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33234A - 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33234A
CN101133234A CNA2006800066892A CN200680006689A CN101133234A CN 101133234 A CN101133234 A CN 101133234A CN A2006800066892 A CNA2006800066892 A CN A2006800066892A CN 200680006689 A CN200680006689 A CN 200680006689A CN 101133234 A CN101133234 A CN 101133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oom
food tray
oil return
lubricating f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668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泰一
水田为俊
蚁沢克彦
山下芳雄
小林日出夫
山田贤一
林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33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32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油盘(130)包括在内部空间中储存机油的油盘罩(131)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油盘分隔件(132)。设置油盘分隔件(132)以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成底部具有机油过滤器(41)的第一室(30a)和与第一室(30a)相邻的第二室(30b)。油盘分隔件(132)包括用于捕获从气缸体(20a)流回油盘(130)的回油的斜板(132c)。部分捕获的回油经由设置在斜板(132c)中的连通孔(132f)流向第二室(30b)。其余的捕获的回油流入第一室(30a)。这确保了第二室(30b)中的油位高于第一室(30a)中的油位。因此,当预热操作结束电磁阀(133)打开时,第二室(30b)中的机油流入第一室(30a)。

Description

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储存用于对润滑目标机构(例如发动机缸体或自动变速机构)进行润滑的机油的油盘。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配备有所述油盘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上述类型的润滑装置构造成使得储存在油盘中的机油通过机油泵吸入并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中的润滑目标构件(例如齿轮、凸轮轴、气缸和活塞)。进一步地,润滑装置构造成使得机油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构件、吸收因摩擦产生的热量以及其它来自于润滑目标构件的热量、然后通过重力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返回)油盘内。
所谓的两箱式油盘结构是众所周知的,其作为在使用上述类型的润滑装置时用于减少预热时间的油盘结构(例如参见下述的专利对比文件1)。
[专利对比文件1]日本专利JP-A-222012/2003。
在专利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装置中,油盘分隔件设置在油盘的内部空间中。油盘分隔件是用于将油盘的内部空间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构件。第一室是朝向作为润滑目标机构的发动机缸体开口的空间。第一室与发动机缸体连通,从而接收从发动机缸体流回(返回)油盘的机油。第一室的底部设置有与机油泵相连以构成机油吸入口的机油过滤器,用于吸入第一室中的机油。第二室与第一室相邻,从而可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于预定的机油连通通路中发生机油的交换。
上述装置构造成使得:在预热操作中,与预热后的期间相比,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的交换受到限制。这意味着便利了预热操作的过程。换句话说,上述装置构造成使得:当机油在发动机缸体和第一室之间循环时,限制机油从第二室流入第一室。这减少了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在装置内循环的机油量。因此,机油和润滑目标构件的温度迅速地上升,从而可以缩短装置的预热周期。进一步地,在预热操作终止后,上述的限制放松或解除。储存在第二室中的机油然后流入第一室,从而,位于第一室和第二室中的机油在发动机缸体和油盘之间循环。
发明内容
当专利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装置包括有机油流动通路以允许机油通过机油连通通路从第二室流向第一室、并且由机油过滤器吸入时,机油流动通路中的机油流动阻力为R2-1。同时,当所述装置包括有机油流动通路以允许储存在第一室中的机油通过机油过滤器吸入时,机油流动通路中的机油流动阻力为R1-1。在这种情形下,R2-1大于R1-1。因此,与预热期间的情形相同,第一室中的机油主要通过机油过滤器吸入并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甚至在预热周期终止后也是如此。因此,储存在所述装置第二室内的机油并不能方便地用于发动机缸体和油盘之间的机油循环。从而,储存在油盘中的机油(特别是持续地储存在第一室中的机油)易于劣化。
做出本发明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两箱式油盘结构以缩短预热周期、并且在油盘和润滑目标机构之间尽可能均匀地循环储存在油盘中的机油的润滑装置。
(1)现在将描述依据本发明的构造。依据本发明的润滑装置包括油盘、用于将储存在油盘中的机油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的机油泵、以及设置在前述内部空间中以构成用于机油泵的机油吸入端口的机油过滤器。依据本发明的油盘包括能够将用于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机构的机油储存在内部空间中的油盘罩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油盘分隔件。
设置油盘分隔件以将可以储存机油的油盘罩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在其底部处具有机油过滤器的第一室和与第一室相邻的第二室。油盘分隔件设置有允许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进行机油互换的机油连通通路。机油连通通路构造成使得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例如预热操作的进程)而变化。更具体地,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机油互换是受限的(机油连通通路关闭),而在预热操作终止后这种限制放松或解除(机油连通通路打开)。
(1-1)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下事实:如上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包括第一回油通路和第二回油通路以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回油通路构造成使得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引入第一室。第二回油通路构造成将回油引入第二室。
在上述构造中,机油泵经由机油过滤器从第一室吸入机油。机油然后通过机油泵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所供应的机油不仅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还从润滑目标机构吸热(例如,摩擦导致的热量)。接下来,机油返回油盘。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经由第一回油通路引入第一室。这加速了第一室中的油温升高以及预热操作。
回油还经由第二回油通路引入到第二室。因此,回油也可以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分配到第二室。从而,回油还可以储存在第二室中。当机油连通通路在预热操作终止时打开时,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储存于第二室内的机油(第二室内的油位升高)可以加速经由机油连通通路从第二室流到第一室的机油流入。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回油通路如此形成:其确保(当第一室和第二室均具有用于储存回油的自由空间时)经由第一回油通路流入第一室的回油量大于经由第二回油通路流入第二室的回油量。这使得从润滑目标机构吸取热量的回油流入第一室,从而适当地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1-2)如上文在(1-1)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以如下所述构造。油盘分隔件设置有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以构成第一室的第一凹部。第二室设置在第一室的外侧,因为其由油盘罩和油盘分隔件中的第一凹部的外表面所封住的空间形成。所述第一回油通路设置成使得润滑目标机构与第一凹部彼此连通。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通过第一回油通路引入由第一凹部的内部空间形成的第一室,第一回油通路安装成提供润滑目标机构与形成在油盘分隔件中的第一凹部之间的连通。
在上述构造中,当第一凹部形成于油盘分隔件中时,第一室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构造形成。进一步地,置于第一室外侧的第二室形成第一室和外部空气之间的隔热层。因此,可以在预热操作的过程中加速第一室中的油温升高。
优选地,油盘分隔件由板状构件形成。还优选地,当从上方观察时,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一凹部大致形成在油盘分隔件的中间(即,油盘分隔件呈浴缸形)。这简化了油盘分隔件的构造,从而降低了制造润滑装置和油盘的成本。
(1-3)如上文在(1-1)或(1-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回油导引部。回油导引部包括面向并连通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二凹部。回油导引部的底部设置有与第一室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和与第二室连通的第二连通孔。第一回油通路由第一连通孔形成,而第二回油通路由第二连通孔形成。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通过回油导引部所形成的第二凹部暂时接收。所接收的机油然后经由第一和第二连通孔引入第一和第二室。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连通孔如此形成:其确保(当第一室和第二室均具有用于储存回油的自由空间时)经由第一连通孔流入第一室的回油量大于经由第二回油连通孔流入第二室的回油量。
进一步地,优选地,回油导引部由通过板状构件形成的呈浴缸形的构件制造,并且第一连通孔形成在隔件中,所述隔件设置成将第一室与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二凹部隔开。这确保了位于隔件中的第一连通孔周围的区域朝向第一室并且可以起到挡板的作用。因此,回油导引部可与挡板一体形成。挡板是设置在油盘中以阻止油盘中的机油波动的构件。
(1-4)关于如上文在(1-3)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导引部可以与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然后,润滑装置和油盘的构造得以极大地简化。
(1-5)关于如上文在(1-3)或(1-4)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成低于回油导引部。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经由设置成高于机油连通通路的回油导引部流回第二室。然后,回油可以储存在第二室中。进一步地,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储存在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回油流回第二室处的高度。
在上述的构造中,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经由第二回油通路和第二室从回油导引部流回第一室的机油流动(回油)可得以加速。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例如,上述构造可以通过在第一室的底部设置机油连通通路来实现。第一室的底部可以指机油过滤器附近的一个位置。可选地,第一室的底部可以指低于标记在杆状油位计上的“L(低)油位”的一个位置,所述杆状油位计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第一室内的油位。
(1-6)关于如上文在(1-1)或(1-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第二回油通路可由设置在油盘分隔件中以使得第一室与第二室的上部连通的回油通孔形成。
换句话说,润滑装置和油盘如下所述地构造。如上文在(1-1)中所述,润滑装置包括油盘、机油泵以及机油过滤器。如上文在(1-1)中所述,油盘包括油盘罩和油盘分隔件。关于润滑装置和油盘,油盘分隔件提供第一室上部和第二室上部之间的隔离。进一步地,回油通孔形成在位于第一室上部和第二室上部之间的隔件中,所述隔件设置在油盘分隔件中。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首先流入第一室的上部、然后经由形成在油盘分隔件中的回油通孔流入第二室的上部。换句话说,回油经由第一室的上部流回第二室的上部。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可以在预热操作过程中流回第一室的上部和第二室的上部。这加速了预热操作过程中在第一室中油温的升高。进一步地,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二室中的油位可升高以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油位差(压差)。由于该压差,在预热操作结束时,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1-7)关于如上文在(1-6)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通孔可形成在与当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
当安装有如上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的预定机器(例如车辆)运行时,回油通孔设置在第二室竖直方向的顶点处。回油通孔不仅用作第二回油通路,还用作例如在换油时将空气向上排出第二室的放气孔。
(1-8)关于如上文在(1-6)或(1-7)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通孔可形成为允许油位计***。众所周知,油位计包括由杆状构件形成的油位计主体(杆部)、以及设置在油位计主体端部处的测量部。测量部构造成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第一室内的油位。
当如上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运行时,保持油位计(测量部)***回油通孔中。当油位计***回油通孔中时,回油穿过回油通孔和油位计之间的间隙流回到第二室。
当需要确认第一室中的油位时,在润滑装置停止运行后,油位计从回油通孔移走。然后,油位计从润滑装置取出。
进一步地,当需要换油时,在润滑装置停止运行后,油位计从回油通孔移走,然后从润滑装置取出。然后,连接到用于更换油盘中的机油的机油换油器的管***回油通孔。
(1-9)如上文在(1-1)或(1-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回油储存部。回油储存部的底部可设置有构成第二回油通路并与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孔。回油储存部包括面向并连通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二凹部。进一步地,第二凹部能够储存回油。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暂时流入回油储存部(第二凹部)。随后,储存在回油储存部中的回油经由构成第二回油通路的连通孔流入第二室。
(1-10)如上文在(1-9)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横向隔板,其构成回油储存部的侧壁。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储存部的侧壁由横向隔板构成。因此,回油储存部可通过使用简单的装置构造而形成。
更具体地,用于上文在(1-9)中所述润滑装置和油盘的回油储存部可包括横向隔板和上隔板。上隔板设置成提供回油储存部和第二室的上部之间的隔离。上隔板设置有连通孔。横向隔板设置在上隔板的上方以支承在上隔板上。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暂时流入一个由上隔板和横向隔板封住的凹部(第二凹部),即,暂时流入回油储存部。随后,储存在凹部(回油储存部)中的回油经由构成第二回油通路的连通孔流入第二室。
储存在回油储存部中的回油量取决于横向隔板的尺寸(尤其是高度)。因此,横向隔板的尺寸(即回油储存量)可以适当设定,使得机油于润滑目标机构和润滑装置的每个运行模式下都在润滑目标机构、润滑装置以及油盘中适当地循环。
例如,为了方便起见,横向隔板的高度可以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更具体地,这应用于如下情形:所采用的构造直到回油温度升高到预定程度时才允许连通孔提供连通。例如,这种构造可以应用在以下情形中:其中连通孔具有一个小的直径(例如大约1到5毫米),其不容易允许低温高粘度的机油穿过;或者是连通孔设置有根据回油温度等打开/关闭的阀机构。
在上述情形中,在回油达到预定的高温之前(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相对大量的回油储存在回油储存部中。当回油温度达到预定的高温时,回油经由连通孔流入第二室的上部。这确保了机油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更强劲地循环。因此可以适当地润滑和冷却润滑目标机构。
同时,优选地,横向隔板设置得较低(不太高)以防止在冷启动时(特别是在发动机于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时)第一室中的机油量不足。
(1-11)关于如上文在(1-9)或(1-10)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储存部可与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这可以减少润滑装置和油盘所需要的部件的数量。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润滑装置和油盘所需要的人力。
(1-12)关于如上文在(1-9)至(1-10)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成低于回油储存部。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暂时储存在设置成高于机油连通通路的回油储存部中,然后经由第二回油通路返回第二室。这确保了回油可以储存在第二室中。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储存在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设置成低于回油储存部的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当例如第一室的底部设置有机油连通通路时,上述构造可容易地实现。
在上述构造中,可以在预热操作终止后加速从回油储存部经由第二回油通路和第二室流回到第一室的回油的流动。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1-13)关于如上文在(1-9)至(1-1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连通孔可形成在与当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
当安装有上述构造的润滑装置的预定机器(例如车辆)运行时,回油通孔设置在第二室竖直方向的顶点处。回油通孔不仅用作第二回油通路,还用作上述放气孔。
(1-14)关于如上文在(1-9)至(1-13)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连通孔可形成为接受上述油位计的***。
在上述的构造中,当润滑装置运行时,油位计***连通孔中。在油位计***连通孔中的情况下,当回油穿过连通孔和油位计之间的间隙时,回油流回到第二室。
当需要换油或需要确认第一室中的油位时,在润滑装置停止运行时,油位计从连通孔移走。
(1-15)关于如上文在(1-1)至(1-14)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有能够根据第一室中的油温来打开/关闭的第一阀。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
(1-16)关于如上文在(1-1)至(1-15)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第二回油通路可设置有能够根据回油的温度来打开/关闭的第二阀。
在上述构造中,第二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回油经由第二回油通路流回到第二室。
(1-17)如上文在如(1-16)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其用于确保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和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是彼此联动的。
在上述的构造中,第一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进一步地,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可以使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与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联动。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以及回油经由第二回油通路流回到第二室。
(1-18)关于如上文在(1-17)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可由线构件形成,线构件安装为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的桥接件。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阀和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可以通过线构件彼此机械地、适当地联动。
(1-19)关于如上文在(1-1)至(1-18)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成低于当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情况时起作用的第一室内的油位。
在上述构造中,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液压会升高。因此,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压差可最大化。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机油可以强劲地互换,以确保机油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2)依据本发明的润滑装置包括油盘、用于将储存在油盘中的机油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的机油泵、以及设置在前述内部空间中以构成机油泵的机油吸入端口的机油过滤器。依据本发明的油盘包括能够将用于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机构的机油储存在内部空间中的油盘罩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的油盘分隔件。
设置油盘分隔件以将可以储存机油的油盘罩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在其底部具有机油过滤器的第一室和与第一室相邻的第二室。油盘分隔件设置有允许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进行机油互换的机油连通通路。机油连通通路构造成使得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例如预热操作的进程)而变化。更具体地,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机油互换是受限的(机油连通通路关闭),而在预热操作终止后这种限制放松或解除(机油连通通路打开)。
(2-1)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下事实:如上文在(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包括回油通路以实现上述目的。回油通路构造成使得能够将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引入到第一室
在上述构造中,机油泵经由机油过滤器从第一室吸入机油。机油然后通过机油泵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所供应的机油不仅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还从润滑目标机构吸热。机油然后返回油盘。
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中的一部分然后经由回油通路引入第二室。因此,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回油可以储存在第二室中。回油中的其余部分流回到第一室。这加速了第一室中的油温升高以及预热操作。
当机油连通通路在预热操作终止时打开时,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储存于第二室内的机油(第二室内的油位升高)可以加速经由机油连通通路从第二室流到第一室的机油流动。
优选地,回油通路如此形成:其确保(当第一室和第二室均具有用于储存回油的自由空间时)流入第一室的回油量大于经由回油通路流入第二室的回油量。这使得从润滑目标机构吸取热量的回油流入第一室,从而适当地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2-2)关于如上文在(2-1)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通路可由回油通孔形成,回油通孔形成在油盘分隔件中以提供第一室的上部与第二室的上部之间的连通。
换句话说,润滑装置和油盘如下所述构造。如上文在(2)中所述,润滑装置包括油盘、机油泵以及机油过滤器。如上文在(2)中所述,油盘包括油盘罩和油盘分隔件。在润滑装置和油盘中,油盘分隔件提供第一室上部和第二室上部之间的隔离。关于油盘分隔件,回油通孔形成在位于第一室上部和第二室上部之间的隔件中。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首先流入第一室的上部、然后经由回油通孔流入第二室的上部。换句话说,回油经由第一室的上部流回第二室的上部。
当采用上述构造时,回油可以在预热操作过程中流回第一室的上部和第二室的上部。这加速了在第一室中油温的升高。进一步地,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二室中的油位可升高。由于第二室中油位升高所引起的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压差,在预热操作结束时,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2-3)关于如上文在(2-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通孔可形成在与当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
当安装有上述构造的润滑装置的预定机器运行时,回油通孔设置在第二室竖直方向的顶点处。回油通孔不仅用作回油通路,还用作上述放气孔。
(2-4)关于如上文在(2-2)或(2-3)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通孔可形成为接受上述油位计的***。
在上述构造中,在润滑装置的运行期间,当油位计***回油通孔中时,回油穿过回油通孔和油位计之间的间隙。这导致回油流回到第二室。
当例如需要换油时,在润滑装置停止运行时,油位计从回油通孔移走。
(2-5)如上文在(2-1)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回油储存部。回油储存部的底部可设置有与第二室连通并构成回油通路的连通孔。回油储存部包括面向并连通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回油储存凹部。回油储存凹部能够储存回油。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暂时流入回油储存部(回油储存凹部)。随后,储存在回油储存部中的回油经由构成回油通路的连通孔流入第二室。
(2-6)如上文在(2-5)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横向隔板,其构成回油储存部的侧壁。
更具体地,用于如上文在(2-5)中所述润滑装置和油盘的回油储存部可包括横向隔板和上隔板。上隔板设置成提供回油储存部和第二室的上部之间的隔离。上隔板设置有连通孔。横向隔板设置在上隔板的上方以支承在上隔板上。
在上述构造中,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油盘的回油暂时流入一个由上隔板和横向隔板封住的凹部(第二凹部),即,暂时流入回油储存部。随后,储存在凹部(回油储存部)中的回油经由构成第二回油通路的连通孔流入第二室。
如先前所述,横向隔板的尺寸(回油储存量)可以适当设定,使得机油于润滑目标机构和润滑装置的每个运行模式下都在润滑目标机构、润滑装置以及油盘中适当地循环。
(2-7)关于如上文在(2-5)或(2-6)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回油储存部可与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这使得能够减少制造润滑装置和油盘所需要的人力。
(2-8)关于如上文在(2-5)、(2-6)或(2-7)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成低于回油储存部。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暂时储存在设置成高于机油连通通路的回油储存部中,然后经由回油通路返回第二室。回油然后可储存在第二室中。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储存在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设置成低于回油储存部的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通过在第一室的底部设置机油连通通路,上述构造可容易实现。
上述构造可以在预热操作终止后进一步加速从回油储存部经由回油通路和第二室流回到第一室的机油(回油)的流动。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2-9)关于如上文在(2-5)至(2-8)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连通孔可形成在与当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
当安装有上述构造的润滑装置的预定机器运行时,回油通孔设置在第二室竖直方向的顶点处。回油通孔兼作为放气孔。
(2-10)关于如上文在(2-5)至(2-9)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连通孔可形成为接受上述油位计的***。
在上述构造中,当润滑装置运行时,油位计***连通孔中。在油位计***连通孔中的情况下,当回油穿过连通孔和油位计之间的间隙时,回油流回到第二室。
当例如需要换油时,在润滑装置停止运行时,油位计从连通孔移走。
(2-11)关于如上文在(2-1)至(1-10)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成低于回油通路。
在上述构造中,回油经由设置得高于机油连通通路的回油通路流回第二室。回油然后能够储存在第二室内。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储存在第二室中的机油经由设置成低于回油通路——回油通过所述回油通路流回第二室——的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
上述构造可进一步加速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经由回油通路和第二室流回第一室的机油(回油)的流动。因此,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机油可以在油盘中充分地循环。
(2-12)关于如上文在(2-1)至(2-11)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油盘分隔件可设置有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以构成第一室的第一室形成凹部。第二室由油盘罩和油盘分隔件中的第一室形成凹部的外表面所封住的空间形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室的外侧。
在上述构造中,当油盘分隔件设置有第一室形成凹部时,第一室可通过使用简单的构造形成。进一步地,设置在第一室外侧的第二室形成第一室和外部空气之间的隔热层。因此,可以在预热操作的过程中加速第一室中的油温升高。
优选地,油盘分隔件由板状构件形成。还优选地,当从上方观察时,朝向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一室形成凹部大致形成在油盘分隔件的中间(即,油盘分隔件呈浴缸形)。这简化了油盘分隔件的构造,从而降低了制造润滑装置和油盘的成本。
(2-13)关于如上文在(2-1)至(2-12)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机油连通通路可设置有能够根据第一室中的油温来打开/关闭的第一阀。
当采用了上述构造时,第一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
(2-14)关于如上文在(2-1)至(2-13)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第二回油通路可设置有能够根据回油的温度来打开/关闭的第二阀。
当采用了上述构造时,第二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回油经由回油通路流回到第二室。
(2-15)如上文在(1-14)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可进一步包括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其用于确保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和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是彼此联动的。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阀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打开/关闭。进一步地,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可以使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与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联动。这确保了能够根据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适当地控制第一室和第二室之间的机油互换以及回油经由回油通路流回到第二室。
(2-16)关于如上文在(1-15)中所述构造的润滑装置和油盘,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可由线构件形成,线构件安装为第一阀和第二阀之间的桥接件。
在上述构造中,第一阀和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可以通过线构件彼此机械地、适当地联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将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的回油经由第一和第二回油通路引入第一室和第二室。因此,回油也储存在第二室中。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回油储存在第二室中,使得第二室中的机油可通过机油连通通路被推向第一室。由此,油盘中的所有机油——包括第二室中的机油——可以在油盘和润滑目标机构之间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配备有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油盘的发动机的示意性构造。
图2是一个剖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3是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示意性构造。
图4为示出图3所示恒温阀装置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4(A)示出在低温下关闭的恒温阀装置。图4(B)示出在高温下打开的恒温阀装置。
图5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6为沿图5中截面C-C的剖视图。
图7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8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9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10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中的油盘的构造。
图11是放大的横截面视图,其示出图10所示的回油回流阀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申请本发明时本申请人所认为的最佳实施方式)。
<依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构造的概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润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的构造。所述发动机包括:主体部分(发动机缸体)20,其为包括气缸盖和气缸体的润滑目标机构;油盘30,其连接到发动机缸体20的下端;以及润滑***40,其用于将储存在油盘30中的机油供应到发动机10的内部部件。
发动机缸体20设置有多个例如活塞21、曲轴22和凸轮轴23等润滑目标构件。发动机缸体20的下端连接到油盘30,所述油盘能够储存用于润滑发动机缸体20的内部的机油。
包括用于吸入储存在油盘30内的机油的吸入端口41a的机油过滤器41设置在油盘30内。机油过滤器41通过设置在发动机缸体20中的机油泵42和滤油器流动通路43连接。
机油泵42包括公知的旋转泵。其转子42a耦联到曲轴22,使得转子42a与曲轴22一起旋转。滤油器流动通路43由金属管形成。其下端连接到机油过滤器41。滤油器流动通路43的上端连接到泵入口通路42b,泵入口通路42b为形成在发动机缸体20下端的机油通路。机油泵42通过机油输送通路45连接到设置在发动机缸体20外部的机油滤清器44。机油滤清器44连接到机油供应通路46,所述机油供应通路46设置为朝向润滑目标构件的机油流动通路。
<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构造>
图2是一个横截面视图,其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130的构造。
<<油盘罩的构造>>
油盘罩131是呈浴缸形的构件,其构成油盘130的外罩。其通过挤压钢板形成并由一个部件构成。
在油盘罩131的底板131a的周缘端,设置有侧板131b以封闭底板131a。在侧板131b内形成一个开口,使得该开口朝位于上方的发动机缸体20张开(从而,由侧板131b封闭的区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靠近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一部分(图2所示的右手部分)侧板131b耦联到斜板131c。斜板131c与侧板131b相比倾斜度较小。
凸缘部分131d形成于油盘罩131的周缘端。凸缘部分131d耦联到侧板131b和斜板131c。凸缘部分131d将要安装在位于发动机缸体20下部的气缸体20a上。更具体地,凸缘部分131d通过螺栓连接或者以另外方式紧固于气缸体20a的下端面20a1。
如上所述构造的油盘罩131能够将机油储存在由底板131a和侧板131b所封闭的空间内。在位于所述空间底部的底板131a的最低位置处设置有形成为通孔的排油螺栓孔131e。(术语“最低位置”指的是当包括发动机10的预定装置(例如机动车辆)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在重力方向上的最低位置)。排油螺栓孔131e是有螺纹的,使得排油螺栓134可以拧入其内。
油盘罩131的成形为使得机油通过重力经由底板131a、侧板131b和斜板131c的表面顺畅地流向排油螺栓孔131e。换句话说,当从排油螺栓孔131e移去排油螺栓134时,储存在油盘罩131内部空间中的机油可以通过重力经由排油螺栓孔131e全部流出油盘130。
<<油盘分隔件的构造>>
油盘分隔件132是一个能够在内部储存机油的板状构件。它是具有低导热率的注塑成型合成树脂并且由一个部件构成。
在油盘分隔件132的底板132a的周缘端,设置有侧板132b以封闭底板132a。在侧板132b内形成一个开口,使得该开口朝向位于上方的发动机缸体20张开。靠近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一部分(图2所示的右手部分)侧板132b耦联到斜板132c。斜板132c与侧板132b相比倾斜度较小。
如上所述构造的油盘分隔件132能够将机油储存在由底板132a、侧板132b和斜板132c形成的凹部(第一凹部;下文简单地称为“油盘分隔件132的凹部”)的内部空间中。油盘分隔件132的凹部朝向气缸体20a开口并耦联到气缸体20a下端的内部空间。换句话说,从润滑目标构件(例如图1所示的活塞21和曲轴22)——其设置在位于上方的发动机缸体20中——流回的回油可经由位于气缸体20a下端处的内部空间流入油盘分隔件132的凹部的内部空间中(参见图2中的箭头R和R’)。
油盘分隔件132成形为使得机油可以通过重力顺畅地在侧板132b和斜板132c上流向底板132a。换句话说,回油首先由斜板132c接收。接收到的回油然后可以经由斜板132c的表面顺畅地往下流入由底板132a和侧板132b封住的空间(参见图2中的箭头R)。
由底板132a和侧板132b封住的空间的内底设置有机油过滤器41。换句话说,通过由油盘分隔件132的底板132a和侧板132b封住的空间(上述的油盘分隔件132的凹部)形成第一室30a(第一室形成凹部)。第一室30a的大致最高位置设置在侧板132b和斜板132c之间的结合部处。术语“最高位置”指的是当包括发动机10的预定装置(例如汽车)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在重力方向上的最高位置。换句话说,第一室30a的大致最高位置是对应于第一室开口30a1的位置,所述第一室开口朝上开口以形成第一室30a的开口端。第一室开口30a1是这样的一个开口:其形成于由油盘分隔件132的底板132a和侧板132b封住的空间的上端以构成第一室30a的一个重要部分。机油过滤器41设置成使得其吸入端口41a置于与底板132a的上表面隔开一个小的距离(例如10毫米等)的地方。
油盘分隔件132设置在油盘罩131(在图2中朝上设置,即沿着朝向气缸体20a的方向)之上。油盘分隔件132的边缘由油盘罩131的凸缘部分131d支撑。油盘分隔件132的斜板132c的外侧(背离第一室30a的一侧)部分叠置在油盘罩131的斜板131c上。油盘分隔件132的底板132a位于油盘罩131底板131a上方的预定距离处。
油盘分隔件132支撑于油盘罩131内,使得第一室30a置于油盘罩131的底板131a和侧板131b所封住的空间内。换句话说,由油盘罩131和油盘分隔件132封住的空间所提供的第二室30b形成于第一室30a的下方并位于其旁侧(第二室30b的最高位置是侧板131b和斜板131c的结合部处)。
油盘分隔件132的形状和尺寸(特别是底板132a和侧板132b的形状和尺寸)设定为使得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的立体容积大致相等。
油盘分隔件132的斜板132c设置有与第二室30b连通的连通孔132f。连通孔132f是具有圆形开口的通孔,当从上方观察时,其直径大致为10到20毫米。在发动机10(参见图1)的透视方向(沿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这样的通孔。用作依据本发明的回油通孔的连通孔132f提供了第一室30a的上部与第二室30b的上部之间的连通,从而允许由第一室30a的上部接收到的回油流入第二室30b的上部。
<<油盘中的油循环流动通路的构造>>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130中,具有上述连通孔132f的斜板132c使得在斜板132c上向第一室30a流动的回油中的一部分R1经由连通孔132f进入第二室30b,而剩余的部分R2进入第一室30a。当第二室30b内的油位上升而抵达连通孔132f时,回油R1的量为零而使得所有回油都流入第一室30a。
连通孔132f大致设置成与第一室中的“F(满)”油位齐平。当油位计50安装于气缸体20a时,第一室30a中“F”油位对应于油位计50上的“F”标记(对于“L(低)”油位而言也是如此),所述油位计50测量第一室30a中的油位。在下文中当油位计50安装于发动机10(参见图1)中时与油位计50上的“F”标记对应的高度简单地称为“F”油位。类似地,在下文中当油位计50安装于发动机10(参见图1)中时与油位计50上的“L”标记对应的高度简单地称为“L”油位。
例如,“L”油位可设为在恶劣的运行条件下机油适当地从机油过滤器41吸入时的最低油位。更具体地,一个预启动最低油位可设为“L”油位,使得当发动机在非常低的温度下(例如大约-30℃)启动时不会从机油过滤器41吸入空气。
“F”油位可设成将适量的机油加到在上述“L”油位处所储存的机油量而获得的油位。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130设定成使得当第一室30a中的油位为“F”时储存在第一室30a中的机油量大致为2.8升,且当第一室30a中的油位为“L”时储存在第一室30a中的机油量大致为1.6升。“F”油位和“L”油位之间的高度差大致为10到50毫米。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130构造成使得大致30%到50%的位于气缸体20a下端处的开口直接地面对第一室30a。进一步地,油盘130构造成使得开口的其它部分面对斜板132c。换句话说,斜板132c的尺寸和形状构造成使得回油R——其首先由斜板132c接收然后可以向下流经斜板132c——与回油R’——其不通过斜板132c接收就直接地流入第一室30a——的流量比例大致落在5∶5到7∶3的范围内。
连通孔132f的形状、尺寸和数量设定成使得回油R1——其流经斜板132c并流入第二室30b——的量与回油R2——其流经斜板132c并流入第一室30a——的量大致相等。换句话说,斜板132c和连通孔132f构造成使得流向第一室30a的总回油量(R’+R2)大于流向第二室30b的总回油量(R1)([R’+R2]∶R1=7.5∶2.5到6.5∶3.5)。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回油导引到第一室30a的第一回油通路通过位于气缸体20a下端、直接地面对第一室30a的开口和斜板132c的没有连通孔132f的下游部分(靠近第一室30a的部分)形成。换句话说,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通过大致构成第一室30a上端的第一室开口30a1形成。连通孔132f构成第二回油通路,其将回油导引到第二室30b。
油盘分隔件132的侧板132b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阀133,该电磁阀133贯穿侧板132b地安装。电磁阀133在发动机控制电路(未示出)的控制下打开/关闭。更具体地,发动机控制电路根据发动机10(参见图1)预热操作的进程来控制电磁阀133的打开/关闭操作,例如基于冷却水的温度来检测预热操作的进程。
电磁阀133在没有受激励时(在发动机关闭时)通常是打开的。油盘130构造成使得在换油时第一室30a中的机油可通过电磁阀133流到第二室30b、并经由排油螺栓孔131e从第二室30b排到外部。
电磁阀133设置成低于第一室开口30a1——回油在返回到第一室30a时经过所述第一室开口30a1。类似地,电磁阀133设置成低于连通孔132f——回油在返回到第二室30b时经过所述连通孔132f。
电磁阀133安装在特定的侧板132b上,该侧板132b面对着与斜板132c相连的另一侧板132b。换句话说,电磁阀133设置在第一室30a的底部并与连通孔132f相对设置(设置在与连通孔132f相距最远处)。更具体地,电磁阀133设置成与提供回油返回到第二室30b的路径的连通孔132f相对。
<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发动机10所执行的操作。
当发动机10关闭时,电磁阀133打开,使得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中的油位大致相等。当冷启动发动机时(此启动顺序涉及预热操作,因为从上次发动机关闭起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电磁阀133关闭从而启动发动机10的预热操作。
当发动机10启动时,机油泵42(参见图1)运行而使得在第一室30a中于机油过滤器41的吸入端口41a处产生一个负压。第一室30a中的机油然后从吸入端口41a吸入,并通过机油泵42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
在执行预热操作时,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电磁阀133关闭(机油连通通路关闭)。因此,在启动后,第一室30a中的油位立刻降低大约10毫米。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一室30a中的油位低于第二室30b中的油位。
在启动后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回油借助于重力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到油盘130。如图2所示,回油分成回油R和回油R’。回油R暂时由斜板132c接收。回油R’直接流入第一室30a而不流经斜板132c(通过构成上述第一回油通路的第一室开口30a1流入第一室30a)。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130中,回油R和回油R’的流量比例大致落在5∶5到7∶3的范围内(实际的流量比例可根据运行情况变化)。大致一半的回油R经由连通孔132f作为回油R1流入第二室30b。剩下的大致一半作为回油R2在斜板132c上(经由构成上述第一回油通路的第一室开口30a1而不经由连通孔132f)流入第一室30a。因此,流向第一室30a的总回油量和流向第二室的总回油量之间的比例落在7.5∶2.5到6.5∶3.5的范围内。这确保了一定量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回油流向第一室30a。因此,可以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如先前所述,电磁阀133在预热操作期间是关闭的。因此,在预热操作期间供应到润滑目标构件的机油实际上限于第一室30a中的机油。因此,可以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第二室30b设置在第一室30a外侧。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油盘分隔件132夹在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从而,油盘分隔件132和第二室30b在第一室30a与外部空气之间形成一个隔热层。因此,第一室30a内(以及润滑目标构件内)的温度升高得以加速。因此,可以进一步地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同时,由于预热操作的进一步进行,第一室30a中的机油持续地通过机油泵42经由机油过滤器41的吸入端口41a吸入。回油然后持续地流向第二室30b。因此,当预热操作进一步进行时,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油位差从刚启动时的程度(如先前所述大致为10毫米)逐渐地增加。
当预热操作终止时,电磁阀133打开(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此时,如上所述,连通孔132f形成于第二室30b上方,而电磁阀133设置在第一室30a底部(低于第一室开口30a1及连通孔132f)。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油位因为回油的回流而增高。因此,在第二室30b和其油位因启动降低的第一室30a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大的油位差。
因此,当电磁阀133打开时,由于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其基于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油位差,第二室30b中的机油流入第一室30a内。类似地,随着在预热操作终止后回油R1经由连通孔132f流向第二室30b,第二室30b中的机油经由置于距离连通孔132f最远处的电磁阀133流入第一室30a。这确保了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机油在油盘130中强劲地循环。因此,油盘130中的所有机油都用于润滑所述润滑目标构件。因此,防止发动机10(参见图1)过热而不会使机油的耐久性劣化。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油盘构造>
图3是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230的构造的横截面视图。图3(A)为横截面视图。图3(B)为沿图3(A)中的截面B-B的剖视图。
在下文的描述中(包括第三及随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共同用于第一及随后的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分配以相同的标号并且不进行重复描述。操作及功能与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130(参见图2)中类似的元件分配以类似于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的标号(除百位之外采用了相同的标号数字)。例如,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油盘罩231对应于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罩131(参见图2)。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230中,油盘分隔件232安装在油盘罩231的底板231a上。换句话说,油盘分隔件232位于油盘罩231内部空间的底部上。
油盘罩231包括底板231a、侧板231b以及斜板231c,它们类似于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罩131(参见图2)的相应部件。凸缘部分231d设置有泵入口通路42b,所述泵入口通路42b是连接到滤油器流动通路43上端的机油通路。
油盘分隔件232由合成树脂板制造。其包括底板232a、内壁232b、外壁232h和顶板232k。
内壁232b是一个矩形的并且为管状的构件,其下端开口接触油盘罩231的底板231a。机油过滤器41和滤油器流动通路43经由内壁232b的上端开口下***内壁232b的矩形管的内部空间。换句话说,第一室30a由内壁232b的矩形管的内部空间(第一凹部或第一室形成凹部)形成。
外壁232h是一个管状构件。其与油盘罩231的侧板231b接触(叠置于侧板231b上)。内壁232b设置在由外壁232h所形成的管的内部空间中。底板232a安装为内壁232b的下端与外壁232h的下端之间的桥接件。此底板232a叠置在油盘罩231的底板231a上。顶板232k安装为内壁232b的上端与外壁232h的上端之间的桥接件。
换句话说,第二室30b由油盘分隔件232的底板232a、内壁232b、外壁232h和顶板232k所封住的面圈形空间形成。
靠近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一部分(图3所示的右手部分;下文称为第一部分)油盘分隔件232设置有形成在顶板232k中的通孔232f。第一部分的位置高于其他部分(第二部分)。换句话说,通孔232f位于第二室30b的顶点。第一部分位于略高于(高出几毫米到大约2厘米)第一室30a中的“F”油位处(图3中不包括图2中示出的油位计50)。
面对靠近传动系机构的另一内壁232b的特定内壁232b的底部设置有恒温阀装置233。换句话说,恒温阀装置2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设置成与通孔232f相对(位于与通孔232f相距最远处)。
恒温阀装置233的壳体包括公知的蜡式恒温阀,其例如用于汽车冷却水循环***中。恒温阀装置233构造成使得当达到预定的阀打开温度时,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通过恒温阀装置233的壳体内部(下文简单地称为“恒温阀装置233内部”)发生机油互换。进一步地,恒温阀装置233还构造成使得阀打开比例(恒温阀装置233内部的当前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与最大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之间的比例)依据温度升高而增加。
换句话说,通过恒温阀装置233内部形成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在阀于一个不低于阀打开温度的温度下打开时)。当阀打开比例最大时(100%),恒温阀装置233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等于半径大致为10毫米的圆的面积。
<<恒温阀装置的构造>>
图4为示出图3所示恒温阀装置233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图4(A)示出在低温下关闭的恒温阀装置233。图4(B)示出在高温下打开的恒温阀装置233。
恒温阀装置233包括一个填充有蜡233a的金属阀体233b。阀体233b包括:阀盘233b1,该阀盘233b1的中心具有一个通孔并且其形状大致类似一个圆盘;主体部分233b2,其形状大致类似一个圆柱并设置有一个填充有蜡233a的腔;以及连接部分233b3,其形状大致类似一个圆筒并用于将阀盘233b1连接到主体部分233b2。杆233c置于所述由连接部分233b3形成的圆筒内。杆233c的一端露出于填充有蜡233a的腔,而另一端从位于阀盘233b1中央的通孔露出于阀体233b的外侧。
蜡233a、阀体233b和杆233c用于形成一个可依据油温改变其形状的热敏变形部分。构成热敏变形部分的热敏部分的蜡233a、以及填充有蜡233a的主体部分233b2由壳体233d封住,所述壳体233d为金属构件并大致成形为类似于圆筒。恒温阀装置233如此设置:主体部分233b2和壳体233d朝向第一室30a定位。为了密封的目的,密封剂233e***到阀盘233b1内的通孔,使得填充入阀体233b内的蜡233a不漏出阀体233b。
壳体233d设置有作为通孔的第一室侧开口233d1。第一室侧开口233d1允许壳体233d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第一室30a)连通。壳体233d的一端设置有通孔233d2。阀体233b的填充有蜡233a的主体部分233b2通过所述通孔233d2露出于第一室30a。进一步地,阀体233b的主体部分233b2可以在此通孔233d2内移动(滑动)。
壳体233d的另一端设置有凸缘部分233f,该凸缘部分233f的形状类似于圆盘并向外延伸。当螺栓B和螺母N拧紧、同时凸缘部分233f叠置于油盘分隔件232的内壁232b上时,恒温阀装置233紧固到内壁232b。
凸缘部分233f的内侧连接到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该面向第二室的罩由朝向第二室30b暴露的镀有金属的构件形成。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设置有作为通孔的第二室侧开口233g1。先前所述的杆233c的另一端紧固到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以及阀盘233b1)的成形为使得:当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接触阀盘233b1时,阀盘233b1切断壳体233d内部空间与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连通。
壳体233d内部空间设置有卷簧233h,该卷簧233h设置成围绕阀体233b。卷簧233h的一端与阀盘233b1接触,而另一端与上述的壳体233d一端接触。
<<排油螺栓孔的构造>>
参见图3,油盘罩231的底板231a设置有作为通孔的排油螺栓孔231e1、231e2。排油螺栓孔231e1设置于第一室30a的最低部分处,使得储存在第一室30a中的机油可以漏出。排油螺栓孔231e2形成为使得储存在第二室30b中的机油可以漏出。油盘分隔件232的底板232a设置有与排油螺栓孔231e2连通的排油螺栓孔232e。排油螺栓孔231e1和231e2形成有螺纹,使得排油螺栓234a和234b可以拧入其中。
<<回油导引构件的构造>>
油盘罩231的内部空间的顶部设置有回油导引构件235。回油导引构件235是呈浴缸形的构件,其能够将机油暂时储存在其中。它是具有低导热率的注塑成型合成树脂并且由一个部件构成。更具体地,回油导引构件235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回油接收部30c,该回油接收部30c用作一个用于接收回油的凹部(第二凹部)。下面描述回油导引构件235的详细构造。
回油导引构件235包括:斜板235c,该斜板235c在构造和功能方面类似于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132的斜板132c(参见图2);底板235d,该底板235d与斜板132c相连;以及挡板235j,该挡板235j与底板235d相连。
底板235d结合到在油盘分隔件232的顶板232k中设置通孔232f的部分处。底板235d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连通孔235f,所述连通孔235f在构造和功能方面类似于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孔132f(参见图2)。此连通孔235f构成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回油通路。连通孔235与通孔232f连通。由回油导引构件235捕获的部分回油可经由通孔232f和连通孔235f流入第二室30b。连通孔235f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或者在设置有两个或多个连通孔235f时为总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大于恒温阀装置233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
挡板235j面对第一室30a。挡板235j设置成暂时阻止意图不流经斜板235c而流入第一室30a的回油的流动(参见图2中的箭头R’)。挡板235j可以防止例如回油R’的流动起泡或者防止第一室30a中的机油波动。
挡板235j底部设置有连通孔235g,其构成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连通孔235g形成为使得由回油导引构件235(回油接收部)捕获的部分回油可经由连通孔235g流入第一室30a。连通孔235g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大于上述连通孔235f的机油通路截面面积。换句话说,回油导引构件235构造成使得由回油导引构件235捕获的大部分(大致60-80%)回油经由连通孔235g流向第一室30a。
当从顶部观察时,连通孔235g靠近机油过滤器41设置,如图3(B)所示。因此,经由连通孔235g流向第一室30a的回油可以从机油过滤器41的吸入端口41a直接吸入。
连通孔235f和235g设置得高于恒温阀装置233。换句话说,恒温阀装置233设置得低于连通孔235f和235g。进一步地,恒温阀装置2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设置成与连通孔235f相对(位于距离连通孔235f最远处)。
<<第二实施方式的操作>>
在进行预热操作时,第一室30a中的油温低于上述恒温阀装置233的阀打开温度。因此,构成第一室30a与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233关闭(上述的机油连通通路关闭)。更具体地,当阀盘233b1如图4(A)所示与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接触时,第一室30a与第二室30b之间的连通断开。
当第一室30a中的油温达到预定的阀打开温度时,预热操作终止。即,构成第一室30a与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233打开(第一室30a与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更具体地,蜡233a融化而增加其立体体积,如图4(B)所示,使得杆233c的上述一端被推出填充有蜡233a的腔。然后,阀体233b克服卷簧233h的推力而被推向第一室30a。这在面向第二室的罩233g和阀盘233b1之间产生一个间隙。因此,通过壳体233d内的间隙在第一室侧开口233d1和第二室侧开口233g1之间形成了一个机油连通通路。
在恒温阀装置233中,阀打开比例(机油连通通路的当前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与最大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之间的比例)随后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换句话说,阀体233b位于这样一个位置:卷簧233h的推力与蜡233a依据恒温阀装置233附近的第一室中油温膨胀以将阀体233b推向第一室30a的力平衡。因此,在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机油的交换依据油温变化。
配备有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如上所述构造的油盘230的发动机10(参见图1)与配备有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130的发动机以相同的方式运行。进一步地,配备有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油盘230的发动机10提供下列优点。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230中,大部分回油由回油接收部30c暂时接收——所述回油接收部30c由回油导引构件235的内部空间形成,然后经由设置在回油导引构件235中的连通孔235f和235g流回到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部分回油可不通过回油导引构件235接收就直接经由连通孔235f和235g流回到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
此时,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中,油盘分隔件232构造成使得油盘分隔件232的第一部分——在该第一部分中设置有用于提供回油接收部30c和第二室30b之间的连通的通孔232f——设置成高于其余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置成略高于第一室30a中的“F”油位。允许回油流回第二室30b的通孔232f和连通孔235f形成在与第二室30b的顶点对应的位置,并设置得比恒温阀装置233高。这确保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二室30b中的油位可以高于第一室30a中的油位。因此,在预热操作结束时,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可以增大。
进一步地,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230中,恒温阀装置2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设置成与通孔232f和连通孔235f相对。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机油从恒温阀装置233流入第一室30a,该恒温阀装置233设置成与(直接位于通孔232f和连通孔235f下方的)一个位置相对,在此位置,第二室30b中的油位因为回油的返回而升高。
由此,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确保了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机油在油盘230中强劲地循环。
<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的构造>
图5是一个横截面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330的构造。图6是示出油盘330的平面剖视图。图6为沿图5中截面C-C的剖视图。图5为沿图6中截面D-D的剖视图。现在将参考图5和6来描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包括:油盘罩331,该油盘罩由呈浴缸形的板状构件制成并朝向置于上方的发动机缸体20开口;位于油盘罩331内部的油盘分隔件332;安装在油盘分隔件332上的恒温阀装置333;以及位于上述的油盘罩331最低处的排油螺栓334。
<<油盘罩构造>>
油盘罩331是构成油盘330下罩的构件。其通过挤压钢板形成并由一个部件构成。
在油盘罩331的底板331a的周缘端,设置有侧板331b以封闭底板331a。油盘罩331构造成使得机油可储存在通过底板331a和侧板331b封住的空间中。位于该空间底部的底板331a的最低位置处设置有排油螺栓孔331e。排油螺栓孔331e形成有螺纹,使得排油螺栓334可以拧入其中。
油盘罩331成形为使得机油通过重力顺畅地在底板331a和侧板331b上流向排油螺栓孔331e。换句话说,当从排油螺栓孔331e移去排油螺栓334时,储存在油盘罩331的内部空间中的机油可通过重力经由排油螺栓孔331e完全流出油盘330。
凸缘部分331d形成于油盘罩331的侧板331b的上端周缘端处。凸缘部分331d从侧板331b的上端向外延伸。凸缘部分331d可结合到形成于下箱体336的下端处的凸缘部分336a,所述下箱体336安装在气缸体20a中。换句话说,下箱体336安装在气缸体20a的下端,而油盘罩331固定到形成于下箱体336的下端处的凸缘部分336a。
下箱体336设置成盖住曲轴22的下侧,所述曲轴设置于气缸体20a的下端。下箱体336包括上述的凸缘部分336a、从凸缘部分336a向上延伸的侧板336b、从侧板336b上端延伸的斜板336c、以及上述设置在下箱体336上端处的凸缘部分336d。凸缘部分336d向外延伸。在另一方面,凸缘部分336a从侧板336b下端向外及向内延伸。油盘罩331的凸缘部分331d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到下箱体336的凸缘部分336a的外部。
上述斜板336c耦联到下箱体336的靠近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侧板336b部分(图5中右手部分)。斜板336c的梯度设为使得由斜板336c接收的回油可缓慢地供应向油盘罩331的内部空间。
<<油盘分隔件的构造>>
油盘分隔件332包括底板332a、侧板332b、上隔板332c、以及横向隔板332d。它由具有低导热率的合成树脂制成并由一个部件构成。
在油盘分隔件332底板332a的周缘端,设置有侧板332b以封住底板332a。第一室30a基本上由底板332a和侧板332b所封住的空间(第一凹部或第一室形成凹部)形成。第二室30b由位于第一室30a下部侧方并通过油盘罩331和油盘分隔件332封住的空间形成。
位于侧板332b上端并朝向气缸体20a开口的第一室开口30a1形成为使得因为重力从气缸体20a下落的回油经过并进入到第一室30a。换句话说,由第一室开口30a1提供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第一室30a的高度(图中朝上方向的上限)使得抵达将在下文描述的横向隔板332d的上端。
油盘分隔件332的侧板332b的底部设置有恒温阀装置333。恒温阀装置333的构造与先前所述的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233相同(因此,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233(参见图4)的描述适用于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333的构造)。恒温阀装置333设置成低于“L”油位。机油过滤器41设置成与恒温阀装置333隔开一个小的水平距离但设置成低于恒温阀装置333。
凸缘部分332b1从油盘分隔件332的侧板332b上端向外延伸。此凸缘部分332b1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到下箱体336的凸缘部分336a的内部,使得油盘分隔件332通过油盘罩331的内部空间支撑。
<<回油储存室>>
回油储存室30d形成于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的上方,并置于下箱体336的斜板336c附近。回油储存室30d是用于储存向下流经斜板336c的回油的空间。通过属于油盘分隔件332的部件的上隔板332c和横向隔板332d、以及下箱体336的侧板336b所封住的空间提供了回油储存室30d。此空间构成回油储存室30d,该回油储存室用作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凹部。现在将对回油储存室30d的详细构造进行描述。
上隔板332c是构成回油储存室30d的底板的构件。换句话说,上隔板332c置于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的上方,从而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与回油储存室30d之间的隔离。上隔板332c连接到油盘分隔件332的侧板332b的靠近前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部分(图5中的右手部分;即油盘分隔件332侧板332b的面对恒温阀装置333安装部分的部分)的上端。
横向隔板332d是构成回油储存室30d在发动机纵向(沿曲轴22的纵向)的一端的构件。此横向隔板332d设置成面对构成回油储存室30d在发动机纵向上的另一端、并与斜板336c相连的侧板336b。
上隔板332c设置有与第二室30b的上部连通的通孔332f。通孔332f构造成使得油位计50的前端可以***到其中。通孔332f成形为使得:当油位计50***到通孔332f中时,在油位计50和通孔332f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窄空隙。术语“具有预定宽度的窄空隙”指的是这样的一个间隙:其不允许预热操作过程中的低温、高粘度机油容易地通过,但是在接近恒温阀装置333阀打开温度的相对高温时(例如大约60℃)允许低粘度机油容易地通过。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回油通路由上述的通孔332f形成。通孔332f位于与沿发动机纵向(沿曲轴22的纵向)置于第一室30a一端的恒温阀装置333相对的位置。换句话说,通孔332f设置成与恒温阀装置333隔开一段距离。更具体地,通孔332f位于与第一室30a沿发动机纵向的另一端靠近的位置。
进一步地,通孔332f形成为使得机油吸入管可设成从油盘330排出全部机油,机油吸入管包括在可购得的、构造成吸入机油的机油换油器中。进一步地,通孔332f形成为使得可以设定用于将新鲜机油导入油盘330内的机油导入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隔板332c和通孔332f设置在与“L”油位相对应的高度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向隔板332d构造成使得其上端设置在与“F”油位相对应的高度处。
回油储存室30d构造成使得回流可以越过构成回油储存室30d上端的横向隔板332d的上端并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进入第一室30a。
上隔板332c和横向隔板332d适当地成形(例如关于图6中上隔板332c和横向隔板332d的平面形状和图5中横向隔板332d的高度),使得机油在发动机10的任意运行状态下的任何时候都适当地循环。换句话说,上隔板332c和横向隔板332d适当地成形(例如关于狭缝和孔的高度及存在),使得适量的回油(正如结合前述实施方式所描述的量)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直接地流回第一室30a,因而充分地加速预热操作,同时避免当发动机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时第一室30a中机油不足。进一步地,上隔板332c和横向隔板332d的高度使得适量的、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回油经由通孔332f流入第二室30b,因而导致第二室30b与第一室30a之间的强劲的机油循环。
更具体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构造成使得大致30-60%的气缸体20a下端处的开口直接地面对第一室30a。换句话说,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构造成使得大致40-70%的气缸体20a下端处的开口面对回油储存室30d及斜板336c。油盘分隔件332适当地成形,使得大致30-60%的回油直接流回第一室30a而大致40-70%的回油暂时由回油储存室30d接收(部分接收到的回油可流过横向隔板332d并进入第一室30a)。
<<浮子阀的构造>>
油盘分隔件332的底板332a设置有排油孔332e。排油孔332e形成在第一室的最低位置。排油孔332e的直径较大(例如直径大约为20毫米),使得即使是低温(例如0℃)、高粘度的机油也可以流出第一室30a(并流向第二室30b)。排油孔332e设置有一个浮子阀337。所述浮子阀337包括浮子337a、连杆337b、以及阀盘337c。
浮子337a位于第一室30a中并由比重低于机油的材料制造。浮子337a安装于连杆337b的一端。连杆337b的另一端连接到阀盘337c。阀盘337c设置成朝向第二室30b。当阀盘337c接触油盘分隔件332的底板332a时,排油孔332e从下部被堵塞住。
浮子阀337构造成使得当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高于恒温阀装置333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时,浮子337a的浮力向上推压阀盘337c,从而使得阀盘337c从下部堵塞住排油孔332e。
<第三实施方式的操作>
具有构造成如上所述的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330的发动机10实际上以与具有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130的发动机以及具有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油盘230的发动机相同的方式运行。另外,具有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330的发动机10提供第三实施方式特有的效果,如下所述。
当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启动时,曲轴22转动而运行机油泵42。然后,第一室30a内的机油经由设置在第一室30a底部的机油过滤器41上抽,并随后供应到例如活塞21和曲轴22等润滑目标机构的构件。
紧接着冷启动之后(在预热操作的过程中),第一室30a中的油温低于上述恒温阀装置333的阀打开温度。因此,设置在位于第一室30a及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中的恒温阀装置333关闭(机油连通通路关闭)。因此,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降低(例如大约10毫米),直至其低于第二室30b中的油位。
当在启动后经过了一定量的时间时,回油通过重力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到油盘330。部分回油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直接流向第一室30a。直接流回第一室30a的回油升高了第一室30a中的油温。因为在预热操作过程中恒温阀装置333如上所述地关闭,仅仅是第一室30a中的机油供应到润滑目标机构。因此,加速了预热操作的进程。
不直接流向第一室30a的其余部分的回油暂时由回油储存室30d接收。更具体地,此回油从润滑目标机构直接地或经由下箱体336的斜板336c流向回油储存室30d。在流入回油储存室30d的回油达到预定的温度(例如大约60℃)之前,回油不能容易地通过通孔332f和油位计50之间的狭窄空隙。因此,回油暂时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
当第一室30a中的油温达到恒温阀装置333的预定的阀打开温度时,预热操作终止。换句话说,提供第一室30a及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333打开(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然后,产生于机油过滤器41中的负压作用于形成在机油过滤器41附近的恒温阀装置3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
当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回油达到预定的高温时,高温回油通过通孔332f和油位计50之间的狭窄空隙并流向第二室30b。机油然后在与恒温阀装置333相对的位置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使得第二室30b中的油位暂时升高。当机油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时(第二室30b中的油位瞬时升高),第二室30b与第一室30a——通过机油过滤器41从该第一室30a持续地抽吸机油——之间的油位差增加。换句话说,在恒温阀装置333附近出现液压差,使得机油从第二室30b流向第一室30a。
然后,第二室30b中的机油经由形成在恒温阀装置3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适当地流向第一室30a。从而,形成一个机油循环通路,其用于通过滤油器流动通路43、机油泵42、润滑目标机构、回油储存室30d、通孔332f、第二室30b、恒温阀装置333将机油从机油过滤器41移到第一室30a。此机油循环通路允许油盘330中的全部机油适当地循环。
在恒温阀装置333中,阀打开比例(机油连通通路的当前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与最大流动通路截面面积之间的比例)随后依据温度升高而增加。机油连通通路中机油的互换然后根据油温变化。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中,回油储存室30d设置成与第二室30的上部通过通孔332f相连通。同时,回油储存室30d和通孔332f设置得高于恒温阀装置333。然后,在预热操作期间,第二室30b中的油位可高于第一室30a中的油位。这确保了在预热操作结束时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可以增加。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中,恒温阀装置3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且设置成与通孔332f相对。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机油通过恒温阀装置333流向第一室30a,所述恒温阀装置333设置在远离以下位置处:在该位置处,第二室的油位由于回油的回流而升高。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确保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油盘330中的机油循环更强劲。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中,油盘分隔件332(上隔板332c)设置有通孔332f。当油位计50的前端***通孔332f时,油位计50由油盘分隔件332支撑。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所采用的构造可以适当地支撑油位计50。通孔332f构造成接受换油器的机油吸入管或机油导入管的***。因此,所采用的构造便于换油。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330中,形成于第一室30a最低位置的排油孔332e设置有浮子阀337。这确保了即使第一室30a中的油位在预热操作期间极大地降低(例如当油位低于恒温阀装置333高度方向上的中部时,即当紧接着发动机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后机油粘度非常高时),浮子阀337向下移动以打开排油孔332e,从而通过排油孔332e将第二室30b中的机油供应到第一室30a。
同时,当油量足够时(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高于“L”油位),浮子337a的浮力将浮子阀337移动到其移动范围内的最高位置。阀盘337c然后被上推而从下方阻塞住排油孔332e。由此,在预热操作期间,排油孔332e被适当地阻塞住。
当为了换油等而需要将所有的机油排出油盘330时(当从排油孔332e移去排油螺栓334时或当换油器的机油吸入管***通孔332f、同时移去油位计50时),第一室30a和/或第二室30b中的油位下降以向下移动浮子阀337。直径相对较大的排油孔332e然后打开,使得所有的机油可立刻排出第一室30a。
<依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油盘的构造>
图7是一个横截面视图,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430的构造。现在将参考图7来描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包括:油盘罩431,该油盘罩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罩331(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构成油盘罩331的底板431a、侧板431b、凸缘部分431d、以及排油螺栓孔431e构造成与结合第三实施方式描述的底板331a、侧板331b、凸缘部分331d、以及排油螺栓孔331e(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433和排油螺栓434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333和排油螺栓334(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下箱体436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下箱体336(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构成下箱体436的凸缘部分436a、侧板436b、斜板436c、以及凸缘部分436d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凸缘部分336a、侧板336b、斜板336c、以及凸缘部分336d(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浮子阀437也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浮子阀337(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浮子阀437包括浮子437a、连杆437b、以及阀盘437c。
<<油盘分隔件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432是呈浴缸形的构件,其包括底板432a和侧板432b。其由具有低导热率的合成树脂制造。
底板432a设置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件相同的排油孔432e。在底板432a的周缘端,设置侧板432b以封住底板432a。第一室30a大致由底板432a和侧板432b所封住的空间(第一凹部或第一室形成凹部)形成。在高度方向(图中的上方),第一室30a形成为抵达下箱体436的侧板436b和斜板436c的结合部的高度。下箱体436的侧板436b和斜板436c的结合部形成在与“F”油位对应的高度处。第二室30b由位于第一室30a的下方及旁侧、并由油盘罩431和油盘分隔件432封住的空间形成。
凸缘部分432b1如此形成:其从侧板432b上端向外延伸。因为凸缘部分432b1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到下箱体436的凸缘部分436a的内部,所以,油盘分隔件432支撑在油盘罩431的内部空间中。
平的油位计支撑件432c形成在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侧板432b部分上。换句话说,油位计支撑件432c形成于图7中侧板432b的右手部分,即,油盘分隔件432侧板432b的与安装有恒温阀装置433的区域相对的部分。支撑着油位计50的油位计支撑件432c设置有回油通孔432f,该通孔432f形成第一室30a的上部与第二室30b的上部之间的连通。回油通孔432f构成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回油通路,并且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孔332f(参见图5)相同。
更具体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432的构造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332(参见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包括回油储存室30d、上隔板332c、以及横向隔板332d(参见图5)。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432构造成使得几乎所有从圆柱形空间(其对应于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其由下箱体436的侧板436b封住并朝气缸体20a开口——流回的回油都首先流向第一室30a的上部,并且该部分位于第一室30a上部中的回油可根据回油的温升经由回油通孔432f流回第二室30b。
<第四实施方式的操作>
当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启动时,曲轴22转动而运行机油泵42。然后,第一室30a内的机油经由机油过滤器41供应到例如活塞21和曲轴22等润滑目标机构的构件。
在执行预热操作时,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433关闭(机油连通通路关闭)。因此,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降低,直至其低于第二室30b中的油位。
当在启动后经过了一定量的时间时,回油通过重力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到油盘430。大部分回油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直接流向第一室30a。直接流回第一室30a的回油升高了第一室30a中的油温,因此加速了预热操作的进程。
当第一室30a中的油温达到恒温阀装置433的预定的阀打开温度时,构成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433的打开。因此,第一室30a及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然后,产生于机油过滤器41中的负压作用于形成在机油过滤器41附近的恒温阀装置4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
当位于第一室30a上部中的回油达到预定的高温(例如大约60℃)时,高温回油通过回油通孔432f和油位计50之间的狭窄空隙并流入第二室30b。机油然后在与恒温阀装置433相对的位置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从而使得第二室30b中的油位暂时升高。当机油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时(第二室30b中的油位瞬时升高),第二室30b和第一室30a——通过机油过滤器41从该第一室30a持续地抽吸机油——之间的油位差增加。换句话说,在恒温阀装置433附近出现液压差,使得机油从第二室30b流向第一室30a。
然后,第二室30b中的机油经由形成在恒温阀装置4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30a。从而,形成一个机油循环通路,其用于通过滤油器流动通路43、机油泵42、润滑目标机构、回油通孔432f、第二室30b、恒温阀装置433将机油从机油过滤器41移到第一室30a。此机油循环通路允许油盘330中的全部机油适当地循环。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中,回油通孔432f设置得高于恒温阀装置433。这使得能够确保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二室30b内的油位高于第一室30a内的油位。因此,可以在预热操作结束时增加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中,恒温阀装置4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且设置成与回油通孔432f相对。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机油通过恒温阀装置433流向第一室30a,所述恒温阀装置433设置在远离以下位置处:在该位置,第二室的油位由于回油的回流而升高。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确保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油盘430中的机油循环活力增加。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中,回油通孔432f可支撑油位计50,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允许实现换油。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430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即使当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非常低时——这易于在例如发动机刚刚于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后发生,浮子阀437也允许通过排油孔432e将第二室30b中的机油供应到第一室30a。浮子阀437还确保排油孔432e在预热操作过程中适当地阻塞。进一步地,当为了换油而需要将所有的机油排出油盘330时,浮子阀437打开直径相对较大的排油孔432e,使得所有的机油可立刻排出第一室30a。
<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的构造>
图8是一个横截面视图,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530的构造。现在将参考图8来描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包括:油盘罩531,该油盘罩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油盘罩331(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构成油盘罩531的底板531a、侧板531b、凸缘部分531d、以及排油螺栓孔531e构造成与结合第三实施方式描述的底板331a、侧板331b、凸缘部分331d、以及排油螺栓孔331e(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恒温阀装置533和排油螺栓534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333和排油螺栓334(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下箱体536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下箱体336(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构成下箱体536的凸缘部分536a、斜板536c、以及凸缘部分536d构造成与结合第三实施方式描述的凸缘部分336a、斜板336c、以及凸缘部分336d(参见图5)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浮子阀537也构造成与上述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浮子阀337(参见图5)相同。更具体地,浮子阀537包括浮子537a、连杆537b、以及阀盘537c。
<<油盘分隔件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532包括底板532a、侧板532b、上隔板532c及横向隔板532d。其由具有低导热率的合成树脂制造。
底板532a设置有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件相同的排油孔532e。在底板532a的周缘端,设置侧板532b以封住底板532a。第一室30a大致由底板532a和侧板532b所封住的空间(第一凹部或第一室形成凹部)形成。第二室30b由位于第一室30a的下方及旁侧、并由油盘罩531和油盘分隔件532封住的空间形成。
侧板532b的上端位于和“F”油位对应的高度处。形成位于侧板532b上端并朝向气缸体20a开口的第一室开口30a1,使得通过重力从气缸体20a落下的回油可以通过并进入第一室30a内。换句话说,第一室开口30a1提供了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
凸缘部分532b1如此形成:其从侧板532b上端向外延伸。因为凸缘部分532b1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到上述下箱体536的凸缘部分536a的内部,所以,油盘分隔件532支撑在油盘罩531的内部空间中。
一个平的部分532b2形成于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侧板532b的中部。换句话说,平的部分532b2形成于图8中的右手部分,即与安装有恒温阀装置533的区域相对的油盘532的侧板532b部分。平的部分532b2向内延伸(朝向第一室30a)。此平的部分532b2设置在与“L”油位对应的高度处。换句话说,形成平的部分532b2,使得第一室30a的底部(低于“L”油位的部分)朝向第二室30b凸出,以给第一室30a的底部提供足够的机油容纳立体体积。
上隔板532c是用于限定第二室30b的上限的板状构件,其大致以水平的方式置于平的部分532b2的上方。上隔板532c连接到侧板532b的上端,侧板532b的上端连接到平的部分532b2的内端。如同上述凸缘部分532b1中的情形,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的上隔板532c的端部通过螺栓和螺母紧固到下箱体536的凸缘部分536a的内部。
横向隔板532d从上隔板532c向上延伸。由横向隔板532d和上隔板532c形成的空间构成回油储存室30d,其用作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凹部。形成回油储存室30d,以暂时储存通过重力从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气缸体20a部分流回的回油。设置上隔板532c以提供回油储存室30d和第二室30b上部之间的隔离。
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靠近下箱体536的内凸缘部分536a)的上隔板532c的端部设置有回油通孔532f。该回油通孔532f构造成与依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通孔332f(参见图5)以及依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回油通孔432f(参见图7)相同。如图8所示,回油通孔532f形成于上述第二室30b的最高位置。
位于回油储存室30d外侧(位于横向隔板532d外侧)的一部分上隔板532c设置有通孔532g。通孔532g与第二室30b连通。形成通孔532g,使得回油在由回油储存室30d——其通过上隔板532c设置——暂时接收后溅出所述回油储存室30d的回油可流回到第二室30b。
设置于回油储存室30d内的上隔板532c部分设置有第二恒温阀装置538,该第二恒温阀装置538贯穿上隔板532c。第二恒温阀装置538的构造与第一恒温阀装置533相同。更具体地,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构造成:当暂时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回油达到预定的高温(例如60℃)时打开、从而允许回油冲入第二室30b。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构造成晚于第一恒温阀装置533打开。进一步地,第二恒温阀装置538位于上隔板532c的最低位置处。换句话说,上隔板532c设置有向下突出的恒温装置安装凹部532c1。第二恒温阀装置538设置成贯穿恒温装置安装凹部532c1的底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油通孔532f、通孔532g、以及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构成如上所述的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回油通路以及(第二)连通孔。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构造成使得位于气缸体20a下端的开口的大约50-70%面对着回油储存室30d和斜板536c。换句话说,适当地构造油底板分隔件532的形状(在第一室开口30a1的形状方面以及横向隔板532d的形状和位置方面),使得大约50-70%的回油暂时由回油储存室30d接收(所接收的部分回油可流过横向隔板532d并进入第一室30a或第二室30b)。
换句话说,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回油量取决于横向隔板532d的尺寸和形状(尤其是高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当地构造横向隔板532d的尺寸和形状以储存适量的回油,以在发动机10的每个运行状态下都在发动机缸体20和油盘530中适当地循环机油。
更具体地,横向隔板532d具有足够的高度,使得在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打开时,相对大量的回油流向第二室30b,允许在预热操作终止之后机油在油盘530中更强劲地循环(在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循环)。
同时,限制横向隔板532d的高度以确保在冷启动时(特别是在发动机于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时)第一室30a中的机油量是足够的。还限制横向隔板532d的高度以确保在预热操作期间适量的回油流回第一室30a,从而加速预热操作的进程。
<第五实施方式的操作>
当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启动时,曲轴22转动而运行机油泵42。然后,第一室30a内的机油经由机油过滤器41供应到例如活塞21和曲轴22等润滑目标机构的构件。
在执行预热操作时,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第一恒温阀装置533关闭(机油连通通路关闭)。因此,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降低,直至其低于第二室30b中的油位。
当在启动后经过了一定量的时间时,回油通过重力从润滑目标机构流回到油盘530。部分回油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直接流向第一室30a。直接流回第一室30a的回油升高了第一室30a中的油温,因此加速了预热操作的进程。
没有直接流向第一室30a的其余部分的回油由回油储存室30d暂时接收。更具体地,此回油从润滑目标机构直接地或经由下箱体536的斜板536c流向回油储存室30d。在流入回油储存室30d的回油抵达预定的高温(例如大约60℃)之前,第二恒温阀装置538关闭。因此,在此情形下,回油暂时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
在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打开之前,溅出回油储存室30d的回油可流过横向隔板532d并朝向位于回油储存室30d外侧的上隔板532c移动。溅出的回油经由第一室开口30a1流回第一室30a、或经由通孔532g流回第二室30b。因此,部分回油甚至在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打开之前流回第二室30b。这确保了在预热操作期间及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打开之前起作用的第二室30b和第一室30a之间的油位差可大于刚好在启动后的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油位差。
当第一室30a中的机油达到第一恒温阀装置533的预定阀打开温度时,预热操作终止。换句话说,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第一恒温阀装置533打开(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然后,产生于机油过滤器41中的负压以及基于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油位差的压差作用于形成在机油过滤器41附近的第一恒温阀装置5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机油经由形成在第一恒温阀装置5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流入第一室30a。
当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回油达到预定的高温时,第二恒温阀装置538打开。然后,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中的相对大量的回油经由第二恒温阀装置538冲入第二室30b。这导致机油在与第一恒温阀装置533相对的位置处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使得第二室30b中的油位暂时升高。当机油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时(第二室30b中的油位瞬时升高),第二室30b与第一室30a——通过机油过滤器41从该第一室30a持续地抽吸机油——之间的油位差增加。换句话说,在第一恒温阀装置533附近出现液压差,使得机油从第二室30b流向第一室30a。
然后,第二室30b中的机油经由形成在第一恒温阀装置533中的机油连通通路强劲地流入第一室30a。从而,全部机油在油盘530中更有效地循环。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中,构成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回油通路的回油通孔532f、通孔532g、以及第二恒温阀装置538设置得高于第一恒温阀装置533。这使得能够确保在预热操作过程中第二室30b内的油位高于第一室30a内的油位。因此,可以在预热操作结束时增加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中,第一恒温阀装置533位于第一室30a的底部并且设置成与第二回油通路相对。因此,第二室30b中的机油通过第一恒温阀装置533流向第一室30a,所述第一恒温阀装置533设置在远离以下位置处:在该位置,第二室的油位由于回油的回流而升高。因此,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确保在预热操作终止后油盘530中的机油更强劲地循环。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中,如同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情形,即使当第一室30a中的油位非常低时——这易于在例如发动机刚刚于非常低的温度下启动后发生,浮子阀537也允许通过排油孔532e将第二室30b中的机油供应到第一室30a。浮子阀537还确保排油孔532e在预热操作过程中适当地阻塞。进一步地,当为了换油而需要将所有的机油排出油盘330时,浮子阀537打开直径相对较大的排油孔532e,使得所有的机油可立刻排出第一室30a。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中,回油通孔532f可支撑油位计50并允许如同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那样实现换油。
当新鲜的机油被导入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530时,第二室30b中的空气通过回油通孔532f被向上驱动。换句话说,回油通孔532f用作放气孔以将空气驱出第二室30b。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油通孔532f形成在上述的第二室30b的最高位置。因此,当新鲜机油导入油盘530时,空气被适当地驱出第二室30b的上部。因此,特定量的机油可以被适当地导入油盘530中。
<第六实施方式>
图9是一个横截面视图,示出依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330的构造。第六实施方式的构造与第五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的几乎所有元件都被赋予和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530(见图8)相同的标号(最低两位数字相同)。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用于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的各个元件。
然而,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0相对于图9所示的车辆倾斜一个预定的角度。因此,当车辆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发动机10相对于水平方向成一个预定的角度设置。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如此形成:当油盘630安装在车辆上时,油盘分隔件632的侧板632b的平的部分632b2与水平方向平行。
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中,在上述的上隔板632c的最高位置处形成有一个空气导引部632c2。空气导引部632c2从回油通孔632f的一端朝向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一端逐渐变厚(呈楔形)。空气导引部632c2的上侧从靠近传动系机构的一端向朝向回油通孔632f的一端向上倾斜。
因为第二室30b的上端填充以空气导引部632c2,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构造成使得回油通孔632f——其如同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一样用作放气孔——位于和第二室30b的最高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当采用上述的构造时,第二室30b上部内的空气通过上隔板632c下侧——其包括了空气导引部632c2的下侧——而向上导引。从而,空气适当地通过回油通孔632f从第二室30b的上部排出。因此,当需要更换机油时(需要引入新鲜机油时),能够防止空气残留在第二室30b的上部内并阻塞机油——受阻机油的量等于残留在第二室30b上部内的空气的量——的引入。
<<依据第七实施方式的油盘的构造>>
图10是一个横截面视图,示出依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包括在图1所示发动机10中的油盘730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730包括:油盘罩731,该油盘罩构造成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罩531(参见图8)相同。更具体地,构成油盘罩731的底板731a、侧板731b、凸缘部分731d、以及排油螺栓孔731e构造成与结合第五实施方式描述的底板531a、侧板531b、凸缘部分531d、以及排油螺栓孔531e(参见图8)相同。从而,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对应部分的构造相同的底板731a和其它构件被赋予和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530(参见图8)相同(最低两位数字相同)的标号。因此,第五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用于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630的各个元件。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733构造成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恒温阀装置533(参见图8)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排油螺栓734构造成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油螺栓534(参见图8)相同,并且可以从位于油盘罩731中的排油螺栓孔731e移去。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下箱体736构造成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下箱体536(参见图8)相同。更具体地,构成下箱体736的凸缘部分736a、斜板736c、以及凸缘部分736d构造成与结合第五实施方式描述的凸缘部分536a、斜板536c、以及凸缘部分536d(参见图8)相同。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浮子阀737构造成与上述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浮子阀537(参见图8)相同,并且包括浮子737a、连杆737b、以及阀盘737c。
<<油盘分隔件的构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732包括底板732a、侧板732b、上隔板732c及横向隔板732d。其由具有低导热率的合成树脂制造。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732的构造与上述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532(参见图8)实质上相同。更具体地,第一室30a大致由底板732a和侧板732b所封住的空间(第一凹部或第一室形成凹部)形成。第二室30b由位于第一室30a的下方及旁侧的空间形成。侧板732b的上端位于和“F”油位对应的高度处。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回油通路由在侧板732b的上端开口的第一室开口30a1形成。平的部分732b2形成于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未示出)的侧板732b的中部。换句话说,平的部分732b2形成于图10中侧板732b的右手部分。平的部分732b2向内延伸(朝向第一室30a)。上隔板732c设置有横向隔板732d、回油通孔732f、以及通孔732g。横向隔板732d的尺寸如先前所述适当地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恒温阀装置733设置成朝向油盘分隔件732侧板732b的靠近上述传动系机构的部分(图10中的右手部分)。换句话说,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733设置成与依据以前的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相对。
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732设置有回油回流阀装置738。回油回流阀装置738可与恒温阀装置733配合操作以将储存在回油储存室30d内的回油供应到第二室30b的上部。
<<回油回流阀装置的构造>>
图11是放大横截面视图,示出图10所示的回油回流阀装置738。为了方便起见,简化了图11中示出的视图。
回油回流阀装置738包括阀盘738a、阀盘支撑构件738b、卷簧738c、线738d、以及滑轮738e。
阀盘738a是一个大致为平的构件并设置在上隔板732c的下方。上隔板732c设置有连通孔732c2,所述连通孔732c2提供第二室30b和回油储存室30d之间的连通。阀盘738a设置在连通孔732c2的下方并且能够从下方阻塞住连通孔732c2。
阀盘支撑构件738b设置在阀盘738a的上方。设置在上隔板732c中的连通孔732c2位于阀盘738a和阀盘支撑构件738b之间。阀盘支撑构件738b由呈倒U形(类似于倒置的字母“U”的形状)的杆状构件制成。当阀盘支撑构件738b的下端(倒U形中的开口)与上隔板732c的上表面接触时,阀盘支撑构件738b由上隔板732c的上部支撑。
卷簧738c的上端呈钩状或者以其它方式紧固到阀盘支撑构件738b的上端。卷簧738c的下端与阀盘738a的上表面接触。如图11(A)所示,卷簧738c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使得阀盘738a被恒定地上拉、同时阀盘738a的上表面与上隔板732c的下表面接触。换句话说,图11(A)所示的卷簧738c延伸到比自然长度略长的一个长度。阀盘738a、阀盘支撑构件738b和卷簧738c构造成使得当阀盘738a的上表面与上隔板732c的下表面接触时,阀盘738a的上表面阻塞住设置在上隔板732c中的连通孔732c2。
线738d连接在阀盘738a下表面与位于阀盘738a下方的恒温阀装置733的阀体733b之间。换句话说,线738d的上端与阀盘738a的下表面接触,而线738d的下端与露出于第二室30b的恒温阀装置733的阀体733b表面接触。构成恒温阀装置733壳体的面向第二室的罩733g支撑滑轮738e,使得滑轮738e自由地转动。滑轮738e是用于导引线738d的运动的构件,并设置成向线738d施加适当的张力。
如图11(A)所示,回油回流阀装置738构造成使得:当恒温阀装置733关闭时,阀盘738a阻塞住连通孔732c2。进一步地,如图11(B)所示,回油回流阀装置738构造成使得:当恒温阀装置733打开时,恒温阀装置733的阀体733b移动,从而允许阀盘738a通过线738d向下运动并打开连通孔732c2。
<第七实施方式的操作>
现在将参考图10和11来描述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所执行的操作以及所提供的优点。
在执行预热操作时,第一室30a中的油温低于恒温阀装置733的阀打开温度。因此,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733关闭(机油连通通路关闭)。
在上述情形下,回油回流阀装置738中的阀盘738a由卷簧738c上拉,如图11(A)所指示的,从而阻塞住上隔板732c中的通孔732g,该上隔板732c构成回油储存室30d的底板。
当第一室30a中的油温上升到恒温阀装置733的预定阀打开温度时,如图11(B)所示,填充在恒温阀装置733的阀体733b内的蜡733a热膨胀而朝向图11的右侧推动杆733c。阀体733b然后受反作用而被推向图11所示的左侧。当阀体733b移向图11所示的左侧时,提供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733打开(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打开)。
在上述情形中,回油回流阀装置738的阀盘738a由于恒温阀装置733的阀体733b的运动而由线738d下拉,如图11(B)所示。阀盘738a然后克服卷簧738c所施加的力而向下移动并打开位于上隔板732c中的通孔732g,所述上隔板732c形成回油储存室30d的底板。
如上所述,当采用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时,构成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733的打开/关闭操作以及打开程度与回油回流阀装置738的打开/关闭操作以及打开程度机械地联动,所述回油回流阀装置738构成回油储存室30d和第二室30b之间的第二回油通路。因此,在预热操作结束后,依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更加确定地引起油盘730中的机油循环。
<改进实施方式的示例>
如先前所述,在申请本发明时,本申请人认为以前的实施方式是最佳的。从各个方面,它们都被认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并不限于以前的实施方式,而是扩展到仍然落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的各种改进。
虽然在下文中由于存在先申请原则的原因另外地描述了一些改进的实施方式,这些改进的实施方式也应当认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不允许对以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和改进实施方式的随后描述为基础的本发明进行限制性的解释,因为这不适当地损害了因先申请原则而匆忙地提交申请的申请人的利益,使模仿者获得不正当利益,并且与为发明及其应用提供保护的专利法相违背。
下文所描述的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组合,只要不引起技术上的矛盾。
(i)依据本发明的油盘构造不仅能够应用到依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发动机,还能够应用到配备有以油盘为基础的润滑装置的自动变速器和各种其它装置。
(ii)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33和依据第二或随后实施方式的恒温阀装置(例如恒温阀装置233或333)可以彼此互换。进一步地,可以使用能够依据流体压力来控制打开/关闭操作及打开程度的液压操作的阀装置、气动操作的阀装置、或者其它类似装置来代替电磁阀或恒温阀装置。
(iii)预热性能和在预热操作之后的油盘中机油循环性能可以通过改变连通孔(例如连通孔132f或235f,下文中称为连通孔)的高度来适当地调节。例如,连通孔设置得高于“F”油位,能够在预热操作过程中于第二室30b内储存更大量的回油,增加预热操作结束时在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并且在油盘中更强劲地循环机油。
在另一方面,当连通孔设置得低于“F”油位时,在预热操作过程中储存于第二室30b内的回油量受到限制(即,流到第一室30a的回油量增加)。从而,可以减少预热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当连通孔大致设置得与“F”油位齐平时,预热性能和在预热操作之后的油盘中机油循环性能彼此平衡。
(iv)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132的斜板132c的与油盘罩131的斜板131c重叠的部分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形下,优选地,合成树脂、涂料等的涂层施加于油盘罩131的斜板131c,以提供回油和油盘罩131之间的隔热,所述油盘罩131是暴露于外部空气的金属板。
(v)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通孔132f可置于油盘分隔件132的斜板132c之上。
(vi)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油盘分隔件232可与回油导引构件235一体形成。进一步地,可以从第二实施方式中去除底板232a和外壁232h。在这种情形下,内壁232b可与回油导引构件235一体形成。进一步地,依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回油导引构件235可以分成两个部件,一个部件朝向挡板235j设置,而另一部件朝向连通孔235f设置。
(vii)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油盘罩331可与下箱体336一体形成。这对于第四及后面的实施方式也是一样的。
(viii)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消除构成回油储存室30d的底板的上隔板332c与朝向回油储存室30d设置的凸缘部分332b1(参见图5)之间的高度差。换句话说,油盘分隔件332可如此构造:构成回油储存室30d的底板的上隔板332c可以与朝向回油储存室30d设置的凸缘部分332b1齐平。
(ix)横向隔板332d可位于“F”油位和“L”  油位之间的任意高度处。进一步地,横向隔板332d可以开槽或开孔以适当地调节在预热操作过程中流到第一室30a的回油量(这对于第五及后面的实施方式也是一样的)。
(x)上隔板332c的提供了第二室30b和回油储存室30d之间的隔离的那个部分可设置有除通孔332f外的另外的小直径孔,油位计50插过该通孔332f。所述小直径孔不易于让预热操作过程中的低温、高粘度的机油通过,但是易于让温度相对较高(例如大约60℃)到接近恒温阀装置333的阀打开温度的、低粘度的机油通过一个孔(所述小直径孔是直径大致为3到7毫米的圆孔或具有等同开口面积的椭圆或多边形孔)。
(xi)依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油位计支撑件432c可以是倾斜的。进一步地,油位计支撑件432c可设置有上述的小直径孔。回油通孔432f可位于“F”油位和“L”油位之间的任意高度处。
(xii)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上隔板532c的构造可适当地改变。例如,上隔板532c的位置可略低于油盘罩531的上端。进一步地,上隔板532c可由独立于油盘分隔件532的构件制造。在这种情形下,上隔板532c可拧到、粘到、接合到、或者以其它方式紧固到油盘罩531和/或油盘分隔件532。可选地,上隔板532c可与油盘罩531一体形成。
(xiii)可以从依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油盘分隔件532中省略平的部分532b2和通孔532g。
(xiv)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恒温阀装置533和第二恒温阀装置538可以实际上同时打开或者它们中的任一个可以先于另一个打开。例如,假如第二恒温阀装置538先于第一恒温阀装置533打开,则当第一恒温阀装置533打开时(即当预热操作终止时)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压差可以最大化。这确保了在预热操作结束时第二室30b中的机油可以强劲地流入第一室30a。如果第一恒温阀装置533和第二恒温阀装置538实际上同时打开,则所导致的操作与结合第五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相同。
(xv)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恒温阀装置733与构成回油储存室30d和第二室30b之间的第二回油通路的回油回流阀装置738可以通过改变线738d的长度、材料或构造而适当地调节。
(xvi)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能够由外部装置(例如发动机控制计算机)来控制其打开/关闭操作及打开程度的电磁阀、液压操作阀、气动操作阀或者其它类似的阀装置来代替恒温阀装置733和回油回流阀装置738。这使得第一室30a和第二室30b之间的机油连通通路的打开/关闭操作和打开程度与回油储存室30d和第二室30b之间的第二回油通路的打开/关闭操作和打开程度之间非常容易地联动。进一步地,上述通路的打开/关闭操作和打开程度可非常容易地如需调节。
(xvii)斜板131c、231c可以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省略去。
在第三到第七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室30a的凹的侧壁可以与下箱体336、436、536、636、736一体形成。换句话说,参见图5,油盘330可以通过将包括底板331a和侧板331b的浴缸形构件安装在一个浴缸形构件——该浴缸形构件通过将侧板336b、斜板336c、侧板332b以及底板332a集成一体而形成——的下侧而形成。
(xviii)不言而喻地,其它各个改进的实施方式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除非它们偏离了本发明的精神。例如,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集成单件的元件可以彼此一体形成而不使用结合部,或者通过粘合、沉积、拧紧或者以其它方式将多个独立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
(xix)构成“解决问题的装置”的功能性元件不仅包括结合前述实施方式及改进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定结构,还包括其它能够实现所描述的功能的结构。

Claims (35)

1.一种润滑装置,其能够将用于对润滑目标机构进行润滑的机油供应到所述润滑目标机构,所述润滑装置包括:
油盘,其包括能够将所述机油储存在内部空间中的油盘罩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以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成彼此相邻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油盘分隔件;
机油泵,其用于将储存在所述油盘中的机油供应到所述润滑目标机构;
机油过滤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的内底处以构成所述机油泵的机油吸入端口;
机油连通通路,其设置在所述油盘分隔件中以根据所述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改变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的机油的相互交换;
第一回油通路,其能够将从所述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所述油盘的回油引到所述第一室;以及
第二回油通路,其能够将所述回油引到所述第二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装置,
其中所述油盘分隔件具有朝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开口以构成所述第一室的第一凹部;
其中所述第二室由所述油盘罩和所述油盘分隔件中的所述第一凹部的外表面所封住的空间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室的外侧;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回油通路设置成使得所述润滑目标机构与所述第一凹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回油导引部,其包括面向且连通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二凹部;
其中所述回油导引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室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和用于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第二连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回油通路由所述第一连通孔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回油通路由所述第二连通孔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导引部与所述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所述回油导引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回油通路包括设置在所述油盘分隔件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的上部连通的回油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孔形成在与当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所述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孔形成为接受由杆状构件形成的油位计的***以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所述第一室内的油位。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回油储存部,其包括面向且连通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第二凹部,并且能够储存所述回油;
其中所述回油储存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孔;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回油通路由所述连通孔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横向隔板,其构成所述回油储存部的侧壁。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储存部与所述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
12.如权利要求9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所述回油储存部。
13.如权利要求9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连通孔形成在与当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所述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处。
14.如权利要求9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连通孔形成为接受由杆状构件形成的油位计的***以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所述第一室内的油位。
15.如权利要求1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有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室中的油温来打开/关闭的第一阀。
16.如权利要求1到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回油通路设置有能够根据所述回油的温度来打开/关闭的第二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其用于确保所述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和所述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是彼此联动的。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由线构件形成,所述线构件安装为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之间的桥接件。
19.如权利要求1到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当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所述第一室内的所述油位。
20.一种润滑装置,其能够将用于对润滑目标机构进行润滑的机油供应到所述润滑目标机构,所述润滑装置包括:
油盘,其包括能够将所述机油储存在内部空间中的油盘罩和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以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成彼此相邻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油盘分隔件;
机油泵,其用于将储存在所述油盘中的机油供应到所述润滑目标机构;
机油过滤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室的内底处以构成所述机油泵的机油吸入端口;
机油连通通路,其设置在所述油盘分隔件中以根据所述润滑目标机构的运行情况来改变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的机油的相互交换;以及
回油通路,其能够将从所述润滑目标机构流回所述油盘的回油引到所述第二室。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路包括设置在所述油盘分隔件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的上部连通的回油通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孔形成在与当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所述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处。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孔形成为接受由杆状构件形成的油位计的***以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所述第一室内的油位。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回油储存部,其包括面向且连通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并且朝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开口的回油储存凹部,并且能够储存所述回油;
其中所述回油储存部的底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孔;以及
其中所述回油通路由所述连通孔形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横向隔板,其构成所述回油储存部的侧壁。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储存部与所述油盘分隔件一体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4到26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所述回油储存部。
28.如权利要求24到27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连通孔形成在与当所述润滑目标机构运行时起作用的所述第二室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处。
29.如权利要求24到28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连通孔形成为接受由杆状构件形成的油位计的***以允许通过视觉来检查所述第一室内的油位。
30.如权利要求20到29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成低于所述回油通路。
31.如权利要求20到30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其中所述油盘分隔件具有朝所述润滑目标机构开口以构成所述第一室的第一室形成凹部;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室由所述油盘罩和所述油盘分隔件中的所述第一室形成凹部的外表面所封住的空间形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室的外侧。
32.如权利要求20到31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机油连通通路设置有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室中的油温来打开/关闭的第一阀。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回油通路设置有能够根据所述回油的温度来打开/关闭的第二阀。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润滑装置,进一步包括:
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其用于确保所述第一阀的打开/关闭操作和所述第二阀的打开/关闭操作是彼此联动的。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润滑装置,其中所述打开/关闭操作联动部由线构件形成,所述线构件安装为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之间的桥接件。
CNA2006800066892A 2005-03-02 2006-02-06 润滑装置 Pending CN1011332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56873 2005-03-02
JP056873/2005 2005-03-02
JP250989/2005 2005-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3234A true CN101133234A (zh) 2008-02-27

Family

ID=39129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66892A Pending CN101133234A (zh) 2005-03-02 2006-02-06 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133234A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013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油滤清装置及油底壳
CN10246579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箱的导流构造
CN10386769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器油槽液位控制***
CN104797787A (zh) * 2012-11-20 2015-07-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及具备该控制装置的车辆
CN106703932A (zh) * 2015-07-23 2017-05-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底壳组件
CN106988828A (zh) * 2017-06-02 2017-07-28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油箱的干式油底壳
CN10957816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9891063A (zh) * 2016-10-18 2019-06-14 法国诺华公司 油底壳
CN110273728A (zh) * 2019-06-17 2019-09-24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
CN111102344A (zh) * 2018-10-25 2020-05-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11486220A (zh) * 2019-01-25 2020-08-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传动装置
CN112610654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浙江传播者金属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调节装置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7013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油滤清装置及油底壳
CN102465790A (zh) * 2010-11-08 2012-05-23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曲轴箱的导流构造
CN104797787A (zh) * 2012-11-20 2015-07-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控制装置及具备该控制装置的车辆
CN103867695A (zh) * 2012-12-14 2014-06-1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变速器油槽液位控制***
CN106703932A (zh) * 2015-07-23 2017-05-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油底壳组件
CN109891063A (zh) * 2016-10-18 2019-06-14 法国诺华公司 油底壳
US11022011B2 (en) 2016-10-18 2021-06-01 Novares France Oil pan
CN109891063B (zh) * 2016-10-18 2021-07-27 法国诺华公司 油底壳
CN106988828B (zh) * 2017-06-02 2018-06-1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油箱的干式油底壳
CN106988828A (zh) * 2017-06-02 2017-07-28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油箱的干式油底壳
CN109578163A (zh) * 2017-09-29 2019-04-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09578163B (zh) * 2017-09-29 2021-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
CN111102344A (zh) * 2018-10-25 2020-05-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11486220A (zh) * 2019-01-25 2020-08-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传动装置
CN111486220B (zh) * 2019-01-25 2023-01-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传动装置
CN110273728A (zh) * 2019-06-17 2019-09-24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
CN112610654A (zh) * 2020-12-29 2021-04-06 浙江传播者金属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轴调节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33234A (zh) 润滑装置
EP1875048A1 (en) Lubrication apparatus
CN101072928B (zh) 油盘及润滑装置
CN101137822B (zh) 双腔型油盘及装备有这种双腔型油盘的发动机
DE602004001261T2 (de) Eiserzeugungsvorrichtung für Eiserzeugungsmaschine
EP1870647B1 (en) Flooded evaporator
CN104963869B (zh) 排气回油装置及压缩机组件
KR20100129132A (ko) 오일 팬 구조체 및 오일 팬 내부를 구획하기 위한 구획 부재
US4530215A (en)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with pump actuated oil return
JP4506513B2 (ja) 潤滑機構付き機械
JP2007009922A (ja) 高圧シェルタイプ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US9604163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225443A (zh) 有润滑油储存部分的吸入侧蓄液器
KR20060103304A (ko) 엔진의 오일 냉각 장치
WO1994016263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circulation lubrication system
JP2011247218A (ja)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CN210751398U (zh) 添加有蓖麻油提取物的润滑油的脱水装置
US1900821A (en) Oil filter and cooler
US20100199942A1 (en) Oil pan structure
CN104632635B (zh) 密闭式压缩机
CN101377141B (zh) 油盘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JP4570488B2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211400404U (zh) 一种油液分离装置及具有油液分离装置的热泵***
JPS6040805Y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サブタンク
JP6062309B2 (ja) オイル循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