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05353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05353B
CN101105353B CN2007101362387A CN200710136238A CN101105353B CN 101105353 B CN101105353 B CN 101105353B CN 2007101362387 A CN2007101362387 A CN 2007101362387A CN 200710136238 A CN200710136238 A CN 200710136238A CN 101105353 B CN101105353 B CN 101105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ollector
heat
header
exchang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362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5353A (zh
Inventor
东山直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Behr Thermal System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01105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5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05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53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蒸发器(20)是在1对集管箱(22,23)间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列由多个热交换管(34)组成的热交换管群(35)。各集管箱(22,23)包括与热交换管(34)接合的第1部件(38,73)和与第1部件(38,73)接合的第2部件(39,74)。两集管箱(22,23)的第1部件(38,73)整体形状相同,第2部件(39,74)的外形相同。各集管箱(22,23)包括两个集管部(24,25,30,31)。各集管部(24,25,30,31)彼此之间设置1列热交换管群(35)。热交换管(34)的两端部***各集管部(24,25,30,31)。各集管部(24,25,30,31)内设置与热交换管(34)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110,111,115,116,120,121,125,126)。根据该蒸发器(20)即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可减少使用部件种类。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搭载在例如汽车上的制冷循环即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中良好应用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以流过毗邻热交换管之间通风间隙的空气的下游侧(图1中箭头X所示方向)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
一直以来,作为用于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广泛地使用所谓叠层型的蒸发器,叠层型的蒸发器是指使一对皿状板相向,对彼此周缘部进行焊接而组成扁平中空体,并列状地设置多个所述扁平中空体,并将波纹散热片设置在毗邻扁平中空体之间,然后焊接在扁平中空体上。
但是近些年来,要求蒸发器进一步小型轻量化以及高性能化。
对应于这种要求,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热交换器(例如参考特开2006-138620号公报),该热交换器包括相互保持间距地设置的1对集管箱(header tank)、设置在两个集管箱之间的多个热交换管。两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将由分别在两个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保持间距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逐列设置在两个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彼此之间,同时各个热交换管的热交换管的两端部在***两个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内状态下,与各个集管部连结。各个集管箱包括与所有热交换管连结的第1部件、与第1部件接合且对第1部件中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两个集管箱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形状,同时两个集管箱的外形横截面形状不同,各个热交换管群中热交换管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的上端与设置在集管部内的止挡部接触。
然而在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内,由于两个集管箱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具有不同的横截面形状,因而存在使用的部件种类繁多的问题。
而且上述公报记载的热交换器采用下述方式制造,即将各个结构部件临时组装在一起,然后将所有结构部件焊接在一起,然而,仅各个热交换管群中的热交换管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的上端与设置在集管部内的止挡部接触,因而存在难以在制造时使热交换管向集管部内的突出长度保持恒定的问题。于是担心一旦在制造时热交换管向集管部内的突出长度不恒定,则由热交换管倾斜、集管箱倾斜、集管箱变形等,所制造出的热交换器的外形尺寸精度低下。而且在制造后的热交换器中,一旦热交换管向集管部内的突出长度不恒定,则担心制冷剂的分流不均匀,不能获得所希望的冷却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减少所使用部件种类的热交换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下述形态。
1)一种热交换器,将由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在前后方向上保持间距地多列设置在相互保持间距地设置的1对集管箱之间,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在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上保持间距地设置同时两端部与两集管箱连结。
两集管箱的周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相互逆向地设置。
2)在上述1)记载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管为扁平状,同时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设置,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两集管箱内,在两集管箱上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3)在上述2)记载的热交换器中,每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置有1列热交换管群,热交换管的两端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4)在上述1)记载的热交换器中,每个集管箱包括:与所有热交换管连结的第1部件、以及与第1部件接合并且对第1部件中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两集管箱的第1部件整体上形状相同,同时第2部件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5)在上述4)记载的热交换器中,每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2个集管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置了1列热交换管群,第1部件具有:相互向另一集管箱侧膨出且形成两个集管部的热交换管连接侧部分的前后两个集管形成部、和对两个集管形成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壁,第2部件具有向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膨出且形成两个集管部中的与热交换管连接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的前后两个集管形成部、和对两个集管形成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壁,各个集管箱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在两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的外侧壁和连接壁处接合。
6)在上述5)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前后两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前后两集管部内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两个空间的分隔壁连结,同时,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后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后集管部内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两个空间的分隔壁连结,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横截面形状,除了不具有将前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连结的分隔壁之外,与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挤压型材形成。
7)在上述6)记载的热交换器中,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剂入口集管部,所述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另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1中间集管部,所述另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第2中间集管部,制冷剂入口形成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制冷剂出口形成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相同的一端,使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经由连通孔连通,该连通孔形成于分隔壁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相反一侧的端部,使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经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剂通过孔连通,使第1中间集管部和第2中间集管部连通,使第2中间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经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剂通过孔连通。
8)在上述5)记载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管为扁平状,同时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设置,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两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内,在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上,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9)在上述8)记载的热交换器中,各个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在前后方向外侧的止挡部,形成得在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内面上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在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侧壁的端部和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侧壁的端部触接、并且在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内面与止挡部的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彼此、以及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和第2部件的止挡部分别接合。
上述热交换器在包含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中,作为蒸发器而良好地应用。该制冷循环例如作为车辆空调器而搭载在车辆上。
根据上述1)的热交换器,由于两集管箱的外形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相互逆向地设置,因而,能够使用通用部件形成两集管箱。从而能够减少所使用部件的种类。
根据上述2)的热交换器,由于在两集管箱上分别设置了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因而在制造热交换管时,能够简单地使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内的突出长度恒定。从而能够防止因上述突出长度不恒定所引起的热交换管的倾斜、集管箱的倾斜和集管箱的变形,提高制造的热交换管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热交换管中,所有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内的突出长度恒定,因而制冷剂向所有热交换管中的分流均匀,从而,能够防止热交换性能下降。
根据上述3)的热交换器,由于每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2个集管部,两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置了1列热交换管群,热交换管的两端部***两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内,在两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内,分别设置了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因而在制造热交换器时,能够简单地使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的突出长度恒定。从而能够防止因上述突出长度不恒定所引起的热交换管的倾斜、集管箱的倾斜和集管箱的变形,提高制造的热交换器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热交换器中,所有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的突出长度变得恒定,因而制冷剂向所有热交换管中的分流均匀,从而,能够防止热交换性能下降。
根据上述4)的热交换器,由于两集管箱的第1部件能够公用,同时能够使用相同材料形成第2部件,从而能够减少所使用的部件种类。
根据上述6)的热交换器,由于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挤压型材形成,因而能够减少所使用的部件种类。
根据上述8)的热交换器,由于在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上设置了分别与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前后两端触接的止挡部,因而在制造热交换器时,能够简单地使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内的突出长度恒定。从而能够防止因上述突出长度不恒定所引起的热交换器的倾斜、集管箱的倾斜和集管箱的变形,提高所制造的热交换器的尺寸精度。而且由于在制造后的热交换器中,所有热交换管向两集管箱内的突出长度变得恒定,因而制冷剂向所有热交换管中的分流均匀,从而,能够防止热交换性能下降。
根据上述9的热交换器,由于两个部件的两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缘部的接合量长,从而能够提高两者的接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适用于本发明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被剖切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看图1所示蒸发器时省略了中间部的垂直剖面图;
图3是省略了一部分的、沿图2中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2的B-B线的剖面图;
图6是图5的C-C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图6的D-D线的剖面图;
图8是显示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进出用集管箱的右端部件和连接板且一部分被剖切的立体图;
图9是显示图1所示蒸发器的制冷剂转弯(回转)用集管箱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2的E-E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文说明的具体实施例是将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应用在使用氯氟烃(氟化烃,氟利昂类)制冷剂的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中的示例。
而且在下文的说明中,分别以图1和图2中的上下、左右为上下、左右。而且在下文的说明中,称作“铝”的用语也包含纯铝之外的铝合金。
图1和2显示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3~10显示蒸发器的主要部位。
如图1~3所示,蒸发器20在上下方向保持间隔地设置的铝制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和铝制制冷剂转弯用集管箱23之间设置了热交换芯部21。
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包括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的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将两个集管部24和25相互连接一体化的连接部26(参考图3)。铝制制冷剂入口管27连接到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上,同样铝制制冷剂输出管28连接到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上。
制冷剂转弯用集管箱23包括位于前侧的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第1中间集管部)、位于后侧的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第2中间集管部)、将两个集管部30和31相互连接一体化的连接部32。由两个集管部30和31以及连接部32形成排水槽33。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和制冷剂转弯用集管箱23的周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设置得上下相互逆向。
通过将由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且并列状地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管34组成的热交换管群3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数列,在此是配置两列,将波纹散热片36分别设置在各个热交换管群35的毗邻热交换管34彼此之间的通风间隙以及各个热交换管群35的左右两端的热交换管34的外侧,并焊接到热交换管34上,而且将铝制侧板37分别设置在左右两端的波纹散热片36的外侧并焊接在该波纹散热片36上,构成上述热交换芯部21。于是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连结,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下两端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和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连结。
热交换管34由利用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bare,未加涂饰件)构成,热交换管34是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配置同时在宽度方向上并排具有多个制冷剂通路34a的扁平状(参考图5)。波纹管36是使用两面都有焊接材层的铝钎焊薄板而形成为波状的管,包括波顶部、波底部以及对波顶部和波底部进行连接的平坦水平状连接部,多个通气孔在前后方向上并排地形成在连接部上。波纹管36由构成前后热交换管群35的前后两热交换管34所共有,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大致与前侧热交换管34的前缘缘和后侧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的间距相同。波纹管36的波顶部和波底部焊接在前后热交换管上。而且,波纹管36的前侧缘比前侧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稍向前方突出。
如图3~5所示,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包括:由两面都有焊接材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与所有热交换管34连结的板状第1部件38、由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构成并且对第1部件38的上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39、由两面都有焊接材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的左右两端上的铝制端部件41、42。将前后方向长的铝制接合板43横跨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和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地焊接在右端部件43的外面。将制冷剂入口管27和制冷剂输出管28连接到接合板43上。
第1部件38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45、对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且形成连接部26下部的连接壁46。第1集管形成部44包括水平平坦状的底壁441、与底壁441的前后两侧缘部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442和443。前侧壁442包括与底壁441的前缘相连且向上方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部442a、与倾斜部442a的上缘相连且向上方伸出的垂直部442b。垂直部442b的上端面和前面之间进行了倒角。垂直部442b的上端部变细。后侧壁443整体向上方向后方倾斜。前侧壁442的上端位于比后侧壁443的上端偏靠上方。第2集管形成部45具有与第1集管形成部44左右对称形状,包括水平平坦状的底壁451、与底壁451的后侧缘部和前侧缘部一体形成的后侧壁452和前侧壁453。后侧壁452包括与底壁451的后缘相连且向上方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部452a、与倾斜部452a的上缘相连的垂直部452b。垂直部452b的上端面和后面之间进行了倒角。垂直部452b的上端部变细。后侧壁453整体向上方向前方倾斜。后侧壁452的上端相比前侧壁453的上端位于上方。于是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后侧壁443的上缘与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前侧壁453的上缘由连接壁46而连接为一体。
多个前后方向长的管插通孔47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地分别形成在第1部件38的两个集管形成部44和45上,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上。第1集管形成部44的管插通孔47形成得从前侧壁442的倾斜部442a朝向后侧壁443。第2集管形成部45的管插通孔47形成得从后侧壁452的倾斜部452a朝向前侧壁453。将热交换芯部21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到两个集管形成部44和45的管插通孔47内,利用第1部件38的焊接材层而焊接在第1部件38上,由此,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连通地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连结,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上端部连通地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连结。多个左右方向长的排水用通孔48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38的连接壁46上。而且多个固定用通孔49与排水用通孔48位置偏离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50的连接壁46上。
第2部件39包括:形成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51;形成制冷剂出口集管部31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52;对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并焊接到第1部件38的连接壁46上从而形成连接部26的上部的连接壁53。第1集管形成部51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圆弧状的顶壁51a、在整个长度上与顶壁51a的前后两侧缘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51b和51c。向下方突出且与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部上端触接的止挡部110,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前侧壁51b(第1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的下端部内面上。第1部件38的第1集管形成部44的垂直部442b的上端部所嵌合的槽,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在前侧壁51b的下端面上。第2集管形成部5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横截面圆弧状的顶壁52a、在整个长度上与顶壁52a的前后两侧缘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52b和52c。向下方突出且与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部上端触接的止挡部120,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后侧壁52c(第2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的下端部内面上。第1部件38的第2集管形成部45的垂直部452b的上端部所嵌合的槽,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在后侧壁52c的下端面上。
第2部件39的第1集管形成部51的止挡部110和后侧壁51c下端部、即第1集管形成部51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24A和24B的水平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连结。向下方突出且与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部上端触接的止挡部111,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下面的后侧缘部上。而且,第2部件39的第2集管形成部52的止挡部120和前侧壁52b下端部,即第2集管形成部52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在与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相同高度位置上,由将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25A和25B的水平出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2d连结。向下方突出且与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部上端触接的止挡部121,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出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2d下面的前侧缘部上。第2部件39的4个止挡部110、111、120、121的下面处于相同高度位置。
在第2部件39的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上,从其左端形成了切口部50。而且分流调整孔60分别贯通状地形成在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中靠近切口50的部分和靠近右端的部分上。多个左右方向上长的长圆形制冷剂通过孔54A和54B,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贯通状地形成在第2部件39的出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2d的后侧部分上除去左右两端部之外的部分上。中央部的长圆形制冷剂通孔54A的长度比其它长圆形制冷剂通孔54B的长度短,位于毗邻的热交换管34之间。
在第2部件39的连接壁53中与第1部件38的排水用通孔48相符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左右方向上长的排水用通孔55,同样在与第1部件38的固定用通孔49相符的位置上形成了多个分别能够嵌入固定用通孔49内的突起56。所谓的第1部件38和第2部件39,通过将突起56***固定用通孔49并铆接(caulking,敛缝),在两部件38和39被临时定位状态下,利用第1部件38的焊接层材,将两部件38和39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51的前侧缘部彼此、第2集管形成部45和52的后侧缘部彼此以及连接壁46和53彼此焊接在一起。在两个部件38和39的前后两侧缘部中,第1部件38的两个集管形成部44、45中前后方向外侧壁442、452的垂直部442b、452b的前端部与第2部件39的两个集管形成部51、52的前后方向外侧壁51b、52c的前端部、以及第1部件38的两个集管形成部44、45中前后方向外侧壁442、452的垂直部442b、452b的前后方向内面与止挡部110、120的前后方向外面彼此焊接在一起。
由此,由第1部件38的第1集管形成部44和第2部件39的第1集管形成部51,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由第2部件39的第2集管部形成部45和第2部件39的第2集管部形成部52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出口集管部主体250。
左端部件41是对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41a、对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41b通过连接部41c而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入口集管部主体240内的右方突出部57一体地形成在左端部件41的前盖41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分流控制壁52d靠上侧的空间(25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58、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2d靠下侧的空间(25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59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41b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并与两部件38和39接合的接合爪61,一体地形成在左端部件41的前后两侧壁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部分上。左端部件41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层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上。于是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的切口50的左端开口由左端部件41的前盖41a封闭,从而,形成使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上下两空间24A和24B在左端部相互连通的连通孔70。而且在此连通孔70虽然因由左侧盖18封闭切口50的左端开口而形成,但是替代此,也可以不形成切口,通过在入口集管部内分流控制壁51d的左端部上形成通孔而设置连通孔。
右端部件42是对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42a、对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42b通过连接部42c而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比入口集管部主体240的分流控制壁51d靠上侧的空间(24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2、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1d靠下侧的空间(24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80,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盖42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出口集管部主体250的分流控制壁52d靠上侧的空间(25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3、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52d靠下侧的空间(25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64,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42b上。制冷剂入口66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盖42a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2的突出端壁上,同样制冷剂出口67形成在后盖42b的上侧左方突出部63的突出端壁上。分别向左方突出而与两部件38和39接合的接合爪65一体地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部分以及下缘的前后两端部。
如图6~8所示,向上方突出的第1接合雄部1一体形成在右端部件42的连接部42c的上端中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同样,向下方突出的第2接合雄部2一体形成在连接部42c的下端部中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在制造蒸发器20时,在将右端部件42组装在接合板43上之前的状态下,第2接合雄部2向右侧方突出。向右侧方突出的第2接合雄部2由2A表示(参考图8中的虚线)。而且在右端部件42的下缘部的前后两端部上分别形成了切口3。右端部件42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层焊接在两部件38和39上。
接合板43具有与右端部件42的制冷剂入口66相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入口68、与制冷剂出口67相通的短圆筒状制冷剂流出口69。制冷剂流入口68和制冷剂流出口69分别包括圆形通孔、在所述通孔周围向右方突出状地一体形成的短圆筒状部。
在接合板21中制冷剂流入口68和制冷剂流出口69之间的部分上,形成了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防止短路用的裂缝4,同时还形成了与裂缝4上下两端连结的大致梯形的通孔5和6。而且,在接合板43中上侧通孔5的上方部分和下侧通孔6的下方部分上,分别形成了向左方(右端部件42侧)突出地U字状弯曲的第1和第2接合雌部7和8。右端部件42的第1接合雄部1从下方***第1接合雌部7内并与第1接合雌部7接合,同时右端部件42的第2接合雄部2从上方***第2接合雌部8内并与第2接合雌部8接合,从而阻止接合板43向左右方向移动。右端部件42的第2接合雄部2通过在如图8虚线所示向右侧方突出状态下通过下侧的通孔6后向后下方弯曲,从上方***第2接合雌部8内。而且第1接合雌部7与右端部件42的连接部42c中第1接合雄部1的前后两侧部分接合,由此,阻止接合板43向下方移动。而且,向左方突出的接合爪9分别一体地形成在接合板43的下缘的前后两端部上,同时该接合爪9在嵌入被形成于右端部件42的下缘的切口3内的状态下与右端部件42接合,由此能够阻止接合板43向上方和前后方向的移动。如此,接合板43于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阻止地与右端部件42接合的状态下,利用右端部件42的焊接材层焊接在右端部件42上。
形成在制冷剂入口管27一端部上的缩径部***到接合板43的制冷剂流入口68并焊接在制冷剂流入口68上,同样地,形成在制冷剂出口管28一端部上的缩径部***到制冷剂流出口69并焊接在制冷剂流出口69上。虽然图示省略,膨胀阀安装部件跨越两管27和28地接合在制冷剂入口管27和制冷剂出口管28的另一端部上。
如图3、9和10所示,制冷剂转弯用集管箱23包括:由两面都有焊接材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与所有热交换管34连结的板状第1部件73、由铝制挤压型材形成的裸材构成并且对第1部件73的下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74、由两面都有焊接材层的铝钎焊薄板形成而且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左右两端上的铝制端部件75、76、和前后方向长的铝裸材制造的连通部件77,其中跨过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和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地将连通部件77焊接在右端部件76的外面上。通过连通部件77,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和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在右端部连通。
第1部件73包括:形成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形成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上部的上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对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侧缘部和第2集管形成部79的前侧缘部进行连接且形成连接部32上部的连接壁81。第1集管形成部78由水平平坦状的顶壁781、与顶壁781的前后两侧缘部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782和783组成。前侧壁782包括与顶壁781的前缘相连且向下方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部782a、与倾斜部782a的下缘相连的下垂部782b。下垂部782b的下端面和前面之间进行了倒角。下垂部782b的下端部变细。后侧壁783整体向下方向后方倾斜。前侧壁782的下端相比后侧壁783下端位于下方。第2集管形成部79具有与第1集管形成部78左右对称形状,包括水平平坦状的顶壁791、与顶壁791的后侧缘部和前侧缘部一体形成的后侧壁792和前侧壁793。后侧壁792包括与顶壁791的后缘相连且向下方向后方倾斜的倾斜部792a、与倾斜部792a的下缘相连的下垂部792b。下垂部792b的下端面和后面之间进行了倒角。下垂部792b的下端部变细。前侧壁793整体向下方向前方倾斜。后侧壁792的下端相比前侧壁793的下端位于下方。于是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侧壁783的下缘与第2集管形成部79的前侧壁793的下缘由连接壁81而连接为一体。由第1集管形成部78的后侧壁783与第2集管形成部79的前侧壁793以及连接壁81,形成两侧面朝向上方且向前后方向外方倾斜的排水槽33。
多个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管***孔82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上,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孔8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相同。第1集管形成部78的管***孔82形成得从前侧壁782的倾782a朝向后侧壁783,其后端部位于排水槽33的侧面上。第2集管形成部79的管***孔82形成得从后侧壁792的倾斜部792a朝向前侧壁793,其前端部位于排水槽33的侧面上。而且,在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孔82的前后方向外侧部分上形成了排水沟83,排水沟83从第1集管形成部78的顶壁781延伸至前侧壁782的下垂部782b的下端,从第2集管形成部79的顶壁791延伸至后侧壁792的下垂部792b的下端。热交换芯部21的前后两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到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的管***孔82内,并利用第1部件73的焊接材层焊接在第1部件73上。从而,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与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连通状地连结,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下端部与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连通状地连结。多个左右方向长的排水用通孔84在左右方向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而且,多个固定用通孔85与排水用通孔84位置偏离并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形成在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第1部件73与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第1部件38的形状相同,两个部件73和38在上下方向上逆向地设置。
第2部件74包括:形成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1集管形成部86、形成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下部的下方膨出状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对两集管形成部86和87进行连接并焊接到第1部件73的连接壁81上而形成连接部32的下部的连接壁88。第1集管形成部86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横截面圆弧状的底壁86a、在整个长度上与底壁86a的前后两侧缘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86b和86c。向上方突出且与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部下端触接的止挡部115,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前侧壁86b(第1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的上端部内面上。与第1部件73的第1集管形成部78的下垂部782b的下端部嵌合的槽,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在前侧壁86b的上端面上。此外,向上方突出且与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部下端触接的止挡部116,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第1集管形成部86的后侧壁86c(第1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内侧壁)的上端部上。
第2部件74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具有向下方突出的横截面圆弧状的底壁87a、在整个长度上与底壁87a的前后两侧缘一体形成的前后两侧壁87b和87c。向上方突出且与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后侧缘部下端触接的止挡部125,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后侧壁87c(第2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的上端部内面上。与第1部件73的第2集管形成部79的下垂部792b的上端部嵌合的槽在整个长度上形成在后侧壁87c的上端面上。第2集管形成部87的止挡部125和前侧壁87b上端部、即第2集管形成部87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内划分为上下两个空间31A和31B的水平分流控制壁87d连接。向上方突出且与且与后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前侧缘部上端触接的止挡部126,在整个长度上一体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d上面的前侧缘部上。第2部件74的4个止挡部115、116、125、126的上面位于同一高度。
多个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在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贯通地、形成在第2部件74的分流控制壁87d中比前后方向中心部靠后侧部分上。毗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间距从右端部开始缓缓变大。而且毗邻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间距也可以都相同。
在第2部件74的连接壁88中与第1部件73的排水用通孔84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排水用通孔91。同样在与第1部件73的固定用通孔85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向上方突出且能够***到固定用通孔85内的突起92。第1部件73和第2部件74,在由突起92***固定用通孔85内并铆接而将两部件73和74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利用第1部件73的焊接材层,将两部件73和74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86的前侧缘部彼此、第2集管形成部79和87的后侧缘部彼此以及连接壁81和88彼此焊接在一起。两部件73和74的前后两侧缘部中,第1部件73的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中的前后方向外侧壁782和792的下垂部782b和792b的前端部与第2部件74的两集管形成部86和87中的前后方向外侧壁86b和87c的前端部、以及第1部件73的两集管形成部78和79中的前后方向外侧壁782和792的前后方向内面与止挡部115、125前后方向外面,彼此焊接在一起。除了制冷剂通过孔89、54A、54B的形状和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分流控制壁51d之外,第2部件74与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第2部件39的形状相同,两个部件74和39上下逆向地设置。两个部件74和39由相同的挤压型材形成。
由此,由第1部件73的第1集管形成部78和第2部件74的第1集管形成部86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由第1部件73的第2集管形成部79和第2部件74的第2集管形成部87形成两端敞开的中空状的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10。
左端部件75是将对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75a、对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左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75b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00内的右方突出部93一体地形成在前盖75a上,同样能够嵌入比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分流控制壁87d靠上侧的空间31A内的上侧右方突出部94、和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下侧右方突出部95,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75b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而与两部件73和74接合的接合爪100,一体地形成在左端部件75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部分上。左端部件75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层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上。
右端部件76是将对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0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前盖76a、对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右端开口进行闭锁的后盖76b一体化的部件。能够嵌入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00内的左方突出部96一体地形成在前盖76a上。同样能够嵌入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主体310的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上侧的空间31A内的上侧左方突出部97、和能够嵌入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在上下保持间隔地一体形成在后盖76b上。分别向左方突出而与两部件73和74接合的接合爪99,一体地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前后两侧缘以及上缘和下缘之间的部分上。而且分别向右方突出而在下方被弯曲并接合在连通部件77的上缘部上的接合爪104,一体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上缘的前后两端部上,同时向右方突出而且在上方被弯曲并接合在连通部件77的下缘部上的接合爪104一体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下缘前后方向中间部上。图9显示接合爪104在上方或下方弯曲前的状态。使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形成在右端部件76的前盖76a的左方突出部96的突出端壁上,同样使制冷剂流入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的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制冷剂流入口102,形成在后盖76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的突出端壁上。朝向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内部并向上方倾斜或弯曲在此为弯曲的导向部103,一体形成在后盖76b的下侧左方突出部98中制冷剂流入口102的周缘部的下侧部分上。导向部103将流入到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的比分流控制壁87d靠下侧的空间31B内的制冷剂向上侧(分流控制壁87d侧)引导。右端部件76利用自身的焊接材层焊接在两部件73和74上。
通过对铝裸材实施压制加工而形成连通部件77,从右侧看,连通部件77是与右端部件76形状相同且尺寸相同的板状,其周缘部利用右端部件76的焊接材层而焊接在右端部件76的外面上。在连通部件77上形成了外方膨出部105,从而使右端部件76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和制冷剂流入口102相通。外方膨出部105的内部成为使右端部件76的制冷剂流出口101和制冷剂流入口102相通的连通路。而且,在连通部件77上缘的前后两端部和下缘前后方向中央部上,分别形成了右端部件76的接合爪104能够嵌入的切口106。
通过将入口管27和输出管28之外的所有部件组装一起焊接而制造上述蒸发器20。
蒸发器20与压缩机和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冷凝器一起,构成使用氯氟烃制冷剂的制冷循环,并作为车辆空调器而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上。
在上述蒸发器20中,压缩机开启时,通过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后的气液混相的两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27通过接合板43的制冷剂流入口68以及右端部件42的前盖42a的制冷剂入口66,进入制冷剂输入输出用集管箱22的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间24A内。流入到制冷剂入口集管部24的上部空间24A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通过连通孔70流入下部空间24B内,同时通过分流调整孔60流入下部空间24B内。
流入下部空间24B内的制冷剂分流,流入前侧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流入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的制冷剂在制冷剂通路34a内向下方流动,进入制冷剂转弯用集管箱23的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内。流入制冷剂流入侧中间集管部30内的制冷剂向右方流动,通过右端部件76的前盖76a的制冷剂流出口101、连通部件77的外方膨出部105内的连通路和后盖76b的制冷剂流入口102,改变流动方向地转弯,流入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的下部空间31B内。
流入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的下部空间31B内的制冷剂向左方流动,通过分流控制壁87d的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进入上部空间31A内,分流并流入后侧所有的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此时,制冷剂由导向部103引导向左斜上方即朝向下部空间31B的内方,流向分流控制壁87d侧,因而与形成在分流控制壁87d上的毗邻圆形制冷剂通过孔89之间的间距从右端部开始缓缓变大相结合(相互作用),通过制冷剂通过孔89流入上部空间31A内的制冷剂在左右方向的分布与没有导向部103的场合相比被均匀化。因而,制冷剂容易在与制冷剂流出侧中间集管部31连结的热交换管34中均匀分流,难以在热交换芯部21中产生制冷剂分布不均匀,通过热交换芯部21后的空气温度也均匀化,提高了热交换性能。
流入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内的制冷剂改变流动方向,在制冷剂通路34a内向上方流动,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下部空间25B内,通过分流控制壁52d的长圆形制冷剂通过孔54A和54B,进入上部空间25A内。
然后,流入制冷剂出口集管部25的上部空间25A内的制冷剂,通过右端部件42的后盖42b的制冷剂出口67和接合板43的制冷剂出口69,流出到制冷剂输出管28内。
于是,在制冷剂流经前后两热交换管群35的热交换管34的制冷剂通路34a期间,与通过热交换芯部21的通风间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变为气相流出。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管适用于使用氯氟烃制冷剂的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有时在设置有压缩机、作为制冷剂冷却器的气体冷却器、中间热交换器、膨胀阀以及具有蒸发器且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那样的超临界制冷剂的车辆空调器的车辆例如汽车中,也适用于车辆空调器的蒸发器。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在相互保持间距地设置的1对集管箱之间,沿前后方向保持间距地设置有多列由多个热交换管组成的热交换管群,所述多个热交换管沿集管箱的长度方向保持间距地设置并且两端部与两集管箱连结,其特征在于:
两集管箱的周壁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且相互逆向地设置;
热交换管为扁平状,同时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设置,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两集管箱内,在两集管箱上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两个集管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置有1列热交换管群,热交换管的两端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内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集管箱包括:与所有热交换管连结的第1部件、以及与第1部件接合并且对第1部件中的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进行覆盖的第2部件,两集管箱的第1部件整体上形状相同,同时第2部件的外形为相同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个集管箱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同时相互一体化的2个集管部,两集管箱的各集管部彼此之间分别设置了1列热交换管群,第1部件具有:相互向另一集管箱侧膨出且形成两个集管部的热交换管连接侧部分的前后两个集管形成部、和对两个集管形成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壁,第2部件具有向与热交换管相反一侧膨出且形成两个集管部中的与热交换管连接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的前后两个集管形成部、和对两个集管形成部彼此进行连接的连接壁,各个集管箱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在两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的外侧壁和连接壁处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前后两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前后两集管部内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两个空间的分隔壁连结,同时,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中的后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由将后集管部内在高度方向上划分为两个空间的分隔壁连结,另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横截面形状,除了不具有将前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彼此连结的分隔壁之外,与上述一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由相同的挤压型材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制冷剂入口集管部,所述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制冷剂出口集管部,另一集管箱的前集管部是第1中间集管部,所述另一集管箱的后集管部是第2中间集管部,制冷剂入口形成于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一端部,制冷剂出口形成于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与制冷剂入口相同的一端,使制冷剂入口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由连通孔连通,该连通孔形成于分隔壁中的与制冷剂入口和制冷剂出口相反一侧的端部,使制冷剂出口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剂通过孔连通,使第1中间集管部和第2中间集管部连通,使第2中间集管部的两个空间由形成在分隔壁上的制冷剂通过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热交换管为扁平状,同时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地设置,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两集管箱的各个集管部内,在两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两侧缘部上,分别设置有与热交换管的前后两侧缘部的两端触接的止挡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各个集管箱的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在前后方向外侧的止挡部,形成得在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内面上向热交换管侧突出,在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侧壁的端部和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中前后方向外侧壁的端部触接、同时在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内面与止挡部的外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彼此、以及第1部件的各个集管形成部的前后方向外侧壁和第2部件的止挡部分别接合。
CN2007101362387A 2006-07-11 2007-07-11 热交换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5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90601A JP2008020098A (ja) 2006-07-11 2006-07-11 熱交換器
JP190601/2006 2006-07-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5353A CN101105353A (zh) 2008-01-16
CN101105353B true CN101105353B (zh) 2010-06-23

Family

ID=38999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362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05353B (zh) 2006-07-11 2007-07-11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8020098A (zh)
CN (1) CN101105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2695A (ja) * 2008-10-07 2010-05-20 Showa Denko Kk エバポレータ
CN101788213B (zh) * 2009-01-22 2011-09-28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1922826A (zh) * 2010-09-24 2010-12-22 上海威乐汽车空调器有限公司 一种能使热交换性能最大化的平行流蒸发器
CN102126411A (zh) * 2011-01-31 2011-07-20 无锡优萌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暖风装置
CN102519179B (zh) * 2011-11-21 2015-11-18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JP6050995B2 (ja) * 2012-09-18 2016-12-21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サーマル・テクノロジー エバポレータ
CN104976913A (zh) * 2014-04-09 2015-10-14 泰安鼎鑫冷却器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用连排腔体
KR102475643B1 (ko) * 2015-02-16 2022-12-09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의 헤더탱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교환기
JP2017026281A (ja) * 2015-07-28 2017-02-02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6711317B2 (ja) * 2017-06-13 2020-06-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CN109724235B (zh) * 2017-10-30 2022-02-25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换热***和空调器
US20190204028A1 (en) * 2017-12-29 2019-07-04 Air International (Us) Inc. Evaporator Having Crimped End Plates
EP3587990B1 (en) * 2018-06-22 2021-01-27 Valeo Vyminiky Tepla, s.r.o. Header box for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decoupling
JP2021169907A (ja) * 2020-04-17 2021-10-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13840A (ja) * 2001-01-19 2002-07-31 Denso Corp 蒸発器
CN1380203A (zh) * 2001-04-10 2002-11-20 三电有限公司 多流式过冷冷凝器
US6581679B2 (en) * 2000-11-07 2003-06-24 Behr Gmbh & Co.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eat exchanger
CN1516799A (zh) * 2001-06-18 2004-07-28 �Ѻ͵繤��ʽ����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
CN1666076A (zh) * 2002-07-05 2005-09-07 贝尔两合公司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3272B2 (ja) * 2003-08-08 2011-04-06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エバポレータ
JP2006132920A (ja) * 2004-07-15 2006-05-2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1679B2 (en) * 2000-11-07 2003-06-24 Behr Gmbh & Co.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heat exchanger
JP2002213840A (ja) * 2001-01-19 2002-07-31 Denso Corp 蒸発器
CN1380203A (zh) * 2001-04-10 2002-11-20 三电有限公司 多流式过冷冷凝器
CN1516799A (zh) * 2001-06-18 2004-07-28 �Ѻ͵繤��ʽ���� 蒸发器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蒸发器的集管和制冷***
CN1666076A (zh) * 2002-07-05 2005-09-07 贝尔两合公司 特别是用于机动车的空调***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5353A (zh) 2008-01-16
JP2008020098A (ja) 200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05353B (zh) 热交换器
CN101082470B (zh) 热交换管和蒸发器
CN101266092B (zh) 热交换器
CN101315230B (zh) 热交换器
US7303003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1523150B (zh) 热交换器
US7726387B2 (en) Heat exchangers
US8276401B2 (en) Evaporator
US7784530B2 (en) Heat exchanger
US7992401B2 (en) Evaporator
CN104121728B (zh)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US7708054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5518392A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4121727A (zh) 蒸发器及使用该蒸发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US800202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inlet having a guide
CN101349488A (zh) 蒸发器
EP2108909A1 (en) Heat exchanger provided with a fitting block
CN101017063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255926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290180B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35555C (zh) 热交换器
US2007005150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0487344C (zh) 热交换器
CN101266090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1992914U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2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 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7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