.50
r11=56.301             d11=1.78      nd6=1.92286   νd6=20.88
r12=-9.569             d12=0.50      nd7=1.86400   νd7=40.60
r13=13.195(非球面)     d10=(可变)
r14=9.664(非球面)      d14=1.7       nd8=1.77377   νd8=47.17
r15=68.098(非球面)     d15=0.90
r16=∞(Stop)           d16=(可变)
r17=17.93 1            d17=2.39      nd9=1.77250   νd9=49.60
r18=-7.812             d18=0.50      nd10=1.84666  νd10=23.78
r19=-21.300            d19=(可变)
r20=10.715             d20=1.93      nd11=1.61800  νd11=63.33
r21=-14.315            d21=0.48      nd12=1.90366  νd12=31.31
r22=5.573              d22=(可变)
r23=71.568(非球面)     d23=2.49      nd13=1.58913  νd13=6125
r24=-8.462(非球面)     d24=(可变)
r25=∞                 d25=0.50      nd14=1.51633  νd14=64.14
r26=∞                 d26=0.50
r27=∞                 d27=0.50      nd15=1.51633  νd15=64.1
r28=∞                 d28=0.39
r29=∞  (像面)
非球面系数
第5面
K=0.000
A4=-3.53167×10-5
A6=6.73299×10-8
A8=-1.48711×10-8
A10=3.66378×10-10
第6面
K=0.000
A4=-5.25033×10-6
A6=2.18132×10-8
A8=-1.66552×10-8
A10=3.55386×10-10
第13面
K=0.000
A4=-3.30840×10-4
A6=7.90045×10-6
A8=-5.61066×10-7
A10=0
第14面
K=0.000
A4=7.80751×10-4
A6=4.28306×10-5
A8=-1.36643×10-6
A10=1.90915×10-7
第15面
K=0.000
A4=1.19333×10-3
A6=5.88925×10-5
A8=-2.63057×10-6
A10=4.53565×10-7
第23面
K=0.000
A4=3.41413×10-5
A6=5.09238×10-6
A8=5.29029×10-7
A10=-3.81169×10-8
第24面
K=0.000
A4=1.32425×10-4
A6=-1.33316×10-6
A8=-3.82571×10-7
A10=0
变焦数据(∞)
           WE      ST       TE
f(mm)      5.07    11.09    24.36
FN0        3.57    3.98     5.10
2ω(°)    81.89   37.50    18.28
d8         0.62    5.85     9.34
d13        9.22    3.99     0.50
d16        5.48    2.95     2.00
d19        1.20    3.73     4.67
d22        1.50    2.87     7.13
d24                      6.20          4.85            0.59
实施例2    
r1=54.253               d1=0.80      nd1=2.00069   νd1=25.46
r2=9.487(非球面)        d2=2.94
r3=∞                   d3=11.19     nd2=1.90366   νd2=31.31
r4=∞                   d4=0.20
r5=101.594(非球面)      d5=2.50      nd3=1.58913   νd3=61.25
r6=-14.196(非球面)      d6=0.10
r7=16.032               d7=2.29      nd4=1.60300   νd4=65.44
r8=-50.375              d8=(可变)
r9=-22.744              d9=0.50      nd5=1.88300   νd5=40.76
r10=7.719               d10=0.47
r11=14.464              d11=2.00     nd6=1.92286   νd6=20.88
r12=-12.450             d12=0.50     nd7=1.86400   νd7=40.60
r13=10.203(非球面)      d13=(可变)
r14=9.712(非球面)       d14=1.70     nd8=1.77377   νd8=47.17
r15=-403.924(非球面)    d15=0.90
r16=∞(Stop)            d16=(可变)
r17=18.458              d17=2.42     nd9=1.77250   νd9=49.60
r18=-6.536              d18=0.50     nd10=1.84666  νd10=23.78
r19=-22.819             d19=(可变)
r20=14.335              d20=2.44     nd11=1.61800  νd11=63.33
r21=-6.682              d21=0.48     nd12=1.90366  νd12=31.31
r22=6.468               d22=(可变)
r23=60.124(非球面)      d23=2.57     nd13=1.58913  νd13=61.25
r24=-7.735(非球面)      d24=(可变)
r25=∞                  d25=0.50     nd14=1.51633  νd14=64.14
r26=∞                  d26=0.50
r27=∞                  d27=0.50     nd15=1.51633  νd15=64.14
r28=∞                  d28=0.39
r29=∞(像面)
非球面系数
第2面
K=0.000
A4=4.61666×10-5
A6=3.32247×10-7
A8=1.87992×10-8
A10=0
第5面
K=0.000
A4=-899513×10-5
A6=3.06688×10-7
A8=-7.89909×10-9
A10=5.30177×10-11
第6面
K=0.000
A4=-5.91189×10-5
A6=-1.93342×10-7
A8=-5.07913×10-9
A10=-3.86942×10-11
第13面
K=0.000
A4=-6.32605×10-4
A6=7.92596×10-6
A8=-9.82033×10-7
A10=0
第14面
K=0.000
A4=5.81654×10-4
A6=1.58228×10-5
A8=2.52873×10-6
A10=9.05572×10-9
第15面
K=0.000
A4=9.18061×10-4
A6=1.82871×10-5
A8=3.83047×10-6
A10=3.18159×10-8
第23面
K=0.000
A4=3.89094×10-4
A6=5.94220×10-6
A8=-4.03564×10-7
A10=-3.04291×10-8
第24面
K=0.000
A4=4.72846×10-4
A6=9.87695×10-6
A8=-1.19371×10-6
A10=0
变焦数据(∞)
                       WE          ST             TE
f  (mm)                5.07        11.07          24.35
FN0                    3.57        3.95           5.10
2ω(°)                82.06       37.58          18.28
d8                     0.62        5.37           8.61
d13                    8.51        3.73           0.50
d16                    5.15        2.62           2.00
d19                    1.20        3.76           4.35
d22                    1.50        2.53           6.41
d24                    5.43        4.41           0.56
实施例3
r1=-171.414           d1=0.80    nd1=2.00069   νd1=25.46
r2=12.360             d2=2.03
r3=∞                 d3=11.00   nd2=1.84666   νd2=23.78
r4=∞                 d4=0.20
r5=42.941(非球面)     d5=2.48    nd3=1.58913   νd3=61.25
r6=-17.599(非球面)    d6=0.10
r7=15.973             d7=2.27    nd4=1.60300   νdd=65.44
r8=-66.903            d8=(可变)
r9=-32.405            d9=0.50    nd5=1.88300   νd5=40.76
r10=10.584            d10=0.49
r11=49.067            d11=1.78   nd6=1.92286   νd6=20.88
r12=-9.718            d12=0.50   nd7=1.86400   νd7=40.60
r13=12.985(非球面)    d13=(可变)
r14=9.986(非球面)     d14=1.70   nd8=1.77377   νd8=47.17
r15=93.032(非球面)    d15=0.90
r16=∞(Stop)          d16=(可变)
r17=17.478            d17=2.38   nd9=1.77250   νd9=49.60
r18=-7.749             d18=0.50       nd10=1.84666     νd10=23.78
r19=-20.309            d19=(可变)
r20=12.463             d20=1.90       nd11=1.61800     νd11=63.33
r21=-11.992            d21=0.48       nd12=1.90366     νd12=31.31
r22=5.758              d22=(可变)
r23=94.554(非球面)     d23=2.53       nd13=1.58913     νd13=61.25
r24=-8.121(非球面)     d24=(可变)
r25=∞                 d25=0.50       nd14=1.51633     νd14=64.14
r26=∞                 d26=0.50
r27=∞                 d27=0.50       nd15=1.51633     νd15=64.14
r28=∞                 d28=0.39
r29=∞(像面)
非球面系数
第5面
K=0.000
A4=-2.40535×10-5
A6=3.26252×10-9
A8=-1.78810×10-8
A10=3.53604×10-10
第6面
K=0.000
A4=2.30715×10-6
A6=5.89656×10-8
A8=-2.10203×10-8
A10=3.56766×10-10
第13面
K=0.000
A4=-3.36249×10-4
A6=7.37961×10-6
A8=-5.03569×10-7
A10=0
第14面
K=0.000
A4=7.55392×10-4
A6=4.14745×10-5
A8=-7.71406×10-7
A10=1.34142×10-7
第15面
K=0.000
A4=1.16498×10-3
A6=4.46239×10-5
A8=4.42626×10-7
A10=2.14083×10-7
第23面
K=0.000
A4=9.85556×10-5
A6=7.62351×10-6
A8=-1.38050×10-7
A10=-2.22912×10-8
第24面
K=0.000
A4=2.32658×10-4
A6=1.72768×10-6
A8=-6.21917×10-7
A10=0
变焦数据(∞)
               WE      ST      TE
f(mm)          5.07    11.09   25.39
FN0           3.57    3.96    5.10
2ω(°)        82.00   37.51   17.55
d8             0.62    5.96    9.70
d13            9.57    4.22    0.50
d16            5.28    2.89    2.00
d19            1.20    3.59    4.46
d22            1.50    2.97    7.33
d24            6.39    4.94    0.59
图4~图6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3的无限远物点聚焦时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a)表示广角端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和倍率色差(CC),(b)表示中间状态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和倍率色差(CC),(c)表示望远端的球面像差(SA)、像散(AS)、畸变像差(DT)和倍率色差(CC)。各图中,“FIY”表示半视角(°)。
接着,示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2)的值。
条件式   (1)     (2)
实施例1  2.26    2.00069
实施例2  2.28    2.0017
实施例3  2.27    2.00069
以上所示的本发明的变焦镜头能够用于通过变焦镜头的成像光学***形成物体像、并在CCD和银盐胶片这种摄像元件上接受该像进行摄影的摄影装置。上述摄影装置作为具体的产品,例如能够广泛用作数字照相机、组装有照相机的个人计算机、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数字终端设备。下面,例示其实施方式。
图7~图13示出将本发明的变焦镜头组装入到数字照相机的摄影光学***41后的结构的概念图。图7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外观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其后方立体图,图9是示出数字照相机40的结构的剖面图。在该例子中,数字照相机40包含:具有摄影用光路42的摄影光学***41、具有取景器用光路44的取景器光学***43、快门45、闪光灯46、液晶显示监视器47等,在按压配置在照相机40上部的快门45时,与其连动,通过摄影光学***41、例如实施例1的变焦镜头进行摄影。
通过摄影光学***41形成的物体像,经由近红外截止滤波器和光学低通滤波器F形成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49的摄像面上。由该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49接受的物体像经由处理单元(例如CPU)51,作为电子图像显示在设置于照相机背面的液晶显示监视器(LCD)47上。并且,该处理单元51上连接有记录单元(例如存储器)52,还能够记录所拍摄的电子图像。另外,该记录单元52可以与处理单元51单独地设置,也可以构成为通过floppy(注册商标)盘或存储卡、MO、DVD±RW等进行电子记录写入。并且,也可以代替CCD等49而构成为配置有银盐胶片的银盐照相机。
并且,在取景器用光路44上配置有取景器用物镜光学***53。通过该取景器用物镜光学***53形成的物体像,形成在作为像正立部件的保罗棱镜55的视场框57上。在该保罗棱镜55的后方配置有将成为正立正像的像引导到观察者眼球E的目镜光学***59。另外,在摄影光学***41和取景器用物镜光学***53的入射侧、目镜光学***59的出射侧分别配置有罩部件50。
图10示出上述数字照相机40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框图。另外,以快门45为代表的操作部用符号500表示,处理单元由CPU 51构成,摄像元件由CCD 49构成,记录单元由存储卡521和外部存储装置(光盘或HDD等)522构成。当CPU 51判断为按压了操作部500的快门45时,进行基于曝光条件控制的最佳快门控制值和光圈控制的运算,在该运算后,根据这些控制值进行快门和光圈控制。其他控制动作如上所述。
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40因为摄影光学***41变倍比高且像差良好,并且明显是小型的,所以能够实现照相机整体的小型化、薄型化。
另外,在图9的例子中,配置有平行平面板作为罩部件50,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屈光力的透镜。
另外,为了防止重影和光斑的产生,通常在透镜的空气接触面上实施反射防止镀膜。
另一方面,在接合透镜的接合面上,粘接剂的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高很多。因此,成为与单层镀膜相同或低于单层镀膜的反射率的情况多,强行实施镀膜的情况少。但是,如果在接合面上主动实施反射防止镀膜,则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影和光斑,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图像。
特别是最近高折射率玻璃材料普及,像差校正方面的效果很好,所以多用于照相机光学***,但是将高折射率玻璃材料用作接合透镜时,也不能忽略在接合面的反射。在这种情况下,预先对接合面实施反射防止镀膜特别有效。
在日本特开平2-27301号、日本特开2001-324676号、日本特开2005-92115号、USP 7116482等中公开了接合面镀膜的有效使用方法。在这些文献中,特别叙述了正先行(positive lead)变焦镜头的第1组内的接合透镜面镀膜,关于本发明的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内的接合透镜,按照这些文献所公开的那样实施即可。作为所使用的镀膜材料,根据作为基板的透镜的折射率和粘接剂的折射率,适当选择折射率较高的Ta2O5、TiO2、Nb2O5、ZrO2、HfO2、CeO2、SnO2、In2O3、ZnO、Y2O3等镀膜材料,折射率较低的MgF2、SiO2、Al2O3等镀膜材料等,设定为满足相位条件的膜厚即可。
当然,透镜的空气接触面的镀膜同样也可以将接合面镀膜设为多层镀膜。通过适当组合2层或2层以上膜数的镀膜材料和膜厚,能够进一步降低反射率并对反射率的分光特性/角度特性等进行控制等。
并且,关于第1透镜组以外的透镜接合面,根据同样的思想进行接合面镀膜当然也是有效的。
然而,在使用本发明的变焦镜头时,以电的方式对像的畸变进行数字校正。下面,说明用于对像的畸变进行数字校正的基本概念。
例如,如图11所示,固定以光轴和摄像面的交点为中心、与有效摄像面的长边相切的半径R的圆周上(像高)的倍率,将该圆周作为校正的基准。然后,使除此之外的任意半径r(ω)的圆周上(像高)的各点大致沿放射方向移动,呈同心圆状移动成半径r’(ω),由此进行校正。例如,在图11中,位于半径R的圆的内侧的任意半径r1(ω)的圆周上的点P1朝向圆的中心移动到应该校正的半径r1’(ω)的圆周上的点P2。并且,位于半径R的圆的外侧的任意半径r2(ω)的圆周上的点Q1朝向离开圆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到应该校正的半径r2’(ω)的圆周上的点Q2。这里,r’(ω)能够如下表示。
r’(ω)=αftanω    (0≤α≤1)
其中,ω是被摄体半视角,f是成像光学***(本发明中为变焦镜头)的焦距。
这里,当设与所述半径R的圆上(像高)对应的理想像高为Y时,则
α=R/Y=R/f tanω
理想的光学***相对于光轴旋转对称,即畸变像差也相对于光轴旋转对称地产生。因此,如上所述,在对光学产生的畸变像差进行电校正时,如果能够在再现图像上固定以光轴和摄像面的交点为中心、与有效摄像面的长边内切的半径R的圆的圆周上(像高)的倍率,使除此之外的半径r(ω)的圆周上(像高)的各点大致沿放射方向移动,呈同心圆状移动成半径r’(ω)而进行校正,则认为在数据量和运算量方面是有利的。
可是,在利用电子摄像元件拍摄的时刻(由于采样)光学像不是连续量。因此,严格来讲,在光学像上描绘出的上述半径R的圆也只不过是电子摄像元件上的像素排列成放射状,而不是准确的圆。即,在按照每个离散的坐标点表示的图像数据的形状校正中,不存在上述能够固定倍率的圆。所以,可以使用按照各像素(Xi,Yj)确定移动目的地的坐标(Xi’,Yj’)的方法。另外,当(Xi,Yj)的2点以上移动到坐标(Xi’,Yj’)时,取各像素具有的值的平均值。并且,当不存在移动过来的点时,使用周围的几个像素的坐标(Xi’,Yj’)的值进行插值即可。
特别是在具有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中,由于光学***和电子摄像元件的制造误差等,畸变相对于光轴显著、且描绘在上述光学像上的上述半径R的圆为非对称,这种方法对于此时的校正是有效的。并且,在摄像元件或各种输出装置中将信号再现为图像时产生几何学畸变等,这种方法对于此时的校正也是有效的。
在本发明的电子摄像装置中,为了计算校正量r’(ω)-r(ω),也可以采取将r(ω)即半视角和像高之间的关系、或实际像高r和理想像高r’/α之间的关系记录到内置于电子摄像装置内的记录介质上的结构。
另外,为了不使畸变校正后的图像的光量在短边方向的两端严重不足,所述半径R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
0≤R≤0.6Ls
其中,Ls是有效摄像面的短边长度。
优选所述半径R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式。
0.3Ls≤R≤0.6Ls
并且,使所述半径R与有效摄像面短边方向的内切圆的半径大致一致是最有利的。另外,在半径R=0的附近、即轴上附近固定倍率来进行校正时,在实际图像数方面有些不利,但是能够确保即使广角化也可实现小型化的效果。
另外,将校正所需的焦距区间分割为几个焦点区域。而且,也可以在该分割后的焦点区域内的望远端附近,以与得到基本满足
r’(ω)=αftanω
的校正结果时相同的校正量进行校正。不过,在该情况下,在分割后的焦点区域内的广角端,残存有某种程度的桶形畸变量。并且,当增加分割区域数时,需要在记录介质内额外保有校正所需的固有数据,不是很理想。所以,预先计算出与分割后的焦点区域内的各焦距关联的一个或多个系数。根据模拟或实际测定来确定该系数即可。而且,也可以在所述分割后的区域内的望远端附近,计算得到基本满足
r’(ω)=αftanω
的校正结果时的校正量,按照每个焦距对该校正量一律乘以所述系数来确定最终的校正量。
但是,在成像无限远物体而得到的像中不存在畸变时,
f=y/tanω
成立。其中,y是像点距离光轴的高度(像高),f是成像***(本发明中为变焦镜头)的焦距,ω是与摄像面上距离中心y的位置上连接的像点对应的物点方向相对于光轴的角度(被摄体半视角)。
在成像***中存在桶形畸变像差时,则
f>y/tanω
即,当成像***的焦距f和像高y恒定时,ω的值增大。
图12是图7的数字照相机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框图。在照相机40的内部配置有:摄像元件149、CDS/AGC电路103、A/D转换部104、总线105、SDRAM 106、图像处理部107、JPEG处理部108、存储器I/F 109、记录单元52的一部分即记录介质110、LCD驱动器111、作为液晶显示监视器47使用的LCD112、微型计算机(CPU)113、操作部114和闪存115。
摄像元件149是将拜尔(Bayer)排列的滤色器配置在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各像素的前表面而形成的摄像元件。当摄像驱动电路116根据微型计算机(CPU)113的指令而起动时,摄像驱动电路116控制CDS/AGC电路103和A/D转换部104,该CDS/AGC电路103由降低噪声成分的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相关双重采样)电路和稳定信号电平的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电路构成,A/D转换部104将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电信号。
摄像元件149利用构成各像素的光电二极管接受通过摄影光学***41形成的物体像。这里,摄影光学***41用2个部分101a和101b表示,第1部分101a相当于变焦镜头的第1透镜组G1到第4透镜组G4,第2部分101b相当于第5透镜组G5和第6透镜组G6。在该例子中,利用第5透镜组G5和第6透镜组G6进行对焦,第1透镜组G1到第4透镜组G4承担大部分变焦功能。因此,将第1部分101a称为变焦部,将第2部分101b称为对焦部。所接受的光学像由摄像元件149进行光电转换,将光量转换为电荷量,输出到CDS/AGC电路103。这里,拜尔排列是通过如下方式构成的像素排列,即,在垂直方向上交替配置在水平方向交替排列R(Red)像素和G(Green)像素的行、以及在水平方向交替排列G像素和B(Blue)像素的行。另外,摄像元件149可以是CMOS型图像传感器(CMOS type image sensor),也可以是CCD图像传感器(CCDimage sensor)。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包含驱动摄像元件的时标振荡器在内的摄像驱动电路116、CDS/AGC电路103和A/D转换部104由AFE(模拟前端电路)IC元件构成。
假设摄像元件149至少可在像素相加读出模式和全部像素读出模式等多个驱动模式下进行动作。像素相加读出模式是对相邻的多个像素的电荷进行相加后读出的动作模式。并且,全部像素读出模式是读出全部来自摄像元件有效像素的电荷的动作模式。
CDS/AGC电路103在对从摄像元件149读出的电信号(模拟图像信号)降低了复位噪声等之后进行波形整形,进而进行增益放大,以使图像的明亮度成为目标明亮度。A/D转换部104将在CDS/AGC电路103中进行了预处理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以下称为图像数据)。
总线105是用于将在照相机内部产生的各种数据传送到照相机内的各部的传送路径,与A/D转换部104、SDRAM 106、图像处理部107、JPEG处理部108、存储器I/F 109、LCD驱动器111、以及CPU 113连接。通过A/D转换部104得到的图像数据经由总线105临时存储在SDRAM106中。SDRAM 106是临时存储在A/D转换部104中得到的图像数据或在图像处理部107、JPEG处理部108中处理的图像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存储部。
图像处理部107读出存储在SDRAM 106中的图像数据,进行增益控制并实施图像处理。该图像处理部107具有:白平衡(WB)校正电路107a、同时化电路107b、颜色转换/颜色再现电路107c、γ转换电路107d、边缘提取电路107e、噪声降低处理电路107f、以及插值尺寸调整处理电路107g。
WB校正电路107a通过对从SDRAM 106读出的图像数据中的R数据和B数据乘以从CPU 113指示的白平衡增益,来进行白平衡校正。同时化电路107b根据从WB校正电路107a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将R、G、B三色作为一个像素成分的图像数据。颜色转换/颜色再现电路107c进行对从同时化电路107b输出的图像数据乘以从CPU 113指示的色彩矩阵的线性转换,来校正图像数据的颜色,并且,使用从CPU 113指示的色度/色调系数,通过运算使图像的色调变化。γ转换电路107d对从颜色转换/颜色再现电路107c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施伽玛转换(灰度转换)处理,校正图像数据的灰度,以使其适合于显示或印刷。
边缘提取电路107e使用从CPU 113指示的BPF(带通滤波)系数,提取图像数据中的轮廓(边缘)成分。作为平坦部信息提取部和噪声降低处理部的噪声降低处理电路107f利用从CPU 113指示的滤波参数对图像数据实施滤波处理,从而降低图像数据中的噪声。插值尺寸调整处理电路107g进行图像数据的插值处理和用于调整输出尺寸的尺寸调整处理。
在以上这样的图像处理部107中,实施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再次存储在SDRAM 106中。
JPEG处理部108从SDRAM 106读出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按照JPEG标准进行图像压缩处理。并且,JPEG处理部108还具有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110中的JPEG压缩数据并实施解压缩处理的功能。由JPEG处理部108压缩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在SDRAM 106中后,经由存储器I/F 109记录在记录介质110中。记录介质110如上所述,例如能够使用可在照相机主体上装卸的存储卡,但不限于此。
LCD驱动器111对LCD 112进行图像显示。在显示记录在记录介质110中的JPEG压缩图像数据的情况下,通过JPEG处理部108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110中的JPEG压缩图像数据并实施解压缩处理后,临时存储在SDRAM 106中。LCD驱动器111从SDRAM 106读出该图像数据,转换为影像信号后,在LCD 112上进行图像显示。作为同时摄影部和噪声降低处理判定部的CPU 113总括地控制照相机主体的各种程序。在CPU113上连接有操作部114和存储有照相机程序和对焦镜头位置数据的闪存115。操作部114是电源按钮、释放按钮、各种输入键等操作部件。通过由使用者对操作部114进行操作,CPU 113执行与该操作部114的操作对应的各种程序。闪存115是存储白平衡增益、色彩矩阵、滤波参数等各种参数的存储部。CPU 113从闪存115读入各种程序所需的参数,对各处理部发出指示。基准用传感器122是检测对焦镜头101b是否位于基准位置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21检测温度,并将该检测结果通知给CPU 113。
操作部114是用于接受来自摄影者的各种指示、并将其通知给CPU113的各种按钮和开关等,例如对应于用于指示摄影开始等的释放按钮、焦距变更按钮、设定变更开关等。另外,根据照相机的特性,能够设定以下各种操作按钮、开关等:用于指示AF(自动对焦)模式/MF(手动对焦)模式的切换的对焦模式切换按钮;用于在选择MF模式时指示对焦部101b的移动的MF驱动按钮;用于指示存储对焦部101b的位置数据的预置按钮;用于指示读出所存储的对焦部101b的位置数据的预置值读出按钮;用于进行使对焦部101b向与变焦状态对应的无限远聚焦位置移动的指示的无限远按钮等。
CPU 113执行预先存储在闪存115中的照相机程序,由此来控制该电子照相机整体的动作。例如,进行基于被摄体像的对比度的AF处理(对比度AF处理)等。
变焦用电动机120通过由驱动电路构成的变焦控制部118接收CPU113的指令,驱动变焦部101a。对焦用电动机119通过由驱动电路构成的对焦控制部117接收CPU 113的指令,驱动对焦部101b。另外,在AF模式和MF模式这两个模式下,通过对焦用电动机119驱动对焦部101b。
图13(a)和图13(b)的流程图示出图像保存和显示处理内容,全部由CPU 113按照存储在内部闪存115中的动作程序来执行该动作控制。
下面,说明该图13(a)和图13(b)的流程图。如图13(a)所示,具有进行利用构成各像素的光电二极管接受通过作为摄影光学***的变焦镜头101a和对焦镜头101b形成的物体像的工序的摄像元件(S1)。
在对从摄像元件149读出的电信号(模拟图像信号)降低复位噪声等之后进行波形整形,进而进行增益放大以使图像的明亮度成为目标明亮度,在CDS/AGC电路103进行了以上的工序(S2)的处理后,进行将在CDS/AGC电路103中进行了预处理的模拟图像信号A/D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以下称为图像数据)的工序(S3)。然后,进行将通过A/D转换工序(S3)得到的图像数据经由总线1 05临时存储在SDRAM 106中的工序(S4)。同样,LCD驱动器111经过从SDRAM 106读出该图像数据的读出工序(S4),将该图像数据转换为影像信号后,进行在LCD 112上显示图像的工序(S9)并结束。
并且,如图13(b)所示,图像处理(压缩)(S5)由以下工序构成:图像处理(S501);WB处理(S502),其通过对从SDRAM 106读出的图像数据中的R数据和B数据乘以从CPU 113指示的白平衡增益,来进行白平衡校正;同时化(S503)的工序,其生成将R、G、B三色作为一个像素成分的图像数据;以及JPEG压缩(S504)的工序,其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
经过从图像处理(S501)到同时化(S503)中处理的图像处理工序(S5)后,进行临时存储图像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工序(S6)。
然后,JPEG处理(S504)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110中的JPEG压缩图像数据,通过JPEG处理(S504)压缩的图像数据被存储在SDRAM 106中后,执行经由存储器I/F 109写入记录介质110的工序(S8)并结束。
这里,说明存储在闪存115中的照相机程序的一例。
图14(a)和(b)是示出使对焦部的对焦镜头预先固定在聚焦到无限远的位置(与无限远对应的位置)时执行的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的一例。首先,电源接通时进行初始化处理。初始化处理是指,在电源接通时确认了作为存储单元的存储器未存储位置数据的情况下,使变焦镜头和对焦镜头回到基准位置,并且进行存储器内的数据的初始化。在图14(a)中,在步骤S21中,判定选择中的对焦模式是否是MF模式,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2,在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3。另外,对焦模式如上所述,通过由摄影者操作(按压)对焦模式切换按钮,来选择MF模式或AF模式中的任意一种。
在步骤S23中,操作释放按钮,判定释放按钮是否被按压到第1释放位置,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4,在为“否”的情况下,重复本步骤。在步骤S24中,进行基于图14(b)所示的对比度AF方式的通常AF处理。
在步骤S25中,判定释放按钮是否被按压到第2释放位置并进行了摄影开始指示,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6,在为“否”的情况下,重复本步骤。在步骤S26中,进行AE处理,确定曝光条件(快门速度、光圈值等)。在步骤S27中,根据上一步骤所确定的曝光条件进行曝光。即,通过CCD对根据该曝光条件而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通过摄像处理部进行所述处理,获得数字电信号即图像数据。然后,对该图像数据实施压缩处理等规定的图像处理,并记录到存储卡中,本流程结束。
另外,在图14(b)中,首先在步骤S20 1中,使对焦镜头移动到下限位置。在步骤S202中,使对焦镜头向上限位置移动规定单位量。在步骤S203中,取入在摄像元件上成像的被摄体像的规定区域内的图像,求出该规定区域内的图像的对比度值。在步骤S204中,判定在从下限位置移动到当前位置的期间内是否存在规定的对比度峰值,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7,在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5。这样,在判定为在从下限位置到后述的上限位置的范围内明显存在对比度峰值的情况下,将获得该对比度峰值的对焦镜头位置作为聚焦位置,缩短聚焦位置的检测时间。在步骤S205中,判定对焦镜头位置是否为上限位置,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06,在为“否”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在步骤S206中,在所述步骤S204的处理中无法发现明显的对比度峰值的情况下,根据在所述步骤S203的处理中求出的、从下限位置到上限位置的每个规定单位量的位置中的对比度值,求出对比度值最高的对焦镜头位置、即具有对比度峰值的对焦镜头位置。在步骤S207中,使对焦镜头向上一步骤中求出的具有对比度峰值的对焦镜头位置移动,图14(b)的流程进行返回,返回到图14(a),在步骤S25中,判定释放按钮是否被按压到第2释放位置,在其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26,在为“否”的情况下,重复本步骤。

Claims (12)

1.一种变焦镜头,其从物体侧依次由以下各部分构成: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5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屈光力的第6透镜组,其特征在于,
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相对于像面大致固定,至少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4透镜组移动,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含负透镜、用于弯折光路的反射光学元件和正透镜,
并满足以下条件式:
1.0<|f1L1|/fw<2.5    (1)
其中,f1L1是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焦距,fw是广角端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变倍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由负透镜、棱镜、正透镜、以及正透镜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条件式:
NdL1>1.94             (2)
其中,NdL1是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的折射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中至少具有一面非球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依次包含负透镜、接合正透镜和负透镜而成的接合透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的负透镜具有非球面。
8.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和配置在所述变焦镜头像侧的摄像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焦镜头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低通滤波器。
10.一种记录拍摄到的图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摄像元件接受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形成的像,
保持从该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在增益控制后进行A/D转换,
将该A/D转换后的图像信号存储到存储器中,
对从所述存储器读出的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压缩处理,
然后,记录到记录介质中。
11.一种记录拍摄到的图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摄像元件接受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形成的像,
保持从该摄像元件输出的图像信号,在增益控制后进行A/D转换,
将该A/D转换后的图像信号存储到存储器中,
从所述存储器读出图像信号并显示到显示部上。
12.一种通过摄影装置拍摄图像的方法,该摄影装置包括:进行根据被摄体像的对比度而进行的、具有AF处理功能的自动焦点调节的自动聚焦工序;以及通过手动进行焦点调节的手动聚焦工序,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择所述自动聚焦工序或所述手动聚焦工序中的任意一种,
判定是否通过摄影操作部件进行了摄影开始指示,在进行了摄影开始指示后确定曝光条件,利用摄像元件接受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镜头根据该曝光条件形成的被摄体像。
CN2007101887968A 2006-11-20 2007-11-20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77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12712A JP2008129238A (ja) 2006-11-20 2006-11-20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6312712 2006-11-20
JP2006-312712 2006-11-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7726A CN101187726A (zh) 2008-05-28
CN101187726B true CN101187726B (zh) 2010-09-29

Family

ID=39480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879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7726B (zh) 2006-11-20 2007-11-20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93168B2 (zh)
JP (1) JP2008129238A (zh)
CN (1) CN1011877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7366B2 (ja) * 2007-05-09 2012-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駆動方法
JP5062734B2 (ja) * 2007-05-10 2012-10-3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光路反射式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TWI356208B (en) * 2007-08-10 2012-01-11 Asia Optical Co Inc Zoom lens system
CN101718903B (zh) * 2008-10-09 2014-07-30 株式会社尼康 变焦镜头、具有该变焦镜头的光学装置和制造方法
JP5052581B2 (ja) 2008-12-24 2012-10-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5361496B2 (ja) * 2009-03-31 2013-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557092B2 (ja) * 2010-04-27 2014-07-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光学機器、および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5638889B2 (ja) 2010-09-14 2014-12-10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730709B2 (ja) 2010-09-28 2015-06-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5710925B2 (ja) 2010-09-28 2015-04-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TWI457633B (zh) * 2011-04-22 2014-10-21 Ability Entpr Co Ltd 變焦鏡頭
CN103797396B (zh) * 2011-07-04 2015-12-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实像变焦取景器和成像设备
JP2013037326A (ja) 2011-08-11 2013-02-21 Olympus Imaging Corp 防振ズームレンズ
CN103988109B (zh) * 2011-10-07 2017-07-14 新加坡国立大学 基于mems的变焦镜头***
JP5537539B2 (ja) * 2011-12-28 2014-07-02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CN102689610A (zh) * 2012-06-19 2012-09-26 深圳乐投卡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Android平台显示倒车视频的方法及装置
EP2916156A4 (en) * 2012-10-30 2016-10-05 Nikon Corp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CN104769476B (zh) 2012-11-14 2017-12-22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光学装置和变倍光学***的制造方法
JP6229259B2 (ja) * 2012-11-14 2017-11-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変倍光学系、光学装置
CN103901587B (zh) * 2014-04-15 2017-04-12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结构
US9549107B2 (en) * 2014-06-20 2017-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for folded optic array cameras
KR101578647B1 (ko) * 2014-08-11 2015-12-18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US9509891B2 (en) * 2014-10-21 2016-11-29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ntrolling focus lens assembly
KR101724265B1 (ko) * 2014-12-08 2017-04-07 주식회사 코렌 촬영 렌즈계
CN106125268B (zh) * 2016-08-11 2018-08-3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液体透镜变焦镜头及包括其的摄像仪器
CN106125267B (zh) * 2016-08-11 2018-07-3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液体透镜的变焦摄像镜头及包括其的摄像仪器
CN106405798B (zh) * 2016-11-29 2020-03-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0362223B2 (en) 2016-11-29 2019-07-2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92294B (zh) * 2017-12-19 2022-05-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投影镜头***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JP6830457B2 (ja) * 2018-03-29 2021-02-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CN110944162B (zh) * 2018-09-25 2022-12-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光学***、投射型显示装置及摄像装置
JP7442073B2 (ja) * 2019-09-30 2024-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撮像システム
CN113873155B (zh) * 2021-09-26 2023-06-09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软光敏模式判断准确率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6107A (en) * 1989-05-09 1991-05-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nic still camera utilizing image compression and digital storage
JPH11214293A (ja) * 1998-01-22 1999-08-06 Nikon Corp 投影光学系及び該光学系を備えた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JP4496460B2 (ja) 2004-01-05 2010-07-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209100A (ja) 2004-12-28 2006-08-10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933061B2 (ja) * 2005-06-10 2012-05-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同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143867A1 (en) 2008-06-19
CN101187726A (zh) 2008-05-28
US7593168B2 (en) 2009-09-22
JP2008129238A (ja) 2008-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7726B (zh) 变焦镜头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JP4942091B2 (ja) 広角高変倍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1661157B (zh) 变焦镜头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1086551B (zh) 变焦镜头***和使用该变焦镜头***的电子摄像装置
US7755848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581827B (zh) 变焦镜头及具备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US7684122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8049969B2 (en) Zoom lens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430079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0504494C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1256272A (zh) 变焦透镜***和利用该变焦透镜***的电子图像拾取装置
JP5025232B2 (ja) 変倍光学系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9098449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90253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7533214A (zh) 变焦镜头和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CN101344636A (zh) 三单元变焦透镜***和利用其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5319672A (zh) 广角镜头及具有该广角镜头的摄像装置
JP519724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19724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439525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装置
US7599125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wide angle zoom lens system
JP503131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873937B2 (ja) 3群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7316280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8432623B2 (en) Zoom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